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4-22 21:52: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篇1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教育文化也加快了一体化进程。各国政治家、教育家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1983年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向教育部长贝尔提交了题为“国家在危险之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重要报告。1985年日本提出以“重视个性”为基础的八条教育改革设想。1989年在我国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外专家提出了衡量人才素质结构的七条标准:

①积极进取,有强烈的开拓精神;

②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类的责任感;

③在急剧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④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⑤学习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综合化;

⑥有多种个数和特长;

⑦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因此,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主动与国际教育接轨,是对国际教育大趋势做出的积极反应,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全球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提高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我根据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以及两年的教学感悟,从转变教育理念方面谈谈对提高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些见解。

(一)教育思想的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应试教育,简言之就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作为一名80后的大学生,我对应试教育的危害感受颇深。有人说,我们80后的学生就是为考试而生的,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免有些道理。从上学起,我们的人生已经被规划,就是考上大学。平时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是考试,严重抹杀了我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结果,教育没能造就一批批人才,反而制造了一台台考试机器,走上社会的我们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对于素质教育,有人说是与应试教育对立的。我认为,应试教育其实是一种极端的素质教育,只注重升学考试,而忽略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基础上的一种升华,不仅注重学习成绩,而且也注重学生其他素养,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习到课本知识,还能培养一些其他的社会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极端的素质教育中走出来,向全面的素质教育发展。

篇2

 

篇3

1、进行文学常识传授

单从文学常识的内容来讲,这部分内容略显枯燥和单调,主要是一些作家的姓名、出生年月和主要作品等。但如果高职语文教师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会使文学常识教学变得十分出彩。比如在讲授郭沫若《炉中煤》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告诉学生郭老先生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前期,那时候郭沫若还远在日本,但是国内的革命形势仍旧激荡着他的内心,使他在激动之下写下了这首诗。这种爱国精神对即将走上社会,开始人生新征程的高职生而言不无启示。如果实现“中国梦”,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是值得高职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2、开展文学诵读活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重视文学诵读过程的知识化,即一味强调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要咬字清晰、注意断句。这种僵化的诵读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甚至引发他们对语文的厌烦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诵读文学作品,促使学生徜徉在文字语言的魅力中,使学生日积月累,欣赏语文课文的独特之处,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以泰戈尔的《春天的遐想》为例,该文饱含希望与喜悦的情感,表达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舒缓、轻柔的语气诵读,抓住“芊芊嫩梢”、“妙龄少女”、“亲姐姐”等重点词语,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若是在文章层次间遇到停顿之处,也要竭力做到语断意不断、音停情不停,带领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春天美丽的景色,体会作者看到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愉快之情。

3、实施文学欣赏教学

高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或是赞美具有雄心壮志的英雄,或是描写秀美壮丽的风光,还有一些文章抒发人间的美好情感,这些都是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的良好素材。在讲解完基本课文知识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就文章的某一段进行鉴赏,让学生就文章情感、文章内涵等问题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比如巴金的《怀念萧珊》、高尔基的《鹰之歌》等课文都是值得学生用心鉴赏的好文章。文学是抒感、表达命运的特殊形式,学生可以不用囿于文章作者所搭建的框架,就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论对错,只要有独到之处,教师就应该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文学潜力。

篇4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开展人文素质课程教育已有较多实践。美国将原来仅注重于就业能力培养转移到注重个人终身持续发展方面来,学生入学后首先接受即人文教育,其次才能研修专业课程;法国将人文科学教育融入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教育之中。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教育的同时,还全方位拓展学生人文视野,教育内容涵盖公民教育、文化教育、智能教育等多个方面;韩国在教育目标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将高职院校伦理课程设定为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伦理思想和统一课题等5个部分,培养强化学生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在课程设置上基础医学课、临床医学课、人文社科课各占1/3。充分认识到,在医学领域实践中,无论是从健康、疾病的概念、临床决策的过程,还是从对患者的关爱,都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可见,国外高等医学教育呈现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逐渐融合的态势。

(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是以专业教育目标,着眼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注重于业务素质的培养,从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安排来看,已不能适应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重视医学的基础知识达成,忽视人文社科知识修养,人文学科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偏少。一些院校医学专业课程目标,仍着眼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设置的课程,多以疾病为中心,较少关注人的心理、环境、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内容,课程设置单一、体系陈旧,大部分院校一直延用公共课、基础医学课、临床医学加实践技能课的“老三段”过时模式,存在着过分强化专业技能意识、专业教育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医学人才的全面健康发展。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意义

(1)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目标的要求。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认识、了解若干条自然规律、一两种专业技能,而是使学生得到全面、有效、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2)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21世纪,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势必要求医生,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全方位,综合观察分析诊治疾患,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创新、解决人类生存、发展以及医学自身的问题。

(3)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的本质要求。

古人曰“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医学不同于其他科学,它的研究、服务对象都是人。医学既是人学,又是社会科学。医生的职业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圣神职业。它虽然具有极为鲜明的专业性、技术性,但作为一门人类生命的学科,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君子以厚德载物”,“医乃仁术”,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底蕴。

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1)寻找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融合点。

任何学科思想的延续、发展绝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在时空融合交流中创新发展的。从精神层面的视角上看,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容的、同一的,求真、求实、求精,“教以惠生、学以达仁”,既是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医学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都要以此为目标来进行改革,努力使医学人文精神,成为沟通医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一条纽带。

(2)探明影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主要因素。

现代医学本身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但由于种种原因,使从事医学专业的技术人员在思维理念及研究对象、方法等方面导致了科学与人文的盲目割裂。因此,要实现医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一体化的现代教育理念,关键的因素是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要以反思、批判的意识,努力改变过去那些相对狭隘、陈旧、分裂的思维模式,建立起适合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

(3)寻求破解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尴尬处境的应对策略及可行路径

构建与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人文教育科学体系,进一步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顺利就业,进而推动我国现代卫生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4)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要在“化”上下功夫。

人文课程开设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选修了多少门课,而重在通过学习让医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养成良好的人文品格和精神。正如《学记》所说:“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要求医学生内化价值,触类旁通,养成每时每刻都把患者的安危放在首位的良好品行。

4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思路方法

(1)人文精神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过程。

医学院校学生入学的几乎都是高中毕业,而高中学习阶段的教育是文理分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普遍较薄弱。因此,不仅要重视医学生前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医学生后期人文素质的养成,而且还要重视医学生实习阶段人文素质的内化。

(2)构建新的医学教育模式。

学校应组织各教学系部有关人员,深入探究医学教育模式的创新问题,在课程体系调整与改革上有所突破,删除课程中不必要的累赘、重复一些内容,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加强人文社科课程的开设。

(3)完善医学人文课程。

在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中将人文素质培养运用于医学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了医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有助于医学生真正做到“精医术、懂人文”。

(4)提升教师人文精神,用良善品性去感染学生。

医学院校的大部分教师毕业于医学院校,同样欠缺人文学科熏陶,如果在为“人师”后不加强人文修养,势必会造成只会教书,不会育人。特别是临床带教老师的医德医风,会直接影响医学生们的价值取向。

(5)开展教学内容连续性、关联性、实用性的探索。

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人文社科课程与自然科学、医学、社会医学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呈现出融合、交叉性。伦理学、哲学、法学、医学与文学等课程,不应孤立地讲授,而应彼此融为一体紧密结合,推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6)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品位能提升医学生的精神境界,有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潜移默化地育人功能。这种人文影响会内化为价值、理想、信念、精神动力,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会铭记“精于医术,诚于品德”。

篇5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首先,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条件,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下从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当前,中职生整体素养相对来说较差,文化课基础薄弱,纪律意识淡薄,自我认同感低。中职学生大都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学习考试是他们的软肋,谈“学”色变,谈“考”色变,不爱学习、淘气顽皮。加之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大多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表现为不听家长话、个性强、追求与众不同、好奇心重。在家长、老师眼里他们也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好孩子,自控能力弱,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他们很多人表现出不自信、胆小怯懦,有的学生甚至自暴自弃、任意放纵,所以形成了许多坏习惯,如在课堂上睡觉、捣乱、肆意说话、不写作业、无故旷课、迟到等。

二、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一)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做到文以载道和以文化人

1.以阅读为突破口,拓宽学生视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诵读古典美文有“娱目、动情、激思、励志”的功效。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每天的早读课让学生朗读《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领读与跟读等形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诵读中思考人生哲理。通过齐声朗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疏通字意,品读、赏析经典名篇。教师结合社会现象,引导学生用古人的智慧审视现今生活,给予学生“正能量”,通过“文以载道”的方式让学生从理性角度认知世界。“通过感知、内化,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甚至行为习惯,做到以文化人,滋润心田。”

2.认清语文与所学专业的关系,确立学习目标,明确就业方向

要想让学生通过学习改变以往的陋习,前提是让其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以及做完之后a生的效果。语文教师需把语文学科与学生专业有效结合,让学生了解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进而制定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计划。比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需重视 “一词多解”的语言训练和扎实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汽修专业的学生需培养他们良好的沟通力以及基础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等。

篇6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与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这就说明了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承担着中职学生继续深造、就业、交际这三重任务。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一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素养,具体是指一个人胜任职业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如身体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通俗地说,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具体活动应具有的素质与修养,即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技能、职业意识等。中职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对企业的效益与创新能力,甚至是当今就业形势的稳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更多地融入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中职语文教材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与优势。它收录了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与职业精神。如《好雪片片》可以让学生感受母爱以及人性的善良;《汉堡港的变奏》可以使学生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这些作品表现出来的人生经历与思想观念往往给人以启迪。如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采用的教材《语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授文对象是即将毕业面临就业的中职毕业生。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写作背景,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去。其次,教师可以让同学分组就“青年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考虑的因素有哪些?”这一主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适合自己的,能够为社会服务,实现价值的职业是青年应该选择的职业。再如在《品质》《敬业与乐业》教学中,引导学生吸收其中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做事习惯。此外,仅仅学习专业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语文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人文内涵。

二、加强口语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大多数的中职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必然要面对求职、应聘以及找工作的过程。现在学生择业的时候,招聘方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力创造让学生说的机会,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教学《说话要文明礼貌》时,可以联系航空服务专业的特点,把口语表达训练变成民航售票,借机进行情境教学,由学生与教师合作完成。教师扮演顾客,学生扮演售票员、或者学生之间互相变换角色,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从而使得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还可以通过搭建语言应用平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当然,教师还应着力强化学生的就业后所需的文书写作能力进行特别训练。比如《通知》、《公告》、《应聘书》、《活动策划书》等都应该进行专门的训练。这样能让学生较早接触到以后的工作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其职业技能。

三、加强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把职业素养与与语文训练结合起来,从而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一、假如自己是一名汽车销售人员,某天有客户打电话过来看车子,但不知道路线。你告诉他应该如何走。二、假设自己是某新店开业庆典仪式的筹划人员,布置会场与规划活动、礼仪程序,把知识传授与职业素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生正直青年,业余时间较多、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教师可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申请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模拟招聘等学生以后会遇到的情境。通过课外活动形式提前预演以后所需的语言表达能力,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今后的就业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与人格缺陷,从而逐渐养成职业需要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举办竞争性的班级活动如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堂教学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自信心,还要训练学生直面困难的勇气、训练学生接受挫折的能力。在面对生活的挫折与压力时,引导学生懂得如何释放,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对于自己的人生,要有自己的规划,化目标为动力,敢于承担责任,勤恳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同时,还要有灵活的应对能力,学会控制与放松紧张的情绪。

五、结语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在中职教育学生就业形势下,在教学中应更多融入培养学生未来职业素养。中职教育中的职业素养培养之路还很漫长。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培养职业素养中的作用。通过挖掘教材,加强学科教学,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良婷.中职毕业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市场化培养方向的调研报告[J].读与写,2010(10)

[2]方经文.请关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魅力中国,2009,4

篇7

关于语文素质培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的要求,其中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帮助学生实现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一定的语感和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

一、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态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就是热爱自己的民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小学生只有热爱祖国语文,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学国语文,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为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语文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1)展示汉字这种方形文字的历史魅力,展示汉字跟随时代变迁的历史进程;(2)通过文字游戏展示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比如给“妈妈、爸爸和弟弟看电影去了”“昨天的比赛火箭队打败了小牛队取得了冠军”等句子加标点,或者改“这家水果店关门了?”中的问号为感叹号,使学生感受加上不同标点和改变标点后句子意思的改变,在自我探索中发现祖国语言的奇妙之处;(3)通过教材中歌颂爱国情结的文章和古诗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中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忍受折磨,通过顽强斗争,历经五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的故事,教师要充分阐发其中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熏陶下培养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形成

张志公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出语感来。丰富的语言积累,作为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要素之一,它的积累分为课内语言积累和课外语言积累两种。课内语言积累主要是指通过教材文章的学习,掌握常用字和词汇,背诵优秀段落和诗词歌赋,熟悉各种修辞表达。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语文知识的基础地位,语文知识是形成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它能规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加深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火烧云》一文中,带领学生学习巩固新词语“紫檀色”“笑盈盈”等,感受作者对火烧云的形象描述,充分掌握“词语盘点”中的词语,熟读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课外语言积累则主要是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实现的。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的优秀读物。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积累,熟读文章优秀段落,在课外阅读中丰富文本的题材和体裁,感受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语感。

三、在实践中完善语文能力,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

语文能力即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运用语言顺利传递信息的一种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言语交际过程,这一过程又离不开语文思维。语文思维即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与语言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如,对交际内容的判断、领悟,思路的调整、语言的表达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口语交际教学,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或者创设合理的情境,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启发学生从“秋天”和“快乐”出发,结合本单元学过的对颜色的描述,以及“日积月累”中“天对地,雨对风”的表达技巧,与学生交流在金秋时节做过的事,当一个学生谈起了放风筝的事,大家从买风筝或者做风筝到放风筝的趣味故事开展口语交际,大家讲述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金秋时光,将快乐的情绪通过有条理、有逻辑的语言感染别人,比一比谁讲得最动听。

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57-01

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体现专业特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强化就业功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全面的职业能力打好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地和专业相联系,以达到语文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融合。中职语文教师要紧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一教学目标,主动转变教学观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不如以前,其语文水平也是令人堪忧。相比普通高中学生,部分中职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成绩没有过高的要求;同时,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人际交往能力也相对较弱。这些,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有着不利的影响,严重阻碍中职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就当前中职学生而言,问题主要在于行为习惯、吃苦耐劳、与他人协作等方面。语文教学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在帮助中职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端正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中职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语文教学与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中职学生提高职业素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潜在的资源。根据中职教材的特点,教师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渗透,强化语文教学的应用性、工具性及人文性。

(1)在听说训练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是除应用文写作之外,中职语文应用性的重要体现。学会倾听,不仅是对他人尊重的表现,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善于倾听,不仅能让对方感觉到尊重和信任,同时也能及时分辨对方话语中的言外之意。良好的倾听能力,也为随之而来的口语表达即“说”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会话、复述、演讲、辩论、举荐等口语交际形式进行重点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求职应聘过程中口齿清晰、简洁明了、措辞恰当地凸显自身优势。

(2)注重阅读,更好地理解教材中传达的人文思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解读课文主题,品味文章内涵,理解教材中传达的人文思想,帮助中职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中职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多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语言千锤百炼,文采斐然可观,章法匠心独运。同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有些文章弘扬积极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比如《好雪片片》,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明净的善意”;《一碗清汤荞麦面》教会学生不怕困难,团结奋进,艰苦创业。另外,语文教材中的名人故事,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资源。比如《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承受着病魔的折磨,却依然顽强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我的早年生活》中,坦承童年的种种挫折,却依旧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些,都为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3)加强语文写作教学,提高中职学生的写作能力。中职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往往是求职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写作能力训练。除了掌握记叙文、议论文等的写作技巧,还要重视应用文写作,因为应用文写作是中职生在职场中必备的岗位能力之一。应用文写作要求中职学生以生活实际应用为目的,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与真实思想,并按照惯用格式书写。当前,部分学生的写作意识越来越淡薄,微信、QQ等代替纸笔。运用这些现代化手段,使许多学生意识不到会在将来的职场中遇到种种问题。事实上,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交流,仍需要落实在书面上,比如企业中的会议纪要、工作计划。近几年的企业调研也可以发现,具有较高写作能力的职校学生,往往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职业精神方面,用人单位希望学生认真负责,以德为本,诚实守信。良好的语文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学习与就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卫青.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1).

篇9

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时高职生落入“一叶障目”的尴尬境地中。要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进行文学常识传授

单从文学常识的内容来讲,这部分内容略显枯燥和单调,主要是一些作家的姓名、出生年月和主要作品等。但如果高职语文教师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会使文学常识教学变得十分出彩。比如在讲授郭沫若《炉中煤》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告诉学生郭老先生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前期,那时候郭沫若还远在日本,但是国内的革命形势仍旧激荡着他的内心,使他在激动之下写下了这首诗。这种爱国精神对即将走上社会,开始人生新征程的高职生而言不无启示。如果实现“中国梦”,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是值得高职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2、开展文学诵读活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重视文学诵读过程的知识化,即一味强调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要咬字清晰、注意断句。这种僵化的诵读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甚至引发他们对语文的厌烦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诵读文学作品,促使学生徜徉在文字语言的魅力中,使学生日积月累,欣赏语文课文的独特之处,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以泰戈尔的《春天的遐想》为例,该文饱含希望与喜悦的情感,表达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舒缓、轻柔的语气诵读,抓住“芊芊嫩梢”、“妙龄少女”、“亲姐姐”等重点词语,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若是在文章层次间遇到停顿之处,也要竭力做到语断意不断、音停情不停,带领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春天美丽的景色,体会作者看到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愉快之情。

3、实施文学欣赏教学

高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或是赞美具有雄心壮志的英雄,或是描写秀美壮丽的风光,还有一些文章抒发人间的美好情感,这些都是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的良好素材。在讲解完基本课文知识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就文章的某一段进行鉴赏,让学生就文章情感、文章内涵等问题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比如巴金的《怀念萧珊》、高尔基的《鹰之歌》等课文都是值得学生用心鉴赏的好文章。文学是抒感、表达命运的特殊形式,学生可以不用囿于文章作者所搭建的框架,就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论对错,只要有独到之处,教师就应该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文学潜力。

篇10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形势,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脚步的逐渐加快,我们的教育怎么才能培养出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的人才,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目前的初中基础教育以及新课标才要求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放到重要位置。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质呢?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治根于心,其声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人文素质是人们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而学生应该具有的人文素质是从全面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甚至整个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能够使学生正确的处理人际交往过程之中的关系,并且不停的追求自身人文品质的完美。

一、为什么要进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1、未来社会需要具有人文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在《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实验设想》中提出的未来人才素质目标是:具有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感;奋斗与实干精神;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意志;工作的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善于解决问题、捕捉信息的初步能力;珍惜时间与注重效率的观念;健康的体魄与充沛的精力。21世纪里充满了各种形式的竞争,而竞争的最根本条件还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素质的好坏取决于教育。作为最基本的最核心的语文教育,应该要放眼于市场的长远利益,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以便适应社会对于素质人才的需求,更适应于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

2、学生初中阶段需要受到人文素质的培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人格素质逐渐形成的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在逐渐形成,他们性格的可塑性很强,接受能力也很强,正是急需人文素质滋养的好时期,初中语文教育也正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期。语文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其“载守明理、表情达意、文道统一”的优势,就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整个初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是无法想象的。

3、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育要体现人文思想

在文章的开始,我们就提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我国语文教育长期争论的探索的结果。在以前的教学大纲中,只是提出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言文字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我们不反对这是错误的,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对人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具有人文思想的文学作品,能够影响学生,激励学生,改变学生的观念,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初中语文教育应该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只有二者共同进步时,才能说我们进行了真正的语文教育。

总之,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对学生、对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初中教育应该积极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初中语文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的优势

1、语文教育开发了语文学习资源,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了条件。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人文学科,包括各种各样的语文学习资源。初中语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多给学生讲一些我们生活中的的实例,真正的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统一在一起。课外的很多人文资源都比较直接,教师可以有计划的引导学生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此外,语文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初中语文教师要从初中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断的发现每一名学生的长处,适当的给以鼓励和肯定,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再辅以人文知识的学习,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了基础。

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还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性格特点,给学生留下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爱好、兴趣,理解、关心他们,创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发展,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3、初中语文教师能注重学生人格的形成,并在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

语文教师不仅要能教书育人,还要能在自己的课程之外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也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初中时期对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用宽容和感动帮助他们养成正确人格,有助于更加完善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其中就包括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提到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问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结合我国丰富的人文知识,加强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了解,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初中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项具有进步意义的工作,将语文的实用性和文化性结合在一起,开拓了教育的事业,为学生以后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雪恩.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几点思考【J】.语文天地.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