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7 14:51: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监督,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从“会计监督”到“监督会计”看上去似乎只是颠倒了词序,但仔细分析二者的含义,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会计监督”的概念是我们所熟知的,也有一个较为成型的定义,即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会计法》赋予的权力,对本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的监察和督促。这个定义比较完整、清楚地表达出会计监督的主体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客体是本单位的经济业务事项,范围限制在经济组织的内部,性质上归属于经济监督。因此可以看出,会计监督是一种内部监督。
“监督会计”目前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定义,但它与“会计监督”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区别。基本的理解为:“监督会计”应是对会计工作进行的监督,其监督的主体应是经济组织以外的法律、法规等规定行使监督权的有关机构;监督的客体是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以及会计人员等;监督的范围是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监督的性质既可以归为经济监督,又能属于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显然,监督会计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是一种外部监督。因此,“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的内涵是有着严格区别的。
二、新《会计法》中的概念混淆
新《会计法》在“会计监督”一章中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实行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同时又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有关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须经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显然,新《会计法》在“会计监督”一章的规定既有属于会计监督的内容,又有可以理解为监督会计的内容。这就将监督主体、客体、性质等都不同的情况认定为“会计监督”的内容,混淆了“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两个概念,同时引起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对二者理解的混乱,也使得人们不知道“会计监督”究竟是指会计人员进行的监督,还是指对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监督。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术界就开始在较大范围内对会计职能进行讨论,发展到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会计职能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我国对会计职能的研究在80 年代达到了,从“一职能说”、“二职能说”直到“七职能说”各种观点都有。但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职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功能,而监督就是会计本身的职能,而非会计身外之物。如果把“监督会计”的相关内容加在对“会计监督”有关条款的规定中去,同时视两者能划等号,那么“会计监督”是会计的职能,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会计”也就都可理解为是会计的职能了。不言而喻,这样的认识和理解都是错误的,会对人们产生很大的误导。
三、分别使用“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两个概念
从上文提到的问题来看,如果继续使用“会计监督”一个概念来表达根本不同的两种情况,显然对处理一些问题是不太恰当的。因此分别运用“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两个概念进行表述是很有必要的。“会计监督”专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监督会计”则专指对会计工作进行的监督。这两个概念监督的主体、客体、范围均不相同,同时表述了不同的情况,明确了表达的内容,也使得大家容易理解和接受。
但有人会认为人们已经很熟悉使用“会计监督”这个概念,并且“监督会计”与“会计监督”只不过是词序的重新排列,容易被人误解,所以不建议这样使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分别使用“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两个概念是可行的。一方面二者有着不同的权力主体;另一方面二者有着不同的利益主体。
不同的权力主体指的是监督对象和监督执行者分别归属于不同权力主体,通过利用不同权力对象,使得监督事件中的当事方能够互相制约,从而达到监督的目的。“会计监督”的监督对象是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监督的执行者是指经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因此,会计监督的监督对象的权力主体就是特定经济组织的经营者,监督的执行者本身就是权力主体。当会计监督的执行者在权力主体上不被经济组织的经营者领导时,那么会计监督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而“监督会计”的监督对象是各单位的会计行为,监督的执行者是来自特定经济组织以外的法定组织,例如政府的财政、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依法设立的会计事务所等有关部门。可见,监督会计的监督对象的权力主体是整个特定的经济组织,监督执行者的权力主体是一些国家监督机关和社会组织。要使得监督会计有效,监督执行者的权力主体必须将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不同的利益主体即监督事件中,监督各方分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对各自的利益主体负责。会计监督是内部监督,不言而喻,他的利益主体就是特定的经济组织。无论是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是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的会计工作都要为企业的利益负责。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成员,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行为,目的就是保护企业的利益。但由于现代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是相分离的,两种主体共同控制着企业,他们之间有相同的利益,也有不同的方面。由于利益驱动,经营者经常会干涉会计人员的工作,使得会计人员为了企业的利益故意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甚至不择手段,损害相关利益者的权益。同时企业是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一组契约的集合点,企业不单单涉及自身的利益,还牵扯到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企业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不能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因此监督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对单位会计行为的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单位的经济活动合乎法律法规,维护好相关利益者的权益。可见,监督会计的利益主体不止一个,与特定经济组织相关的群体都是它的利益主体。监督会计有效,可以为其利益主体提供保障。
从以上分析来看,“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二者不论是在权力主体还是利益主体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分别用“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两个不同概念表述不同事物和不同的情况,既是可行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二者各有所指,互不混淆。
参考文献:
[1]魏志伟.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J].经济视野,2012(6).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各单位的法定义务。会计监督可以定义为"经授权的会计人员按照本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使用特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监督和督促,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为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会计监督的主体应该是经授权的会计人员而不是会计机构。监督是一种权力机制,会计监督的客体即监督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会计人员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手段全面反映企业活动,监督的依据是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对企业和会计人员的外部约束力量,监督的直接目的是为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服务,最终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计监督的内容
当前经济管理处于新旧体制交替阶段,新的规章制度尚未健全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和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法规制度体系正在建立。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经营范围在不断扩展,经营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要求,但现行的核算制度与这些变化了的情况还不相适应。笔者认为,由于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因此,监督的内容应从核算工作开始。
一是要对单位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原始凭证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最基本证据,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也是保证会计数据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关键。因此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是各单位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的重要环节。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是否有账外设账的违法行为,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费用、成本、利润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加强对财务收支的监督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职责,只有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对单位收支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才能堵塞漏洞,防止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二是要看会计资料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监督各单位的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对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是否及时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三是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行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对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检查其使用的会计软件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用电子计算机生成的会计资料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
四是要监督检查各单位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从事会计工作必须持证上岗,这是我国会计管理工作的一项创新。因此要坚决制止不懂业务的无证人员上岗。
3会计监督的方法
3.1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作用。
要加强对各项法规制度的学习和宣传,使之人人懂法,人人守法,强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制,《会计法》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作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应以身作则,带头执法,不得干预、阻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更不能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切实维护国家财经纪律,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不断提高执行财经法纪法规的自觉性,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领导,完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理顺会计工作关系,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确保《会计法》和各项财经法纪的贯彻执行。
3.2实行会计监督,建立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根据当前会计工作状况,很有必要由财政部门配备专职的会计检查人员,对所属会计单位进行常年的循环往复的检查,促进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保证检查制度的正确执行。在内容上要侧重对会计资料和财产的检查,主要检查凭证、账簿、报表等,核查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真实。在方法上应侧重于凭证所反映的内容,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查对,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处理。
4如何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4.1正视会计的地位,积极改善会计履行职能的环境。
从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来看,会计监督应该是企业内部控制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管理者合法有效地完成受托责任,并利用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向社会有关职能部门及利益相关者证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成果分配的合法有效性。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真正发挥会计监督职能,除了需要来自企业内部的监督,还需要财政税务部门、政府审计部门、民间中介机构甚至司法监督部门对企业行为的监督与控制,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监督环境,促使会计监督职能的正常运转。
4.2实现会计职业管理社会化。
会计人员职业化管理指会计人员从业前必须通过财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并取得相应的任职资格证书。《会计法》已经作了明确规定,还对因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会计人员重申了处罚决定。由于会计人员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受法规制度和职业纪律的约束。不具备条件的人员,不允许从事会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会计工作从业人员的管理,并对每个会计人员的从业成绩、执业执行情况做出完整记录并定期进行考核。
一、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观点主要有“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管理活动论”两派,前者以葛家澍、余绪缨为代表,后者以已故会计学家杨纪琬、阎达五为代表。“会计管理活动论”基于对会计实践的观察和研究,认为会计工作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近年来会计本质理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仍然在各种意义上使用“会计管理”概念。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实践和专业媒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会计管理”概念:把各级政府、各个行业、社会以及企业“对会计的管理”理解成“会计管理”; “内部会计控制”或“会计控制”即“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会计监督”;还有会计从业人员把自己的会计工作看成是“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会计工作+治理层、管理层“对会计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上说明“会计管理”概念仍然活在会计实践领域,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理论上有认识和厘清以上各种概念关系的必要。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和“财务管理”经典概念推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以帮助实际工作者和会计理论工作者澄清认识、加深对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控制的理解,还可以为企业制定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制度框架提供理论指导。
二、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辨析
(一)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活动论”意义上的“会计管理”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纪八十年代。在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阎达五教授与杨纪琬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认为会计是“人们管理经济的一种社会活动”(杨纪琬,阎达五,1980),会计这一社会现象属于管理范畴,是人的一种管理活动,并提出“会计管理”这一概念。他们进一步研究并界定了“会计管理”的对象、职能、要素、目标、过程等,认为“会计管理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管理”(杨纪琬,阎达五,1984),“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阎达五,1985) ”“会计管理的要素包括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客体”,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阎达五,陈亚民,1989)。2003年阎达五教授进一步指出会计管理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其职能包括预测、决策、预算、预报、核算、控制、分析、业绩考评八项职能。本文认为,会计核算过程与会计管理过程、会计核算内容与会计管理内容在实践上不可分割,会计核算也是会计管理;在职能和程序上“会计管理本质上不仅是以时间为线索逐一进行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构成的循环,更重要、更深刻的含义是一种由标准、记录、对比分析和反馈构成的会计控制循环。”总之,会计管理指的是对价值运动的管理,其管理主体是会计人员,客体是价值运动,手段是会计信息和会计系统,职能是预算、反映、分析、反馈,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现实的会计系统是由会计信息处理流程、会计信息可靠性控制以及会计系统对经济活动的审核监督综合而成的。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会计不仅对外控制和监督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对自身产生信息的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实践中的信息控制包括流程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职责分离控制等全程、全方位控制,信息处理过程与信息控制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把会计系统当做“黑箱”来考察系统对外的“作用力”,实际上是把经济组织当做控制系统,把经济组织内的会计子系统当做“控制器”的一部分来考察的。在控制论意义上,以上所反映的会计系统对再生产活动的管理过程也可以叫做“会计控制”,但是现实的会计系统并不是一个只接受和发出信号的“黑箱”,会计系统本身也有信息质量控制系统、有监督系统,有对内对外的组织、协调职能(如职责分工、流程设计、原始凭证的传递等)和对内对外的监督职能(如原始凭证的审核、财产清查、对账、稽核),也就是说,会计系统是一个“白箱”。本文认为,“会计管理活动论”早期创立者实际上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考察会计系统的,会计系统是一个“会计管理”系统而不是“会计控制”系统。本文认为,“会计控制”应专指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内部会计控制”。 (图3)中的“会计管理系统”即会计系统对内的质量控制子系统从属于对外的控制、监督、组织、协调子系统,后者是会计系统的功能,也是之所以把会计系统叫做会计管理系统的原因,会计管理的最终和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对内控制信息质量而是对外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对外的组织、协调功能也从属于对外的控制和监督功能。由于会计系统不是执法者,因此,监督职能的地位又不如控制职能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有时候又把政府(或有关部门)和企业内部治理层、管理层对会计的监督、组织、考核等叫做“会计管理”,实际上是企业外部和内部有关机构“对会计的管理”,显然与“会计管理活动论”所说的“会计管理”即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管理风马牛不相及。
(二)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内部控制发展历程。比较常用且规范的会计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属于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内部控制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阶段(Internal Check)、内部控制制度阶段(Internal Control System)、内部控制结构阶段(InternalControl Structure)、内部控制框架阶段(Internal Control Framework)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该内容是否属于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存在争议,因此本文不做论述)。“从原始的组织诞生开始,直到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的实践。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3600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内部控制的初级形式内部牵制的实践(辛少穗,2007)。”在古巴比伦、古埃及以及古代中国都出现了实物保管、会计记录、审计的分离制度。最早的内部牵制是会计记录与钱财保管的分离,会计记录实际上是作为控制器的一部分出现的。“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制度阶段。”“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PA)发表了《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Internal Control: Element of Coordinated System and Its Importance to Management and the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的特别报告,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一个企业内部为保护资产,审核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坚持既定管理方针而采用的组织计划及各种协调方法和措施。”是一个由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条件、业务处理程序、检查标准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1972年,AICPA下属审计准则委员会的第1号《审计准则公告》将内部控制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会计控制是与资产安全、财务记录可靠及下列事项提供合理保证的组织结构、程序及记录。交易的实施是依据管理当局一般授权或特别授权;交易的记录要满足以下需要:能按GAAP或应用于会计报告的其他标准来编制财务报表;保持资产的经管责任;只能根据管理当局的授权才能接近资产;帐面数定期与实际数相核对,并对差异采取恰当行动(辛少穗,2007)。”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结构阶段。“1988年5月,AICPA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达到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公告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构成。”其中,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结构的关键要素,它“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分析、归类、记录和报告方法,旨在明确各项资产、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辛穗,2007)。”1992年9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与美国会计学会(AAA)、财务执行官协会(MAA)共同组成的资助组织委员会(COSO)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COSO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rnal Framework),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这份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项目标和五大要素,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OSO委员会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指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要素构成。至此,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为一体,内部控制框架也成为内容丰富、外延广泛的内部管理和控制体系,其广延和丰富性表现在无论内部控制的主体(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界限(组织界限)、目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还是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手段(“过程”和五个要素)涵义都非常丰富。借鉴COSO内部控制框架内容,我国于2008年5月22日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控制主体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容和手段也是“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所有“过程”,也包含“五大要素”。显然,这也是融合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内部管控体系。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随着经济组织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也从内部牵制时期的“会计记录”内部控制制度时期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的“会计制度”内部控制框架阶段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为一体,会计控制的职能越来越丰富、明确、延伸最后完全融于内部控制整体。但是,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而实行的控制始终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借鉴内部控制制度时期的“会计控制”定义,我们仍然把为实现这部分目标的职能称为“会计控制”或“内部会计控制”。在我国现行内部控制框架中,内部会计控制即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实行的控制。对资产安全的控制可以说是“会计系统”对资产的控制,这是会计自古以来就具备的职能;对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的控制是会计系统内部和外部对会计信息的控制,这种控制的产生是因为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和管理具有作用,对会计信息的控制也是为了实现“会计系统”对有关财产物资和经济活动的控制。所以:如果以会计系统为考察对象,则所谓组织内部会计控制还可以分为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和会计系统外部控制;组织的“内部会计控制”目的还是为了对外的“会计管理”“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会计系统内部的自我信息质量控制需要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审核,因此这种控制与对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控制也不能截然分开。
(2)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由(图4)可以看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包括会计系统内部的控制,也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信息处理过程的控制,但这里都是在组织内部来分析的,都属于“内部会计控制”。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不属于本文考察的范围,应属于外部“对会计的管理”或外部“对会计的监督”。 如(图5)和(表1)所示,此处所谓会计控制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控制,目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完整,而“会计管理”主要是对货币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管理,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二者又密不可分,会计管理是通过会计信息进行的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成为会计管理的关键,而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就是会计控制。不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控制,就无法进行会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会计管理与会计控制无法截然分开。比如,会计信息提供者既要进行会计预算、核算、分析和反馈等会计管理工作,又要控制(并接受其他部门控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会计核算过程既是信息处理过程,也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见(表2)。如(表3)所示,内部控制中为合理保证法律、法规的遵守以及经济效率和效果的提高与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内容也存在着重叠。因为会计监督的部分职能就是维护法律法规,会计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包含对会计信息处理质量的控制,会计系统本身对外部再生产过程具有“过程控制”职能(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同时现实的会计系统也具有对法规执行活动的监督职能,而这些职能就是会计系统的全部,所以会计系统就是会计管理系统,从定义上看,内部控制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非常广泛,所以,应该说,会计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子系统。
内部控制是为了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由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的过程;而会计管理是具有上述目的(主要是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过程,且会计管理是由会计人员进行的管理;
会计管理∈内部控制
(三)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概念争议较大,通常认为监督往往与系统外部有关主体的执法行为有关。按照《会计法》规范的“会计监督”内容,“会计监督”有以下几方面意义:一是会计人员对财务收支和财产物资的监督;二是组织外部有关主体对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的监督,包括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对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的监督即组织外部“对会计的监督”,也可以归为外部“对会计的管理”,包括所谓政府“对会计的管理”(即实际工作中经常说的政府“会计管理”),这超出了本文考察的对象;三是组织内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既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也有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如《会计法》第28、29条规定),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以上内容除了企业外部对会计的监督以外,其余内容可以称为“内部会计监督”,应该属于内部控制的内容。如(图6)所示,组织内部的会计监督无论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还是对会计的监督,无论归为会计控制还是会计管理都属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子系统。
(四)财务管理 2010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把财务管理定义为:“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价值管理工作。”2010年中级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财务管理》把财务管理定义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都认为财务管理的内容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其对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界定也大同小异,财务管理的对象包括筹资、投资、运营资金和资金分配等方面,管理的手段就是,决策、计划和控制,不需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在国外,美国人James C. Van. Horne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1998)也认为“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融资和管理。”显然,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一个方面进行的直接管理,是对人、财、物、信息中“财”进行的管理,如同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劳动人事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一样,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但是由于资金与其他要素密切相关,所以对其的管理可能涉及许多部门,但这不能否定其“职能管理”的实质,因为“人事管理”和“物资管理”也涉及很多部门,它们同样也是一种职能式的具体管理。而会计管理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经营活动各个方面进行的全面反映和全面管理,这是一种全面的、间接式的管理,即所谓“什么都管,什么都不管”(杨纪琬,1997)。但是,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又不是毫无关系,像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一样,财务管理也必须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无论是决策、计划还是控制都需要运用会计信息,需要会计管理部门的反馈。所以,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如(图7)所示。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有联系但没有交集。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两两相互重叠、交叉,而三者又都是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如(图8)所示。这里所探讨的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都是在组织内部进行,都属于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内部控制可以涵盖以上内容,是因为现代内部控制无论从目标还是实施主体上来看外延都很广。会计监督、会计控制和会计管理的外部边界并非图中表现得那样清晰,而是模糊的,这在上文的辨析中能够明显地看出来。它们与内部控制也基本融为一体,这即是内部控制“框架”的本来含义。会计管理与会计控制有交集,是会计系统内部用于信息质量控制的控制活动和会计部门对于资产安全控制的信息沟通及会计部门采取的其他控制活动如财产清查和核对制度。不同之处是会计控制还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而且二者的主要目的不同:会计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的交集则在于组织内部通过财产清查和余额核对对财产物资的监督以及组织内部有关部门和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和会计工作的监督。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会计监督还包括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和会计工作的监督。会计监督与会计管理的交集是会计系统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以及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控制。二者不同之处是会计监督还包括会计系统外部甚至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三者共同的交集是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这个结论包含以下常识或观点:没有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无法进行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而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也是它们共同的基础。没有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就谈不上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当然更谈不上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及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是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的核心和基础,从而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部分;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于组织内部的管理非常关键,所以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内部会计监督系统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部分;会计系统的最终目的就是会计管理的目的,即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效率和效果。通常认为监督和控制都是管理职能的构成部分,所以,从大的方面来看,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都可以称为“会计管理”,并没有可以截然分开的界限,它们逐渐交叉融合并与内部控制也逐渐融合在一起(如内部控制框架所述),这也许反映了企业管理和控制的一种趋势。在实践中,对以上概念的认识和应用需主要抓住以下要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界限。能够区分两个基本问题就可以了:是“会计管理”还是“对会计的管理”?是会计系统内部的管理、组织系统内部的管理还是来自于组织系统外部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会计研究》1980年第l期。
[2]杨纪琬、阎达五:《会计管理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管理》,《财贸经济》1984年第l0期。
[3]阎达五:《会计理论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阎达五、陈亚民:《发展会计理论,振兴会计事业――“会计管理活动论”10年回顾》,《会计研究》1989年第6期。
一、如何理解会计诚信和会计监督
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就是企业的会计诚信和会计监督,能够有效地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能够帮助企业稳步地提升经济效益。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市场环境中的竞争越发激烈,从而使企业对自身的财务管理应更加重视,要求更加严格。为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会受到财务问题的掣肘,对会计诚信和会计监督进行重视就显得非常重要,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一)如何理解会计诚信。会计诚信在会计行业中,就是真实地向会计管理人员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观念的转变,企业的会计诚信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目前,我国的企业对会计诚信还没有进行相关的定义,如果对会计诚信进行整体内容的概括,应该概括为:企业发展是需要以会计诚信为前提条件的,会计诚信同时也是会计行业发展的必要因素。只有具备了会计诚信,企业才能通过会计信息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评价,具有会计诚信,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才能真实地通过数据反映出来。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会计诚信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会计诚信成为对会计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我国在未取消会计证之前,就在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中设置了关于诚信的考核,由此可见会计诚信的重要性和我国对会计诚信的重视度。(二)如何理解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可以理解为企业对自身会计信息准确程度的一种保护手段,会计监督的具体内容是指企业内部的会计部门相关管理人员通过企业的会计相关管理制度以及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会计信息的一种分析和整理,而进行审核的过程。对企业中的会计信息缺陷进行查明和控制,进而实现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控制。会计监督的实际内容包括对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构的管理,同时也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会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二、会计诚信和会计监督对企业的重要性分析
(一)会计诚信和会计监督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企业的会计诚信以及会计监督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在企业的正常发展中,必须要进行的流程就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反映出企业的某一个阶段的真实经营状态。这种评价和分析包括了对企业股东资产以及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对企业财务的隐瞒情况进行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帮助企业得到稳定的运行,同时也能为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和帮助。(二)会计诚信和会计监督帮助企业实现对国家财务法律法规的维护。在我国企业的正常运行过程中,需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地管理和规范。在对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的过程中,会计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企业的正常运行过程中,会计工作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想要从根本上遵守国家的相关财务法律法规,提升企业的会计诚信工作以及会计监督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三)会计诚信和会计监督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进行提升。对企业的内部综合管理而言,会计的诚信和监督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的管理者进行决策时提供必要的信息,实现企业的会计诚信和监督,能够有效保证企业正常发展,所以提升企业的会计诚信和监督工作,能够为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提供正面的效应。
三、会计诚信和会计监督缺失的原因和引发的负面结果分析
(一)会计诚信缺失的影响因素分析。我国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一些企业相关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的利益,只是考虑自身的利益,单纯为了企业的短期利益,不顾及对消费者的身心伤害,从而造成了企业的诚信缺失。这种情况在我国食品行业、以及工业品行业都时有发生,近年来,发现我国的假冒伪劣商品非常多。另外,企业的审计机制和企业的审计组织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目前的外部审计主要是依靠审计单位来进行,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十分紧缺,使审计机构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审计企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如果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非常容易引起相关企业的不满,但是如果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则会对自身造成一定的风险,因此目前我国的企业诚信问题非常严重。(二)会计监督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分析。从会计相关法律法规角度上来看,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待于完善,企业的相关监督部门没有足够的权威,从而使企业中的会计监督没有得到理想的进行。近年来,我国时常出现伪造会计凭证以及伪造财务报表的情况,很多相关监督部门为了某种利益对这些情况不重视,使得这种情况越发严重,进一步降低了企业会计监督的可行性。从目前来看,虽然很多的企业都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会计监督的制度,但是在具体的监督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形式化的情况,很多企业的会计监督相关人员并没有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执行,导致很多企业的会计监督机构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如何提升企业的会计诚信和会计监督
(一)加强完善会计法律体系。目前,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企业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准则进行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制订,对企业的内部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出现造假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一旦出现问题要进行严格地制裁。总而言之,要让会计行为和会计诚信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二)加强建设会计监督和会计诚信制度。目前,根据企业的会计诚信和监督工作缺失的现有情况,非常必要建立一套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和诚信的相关管理制度,从而对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提供有效保护。在建立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和诚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必要的情况下,要对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以及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权利上的分离并且要进行互相制约。从根本上避免企业出现腐败和造假的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的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保障。对于建设会计监督和诚信制度来说,我国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来对其进行管理,通过制度和法律作为约束,让违反会计诚信的行为和个体能够受到严厉的处罚,从而使会计监督和会计诚信能够取得较好的发展。(三)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建设以及职业道德。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诚信水平和道德水平能够决定企业的会计诚信和监督能力。所以对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诚信建设和职业道德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充分地提升企业内部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的会计诚信工作和会计监督工作,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一方面,会计行业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具有比较强的业务能力以及充分的会计知识,所以会计从业人员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另外一方面,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也应该对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同时也要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行严格的考察,进而对企业的整体会计水平进行提升,会计工作的好坏往往能够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但应该积极地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准,同时也应该对企业的财务状态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提升自身的诚信行为以及监督行为,帮助企业能够得到顺利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诚信和企业监督的体系建设对企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对企业会计诚信和企业会计监督设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企业内部会计诚信建设以及监督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本文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对如何理解会计诚信和会计监督进行了探讨,同时会计诚信和全年监督对企业的重要性以及会计监督和诚信缺失所引发的负面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提升企业的会计诚信和会计监督提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能够为我国企业中所存在的会计诚信和会计监督缺失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作者:高熠 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高露.浅谈我国金融企业会计诚信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7).
[2]丁宏梅.诌议日益弱化的会计诚信与监督[J].华章,2008(19).
[3]王熙.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诚信的缺失现象及其对策[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6(06).
[4]陈洁.法学角度下会计诚信危机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17).
[5]李奕.对单位如何实现会计诚信加强会计监督的研究[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6(04).
[6]谢美林.关于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诚信度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6(35).
[7]韦志奇,黄荣.试论林业科研单位会计诚信的缺失[J].管理观察,2011(05).
所谓内部会计监督系统,是指来自组织内部,覆盖于微观经济管理领域,从组织职能角度或者从专业技术角度进行的各种监督活动。包括:在会计、审计、法律、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统计管理等方面发挥监督与控制职能。内部会计监督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详细把握:
1.从会计监督内容上理解,内部会计监督是指由企业管理者、各级职能部门和财务会计部门以外的机构与人员,对本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的监督检查。例如,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对财会部门的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进行监督检查。检查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有无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行为;有无隐瞒收入和进行不正当利润分配的情况。如果发现值得怀疑的地方,监事会可以用公司的名义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机关等进行严格的复审。
2.从会计监督对象上理解,内部会计监督可以监督和检查企业的劳动分配原则、可以监控组织的统计指挥系统,还可以分析与评价公司的责权对等关系,甚至监督检查组织的各种控制幅度。例如,内部审计机关应当对会计部门报送的工资与福利数据进行严格检查,提请管理当局纠正不当的利益分配措施;还可以对跨国集团的分部会计报表进行仔细的研究与分析,评估各种分支机构的收益与支出结构和数据,防止不讲整体效益和责任推委的情况发生。此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进一步验证会计部门的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评价和检查各级职能部门的责任预算与决算,分析其权利和责任对等情况,防止无效激励措施以及承包方案缺乏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局面出现。
3.从会计监督方法上理解,如果财会部门从自发的角度实施这些方法,也完全能够充分发挥对组织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监督控制作用。会计机构和人员充分利用的监督方法可以划分为几种:即对财务数据进行监督的方法、对物资流动进行监督的方法、对现金流动进行监督的方法、对人力资源流动进行监督的方法、对信息流动进行监督的方法等。例如,会计机构和人员首先应当自发设计一套“钱、财、物”分管制度进行有效监督,可以通过现金预算制度控制企业各种违法支出,还可以借助内部审计部门分析和测评产品成本报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此外,会计机构和人员还可以对材料或物资利用最优定货批量方法进行监督、对物资保管和领用制度,以及信息处理程序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密的监督。
4.从监督会计循环程序方面理解,紧紧围绕会计系统的本质功能开展各项会计监督。会计管理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系统管理,包括科学设置各级会计岗位并合理进行会计分工、严格审查会计凭证的填置与复核、有效控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与保管、严密预防实物和现金上的各种违法行为、认真履行财务收支制度控制的专责、审慎监督各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及合理性。例如,财会部门可以通过财产清查手段,对物资保管情况进行控制与监督,还可以对企业重大的投资和筹资决策进行可行性研究与分析,对企业正当利润分配和依法纳税数据进行法律咨询或调查。总之,只要会计人员充分利用会计循环中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控制,完全能够把一套合理科学的预警体系建立起来。
关键词: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指依照国家法律和各种财经政策、规章制度对会计工作实行监督,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地协调、控制、监督、督促,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市场经济的有序运作离不开会计监督。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更需要强有力的会计监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会计监督呈弱化态势,致使经济领域中不规范的经济行为与违法犯罪层出不穷,强化会计监督日益重要。
一、会计监督不力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约束机制的局限。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比如,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有的企业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仍用传统的做法来看待新制度,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使得出现“新制度、老观念、老办法”,会计管理混乱。
(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是导致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内部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委托经营者对企业财产进行监督,为维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很必要的。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全,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是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有的则单位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以致会计秩序混乱,现象经常发生。在一些单位中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广泛运用,作业人员技术要求较高,操作单一化,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难以落实,违纪违规行为呈现出智能化特征,会计监督难上加难。
(三)会计素质的局限。在现代企业中,会计人员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因此会计人员、会计工作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就变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一般来说,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者,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二、完善会计监督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宣传学习《会计法》的力度,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并给予处罚;同时强化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并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从思想上重视企业制度建设的意义。除了健全《会计法》之外,还应修订相关的刑法、公司法等其他的法律法规来配合《会计法》实施,真正树立起《会计法》在会计工作中的权威。
(二)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实质上就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为保护财产安全和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经营方针和目标的实现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总称加强内部审计在工作中的作用,转化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要加强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审计的地位,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是形同虚设。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促进单位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
会计监督制度的出现,就是为了保证企业的资金账目安全,避免由于各人或是企业原因,出现会计问题。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监督并不完善,为了让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快速发展,就要强化跨级监督职能,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资金是安全的,同时也可以增加企业的资金实力。根据目前企业的情况,会计监督要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这样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地避免企业出现会计问题。所以,了解会计监督的作用,并且强化会计监督是十分重要的。
会计监督概念
会计监督是会计职能之一,是与会计核算并重的只能。会计监督,顾名思义就是对会计项目和内容进行检查,对企业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往来进行核实。也就是相关的单位指定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其检查行为是合法的,合理的,具有依据的。所以,会计监督是具有经济监督检查职权的,是可以检查企业的经济活动的资金流动记录是否是真实,合法的,合理的。因此,会计监督可以检查出企业的经济活动的漏洞,可以督促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行为,能够保证企业运转顺利。
会计监督作用
我国会计监督行为主要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这样双管齐下,企业内部自查和外部检查,可以保证企业的会计行为是合法的,依照规矩而来的。由于会计监督可以监督经济活动,所以能让企业的经济活动获取更大收益,从而发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达到经济目标的功能。所以,会计监督主要就是在保证企业的经济活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且能够让企业加强管理,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实力。
会计监督的现状
我国的会计监督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合法合理性,但是我国目前的会计监督存在一些问题。会计监督应该是依照法律,按照会计监督的规矩以及认真,严格的检查经济活动的一种行为。但是某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在会计监督检查的过程中,作出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比如干扰会计检查工作秩序,制造虚假信息,让会计信息质量严重失真,对企业的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要保证会计监督能够实现其作用,就要强化会计监督,才能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
新经济形势下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对策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会计监督是会计职能之一,都是需要依照法律行使职能权利的。所以,只有加强会计监督的体制改革,才能让会计监督实施的更彻底更顺利。首先要求会计监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按照法律的要求,执行会计监督,才能让会计监督的更彻底。同时,会计监督需要会计人员,所以合理科学地调配会计人员,才能保证会计监督能够真正的起到效果。因此,要对会计人员的任免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提升会计队伍层次
会计监督队伍毕竟是需要会计人员和相关的工作人员组成的,如果相关人员的素质不高,就会因为个人的利益,对会计监督的过程进行干扰,扰乱会计监督秩序,甚至会做假账,让企业遭受经济损失。同时如果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不强,专业水平不高,也会导致会计监督的目标不能达成。所以,要提高会计监督的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高素质的会计队伍人员,能够秉公持正,认真对待会计监督工作,这样的会计监督工作才是依照法律而行事的,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
要逐步建立健全的会计评价系统
会计工作人员是会计监督过程中主要执行者,对企业的会计监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会计监督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所以和会计监督的相关事宜,都要记录在册,因此要逐步的建立起科学健全的会计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在会计监督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是具有监督资格的。并且根据评价体系,对相关人员进行评价,如果出现恶劣行为,就要及时取消会计人员的工作资格,同时也可以避免企业造假,所以,建立健全的会计评级体系十分的重要。
建立健全会计内部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是由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共同组成的,而对于企业来说,内部监督是最重要的监督工作。只有时刻能够自查,企业才能不断的发现问题,才能让企业的资金活动流向没有问题。所以,要建立健全的会计内部监督制度,通过内部不断的监督,完善各个流程的手续和要求,从源头上就杜绝出现会计信息不真实的现象发生。并且要找法律办事,公平公开,让所有人都了解到企业的内容不情况和资金流向,这样才能让企业更具有向心力,才能发展的更好。
结束语
我国企业根据现有的市场经济情况,以及企业的情况,不断地调整会计工作项目内容,是为了让企业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单纯的完善会计项目还不足以应对经济市场的风险,还需要进行会计监督,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完善会计监督制度和职能,强化会计监督的评价体系,才能让会计监督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巨大的作用。所以,只有了解会计监督作用,并且根据企业的情况,强化会计监督,才能保证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翠玲.论会计监督的作用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J].企业研究,2012(08).
一、引言
会计监督,一直是我国会计学界关注的热点。从20世纪80年代的会计是否具有监督职能大讨论,到将会计监督作为写入《会计法》,都说明了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和人们的关心程度。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凭借经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依照持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综合地、全面地、连续地、及时地监察和督促,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法,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达到提高特定主体工作效益的目的。”[1]从这一基本含义,可以看出会计监督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会计监督的主体具有授权性。二是会计监督的客体具有明确性。三是会计监督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四是会计监督具有合法性。五是会计监督的目的具有效益性。在我国会计监督是通过立法赋予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正当行使的职权,也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最直接、最主要的监督手段。长期以来人们对它寄于厚望,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但实践中,会计监督作用一直不尽人意。会计改革以来,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而事实上会计监督却呈现出低效率、弱化势态。为什么呢?
二、会计监督的理论先天不足,弱化了会计监督,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
首先,对会计监督主体的认识不足,使得会计监督缺位,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有人认为会计监督主体是国家,也有人认为是企业,最普遍的认识是认为会计监督主体是会计人员。这种对会计监督主体的认识不足,使得我国会计监督主体缺位。其实我国会计监督主体经历了一个由“国家会计主体论”到“企业会计主体论”的转化的过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服务的对象是国家,与此相适应的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根据法律、法规对经济活动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与评价,从而维护财政法规,保护社会主义财产,所以会计监督主体也是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会计服务的对象不再直接是国家,而主要是企业。会计为企业内部经营提供信息,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的优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并为企业有关方面提供信息,协调企业与有关各方的关系,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与此相适应的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及资金运动进行控制,以保障各项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从而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会计监督主体也相应转为企业。所以为了防范会计舞弊的发生,我们必须从会计监督的主体角度强化会计监督:(1)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核算、审查、分析及报告的所有程序与步骤,能有效地防止侵占集体和国有财产,减少人为造成的损失。企业应在遵守会计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制定出合理的货币资金、存货、费用支出、固定资产、往来结算、报表编制、内部稽核和岗位责任等制度,从而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2)必须完善对领导的考核、奖惩制度。单位领导是企业经济业务的决策者,是会计人员的领导者,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会计人员执行会计监督的效果,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各项改革还不到位,使得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大,为尽量避免经营权侵占所有权,必须完善对领导业绩的考核制度,不仅应从报表数据,还应结合企业实绩、发展前景、人才使用、内部凝聚力和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综合考核、评价单位领导的经营业绩,并做到奖罚分明、奖惩有力。(3)必须在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人员竞争上岗制度。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在人才的流动和合理使用上,都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引入竞争机制,尽量做到人尽其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对会计人员实行竞争上岗,能有效地促进会计人员提高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促进会计监督质量的提高。(4)必须重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行为主体,会计监督的实施效果直接通过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工作体现出来。为此,从会计人员角度强化会计监督:一是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近几年来,我国大专院校的会计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也形成了一种制度,使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文凭、证书只是过去知识和能力的证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新经济现象不断涌现,理论知识不断调整和完善,只有不断加强后续教育,才能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此,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为我国不断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提供了法规保障。二是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行动的指南,会计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不,不弄虚作假,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严格履行职责,认真执行会计监督。其次,对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不足,使得会计监督越位,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目前对会计监督体系的认识产生了一种误区,即将会计监督分为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社会会计监督和政府会计监督三种。这是一种监督主体不明、职责不清的分类法。按此分类,会影响到会计监督组织体系的建立健全和会计监督的实施。对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不足,会造成对会计舞弊虽然监督者甚多,但不分主次,从而导致会计舞弊监督越位。我认为,企业的会计监督主体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单位的管理人员(包括会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其二是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者、贷款人和他们在企业的代表如董事、独立董事、监事等,税务部门、潜在的投资者、财务分析师等);其三是政府;此外,如对政府会计监督要实施再监督,则还应有一监督主体——人大,因为人大可以保证政府会计监督的正常运行和效率,对政府会计监督起再监督的作用。因此,会计监督可分为企业内部责任人的会计监督、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会计监督和政府的会计监督。而且在上述会计监督体系中,政府的会计监督最为重要,在所有的会计监督中起主导作用。所以完善我国政府会计监督的思考成为必然。然而要搞好我国政府的会计监督,就必须从理论、方法、组织和措施上予以解决。构建一个适合于市场经济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监督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能保证该体制高效运行的机制,对于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顺利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对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的差异性分析不足,使得会计监督错位,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会计监督是特殊环境下会计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会计控制是抽象的,涵盖整个会计核算的历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时期的会计控制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会计监督是会计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与特殊的经济环境相联系的一种会计控制。“在史前时代便可发现,原始人所作的刻画符号,开始便与管理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人们一开始就进行的计量与记录便出自对经济进行管理的动机。”[2]这时的管理动机就是对生产、生活做到心中有数,是最初级的控制形式。“进入文明社会后,在自然经济发展阶段,单式簿记的方法体系逐步构建起来,这时客观上与簿记核算职能并存的还有簿记的监督职能……。”[3]有了簿记,就有了会计监督,但从企业来说,会计监督只是国民经济控制系统的一个环节,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它只是不完善的会计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果不把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的差异性分清,就有可能当会计舞弊发生时不能因时因地,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适时适地地进行监督,导致对会计舞弊监督错位,弱化了对会计舞弊的监督。所以应该理顺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的差异性:
项目会计监督会计控制
实施时间不同只能是事后监督可以是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范围不同只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监督不仅和外部环境紧密相连,而且和外部环境形成有机整体
依据不完全相同财经法律、法规、制度较完善的会计控制没有现成的依据,它是面向市场和内部环境,以取得最终效益为依据,只有在经济业务发生后,才与会计监督相同,是以财经法纪作为依据的。
“反映”方式不同对经济事项的事后监督,只能从外表反映,不能从经济事项的内部进行反映能对经济事项进行事前控制,消除了不确定的不利因素,反映了资金运动的本质。同时,生产经营过程以前的事前控制通过预决策反映出来,而会计监督不能对预决策进行反映。
第一,会计监督系统概述。会计监督是指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形式所具有的职能作用。会计监督系统是具有层次性的,这种层次性还表现在,会计监督有内部会计监督和外部会计监督之分。内部会计监督系统指通过会计、内部审计等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及其所体现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经济监督;外部会计监督系统指国家有关部门、中介组织等在得到授权或者受托的情况下,对指定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及其所体现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经济监督。内部会计监督系统是微观层面上的会计监督系统。从目标上看,内部会计监督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保证单位资金、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单位的各项财务收支及其会计核算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从主体上看,内部会计监督的责任主体不仅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本身。也包括单位法定代表人及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等其他机构或人员。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是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执行主体;从客体上看,内部会计监督的内容主要是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事项;从方法上看,内部会计监督主要体现为核算监督和制度监督两种手段。外部会计监督系统是由独立于被监督单位之外的主体来执行的,它以单位整体作为监督的对象,但主要通过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再监督来实施。外部会计监督系统由社会会计监督和政府会计监督两部分构成。社会会计监督指民间审计监督,它是中观层面上的会计监督形式,其主要职责是鉴证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政府会计监督对政府负责,主要包括财政监督、国家审计监督、税务监督、证券监管、银行监督、保险监管等形式。各种政府监督检查部门,所针对的单位、监督检查的目的和重点各不相同,但强调的都是对单位会计活动及会计资料的监督检查,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新会计法从系统论的角度对会计监督进行不同层次的界定,明确了其是由内部会计监督、注册会计师监督和政府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完善的会计监督系统,必须在有效的运行机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这就需要对会计监督系统存在的前提、产生的根源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作用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
第二,会计监督系统的运行。会计监督作用机制的良好运行,有赖于全方位的保障措施。健全法制是其中之一。首先,应进一步完善《会计法》。新修订的《会计法》较前虽有很大改进,但仍有一些地方需进一步完善,在《会计法》中应做出明确规定。如外部会计监督形式对企业往往会造成重复检查,但却都能查出现新问题,然而没有哪个监督部门做最后结论。并承担责任,企业经营者的会计责任没有被真正解除。因而《会计法》应作出关于会计责任解除的相应规定,即规定除故意欺诈外,会计报表一旦被某个会计监督部门认可,该部门就应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负责,这样可以强化会计监督系统中各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其次,不断健全和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目前需要根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尽快研究制定与《会计法》相配套的法规、制度或者实施办法,以保证《会计法》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同时,要对现行的会计法规、制度进行清理,严格有关会计规章制度的报批和备案制度。特别是要对地区性的会计规章进行全面清理,对不适应新形势要求、不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要按法定程序予以废止,部分内容与《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相抵触的,要及时进行修订。再次,促进《会计法》与相关法律的衔接。
《会计法》规定的法律责任主要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两种,具体操作应与相关法律衔接紧密。如由于《会计法》适用于全社会各单位,对国有单位的违法行为人可以追究其行政处分,而对私营企业主则不易操作。因此,在相关法规中要明确他们的行政责任。又如《会计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对照《刑法》,对会计犯罪行为规定很少,仅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罪、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罪,在《刑法》中应增加与《会计法》相应的会计犯罪的内容。最后,规范《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目前,我国颁发并实施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会计准则也进行了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处在并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要处理好《会计法》、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关系。《会计法》不宜具体,不应过分强调操作性,不应将属于会计准则甚至属于会计制度规范的内容归入其中。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都是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组成部分,均属于具有行政法规性的规范性文件,两者都是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出的规定,但由于二者涵盖的业务内容不同、侧重点不同、适用范围不同等,尤其是根据我国具体的会计工作实际。它们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并存,二者不可互代。
关键词:
会计审计;质量;会计监督;提高;途径;分析
一、提高会计审计质量途径
想要提高会计审计整体质量,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综合素养是关键所在。在此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会计审计人员招聘控制工作,要根据会计审计岗位性质、岗位职责,明确该岗位技术与能力要求,通过不同途径引进优秀的会计审计人才,对其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更好地胜任相关工作岗位。在日常工作中,要定期对会计审计人员进行全面、系统地培训,对其进行再教育学习,学习会计审计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等,提高他们的会计审计操作能力,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逐渐提高他们的综合技能,提高会计审计整体质量。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比如,薪酬福利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制定“科学化”、“合理化”的责任制,层层划分,将其落实到具体工作岗位上,明确会计审计工作岗位职责,有效防止权与责混淆,确保会计审计工作人员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提高会计审计准确率,为领导者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加强会计监督途径
确保会计审计信息真实、安全、可靠是会计监督的核心职能。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做好目标管理工作,将会计监督落到实处。就经营管理目标而言,属于复杂化、多样化的管理规划,并不是单纯的企业运营发展规划。企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全方位分析各影响因素,根据会计审计岗位特点,制定合理化的经营管理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社会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合理制定长、中、短期目标,将会计监督落到实处。在制定好经营管理目标之后,企业还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部门的作用,进行信息数字化处理,坚持自上而下的原则,明确各部门岗位任务,逐一分解任务,定期考核岗位工作人员。会计工作人员要根据员工考核情况,动态监督企业一系列经济活动,更好地履行会计监督职能,认真做好会计监督工作。
三、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共同途径
(一)健全企业内控体系
就内部控制体系而言,是指借助内部员工行为的关联性、制约性,相互监督,规范工作人员工作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会计工作全过程,确保会计行为更加规范,提高会计审计准确率。企业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确保会计审计、会计监督工作顺利开展,动态监督各岗位工作人员,提高企业整体运作能力。同时,在内控体系作用下,会计审计、会计监督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目标,开展会计审计与监督工作,提高其执行力度。在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中,企业领导者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统筹兼顾,制定可行的岗位行为准则,有效指导会计审计、会计监督工作,确保其有章可循,明确对应的行为目标,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此外,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凝聚力有着某种必然联系,企业领导者必须明确企业文化,制定统一化的文化理念,增强员工凝聚力,使其具备全新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借助内部员工力量,有序开展会计审计、会计监督工作,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加强会计监督。在基础上,企业可以制定合理化的会计委派制,把会计监督工作人员从被监督对象中分离出来,使其和被监督对象之间不存在某种利益关系,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会计监督工作中,确保会计监督更加客观、公正。
(二)巧妙地引入外部审计单位,构建会计审计信息化平台
在运营管理中,企业要巧妙地引入外部审计单位,再次认真审查内部审计结果,动态监督企业员工工作情况,提高会计审计质量。政府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责,加强会计审计、监督工作,有效防止企业因个人利益扰乱社会市场秩序,破坏已有的“公平、公正”秩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借助内、外部审计,进一步提高自身会计审计、会计监督水平。还要优化利用先进的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会计审计信息化平台,加强其信息化建设,优化创新会计审计方法,提高会计审计数据信息准确率。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利用网络数据库,实现远程审计、IT审计,从根源上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加强会计监督,避免出现各种违法乱纪现象,确保企业一系列经营管理活动顺利开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会计审计、会计监督并不属于相同的会计系别,但二者间存在某种必然联系,会计审计离不开会计监督的支撑,而会计监督也要依赖于会计审计。为此,企业必须全方位分析会计审计、会计监督二者之间的关系,多层次采取可以同时提高二者的对策,将会计审计、会计监督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会计信息更加客观、准确、完整,有效指导相关工作顺利开展,减少企业运营成本,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使企业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于海玲.探析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对策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