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模板(10篇)

时间:2022-04-26 06:04: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篇1

中图分类号 S635;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088-01

紫甘蓝俗称紫包菜,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中的一个变种,因其外叶和叶球都呈紫红色,又名红甘蓝。紫甘蓝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U,因其种植效益较普通甘蓝高,而逐渐为农村广大菜农接受,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特种蔬菜[1-3]。

本试验旨在平衡施用磷、钾肥的前提下,通过氮肥总量控肥和氮肥分期调控肥效试验,探讨栽培过程中氮肥对紫甘蓝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掌握氮肥的最佳施用量和施用时期,为确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提高紫甘蓝生产科技水平和肥料利用率,建立经济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贵州省江口县闵孝镇鱼良溪村边江组一农户责任地,黄泥土,中等土壤肥力,pH值为5.8,含有机质22.1 g/kg、碱解氮112.0 mg/kg、速效磷15.4 mg/kg、速效钾35.0 mg/kg,海拔420 m,前茬作物为蔬菜。供试作物为紫甘蓝,品种为紫丹,肥料为 46.4%尿素、12%过磷酸钙、50%硫酸钾、复合肥(13-6-6)。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6个处理,具体见表1。各小区磷钾肥施用量相同,钾肥40%作基肥,60%作追肥;磷肥全部作基肥施入。常规施肥区复合肥按基肥450 kg/hm2、追肥300 kg/hm2,尿素追肥施375 kg/hm2。

小区面积为18 m2(3 m×6 m),种植规格为37.5 cm×40.0 cm,密度为66 600 兜/hm2,采取随机排列[4-6],3次重复。

1.3 试验实施

2012年9月12日育苗,2012年10月30日定植,2013年5月8日收获,试验地不施农家肥。生育期内中耕2次,成熟后一次性收获,除施肥外各小区农事操作完全一致。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及经济性状调查

由表2可知,紫甘蓝无氮区(处理1)生育期最短为225 d,其次是70%优化氮区(处理2)229 d,100%优化氮区(3∶7)(处理3)和100%优化氮区基追比(0∶10)(处理4)为232 d,生育期最长的是130%优化氮区(处理5)和常规施肥区(CK)为234 d。不同施肥处理对紫甘蓝经济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株高以处理1最低为49.8 cm,CK为最高55.0 cm;冠幅以处理3最高为52.4 cm,处理1最低为45.7 cm,全株重和球重均以处理1最低,分别为0.76 、0.31 kg,全株重和球重以处理3最高,分别为1.18 、0.66 kg,商品率以处理3最高为55.9%,其次分别是处理4、处理5、CK、处理2,分别是51.0%、48.2%、48.1%、46.2%,商品率最低的是处理1为40.8%。由此看出在相同肥力地块,紫甘蓝生育期随氮水平的提高而延长,说明偏施氮肥能促进营养生长,延缓生殖生长。

2.2 产量

由表3可知,处理3产量最高为43 050 kg/hm2,其次是处理5、处理4、CK、处理2,产量分别为41 295、37 140、34 320、32 955 kg/hm2,处理1产量最低为25 770 kg/hm2。净产值以处理3最高,达到36 780 kg/hm2,比常规施肥区增加纯收入9 396 元/hm2,氮肥利用率和产投比均以处理3最高,分别为33.7%和3.47。

3 结论

氮肥在紫甘蓝生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需要考虑肥料分次施用,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通过试验证明,施肥量为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14∶6∶10,基追比为3∶7时产量最高,达到43 050 kg/hm2,投产比为3.47。

4 参考文献

[1] 方淑桂,陈文辉.紫甘蓝及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1997(5):39-40.

[2] 李如华.紫甘蓝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5):20.

[3] 刘建华.无公害紫甘蓝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11(11):32.

篇2

2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实施规程

制定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规程,需要了解田块当季适宜的收获产量(目标产量)、水稻需要吸收的养分量、田块肥力的高低(即不施肥能获得的产量,或称地力产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在各生育阶段的分配比例、追肥时水稻的氮素营养状况。

2.1合理确定目标产量

通常原则是根据过去3~5年的平均产量加上10~2O9/6的增产幅度,或者选择不高于某特定品种在当地表现出的最高产量(产量潜力)的8O~85%作为目标产量。在大面积推广应用时,以最高产量(产量潜力)的80作为目标产量较为经济合理,生产上较为稳妥。

2.2水稻生产过程中所需要养分量和氮肥利用率的估算

根据已有的试验数据表明每生产100kg稻谷的吸氮量与目标产量之间呈线性正相关,由此可以通过对不同品种进行试验,然后利用试验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100kg稻谷的需氮量。在确定了每生产100kg稻谷的需氮量后,也可以根据施肥区和空白区的产量计算出氮肥的利用率。

2.3根据目标产量和地力产量确定推荐氮肥施用总量

地力产量最好是通过空白试验数据即不施氮肥区的产量确定,如果生产上应用时没有空白试验则以估算为主。如果要精确定量施氮,可以在最终确定了目标产量、土壤的供氮量、氮肥的利用率后计算出推荐施肥的总氮肥量。施N量一目标产量需N量一土壤供N量/N肥利用率。根据已有的试验数据表明黑龙江省不施氮肥寒地水稻产量在5500~6500kg/hm,可获得的产量大都在8000~9000kg/hm,一般氮肥用量多在9O~120kg/hm。,平均100kg/hm。如果无肥区的产量较低,可获得的产量也较低,这时更不能盲目追求高产多施氮肥。

2.4基肥、追肥分配比例和追肥的动态调节

基肥、分蘖肥、促花肥和保花肥比例为4.5:2:1.5:2或4:3:1:2较合适。并按照水稻功能叶SPAD值或LCC值微调氮肥用量,SPAD>40,穗分化期和减数分裂期均追施10;38<SPAD%40,分别追施15和2O;SPAD<.38,分别追施20和30。ICC>4.0,穗分化期和减数分裂期均追施1O;3.5<ICC<4.0,分别追施15%和2O,LCC~3.5,分别追施20和3o。寒地水稻具体的施肥时间可参照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技术。

2.5磷钾肥的配合施用

如果没有无磷、钾肥的空白区产量,磷、钾肥的施用可根据土壤有(速)效磷钾含量水平,以土壤有(速)效磷钾养分含量不成为实现目标产量的限制因子为前提,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平衡监控,使土壤有(速)效磷钾含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中微量元素可通过田问诊断进行施用。黑龙江省一般的磷、钾肥用量平均为35kg/hm和75kg/hm。。其中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50作基肥、50在穗分化期和氮肥一同施用。

3使用SPDA叶绿素仪和LCC叶色卡需要注意的问题

3.1SPDA和LCC阀值的确定

篇3

中图分类号:S5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012

1 水分处理具体操作

1.1 具体操作过程

试验主要是以水分处理为主,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50%左右的为中度干旱胁迫状态,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70%左右的为正常供水状态,干旱胁迫处理从对花生苗的培育开始控水,在花生苗整个生长生育期内进行连续不断地控水,用三个不同等级的氮肥进行施肥,分别是低氮、中氮、和高氮,这些氮肥作为基肥施入土壤。然后将这些花生株随机进行排列,并在不同的特定时期重复取样3次,取少许的土壤进行含水量的检测,土壤样品隔1d采集1次,然后根据这些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计算出要进行补充的水分量。最后对不同生长时期的花生样品进行实物研究、检测和数据处理。

1.2 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的第一步是采集样品,样品采集时间一定要选取花生根系对水分需求最敏感的时期,花针期是花生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可以选择这个时期的花生根系,将这些花生根系的样品割开后保鲜存用,花生根系样品的选材要按不同深度的土层进行分割,将这些不同的样品放置在特制的钢筛上,同时将土层内的根系拣出放入塑料袋中密封冰冻保存,并在冲洗干净之后存放至冷冻室内来扫描备用。对根系的测定,一般是采用扫描仪进行操作的,将样本根系放入透明的盘内,加入适量的水将根系缠绕的部分分开,接下来就是对扫描好的根系制作图像,将这些图像保存在电脑程序中,再用特定的计算方法对图像进行计算分析。对生物量的测定,将成长在地面上的花生植株部分在高温下杀青半小时,在相对低的温度下烘干测定,最后对那些完全成熟的果实进行晒干,然后放入室内保存。用表格办公软件将得到的数据进行作图,用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整理、统计工作,最后采用数学分析法对数据作进一步的计算分析。

1.3 总结结果

在正常供水条件下,氮肥使用量对各类根系生长过程中的生物量、根系长度和根系面积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而抗旱型品种的花生对水分量和氮肥使用量较为敏感,并且在正常供水状态、高氮量的情况下,抗旱型花生品种的根系生长更为良好、对水分的敏感度也更好。

2 水氮互相作用对土层根系生物的影响

2.1 水氮互作对根系垂直分布的影响

抗旱型品种也就是对水分需求量不多的品种,土层根系生物量比对水分敏感的品种要显著的多,氮肥的使用也使抗旱型品种的生物量较高。正常供水条件下,施加氮肥将会降低浅层土层内的根系生物量,但高氮处理对较深层次内的根系生物量影响不大。干旱威胁条件下,施用氮肥的根系生长的更好。即使在正常供水条件下,氮肥对浅层土壤内的根系生长效果并不明显,对深层土壤内的根系生长效果显著。就根系表面积来说,水分少但使用氮肥的花生品种的根系表面积增大。而正常供水条件下,施氮肥处理这项工作减少了浅层土壤内花生的根系表面积,所以对于深层土壤来说,这种措施效果不显著。

2.2 水氮互作对根系伤流的作用

根系伤流程度反映了根系活力的强弱,在不使用氮肥的条件下,干旱条件的根系伤流强度低于正常供水条件下,且对水分敏感的品种的根系伤流强度的降低幅度更大于抗旱型品种,如果都是相同的水分供给,那么施用氮肥将使根系伤流强度增加且增加幅度较大,氮肥的使用对花生生长有显著的影响,增强了花生的根系伤流强度,提高了花生生长的生命力。

2.3 水氮互作对花生产量的作用影响

在不使用氮肥的情况下,干旱胁迫程度的花生产量低于正常供水条件下的花生产量,而施用氮肥则增加了两种品种花生的产量,在正常供水条件下,使用中氮程度氮肥对两品种花生的产量均没有太大影响,因此,水量和氮肥量相互协调,将会使花生产量得到显著地提高。

2.4 水氮互作的综合分析

水氮互作条件下,花生的根系会产生不同的性状,这些性状与花生产量密切相关,这些性状分别是根系伤流量、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不同深度土层内的根系生物量,这些因素综合地对花生产量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要对根系性状与花生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可采用数学列表、计算的形式对此进行分析。

根系在土壤中的发展主要取决土壤水分含量、土壤中矿物质的含量以及两者在空间、时间分布的有效性。在不同的田地土壤条件下,应采取不同的水分肥料比例去浇筑田地,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营养物质,让作物根系在土壤里发育地更具有活力,并增强两者的协调性,使花生产量得到显著提升。

篇4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22-02

为了探索安龙县马铃薯氮、磷、钾肥不同施用量与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关系,取得马铃薯最佳施肥量,为肥料配方提供依据,笔者于2014―2015年在黔西南中部开展了不同肥料对马铃薯生长影响的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贵州黔西南中部进行,区域类海拔1 300m左右,年平均温度15.4℃,无霜期288d,年降水量1 250mm,年有效积温5 400℃,是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区,也是当地的主要粮食生产区,主要轮作模式为马铃薯-水稻、油菜-水稻等,主要土壤类型为石灰土和水稻土。试验布置在贵州黔西南安龙县招堤办事处当朝村韦全书家责任田内进行,田块面积1 560m2,海拔1 321m,经度105°34.173,纬度25°05.716,肥力中上等,前作为水稻。根据安龙县土肥站的采样检测,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如下:有机质45.739g/kg、全氮3.753g/kg、水解氮224mg/kg、有效磷16.4mg/kg、速效钾132mg/kg、缓效钾408mg/kg,pH7.12。

1.2 供试材料 (1)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2)肥料:尿素:总氮≥46.4%,贵州宜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磷肥:五氧化二磷≥12%,黔西南丰源磷化工有限公司生产;钾肥:氧化钾≥1.5%、硫含量≥17.5%,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3 试验方法 每个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1:氮磷钾区;处理2:无氮区;处理3:无磷区;处理4:无钾区;处理5:无肥区(空白)。各处理肥料用量情况见表1。为保证试验精度,减少人为因素、土壤肥力和气候因素的影响,肥料利用率试验设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验排列。每小区面积30m2(6m×5m)。

1.4 田间操作 用牛粪肥30t/hm2,在犁地前全田撒施,在播种前施入40%氮肥、100%磷肥、40%钾肥作底肥,施肥方法为穴施,施后覆土盖种盖肥。剩余60%氮肥、钾肥追肥在马铃薯结薯始期一次采用沟施。2014年12月18日播种,2015年2月12日出苗,3月28日齐苗后进行中耕除草,4月5日施追肥,同时灌溉一次,灌溉方式为沟灌;开花期:2015年4月14日;收获期:2015年5月14日。全生育期147d。4月6日防治病虫害一次,主要防治对象为蚜虫及晚疫病,4月20日防治晚疫病。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物质积累量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对于马铃薯物质积累有明显影响,无肥区(处理5)物质积累量最低,氮磷钾区(处理1)物质积累量最高。说明氮、磷、钾对于马铃薯物质积累都有影响,其中以氮的影响最为深刻,缺氮严重影响马铃薯干物质积累。

2.2 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构成比较 从表3可知:氮磷钾配合使用能使马铃薯产生较高的光合效率,每kg茎叶能够生产出5.48kg马铃薯,而不使用氮肥(处理2),使马铃薯光合效率降低,每形成1kg茎叶,只能生产4.23kg马铃薯,在一定范围内,马铃薯净光合速率与氮肥施用量呈正相关[1]。

2.3 不同处理的马铃薯鲜薯产量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施肥对马铃薯产量有深刻影响,不同肥料的使用,影响程度差别较大,在氮磷钾配合使用的情况下,产量最高。在氮磷钾三种肥料中,无氮区产量最低、无钾区次之,无磷区产量最高,说明三要素中,氮肥对马铃薯产量形成影响最大,依次为钾肥和磷肥。通过方差分析、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5)。总体上看,不同施肥都具有增产作用[2],在磷钾不变的情况下,缺氮使马铃薯鲜薯产量明显降低,随着氮肥使用量的增加,产量也在增加[3]。

2.4 不同处理的经济性状比较 从大小薯分级来看,各个小区之间比例变化较大,各处理间大小薯所有处理的小薯率都超过的20%,小薯比例最高的是处理5,占29.67%,最低的是处理1,占20.22%,所有处理的中薯比例都超过了60%,二者比例相差9.45个百分点。商品量和商品率以氮磷钾配合施肥区(处理1)最高,达到31 680kg/hm2和79.78%,以不施肥区(处理5)最低,只有16 606.5kg/hm2和70.33%,而在不施用氮肥(处理2)、磷肥(处理3)和钾肥(处理4)的3个处理中,以不使用氮肥的商品量和商品率最低。

3 结论

在本试验的条件下,氮磷钾配合施用对于提高马铃薯产量、等级、商品量和商品率均有明显的作用,在氮、磷、钾三种肥料中,氮肥对于马铃薯生长的影响最为突出,不使用氮肥会显著地降低马铃薯的产量、商品量和商品率;此外,磷、钾肥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也较为明显,缺磷或缺钾对马铃薯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减产,并影响了其商品率。

参考文献

篇5

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有害、有毒物质含量控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内,确保人体安全健康的蔬菜。它主要有4项指标,即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含量不超过国家标准;“三废”等有害物质不超标;病原微生物等有害微生物不超标;避免环境污染[1-4]。无公害蔬菜生产是指蔬菜生产过程中防止或避免有害有毒物质污染的生产。从西藏农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蔬菜生产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优势产业。西藏海拔高,气温普遍较低,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蔬菜生产场所一般都处在海拔3 000~4 000 m的河谷地带,蔬菜栽培主要在温室和大棚中,而露地栽培的蔬菜很少。高原保护地,专指海拔在2 800 m以上的高效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西藏应用的保护地类型比国内的保护地范围要小得多,因此本文仅指这2种结构的设施。高原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品种和危害程度要远高于露地,农药、有机肥料的施用量也相应高于露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在西藏才刚刚起步,缺乏完善的技术措施,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措施非常重要。

1园地选择与育苗室消毒

生产基地应选择在远离废气、废水、废物的工厂和过往车辆较多的公路,大气、水质、土壤均无污染,且适宜蔬菜生长,有一定面积的生态环境的地域[5]。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区。如果土地施过高毒、高残留、容易造成土壤污染的某些化肥,土地经过治理后才能作为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基地。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环境监护,杜绝污染的产生,严禁污染物进入基地,确保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育苗前用40%的甲醛或高锰酸钾配成0.1%的溶液,将育苗盆、钵、盘等所有用具喷淋或浸泡消毒。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室内熏蒸法进行育苗室(大棚、温室)消毒,加硫磺粉12~15 kg/hm2、敌敌畏4.5~7.5 kg/hm2、锯末或适量干草52.5 kg/hm2,混合点燃烟雾熏蒸,密闭12~24 h后通风备用。清除前茬作物残株,保持田园清洁。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和虫卵。

2科学施肥

2.1重视有机肥的施用

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应以有机肥为主,提供植物营养的品质优良的有机物料,包括秸秆、堆肥、沤肥、厩肥、饼肥、沼气肥、绿肥、草木灰、腐殖酸类肥料等,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首选肥料。西藏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蔬菜生产上以羊粪、牛粪等为主。由于西藏农民生产管理粗放,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有机肥施用量60~75 t/hm2。有机肥需要降解有机质,养分释放慢,有利于蔬菜对养分的吸收;同时有机质促进了土壤反硝化过程,减少了土壤中硝态氮浓度。增施有机肥,可降低蔬菜硝酸盐的含量。

2.2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重施基肥利于培养壮苗;还可减少追肥(氮肥为主)数量,减轻因追肥过迟使吸收的营养在收获时不能充分同化所造成的污染。生产中基肥以优质农家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允许施用的氮肥有硫酸铵、碳酸氢铵、尿素;磷肥有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钾肥有硫酸钾、钾镁肥等;微量元素肥料有硼砂、硼酸、硫酸锰、硫酸亚铁、硫酸铁、硫酸铜、钼酸铵等。对于连续结果的蔬菜,追肥次数不得超过4~5次。有条件的地方,根据测土配方进行施肥。施用集测土、配方、生产于一体的无公害复合肥。一般产量1 500 kg/hm2蔬菜的吸钾量为4.5~7.5 kg/hm2,钾、氮、磷、钙、镁的吸收比例大致为8∶6∶2∶4∶1。

2.3合理使用氮肥

篇6

1.1农药污染

当前大棚蔬菜品种相对单一,特别是冬暖式大棚连年种植,蔬菜生产周期变短,特殊的田间小气候为病虫害浸染提供了有利条件,造成病虫害发生严重。有些菜农因缺乏规范科学使用农药的知识,或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违犯农药使用操作规程,不科学、超剂量使用农药,甚至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致使蔬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们的健康。

1.2肥料污染

无机氮肥的过量施用是导致肥料污染的主要原因。据调查,在冬暖大棚蔬菜生产中,氮肥的使用主要还是尿素等,长期大量施用氮肥,施用量超标均会造成土壤板结质量降低,土壤次生盐渍化,导致蔬菜产品中硝酸盐大量积累。特别是茎叶类蔬菜极宜吸收硝态氮,采收时期正是茎叶旺盛生长时期,也是根系旺盛吸收硝态氮的时期,体内的硝态氮来不及转化,便出现大量累积,这种累积虽利于植物本身,却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硝酸盐在人体内还原成亚硝酸盐后,如果累积量过多,可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引发高血压,甲状腺增生等,诱发消化系统癌变。据报道人体摄取的硝酸盐80%以上来自蔬菜,而我国居民消费量较大的几种主要蔬菜(叶菜、 根菜)的硝酸盐含量均已严重超标,高者超标9倍以上。减少氮肥施用量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保护国民健康,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1.3激素和保鲜剂污染

许多菜农为了促进西红柿、辣椒、茄子、西葫芦等蔬菜的坐果和提前成熟上市,常使用名目繁多的保花保果剂和催熟剂,并且在有些蔬菜储存期间常使用保鲜剂,以延长保鲜期,常导致蔬菜残留物超标,风味品质明显下降,造成污染,危害健康。

1.4农膜污染

农膜是最容易被菜农忽视的污染源。随着长期的保护地栽培及大棚蔬菜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农膜碎片残留在土壤中,而农用残膜系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或聚氯乙烯,属于难以降解的塑料,降解周期长。为增加农膜的工艺性,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增塑剂等有毒有害成分,降解过程中会溶出有毒有害物质,长期在土壤中积累,形成“白色污染”。严重影响农事作业,也污染土壤,造成蔬菜污染,影响蔬菜生产及产品安全。

1.5其他污染

工业废水、废渣和废气,含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氟化氢、铅、铜、镉、砷、汞等。工业“三废”通过污染周围环境中的水、土壤和空气,从而污染蔬菜。从医院排出的污水及城镇生活污水及、活垃圾,含有各种细菌、病毒、寄生性蛔虫等,流入菜田后造成蔬菜污染。另外,有些菜贩在销售蔬菜过程中用污水浸泡和清洗蔬菜,导致蔬菜二次污染。

2.降低蔬菜污染的措施

解析大棚蔬菜污染的来源,结合大棚蔬菜生产实际,现提出以下措施降低大棚蔬菜污染。

2.1把好产地环境关

产地环境是降低蔬菜污染的关键。蔬菜生产特别是大棚蔬菜基地要远离工业“三废”。 远离医院垃圾,远离城镇生活垃圾场。

2.2配套农艺措施 把好农药使用关

2.2.1选用优良的抗耐病品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抗逆性强、丰产优质的新品种是减少农药使用和降低农药残留污染的有效途径。

2.2.2嫁接防病

利用抗病植物作砧木嫁接蔬菜栽培品种,可以大大提高蔬菜的抗病性,且蔬菜生长势更强。如采用黑籽南瓜作砧木嫁接黄瓜,对霜霉病、枯萎病都有较好的抗性,而且还能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2.2.3物理防治技术

(1)捕杀、驱避、诱杀。对蚜虫、棉铃虫、菜青虫、蓟马等,可利用人工捉虫,性诱剂、灯光等诱杀、黄色粘板、银色反光膜防虫、杨柳枝诱蛾等方法进行防治。降低虫口密度,减少农药施用次数。

(2)隔离保护。夏季大棚使用防虫网能有效防止大量害虫的危害, 防治秋延后辣椒等蔬菜的病毒病,同时,既可防暴雨、大风的破坏,同时起到遮荫作用,一举多得。

2.2.4规范生长调节剂使用技术

当前,西红柿、辣椒、茄子、西葫芦等作物均通过使用生长调节剂来促进坐果、果实膨大和提早成熟,对产品的品质影响较大。因此,大棚蔬菜生产中应避免或减少用生长调节剂,从而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降低污染。慎用催熟剂和膨大剂,禁止使用甲醛类保鲜剂。

2.2.5化学防治技术

在化学防治技术措施上,注意对症用药,同时,改进喷药技术,采用小孔喷片高压喷雾。在正确测报并掌握防治指标的基础上,严格掌握不同病虫的防治适期,严格掌握各种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安全间隔期,严禁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蔬菜上使用,如呋喃丹、甲胺磷等。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菊酯类、农抗120、生物菌剂类等。

2.2.6加强栽培管理措施

(1)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2)采用营养钵育苗,减少植株发病率。(3)适期播种,培育壮苗。(4)收获后及时清除棚室内的病虫残体,于棚外集中烧毁,降低大棚病、虫源基数。(5)深耕晒垡,疏松土层,促进根系生长。(6)加强灌溉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蔬菜生产应尽量使用地下水灌溉,避免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应根据植株的生长状况、土壤含水量和天气状况决定灌溉时期和灌水量。大棚栽培应大力推广使用微灌技术、膜下滴灌,让土壤保持不干不湿,有利于降低棚内湿度,抑制或减轻病害的发生。(7)根据天气状况适时适量掀棚、关棚,创造良好的大棚温度、 光照、通气环境。(8)做好大棚消毒,包括大棚烟雾剂熏、石灰粉消毒,土壤和工具灭菌,在栽培管理中,出入人员必须消毒,严防病虫的带入传播,发现病点、虫源应及时消除。

2.3把好肥料施用关

蔬菜生产应以有机肥为主,增施腐熟的农家有机肥,推广配方施肥,做到控氮肥、稳磷肥、增钾肥,提倡施用微生物肥、复合肥、蔬菜专用肥,有针对性地施用微肥。适时适量施用氮肥,氮肥底施,氮肥前移,不过量施用氮肥。控制硝基氮肥在蔬菜生产中施用,叶菜类收获期禁止叶面喷施氮肥。

篇7

优质蔬菜农产品的获得需要良好的种植培育技术,更需要科学的施肥技术提供支持,农产品生产培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生产园的清理、规划与保管,到土体消毒维护,再到温度与水分的合理保持等都要做到细心周到,全面维护农产品蔬菜的健康成长,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

1 优质蔬菜的高效培育技术

1.1 土壤消毒 大棚如果长期种菜,土体很容易产生病毒,影响土壤质量,可以引入化学药剂对土体消毒、消菌,减少因为病毒在土壤中的传播,控制大棚蔬菜的病发率。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3-5g/m3的多灵菌来消除病菌。

1.2 双层保温 可以在温室大棚中附上地膜或者小暖棚,根据实验调查研究表明:这一模式能够提高地面温度,至少能提高2度以上,通常小拱棚内的温度能够维持到15度甚至更高。

1.3 改用无滴膜 普通质地的地膜或塑料布上会聚集很多水汽,从而影响蔬菜的光照射入,为了控制这一问题,可以使用聚氯乙烯无滴膜,就会控制这些问题的出现,防止水汽凝结在棚膜上方,使蔬菜获得充足的光照,能够保证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

1.4 喷施稀土液 要想增加蔬菜产量,获得高品质的蔬菜,就要喷施稀土液,不同类蔬菜的稀土液喷洒量与时间都各不相同,以茄果类蔬菜为例,可以在育苗期或者开花时来喷施硝酸稀土液,浓度大概为:0.3%-0.5%最为适宜。

1.5 架设反光屏 通常大棚的靠近北侧的蔬菜很难收到光照,光照时间不足会影响蔬菜植物的生长,影响菜体的发育,威胁到蔬菜质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大棚中的北段架设一具反光屏,利用物理学中光的反射原理来增加北侧植物的光照时间,同时也能够提高北侧植物地面的温度。

1.6 引入草木灰 冬春时期,大棚为了提升温度,需要紧紧封闭起来,这样大棚内的湿度会很大,蔬菜很容易遭受病灾,为了积极控制病虫害的危害,可以大棚引入草木灰,将其均匀地撒落在地面中,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地面温度,也起到了干燥作用,控制了大棚湿度,或者将草木灰均匀地植入土壤中,也能够发挥草木灰的肥力功能。

2 优质蔬菜施肥的科学方法

2.1 多施有机肥与生物菌肥 有机肥属于天然肥料,肥力大且养分丰富,蔬菜易于汲取,能够有效控制土体硝态氮的含量,预防蔬菜遭受化学污染,施肥前要进行高温腐熟,控制病菌、虫害的不良影响,这样也就是控制了农药的使用,通常情况下,平均每亩地需要的有机肥量为3―5m3。生物菌肥肥力强,能够积极优化土壤结构,使土壤更有营养,将其同化学肥料搭配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产量,同时又控制了化肥用量,抑制了土体的化学污染。最具代表性的生物菌肥沼液或沼渣被广泛应用到蔬菜生产中,发挥了良好的功效。

2.2 控制氮肥施用 氮肥的过量施用会加大蔬菜本身的硝酸盐含量,特别是硝态氮,例如:硝酸铵、硝酸钾等等都要禁用。加强蔬菜大棚的日常管理,多通风、扩大光照面积和范围,以此来控制蔬菜中化学污染物比重。

可以施用多元复合肥,注意各类肥料的比例搭配,决定科学的用量,突出各类肥料的效应,氮肥、磷肥都按照科学比例施过后再用适量的钾肥,这样能够有效控制各类蔬菜的硝酸盐含量。

2.3 掌握科学的施肥方法 (1)基肥深施,追肥限量。本着把握好基肥量、控制追肥量的原则,使农家肥与化学肥料搀和融合洒落在地表,再翻新土壤,确保肥料均匀渗入土壤,其中农家肥与磷肥可以一次性作基肥,氮肥则要七成基肥、三成追肥,钾肥则全部以追肥的形式实施。要控制好每次的追肥量,确保植物得以健康成长,减少因为追肥过量而毁掉植物的现象,通常要每半个月追肥一到两次。(2)追肥保证深度和时间。一些化学肥料,例如:氮肥如果追肥深度不够可能导致其挥发,氮素能同空气反应生成硝态氮。因此,要确保氮肥的追施深度,控制氮素的挥发,确保肥力。通常氨氮肥要追加在土壤下方6厘米,尿素则要在10厘米以下。要尽量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同时,为了确保蔬菜能够更快、更茂盛地生长,要提早实施氮肥,这样才能长期确保肥力,控制硝酸盐含量,而且在蔬菜即将收割的前一个月内要杜绝施加一切肥料。(3)科学实验氮肥抑制剂。氮肥抑制剂最早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被研制与应用,它能够积极控制氮素的挥发,从而达到控制蔬菜菜体中硝酸盐的沉积,在使用基肥过程中,在抑制剂按照科学比例加入到氮肥中,可以控制蔬菜中的有害物质。(4)叶子菜不合适实施叶面施肥。叶状蔬菜如果施肥不当很容易造成硝酸盐沉积,而且因为叶菜的生长时间较短,如果采用喷雾施氮肥方法,更会加剧蔬菜叶的污染。因此,叶子蔬菜类不应该针对叶面直接施肥。

总结:

篇8

氮肥产品是一种很独特的产品,其成本构成中,70%~80%是煤电成本。近几年来,由于煤、电、人员工资的大幅度上扬,以及小氮肥行业本身能耗比较高,所以不仅小氮肥企业生产成本比较高,而且从整体趋势上看,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998年全国小尿素平均完全成本为1229.35元/吨,全国大部分碳铵成本均在370元/吨至420元/吨之间,高于目前国际市场价格,也高于国内部分中型和大型氮肥企业的成本。

2.市场需求不旺,价格持续疲软

由于国内生产能力和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供应能力大幅度提升,而同期农产品价格萎靡,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对氮肥的需求明显趋软,氮肥市场供过于求的态势初步呈现。因此,自1996年以后,化肥积压滞销严重,化肥价格持续疲软。在1996年,尿素零售价每吨一般在2200元到2400元,而到1998年则跌低到1800元/吨。至于生产企业的出厂价则跌得更低,有的企业每吨尿素出厂价仅为1300元左右,已经降至成本线以下。1997年以后,价格下跌趋势虽已明显减缓,但由于化肥是一种典型的季节性消费商品,其销售也理所当然地呈现出淡季、旺季交替非常明显的态势,价格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在淡季和旺季之间差别很大,有时1吨尿素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要相差几百元,价格极其不稳定,波动很大。

3.氮肥库存积压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大量进口和国内生产的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的相对疲软,氮肥市场已呈现买方市场态势,市场销售极其不景气。因此,全国总的氮肥库存量在不断增加,1997年以后,其库存量虽呈相对波动型减少趋势,但总体库存水平仍然不低,约占氮肥产量的10%~15%;而且,这种情况还是在大量小氮肥企业关闭、停产、限产的情况下才暂时出现的。因此,库存形势不容乐观。

4.企业数目不断减少,开工状况极不理想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加剧的缘故,大量小氮肥企业难以为继,小氮肥企业数目急剧减少,至1998年底仅剩834个。而且在现存的企业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开工不足,一些企业仍处于半停产状态。从1997年1月到1999年3月这段时间内,不仅生产企业开工率不高,而且还在不断走低,开工状况很不理想,到1999年1月,开工率达到历史最低,仅为57.88%。

5.效益状况极不稳定

1992年以后,由于氮肥销售市场的逐渐放开和氮肥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有不少企业被迫退出竞争,因此市场供给和价格波动更加频繁。而与此同时成本却高居不下,所以就整个行业而言,不仅效益不甚理想,而且非常不稳定,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并且波动幅度还非常大。

6.企业规模大小,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小氮肥企业起步是从年产200吨合成氨开始的,经过40余年的发展,虽然其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有了很大幅度的扩展,但企业总体规模还是太小,到1997年平均合成氨产量也不过2.08万吨/年。据统计,1998年全国小氮肥企业共有828家,其中合成氨生产能力大于4.0~4.5万吨/年的厂家有200个;生产能力大于2.0~2.5万吨/年的厂家约有350个;生产能力小于2.0万吨/年的仍然为数不少。虽然有250个左右企业进入了大中型企业的行列,但从全行业来看,规模小的企业还是占多数,即使是进入了大中型企业行列的企业,其规模也还是偏小。

7.装备条件差,能耗高,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多数以煤为原料,小规模的煤气化技术,国际国内无可借鉴,能耗高,装备条件、技术水平较差,尿素装置虽投产较晚,由于原材料、技术全部国产化,在当时来讲,虽建设成本低、见效快,但绝大多数仍是使用国际上早已淘汰了的水溶液全循环工艺,不仅污染严重,而且效率极低,所以我国小氮肥行业普遍能耗水平过高。小型氮肥企业主要以煤为原料,能耗均高于66.88百万千焦,高出国外先进水平1倍多。以天然气、成品油和煤炭为原料的尿素装置能耗比国外分别高20%、25%、75%。另外,小氮肥企业在扩大生产能力时,由于地方劳动力比较便宜,忽视了装备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提高。

8.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

我国小氮肥行业虽然其氮肥生产量已占整个氮肥生产的半壁江山,总体规模已非常可观。但从结构上来看,其产品品种结构很不合理,具体来讲,一是高浓度尿素产量比重低,低浓度碳铵产量比重高;二是肥料成分单一,复混或复合肥、专用肥产量低;三是产品功能单一,仅局限于增加土壤肥力,没能将除草、杀虫等多种功能结合起来。

9.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相比,本来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就非常紧缺,难以满足目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小氮肥企业地处乡镇,有的甚至是在农村,经济实力并不强大,本身就不具备吸引人才的条件。所以从总体上讲,人才是小氮肥企业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制约小氮肥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小氮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相当落后,根本就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管理实践。企业管理主要靠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人治色彩比较浓,缺乏必要的管理规范。有些企业虽然也制定一些管理规范,但执行得相当差,有时甚至成了领导为我所用的挡箭牌,所以从管理上往往是即兴式的,缺乏系统的规范,显得紊乱而无序。

10.农化服务水平低

在传统体制下,企业只管生产就行了,根本不用考虑服务和产品的适应性,农民施肥也多凭经验而行,因此我国化肥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60%,发达国家高达70%。

二、世界氮肥行业发展趋势

1.世界氮肥生产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氮肥生产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直到1989年,发展中国家氮肥产量首次超过发达国家以后,发展中国家的产量稳步增长,发达国家的产量却呈现出逐步递减的趋势,氮肥生产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日本,本国氮肥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但由于化肥工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于是日本就逐渐缩减国内生产,将其生产基地转向国外。

2.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就世界范围而言,目前氮肥生产明显趋于大型化、集中化的趋势,如美国仅有50多家氮肥厂,每厂平均生产能力为32万吨;俄罗斯有36家氮肥厂,平均每厂生产能力为40万吨;印度约有40家合成氨厂,每厂生产能力为40万吨。而我国的小氮肥平均每厂只有2万吨/年合成氨的生产能力,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3.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为了能维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对于氮肥生产这一高污染行业,控制和要求就更为严格。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

要进行科学的治理和严格的控制,实行达标排放,以免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积极研究开发新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尽量减少因施肥不当和利用率低而对土壤造成的伤害。

4.高度重视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进步

为了满足降低生产成本、控制污染的要求,未来氮肥生产技术和设备均朝着低能耗、重环境治理、操作方便、安全度高、易于监控、装置负荷、运转率高、连续运转周期长的方向发展。

5.品种多样化、高度化和复杂化

国际发展趋势是新产品不断产生,产品种类趋于多样化,而且氮肥加工品种主要是以高浓度的复混肥、尿素和硝氨为主,或者直接是液氨肥,品种复合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6.高度重视农化服务

未来农业化服务必将成为发展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几乎所有土地都是按土质配方施肥。目前,美国大约有235家专业农化实验室(其中私人性的200家,大学35家),可为农民提供高效的测土服务及根据测土结果提供肥料配方;另有分布于全美各地的数千家化肥分销商和零售商,这些分销商和零售商负责取土送往农化实验室,然后根据测土配方,加工复混肥提供给农户并提供施肥服务,他们既经营,又生产和服务,三位一体。

三、我国小氮肥行业发展对策

1.高度重视营销工作

随着我国化肥经营的放开和大量化肥进口的竞争,生产已初步呈现出供过于求的迹象。此时,氮肥企业必须为自己的产品出路着想。因此为适应这种转变,小氮肥企业必须在经营观念上有重大突破,彻底从生产观念转变到经营观念,充分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需求,研究竞争对手状况,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并根据不同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来开展市场竞争,从而使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强化内部管理

小氮肥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实行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发展。二是要以科学的管理理论来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努力避免管理工作中的盲目性和主观臆断。二是要努力做好企业的标准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职工教育以及管理规范的制定和修改等基础工作,为实施全局性的综合管理创造条件。三是要大力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以“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为核心的科学管理方法,以不断提高管理效益,增加管理的科学性。四是要强化系统管理,弱化个人行为对整个管理活动的影响力,尤其是管理决策中,必须严格遵循管理规章和决策程序,努力避免决策的个人意识,以减少主观色彩,避免决策的失误。五是要重点抓好成本管理和人事管理。成本管理和人事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成本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的好坏,进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人事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管理得好可以避免企业内部无谓的内耗;所以把这两部分抓好了,其他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3.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力争跟上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

紧跟世界氮肥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是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寻求技术突破,从而带动整体技术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二是无论技术引进,还是技术改造,都应该把环境保护放在一个重要的高度来考虑,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促进技术进步;三是要突出技术的节能性,通过大幅度降低能耗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四是要突出技术上的安全性,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4.扩大企业规模和生产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篇9

2.市场需求不旺,价格持续疲软

由于国内生产能力和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供应能力大幅度提升,而同期农产品价格萎靡,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对氮肥的需求明显趋软,氮肥市场供过于求的态势初步呈现。因此,自1996年以后,化肥积压滞销严重,化肥价格持续疲软。在1996年,尿素零售价每吨一般在2200元到2400元,而到1998年则跌低到1800元/吨。至于生产企业的出厂价则跌得更低,有的企业每吨尿素出厂价仅为1300元左右,已经降至成本线以下。1997年以后,价格下跌趋势虽已明显减缓,但由于化肥是一种典型的季节性消费商品,其销售也理所当然地呈现出淡季、旺季交替非常明显的态势,价格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在淡季和旺季之间差别很大,有时1吨尿素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要相差几百元,价格极其不稳定,波动很大。

3.氮肥库存积压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大量进口和国内生产的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的相对疲软,氮肥市场已呈现买方市场态势,市场销售极其不景气。因此,全国总的氮肥库存量在不断增加,1997年以后,其库存量虽呈相对波动型减少趋势,但总体库存水平仍然不低,约占氮肥产量的10%~15%;而且,这种情况还是在大量小氮肥企业关闭、停产、限产的情况下才暂时出现的。因此,库存形势不容乐观。

4.企业数目不断减少,开工状况极不理想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加剧的缘故,大量小氮肥企业难以为继,小氮肥企业数目急剧减少,至1998年底仅剩834个。而且在现存的企业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开工不足,一些企业仍处于半停产状态。从1997年1月到1999年3月这段时间内,不仅生产企业开工率不高,而且还在不断走低,开工状况很不理想,到1999年1月,开工率达到历史最低,仅为57.88%。

5.效益状况极不稳定

1992年以后,由于氮肥销售市场的逐渐放开和氮肥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有不少企业被迫退出竞争,因此市场供给和价格波动更加频繁。而与此同时成本却高居不下,所以就整个行业而言,不仅效益不甚理想,而且非常不稳定,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并且波动幅度还非常大。

6.企业规模大小,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小氮肥企业起步是从年产200吨合成氨开始的,经过40余年的发展,虽然其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有了很大幅度的扩展,但企业总体规模还是太小,到1997年平均合成氨产量也不过2.08万吨/年。据统计,1998年全国小氮肥企业共有828家,其中合成氨生产能力大于4.0~4.5万吨/年的厂家有200个;生产能力大于2.0~2.5万吨/年的厂家约有350个;生产能力小于2.0万吨/年的仍然为数不少。虽然有250个左右企业进入了大中型企业的行列,但从全行业来看,规模小的企业还是占多数,即使是进入了大中型企业行列的企业,其规模也还是偏小。

7.装备条件差,能耗高,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多数以煤为原料,小规模的煤气化技术,国际国内无可借鉴,能耗高,装备条件、技术水平较差,尿素装置虽投产较晚,由于原材料、技术全部国产化,在当时来讲,虽建设成本低、见效快,但绝大多数仍是使用国际上早已淘汰了的水溶液全循环工艺,不仅污染严重,而且效率极低,所以我国小氮肥行业普遍能耗水平过高。小型氮肥企业主要以煤为原料,能耗均高于66.88百万千焦,高出国外先进水平1倍多。以天然气、成品油和煤炭为原料的尿素装置能耗比国外分别高20%、25%、75%。另外,小氮肥企业在扩大生产能力时,由于地方劳动力比较便宜,忽视了装备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提高。

8.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

我国小氮肥行业虽然其氮肥生产量已占整个氮肥生产的半壁江山,总体规模已非常可观。但从结构上来看,其产品品种结构很不合理,具体来讲,一是高浓度尿素产量比重低,低浓度碳铵产量比重高;二是肥料成分单一,复混或复合肥、专用肥产量低;三是产品功能单一,仅局限于增加土壤肥力,没能将除草、杀虫等多种功能结合起来。

9.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相比,本来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就非常紧缺,难以满足目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小氮肥企业地处乡镇,有的甚至是在农村,经济实力并不强大,本身就不具备吸引人才的条件。所以从总体上讲,人才是小氮肥企业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制约小氮肥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小氮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相当落后,根本就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管理实践。企业管理主要靠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人治色彩比较浓,缺乏必要的管理规范。有些企业虽然也制定一些管理规范,但执行得相当差,有时甚至成了领导为我所用的挡箭牌,所以从管理上往往是即兴式的,缺乏系统的规范,显得紊乱而无序。

10.农化服务水平低

在传统体制下,企业只管生产就行了,根本不用考虑服务和产品的适应性,农民施肥也多凭经验而行,因此我国化肥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60%,发达国家高达70%。

转贴于

二、世界氮肥行业发展趋势

1.世界氮肥生产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氮肥生产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直到1989年,发展中国家氮肥产量首次超过发达国家以后,发展中国家的产量稳步增长,发达国家的产量却呈现出逐步递减的趋势,氮肥生产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日本,本国氮肥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但由于化肥工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于是日本就逐渐缩减国内生产,将其生产基地转向国外。

2.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就世界范围而言,目前氮肥生产明显趋于大型化、集中化的趋势,如美国仅有50多家氮肥厂,每厂平均生产能力为32万吨;俄罗斯有36家氮肥厂,平均每厂生产能力为40万吨;印度约有40家合成氨厂,每厂生产能力为40万吨。而我国的小氮肥平均每厂只有2万吨/年合成氨的生产能力,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3.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为了能维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对于氮肥生产这一高污染行业,控制和要求就更为严格。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

要进行科学的治理和严格的控制,实行达标排放,以免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积极研究开发新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尽量减少因施肥不当和利用率低而对土壤造成的伤害。

4.高度重视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进步

为了满足降低生产成本、控制污染的要求,未来氮肥生产技术和设备均朝着低能耗、重环境治理、操作方便、安全度高、易于监控、装置负荷、运转率高、连续运转周期长的方向发展。

5.品种多样化、高度化和复杂化

国际发展趋势是新产品不断产生,产品种类趋于多样化,而且氮肥加工品种主要是以高浓度的复混肥、尿素和硝氨为主,或者直接是液氨肥,品种复合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6.高度重视农化服务

未来农业化服务必将成为发展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几乎所有土地都是按土质配方施肥。目前,美国大约有235家专业农化实验室(其中私人性的200家,大学35家),可为农民提供高效的测土服务及根据测土结果提供肥料配方;另有分布于全美各地的数千家化肥分销商和零售商,这些分销商和零售商负责取土送往农化实验室,然后根据测土配方,加工复混肥提供给农户并提供施肥服务,他们既经营,又生产和服务,三位一体。

三、我国小氮肥行业发展对策

1.高度重视营销工作

随着我国化肥经营的放开和大量化肥进口的竞争,生产已初步呈现出供过于求的迹象。此时,氮肥企业必须为自己的产品出路着想。因此为适应这种转变,小氮肥企业必须在经营观念上有重大突破,彻底从生产观念转变到经营观念,充分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需求,研究竞争对手状况,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并根据不同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来开展市场竞争,从而使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强化内部管理

小氮肥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实行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发展。二是要以科学的管理理论来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努力避免管理工作中的盲目性和主观臆断。二是要努力做好企业的标准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职工教育以及管理规范的制定和修改等基础工作,为实施全局性的综合管理创造条件。三是要大力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以“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为核心的科学管理方法,以不断提高管理效益,增加管理的科学性。四是要强化系统管理,弱化个人行为对整个管理活动的影响力,尤其是管理决策中,必须严格遵循管理规章和决策程序,努力避免决策的个人意识,以减少主观色彩,避免决策的失误。五是要重点抓好成本管理和 人事管理。成本管理和人事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成本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的好坏,进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人事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管理得好可以避免企业内部无谓的内耗;所以把这两部分抓好了,其他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3.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力争跟上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

紧跟世界氮肥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是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寻求技术突破,从而带动整体技术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二是无论技术引进,还是技术改造,都应该把环境保护放在一个重要的高度来考虑,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促进技术进步;三是要突出技术的节能性,通过大幅度降低能耗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四是要突出技术上的安全性,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4.扩大企业规模和生产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小氮肥企业要力争把规模做大,具体而言,可以有四种选择:一是实行联合,组建企业集团,以某一个效益较好的企业为核心,联合几个企业,争取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增强联合体的综合实力;二是采取兼并,某个企业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兼并一个或几个企业,从而形成一个规模更大的企业;三是企业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扩建,以扩张自己的实力;四是通过挖潜、改造方式,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之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

篇10

一、无公害瓜菜的主要污染源

1、农药的污染:由于滥用或使用农药技术不规范,带来负面效果,(1)直接危害,喷洒在农作物和蔬菜上的农药,一部分被分解,一部分仍然残留在蔬菜产品上,人食了这部分菜品,就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2)破坏生态环境,农药施用后,有一部分通过大气、水、土壤等流入自然环境中,造成污染。

2、化肥的公害,由于化肥滥用或使用技术不规范,带来负面效果:(1)直接损害人体健康,超量施用氮肥或使用技术不规范,会使菜体中硝酸盐含量成数十倍增加,人食用硝酸盐超量的菜后,体内还原菌的作用下,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再转变为致癌物质亚硝胺;(2)影响土壤结构,蔬菜品质下降,污染水源,部分流入河沟等。

3、环境的污染:废气、废水、废渣的公害:(1)直接影响蔬菜的生长,(2)有害有毒物质在蔬菜上残留,人食菜后引起中毒,如糖厂的废水,水泥厂的废气、医院及城镇垃圾等都是造成污染的污染源。

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要点

生产基地的选择要远离污染源、城市垃圾,禁止生活用水灌溉瓜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生物防治,配合化学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水旱轮作,花生、辣椒一般不连作,易发生病害。深翻土地,将部分虫卵和蛹深埋地下,施足腐熟的基肥。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性;及时清洁田园,减少病源虫源。物理防治,利用黑光灯诱杀,采用套袋护果。

2、药剂防治原则:首先选择生物农药或生化制剂农药如:Bt粉、天霸、阿维菌素、农抗120、武大绿州系、鱼藤酮、井岗霉素、春雷霉素、链霉素等。其次,选择特异性能类农药,如:抑太保、卡死克、米满、除虫脲、灭幼脲、菜喜、潜克等。第三,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吡虫啉、大功臣、啶虫脒、除尽、敌百虫、辛硫磷、克螨特、普力克、克露、仙生、多菌灵、杀毒矾、金雷多米尔、扑海因等多数的杀菌剂属低毒。第四,在病虫害发生为害严重时才选择中毒和低残留农药,如:敌敌畏、乐斯本、锐劲特、好年冬、杀虫单、灭扫利、功夫、农地乐、米乐尔、杀虫双、巴丹粉、抗蚜威、双甲脒等。严格禁止高剧毒农药的使用。如甲胺磷、甲基1605、呋喃丹、水胺硫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