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0-07 05:09: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制作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制作教学论文

篇1

后续课程《网络信息系统开发与利用》要求学生能读懂HTML代码并能修改或编写,也会影响此课程的学习。早期页面布局方法一般为表格布局,现在这种技术已经落后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DIV+CSS技术,此方法使页面内容和显示效果完全分开,页面元素的布局更加灵活,网站在制作过程中风格的统一、后期网站风格的改变及网站的维护更新将会变得更加方便。

1.2确立课程教学目标“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践培训课程主要面向网页设计人员必备的一些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具备以下四方面的能力,基于以上表格的内容“,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采取了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作为主体”的模式进行教学的,这种模式符合我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的要求,让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指导《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探索、分析、研究以及改善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方法,在课堂上以案例为主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可使用网页模型为例,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并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生快速发现、探索和解决网页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欲望,带动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程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上协调好教学课程,努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关系和教学岗位、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师生关系和互动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教学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学生交流机制是建立学生互动的良好基础。

3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3.1课程内容结构

“网页设计与制作”作为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可以作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实践课程或选修课,这是一个操作性和实用性并重的课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以系统建设,网页设计人员培训为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来从构建课程知识,能力及素质建设,并注重实用技能。如下图1所示:

3.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环节,在教学内容上,要重视理论知识联系并应用到实际中的这一过程的安排,以更好地将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素质教育的要求恰当的整合起来,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结合,突出实际生产现场,将实际操作技能作为重点,加大实践教学。抓住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妥善处理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后,每个系列都配备了完整的课程专题,最后安排一个星期的课程设计。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要求,安排公司的网页设计工作,开展顶岗实习培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让学生有机地学习各部分掌握的内容。

3.3实践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的课堂,使教师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网上教学是无限的空间,考虑信息容量等因素的影响,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在房间里探索互联网,学生在BBS平台上讨论,举行每学期的网页设计大赛,根据学生对教学网站的工作,让学生选择入围的优秀作品,再由老师评出学生奖项。

4课程教学体系建构

这个课题的意义是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实现学生的思维、行为和态度的整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4.1运用多层次的教学方式

教学改进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怎么样能更好地体现教学特色,怎么样能实现教学目标,解决这一问题的教学方式就是采用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如:教师进行案例分析,教师和学生共同模拟和角色扮演的场景以及其他创新教学方法,而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体现三个注意层面,分别为:老师讲课实践指导,开放自我的做法,引导和探索性实践相结合“,进而实现教学中的多层次的教学方式。

4.2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基于多种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主要是在“知识交流和自学相结合、综合教学实践与研究相结合、课堂培训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原则下进行的多样教学活动,如使用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从一个典型的任务开始,从网络的实际工作流程设计出发推动教学活动,抓住设计问题的重要而艰巨任务。教学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接受不同的能力,目前的水平和兴趣,从简单到复杂,从外到内;二是要提高的思想能力,注重教学生一种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继续获得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探索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精神。

4.3进行多重性的能力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应具备基本课程知识,基本技能,操作课外协作,从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网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的展,同时沟通,心理学专业素质,这样才能真正的得到业务综合能力。实现这一目标,既满足标准和市场需求,有使得我们在培养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巩固和着力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多重性能力,是学生的学习知识、学习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网页素养、能力通过中建立教学平台,利用课堂教学的各个电子内容,让便于自学的学生放学,提高学习水平,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篇2

其次是加强哲语的渗透作用。哲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文章中,哲语起到增添文章色彩,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并且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如学生收集到《鲇鱼跑了》一文的结尾:“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后,然而在《仙人掌》一文中就写到“当生命面临消亡时,它的力量如爆发的火山”。学生在《门》一文中收集到:“关门是为了防盗、挡风沙、不让蚊子飞进来;开门是为了接纳、迎来一片清新,迎来五彩的人生,世界的光明,请把好大门。”引导学生理解所蕴含的哲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哲语颂扬了国门大开的新气象,改革开放给国人所带来的实惠,但也要把好大门。当学生在自己的文中写到“门是起点之美,是人生的起步,是走向人生的起跑线。”又如学生收集《朋友》中的哲语“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写到“朋友是人生的桥梁,朋友是闯荡江湖的指明灯,朋友是你哭泣时为你抹眼泪的天使”等等。这些哲语渗透在文章中提高了文章的含金量,达到了我们收集、整理、运用的目的,使学生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次是加强音乐语言的渗透作用。

其一、善于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感悟音乐语言的美感。青少年正值豆蔻年华,面对多姿多彩的充满激情的音乐语句,往往产生渴慕之情,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摄入大量优美的音乐语言,使之领悟并产生感觉。如文题《假如我是老师》一文,引导学生欣赏宋祖英演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的音乐语言:“小时候,我认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只粉笔画出的是彩虹,写下的是泪滴;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才知道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品味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生活的清贫,使学生从实际生活感受到教师的伟大所在,那么学生在作文运用时自然就会用相似的语言来盛赞教师。如在写《我的老师》就表现出:“老师像路灯,照亮了别人,冷落了自己;老师如一杯纯酒,越品味道越香甜;铁打的教师队伍,流水的‘兵’;老师是人生的航标”等等,从教师的奉献精神、知识水平、敬业爱岗精神、作用等来歌颂教师。学生只要在这方面有付出,在运用时才有收获。

篇3

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是什么呢?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这个质的规定性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在研究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时,必须牢牢把握它的本质属性。要正确把握小学作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即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我们必须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1.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什么?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显然,所谓“小学生作文”,是指小学生为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完成的习作练笔,它与成人的写作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写作的目的不同。成人的写作,大都是“有所为而作”,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效地交流,这种交流往往是超越时空的。通过交流,达到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目的。这种交流,往往有着一定的社会价值。而小学生习作练笔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进行有效地交流夯实基础。

第二,文章表达的要求不同。成人的科学论文是对某一学科领域科学规律的揭示,是对人类真理的探索和发现。在内容上,必须具有科学性、学术性和独创性的特点。在表达要求上,必须以丰富而翔实的材料为基础,以严密的逻辑论证为手段,把自己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样,成人的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现实的客观反映。在创作时,作者必须以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为基础,充分运用虚构和典型化等手段,对众多个别的、特殊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和提炼,使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受他们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限制,他们的习作练笔,只要求将自己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景和物如实地写下来就行了。

第三,评价的标准不同。我们在评价成人的科学著作或文艺作品时,要看是否适应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具有科学价值,是否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是否做到思想性和完美的表现形式的统一,等等。但是,我们在评价小学生的习作时,主要看《大纲》中规定达到的作文基本功是否已经过关。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主要看是否达到:字词运用准确,句子通顺连贯,有中心,有条理,内容真实具体,标点正确,字迹工整。显然,这个标准,对搞研究和创作的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但对小学生来说,需要进行五、六年严而有格的训练才能逐步达到。明确这一点极为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小学生作文文学化和评价小学生作文“标准过高,评分过严”的不良倾向。

2.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是什么?

小学生习作练笔的活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在这个认识活动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习作的内容是认识的客体。学生在习作活动中,需要借助语言文字这个重要的中介手段,在观察收集习作素材和进行习作构思时,需要有语言的参与,习作构思的结果更需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在人脑反映外部现实的生理——心理的机制中,语言担负着第二信号系统的职能。对刚刚上学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尚未掌握语言文字这一重要的认识工具。小学生习作活动中认识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主体尚不能独立地进行习作活动,必须有教师的引导,于是便形成了作文教学活动区别于一般认识活动的独特的“三维结构”(教师、学生、习作内容),这就引出了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问题。我认为,所谓“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显而易见,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生“练习”作文的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有机统一的过程。

为了正确把握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习作练笔中的主体作用。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教师“教”的对象,更是习作练笔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走出“教师导,学生作”、“奉命作文”、“应试作文”的怪圈,充分发挥学生习作练笔时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可让学生围绕习作要求,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积极思考,获取习作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尝试练笔,发现疑难之处,并做好质疑的准备;让学生通过尝试修改,领悟修改的方法,享受成功的欢乐,等等。可以说,能不能把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是衡量小学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第二,要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练笔中的主导作用。我们强调学生在习作练笔中的主体作用,是否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恰恰相反,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由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决定的。要大面积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否有效,主要体现在:①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主动习作练笔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喜欢练笔、乐意练笔;②能否针对学生积累、构思、修改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让学生实现由“不会练”到“会练”的飞跃;③能否根据班级学生在知识和智力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三,要努力实现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动态平衡。小学作文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教”的动态过程和学生“学”的动态过程。努力实现两个动态过程的平衡,使这两个动态过程同步展开、同步发展,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理想境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动态过程,总是伴随着学生“学”的动态过程而发生、展开,并为学生“学”的动态过程服务的。而且,这种服务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①在组织启动阶段,表现为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提出明确的习作目标,把学生的习作活动组织起来。②在具体的分类分层指导阶段,表现为及时了解学生习作中的疑难之处,捕捉前馈信息,并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在习作中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及时调控“教”的程序,并给予多种形式的指导和点拨。③在总结评价阶段,表现为对学生的习作是否达到习作目标作出总结和评价。通过总结和评价,一是对没有达标或达标率较低的,采取个别辅导的形式组织补偿教学;二是尽量发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习作的成就动机。

二、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切实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

我们在把握了作文教学方向的同时,还必须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这是切实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呢?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指出:“小学以学记叙文为主,也要学写常用的应用文。”“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为我们规定了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具体地说,从文体方面看,主要学写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从能力方面看,主要培养两种能力,即认识能力(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小学生作文是学生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为了进一步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明确“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的意义所在。我认为,《大纲》规定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是很有道理的:①记叙文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文体之一。它以记叙、描写人物、事件和环境景物为主,它是言语交际的主要手段。因此,通过习作练笔,帮助学生夯实记叙的基本功,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②记叙文是以写“实”为主要手段,大都叙写学生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人、事、景、物,叙写的内容具体、形象、生动,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并且,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于习作练笔。

第二,要明确“小学也要学写常用的应用文”的价值所在。记叙文固然是小学生习作练笔的重点,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对小学生进行常用应用文的练笔训练。首先,应用文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让小学生学会写常用的应用文,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进行交际和生活打好基础,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认为,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除了让学生学会现行教材中规定的常用应用文外,还应适当补充其它常用应用文的练笔训练。其次,应用文具有语言准确、平实、质朴、简明扼要的特点,这也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而且,这两方面的能力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绝不是彼此孤立地、一个一个地叠加起来完成的,而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伴随着作文教学过程一体化完成的。那么,如何保证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体化完成呢?

小学作文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两大问题。“写什么”是指作文的内容;“怎样写”是指作文的表达形式,即谋篇布局。小学生的作文也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学生作文的内容从哪里来呢?从对平时的日常生活的观察中来。通过观察,获取感性认识,形成生活的表象。作文内容固然来源于日常生活,但是,日常生活不等于作文内容,不是所有的日常生活都可以写成作文。而且,单凭感官去感知事物,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它必须有赖于思维的进一步加工和整理。因此,要使观察到的生活素材上升为作文内容,必须经历一个思维加工和整理的过程。其流程如下:

篇4

课程开始,首先介绍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大致构造,接着引入正题

篇5

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组段成文是写作的一般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者和学者都或是凭经验、或是按要求完成。一方面教学过程呈现无序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学者呈现绞尽脑汁的困惑。是否能够引入科学的作文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本文将从知识分类理论进行探讨。

1.作文教学现状浅析

在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教育与数学、化学、物理、地理、历史相比,具有缺乏规律的特质,与音乐、美术相比,缺乏唯美的空间想象构建力和情怀的充分延展,因此被认为是难以充分驾驭的。而作文教学更是无规律可循,随意性较大。学生苦于寻找观察的对象,并怠于发挥主观能动的想象力,那么遣词造句的表达往往是缺乏生动性。另一方面,教者疏于考察作文教学的科学性,流于经验,对于命题作文的统一设计不能因材施教,对非命题作文的评议五花八门,优点缺点的个性突出,难以让学生抓住主意。那么能否做到科学的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呢?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出发探讨如何科学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即知识分类理论的实际应用问题。

2.知识分类理论的内容及评述

知识分类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本理论将知识进行分类,分别为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在作文教学中,陈述性知识是指写作的具体对象,即内容的客观表象,是对客观世界是什么的陈述。例如,小明2010年9月进入某某中学以来,一直担任班级干部。程序性知识是指写作技巧的能力,是对客观对象进行的理解剖析及解决问题过程。例如,表情达意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排比、比喻、拟人的运用。策略性知识是指经过对客观对象的认知理解升华的思维领域的深化。例如,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我国理论界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该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的设计,研究语文教学的本质、能力和结果,影响深远。笔者认为,知识分类理论将科学地指导作文的教学活动。

3.知识分类理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知识是指导写作的决定性因素。通常教者和学者都认为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或者统称为智力的发挥与体现决定了写作水平,但这只不过是对写作能力的表象所做的陈述。心理学家认为:知识是个体智力差异的原因。不同类型的知识构建个体的世界观、产生不同的方法论。写作过程从选题构思、制定目标和计划,到将目标形成观念,将记忆过程形成句、段、篇,遣词造句的过程和标点的组合使用体现了学生对记忆性知识的储备和转述性的释放。最后,对成文的整体推敲也仰仗于学生对文体的把握和语言风格的细节处理,而这也正是对既有知识的整理加工和推理式运用。

3.1陈述性知识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能读千赋,则能为之”,陆游和杨雄的见解告诉我们,知识的累积是写作的关键。设身处地的感受能够为学生带来创作的源泉。一方面,教者可以通过创设人物、场景、事件,提高学生的体验度。例如,描写秀丽的风景可以带领学生真实体验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说明物理学中的浮力现象可以带领学生真实操作物理实验。另一方面,吸收阅读中的语言搭配、文体选择、素材选用等,增强学生的记忆性知识积累,逐渐巩固、衍化升华。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应充分发挥实例的演示作用,并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但,例实的演示数量绝不是仅限于一个,对比能够形象地帮助学生增强知识积累。并且,适当的反例将突出观察对象的关键特征。突破思维定势是在在实例演示别引导学生实现的,例如小商贩的叫卖声不仅是招徕顾客,还因时因地因人发生语言、眼神、动作的变化。

3.2程序性知识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加涅的层级学习理论,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学习,认为,技能的分解和单个加强将有助于总体技能的提升。写作技能的单独训练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文体技能的展开: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记叙文、诗歌、小品等;描写技能的展开:肖像、情景、心理、动作等。同时应训练写作过程的技能。例如:编写提纲、段落过渡、修辞手法等都应随着文体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训练。对分解技能进行强化训练,组合并达到自发式的提升是提高写作能力所应达到的最好效果。对分解技能的组合训练应在确定的选题和文体结构中体现。

3.3策略性知识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性知识的运用主要是让学生对通过对实例获得的概念和序列或者是秩序的演化思考。例如,阅读《社戏》,分析文中故事情节展开的主线,情境的转换,人物心理的描写与意志情绪的表达,获得对此类文章规则的概念性认识和序列性思考。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展开可以从概念和秩序出发,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但必须注意情境的变化。因此概念和秩序的分类引导是引入变化情境思考的前提。例如:按照故事情节的时间先后成文,按照人物的心理及情绪变化成文,按照空间的转移过程成文等等。在此基础之上,变化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总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写作的实质是对记忆性知识的深入挖掘和探讨,并进行引申,准确地说,写作的实质是一种学习结果。因此,知识分类理论所划分的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的理念在作文教学中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作文教学得到科学的指引。参考文献

[1]漆刚成. 激发兴趣,学会观察,创新思维--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学[J]. 考试周刊. 2010(21)

[2]卢爱新.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两种做法[J]. 江西教育. 2010(15)

篇6

1、开发学生智力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智育即包括化学实验知识技能的传授,又包括开发学生的智力。有人认为智育就是传授知识,这显然是把“智”当作“知”来理解了,这是不全面的。人无知识不行,但光有知识没有智慧更不行,有了知识不会用,知识就是僵死的东西。有了知识又有了智慧,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把实验知识、技能转化为实践工作的创造性能力,因此,实验教学中须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

2、开发学生的智力,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科技人才的基本措施

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反映科技成果的科学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由于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学生毕业后必然会遇到他们所不熟悉的新科学应用技术、新的发现、新的成果,那时,他们必须发挥自己的智慧去弄懂、掌握、应用它们。因此,只有认真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才能使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化学实验教学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其独特的优势

化学实验这门课程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进行论证,使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在感性认识过程中,通过实验技能知识的积累和独立思考,不断丰富观察力、想象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智力得到开发。例如,在乙醇制备乙醚的实验中,学生已知副产物有乙烯生成,但副产物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发现得知:反应首先是乙醇与浓硫酸作用,生成硫酸二乙酯,反应伴有放热。然后乙醇进一步与硫酸二乙酯在加热条件下作用生成乙醚,但如果反应时温度过高,则硫酸二乙酯分解生成乙烯,同时伴有碳化副反应现象发生。

这是学生在掌握乙醇加热生成乙醚的基础上,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得出新的理性认识,使其智力得到锻炼。

二、在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的方法

1、要加强“双基”教学,为开发学生的智力奠定基础

智力和知识、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如果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一无所知,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缺乏一定的知识,就会阻碍学生智力的开发,因此,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教师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化学实验这门学科而言,就必须通过课堂理论课的教学,把反映客观物质本质性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在实验中加以检验,并对实验中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达到智力开发的目的。要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讲练结合。所谓“精讲”就是画龙点睛地把实验的重点、难点和实验成败的关键讲清楚。“练”就是根据教学目的,精心安排设计各种实验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开发学生智力创造条件

篇7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其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节,教学的内容多数源于生活,其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和对生活的反思,进行小组讨论,可再现生活场景。

(二)小组讨论教学激活高职语文课堂讨论

高职语文课堂应该是属于“对话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合作的课堂”、“生命的课堂”,不再是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与学生及师生之间进行共同的探讨研究,这样会是教学效果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高职语文中运用小组讨论法存在的问题

(一) 难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处于高职学校的学生,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还很欠缺。我们发现学生中成绩较好的对于讨论问题的理解还没有十分的把握,处于半信半疑的状态;而那些成绩相对于差一些的学生,对与讨论题目更是显得无从下手。

(二)学生表达能力欠缺,影响讨论结果的有效性

在我们进行的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在大家的小组讨论中,有部分学生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候,表达的不是很清楚,或者是讲的没有说到重点。

(三)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的参与度不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性格内向,没有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或者是部分学生去和其他同学聊天等诸多因素,导致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影响课堂讨论教学的质量。

三、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小组讨论法的实践性探讨

(一)有效搭配方式的分配方案

1、构建结构合理的讨论小组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注重小组结构的合理性。

A在小组的人数上要求合理

课堂讨论小组一般人数以5—6人最为合适,小组人数如果太多的话,对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个人的才能展示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人数太少,也不利学生之间的互助和交流。

以上的小组的人数的分配,主要考虑到组内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当改变以往的很严肃的设计风格,在高职学校,更多的应是和谐、有趣、生动的课堂。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在小组的人数上应该控制在五到六人左右,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都有机会参与讨论中来。

B分组时应遵循优势互补原则

在教学中,对于小组人员的配置,我们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分组(ABC三等)。通过这种分配方式,让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性格的学生进行最优化组合,我们要让组内成员的拥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学生搭配方式,不仅是有利于不同层次之间的学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且这样使全班所有小组之间的水平相当,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步提高。

C小组内分配要求男女搭配均衡

在进行小组人员分配时,教师应注意小组内男女的比例问题。在小组的男女的搭配上,应力求在女生的稳重和男生的活泼之间找到一个最合理的平衡点。只有找到这和平衡点,才能把男生和女生的个性特长充分的展示,同时让男女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和促进。我们经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认为小组讨论男女搭配最佳的数量是各一半。主要是根据男女的性格特征及习惯来对组内男女进行搭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般都会精神愉快,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男女同学对于来自异性的帮助和支持总是更有鼓舞的动力,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效果,这就是心理学上面常说的——异性效应。

D性格差异的有效搭配

小组性格的搭配主要是遵循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有效组合,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组内成员的性格互补,毋庸置疑,学生的性格差异其表现出开朗的、快人快语的外向性格和羞羞答答的内向性格。所以,老师在分组时候,应该注意其搭配的合理,使在一个小组内形成互补。

篇8

成人音乐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新的教育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变革的产物,也是音乐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普通高校成人音乐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本专科的函授、业余面授、进修为各地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教学培养了大量各类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社会广泛的欢迎和赞誉。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紧缺,普通高校成人音乐教育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尤其是音乐理论的教学出现了新的问题,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探讨普通高校发展成人音乐教育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找到新的教学模式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推动成人音乐理论教育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电脑音乐制作概述

电脑音乐制作是主要以电脑为控制中心、以MIDI技术和数字音频技术为控制手段和信息交流语言、以合成器、采样器等电子乐器为音频终端的一种音乐制作方式。从音乐创作的角度来看,.使用这种方式创作出的音乐可以是一种特殊的音乐体裁和类型,人们通常称之为电脑音乐,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语言和美学特征。在旋律、曲式结构、和声、配器以及表演等各方面都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区别于以往的其他任何音乐表现形式。从制作的技术角度来看,它涉及音乐声学、音乐编辑学、音乐录音学、乐器学、律学、电子学以及数字化的电脑技术等,属于音乐学的一个新型应用学科。

个人电脑的数字音频技术和MIDI技术等合为一体,真正形成电脑音乐制作这一方法体系或学科,只有十几年的光景。最早的电脑音乐追随到早期的电子音乐,它使用电子元件来制造,利用振荡电路产生不同波形,经过放大后形成声音,不同的波形变化产生不同的音色,这时期的电子音乐还停留在对声音的创造与改变的实验阶段。,而近十几年的电脑音乐发展主要是伴随着多媒体的发展而前进,在专业音乐领域中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风格体系和强大学术影响力。虽然,电脑音乐制作系统现在已经可以比较完美地模仿制作出各种形式的音乐,在商业音乐中有广阔的市场,被广泛地应用在广播、电视、电影、广告、录音、录像、电子游戏和电脑多媒体等音乐之中,但是对电脑音乐研究和应用还不够系统化,对电脑音乐的教学还不够规范化。尤其是电脑音乐制作这一学科的发展相对电脑音乐的应用领域。

二、电脑音乐技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

本文结合和声、曲式、配器、复调四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实际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试论述一下电脑音乐技术的作用:

(1)在和声课教学中在现实的教学中,四部和声的讲解,由于教师受到钢琴水平和和声四个声部音域的限制,往往难v向学生展示四部和声及其进行的实际音响效果。学生也只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看着谱例,牢记一些和声声部进行的原则,而根本感受不到实际的影响效果,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学习“哑巴和声”、做“无声音乐游戏”的现象,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在电脑音乐技术引进后,教师可以在相应的音乐软件(如cakewalk音序器软件等)上,课前就制作好所有上课需要的任何难度的谱例。在课堂中,根据上课的需要,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学生就既可以看到谱例又听到音响了,而且根据需要可以随时反复聆听任一谱例.。这样既减少了教师在课堂老师抄写谱例的时间,又减轻了老师讲解枯燥谱例的难度,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2)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上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致是按照一边听音响一边看谱例,然后老师讲解这一方式进行。由于受到音响设备以及教学手段的限制,学生只能整首或片段地听谱例,得到乐曲的一个整体或局部的音响效果感觉。具体地在谱例中,各个声部各个乐器组甚至是某件乐器在奏什么、强度如何、速度怎样就很难具体感受到。对乐曲细致结构的分析,只能对着无声谱例进行。在引进电脑音乐技术后,教师可以把重点要讲解的谱例课前制作好,通过音乐软件的帮助,教师可以向学生拆分、展示谱例中任何一处需要讲解的地方;音乐的进行可以从任意小节开始,在任意节拍停止;通过静音的方式,学生可以听到乐队中如何一件乐器的独奏,从电脑记录中看到独奏的所有次数设置,从而淋漓尽致地分析每一首谱例。

(3)在复调课教学上在复调课教学上,.老师们所烦恼的是为了能让同学们多接触几个谱例、几种手法,不得不大量地在黑板上抄写谱例,极大地占用了上课讲解的时间,而且,这也只能是让学生看看谱例而已,仍无法让学生听到个个谱例的音响效果。如果运用电脑音乐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前就制作好谱例,通过电脑的控制随时播放。还可以通过音色的变换,在电脑上用同一个谱例,制作出任何一种复调音响效果。可以是独奏与乐队之间的,可以是乐器组与乐队之间的,也可以是乐器组与乐器组之间的。学生通过这种多途径、多形式的活生生的谱例讲解,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尽可能多的谱例,并对谱例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从而能较全面地理解复调音乐的魅力。

(4)在配器常识课教学上在这门课上最大的不足是:限于教学设备的缺乏和课程本身的技术性强的特点,光靠老师一张嘴、一套音响设备(即使是最高档的)很难把一部配器手法新颖、音乐色彩斑斓的作品向学生作一个透彻的讲解。只通过教师及时提醒学生“你听,这里运用了什么什么手法,这里作了个如何如何的和声处理”这一方式,学生只能在老师的指引下被动地听,往往是只能获得一点大致的感受,难以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作品作出理性的分析。通过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任何一部复杂的音乐作品,在输人电脑后,通过简单的一些方法就可以剥离出任何一个声部、任何一种乐器,来专门倾听、分析它所运用的作曲、配器手法,可以让乐曲以任意速度播放,可以在作品任意一个节拍上准确开始、停止,可以选种任意一个特殊音乐片段作反复分析、倾听。对一部复杂的配器作品,可以从单旋律开始逐步叠加或相反从全部声部的出现逐步递减的方式,透彻地把音乐对学生作一个综合分析。电脑在作这些操作的时候,既迅速又准确,极大地节约了课时,提高了课堂利用率,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篇9

(二)群体规范与凝聚力。在社会心理的作用下,群体成员具有较强的整体意识,能够认识到个体是组织的一部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群体成员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并内化为行为的尺度。因此,良好的群体规范有助于成员行为的导向和矫正。同时,群体对于成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成员对群体忠诚,成员之间有“我们”的认识,有相互合作的愿望和动力。彼此间意见沟通畅通、信息传递较快,气氛民主,比较关注集体的荣誉和利益,群体凝聚力在社会心理的推动下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社会心理对教育教学的消极影响

社会心理除了能带来积极影响外,还存在着很大的负面性。勒庞认为在群体中,个人的独立性会完全丧失,“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2]这种反差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具体来讲,社会心理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消极影响有以下几种:

(一)从众与服从。从众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很多情况下,人们已经形成尽量不偏离群体的习惯,并为了使群体接受而不惜放弃自我,委屈服从。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因此,个人会从被排斥、被边缘化而导致的焦虑感出发,逐渐放弃个人立场。从众所产生的后果非常恶劣,加上法不责众的心理,个人的优越感和力量感急剧膨胀。“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全盘接受,或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正是由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群体中的人们和独立的个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格,对差异和争执的容忍理解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独立的个人可以平心静气的接受异议和矛盾,可以进行讨论和辩解,但在群体中却很难做到这样,“在公众的集会上,演说者哪怕做出最轻微的反驳,立刻就会招来怒吼和粗野的叫骂。在一片嘘声和驱逐声中,演说者很快就会败下阵来。”

篇10

(一)从教师为中心的“教给”学生,转变成学生为中心的“教会”学生。

(二)从教材为中心,转变成培养目标为中心。

(三)从课堂为中心,转变成车间实习、实验室为中心。

通过三次的转变,能够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都实践教学,并从实践教学中体会到职业素质教育。

二、中职学校“教、学、做”一体化

(一)建设相适应的教学场地和设施

“教学做一体化”其实质是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掌握了必须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够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拥有一定相应的硬件设备与学习环境的配合。考虑到“教学做一体化”需要的是时间与空间的有效统一,也就是在同一个时间内,在同一块场地完成多种教学任务。因此,想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就需要既能够满足理论的教学,又能满足实践所需的场所。对此,需要合理的规划场所,逐步的建立出功能完善的专业实验实训室,使实装、模拟器材、实践设备、工具、教学设施设备齐全。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真正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整个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来知道实际的操作,做到边教学、边学习、边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交替,从而能够确保“教学做一体化”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二)培养相适应的“双师型”老师队伍

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当中,也需要“双师型”的教师,要做到即能够拥有完美的教材,还能够拥有完善的实践中心,没有“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教学做一体化”也就无从谈起。“教学做一体化”不仅仅是要求教师能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与过硬的职业专业知识以外,更多的是需要实际的动手操作指导能力,其中,还需要注重教师的组织能力的培养,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与训练的结合,懂得用理论知识去指导操作实践,并能够在实践中去总结理论知识,还需要充分的了解社会、企业岗位的需求,了解有关专业的新的知识点、新型的工艺以及新的技术等等。其中,不仅仅是包括了知识、技能、态度、经验等为了完成任务所需的内容之外,更多的是能够将各个点相互的渗透、融合。所以,在“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中,有一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是关键所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所采用的是贴近岗位,集中训练,进行专业的实践操作等有效方式来强化学生实践的技能与经验的培养,使教师掌握实践教学环节、手段和特点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能力;根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组训模式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集中培训、示范课程观摩、结对帮带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自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