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时间:2022-09-12 14:28: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1

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学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计划等进行不断的反思,以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学思想,“反思”应贯穿于教学始终。它是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决方法为起点,以制订反思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1.是培养反思型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而这依赖于教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必须是反思型的教师,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以往,虽然已有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还是比较缺乏的,有的教师即使有此意识,也往往处于一种片面的、被动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状态。现在,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提出“反思”,要求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主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学效率。

2.是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主动力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之所以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是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的素质有极大的提高。

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当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 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 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 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反思的实施,首先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实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已有的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2.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

3.反思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4.反思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不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更长远的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怎样具体实施计划等等。

篇2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认识能力低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以学生乐学为出发点,改革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法

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要从知识人才的培养转变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改变传统的教法,把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使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参与者和探索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用低沉、悲痛的语气向学生讲解,配上哀乐。学生伴随着我的讲解渐入情境,课堂气氛显得庄严、肃穆。我用悲哀、缓慢的语气描绘当时的情景,再加上对一系列问题的讲解,有很多学生流泪了。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人们对亲人的爱戴、崇敬和留恋之情。

(二)巩固图画再现情况

运用图画再现情境,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利用图画创设情境时,教师加以点拨。如教《三只白鹤》一文时,我在黑板上画这样两幅图:一幅是三只白鹤都记住了自己鱼的地方,分别是太阳下面、白云下面、柳树旁边;另一幅是第二天三只白鹤分别到白云下面、太阳下面、柳树旁边来找鱼。这两幅画概括了全文内容,也就是三只白鹤第二天是怎样找鱼的。由于在教学中巧用了图画,使教学情境有静有动,效果好,同时使教学过程始终随着学生情感活动向前推进,并进一步得到深化,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的扩展想象能力

扩展想象就是让学生依据语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依据,对某些重点词句所表现的意境作横向的扩充,或对某些重点词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纵向开掘,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如教《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课中的有段:“你看他长得多结实啊!他一定跟着八路军跑过很多路,打过很多仗。他准是个勇敢的小八路。”从课文看,他的勇敢主要表现在“跑过很多路”、“打过很多仗”两个方面。这里仅用十个字组成的两个短语表现小八路的勇敢,似乎显得空洞、抽象。要想让学生对小八路的勇敢表现有深刻的认识,可让学生先看图,再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电视或课外读物中看到的小八路情形,想象小八路跑路、打仗的具体情景,从而加深学生对小八路的认识,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对比想象能力

客观事物因其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同一种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表现或特征。语言文字训练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认识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需要进行对比想象。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品质。

(三)合乎情理,培养学生的假设想象能力

假设想象就是根据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想象未曾经历的情境或没有出现的结果等。这种想象比较顺应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假设想象的。读了《海底世界》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已描述的情景,进一步假想海底的其他景观,这又能激发学生的热爱海洋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树立从小认真学习,长大向海洋探宝的远大志向。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教材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契机和空间,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意识地向学生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创新学习。首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或在知识的“怎么样”“为什么”以及在知识的“脉络”“体系上”去寻找,发现问题。其次,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还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

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学生通过思考而得到新的认识,就包含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能积极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好问、敢疑的精神多加鼓励。

五、抓关键、抓重点

(一)抓住关键句子层层探究

如教《一定要争气》一课时,我抓住“一定要争气”这一关键句子引导学生探究:“一定要争气”是什么意思?课文讲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关键句子――“一定要争气”,并提出问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都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两个句子搞清楚后,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重点,深刻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二)抓住重点问题进行点拨

课文的重点,往往也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在学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情况下,教给他们知识,训练他们的思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林海》一文时,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初读课文时,学生认为,作者是在看到大兴安岭的美景时才感到“亲切舒服”的。这样的看法是很浅显的,是不完整的,也是不深刻的。这时我就加以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当作者第一次到达大兴安岭、脚踩在积有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有什么感想?当作者看到那么多岭、那么多树时,又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觉得大兴安岭的美并不空洞?当作者把大兴安岭这个名字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时,有想到了什么?我就这样一步步地引导着学生深入理解,使学生既学会了围绕重点读书思考的方法,又掌握了课文的重点。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引言:小学语文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化认知能力的主要作用,一直是我国初级教育的重点所在。语文学科由于自身文化性、语言性以及应用性等特征,其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教师语文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学生长期的积累才能真正反映出来,然而,在学生反馈出语文教学问题的时候,也失去了改善教学的先机。因此,我们必须事先对自身的教学过程以及语文教学体制进行彻底的反思,尽快找出制约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因素,并根据学校既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对策,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锻炼其文化接受能力及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语言应用。然而,由于长期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以及对语文学科的社会偏见,致使小学语文教学难以真正达到新课改的效果。从目前来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观念问题

我国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并且其教学内容也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束缚十分严重,部分教师虽然仍然遵照新课改目标来制定教学计划,但是,在具体教学实施时却仍按照旧有方式执行,教师片面重视中考,以语文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指标来衡量学生的语文成绩,完全未顾及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并且,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主观地要求学生完全服从,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训练方面,学生都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学习或者背诵课文,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个体主观创新能力的发挥。另外,部分小学由于对语文学科存在认识上偏差,而导致其在教学投入中对于语文学科的投入偏少,尤其是在语文多媒体化教学以及优秀师资引进方面整体上落后于其他主要学科,如数学、英语等。

(二)教学体制问题

小学语文本要承担引导孩子学习语言的实际应用技巧的重要任务,其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注重学科应用性、交际性和基础性的互相协作。不过,反观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一、二年级学生在校学习实践不够充足,而三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时间则相对较长,学校较为重视学生“读”的能力,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汉语拼音教学。部分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其生源较少、办学规模也不大,在资金来源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学校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寻找资金支持,往往忽略了对本身教育教学的管理与改进,造成全校教学的整体失衡。另外,由于城乡教育投入的巨大差异,导致农村小学超大班级现象突出,据笔者调查,农村小学班级大多在60人以上,教室略显拥挤,教师难以从细节上照顾全班学生。

部分学校在教学设备的分配上也存在较大的不均衡,对于语文多媒体化教学以及趣味性教学有效投入不足。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平等教育,甚至存在差异化对待的现象。

(三)教学方式问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突出教学的有效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主观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不过,由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导致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难以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同时,由于语文基础教学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反复诵读课文、练习汉字拼写等为主,课堂教学气氛十分低沉,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较小,课堂参与度较低。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一门魅力十足、开放程度十分高的课程,语文知识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满活力和想象力。但是,由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呆板,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每堂课都跟随教师的步伐进行重复,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不能主动地参与其中,导致学生课堂开小差、走神,学习热情低下。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

(一)从观念上改变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看法

小学语文教学难在观念层面上,学校及教师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不重视造成了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效率不佳。对此,我们必须从观念上去改进,逐步改变轻视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校要从上到下逐步进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从领导班子到学科教研组,再到具体基层语文教师,要加强对语文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幼儿阶段,要注重对其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重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转变师生课堂地位,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从组织上确保教学工作稳步、健康推进

小学语文教学的量是巨大的,任务也是艰巨的,要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那么就必须从课时上得到保障、从组织上得到支持。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不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学管理的问题,学校和教师由于某些原因忽略了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最终造成恶性循环。对此,我们必须做到:

1.从组织上、舆论上、生活上多关心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在生活上关心教师,空头口号少喊一点,对教师对关心一点。

2.在课程设置上要确保语文教学课时充足,同时,还要进行差异化课程设置。在语文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满足基础教学的需要,还要将语文学科进行分类,如拼音教学、课文教学、阅读教学、美文欣赏教学以及古诗词教学等等,拓宽学生的眼界,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

3.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监督、教学评比以及培训工作。

(三)从教学方式上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篇4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取得显著性的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与时展的需求相适应,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综合性的思考与反思,对于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这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1.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1)忽略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尤为重要。其中,新课标中明确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全面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审美情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有效地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性地重视学习者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相互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断地对学生情感进行启发。

但是,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于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我个人认为,对于小学学科而言,语文知识的有效传承与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是一样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顾此失彼。

(2)教学案例分析

我曾经在实习期间听过一名一线教师的语文课,他讲授的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月光曲》,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功能,对《月光曲》这篇课文的情感意境进行呈现。其中,促使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之后,谈谈自身对月光曲的感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该教师没有对课文中涉及的字、词、句等基本知识进行教授,课文内容的讲解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整个课堂教学中,单一地依靠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的放映,教师通过煽情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对音乐欣赏过程中抒发自身的情感。

从上述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看出,本节课十分浓情,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需求完全不相符,课后我对学生的知识层面进行简单的检验,发现一部分学生将课文中的“券”“恬”等生字的读音读错,诸多学生未能够真正理解在《月光曲》这篇课文中,贝多芬弹奏这首歌曲给兄妹听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很一般。上述这些情况都是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需要全面掌握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正确的训练所培养的,但该教师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地重视对课文情感的熏陶,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对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极性全面地掌握,才能促使其在综合能力等方面良好地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的精力放置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

2.教学过程中缺乏理性的引导与客观性的评价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体验式学习全面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新课程改革对过去传统模式下的被动式小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改进,全面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引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将教师理性的引导与客观性的评价全面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进而使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充分的理解,促使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性地掌握与应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总之,在我国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性的分析与反思。其中,基本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情感熏陶过于重视,严重忽视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2)将过多的注意力放置于学生互动环节,欠缺学生对进行理性引导与客观的评价。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性的反思与解决,这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有效推动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124-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我们在欣喜地看到这些变化的同时,心底也有更多的思虑,我曾多次听过许多老师的课,从我所听过课中,感到了一些疑惑。下面就此我谈谈自己的个人看法,愿与大家共商榷。

一、语文教学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为此,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也就是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有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

2、合作学习“拉郎配”。新课程语文教学比较注重合作研讨,于是“合作学习”风靡小语课堂。有的老师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也不考虑这种活动是否必要和有效。学生好不容易进入角色,正处于激烈交锋状态,教师提出该汇报成果了,学生合作学习被迫戛然而止,学生失望的表情教师视而不见,就是为了所谓的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成了“拉郎配”,也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匆匆》一课时,组织了四次小组合作学习,每次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后解答。每次学生开始合作后,我就注意观察,发现好几个组的学生出现“你先说,你先说”互相推辞现象,等他们开始交流,教师已经喊发言了,并且,每次合作的时间太短,学生怎么能进入角色啊!再说,一节课四次合作,只能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已,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只会流于表面形式。

三、教师“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流行语”产生。这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拓宽以及对个体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自主阅读。记得我曾听了一节语文阅读课,当时需阅读时,老师说了句“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大声朗读,场面极为热闹。但是,其他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必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么?”。这可能是我们教师常用的话,每当教完一内容时就会习惯地问学生是否已懂。这本是好事,可多数学生往往因为面子,“不懂装懂”。对此我们教师也不深究,听之任之。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已习惯地成了教学形式。这样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是否已真正“懂”造成资源浪费。

3、“你真棒”。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倡“赏识教育”。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分寸,也要适时,千万不能泛滥,否则就会失去本质上的意义。

总之,在新课改大潮中,作为教师,面对新的教育理念,要善于去伪存真,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大胆创新,教出自己的特色风格。

参考文献:

篇6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庆幸,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教学民主衣袂飘飘,楚楚动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款款地向我们起来。我们激动地说:“新课程真好”!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会不断的总结教学反思。

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它是一种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反思、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经历。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以此丰润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就是一个教师的魅力所在。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才能在知识的世界中遨游。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学生有了说话的权利,才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才会进入教学活动中。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语言交际《小兔运南瓜》时, 为学生影营造自主宽松的交际氛围。首先,我知指导学生观察画。明白图意,第一副图是小兔来到菜园里,摘了一个大南瓜。第三幅图:小兔把南瓜运到了家。第二幅图没有画面,我在空白画的下面用了一个?让学生说这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在、都抢着回答说:“这幅画应该画小兔怎样把南瓜运会家。”我紧接着说:“你们为小兔想一个好的办法吧!”此时,孩子们的思维想象就像开了闸的水,滔滔不绝。有点说:“小白兔正在发愁时,它看见小熊骑车从这条路过,发现车轮是圆的,能滚动,从中受到启发,于是,小兔把南瓜滚到了家。”有的说:“菜园旁边有一条小河,小兔看着小河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它把竹排当作小木船装好南瓜划着小船把南瓜运回家”……他们的想象是多么的独特,多么有创意。这节课我主要是有意识的进行留白,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去想象,强调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去交流,去表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语文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应激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将课堂上蕴育的丰富情感,转化为健康有益的行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合作探究的课堂”

篇7

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学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计划等进行不断的反思,以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学思想,“反思”应贯穿于教学始终。它是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决方法为起点,以制订反思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

2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2.1 是培养反思型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而这依赖于教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必须是反思型的教师,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以往,虽然已有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还是比较缺乏的,有的教师即使有此意识,也往往处于一种片面的、被动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状态。现在,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提出“反思”,要求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主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学效率。

2.2 是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主动力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之所以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是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的素质有极大的提高。

2.3 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当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 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 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 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3 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反思的实施,首先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实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已有的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3.2 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

3.3 反思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3.4 反思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不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更长远的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怎样具体实施计划等等。

篇8

教而知惑,惑而思进。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必将引起教师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1、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呢?

2、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3、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

1、以趣激趣。

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2、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

爱想象,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总是喜欢用独特的想象去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总能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妙。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想象思维开始变的迟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喜欢想象。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再热衷于想象呢?

1、想象时间和机会的缺失导致了学生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想象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想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有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想象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了吗?给予他们充分想象的机会了吗?为了追求高分,我们挤占了学生太多的课余活动时间,挤占了学生想象的时间。没有充分的想象时间,学生的想象思维会得到发展吗?

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往往被挤占,尤其是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没有充分想象的机会,怎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呢?

2、“标准化”的评价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为了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知识,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们总是以一些现成的、常规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害怕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害怕学生出错,影响分数。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对参考书爱不释手,总是热衷于“标准答案”,一切唯书是从。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书犹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的想象思维会获得发展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呢?

1、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学生的学习、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是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能力来换取学生分数的提高。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篇9

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关于这点,我想,与我们所处的地区、经济、民族、文化背景、教育指导方向和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息息相关。但主要引导方向还是在主任课老师的身上。一个宽容的、博学的、温和和善于引导的老师,就会经营出一个向上的、健康而随着时展的新课堂。 

2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语言?

教师语言之大忌:

2.1 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2.2 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2.3 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2.4 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2.5 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2.6 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啰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

3 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问题,教师有问题。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 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4 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4.1 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4.2 有趣的作业形式。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篇10

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学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计划等进行不断的反思,以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学思想,“反思”应贯穿于教学始终。它是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决方法为起点,以制订反思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1.是培养反思型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而这依赖于教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必须是反思型的教师,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以往,虽然已有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还是比较缺乏的,有的教师即使有此意识,也往往处于一种片面的、被动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状态。现在,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提出“反思”,要求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主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学效率。

2.是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主动力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之所以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是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的素质有极大的提高。

3.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当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 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 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 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反思的实施,首先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实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已有的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2.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

3.反思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4.反思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