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走势模板(10篇)

时间:2022-05-07 18:12: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宏观经济走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宏观经济走势

篇1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3)06-0474-01

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将要进入改革开放至今的另外一个增长期,由于我国经济的最终需求不够,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率的调整将是个长期的过程。在2013年,很多人认为,经济已经达到底线了,很快就会拥有新的上升通道。而我们则不认为是这样的,所谓的上升只不过是2012年5月份政府部门通过政策的调控,人为的刺激。在我国现在的低迷发展的环境下,市场的经济消费以及出口的数量减少,达不到最终的需求。所以还需要政策的调整,这也是+刚刚开始的调整,而这种调整的压力依然很大,在短期之内不可能出现经济的上升,相比与2012年的货币政策的宽松,2013年的货币的政策应该要收紧,宏观的经济调整才能够突显出对财政政策的作用。

一、宏观经济发展运行的回顾

世界经济的低迷,金融风暴的危机,现在我国经济的增长缓慢,相比与2002年以前的经济,虽然有所增长但是也是在2012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7.8%的增幅。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的运行主要有以下的几个特征:

(一)进入改革开放至今的第二次调整增长

我国在2012年的前三个季度里面,我国的GDP的总量达到了353480万亿元,比同期实际增长了7.7个百分点,预测全年的GDP可以增长到52万亿元,同比上升7.8个百分点,但是比上年下滑了1.5%。而造成这样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明显放慢的出口增长,预计全年的出口增长比上年下降13%只能达到7.2%。由于稳增长政策的不断刺激,第四季度到2013年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回升,这些不是实际的回升,而仅仅是一次经济的“反弹”。

(二)企业经济收益下滑,加大就业压力

2012年的1月份到10月份全国的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仅仅同比增长了10.2个百分点,比上一年下滑了19.4个百分点。而获得的利润则是比相同时期的明显下滑。到了2012年的9月份才有所好转,引起这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原料的价格的上涨。2011年的1月份到10月份全国规模的企业利润达到了40240亿元,比同期的增长了0.5%,这些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最大的企业由于利润的增长的减少,同时会对人们的就业造成很大的影响。企业员工的就业率与同期的相比从9.5个百分点回落到了8.5%,就业的难度明显增大。

(三)央行政策放松

在2013年5月过去3周期间,人民币的汇率相对于美元升值0.6个百分点,对于受到严厉控制的人民币,这一次的升幅非常的快,尤其是在美元汇率相对不变的背景下。在3天的劳动节之后,人民币在星期四持续走上升趋势。人民币的交易一度达到历史的新高,创下了人民币汇率的最高纪录,在这个汇率上升的时期中国央行将会连续两年拓宽人民币的交易区间。从去年的4月份开始央行就将这一区间扩展了将近1倍。这一倍的区间里面已经足够容纳美元和欧元的正常浮动。限制人民币的涨跌并不是限制交易的区间,而是央行每日设定的人民币的中间价格,即使在这个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比较大的时期,央行也通过设定每日的中间价,来持续引导人民币汇率回落到较低的水平,央行还需要干预汇市,通过买下外汇的方式来解决人民币汇率的问题。

二、当前宏观经济的走势

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不断变化,世界经济的波动的情形下我国经济在2013~2002年以前相比是有不断回升的趋势,造成这一回升趋势是由于最终需求不足造成的,连续的增长,连续的下滑回落的根源也是如此。除了最终需求的不足,还有消费的不足,出口的不足,2011年比较同期零食的消费总数实际只是增长了11.1%,较之上一年则是下滑了3.5%,但是同期的投资和出口都是处于高增长率的状态。出口和消费的不足,造成了最终需求的不足,并且各种迹象可以看出来这2种的最终需求都需要持续性的稳定调整。所以我们2011年的经济是有缓慢的趋势,而不是自然灾害、外界的冲击、或者是说由于宏观调控的结果。我国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是通过投资来进行调整的,而这个却不能改变经济调整的趋势,只能够带来经济“反弹”的效应。2002年以前的我国第一次经济的调整期增长表明这一次的经济调整的时间持续会更长,调整的力度会更加的大。在这个世界经济低迷,复苏的持续性太短的大经济环境下,我们要慎重的调整,不能随意的说出什么调整已经结束,而是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单靠政府的政策调整也不是一个长远之计,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会失去很好的调整经济结构、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

2013年的GDP增长将会有所缓慢,预计全年的增长大概在7.5%与前两年的经济增长有所不同,2013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投资增长的影响,我们预计消费水平和出口都会和以前持平,而投资的增长将会有所减慢。

尽管现在的人民消费水平呈现下降或者是不足的情况,但是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房价的持续升高造成了消费的压力,在工业部门等企业的就业压力增加,而服务业又不能在短期的时间里有明显的增长,所以2013年的就业问题会比较突出,将会面临新的就业压力的挑战。

在2013年内,我国的出口会呈现走平的趋势,同时国际经济的复苏缓慢,对我国出口的形势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从2012年9月份以来出口出现了反弹,主要是受到季节的影响但是到了11月份出口的增幅再次回落到了2.9%就证明了这一点。

2013年投资的增长要向下调整,主要是因为市场类型的投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而且消费和出口的持续不稳定,并且物价的增长缓慢,将会抑制出口导向的企业投资,在房地产方面,销售量的下滑造成资金的不足,伴随着2012年第三季度的反弹效应的结束,房地产仍然会造成房产的需求不足以及金融性收缩的影响,将会再次下滑。估计2013年全年的投资增长大概是15到18个百分点,比去年下调了3到5个百分百点。

三、相应政策的走向

我国进行宏观经济的调控,首先要调整整体的思路与重点,其次就是建立新的思路和重点,加快经济政策的改革,做成新的发展机制,快速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最终达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目的。宏观的经济建设要围绕着调整结构、调整方式、保护民生而展开,推动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国家商品技术的出口数额、改善消费和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要改善消费问题,改善消费问题就需要不断地提高和改善民生,建立安全可靠的社会保障网,不断地提高中等收入者的经济收入。

其次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使我国的商品在世界上获得更加有力的竞争能力。完成企业结构的整体升级,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出口商品的增长率迟缓的问题。使我国的企业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技术的支持,从而使得国内大企业不再依赖于外企,而是能够走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道路。同时还要鼓励民营产业加大企业投资,保护民营企业让他们做大、做强,成为我国创造产业的新兴力量。

四、结束语

中国经济现在正是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不断的改革经济制度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的提升,不断地提升国民经济的竞争能力,在世界经济的大圈子中,通过竞争的手段不断使中国经济向前发展,从消费到出口,从国家宏观调控到民族经济的自主创新,政策的更新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l周子勋,金融风险是当前宏观经济最大风险[N],证券时报,201301-24A03

[2]常修泽,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导向[J],浙江经济,2006,21:4-5

篇2

经济涵盖面很多“形势”又是一个军事术语。就我来说,研究经济形势,关键是要看“势”。按照《孙子兵法》里的“善战者谋于势”这句话对“势”的解释“势”为“力量聚集的方向”。怎样看待当前的形势中央“十一五”建议里的第一段,表述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5年”。第二层意思是“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什么说过去5年是不平凡的5年,我觉得这里面包含着三个“面对”。

第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第二,面对着非典型肺炎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冲击;第三,面对着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又出现的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这3个“面对”在去年及过去的5年中,呈现出很强的阶段性特点。去年以来,中央实施了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文件中使用了三个“显著提高”。即我们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都取得了显著提高。为什么说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因为这个阶段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构想。即我们不但要发展,而且要和谐发展,不但要建设和谐社会,而且要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本身,来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应该说,这方面在过去的5年,有非常明显的轨迹。现在讲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实际上就是我们要用强烈的忧患意识、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来应对挑战,显著地增加“三个力”――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一、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有哪些因素推动了消费增长?一是政策因素,它还会成为一种动力而继续支持消费增长。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调控宏观政策的重点工作,依旧是提高消费对增长的贡献度,同时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二是进一步落实措施,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以此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三是继续完善节能产品、汽车及家电的消费政策。

(2)有哪些因素抑制了消费增长?一是国家近期内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它会减缓和住房有关的建材和家具的增长速度。二是由于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房价的大幅增长,相应的会制约已购房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三是国家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会造成局部地区消费能力的下降,同时也使当地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降低,实际收入减少。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加大。经济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引发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的巨幅增长,也进一步增强了物价对我国的传导影响。二是由于近几年来华北地区低温、西南地区干旱,这些异常的天气变化造成农产品的产量大幅降低。三是原材料及生产资料购入价格的提高,会进一步向下游传导。四是在一些沿海地区,例如珠三角,尽管“招工难”问题已经通过提高工资而得到解决,但相应的也会提升劳动力的成本。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将导致我国成本推动型物价的上升压力进一步加强。

3、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尽管我国经济已经从过去强劲的复苏转变为现在稳定的复苏,但依然存在着经济下行的风险。并且通胀和下行的风险并存,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强,投资驱动模式作用减弱。在短期内,经济的发展需要靠经济、消费及进出口三个方面来带动。

二、经济增长趋缓背后的原因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怎么看待当前的形势和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这3、4年来的一切政策、一切调整就是为了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点。近几年GDP的增长速度一度接近12%,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把这个过热的趋势抑制住,将来可能会出大问题。所以这两年一直采取了各种措施控制投资、出口,就想把这个增长速度放缓一点。因此现在的增长速度放缓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情,是政策的目标。因此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很正常,否则就意味着过去采取的措施都是无用的。

三、我国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调控

1、加大政策力度,提高支出结构

我们财政政策必须把握四大投资支柱,一是民生的投资,二是结构调整的投资,三是创新的投资;四是三农的投资。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对农场品生产供应方面,没有提供相应的保障体系。水利设施方面,包括农村的灌溉设施和水库,已经遭到严重的损毁。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农村道路方面,都有明显的先兆。所以为调动农村生产的积极性,我们就要建立长效稳定的农产品供给机制和价格保障机制,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些短期的、临时性的措施。

2、改革税制、推动结构性减税

结构性减税并非是单一的减税,在税收上存在着有增有减,但总量上是在减少。目前我们的消费呈现升级的趋势,前一阶段消费升级主要是依靠政策扩大消费,而我们下一步的政策目标是推动消费升级,将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因此,扩大内需和治理经济萧条的可行的政策选择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向贫穷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其具体举措如下几个方面。(1)认真贯彻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适当时候取消农业税。(2)公平税负,对高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所得税、财产税、利息税,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

篇3

关键词:CPI指数;宏观经济;协整分析;平稳性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

Key words: the CPI index;macroeconomics;Co-integration analysis;the stable analysis;granger cause and effect test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010-02

1CPI指数和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1.1 CPI指数与宏观经济走势的协整分析在分析中,经济增长变量采用“全国生产总值(GDP)” 来度量。1978-2008年,全国生产总值(GDP)和全国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本文采用ADF检验进行平稳性检验,并为消除经济变量中存在的异方差性引起的不利的影响,我们将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对lnGDP和lnCPI序列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变量lnGDP和lnCPI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表明lnGDP和lnCPI是一阶单整序列。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

本文采用EG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首先用OLS法对原数列进行协整回归,发现存在自相关,对模型进行自相关处理后最终得到的协整方程为:LnC=1.419422+0.3924lnG+[ar(1)= 1.424909,ar(2)=-0.521498](1)

Dependent Variable: LNC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4/22/10 Time: 15:28

Sample(adjusted): 1980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29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Convergence achieved after 100 iterations

Backcast: 1979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1)的拟合度较高,能以99.86%的概率保证程度来解释原始序列的波动,说明整个方程的拟和优度较好,F检验通过1%的显著性,证明所有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总体解释力度很强,并且通过了自相关性检验和异方差检验,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据此,lnGDP和lnCPI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如(1)所示。

1.2 我国CPI和GDP之间的误差修正机制本文采用EG两步法来建立模型,在模型(1)的基础上将残差项引入模型作为解释变量,并将长期关系模型中的各变量以一阶差分的形式表示,对短期动态关系进行逐个检验,比较其显著程度,最终确定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LnC=1.419422+0.392496lnG+1.424909DlnC-0.521498DlnG+0.989862MA(2)

拟合结果显示,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变量符号与长期均衡关系一致,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从系数估计值(-0.521498)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521498)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1.3 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对CPI和GDP的原数列及其差分序列进行VAR系统稳定性检验,根据AIC和SC越小越好的准则,经过1-6滞后阶数的比较最后确定原序列在5阶时VAR系统稳定,而其差分序列在6阶时VAR系统稳定,在此基础上分别对CPI指数和GDP的原数列及其差分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短期lnGDP与lnCPI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是我国经济增长促进了我国的CPI指数,而在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CPI指数之间具有相互的促进作用。

2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2.1 本文的结论通过对我国CPI与我国GDP、各个相关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①长期来看,我国CPI与我国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我国GDP增长1%,我国CPI指数增长0.3924%;②短期来看,我国CPI指数对我国的GDP存在正向影响,本期CPI每增加1%,本期GDP则增加0.2743%。短期波动对长期均衡趋势偏离的程度也较高,表明CPI指数对反映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上年度GDP与CPI指数之间的非均衡误差以(-0.5446)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③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来看,在长期我国CPI指数和我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相互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短期,经济增长是我国CPI的Granger原因而我国CPI并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2.2 政策建议从以上分析得出,我国应在努力提升CPI指数的同时,防止CPI指数过快过高而引起通货膨胀现象。并且建立以CPI指数为中心的价格体系。笔者认为,我国应从扩大内需入手,避免国家应采取扩张化的货币政策而引起通货膨胀。并且通过货币政策即提高银行房屋贷款利率方法有效抑制“房地产泡沫”继续膨胀。

参考文献:

[1]陈岩.通货膨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孙红英.两次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CPI运行对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

[3]查文中.中国CPI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9).

[4]易宪容.浅析CPI指数与房价的关系[J].中国勘察设计,2007(11).

[5]邱明星.从当前CPI指数看央行货币政策走向[J].商场现代化,2007(11).

篇4

1CPI指数和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1.1 CPI指数与宏观经济走势的协整分析在分析中,经济增长变量采用“全国生产总值(GDP)” 来度量。1978-2008年,全国生产总值(GDP)和全国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本文采用ADF检验进行平稳性检验,并为消除经济变量中存在的异方差性引起的不利的影响,我们将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对lnGDP和lnCPI序列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变量lnGDP和lnCPI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表明lnGDP和lnCPI是一阶单整序列。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

本文采用EG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首先用OLS法对原数列进行协整回归,发现存在自相关,对模型进行自相关处理后最终得到的协整方程为:LnC=1.419422+0.3924lnG+[ar(1)= 1.424909,ar(2)=-0.521498](1)

Dependent Variable: LNC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4/22/10 Time: 15:28

Sample(adjusted): 1980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29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Convergence achieved after 100 iterations

Backcast: 1979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1)的拟合度较高,能以99.86%的概率保证程度来解释原始序列的波动,说明整个方程的拟和优度较好,F检验通过1%的显著性,证明所有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总体解释力度很强,并且通过了自相关性检验和异方差检验,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据此,lnGDP和lnCPI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如(1)所示。

1.2 我国CPI和GDP之间的误差修正机制本文采用EG两步法来建立模型,在模型(1)的基础上将残差项引入模型作为解释变量,并将长期关系模型中的各变量以一阶差分的形式表示,对短期动态关系进行逐个检验,比较其显著程度,最终确定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LnC=1.419422+0.392496lnG+1.424909DlnC-0.521498DlnG+0.989862MA(2)

拟合结果显示,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变量符号与长期均衡关系一致,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从系数估计值(-0.521498)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521498)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1.3 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对CPI和GDP的原数列及其差分序列进行VAR系统稳定性检验,根据AIC和SC越小越好的准则,经过1-6滞后阶数的比较最后确定原序列在5阶时VAR系统稳定,而其差分序列在6阶时VAR系统稳定,在此基础上分别对CPI指数和GDP的原数列及其差分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短期lnGDP与lnCPI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是我国经济增长促进了我国的CPI指数,而在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CPI指数之间具有相互的促进作用。

2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2.1 本文的结论通过对我国CPI与我国GDP、各个相关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①长期来看,我国CPI与我国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我国GDP增长1%,我国CPI指数增长0.3924%;②短期来看,我国CPI指数对我国的GDP存在正向影响,本期CPI每增加1%,本期GDP则增加0.2743%。短期波动对长期均衡趋势偏离的程度也较高,表明CPI指数对反映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上年度GDP与CPI指数之间的非均衡误差以(-0.5446)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③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来看,在长期我国CPI指数和我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相互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短期,经济增长是我国CPI的Granger原因而我国CPI并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2.2 政策建议从以上分析得出,我国应在努力提升CPI指数的同时,防止CPI指数过快过高而引起通货膨胀现象。并且建立以CPI指数为中心的价格体系。笔者认为,我国应从扩大内需入手,避免国家应采取扩张化的货币政策而引起通货膨胀。并且通过货币政策即提高银行房屋贷款利率方法有效抑制“房地产泡沫”继续膨胀。

参考文献

[1]陈岩.通货膨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孙红英.两次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CPI运行对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

[3]查文中.中国CPI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9).

[4]易宪容.浅析CPI指数与房价的关系[J].中国勘察设计,2007(11).

[5]邱明星.从当前CPI指数看央行货币政策走向[J].商场现代化,2007(11).

篇5

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走势并不是完全取决于本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运行规律,它还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在2014年通过经济运行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如何制定。鉴于此,为了有效避免我国的经济再次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能够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一定要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和理性,切莫出现重大失误,因为那将会给我国经济造成灾难性的损失。以以往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经验来看,我们再选择上应当以本国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作为重要的客观依据。据相关资料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率的最佳区间通常都是在9%-10%之间徘徊,换句话说,我国在现阶段的经济如果能够保持在这个区间内的话,就可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能够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而且还可以大量的解决失业问题。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低于9%比较多的话,那么势必会导致大面积的产出负缺口,换句话说,就是说明了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并未将经济资源的最大功用发挥出来,这个时候会出现企业产能过剩,产品滞销,有些实力不是很强的企业甚至会出现倒闭和破产的情况出现,与之对应的就是大量的人员失业。如果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高于百分之十比较多的话,在经济运行中会出现大面积的产出正缺口,意味着资源的利用已经过度,这样会导致通货膨胀以及资源的严重短缺。因此,我们再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这一点。事实表明,只要我们能够有效避免认识上的误区,制定政策时保证宏观经济的力度,让经济的增长速度保持在这个区间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2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宏观管理理念

事实已经得到充分证明,还是过去那种纯粹拉动内需增长,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在以往很多年里面,我国一直都是着重于出口、投资和消费三者的协调,出口不行就投资,投资不行就看消费,消费不行反过来继续看投资,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行性,但是我们却很少关注供给端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考虑资本、劳动、技术的组合。随着十改革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仅仅依靠改革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当在新阶段对原有的经济治理框架进行创新,从以往的需求管理朝着供给管理方向转变,一次升级中国经济的战略转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2.1着重培养本国的跨国公司。

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长远目标来看,同时结合国家的“十二五”计划大力扶持跨国公司的政策,我国跨国企业应当抓住这个契机,最大限度的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不仅仅需要在金融、财政上提供便利,还应当在全球的主要出口市场上组建专门为我国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贸易促进机构以及综合平台,既能够及时的了解我国跨国公司的具体情况,也可以与之对应的给这些企业提供帮助。

2.2构建政府价值体系,切实提升国际分工水平的参与度。

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加工贸易方面都是极其依赖进口,加上这些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价值链比较短,因此无法很好的带动配套产业的发展。鉴于此,我国政府机构必须要想方设法来调整它的结构,拉长国内的价值链条。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以最快速度提高加工贸易原料供应的本土化进程,还需要提高加工贸易与本国原有产业相互结合的程度,同时对于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加工从过去那种从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传递的速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快;(2)这些企业自身应当着重从内部的实力进行培育,尽可能的将跨国企业的设计、生产、服务等放到中国来完成;(3)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适当延长产业链条,努力提高增值含量,并且在有效促进内贸和外贸加工贸易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明确限制类产业类型并建立针对性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2.3以金融转型为契机大力推进我国经济转型

篇6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宏观经济的调控是以间接调控为主,以计划经济为指导,以经济手段为主要调控方式的综合调控,其调控的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的发展更应该站在世界化、全局化的角度进行了。因此,就需要把握宏观经济发展规律,不懈地探究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势。

一、 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

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上就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运行的,逐渐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宏观经济为辅的经济现状。因此,根据现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进行探讨。

(一)促进我国宏观经济与环境效益和谐统一。

据以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来看,经济发展速度都超过了百分之十,在这样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宏观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当我国一心关注于经济效益时,却忽视了环境效益。又随着人们经济实力的上升,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就逐渐由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转变为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经济重任上。促进我国宏观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不仅是人生追求更好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是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大力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

一个国家合理的经济结构应该是第三产业最为发达,其次是工业,最后才是农业。然而,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的发展相对来说具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因此,为了使得我国宏观经济未来长远健康的发展,就需要改变我国工业最为发达,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落后的现状。构建一个新型的、合理健康的产业结构。

(三)发展资本型的产业经济。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国在国家竞争中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只能够凭借密集型的劳动力占据廉价优势。因此,在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就需要转变为资本混合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高新科技的研究,培育新时代科技人才,使得我国的经济不仅能够发挥廉价优势,还能够以高质量、高技术站在世界经济舞台。

(四)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比较发达,西部经济比较落后。然而,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严重背离了我国社会主义理念的本质,严重阻碍了中华儿女共同富裕的宗旨。所以,在我国未来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就迫切需要变革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促进经济的全局、全面发展。

二、针对宏观经济未来发展的调控政策

促进我国未来宏观经济的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还需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节。下面笔者就根据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对相关的调控政策进行探讨。

(一)有效进行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两种主要手段。合理利用财政政策就需要发挥财政收支的功能。为了使得我国未来经济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那么就可以对具有高污染的产业进行更高标准的税收,达到抑制该产业更大规模的污染。针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就可以利用财政补贴与减少第三产业的税收进行,从而使得第三产业在政策的支持下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所以,在促进第三产业的同时,也能够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平衡东西部发展就需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扶持,可以通过财政收入,把东部的税收用到西部的基础建设等,使西部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从而转变西部经济落后的现象。

(二)合理进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执行一般是通过银行实现。所以,为了改变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弊端,规范未来经济的走势,就需要合理的进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就可以让银行对政府需要扶持发展的对象,放低贷款要求,降低贷款利率,从而缓解其资金不足的现状,促进其长远发展。就拿为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为例,为了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大力发展,就可以对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降低贷款要求,放宽还款日期,使该产业能够在经济运行中具有勃勃的生命力。

(三)完善宏观调控中监督职能。

发挥调控监督职能是使得宏观调控政策保质保量的有效途径。质监部门发挥监督职能就应该严格审核各种制度实行标准,严厉打击财政支出不落实处的现象,并以身作则。完善质监部门的监督职能,才能够有效反馈调控政策的实施结果,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宏观经济未来走势的正确方向。

在推进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具备长远性目光,准确把握我国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势,并采取相关的调控政策,才能够更好的使得我国经济更健康、更合理、更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贺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参考文献:

篇7

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是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分析宏观环境及各种医药改革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正确把握市场脉搏及发展方向,重新选准在市场中的定位。要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探索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和模式,善于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同时进行,才能在变局中赢得生存与发展。

流通领域改革仍需提速

目前,我国的医药商业已步入微利时代,流通领域改革仍需提速。几年来,受政策因素及市场理性、非理性竞争的影响,医药商业已步入微利时代。医药流通领域出现了新的竞争态势和格局,呈现国内竞争国际化;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竞争;市场竞争转向直接争夺客户,争夺销售终端;产品竞争则转向品牌之争;企业正从各自为阵的单一领域竞争转向生产、流通、医院全方位的资源整合,逐步建立起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完善供应链之争。

因此医药商业企业必须加速改革的步伐,进行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的创新,要以节约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规模化程度为目标,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为重点,推动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在竞争中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按照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推广批发企业实施配送制,零售企业实行连锁经营制。加快经营结构的调整,要抓好品种、网络、服务,增强市场控制力,扩大企业市场活动空间;要通过资本运营策略,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加快医药商业企业的优胜劣汰步伐。

认清形势,把握机遇

21世纪,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到来,人们珍爱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越来越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完善;以及农村“两网”建设,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的加强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为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市场契机。平稳增长依然是医药市场发展的主基调。企业应根据卫生资源的重新配置、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变化,确定品种供应和营销策略。要瞄准OTC市场、农村市场和社区卫生服务这一阵地,加快开发新的市场领域,扩充网络、扩大市场可供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以拓展企业经济增长的空间。

篇8

一、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呈现出增长势头放缓、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突出。2010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为11.7%,2011年为10.4%,2012年上半年为8.2%,2012年1至5月份的外贸出口同比增长为8.7%,离全年增长10%的既定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为20.1%,和2011年最后4个月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回落,房地产市场的成交总量有了一定的上升幅度,但总体上看在建房屋开工量和土地交易总量还没有走出低迷状态,股票证券市场出现大幅度下挫,上证指数在2200点持续徘徊,市场信心不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有限,显示出居民消费的无力和内需的乏力。

二、当前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下行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总体呈现增长势头放缓和下行的主要因素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投资增长速度下降

中国经济的波动主要取决于投资。前几年经济过热的时候也是因为投资过热。现在经济趋于放缓,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下行趋势,主要原因也是投资处于下行趋势。投资下行带动工业产出的增长速度相对也比较慢,也在放缓。现在一般为15%、16%,过去都是18%、19%这个幅度。

目前名义的投资增长速度26%,扣除10%左右的投资品价格指数,现在全国的投资增长速度只有16%左右。15%左右的投资增长速度是比较正常的,如果投资增长速度能保持在15%到20%之间,那么在中国目前阶段来讲这是比较正常的增长速度。但是问题是投资增长速度正在持续下降。现在沿海地区投资的增长速度确实比较低,上海的名义投资增长速度1%,如果扣除了价格指数就是负的。

(二)出口乏力对外贸易增长放缓

我国的外贸顺差从2005、2006年以来一直攀升,2010年达到最高,其中经常项目的顺差占GDP的比重是11%,这对于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讲是一个非常高的比重,美国的逆差通常是5%、6%,我们的顺差是11%。在这么高的水平上现在开始下降,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如果按照全年平均下降12%来算,去年我们是2,700亿的外贸顺差,那么今年仍有2,300亿左右的外贸顺差。仍然是一个很高的水平。外贸顺差减少,主要是因为出口增长速度放缓,进口增长速度提高。

(三)当今经济增长放缓是宏观调控作用的预料之中的结果

中国2009-2012年上半年以来的一切政策、一切调整就是为了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点。近几年GDP的增长速度一度接近12%,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把这个过热的趋势抑制住,将来可能会出大问题。所以这两年一直采取了各种措施控制投资、出口,就想把这个增长速度放缓一点。因此现在的增长速度放缓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情,是宏观政策调控的目标。因此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很正常,否则就意味着过去采取的措施都是无用的。

以外贸为例,目前外贸出口确实在下降,但是这些年的所有外贸出口政策的调整就是想让外贸出口减少一点。从汇率变化情况来看,人民币现在累计升值21%,再加上我们的通货膨胀率比美国高一点,加在一起人民币兑美元实际升值将近30%,我们采取这样的升值措施使很多出口企业都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使得外贸出口放缓。从货币政策的调整来看,采取了一系列紧缩货币政策,同时还采取了各种办法减少外贸顺差的做法,降低出口退税、采取一些产业政策,限制“三高一资”,也是为了把外贸生产降下来,特别是降低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这些年这么大的外贸顺差,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外汇储备现在是18,000亿美元,按照这个速度今年年底将达到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不断增多,国内央行需要不断发人民币,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还容易引起资产泡沫,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因此又采取各种措施回笼资金,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因为外贸顺差增速过快。所以采取那么多的措施贸易顺差的增速才减少到12%,应该说也是正常的。

三、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及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在面临放缓和下行压力的同时,其总体走向还是向好的因素多,总的经济面应该是向好的。和那些出现问题的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确实还不错。比如说越南,越南是连续7年财政赤字,去年财政赤字达到了GDP10%左右。而中国是财政顺差,财政增长速度今年上半年30%以上。中国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17%左右,没有像过去的出现的40、50%的情况。我国的贸易仍然是顺差,顺差仍然是太多,外汇储备仍然是大幅度的增长。给定这些基本面的数据,而且该调整的东西调整,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大事儿。

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中要充分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性注重具体操作细节的技巧性。这个滞后性可能导致最终各种政策的叠加和累计效果过大。因为政策效果具有滞后性,政府出台一个政策没有马上的反应,再出台一个政策。这个部门出台政策了,没什么效果,那个部门又出台一个政策,每个部门又追加了一个政策。所有政策加在一块最后起作用了,可能发现作用是不是过大了。所谓的叠加累计效应,有没有可能发生呢?有可能发生。至少对于某些部门和行业有可能发生。

篇9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03-01 全球金融化危机之后,2011年6月—9月又爆发了美国和欧洲债务危机,现在正在发酵之中,希腊和西班牙再爆新危机,引发全球股市暴跌。为了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企业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座标定位,创新自身的发展战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专家认为,企业在创新发展中要突出“七个注重”。

一、注重联合重组,走集团化之路

美欧债务危机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大洗牌、大调整、大重组、大转型的新动向。为此,企业要顺应大势,突出强强联合,在兼并重组上把自己做大,在优化结构上把自己做强,走集团化之路。世界500强全是集团化,大项目牵动,大集团引领,集群式发展,走集团化之路是必然化选择。今后要追求企业集团化,技术集成化,经营集约化。过去企业布局分散,单打独斗闯市场,今后要联合起来,转变观念放宽视角,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联合竞争中做大做强,敢于走创新重组之路,黑龙江省有哈量、哈电集团都在与国外企业兼并重组中做出了样子,趟出了路子,应该好好总结推广。

二、注重转型升级,走科学发展之路

全国经济正在加快转型升级,这是“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必然选择。现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有几个导向,要由外延扩张型转向内涵增长型,由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重新塑造两个密集型企业。过去我们提倡“两个密集”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资源密集是为了深加工,劳动力密集是为了扩大就业。现在回头看这“两个密集”是粗放发展模式,资源密集型高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劳动力密集型缺乏科技创新竞争力。现在我国正面临资源和人口两个红利逐渐消失的局面,企业需要转向新的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科技创新,资本密集型高投入产出,这才能塑造高端企业。所以现在要提倡发展新式密集型企业,从资源密集、劳动密集的粗放增长,转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新增长模式。黑龙江有四大传统产业:能源、化工、食品和装备制造。今后要提倡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电子信息等产业,要向新型产业靠拢,完成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三、注重科技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市场认可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所以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企业群中最有成长周期和成长空间的企业,都是科技创新型企业。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研发的投入力度,组建高端人才集聚的研发队伍,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占领前沿市场份额,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获得长久的发展。这就要求企业树立新理念,从注重招商引资转向注重招才引智,投放财力加快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把企业打造成人才高地和资金洼地,依托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企业产品创新,赢得市场份额,增大利润空间,推动企业走创新驱动之路。

四、注重品牌战略,占领高端市场

市场竞争分为两个阶段的升级过程:第一阶段是企业之间产品成本和价位的竞争,这是低档次的企业竞争。第二阶段是企业之间竞争品牌和服务,这是高档的企业竞争。企业要提前完成这种转变,进入高端的竞争阶段,在品牌和服务上做足文章,敢于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加大广告投入力度,尤其在初期要耐得住寂寞,舍得巨额投入,注重培育企业的知名品牌,打造高端产品,瞄准高端人群,抢占高端市场,获得高效回报。

五、注重管理创新,打造企业文化软实力

在市场上企业产品的质量、价位、品牌竞争,是企业硬实力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的竞争,软实力更有硬效益。企业文化的内涵很深刻,包括企业精神的提炼,企业哲学的归纳,发展战略的确定,员工理念的整合,给全体员工树立统一的价值观,整合员工的行动和理念,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所以企业的管理创新要向打造企业文化转型升级,对员工要以人为本,给予人性化关怀,调动人性、维护人权、发扬民主,发挥企业文化的磁场作用,对内增加凝聚力,对外增强竞争力。同时注重打造企业自身特色的文化,企业员工世代传承,在市场中保持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六、注重银企合作,提升融资能力

今后企业管理理念要从封闭式转成开放式,更加注重研究和金融业的合作,拓展发展的空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强则企业强。加强银企合作,改善金融环境,解决企业贷款难和贷款贵的问题,以此根治企业长期存在的贫血症。另外企业要更新理念,研究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减轻企业到银行贷款的压力,瞄准上市融资才能做大做强,借助股市融资加快自身发展。世界500强企业都是通过上市直接融资发展起来的。企业还可以在资本市场通过产权交易变现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企业学会资本化运作,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

篇10

1、一季度经济高速增长,反弹力度超乎预期

中国经济继续复苏,总量增长迅速,经济景气程度逐步回升。在总量指标方面,当季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年同期增长5.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8%,第二产业增长14.5%,第三产业增长10.2%。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19.6%,比去年同期增加14.5个百分点。一季度社会总发电量948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79%,比去年同期增加22.8个百分点。在景气指标方面,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双双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其中,一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回升至132.9,比去年同期增加27.3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回升至135.5,比去年同期增加34.4个百分点。

一季度经济增长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总需求强劲增长,增长动力更加平衡。总需求增长主要体现在3方面:其一,消费增长保持强劲势头,热点消费快速增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17.9%,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家具、家电、建材、汽车、通讯消费增速高于整体增长水平。其二,投资增速小幅回落,但仍保持高位。由于基建投资回落,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26.4%,延续自去年9月起的下降趋势,房地产投资则增长35.1%,比去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三,对外贸易继续恢复。一季度我国实现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其中出口3171.7亿美元,同比增长28.7%,进口3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64.6%,一季度累计贸易顺差144.9亿美元。

从三大需求比例来看,经济增长动力更为平衡,经济对投资的依赖正逐渐减弱。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拉动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的4.6个百分点;投资拉动经济增长6.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的8个百分点有明显下降;净出口的贡献为-1.2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的-3.9个百分点。

第二,总供给扩张明显,但产能过剩风险逐步加剧。总供给恢复主要有两方面体现。一是工业生产扩张的趋势明显,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5.1%,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11个分项指数全部上升,其中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采购量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均超过55%,制造业积压工作量增速明显;从业人员指数达到52.1%,用工规模出现实质增长。二是微观主体经营状况好转,2010年1-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867.4亿元,同比大幅上涨119.7%,较2008年同期也上涨39.8%。

投资迅速增长导致产能急剧扩张,产能过剩风险逐步加剧。受前期高投资的影响,重工业的增长速度达到22.1%,高于轻工业的14.1%,这是自2009年7月以来连续第9个月重工业增速高于轻工业。这种产能的急剧扩张并没有伴随相应的需求增长,产能结构性失衡的风险还在加剧。

第三,市场性自发需求有所提升,但仍未全面恢复,市场力量仍不稳固。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市场自发性投资需求仍未完全恢复。一季度,投资的自筹资金增速有所上升,达到33.6%,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增速达到21.9%,但二者增速都低于整体38.7%的增长水平,国内贷款仍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资金来源。从消费需求来看,政策刺激力度较大的消费行业增长较快。在3月份的消费结构中,家具、家电、建材消费分别增长40%、24.8%和21%,汽车和成品油市场分别增长36.2%和39.2%,增长速度均高于整体增长水平。

2、一季度物价温和上涨,结构性特征较为明显

2010年一季度物价上涨幅度不大。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最终收于2.2%,其中3月份CPI同比上涨2.4%,低于2月份的2.7%,环比下降0.7%。

一季度物价上涨呈现显著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居住价格上涨较为明显。3月份,在CPI涉及的类商品中上涨最快的为食品价格,达到5.2%;在其他导致CPI指数上涨的因素中,居住价格上涨2.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4%,烟酒及用品上涨1.6%;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四大类商品价格指数则出现下降。

另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十分迅猛。一季度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50%。

二、当前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虚高、通货膨胀压力、房地产泡沫和人民币升值压力

1、中国经济增长存在虚高,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结构忧,后三季度维持当前态势比较困难。

一季度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而未来这种基数效应的作用可能不再明显。去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仅为6.1%,而之后的3个季度随着经济的平稳复苏,经济增长率不断上升。因此,在未来3个季度里,基数效应将导致大多数经济数据同比增长出现下滑。

政府刺激因素逐步衰减,市场自发投资需求恢复仍有待时日。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增长5882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048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降低53.2个百分点。在结构调整的政策背景下,中央项目投资已出现明显回落。尽管已开工项目到位资金的惯性力量会使得固定资产投资不会很快降低,但长期来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逐步减退。

消费刺激政策效果递减、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短期内难有大作为,消费增长的不确定性仍很大。以“家电下乡”、“汽车购置税”为代表的消费刺激政策将会延续,但基于耐用品消费的周期性特征等因素,2010年这些政策的效果可能递减。此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一季度已现疲态,剔除物价因素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出现下滑,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市场性消费需求受制于收入增长缓慢也难以快速增长,未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不会大幅增加。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不会持续加速、人民币可能升值,外需增速可能下降。

第一,2010年世界经济整体向好,但随着库存调整的结束以及政府支出新增动力逐渐削弱,经济恢复速度并不会持续加速,我国出口的快速恢复性增长可能很难维持。第二,随着人民币新一轮升值周期的到来,我国的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将下降,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第三,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逆转可能严重影响到我国贸易顺差的改善情况,未来我国贸易顺差可能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贸易逆差出现概率也将增大。事实上,三月份我国贸易逆差为72.4亿美元,是自2004年五月以来的首次月度贸易逆差。

2、温和式通货膨胀渐行渐近,成本因素推动物价上涨可能性较大。

前期宽松的货币投放导致通胀压力较大。一季度我国货币供应量逐步回落,但仍处于历史高位,3月份M2与GDP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速缺口分别为10.6个百分点和4.4个百分点,较2009年底水平有所减少。但考虑到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间的滞后效应,我国仍然面临由前期宽松货币投放带来的通胀压力。

在经济全面过热可能性很小且价格为结构性上涨背景下,物价不太可能全面大幅上扬。一方面,历次通胀都发生在经济过热时期,总量的持续高增长是通胀发生时期的重要特征,但现在看来在后期维持一季度的高增速存在困难,我国经济全面过热的可能性很小。另一方面,CPI中除食品外其他的成分商品价格上涨速度比较缓慢,部分商品价格不升反降,CPI上涨表现出较强的结构性特征,短期内难以出现全面物价上涨。

需求拉动型通胀和输入型通胀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仍需要提防可能出现的成本推动型通胀。2010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约在10%左右,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需求拉动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国际石油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目前的上升属于恢复性的,今年继续上升的空间不会很大,输入型通货膨胀也不会很明显。虽然随着企业利润水平的改善,微观主体消化成本的能力增强,但国内旺盛的固定资产投资将拉动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行,上游产品价格涨幅持续领先于下游产品的格局将从成本上带来通胀压力。另外,“提低、扩中、调高”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可能导致劳动力成本上涨,并进而引发“工资――价格”螺旋。

3、房地产价格上涨迅猛、房地产投资增长迅速,房地产泡沫问题日益严重。

房价飙涨伴随房地产投资高增速,房地产泡沫成分不断增加。3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环比上涨1.1%,增速继续维持高位。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增长速度迅猛,一季度销售额快速增长57.7%,比去年同期加快34个百分点;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5.1%,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我国房地产泡沫累积严重,泡沫破灭风险增大。房地产总值同GDP的比值、租金房价比是衡量房地产行业是否存在泡沫的国际通用指标:我国家庭持有房地产价值与名义GDP的比值多年来持续增长,2009年已突破2的警戒线,高于美国次贷危机前1.65的水平,与日本在地产泡沫最高峰时持平;从租金房价比来看,2004年后我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涨幅明显高于房屋租赁价格指数的涨幅,目前部分城市的租金房价比已超过1:400,远远高于1:230的国际合理水平。

4、汇率调整的国际政治压力与国内经济压力间的矛盾使得人民币升值问题日益复杂化。从国际政治压力来讲,美国等重要贸易伙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复苏本国经济、扩大本国就业都希冀人民币升值。

华盛顿方面认为,阻碍美国总统奥巴马创造就业岗位目标实现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人民币币值低估,这种低估通过造成中美间的巨额贸易逆差而导致美国就业岗位减少。欧洲央行主席特里谢、欧元区集团主席荣克也在近期发表言论,称中国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使得欧洲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价格过高,而中国在出口上占据价格优势。

从国内经济压力来讲,维持出口快速增长需要汇率政策的支撑,而治理热钱则需要人民币升值。汇率政策是我国贸易战略的政策工具,尤其在国内经济仍未完全企稳的情形下,这种作用更为明显,人民币升值将会削弱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但另一方面,汇率长期保持不变会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量的热钱涌入将破坏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也会带来通胀压力。

三、鉴于当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在货币政策方面暂且不会加息,在汇率政策方面将有计划地推进人民币升值,在房地产政策方面也将加大调控力度、遏制房价过快增长

1、货币政策暂不会加息主要基于以下3个原因:首先,虽然加息可以避免负利率进一步刺激投资,但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并未出现明显的过热迹象,而且未来仍存在一定概率回落,因此,加息可能打击经济复苏的良好态势。其次,我国当前物价上涨主要是结构性的,物价全面上升的概率很小。由于拉动CPI上涨的食品、居住等成分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小,加息并不能通过调节供求起到价格抑制的目的。3月份的CPI环比有所下降进一步说明了不可控的通胀压力仍然很小,未来即使出现通胀也只是温和的,以加息方式抑制通胀没有必要。最后,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加息会加剧国际热钱的涌入,进一步加大升值压力,打乱我国汇率改革的节奏。

2、汇率政策将有计划地推进人民币升值,虽然短期内可通过增加进口、减少贸易顺差,来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是中长期内仍需依靠积极推进汇率改革,汇率政策要打破升值预期和加强热钱管理。

未来将有计划地推进人民币升值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短期来看升值将对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出口型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被压缩,外商投资的热情将有所减退,外需下降将考验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定性,短期内高涨的升值预期还将导致国际热钱大量涌入,加剧房地产等领域的资产泡沫。二是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利大于弊。由于人民币币值在长期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存在被低估的倾向,升值能够使人民币回归其真实价值,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升值还能够降低进口产品价格,带来财富效应导致消费增加,此外升值带来的外需下降也将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