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1 08:43: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质量培训方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刻领会系列讲话和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县和镇委关于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关要求,紧扣主题,坚持分级负责、分层培训、分类施教的原则,真正实现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培训全覆盖,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能力过强、作风优良的党员队伍,为推动全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
在5月底之前做好全镇农村和“两新”组织党员轮训工作。培训班分期举办,每期培训班采取到镇上集中培训和在社区集中学习方式,时间不少于三天。
1、培训对象。全镇农村和“两新”组织党员(共约1265人)。
2、培训内容。;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和省市县以及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中央和省市县委指定的学习材料;上级指定的有关专题片、教育片等。
三、培训方式
为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培训。一是上好党课。包乡镇县领导以及镇委书记给农村和“两新”组织党员培训班学员上党课。二是集中辅导。副科级以上干部为党员授课。党支部要组织党员按上级文件要求的时间和篇目进行集中学习。三是观看教育专题片、影片。培训班穿插安排集中收看《力量》、《凝聚》、《苏联二十年祭》、《的四个昼夜》等教育专题片、影片;各党支部要组织党员至少收看一次专题片。四是交流讨论。培训班安排党员集中交流讨论,结合学习体会、工作实际开展交流讨论。
四、培训时间
2014年5月19日至5月23日
五、培训地点
镇四楼会议室
六、相关要求和说明
(一)强化组织领导。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农村和“两新”组织党员轮训工作涉及面广、人员多、任务艰巨。镇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科学安排好培训课程、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确保党员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现全覆盖,轮训日程安排到天。轮训方案要经县派督导组把关。
(二)严格督促落实。镇委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在督导组指导下要加强对轮训工作的检查指导,督促落实,及时了解党员培训工作的进展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保轮训工作不走样,有实效。
从2016―2020年,通过全区48所技工院校与54个贫困县开展结对帮扶的方式,动员组织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参加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帮助他们实现技能型就业,促进家庭稳定增收,同时为产业转型升级输送一批青年技能人才。
二、实施对象
全区54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参加培训当年12月31日前15周岁以上、22周岁以下,未婚,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含退学、辍学等,以下简称“两后生”)。
三、实施内容
根据“两后生”的培训意愿、劳动能力和岗位需求,分类实施下列职业培训:
(一)中期就业技能培训
为期一学年(10个月),熟练掌握一门就业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短期就业技能培训
为期2个月以内,强化实际操作培训,提高初次就业能力。
(三)创业培训
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创业项目,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创业实训等培训,提高创业能力。
(四)中等职业教育
“两后生”直接参加,或参加上述培训后继续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学历教育。
四、实施步骤
(一)明确责任
各技工院校与结对帮扶县人民政府签订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责任书,明确双方责任。在责任书的框架下,还可根据实际需要,由有关各方签订具体的培训协议。
(二)调查摸底
各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每年定期组织对本县“两后生”培训就业创业意愿进行调查摸底,将需要参加职业培训专项计划的“两后生”人员详细名册,提供给技工院校,同时报送自治区、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
(三)组织招生
根据“两后生”人员名册,技工院校与结对帮扶县联合进校、进村、进户,集中开展春季、秋季招生工作。
(四)实施培训
由技工院校或委托职业院校、定点培训机构根据年度招生计划,分类、分专业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五)推荐就业
对培训合格的学员,实施培训的技工院校或职业院校、定点培训机构负责推荐就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予以积极配合。
(六)补贴申请
实施培训单位和学员按规定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扶贫等部门申请相应的经费和补贴。
(七)工作考核
对各贫困县及技工院校“两后生”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实施工作进行考核。
五、政策措施
(一)中期就业技能培训
1.开展结对帮扶的技工院校,当年招生计划开设的全部职业(工种),自动取得在全区范围内就业技能培训定点培训资格。
2.培训实行全日制、寄宿制,培训时间为一学年,按10个月计。原则上单独编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编班。培训开班分春季学期、秋季学期,原则上春季学期开班安排在2-4月,秋季学期开班安排在8-10月。
3.学员培训期间的基本生活费(以下简称“生活费”)、学费、住宿费和实习材料费等实行全免,由自治区财政按1.2万元/人/学年给予补贴。其中,学费、住宿费、实习材料费、卧具费、实训工装费、体检费、医疗保险等培训费用补贴标准为6500元/人/学年,从各级财政安排的就业资金中列支;生活费补贴标准为5500元/人/学年,由各县从自治区切块下达的扶贫专项资金等资金中统筹安排。
4.培训结束后,技工院校推荐学员实现就业或创业,就业率和创业率达到规定比率的,给予相关技工院校就业创业服务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二)短期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按我区现行有关政策执行。
六、补贴资金管理
参加中期就业技能培训的培训费和生活费补贴资金来源、申请、拨付和核算按下列办法执行:
(一)补贴资金来源
各级财政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和自治区切块下达各县的扶贫专项资金等资金。
(二)补贴资金申请
补贴资金由技工院校统一申请,其中,培训费补贴按属地原则,向技工院校所在地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申请;生活费补贴根据生源情况,分别向其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扶贫和财政部门申请。
(三)补贴资金拨付和核算
培训费补贴从就业补助资金拨付给技工院校。生活费补贴先拨付给技工院校,再由技工院校转拨付给学员。
各技工院校在培训学员入学后1个月内将学员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根据信息管理系统中学员人数及指纹数据,由技工院校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并提出申请。经各设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预拨培训费用补贴总额的60%。
1.培训费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按实际参加培训学员人数及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率,对承接培训任务的技工院校给予补贴。学员完成一学年培训,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按100%给予补贴;学员完成1个学期培训,没有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按60%给予补贴;学员未完成1个学期培训的,不给予补贴。培训结束后,据实核算补贴应拨费用,预拨费用大于应拨费用的部分,转为下年培训费用预拨。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率低于60%的技工院校,不给予补贴,预拨费用全部退回财政部门或转为下年培训费用预拨。
2.生活补贴费由技工院校代为申请,县级扶贫、财政部门按学期分两次拨付到学员就读的技工院校。申请审批流程如下:
新学员开学后,技工院校按学员户籍所在地提供学员名单给县级扶贫部门审核补助资格开班1个月后,技工院校按学员户籍向县级扶贫部门提出补助申请,附上经县级扶贫部门审核符合补助条件的学员名单列表(含申请第二学期补助的学员)及技工院校出具的学员在校培训证明县级扶贫部门审核县级扶贫部门按学员户籍地在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公示,同时在县级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公示(公示期为7天)报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县级财政部门在审批后15个工作日内把补助资金划拨到学员就读的技工院校,由技工院校按月通过校园卡发给学员。
学员中途退学的,本学期未发完的生活费,由技工院校一次性退回县级财政部门。
参加短期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按我区现行有关政策执行。
七、工作要求
(一)精准识别
利用扶贫大数据平台,比对相关部门业务数据,充分发挥各贫困村“第一书记”作用,对“两后生”开展到村、到户、到人的培训需求调查,确保人员名册准确。
(二)精准宣传
一要内容精准。每一个贫困村都要张贴宣传海报,详细告知贫困户有关政策精神、补助标准和办事流程。二要对象精准。要对照人员名册,对贫困户“两后生”及家长开展一对一、面对面宣传。三要责任精准。各县要积极配合有关技工院校开展定期招生宣传,各贫困县乡(镇)、街道要成立宣讲团,开展不定期宣讲,各贫困村“第一书记”要经常带领驻村工作队走家串户宣传政策,了解实情。
(三)精准协作
结对帮扶的技工院校要确定若干所技工院校或职业院校、定点职业培训机构作为协作单位,在本单位难以满足学员的专业需求或其他条件时,及时推荐到协作单位开展培训工作。54个贫困县以外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参加专项职业培训的,参照本方案实施,相关技工院校应积极予以配合。
(四)精准担责
一、东城区劳动局职安科新增培训、考核场地
北京文天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电工类:高、低压运行维修
焊工类:普通电、气焊、气割
二、房山区劳动局职安科新增培训、考核项目
起重类:桥式、塔式起重机驾驶,垂直式卷扬机操作、信号指挥,客、货运电梯驾驶
关于教师培训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涵盖培训主体、模式、内容等多方面,但是,对教师培训质量评价的研究,特别是对骨干教师培训质量的评价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现有的培训质量评价研究多是从宏观层面对教师培训进行总体评价,缺乏细化到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等方面的评价,具体到培训对象的评价研究则更少。
为了解决教师培训质量评价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以中学教研组长为研究对象,采取绩效评价与追踪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行为”改进方面的评价研究。其中,绩效评价主要是对课程实施质量及教研组长学习成果等进行评价,落实对培训课程质量、教研组长发展情况的评价研究;追踪评价主要是采用调查、案例研究的方式,利用中学教研组长培训质量评价调查,对骨干教师在培训后的日常工作中开展校本研修的情况进行评价。通过骨干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方面的实践研究,为骨干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二、培训质量评价研究的实施过程
1.中学教研组长培训着力在校本研修能力提升
(1)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培训课程设置
校本研修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领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继续教育培训形式。
校本研修兼具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和实践性,开展校本研修有利于解决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缓解教师的工学矛盾;有利于教师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校本研修不仅包括校本教研,还包括教师的培训和教育。中学教研组长作为学校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是校本研修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中学教研组长校本研修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校本研修的水平和质量。
中学教研组长的校本研修能力包括设计、实施“基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活动;能够把握教育改革方向,运用先进教育理论引领校本研修,做校本研修的引领者、促进者和实践者。检验中学教研组长校本研修能力的标准是:学科教师是否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校是否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图1表示校本研修能力与评价目标的关系。切实可行的目标包括一系列参与活动与作业,过程中既可检测,也是可以实现的。对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测,可以确定中学教研组长的收获,继而判定培训的质量。
“校本研修能力提升”中学教研组长培训采用“主题模块”的形式设计,每个模块课程由专题讲座或实践活动组成,以规划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培训内容如
表1所示。
(2)落实研修活动实践课程,助力校本研修能力提升
教研组长培训过程中,注重实践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特别是校本研修活动及校本研修方案的研制与交流。校本研修观摩遵循研修活动设计与实施规律,按照“确定观摩内容―选定观摩学校―深入学科教研组讨论展示内容―组织观摩活动―学员交流观摩收获”程序进行。我们将观摩活动的准备过程介绍给教研组长,让他们明确观摩校本研修活动的目的。深入学科教研组,与准备校本研修观摩活动的教研组长及教师进行交流,保证观摩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
我们先后带领教研组长走进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市第八中学、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等学校的学科教研组,让参加教研组长培训班的学员成为校本研修活动展示的主体,将他们参加培训时确定的校本研修主题、设计的校本研修方案及实施成果作为展示的内容。我们将教师分为文科组与理科组,分别到学校观摩校本研修的实施情况。校本研修观摩活动采取“介绍校本研修方案及实施情况―听课―交流”的形式进行。将教研组长按照文理科分组,分别开展校本研修活动观摩,保证了教研组长有共同的话题进行探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相似性,这样的观摩对校本研修工作更具有借鉴价值。
(3)课程实施的质量评价
课程实施质量的评价以教研组长为主体,通过课程满意度体现。我们依托西城教育研修网质量监控平台,对每次课程进行实时评价,内容包括满意度、收获和建议,参训者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培训的质量。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主要围绕规划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展开,其中,提升“规划能力”的课程包括“教育是有‘思考’的行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校长对教研组建设的思考”等五门课程;提升“研究能力”的课程包括“如何看待和怎样梳理教育教学成果”“教研组如何开展研究”等三门课程;提升“实践能力”的课程包括“课例研修方法”“校本研修方法”等九门课程。从与校本研修相关的培训课程的评价看,大部分课程的满意度都达到了100%,与提升校本研修能力相关内容的课程占课程满意度权重达到80.11%,这说明培训课程内容对提升教研组长的校本研修能力有一定的帮助。教研组长对培训课程内容及实施过程的高满意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学教研组长培训具有较高的质量。
2.中学教研组长培训质量追踪评价
(1)追踪评价的设计
中学教研组长培训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基于结果的管理方式,培训结束后收集、整理学员的校本研修方案,请学校领导提出修改建议,并要求教研组长将校本研修方案与组员交流,为校本研修方案的实施做好铺垫,最后,将学员的校本研修方案整理成册,汇编成《中学教研组长研修成果集》。将中学教研组长的培训成果作为今后工作的一个基础,从而促进培训与实践相结合。
中学教研组长培训结束一年后,我们采用问卷的形式,调研了学校校长对教研组长实施校本研修方案的评价,校长们对教研组长引领学科教研组开展校本研修情况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研组长培训的质量。
(2)追踪评价的内容及分析
对中学教研组长跟踪评价的内容如表2所示。
从评价的结果看,首先,多数教研组长都具有较强的规划能力,能够设计、实施教研组发展计划,并解决实际问题,此维度满意度均在87%以上。其次,多数教研组长都能够针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按照计划落实具体工作,此维度满意度达到90%以上。从评价中我们也发现,教研组长持续深入开展研究获得阶段性成果或总结性成果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另外,学校领导对教研组长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带领学科组教师开展实践研究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并希望能够持续深入开展校本研修。追踪评价的结果说明,学校对教研组长参训后在校本研修中的行为表现较为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研组长培训项目的有效性。
三、培训质量评价研究的思考
在开展中学教研组长培训质量的评价研究时,我们不仅关注培训实施的质量评价,还关注教研组长对培训成果转化的追踪评价,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教研组长,还包括学校的校长、教研组成员及专家。培训质量研究采用“学习―实践―反思”的行动研究方式进行,将教育科研与教师在职培训工作紧密结合,如利用“‘校本研修能力提升’教研组成员问卷及分析”直接帮助教研组长了解教师在校本研修及教研组建设中的意见与建议,为教研组长完成校本研修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奠定了基础;基于西城教育研修网的质量监控平台,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教师培训质量监控过程中,实现了对培训质量的过程性评价,使培训项目设计者及时了解教研组长的收获和建议,发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内容和培训方式的改进,保证培训项目的顺利推进。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需求调研―以学定培
中学教研组长的培训方案是在分析西城区骨干教师发展状况基础上设计和实施的,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培训质量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培训方案的研制仍需加强需求调研,特别是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更要注重分层,一是在模块课程设置上增加选择性,二是通过基于不同培训成果的管理,实现分层培训,进一步保证培训的质量。
问题一:审前调查不充分。有些审计人员没有用发展的思路认真对待审前调查,对于年年审或经常审的项目不愿做审前调查,即使做了调查也只是蜻蜓点水,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审计项目仍按照以往的经验对待,容易造成审计方案简单、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差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审计的责任和风险。
问题二:审计实施方案编制质量不高。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工作质量保证,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审计工作质量,没有好的审计实施方案,项目审计工作无法有序进行,审计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当前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实施方案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审计实施方案过于简单,重点不突出;二是审计内容泛泛,缺乏操作性;三是审计分工不合理,审计人员职责界定含糊,审计责任分担不清。
问题三:审计实施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不严。审计实施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不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审计组内部沟通不够,审计组长对审计情况掌握了解不全面,存在遗漏重要审计事项,形成审计风险的问题;二是个别审计人员对审计技术、审计方法、有关政策和法规以及相关制度的掌握不够,再加上对审前准备不充分,碰到问题时缺少对问题的判断标准,不能有效的履行审计程序,无法深层次的披露审计发现,形成重要审计事项漏审的审计风险;三是审计工作中对审计实施方案的遵循性控制不到位,甚至偏离了审计实施方案,致使审计工作降低了效率,不但加大了审计成本,结果还难以达到预定审计效果。
问题四:审计报告不能真实反映审计信息。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表现形式,审计报告质量的好坏决定这整个审计项目的成败。目前的审计报告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挖掘不够,审计结论准确度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少,审计信息价值不高,甚至存在审计发现雷同,审计报告模式雷同,致使审计报告缺乏实际意义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审计报告的权威性。
针对以上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的效率。
一 、以人为本,控制和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审计质量控制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人,审计质量控制要做到常抓不懈。
(一)要以人为本,加强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采取办学习班、自学、参加培训班、请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学习审计法、会计法等与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加强审计队伍建设,要通过选派审计人员积极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审计准则培训班、专题研讨班和业务知识培训班以及有关加强审计质量的培训等形式,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员,力求通过深入扎实的培训学习,规范审计行为,着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二)对审计人员各种素质进行控制的同时,审计组织应设立咨询部门,为审计人员提供当前业务技术发展信息的有关资料,如会计、审计、经济方面国内外专家的意见,有关新颁发的法规制度,指导工作的最新手册等。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时,应能得到权威专家的协助。
(三)提高审计手段。要加强审计人员对计算机审计软件和审计实施系统的学习和运用,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多数审计单位都实现了会计核算信息化,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基层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起步较迟,其工作手段已远远落后于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创造条件彻底改变这一落后局面,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
二、搞好审前调查工作,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
要提高审计质量,开展审计前调查是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对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进行审前调查,并制定可行的审计方案,确保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在审计项目的审计周期上也应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尽量缩短周期。 在每次审计开始前认真摸清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财政财务政策规定、经营活动情况、项目的基本情况,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机构设置及财政财务隶属关系,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会计政策选用等一系列需要调查了解的情况,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审计的着重点,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减少随意性。
三、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灵魂,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在审计工作实施前,要精心制定审计方案,以方案指导每一个审计项目。由于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审计人员往往不重视审计方案制定工作,经常是仓促上阵,这也是造成审计质量不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为此,我们应该在思想上有所触动,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在审计方案的制定上,掌握全局,突出重点,审计项目实施前深入被审单位进行审前调查,摸清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管理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制订周密的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和审计力量。
四、强化审计实施过程管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
通常情况下,可将人力资源培训绩效层评估方案分为五种,下面分别介绍。
1.简单测定方案。这种方案是就是在完成人力资源培训之后,对培训的效果进行简单的测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由于其测定的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准确的评估培训的成果,因此在实际操作时,不能将该方案用在评估行为层与结果层中。
2.单组先后测定。此种评估方案是在培训开始前以及接受分别开展一次评估,对比二者之间的结果,其差距便是具体的绩效。使用单组先后测定方案,能够准确的测定培训的成效,同时操作简单,但是无法保障培训过程中改进的效果。
3.多重测定方案。在培训的开始与结束时进行多次的测量,该方案的准确性较高,在坐标上描绘数据的变化,能够将培训之前与结束之后的变化直观的呈现出来。这种方案需要长期跟踪调查、评估而获得结果,因此对评估员工满意程度与工作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
4.简单时间序列。开展培训之后,对培训项目进行跟踪评估,获得不同时间段的绩效值,然后将数据进行对比、描绘,分析时间与培训成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培训对人员的绩效成果。这种方案适合于培训时间较长的绩效评估,通过干预培训项目,获得评估结果。
5.对照测定方案。这样方案就是对人员之间的差距进行对比。例如:将成员成为两个小组,A组参与培训,B组不参与培训。当A组完成培训之后,对两个组别进行比较,分析培训绩效。对照测定方案的优势就是排除干扰培训效果的因素,但是依赖于两组之间的对比[1]。
2 人力资源培训绩效层级评估模式
2.1 评估反应层
评估反应层的具体内容为:培训教师、教学设施、教学材料、培训方法以及课程内容等,通常评估反应层会在结束培训之后进行,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人力资源培训结束之后,以受训者为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其在培训过程中的反应、效果等,因此问卷内容的设计成为评估反应层的关键。设计调查问卷时,评估者需要结合培训课程的主要内容开展设计问卷的工作,保障问卷内容的可实施性、易于分析与总结性。但是,由于问卷的内容是由评估人员设计的,因此主观意识较强,同时以受训者的情感、意见为基础,如果受训者的意见具有较大的偏差,便会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评估反应层时,可以适当的使用一些更加细致的手段,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例如:电话调查、座谈会、面谈等。就面谈而言,评估者能够在访问的过程中,清楚的掌握受训者的情绪、意见等,同时能够对其进行追问,是评估更加深入、准确。但是面谈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评估的效率较低。
2.2 评估学习层
评估学习层市较为普遍、常见的方式之一,主要包括模拟工作内容、技能操练、角色扮演、辩论讨论、笔试等方法。完成人力资源培训之后,培训者可以通过笔试的方式,测定受训者的技能水平、提高的程度等,但是笔试仅仅适用于基础理论反方面的检测,技能方面的评估需要采取其他方式。在评估技能技巧是,可以让受训者参与到工作模拟之中,例如会计培训结束时,需要对其受训者的技能进行评估,虽然可以使用笔试的方式,但终究是“纸上谈兵”,因此可以将实际的工作案例引入考核评估之中,让受训者建立各类数据报表、企业预算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加准确的对学习者的成果进行评估。
评估学习层时,除了上述的方式之外,通常会选择前后测定方案以及对照测定方案。例如:在开始培训之前,设定评估内容检测受训者的水平,并将结果进行妥善的保管;当培训结束之后,对受训者进行相同内容的评估,然后对比前后测定的结果,分析人力资源培训绩效层的效果。如果需要增强评估的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科学性,便可以使用对照测定的方案,即将受训者分成两个不同的小组,一组为实验组,参与培训,另一组为对照组,不参与培训。人力资源培训结束之后,对两个小组进行交叉对比,使用先进的软件处理相关的数据,如:SPSS,数据分析结束以后,会将其呈现给评估者,如果两组之间绩效差距较大,则说明人力资源培训的质量较高,如果二者之间的数据相近,则说明没有良好的培训效果,或者是测定受训者的内容不具科学性与系统性。
2.3 评估行为层
评估行为层的方法较多,下面主要列举两种评估方法。
第一种为目标评价法。这种方法就是在建立计划的时候,设定的具体的评估目标,完成人力资源培训之后,将设定的目标与受训者日常的工作质量进行对比,获得评估结果。通常情况下,使用目标评价法会在结束培训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进行绩效评估,如三个月、半年等,主要包括过程考核与绩效考核。评估时,要将受训者参与培训之前的评估与当前的工作质量、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划分绩效等级,获得评估结果。
第二种是360°绩效评估方法。这种评估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查受训者下属、客户、同事、上级等人员,了解受训者工作方面的变化。例如:调查受训者的客户,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很容易引起客户的反感,不仅没有取得良好的评估效果,还有可能会造成客户的流失,因此在调查之前需要与客户进行深入的沟通,使其了解调查的用意,培训评估工作;调查下属与领导时,很容易掺杂个人的情感,这样的现象便会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单使用某一种方式很难保障绩效评估的有效性,因此需要结合不同的方式,进行三百六十度的评估,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全面的对受训者开展评估工作[2]。
2.4 评估结果层
结果层的评估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与效益,需要评估企业的工作组织,这时可以评估客户满意程度、员工满意程度、投资回报率等关键指标。就客户与员工而言,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绩效评估,但是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评估者的主观意识,设计大家能够接受且具有针对性的问卷,同时在评估之前,做好宣传工作,使大家了解绩效评估的重要性,避免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保障结果的有效性。另外,结果投资回报率公式、离职率公式等,分析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与满意度,结合前后测定评估方案,对结果层的培训绩效进行评估。
3 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之间的竞争,提高了培训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对人力资源培训绩效层进行评估,了解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开展评估工作的方式较多,但是每种方式都具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因此需要将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保障绩效层评估的准确性以及有效性,促进人力资源培训的发展。
二、解决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
(一)多管齐下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来自高质量的审计队伍,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高校审计部门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一是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思想道德素养,大力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行为引领。二是切实处理好工学关系,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审计工作不能疲于奔命,而应合理、科学地把审计与培训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安排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可多样,既要有知识性培训,即主要培训新的知识、新的制度、法规等新内容;也要有技术性培训,即以提高审计人员某方面工作技能为目的的培训,如国外审计机关有针对审计人员向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当面调查有关事项或交换意见的技巧培训课程;另外可加强对审计人员综合知识的培训,如宏观经济、财务管理、法律制度、内部控制、绩效审计及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促进审计人员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掌握先进的审计手段,提高业务能力。三是加强审计风险教育,增强审计人员质量意识。让每位审计人员把审计质量是审计业务工作生命线的理念融入思想中,形成人人重视审计质量、人人抓审计质量的良好氛围。四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等方式,注重审计人员能力和实绩,发挥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在审计队伍中形成晒业绩、比成果的良性竟争局面。五是多种锻炼促提高。审计人员可通过自学或参加职称考试等资格考试,使自己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审计部门根据本单位发展对专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不同需求,有重点、有选择地安排审计人员多岗位锻炼,促进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六是在干部队伍建设中,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大干部交流和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人才队伍建设中,重点实施审计专业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培养工程,把审计实践作为选拔和培养人才的第一跑道,注重工作锻炼和实践历练,在审计第一线培养、造就优秀的审计人才,不断提高审计实战能力,培养一大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强手、计算机应用的高手和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培养出适应内审工作需要的“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二)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被审计单位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与通讯技术进行业务处理,审计的业务范围和内容从传统的财务报表或其他管理方面的“有形”信息扩大到了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其内部控制等“无形”的技术领域。审计人员必须知道如何运行他们的业务并达到单位目标,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这种理解,他们就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国审计署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就曾经指出,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的资格。《审计署2008至2012五年规划》要求各审计机关:探索创新审计方式,在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普遍面临人力不足但审计业务量不断增长的矛盾,推进信息化建设,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资源。具体审计工作中,通过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总结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探索信息系统审计和联网审计,切实增强在信息化环境下查找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利用计算机帐务处理可以自动平账,减少大量人工查找核对的工作,让计算机审计技术在海量审计数据中把握审计重点和查找疑点线索.发挥重要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通过购买应用型的审计软件、自行开发及与软件供应商联合开发等方式获得适用的审计软件,实现内部审计的计算机化,逐步形成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成果利用等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三)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充分认识审前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审前调查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过认真的审前调查。要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应做到:一是明确所要调查的内容,精心制定审前调查提纲。依据调查提纲确定调查范围和事项,科学、合理、全面安排调查工作,避免审前调查的随意性,同时审前调查要遵循内容重于形式的原则,针对审计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审计方式,如审前座谈会、实地观察、调查问卷、个别谈话、侧面了解等,通过这些方式,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找准审计重点领域、确定审计重点,为审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提供依据。二是注重审前培训。在审计项目开展前进行审前培训,针对审前调查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组织审计人员进行理性的、宏观的分析、归纳和提炼,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情况和资料,结合项目审计的总体目标,大家沟通和讨论;结合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具体情况,组织学习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财经制度和政策法规以及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行业准则和行业专业知识,力求通过审前培训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内部控制情况、发展状况等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三是时间安排要合理。审计调查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一般审前调查时间应占整个审计项目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时间,时间得到保证,才能保证审前调查的广度和深度。(四)精心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规范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的重要文件,是审计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的保证,高质量的审计方案不仅是一份审计工作的“行程安排表”,更是一份审计工作的“指导书”,审计方案要求的内容和重点,明确指出了审计人员需要关注的目标及具体操作方向,审计人员只要按照设计好的步骤走下法,就能按质按量完成工作,这对于那些对项目及业务不熟悉的审计人员来说,审计方案能指导他们如何开展工作,如何捉住重点,减少盲动性,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高质量的审计方案常常能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奠定基础,编制高质量的审计方案,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注意收集和研究项目背景资料。通过广泛收集、认真审核和深入分析审计对象的背景资料,可以对审计对象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经营目标和内部控制等情况有初步了解,初步判断审计项目所涉及的部门、金额大小、业务分布情况,为合理分组、科学安排审计资源提供依据。二是审计方案要确定审计项目的操作思路、方法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审计方案应从审计目标、审计依据和审计步骤、审计重点指引、审计方法等方面统一政策尺度,细化测试标准,具体方案中要尽量细化,让没有审计工作经验的人一目了然,能够按图索骥、照章办事。(五)强化三级复核制度按照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要求,将审计复核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机制,规范复核程序,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规定,落实三级复核责任制,强化审计组长、主审和业务处(科)室负责人对审计定性、报告的复核,加强审计组长对审计证据、事实的复核责任,加强审计业务处(科)室负责人对审计定性、报告的复核,做到未经复核的文书不能签发。(六)制定和规范审计标准及流程审计的发展变化,迫切需要内部审计部门有规范的、统一的审计标准及流程,以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审计程序和操作,如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文档模板,将审计通知书、审计调查方案、审计查询函、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形成标准化的文书,从而避免重复劳动,节约审计资源,同时能规范审计人员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通过制定标准化的项目流程,将项目管理和实施的整个过程加以明确,保证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过程符合审计质量的要求。在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时,应认识到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全面的质量控制标准,应涵盖本单位所有的业务环节,并且要细分到每个控制节点。笔者所在的高校审计部门已成立26年,在这方面有较成功的经验,如财务审计科制定的《财务审计工作指引》,对“审计选择和确定项目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后续阶段”每个阶段的关键点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将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使每个审计人员对自己所负责控制的关键点心中有数,这个指引在具体操作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审计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保证了审计目标的实现。
福建教育学院以教师培训为主业,培训对象是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研究,目的是引导培训项目组和培训教师按照既定思路、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规范培训工作,使培训项目实施既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又能紧密贴近教学一线实际,精细把握学员需求,提高培训质量。
一、研究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意义
1.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涵义
评价模式主要指培训管理者依据某种评价模式理论、评价思想或者特定的评价目标,选取一种或几种评价方式方法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是一种小的评价模型,它涵盖着一定的思想取向和结构,并表现为一定的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对整个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训前、训中和训后的活动做出规范和说明。
2.研究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意义
构建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有利于引导培训工作者按照既定思路、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快速设计出一个优良的培训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闽政文[2008]344号)精神,福建教育学院作为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主要基地,承担着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任务,同时还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研究咨询和业务指导中心。培训质量评价模式能指导培训管理者和教师规范培训工作,使培训项目负责人按照评价模式思路,认真设计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教学,提高培训质量。
二、构建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理论依据
1.CIPP模式
美国教育评价先驱拉尔夫・泰勒是行为目标模式的创始人,其模式把目标――评价活动实施――评价作为一个封闭的循环圈,注重对预期效果的评价。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认为,评价不再局限于目标的达到度评价,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斯塔佛尔比姆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CIPP模式,基本框架是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和成果评价(product)。CIPP是这四种评价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略语。本世纪初,斯塔佛尔比姆对四步骤的CIPP模式作了补充和完善,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评价(impact)、成效评价(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评价(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评价(transportability)四个阶段,由此构成了七个步骤的评价模式。
2.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
柯氏四级培训评价模式是由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柯克帕特里克(Donald.L.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来的,该模型的评估内容限定在四个层次上的产出,即“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成果评估”。第一层是反应层,即一级评估,是指学员对项目的主观感受,如对培训的课程、培训方式、培训师授课情况的看法和满意度,评估通常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第二层是学习层,即二级评估,是测量学员从培训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教育技术等方面的获得程度。该层次的评估采用书面测试、操作测试、等级情景模拟测试等方法评估。第三层是行为层,即三级评估,是指学员在日常工作中是否自觉运用了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使教育教学行为发生变化。评估主要依靠上下级、同事等对学员的行为改变进行。第四层是成果层,即四级评估,是指培训后学员在工作业绩上的提高程度,计算培训创出的效益。柯克帕特里克四层次评价模型中,前两个层次主要是对培训的过程进行评价,后两个层次主要是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评价。
三、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结构要素
1.培训质量评价主体
(1)参训学员
参训学员对培训质量的评价有两种方法:一是由培训管理处设计网络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让学员进行网络匿名投票,统计换算学员整体满意度;二是由培训管理处随机抽取10%的学员,召开座谈会或者个别访谈,征求参训学员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2)培训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作为评价主体时主要针对各研修部承担的学科培训项目中学员培训的需求调研、培训方案、培训课程(包括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课时安排、师资选配、教学方法选择等进行自我评价。
(3)学院培训管理处
学院培训管理处作为评价主体时,主要依据教育部和福建省教育厅有关培训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对各个研修部的培训项目的方案及实施进行评价,撰写年度评价报告。对学院培训项目进行横向比较,排列等级。
(4)有关专家教授
有关专家是指由培训管理处聘请的校内外高校专家、名校长、各学科特级教师、名师,以及培训教学委员会成员,以第三方的身份组成培训质量评价专家组,对项目整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5)学员所在学校
参训学员所在单位根据参训学员在参训前和参训后在教学岗位上的表现、变化和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跟踪评价,主要由培训管理处进行学校参训教师的抽样调查,通过所任教班级学生问卷,或者与学校有关部门的电话访谈完成评价工作。
2.培训质量评价对象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对象从培训项目来源划分,一是国家委托福建教育学院培训的项目,简称“国培项目”;二是福建省教育厅每年下达学院的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教师的所有培训项目;三是省内外教育部门委托的所有培训项目。
3.培训质量评价依据
构建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国培计划”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以及学院制定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方案》和实施细则。
4.培训质量评价制度
在培训中福建教育学院建立了8项制度以保障培训质量:教师培训能力认定制度、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度、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培训方案论证制度、学员满意度测评制度、训后跟踪指导制度、项目质量分析制度和学科年度培训总结报告制度。为使8项制度有效落实,学院每年进行优秀培训项目和负责人评选,并在全院予以表彰和奖励。
5.培训质量评价内容
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培训需求,包括需求调研分析和调研报告质量评价;培训方案,包括培训主题、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方法和课时安排的评价;培训师资,包括师资配置和专业水平的评价;培训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的评价;培训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的评价;培训效果,包括学员满意程度和培训成果评价;培训服务,包括学习服务和食宿服务评价。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有权重分值,在二级指标后面的末级评价标准,操作性很强。
6.培训质量评价反馈
培训质量评价反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研修部培训项目总结报告、第三方专家教授评价报告、学员对培训质量的满意度评价报告、培训管理处培训质量年度报告。二是培训质量考核等级评价,包括各个研修部承担的学科培训项目的培训教学等级评价、培训教师等级评价、培训组织管理等级评价、培训服务保障等级评价。每次培训后要召开学院培训质量分析会,肯定成绩,分析问题,提出下一轮培训质量目标和改进建议。
四、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模式
1.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流程
评价主体:培训项目负责人(自我评价)――第三方专家组(再评价)――参训学员(评价教师授课质量)――学院培训管理处(综合评价)。
评价对象:国培项目――省培项目――委培项目。
培训评价内容:训前决策――培训过程――培训管理――培训效果――培训服务。
培训质量分析反馈:培训项目自评报告――学员满意度测评――第三方专家组评价报告――学院培训管理处质量评价报告――学院培训质量考核等级报告。
2.培训质量评价内容与方法模式
(1)培训质量评价内容
第一,训前决策,包括需求调研、需求分析、调研报告和师资选配;第二,培训过程,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第三,培训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第四,培训效果,包括学员满意度和学员学习成果;第五,培训服务,包括学习服务和食宿服务。
(2)培训质量评价方法
培训质量评价方法包括:问卷法、访谈法、量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3)培训质量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形成培训质量综合判断(自然描述和等第评定);分析培训质量问题(召开培训质量分析研讨会);评价活动的再评价(评价方案的再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再评价、评价对象接受程度);培训质量评价信息反馈改进(报告学院主管部门,向培训项目组报告,在学院内部公开)。
五、培训质量评价运作与反思
1.培训质量评价运作概况
(1)国培项目概况
以2015年为例,福建教育学院通过竞标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项目26个,其中,跨省竞标中西部国培项目18个,中标项目覆盖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湖南、贵州、宁夏、甘肃、新疆、等中西部省份,涉及中小学的10个学科。2016年4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公布2015年“国培计划”项目评估结果,福建教育学院被抽查的4个国培项目,分别名列第1名、第3名、第5名、第9名。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在17所院校(机构)中排名第3位,在所有承办农村校长助力工程项目的38所院校(机构)中总分排名第3位。
(2)省培项目概况
以2015年计划内省培项目为例,回收4146份学员问卷,回收率81.3%。被调查的学员覆盖高中15门学科51个班,其中,高级教师占44.4%,一级教师占55.6%,学员的匿名投票平均得分为(满分5分):把握培训需求4.71分,培训主题确定4.74分,培训目标设置4.71分,培训课程设计4.65分,培训方式方法4.67分,学员学习指导4.61分,培训资源获取4.71分,研修收获与成果4.66分,培训管理与服务4.72分,培训效果总评4.70分。结果表明参训学员对培训质量满意度较高。
2.培训质量评价的反思
(1)培训质量评价内紧外松
以2015年为例,福建教育学院承担的培训项目总人数达到30302人,其中集中培训11979人、远程培训18323人。目前培训管理处只能侧重对计划内的省培项目进行质量评价,暂时无法顾及到委托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这有待进一步加强。
(2)学科培训项目质量不均衡
以高中15个学科参训学员匿名问卷统计为例,在把握培训需求上,平均分之上有8个学科,平均分之下有7个学科;在培训课程设计上,平均分之上7个学科,平均分之下8个学科;在研修收获与成果上,平均分之上有7个学科,平均分之下有8个学科。从五级评分量表的评分来看,评分差距拉得不够开,需要修改量表,拉开得分距离。
(3)培训项目组训前决策问题较多
从随机抽查15个学科培训项目组的39份培训方案来看,写得较好的方案占35%、写得一般的占31%、写得较差的占34%。培训需求调研不够深入,需求分析不到位,就会造成培训主题确定、课程设计和师资选配的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和学员需求。
参考文献
[1] 余新.教师培训师专业修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
教师培训;质量评价;依据;模式探讨;运行与反思
福建教育学院以教师培训为主业,培训对象是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研究,目的是引导培训项目组和培训教师按照既定思路、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规范培训工作,使培训项目实施既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又能紧密贴近教学一线实际,精细把握学员需求,提高培训质量。
一、研究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意义
1.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涵义
评价模式主要指培训管理者依据某种评价模式理论、评价思想或者特定的评价目标,选取一种或几种评价方式方法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是一种小的评价模型,它涵盖着一定的思想取向和结构,并表现为一定的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对整个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训前、训中和训后的活动做出规范和说明。
2.研究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意义
构建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有利于引导培训工作者按照既定思路、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快速设计出一个优良的培训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闽政文[2008]344号)精神,福建教育学院作为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主要基地,承担着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任务,同时还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研究咨询和业务指导中心。培训质量评价模式能指导培训管理者和教师规范培训工作,使培训项目负责人按照评价模式思路,认真设计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教学,提高培训质量。
二、构建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理论依据
1.CIPP模式
美国教育评价先驱拉尔夫•泰勒是行为目标模式的创始人,其模式把目标———评价活动实施———评价作为一个封闭的循环圈,注重对预期效果的评价。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认为,评价不再局限于目标的达到度评价,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斯塔佛尔比姆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CIPP模式,基本框架是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和成果评价(product)。CIPP是这四种评价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略语。本世纪初,斯塔佛尔比姆对四步骤的CIPP模式作了补充和完善,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评价(impact)、成效评价(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评价(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评价(transportability)四个阶段,由此构成了七个步骤的评价模式。
2.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
柯氏四级培训评价模式是由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柯克帕特里克(Donald.L.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来的,该模型的评估内容限定在四个层次上的产出,即“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成果评估”。第一层是反应层,即一级评估,是指学员对项目的主观感受,如对培训的课程、培训方式、培训师授课情况的看法和满意度,评估通常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第二层是学习层,即二级评估,是测量学员从培训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教育技术等方面的获得程度。该层次的评估采用书面测试、操作测试、等级情景模拟测试等方法评估。第三层是行为层,即三级评估,是指学员在日常工作中是否自觉运用了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使教育教学行为发生变化。评估主要依靠上下级、同事等对学员的行为改变进行。第四层是成果层,即四级评估,是指培训后学员在工作业绩上的提高程度,计算培训创出的效益。柯克帕特里克四层次评价模型中,前两个层次主要是对培训的过程进行评价,后两个层次主要是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评价。
三、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结构要素
1.培训质量评价主体
(1)参训学员
参训学员对培训质量的评价有两种方法:一是由培训管理处设计网络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让学员进行网络匿名投票,统计换算学员整体满意度;二是由培训管理处随机抽取10%的学员,召开座谈会或者个别访谈,征求参训学员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2)培训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作为评价主体时主要针对各研修部承担的学科培训项目中学员培训的需求调研、培训方案、培训课程(包括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课时安排、师资选配、教学方法选择等进行自我评价。
(3)学院培训管理处
学院培训管理处作为评价主体时,主要依据教育部和福建省教育厅有关培训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对各个研修部的培训项目的方案及实施进行评价,撰写年度评价报告。对学院培训项目进行横向比较,排列等级。
(4)有关专家教授
有关专家是指由培训管理处聘请的校内外高校专家、名校长、各学科特级教师、名师,以及培训教学委员会成员,以第三方的身份组成培训质量评价专家组,对项目整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价。(5)学员所在学校参训学员所在单位根据参训学员在参训前和参训后在教学岗位上的表现、变化和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跟踪评价,主要由培训管理处进行学校参训教师的抽样调查,通过所任教班级学生问卷,或者与学校有关部门的电话访谈完成评价工作。
2.培训质量评价对象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对象从培训项目来源划分,一是国家委托福建教育学院培训的项目,简称“国培项目”;二是福建省教育厅每年下达学院的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教师的所有培训项目;三是省内外教育部门委托的所有培训项目。
3.培训质量评价依据
构建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国培计划”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以及学院制定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方案》和实施细则。
4.培训质量评价制度
在培训中福建教育学院建立了8项制度以保障培训质量:教师培训能力认定制度、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度、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培训方案论证制度、学员满意度测评制度、训后跟踪指导制度、项目质量分析制度和学科年度培训总结报告制度。为使8项制度有效落实,学院每年进行优秀培训项目和负责人评选,并在全院予以表彰和奖励。
5.培训质量评价内容
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培训需求,包括需求调研分析和调研报告质量评价;培训方案,包括培训主题、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方法和课时安排的评价;培训师资,包括师资配置和专业水平的评价;培训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的评价;培训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的评价;培训效果,包括学员满意程度和培训成果评价;培训服务,包括学习服务和食宿服务评价。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有权重分值,在二级指标后面的末级评价标准,操作性很强。
6.培训质量评价反馈
培训质量评价反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研修部培训项目总结报告、第三方专家教授评价报告、学员对培训质量的满意度评价报告、培训管理处培训质量年度报告。二是培训质量考核等级评价,包括各个研修部承担的学科培训项目的培训教学等级评价、培训教师等级评价、培训组织管理等级评价、培训服务保障等级评价。每次培训后要召开学院培训质量分析会,肯定成绩,分析问题,提出下一轮培训质量目标和改进建议。
四、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模式
1.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流程
评价主体:培训项目负责人(自我评价)———第三方专家组(再评价)———参训学员(评价教师授课质量)———学院培训管理处(综合评价)。评价对象:国培项目———省培项目———委培项目。培训评价内容:训前决策———培训过程———培训管理———培训效果———培训服务。培训质量分析反馈:培训项目自评报告———学员满意度测评———第三方专家组评价报告———学院培训管理处质量评价报告———学院培训质量考核等级报告。
2.培训质量评价内容与方法模式
(1)培训质量评价内容
第一,训前决策,包括需求调研、需求分析、调研报告和师资选配;第二,培训过程,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第三,培训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第四,培训效果,包括学员满意度和学员学习成果;第五,培训服务,包括学习服务和食宿服务。
(2)培训质量评价方法
培训质量评价方法包括:问卷法、访谈法、量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3)培训质量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形成培训质量综合判断(自然描述和等第评定);分析培训质量问题(召开培训质量分析研讨会);评价活动的再评价(评价方案的再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再评价、评价对象接受程度);培训质量评价信息反馈改进(报告学院主管部门,向培训项目组报告,在学院内部公开)。
五、培训质量评价运作与反思
1.培训质量评价运作概况
(1)国培项目概况
以2015年为例,福建教育学院通过竞标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项目26个,其中,跨省竞标中西部国培项目18个,中标项目覆盖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湖南、贵州、宁夏、甘肃、新疆、等中西部省份,涉及中小学的10个学科。2016年4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公布2015年“国培计划”项目评估结果,福建教育学院被抽查的4个国培项目,分别名列第1名、第3名、第5名、第9名。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在17所院校(机构)中排名第3位,在所有承办农村校长助力工程项目的38所院校(机构)中总分排名第3位。
(2)省培项目概况
以2015年计划内省培项目为例,回收4146份学员问卷,回收率81.3%。被调查的学员覆盖高中15门学科51个班,其中,高级教师占44.4%,一级教师占55.6%,学员的匿名投票平均得分为(满分5分):把握培训需求4.71分,培训主题确定4.74分,培训目标设置4.71分,培训课程设计4.65分,培训方式方法4.67分,学员学习指导4.61分,培训资源获取4.71分,研修收获与成果4.66分,培训管理与服务4.72分,培训效果总评4.70分。结果表明参训学员对培训质量满意度较高。
2.培训质量评价的反思
(1)培训质量评价内紧外松
以2015年为例,福建教育学院承担的培训项目总人数达到30302人,其中集中培训11979人、远程培训18323人。目前培训管理处只能侧重对计划内的省培项目进行质量评价,暂时无法顾及到委托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这有待进一步加强。
(2)学科培训项目质量不均衡
以高中15个学科参训学员匿名问卷统计为例,在把握培训需求上,平均分之上有8个学科,平均分之下有7个学科;在培训课程设计上,平均分之上7个学科,平均分之下8个学科;在研修收获与成果上,平均分之上有7个学科,平均分之下有8个学科。从五级评分量表的评分来看,评分差距拉得不够开,需要修改量表,拉开得分距离。
(3)培训项目组训前决策问题较多
从随机抽查15个学科培训项目组的39份培训方案来看,写得较好的方案占35%、写得一般的占31%、写得较差的占34%。培训需求调研不够深入,需求分析不到位,就会造成培训主题确定、课程设计和师资选配的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和学员需求。
作者:张惠敏 单位:福建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车间认真贯彻学习集团公司制定的《有限公司基础管理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质量、计量和标准化管理部分)》。车间紧紧抓住《方案》中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工作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展开对基础管理建设工程方案的学习。
车间领导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将其主要精髓通过例会和班组活动的形式传达给车间的每一名员工。让大家真切的了解《方案》在实际生产中产生的有效作用。并在班组活动中与员工积极讨论、学习,联系现场操作,制定出提高现场标准的质量要求,完善生产过程中计量与自动化系统,仪表与控制系统的检定,进一步加强了生产标准化管理水平。
车间作为产品的最终质量控制工段,根据方案中加强过程质量控制出版报宣传,对生产装置严格按照工艺指标进行质量控制,平稳操作,确保表活剂产品一次性合格率。生产工段的特点就是多种原料按一定比例注入反应釜,这对每种原料的质量要求更是严中有细。操作人员对生产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出现质量事故,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按照分公司的要求,车间出色的完成了公司安排的生产任务,截止2012年9月24日,生产128批次,756釜,累计生产15521.94吨。其中使用5#酸替代B段烷基苯生产63次,累计消耗5#酸12358桶(平均每天抽取50余桶),生产成品4780.59吨,创历史新高。
为强化工程建设质量控制,技术员及安全员制定工程质量培训教案,对每一个班组进行质量培训,考核指导活动。今年车间多处检修同时展开,车间领导确定建设工程的质量要求,制定并实施质量控制措施。每一名现场监护人,认真把握质量控制点,要求与措施,严格监督施工程序,确保施工建设质量。
通过开展本次方案,车间从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两大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开展质量管理,技能提高、安全知识等培训,提高队伍操作水平,为公司的安全生产平稳高效运行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