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2 18:11: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形成性评价,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这位领导的要求反映了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有的一种对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混淆。这个混淆并不奇怪:形成性评价的定义不尽一致,这导致了多样并且相互冲突的理解,并且由于这些多样性的定义和观点,目前在学校中被称为形成性评价的实践活动也不尽相同。
《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实施后的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学生的考试激增,其中许多是自发的,要比联邦法律和各州评估系统要求的高出许多。许多学校学区举行名为基准评价、短期评价和中期评价来预测学生在高风险测试中的表现,并找出那些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这一层次测试的日益流行,已使得形成性评价的概念范围得到拓宽。
为逐渐增多的测试寻找支持的K-12教育平台中的各个测试公司有时也会为“形成性评价”的产品做广告。这加剧了大家认为考试本身就是形成性评价的观念。
实际上,这一层次的测试常常稍多于一些小型的总结性测试,并不总是与在课堂中讲授的内容密切联系。在这些测试中,固有的形成性并不存在,他们或许会对教学产生改变,使得学生学习效果更好。
一、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区别
那么,什么是形成性评价?首先,它不是一种产品。那是对想要一个优秀的形成性测试项目案例的管理者的主要误解。即使评价将继续被冠以形成性和总结性的标签,但是评价究竟是形成性的还是总结性的,取决于如何使用评价的结果。
总结性评价的结果通常被用于作一些判断,例如在班级分配中决定一个学生该被分到哪个年级,测量项目的有效性,或者判断一所学校是否达到年度适当进步。有时候总结性评价指的是对学习的评价,其目的是测量学生、学校的水平或是项目成果。
另一方面,形成性评价在总结性评价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反馈了一些重要信息。教师和学生都依据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制定计划,确定在下面的学习中拟采用何种活动。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实时的、动态的、涉及到比频繁的测验更多内容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测量只是其中的一项内容。
二、使用形成性方法的总结性评价
几乎任何的评价工具都可用于总结性或形成性的目的,但出于设计的原因,某些评价工具更适合总结性或形成性用途。例如学区测试,尽管其也具有些许形成性用途,但其是为了提供可解释的数据以及供学校和地区进行对比的目的而设计的。由于总结性是其主要目标,其结果或许不能以教师和学生易于理解操作的方式来理解,而且测试结果往往在管理部门进行测试后的数个月之后。因此,这些阶段性的测试通常不具备良好的形成性评价功能:并不能提供更多信息,以指导每日教学或为每个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决策提供帮助。
各学区无论从商家购买还是本地开发,基准评估通常是指衡量各州或学区的内容标准的进展情况,并对大型总结性测试的未来实施作出预测。一个普遍的误解是这一层次的评估无疑是形成性评估。虽然这些评估有时做形成性用途――为小组或个别学生作下一步的指引,但是如何使用测试结果才可摆脱这种意图,教师和管理者们缺乏正确的理解。如果由教师掌控评估、报告结果并继续以先前计划作为指示,那么这些评估将不会产生形成性的益处――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教师计划反馈大量的信息时,这种情况很容易出现。
教师也可以选择自行开发总结性评价――那些可看作是一种成绩。与州和学区的测试相比,这些教室里的评估更易适于形成性用途,因为其结果利用更迅速,其学习目标指向更为近期的教学。当教师了解测验中每一个问题或任务测量的具体学习目标是什么时,他们可以用这些测验结果来筛选和重教学生还没有掌握的部分课程。精心设计的普通评估也可以用于此法。
学生也可使用总结性测试的结果为将来的学习明确方向。如果评价题目与预期的学习目标十分相配,教师们便可以在为找到诸如以下问题的正确答案时指导学生:
相对于标准,我的优势是什么?
我已意识到的提高是什么?
哪些领域是我的弱点?
哪些是我没有按要求去做的,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在我的学习中,这些结果对下阶段有何意义,如何为改进做准备?
然而,为使这些问题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指导作用发挥到最大,教师必须计划和需要时间去让学生学习在总结性评测中没有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要重新进行测试。缺少必要的学习时间是课堂总结性评价的形成性应用的最大障碍之一。
三、为了学习的评价
当老师为了纯粹的形成性目的评价学生学习时,评估簿中将没有最终的成绩,也没有总结性等级。相反,评估为学生实践的服务,就像家庭作业一样必不可少,这是形成性评价最有价值的地方。这被称作是为了学习的评价,它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支持学习:(1)教师可依据有根据的基础来调整教学,作出对学生学习产生即时效应的变化和改进;(2)学生可借助目前进程的根据积极管理和调整自身学习(Stiggins,Arter,Chappuis,& Chappuis,2006)。
课堂中学习的评价可有不同形式,它由教师帮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组成。
1.我要达到什么目标?
提供给学生一张学习目标的单子,上面的学习目标是他们应该掌握的,用友好的语言写出。
给学生展示匿名的优劣案例,案例就是他们将要创作的各类作品或演示。学生使用评分指导判断为什么那个是更好的。
2.我现在的学习情况如何?
在学习过程中管理不分年级的小测验,用来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各自在哪方面需要什么样的工作。
通过得分上突出所反映的具体优势以及需要提高的地方。
利用得分的情况使学生分辨他们的优势和需要提高的地方所在。
让学生有一个对课程学习目标的清单,定期检查已掌握的内容。
3.如何缩短差距?
给予学生反馈信息,并用其制定目标。
让学生写出或描述在具体学习目标上的进程。
请学生评价他们的进步:已注意到哪些改变?哪些是曾经很困难,现在容易的?作为学习者,他们对自身已有哪些了解?
当学生依靠从教师给予的反馈学习如何自我评价和制定目标时,学生提高了对他们取得的成功的能力。在这种类型的评价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合作于持续性的过程中,使用评价信息改善而非判断学习。这全依赖于评价有为师生提供及时、易懂、描述性的反馈的能力。
四、反馈:关键的区别
对学习内容进行评价的反馈存在于依然有时间采取行动的时候。类似于全球定位系统,它的功能是提供与计划学习目标相关的工作、生产或是行为的描述性信息。避免评分或是评议成绩的等级,或者暗示学习过程结束。
计划学习,辨别具体的优势,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学生减小目前和目标差距采取的一连串行动提供建议,顾及学习者曾经可依其行事的纠正反馈的数目,塑造当学生们自我评价时会使用的思考形式,以上均是有效的描述性反馈所关注的。以下例子是描述性反馈:
已正确解释图形中的柱状图,但需确认X、Y轴标记的间隔是相等的。
因为这是一个预测性的解释,所以所写内容只是一个假设。可以以“如果……那么……”句型加以改进。
那些我们曾经读过的优秀小说都有开头、发展和结局。你的小说和那些优秀的一样,已经有了开头和发展,能续写一个结尾吗?
论文中已对___和___的相似性进行了清晰描述,已区分出关键的区别。继续用文中具体的例子阐述这些区别。
相比之下,来自总结性评价(无论是班级使用还是大范围使用)的反馈告诉师生们谁才是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的人。评价工具用到的反馈词语,如B+、84%、达标、优秀的、精通的以及其他,并不能明确个别学生的优劣所在。对课程修正的具体信息并未呈现。
五、班级形成性评价的优点
虽然一切形成性评价实行起来都有增加学生学习量的潜在可能,然而在班级中对学习评价的优点一目了然:
在课程进行中,及时的评价结果使教师能迅速调整教学进展。
参评的学生是班级形成性评价的受益人。
学生们可用评价结果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
当我们试图提供一个类似一日三餐固定食谱似的现成的外部考试,以此监督老师评估过程的时候,这些优势已经荡然无存。这些测验无法适用于每日形成性评价,此类评价只有通晓评价的学者型教师可以进行。形成性评价最重要的价值体现于在每轮评价中教师和学生利用评价结果改进实时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 Atkin, J. M., Black, P., & Coffey, J. (2001). Classroom assessment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 Chappuis, S. (2005). Is formative assessment losing its meaning? Education Week, 24(44), 38.
[3] Stiggins, R., Arter, J., Chappuis, J., & Chappuis, S. (2006). Classroom assessment for student learning:Doing it right―using it well. Portland, OR: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通过本人的细心观察,我发现学生们对当老师都很感兴趣。于是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想给他们创造一个做老师的机会,就想到了让他们自己出题。
出题,就是让每名学生都出一份考题。这一环节是学生在课后完成的。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后给自己的对手(同桌)出一份考题。目的是活跃他们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让他们充分实现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另外,对出题者的要求除了常规的以外,重点要求题量不得超过三分钟,避免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影响到答题的效果和出题人的兴趣。
通过这种出题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主动回顾当天或以前学过的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增强记忆、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果,也可以让学生抓住重点、难点,找出疑惑,自己进行查缺补漏,从而达到教会学生会学习的目的。
二、答题
答题,就是同桌的两名同学,把各自的考题互换给对方,让对方答自己出的考题。目的是让他们相互评价,在评价出题人水平的同时也评价了答题人的水平,从而达到综合评价的效果。这一环节,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为了更好地做好答题这一环节,我事先给学生进行了“分层”。就是把学习成绩很接近的一对学生安排在同桌,让他们对手相当,同步学习,有利于接受各自的考评,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习得性乐观,避免因出题人水平太高,而答题人水平过低的大落差问题。这一环节只给学生三四分钟的答题时间。等学生答完题后要求各自写好答题人的姓名,且把试卷互换回来。
通过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了解对方的思维,扩大原有的知识面,活跃自己的思维。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及时反馈,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也能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真正认识自己,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信心、求知欲。
三、评卷
答题结束之后,紧接着就进行评卷。评卷,就是让出题的学生给答题的学生评卷。因为出题的学生对试题的正确答案很清楚,对方答得对不对一目了然。这一环节只给两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两分钟的时间里,学生感觉异常地兴奋,十分活跃,也格外地认真,哪怕是错了一点点,对方也不肯放过,俨然是一名老师在给学生评卷,大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待评卷完成之后,重新把各自的试卷交还给对方。
通过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评价各自学习效果的同时,也评价着各自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也让他们尽情地享受做老师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评价能力,学习能力等。
四、查卷
查卷,就是当对方把自己的试卷评完之后,自己在课后进行查找。让他们在自己的试卷上查出不足,找出正误的原因,进而强化识记。校正、反馈易错问题,内化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进一步评价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让他们养成一种在自身上找差距的好习惯,让他们能“静坐当思己过,闲谈莫说人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良好品质。
五、赏卷
赏卷,就是让学生在课后相互欣赏各自的试卷。当学生答题结束之后,教师不收试卷。且鼓励他们在课间相互传阅欣赏,让他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达到交流合作、质疑研讨之目的。如果每个学生的考题是三分钟的题量,班级如果有二十人,那么,通过这样相互赏卷后,每个学生的考题量就可以达到一个小时。由此,提升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思路,提高了学习量和学习效果。
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相互评价能力。也能让他们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让他们学会欣赏别人。养成虚怀若谷的良好品质。
六、教师检查、指导、升华
上述几个环节完成之后,教师要委托科代表,把试卷收上来。教师再进行详细的检查后对个别试卷写出评语,且进行指导。有利于下次出题水平的提高。另外,把优秀的试卷,张贴在“学习园地”中供大家欣赏、效仿。
这一环节是为了收集学生的信息,掌控学生的动向,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让学生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进而提升“分层、反馈、形成性”评价法的效果。
最早的教育评价,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比较系统的当推泰勒的观点,泰勒提出了一套以教育目标为核心和依据的课程和测验编制的原则,试图以此把社会的要求、学生的需要反映在课程与测验中。为了把这一思想与早期的测量区别开来,泰勒正式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根据泰勒的理解,教育评价就是衡量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一种活动[1]。布鲁姆则把教学评价包含在教学目标之内,他说:“目标:行为:评价技术:测验问题。”[2]一般认为,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主要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而言的。传统的评价是终结性评价,是一种最后的决定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德育终结性评价,往往做出明确的不容更改的结论式的评价,好就好,不好就无法改变。这样的评价有一锤定音、不可更改、判决式的特点,因而不利于促成学生的成长。而所谓形成性评价,则“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3]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4]中学德育实施形成性评价,跳脱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桎梏,给学生以全新的评价方式和结果,是一种发展性的、促进性的评价,有助于促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价值意义
形成性评价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首先,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它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5]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的评估和评判。它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收集、综合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兴趣和需求,着眼于学生问题的矫正、劣变的预防和潜力的发展。它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也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各方面能力的评价与培养,加之评价手段丰富多样,而且许多活动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榜样表达思想,发展其相关的品德、行为交际能力,因此,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其次,形成性评价极具人文性和民主性,有助于转变师生关系,优化教育环境。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有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特别地,形成性评价能有效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一些学生表现无法尽如人意,良莠并存,错误难免。起因于现实复杂,受社会影响。这需要肯定正确,剔出错误。而这正是德育的任务。研究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焦虑越少,在学习中有效摄入的知识则愈多,学习效率也愈高[6]。德育的形成性评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那种“一次表现定终身”和“以考分定优劣”的不公平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助于消除学生在学习成长中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控力。因而获得思想和行为上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引起的满足和兴奋可以产生继续得到满足的需要,激发学习科学文化和历练人生高尚品德的兴趣,激起健康成长的内在动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这就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可能,因而在本质上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此外,形成性评价形式多样,操作灵活,便于反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信息是全方位、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如学习效果自评、互评、学习档案袋、成长记录袋、问卷调查、家长反馈、学习日志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
二中学生德育形成性评价的实施策略
(一)更新观念,突出对学生的人本终极关注
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形成性评价,需要更新传统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评价倾斜到对学生的关怀爱护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上,突出对学生的人本终极关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这首先需要认真学习德育理论,通过宣传、教育和校本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广大班主任、科任教师的自觉意识,把对学生全面关注的思想、理念,转化为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具体行动,教师一定要从陈旧的评估理念中脱颖而出,把对学生的封锁、管制、挑剔和关卡,转化为对学生的爱护、发现、鼓励和引导,借助形成性评价,激励学生进步发展,通过师生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促成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接受经典德行训练,学会健康成长。并把这种人本关怀贯穿到学生的一生。
(二)整体组合,强调评价形式的丰富多样
由于德育过程是丰富生动的,其评价过程当然也不能呆板生硬,而应强调方式方法的丰富多样和整体组合。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考试分数、成长记录袋评价、演讲评分、角色表演比赛评比等等,一切适合学生活动的形式都可利用,并有机组合,优化创新,整合出一套适合学生实际的德育教育形成性评价,而且贯穿在整个学期当中,典型地做出评价。例如,有学校提出的德育自评方式,是通过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的方式来实现,就很值得借鉴。样式如表1、表2。德育活动形成性评价自评表
(三)整体创新,实现形成性评价的流程重组
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其流程包括评价准备、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公布等,具体流程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传统评价的核心是关注结果,其评价过程集中在学习终了阶段,而且主要以分数等量化数据作为评价指标,这些做法,有助于评价结果的简捷明了,对一些项目的判断也容易准确。但不全面,缺乏过程的掌握,对学生的发展状况,无法把握。形成性评价则能有效祛除这些不足。整体创新的结果,则要求把多种评价方式包括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等,有机整合起来,对评价过程、评价方法进行优化,重新组合其流程。按照流程重组理论,形成性评价的流传重组是很符合现代管理思想的。
流程重组亦即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是上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根据哈默的定义,“BPR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Process)进行根本性(Fundamental)地再思考和彻底性(Radical)地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地(Dramatic)改善”[7]。显然,BPR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Function Organization),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Process Oriented Organization),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流程重组理论引用到学生德育教育的形成性评价,关键是把原有的流程中漠视学生的因素、忽略学生和家长满意度等问题,予以整改。其结果应该是评价理念的更新、评价流程的简捷、工作效益的提高和学生、家长的满意。从定义可以看出,要成功的实施德育教育评价的BPR,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硬性因素,即重新设计组织结构框架、管理体系、业务流程等;另一方面是软性因素,如转变服务理念、领导行为、教育教学行为、校园文化、沟通方式等。
我们设想,把图1的传统评价流程,按照BPR思想进行重组。优化后学生德育形成性评价的流程结构,可以是这样的:
如图2所示,优化重组后的德育形成性评价流程,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平行发展,评价准备、评价操作和结果交流三大工作板块中,突出了听取意见、反馈信息和学生家长社会满意三个环节和指标,特别是把最终目标锁定在服务对象的满意上,这就体现了形成性评价工作的宗旨,实现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的人本化。流程是详细的文档,但又需要简洁清楚,易被使用者理解。流程文档(管理和操作)需要嵌入业务过程和控制。因此,如同操作过程本身的简捷一样,流程图中的准备过程和具体评价操作过程也应该是简洁的,形成的板块中体现出了细节的逻辑联系和科学规范。
中学德育形成性评价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和创新意义,上述几条方法措施尽管无法穷极所有,但却是基本的,只要目标明确,学校重视,全体参与,脚踏实地地做好中学生德育的形成性评价,同时也一定会创新出更多的方法策略,以更好地达到评估目的,实现素质教育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教育评价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泰勒提出了以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评价理论,70年代,随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的评价理论而得到新的发展。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作为学习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性评价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者的关注,如何构建一个公平、合理、规范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学习评价的作用不仅反馈学生的个体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互结合的统一体。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进行当中,即学生知识、技能与态度形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价,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反馈,并将评价中收集到的信息用于调整教学以满足学生需求及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性评价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是一种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指在一门学科课程结束时针对教学效果所进行的教育质量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目的是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终结性评价测量不同学生各自达到的不同水准或彼此间的相对地位,因而是一种选拔性评价。多元性学习评价体系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形成性评价并提高形成性评价在总成绩评定中的比值。那么形成性评价在总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多少才是合适的?笔者针对此问题作了实证调查。
一、形成性评价比例合适性的实证调查
笔者在教室、图书馆和商务中心共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102份,收回102份,有效率100%。81.1%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比值应当控制在30%以内,10.8%的学生人认为形成性评价比值应当等于或高于50%。
二、形成性评价高比例异议的原因
下面拟从学生观念、教师执行和客观限制等方面分析学生反对形成性评价高比例的原因。
1.形成性评价异议背后的学生观念文化分析。大多数学生反对形成性评价的比例超过30%,其背后的观念文化原因有二,一是重量化评价、轻质性评价的习惯。二是重结果、轻过程的功利主义学习观。
①应试教育背景下养成的重量化评价、轻质性评价养成的习惯。量化评价是指以掌握知识点的多少作为衡量学习优劣的标准的数量化评价。量化评价方式主要表现为纸笔测验,测验内容主要是围绕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展开,测验目的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传统的期末考试就是一种量化评价。纸笔测验可以有较大的知识覆盖面,又因参考答案的唯一性和评分标准的具体明确性,使得此种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评分误差小使得此种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公平性。但过份强调量化评价,把期末考试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唯一方式,不能真实得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价值导向上导致学生学习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不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对学习的真正兴趣和积极性。与量化评价相对,所谓质性评价是指以能否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指标的评价。质性评价通过观察、对话和描述等方式对教学情境及现象进行说明。质性评价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能力、情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不同领域。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单纯注意知识记忆、强调精确记忆的量化评价只会使学生越来越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而质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在学习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帮助学生真正认识自我,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其发展性学习,实现个体价值。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们接受的都是灌输式的应试教育,成绩评价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纸定成绩。学生们在观念上已经习惯了以期末考试的卷面分数为方式的评价,认为学习主要是学习知识,考试就是考记忆和理解能力,而对于考察学生学习态度、感情和创新能力等内容的质性评价不以为然。
②重结果、轻过程的功利主义学习观。结果性评价是指教学告一段落之后,通过测验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定或区分等级。传统的高校学习评价往往是在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通过考查、考试等方式对课程进行一次终结性评价,一纸定成绩。教育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作为一种教学质量监控手段的结果性评价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一个集体中的相对位置,从而确立自己努力的目标。但由于结果性评价往往是在教学过程告一段落之后进行的,缺乏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审查和修正,即使能发现问题也往往已经太晚,因而单纯依赖结果性评价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导向功能。而过程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的动态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如果说结果性评价强调选拔和甄别功能,是一种与他人的横向攀比,使学生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相对位置,那么过程性评价强调诊断功能,是一种自我的纵向攀比,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进步。没有科学的过程就没有高校的结果,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及时、全面的评价,及时诊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明原因,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与结果性评价相比,过程性评价具有及时性、全面性等优点,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养成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学习为了什么?很多学生的答案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那么考试是为了什么?为了毕业,为了能够顺利的拿到学位,考高分是为了拿奖学金。这些答案都表明流行在学生中的功利主义学习观。功利主义学习观不注重学习过程,只重视学习结果,最后期末成绩评价,认为结果最重要,如果期末成绩卷面分数高,就是学的好。至于达到结果的学习过程,无关重要。
2.形成性评价异议背后的教师执行存在的问题。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动态学习过程的评价,其内容涉及学习态度、情感、能力等多方面。虽然学院规定,平时成绩的考核要有依据,但具体操作的能动性主要还在于老师。如果形成性评价的比值超过30%,而其认定的标准不规范,势必造成新的不公平,使一项初衷善良的制度最后被否定评价并失去学生的支持。形成性评价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执行标准模糊、执行程序不公开。
①执行标准模糊。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的全面评价,形成性评价区别于终结性评价的最大特点是其评价的全面性和动态性。形成性评价多样化,内容包含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因此,要形成一个公平的、科学的和全面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应当制定一套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或导向性的细化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项目、每个项目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以及每个项目评价的比值。但是据调查反馈信息,虽然许多老师在形式上规定了平时成绩,但在观念上,对于形成性评价的内涵和具体操作方式等没有进行清晰厘定,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制定一套规范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结果对于形成性评价的执行,估堆评估,模糊评价就在所难免。
②执行程序不公开。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期末考试所覆盖的知识面广、题目具体明确,评分标准统一,形成性评价方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在学生的眼中,这种方式最公平。而在不同的老师中间,形成性评价项目上仁者见仁,评价标准方面也是各有各的不同,虽然老师会在课前告知学生评价哪些项目以及分值的计算方式,但最后平时成绩的评定官只有老师一人,整个评价执行程序是不公开的。没有看到评价的形成过程,自然就会质疑形成性评价的公平性。
3.形成性评价异议背后的客观限制因素。形成性评价的基础假设是老师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态全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技能等作综合评价。现在班级设置是每个班级人数一般在45个以上,而大学老师一般是上完课就走,课后即使有跟学生保持电话联系,也很偶然,因此如果不是该班级的班主任,仅是担任一门课教学的专业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基于现实的客观限制,形成性评价只能建立在不完全了解基础之上,有时甚至是建立在一种假象之上,如学习兴趣,有些学生上课比较活跃,似乎对该课程很有热情,但课后从来不去看专业书或进行相关的专业课的学习,而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生性腼腆,上课似乎表现不积极,但内心对这门课却充满热情,课后总是自学专业课的相关知识。对于这种情况下,老师仅仅凭上课的短暂观察而就兴趣作出的评价可能就是一种假判断,有失真实。
三、对策
从长远来看,提高形成性评价势必所趋。但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老师和管理者三方面的努力!在实用主义学习观盛行、形成性评价不是很规范的当下,不宜过份提高形成性评价的比例。
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英语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门基础课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针对高职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薄弱、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的现状,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全面、客观、科学的形成性评价形式,这有利于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形成性评价中对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进行评价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情感评价的必要性
在几年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我观察到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着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较强的自信心;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则比较害羞和过于内向;第三类则是偏科的学生,比较聪明,但对英语不感兴趣,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可见,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更为明显。但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评价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通过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评价,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每一个英语教师都应该有的教育理念。
二、情感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有机构成部分
受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学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只注重学生英语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对他们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终极目的不是检测学生学了多少知识,而是旨在帮助学生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合作精神。高质量的情感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帮助更明显。
三、英语学习中的情感
英语学习中的情感,是指学习者对英语和英语使用所持的态度,对本族语与外语的关系,以及对本族文化与所学语言国文化关系的看法。研究表明,情感对学习有动力或阻力作用,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积极的情感对英语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消极的情感则阻碍学生潜在能力的正常发挥。在现实教学中,一些学生英语成绩较差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比别的同学低,而是他们缺少积极的英语学习情感。
四、情感评价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
1.教师评价。在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一定要多表扬和鼓励,少用、慎用,甚至不用批评。运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他们取得的成绩、进步表达出发自内心的恰如其分的赞赏,使学生充满自信;批评要中肯、情真意切,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充满信心地不断进步,全面发展。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面带微笑,认真倾听,眼中流露出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地表扬:“That’s a good idea!I’m glad to hear that.Wonderful!Excellent!”这样能让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加强学生的成就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更应该及时鼓励、帮助、引导他们解决难题,用关切、激励的表情让学生体会温暖和力量。若单纯地用“No,Wrong”否定学生的回答,则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态。如果布置英语作业,可以巧妙地使用表扬和祝福类的评价语,因为评语和祝福语不仅仅是师生间教学信息的相互交流,而且是联系和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教师要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利用好作业评语,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自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最佳评价者是学习者自己,评价中应当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特征也为自我评价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积极地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学生有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掌握一套自评方法和技巧,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并随时检查学习成果,不断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最终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自主学习者。为了便于信息的搜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相关内容制成表格,每次督促学生认真填写并给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分等级。学生可针对自己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的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进行自评。这样,学生对语言学习过程有一个基本认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有利于确定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在自评过程中,教师除了随时指导之外,还必须和学生一起具体制定各项评价标准。教师对每项内容可提供范例,学生可以以范例为准,对自己的各种情感指标进行评价。通过自评培养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看到自己的成绩及需要提高的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讨论他们的自评,了解学生及其对待自己学习成果的态度,指导和鼓励学生反思他们的学习,帮助其确立新的学习目标。
3.学生互评。针对部分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特点,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它能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通常同伴间的互评可依据的标准包括:我的同伴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是否始终积极参与?任务完成情况怎样?是否善于倾听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能力怎样?在本次活动中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尚需改进的地方有哪些?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学生可以说出他们的忧虑,听取他人的观点,从而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一样,需要教师提供并展示优秀的互评范例。通过评议,学生能充分理解评价标准,发展“我也能做”的态度,并让学生在互评中学会信任、诚实,学会公正对已和对人。
4.用日记或周记形式,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日记或周记作为表达情感的普遍形式,可以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指导学生写英文日记或周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还可以通过日记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特别是性格“较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他们更喜欢用日记表达自己的内心意愿,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理解,这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地指导和关心,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和赞赏,以增强其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扉,课堂上能做到大胆交流,这样一来,课堂就会变得其乐融融,教学效率会明显提高。
5.因材施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基础不同的每一位学生进行情感上的鼓励和评价,这足够唤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激发英语学习热情的积极作用。对那些开口慢、胆怯害羞的学生,不能用命令、讽刺的评价,相反应当耐心地诱导和期待。教师要针对不同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习兴趣和现有的英语水平,采用不同的情感评价方式。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要求,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能有所进步,把英语课堂变成学生喜欢并向往的语言学习和活动场所。多给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后进生同样具有进取心。他们渴望进步,渴望受到尊重,渴望好成绩。所有这些都是潜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内在动力。让后进获得某种成功,不仅可以使其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而且可以使他们通过品味成功的欢乐和喜悦,激起对更大的成功的追求,从而形成新的良性循环。鼓励后进生开口多说,多多给予肯定和表扬,在纠错时,总是面带微笑加以指点和启发,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五、结语
在英语形成性评价中的情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从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从思想认识上由原先的努力教出高分的学生,转变为为了学生的发展,努力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把情感评价有效地引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已迫在眉睫,以教师评价、自我评估、同学互评为主的形成性评价能使学生主动地监控自己的进步,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最终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变。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克服学习中的消极情绪,使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才有望为学生终身的英语学习和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注重过程,建立自信,不断发展,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是形成性评价的特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性评价已经从过分关注结果转向对过程的关注。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综合和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它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也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感。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产生学习的原动力,为学习上的成功奠定基础。通过不断地正面评价,学生就会更加自信,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成功。
2. 形成性评价把多途径收集到的信息汇集到一起,确立多元化、明确的评价标准。在英语学习方面, 由于形成性评价所覆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平衡发展,既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实际水平、个人进步、个体差异,也评价学习过程。如评价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学习者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学习策略的契合度,既包括认知评价,也包括情感评价,内容更加完备。由于形成性评价结果是通过文字评语或者私人交谈来表现的,从而消除了传统的评价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
3. 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评价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与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学习的方向,调整学习过程,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争取最佳学习效果。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类发展的要求。而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更受人们关注。于是,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基于上述三点,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推广和实施形成性评价已经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了。
二、形成性评价的实施策略
1. 教师应在课标的指导下, 制订形成性评价的计划以确保形成性评价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比如五级目标中对读写能力的要求是:能读懂7~9年级学生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进一步强化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而七级目标要求:能读懂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简写本及英语报刊。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求相应的评价工具与方法多样化,尤其强调质性评价。如学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外阅读、听力练习、学习日记、成长记录或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等,关注发展过程。而考试仍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不过,考试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开放动态。比如:学生英语课前的值日报告,上课的提问、答问、讨论、情景对话、模仿朗读等。可以采取自评、他评及教师评,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2012]194号文)明确提出:各地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研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加快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要加快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要进一步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实现质量评价方式多元化。
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给提高中职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新要求。从目前来看,很多中职英语教师正在采用切合学生学习实际和形势发展要求的教学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正在把形成性评价贯穿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的评价,注重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发挥评价的诊断、指导功能,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
如何把形成性评价贯穿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要在充分考虑中职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英语学习基础的前提下,围绕“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这一根本目的,不仅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将科学评价思想始终贯穿在形成性评价活动中,力求与诊断性评价、激励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突出过程性,增强有效性。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采用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等评价方法,突出过程性。
切实按照中职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关注中职英语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实施及教学效果,增强形成性评价的针对性;将中职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增强形成性评价的及时性;结合学分制、弹性学制和分层教学的实施,增强形成性评价的科学性。以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效益为前提,将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等评价方法广泛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评价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考评学生是否已掌握参加课堂学习活动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考评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已经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考评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习惯及个性特征。需要强调的是,形成性评价既要特别注重强化学生学习上的成功之处,又要及时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改进的一些相对具体的不足之处,重点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屡次出现的错误进行深层次的归因调查,精心准备一些诊断性测试与高度专门化的访谈技术,为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把测验掌握知识情况的评价变成考察认识、情感及能力的综合评价,强化针对性。
在实际操作时,采用平时成绩+综合测评、笔试+口试等形成性评价形式,既促进学生随时总结、反思自己英语课程的学习状况,又把用试卷进行书面测验的评价变为多样化评价,还把以记忆为中心的评价变成以理解、运用为中心的评价,更把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的测试性评价变成与课程同时进行的诊断性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要在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进行“因材施教”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模块教学,发动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学习基础选择相关学习模块,使整个英语教学流程就像一辆徐徐驶过的巴士,学生可以选择驾驶员也可选择上车的站点和时间。还要根据考试成绩加上平时表现确定每个学生的学期成绩,明确告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每学期的学习成绩确定参加英语学习的快班、中班还是慢班,快班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校定英语等级学习,中班在两个学期内完成校定英语等级学习,慢班在3个学期内才完成校定英语等级学习,如果在确定后还想调整,就完全可以在开学2周内申请调班。
三、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把科学的评价思想贯穿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性。
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诊断(了解学习状况)、激励(增强学习信心)、调控(改善学习行为)和导向(形成学习习惯)功能,收到以评价引导学生学习、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效果。安排教学计划时,开设每个学生都参加的选修课(4个学分),要求每个学生在每一个学期都用一定时间在网络教室里通过多媒体学习英语的听与说,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每个学生努力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经常用2—3分钟的口头作文形式做自我介绍或主题发言,先请学生自评,再请同学互评,后由老师给出一个综合评价,不仅激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而且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纠错、自我评价、自我进步的学习品行。如何引导学生选择相关内容?既可以选择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班级、家庭、天气、爱好等相对简单的内容,又可以选择以介绍自己某一生活习惯为主体的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还可以选择针对某一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相对较难的内容。如何组织学生做自我介绍或主题发言?既可以让学生按学号轮流做自我介绍或主题发言报告,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锻炼,又可以用随机方法将学生分组。首先提供五分钟准备时间,让学生自己准备相关内容、设计开场白或结束语,然后安排分组演示,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并认真找出不足、提出纠正办法。分组演示之后,先发动学生自评、互评,再由老师给出一个综合评价,使形成性评价真正发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动力的作用。
四、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及时整理并收集学习档案,追求有效性。
比如,为学生制作一张张英语学习卡片,要求学生按学期定期填写,力求较为全面地记录自己的英语学习过程;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一份英语作业、最满意的一份试卷、摘抄的最优美的一个语句或最好的一个口语录音等有价值的内容及时整理并收集到学习档案中;要求学生在每学期结束或新学期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把自己记录学习成长的体会与同学进行交流,以便教师和家长随时了解自己的英语学习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或教育举措,促进学习进步和不断发展。还有,在学生的课堂作业或测验试卷上,教师除了留下优秀、良好等批阅等级之外,还要留下“你真棒!”“在这次考试中,你基础知识题做得比较好,阅读题还需要认真读题、审题!”等激励、总结性评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步,激励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拓展发展能力。
实践证明,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把形成性评价方法贯穿在英语教学活动中,一定能收到“以评促学”效果,一定能进一步推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一定能进一步提高中职的教学质量,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药学类课程形成性评价的现状
药学类多数课程不仅理论性强,实践性也强。以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相应的评价方式也多采取终结性考核的单一方式。随着形成性评价的开展,药学类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也取得了一些经验。
1.1理论教学方面
理论教学历来在大学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是人才培养课程的重要部分。在中药学教学中,石铖等[3]首先通过宣讲让学生了解形成性评价,并对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查,发现70%以上的学生愿意接受,同时构建了分组讨论、案例教学、课堂测验、课后作业和调查问卷为主要指标的评价模式。同时,石铖等[1]还在临床中药学教学中构建了以即时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测验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为主体的评价模式。张芳等[4]采用随堂考试、分组调研与汇报、教学互动方式在中药商品学课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发现开展形成性评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刘元元等[5]在药理学教学中研究了形成性评价的效果,试验组学生主要采用平时表现、随堂测试、汇报讨论、课后作业、其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形式,对照组主要采用终结性考核方式,通过总成绩、及格率和问卷等评价效果,发现采取形成性评价的试验组学生总成绩和及格率较高,主动性强,并且多数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也是认可的。何珊等[6]在中药化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中采用课堂提问、课堂测试、专题讨论、对分课堂和学生互评与自评的形式,结果显示能够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郭龙等[7]采用课前交流、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形式开展了中药鉴定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结果表明形成性评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能促进教学相长。此外,马丽华[8]设计了药用植物学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其中教师方面主要包括课堂评价、阶段测试和个体测评,学生方面包括小组合作学习和互评,以及学生自评。药学类课程的种类繁多,因此采用的形成性评价模式也不限于以上的方面。
1.2实践课程教学方面
实验教学是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环节,在提高人才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解雪峰等[9]认为药学实践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应专注过程、能力提升、教学目标达成、有效信息提供和信息的反馈与修正,同时促进教学相长,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第三方等。同时,廖昌军和王茜[10]建立了四分、两表和一报告(得分项:报告、设计、理论和操作;两表:学生对课程评价和学生对教师评价;一报告:形成性评价报告)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对药学实验课程进行了5年的跟踪观察,发现学生在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具备了在相关单位从事工作的素质,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实践的能力。刘玉红等[11]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装置和操作规范性、解决问题能力、产品质量、结果分析和报告等为指标的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认可度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很高,着实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姜力群[12]以态度,操作问题、问题解决时效性和操作优点,操作、结果和报告得分为指标对药剂学实验教学进行评价,发现试验结果更接近理想效果,同时学生对形成性评价应用于实验教学比较认可。基于以上分析,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采取形成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考核的方式评价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行的。
2药学类课程形成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在多种多样的药学类课程实施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尽管在学校大力提倡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和学生对评价方式的认可不佳,由于科研、教学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加之多数高校重科研的政策,许多教师并不愿意采取较为复杂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进而评价方式流于形式,随之而来的也是学生对评价方式的敷衍,因此,高校在实施形成性评价方式的时候不仅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同时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做广泛的宣传,此外,还应加强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在具体实施方面,考勤工作由于学生班额较大难以实施,学校应在鼓励小班授课的力度上加强;课堂提问方面,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一般比较泛泛,所以,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的思考和提问,才能涌现出创新性的观点;关于作业,时常发生雷同现象,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发生,教师可采取分组分专题查询资料的方式进行作业;关于随堂测验,如果考察简单的知识,许多学生的结果则不能体现真实水平,所以,考察一些涵盖多种知识点的题目效果或会好些;在专题讨论方面,许多学生并不积极,认为组里有人参与便可不闻不问,教师应采取必要的办法鼓励学生参与,同时还要采取措施倒逼学生参与,做到软硬结合。当然,除以上问题外,还有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需要慢慢解决。
3结语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持续性评价,目的是为了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对于药学类课程,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且多数课程为实验学科,在理论上有差异,实践上也存在许多的不同。因而,在各门课程制定形成性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特别是在中医院校,药学类专业学习必须始终体现中医药文化,这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多加注意。
参考文献
摘要: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长久以来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且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成长过程和未来发展。本文以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为着手,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形成性评价,并对学生的反响和体会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旨在为今后更有效的实施形成性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 会计课程 形成性评价
一、引言
1967年,斯恩瑞文(Scriven)在《评价方法论》一书中,首先明确指出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和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的思想,形成性评价也被称为过程性评价或真实性评价。在我国,郭茜、杨志强(2003)给出了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即“如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进展当中进行,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反馈,并且在评价中收集到的信息真正用于调整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及提高教学质量,这种评价就是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而非对学习成果做出结论性评价。所以,形成性评价不仅具有考核评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信息采集、测量、评价和反馈作用,使评价融入发展、激励、情感、调整等多种积极因素并形成动态的调节”,倡导的是一种成功文化。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笔者所执教学校的13级会计专业四个班级共计19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更好地保持客观和公正性,在问卷发放和回收,以及个别访谈的过程中,笔者均请研究助手出面完成。具体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期中闭卷考试和交插班级进行的考卷互评工作。在期中教学检查时,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闭卷形式的终结性评价,考试结束的第二个星期在各班进行了考卷讲评和学生随机的互评试卷。为了加强学生互评考卷的客观性,要求每位学生在批卷时签上评卷人姓名。
(二)考试结束的第三个星期,把考卷发至本人。并要求其完成自我反思和对学习伙伴(同桌)、教师的期中阶段的形成性评价,以书面填写表1和表2的形式完成。表1是按终结性评价的考卷中的各题型及知识点罗列扣分及原因、同桌的评价及本人反思。表2是以开放式选项的形式对自己和教师进行评价。表1和表2均要求实名填写,且告知学生填写此表的目的,希望大家能够以此次评价为契机在后续的学习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自评、互评、评师三个部分。其中,自评就是总结自己在本门课程学习过程的经验与教训,同时对自己将来的学习提出可以继续保持或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互评就是评价学习伙伴(同桌)在近阶段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成果。最后,评师就是请学生对于在学习本门课程过程中教师应发挥的作用予以建议,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予以评价。
(三)最后,通过匿名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向学生了解对此次期中评价的看法,具体包括对终结性评价的看法和对形成性评价的看法。详见表3和见表4(实际调查中未出现评价目的一项)。另外,还对4个班级每班随机抽取了两位学生,共8位学生分别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在访谈中侧重开放型的问题,主要侧重学生对两种评价分别有哪些看法和建议。
三、数据分析
(一)对形成性评价结果的分析。在对194名学生发放的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期中形成性评价表的统计中,实际回收有效表格150份,占全部学生人数的77.32%。在有效收回的150份评价表中,对扣分原因的陈述中出现频次较多的有“单词不认识”“时间来不及”“书本不熟悉”“不了解会计知识”“不会写英文的账户名称”“未理解题意”,同桌评价的陈述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有“注意审题”“背单词”“要与别人一起讨论”,对我的反思的陈述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有“多记单词/增加词汇量”“多向别人请教”“多练习”“要认真听讲”“要多看书”“以后要认真做作业,订正错题”“合理安排答题时间”“会计基础不扎实”“下次考试注意”。从这些评价表中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对此次评价予以了一定的重视,深入思考并总结了自己的考卷中的错误原因,并提出了解决一些方案。
在对过去学习经历的反思中,有42.58%的学生认为学习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最大的障碍是会计和英语的基础没有打好;另有37.42%的学生认为是英语基础不好,只有17.42%的学生认为会计基础薄弱是学习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最大障碍。这个统计结果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80%)都自认为英语基础差是阻碍更好的学习本门课程的最大瓶颈。在对自己将来学习的展望中,觉得需要保持的方面按选择频次的多少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认真笔记(52.26%)、学习态度(43.23%)、认真听讲(40%)、认真作业(40%)、协作与讨论(20%)。在对自己需要改进的方面做出选择时,按选择次数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认真听讲(44.52%)、学习态度(38.06%)、任务协作与讨论(32.9%)、认真作业(31.61%)、认真笔记(21.94%),另外有一人提到了以后要多向教师提问,有一人提到了课后要多背单词,还有一人提及以后要多学习会计知识。说明通过本次评价,不少的学生意识到了任务协作与讨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而认真听讲是最多的学生选为自己应当改进的地方,说明学生已经认识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已经影响到了学习效果。
最后,在评价教师需要保持和改进的方面时,结果和之前的反馈基本一致。在之前的形成性评价中“扣分原因”中反映最多的是“单词不认识”,成为了既是希望任课教师保持的又是需要任课教师改进的选择人数都最多的方面――59.35%的学生希望多讲英语单词、语法和翻译,另有27.74%的学生认为教师还可改进,即更多的讲解单词、语法和翻译。这也印证了一道自评题,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英语基础差是阻碍自己学好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最大瓶颈。这非常值得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注意。说明,根据目前的教学安排,即将英语程度高低不一且大班化(每班人数在50人左右)教学时,只有继续面向更为基础的学习需要,减慢讲课速度,在不放松会计知识讲解练习的同时继续加大对英语基础的教学力度,才能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学习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需求。
(二)对本次评价看法的分析。对实际回收的155份有效匿名问卷中的统计结果进行总结。
1.对终结性评价的看法。首先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可终结性评价的最终分数结果的,即使这个分数是由其他同学给出的。其次,对互评的两个方面――自己评同学和同学评自己。在第一方面,只有4.52%的学生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期中考试加深对前期课程所学内容的理解,而当被问及期中互相进行终结性评价是否会提高课程学习效果时这一指标上升到5.81%。平均来看,如果用数值替换这两道问卷题目的Likert量表选项(1=非常同意,5=非常不同意),问卷第三题选项的均值为2.22,第四题的均值为2.24,可以说是非常的接近。说明学生还是相当地接受终结性评价和对他人做出终结性评价在加深所学知识和提高学习效果上的作用的,但是对其他同学进行终结性评价的过程,并未有明显的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主观感受。而在互评的另一方面同学评自己时,119人(76.77%)认为同学对自己的打分是公允合理的,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将期中互评卷面成绩计入期末总评成绩时,只有18人(11.61%)选择了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对同学进行终结性评分时还是相当的认真与仔细的。综上所述,或许是评卷人实名制带来的正面影响,大多数学生还是认可学习伙伴给出的成绩,并且认为对他人做出终结性评价可以加深所学知识和提高学习效果。互评起到了正面的促进课程知识理解的效果,但这个效果的强弱因人而异。
2.对形成性评价的看法。在考查形成性评价对学习策略的作用时,只有9.68%的学生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形成性评价促使自己反思并改进了学习策略和行为。另有12.9%的学生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形成性评价促使自己反思并改进了学习态度,有15.48%的学生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形成性评价提高了自己的学习信心和成就感,只有3.23%的学生表态不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使用互评自评等形式的形成性评价方式。这组数据表明,通过此次的形成性评价,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相当认可形成性评价的积极作用的。从后期参与访谈的8位学生的反馈中,也可以印证这一观点。在和研究助手一对一的交谈中他们都对此次形成性评价予以肯定。在访谈中,学生表示,对于一些之前掌握的不太熟练的单词通过评价加深了记忆。同时,学习伙伴或同桌的参与评价,使学习中又多了一份督促和鼓励。另外,有三位学生认为在填写形成性评价表格的过程中,迫使自己用更多的时间和更认真的态度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虽然不能肯定在将来的学习中一定能够坚持做到这些改进方法,但也愿意去尝试,以和同学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但是,我们也发现,形成性评价的看法的反对意见均比终结性评价的反对意见的占比要高。如果用数值替换这两道问卷题目的Likert量表选项(1=非常同意,5=非常不同意),具体到均值上,表4中的前三道问题的均值分别为2.34,2.41,2.52,均高于表3中的第三和第四题的均值。通过个别访谈,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形成性评价偏向主观、无法量化的特点还是心存疑虑的,特别是如果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给出最终评价时,如何在两种评价方式之间更好地对接成为进一步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主要难题。
四、结论
笔者从事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已经接近十年,但是这次探索实施的形成性评价研究,不仅会给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更为在其他课程进一步实施形成性评价做出了铺垫。
笔者认为,终结性评价不可否认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了检验,目前的会计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均采用的是这种评价方式,而本次研究成果也证明多数学生也对终结性评价对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也都予以认可。但是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的重视,项目化教学、实训化教学逐渐引入高职院校各个专业。注重过程评价,及多元评价主体(本人、学习伙伴、教师)及时互动的形成性评价,能够将评价的指标予以分解,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多次进行,就可以实现对评价对象评价的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分析。所以,在高职会计类课程中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运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且十分必要的创新。此次研究的实践也证明,将形成性评价方法探索实施于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期中评价的实践是成功的,得到了多数学生的配合和认可。
但是本次探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说来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本次形成性评价只在期中阶段进行了实施,后期并没有再次实施,没有对每位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反思反馈予以串联,提供纵向比较的可能性。二是本次形成性评价的结果没有直接量化和公布,只是与学生提及会在终结性评价时予以考虑,这可能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所以我们应当建立一套形成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等级标准及如何与终结性评价予以对接,并向学生公开,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总之,要将形成性评价引入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需要任课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无疑会增加师生的工作量。同时自评和互评当中夹杂了一定的主观色彩和感彩,如何使学生的评价结果既激发和维持职业信心,又体现出一定的区分度是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又一难题。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生源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将形成性评价引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中已是大势所趋。构建出一套适合各门课程的形成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等级标准,包括如何将其与终结性评价予以对接的方案,真正地使评价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成长过程和未来发展,使评价起到反思学习、促进学习、优化学习的作用,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J
参考文献:
[1]Scriven,M.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In R.TYLER,R.GAGNE and M.Scriven(1967)Perspectives 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AERA Monograph Series-Curriculum Evaluation)(Chicago,Rand McNally andCo),1967.
课程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是最为重要、关键的载体。课程除了承载着知识传授的任务外还承担着专业能力培养的任务,实现知识、能力并行培养的任务。因此,对课程进行评价就必须既要考核知识又要考核能力,所以,仅仅采用闭卷考核显然做不到。实践证明,采用项目驱动下的形成性评价是全面评价学生的最好办法。本文试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借助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的课程形成性评价。
一、实行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原因
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应用型人才突出的表现是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快、创新意识好、综合素质高。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基本的职业技能,并熟练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这就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特别是师生之间、同班级同学之间、与其他专业同学之间、与社会人员之间的沟通能力。此外,还要提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查找资料的能力。要实现上述能力的培养,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显然行不通。实践证明,对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课程形成性评价是能够实现上述目标的。
2.锻炼学生能力,检验实践效果
课程除了承载着传授知识的功能外,还承担着培养能力的艰巨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是不能通过课堂知识传授实现的。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借助实践教学活动项目,可以为学生培养能力搭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借助课程布置学生在课外的活动项目,学生在课外完成项目任务,通过课堂展示成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借助项目的完成,锻炼自己的多种能力,诸如资料检索能力、材料组织的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合作学习及沟通能力等。教师则借助项目的实施,检查项目设计的任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检验学生能力锻炼的实际效果。
3.全面考核学生
学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较高综合素质和熟练的职业能力,以便顺利就业。要想了解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状况,就应遵循全面考核的原则,既应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还要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传统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是闭卷考试,但在注重锻炼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大潮中,把课堂实践教学活动项目作为平时成绩,最后加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方式已经得到了认同。实践证明,通过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参与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来考核能力,通过学习过程结束后的基础知识闭卷考核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两者相结合的办法就能够全面考核学生。此外,知识和能力全面考核的过程,体现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这一成长的过程,展现着教育的功能。
4.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
即使信息量再大的课堂教学,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满足不了未来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就需要学生在业余时间大量拓展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同,即使教师引导学生去做其实际效果也不尽相同,而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项目,一方面可以借实施实践活动之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起到推动学生积极拓展专业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完成实践项目的同时,学会终身受用的拓展知识的方法。
总之,采用课程形成性评价是紧跟时代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项举措,这一形式既能锻炼、培养和检验学生的多种能力,又能全面评价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这是应该广泛推广的一种评价方式,不仅应用于课程评价中,还应该在大学学业中采用。
二、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实施过程
这里所说的课程形成性评价其实就是平时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虽然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是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并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1.教师的任务
第一,设计项目。设计项目时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所设计的项目是通过学生的努力能完成或者完成较好的。在数量上适度,在难度上要适中。
第二,布置任务。设计项目的步骤、任务和目的要明确。布置任务时,每一步骤之间要有衔接,过程要流畅,先进行什么,后进行什么要明确,要按照步骤进行评价。同时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执行任务,如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第三,指导任务。任务布置后要指导到位。因为学生个体不同、能力不同,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不同。但是学生有时不善于与教师沟通,因此教师一定在督促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完成进度适时、主动地给予指导,以利于学生较好地完成任务。
第四,检查任务。实施任务检查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质量都能起到督促作用。检查时切忌无标准、无目标、无反馈等“三无”做法,这无疑是在告诉学生能不能完成、完成质量如何不会影响整体评价,最终会造成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或者完成质量下降。
第五,评价任务。评价要全面、公正。课堂实践教学活动项目是形成性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按照实施的步骤以百分制进行评价的。可见,其评价关系着学生这门课程的最后分数。因此,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给出最恰当的评价。
2.学生的任务
第一,明确任务。接受任务时应该明确教师设计活动的目的,如通过怎样的步骤锻炼什么能力,达到什么目的,要严格按照要求去做。
第二,实施任务。按照项目的要求、根据自己能力设计实施项目的步骤。虽然教师设计的项目有明确的步骤和目标,但是,由于有的项目是个人完成的项目,因此在完成任务前,要根据个人的能力具体设计实施步骤。有的项目是小组活动项目,这就要求在完成任务时明确小组每一名成员的分工。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及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以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
第三,完成任务。完成项目目标重要,但是,有创新地完成更能扩大其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总结项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虽然按照步骤完成任务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学会方法才是终身受用的。项目完成后要准确评价个人或小组的完成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尤其是要及时召开小组活动座谈会和交流会,这对于今后的活动将大有裨益。
三、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原则
实践教学项目设计得好坏是整个课程形成性评价能否实现的关键,因此教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制订操作性强、具有实际锻炼效果的综合性项目。而要做到以上几点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性
课堂实践教学项目是进行课形成性评价的载体,因此,项目的设计必须以实用为基准,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以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锻炼和提高综合能力为最终目标。特别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一定要让学生在明确目的的前提下进行活动,以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
2.可操作性
项目的设计应该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要求的各种能力这一实际出发的,设计学生感兴趣、可操作、实用性强的实践活动项目,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资料检索能力、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计算机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就能够完成,而在完成的过程中还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适宜性
课堂实践教学活动项目是课堂教学的辅助部分,绝大多数在业余时间完成,因此项目设计的数量要适度。因为如果项目过多会牵扯学生的精力,影响学生课堂听课以及进行其他方面活动的效果。同时,课堂实践教学活动项目既不能过于繁琐或复杂,也不能过于单调或简单。因为如果项目活动过程过于繁琐或复杂,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都不能完成,或不能全部完成,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影响预期的活动效果。相反,如果项目过于单调或简单,一是会降低教学质量,二是会影响参加项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综合性
项目的设计要有综合应用性,要通过项目的实施让学生把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职业要求应该学会的知识交融在一起,同时注意将本学科的知识与横向学科的相关知识交汇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无限扩大,这不仅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还能进一步扩大知识的空间,特别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评价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小组活动中分组待改进
一是人数不宜过多,应该控制在5~6人的范围内。因为人数过多,无论是教师的指导,还是学生活动的参与度乃至互动质量都会受到影响。二是学生分组同质或不同质,应该根据项目情况进行。因为同质的学生如学习习惯好的、成绩好的、活动积极的,或者是学习习惯不好的、成绩差的、活动不积极的分在一组会形成两极分化的现象,影响整体效果。而不同质的学生因为会出现示范效应,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就会提高整体效果。三是小组活动一定要遴选负责任、会组织、有沟通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否则小组活动就会形同虚设,以至变成个人成果替代整组活动成果,影响小组学生活动成绩。
2.活动项目需根据情况与时俱进
项目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扎实的知识和锻炼能力而设计的。有的项目是锻炼学生的一项能力,有的是锻炼多项或者是综合性的能力,即使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一种能力也应该根据不同的班级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做到常做常新,不断出新。
3.对学生做项目的指导应该进一步加强
虽然学生在不同的课程学习中接触过和做过不同的实践教学项目,也从不同角度锻炼着学生的能力,但是教师的指导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在实施项目时教师指导要注意的是:一是及时掌握学生做项目的进展情况;二是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在活动及活动的情况;三是掌握学生讨论问题的结果;四是检查学生的活动出勤情况;五是明确学生的任务分工。
4.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由于项目任务的设计要求既适合实际,又要数量适度、难度适中,还要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而要能够将“三适合、一锻炼”的实践教学项目设计出来就要做精心的准备:一是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的实力;二是调研社会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三是全面考虑,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水平才能做到。
5.适度让学生参与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该改变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让学生适度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来。在评价之前,首先让学生明确评价的具体标准,其次讲清评价中的注意事项。适度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以及自主意识,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精神;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加入评价主体享有评价的权利,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明显的进步和变化,从而增强自信心,享受成功的乐趣。
综上所述,项目驱动下的课程形成性评价突破了传统的一张考卷评价学生的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全面评价理念,能充分地调动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特别是通过个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评价等多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较强的社会心理素质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走向社会、实现学业与实际岗位的快速对接以及被社会认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鲁华.在教学中落实形成性评价的意义[J].教学研究,2014(4).
[2]黄怡凡.形成性评价在合作学习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7).
[3]谭朝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J].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