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6 17:57: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心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可行性
(一)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心理档案的建立提供专业知识保障2005年教社政1号文件及时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文件要求各高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这种要求反映了高校扩招的实际和高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的质量和声誉将受到影响。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已初具规模,这为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专业知识保障。
(二)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为心理档案提供技术支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为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系统,提高其使用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心理档案管理软件得到开发应用。目前出现的心理档案管理软件一般分为单机型和网络型两种:单机型仍然依赖纸笔测试,将所得的团体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通过软件进行分析,并将统计分析结果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网络型是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来实现个人及团体的心理测验、分析统计与评估工作。
三、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师资队伍建设
1.扩大师资规模一定的专职师资规模是加强心理健康管理的保障。在发达国家,学校心理服务人员一般都占一个较高的比例。为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加强学生心理研究,日本国立大学专职心理咨询老师与大学生的比例是1:5000—1:10000,而私立大学则为1:30O0~1:50O0。我国高校一般只有1~2名心理健康管理人员,与学生的比例约为1:15000,但是高校为数不少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应当成为心理健康管理队伍的强大后备军,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置”的要求,经过近l0年的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已形成规模,而且他们直接面对学生,容易与学生建立友谊和加强沟通,更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2.强化专业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统计学、档案学等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咨询、统计归档、跟踪服务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强化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美国,心理辅导人员必须符合美国人事指导协会制定的标准,一般要求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具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要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两方面都受过专业的训练。
(二)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开发
1993年北京理工大学开发出单机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2000年王建中开发了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系统,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2004年开发出的金海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这些都是单机版的大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便于档案的统计与分析,但建档和管理不方便。北京心知章文化交流有限公司1999年出版发行“心海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和北京安人测评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发行的“京湘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安人软件)”都是网络版,但这些系统重点在心理测试上,不便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归档、管理和操作,且在同时段测试人数过多时,容易出现瘫痪。2008年南昌大学硕士罗亮亮采用Application+XML缓存机制,以XML作为数据的传输格式,开发了一套网页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但这套系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检验和推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的开发仍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三)深入挖掘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应用价值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它,而目前许多数高校对心理档案的利用仍停留在诊断和筛查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层面,而忽略了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心理需要。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疾病的形成大致经历心理危机、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心理衰退四个阶段。心理危机是心理疾病的肇始,详尽、准确的心理档案资料,能够帮助心理健康工作者及时了解大学生身边发生的危机事件,有助于及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防微杜渐。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档案还有更多使用价值。如法国,学校心理档案的利用更趋于综合化,把实践的重心放在三个方面:定向、预防、综合。心理健康专家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帮助教师和管理者确定未来的教学方向,给家庭提出建议,帮助学生ca我评价。德国学校心理档案除用于特殊教育、行为矫治和学业指导外,还在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定向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这些国家的学校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经过长期摸索,逐渐成熟,为我们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
摘要:大学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给大学生的生活、恋爱、学习以及择业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多重压力,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现实问题和人生挫折,如果大学生缺乏自我调控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周遍人群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关怀,进而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出现各种不测的问题和严重后果。如今,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心理问题介入对象的重灾群体,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情感教育拓展训练,打造大学生强健的身心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日渐成为现实高等教育的一个主题。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情感教育
微时代以来,特别是微信的开通,学生有了更多的网络阅读的机会,而不再局限于在学校接受知识的传授,同时在课堂上也会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领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因为教师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使者,更是传授学生社会道德的先行者,特别是现今的网络社会,诸多教育方法和手段都是面向主体学生,并且是按照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既定需求对学生进行群体教育,以便最大限度保证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兼顾个别学生身心发展,调和个体的差异和满足情感需求,现阶段,在我国在高等教育中,依然还是以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着力点,而对大学生能否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否适应社会和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另外,旧有的体制造成的评价标准往往体现在考试分数及其能力的高低上,就是说所有的学习理念都服务于文化知识的提升,这种狭隘的教育目标势必会对学生形成较为枯燥的教育氛围,或者说将会不可避免地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忽视必然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网络高速公路的开通,负面的公共舆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较大,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特别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加剧造成大学生的独立竞争意识也随之增强,个体自我调节能力的不足使大学生追求的人生目标趋于功利性,变得更为实际,对社会主流大众文化和人文氛围表现出相对淡漠的态度,所有这些消极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日后走向。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2015年公布的关于大学生心理调查数据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17.37%,有某种单一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44.9%,并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持续上升,大学时期是人生最为美好阶段,大学时光总是给人带来无比的留恋和无尽的人生回忆,大学期间的个性心理也日间趋于成熟,与此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上情感较为丰富,情绪多变化,人格相对不够稳定的时期。
对调查结果做横向质性分析,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绪化严重,遇事易兴奋,易暴怒,大学校园里可以经常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放松大学生的焦躁情绪,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便会使大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大学生从不成熟向成熟阶段的过渡,青春期极易产生兴奋冲动,遇事缺乏周全的思考,常常会有情绪失控行为。二是习惯性抑郁。大学阶段通常会感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而使得自身心理压力超负荷,比如学业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常常会使他们感受到外界压力而在学生内心产生抑郁的不良情绪,甚至会出现厌恶、痛苦、自卑,郁郁寡欢,觉得生活苦闷。三是嫉妒心强。高中阶段的佼佼者,自进入大学以后,遇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才俊们之后,自己的失宠状态使自己陷于孤立,可能产生嫉妒的情绪,若不及时调整心态,会使大学生的人格变得尖酸刻薄。四是易焦虑。焦虑想必是每个大学生经常会有的情绪体验,如考前对自己信心不足,对考试结果过于担忧,生活中无法适当与人正确沟通,与同学相处产生误解和摩擦等都会使得他们产生心理焦虑,身处群英聚集的大学校园里,如果过于轻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偏颇心态得不到有效的干预,同样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或者社会问题。五是冷漠孤独。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对大学的期望值过高,会使得大学生感到落空,进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日间变得冷漠,得过且过,感情淡薄,外加大学生普遍都是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和亲朋,对外界环境的陌生感,对家庭和父母的深深依恋,也同样会使他们感到孤寂,这些心理问题必须通过适当的心理拓展训练才能有效地解决。
目前,美国高校在大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干预教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一挡节目叫《生存者》,于2000年被《时代》周刊评为最受欢迎电视节目,节目通过其巧妙的构思、独特的情节设计以及高超的拍摄手法,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借鉴,而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拓展训练来说,实为一部好教材,对我国各校正在开展的入学新生军训加入拓展训练项目的编排设计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告别虚弱,而且精神层面的健康也同样重要,所以健康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况良好和道德评价体系健康。因此,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紧迫任务。
特别是对大一新生而言,经历了十几年寒窗苦读和紧张的高考,其社会适应能力显然会比其他高年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逊色一些,好的一面是进入大学之后便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都试图去努力地做大胆尝试,较为自信地解决实际问题,再加入学心理教育的介入,都会使新生在新环境下尽快适应新环境,充满自信地迎接人生新的阶段,然而,有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偏差一些,原因就是能够进入高校学习的大学生大多都是高考分数较为理想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相对比较强,但是,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和成长经历往往也不尽相同,同时又普遍都是从小就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特立独行的个性比较强,规范自己独立生活的自律性较差,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没有社会责任感和缺乏担当精神,自我约束上表现不佳,没有危机意识,对未来的人生走向缺少规划而且选择不够明确,在遇到困难时随即表现出的就是不知所措,有时会选择逃避现实。心理咨询网络平台的开通,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依赖心理健康资源,网络信息的内容涉及面广,丰富和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通过网络可以使各个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新多媒体技术,采用多样的信息呈现手段,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心理变化情景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网络世界是个虚拟社会,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去网上冲浪,可以使有心理疾病者通过网络平台毫无顾忌地倾诉,以达到心灵沟通和心理平衡,同时,网络社会又在某种程度上说存在着真实性,在虚拟空间里的人们反而更容易倾情流露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说,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洞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剖析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从多维度思考,比如家庭教育是否缺失、学校教育是否健全、社会因素以及大学生自身性格成因等因素做综合分析,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往往承担着最基本的教化功能,家庭教育对学生个体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家庭环境是个敏感而又重要的因素,如父母的知识和阅历、家庭经济收入以及住房面积等都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健全,家庭的和谐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完整培育,诸多家庭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生活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外的研究数据表明,在信息高速公路未开通之前,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尊重了孩子的主体行为选择,并且鼓励和积极地去引导其思想的正确表达,并且耐心地听其倾诉,而且求同又忍异,以此方式为媒介将会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打开一扇开放的沟通桥梁,着往往使孩子们在追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有效地抑制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促进他们向健康化轨道发展。相反,如果父母教养方式是以娇纵子女的手段去溺爱,这往往和子女的沟通经常告别使用处罚和拒绝等手段去无条件满足,这只会给子女在社会适应能力磨练上产生的负面影响。此外,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思想侵蚀,而且较少得到家长的关注,大多家长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注重孩子文化知识的提升上,这更容易导致孩子身心发展陷入不健全境地,扰乱了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历练并且直接影响其日后的人生走向,笔者在韩国留学读博期间,以自己在国外的亲身经历对中韩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做了横向比较分析,韩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的经历基本都有,而国内的孩子上大学之前的勤工俭学经历基本很少,甚至说是没有。
参考文献
关键字:社会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大学生处在读书生涯与社会生涯的转型阶段,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为值得关注,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从而不断调整自己态度,行为,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把社会实践与心理健康工作相结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才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二、因缺乏社会实践而引起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许多心理问题,诸如学习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紧张,理想与现实冲突,考研与就业焦虑,经济困难等等,但因缺乏社会实践而引起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意识冲突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虽然如此,因只有学习经历少有生活实践经历的中学毕竟对人生的认识较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些大学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不够稳定,在这一时期内,他们会经常产生一些自我意识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冲突。第二,独立的我与依附的我的冲突。一方面,进入大学离开了父母还存在依赖心理,另一方面,不断成熟的自我渴望独立。同时,自己对自己有理想与规划,从单一的学习价值评价体系变成到综合的能力价值评价体系,大学生对生活的憧憬与现实还存在距离。
2、人际关系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只学习,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一方面,渴望交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不能正确的摆正心态,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这都容易使他们陷入人际交往误区。正是因为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就值,造成心理巨大落差,使得人际失调,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频频出现。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了社交恐惧症等各种心理疾病。
3、就业心理问题
高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求职道路上一片空白,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没有合理的自我定位,面试时回答问题没有思路等,导致找工作频频受挫,出现自我矛盾和迷茫,自尊心受伤,就业焦虑等心理。许多学生表现出经验不足,承受能力差等问题,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
三、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社会实践的作用,大学生对自我的心理定位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人生目标
进入大学以后,脱离了异常忙碌的高中学业生涯,进入了可以自由支配很多时间的大学生活,很多人突然迷失了方向。大学生活的迷茫,理想我与现实我的模糊不清。如果参加社会实践,能够了解在社会上有什么职业适合自己,能创造社会价值,自己最感兴趣,自己在专业领域还欠缺什么技能。从实际经验中找到自我定位,明确自我方向和目标,给未来的自己做个设计,及时弥补专业上的不足,大学生活就此丰富多彩起来。
2、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和学校的过度保护让他们带着对社会的渴望和恐惧走进校园,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也不知道社会中会有怎样的挫折等待着自己。正因为如此,他们有的缺乏自信,没有勇气从事自认为不能完成的事情,即使一点点难度也会将他们吓跑,有的又盲目自信,认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自己,低估了事情的难度导致失败。社会实践是建立真实自信的最好武器。在实践中大学生能找到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时商讨补救措施。有了对社会的认识,有了对社会的实践经历,学生就不再会对社会感到恐慌,对自己充满不信任了。
3、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减少情感障碍和社交恐惧
要想改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减少人际交往困惑,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多与他人接触,交流和沟通,而社会实践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社会实践中,经常是小组开展活动,小组成员必须相互交流,分工协作,这都是他们有了交往的空间和自由。为了使实践顺利进行,成员之间必须互相配合,遇到矛盾和分歧必须协商达成一致。这样有助于正确处理情绪矛盾,减少情感障碍。同时,社会实践的经历,增强了大学生与人交往的情景,增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耐受性。由于在社会实践中,不是为了交往而交往,而是为了活动内容而交往,可以使注意力转移到活动上,不至于是交往过于紧张。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学到其他人的交往方式,提高社交能力,减少对社会交往的恐惧。
4、社会实践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求职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通过大学期间的认识和改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增强抗挫能力,减缓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抗挫折能力差,因此提升抗挫能力就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关键。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在实践中寻找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办法,从而培养大学生面对挫折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挫折承受力。同时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实践,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久而久之,今后面对招聘单位方可信心十足。
5、社会实践有助于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成功指标,而今我国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容乐观,除了没有清晰的目标以外,不能持之以恒,是最突出的问题。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建立大学生完善的人格。
四、如何通过社会实践更好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服务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立足于大学生服务于大学生,能更好的为大学生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实质帮助和有利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让其更好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1、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专业的社会实践,更是大学生寻找自我缺陷,完善自己人格的一个途径。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现自己能力和性格上的缺点,然后针对这些缺点,在实践中有针对性的锻炼自己,通过社会实践来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人格。
2、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充分开展学生会工作与社团活动
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过度,需要从校园社团活动开始。在学生会与社团活动中,每个同学通过自我定位,竞选,工作实践找到自己适合做的学生干部岗位,也是提高适应能力的一个过程。同时,学生会与社团活动中,锻炼的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也锻造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硬的基础。
3、学校组织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月、周
学校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除了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习活动,社会实践月、周等,也更能直观的使学生们提前进入社会,进行实际操作阶段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自我定位,发现自我价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社会观有着积极的影响。
4、学校开设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课
目前许多高校将心理学这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本意是希望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好,教学的要求很低,理论与实际的脱离,缺乏了针对性等各种原因,令公共心理学的作用于价值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在另一方面,现今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大多是针对师范与教育类的学生,承载了许多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而心理学探讨的是人类心理行为发生的规律,其适用范围远不止学校教育心理。将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对象范畴扩大,能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到关于人、关于自身的知识,充分发掘与利用个人资源,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实践成功的人生。
1.2教材的不完善
我国《心理学》教材存在:对心理学原理和理论进行哲学式阐述多,操作性的阐述少;对一般意义上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对大学生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调控的操作性知识少。理论色彩和普教色彩过浓,实际操作的案例过少,无论体系还是内容都可视为对《普通心理学》的简单模仿,缺少非专业特色和应用操作性。
1.3教学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绪论课”是《心理学》课程与学生的首次相识,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对改课程的学习态度。当老师和学生在认知和判断时,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常常以偏概全。学生本来对心理学的学习寄予厚望,希望心理学课“心理化”,神秘的谈心理,真实的讲自己,实用的指导生活。但是,教材中的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对心理学神秘的好奇感和轻松的兴趣,被缺乏“心理化”的惯例绪论模式忽视了。
1.4考核的不足
心理学考成的考核分为两种方式:一种式眼科的闭卷考试一种是相对宽松的论文检查;不论是哪一种的考核,现在的教师只是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当心理课程学完之后,学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就很难排解焦虑紧张;面对紧张的人际关系,不能妥善的处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没有足够的挑战能力。
2高校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
2.1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虽然已脱离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其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下面从思维、情绪、性格等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2.1.1思绪
虽然大学生的思绪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品,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更加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显著提高;但是,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基础不够深厚,因此在观察、分析事物特别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容易出现脱离现实、主观、片面、固执、过于自信等。
2.1.2情绪
当代大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人际变化、学习成绩的好坏都会引起大学生的情绪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大学生的情绪还具有内隐外显性并存的特点。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社会适应力的增强,在某些环境因素影响下,大学生会表现出与内心体验不一致的外部行为。有的大学生还会有爱情的体验,由于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家庭、毕业分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部分大学生大多有过爱情的烦恼。
2.1.3性格
大学生的性格已相对稳定和成熟,但仍有一定的可塑性。有人认为,我国大学生表现出三个突出的性格特点。一是聪慧好强,喜欢表现;二是恃才傲物;这是第一个特点的极端表现。三是紧张困惑,虚假老成;由于学习、生活压力及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常常产生紧张感和困惑感。另外,为避免给别人造成幼稚的印象,大学生倾向于追求成熟、老练,但由于本身经验不足,所以表现出虚假成。
2.2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健康是人类生活、学习、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条件,它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置身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不少研究者指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因此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是心理障碍高发易发群体。
3教学改革的探讨
3.1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其它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奠定基础,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与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
3.2教学方法
心理学的教学应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可以采用课堂讲授,教师讲、学生听;有的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课堂上教师提问并进一步总结、归纳;有的可以采用试教法,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让学生扮演教师走上讲台进行教学;有的可以采用讨论法、团体活动法教学,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活动课的形式;有的可以开展心理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符合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达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心理学的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改变单一的黑板、粉笔、教科书的教学手段,利用投影片、幻灯片、录像、多媒体等进行教学。有人在心理学教学中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结果发现,多媒体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教学的双边互动。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感受到教学内容的生动、直观、形象,而且可以重复使用,对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3改变考核方式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趋于全方位,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人类健康而幸福的生活将越来越取决于人类自身的人格健康状况,且人格健康发展是促进全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力量。2l世纪是属于能承受社会变革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人格健全者。
人格与心理健康关系十分密切,利用人格心理测验来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人格(personality)是人心理行为的基础,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去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作反应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程度、效果,即人格对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等都产生影响。“人格即命运”,人格是决定人的一生成功与否,快乐与否的关键因素。健康的人格,使人在困苦中品出快乐,在失利时取得成功,在平凡里创造辉煌。因此,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模式的研究,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他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是大学生个体顺利成才的重要保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大一、大二学生600名,文理、艺术类均有。收回有效问卷的人数为519人(前后两个问卷均有效者)。平均年龄20.3岁,男生248人,女生271人。
(二)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HealthInventory,PHI),是在总结MMPI中国版十几年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PHI具有以下七个临床量表:躯体化(SOM,Somati—zation)、抑郁(DEP,Depression)、焦虑fANX,Anxi—ety)、病态人格fPSD,PsychopathicDeviate1、疑心(HYP,Hypochondria)、脱离现实(UNR,Unrealis—tic)、.兴奋状态(HMA,Hypomania)。PHI还具有三个效度量表:Q(无法回答的题目数)、L(说谎分数)、F(诈病或装坏分数,Feign)。
成人内外控制量表(ANSIE),是一种评定心理控制源的量表,心理控制源来自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该理论中认为,心理控制源是有关个人性格或行动与事件结局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是指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积极、愉快、主动地应付困难处境而同时另一些人则表现消极态度的一种遐想的内心状态。心理控制源的个体差异预示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外在控制定义为结局不由个人努力所决定的一种普遍信念,内在控制则认为事情结局与个人努力相一致。大量研究证实,外在控制与焦虑、抑郁情绪有关,外在控制性强的人更难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而一个内在控制性强的人,能较积极地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较多地投身社会活动、有灵活性、更有主见、幸福感更强。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纸笔测验方法。用SPSS11.0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心理健康测查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首先,有2%的学生没有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在其他各因子上有问题的学生比率并不高。其次,大学生在诈病、躯体化、病态人格、兴奋状态的均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均值,而在抑郁、疑心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全国常模均值。按照PHI量表的具体解释,在诈病分数上显著高于常模可能是大学生一次做的问卷题目较多有不认真、理解错误的情况,或者是表现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这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次,躯体化分数高于常模,说明大学生有许多叙述不清的身体上的不适,易表现为不愉快、自我中心、需求同情、诉苦等。再次,在病态人格和兴奋状态上明显高于全国常模,说明大学生在个性上主要表现为:外露、善交际、爱享受、精力过度充沛、乐观、无拘无束、好出风头、判断力差、不成熟、爱寻衅、虚伪、做作、轻浮、夸张、易怒、性急、绝对乐观及不现实的打算、过高地估计自己。
从表2中显示:综合大学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说谎、诈病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过份夸大自己的优点,企图给人一个好印象,受试者可能在说谎的人数比例上高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诈病因子上分数显著高,可能综合大学的学生在做题目时认真程度不够、理解错误,或表现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其他几方面均没有差异。
结果显示:男大学生在诈病、焦虑、病态人格、脱离现实、兴奋状态上与女生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大学生,主要表现在:男大学生在做题目时认真程度不够、理解错误,或表现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在焦虑因子上男大学生表现出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强迫思想、恐怖、刻板,缺乏信心等高于女大学生,他们经常自责、自罪、感到不如人和不安。
在病态人格因子上表现为:外露、善交际、爱享受、好出风头、表现判断力差、不可信任、不成熟、好攻击,爱寻衅等。在脱离现实因子上表现为个性退缩、企图逃避现实,胆小、古怪、紧张、心情混乱。在兴奋状态因子上表现为善交际、外露、冲动、精力过度充沛、乐观、无拘无束、轻浮的、夸张、易怒、绝对乐观及不现实的打算、过高地估计自己。
在大学中为什么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大学生?具体原因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二)成人内外控制(ANSIE)测验结果
(1)517名大学生被试在ANSIE量表的平均分是14.16±4.91,中数为15,众数是13,分数基本呈正态分布。男生的平均值是14.79,女生的平均值是13.52,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男大学生的外控人数高于女大学生,这个测验结果和上面的测验结果基本一致。
(2)对两类学校学生进行均值比较,结果表明师范院校学生的平均值低于综合院校学生的平均值(分别是13.74,14.8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说明综合类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师范类大学生,这与上一测验的表2结果有一致之处。
(3)把所有被试分成3组,上下各28%被试(ANSIE≥17、ANSIE≤lO)被列为外控倾向组、内控倾向组,居中的44%为第三组,即中问状态组。进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控制感水平的被试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的心理控制感水平的被试。在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上得分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内控组在各因子上的得分较低,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随着外控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在明显下降。
四、讨论
1.在PHI心理测验中,大学生在各因子上有问.题的比率都不高,不象某些媒体报道的那样严重,(民日报》1989年报道:在2916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总,其中25%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健康报》1989年报道:一项对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表明,其中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樊富珉等2000年对北京市23所院校5200名大学生调查发现,其中17%的大学生有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还是比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在诈病、躯体化、病态人格、兴奋状态因子上的均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均值,而在抑郁、疑心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全国常模均值。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问题。超级秘书网
现代学校教育中,考试已成为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和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机制,是在校大学生所不可避免的学习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考试作弊现象也由来已久,它伴随着考试制度的出现而出现。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类考试的增加,考试作弊现象在各高等院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新的状况,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新特点、新状况
新时期下,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呈现出新特点、新状况,具体分析,主要归纳如下三个方面:
1.考试作弊范围面广。相对于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高规格高质量的国家级考试而言,高校内部的考试在作弊性质上不具有违法性,处理的结果也不具有严厉性。考试作弊的风险低、代价小,刺激着许多大学生在考试中抱着博弈的心态去实施作弊。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中,包括像北大、清华等这样的名校也不例外。作弊大学生的数量多,内容的深度大,而且有不少大学生几乎是门门作弊、科科作弊。
2.考试作弊隐蔽性强。在当代大学校园里,夹带、交头接耳、抄卷等传统的作弊手段已很少见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和方法也日趋现代化,“科技含量”得到充分体现。例如手机、无线耳机等,因为它们自身小巧、携带方便、存储量大且方便作弊,使它们在大学校园充分显露出附加功能和价值,成为了大学生作弊的新宠。
3.作弊成功率高。经过对大学生作弊的分析,不难发现宽松的考试纪律、温和的处罚管理学论文,是驱使大学生作弊的动力之一。一般情况监考老师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发现有作弊的情况,一般也是先给予警告一次,并不会立即对学生按作弊处理。这样一来,往往纵容了大部分学生,作弊现象有禁无消。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尤其现在备受社会关注的80后、90后,尤其是90后,他们在重重压力下,探索真我,渴望自由;思维与情感方面,冲动而极端,单纯而脆弱。而且不得不说的是,大学生正处在青春迷茫期,由于不可避免地过早与社会接触,许多负面的影响随之而来。考试作弊便成了他们“张扬自我”的“舞台”,但探究他们的考试作弊的心理原因,可谓五花八门,一果多因。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原因分析
从处分作弊学生的实践来看,几乎所有大学生都知道考试作弊是违纪行为,各高校对大学生考试作弊情况处罚都很严厉,但仍有部分学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惜以身试“法”。大学生作弊日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学生自身问题、学校方面的问题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下面主要从学生自身问题方面入手,侧重分析影响学生作弊的心理原因,试图寻找防止、减少甚至杜绝学生作弊的相应对策。
1.从众与习惯心理。对于部分学生来将,作弊不作弊他们都能考的不错的成绩,平时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得态度是端正的,认真听讲、认真笔记。如果说大学生作弊从心理态度及主观动机可分为积极主动的心理因素和消极被动的心理因素的话,对于这部分“跟风”、“随大流”作弊的学生,在主观上他们的作弊应是属消极被动的心理因素。对于这一部分考试作弊的学生来说,作弊往往还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不良习惯。遇到考试,习惯性作弊,逢考必作弊,大考大作弊,小考小作弊。
2.侥幸与过关心理心理。实际上,作弊就是一种赌博性质的博弈现象。在作弊之前,许多大学生会把作弊的难度系数、风险系数及学校处罚后果的严厉性及成功的概率综合的分析起来,当作弊的失败概率较高、得不偿失时会让一部分人不敢铤而走险,进而只能老老实实的考试。再加上部分监考教师不愿意对作弊的学生一棒子打死,往往只是提醒一下,重的也不过是让学生提前交卷。有些学生就利用教师的这种同情心,没有羞恶感,大着胆子作弊。也许正是尝到了弄虚作假的“甜头”,一部分学生的侥幸心理更加凸显,相信自己能够遇到好的监考老师自己也会碰上好运气,导致作弊风盛行。
3.逆反心理。大学生正处在热血沸腾的年华,他们有自己的行为方式。社会的进步,让他们已不绝对迷信老师的言教和权威管理学论文,相反,在大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和跟老师辩驳的景象,甚至有时学生说的有理有据,让老师哑言失色。特别是我们所说的90后。在社会、家庭重重压力下,他们探索自我,喜欢张扬个性。有了挑战老师权威的经验后,这种叛逆的心理也扩张到了考试,他们把平时对学校考试制度、任课教师的不满,发泄在考试过程中,享受这种叛逆行为给自己心理器官带来的刺激和。
4.浮躁心理。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传统的怀疑、批判,使得传统的价值观念、意识系统崩溃,以“利”为目的逐渐主导了人们的行为和观念。社会、高校充满着浮躁的氛围,上至教授、下至一般教师人浮于事不安心做学问,行走于名利场上,完全丢失了社会赋予知识分子这个特殊集体的历史责任。这样的氛围也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引导,我们的大学生为了能够争排名,拿奖学金、获荣誉等个人利益,也很自然的躁动起来,一心只要结果、不要过程,任何事都想一步到位、一劳永逸,对于考试作弊大多存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心理,视作弊为达到成功的最快最佳的方法和途径。
三、对策研究
考试作弊不论是从学生道德素质的角度,还是从学风校风的角度而言,其负面的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要想从根本上治疗、预防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顽症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入手,分析最为微观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动机,从各个方面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进而标本兼治,不给考试作弊留生存的死角。
1.大力加强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分析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成因后,应根据不同心理状态来对学生的心理矫正和思想引导:身体力行帮助大学生在心理上构建、培养健康的思想品质。最重要的是树立良好的竞争心理;必须要让同学知道诚实信用是做人做事的最为根本的底线。
因此,要有一套持续有效的教育机制。传统高校诚信教育基本以简单说教为主,对于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发生冲突的现象解释乏力。虽然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仍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可塑性。再加上他们独特的心理特点,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思想,多用大学生的思维去管理大学生,平等互敬,激励鞭策,用朋友的身份去分析作弊的利弊和诚信缺失的危害。因为,同样是教育引导,用平等的身份激励引导远胜于以一名管理者的身份高高在上。
2.全面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我国高校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仍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未完善起来。而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缺必须有一定的制度、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因此,对于高校而言,亟待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并明确工作职责,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软、硬件及师资做出明确规定,点面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管理学论文,分设专门负责学生诚信事务的部门等。此处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于积极的早期预防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将被动消极的、诊治式的、面向少数人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转向主动积极的、塑造型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加大普及宣传力度,唤起师生对优化心理素质;将分析作弊学生的内在心理与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有效的分析作弊的心理成因,从根源上加以杜绝。
3.创新考试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高校和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考试方法进行调整,让大学生在快乐中实践中学到知识领会知识。充分考虑学生基础的差异和个性的不同,实行弹性学制,由学生根据学分要求自主选择课程;改革考试制度,可以采取改变考试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创新学生评价体系,改传统卷面成绩占主导的模式为重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挥的形式,从而控制学生浮躁心理,变“被”考试为一种衡量自我的快乐之事,这样考试风气自然将得到有效提高。
4.完善考试作弊惩罚机制。当大学生把作弊的价值看得越高,有目标激发的动机越大。因此,只有加强处罚力度,提高学生作弊风险,严格执行现有的惩罚制度,甚至可以通过立法形式规范考试管理,让考试作弊者不仅承担学业上的后果,而且还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才能从制度上来遏制各类作弊的心理动因,消除作弊动机,预防考试作弊。
[参考文献]
[1]蔡景华.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J]. 中国地质教育,2005,1.
[2]张爱芳.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 新西部,2010,7.
[3]刘静.经济转型期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立的动力机制研究[J]. 天府新论,2010,4.
[4]徐建辉.也谈考试作弊的危害及对策[J]. 继续教育研究,2009,1 .
[5]左振,倪守建,强景.大学生诚信考试的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2.
[6]李军.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 济南大学学报,2002,4.
1.普遍性大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该普遍具备的,所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必须形成的品德、知识、技能和身心健康的综合素质。大学阶段的教育,应该使每个学生都具备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但是,当前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导致了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天下》杂志进行的《大学生准备度调查》显示,9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所培养的能力,不足以让他们应对职场的挑战,86.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所学和职场需求有相当大的落差。
2.异质性大学生所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其他社会群体所不具备的,至少是暂时不具备的。大学生在工作或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核心能力,应当区别或领先于其它群体,它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这种异质性,决定着大学生和其他社会群体在竞争和发展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3.稳定性大学生的核心能力,是经过相对较长的时间历练和培养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例如,优秀的道德品质、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正是由于核心能力的稳定性,使得其最不容易被别人在短时间内赶超,同时也保证了大学生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了竞争优势。
二、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模型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认为大学生核心能力是不尽相同的。鉴于此,将大学生核心能力全部罗列是不现实的。即使能够简单的将其一一罗列,也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分析构架,在整理分析现有的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按照其不同种类及功用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得出核心能力的模型。按照此思路,笔者将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划分为道德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生存能力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包括若干具体的核心能力。
1.道德能力道德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和品格修养,它主要反映了个体的伦理学特征,在核心能力中居于首要地位。大学生的道德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了“坚持德育为先”,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是,道德能力目前还没有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6.5%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人才标准。实际上,许多知名企业都把“道德品质”列在人才标准的首位。所以,必须将道德能力的培养,摆在尤其突出的位置。21世纪的大学生,道德能力维度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热爱祖国,坚持民主和法制的能力,坚持专业道德的能力,领导和提倡人类环境进步的能力等。
2.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反映了个体的生物学特征。大学阶段,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拓宽知识面,这对于改善知识结构、开发自身潜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大学生,学习能力维度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持有批评眼光的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处理新情况和难以定论问题的能力、主动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练自检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
3.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个体良好地应对社会事务,适应他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它主要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学特征。社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在社会上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按照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的观点,一个人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正是社会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能力素质,以应对社会的不断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能力维度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职场沟通能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成为国际社会公民的能力等。
4.生存能力生存能力是指以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为基础,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思考,并且主动地做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它主要反映了个体的心理学特征。生存能力是一个人面对未来、面对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态的比拼,而这些正是个体生存能力的具体表现。现代的大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只有拥有足够的生存能力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21世纪的大学生,生存能力维度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判断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抗压能力、抉择决策能力、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等。道德能力决定做人的方向,学习能力决定进步的快慢,社会能力决定发展的潜力,生存能力决定处事的心态。他们分别从“德、智、情、意”反映了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四者从表面看来相互独立,但实际上是互为促进的。一个人的成功必须建立在这四个维度的核心能力基础上。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模型如图1所示。
三、大学生应重点发展的核心能力
为了增强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在分析了大学生的核心能力特征及其模型的基础上,本部分重点探讨大学生应该重点发展的几种核心能力。
1.尖锐的反思、理解和坚持个人及专业道德的能力这是大学生道德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渠道日趋广泛,人们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也日益增大,并逐渐走入“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信息和技术更新频率加快的背景下,要求大学生对新事物的灵敏度及其理解和反思能力大大提高。大学生必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中,准确地做出判断,并能够对各种社会现象积极进行反思,从而获得不断地成长。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的浮躁情绪日益显现,违反职业道德和专业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高等学校的部分教师和研究者,也出现了学术造假和编造实验数据等专业道德沦落的情况。所以,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其恪守专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2.持有批评眼光的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这是大学生在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在大学生眼前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批评的眼光,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而不是一味的接受和模仿。未来的社会,必将是终身学习的社会。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但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而且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所以,在大学阶段,除了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必须加强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个人才能在今后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在消极心理学影响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来自于消极的态度
一直以来,我国心理学始终采取消极的取向来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研究的对象是非健康的或者是病态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性定义为测量有没有具体的精神疾病,致使理论学者和理论实践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误解,他们基本都认为只要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说明心理不会有任何的问题,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的心理疾病。这种对心理的理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对当代大学生的潜能意识的开发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的核心目标,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都集中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方面上。使人们对大学生积极良好的心理教育培养缺乏应有的标准和内涵。
(二)因过于关注大学生心理的消极方面而忽视了积极方面的培养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遵循以往的教育方式,过分注重消极方面,具体就是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这种消极心理学的教育模式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大学生通常被老师当作是问题的根本来源,教育者常常觉得大学生存在某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或是将消除心理缺陷或弱点当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此以往,容易使心理没有问题的大学生也开始关注自身的消极方面,从而忽视自身的积极品质。所谓的消极心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就是忽略帮助大学生开发潜能、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三)因过分关注大学生心理的消极方面而削弱了教育的功效
在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中普遍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例如,人与人交往的问题、培养意志力的问题以及良好的行为等等,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先要把大学生工作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列举出来,然后加以分析,研究如何克服该问题,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意见、对策,并且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心理问题为重点内容,进行相互讨论。在心理教育中常常采用心理测试的手段去判断学生的心理是否存在问题。这种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了解决心理问题上,导致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组成的,甚至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准备的,认为心理就是不健康的代表。心理健康教育过分注重心理问题,从而忽略了潜力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是个体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和最积极的方面,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始终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所谓的积极心理学就是对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研究,以发现人类本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良好品质,并通过这些进一步深入挖掘人类的无限潜力,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为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界定心理健康
以往的心理教育取向模式往往都是消极的,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非健康或心理有问题的方面,把所谓的心理健康定义为没有精神疾病。很显然,这既不全面又不科学。心理健康存在两个方面的标准:一是主观,心理健康在于自身的主观体验,影响主观因素的潜在因素只能作为客观条件。二是积极层面,所谓健康心理不是指心理的消极方面少,而是积极的方面比较多。
(二)关注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并且应当有着积极的理想和追求,涉及到积极的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心理的重点需要放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如积极向上的思维、积极的心态、积极的生活方式等。
(三)通过积极心理学教育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多数来咨询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因而大学生与心理学教师处于对立的状态。虽然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主流观念中,也时刻强调不要使大学生与心理教育教师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他们之间应该相对平等,因为良好的咨询关系,更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过程中,应该做到熟练运用解决心理问题的沟通方式,但这仅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和原则。在咨询者,即问题学生观念的影响下,这些都形同虚设,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实际情况很容易导致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相对立。教育者没有把自己融合在心理健康教育里,而是将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上,把大学生即被教育者放在问题学生的位置上,使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心理是有问题的,这样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潜意识,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及高度警惕,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小心翼翼地生怕因为过多的接触心理教育老师或心理室,而令同学感觉自己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四)重视积极心理教育方面的教育资源
在心理健康的教育中缺乏积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以心理问题为重点,只关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层面,这样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常常处于校园其他工作之外,往往被看成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所开的一门学科,或者,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开展的心理活动。甚至有的学校还把心理教育与其他的学科划分开来,好像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只是心理辅导和咨询者的工作,别的老师与心理教育没有关系,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心理教育缺少有效的组织和健全系统的支持,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引言
纵横汉字输入编码(简称“纵横码”)是由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周忠继先生自1984年开始研究发明的。1992年,他与苏州大学纵横汉字信息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发第一代纵横输人法系统软件,其后不断更新,发展成为“纵横汉字输入法”。该输入法经由国家“211工程”7所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生导师联合鉴定为“国内外领先水平”项目,并两次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发明专利证书。
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汉字的左边、右边韵特征很重要,即信息量很大;汉字的上边、下边的特征也很重要,即信息量也很大。纵横汉字输入法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它把笔形分为l0类,分别用“0—9”这l0个数字表示,仅用数字小键盘即可输入,促进了对汉字的认知和输入速度。有关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纵横码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心理特点,能够充分调动青少年的感知觉活动;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广度,开发和挖掘创造潜能。另一方面,发展青少年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提高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因此,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提高的实验研究,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潜能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方法
2.1被试
以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7级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运用UPI量表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挑选UPI总分是第一类的39名被试,随机选取20名被试作为实验组,其中男生l0人,女生l0人;对照组19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12人。对照组学生未参加纵横码实验。实验组坚持每周进行定时的纵横码学习交流活动,采用课堂教学辅导与课后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学习结束后,在实验组随机选取8人进行个案访谈,每人进行30分钟并详细记录。
2.2研究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卜90)、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和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3个量表进行评估,在实验前一周和实验结束后一周采用这些量表进行前后测。
2.2.1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共90个条目。根据该量表的因子得分和总分了解被试的身心状况。
2.2.2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
分类标准:第一类筛选标准:满足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一类:(1)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2)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4)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第二类筛选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二类: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第三类筛选标准: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者应归为第三类。
2.2.3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
适用于测验青少年、青年的社会适应性。能帮助被测试者了解自己的心理成熟程度,即社会适应性处于怎样的发展水平。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适用于l4—28岁范围内,具有基本阅读能力的被测试者使用。
2.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3.0f0rwind0ws软件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结果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测量结果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认为两组被试样本同质。
3.2实验组t检验结果分析
如表2显示:SCL一90总分有显著差异(p<0.05),UPI和社会适应性测试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
实验组在SCL一90总分及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精神病性、敌对因子分上,实验后比实验前有显著下降,差异达到显著程度(p<0.05);而躯体化、焦虑、恐怖、偏执、其他因子分上,实验后比实验前虽然有所下降,但没有达到显著程度(p>0.05)。
3.3对照组t检验结果分析
如表3显示:对照组SCL一90、UPI前后测得分,后测得分虽然比前测略低,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社会适应性测试,后测比前测得分略高,也无显著差异(p>0.05)。
3.4个案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验组随机选取的8人进行个案访谈,8人表示实验过程均认真参与。就实验前后个人情况对访谈问题进行回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其中在适应性问题方面50%的被试表示能较好适应目前生活;在人际关系问题方面大部分人都能与家人、同学、老师相处融洽,即使出现摩擦,也能理性看待并很好解决;88.8%的被试表示有兴趣参与纵横码的学习,并能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大部分人认为学习纵横码有较强的实用性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由此可见,通过这次纵横码的学习改善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理消极状况,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4讨论
4.1纵横码的比较优势
一般认为,纵横编码方案具有数字编码、规则简单、易学易记、词组丰富等特点。干红华从平均击键次数和编码效率、输入速度、重码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表明,与目前流行的拼音码和五笔字型输入法比较,纵横码的特点突出,综合优势明显]。拼音码重码率很高,击键次数较多。纵横码也比拼音码和五笔字型优秀。梁宁建等通过实验发现采用纵横输人法的被试输人句子材料时成绩显著优于采用拼音输入法的被试,并且在输人低频字时,象纵横码这样的形码数码结合的优势就明显显现出来阐。除了易学好用以外,纵横输入法还具有许多强大的功能,只要这个字有形,使用纵横输入法马上就可以把它输出来,这是其它的输入法无法比拟的。中国的文字非常丰富,许多的生僻字用其它的中文输入法是无法输入的,用全拼输入法则必须要知道它的读音,如果不知道它的读音就无法下手。
4.2纵横输入法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认知因素影响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很多,认知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汉字输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有些学者曾研究了汉字输入法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关系,结果表明汉字输人法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影响。纵横汉字输入法符合我们中国人汉语言文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它是对信息的加工。可以提高人的智能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纵横汉字输入法的认知特点包含着觉察、辨别和确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两种认知活动,其中已掌握知识经验的间接认知符合成人学习的认知活动规律。所以学习纵横编码能够充分调动感知觉活动、提高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广度、开发和挖掘创造潜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潜能的全面发展。
4.3纵横输入法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量化分析
通过SCL一90前后测试发现,纵横码数字化学习在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有效的。SCL一90量表用于反映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问题类型,从表2中可以看出,后测SCL-90各因子均分均低于前测各因子分,这表明实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全面改善,其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精神病性因子前后差异非常显著;敌对因子差异显著,这说明通过一段时间的纵横码数字化学习,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等症状得到减轻,这项学习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从组间比较看,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从两组前后测结果比较看,对照组前总分及各子与后测的结果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而实验组的前后测总分具有显著差异性,说明本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被试自我成长因素对健康水平的影响或干扰。
4.4研究的不足之处
(1)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即某些学生的个人心理较为阴暗,一遇到事情便往坏处想,且生活及学习中也不善与人交往;某些学生性格孤僻且自闭,对待问题的心态较为消极,如此情况皆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
(2)家庭环境因素,即某些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长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或不愿让同学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
(3)学校环境因素。知识教育过程,学校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或在处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时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会激发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节笔者试图从下列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1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乎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方务必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学生具有优异的专业成绩,但心里不健康,则定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见,学校方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优化,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条件。
2加强文化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由大学阶段的目标不明确所致,因此大学教育过程,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个性培养及潜质开发。换而言之,我国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潜质的开发尚待加强,具体从下列方面进行把握:
(1).传统的教育知识论仅把教育过程看作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如此直接忽略对人的智慧的开发及人的道德的培养。此外,应试教育仅把学生看作知识容器及纯粹客体,且获取的目标结果具有某种狭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过程。
(2).教育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功利化与工具化价值的实现过程,教育的重点应为适应性教育,但同时也要兼顾到超越性教育。
3重视生命与心灵的教育
即强化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之了解生命的本质及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当今社会环境充斥着更多的压力及竞争,因此高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兼顾到对学生生命与心灵的教育,由此让当代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及培养更强的自信心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