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上学期学习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1-24 12:45: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一上学期学习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一上学期学习计划

篇1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作为学生成绩监督者的辅导员必须通过成绩的反馈来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欲望。

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大二下、大三上学期06级学风情况对比数据

学生总数540人,其中男生452人,女生88人;班级总数15个。下面是航空宇航学院2006级大二下、大三上学期的必修课平均绩点统计,分别按班级专业绩点段统计。

(以下数据均来自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航空宇航学院2006级07―08下学期/08―09上学期成绩统计)

表1 航空宇航学院06级各班各绩点段人数成绩统计

从图1看出,就整个年级而言,大三上学期整个年级成绩总体下降,绩点2.0以下的学生由大二下的105人(20%)增至134人(25%),成绩低端人群情况突出,绩点2.0―2.5的学生也增加了23人,而学分绩点在3.5以上的学生由大二下的147人(27%)减少到120人(22%),绩点3.0―3.5的学生也减少了15人,呈现减少的趋势。

图1 航空宇航学院06级07―08下学期/08―09上学期绩点对比图

表2 08―09上学期各专业绩点段人数统计

表3 07―08下学期各专业绩点段人数统计

从各班情况来看,2.0以下绩点的人数,只有102班、105班、107班、202班、301班人数没有增加。3.5以上的人数只有104班、301班没有减少。其他班都出现了3.5以上人数减少,2.0以下人数增加的现象。另外,有个别突出的现象是501班的2.0以下人数达47%,3.5以上人数只有3人。从各专业来看,各专业绩点2.0以下人数比例都在20%左右,尤其是学校招牌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的比例也达到了22%。从折线图上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出各专业主要绩点段各学期的波动情况,就绩点3.5以上的同学人数而言,大一下学期出现了一个低点,大二学年明显提高,在08―09上学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明显下滑。绩点2.0以下人数,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和工程力学专业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他专业也基本呈现较大一上学期增加的趋势,并基本趋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整体情况来看,各专业学习情况还是出现整体下降的现象。

以上仅是以航空宇航学院06级为例说明,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平均每年以两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2005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21%,初步进入大众化阶段。然后,很明显的,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表现为学生成绩的下降,在大三上学期成绩尤其出现下降。

二、原因分析

大三上学期是大学四年成绩的一个转折点,大一大二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大三开始全面学习专业课程;大一大二的课程是大三专业课的基础,对专业基础课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对专业课的训练和理解程度,直接会引发专业课学习情况的连锁反应。通过以上图表我们发现,在成绩整体下滑的背后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包括客观和主观两方面。

1.影响成绩的客观因素

(1)大三上学期开设了很多的专业课程,课程难度增大,再加上很多同学大一大二学年所学的基础课有所欠缺,无形中增大了课程的学习难度。专业学习的连锁性和积累性,使很多同学缺失了专业信心,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加。例如,上学期的流体力学,这门课涉及很多的数学计算、公式推导,很多同学学习吃力,无法顺利掌握相关知识,最后考试全年级不及格率几乎达到了1/4,近半数同学成绩在六十几分,很多基础较差的同学都挂了红灯,基础好的同学成绩也不理想。

(2)教学计划不甚合理。大二学年课程紧张、密度大,学习的密集及紧迫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风的形成;大三上学期课程相对轻松,反而影响了学风的建设,导致学习效果的失控。

(3)教师问题。现在由于学校的扩招,教师资源短缺,很多学生都是毕业后即成为高校老师,缺乏教学经验,有的甚至无法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更别谈教学质量了。除了教师素质问题外,很多老师兼职一些行政管理工作,平时工作较忙,对基础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

2.影响成绩的主观因素

我们更不能忽视主观的原因,尤其是出现一大批绩点低于2.0,几乎难以毕业的同学。

(1)学习方法的问题。很多同学到大三了还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由于受学时的限制,大学老师很多提倡自主学习,很多同学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有些同学平时不认真上课,临考试抱佛脚,有些同学在课堂上“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认真做笔记,诸如此类的原因影响了绩点的提高。

(2)自制能力差。进入信息化时代,一般工科类高校为方便学生利用网上资源,从大二开始允许在宿舍使用电脑,很多同学出现溺网、逃课的现象,溺网现象由极个别现象渐渐转变成为成片状态,比较严重,很多同学面对网游等无法自拔,明知不可而为之,使成绩无法提高。

(3)自信心问题。部分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够自信,对自己的未来不够自信。这种思想的根源是对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自己也缺乏足够的信心,继而带来的后果是学习劲头不够足,影响学习成绩。

(4)时间分配不合理。一般工科类高校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很多成绩优异的同学选择在本科期间从事一些科创基金类的科研活动,以便以后能更好地适应进一步深造。大三上学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无疑是很多同学尝试从事科研的最佳时间,这种现象很好,但是我们也明显得看到很多同学无法处理好科研尝试和学习的关系,使学习时间受影响,进而影响成绩。

(5)恋爱问题。大学生恋爱现象由来已久,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4岁之间,此时的大学生正由青春期的“异性疏远”走向青年期的“异性接近”,因而在异性吸引、彼此产生好感的基础上,恋爱也就默默无声地潜入年轻人的心田。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十分明显和严重的。有部分大学生不会处理学业和恋爱的关系,爱情至上,整天忙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厌学、早退、旷课现象增多,甚至造成多门课不及格。

(6)隐性原因。

①职业生涯规划畸形,由于对部分同学职业生涯的规划引导不够,使他们从始至终没有把学习放到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上来。②自我约束能力缺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成年但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差,在一个充分自由自主的环境中往往不能严格要求自己。③抗挫折能力差,适应性薄弱。很多现在学习困难的学生入校成绩优秀,由于在最初的大学基础课程的学习阶段未能承受住压力与阶段性的困难和挫折,失去信心,失去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选择了自我放弃,选择逃避现在所面临的处境。

三、学风建设举措

1.学校学院层面

(1)强化在职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加大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研究和探讨,深层次多角度分析研究,为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每年新加入教师队伍的人员不再少数,他们的思想素质、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业务水平等层次不齐,为此学校应注意引进人才的质量把关,高标准、高要求。

(2)强化“三个一”工程。加大力度开展“三个一”工程,及时监督“三个一”工程的效果,定期找各班学习督导员了解学习困难学生的最近学习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切实保证“三个一”工程的效果,并建立完善的工程反馈系统。

(3)班风引领学风,增强班级凝聚力。积极构建班风学风建设新格局,充分发挥班风学风建设的辐射作用,提高整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搭建班级建设基础平台,通过构建考核指标体系积极推行创建优良班风活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实施学生党建“旗帜工程”,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引领优良的班风学风建设;巩固课堂教学主阵地,以优良教风带动班风学风建设;有针对性地制定攻克班风学风治理难点的办法和措施,推动优良班风学风建设。

(4)作为学生成绩监督者的辅导员除积极配合学院活动外,应积极与班级班主任和学生任课老师保持联系,针对学习困难的同学应特别关注:①充分理解,无限鼓励,给与学困生足够的理解,无限的鼓励。定期联系,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使其积极面对现状。②制定计划,加强监督,督促学困生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其分析问题,并给出可行性的建议,引导其自我规划,自我帮助。③继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与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生涯发展教育研究中心等专家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辅导员队伍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素质能力,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到现实职业世界。④联系家长,同心协力,充分与家长沟通现状,共同制定规划和商讨对策,有针对性地给家长一些建议和意见,从家庭为最深入口给学困生以目标和动力。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尤其是那些已经申请并在从事科研尝试的同学,应积极引导,使他们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科研尝试的必要性,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同学在进行科研尝试的同时不要落下课程的学习。

2.学生层面上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树立“优良学风,从我做起”的意识,积极参与学校、学院的学风建设,从自身做起,从严要求,做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

(2)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刻苦钻研,努力拼搏,增强学习动力,争取不旷课、不迟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专心听讲,勤做笔记,认真作业。

篇2

引言: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外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 20世纪初,欧美各国先后建立了工业设计教育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1919年成立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全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指导委员会正式在京成立,这是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尽管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设计教育规模,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设计教育的水平和设计师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特别是企业对创新设计人才需求的增长,工业设计专业将更强调可持续发展,更具国际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前沿性。

工业设计专业已经有了六批毕业生,下面本人根据对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一次更为详细的总结,并对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学生管理、就业等方面提出一点建议,以供参考。

1.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的开设和教学重点,与学生的就业也有着必然的联系。目前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机械工程师。

学生的就业目前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企业或工厂管理人员、产品技术人员、室内或平面设计师、营销人员。

从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企业逐渐对工业设计专业开始关注和接受,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大。而对于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将不仅仅是懂得一点艺术和机械方面的知识就足够,我们不能在市场已经成熟了之后再改革我们的教学,而是要领先一步占领先机。

工业设计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设计类型,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工业设计涉及的行业有: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产品广告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传播设计等等;狭义的工业设计单指产品造型设计,但是产品设计涉及的方面还是很广,可以说小到一颗图钉大到航天飞机都在其范围内,因此在就业方面来说还可以细分:家具设计、家电设计、汽车设计、玩具设计、灯具设计等等。

作为一个合格的工业设计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思维,还要具备相关的机械制造、模具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建议修改和提高专业培养目标为:具有较高机械制造和模具设计能力的工业产品设计师。就业方向确定为:产品造型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包括环境和展示)、产品技术人员、企业或工厂管理人员、产品销售人员等。(本观点仅供参考)

2.教学与课程

由于工业设计专业就业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方面较为繁杂,这也是学生提出意见最多的一个方面。但是就行业所需知识来说,我们的课程还远远不够。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一直困扰着我。自从做了一年2006工业设计的班主任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其实不是我们的课程安排得太多太杂而学得不精,而是我们没有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就业的需要有所侧重地、有所选择地进行学习。

诚然,在课程的安排上也的确有不太合理的方面。这种不合理性,体现在前两届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上。从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里,我们发现有如下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很少用ug,而是用pro/e。

(2)学生对产品的内部构造原理理解得不够。

(3)设计类的学生电脑操作不够熟练。

(4)需要加强手绘表达能力。

(5)学生设计思维能力不够。

(6)没有实践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本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大一第一个学期没有专业课。

(2)一些基础课如设计素描、构成、效果图技法等,学生不重视认为是没有用的,而真正工作的时候才发现欠缺。

(3)计算机课课时还是不够,学生只能每个软件都是初步入门,不能精通。

(4)一些课程有重复内容,可以合并。如包装设计、cis、广告设计均可合并为平面设计课。但是有些课程应该分开上,比如平面设计不等同于photoshop和coreldraw。

(5)有些必须的课程竟然没有开设,如一年级应开设设计概论,让学生了解设计发展史和设计究竟是什么;又如应开设产品设计课,并分为两个学期,分别讲授不同类型产品的设计。

(6)一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另外选修课不要限制专业和学期,如每学年的上学期均开设coreldraw选修课,学生可以在大一上学期选择,也可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选择。

(7)需要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把每门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整理明确,防止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重复或疏漏的现象。

(8)增加一些模具方面的课程,建议根据专业特点把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基础进行整理,如有可能合并或有所侧重(仅供参考)。如条件允许建议取消开设数学课。

3. 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的作用是比较重要的,但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和权限目前没有明确,有很多和辅导员重复的职责。在我看来,班主任的首要职责是指导学生的学习规划,解决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扰,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密切配合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是有益的。

现就我一年来班主任的经验作一个小的总结。

首先是入学教育方面,新生刚步入大学校园,对学习和生活都是陌生的,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学生感到很迷茫。班主任应该在入学教学期间向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情况等,并为学生制定好一套基本的学习计划(如大一上学期应该通过英语b级),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不会产生迷茫。另外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班级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其次在平时多注意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困难,及时解决。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定位,并根据职业需求指导学生学习各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还要向学生推荐该职业的其他知识进行自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议设立专业设计室,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设计活动,由学生自己管理,可进行模拟或真实的设计任务,各设计小组竞标。还可以作为部分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毕业班学生实习场所。更希望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

4. 其他相关专业的拓展

由于工业设计涉及范围广泛,也可考虑增设如广告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工业设计是门综合的、交叉的学科,因此工业设计教育的特点应该是多元化及交叉性的,多学科整合发展的出现将成为现代设计教育新的培育方式。

结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应当是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完善、均衡、协调的系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必须进行改革,这一点已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的共识。而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个新生事物,既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参考,又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效仿,只能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深入探索、锐意创新、大胆实践,构建出一个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本文仅以工业设计专业改革为例进行探讨,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方面和同行商榷征得专家的批评指正,另一方面希望广大职教工作者就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广西水电学院.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大纲.

篇3

学困生问题是各国教育界、心理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努力探索、持续研究的重点难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研究的理论成果与个案分析种类繁多,却收效甚微。究其根源,学困生的个性品质、认知能力、心理状态、学习水平等内因存在巨大差异,造成学困成因复杂,且短期难以内化、消除的不良局面。本文立足于习得性无助理论,通过对高校学困生的形成阶段、心理特征及形成内因等进行分析,提出相适应的转化对策,以期为学困生的教育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学困生现状及成因分析

1.1群体形成关键阶段

学困生作为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首尾两极学生群体之一,其形成及表现呈现出较为突出的阶段性。

第一个转折点为大一下学期。学生在步入大学后,经过大一上学期的磨合,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的节奏,但部分同学因为时间管理及自律自制等方面能力的缺失,未能很好地规划大量的课余时间,或过于关注学习以外的能力发展,导致学习成绩滑坡,陷入学习困境。以某高校电子类专业学生为例,图一集中反映了大一下学期较上学期,学分绩点在2.5―3.5区间(即课程成绩加权平均分在75―85分)的中等成绩学生数量锐减,小部分分流向更高端的区间,更多的流向2.0(70分)以下的低端区间,变化幅度较大,牵涉学生数量较多,学困生初步形成一定规模。

图一 大一学期学分绩点分布

第二个转折点为大三上学期。大二整个学年的课程处于基础课与基础专业课的集中时期。学生的学习状态、课程压力基本延续大一下学期。但整个大二阶段基础专业课的学习是大三阶段全面开始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学生对基础专业课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对专业课学习方法的训练和理解程度,直接引发专业课学习情况的连锁反应。同样以上述电子类专业学生为例。下图是对整个大二学期与大三上学期末成绩分布的对比,反映出大二阶段,专业基础及专业学习能力素养的培养与积淀情况,最终较为集中地表现到大三的学习成绩上来。大三,随着专业课的深入,3.0―3.5区间(即课程成绩加权平均分在80―85分)的大部分群体呈现大面积的滑坡,中间成绩的人数再次锐减,2.0(70分)以下区间人数急剧增多。成绩低端人群出现第一个低潮,0.5―1.5区间人数情况突出。专业学习的连锁性与积累性极易导致专业信心的缺失,最终将导致这样一个群体绝对弱势。随之将引发高年级延长学制及学习困难的突发与期。

图二 大二、大三学分绩点分布

1.2 基于习得性无助理论的学困生心理特征分析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最初由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研究发现,它是指个人经历了反复的失败与挫折后,面临困境时产生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较为普遍,一般表现为认知、情感和动机的缺失状态,这种状态影响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个人行为。

1.2.1低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学困生往往缺乏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遇到困难自暴自弃,对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成功的希望。

1.2.2低自我概念。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特征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一些学困生缺乏必要的自我认同和正确的自我评价,学习被动、态度消极,易产生自卑、猜疑、羞怯、孤僻、悲观或暴躁、冲动等心理偏差。

1.2.3低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遇到挫折时,缺乏自信和拼搏意愿,表现出焦虑、紧张、不安、敏感等情绪。

1.2.4消极的定势。定势指个体心理上的一种准备状态和行为倾向,受个体先前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需要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体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先前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失败多于成功,受到的消极评价较多,从而逐渐形成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将自己认定为无可改变的失败者,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为人处世消极被动、缺少热情。

1.3高校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分析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渐变的过程,当学生在学习上长期经历失败而无法扭转局面时,他们会认为失败是无法控制的,将失败归因于自身的无能,继而产生无助感。了解学困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有的放矢。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类。

1.3.1不良的学习状态。学生不良的学习状态的长期延续,令他们一次次承受失败,逐渐产生了绝望、抑郁、意志消沉,导致他们自我认知产生偏差,认为自己天生愚笨,主动放弃了努力。同时因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同伴的重视和赞扬,而丧失了自尊,形成了消极负面的心理。

1.3.2不当的评价方式。人的内心意愿是渴求进步和努力尝试的。只是当学困生屡次无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时,便产生了焦虑情绪,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外部监管会加重学困生的焦虑情绪,增加自我设置的心理障碍。老师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会强化学困生的行为模式和认识态度。

1.3.3消极的归因倾向。当学生认为造成他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时,容易形成内疚、沮丧和自卑心理,认为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难以提高学习成绩,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做尝试性努力。这种错误归因是学困生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根源。

2.解决高校学困生问题的对策研究

2.1主要原则

在学困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审时度势,认真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2.1.1主体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困生并非异类,不应受到排斥和歧视,外界干预并非强行矫治而是引导管理。

2.1.2共情原则。深入学困生的主观世界,以其立场和视角来了解其感受,探寻产生学困的深层次原因,避免因主观臆断和个人偏见而陷入认知误区。

2.1.3全面原则。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大胆发言,达到全员参与,全心参与,全程参与。

2.1.4肯定原则。对于学困生取得的点滴成绩,给予大力肯定和热情鼓舞,保护其自尊心、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2.1.5发展原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困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畅想与追求,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寻求发展进步。

2.2具体措施

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可以依据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2.2.1创造成功机会。给学困生制订一个合理且适度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总体目标,再将其细化分解为若干个难度呈梯状分布的子目标,帮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获得成功体验,依次实现层层目标,从而激发和重塑学困生的学习潜能,树立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

2.2.2树立成功典型。以学优生的标准来制约和要求学困生,只会加重他们的消极和逆反心理,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与自尊心。因此,需要从学困生群体中评优评奖、荣誉表彰等方式肯定和宣传学困生群体中的先进和典型,树立学习榜样,让他们从相似者的成功中感受正向刺激,通过比较,引发反思,产生自我效能,这能给其他学困生制定“最近发展区”,形成示范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2.2.3加强正面评价。每个个体都希望获得他人的信任,学困生尤其渴望被肯定、被赏识,师生对其表现的肯定性评价能加强其归属感和自尊心。因此,需要给予学习困难群体足够的理解和无限鼓励。通过定期谈话、走访课堂宿舍、了解师生评价、观察实际表现等途径,有意识地联系与认识学困生,肯定他们通过每一次努力取得的进步与克服的困难,从心理上消除他们与新集体、辅导员的距离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2.4加强归因认知。自我效能感与人们的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学困生往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我们在引导他们进行归因时,要肯定他们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帮助他们发现优势劣势,挖掘潜力机会,鼓励他们多着眼于主观可控方面加以改善,如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同时,可结合学困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些典型现象和思想倾向,开展辩论等活动,通过学困生对目前现状的思考、辩论、梳理、澄清,引导学困生群体扬正风、去诟病,正视自身不足,放眼未来发展。

2.2.5加强心理疏导。厌学甚至厌世是学困生的明显特征之一,对此,应当与他们加强沟通,关心其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通过举办“家长观察日”、“校园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参与培优育人工作,在推动家校联动机制形成和全员育人工作开展的同时,全方面、全阶段、全身心加强学困生心理疏导,引导其正视学习、生活困难,帮助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方案奠定基础,促进其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建立适合的学习目标,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引导其自我规划与自我帮助。

总之,消除学困生的习得性无助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从认知、动机、情绪及个性品质等多方面进行引导。要设立合理目标,提高学困生的成就期待,加强成功体验;树立学困生成功典型,使学困生恢复信心;对学困生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培养他们正确的归因认知能力;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生活,加强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林宇.“学困生”概念的厘定[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10月第10卷第10期.

[2]张和云.浅谈大学“学困生”及其转化策略[J].教育长廊,2009年9月(中旬刊).

篇4

1. 班风建设

致力于培养良好的班级风气,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捕捉与学生交谈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发展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在新生入学一周班级组织进行了一场团建联谊活动,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各位同学相互熟悉,感受班级的温暖,提升班级凝聚力。还组织了“最佳歌手”和“校园定向运动”活动,通过学习小组组队的方式进行友谊竞赛,让学习小组的成员们更加熟络更有默契,利于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帮互助,交流学习。在端午之际,我与班级同学们一起包粽子,编彩绳,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同时,利用每月的主题班会,加强班级的“思政”“诚信”“心理健康”等建设活动。

2. 班级管理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促进建立和谐自主的管理模式,重视引导班委的综合能力和协助能力,学生班级荣誉感逐渐增强,自主能力得到提升。在在管理过程中,注重与科任老师、班级辅导员邓天芝老师的沟通、配合,同心协力抓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充分让学生得到均衡、全面地发展。大一刚开学班委的确定是采用主动竞聘加明主投票的方式选取,在此过程中有一个原则,班委必须是班级学风的表率,维护好校规、院规的榜样。班级管理过程中与各位班委保持密切联系,主动向班委了解班级情况,深入学生学习和生活内部。我平时也更多的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每周进行到课和自习考勤,严格请假制度。根据寝室分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约谈,了解学生在班级中的真实感受,以及对班级和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带班能力。每月和辅导员老师不定期抽查寝室,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寝室文化,通过室长的反馈及时发现并处理寝室发生的特殊情况或变故。

3. 学习指导

重视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和学习指导,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任务。针对个别成绩排名靠后的同学,爱玩游戏的同学组织一对一约谈,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协助制定短期学习目标。针对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帮助推荐一些较好的英语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鼓励在班级开放英语角。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开设思维导图复习的主题班会和实操班会,开设“寻找最美笔记”主题活动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最终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班级成绩总体较好。大一上学期专业年级前10% 24人我们班占12人,前5% 12人我们班占8人,全班平均绩点2.33;大一下学期在年级前10%我们班转专业走了6名成绩优异者后平均绩点仍然稳步提升到2.36,最后一名提升绩点0.74。

4. 学生成长成才培养

篇5

一、导师制的渊源和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形式

“导师制”早在14世纪就由英国教育家提出。17世纪,英国的牛津、剑桥等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采用这种制度,其实质也就是对研究生的“个别辅导制”,并不用于本科生。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在哈佛力主推行本科生选课制。伴随着选课制出现,1872年,哈佛大学开始实施学分制,并很快带动美国其他高校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结合着选课制和学分制,哈佛等美国高校把导师制引入到本科生培养中,获益匪浅,带动了本科生导师制在世界各国高校中的推广和发展。

其实,导师制不是西方的独特产物,中国也有它的源头。导师制的教育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他的教育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他自觉地实践着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特殊需要,都相当地了解,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宋明时期的书院制度实质上采用的也是导师制。可以说,在那个时候,中国就已经有了“导师制”。

随着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了学分制、选课制,在本科生教育中采用导师制也有了实施的基础。总体来说,我国目前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如按学习时段划分,可分为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如按导师工作任务划分,可分为科研导师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如按培养对象划分,则有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

二、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

上海商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该校的流通经济学院2006年招收了第一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学生共计86人。这些学生一进入学校,流通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就为培养好这批学生,度身定制了导师制,可以说这是一种年级导师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很多人并不清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到底是要学些什么,并且大多数学生仍然习惯于中学的管理方式,对大学的教学方法尚未适应。一部分学生觉得大学上课很轻松,作业比高中生时要少多了,辅导员的管理也不像高中时期的班主任那样十分严格了。大一新生是最好塑造的,但是若有了不良的倾向,而又没有加强引导,就会出现纪律松懈、学习荒疏的负面效应。因此,在我院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首先确立了导师对大一学生的主要任务:指导学生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重点放在因材施教上,注重发挥导师对学生的感化教育过程。强调导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场合与教育机会,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学生施行全过程的教育与指导。要求导师在课堂教学内外都与学生密切联系,鼓励学生创造性发展,鼓励学生多带着问题学习,多带着探索精神去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努力使导师的工作渗透在学生身上,创造导师与学生间近距离的人格交流。

在推行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强调导师的主导作用,也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校是以教学任务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每一个教师本身都承担了较重的教学任务,但本着对学生极其负责的态度,每一个导师依然对学生从学习、思想、生活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流通经济学院20多位教师担当了导师工作,一个导师指导5―6名学生,这个师生比例非常适合导师与学生以及同一导师指导下的学生之间的联系。大一第一学期刚开学,在系里的组织下,对学生进行了职业规划意向的调查。通过对回收问卷的调查,每一个导师都对自己指导的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能够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也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导师指导时的贴心、关心和用心。

针对大一新生尚未开设专业课,几乎对专业方向、专业课程都不了解的情况,大一上学期,院系安排了资深老教师进行了一次以“如何面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新问题”为主题的讲座;大一下学期又统一组织学生倾听了国内WTO著名专家刘光溪博士的一次关于中国如何度过WTO后过渡期的演讲。通过亲身参与到学术活动中,学生得以切实地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具体内涵,学起来有了方向,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不少学生还就一些中国贸易的热点问题与导师展开了讨论。导师制使学生中缺乏学习热情的情绪大大减少,并且弥补了大一一学年都没有开设专业课给学生造成的与导师的感情生疏裂隙。

大学生毕业时要完成的学位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学生四年的本科学习,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程度。不少学校由于不够重视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能够读懂学术论文的能力,到大四临毕业时匆忙加强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指导,导致了毕业工作不仅忙乱无序,而且学生的学位论文完成情况不如人意,甚至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感。

我们在实践中,还特别强调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包括学业、思想、生活态度、人生品格在内的全面的指导。

作为本科生的导师,既教书又育人,对于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能视而不见、不加纠正和引导。当然,这些工作主要属于学生的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范畴;但是,导师也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着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反思自己、自新自己。特别是几位生活阅历丰富的老教师,他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能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予学生一种震撼的感受,让他们体会到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人生要取得成功,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因素。

三、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和对策

结合我院实际工作经验和学生的反映,笔者认为作为我院一项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新尝试,本科生导师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院系能够担当导师的教师大多工作繁重,人手不够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这势必会影响到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质量。二是我院本科低年级学生校区处于上海郊区,高年级学生校区处于上海市区,导师要承担两个校区的教学任务,由于交通距离远,会出现导师与指导学生见面次数少、见面时间短的情况,这也不利于导师与学生的即时沟通和交流。三是导师是院系统一分配安排给学生的,没有能够很好地贯彻双向选择的原则,这会产生导师与学生互相不够了解、导师指导工作停留于表面化的问题,长期以往,不仅会降低师生之间的信任度,更有违于我们实行导师制的初衷,使导师制无法继续推行下去。四是导师的职责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并且要建立起考核导师制的具体工作制度,保证导师制的施行有章可循。

要进一步完善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重解决。

1.应提高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

学院推行导师制一年以来,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但是部分学生存在着对导师制的不理解,觉得大学里不应该再像中学时那样受到老师的那么多约束,本来就已经不轻松的学业,还要受到导师的约束。不少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到导师的指导活动中,导师布置什么任务就去做什么,缺乏主动提问、探索创造的精神。特别是有的学生惰性较强,非但不与导师主动联系,就连导师想联系到他都颇费周折,更谈不上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学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能使学生都充分认识到学院实行的导师制对自己成长很有利的一个举措。另一方面,也有的导师出于不同原因,对指导学生的活动缺乏热情,甚至觉得是可有可无的次要工作,反过来又影响了所指导的学生的求知心和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学院不但要加大经费的投入,还应该加大对本科生导师制重要性的宣传,让导师制深入人心,得到各界的重视和广泛的支持,最终使该项制度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2.重视导师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

导师要重视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第一是人格感召力:这是指导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品、人格,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第二是创造力:对导师来说,创造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素质内容,道理很简单,一个没有创造素质、没有创造力、没有创新成果的导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学生的。第三是辐射力:这是指导师除了自身具有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扎实的科学和专业素养外,还需具备一种把其品德、思想、知识、智慧和创新能力传送到学生内心和行动中去的能力。一位导师只有具备上述的三种能力,才可以较好担负起培养学生的重任。所以,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愈来愈精深,唯有如此才能对学生产生知识上和人格上的吸引力,才会真正做到上有所施、下有所效。

3.加强导师制的规范管理,建立对导师工作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在我院是初次实行,因此在管理方面还缺少经验,在管理机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内容等许多方面还基本属于空白。笔者认为,要更好地推行学院的导师制,离不开学校各个部门的支持,人事处、学生处、教务处等主要部门应该指导和监督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运行。若能使导师制的推行成为学院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能极大的增强导师的工作责任心。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无疑需要导师在完成应有的教学科研之外,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同的导师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存在差异,但在实践过程中,这种差异又往往因无法量化而难以衡量,所以某些教师更愿意把时间用在科研这些实在的成果上,也不想承担本科生导师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必须给予导师一定的专项报酬,建立起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学校也应该科学地核算导师的工作量,作为一定的课时计入;在导师自评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对考核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并且在职务晋升、评优评先上优先考虑;而对那些考核不称职的导师,应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来年的本科生导师资格。总之,只有建立了与教师相关利益挂钩的评价体系,才能保证这一制度真正的实行起来。

参考文献:

[1]方小玲,肖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

篇6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80

Abstract Learning achievement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test the level of students' learning. The study results will affect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graduate, job search and future developmen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many highe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cores of students to enter university after learning a serious decline in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a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cores of students grades slipped the real case analysis, points out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solutions.

Key words learning achievements; decline; case analysis

1 案例简介

于某,男,2008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定向招收国防生,高考分数为592分,高考成绩在辽宁生源的国防生中排名第一,校新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进入大学后该生学习成绩严重下滑,大一上学期成绩一般,大一下学期出现了2门考试成绩不及格现象。大二学年因种种原因累计6门考试成绩不及格。经过笔者与家长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监督,大三学年学习成绩有所进步,大三结束后累计2门考试成绩不及格。大四学年重修通过了所有考试,符合了毕业、授位条件,顺利毕业。

2 案例分析

通过对于某教育培养过程的回顾,导致于某学习成绩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考考取国防生不是于某本人志愿,而是其父母为其代报,以至于他对国防生乃至其所学专业带有一定抵触心理,不愿接受已经成为国防生的事实,但是父母之命难违,因此在大学初期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带有了很大的消极情绪,以至成绩不理想,对生活不满意。

第二,在家庭教育方式上于某比较特殊。在大学以前的学习过程中,他一直接受着父母严格的监管,被动式学习,进而一点点抹杀掉他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逐渐失去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动力。在生活方面一直是为学习让路,父母极力保障该同学的学习环境,以至他对个人生活环境和条件都比较苛刻挑剔,与人关系不和睦。

第三,于某迷恋网络游戏。因长期脱离父母的看管,突然获得相对的自由导致他思想上极度放松。在接触网络之后逐渐沉迷,利用大部分课余时间甚至是正课时间在寝室或网吧上网,打网络游戏,荒废学业,虚度光阴。

第四,于某与寝室同学的关系颇为紧张。于某在高中毕业之前从未经历过住宿生活,在大学初期即表现了对寝室生活的不适应。不但是生活方面的不习惯,在思想方面不能够与身边室友做很好的沟通。导致其人际关系略差,没能很好的融入寝室乃至班级的集体,脱离组织,被孤立。

第五,于某学习态度不端正。起初认为自己作为高分学生完全能胜任大学课程而放松学习,在敲响挂科的警钟之后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不够重视自身轻视学习的问题,放任自流,得过且过,不过无谓,最终导致其在大二挂科六门受到学院留院察看处分。

3 工作思路及做法

在开始的说教无果后,认真的分析了于某的情况,认识到要想解决于某的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只有从思想和心理上帮助于某才能根除于某的这些问题,于是第一步决定深入的了解于某,以交朋友的方式与他谈心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再根据不同的情况逐条具体的解决于某身上的这些问题。

通过与于某谈心了解到他本身并不愿意当国防生,高考志愿是其家长的意愿,该生学习成绩较好,本有自己的想法和理想的大学,却最终因家长的强烈要求才选择了做国防生,造成该生心理落差比较大,也对学校和自己的专业产生了厌烦,总认为自己本可以高人一等,这种心理使他消极、被动的接受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学习态度不端正,最终导致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从而引发出与寝室同学相处不和睦,没有深入自己内心的朋友,因此无法排解自己内心的孤寂感,从而沉溺网络以致恶性循环出现了很多问题。针对于某大学四年当中的这些问题,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1)帮助他明确自己的理想,并让他深入的了解什么是国防生以及做为一名国防生的意义,帮助他分析现状并指明两种选择即要么接受自己的身份与现状,努力的做好一名国防生,要么放弃做国防生去追求他自己的理想。在多次与他深入谈心后,于某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意识显著增强最终选择尝试努力去做好一名国防生。

(2)帮助于某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远离网络,帮他制定学习计划并监督实施,使于某了解到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帮助其规划大学生活。同时,找专业学习较好的同学帮带其学习,端正其学习态度,帮助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

(3)通过与于某寝室同学谈心,发动寝室及周边同学帮助于某,以战友情、同学友谊感化于某,使于某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在平日谈心中慢慢让于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使于某主动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同时,有意识的让于某与一些优秀、阳光、具有正能量的国防生接触,使于某在潜移默化中热爱自己的学校、身份和未来的职业,珍惜自己现有生活。

(4)与于某家长主动沟通,联合于某家长的力量共同疏导并协助监督,帮助于某走出心理误区。

经过以上方法的疏导和帮助,于某逐渐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学习成绩显著提高,最终以一名国防生的身份顺利毕业。

4 案例启示

于某这样的案例在我们学生工作中是比较普遍的,如果我们学生工作者不对此类学生多加关注、引导,这类学生很难顺利毕业。于某的情况属于学习成绩较差中的一个个例,从他身上也能看到很多共性的问题,经过总结分析,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和破解对策如下:

4.1 大学生成绩下滑的因素

4.1.1 家庭因素

(1)家庭环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有些学生因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破裂、单亲家庭或父母双亡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性格上的畸形发展从而影响学习成绩。(2)家庭经济收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有的特困生交不上学费,把大部分精力放到了做兼职赚钱上,耽误了学习时间,还有的特困生不能够正视自己的贫穷,互相攀比,产生自卑心理,于是导致成绩下滑。(3)家庭教育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进入大学前后,家长在对孩子的监督和教育、关心程度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学生由保姆式教育直接进入到脱管状态,有些学生没有自学能力,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4.1.2 自身因素

(1)学习态度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很多学生在中学时期都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即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但升入大学后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没有明确的目标,整日不思进取,追求60分万岁,导致成绩下滑,甚至考试挂科。(2)专业兴趣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导致成绩下滑。(3)环境适应性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大学新生在很多方面都会感到不适应,由于种种不适应,从而导致成绩下降。(4)心理健康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有些学生在受到挫折后,不能进行很好的心理调整,产生了自卑、压抑、焦虑等心理状态,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状,从而严重阻碍了学习进步和日后的发展。(5)网络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有些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上网聊天、游戏、交友等情况严重,从而影响学习成绩。(6)谈恋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有些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谈恋爱问题上,从而导致成绩下滑。

4.1.3 社会环境因素

(1)不良文化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有些学生判断力不强、认识能力不足,受某些不良文化所侵蚀,从而影响了学习成绩。(2)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学习很差的学生靠关系能找到好工作,让部分学生产生了学习无用的想法,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成绩下滑。

4.2 提高差生学习成绩的对策

(1)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要做到早发现、早教育,早引导,从源头上根除引发学习成绩不好的各种问题。(2)系统的开展好新生入学教育。要做好新生入学教育,从源头抓好学生对大学的认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其“既来之,则安之”,帮助学生完成好由一名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激发学生们对学校的热爱和对专业学习的兴趣。(3)密切关注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一些家庭环境和自身情况特殊的学生群体要时常给予关注,及时了解他们内心想法及一些思想变化,对这类学生要做到多了解、多帮助、多引导、多教育,用温暖感化,用心去帮助。(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用端正的态度来认识现在的国情及社会现状,面对社会上种种不良诱惑要有正确的判断,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有端正的理解态度。要教育引导学生不抱怨、不嫉妒、不盲目、不跟风,树立努力学习的理想信念。(5)建立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联系机制。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与家长做好学生生活、学习状态的及时沟通,使其从家庭方面获得理解、支持和监督,从而形成培养合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篇7

(一)有助于大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思想道德培养目标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不免会感到各种迷茫和不适应,而入学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且指导他们的学习,使他们及时的树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然而大学生正处于可塑性比较强的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外界的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影响他们对价值的判断。所以除了学习目标,及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入学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及早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自身思想道德培养目标,这也是大学生最终取得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有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的完整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层面的共同努力,而高校也就成为了培育主体力量之一。入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疑可以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系更加完备。

(三)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意识,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动力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使其从精神层面及早明确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督促其尽早进入状态,为其注入前进动力,鼓励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全面素质,早日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报效祖国。

(四)有助于丰富高校入学教育内容大部分高校的入学教育在内容上一般包括校史教育、校规校纪教育、院系专业简介、就业方向介绍、安全意识教育等,其中虽然穿插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但无论在教育深度还是针对性上都有所欠缺。在此前提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入学教育,可以极大地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还能有效提升入学教育的深刻性、巩固入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五)有助于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提供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最主要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其思想道德素质和自身修养的全面提高。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达到认同和践行的目的。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由几门课程共同构成的课程体系,其开展方式依然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入学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在思政课堂外开展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以为高校思政课的开展提供强大的助力。

二、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整合资源,构建入学教育综合体系,扩大教育者主体范围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生工作专门负责人员,也不能依靠单个或几个部门来完成,而应充分调动学校各部门的积极性。只有各部门分工合作,各自发挥优势,才能将新生入学教育资源完美整合,为其构建一个入学教育综合体系。在此前提下,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的融入入学教育中。同时,要扩大入学教育者主体范围,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环境。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无论领导还是普通职工,都应积极参与到新生入学教育者队伍中来。如:邀请学校里德高望重、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老教师为新生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用自身爱岗敬业、爱国为民的精神感染新同学;由充满活力、极具创新意识的年轻教师向同学们讲述自身的工作和学习感受,以此拉近师生距离;邀请教职工和学生中的模范人物、先进典型为同学们讲述自己的先进事迹,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新同学,引导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由老生中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作为老生代表,与新生进行交流,鼓励新同学在大学生活中勤奋进取,努力提高自身全面素质;挖掘新生中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典型,为其他新同学树立榜样;邀请在社会各行各业取得一定成就的校友回校为新同学介绍其职业生涯和拼搏经历,激励新同学及早树立目标,培养自身职业能力等。以上所列无疑都可以成为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创新入学教育形式,充实入学教育内容要在高校入学教育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一定要创新教育形式、充实教育内容,拓展新同学参与实践的途径,让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接受教育、提高认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首先,开展丰富的活动。如将大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节目充实到校级和院级的迎新晚会中,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同学们认识和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拍摄校园宣传片、将校园的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排成舞台剧或者微电影,组织新同学们观看,用艺术形式增强入学教育的生动性;组织新生摄影大赛,鼓励新生用镜头去捕捉校园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美瞬间等。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入学教育。新媒体本就具备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加之如今的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新媒体的青睐和广泛使用,利用新媒体对新生开展教育无疑成为了一个简洁而有效的途径。如鼓励新生主动浏览校园网、利用微信朋友圈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园文化等。最后,鼓励新生开展自我教育。教育想要取得实效,必须坚持外部教育和被教育者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鼓励新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自觉内化为行动。

(三)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新生入学首先接触并感受到的就是校园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想要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一定要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这样既能增强入学教育的生动性和深刻性,又能为新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找到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又要包括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园环境文化方面,可以通过校史馆、校园精神文化园、校园雕塑等人文景观的建设来表现大学精神和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等。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既要能体现高校的优良历史传统,又要能展示出高校师生拼搏向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也要成为大学精神的生动体现,主要可以通过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来实现。在此前提下,使入学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合力,大学新生才能在入学初始阶段就充分感知到高校的魅力所在,能够在实践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四)延长入学教育的持续时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入学教育都会集中在新生入学后一到两周之内进行,持续时间少则三四天,多则半个月。这种集中式、短暂式的入学教育虽对学生有一定帮助,但学生很难在几天之内真正理解入学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在此前提下,在入学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那么教育效果也会受到较大影响。所以,必须适当延长入学教育的时间,增强入学教育的持续性和深入性。具体来说,入学教育应该贯穿大一上学期或者整个学年。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到入学一个月的期间内,以较高的频率集中开展教育活动,形式以集体教育为主。从入学第二个月到第一学期结束,从学校到学院到各专业班级,应针对新生入学后遇到的问题,结合新生入学后的表现,对其开展专题式教育活动。该类活动既可以是针对全体学生,也可以是针对特定群体或个别学生,开展的频率依据新生的需要和其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情况而定。而在整个持续过程中,必须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同学们及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和入学教育做到相辅相成,帮助新同学顺利完成人生新阶段的角色转变。

(五)广泛征集学生意见,注重入学教育效果总结和反馈为了了解新同学的心理,提高入学教育的针对性,高校在入学教育之前、之中、之后都应该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和建议,尤其注重入学教育效果的调查和总结反馈,只有这样,才能使入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具有针对性,能够为同学们所喜欢和接受,那么融入入学教育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就能够更具实效的进行。具体来说,在新生入学教育正式开始之前,高校可以以问卷调查或者座谈聊天等方式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和建议,以求了解新同学们感兴趣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以此作为确定入学教育形式和内容的重要参考。在入学教育活动进行中,活动开展者和学生管理人员也要适时和新生进行交流,以求对教育效果和学生接受程度的掌控,并争取做到据此对教育形式和内容及时调整,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在入学教育阶段性的结束之后,以交流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再次广泛征集同学们对教育效果的反馈,以此作为参考来检验入学教育效果,同时对入学教育进行总结,以此为依据,在今后的入学教育中做到扬长避短,提高整体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