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1-26 04:22: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终身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终身教育

篇1

朗实现方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特 点全民、终身、广泛、灵活和实用

篇2

1.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的需要

蒸汽机和电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电气化和机械化的时代,使人类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经济的发展和积累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迅速。这种科学技术上的进步,使人类的经济、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第一次最为重大的飞跃。至20世纪40年代,原子弹的成功制造与爆炸、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产生,50年代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60年代前后集成电路的研制成功和应用,更使人类开始进入原子能、计算机、电子集成电路和空间科学技术的时代。此一时期也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空前繁荣,不断地从旧有的学科体系中派生和分化出新的学科或边缘学科,如从物理学中派生出“核物理”、“电子学”、“电机学”、“空间动力学”等。学科的分化与演绎,使学科越分越细,边缘学科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综合,需要不同学科的人员参与才能完成,科研的设备越来越复杂,制造技术也越来越精细。如原子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成功,几乎集中了人类当时已知的各个学科的科学技术和各路精英参与。据统计,从20世纪40年代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近20年间,人类科学技术的成果和文献总量比在此之前200年间的总和还要多。据美国有关部门的统计,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至少可用30~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只能使用15~20年;到60年代中期,只能使用8~10年,个别领域则缩短到5年左右,而其它知识都老化、陈旧或无用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快,知识的积累、老化和陈旧更为快速,特别是进入90年代至今,新知识、新技术每年都在大量地产生和积累,并在积累中大量地除旧出新,如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及通信技术等信息科学领域,更是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新的知识每年都在大量地产生、大量地陈旧无用,其变化之快使人目不暇接。据对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s)每年摘录的化学文献量的统计,从二战后到60年代初,大约每10年文献量就翻一番,而现在则只需要2年左右。这就是所谓的知识、信息和情报爆炸。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即使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也很难利用原有的知识把握和了解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及动态,一般的科技工作者、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等,也难以利用原有所学的知识去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变化,因而出现了知识老化和知识短缺的危机,这无疑对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极大的障碍。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新知识的产生和迅速更新,无论任何一个层次的人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老化和知识短缺问题。而终身教育恰恰就可以实现人的知识积累与更新同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2.适应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特点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二次大战后的一个显著特点。特别是欧美等国及日本、德国、意大利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除科学技术进步的因素外,还有就是二战以后除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的越南战争,整个世界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即使是朝鲜和越南战争,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和南联盟的战争,也发生于上述经济发达国家本土以外的地方,本国的生产力和经济积累没受到任何破坏,相反通过这些战争加快了与军事有关的科学技术和军工军需工业的发展,也同时拖动了其它经济行业的发展,使有关国家发了战争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集团的军事对抗与军力竞赛,更是把与军事有关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以核威协力量为目标的核武竞赛,以制空权和航天技术为目标的航空航天领域的竞赛,以电子技术对抗为目标的军事电子工业的发展,以及与军需品有关的汽车、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技术发展快,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迅速,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此一时期,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普遍在50%左右或以上,这就使生产力与经济出现了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在这种背景下,生产力提高而使经济的增长加快,随即的问题是把人的技术技能素质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提到了紧迫的位置。因此,实施终身教育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目前在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甚至出乎人们的预料。这种以知识、技术为核心与支撑的经济,往往需要人们掌握更复杂的知识与技术,反之则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及其日益国际化的需要。这样,实施终身教育是解决知识老化和知识短缺这种与经济社会不和谐发展的最好办法。

3.适应了人口剧增和失业人口增多等的社会发展需要

二战后到60年代的相对和平环境里,欧美及其它许多国家,随着对战争因素造成的死亡人口的补偿性增长,自然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如1950年全球的人口为25.2亿人,到1960年增加到30.21亿人,10年间净增了约5亿人。到1970年,全球人口增加到了36.97亿人,比1950年增加了11.72亿人,25年间增加了46.4%,目前,世界人口已达到了60多亿的规模,这种人口增加速度是空前的,使人类面临着人炸的巨大压力。

在人口剧增的同时,教育却相对滞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的平均接受教育程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在西方各国,科学技术发展促使了生产力的普遍提高,随之而来的,一是缩减就业人员,使失业人口不断增加;二是人们也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从而出现了反对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应用的倾向等等,人们就业需求与科技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由此也衍生和激化出了其它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此外是经济欠发达国家,由于经济与文化落后等原因,许多人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人们的就业和国家的发展与生存空间都产生了潜在的危机。终身教育可以使失去学习机会以及知识和文化层次渴望提高的人提供了机会与条件,也为改变经济、文化、科技落后状况储备了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增加就业机会及国家发展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终身教育已成为解决人与生产力、人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有效途径,因而把终身教育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受到各国的重视。同时,提出和实施终身教育,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无论对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化解与缓和都是适时的,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现实贡献

实施终身教育,无论对任何一个层次的人来说都是有益的,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有益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时代,终身教育思想的贡献更为突出。

1.可以按社会需求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

婴幼儿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均属正规学校的教育,且有较强的年龄限制和其它条件限制。就全球而言,到1994年适龄人口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仅为15.3%,也就是说,全球有84.6%的适龄人口在高中毕业之前或之后就已步入社会,与高等教育无缘。到1993年,全球成人识字率为76.3%,初中、中等和高等教育综合入学率为60%,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不少在80%以上,也就是说全世界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很高,这对发展科学技术事业、提高生产力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显然是十分不利的。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平均毛入学率约在60%左右,即使如此,也与其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这样,终身教育的实施,就为不同国家根据自身人力资源素质状况和社会需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如职业技术教育、技能教育、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学历及专业课程教育、大学后的继续教育、或老年人的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正规与非正规教育,为不同国家实现人力资源的素质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服务与保障。

2.使人和社会实现和谐发展

人的受教育程度往往是受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水平、个体条件等因素决定的,但这些条件也因时空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在全世界,多数人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步入社会时的学力偏低;对接受过高等教育或其它专业层次教育的阶层而言,也存在着知识陈旧、老化等问题,这与科学技术及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不和谐的。终身教育可以使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人根据自身职业的要求或爱好,选择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模式,边工作边学习,实现人生发展方向上的自我完善与塑造。对国家而言,也可以用各种形式的大众化教育取代英才教育,实现教育的整体社会价值,使人的素质能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和协发展。

3.实现教育形式与教育投入多元化

终身教育实现了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形成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存的教育体系,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实施不同要求与特点的教育,以实现公民的个性化特色的塑造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社会化综合目标。正规教育为学校办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可以学校办,其它所有非教育机构或个人也可以办,这样就使教育形成一个由政府、私人、公司企业、各类团体机构多元共同投入办学的局面,减轻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压力,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终身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们面对的21世纪,科学技术往往以人们难以预测的速度向前发展,人们往往越来越难以适应由科技进步而引起的社会及经济上飞速变化的状况,终身教育可以成为调适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终身教育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中,无论何种教育层次的人,其在接受最后学历教育中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极其有限的,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绝大多数人都会感到迷茫,学历层次低的人更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除了极少数人可以通过自我学习来完善、提高并适应所变化的环境外,绝大多数人必须依靠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等形式完善知识结构或技能结构,以适应科技与社会的变化。这就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2.实现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和协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主要依赖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更是如此。而人力资源的素质高低决定了生产力的水平,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个性化目标的培养和社会整体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这样便可以使人的个体和社会整体去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人与经济、科技的和协发展。

3.适应个性化和整体化发展的要求

人们在最后学历教育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中是难以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要求的。不少人一生中会按照自己的特点多次自我调整社会工作角色,即使是一生都在同一岗位工作的人,也同样存在知识更新的问题,这样终身教育便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通过终身教育实现个人发展目标;而社会全体则通过终身教育,调整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实现人类及社会发展的整体进步,逐步进入更高一级的社会发展层次。

4.有利于实现教育投入与教育资源利用的市场调节机制

中学以前的教育在绝大多数国家是实行义务教育制,大学教育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国家投入为主、学生交学费上学为辅的投入机制,国家对教育经费的负担不轻。如我国教育投入占财政收入支出的比例近几年仍保持在20%~22%之间。如果对实施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非义务、非学历教育都要由政府负担的话,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难以支撑的。对终身教育中非学历、非义务性教育的部分,任何人要实现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或重构,则教育经费支出基本上是由个人或由有关机构支付的,这种投入无疑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终身教育既可以由教育机构办,也可以由非教育机构办,且教育模式由社会需求机制自动调节,这就引入了教育投入的多元化机制,使各种教育机构的资源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实现教育投入与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价值,这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十分合适和有利的。

四、终身教育实施对我国的影响与作用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平均学历层次偏低,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继续教育发展,将会对我国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1.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改善和提高

我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使国力贫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经济落后,国民的教育程度不高,国民中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较高。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各种形式和多种层次的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科学素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我国原有的底子薄、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有限,国民的整体教育水平仍不高。据1998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在6岁及以上的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仍占总人口的13.7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7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3.0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6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79%。到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为413万人,成人高校在校生为306万人,总量达到719万人,比1952年的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9.1万人增加了21.6倍,高教在校生的增加总数为37.6倍,发展速度是骄人的。但以每10万人口在校生计算,到1999年我国的普通高校生为328人,若加上成教生,则每10万人口高校生数为571人,适龄人口入学率约为10.8%。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1995年全球成人识字率为77.6%,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综合入学率为62%,其中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为16.2%。显然,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与世界的平均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整体提高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科学素质,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地开展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并倡导终身教育,可使得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按自己的发展要求不断地自我提高完善,上一个层次,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换言之,终身教育可以使国民在失去某种层次的教育后能有机会予以回补,或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不断地调整和修正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关系。

篇3

1965年12月,“终身教育”理念由法国终身教育思想家保罗•朗格郎(PaulLengrand)在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提及,自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终身教育理念得以传播和发展。2010年,主持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3]这既是终身教育理念以政策文件形式确立的表现,也是国家在新时代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认可和重视,更是个人基于自身全面发展需要对终身教育理念迫切呼唤的真实体现。至今50多年的演进历史,世界各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推进终身教育理念,并使终身教育理念在社会不同领域得以贯彻。如:韩国终身教育立法的演进及学习账户体系的开发,日本终身教育政策的推进及学习化社会体系的构建,英国成人教育制度建设及产业大学的发展,美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推进机制及发展策略等。查尔斯•赫梅尔(CharlesE.Hummel)谈到:“终身教育可以与哥白尼学说相提并论,其是教育史上最震撼的事件之一。”[4]足以看出,终身教育理念的产生是人类教育界较有影响力的教育现象。此外,其还在经典著作《今日的教育为了明天的世界》中指出:“人类出现,终身教育也就出现了。”[5]可见,在他看来,终身教育必须肩负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充分体现出其在人的成长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终身教育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时俱进。但是,就目前终身教育理念融入我国社会实践而言,尚存在诸多问题,如终身教育思想强调打破系统的学校体系模式,侧重社会环境下的教育而非学校内部体制下的教育,而综观当下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忽视终身教育理念在非学校环境下的贯彻与落实。终身教育理念要求教育机会均等,也就是人人可学,但由于各方面情况,如地理位置,地区经济差异等,致使终身教育思想中人人皆学的需求没有完全得到释放。终身教育思想中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社会层面供应的学习服务是全面的;其二是个体对于终身教育内容的需求是多样的。当前社会对终身教育内容的认识过于狭隘,不能充分满足学习者对于学习内容的需求,这就导致社会层面的供应与个体广泛学习需求出现矛盾。目前,在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终身教育理念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基于此,通过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来重新审视当下终身教育理念与社会现实的融合度,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二、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

至今,被学界广泛认可的终身教育定义当数保罗•朗格郎(PaulLengrand),他在《终身教育引论》提到:“终身教育包含教育的多个领域、各项范围,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不断发展,也包括教育过程中各要素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6]目前而言,不同的学者对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界定存在不同视角上的解读和诠释。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教育不是体系,而是建立体系的依据,这个依据贯穿体系的每个部分。”[7]孙世路教授谈到:“终身教育体系是适合于一切人从生到死的继续的受全面教育的体系。”[8]持田荣一等将其定义为:“是教育权的保障,是专业和教养的配合,是扫除文盲的方式与道路。”[9]通过不同学者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解读和阐述,不难发现,其既有趋同之处,亦有各自不同的地方。在这里,主要探讨学者们对终身教育理念趋同的部分,把握其内涵的精髓和要义,深入探究终身教育理念在当代社会的真正价值,解读和诠释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为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提供一定的思想基础。由此可见,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之丰富,领域之宽广,构成之多样。在此,采用高志敏教授对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要义的界定,即终身教育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超越和升华;终身教育是改革现行教育制度,构建未来教育体系的原则;教育贯彻人的发展的一生;教育覆盖人的发展的全部;教育必须成为有效而便捷的一体化体系;教育既作用于个人又作用于社会。[10]在此认识上,审视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与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之间的关系,化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入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以期达到基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视角下重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的目的和意义。基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视角,着眼于孔子对终身教育思想的论述,可以把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归结为以下五个层面:教育对象的全纳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时间的终身性;教育活动的生活性;教育目标的价值性。

三、解读孔子终身教育思想

通过对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基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视角,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现状与规律,明确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地位,进而深入解读和剖析孔子终身教育思想。通过对孔子终身教育思想进行深度挖掘与探讨,明晰其对当今社会的价值,进而使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相衔接,彰显时代活力。1解读一———教育对象的全纳性全纳教育是全民教育理念得以实现有效方式。[11]教育对象的全纳性是全纳教育的根基,是每个个体不能回避的话题,与每个个体的利益息息相关。孔子关于求学者论及到:“有教无类。”[12]即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无所差别。[13]可见,孔子对于求学者是没有特别的门槛限制,不论其年龄大小、出身背景、学识层次等的差异,都一律同等对待,这深刻表现出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此外孔子还论及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4]即只要求学者情愿携带十余干肉作为入学之礼,其就会孜孜不倦的给予教导。放眼当今社会,孔子这一思想是教育对象全纳性的体现,同样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有效表达,对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而言,教育对象的全纳性是社会各领域不容忽视的一面。从一定程度上说,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对象可界定为全体公民,这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践行的基石,也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得以广泛传播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解读二———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终身教育理念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个体学习内容范围的界定。教育内容包括众多领域的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是个体必须面对的境遇,因此现代终身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个体融入社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透视孔子终身教育内容,发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任在其中矣”。[15]也即是通过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可以不断坚定自己的志向,勤思好问,足以达成仁的境界。此外,孔子还论及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6]强调学习广泛的知识,并用礼来规范、约束自身,就不至于离经叛道。具体教育内容而言,孔子论“文”、“行”、“忠”、“信”四教,以“礼”、“乐”、“射”、“御”、“书”、“数”为课程内容,用《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17]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对于如今复杂多变的社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并且理所应当成为每个个体学习所践行的基本原则,也是在当今社会最有力的生存技能。作为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有效适应现代化日益多变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沟通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便捷渠道。3解读三———教育时间的终身性现代终身教育理念,源于终身教育,贵在教育时间的终身性。从全球视阈看,伴随经济、文化及生态等多元发展,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符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对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8]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中对教育的终身性论述,其中虽然存在部分宿命论的神秘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正常规律,从中可以感知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构成了差异多样的教育内容。此外,子谓颜渊曰:“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19]旨在从颜渊的学习行为来夸赞其进取不已,进一步从侧面展现了颜渊一生坚守终身教育思想,以终身教育观作为其自身不断前进的真理。从纵向角度来审视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教育观必然成为一个人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并需要用终生去奉行。4解读四———教育活动的生活性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中的终身性,即为教育与生活共存,教育与生活相互依赖,教育与生活和谐可持续发展。从生活的角度来看,教育与生活共舞,为生活的多姿多彩增添教育的智慧。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脱离学校教育的生活,是终身教育理念融入生活的体现,也是生活性学习延续学校教育,是学校教育在生活领域的展现。由此可见,教育活动的生活性既为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链接主体的载体。转而,孔子是如何描述其终身教育中教育活动具有生活性的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1]这是孔子经常告诫其弟子的话语体系之一,重在强调培养生活中的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人格魅力,突出学习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即为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中教育活动具有生活性。他也曾提及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2]其用自身形象来感叹即使五十岁,依然可以继续品味《周易》,学习和接受教育不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而是一种人生态度,这种终身教育思想是满足生活需要的完美体现。5解读五———教育目的的价值性教育目的的价值性是人类学习的一种价值理念倾向与追求,不同的人持有迥然各异的价值性教育原则,这种价值性教育的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人生活经验的累积构成,是一个持续性、过程性的问题。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中的价值性教育是人生价值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出身背景、社会层次、思想意识等不同,而在人生价值追求的路径即价值性教育上表现差异。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中教育目的的价值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23]即为君子要按照所谓的义来修养自身的品质,并且严格按照礼来行事,表现出谦恭的姿态,凭借信来取得成功。这是君子为人之道的路径选择,也是个体之所以成为真正之人的价值所在。孔子还论及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24]通过用一生的时间去修身养性,以此来达到恭慎从事、安抚他人及安定百姓的目的与价值追求,这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价值性的重要体现,是个体由基本的生理需求朝向满足需要、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必要途径。

篇4

活到老,学到老就是终身教育。毋庸讳言,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特征之一。但真正的终身教育时代并未到来。我认为,我们还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为终身教育立法。终身教育是社会发展、个体发展必需的教育。国家和政府要通过立法保证和推动终身教育的实施。通过立法,使得各行各业依照自己行业的特点,鼓励每一个从业人员在接受一定的岗前专业训练,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还能够继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本领,能够做到终身学习,终身追求,终身精进。

第二,要为终身教育呐喊。终身教育对于国家、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都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要广泛地宣传终身教育,宣传终身教育的理念、意义、目的、益处、方法,使得学生从小就懂得一生都要学习,一生都要接受教育,一生都要不断进步,这将有助于消除“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倾向。同时,也要让走出校门的职场人士懂得只有终身教育才能使自己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做到精业、乐业、立业。

篇5

终身教育视野下幼儿教育内容选取。在制定和完善合理、科学的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应选取合适的幼儿教育内容。任何体制和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内容直接决定了整个教育工作的基调,教学资源的充实与否关系到幼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和适应性。与幼儿认知及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幼儿园及幼儿教师应有针对性地从儿童所熟悉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及简单的社会活动中选取日常教育题材和主题。例如,教师可抓住幼儿对自然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充分利用大自然丰富的色彩、声音及味道对孩子们的吸引力,选取儿童普遍感兴趣的自然风景和现象,带领儿童郊游或者散步,或以简单、有趣的游戏作为教育内容。

篇6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正如“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终身学习社会是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教育”一词是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在1965年提出的。至今,大多数国家已经把终身教育思想作为构建教育体系的重要依据。

一、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终身学习社会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各国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

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受教育的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尤其需要进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终身学习社会已经势在必行。我国教育法指出:“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终身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把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知识在不断地更新,这就迫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学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来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社会的发展更加需要创新型人才,对于教育大众化和教育终身化的需求也日益扩大。

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

国际继续教育活动,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最早从美国开始,到上世纪60年代已经发展到欧美国家,我国引进“继续教育工程”这一与国际相沟通的名词是在70年代,是由清华大学张宪宏教授首先引进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迅速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重视与参与继续教育工程,继续教育工程的对象也在不断地扩大,最初只是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到目前已经扩展为所有行业的在职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已成为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人力资源对于信息时代尤其重要。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成为人才的竞争,社会的竞争也成为人才的竞争,社会的发展也就成为人才的发展。各企业和各部门都重视吸引人才和保留,而各部门却往往忽略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传统观念,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学习、工作、养老。人在一生中受的教育是一次性的,即就业前的学历教育。因为在过去的历史时期,科学知识与生产技术的发展相对稳定,所以接受一次性教育就可以受用终身。而现在是知识更新迅速、信息量爆炸性增加的信息时代,一个人仅靠正规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不能受用终身,也不可能适应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这就迫使人们要学会终身学习,接受终身教育。在现代经济社会里,只有人们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想使自己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因此,现代经济社会就变成了终身学习化的社会,也不再是出了校门从此不用再学习,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各种岗位都具有技术含量,我国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显得捉襟见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一个日益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继续教育由一开始的散、乱、差,到现在的只注重形式,效果不理想,当然重视不够,投入自然也就不足。一些领导只重视工作,轻视培养;重视人才引进,忽视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另外,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也不够健全,创新性很少,不具有吸引力,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和专业的管理人才,不能够按需施教。

四、新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

在中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学会成立大会上,刘志鹏司长在报告中指出:教育内部的结构正在进行调整,继续教育已经从教育的边缘,不受重视的、附属的部分进入了教育的核心层,成了其中最有生命力的最活跃的一部分,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部分、一个重要的办学形式。当今的中国,继续教育逐渐从教育的边缘进入教育的核心层,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时代,中国的继续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必须面对现实,认清形势,抓住时机,总结经验,强化管理,实现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型”的转变,实现世纪性的跨越。

首先,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继续教育的重视,使继续教育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加大继续教育改革的力度,实现继续教育管理规范、科学和现代化。

其次,不断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国外继续教育活动,及时了解国外最新的发展趋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篇7

二、终身教育下的幼儿教育途径

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应将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新一代为最终目标,以长远的目光选取适合幼儿阶段心智与能力、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教育内容,建立有效、科学的教育体制,采取适宜的组织和引导手段,为未来的社会培养具有过硬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养的儿童。

1.从终身教育角度建立和完善幼儿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整个教育工作顺利、正确执行的核心所在,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工作应以符合终身教育理念和视角的教育体制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和支撑。新时期幼儿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应将幼儿作为教育体制建立及工作实施的主体,将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和主观感受作为整个教育体制建立和完善工作的重点与核心。另外,幼儿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应明确幼儿作为教育主体的成长特点和教育需求,以帮助儿童体验和感悟世界与生活、锻炼综合能力、培养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幼儿园在广泛参考国内外幼儿园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教育体制建立的成功案例,结合以往教育经验,深入了解和分析幼儿实际成长状况及能力、素养层次,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教育层次和不同的教育方向,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教育体制,并通过实际实施及时调整和修改。

2.终身教育视野下幼儿教育内容选取

在制定和完善合理、科学的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应选取合适的幼儿教育内容。任何体制和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内容直接决定了整个教育工作的基调,教学资源的充实与否关系到幼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和适应性。与幼儿认知及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幼儿园及幼儿教师应有针对性地从儿童所熟悉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及简单的社会活动中选取日常教育题材和主题。例如,教师可抓住幼儿对自然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充分利用大自然丰富的色彩、声音及味道对孩子们的吸引力,选取儿童普遍感兴趣的自然风景和现象,带领儿童郊游或者散步,或以简单、有趣的游戏作为教育内容。

3.终身教育理念下幼儿教育的组织和引导

幼儿教育的组织及引导即对学前游戏教育内容及框架的具体实施。影响教育组织及引导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是:儿童每日的学习时间、整体教育阶段、教师组织和引导方式等方面。教师可根据既定的教育内容和主题,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实施教育引导。

篇8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中国人的性观念也悄然转变,与性有关的社会现象也层出不穷。许多人开始大胆追求性的和谐与享受,关于性的禁忌越来越少,性观念混乱,性犯罪大量增加,日益泛滥。从沿海城市发展到中小城市,再发展到农村,性病日益蔓延,艾滋病也已敲开中国的大门,黄色物品泛滥,政府不得不多次开展扫黄活动,封建思想仍有很大影响,西方的性观念又在涌入,新的健康、合理的性观念还在萌芽与探索之中。对此,人们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由此,开展全民的、终身的性教育已越来越提到议事日程上。无论西方的性教育还是中国的性教育一般侧重于青春期教育,即对青少年开展的性教育,学者的研究也多围绕青少年的性教育展开,而本文试图从人类的特征、性教育的理念和终身社会化的角度来论证性教育是终身教育。

从人类的特征看性教育是终身教育

1.的特征

(1)广泛性与普遍性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与无关,每个人都是的产物。同时,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会有性要求,都要结婚、生儿育女,都要发生。

(2)自然性与重要性

和人类生活有很大关系,因为性是人类繁衍的基础,性活动是人类基本活动之一。“食、色性也”,除了吃饭以外,性要求是人类第二自然本能。人们在满足性要求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愉快。不仅如此,又是延续后代的必要手段,它和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都有密切联系。所以,从古到今人们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

(3)长期性与复杂性

性问题是伴随着人的一生而存在的,表现形式也是错综复杂的。现代科学证明,人从幼儿时期开始,就有性意识,这种性意识到青春期迅速增强,以致付诸实施,由此而带来许多性问题。即使到了七八十岁,多数人还有性意识、性要求和,只是表现形式和中、青年时期稍有不同而已,这时所面临的性问题也不同。

(4)排他性与隐蔽性

的隐蔽性是由的排他性引起的。在原始社会,实行群婚杂交,说不上什么隐蔽性。但随着私有制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妇女隶属于男子,而且只能归一个男子所享有。于是,对妇女的要求严格得无以复加。不仅不能有第三者,而且不能让第三者看见,这样就表现出的排他性与隐蔽性。的隐蔽性发展到畸形程度,就会产生性神秘感。

(5)责任性与严肃性

虽然源自人类本能的性要求,但绝不只是个人的私事,绝不只是满足于个人的寻欢作乐。它必须对对方负责,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其责任是重大的,也是极为严肃的行为。

(6)尖锐性与对立性

表现为同样一种,在有的社会里是高尚、合乎道德的,而在有的社会里则是低下、不合乎道德的,甚至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同一行为具有如此尖锐而对立的性质,实属罕见。

正因为具有上述特点,在全民开展的性教育是一种长期教育、终身教育。长期以来,性教育的研究无法深入开展,在性教育上存在并流行着一些荒谬和无知的观点,导致我国出现众多的“性盲”。我国目前就是要大力普及和推广性教育,从社会、心理、医学、法学等各个方面深入研究性教育,研究性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各种关系,以提高人们的“性商”(即性健康水平的测量标准,如同智商、情商等),使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同时,性生活水平也能达到“性小康”(即指性健康水平和性知识水平达到小康状态)。

2.性教育的领域

生活与性是紧密相关的,家庭是由一男一女因为爱而结合的最亲密组织,男女两性分别扮演着夫妻、进而父母的角色。不论是生理上合一的满足还是延续生命、心理上合一的彼此互属及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社会上性别角色的刚柔并济、分工合作,都与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现代的家庭生活教育,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不谈“性”;而且负责任的性教育也必与婚姻相联系,性教育不能离开家庭生活单独来谈。

性教育是帮助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负责任的教育。在性别角色方面应学习刚柔并济,在异往和选择配偶上应学习如何约会与作决定。在夫妻调适方面学习建立永久的知己朋友关系和防范负面“”之危害。

性教育不只包括解剖和生殖方面的知识,也不要把它只局限在青春期的教育,应该同时还强调有关两性之间亲密人际关系的发展和指引。一个人整个生命发展成健全并富有创造力的个体,是与性有着密切关系的,所以性教育应由出生开始,终其一生,是一个很大、很广泛的计划。性教育至少包括了性生理、心理、伦理和法理等层面,目的是要产生社会和道德所接受的态度和行为,是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男人和女人的教育,所以称之为“人格教育”或“人性教育”。

从人类社会化是终身社会化看性教育是终身教育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终身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学所表述的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但是,人的这一本质属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个人社会化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改造、再适应、再改造的矛盾运动过程。个人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就必须不断学习,因此,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一般把人的社会化过程分为少儿期的社会化、青年期的社会化、中年期的社会化和老年期的社会化,各个不同的阶段人的社会化的侧重点也不同。由此看来,人的社会化是终身社会化,性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在性教育的分期中,一般学者把性教育分为五期,即婴儿期性教育,幼儿期性教育,儿童期性教育,少年期性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本文在性教育的分期中,增加两个阶段:即中年期性教育和老年期性教育。

1.婴儿期性教育(一般在3岁以前)

主要是通过母亲对孩子的抚育喂养,母亲与儿童的身体接触,来增加孩子神经系统的敏感性,促进孩子大脑的分化发育。因此,婴儿期教育的特点是在满足婴儿食欲的同时,还要满足婴儿皮肤触觉的发育需求。

2.幼儿期性教育(从断奶起到6岁)

主要是开始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并初步进入性别角色。此时应该同时开始灌输初步的性道德观念,如让男孩爱护尊重女性等。学会基本的性卫生知识,例如大小便前后要洗手,不可把小棍等物塞入小便的空窍中等等。此时为便于关照幼儿,父母亲应该与孩子同床而卧,但必须分被而眠。

3.儿童期性教育(从6岁起~10岁以前)

这是介于幼儿期和青春期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期是人类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发展全过程的开始,也是这一过程正常发展的关键。这时儿童已经进入学校学习,社会知识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儿童期的生理发育与婴幼儿期相比,相对缓慢而平稳,但心理发育则随着新的生活和教育的开始,发生了有决定意义的变化。性心理也有了相当的发展。一切有条件的家庭均应与孩子分房而居。如果发现孩子厌恶自己的性别角色,则应该及时纠正,以防发生日后的性别角色倒错现象。此时要教给孩子性卫生的基本知识,学会保持性器官的卫生。同时应该教会孩子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鼓励孩子的独立倾向,要求孩子要男女有别,教给孩子男女交往的一般道德规则,要孩子自尊、自爱。

4.少年期性教育(从10~20岁)

因为此时期内多数孩子先后进入青春发育阶段,女孩子表现为月经来潮,男孩子表现为初次出现遗精,而且此阶段的心理变化也较敏感。此时的性教育内容主要是: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经期卫生知识,男女交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女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初步的婚恋道德原则,明确法律与道德对两性关系的基本要求。

5.青年期性教育(从20~35岁)

此时期孩子已经成年,有了独立的爱好、个性,逐步走向成熟,开始恋爱结婚,组建自己的家庭。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承担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夫妻生活知识、子女教育知识、家庭经济知识,为建立家庭做好准备。

6.中年期性教育(从35~60岁)

此时期的个人已成家立业,事业家庭趋于稳定成熟,性教育的内容侧重于培养自身对家庭、事业的责任心,忠贞于自己的家庭,忠贞于自己的配偶,拥有安全健康的性生活,努力完成对后代的教育培养。

7.老年期性教育(从60岁起)

篇9

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在于:有学历的人才多,有技能的人才少。根治这个问题的一个方子就是将职业技能教育融入成人教育,成为终身教育。

上海闵行区打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隔离状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一是整合职教成教资源。区内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所具备的优势资源,包括教学设施、师资、课程等,是职教成教一体化办学的重要基础。在区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内,组织教育资源充足的学校,与企业签订共建共享协议,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一站式服务为企业输送人才。闵行莘庄工业区内的社区学校和职校联合推出“职业技能+学历提升”的联合招生培训项目。二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职校与100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成了一批以知名企业冠名的特色班,实现了培养模式订单化,培养方案实用化,实训基地企业化。

当今技能教育终身化方面,从世界范围内说,越是发达国家继续教育体系就越完备,受众越广泛,保障越有力。如德国用法律形式规定了继续教育的范围、对象、要求和方式等;美国建立了各种继续教育协会和多层次的社会型教育组织;日本、法国、英国、韩国及北欧等国,或设立专门管理继续教育的官方机构,或要求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专项培训资金,或明确规定员工享有“带薪教育休假”的权利,或积极支持各种培训组织的设立运行等。

近年来,德国人口老龄化严重,高端人才匮乏,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几乎扼住了其发展的喉咙。因此,德国政府十分重视成人继续教育,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提高生产力的质量和效率。联邦教育研究部调查显示,过去一年49%的德国成人至少接受过一次继续教育,参与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在德国政府促进继续教育的多种措施中,最深入人心的是直接资助措施。从2008年起,联邦教育研究部广发教育代金券,直接补贴那些想参加继续教育而没有足够财力的人。代金券的面值随课程费用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是课程费的一半。这一政策受到了民众的欢迎,许多人积极申请教育代金券。从2008年12月至2013年10月,德国已经发放约23万张教育代金券。这也说明德国人对终身学习的重视。

除了申请政府补贴,想接受继续教育的在职员工还可以寻求企业的四种支持:1.承担全部或者部分教育费用;2.员工离岗受教育期间工资照发;3.允许职工灵活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4.添购继续教育所需的书籍或电脑等学习工具。以上四种方式可组合使用。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机构抽样调查显示,91%的企业倾向于全额或者部分补贴课程费用,86%的企业在员工离岗参加继续教育期间照发工资。

在德国的职业终身教育中,法律保障作用不可小觑。法律规定,在职人员每年有5天的法定教育假期,也可以将两年假期合并为10天,用于时间较长的继续教育。教育假期期间,工资照发。与一般带薪休假不同的是,教育假期只能用于接受再教育。当员工提出休教育假时,企业不能无故拒绝,即使拒绝,也要给出书面解释。而企业也无需担心职工滥用教育假,以教育的名义去游山玩水,因为法律规定员工要交课时证明,而且教育假期间的培训不能少于每天6个课时。造假欺骗的员工将面临被开除的危险。

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德国虽有所不同,但职业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理念则基本相同。在美国,学生接受中等教育后,有的再升入专科或社区学院、大学继续深造,有的直接找工作,或者边工作边参加职业技术培训。要找到工作或者找到较好的工作,必须经过某一方面的技能培训。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普通公民谋生的基本条件。

篇10

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也都需要教育,教育是一个统一性和连续性的结合。教育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无论人类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这样做,他们总是终生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他们自己。这种学习和训练主要是通过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亲身经验改变他们的行为、他们的人生观和他们的知识内容。终身教育就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育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终身教育是对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育思想重新清理的结果。它是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是教育的全新高度。它是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它设想培养一种新型的人――现代人,具有新的生存价值和生存能力、能够解决新的生存问题的人。所谓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关系范畴,即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属性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界定有以下基本内涵:首先,教育价值体系中的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前者主要是指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后者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即在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幼儿,也包括成人教育。价值体系中客体是指整个教育系统。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价值体系中的主体和客体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教育价值也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

二、终身教育的人类性价值取向

人类是主体社会的最高层次,人类的发展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结果。所谓人类性是指整个人类的共同性,它是一种新的主体性,是对传统的个人主义的主体性的拷问和反思,是一种共存的人类主体性,终身教育必须关注人类的发展,洞察人的类本质,体现和反映整个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是与人类相伴始终的永恒的社会现象。人类的历史是人类不断需要,不断选择的历史,不仅个人有需要有选择,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不断地会有需要会有选择。终身教育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选择。一切现实都是过去选择的结果,而现在的选择又决定着未来。因此,选择即历史、即现实、即未来。广义的教育是指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的各种活动,使整个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如果连起码的教育都没有,人类就不可能延续和发展。而人类的延续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正因如此,终身教育思想古已有之。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传递社会生活经验”最基本的内容是生产的技能和生活方式,因此,教育意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又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教育活动一出现便成为人类社会生存斗争的基本手段之一,尤其是原始社会的教育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但是,到了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为奴隶主阶级脱离生产专门办教育或接受教育提供了条件,于是出现了“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在阶级社会里,尤其是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垄断教育,学校教育越来越脱离生产和社会生活,绝大多数劳动者被剥夺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只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对大多数人来说,生存权似乎与教育无缘;对剥削阶级来说,则根本不存在通常意义上的生存权问题,他们垄断教育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或将教育作为通向精神贵族的桥梁。教育权利不平等是普遍的社会问题。教育本来是生存的概念模糊起来了,或被淡化了,并因此无从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为此,《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明确指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三、 终身教育的时代性价值取向

所谓时代性是指终身教育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它具体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特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急剧增长的社会,人们必须不断学习,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终身教育这一思想已经在许多国家受到重视。历史实践证明:终身教育这一理论的发展与时代有内在的、直接的、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关联。因此终身教育必须关注时代对人的要求,并反映和落实这种要求。终身教育是有其客观基础的,脱离了人类社会、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存在,只凭个人情感随心所欲地空谈终身教育是不严肃、不科学的态度。终身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价值取向都要受当时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地位、现有的物质生活水平影响。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了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

1.经济需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终身教育是随着经济的进展而进展,随着生产技术的演进而演进的。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的形式基本上是口授为主,没有专门的学校和教育者。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传递生产、生活的经验。人们随着生产实践的不断变化,需要学习新的东西来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因此人们需不断学习,终身教育成为必然,经济的发展需要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可以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可以把具有普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变为某一行业的专门劳动者,把原来属于某一行业的劳动力训练成为另一个行业的劳动力。这样终身教育就可以为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基础和条件;可以使可能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的劳动力,通过终身教育掌握了科学知识,又可以使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2.政治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教育要受政治的影响,永远生活在政治之中。在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教育先行的政策,政府对教育的兴趣在不断增长,教育是加速和保证国家统一的最好方法。政府当局可以借助于改变教育体系的一些已确定的特点,尽力削弱社会特权的统治权,并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创造或重新创造某些条件,使一个贫困的民族能够同一些物质上富裕的民族作有效的比较。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进程必须依靠终身教育。运用教育的力量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过程即为“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除了包括对现有政治的认同外,还包括人们在独立人格基础上对政治的参与、监督和追求,使人们正确地行使民利,广泛地参与政治生活。

3.文化需要。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反映。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人类文化也需要终身教育。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奠和象征,传递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依赖于口授或演示向后代传递,因而文化的保存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生存过程的影响。第二阶段即依赖于文字和系统的教育传递文化,这为文化的大量积累提供了可能。第三阶段即依赖于高科技途径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的重心已转移到帮助人们学会学习、创造、更新人类文化。教育为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这个教育过程是连续的、统一的、和谐的。通过终身教育,不断学习,不断地发现问题,更新和重建已有的理论,预测并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难题,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不断融合先进文化,从而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更加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