小班游戏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8-24 17:45: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班游戏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班游戏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在游戏中知道小猫是晚上出来抓老鼠的,并能模仿老鼠和小猫的动作,体验游戏的快乐。

2、丰富词语:静悄悄、东瞧瞧西望望

活动准备:磁带

活动重点:知道白天与黑夜的主要特征

活动难点:能模仿猫和老鼠的动作做游戏

活动过程:

一、小猫的本领

·师:出示手偶小猫,小猫有什么本领?小猫白天为什么睡觉?

我们小朋友什么时候睡觉?白天怎样呢?

·让幼儿学习做学校;了老鼠的动作和小猫的动作。

二、游戏与老鼠

1、老师示范唱歌曲小猫与老鼠。

提问:·这个歌曲唱的是什么时间的事情?

·

夜晚是怎样的(歌曲里怎样唱的)歌曲中都有谁?

·

小老鼠出来是怎样的?(请个别幼儿模仿,集体学做)

篇2

2、 培养幼儿在活动中遵守规则。

二、活动重点难点:

幼儿在活动中能遵守游戏的规则。

三、材料与环境创设

户外塑胶地

四、设计思路:

在平时发现我班的孩子特别的活泼好动,最喜欢玩的就是抓人的游戏,但我也发现个别幼儿不知道怎样逃避别人的追赶,没有一定的技能和技巧。针对孩子们的这一兴趣和需要,我开展了这次活动。

五、活动流程:

做准备活动——自由玩——集体活动——放松

1、做准备活动

幼儿跟老师做热身操

2、幼儿自主玩

让幼儿自主玩你追我赶。

篇3

2、锻炼幼儿的小手肌肉,发展幼儿的手指动作的协调性。

3、体验撕纸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教具:西瓜实物,背景图一张,音乐磁带。

2、学具:西瓜操作纸若干、记号笔若干。

活动重难点:

手撕画大西瓜的创作,能用撕贴和添画的方式丰富画面。

撕圆形的西瓜。

活动过程:

一、出示西瓜,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西瓜

1.教师:宝宝们,你们喜欢吃西瓜吗?(出示西瓜) 西瓜长什么样子的?

幼儿交流,教师小结。

[通过提问“西爪长什么样子?”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充分让幼儿说一说,并通过交流总结出西瓜的外形特征。]

二、探索断点式撕西瓜的方法

1.教师示范撕西瓜的方法:

师:看,这里有一片西瓜地,西瓜地里有许多西瓜,谁来找找看,西瓜在哪里?

【情节创设,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西瓜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幼儿摸摸、说说)

师:怎样把西瓜取下来呢?

幼儿交流,尝试取西瓜。教师总结并示范。

[通过教师的肢体和语言引导幼儿观察,西瓜藏在纸里,需要撕下来。让幼儿尝试撕纸]

师:(一边撕纸,一边撕念儿歌)“大拇哥,二拇弟,变成小夹夹,轻轻撕开小口子,沿着小孔慢慢撕。” “撕小孔的时候,前后撕一撕,夹一夹,前后撕一撕……。”

[在幼儿已经经验的基础上,示范总结撕西瓜的方法]

2.幼儿尝试断点式撕西瓜

师:刚才老师是怎样把西瓜取出来的?我们把小手拿出来边念儿歌边来学一学。“大拇哥,二拇弟,变成小夹夹,轻轻撕开小口子,沿着小孔慢慢撕。” “撕小孔的时候,前后撕一撕,夹一夹,前后撕一撕……。”(师引导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集体学习断点式撕西瓜的技能]

师:谁也想在西瓜地里摘一个西瓜?(幼儿尝试断点式撕西瓜)

师:我们其他小朋友一起帮她念一念儿歌,好不好?“大拇哥,二拇弟,变成小夹夹,轻轻撕开小口子,沿着小孔慢慢撕。” “撕小孔的时候,前后撕一撕,夹一夹,前后撕一撕……。”[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师:又取出一个西瓜了,我们发现这个西瓜上面还少了点什么?(花纹)花纹是怎么样的?(弯弯的)那你把花纹填上去吧。[引导幼儿添画西瓜上的花纹]

师:那你把西瓜送到水果店去吧。

三、幼儿撕贴:圆圆的西瓜

1、师:后面桌子上还有很多西瓜,我们把它取下来,放到水果店里去吧。

2、师:想一想西瓜是怎样取下来的?(复习儿歌)取下来了以后,还要用记号笔给西瓜装饰漂亮的花纹。撕下来的废纸扔在垃圾筒里。[教师展示操作材料,提出作画要求;鼓励幼儿运用画笔把西瓜的花纹也画出来]

3、幼儿撕贴,教师巡回指导

了解幼儿撕纸的情况,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指导幼儿撕出圆形。

(1)提醒幼儿先撕开一个小口子,再沿着小孔慢慢撕;

(2)提醒幼儿注意卫生,把撕下来的废纸扔在垃圾筒;

(3)取完西瓜后,把西瓜放到水果店里去。

四、评价活动: 展示幼儿作品,让大家相互欣赏。

请幼儿说说:你最喜欢哪只西瓜?为什么?

[通过相互评价欣赏,深深的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活动的乐趣。]

五、延伸活动:品尝大西瓜

师:我们一起来尝一尝大西瓜吧,想想看,西瓜切开了,又可以这么撕呢?

[为幼儿的后续撕纸活动做铺垫。鼓励幼儿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1、 活动中我是否关注了儿童?是怎样关注儿童的?自己在活动中有效观察、判断的实例(最少一例)

活动中我关注了儿童。比如:在开头导入唤起已有经验时,我关注到了每个举手的宝宝,予以他们发言的机会并且适时做出回应,帮助幼儿归类总结。

2、 活动中的技能难点幼儿的掌握情况如何?我怎样尝试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3、 在幼儿的座位安排上,是否考虑到用强弱组合的方式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

考虑到了幼儿的座位安排,是以“动静结合”的方式,不容易安静的幼儿和安静的幼儿坐在一起。而操作的时候,我并没有局限幼儿的选择,让幼儿自主选取地方进行操作。

4、 幼儿创作过程中,我是否实施了分层指导,(各个层次一个实例)

篇4

1.在游戏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有关“6”和“7”的加减法.

2.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积极思考,并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3.在游戏活动中,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发展他们的数感.

教学重点

掌握“6”和“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师生进行猜数游戏

(一)猜数“2”或“4”

1.教师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数游戏好不好?(教师出示一个磁珠,让学生看看它的大小)猜一猜老师的两只手里一共抓了几个这样的磁珠?

2.学生猜数,并说出简单的理由.

3.教师提问:

(1)老师的手里到底有几个磁珠哪?想不想知道?

(2)看看老师的左手有几个?(教师把左手的4个磁珠贴在黑板上)

(3)右手哪?(教师把右手的2个磁珠贴在黑板上)

(4)有谁猜对了?你怎么知道一共有6个磁珠呀?

(左手有4个磁珠,右手有2个磁珠,合起来一共有6个.)

(5)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

2+4=64+2=6

4.教师谈话:还想不想再玩一次?我们还用这6个磁珠,(教师把这六个磁珠摘下,重新握在手里)老师的两只手里都有磁珠,如果告诉你一只手里有几个,你能猜出另一只手里有几个吗?(教师按照学生的意愿出示一只手中的磁珠的数量2或4)谁能猜出我的另一只手中有几个?

5.教师提问:

(1)你猜对了吗?你怎么那么肯定你猜对了?

一共有6个磁珠,老师左手有2个,右手一定有4个.

(2)能把你的想法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2+4=64+2=66-2=46-4=2

6.小结:你们猜得有理有据,所以都猜对了,快为你们的胜利鼓鼓掌吧!

(二)猜数“3”

1.我们还用这6个小磁珠,换个玩法好不好?(教师用手捂住3个)猜猜老师用手捂住了几个?

2.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3+3=66-3=3

(三)猜数“1”和“5”

1.还是这6个磁珠,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玩一玩,(教师悄悄地引导请上来的学生捂住1个)猜一猜他捂上了几个?

1+5=65+1=66-1=56-5=1

2.你们是不是都很想玩猜数游戏?那同桌的两位小朋友就来一次猜数大赛好不好?

二、活动二:生生进行“猜数游戏”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数出7个小珠子,看谁数得快!

(二)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一个同学捂,另一个同学猜,并说出算式.如果猜和算式都说对了,就可以从学具盒里拿出一个小珠子,放在盒盖中,表示得一分.比赛结束时,谁得的小珠子多,谁就获得了胜利.

(三)小组活动.

(四)你们俩是怎样玩猜数游戏的,结果怎样?

0+7=77+0=77-0=77-7=0

1+6=76+1=77-1=67-6=1

2+5=75+2=77-2=57-5=2

3+4=74+3=77-3=47-4=3

(五)小结

我们一起玩了猜数游戏,玩得高兴不高兴?我们今天又结识了许多算式朋友!这些朋友可以帮助我们做许多事,信不信?

三、活动三:口算抢答

3+4=7-4=7-3=7-5=1+6=2+5=

6-3=7-1=7-7=&nb

4+2=3+3=1+5=

四、活动四:找朋友

(一)出示图片:连一连

(二)教师提问:看一看,谁看明白了?(把加起来和是7的数连起来.)

说明:学生在连一连的时候,可能是把两个数相连,有可能是把三个数相连,只要加起来和是7就是正确.

五、活动五:小老鼠背土豆

(一)出示图片:老鼠背土豆

有一天夜里,一只小老鼠实在太饿了,他就到土豆地里偷土豆,你们看他来了.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哪?

(二)学生自编故事

你们能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三)能根据他们编的数学故事列出数学算式吗?

0+7=77+0=77-0=77-7=0

1+6=76+1=77-1=67-6=1

2+5=75+2=77-2=57-5=2

3+4=74+3=77-3=47-4=3

(四)小结:看到你们这么聪明、能干,小老鼠自己却不劳动,偷东西吃,心里非常难过,他表示以后一定改邪归正,自食其力.

教案点评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数学游戏贯彻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它好比强大的磁场,最大限度的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地参与。

“小老鼠背土豆”这一活动,极具开放性。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编数学故事,针对数学故事中的不同情节,列出相应的数学算式,并说明含义。这样一道题变成了一组题,克服了僵化的只看表面现象的思维弱点,使不同的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熏陶和感染,从质上有了一次飞跃,养成了全面的、合理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探究活动

夺金牌

游戏目的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竞争意识及集体观念.

游戏规则

1.由教师或学生将比赛题目写在一块黑板上,并在最上面放上精制的金牌.

2.比赛分两组同时进行,每组10人参赛,一组做上边10题,另一组做下边10题,一

人做一题.

3.两组都从塔底开始做,一直到塔顶.

4.学生做题时能口算的可直接写得数.后面的同学如发现前一位同学计算错误,允许先订正,再算自己该做的题.

5.算得快且正确率高者得金牌.

篇5

一、现状总括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容易出现情绪焦虑,进而靠依赖自己熟悉的物品而获取安全感,然而一旦物品离开就出现忐忑不安、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不愿融入集体环境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恋物”行为在小班新入园幼儿开学初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安全“依恋”,建立安全感,对缓解入园焦虑、适应幼儿园生活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过分依赖或长期依赖容易形成“恋物癖”,对幼儿的身心成长不利,需要家园携手共同帮助幼儿适时改进“恋物”行为。

二、“恋物”行为形成的原因

结合笔者所在班级三名新入园小班幼儿在入园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不同程度的“恋物”行为,分析其原因,具体总结出以下三种:

1.年龄特征的自我调节

孩子的年龄越小,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差,自身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解决。安慰物的出现,让孩子在对“物品”的拥抱、抚摸中得到生理、心理的满足和慰藉,成为孩子舒缓不安情绪、自我安慰的一种宣泄方式。

小班幼儿的“恋物”行为往往是“依恋”心理的表现,这种“依恋”关系最主要表现为对父母的依恋,特别是母亲。例如:瞿××一家都是外来务工留杭的,父母均为浙大硕士,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管瞿××,婴幼儿时期缺乏对瞿××的陪伴和沟通,导致瞿××对父母的“依恋”关系遭到破坏,使瞿××从小缺乏安全感,只能寻找“依恋”的代替物。而一腔东北口音的奶奶在瞿××出生后一人带孩子,很少带孩子外出交流,封闭式的成长交往环境又使瞿××人际交往能力薄弱。9个月开始,瞿××就对手上的小被被情有独钟,无论睡觉、吃饭、上厕所、外出、回老家等任何时候都得带着这个小被被,只要一离手就会哭闹、焦躁不安。最亲密的小被子慢慢成为瞿××对父母依恋的固定物品,久而久之养成习惯衍变成了“恋物”行为。

2.成长环境的安全缺失

“恋物”行为跟一个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幼儿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养护人员过多、居住环境多变、以及过于宽松、溺爱的教养方式都有可能纵容孩子出现“恋物”行为。

例如:本班许××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三方通过“一月一轮换”的方式共同养育长大的孩子,是典型的“倒三角”家庭养护的孩子。原本喜欢的球球小毯子因为一月更换一次居住地点而被剪成了三块小布布分别放在三个地方,居住地点以及人群的不断变化使许××成长过程中安全感缺失,多人教养方式的不一致、祖辈的过分溺爱导致许××对球球布布逐渐依赖,慢慢出现“恋物”倾向。大家庭在养护许××过程中的百般迁就、宠爱滋养了许××依赖球球布布的坏习惯。面对幼儿园的陌生环境,许××安全感的缺失和入园的焦虑加剧了对球球布布的依赖,过分的依赖也直接影响着许××参与集体生活。

3.分离焦虑的直接诱导

分离焦虑是小班新入园幼儿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生活习惯,孩子长期与父母、亲人建立的依赖关系一旦离开就会因情感和依恋上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容易转移到自己熟悉的物品上得以抚慰。

例如:赵××是家中的小公主,家里毛绒玩具特别多,面对陌生的新环境,赵××将自己的分离焦虑转移到毛绒小兔身上,抱着小兔子睡觉让她得到了暂时的安全感和安慰。但是赵××又是一个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在融入集体环境之后,知道自己的“恋物”行为引起了小朋友们的意见,出现了大哭、躲到被子里等一系列羞愧的心理反应。

三、借力“三部曲”,有效跟“安慰物”说BYE BYE

通过对新入园三名“恋物行椤焙⒆拥母踪观察、分析和矫正,在家园携手、多方协助下,多种教育和导引的实施有效地帮助她们尽早摆脱了对“安慰物”的依恋,正常融入了集体的生活和学习,对新入园小班幼儿摆脱“恋物”行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借力优秀绘本,尊重幼儿“慢”成长

《阿文的小毯子》讲述的是一只叫做阿文的小老鼠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定要带着他心爱的小毯子。绘本中的画面跟瞿××非常地相似,瞿××整天抱着一个大大的毯子使自己在集体生活中非常不便但又无法摆脱,于是我们采取了推荐《阿文的小毯子》这个绘本作为策略进行跟进调整和实施。

二个月后,瞿××在毯子一次次变小的过程中慢慢适应并逐渐改掉了带毯子上学的坏习惯。将这类优秀的绘本推荐给家长,利用绘本这个直观的载体,既有效地引导家长学习帮助幼儿改掉“恋物习惯”的直接方法,也更好地通过亲子阅读,引导孩子从绘本夸张的画面中,自主发现小毯子对集体生活带来的不方便,启发幼儿主动地去戒除,做到了既尊重孩子的“慢”成长,又维护幼儿的自尊心。

2.借力有效环境,给予幼儿“爱”替代

小班新入园幼儿本身会因为对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产生入园焦虑

而加重自己的“恋物”行为。因此,尽可能给孩子创造各种活动的环境,帮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环境对纠正幼儿的“恋物”行为能够起到直接有效的作用。

许××对布布的依赖源于布布上面的球球,通过“以物代物”、“迁移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爱的、宽松的环境中自然放弃对“一物”的依恋,慢慢改变自己对某物的“专情”现象。同时,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多玩,借助孩子依赖物的明显特征为幼儿提供需要孩子双手同时操作又喜欢的游戏,当孩子的双手比较“忙”的时候,也就无暇顾及自己的“依恋物”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则可以多陪伴孩子,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帮助孩子快速结交班级中的好朋友,利用同班、同小区资源,放学后或周末、节假日组织开展聚会、做客等活动,帮助幼儿参与多种集体生活,学会适应各种环境。

3.借力同伴效应,启发幼儿“自”改善

小班幼儿具有“爱模仿”的特点,同伴的行为对幼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进入集体环境后,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自己观察同伴、自主发现问题的方式,找到自己的“恋物”行为给自己学习和生活中带来的不便,这远远比强制让幼儿摆脱安慰物的效果要好得多。

赵××午睡时喜欢抱毛绒小兔,这一行为在集体环境中受到了同伴的“质

疑”,赵××是一个爱面子的女孩子,当同伴的“质疑”与自身的“依恋”产生冲突的时候,她选择了暂时的逃避“躲进被子哭”。而过了几天,当她发现其他小朋友都可以做到睡觉不抱娃娃时,同伴的榜样示范给赵××的心灵带来了新的触动,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和鼓励,顺利帮助幼儿主动改善了自己的“恋物”行为。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在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中,面对集体新环境和内心心理不适应加剧了“依恋”行为,需要家园携手用巧妙的方式帮助幼儿逐步顺利过度,引导幼儿适时跟自己的“安慰物”Say Good bye,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篇6

设计思路:

我们幼儿园开展剪纸活动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但是小班剪纸活动,我们还是尝试阶段。作为同行,我们都知道小班使用剪刀是有一定困难的。我们也是从小班下半学期才开始进行尝试的。我们这一学期剪纸的研究重点:是“主题背景下的剪纸活动”,因此,我们小班的剪纸的出发点也是在此。

近一阶段我们班的主题是“小花园”,花园里的树和花,成了我们剪纸的主要内容。我们在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对于落在地上的树叶,观察得很仔细,因此,我们先从孩子们关注的,喜欢的内容出发,因此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名称:树叶宝宝

活动目标:

1.学习剪树叶的基本外形。

2.体验帮助树妈妈的快乐情感。

活动准备:树妈妈外套一件;绿色彩纸若干;剪刀;双面胶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春风吹

(教师带领幼儿入场)今天,树妈妈又要和大家做游戏了!春风姐姐来了,我们来做个“春风吹”的游戏。(游戏进行2—3次)

二.谈谈讲讲

1.春风吹来了!花儿开了,树叶绿了,可是树妈妈有些不高兴,你们猜猜为什么?树妈妈身上缺了树叶宝宝会开心吗?你们愿意帮助树妈妈变出树叶宝宝吗?

2.讲解、示范

重点:对称地剪出树叶的基本外形及五官。

难点:剪出树叶三角形的头发。

三.制作树叶宝宝

观察:

1.幼儿能否对称地剪出树叶的基本形状。

篇7

在小班化教学中,学生人员少,可以有更加广阔的自我表现与发展的空间。教师要抓住这一优势,优化课堂结构。

(一)创造条件,以帮带教,协作共进

在小班教学中,我们为学生创造小组活动的条件,座位由“秧田式”改为五六人围坐式。这样的座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群体感,也便于交流。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可以和任何成员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小组内成绩差或内向的学生在成绩好或外向的学生的直接带动下,也会对课堂上教师的要求作出积极反应,从而形成互帮互助的活跃气氛。

(二)平等参与,适时指导,提高学效

教师穿行于小组之间,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是学生的“学姐”“学哥”。这有助于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让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同时,教师也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并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二、发挥小班优势,尝试小班课堂“先生”轮流做形式,焕发学生活力

“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学生也可以做老师,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让学生做老师、当“先生”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童话、寓言,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容易把握。在上这一单元的课之前,笔者忽然有了一种想法:在这样的小班中,可不可以来一个角色的转变,让学生也来当当小老师。笔者就这一设想与学生商量,学生兴致很高。最后,笔者让学生自选一课进行准备。课文选好之后,笔者指导学生备课、写教案。上课的小“老师”非常认真地做这些事情。他们认真地看课文,理解课文,读透课文,还到处查找资料,不断修改教案。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之后,学生教课开始了!小“老师”的课讲得有板有眼,其他学生则带着兴奋、好奇的心情和巨大的热情全力配合小“老师”的讲课,一问一答,轻松流畅,有时对小“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意反问,课堂气氛和谐、诙谐、热烈,效果很好。在这几节课里,课堂已完全属于学生,真是“我的课堂我做主”。课后当了“老师”的学生说:“不仅锻炼了胆量,而且变得更加自信。”没当小“老师”的学生说:“下次我也要上台露一手。”

三、发挥小班优势,丰富课堂对话形式,促进学生的体验、感悟

小班课堂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室空间变大了,功能设置更加全面了,教室环境更加优美了,更具有人文性、开放性了。小班教学除了可以用讲授、谈论等一些通用的方法外,还可以根据小班自身特点进行“活动式”教学,比如游戏、角色表演等。

在《再塑生命》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艰辛,笔者设计了和学生一起做一个小游戏的环节:选出四名学生,在讲台前站成一列,要求将眼睛都蒙上;然后,笔者在第一名学生的手掌上书写四个字,由这个学生将这四个字传递给身后的同学,以此类推;最后,让第四名学生将所感受到的“字”写在黑板上,同时请体验过的学生谈感受。结果可想而知,“失去”了视觉的保障,依靠触觉来与外界交流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黑暗”的可怕。在这样的亲身体验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全新的理解。有的学生说:“实在想象不出来,海伦・凯勒是怎样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有的说:“在完全的‘黑暗’中学习,她面对的困难和阻力实在是太大了。”有的说:“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由参加游戏的学生谈感受,让学生亲身体验海伦・凯勒学习时的艰辛,这是平常的任何“教育”所无法企及的。

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活化教材,把游戏、演讲、辩论、表演、当导游、召开新闻会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把教材内容“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尝试在现实的、生活化的情境中展开“对话”学习,让学生在尝试、体验的基础上解读课文。

四、发挥小班优势,拓宽课堂教学空间,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小班人数少,有利于调控和管理,有些课外的语文活动也容易组织。所以,我们可以将小班课堂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与生活环境展开“对话”,为学生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口。如尝试运用语文知识策划社会活动,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感悟;亲近自然,用心聆听风声、泉声、鸟语,体察蝴蝶翩飞、花蕾绽放、流云溢彩……此外,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广阔而又绚丽的语文教育前景,“在线语文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在一种交互性的信息环境中直接“对话”,使沟通与合作成为教学的常态。建构大语文,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语文学习走向语文生活,这是语文教学的美好前景,也是当务之急。这一点的实现,使学生在广阔的“人境”“人机”对话中不仅能享用到活的语文,还能提升学习、思考和生活的方式,进而成就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篇8

活动目标:

1、掌握双三角的折法。

2、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能较均匀地将左右两个角向同一方向折叠。

活动准备:

活动前带幼儿观察青蛙外形,大范例一个,正方形纸若干,布置成池溏的展板一块,青蛙跳音乐片段。

活动过程:

1、启发引导幼儿总结青蛙外形特点。

师:青蛙的头和身体象一个什么形状?

幼:三角形。

师:青蛙有几条腿。

幼:青蛙有四条腿。

师:青蛙的四条腿都是在身体两侧的,两条在前,两条在后。

师:它们分别是前腿和后腿,小朋友看看青蛙的前腿和后腿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幼:前腿向前伸,后腿向后伸展。

2、出示大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范例中前后腿的折法。

师:老师观察青蛙后,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了一个纸青蛙,你们看看老师的纸青蛙和你们观察的一样吗?它们的前、后腿是怎么折的?

幼:用上面一层向前折前腿,后腿是用第二层向下折出来的。

3、教师分步示范折叠方法,重点讲解双三角的折法。

A:引导幼儿先进行两次对边折。

B:将大正方形纸变为小正方形,然后用左手将上面一层的正方形撑开,右手扶住上面半开口边折痕向底层的中线压折。

C:背面同样。

D:将上层两个小角向两个斜边的上方拉折,形成前腿。

E、掀开上层将下层的两个小角向三角形底边拉折,形成后腿。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掌握重点,体验成功感。

4、游戏《青蛙赛跑》

A、 将青蛙头向前,用嘴在尾部吹气,使青蛙向前移动。

B、 引导幼儿找身边的同伴进行比赛。

5、引导幼儿将“青蛙”放在“池塘里”

小青蛙玩累了,它该到池塘里喝水,休息了。咱们把它们放到池塘里,让它们休息。小朋友也要向青蛙一样,该喝水,休息了。

6、喝水环节中,教师口头帮助幼儿复习青蛙的折法,盥洗后再引导幼儿进行讲评。

篇9

在生活中,小年龄幼儿有着强烈的模仿成人行为的欲望,他们会情不自禁的想参与各种各样的劳动,比如切菜、洗碗、扫地等。为此,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做中学”的理念,选择了幼儿最熟悉的一些食物,引导幼儿应用目测区分物体的大小,并尝试使用常见的工具改变物体的大小,发展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满足幼儿参与劳动的愿望。我还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操作过程表达出来,以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各种食物:黄瓜、茄子、蘑菇、白菜、豆腐干、西瓜、苹果、梨。

2、各种工具:勺子、剪刀、小刀。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食物。

师:老师的百宝箱里藏着许多东西,你们相知道他们是什么吗?老师请小朋友把他们找出来告诉大家,好吗?

2、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1)、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说出“瓶子太小,食物太大。”

(2)、怎样才能把这些食物放进去呢?

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的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

3、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

有意识的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

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

有的幼儿一直使用一种工具,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

强调行为习惯的养成,用完的工具放回原处,用抹布擦手,并进行安全教育。

4、师幼共同探讨

(1)、讨论问题一: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引导幼儿说出“我把它变小了。”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并用标记图表示。

(2)、讨论问题二:刀是什么样子的?

回忆“刀”是什么样子的,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里的刀和家里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幼儿老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菜的刀有危险,不能玩。

二则、说课稿:会说话的标志

活动来源:

此次活动选材于人教版学前班社会领域《各种各样的标志》。标志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生活。纲要中提到:“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志和文字符号的兴趣”。我选择了一些贴近幼儿生活,能为幼儿理解的标志符号,通过学习,增进幼儿的安全意识。

目标分析:

为了既能围绕教育总目标,又能突出教学内容自身的教育价值,此次活动,我制定了下面几个目标:

认知目标:

对几种常见安全标志的图案意义有初步的认知,并能对其进行分类。了解禁止标志、警告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

培养幼儿初步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规则意识。

过程分析:

总述:

基本流程:

以游戏《开汽车》导题――自由探索,认识标志――看情景图片选择标志,区别认识标志――标志归类――幼儿自主贴标志,让学习内容生活化。

教学方法有:讨论法、知识迁移法、游戏法、观察法等。

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能根据标志上的图案分析与辨别,基本了解安全标志的符号、名称和意义。

教学难点:一类标志的规范性名称及其教育意义。

分述:

一、通过游戏《开汽车》,引发幼儿的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索探索兴趣。

1、游戏《开汽车》幼儿随着音乐开汽车进入进入活动室,教师出示红绿灯提示牌,指挥交通:红灯停,绿灯行。

2、教师提问:老师没说话,你们为什么一会儿停车,一会儿开车?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红绿灯?红绿灯告诉我们什么?(欢快的游戏音乐,活泼有趣的游戏内容,使幼儿情绪愉快地投入活动,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幼儿教育思考,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自然地导入活动主题。)

二、自由探索,认识标志

1、幼儿自由选择标志图,观察并相互交流讨论标志上的内容与所表示的意思。老师巡回倾听,引导幼儿观察。

2、利用幻灯片展示所有的标志图。让幼儿集体观察,并请个别幼儿找出刚才自己手里的标志,说说自己对图片意思的理解。(在这个环节里,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给孩子创设了自由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观察、交流、讨论中,初步理解认识标志,对孩子对标志的理解,我不及时评价对错,而是把这个机会让给幼儿自己去发现。使幼儿带着疑问,饶有兴趣地进入到下一环节。)

三、看情景图片选择标志,区别认识标志。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并根据内容选择相应的标志。

第一幅图是:一位小朋友正在爬栏杆,然后提出问题:我们该告诉图上的小孩什么?你手里有适合贴在这儿的的标志吗?

第二幅图是:小朋友取开水喝的场景。针对此图,我设计的的问题是: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我们需要怎样提醒她呢?用个什么标志贴在这儿合适呢?

2、利用幼儿选择的这两种标志,引导他们观察比较两种标志的不同之处。

(在这一环节里,我没有先教幼儿认识标志再解释标志,而是引导幼儿通过逆向思维来认识区别标志,即让幼儿先看情景图片,然后根据图片内容选择标志,从观察形象直观的情景图片到找出抽象的相应标志,使幼儿从具体到抽象,深刻地理解认识标志。在引导幼儿观察两种标志的不同时,我会用一些启发性的语言,暗示性的动作,引导幼儿自己去细致观察,最终发现,发展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

四、标志归类

学前班的幼儿,逻辑思维已初步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此环节的设计,会适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

1、标志分类,集体感知每一类标志的特点:这些标志是什么形状的?有些什么颜色呢?初步建立类概念。

2、引出禁止标志和警告标志的概念。

3、介绍禁止标志。观察并思考: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会是禁止我们做些什么呢?你们在哪儿见过这种标志呢?(这些开放式的提问有利于幼儿进一步探索与思考,有利扩展,整理幼儿的经验。在幼儿结论的基础上,教师整理并与幼儿一起得出每一种标志的规范名称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4、警示标志的方法同上。

5、迁移学习经验,引导幼儿讨论: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幼儿园哪些东西,哪些地方会有危险,什么样的标志适合贴在哪儿?

五、结束活动

以游戏活动《争当小卫士》作为本次活动的结束部分。最后由教师带着这些小卫士,把适合的安全标志贴到教室和幼儿园的一些危险物体或地方,来保护我们其它小朋友的安全。主要引导幼儿能能过“玩中学,玩中记”,复习巩固本次活动所学的安全标志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

六、预设效果

此次活动,希望能充分发挥孩子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发现并掌握各种标志符号,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诣在通过两项目标的达成,促使孩子生活质量的提高,即安全与教育。

三则、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轻和响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声音有轻有响,并能加以简单区分。识字:“轻”、“响”。

2、在看看、听听、玩玩的过程中,探索不同事物在易拉罐里摇晃的不同声音。

3、乐意参加常识探索活动,并学会在生活中主动探索。

二、活动准备

1、易拉罐若干(多于班级人数),半数装有钉子或者豆类,半数装有纸或者小木棍。

2、“响”“轻”立式字卡各两份。

3、录有伴奏音乐的磁带,录音机。

三、活动过程

1、引题。教师直接出示四只易拉罐。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解释。

2、通过听听、看看来进行观察。

①教师摇一摇装钉子的易拉罐,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响)请幼儿(幼儿食品)对声音进行模仿。

②教师摇一摇装纸的易拉罐,提问这是什么样的声音?(轻)

③教师展示“响”,“轻”字卡,并将两只易拉罐分别放在相对应的位置。

④教师将另外两只易拉罐分别摇一摇,结合幼儿的意见对其进行区分摆放。

⑤开易拉罐。教师引导:“这些易拉罐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吧!”教师分别打开四个易拉罐,并把里面装的东西倒出来,分别在幼儿面前进行进距离的观察。

⑥小结:这些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放在易拉罐里面摇一摇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3、通过亲身操作进一步感知轻和响。

①教师引导:老师这里有这么多的易拉罐,我一个人玩不了那么多,我请小朋友跟我一起来玩,好吗?

②教师提要求:在拿到易拉罐的时候不要随便的摇,要先把易拉罐抱住,等到老师请小朋友们操作的时候才可以摇。小朋友摇一摇以后,听听这个声音是轻的还是响的,是响的,就站在响字宝宝旁边,是轻的,就站在轻字宝宝(宝宝食品)一边。

③幼儿操作,找到相应的字宝宝并站在旁边。

④教师检查,纠正。

4、用易拉罐来给音乐配伴奏。

①听音乐一遍,区分响的一段和轻的一段。

②幼儿和教师一起根据音乐轻响来给音乐伴奏。响的一段由拿响罐的小朋友摇,轻的一段由拿轻罐子的小朋友摇。

四则、美术活动:《泡泡画》说课稿

小一班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美术活动《泡泡画》。

一、说教材

吹泡泡是幼儿熟悉又喜爱的游戏,吹泡泡不仅有趣,而且新奇。特别是在太阳底下吹泡泡,吹出来的泡泡颜色丰富多彩。我选择并设计适合小班幼儿学习特点,贴近小班幼儿生活的“泡泡画”活动,旨在让幼儿在蘸蘸、吹吹、按按的过程中,学会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的技能,充分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根据《纲要》艺术领域“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的要求,结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知识目标:巩固对红、橙、绿三种常见颜色的认识,感受色彩的美。2、技能目标:大胆选色,学习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3、情感目标:体验与同伴合作活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活动重点:学习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注意卫生,体验活动的快乐。活动的难点:学会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的技巧。活动的准备:(详见活动设计的准备)。充分有效的活动准备是美术活动成功的前提。本活动准备既关注幼儿已有经验的积累与参与,如在活动前让幼儿玩玩吹泡泡的游戏,也注重教具的实用性与作画工具的合理性。如选用的吹泡泡的工具,是特别长的吸管──这是因为我认为这样可使幼儿避免吸入泡泡水,使用更安全。画纸是每组一张,这样可以避免幼儿间的画纸被挡住,而且更能让幼儿在活动操作中大胆地操作,不用担心会吹出纸外。

二、说教法与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1、情景教学法:在活动中,我创设了“小鱼吹泡泡”这样的情景,让幼儿能够很快的进入到活动中去。2、观察法:在活动开始时,请幼儿仔细观察泡泡水的颜色。通过观察,使幼儿对颜色进行辨别。3、提问法:对幼儿进行一些启发式的提问,有助于幼儿对颜色有进一步的认识。活动中孩子们运用了1、多种感官参与法。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吹一吹、按一按等多种方法来获得对泡泡形状、颜色的知识体验。2、操作法:幼儿动手操作吹泡泡作画,在与教材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泡泡画的技能。操作法对幼儿学习美术具有决定性意义,因而操作是本活动的主要环节。布卢姆提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幼儿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因此,在操作中,我想尽量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来操作材料,在充足的时间里积累经验,以获得技能。活动也证实了这一点,第一个上来示范吹泡泡的女孩在后来的操作中成功了。

三、说活动程序

总的设计思路是:根据小班幼儿学习的特点和本活动目标要求,设计以“向小鱼学习吹泡泡”为中心主题,以教师的示范幼儿练习为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流程是:出示范画导入介绍作画工具(巩固对颜色的认识)师幼合作示范(蘸颜料吹泡泡按泡泡)幼儿分组练习活动评价(展示幼儿的泡泡画,请爸爸妈妈观赏)。(具体的活动程序见活动教案)

四、说反思

情景创设的导入很能吸引起幼儿的注意,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所以在看教师绘画的时候,幼儿个个全神贯注地听着。小班幼儿对于吹泡泡很感兴趣,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能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由此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积累相关的绘画经验,让幼儿对美术课产生喜爱之情。活动中,以师幼合作的形式来示范泡泡画的制作,更能激发孩子的操作热情。可是,活动中我却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居然忘了向孩子们交代操作的要求,比如泡泡水要放在桌子的中间,只能吹,不能吸,还有就是忘了为孩子们准备湿的擦手布了。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五则、健康活动教案:小鸡捉虫

目标:

1、发展幼儿快速跑的能力,且不与他人碰撞。

2、能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

准备:母鸡、狐狸头饰各1个、小鸡头饰若干、“虫子”若干、录音机、磁带、“小鸡家”“狐狸家”的场景。

过程:

一、开始部分(准备活动)

1、鸡妈妈带幼儿在“老母鸡”音乐的伴随下进入活动场地,音乐停止,鸡妈妈说:“鸡妈妈我真能干,看看我今天生下了哪个蛋宝宝!”幼儿随即蹲下做蛋宝宝,老师巡视。

2、鸡妈妈边巡视边问:“宝宝、宝宝长多大了?”

幼儿答“我们伸出小脑袋!”(带幼儿活动头部)

3、鸡妈妈问:“宝宝、宝宝长多大了?”

幼儿答:“我们伸出小翅膀!”(带幼儿活动肩、臂部)

4、鸡妈妈又问:“宝宝、宝宝长多大了?”

幼儿答:“我们跳出蛋壳了!”(带幼儿活动腰、腿部)

5、鸡妈妈问:“谁知道我们出去玩时应该怎样走?”(引导幼儿说出要一个跟着一个走并进行队列练习)

二、中间部分(跑的动作练习)

1、鸡妈妈:“宝宝们越来越棒,现在妈妈要教你们一个新的本领:小鸡捉虫(模仿捉虫的动作),如果在找虫时遇见了大狐狸,我们可要赶快跑回家里。”

2、练习快速跑的动作,提示幼儿要快速前后摆臂。

3、带鸡宝宝到树林里找虫吃,遇到狐狸后快速跑回家里。

4、在家里巡查有没有丢失的小鸡,并同宝宝一同商量救同伴的方法。

5、带宝宝一起去救同伴,要求:轻轻跑出去躲到大树后面,等妈妈把同伴救出后一起快速跑回家,同事注意不要撞到同伴。

6、鸡妈妈再次带宝宝捉小虫,捉到后把它快速带回家,可别让狐狸给抓走。

7、回到家中分享食物。

三、结束部分:

带鸡宝宝做整理活动,带回活动室休息。

六则、小班音乐活动教案:两只老虎

目标

1、培养幼儿参加韵律活动兴趣。

2、让幼儿体验边唱歌边做动作的快乐。

准备

1、幼儿已会唱《两只老虎》的歌曲。

2、多媒体课件、老虎胸饰、录音机、磁带。

过程

1、幼儿戴好胸饰听音乐进入活动室。

(1)你们这些小老虎真可爱,我知道你们还会唱《两只老虎》的歌呢,你们愿意唱给我听听吗?

(2)师幼一起演唱。

2、引导幼儿逐句创编动作。

小老虎你们喜欢跳舞吗?那我们今天就来跳《两只老虎》的舞好吗?可是我还不会跳呢!怎么办呀?那我们今天就一起为《两只老虎》的歌编一些好看的动作,

(1)想一想“两只老虎,两只老虎,”可以做什么动作?(鼓励幼儿与别人做的不一样)

(2)我知道小老虎有很多本领,现在请你把跑的本领做给我看看。那“跑得快,跑得快,”我们怎么做?除了往前跑还可以怎么跑?(请个别幼儿示范不同的方法,然后集体做)

(3)这两只老虎长得很奇怪的,你知道哪里很奇怪吗?(教师可提示:它们一只没有什么?还有一只没有什么?)那,没有眼睛怎么做?没有尾巴呢?我们一起来学学看。

(4)这两只老虎长得真的很奇怪,那歌曲里的“真奇怪,真奇怪,”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来做?我们一起来学学。

3、完整表演

(1)引导幼儿完整表演

集体表演:我们编了这么多动作,那我们一起连起来跳一遍好吗?

个别表演:谁还会用不同的动作来跳一遍?我们用他的动作也来跳一遍好不好?

(2)创设情境,用不同的动作完整表演两遍

小老虎真能干会跳舞了,妈妈现在带你们去几个好玩的地方跳好不好?看!现在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草地)请你们用最喜欢的动作来表演一下!

5、创编歌词及动作

(1)两只奇怪的老虎,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那如果还有两只奇怪的老虎,你猜它们会没有什么?(幼儿边说边做动作)

教师与幼儿一起边演唱创编的歌词边做动作。

篇10

【片段一】执教者扮蚂蚁妈妈,幼儿扮蚂蚁宝宝,听音乐做准备运动

师:今天。老师来做蚂蚁妈妈,那你们就是谁呀?幼:蚂蚁宝宝。

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出来运动运动吧!(师幼随着音乐边跳边走上舞台,突然有几个男孩被舞台上的红幕布吸引住了,他们钻进幕布里玩起了捉迷藏游戏。)

师:孩子们,这儿还有更好玩的呢,出来吧!(那几个男孩全然不顾地继续玩着。其他孩子也纷纷加入。)

师:看来,大家喜欢捉迷藏,那我们就一起来玩吧!(执教者也加入其中,玩了3分钟左右,执教者故意做出又累又饿的样子。)

师:孩子们,妈妈现在好累好饿呀!哪些乖宝宝愿意给妈妈运粮食做饭吃?

幼:我去!我去!(幼儿纷纷争着要去运粮食。)

【片段二】导入游戏“蚂蚁运粮”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边和那边的草丛(用大雪花片积木搭成)里有许多袋粮食(用红、黄蓝方便袋自制),我们把它们运回来。好不好?

幼:好!

执教者先请个别幼儿示范背小背篓(用牛奶箱子自制),并根据幼儿背的方法配以语言讲解。然后请每个幼儿选一只小背篓背着坐到圆点上。(在此过程中执教者巡回指导。)

【片段三】第一次运粮食

执教者先出示红、黄、蓝三只篓子,接着讲解玩法,强调爬着去运粮食,并将粮食送到相应颜色的篓子里。

师:谁愿意爬到那边草丛里运一袋粮食回来?(执教者引导其他幼儿为运粮者加油。)

师:哦。运回来喽!我们来看看,他粮食放得对吗?你们有没有看清楚他是怎样把粮食放到篓子里的?(请该幼儿再次示范一遍倒粮食,执教者予以讲解。)

【片段四】第二次运粮

执教者将平衡木架在高矮不同的两只米袋上,形成高矮不同的两座山,让幼儿练习爬山坡。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要把这些粮食运到山坡那边的仓库(贴有红、黄、蓝标记的白色整理箱各一个)里去。可是。山坡那么高,我们怎样才能爬过去呢?谁愿意来试一试?(请个别幼儿示范,执教者和其他幼儿为示范者加油。)

二、分析与思考

从上述片段中,可以看出执教者在教学中注重了以下三个细节:

细节一:“精”

杨九俊先生说:“弹性的教学来自于精心的准备。”活动准备是组织活动的前奏,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效果。活动准备不仅包括教案的设计、教学具的准备,还包括教师对班级幼儿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生成情况进行的预测等。

就本节课而言,无论是活动材料的准备,还是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都经过了执教者的精雕细琢。很多细节看似信手拈来,但实质上是匠心独运。比如,执教者在活动前精心自制的背篓、草丛、粮食袋等活动材料。废旧材料的出新及可爱的造型深受幼儿喜爱。并在游戏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又如,在个别幼儿示范、其他幼儿等待时,执教者引导等待者为示范者加油。从而使等待者参与到活动之中,避免了等待者“未能学习”情况的出现。再如,为了照顾个体差异,执教者为幼儿准备了两座高低不同的山坡。便于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爬坡成功的快乐。

细节二:“异”

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取决于对活动内容感兴趣的程度。一般来说,奇异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情境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活动兴趣。对于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的小班幼儿来说,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尤为重要。

执教者注重以新异的自制活动材料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绿绿的“草”、高低不同的“山”、五颜六色的“粮食袋”以及贴有红、黄、蓝标记的“仓库”等贯穿于整个活动情境之中,因而在每个活动环节中幼儿都能感受到新颖有趣,从而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细节三:“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