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2 14:11: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阅读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已经逐渐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心理世界,影响着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与认知,关乎着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现有环境下小学阅读教学的情况到底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将一一分析。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上仍然以机械的传输知识为核心,重教轻学,一味地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接受的一方,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发展,这是极其不科学的。下面我们就分两点来对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简要的描述。
(一)关于小学生课内阅读的现状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老师之间其实仍然是隔着一座“讲台”的。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底下看,老师享受绝对的话语权,而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只是依附着老师的授课内容,跟着老师走,缺乏自主思考与探索的能力。可以这么说,学生在对于课文的阅读与理解上面是被老师全程主导,而非引导,机械的问答导致课堂上缺少鲜活的生气,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倾听与对话。
(二)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一直是值得关注的话题。根据以往的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在课下都会或多或少地阅读课外书,但是由于缺乏老师与家长积极的引导与督促,只有较少一部学生能够从课外阅读中获取到知识、享受到快乐。还有很多学生阅读书籍的质量不是很高,其中漫画的阅读率为最高,缺乏科学选取读物、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提升小学阅读教学效率的措施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念,老师与学生应该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共同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阅读教学上,教师也应该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探索创新适应教学、适应学生实际阅读的方法,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接下来,我们就针对如何提升小学阅读教学效率进行几点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它能够促使孩子积极地、愉快地去探究认知事物,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动机。
由于现阶段我们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小学生,他们的主要特质就是年纪小、好奇心强,处于比较好动的时期,所以在教学方式上不能笼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重教轻学就会导致孩子的天性遭受打压,创新性思维难以发展,智慧得不到开启。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小组阅读竞赛、电教手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理解能力较高的学生必然拥有好的阅读习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促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健康的阅读氛围中完成正本读物的阅读。
小学生群体具有特殊性,对他们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最有利也是最难的,有利是因为好习惯的培养越早,收益越多,难是因为学生年纪小,不好管。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花大力气进行督促管教。首先,要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笔随手动,手随心动,用心读书;其次,对于阅读中出现的疑难点要勇于面对,并想办法自主解决。学生一旦从小就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他以后的人生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这将会是他们终身拥有的宝贵财富。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老师为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老师要学会与学生打成一片,不要让学生只是在台下仰望着自己,而是平等地与学生们坐在一起,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爱护他们。老师和学生不应保持台上与台下、仰望与被仰望的距离,而是平等对待、和谐相处。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学习有利于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保持愉悦的学习心情。
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老师在课堂上认真倾听,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完全散发出来,从心底接受与热爱语文阅读。
(四)鼓励学生多积累美文佳句,提升鉴赏能力
首先,老师让学生自行浏览课文,找出里面自己认为是优美的句子;接着,背诵自己先前勾画出的优美句子。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更容易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核心要点。
(五)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喜悦
适当地表扬与鼓励会给学生们带来学习的信心。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细心留意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对于有进步的学生要适当地予以表扬与鼓励,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豪感与快乐感,并将其转化为更强的学习动力。
三、结束语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阅读教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的不懈努力与学生的不断配合来共同完成。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完善阅读教学,体验阅读带来的美妙,提升阅读的兴趣,最终让学生学习乐在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一、目标确立,引领发展
1.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三维目标进行整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的。三个维度缺一不可,只有这三个维度的目标都达到了,才算是有效的教学。
2.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文实际确立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想取得成效,一定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确立教学目标必须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否则,教学目标定得高,脱离实际,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定得低,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定位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要让他们易于接受。
二、兴趣引领学习,氛围铸就成效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有趣的谜语、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课,上课前我就把这篇课文以表演(一人分饰两角)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兴趣,成功的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主动得多。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则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的共同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语言多积累,语感领悟多
小学生是记忆力的最好时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一些语言,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然而背诵积累,绝不是“死记硬背”的邻居,我们须要的是“灵活记忆,快乐积累”。认读和深情朗读为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训练,使学生对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那么学生背诵课文时水到渠成,轻松地便可完成任务。另外根据文本的特点,不但可以通过讲故事或当导游也可以演课本剧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
四、时间有保证,质量有提高
语文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这种自我理解能力的培养,不能离开学生的阅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和质量。一堂语文课不可能有较长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这就需要学生们在课外自主阅读。但是学生读了吗?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我们就应该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去阅读。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东西,学生都可以去自己查阅相关的内容的。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的是波兰音乐家肖邦因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不得不离开家乡,最终因劳累成疾客死异乡,临死他嘱托自己的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在上完课文后,我让学生们去查阅肖邦的生平经历。学生们去查阅后,对肖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能领悟到肖邦的爱国之情。这样有教师引导性的阅读,在阅读的质量上能得到保障,并且能及时检验他们的所得,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值得一试的方法。
小学生在开始阅读时,由于识字量不大,要借助图画来阅读。我们低年级的教材都是图文并茂的。在教学中,要借助书中的插图来帮助学生阅读。有时还要借助一些动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的插图,看后大致文中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植物妈妈,他们都有些什么办法来传播种子。然后播放动画,再现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视听结合,感受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神奇。“你看,风阿姨一吹,蒲公英妈妈的孩子就飞起来了,飞得远远的,然后生根发芽。”形象的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让学生去读文章,学生乐在其中,学起来兴致也高,学的效果也很好。
二、引导读中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读书时,要强调学生思考,读书不思考犹如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思,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快乐的小燕子》时,读小燕子飞行的句子:“身子像个小黑点攒下来,掠过明镜般的水面,又轻身一跃,射入云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描写把小燕子动作的词点出来,然后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在读中思考体会小燕子的身轻、灵活、飞行速度快等特点。这样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与文本对话。
三、引导读与说的有机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绿手指》一文后,通过读文理解,知道老奶奶培育金盏花的执着与坚强,通过她的努力培育出了专家都培育不出来的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还能培育出黑色的金盏花吗?引导学生议一议,让学生充分谈自己的想法,预料一下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升华对老奶奶的执着的敬佩和仰慕,从而向老奶奶学习,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
四、引导读后演
学生在阅读一个好的文本后,如果能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和特点。如在教学《守株待兔》寓言故事后,我和学生一起排练了话剧,引导学生对照课文,自编、自演故事情节,在表演中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寓言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学生对文本的印象深刻了,把语言文字的学习当成了一件乐事,在演中生成、体验,在读中感悟、升华。
五、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小学生阅读能力不强的原因主要在于生活阅历浅,知识积累少。我们可以通过定期进行某方面文章阅读与不定期进行经典文章阅读等形式,增加学生的积累和感悟,从而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定期的阅读相对容易实现,教学效果也很显著。我们可以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让学生阅读某方面的文章,比如读一些写人的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类文章的写法和意义自然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再加以点拨,就会事半功倍。
不定期的阅读相对而言,效果不一定理想。因为不定期的阅读通常是在课堂上进行的,由于时间原因,无法保证阅读同类文章的数量,也就不能实现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虽然教师会对某篇文章进行专门细致地讲解,但是学生未必能做到举一反三,无法实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要求学生做不定期的阅读时,我通常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比如双休日、寒暑假等,指定一些经典著作或某个范围,进行课外阅读,然后通过讲解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的方式,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而实现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的目的。
二、多听多学,陶冶情操,感悟意境
限于年龄和阅历,小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思想的把握难度较大,因此,即使是进行大量的阅读,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毕竟有限。于是,我采用让学生多听故事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听故事的方式,比如聆听一些寓言故事或成语故事等,小学生能够通过讲述人的语气,来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感情变化,尤其是对话时的语气,更容易让学生体会不同环境和角色的微妙心理。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明确和加深学生对文章中表达事件、人物的观点和看法的认识,是对高尚品格的肯定与赞赏,还是对不良行为的否定与批评,都可以通过讲述的语气得到体现,让学生一边感悟文章的意境,提升阅读能力,一边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此一来,潜移默化间,“教书”和“育人”这两个在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务并行不悖地得到解决。
三、加强交流,共同提高
一、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1.主动尝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真正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模式,转变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建立实验小组,拟定了与教改实验同步的设计方案、教材分析、教法的探究。看录像课,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我们尽快掌握“四结合”教改试验这种新型语文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一个目的”,即和谐的双轨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
2.发现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本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狼和小羊》一课总结处,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环节:请二位同学上台,戴上狼和小羊的头饰,表演出整篇课文的内容,最后在狼扑向小羊的一瞬间,小羊应该怎样做才能幸免于难,请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在可能实现的基础上尽情表演,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总结出对狼这样的坏人不能只讲道理,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勇于反抗,才能获胜的道理。我校有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3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先把诸葛亮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质量。
3.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在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当中,多媒体计算机走进了课堂,优化了阅读教学,将读书由被动强化为学生主观上的需要,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份新鲜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多媒体刺激下,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如第三册看图学词学句《祖国多么广大》这一课中,配有长江两岸这一带的风光图片,课件设计如下:长江大桥巍然耸立,横跨江面,柳枝吐绿,燕子鸣唱,江上渔舟往来穿梭,江面风平浪静,还配有《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音乐,于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沉浸在怡人的春光中,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适时提问:“你能不能用更精彩的词汇来描写一下美景呢?”“随着图中你看到的景物,你能想象出此地还有哪些美丽的风光吗?”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不少好词好句在此应运而生,最后,教师又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要求学生用想象绘一幅自己心中的春景图。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的内在动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口语表达、说完整话及丰富的想象能力。此外,多媒体还以动态画面、展示过程、符号提示、指导朗读等优点,赢得广人师生的喜爱。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对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大有益处的。
二、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1.初读感知
有感于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准备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概内容后,便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探索知识。在此,教师不做任何提示,或者可帮助复习一下旧知加深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保证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对于小学生初读感知的能力不够强,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提出问题
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部分知识,但还有一部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会被学生五花八门地提出来,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3.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借助各种手段指点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好奇心与成功欲就行到极大的满足,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地探求,让学生回答: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同学帮你解答。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意见,教师除指出语病外,暂不发表意见,学生不用举手,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手、脑、眼、口全部放开,让思维纵横驰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一般不要替代,而当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同时,鼓励学生摘记精彩章节、词句,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与自学能力。经过交流与汇报,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教师再帮助梳理思路,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便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汇贯通,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反馈归纳
在教学过程的小结处,教师要根据实际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揭示主题,使学生的思维形成能力,不要机械重复,只是高度概括。这一环节也可留给学生来完成,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和余地。使学生在总结过程中,感悟乐趣、激发热情、发挥想象,形成认知结构。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的总结中,教师总结出:看问题要全面,眼光要放得远,才能把事情本来的面目看清楚,不要向青蛙那样目光短浅,固执己见,不听劝告。没想到,此时的一各学生站起来反驳了老师:老师,我不完全同意你的意见,我认为青蛙有值得人学习的一面,它不听小鸟的话,也正说明了青蛙不盲目相信别人,它对自己的眼睛自信不疑,这也说明它能坚定立场。学生的一番话使老师灵机一动,老师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表扬了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盲从别人的精神。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实验教材 阅读
1 把握实验教材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而文字符号本身较为抽象,它不像图画、实物可以直接引起视觉。这就给六、七岁的蒙童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至关重要。
实验教材所选的课文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富有现代气息。体裁多样,有儿歌、故事、童话、韵文等,很有情趣,深受学生喜爱。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这样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也可以打消缺乏自信的学生怕读错的顾虑,消除他们紧张的情绪,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读,放胆读,由“老师要我读什么”转变为“我想要读什么”;其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如画一画、跳一跳、唱一唱、表演等)活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体裁的多样性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把画、唱、演、说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雪孩子》时,可以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连环图画,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学《四季》一课时,可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也可设计让学生边表演边背诵课文内容。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四季的特点,对课文内容理解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教学《小松鼠找花生》和《自己去吧》时,为了让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可设计课本剧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把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更为深刻地领会文章的内容,也能充分感受到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时,可让学生将课文以歌的形式唱起来,跳起来。学生通过画、说、演、唱、跳等各种活动全方位地动起来,寓教学于快乐之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形成自主的阅读意识。
2 初读整体感知,扫除文字障碍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认为课文内容直白,学生还没有熟悉课文内容,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课文了。实际上刚入学的儿童是以口头表达为主,进入书面阅读以后,才由具体直观的现实世界逐步向抽象的文字符号世界过渡。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必须强化学生对文字符号的认读,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在初读感知环节,扫除文字障碍,让学生认真读读全篇课文,把文章读通,读连贯,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感受。
人教版实验教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设计就是“朗读课文”(也有背诵课文)。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努力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并读出感情,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的言语信息。这既是多种感官加工、处理、感受书面语言信息的过程,同时也规范了书面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同化书面语,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水平的过程。
阅读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老师在授课阅读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最终目的。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布卢姆认为:“兴趣的前提特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变量之一”。所以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一个兴趣的体现,这也是老师的最终目的的发挥。通常要采用以下几点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的例子说明,来唤起共鸣。
(2)老师和优秀生示范读课文,带入境界。必要时还要插入一些,实例或是一些小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融入到里面,以便更好的理解,给阅读产生兴趣。
(3)利用插图,引导兴趣,还可介绍时代背景,结合一些影视来激发阅读兴趣。
二、领读、集体朗读、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
铺陈过后,便正式进入了阅读阶段。想要达到阅读效果和目的,首先应该做
的就是朗读课文。于永正老师说过:“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由此可见,对文章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必经途径。
但是由于每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时间十分有限,在这四十分钟里,教师不仅要安排学生进行阅读,还要在阅读之后对文章进行讲解与延伸,所以阅读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而朗读的时间则需控制在10分钟之内为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的安排好朗读的方法与时间。
对课文的朗读要注重方法,其中可具体分为领读、默读、集体朗读、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等。领读有利于正确指导学生对课文中字、句的认知,更有利于节省时间。而小组赛读和分角色朗读则比较容易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同时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使学生更真切的领悟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更容易进入课文、进入角色,可以更好的达到阅读效果。教师要准确把握朗读的方法,针对不同的课文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而且要注意对时间的把握。
三、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烂漫,活泼好动,单调的读书方法只能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致,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合理的创设情境,要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开放课题,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来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故事演讲、课文编唱、角色扮演等。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进行故事演讲,如《乌鸦喝水》《小鱼的梦》等课文,像这样具有很强故事性的课文,我们可以运动故事演讲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课堂知识,而且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围绕课文内容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如学习《小山羊和小灰兔》后,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其中的“小山羊”和“小灰兔”,这么做不光能让学生融入文中的对话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动词,而且学生在“演戏”和“看戏”中对课文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更能切身体会课文所要反映的“讲信用”这一主旨。
四、在阅读中提出和解决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广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现阶段的认知结构,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生“疑”,“疑”中得“解”。
例如在阅读《失踪的森林王国》的时候,学生们会在读过之后产生疑问。“为什么新上任的国王会下令摧毁森林呢?森林王国消失之后国王会怎样做呢?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挽回呢?”学生们所遐想的种种问题,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够一边阅读一边思索,只有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开展探究或互相交流解决,才会达到阅读目的。
从教以来,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但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还未尝试过深入的思考。前年,我接手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为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写作打好基础,我做了一些针对性探索。
一、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学习也一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因为有了问题才会产生求知欲望。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小学,学生的学前阅读能力很不理想,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他们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
二、阅读教学中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
“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考,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我已忘了这是哪位名家的至理名言,但这话却在我的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让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如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不迭地暗示,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进行多深呢?学生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火花呢?小学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为了迎合老师,他们在老师话音刚落就匆忙寻找片言只语作答,表面上教学气氛活跃,实际上是走进了无效教学的圈子。为了改变阅读教学的这种状况,我总是在问题提出后(明确,但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总是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过程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候。如第二册《小燕子进步了》教学时,我在总结课文时提出:“燕子妈妈为什么‘满意’地笑了?”话音刚落,就有两三只小手举起来了。我没有就此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这时回答会影响别其他学生的思维。于是我用手势示意他们把手放下,轻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我想你们如果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认真思考,把语言组织得完整些,回答一定会更精彩。”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同时稳定了全班学生的情绪。
三、阅读教学中创设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根据“互助互补”的原则,阅读教学也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我常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如教学第二册《奇妙的舌头》时,教学重点之一是感受动物舌头的奇妙。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1)独立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舌头?
(2)小组讨论:动物舌头的特点及功能分别是什么?
(3)集体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奇妙的地方?
“读”是辨认和理解书面语言,即辨认文字符号并将文字符号转换为有意义的信息输入的能力。英语阅读包括了朗读和默读。即使是初始的英语学习阶段,也有读的要求。三年级上学期学生所掌握的词汇与句子非常有限,对读的要求比较低,最重要的是认读词语和朗读句子、对话和简单故事,并在图片或其它提示下读懂与课文水平相当的对话或故事,涉及的话题仅包括:简单日常问候用语、身体部位、文具、颜色、交通工具、数字(一至十五)。随着词汇量和学习时长的增加,三年级下学期的阅读要求从原来简单的“读出学过的词语”,提高到要“能根据简单拼读规律读出简单单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单词的简单拼读规律,培养学生自主“读”的初步能力;其次是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这与上学期的要求有了很大的飞跃。 “意群”(又称预制的语块chunks)指的是在英语交际中表达一个词组、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的完整的意义。研究表明预制语块对于一种新语言的学习是非常有用的(翟风杰,2010)。周志民(2009)对“意群”(sense group) 的定义为:几个相邻的在意义和语法结构上都紧密联系的表示同类意思的一组词语。意群是由单词组成的表意单位,是介于单词和句子之间的中间层次。它可以由一个单词、词组或短语组成,也可以由一个从句,或一定的语法结构组成,也可以按语义来划分,如Who’s / the man with a cap?由此可见,意群对于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理解句子和段落大意以及文章中心思想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意群阅读法”,是指以意群而不是以单词为最小阅读单位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英语意群的朗读、阅读,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使所学知识更加整体化和系统化,使学生能受益于“意群阅读”,掌握“意群阅读”的方法,增强准确而快速地传递、接受、捕捉信息的能力,增强对句子、对话、文章的整体有效的理解能力。
二、初步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进行英语阅读的能力
当前,许多教师依然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课堂教学依然以教师为本,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学本末倒置,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合作学习意识,明知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感知,却没有行之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1.2以讲代学。
课堂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以讲代学、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没有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依然把学生视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发号施令,使学生思维得不到拓展。
1.3课件滥用充场面。
时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尤其是公开课,许多教师都错认为不用课件就不是一堂好课。
2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方法
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不高,但要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才能为以后的教学作好铺垫。下面谈一谈我在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及体会。
2.1总体感知。
低段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以听、说为主线,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于图片、简笔画、讲故事、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来引出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感知、并产生阅读兴趣,为后面的教学作好准备。
2.2简单提问。
由于刚学语文,学生的词汇量不是很多,教师在提问时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仔细思考、体会。
2.3培养猜测能力。
猜测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与所猜的内容存在一定的信息差,利用这种活动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凡是学生可能猜测出的生词尽量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用口语去解释词汇,但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猜测能力的培养比动手查字典更有意义,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有关图片、教师的动作等去猜测词汇或文章的内容,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