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4 15:17: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对青少年影响,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网络的信息化特征催生青少年学生的新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网上丰富的信息拓宽了青少年学生的求知途径:在网上,他们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我认为网络起码对青少年学习有以下积极意义:(1)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网络的信息承载容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学生的视野,给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青少年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浏览世界、认识世界。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佳来源。(2)网络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网络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远程教育目前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能够为学生提供经过严格梳理后的知识系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让学生通过网络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获取知识。(3)网络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网络世界,青少年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其潜质和潜能有效得到了开发;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里,每个成员不分性别、长幼,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平等地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但是,网络承载的信息既有科学的真善美的内容,又有反科学的假恶丑内容。由于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同时青少年学生有的是时间、精力,缺少的是自立、自理和自控,网络对其负影响就显得尤为突出。我以为其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网络使许多青少年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脱离现实、荒废学业。与现实社会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人际交往中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的压力和责任,使某些学生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如果无限制地泡在网上,沉湎于网络游戏或者聊天,更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至荒废学业。(2)网络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的威胁。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判断力和自制能力较弱,网上许多以黄色、暴力等为内容的灰色信息成为他们寻找刺激、猎奇的场所,很容易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追求低级趣味,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网络犯罪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安全构成危害。当前,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首先上网使青少年学生滋生开支的“黑洞”,同时网上不健康的内容使他们的法律意识逐渐淡化,极易诱发偷盗等犯罪行为;其次,就是网上交友不慎极易使青少年学生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
这些消极影响正随着网络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关于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教育对策研究
我认为我们对“网络”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可以控制的,应该充分发挥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尽可能地消除“网络”的消极作用。
1.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思考力,提高他们的判断、选择能力。
目前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网络知识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网上聊天、交友、网络游戏、网上恶作剧等的热衷。这时,作为青少年学生的引导者,我们应该培养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积极引导未成年人科学利用网络,吸取网络中有利于他们健康发展的内容。教育青少年学生不能随意地将网络生活习惯带到现实生活中,更不能以网络人际交往替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2.做好心理疏导,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被称为第四媒体的计算机网络在很多方面发挥的作用正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青少年是上网的主体,在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形成之际,更易受其他的思想的影响。我们应该关注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净化网络环境,尽量减少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促使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1.开拓视野
青少年通过网络学习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学习了文化知识,掌握了生活的技能。网络具有自由开放、内容丰富多彩、信息传达方式多种多样以及信息量大和虚拟性、平等性、多元性等特点,能够极大程度上引起青少年学习的主动性。青少年在上网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了解到新鲜的事情,了解到最新的时事,而且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诸如科技、军事、艺术、文学等各种内容进行检索,不需要查阅大量的纸质资料就能在短短几秒钟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网络的便捷性和信息的丰富性为青少年提供了多姿多彩的信息资源,极大的满足了青少年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增强
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使那些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诸如马云、李彦宏等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和创造力的重要性已经深深的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非常丰富,并且更新速度极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不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观念和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3.平等性增强,在虚拟的环境中主体意识增强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也许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中,因为我们是社会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现实中,教师和家长等是施教者,而学生则是受教育者。学生和老师家长处在不同的地位中,也就势必会有明显的区分。在网络世界中则完全不是这样,在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上下级之分,也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之分。这样的一个网络平台,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鼓励青少年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来促进他们个性化的发展,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就能够与其他人平等的交谈,从而使他们的平等性增强,以及主体意识增强。
二、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1、网上不良信息过多,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
2、对现实交往的冷漠。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却在各自玩着手机。”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在当今网络发展的冲击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对现实交往越来越冷漠。人们习惯了用通过键盘、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进行聊天,在真正现实社会中却忘了真实的人际交往。虽然网络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丰富了人们的交际手段,但在虚拟的环境下人机交流排斥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相互交流沟通,“人为地”把青少年与现实社会“隔离”开来,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化。
3、网络上瘾给青少年带来不利影响。网络信息的多样化以及网络游戏的吸引,使部分学生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更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投入网络世界中。虚拟和现实世界的差别使青少年学生产生了逃避的心理,不愿意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
三、消除网络发展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的对策
1、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管,加大对网吧的监管,对不良信息及时加以管制。维护网络安全,努力创建干净、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2、学校要坚持以为指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进行教育。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教育学生,教育青少年,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凝聚力量,加强基本国情建设,加强党的方针路线教育。努力使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构建网络与社会互动的体系,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要共同联合,加强对青少年的网上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勇敢的面对社会。
4、教师应以“修身、育人”为已任,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净化学生心灵。教师的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灵世界纯真的形成,教育者是受教育者的一面镜子,教师平时的言行举止,像一张生动形象的图画展示在学生面前。作为一名教师应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环境、工作特点、经济收入。不但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广博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有了渊博的知识,崇高的思想,才能以自身的人格去纯净学生心灵,才能净化学生心灵中的网络文化。面对网络时代来临所产生的这些新动向、新特点,教师除了与学校和家庭紧密合作进行正面教育外,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些工作,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家庭上网情况,作民意调查,了解有条件上网的学生情况,与家长一起做好重点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休闲时间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休闲价值观、休闲态度和休闲目标,提高休闲生活质量,获得充实、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让学生从网上寻求刺激,追求低级趣味中摆脱出来,从而远离“网上垃圾”。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获取知识的广阔空间,满足其求知欲。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几乎是无限庞大的图书馆,它增加了青少年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熏是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网上的丰富信息不仅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而且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即在虚拟的学校中上课,可以在网上学习课程,获取知识。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获取信息的捷径,强化其时代意识。网络独有的传播优势足以令任何传统媒体相形见绌。网络运行速度的快捷、传播信息的同步和使用操作的简捷等特性,容易潜移默化地强化青少年的效率意识和行为习惯?熏容易帮助青少年形成现代学习观念,容易使青少年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网络信息量的超大,容易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青少年的需求。网络使青少年放眼世界,将地球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电脑屏幕里,并将世间万事万物尽收网中,使超越时空的全球沟通成为现实。
网络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平等和自主意识。上网的青少年可以打破地域、身份、地位、年龄的界限,为他们形成平等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来的,这决定了网络中的资源必须尽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决定了网民必须面对大量信息的筛选和取舍工作,自己管理自己,这些无疑就强化了青少年的自主意识。
网络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意识。网络为青少年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网上,每一个青少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和内容进行学习和深造,这种融个性化的学习于网络创新性环境之中的交互方式,为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调节和闲暇的方式。网络文化娱乐提供的是一份娱乐文化大餐,这种文化大餐使青少年对闲暇时间有自主支配权,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网络世界为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区间和一个平等对话的通道,同时也能借助网络释放自己的各种心理压力,可以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这对心理健康是有利的,也是很好的休闲方式。
二、网络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带来的“信息污染”易造成青少年认知迷航。网络上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数不断增长,这些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使青少年难以辨认。网络的不正确使用影响了青少年对学习的专注程度,有部分青少年使用网络后产生了对网络过分依赖的心理,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网络成瘾症”。因此,“信息污染”易造成青少年认知迷航。
网络的虚拟性容易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网络的虚拟性使青少年在交友上大都沉浸在虚拟的状态中。青少年在网络上的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少年之间的同辈交往,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因此网络虽然扩大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范围,但严重地影响了人际沟通的实际能力,它的虚拟性容易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流行语的松散性会给青少年语言的规范性带来极大的危害。“网络流行语”大多在使用上具有随意性和非规范性,能让网民之间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不过它与日常用语有很大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的生活心态和交往方式,洋溢着青少年的个性,但是“网络流行语”会造成交往过程中理解上的脱节、误会和笑话,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而且给青少年语言的规范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和游戏成瘾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网络游戏”可以把青少年带进丰富多彩的世界,但青少年上网玩游戏的时间安排不科学,大多是在晚上熄灯后到网吧。同时,部分青少年认为武侠和暴力游戏可以使他们变得强大,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他们就会模仿片中的情景,用武力或暴力来获取想要的东西。
长时间上网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首先,长时间上网接触电脑导致孩子视力下降。其次,长时间上网以及不正确的操作方式影响孩子身体骨骼发育,甚至会导致畸形。再次,过早接触电脑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大脑功能发育。
三、建构网络环境下正确的青少年思想行为引导机制
建构青少年网络主体,确立思想行为的自律机制。人的道德的发展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最后发展到自律的过程。在网络中,外在他律因素已经不存在或很少,主体必须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为。因此,必须加强青少年个人修养,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形成青少年对多元网络信息的鉴赏、选择、批判能力,培育青少年自律意识,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加强网络道德自律,从而趋利避害。
注重疏导,确立思想行为的教育机制。首先,更新观念,积极探索疏导型的教育方式。其次,加强监控和引导,预防“网络依赖症”。在开展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对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和网络行为,应监控与引导并行,在不同阶段采用侧重点不同的措施,对初步接触网络的青少年以监控为主,对已基本适应网络并能泰然对待虚拟环境的青少年,采取引导方法为主,同时,密切关注青少年的网络心理变化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再次,注重思想引导,以求“净本涤源”。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根源在其内在的不健康思想观念。因此,必须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观”。
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确立思想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首先,实施系统化网络心理教育。当前应尽快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站,实现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网的互联和资源共享,促进“网上”与“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沟通与并举,建构起立体式、全方位的现代化心理教育模式。其次,打破网络的虚拟性,培养“自我同一性”。应鼓励青少年网络交流与直接交流并重、人际交流和人机交流并行。要鼓励他们相互交流网络学习的收获和经验,促使他们自觉地将网络交际的经验和现实交流的教训相互参照,将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应用于网络交往中,打破网络的虚拟性,消除心理和精神障碍,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身份感和自我同一性。
统筹政府、学校和家庭职能,确立全方位的协作机制。首先,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管理。政府要从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从政策层面上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青少年安全上网、健康上网;政府还应当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系统,积极发展国产电子游戏产业;教育、宣传、文化、通信、公安、工商、政法等部门要齐抓共管,相互协助,紧密配合。其次,加强学校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学校要改革德育课程,坚持网络道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要开发德育软件,开辟网上思想道德教育阵地;要针对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积极建设强势网站;还要提高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应用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队伍。再次,强化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家长要积极主动地运用网络与孩子交流,同时应加强对孩子接触网络的管理和监督,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
1、网络的创造性催生了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2、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
3、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
二、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网络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使得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社会生活中原有的知识、观念、规范、制度等等被新知识、新观念、新规范和新制度所取代的速度加快了。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青少年价值取向更加多样化,在扩大了青年选择的范围的同时,也增加了选择的因难。同时,社会的变迁及网络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引起代际差异的拉大,导致代际之间的隔膜甚至对立,使青少年难以从长辈以及师长中找到跨入社会的恰当模式和社会化所需要的范例,从而在进入社会和进行社会化时更加难以把握。
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清晰和明确的社会导向和规则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提供青少年发展中的一个个坐标。但是,当代青少年的脱颖而出常常使他们自己失去这种导向和坐标。例如,当代青少年希望有更大的独立性,他们崇尚自我意识,力求按自己的想法生活,照自己的意志和兴趣去选择、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自主、自立和自强精神与那种以我为核心、个人主义的观念又是什么区别呢?除此之外开放与、竞争与友谊、义与利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适当的尺度,必要的分寸,究竟该如何把握?尤其是在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应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不能不使青少年们左右为难。由此形成了种种苦恼和不安。然而,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轰炸, 青少年受鉴别力和判断力水平的限制,往往又不知所措,极易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搞模糊,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从而改变青年的认知方式。而这种直接认知方式不知不觉地剥夺了青少年的独立性知觉,使青少年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从而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更加困难。
网络信息的冗杂和真假难辨使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批判性直觉偏离。需要解释的是,这里批判的本意是评论是非、判断选择。批判社会和建设社会是青年社会化的主要形式和必然过程。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给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以及健康人格形成带来的困难,特别需要青少年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判断能力,以辨别是非,分清真伪,并通过自身的价值判断,区别出真、善、美和假、丑、恶,以吸取有益的养料,抛弃社会糟粕。成长中的青少年,向社会学习,向成年人和父辈们学习,无疑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他们需要学习社会经验、道德规范、人生信仰和职业技术,需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种种矛盾,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同样是学习,现代青少年却有着与过去不同的途径和态度。除了他们在实践中、在课堂上学习外,网络成了他们学习的另一主要场所。因此,他们对社会和长辈,不再是盲从行事,不再是被动地、毫无保留地接受和一味地吸取来自各个方面的教诲,常常不断地提出问题,为什么”也成为他们比较普遍的思维方式,哪怕是某些现成的理论,在他们的心中也常常需首先打个问号,然后才有所接受。随着其社会价值判断标准的确立,还明显地表现在他是服从还是拒绝担当一定的、由社会或成人给他们安排的社会角色。
应对之策:
首先,积极构建网络社会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因为从社会延续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社会要想延续下去,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状态,这一状态来自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消化和遵守,取决于这种行为是否以对合理的规范、信仰和价值的接纳为前提。没有这种接纳,或接纳不合理的规范、信仰和价值并付堵行动,将有害于青年的社会化进程。
二、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首先我们要明确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个标志:(1)从人格上讲,具备心理健康的人,人格一定是完整的,具有健康的情绪,并且自我感觉比较好,通常在生活中常见的是积极情绪要多于消极的情绪,在不良情绪出现时,对于这样的人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并且能够做到平衡、自爱和自信等,这才是心理健康的人。(2)当一个人身处险境的时候,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拥有充分的安全感;在人际关系中能够持有和谐的态度,能够友好的与周围的人相处,并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和喜欢。(3)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并在实践活动中坚持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努力奋斗着。在分析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得知,其中的性格、情绪、人际关系、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等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比较容易出现各种情绪,如:不安感、急躁感以及孤独感等,这都是不完善心理的突出表现。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由于自身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较容易出现厌学等消极情绪的出现,这也是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加以关注,多学生的思想进行积极的疏导。网络信息的发展,一方面为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提供更好的平台,但是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成为青少年发泄情绪的重要工具,也是青少年心理扭曲的直接导火线,所以说在网络信息发展的大背景下,青少年身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强化网络管理的途径
(一)政府应加大网络监管的立法、执法力度,净化网络空间
现阶段我国出台了一些法律对于约束网络运行具有显示意义,如《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制定和实施为相应监管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据此,在网吧管理方面,相关部门人员需切实加强力度,做好不良网吧的整顿和肃清工作,除此之外,司法部门也应当积极融入到网络管理之中,针对现行网络情况进行法律探索。对于网络上恶意散布不良信息的人需依法予以惩治,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网络信息,防止其给青少年带来精神侵蚀。
(二)加强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网吧经营者素质
网络作为利弊共同体,其给未成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因素之一是部分网吧运营问题。有些网吧无视法律法规要求,恶性违规运营,会在很大程度上给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带来可能。对此,相关部门需加强对网吧的规范,约束其经营行为,确保未成年人依靠互联网所获信息安全。日常规范中注重对网吧经营者开展教育,以提高其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0-0044-02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形态,展现了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形式,它不仅停留于虚拟网络世界,还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颇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青少年群体继续添加了一些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多的新兴网络流行语被再次编造出来,如此网络流行语日渐丰富,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网络流行用语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积极作用
随着互联网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用语以其幽默诙谐、简介明了且独具创意的特性,成为青少年广为追捧的对象。同时,网络流行语在青少年培养媒介素养方面,也将受到较大的影响。
首先,在青少年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用语丰富了交流语言,成为了网民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形式。创造和使用网络用语最多的是青少年群体,他们本身具有较好的创造能力,充满了探索精神,赋予了网络用语强大的生命力。这些五彩缤纷的词汇和用语,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促进了汉语的进一步发展。青少年在自身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过程中,使用比汉语更加简洁直白的流行用语,也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了青少年的交流语言;其次,当前,诸多的青少年都十分的喜欢“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现实人际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而“宅”又更进一步增加了使用网络用语的机会,现实里的人际沟通不比网络上的简介明了、表现透彻,一些不善于表达的个体便倾向于选择使用网络用语。双方的距离在沟通中使用一两句网络用语便能瞬间拉近,比如起源于淘宝的“亲……”,立刻让沟通双方没有了隔阂感。青少年偏好于使用网络用语还因为这些词汇比较符合自身的审美,在人际沟通和信息传播中能很好的彰显自身的个性,青少年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最后,基于虚拟的网络平台和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种种束缚,诸多例如“土豪”“酱紫”等富有趣味性的网络词汇被创造出来,这些网上风靡的词汇,富含了网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网民们根据谐音、英文单词或者汉语拼音字母的缩写,创造出了一些简单明了的词汇。随着网络用语的进一步发展,如“给力”“蛮拼的”纷纷登上了《人民日报》等核心的大众媒体上,成为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网络流行语,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和意味,对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可以有效促进其包容性媒介素养的提升。
2 网络流行用语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不利影响
尽管网络用语有一些正面积极的作用,但是,其源于网络属于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具有互斥性。在松散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流行语更新换代快,有很多不属于正能量,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的过程中,其本身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弱化了青少年对传统语言的使用
语言最大的魅力体现在其严谨性上,任何语言在表达与调理结构上均存在非常严谨的规范,我国的网络用语主要源自于汉语,然而,并非所有的网络用语均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汉字、数字与外文字母符号的糅合使用,使网络流行语与传统汉语区别愈来愈大,有的甚至让人匪夷所思。这就不利于青少年对传统语言文化的继承,并将对青少年的三观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喜当爹”,根据传统语言文学的意思是恭喜人当了父亲,而网络上却是带有讽刺和调侃的意味。类似的流行用语不胜枚举,它们破坏了汉语的严谨性,还将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产生不利的影响。人际传播中语言规范,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在频繁的使用这些网络用语的环境下极有可能弱化。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的关键阶段,并未形成系统的语言规范,各种语言习惯也尚未稳定,若是长期使用这些网络用语,将会存在大量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等,会对青少年的写作、表述能力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2.2 增加了不健康语言的分量
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污染和语言暴力因各种主观与客观的因素而存在,这些讽刺性、恶趣味调侃性的用语,携带了大量的不健康信息。受到这一环境的影响,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必定受到不利的影响。不健康的语言环境,不仅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在人际传播中增加不良语言的使用频率,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还会弱化,导致其出现浮躁、跟风,盲从的心理,显然这是不利于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的。
2.3 造成了青少年与社会其他群体的沟通障碍
青少年在人际沟通中,因思维、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别而存在着明显的距离感,便是通常所说的“代沟”。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更加深了这一沟通障碍,比如青少年通常会使用“出柜”“查水表”“打酱油”等网络流行用语。而这些在成年人的思维里是无法认同的。这些网络词汇不仅不利于社会其他群里了解青少年的真实想法,更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无法得到足够理解的青少年,认为社会其他群体缺乏新鲜感和活力,并会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排斥感。这很容易导致沟通双方的语言鸿沟,隔阂感增强。
3 网络流行语环境下青少年提升媒介素养的对策
尽管网络流行用语给青少年带来的利弊各有其说,但若能取其所长,取其所优,通过各种相应的对策加以指导,便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使消极的影响尽可能的得到规避。
3.1 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著名教育家理查德・斯皮内洛曾经说过:“在网络空间至关重要的是传承人类繁荣的基础,即卓越的人类的善和道德价值。”网络空间的终极管理者,不是工程师的代码,而是人类的道德价值。楷模通过网络主体可以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利用榜样的力量亦可以促进树立,在网络世界,青少年亦可以接受到科学的,积极健康的信息,而社会其他群体,也当学会取舍,勇于质疑,共同促进青少年能力的提升。在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正确的道德选择需要促使青少年做出,其他网络群体的利益与感受能够考虑到。青少年内心渴望自由表达的欲望在遏制时,可以理性的鉴定与法律法规相关的信息和社会基本道德伦理,准确而又客观地鉴别出信息中的内涵,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3.2 优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文化
积极、愉悦的网络大环境需要政府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尤其是聊天软件和论坛社区等网络平台。政府需致力于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给广大网民创造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将网络文化规范化。及时屏蔽低俗、非法的内容,制定针对源代码的筛选、处理措施。借助源代码对出现的不良信息进行处理将会高效迅捷。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对出版物、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动态监管。
3.3 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网络流行语基于网络产生,盛行于网络,其使用环境十分特殊,能够被大众采纳的那一部分,可以纳入现代语言体系。比如“蛮拼的”便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案例。积极营造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文化氛围,有利于造就网民健全的人格。网民若具备了健全性格及高雅审美观,必定有利于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当前,网络上恶搞成风,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青少年评判与鉴别能力的培养,请家长协助监督青少年的日常上网行为,确保青少年能够在网络世界树立正确的行为和道德意识。“网络流行语”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助于传统语言文化的丰富,又不利于传统语言的继承与发扬,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应客观对待,因势利导,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媒介素养。
4 结论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形态,展现了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形式,它不仅停留于虚拟网络世界,还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颇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尽管网络流行用语给青少年带来的利弊各有其说,但若能取其所长,取其所优,通过各种相应的对策加以指导,便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尽可能的规避消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蕾.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生态的建设与治理[J].都市文化研究,2015(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229-01
一、当今恶搞发展的现状
恶搞一词源于日本,最初是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成为台湾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这种新文化然后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传到我国内地。近年来,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恶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媒介平台,网络恶搞成为恶搞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对形形的网络恶搞作品进行分类,则目前主要的网络恶搞方式有:一是恶搞经典节目和文化作品;二是恶搞名人;三是历史人物和影视作品中的知名角色;四是恶搞自己和自己周围的普通人。
二、恶搞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恶搞”作为一种颠覆性的作品,在娱乐人们身心的同时具有非常明显的危害性,尤其是对青少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广大青少年理想和价值观的颠覆
红色经典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坚持和学习的。然而,恶搞作品恶搞红色经典传播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文化价值取向,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不强大,你给他们灌输什么样的观念,他们就会给你结出什么样的果。将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利用他们好奇的心理灌输给他们,对社会的危害无疑是巨大和长远的。
(二)对良知的颠覆
良知是社会和谐的根基,一个没有良知的社会是可怕的。一些恶搞作品通过愚弄社会良知、讽刺社会道德为乐,在传播中不断动摇着社会的信任。
(三)“恶搞”全面侵蚀文化产品
近年来的不少文化作品为增加收视率,无不以恶搞为手段博观众一乐。从《爱情公寓》到《四平青年》,剧中无不充斥着浓浓的恶搞意味。更有不少本应严肃的历史大剧也大打恶搞的算盘,对历史人物来个颠覆性的塑造,还美其名曰是真实解读或另类解读。这类历史大剧的热播,误导了青少年对于正确历史的解读,从而影响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四)“恶搞”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和氛围,恶搞文化的传播正在污染着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恶搞文化所带来的另类时尚、低俗文化,像一种精神鸦片带给青少年以身心的摧残。
三、建议和对策
(一)学校要完善思想教育课程的改革,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作为广大青少年主要成长环境,学校应当利用一切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了解真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道德,自觉抵制不良恶搞化的侵袭。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教育广大青少年正确运用网络,在网络上不要制作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作品。
(二)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强网络监管,加强对网络恶搞的规制
我们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和学校联合起来对网络进行监管,限制有不良影响的恶搞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有效消减网络恶搞的影响。对恶搞作品进行辨别,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网络恶搞作品中符合优秀传统美德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应给与支持,对于违道德又不触犯法律的作品应给予取缔。
(三)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国家及相关政府部门应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目前的网络监管存在法律漏洞,一些行为缺乏相应的法律监控。网络上有不少的恶搞作品和我们的主流文化相背离,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这部分作品仍在网络中不断扩散开来。完善社会网络监管立法,是整治恶搞作品的有效手段,也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4.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1.
关键词:网络社交 人格发展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2
现如今在青少年中,说起人人网、淘宝网、新浪微博、天涯、豆瓣社区等大型社交网络,也许不知者甚少。这些90后自小就由互联网伴随着长大,交友、浏览网页、发帖跟帖表达见解、甚至种菜养宠物都能在网络上完成,他们通过这些活动在网络中来进行互动和交流。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之中,快速多变、视域宽广的社交网络使青少年的生活空间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观念被打破,许多新价值观念又受到来自家庭、同伴、网络传媒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挑战。网络社交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新方式,正影响着处于人生转折期的青少年的人格。当下青少年能否具有仁爱的思想情感、豁达的人生价值观、坚毅的品格等,都受到社交网络的影响。网络社交活动除了在培养青少年的开放性和独立人格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之外,网络社交的纷繁复杂也极易给处于人格形成中的青少年带来消极的影响。
一、网络社交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积极影响
1.网络社交有助于青少年自我监控力和自省力的培养
青少年所处的网络社交活动看似是一个没有管制的自由空间,他们在网络社交的时候处于一种独自活动的状态,对自我的关注有助于青少年在日常中反求诸己并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欲念,从而更好地培养自我监控力,较好的驾驭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其次,在网络社交活动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可以使青少年洞察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当自身被网络所束缚时,他能够清楚的明白自己受什么限制并调整自身,使自身的内省力得以开发。最后,网络社交能使青少年自发的认识到健康、合理、规范的网络社交行为不是如惊涛骇浪般束缚自己的枷锁,而是浩瀚大海中的一个平静岛屿,它能够使自身得到完美释放,有助于自身监控力和自省力的培养。
2.网络社交促进青少年判断鉴赏力的发展
社交网络是一个大染缸,各式各样的价值观念冲击着青少年的评判标准。首先,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使青少年接触到众多新奇有趣的事物和思想,这些有力的促使了青少年自身价值观念的选择。其次,在网络社交中,青少年判断鉴赏力的培养为青少年在网络社交中提供了一种正确解读信息的方式,使其在社交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最后,自我判断力的发展可以增加青少年自身的体验,张扬青少年的个性,引导青少年鉴别力的形成并达到对现实人格的升华,它使青少年在对普遍性的关注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网络社交对青少年鉴赏判断力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3.网络社交增加了青少年的自信心
当下90后青少年的社交方式与长辈们有着天差地别的变化,网络社交不再是平面化的呈现,不在拘泥于当面、写信、电话和短信,而是以一个立体化、跨时间和空间的网络方式呈现。他们在大型的虚拟网络平台中交流互动,网络社交平台还根据青少年的猎奇性、开放性和独立性等特点,不仅开发出了适合青少年交友的平台和网络小游戏,还把网络与现实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了青少年的积极性。此外,除了网络社交活动中,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很好的锻炼了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并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外,青少年对新开发的网络小软件的熟知与操作在有开发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同时,又有利于青少年自身在伙伴中间树立自豪感。
4.网络社交突破了青少年的角色限制
网络社交不仅超越了空间的限制,还超越了辈分、年龄和职业等的差别,不仅打破了青少年人际交往圈子过小的局限,还可以使青少年平等交往、自由活动。首先,青少年在进行网络社交的时候,他们不再有所顾忌,在新的空间中他们往往可以突破角色限制,让自己的情感更加真实的表达出来。其次,网络社交的非面对面性使处于人格形成和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可以敞开心扉,平等有效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最后,在网络社交中青少年在进行平等的社会交往时能体会到尊重,这也有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
5.网络社交使青少年的独立能力得到了培养
处于极具个性的网络时代中的青少年通常拥有强烈的独立愿望及自主性。因为在网络时代,人们从被动式的资讯接收者转而成为信息资讯的主动了解者。社交网络的互动性更使青少年由以往被动的接受信息向自主性学习方式发展。其实,处于幼稚向成熟过度的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愿望强烈。首先,健康的网络社交开阔了青少年的眼界,使青少年形成积极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其次,父母对其网络社交行为适当的引导或鼓励,不仅不会适得其反,反而会增强其独立能力的发展。最后,适当的网络监控,亦会使有独立愿望的青少年在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中内化父母正确的价值观及行为。
6.网络社交促进了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
青少年进行的网络社交行为大多发生在同龄人当中,健康的网络交往有助于他们相互之间取长补短。除此之外,当他们在社交网络中与非同龄人进行互动的时候,积极的思维也有助于他们形成自我的价值观。拥有健全人格的青少年能充分认识自己、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和现实生活,能在困境中灵活的应对变化,不断地完善自我。首先,社交网络以其强大的功能得到了青少年的青睐。规范的网络社交会让青少年明白网络不是单一的个人网络,这有助于青少年学会在自己上网的时候关注其他上网者的感受,不破坏网络环境,端正使用社交网络的态度。其次,青少年在网络社交中能充分意识到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性,明白在社交中要互相尊重才能让网上的交往井然有序。最后,青少年在网络社交中能逐渐明白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存在不同价值观的多元化空间,只有平等合理的利用网络进行社交才不会触犯网内和网外的规则,清醒地意识到网络社交并不是纯自由的,它受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制约。
二、网络社交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1.网络社交易造成青少年角色混乱,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现如今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转向网络,网络社交活动正在逐步代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由于网络为人们提供的是虚拟的空间,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被替代,导致人际交往关系质量的下降,因而弱化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此外,在网络中的人可以“造出”一个与现实中迥然不同的自己,这样会极易使处于人格发展重要期的青少年产生角色混乱。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与伙伴们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对培养自身的交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频繁的网络社交活动,使青少年处于现实身份和网络角色的变动之中,极易使他们在现实中迷失自己,导致他们的情感冷漠,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2.网络社交易使青少年道德自律弱化,造成责任感的缺失
在网络社交中,“他律”和“自律”都失去了现实的约束力,各种道德观念和价值思想交错纵横,人们的内心融合力和宽容力变得强大,以至于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被包容。一些与传统道德背离的消极信息模糊了青少年的认知和是非标准。在网络社交中,参与一件人或事是非问题讨论的网友众多,众说纷纭的景象使处于人格形成阶段的青少年自身难辨是非黑白,如若他们没有健康合理的指导,以后必定会模糊了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力。特别是网络社交中大量的负面道德信息的存在,极易使青少年道德自律弱化,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他人的不幸无动于衷,导致他们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3.网络社交易使青少年形成消极人生价值观,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社交网络出现后,网络上的跟风现象严重。首先,由于青少年在缺乏合理指导的情况下对复杂的人或事的识别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社交网络上重重叠叠的意识形态多数与国内社会传统价值观念格格不入,这就造成多数青少年对主流的价值观念持有了怀疑的态度。此外,青少年在网络社交过程中还极易产生攀比的心理,这也会影响青少年自身价值观的选择。最后,由于青少年不能清楚的表述自己的价值观,再加上西方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观念在青少年中流行开来,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出现了危机,青少年人生价值观遭受到国外价值体系的消极影响。总之,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影响,在社交网络贯穿青少年生活始终的年代,合理指导青少年进行网络社交,对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4.网络社交中掺杂虚假因素,易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
青少年作为网络最活跃的使用者,在网络社交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较好的满足,但是精神世界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怀。由于处于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社交网络的虚拟性致使青少年渴望在网络社交中寻找宽慰和解脱,但是网络社交的信息中掺杂着虚假因素。首先,青少年在浏览不健康网页、网上交友不慎、玩暴力网游等的同时,潜在的犯罪危险心理在无形之中生成,易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据有关部门调查,网络游戏则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其次,社交网络中虚假因素众多,网络游戏的虚幻性恰恰能诱惑青少年学生,使其不能自拔。最后,网络虚假信息也易使青少年产生盲目的偶像崇拜。虚假的网络社交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观有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易导致青少年性情变得焦虑和冲动。
5.网络社交易给青少年带来其他人格发展中的消极影响
开放的社交网络现如今已不再局限于电脑,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社交活动。青少年中使用手机的人数也不在少数,如若不合理规范青少年上网行为,网络社交则极易给处于人格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带来消极的影响。首先,社交网络出现后,由于不能看到对方的表情,因此造成社交中的人说话直截了当,不注意言辞的恰当与否,造成人在交往中的不理。其次,由于电脑网络的程序性强,青少年长期处于单一的网络社交模式之中极易造成青少年逻辑力的减弱,进而影响其创造力。虽然,手机使青少年指尖上的操作熟练至极,但实际上是看似反应快,实则不够深思熟虑。最后,频繁的网络社交使青少年与外界交流减弱,不仅易使青少年产生孤僻的性格,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会因为自身抗压力不强而产生一系列的人格问题。
总之,网络社交对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不良影响。在网络社交中,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应在有意识、有计划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需要和动机、爱好和兴趣、才能和智慧、性格与气质、毅力和意志来进行。对青少年来说,网络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生活的补充,是一种交流工具。正确使用网络并进行社交活动,能够使青少年在网络社交中拥有健康的人格,还能够充分认识自己、积极地面对环境和生活,更能不断地完善自我、灵活地应对变化。
研究生指导教师:耿红卫
[基金项目] 2012年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网络社交与青少年人格发展研究”(批准号:2012-JZ-002)。
参考文献:
当今社会,随着智能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产品的大众化,上网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文化作为新文化形态的代表,一经形成便迅速融入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之中,网络在带给参与者便捷享受全球性信息和畅游网络世界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安全隐患、青少年犯罪率、网络成瘾人数的与日俱增。这些伴随互联网普及而产生的社会性问题,已经成为亟待社会管理者和家庭教育者解决的难题。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
网络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网络文化内容的全球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个体所享用,这意味着网络所承载的是一种跨越不同意识形态和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从网络百科全书式的信息库中,家庭教育者可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较为单一化的家庭教育内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广泛普及,网络文化已经深入到我国的家庭生活,使我国家庭教育者极大地开拓了教育视野,家庭教育理念也逐步趋于多样化、国际化。在网络参与过程中,我国家庭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新知识新事物,丰富自己的教育内容,从而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青少年的成长特点。相对于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单纯的德育教育,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更有助于我国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二)增强了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自学意识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只是以家庭为中心对青少年展开教育,家庭承载的信息量有限,严重局限了青少年的视野,根本无法满足青少年探求外部世界的渴望。在网络文化中,青少年利用互联网可以接触到各类新奇事物,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各种大事要闻;此外,青少年在网络中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通过网络提供的大量视频和文字信息,学习和掌握传统家庭教育无法满足的知识和技术,这些均有利于调动青少年自主学习的兴趣。青少年在网络参与过程中,视野逐渐开阔,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能够不断增强。
(三)促进了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生活和学习都是由教育者统一安排的,子女只是在被动地完成父母所布置好的任务。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亲子矛盾一旦形成便难以解决,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趋于紧张化,进而为家庭矛盾的激化埋下隐患。而网络参与是一种地位平等的、双向交互式的活动,家庭成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多样化的互动活动。调动全体家庭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家庭成员的团结合作意识,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从而化解亲子矛盾,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创建和睦友好的家庭关系。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冲击了家庭教育中的道德伦理规范
中国家庭教育对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强调对家庭成员要进行广泛的伦理规范教化和行为准则培养。网络文化结构形式的虚拟性和参与主体的平等性,使网络参与者可以利用虚拟的身份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这种脱离现实社会的虚拟环境中,部分网民会因当前网络监管不到位而降低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对他人实施侮辱、诽谤等各种侵权行为。此外,随着“黄、赌、毒”在各类网站泛滥,网络整体环境令人担忧。不良的网络环境极易造成青少年道德意识缺失以及诸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弱化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会逐渐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导致青少年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排斥感或恐惧感。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所营造出的自由放任、为所欲为的虚假感受,从而促使其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大量转移到网络世界中,致使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简化为人与网络的互动。此外,网络平台上的海量信息在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加剧了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弱化了青少年与社会群体的联系,造成青少年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诱发青少年犯罪、网络成瘾等问题
青少年是网络的主要参与人群,但是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不强,极易冲动。网络已经成为近年来诱发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长期不合理地使用网络,会使青少年正处于形成期的价值观发生偏离。比如:过度追求网络暴力游戏带来的,很容易使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进而无法准确分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从而产生暴力犯罪行为。当前我国网络环境缺乏有效监管的现实,为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时机,只有从根源上消除网络世界中的不良信息,才能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当前我国教育者应对网络文化影响的对策
(一)提高家庭教育者的网络文化素养
由于最近几年我国家庭才开始广泛使用互联网,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教育者仍然缺乏相应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这是其无法有效监督青少年上网活动的现实因素。“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要想使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产生助力,家庭教育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网络文化素养。家庭教育者只有在深入了解网络文化,并能够很好地识别网络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之后,才能引导青少年吸收网络文化中的对自身有益的东西。还要在家庭中为青少年营造一种良好的网络环境,使青少年能够合理地利用网络,保障其网络使用的基本权利。此外,家庭教育者还要以身作则,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作用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要想让青少年吸收网络文化中的精华,教育者必须做好榜样。身教重于言传,如果教育者一直在网络世界中流连忘返,甚至浏览不健康的网络信息,青少年必然会受到影响,他们极有可能会效仿家长的行为,从而养成不良的上网习惯或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荼毒。因此,要想使青少年不受网络中的不良文化影响,家庭教育者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网络文化素养。
(二)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要转变心态,了解青少年的想法,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帮助他们疏导心理和思想上的困惑;主动同青少年交朋友,拉近与青少年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让其感受到家庭教育者的关心、爱护。同时,家庭教育者之间也要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密切关系,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帮助青少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正确对待网络、合理运用网络,养成善于与家庭成员沟通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转变传统家庭教育方式
我国传统的灌输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极易造成青少年对家庭教育产生强烈的抵触。家庭教育者要认识到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如何使作为受教育者的青少年更好地接受家庭教育内容,才是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探索网络文化中家庭教育方式,必须转变长期以来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青少年唯一标准的教育理念。教育者可以利用青少年对网络的喜好和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青少年通过网络资源学习,让青少年接触优秀的适合他们的网站,减少他们接触不良网站的几率。如果发现青少年有不良的上网倾向,教育者不能一味地责备训斥,要理性地帮助他们消除不良习惯,从而把不良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青少年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我们在看到网络带给青少年方便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网络对青少年思想的负面影响。在面对青少年思想的负面影响时,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明确各自的责任,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打造绿色网络文化空间,为青少年在网络文化环境中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鑫颖.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