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2-07-08 04:57: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磨课是指在个人和集体的努力下,对一堂课进行反复思考、设计、实践、研讨,进而最大限度地上出有效课、优质课、精品课。这个过程要经历种种“煎熬”,颇为艰辛,却恰恰能有效快速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这次县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中,执教《百分数认识》一课时,我与学校数学备课组老师一起深刻地经历了一回。

第一次教学――“仅仅是个扇形”

【经历】

结合活动要求,围绕概念教学,在初步解读教材后,我们备课组选《百分数的认识》这课的教学内容可挖掘的材料多,可挖掘的深度也多,只要找到不一样的切入口,课堂味道肯定也不一样,于是便定下这一课题。

1.研读教材。《百分数的认识》包含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两块内容,它是在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来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关系。因此,它与分数有密切的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深刻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弄明白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

2.研究学生。我们的课从哪里开始?这就要找准学生认知发展区的最近区域。通过课前学情调查分析可以知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也有个别学生能根据具体的百分数说出它的大概意思,但对百分数的意义,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对于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更是不清楚。

3.参阅材料。新课程下,名师是怎样达成教学目标呢?他们的课堂亮点在哪里?通过对名师相关材料的查阅,领悟到了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精确解读及处理方法,也找到了一些解决教学实践时的困惑与问题的思路。

4.精心设计。基于以上过程,第一次形成了教学设计,确定了“概念教学的有效实施”这一目标定位。

【反思】

有了预设,随后进行课堂实践,学生经历“猜想、探索、总结、验证”后,对百分数的意义有所理解和掌握。但在“选择哪位同学去参加比赛”环节,对“差比”与“倍比”进行比较优化时花去了过多时间,虽然有成效,可是所花的时间与效果不成正比。这样一来,后面的“应用拓展”环节未能进行,课堂便戛然而止了,因此,第一次的教学仅仅只是画成了一个不大的扇形。有反思,才有新收获,带着课堂实践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

第二次教学――“圆心角变大了”

【经历】

对于第二次教学的设计,我们备课组又进行了探讨交流,形成了一些共性认识:一是,本课是一节概念生成课,百分数概念来源于生活,有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要想深刻理解,达成教学目标,就必须先确定核心主线,遵循“直通始终、明确方向、整体连续”的注意点;二是,不要搞那些华而不实的导入,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所选数据应具有代表性,尽量不产生误导,进入主题要快;三是,必须建立在学生学情上,对于小组的合作讨论、汇报交流,需要做些前期的辅导工作;四是,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不能仅仅靠着预设进行教学,更要抓住课堂生成进行教学。基于以上思考,带着二次教学设计,我们又走进了课堂。

【反思】

第二次教学,紧扣“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在两点:一是,导入新课后,创设“汉字听写大赛”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接着展示各种想法,引发认识冲突,通过小组合作、集体讨论,从中选择最优方案:运用“倍比”最合理。至此,教师抛出“现在应该选择谁去参赛呢?”使得学生意识到要通分,即统一分数单位,百分数的出现就水到渠成了。二是,知识应用环节,通过“辨一辨”“画一画”“想一想”“填一填”等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第一次教学,本次显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已是显而易见了,圆心角变大了,扇形面积增加了。当然,这次教学依然暴露出硬伤――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较为准确表述出来呢?在“选择谁去参赛”情境中初次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后,对于“电脑程序复制图”中的“14%”,学生准确地给出了表示的意思,接下来对“汽车销售数据图”中稍复杂的“120%”和“241%”,学生有感性认识,但上升到理性却有距离,因而没能准确表述出来。

第三次教学――“可惜未成圆形”

【经历】

在前两次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备课组再次对课堂进行打磨,认识到:一是,了解清楚学情,有针对性设计好预习方案,调查分析学生预习后的成果状况,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分类、取舍和提升;二是,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不拘泥于课本提供的素材,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处理好相关知识要不要探索、探索什么、怎么样探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些思考,我们备课组再次改进了教学设计,把“汽车销售数据图”改为“羽绒服含绒量数据表”,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有了百分数能更便于对事物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让学生紧扣“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说出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接着再用一句话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较为轻松自然地实现百分数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反思】

第三次教学,感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过程推进自然,知识衔接顺畅,课堂效果提高了,只可惜现实依旧不是圆满。比如,在探索百分数的意义环节,虽然重视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深刻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对百分数意义的总结似乎姗姗来迟,教学稍显疲沓。又如“一条绳子长97/100米”这题,有学生认为“97/100可以改写成97%,因为97/100米是1米的97%”,教师处理稍欠火候,急于给出评价。此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比较,阐述理由,并顺势提出“既然可以化成百分数,那它一定是表示了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你能说出97%和97/100米分别是谁和谁比吗?”自然引导学生达成共识:97/100米是个具体的量,不表示两个数的比,不能改写成百分数。

篇2

课后在与大家一起反思交流中,我细细品味,并思考着: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如何让学生掌握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切实感悟教学素材,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机智地拓展主题资源,丰富百分数的内涵,使学生积极主动、自然平实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应该努力让数学活动散发自身的魅力,遵循学生渐进渐悟的数学认知活动规律,而不是为了获得结论突兀地设计学生的学习轨道。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对这样的课堂状况做出实际性的回应,于是我有了重上这一课的冲动。

一、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首先,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主题图的基础上,任意选择一个百分数说说它在自己心中表示的意义。然后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引出百分数意义的范例,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再自由说说各百分数表示的意义。这样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来个性化地解读百分数的意义,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印象深刻。而且,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不同百分数的意义,有助于在同样的时间内,丰富学生了解的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里,有一个细节教师要予以关注:在小组讨论交流前,经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学生有了表述百分数意义的范例,说起来就能把握知识的要义,防止学生小组交流时因失去正确的方向而以无果告终。而在原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发给学生的练习纸上先提供了一个范例,然后让学生照样子填空,写出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因为教师人为地替学生设计好了统一的学习轨道,致使原本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单调乏味、齐整划一。

二、联系现实生活,感悟百分数的意义

在理解主题图中各百分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生活中哪儿见到过百分数,这会是很多教师不约而同的设计。原课堂教学中也有学生举例的教学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百分数,从而揭示课题,但它削弱了学生对百分数表示实际意义的理解。对学生自我收集的教材资源这样处理,显然使用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于是,我做了以下调整:“昨天老师让大家收集自己生活中出现的百分数,现在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时说说这个百分数在你心中表示的含义。”然后请3~4位学生发言,我随机和学生互动交流。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感悟,因为有了自己收集的素材的加入,他(她)们对百分数意义的感悟更生活化、多元化了。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学调整,数学交流从原来单调的举例变得内涵丰富,课堂教学于无形中充满了无限的张力和活力。

三、丰富概念内涵,拓展百分数的意义

前面提到,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自由选择百分数说说它表示的意义后,进入集体反馈交流阶段。这时师生之间的反馈交流,教师不能局限于“就数论数”的解读上,不能停留在说得“对”与“错”、“好”与“不好”的评价上,不能束缚在原先百分数意义范例的方框中,而是要顺势而为,积极引导,层层推进,拓展百分数意义的内涵,利于学生对百分数意义全面、深刻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基于对原教材的拓展解读,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变得更丰富、更灵动了。请看改进后的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生1:图中的合格率为98%,表示合格的产品占这批产品的98%。

师:请你简单评价一下这批产品的质量情况。

生2:质量从整体上说还是不错的,当然还可以更好,因为还有不合格的产品。

师:那么,合格率100%又表示什么呢?

生3:表示合格的产品占这批产品的100%。

生4:也就是说,各个产品都合格。

师:如果合格率是105%呢?

生5:合格的产品占这批产品的105%。(有个别学生笑出声来,师当作不知)

师(指着其中一位笑的学生):你为什么笑?

生6:合格率最多是100%,不可能超过100%。

师:为什么?

……

篇3

《百分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认识百分数,会正确读写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们的课从哪里开始?这就要要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发展水平,认知发展区有一个“最近区域”,在这个区域对学生认知发展有优势。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为了找准学生认知发展区的最近区域,我们在教学前做了一个学情分析调查。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在四年级与五年级已学过了小数、分数的相关知识。对于将分母不同的分数如何进行通分已掌握得相当熟练。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并且初步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①具体情境中百分数的意义;②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4.学生调研

我们设计了学情前测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现在在哪里?”

(1)教学前测

问卷调查:(五(1)学生54人)。

调查目的:了解学生对百分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题目及结果分析如下表。

(2)结果分析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百分数,也有个别学生根据具体的百分数说出它的意思,但是什么是百分数,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对于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更是不知道。

(3)采取的措施

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出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百分数的意义解释不清楚,对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不了解,所以经过年级组老师们的共同研究,确定了把百分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作为教学的难点。

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地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二、教中探索:课该如何做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学生如何学好的角度出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强调身体性参与,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手操作;一句话,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问题――让学生提出

片段一:质疑问难,明确目标

师:生活中你见过百分数吗?说一说是在哪儿找到的?这些百分数好找吗?为什么这么好找?

师:“听到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想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用得真是非常广泛,为什么人们喜欢用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好处呢?你还想了解关于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这里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学生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等都是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学中,要努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会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新知――让学生讲解

片段二:师:“同学们,在课前你们找了一些百分数,这个找可不是简单的呀,我相信你们在找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研究,进行了交流,带着你们课前搜集百分数的这种经历,说说自己已经掌握了什么?”

生1:我会读百分数

生2:我会写百分数

……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教学中,学生自己动口去讲解,既促使学生积极,自觉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发展智力,也便于教师根据学生已知道什么进行课堂调控。

3.过程――让学生参与

片段三:师:“农民伯伯准备种植黄豆,有三个品种可供选择,请咱们班同学帮忙选哪一个品种合适?品种的发芽情况有可能决定今后的产量,为此老师在四天前做了黄豆发芽实验,今天三个品种有多少粒发芽了呢”

师出示:发芽种子数一号17粒,二号23粒,三号43粒。

学生异口同声说:“3号,因为3号发芽种子数多。”

师:仅凭发芽种子数判断科学吗?

学生醒悟:还需要知道实验种子数。

师出示:实验种子数一号20粒,二号25粒,三号50粒。

学生出现了争议,三个品种各有不少支持者,到底选哪一个品种合适呢,学生很快参与到百分数的产生过程中,经历了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4.意义――让学生发现

片段四:丰富感知,发现意义

(1)开展招聘“数学新闻小记者”的活动

师:《安徽青年报》现在正在对外招聘数学新闻小记者呢,有没有兴趣去试一试。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记者可是有条件的,一起来看。

《安徽青年报》小记者面试要求:任选一则新闻说说其中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并谈谈对这则新闻的感想。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男性人口约占52%,女性人口约占48%。

2010年,北京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4.4%。

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在小组里练习。

面试开始,谁先来,让我们感受到你的风采!

(学生自由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2)说说自己手中的百分数

师: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当上小记者,现在请大家向自己的同桌介绍你搜集到的百分数信息,互相考核同学们说得怎样。

(学生汇报交流)

师:太了不起了,同学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认为,每一位同学都有资格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新闻小记者!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百分数的意义一环,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教师不断地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师生之间弥漫、充盈着一种精神氛围,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5.疑难――让学生剖析

片段五:师:是不是所有分母是100的分数都可以表示成百分数?

出示:辨析练习

下面哪些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哪些不能,为什么?

(1)鸡的只数是鸭的73/100。

(2)用去的米数是总米数的51/100。

(3)一堆煤重97/100吨。

(学生汇报交流)

引发讨论后,小结: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还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不能用来表示具体数量。

情境中的分数,就可能使学生以为百分数是通分后得到的,对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百分之几的意识被淡化了。到底分数与百分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当学生认识比较模糊时,激发学生主动议论,组织学生认真剖析,能去伪存真,把握重点,及时攻克难点。

6.总结――让学生归纳

片段六:自主小结,畅谈收获

(1)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的,你的表现怎样?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学生自己归纳学得的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不仅能及时地反馈信息,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课后反思:课走向哪里

1.关注学生的起点

《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教师比较好地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逻辑起点,通过让学生大量地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的意义,获得对百分数的意义的感知,进而抽象出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生为本,把设计的重心从老师“怎样教”,转向学生“怎样学”。只有我们的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全面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关注学习方式

从这节课上,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是课堂教学的生机勃勃,彰显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本质特征。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我们教师要珍惜学生那种想象的丰富性,让学生带着主观臆测(哪怕是错误的),将感性知识暴露出来;我们教师要激发那种灵感的活跃性,让学生学习兴奋的选择性得到泛化,神经联系的突发性得到加强。

《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就决定着数学教学的目标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以学习者的角色去读懂学生,因为只有知道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只有知道什么知识为学生所需要,自己才能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知识;只有了解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自己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式。

篇4

讲解到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时,教材上提到“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有学生马上就说:“老师,上面这些都是分母是100的分数,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呢?”有的学生说:可以;当然也有学生说:不可以。为了让学生辨析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正确地把握百分数的概念,笔者没有简单地做出直接判断,而是借此契机,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紧接着提出了两个问题有意识地引起大家的思考:百分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00的分数,那么它和分母是100的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吗?为什么?问题提在点子上,进入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感觉有话可说,纷纷发表意见,课堂进入了一个思维的高峰时期。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教者适时作了归纳,形成如下的共识:百分数和分母是100的分数具有的相同点是:百分数和分母是100的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但两者之间不同点更为明显,读法不同:百分数读作百分之几,一般不读作一百分之几;写法不同:百分数要用专用的符号“%”;意义不同:百分数不可以表示实际数量,只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分母是100的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量间的比较关系,还可以表示实际的数量;分子不同: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而分母是100的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

课堂的讨论挖掘了教材所没有明确介绍的“四点不同”,使得学生意识到,百分数是从分母是100的分数中演化出来,专门用于表示两个数量间比较关系的常用概念,它在符号和分子的表达上比分母是100的分数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性变化,从而理解更加深刻了。教者再适时进行补充说明: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的分数或者分母是100的分数。大家的讨论验证了这种对百分数的理解。学生也从实际生活中找出了大量百分数的使用实例,进一步确认了这些新认识。不难看出,很多学生收获充实,产生了探究学习成功的喜悦。深入的备课和恰当的引导让人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喜悦。

篇5

二、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百分数的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知道了分数表示的意义,现在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出示课件,课件图略)像这样的一些数,你们见过吗?

(1)调查在哪里见过,(可以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百分数的资料)知道这些数叫什么吗?谁会读这些数?(口头读一读课件上出示的几个百分数)

(2)教师介绍:像上面这样的数,如18%、15%、64.2%……叫做百分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百分数。(板书课题:认识百分数)

分析:关于百分数的引入,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都是从命中率这个学习材料引出百分数。而我不主张使用这一材料的理由是:①百分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仅仅停留在只是见过的感性认识层面,对于百分数的意义并不了解,不容易想到把分母统一成100进行比较。②多数学生连进球率、发芽率都不理解,更谈不上怎样计算,正因为如此,教材才把计算百分率安排在认识了百分数之后。③虽然有学生能够想到把分母通分成100进行比较,也只是因为我们人为地把数据做了处理,提供给学生的是分母是20、25、50这样特殊的很容易想到通分成100,可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数据往往是任意的、无规律的,根本不能通分,只能化成小数,而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是安排在百分数意义教学之后的。

三、提供典型学习材料,挖掘材料的丰富内涵(联系实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师:从刚才大家举了很多生活百分数的例子,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挺广,下面我们就通过几组具体的例子去认识百分数,了解百分数。(课件图略)

师:这些百分数你知道表示什么意义吗?

分析: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我的做法是在学习材料上下功夫,这四组材料是精心选择,非常典型,每一组材料又是以对比的形式呈现,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百分数意义,更能体现百分数容易反映情况,又便于比较的特点。而且每一组百分数又有各自侧重的方面。

(1)羊毛85%,羊毛50%(侧重:是从整体上感知百分数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强调比较量。)

(2)电脑下载78%,100%(侧重:百分数能形象直观地反映情况,便于比较。)

(3)陆地29%,海洋71%(侧重: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强化单位“1”是标准量,为学习扇形统计图做铺垫,渗透统计思想)

(4)咱们学校有60%的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我们班差不多达到了65%。(侧重:百分数不表示具体的量,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百分数越大,表示的具体数量就越多。)

因为这些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所熟知的,所以学生在理解这些百分数的意义时,能从本质上抓住这些百分数表示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还能从同类百分数的比较中深刻体会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四、重视学习材料的二度开发与利用,发挥材料的最大效力(在与分数的意义的对比中,揭示百分数的意义)

1.复习分数表示的两种意义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几个分数,在心里默默地读一读,然后请你给这些分数分一分类?

①这根绳子长1/2米。②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7/12。

③一堆煤重75/100吨。④海狮的寿命是海象的3/4。

分析: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让学生找出每一类分数的共同特点,概括出分数的两种意义。这样做的目的既复习了分数的两种意义,也为后面揭示百分数意义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做铺垫。

2.在与分数意义对比中揭示百分数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知道了这些百分数具体表示什么意思意义。(课件出示四组百分数意义。)

60%表示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是全校学生人数的60/100

50%表示羊毛成分是这件衣服所有成分的50/100

78%表示已经下载的内容是整个文件内容的78/100

29%表示陆地面积是地球总面积的29/100

师:那百分数与分数有关系吗?他们表示的意义完全相同吗?(与分数的意义进行对比)

分析:当学生在对百分数有了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回过头来拿具体的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百分数与分数有关系,百分数也是分数的一种,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是百分数不表示具体的量。而且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因为分数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个几分之几可以是任意的一个分数,而百分数只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进而抽象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

五、在使用学习材料的过程中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练习巩固)

例:出示一组调查调查数据,了解统计表中的信息。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经常体会到 104 46.02%

偶尔体会到 110 48.67%

几乎没有这种体会 12 5.31%

篇6

设计理念:“先学后教”就是充分体现“学生先,教师后”,先让学生学(先思考、先预习、先探究、先尝试),后由教师教(后点拨、后解惑、后提升、后拓展)。“多学少教”就是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数学思维的训练,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情感的培养等对学生持续发展有价值的领域多学,对学生能自己学懂的内容少教,重复嗦、照本宣科的话少说,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等应试训练的事情少做。

基于这种认识,本课设计突出“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教学理念。对“百分数的读、写法”教师少教,只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自行读、写百分数,教师只是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互相纠正。“百分数的意义”教学,教师设计导学交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百分数的用处和意义。练习的设计,主要采用“分层练习”和“一题多用”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练习少中求精,尽可能地将“减负”落到实处。

教学主要片段: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

师:会写百分数吗?(指名三名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让其他学生认真观察他们的写法)

师:这几个学生写得都对,会读吗?(指明读,说明百分数读作百分之几,而不读成一百分之几)

师:“%”这是什么符号(生:百分号),那%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先写上面的小圆圈,再写斜线,最后写下面的小圆圈),黑板上哪些学生写的需要改进一下?

师:同学们都会读写百分数了,那谁来说说,关于百分数,你还想学习什么呢?(预设:什么叫百分数?它和分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

……

(二)导学交流、自主探究

(1)出示几个百分数,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意义。

我国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总量占了地球上水体总量的2.53%;

我们班有50%学生会游泳;

50%苹果汁、40%葡萄汁。

(2)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读出这个百分数,并说说这个百分数的含义。

这个百分数表示( )是( )的( )%。

师小结:同学们找到了各种不同的百分数。看来,百分数在生产、工作、生活中真是有着广泛的应用。

(3)再让学生说说这三个百分数的意义。出示下图:

中国地形类型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三)点拨思维,内化建构

出示一些百分数和它们表示的意义,让学生思考:

(1)观察这些百分数表示的意义,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你觉得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

师小结提问: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百分数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指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那你能说说什么是百分数吗?(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四)分层练习,体验感悟

1.书本上的基本练习(略)

2.综合练习

(1)读一读这些百分数:40%、71%、90%、100%、123.1% 200%。

(2)这些百分数中,你觉得哪一个比较特殊?

(3)根据你的理解,选一个你认为合适的百分数填在括号里。

A.地球上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

B.据《宜兴日报》消息,今年十一黄金周,宜兴市旅游收入是去年同期的( )。

C.王叔叔是个投篮高手,两分球的命中率达到了( )。

逐题交流。

第一题:出示海洋和陆地的示意图。

追问:现在你觉得哪个更合理?还能想到哪个百分数?

(陆地面积大约占地球总面积的29%)

根据这两个百分数,完成下面的填空:

陆地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大约是( ):( );

海洋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大约是( ):( )。

师:百分数就是一个数与100的比,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

(板书: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

第二题:交流后出示新闻链接:据统计,国庆长假7天,宜兴市各主要旅游景区(点)累计接待游客105.03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352.4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

师:现在认为填哪个百分数符合实际情况?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第三题:命中率是什么意思?选哪个合适?

出示链接材料:姚明被公认为NBA最全面的中锋,在NBA 2004~2005赛季,他的两分球命中率高达52.4%,在全NBA排名第三。

师:投篮要么进了,要么没进,怎么会有52.4%呢?(明确52.4%并非真的投中52.4个,而是命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52.4%。)

3.比较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集体交流。

4.猜一猜:根据成语猜成语,根据百分数猜成语

百战百胜、九死一生

师:这些成语大家都熟悉吧,今天有一个新要求,那就是请你用百分数的知识解释这几个成语,谁来试一试?

1% 90% 200%

师:反过来,如果知道百分数,你会说一个成语吗?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解读信息,畅谈感想。

(1)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有一个事实: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却从不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做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而中国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2)吸烟的害处很多,它不但吞噬吸烟者的健康和生命,还会污染空气,危害他人。据统计,吸烟的人60岁以后患肺部疾病的比例为74%,而不吸烟的人60岁以后患肺部疾病的比例仅为4%,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2.小结收获,自我反思

二、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认为:(数学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促使他们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不难看出,数学课程的教学应始终围绕学生的主体发展,让学生从数学课堂中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体验。

笔者设计的“百分数”一课,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生的个体发展,通过自主化、体验化、合作化、情景化的教学过程,巧妙地落实了该课的知识要点。

(一)以学生参与为前提,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体验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学生真正懂得知识产生的原理,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启迪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就必须让学生动起来,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例如,教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让他们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眼光与思维。

(二)以学生认知为基础,巧妙安排教学策略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的认知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只有立足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和兴趣,才能激发学习者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在设计本教学过程时,笔者适当地对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进行了调整。把百分数的读、写调整到教学内容的开始,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听说过百分数,在搜集生活中百分数的例子时,学生就知道了书写方式和读写方法,所以本课设计时,让学生先书写百分数,后指名让学生读百分数,教师再强调百分号的写法和百分数特有的读法,学生只有主体地位突出,才会留有大量时间探讨“百分数的意义”。

篇7

【教学片断1】

疑问提出随情境而“生”

课的开始:PPT出示“N95口罩”,让学生找一找其中的数,95%是一种的数的形式,叫百分数。于是出现了这样的设问:

“对于这样的一种数,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的疑问:

①什么是百分数?

②百分数是分数吗?它与分数有区别吗?

③百分数有什么优点呢?

④百分数有单位吗?

教师通过趣味情境“N95口罩”的出示,将学生预习疑问贯穿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这样的课堂初始是基于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两点:突出W生主体,培养提问能力。

【教学片断2】

情境1:“雾霾天气”数据分析

师:近期,全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干扰。

出示:

提问:你有什么方法知道哪一个地方的雾霾天气更严重?

生1:将分数化成小数,小数越大雾霾天气越严重。

生2:通分比较分数大小。

在学生的方法比较中,提出将分数通分成分母为100的分数,从而提出百分数的意义,“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称作为百分数。”这样的情境设计能激发学生研究的热情,而且也将六年级学生当成“小大人”对待,共同分析社会现象中的数学,这也是一种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尊重。

情境2:“N95口罩”数据分析

谈话:同学们,课始课件出示了有关“N95口罩”,你知道商标上标示的95%是什么意思吗?

四人小组交流(95%表示过滤掉的有害粒子浓度是空气中有害粒子浓度的95%)

继而说说99%、100%表示的是什么含义?

提问:若你选择三种口罩中的一种,你会选择哪一种?(100%)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追问:有没有高于100%的口罩呢?(最高过滤效果就是将所有有害粒子排除,100%就是极限)

再次组内交流,为何此处没有101%的情况呢?

……

此处学生通过此前对百分数意义的初探,了解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再次出现N95口罩情境,一方面让学生试着说说商标上95%、99%、100%表示什么;另一方面引出文本中未表现到的“极限思想”。整个探究过程是在组内交流活动中开展的,现场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进发。

情境3:“空气污染”数据分析

师:由于污染现象,导致空气质量变差。2012年某地200天内空气质量检

测数据,轻度污染天数占总天数的23%,中度污染占12%,重度污染占11.5%.

严重污染占3.5%,2013年污染天数是2012年污染天数的112%。

读完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提问:你知道2013年污染天数是多少天吗?

设想:2014年污染天数是2013年污染天数的( )%

组内成员各自设想结果,并说明理由。

谈话:若2014年污染天数是2013年污染天数的80%,说明什么?70%、60%百分数一直在减小,说明什么?

交流:空气污染会降到O%吗?O%表示什么意思呢?天气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准吗?可能低于O%吗?

再次组内交流,为何此处没有低于0%的情况呢?

……

篇8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只有参与了学习,他们才能从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是评价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发挥如何的重要依据,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思维是从疑问的惊奇中开始的,问题情境具有情感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主动参与和探究新知。

1、设“疑”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有活动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从而使学生产生知识的内需,诱发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进行《质数和合数》时,上课前先出示动画,数学王国里2和3,在为是不是一个家族的问题争论不下,找博士评理,2说它和3是一个家族的,而3说它和2不是一个家族的,那么认为谁说的对呢?学生急于知道,这样,教师就一步步地将学生引入到问题“疑”境中,继而学生大胆的探索,认知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了2和3如果按约数的个数来分,是属于质数家族的,这样真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我要学”之情油然而生。当学生释疑后,必能领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之情!

2、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设计时要充分体现趣味性,展现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可以先出一道题, 4÷7的商中,小数点后面第107位上的数是几?你们谁知道?学生演算起来,仍然不知是几?老师这时马上说出答案,学生在惊讶中产生兴趣和好奇,这时,我告诉大家,学习了循环小数,你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就这样,整堂课学生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的参与学习,主动探求新知。

3、问题情境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事情入手,设计贴近生活的问题,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的理解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课上让同学们交流,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如含棉90%,酒精度42%,你从中得到什么?由于这些百分数接近生活,学生畅所欲言参与其中,产生探索“百分数的意义”这一问题的欲望。在生活中发现意义和体现意义,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 、创设活动情境,提供参与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行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数学行动的组织着,引导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过程的关健。比如,在讲解“百分数的认识”中,利用学生好胜心强心理,教师设计了“争当小市长”的活动,市政府准备绿化道路,有三家绿化公司来竟标,会选择谁呢?学生好奇心调动起来,通过比较,发现甲公司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98%,从而引出百分数,然后又进行“生活中的百分数”会,进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最后,让学生在黑板上任意写百分数并说出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教师成了学习中的“一个”,参与学生的共同活动,而不是自作权威,高高在上,成为机械传递的工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体验数学,教师才能走进学生内心,和学生情感产生共鸣,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效果。

三 、布设“动”境,自主探究, 参与学习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布设“动”境,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自我探究,从而获取新知。例如,在进行质数与合数数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数学兴趣小组有18人,为了便于活动,将18人分成若干组,有几种分法呢?若换成13人呢?让学生自己用手中的小圆片自己分一分,通过活动发现13人的小组只能分成两组,紧接着让学生找2――12的约数,看从中发现什么?这样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探究,经过不断的尝试交流和归纳,产生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采用先示范讲解的方法来牵引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动口、动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精心设计练习,激励再次参与

苏霍林姆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巨大的情绪力量”,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不妨在学习中设计一些练习,为学生创设成功的喜悦,再次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学习数的整除后,设计了这样练习,让学生猜我家的电话号码,A表示最小的质数,B表示最小的奇数,C表示既是5最大的约数,又是最小的倍数,依次设计号码,点燃学生的热情,学生参与其中,一一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又比如,在进行完“百分数的认识”后,设计了用数学知识解释成语:百发百中、十拿九稳、大海捞针等。这样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不但复习了知识,活跃了气氛,使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从而不断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索中。

篇9

查阅了好多有关“百分数意义”的教学设计,也听了好多有关“百分数意义”的公开课,但始终找不到感觉,原因是:他们对百分数意义的教学,都是通过读生活中的百分数来得出的。但是,当我把自己定位于一名学生时,不论怎么读,也品不出百分数“是表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比如“学校有60%的同学参加了兴趣小组”,总觉得是把全校的学生人数当成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60份参加了兴趣小组。更想不通“百分数为什么不能带单位名称”。特别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79页第3题中的第1小题(如图1)要求涂17%时,更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它不就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7份涂上颜色吗)。其实在公开课的听课中,我也感觉到了学生心中的那份困惑。

因此,我认为只是凭教师提供些现成的材料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就能感悟百分数的意义是虚假的,而教师不断地重复,对学生不断进行强化才是真的。

那百分数的意义到底是怎么回事?究竟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感悟到?我想了很多,也问了其他的教师,但他们都表示:“百分数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让学生读一读就行了啊!”但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未曾细想过。

其实百分数的意义和倍的意义(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如出一辙,但倍的意义几乎不受干扰,而百分数的意义却要受到另一种分数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的影响,因此帮助弄清楚这两者的区别才是最重要的。

我决定从分数的意义开始进行教学,因而形成了一条不同与他人的教学思路,通过尝试,效果非常不错。

先出示一个分数,让学生举例说说的意思,学生说:“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而类似于这样的回答,易如反掌,再让他们画图表示(如图2),也不成问题。

接着又追问还可以怎样来表述这个,于是出现了“苹果是桔子的”等说法,也不成问题,并且能很形象地用图表示(如图3)。 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图示对两种表述方法进行比较辨析,也很轻松地就说出了两者的区别。

最后再出示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读一读,此时的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百分数的意义就如同第二种表述方法。这么一来,一切都很明了了,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7份时,只能用表示,≠17%”;而当“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时,既可以用表示,也可以用17%表示,即=17%。当回过头再去看“学校有60%的同学参加了兴趣小组”时,就能感悟到“把全校同学人数平均分成100份,其中60份的人数不一定就是参加兴趣小组的”。

篇10

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就必须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对提错问题的学生,绝不能批评,而应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无关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时,也应对其做出鼓励并说明原因。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老师硬币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这个问题与所学内容无关,但教师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养成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就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小学生具有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根据教学内容在新课导入时、课堂教学中、新课结束时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问架设“梯子”,以激发学生追根问底的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开始我创设了跟学生玩拍手游戏的情境,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拍的一半,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有的学生就不拍了,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这时我就问:为什么不拍了?此时学生的问题就来了:老师能拍吗?怎样拍?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提出了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留给提问时间,让学生有机会问

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问题往往是还没有想好问题,老师就说出来了。可见,不是学生不会提问,而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失去了提问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为学生设计提问的时间,并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萌发问题的机会,尤其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千万不可急于解决另一个问题,而要给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进一步质疑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