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司的建议和意见模板(10篇)

时间:2023-01-23 23:27: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公司的建议和意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公司的建议和意见

篇1

3、人力资源部定期组织新人培训,内容为企业文化、公司规章制度、生产流程、安全等。

篇2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282-01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也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饮用水对于人类就更加重要,饮用水的水质、水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水源地森林覆盖率,切实抓好饮用水源的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辉南县地处吉林省东部山区,三通河及流域是县城朝阳镇城区内十万人口唯一的饮用水源,其发源于通化市柳河县境内龙岗山脉,流经柳河县部分乡镇、村屯,入辉南县全长138.3公里,流域面积2434km2。近年来农民的非法开垦种植玉米,使三通河流域周山的植被总体情况恶化,由于流域植被、森林覆盖程度及所受的污染程度的不同,流域由上游至下游水质分别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的Ⅰ、Ⅱ、Ⅲ类标准。

长期以来,在辉南县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下,三通河流域水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水质始终保持在三类水体标准以上,饮用水质是较好的。

但同时,三通河的饮用水源也存在一定的隐患:源头森林的采伐,农民的非法开垦,造成林地不断流失,导致流域水土流失;流域内动植物的物种及数量的减少;流域上游及水库库区新兴的旅游业;生活垃圾的泛滥;流域农田化肥、农药的使用等等,这些都对饮用水源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抓水源管理,清理回收被非法侵占的林地,迅速恢复植被,保护水土、保护水源已刻不容缓。近年来县政府相关职能部T对三通河水源地的管理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水源地生态环境初见成效。

1 水源保护工作现状

1.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了人民群众保护水源地的意识 县有关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及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三通河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使流域的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对保护三通河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并能自觉地同破坏水资源的行为作斗争。逐步形成人人自觉遵纪守法,保护水资源的新风尚。

1.2 把好新上项目关,防止沿河两岸新污染的产生 环保等部门已经严格禁止在三通河沿岸开矿、建厂、新建水电站和建设旅游点,发展畜牧业、养殖业,对可能造成三通河流域水环境有污染的项目坚决一票否决。

1.3 成立水源管理站,对三通河流域进行日常管理环保局、水利局、林业局等单位共同对三通河流域进行管理。县环保局已经成立水源管理站对三通河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每年会同水利、林业部门对三通河沿岸联合检查,有效地保护了水源地生态环境。三通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站重点对以下违法行为进行管理:①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三通河流域进行采矿挖砂,尤其对利用发电机抽砂坚决取缔。②对破坏植被,乱砍滥伐的现象进行管理。③禁止流域两侧的居民乱倒垃圾。④制止捕杀两栖动物和水生生物现象。⑤对流域内的旅游、野餐、游泳进行管理。

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三通河水源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三通河流域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对流域生态环境还有很大影响,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2.1 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流域内乡镇的发展 由于地处三通河流域,行业发展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流域内乡镇经济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经济损失,政府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主要是发展不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如发展林业种植业――林下参等林药产业,通过立项获得国家政策支持。

2.2 调整三通河流域内的农业种植结构 三通河流域内耕地总面积18980hm2,无论水田还是旱田均利用三通河水进行灌溉。传统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对三通河流域的水质造成了污染。三通河流域内的农业生产应逐步向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发展。尤其是利足本地的优势,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发展有机食品,才能保证流域农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与辉南县样子哨镇相邻的柳河县姜家店乡生产的柳丽牌有机大米,就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了三通河流域农业绿色转型的榜样。

2.3 严厉打击流域内毁林开垦行为,大力植树造林 毁林开垦必将破坏森林植被,从而破坏森林生态系统,这些都将影响到三通河流域的水量、水质。所以,应对流域内毁林开垦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见缝插绿,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三通河流经的乡镇有样子哨镇,楼街乡、朝阳镇,并且与营白公路相邻,建议建设绿色通道,即在河流两岸建设至少20米宽的植树带,这涉及到征占农田需给农民补偿的问题,建议一是通过申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给予农民补偿,二是通过提取水费给农民补偿,县城居民是水质优良的最大受益者,可通过适当提高水费给予农民补偿,体现社会公平。

2.4 治理水土流失。多年来,三通河流域由于毁林开垦,种植人参、药材等减少了森林面积,使沿河两岸植被覆盖率下降,造成水土流失,流域河段及水源水库泥沙淤积增加,使河流过水能力及水库库容减少。应加大林地清理回收还林工作力度,分年度逐步治理,使水土流失程度降到最低。

2.4 慎重发展水源保护区内旅游业。近年森林旅游业快速兴起,随着“十三五”规划实施,辉南县将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三通河流域建设的旅游度假村,每到旅游旺季,旅游人数相当可观,无形中加大了水源的污染,对水源水质构成极大威胁,所以对三通河流域的旅游点建设应该限制。建议对保护区内的旅游餐饮业严加管理,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避免对水源的污染。

篇3

1.管理体制跟不上公司的发展,也就是说滞后于公司的发展。这样的情况会造在内部运作的成本无形中的增高。

2.管理体制符合公司的发展。这点是大多公司追求的管理目标。

我认为,我们目前的状况是属于第一种,而您也意识到这种情况,从您愿意出高一些的薪水从外面招更有利公司发展的人才加入可以看出,您认为公司现在处在一个“瓶颈”之中,退,永远只能是瓶里面的空间;只有打破这个“瓶颈”,我们公司才能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那么如何获得突破?

这是我们公司全部职员面临的题目。

以下仅个人的偏颇看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首先,您应当把公司的长期,中期,短期目标制定并分析可行性,与管理人员公布并讨论最后形成决策(其实,管理人员的参与能使以后的工作开展顺利,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是真正的决策是您决定的);这里最重要的是短期目标的建立和实现。所有的大目标都是由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而达成的。

那么,我们目前最主要的目标或者说工作是什么?

在保证目前订单如期交货的前提下,逐步建立一个有规律的公司,形成规范化,制度化。人,机器,物料,制度,环境作为生产的五大要素,我认为,其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作为可塑性最大的人,如果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产生的效果绝对是任其自由发挥所达不到的。那么,我们面临最主要的一点就是:

如何有效调动全部职工的积极性和让其发挥潜力?

要让大家做好,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标准给其参考,并且这个标准有利于我们公司的发展,虽然目前没达到,但是大家都有意愿通过努力去达到。另外,这个标准是一套,是一个可以量化和质化的制度;不同分工有不同的评定方法,并附之形成一套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把诸如对产品的品质,效率,甚至于环境的卫生等方面都包括到里面的规章,奖勤罚懒,久之,才会形成一套良好的工作模式。在大家都形成习惯之后,我们还可以提高一下标准,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

可以说,这样一套绩效考核的推行是绝对有利于工厂向一个规律,规范的方向发展的。当然,改变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的习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之后,是否能够有效推行?是否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否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个别人的实际或潜意识中的利益而导致其难于开展?如何从最积极的方面来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特别是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我想,我们可以借助推行5S的方式,来一步步让不良的习惯在我们公司消失。从某个程度来说,5S=大扫除!我们在对工厂进行大扫除的同时,让员工产生追求“完美”的潜意识,对自身的“不良品质”也进行一次“大扫除”。

其次,在每个工厂,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品质事件,正像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一样。我们在生产中,难免会出现有做错和做的不好的情况。我们的目的是“治病救人”,而不是把人一棍子打死;管理,我认为只包括两个方面:技术和态度。出现问题后,除了分析并改善之,更重要的是当事人能够认识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进一步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且从自己的内心里愿意改进;如果职员不清楚自己工作的方向和目的,表观就会呈现一种“混”的状态;这里不但是其自身的原因,管理者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此来讲,管理者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引导和监督。首先,让手下的职员清楚,这项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会有如何坏的影响?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除了能真正意识到自己能力并且得到发挥的职工外,相当多数的职工都需要良好有效的监督才能发挥更大的潜力。这就牵涉一个“有效管理”的问题。任何一家公司,公平,公正的管理体制是吸引人才的焦点,而薪水是其次的。比如说,职权划分是否清晰?管理人员是否有执行力?特别是人员比较少的工厂,集权是一定的,这有利于公司的灵活,快速调整发展方向。但在内部管理上,员工可能有什么不满,抱怨,甚至于无来由的牢骚都会找到高层管理,甚至出现员工威胁公司的情形。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我们整个团队的进步和发展,这点也可能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是没有,这里最主要的是要看主管的态度甚至于老板的态度。

以上仅个人的主观看法,难免偏激,仅供参考。

篇4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来,昌乐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思路,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保障民生”这条主线,创新思路举措,把握重点关键,狠抓工作落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昌乐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昌乐县社会保险工作的基本情况

截止去年12月底,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达到60462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达到84048人、工伤保险参保达到57950人、生育保险参保达到33038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达到83956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达到36.3万人,分别完成年度计划指标的130%、163.04%、336.44%、100%、118.26、100%,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达16306人,共制发社保卡38.8万多张,完成市下达计划的137%。

同时,累计按时足额为全县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发放养老金5.45亿元,社会化发放率100%;企业离退休人员人均增发养老金221元,全县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发放养老金1715元,人均增幅14.8%,实现九连增;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补助金提高到每人每月65元;实行职工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参保职工一个医疗年度最高可报销医疗费100万元;提高了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在各定点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与省内17地的90家定点医院实现了联网就医即时结算;扩大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使用范围,提高了1-4级工伤职工和工亡职工遗属待遇;实现社保卡市域内互通,参保职工持社保卡就可在市内就医购药,使参保人员的就医用药和工作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实现免费寄送权益记录4万多份。

二、昌乐县社保工作的新亮点

(一)搭建县乡信息平台。为全县11个街道、乡镇保障所(现在合并为9个)安装了宽带专线,实现了市县乡三级联网。

(二)开通社会保险网上服务系统。有509家企业可通过网上服务系统,实现网上基数申报、信息管理、权益记录核对、社保卡信息采集、缴费人员的缴费查询、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查询等诸多功能,大大方便了服务对象办理业务。

(三)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区化服务管理工作。2013年,宝都街道昌盛社区被市中心批准为全县第一家AA级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还分别在红河镇、镇、宝城街道、营丘镇建立了4家A 级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将为全县退休人员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

(四)真查实罚见成效。对医保稽核真查实罚,定点医疗机构整治初见成效。通过不间断的明察暗访、聘请社会监督员监督、设置举报信箱和电话等形式,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全时全方位监控,对发现违规的4家定点医疗机构作出了限期整改、扣减保证金等处罚。

(五)职工医保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医疗待遇减轻医保患者负担的通知》,要求县二级医院最低报销比例为80%,个人自付比例不能超过20%;控制统筹外治疗项目。对确需使用统筹外项目的,必须经本人或家属同意并签字,并且控制在总费用的3%以内,使得报销比例稳步上升,与去年同期相比,报销比例上升了3.64个百分点,切实减轻了参保患者的负担。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保费征缴未完成计划指标。主要原因:一是计划指标增幅大。全县2013年企业养老保险计划指标是37500万元,较去年增加了10775万元,增幅为40.32%,为全市最高,远远超出我县目前的人口总量和经济承受能力;二是经济下行压力大,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三是社平工资过高,灵活就业参保人员家庭负担加重,导致部分人员断保,加大了扩面征缴的难度。

(二)部分镇(街、区)管委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指标完成不理想。主要是所在镇(街、区)管委会重视程度不够,具体工作中推进力度还不够大,采取的办法还不够多,不够彻底。3、定点医院住院人次偏高,主要是定点医疗机构对科室人员分任务、定指标,导致存在拉病号现象。

四、对今后社保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作为整个社会保险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开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将参保率偏低的企业和中小企业作为扩面重点,继续做好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依法督促参保缴费,力争实现进位争先;扩大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采取密切部门协作,深入发动,强化督查考核等措施,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知晓率,进一步扩大参保缴费率,努力实现应保尽保。

(二)严格社保待遇落实工作。严格执行上级利民惠民政策,坚决做到该有的待遇一分不少,不该有的待遇一分不发。认真审核做好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调整提高;做好机关事业单位数据测算,按时足额收缴社会保险费,巩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成果;完善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医保市级统筹经办管理机制,在二级定点医疗机构实行最低报销比例制度,减少统筹外费用,降低个人自付比例,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建设。

(三)统筹兼顾,推进城乡一体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根据上级的安排部署,从职能整合与机构人员、政策并轨与标准统一、基金征缴与经费划拨、网络管理与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安排人员提早介入,尽早摸清目前城镇居民与新农合的基本情况。同时,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抓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缴费,基金管理和待遇支付工作,确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顺利平稳实现交接过渡。

篇5

合作医疗是由体现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等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保险公司可根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的特点,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发挥保险公司的社会管理功能。

一、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作用

(一)有利于保险公司发挥较为成熟的医疗保险管理经验。保险公司在费率厘定和风险管理方面具有优势,善于对征缴补偿标准进行测算、拟订合理的征缴补偿标准和办法,进行赔偿额度的设置。发挥理赔管控的专业优势,有效防范道德风险。通过成立专门的农村医保业务管理中心,选聘医保专管员派驻各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参保人员的政策咨询、资格核准、住院登记、转院管理及现场现金结报支付等工作。利用保险公司的业务网络系统和专业人员的优势,在业务管理中心和各定点医院间建立远程审核结报网络平台。业务管理中心建立数据库.各定点医院设立工作站,专管员对结报人的医疗费用进行初审,然后将数据传输到业务管理中心,业务管理中心即时核准。农村医保专管员制度和远程审核结报网络平台的建立,缩短了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距离。业务管理中心通过制定支付管理、专管员培训与管理、档案管理及信息数据管理等办法,规范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可积累农村保险经验数据,便于保险公司设计和开发有针对性的农村保险产品及拓展农村保险市场,实现保险公司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

(二)有利于政府发挥指导和监督职能,实现政府职能从办农医保向管农医保的转变。政府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办公室,负责监督业务管理中心的基金运作情况和各定点医疗机构参保病人的医疗行为。加强对农保基金的监督,真正做到农保基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卫生行政部门不参与农保基金的运作和结报补偿等日常性事务工作,只负责监督管理和政策的调研与完善,真正实现监督管理与具体经办的分离。

(三)为群众提供便捷专业的补偿支付服务。保险公司的参与可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使农民体验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增强农民群众的参保意识,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参保率,有利于改善政府和群众的关系。

二、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方式

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困难在于资金的缺乏,农村在进行税费改革后,作为乡镇政府重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农业税被取消,财政资金大幅度减少,有限的资金在维护公共卫生投入方面政府的力量就显得非常有限。而对保险公司而言,占据我国人口70%的农民却还是一个尚未打开的潜在市场,保险公司向农村市场的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及责任保险必然可让保险公司与农民实现“双赢”。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委托管理”模式。保险公司采取基金管理方式,向政府收取一定额度的管理费用,按照政府确定的补偿方案为参保农民提供医疗费用补偿服务,不承担新农合基金的运行风险。在具体操作中,根据是否使用保险公司指定条款,又可包含“基金条款”和“委托协议”两种不同做法。这种模式下,保险公司为政府提供新农合补偿费用支付服务,实现新农合“管与办”的有效分离,有利于基金安全;而保险公司自身不承担基金管理与运作风险,有利于规避政策风险,是目前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试点工作的主流模式。

(二)“风险管理”模式。完全按照商业保险规律运作,根据双方协商确定保费和补偿标准,保险公司为参保农民提供医疗费用补偿(报销)服务,承担新农合基金的运营风险,自负盈亏。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商业保险的保障功能,调动经办公司在风险管控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新农合向公平与效率的方向发展,但鉴于国家有关政策限制,目前仅限在个别地区进行初期探索。

(三)“风险共担”模式。为提高公司经办管理效率,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基金条款”委托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双方约定按一定比例,分享新农合基金盈余,共担基金亏损风险。这种模式具有平衡机制,结合了前两种模式的优势,有利于调动双方共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但难以确定双方的法律、经济关系,具体操作相对复杂,保险公司面临较大风险。

三、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积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与主体。虽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中农民的应缴费用降低了,减轻农民的义务,但农民做为此项制度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上世纪90年代由卫生医疗部门主导重建农村合作医疗时,由于制度设计的问题,导致资金缺乏并造成没有给参保农民报销医药费的现象。因此,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积极性不高。

(二)政府和监管机关尚未完善制度保障。目前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还缺少政府有关的法律、税收等方面政策法规的基础支持。政府没有出台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没有明确的鼓励性税收优惠制度安排。保险监管机关对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建设的产品开发、精算技术标准、基金运营管理、盈亏核算方法等缺少相应的保险法规和监管政策的规范与支持。

(三)保险公司缺乏经验和动力。首先,目前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缺少针对农村地区整体人群的卫生统计数据或经验数据的积累和储备。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情况的统计工作一直未能全面建立,没有详实的统计数据储备,导致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建设的保险费率厘定缺乏科学数据支持,无法确定合理的标准费率。其次,新农合建设遵循的不赢利原则,迫使保险公司对于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缺乏长期的动力支持。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建设往往只能寄托于参与新农合建设所带来的农村保险市场开发的潜在附加效益。再次,对医疗机构在医疗费用使用上的管控,保险公司无法真正做到对医疗机构的有效监督,往往只能依托政府的监督。最后,保险公司普遍缺乏长期开拓和服务农村市场的经验,对保险公司来说往往缺乏针对新农合业务的风险识别评估、服务流程、业务系统网络,没有针对这个特殊市场的配套人才、制度、流程和技术支持。

四、对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村务公开栏、黑板报及发放宣传资料等,搭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平台。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选择参保受益农民的典型事例进行报道,努力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自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篇6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1.1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政治保证。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目标,需要社会各阶层共同的奋斗。构建和谐社会最终要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一体化。在实现和谐社会的道路上,仅仅有物质基础和政治的保障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先进的文化的引导的作用。坚持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的指导地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的指导,然后才能整合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力量,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凝聚在一起。其中统一思想、统一凝聚力的人物就落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肩上。因为在社会关系上,人是总和。和谐社会的主体也是人。只有人际关系处理好了,才能够进一步的构建社会的和谐。而思想道德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只有全体社会成员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够维护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所以说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政治保证。

1.2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思想基础。关于干部、党员和群众的教育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要求。从和谐社会的实际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应该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得到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和谐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的实际的问题,真正的把民主法治、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基本特征深入到人们的内心,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研究和宣传和谐发展的理论,深入的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马列主义和毛邓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中的深刻的内涵。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势必要将和谐社会的理念灌输进去,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而思想政治工作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思想的基础。

1.3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深入到人民的内部,从人民的切身利益出来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妥善的处理和调整好各个方面的经济与利益间的关系。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调节的功能,使人民内部的矛盾得到正确的解决。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控制的职能,通过消除错误的思想倾向来对人们的言行以及各方面的工作指引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样在面对突发事件或者风险的时候,就具备了抵御防范的能力,从而使社会动荡的现象减少了,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的安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群众,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群众的凝聚力,增进群众的团结。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首先要做好群众的工作,将群众的需要时刻的放在首位,及时的掌握群众的动态,从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2.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2.1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只有充分的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的重视,才能够真正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目前的很多人对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准确的认识,没有真正的把思想政治的工作落到实处。另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只着力与眼前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没有高度的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也没有探讨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滞后性的缺点,不能对人们的思想和言行在更多方面进行深入的干预和指导。

2.2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没有足够的针对性,工作形式也比较单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自主性的意识不断的得到强化,传统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虽然已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取得的实际效果越来越小。因此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的针对性,不再单纯的依靠空泛的教育,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实际需求上出发,不断的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得到创新和改进,与时俱进。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仍然运用落后的说教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活力和吸引力,不能充分的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因此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运用现代化的宣传方式,建立有效的工作平台,不断的创新,从而取得有效的结果。

2.3没有先进的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没有先进的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不稳定,缺乏锻炼和经验,没有高度的重视政工队伍的建设。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首先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运用科学的知识,具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锻炼,另外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知识吗,面的要求也比较高,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还必须具有先进的技术装备,使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不断的得到加强。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措施

3.1坚持以为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集中的表现在以为为本的理念上,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也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可以促进和谐社会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的结合。在加强思想政治的工作中,必须要坚持人的主体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实现人的发展上。切实的把人的需要放在思想工作的重要位置。

3.2坚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就是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因为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和谐社会的建设的工作,都将是长期的,复杂的,因此在长期和复杂中也会不断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要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

3.3坚持全面协调,统筹兼顾。为了贯彻和落实可持续的发展的观念,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要坚持全面协调,统筹兼顾。首先,在审视和谋略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全面的协调经济、文化和政治,适应可持续的发展的要求。其次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每个环节上都要体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的理念,不断的推动人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另外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必须要落实统筹讲古和全面发展的理念,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运行科学的先进的手段和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科学的发展观统一起来。

篇7

0 引言

水利建设执法是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水利工程健康发展,确保项目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维护正常工程秩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随着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既面临着问题与挑战,更面临着机遇与发展。执法人员要充满信心,鼓足干劲,努力改变目前工作现状,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促进水利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水利人员的执法水平,使水利执法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为促进和保障水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 水利建设执法的现状分析

1.1 传统水利建设观念的延续

长久以来,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都是由当地水利局所直接管辖的,水利局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监督以及管理,这样一来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监管与执法,工程的质量全部靠施工人员的自觉。再加上在当初立法时,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并没有法制化,没有完善的法律条文能够保护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监管执法。尽管这一切随着我国执法体系的完善在一点一点地得到改善,但目前为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

1.2 监督执法主体还不明确

正是由于水利工程法制管理上的不完善,导致到目前为止,水利工程的监督执法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执法主体。尽管相关的管理条例规定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但其只负责程序上的管理监督,并不具有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权力。因而对于相关的违规、违法的单位的处罚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执法主体,使得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执法力度大打折扣。

1.3 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

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于相关法律的完善与修订,近年来相继出现了一些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相当一部分法规由于制定或修改的周期过长,根本不适用,无法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甚至在一些法律规定中还存在着冲突,这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执法存在着很大的影响。此外,由于许多水利方面的法律的制定是基于全国的水利建设状况的,因而在一些地区就显得比较不适用,在实际的施工建设执法中就会比较难以掌控。

1.4 监督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执法才刚刚走入正轨,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尤其是一些地方上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没有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独立出来,且其中一些执法人员并不具有相关的从业经验,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能够完全的掌握,相关业务的水平不够高,对于基本的执法流程还不够熟悉,对于正常的水利工程建设执法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

2 加大水利建设执法力度的途径浅析

水利建设执法存在的种种问题亟待解决,要想提高执法力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树立水利建设法治观念

树立水利建设的法制化观念是指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将水利建设执法法制化,将其纳入到法律管理的范畴中,从而使执法更加规范有效。在水利建设中是离不开水利建设执法管理的,一项水利建设工程,如果没有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必然会对工程的建设造成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工程的施工效率、工程进度、工程安全,还是工程最终的质量都会大打折扣。而将水利建设管理法执化,将其与水利工程一体化将有利于对水利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有助于加大水利建设中的执法力度。水利工程建设执法主要的目的就是使水利建设法制化、规范化,提高工程的质量。其主要是针对工程的施工单位的,以此来加大对于工程建设中各项技术的审查,从而达到提升水利工程质量的目的。

以法治的观点来进行水利建设的管理,来加大水利建设执法力度,从而提升水利工程的质量,将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这就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以后的发展方向,也是水利工程建设执法最主要的任务。

2.2 提高水利建设立法质量

正如以上分析的那样,我国在水利建设方面的许多法律法规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如法规之间的冲突、一些概念方面规定的不够准确等。因而要想提升水利建设执法力度,首要的便是在立法层面上规范化,提高立法质量。当然,在一些相关的国家法律还没有修改的情况下,地方的立法机制可以在不违背国家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对相关的地方法规进行修订,使其细致,明确相关的执法权以及执法主体,并针对地方水利建设的特点来制定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从而使水利工程建设执法有法可依,提升水利建设执法力度。

2.3明确水利建设执法机构

水利建设执法管理的主体不明确一直以来也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在水利建设中主要涉及三个机构:水利建设管理机构、质量监督机构以及水政监察队伍。其中水利建设管理机构主要的是负责工程的日常管理的,质量监督机构则是负责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而水政监察队伍则根本没有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因而,要想提高水利建设执法力度,科学的对三个机构的职责进行划分便是不可忽视的。三个机构各有其特长,但是他们都不适合单独负责水利建设执法,要么是因为人员不够,要么是因为专业知识不对口。因而找到一个合适的机构来负责对水利建设的执法就显得十分迫切。水利建设质量监督机构在对工程建设的监督过程中,需要界入到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对工程有足够的了解。考虑到这一点,可以将水利建设执法的任务也交给水利建设质量监督机构,在其部门下设定一个专门负责水利建设执法的执法小队,当然,执法小队的执法并不是以水利建设质量监督机构的名义进行执法的,还是以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名义进行执法,也仅受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这样一来,便很好的将两个部门联合起来了,使得水利建设执法更加规范。

2.4 创新水利建设执法机制

仅仅解决了以上的这些问题还是无法提升水利建设执法力度的,还需要对执法机制进行完善创新。对于水利建设执法而言,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便是案件的发现较难。一般而言,水利建设执法中的案件来源主要靠群众的举报以及从日常的管理检查中发现。而正如我们所知,在水利建设中的违法行为一般而言都是隐形的,而且专业性很强,仅靠群众的举报几乎很难发现什么。所以,要想增加对于案源的发现便要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的日常管理,加大检查的力度。其次便是在执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执法时的取证向来是一项难点,还有执法的成效,也一直是一个困绕的问题。这些都表明现有的水利建设执法机制已经无法很好的满足如今的水利建设执法的需求了。创新水利建设执法机制已经刻不容缓。只有找到新的执法机制,才能解决在水利建设执法中的种种弊端,才能真正加强水利建设执法力度。

2.5 建立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

虽然水利工程建设执法过程中存在许多难题,但绝不能因为难度大就放弃了水利建设的法治化管理。为了水利工程的长治久安,为了水利工程为社会经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保证水利建设的安全和质量,为了提高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率,水利建设执法必须迎难而上。在建立起水利建设执法队伍后,可以参照水政监察队伍的管理方式,建立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水利建设执法责任制的内容比较广泛,特别是在建立执法激励制度、执法程序制度、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执法监督检查制度、评议考核制度等有关制度上要有新突破,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使各项制度能够真正适应当地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如果将水利建设执法队伍作为水政监察队伍的一个分支或成立综合执法机构,则水政监察队伍的这些制度自然适用于水利建设执法队伍。

3 结语

水利建设执法管理不仅仅是一项制度,更是对水利工程质量的一项保证。只有不断加强水利建设执法力度,使水利建设法制化、规范化,我国水利工程项目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经济需求,才能更好的满足各项工程建设的需要。当然,在水利建设中要注意的不仅仅是执法这一方面,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日常管理以及质量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水利工程项目质量这一最终目的。

篇8

一、课程设置的含义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通俗来讲,就是在什么时间安排什么课程的问题。因为一门学科涉及的方面众多,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就要对多门课程进行统筹安排。作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其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目前国家尚未有学大纲和教材,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这就难免会有不当之处。所以应该对公共音乐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以保证这门课程的顺利开展,进而实现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类型安排

(一)必修课安排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等院校公共音乐课程应该设定为必修课或限定性选修课,并在学分上做一定的强制性要求,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2学分、36课时的音乐课学分,以保证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化。”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门对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有着明确要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几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如音乐史、音乐欣赏、基本乐理等,每一门课程都有相应的学分和考核,通过考核后方能获得该学分,整个过程十分严格。但是,从实际情况看,虽然多数学校制定出了相应的必修课规划,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十分松散,必修课只是一个名称而已,考核也是流于形式。虽然考核本身并不是目的,却是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充分重视的有效手段。只有先让学生接触音乐,才能让其喜欢上音乐。所以,各个高校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指导方案的要求,规范必修课程设置,严格考评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门课程科学和严肃的一面,并在认真的学习中逐渐喜欢上这门课程。

(二)选修课安排

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有机补充。因为每一个学校地域和历史文化不同,学生的音乐基础也不同,所以仅仅开设选修课是难以满足学生们多样化学习需要的,而通过大量选修课的开设,则能够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充分满足。但在现实中,音乐选修课的开设却不尽如人意。多数学校在选修课的开设上存在一种盲目性,很多学生喜欢的课程并没有开设,而所开设的却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选修课成为了凑学分的工具。其实,无论是将哪一门课程列为选修课,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沟通的问题,即学校和教师没有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一方面,如果在选定一门课程后,能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作用进行详尽的说明,则能够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继而为接受这门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在课程选定的时候,应给学生以充分的表达机会,了解他们的意愿和想法,并尽可能地予以满足。只有在双方的沟通和协调下,选修课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所以,应该改变当下学校单方做主的局面,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将选修课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三、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安排

(一)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要想学好音乐,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所以应该将其作为这门课程开设的基础。具体来说,应该做到形象生动、深浅有度和循序渐进三个方面。首先是形象生动。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难免是枯燥和乏味的。加之多数学生之前没有相关的基础,所以多少会出现一些畏难情绪。而作为教师来说,则应该让这些知识形象和生动起来。比如在教学方法上,多借助于多媒体,调动起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在音乐体验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多用一些生活化的语言,多列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在教学评价上,则应该以鼓励和支持为主,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会得到教师的及时肯定。其次是深浅有度。作为带有一定普及性质的公共音乐教育来说,在音乐知识学习的深度方面,应该以够用为原则,而不是照搬音乐专业的标准,毕竟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主,重在为他们终身喜欢音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最后是循序渐进。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应该对整个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和详细的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而不是东学一点,西学一块,到最后哪一方面都不精通。所以说,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公共音乐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有机的处理。

(二)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是公共音乐教育的重点内容,我们之所以开设这门课程,并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为音乐家,而是希望他们在音乐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接受音乐美的熏陶和陶冶,从而获得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说,音乐欣赏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首先是民族音乐。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所以音乐文化也是十分悠久和丰富的,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不仅能够领略到其与众不同的魅力,而且还能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而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在公共音乐教育的音乐鉴赏中,一直都是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当然,我们丝毫没有怀疑这些西方作品的经典性和魅力,但是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是迫在眉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加大民族音乐的比重,已经不单单是教学的实际需要,而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其次是欧洲古典音乐。毫无疑问,在人类音乐发展史上,欧洲一直都是一个最发达的地区,自15世纪以来,曾涌现出一大批音乐巨匠和经典的音乐作品,为人类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实中,很多学生肯定这些作品的价值,但是又认为其与自己生活太远,自己欣赏能力有限,难以领略到其中的精髓。对此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拉近这些经典作品和学生的距离。如普契尼的经典歌剧《图兰朵》,就曾运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而教师则可以以这首耳熟能详的民歌作为切入点,从而大大拉近了作品和学生的距离。而且近年来,“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更为古典音乐在大学校园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广大教师应该树立信心,更新观念,使其真正成为学生们喜爱音乐内容之一。

(三)音乐表演

音乐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表演的艺术,利用自己的技能演唱或演奏,正是音乐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所以音乐表演也是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音乐表演的学习可以由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来共同完成。第一课堂是指课上跟随教师学习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演奏技能,第二课堂则是指在各类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技能。以声乐演唱为例,在第一课堂中,要跟随教师学习发声、呼吸、共鸣的歌唱技能,并在课下进行巩固和练习。而在第二课堂中,则应该充分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内或校外的音乐活动中。作为学校方面,要下大气力完善相关的软硬环境建设,充分满足学生的舞台表演需要。在校外则要和一些音乐演出团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之成为学生在校外的表演基地,既能够有效缓解他们人才短缺的困境,又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对于教师来说,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音乐表演能力的重要意义。比如在学校内部,就可以定期举办一些音乐会或演唱会,教师和其他学生既是观众,又是评委。每一个学生表演完后都能够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点评,让学生在真实的表演中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价值和乐趣。

综上所述,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国家对大学生艺术教育逐渐重视,公共音乐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人们也欣喜地看到,接受了音乐教育的大学生,无论是在素质上还是能力上,都有了鲜明的提高。所以说,这门课程不但要坚持开办下去,而且要办好、办得科学,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对于课程设置来说,其决定着学习什么的问题,对于整个课程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充分重视,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黎一飞.地方师范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改革设想[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3).

[2]李燕.试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建设及其管理[J].中国农业教育,2008(1).

[3]刘靖仁,刘长泰.对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

[4]陈朝霞.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定位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5).

篇9

【中图分类号】R19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521-01

人的生命无比珍贵,医生以“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天职,更是生命和健康的守护者,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这一定义就已决定医生在诊疗活动中必须具有精湛的技术水平,更需高尚的医德,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真诚沟通、密切配合的和谐情景与状态。然而目前的医患关系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方面,近年来,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并扼杀着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摆在医疗卫生事业面前的重中之重。

医院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直接面对患者的医疗服务机构,对于医患关系来说,医生和患者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在不平等的信息交流中维护双方平等的权利,来谋求相互关系的和谐,“而作为医患关系中主导一方的医生和医院,承担着更具有决定性的责任和不可推卸的义务”。[1]古语有云“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是医院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是推进医院各项建设、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尤其是的重要保证,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树立良好的思想导向,扎实医患关系的和谐基石

医患关系是医院面临的最基本的关系,它反映的不仅仅是医务人员与患者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且折射出整个医疗界乃至所有社会关系的缩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代表性关系之一。全体医务人员一定要把人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引导职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医疗技术、设备等硬实力,加强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等软实力,改变以往“病人来医院是看病,医院对病人是只管治病”的陈旧观念,树立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的现代医学模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理解、关怀每一位患者,做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先行者”。

2 推动诚信医院建设,促当医患关系的“剂”

在医患关系中,医方始终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决定着医患关系的发展方向。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医德医风建设,开展医德情感、医德修养、医德信念等方面的宣传教育。通过有效的医德医风奖惩措施,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积极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认真听取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严格落实整改,及时公开反馈落实结果,大力发挥道德约束的作用,使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医德规范,加强道德自律,坚持诚信办院,教育医务人员把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南丁格尔誓言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群众认可的和谐医患关系。

3 加强沟通协调能力,搭建医患关系和谐平台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必须加强沟通协调。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沟通协调技巧,提高其能力。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两种东西可以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一个基础,就是医务人员要站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与患者进行沟通;两个告知,告知病情、治疗效果,告知用药和检查目的;三个掌握,就是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医疗费用情况和病人的心理变化;四个关心,就是关心患者的情绪、感受、对所患疾病的认知评估和对诊治的期望值;五个防止,就是避免使患者即时接受、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避免使用生僻的医学用语、避免强求改变患者观点和强压情绪,如医学科普知识宣传栏、医疗明白纸、医疗咨询台等,从而建立起医患之间的经常化的沟通机制。

4 倡导人文培育精神,实践“以人为本”和谐纽带

“医患关系和谐,互相信任,心情愉快,则药到病除;医患关系紧张,横眉立目,互相指责,则病上加病。”[3]医患沟通更高层次的价值在于尊重患者的主体权利,体现为一种人文关怀。患者来医院就诊,不仅需要医生帮其解除身体上的痛苦,更需要医生给予其人文关怀和精神抚慰。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医疗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物理或化学等检测手段,而忽视了患者作为一个“人”的整体存在,从而导致了“见病不见人,用药不用情”,而这恰恰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深层障碍。

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宣传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宣传倡导人文精神,将人性化服务贯穿于医疗活动全过程,培育医务人员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使医护人员成为专心的倾听者、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交流者和精心的诊治者,力求做到服务环境温馨化、服务流程人性化、医患沟通亲情化,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水融,真正架起和谐医患关系的桥梁。

5 争取舆论支持力度,营造医患关系和谐氛围

舆论宣传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影响力日趋增大。舆论引导工作作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动员群众的强有力工具,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4]大力宣传医院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的新举措新成效,大力宣传医学知识,大力宣传医务人员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澄清媒体对医患关系的不良炒作,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客观看待医患关系中的每个个体,呼吁全社会理解和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和风险,在医院内部形成有利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舆论环境,在医院外部形成有利于改革发展、共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吕志.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道德理念.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篇10

0 前言

校友从广义上来讲,是指曾经在某校学习和工作过的人,包括学校的全日制毕业生、继续教育毕业生、短期培训结业生、曾在学校工作过的教师、管理人员和职工。狭义的校友仅指曾经在学校学习过的学生。目前全国各高校校友工作的对象主要指狭义的校友,即曾经在学校接受过教育的学生,特别是本校历届全日制毕业生。校友资源尤其是本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不仅可以为学校建立良好的声誉,保证学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校友对母校的各类回馈也能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资金,同时也为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拓宽了渠道。毋庸赘言,在目前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对于国家教育资源投入较少的各地方高校而言,校友资源是推动学校发展壮大的一项重要社会资源,因而也受到越来越多地方高校的重视。地方高校相对于国家部属高校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可用于校友工作的资源有限,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校友工作,实现校友工作的预期目的,成为摆在各地方院校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结合所在的川西面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友工作现状,针对校友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个人思考和建议。

1 转变校友工作理念

提起校友工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校友捐赠,这不仅是因为校友捐赠是缺少国家资源投入的地方院校自我发展的动力,而且也是衡量各高校校友工作成效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诚然,校友工作是否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可以从校友捐赠的数额上得到一定体现,在美国一些著名的私立高校的校友捐赠数额惊人,成为学校后续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这与美国的社会环境和高校发展历史有关,国内地方高校不能简单地照搬这种模式。对于我国地方院校来说,在原本建校时间不长和校友资源基础薄弱的前提下,为了使校友工作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从而在指导校友工作的基本理念中注入了较强的功利性目的,刻意地把眼光放在校友对母校的捐赠和回报上,这种功利性的校友工作理念从上到下影响着学校各层校友工作人员,使得学生对校友工作的理解即是捐赠,是学校对已毕业学生要求回报母校的一种索取,因而从心里对校友工作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在学校校友工作中采取不配合或冷漠旁观的态度,从而使校友工作开展的难度加大。笔者认为,既然学生把曾就读的学校称之为母校,那么学校与学生之间就不应是一种简单的付出与回报的关系,而应是一种“母”与“子”的关系。“谁知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对子女的付出是没有功利性目的、不求回报的,学校也是如此,只有无私的付出才能使毕业生深怀感恩之心,在将来事业有成之时回报母校。因此,地方高校的校友工作理念中应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辨清“舍”与“得”之间的关系,只有先“舍”才能后“得”,只有无私的“舍”,才有未来的“得”。在校友工作中,学校应更关注于毕业生的后续成长,为毕业生提供持续的服务和发展机会,助力毕业生获得更大的成功。

2 针对校友需求开展工作

学校在开展校友工作时更多地是从学校自身需求角度来考虑,这种从校方出发的需求如果不能和校友的需求相切合,就会演变成为一种单方面的索取。只有深入分析校友需求,从校友需求出发的校友工作才能得到校友的认同,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从校友角度分析,校友需求有三个方面:一是生存的需求,即在社会中进入适合的单位和岗位,为自我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二是成长的需求,即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地提升自我,通过获得更好地发展机会来促使事业上的成功。三是归属的需求,即在情感上有较为稳定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可以来自工作单位,也可以来自曾经学习过的母校,这是人类情感需求的一种体现。这三种需求与学校的需求并不是对立的,从生存的角度来看,学校的生存短期来看依赖于在校学生,长期来看取决于校友对学校的口碑,一个在校友中口碑很差的学校可以预见到将来的生存会越来越困难。因此在满足校友生存需求方面,学校不仅要在教学方面苦下工夫,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做好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应加大力度于就业市场的开拓和长期稳定的就业合作单位的建立,这是校友工作能否开展好的最根本基础。从成长的需要来说,已毕业的学生为了获得职位上的提升或者转换职业,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培训,学校可以为校友回校攻读更高学位以及获得其他职业资格提供便利条件,也可以通过校友资源的共享为校友转换工作和创业提供帮助。

3 搭建校友网络共享平台

目前笔者所在的高校在官网上有校友总会版块,但版块的内容较少,是学校站在自身宣传的角度建立的一个窗口,学校主要依靠建立的校友会以及老师(特别是辅导员)联系校友,校友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QQ群。QQ群所涵括的学生数量有限,而一个学校的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在有条件和校友集中的地区建立校友分会相对于人数庞大的校友来说还是少数。对此,学校应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搭建面向全校所有校友的校友平台。这个平台应在学校的官网内,校友可以通过在校的学号和身份证号登录并完善个人信息。从学校需求来说,这个平台应能实现校友信息收集、校友满意度调查、校友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反馈、校友对学校发展的献策、校友对学校回馈的展示、校友与学校合作的项目介绍、学校对校友提供的后续支持与服务等、学校的宣传和国家最新创业就业政策的功能。而从校友的需求来说,每个校友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了解各地校友的所在地和工作单位、各地校友会的办公地址和联系方式、校友之间的创业合作和商业信息、校友企业的招聘信息、校友之间的互动交流、校友之间的服务与帮助、以兴趣爱好为基础建立的校友俱乐部信息、优秀校友事迹介绍等。学校应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平台的维护和平台所涉及的各项工作开展。通过这个平台,校友们可以了解母校发展的最新动向,获取创业发展的机会,得到母校后续的各项服务和支持,知晓母校和各地校友会的各项活动,同时也为母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学校的校友工作部门借助这个平台,可以与各地校友建立长期的联系,关注并助力校友的个人发展,搜集校友的各项信息,为学校与校友之间的共赢合作建立基础。

5 结束语

对于很多地方院校来说,校友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正因为这项工作短期内不容易获得明显的成效,也没有立竿见影的经验可以学习,因此各院校都在探索着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友工作思路与方法。笔者针对所在院校校友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和建议,借此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高校学生工作者关注这个领域并以最新的研究成果推动校友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