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说话晚的原因模板(10篇)

时间:2022-07-16 11:36: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宝宝说话晚的原因,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篇1

虽然常听人说“贵人语迟”,但轮到自己的宝宝说话晚还是有点担心。担心宝宝会不会有智力问题,担心他以后会成为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学会说话并不容易

对成人来说,说话和吃饭、走路一样简单,但对宝宝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发音与呼吸器官、喉头、声带、口腔、鼻腔等的运动都有关联,宝宝需要学会调节这些器官,使它们很好地协调运作,才能发出正确的语音来。

为什么迟迟不说话?

和其他能力一样,孩子在语言方面的发育也是有早有晚的。孩子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拔尖。有的宝宝说话晚,但很早就会走路;有的宝宝说话早,但可能迈步的时间却比较晚。说话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不外乎:一是遗传,二是环境和教育。

遗传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方面都要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开口说话的早晚也不例外。宝宝的发音器官发育成熟的时间比较晚,说话也会比别人晚一些。

怎么办?

检查一下宝宝的听力和发音器官,如果没有问题,那很可能就是遗传因素在作怪了。先问一问,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小时候是不是说话也比较晚?再看一看,小时候说话晚影响到他们现在的生活了吗?如果没有,那你也不必为孩子说话晚而忧心忡忡了。

小提示:

孩子真正不会说话的情况很少见,但我们也不可忽视下面两种情况:一是听力有问题,不过这一点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就应该能够发现的:二是发音器官有问题,但这种情况非常少。如果你有疑虑,可以向儿科医生咨询。

环境与教育

如果家里人都不爱说话,特别是每天照看宝宝的人沉默寡言,不怎么和宝宝交流,那么宝宝的语言当然也会受影响了。

如果你对宝宝的照顾过于细致,宝宝不用开口说话,一切就能得到满足,那么也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比如,宝宝想要一个东西,还没来得及用语言表达,你就立刻给他拿过来了,那他还有必要开口说话吗?

另外,也有研究发现,孩子过多地看电视,也会影响语言发展。因为看电视是单向的,不像与人交往时可以双向地交流,而语言是在交往中得到发展的。

怎么办?

先查找一下,家里有没有存在上面提到的影响孩子语言发展的因素?如果有,赶快去除。

篇2

他为什么老是说不清话呢?

除了儿子跳跳晚说话的经历,加上我自己在一家早教中心做老师,这些父母在教宝宝学说话中所发生的问题,我也一样不落地碰到过。所以,希望给有同样困惑的爸爸妈妈们一些提醒,我认为这些可是帮助宝宝学说话的至理名言。

第1句:不要在家里各讲各的方言

宝宝1岁零3个月时,你就要注意了。此时正是语言发展关键期,家庭成员的语音一定要一致,否则,宝宝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学哪个好,最后干脆什么也不讲,或者是什么都学,却什么也没学到。

实例:在早教中心我看到这样一个女孩,3岁了,但说话却十分结巴,而且发音十分不清晰。问其原因,原来她在刚生下来时父母就请外婆来照顾她,外婆是四川人,说四川话,父母有时用普通话,有时用四川话。宝宝本来说话就晚,2岁才开始能说两个字,现在3岁了,虽然能知道表达自己的意思,但结巴很严重。医生告诉父母,宝宝的语言器官没有问题,就是关键期产生的语言紊乱,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想要表达的意思多了,但因词汇量少,所以心里一着急,导致结巴。

你需要:

1.全家统一用普通话,如果外婆不会说普通话,那尽量还是让孩子与外婆分开,等孩子的语言走上正轨再一起。

2.宝宝结巴时,要安慰他别着急,并且将宝宝说过的话再一字一句地讲一遍,让宝宝也复述一遍。

3.千万别笑话宝宝,如果有人笑话他,父母要予以制止,以免其产生自卑心理,从而更不愿意开口说话。

第2句:不要做满足需求型父母

有的父母是满足需求型的,宝宝一个眼神一个手指,他们立即按照当时的情况或环境来猜想、理解宝宝的说话意思,并满足其需求,导致宝宝不再思考未说完的话,久而久之产生思考惰性,语言也受到阻碍。

实例:早教中心有这样一个女孩,快2岁了却只会叫爸爸妈妈。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女孩想要东西时,只需用手一指,其母亲立即问:宝宝是不是要……?孩子点头后,母亲立即满足其要求,于是孩子再不多说。

你需要:

1.学会“装腔做势”。

如果孩子表达不清楚,就不要急于补充完整。如孩子指着奶瓶唔唔叫,或只说“奶”,父母明知他要喝奶,也不要急于把奶送到他嘴边,而要装作不懂的样子问:“你是要奶瓶玩吗?”然后,把空奶瓶递给他。孩子摇头,你就继续鼓励他说出前面的字:是要奶瓶,还是喝奶?直到他把句子完整表达才给他喝奶,并告诉他一定要把话说完整,别人才能懂你的意思,否则别人就无法满足你的要求。这样日积月累,宝宝自然会注意把话说完整,讲准确。需要强调的是,在此过程中,你要控制自己姑息迁就或过于心软的态度。特别是当宝宝说了好几次还没有说对时,你因为“宝宝可怜巴巴的,算了吧”的想法而依了宝宝,如果这样做就前功尽弃,对宝宝的语言发展很不利。

2.引导宝宝多想多说。

在宝宝还不大会问“为什么”时,你要多问他为什么,多“为难”宝宝,引导他思考和回答。如:带宝宝坐火车前,先问他:火车开动时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它的车身是什么颜色的,你看到车上有些什么等。带着这些问题,宝宝会用心观察,你也尽可能地在坐车过程中多讲解,丰富他的词汇量,久而久之,宝宝的词语丰富了,也愿意说了,与人交流也更容易了。

第3句:不要发脾气,逼孩子说话。

你要多多表扬,孩子如果表达不清,你也不要着急,更别当面指责嘲笑他。

实例:一天早教中心来了一个妈妈,她带着一个男孩,老师问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孩子说了两次老师也没听清。母亲在一边着急了,说:“你说这孩子怎么办呢?说话老是说不清。隔壁的一样大的孩子什么都会说了, 这孩子却只能说简单的两个字。”我发现,孩子一听他妈妈这样说,立即低下了头,再不说话了。

篇3

很多家庭都是祖孙三代,老人帮忙带孩子,家里的语言环境也因此会变得很复杂,爸爸妈妈说普通话,爷爷奶奶说家乡话,这种复杂的语言环境会给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宝宝带来一些困惑,他需要更多点时间来积累和转化这些语言。

不用说话也可以

和宝宝相处的时间越长,爸爸妈妈和宝宝的默契度也会越高。宝宝的一个小眼神,或一抬手,一挑眉,妈妈就能准确无误地知道宝宝想要做什么。这种“默契”会让宝宝觉得不说话也没关系,当然就不用很辛苦地学说话了。

积累期

每个宝宝说话有早有晚,在他真正开口说话前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语言积累期,而这个积累期的长短也各有不同。在他真正开口说话前,其实一直在用耳朵听,一直在储存词汇呢!

太在意发音

有些爸爸妈妈在宝宝初学说话时就很注重发音,一遍一遍地纠正宝宝说的不清楚、不标准的发音,这会让宝宝感到说话有压力,自然就更不愿意开口尝试了。

大方开口小贴士

耐心等待

如果宝宝对周围人说话的意思都理解,并做出正确的反应,那不妨就再多给他些时间吧。等待的时候多为他读故事书,和他对话,问他意见,他会从先说2个字开始,慢慢说成4个字,然后逐渐会说出完整的句子了。

学做“懒”妈妈

妈妈为宝宝传递他要的东西或响应他的要求时,不要那么刻不容缓,稍稍放慢些节奏等他再要求一下。这时,宝宝会咬字不清地边描述,边比画着自己想要拿到的东西,大人回应的时候,一边递过去,一边还可以问:“是这个吗?”“能再说一下吗?妈妈不是很清楚。”当宝宝有更多机会开口锻炼,并发现说话很有用时,他就会在更多情况去尝试语言表达了。

篇4

――3岁以前宝宝的智能发育,主要由应物能、语言能、应人能和动作能四方面决定,其中语言能是判断宝宝智力发展的第二重要因素。很多人认为2岁左右的宝宝还不会讲话,是开口晚,没有关系,其实是不全面的。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看,有部分宝宝的确开口晚,直到2岁半才说话,一开口就很能说;但也有一部分宝宝是轻度智力低下的表现。

要知道宝宝智力是否有问题,你可带宝宝到专门测试0-3岁宝宝DQ(发育商)的医院,检查他的应物能(环境适应的能力)、应人能(与人交往的能力)、动作能(运动能力),如果这三个能区的测试符合他的年龄发育程度,那么宝宝只是开口晚。如果语言能不好,其他三个能力也不好,说明宝宝智力有问题,应及早治疗。5岁以前及时经药物治疗,宝宝智力往往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上海崇明县徐沁玲问:姐姐的孩子13个月了还不太会走路,也不太会说话,妈妈说女孩子晚点会走没关系,开口一般应早,姐姐说应顺其自然,她们谁对呢?

――她们俩都不对。一般宝宝平均12个月时就应会走了,最晚不超过14个月。如果这个年龄还不会走,说明她的动作发育迟缓,运动功能差,如果语言能发育良好,可能患有疾病,如先天性肌松弛症等;如果语言能的发展也落后,很有可能孩子智力低下,脑发育不全,应及早带宝宝上医院诊断治疗。如果动作发育良好,只是语言能差,不用担心,是宝宝的个体差异所造成的,她可能开口晚些。

安徽芜湖市秦亚珍问:我的儿子3岁多点,小时候很聪明,可是最近以来,变得不爱说话了,这是性格问题还是其他原因?

――语言问题常常是许多问题的先兆。宝宝原来很会讲,慢慢变得不会讲或不爱讲,往往是患孤独症(又叫自闭症)的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某些孤独症的孩子原先可能非常聪明。你应该引起重视,仔细观察孩子,及时带他到医院检查,早确定、早治疗。

上海徐汇区李懿琳问:怀孕时看了很多育儿书,对宝宝各个年龄段的发育标准也有了解,但有时宝宝的动作发育与书上的并不同,我很担心,生怕宝宝有什么问题。

――给宝宝做以下测试,并仔细观察宝宝,你可以知道宝宝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让宝宝趴在床上,1个月的宝宝能抬起头,下巴离开床面

*宝宝仰睡,妈妈用双手轻轻拉起宝宝,1个月的宝宝,头朝后垂;2个月的宝宝头本能地往上勾一勾;3-5个月的宝宝头能与躯干平行。

*妈妈两手撑住宝宝的腋窝,3-5个月的宝宝双脚能站住,支撑自己的体重。

*3个月内的宝宝握拳时,大拇指在拳头内,是正常的,3-6个月的宝宝如果仍然是这样握拳,肯定不正常。

*1岁以内的宝宝过于安静,只吃不动,除了尿湿才哭甚至不哭,往往是低能儿。

对照上述标准,如果你觉得宝宝有问题,应及时带宝宝上医院诊断。

浙江绍兴市陈敏问:宝宝2岁多点,却经常会屏住气,脸涨得通红,好像透不气来,每次都闹得我们很紧张,这不会是心脏病吧?

――其实这是一种行为问题。医学上称作情感叉发作。

如果宝宝发作时,大叉并住,上下摩擦,双手拳头握紧,脸涨得通红,神志清楚。首先要排除是蛲虫、滴虫(女孩)或外阴炎、包皮过长等引起的,如是,治疗后就不会再有这种现象。如果没有这些病,不必治疗,你平时注意不要让他有局部摩擦,尽量不让他做这个动作,时间长了他就会慢慢改过。

篇5

所以,小宝宝学说话这件事,你可绝对不能轻视了。

统计资料显示,婴幼儿语言发育发生问题的概率高居其他各种发育障碍之首。若未及时得到有效的干预,不仅会严重影响宝宝的语言理解力和表达力,还将影响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使学龄期注意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增加。相关的研究发现,因注意缺陷和行为问题去精神科就诊的孩子中有30%~40%存在语言问题。

宝宝开口,有不同的“起跑线”

随机问了身边的几个家长,对孩子什么时间开口说了第一个词,所有家长都记得一清二楚。可见,大部分父母对这个事情都相当重视,一些父母还经常不由自主地作比较:“人家宝宝比我们还小两个月呢,已经能叫妈了!”着急之余,还暗暗地担心自家宝宝没人家的聪明。

其实,语言发展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宝宝8个月就开始说单个的词,不到1周岁就能说简单的句子。有些宝宝智力发育很正常,但三四岁才会说话。有个最典型的例子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4岁还不会说话,直到9岁说话还不流利。有的宝宝或许不经过讲单个词的阶段就突然说出清晰的句子来。不同的宝宝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比如,一个2岁宝宝可能不停地说,“杰杰要甜饼”、“杰杰有球”,而另一个则早早地会使用“我”这个代词。一般来说,女孩比男孩说话要早一些 。

妈妈担心最多的几个问题

“宝宝老说得不对”

2岁以前的宝宝,发音常常不准确。千万不要把宝宝不准确的发音当作好玩,故意去逗他,学他错误的发音,这样容易使宝宝把错误的发音固定下来,今后想改就很难了。

宝宝的语言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随着语言的发展,错误会自动调整。有时候,语言错误可能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不犯语言错误的宝宝,其语言就不可能有较好的发展。宝宝的语言错误往往是有规律的,是对某种规则的泛化。虽然用错了,但这正是宝宝已经掌握了某些语法规则的表现。

“宝宝口吃”

宝宝初学说话时,难免会口齿不清,这不能都跟口吃划等号。小明放学回家说,“我⋯我⋯今天在幼⋯儿园被欺⋯⋯”妈妈可能会很严肃地纠正他,“说清楚一点,每次说话都口齿不清,教你很多次了。再说一遍。”要知道,这样严肃教学的结果可能只会与你的愿望适得其反,反而让他讲话更结巴了。约有2/5的口吃宝宝会持续一两年,有个别的要到10岁左右口吃才会消失。口吃原因很多,可能是遗传、中枢神经病变、环境压力等,而宝宝在学说话过程中屡受挫折,越来越失去信心,演变成紧张、逃避,也是一大诱因。因此若是宝宝有说话不清楚的现象,爸妈一定要耐心,不要大声训斥或是耻笑他,否则只有负面效果。

什么时候宝宝才能发音清楚呢?这方面个体差异也很大,家长可以做的一是对宝宝讲话时清晰、慢、句子短,二是注意锻炼宝宝的口腔肌肉,比如咀嚼有韧性的东西。

“跟着老人说方言”

不用特别担心。有些定居美国的华裔子女,进幼儿园之前,父母喜欢跟他说中文,入园以后,再跟小朋友们学英语,孩子在两种语言的转换上并没有问题。普通话和方言的差异要小于中文和英语的差异,只要家中平时常用的语言不超过两种,对孩子来说就不会造成很大困扰。

学知识:周岁内宝宝语言发育规律

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就是最早的发音,也是今后语言的基础。

2周左右的婴儿能区分人的语声和其他声音,如钟声、哨声等,这种能力是他以后学习语言的前提;同时宝宝对说话声(尤其是高音)很敏感。

第4周开始,婴儿的哭声可作为一种用来表示身体状态以得到注意的手段。开始它多是表示消极状态,如饿、冷、热、湿、寂寞等。

到2~3个月就有了表示积极状态的声音,如舒服、高兴时的发音。婴儿情绪越好发音越多;对成人的逗引和说话时的情绪表现也有所反应,如以忿怒声斥责他时会哭,和蔼声安慰他时会笑。

4个月时婴儿就能区别男声和女声,6个月时即能区分出不同的语调。开始咿呀作语,能发辅音,如d、n、m。

4~7个月是连续音节阶段。宝宝明显变得活跃起来,发音增多,看见熟人、玩具能发出愉悦的声音,叫他名字会转头;可出现一些重复的、连续的音节,这些音为以后正式说出词和理解词做了准备。

7~9个月,能发出“ma-ma”、“ba-ba”等元音和辅音,但无所指;可以形成第一批“语言一动作”的条件反射,如说“欢迎”他会拍手,说“再见”会摆手等,有了这种条件反射,宝宝就有了学习与成人交往的可能。

从11个月开始,是“语言-动作”的条件反射形成的快速时期,此时宝宝听懂的词越来越多,可以按照指示去做一些事情,并开始模仿成人发音。这时还不是正式的说话,他可能是用一定的声音表示一定的意义,也可说是学说话的萌芽阶段。

多年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特别关注宝宝的语言发育行为,作为发育行为儿科主任,金星明教授带领她的学生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积累了丰厚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宝宝最早学会的50个词汇,按照从早到晚的排序是:

啊 妈妈 哦 爸爸 爷爷 奶奶 阿婆 呜呜 姐姐 鸡 鱼 宝宝 汪汪 吃 猫 拿 蛋 鸭 狗 球 咦 手 脚 灯 阿公 哥哥 弟弟 糖 妹妹 饭 鞋子 鸟 喵喵 不要 眼睛 耳朵 月亮 肉 饼干 嘎嘎 电视机 菜 阿姨 大 娃娃 我 门 要 谢谢 衣服

宝宝语言发育问题筛查步骤

每个宝宝学说话的进度有差异,不过一般来说,宝宝到了3岁还不会叫妈妈、爸爸,或是到了4岁仍说不出有意义的词汇,可能是语言发展迟缓的征兆,父母适度的警觉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逐一筛查――

1.遗传因素:

如果宝宝父母和家族史中有人开口很晚或存在其他语言发育问题,你的宝宝遗传的几率会很大。

2.身体因素:

查听力:首先要观察宝宝在六七个月左右是不是对声音会有反应。如果你跟宝宝说话,他几乎没有任何脸部表情,在旁边叫他,也不会转头,可能他的听力的确有问题。如果听力有问题,当然就无法学习说话。

查舌系带:这是器质性的问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也是应该早早排除的因素。

查口腔功能:有的宝宝在吸奶、吃东西时常常滴落东西、或是一直流口水,这都显示口腔发育可能出了问题。

查脑部发育:先天的障碍、天生智能不足,或脑部曾受伤,都会影响语言的正常发育。

3.环境因素:

语言环境缺乏:有些宝宝因为长期生病,游戏或是和其他人互动的机会较少,因此学说话不如健康宝宝顺利。

互动欠缺:有些白领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宝宝“交流”,把他扔给录音机和电视,宝宝缺乏互动的语言环境。

语言刺激不当:有的家长不懂循序渐进的规律或者急于求成,上来就教孩子大段的句子,把宝宝“吓”住了,反而不敢开口了。

4.心理因素:

个性内向:有的宝宝天生性格过于内向、畏缩、学习力差,几乎不肯开口,若是没有适时教导,将造成语言发展迟缓。

自闭倾向:如果上述因素都排除了,还要警惕一种可能――儿童孤独症(即自闭症)。早期识别儿童孤独症并不困难,主要从语言、社交、行为等方面来考量,如:孩子的某些发育指标落后于同龄儿童,并伴有一些奇特的行为,儿童目光回避、刻板行为、充耳不闻等。

儿童语言筛查标准

发育迟缓

24个月,词汇量少于30个。

30个月,结构表达量(有句子结构)男孩少于3个,女孩少于5个。

发育迟缓可疑

24个月,词汇量少于50个。

30个月,结构表达量男孩少于5个,女孩少于8个。

专家提醒:发现你的孩子语言发展有异样,可以带他到专业医疗机构检查。专业人员会根据宝宝总体的发育特点和你家宝宝的个体特征做出综合评估,给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

能言善道宝宝培养方略

奇奇妈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和3个月大的奇奇甜蜜对话,“奇奇好乖,起床啦。”“奇奇想喝奶还是喝水呢?”虽然奇奇根本听不懂,妈妈还是不厌其烦。奇奇一天天长大,对于妈妈的声音似乎越来越有反应,妈妈说话时,他会转头寻找声音的来源,聚精会神地看着妈妈,渐渐地,还会咿咿呀呀地和妈妈“对话”。也许奇奇和妈妈都不懂对方讲什么,不过奇奇显然对“说话”已经有了很浓厚的兴趣。

花时间和他“对话”

让宝宝及早开口说话,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像奇奇妈那样花时间和他“对话”。说话时要看着宝宝,也让他看到你的脸和手势,这样能帮宝宝理解你的意思。别太在意他是否能明白你说的每一个字。

用文字“按摩”宝宝的脑细胞

宝宝出生后,妈妈应该常常念故事给他听。无论是童话故事、图画书或是小百科等书籍都可以,宝宝听没听懂关系不大,妈妈可以抱着宝宝,以轻柔的音调带领宝宝进入文字和图画的世界,让他觉得听故事是一种享受。

玩互动游戏培养说话能力

当宝宝逐渐长大开始对周遭事物有反应,逐渐了解你说话的意义时,更要多和他积极互动。一些小游戏,可让你在和宝宝平时的互动中培养他说话的能力。

1.认识五官

玩法:妈妈把宝宝抱在怀中,摸着宝宝的头说,“这是宝宝的头”,摸着宝宝的手说“这是小手”,反复地说给宝宝听,慢慢地引导宝宝开口说出这些五官。

2.说出颜色

玩法:拿着色彩板,告诉宝宝这是红色、黄色。给他穿红色衣服时,顺便告诉他“这是红色的”;吃香蕉时,告诉他“香蕉是黄色的”。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宝宝认识色彩、说出色彩。

3.图片演故事

玩法:拿着图片来说故事也是一种好方法,因为图片缤纷的色彩最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还可以拿一些道具、玩具,例如,说到“泡泡龙出去玩球”,就可以拿起球,陪着宝宝一起玩一玩。通过手的把玩、操作,将图、文和玩具、实物结合,增加宝宝学习语言的兴趣。

记住:要让宝宝认识到所有的谈话都是交流。如果你不等候他的回答就自言自语,或看上去好像不想要他的回答,或者当宝宝或其他家人跟你说话时,你懒得搭理,他可能会觉得语言只是毫无意义的声音而已。

加强口腔肌肉的训练

有的宝宝口腔功能不是太好,比如平时爱流口水,吃东西的时候滴滴嗒嗒,父母可教宝宝做一些动作练习,以加强说话所需的口腔功能。

训练1:吹气

吹泡泡是最有趣的吹气训练了。你也可以找一些彩色的羽毛,通过吹气,让它们在空中飞舞。另外,一些能够发声的玩具和乐器也是很好的选择,例如哨子、笛子、口琴等。

训练2:使用吸管

教宝宝把嘴唇的力量集中在距离吸管头部1厘米左右的位置上,鼓励他尽可能地多用力。

训练3:吸面条

经常给宝宝做一些意大利面条或者是手擀面,就让宝宝用手抓着吃,然后用嘴把面条吸进去。

训练4:声音游戏

模仿动物的叫声是一个很有趣的办法,可在不知不觉中让宝宝练习一些很难发出的音。例如,如果宝宝发不好辅音“s”,你可以让他模仿蛇的“咝、咝” 声;玩火车游戏,发出“呜⋯⋯七恰恰”的声音。重点是要用“玩”的态度,吸引宝宝学习模仿。

金教授提醒:抓住促进语言发展的有利因素

父亲或男性照养者的作用不可低估。

父母照顾要好于祖辈照顾。

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多跟孩子玩。

陪孩子看书、阅读、讲故事(白天、睡前)。

从教功能性语言(指宝宝平时能接触到的、跟人交流的语言)开始。前面提供的最早的50个词汇就是功能性语言,儿歌、唐诗等则不是。

如果宝宝先天语言功能不是太好,比如口齿不清,要鼓励他多说,然后再做到说准确。

小链接:父母健谈,孩子聪明

美国的研究表明,尽管基因影响智力,但父母经常同孩子谈话以及交谈的内容也会对语言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在宝宝9个月至3岁之间,父母与之交谈多的孩子,在后来的智力测试中,比与父母很少交谈的孩子得分高得多。

“过来妈妈”的经验

寒寒妈

我家宝宝说话晚,在1岁10个月之前,只会说“爸爸”、“妈妈”、“奶奶”、“大”、“破”这些简单的字节。暑假从老家回来,宝宝似乎突然长大了许多,开始说一些以前没说过的字了,如“姥姥”、“宝宝”,后来会说的话越来越多,到两周岁时就会说“姥姥买蛋蛋吃”、“不吃南瓜”等句子了。现在他2岁2个月了,已经会说大段的话了,还会给妈妈讲故事了。

在这里告诉妈妈们,宝宝说话晚也不用着急,说话晚并不代表宝宝笨,他前面虽然不说,实际上是在积累,一旦开始说了,就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你只要多陪宝宝玩,和他说话、唱儿歌、讲故事。

翩翩妈

因为我的个人喜好,翩翩从会说话起就在念唐诗了。每天晚上,翩翩也是在唐诗的吟诵和唐诗故事中睡着的。一到晚上,翩翩就要求听“妈妈唐诗”。我后来想,翩翩其实是把妈妈和唐诗混为一体了,妈妈在说唐诗时特别温柔、有感染力,于是唐诗也分外可爱了。所以她是真的热爱唐诗,甚至超过了儿歌。翩翩两岁多,我在家里吟诵《琵琵行》、《木兰辞》等长诗,翩翩在旁很注意地听,随后就要求“教我琵琶”。就这样,在她的强烈要求下,3岁时翩翩就可以背诵这些长诗了。

我觉得背唐诗很有好处。首先,翩翩记忆力明显强于同龄宝宝。翩翩上幼儿园,学习很轻松,可以完整地叙述在学校发生的大事小情。第二,迷恋有节奏的东西。翩翩没有音乐天分,唱歌荒腔走板,但节奏感很强,后来学了钢琴,这点让老师印象深刻。第三,对文言有领悟力。

爸妈须避免的3大误区

1 把“说话”当成背景音

如果你喜欢整天开着收音机,那就尽量在你实际上没注意听的时候只放音乐。如果你在听说话的节目,要让宝宝明白,你是从他看不见的声音中获得了有意义的交流信息。

2 强化叠音字

篇6

标准时间:在出生第二个月,宝宝可能会稍稍抬起头和前胸部,在俯卧时能将头抬起45度。若把他垂直抱起来,头部稍能挺直,并能随视线转动90度。到了第三个月时,宝宝的头部能挺直,头能拾得很稳,并能随视线转动180度。

妈妈说:我的宝宝抬头比其他的孩子晚了1个多月,是不是因为孩子发育不好呢?

专家指导:其实,每一个宝宝都有自己的生长发育规律,早抬头未必就有利于其发育。

宝宝抬头的动作是一个很自然的发育过程,妈妈不要过于着急。从宝宝满月开始就可以让他趴着玩,但此时还没有必要为了让宝宝早日抬头而刻意给他做抬头练习。此时宝宝的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善,早做抬头练习未必好,还是让宝宝的肌体自然发育比较好。

不过,如果宝宝到了4月龄还不能把头抬得很稳,这时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

翻身

翻身的发展历程为先由俯姿翻为仰姿,再由仰姿翻为俯姿。有些宝宝在3~4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自己蹬着腿从俯姿翻为仰姿:但通常要到5~6个月的时候,才能从仰卧翻身变成俯卧的姿势。

妈妈说:我的宝宝都6个月了,为何还不会翻身呢?究竟是什么让宝宝懒懒的呢?

专家指导:如果宝宝超过6个月还不会翻身,除了个体差异,还可能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体弱缺钙。翻身对于宝宝来说也需要力气,如果肌肉无力、骨骼缺钙,宝宝就会觉得运动困难。过于肥胖。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宝宝体重明显超标,身体不堪重负。衣服束缚。如果穿多了,衣服也会束缚宝宝活动,想动也动不了。心理障碍。如果宝宝有关于翻身的不愉快记忆,也许他就没有翻身的积极性了。发育迟缓。大脑发育迟缓时小儿翻身动作出现较晚。父母在发现宝宝有翻身迹象时要积极引导,若宝宝大于6个月还不会翻身,父母应带宝宝到医院检查。

坐立

标准时间:6~7月龄时,宝宝脊部、背部、腰部已渐渐茁壮,已经初步学会了独立的坐姿。

妈妈说:为何宝宝6个半月还不会坐立?坐立的时候身体老是向前倾,坐不直?

专家指导:宝宝单独坐立的时候身体老是向前倾,坐不直,这主要由于神经系统尚未成熟或相应的腰部肌肉发育还没有达到足够强壮,身体本能向前倾是在找平衡位。

婴儿期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这时如让宝宝坐的时间太长或过早学坐,对他们的生长发育是不利的。主要原因是小宝宝骨骼的硬度小,韧性大,容易弯曲变形,也因为这个年龄的宝宝体内起固定骨关节作用的韧带、肌肉比较薄弱。

爬行

标准时间:8~9个月,宝宝可用手支撑胸腹,使身体离开地面,开始爬行。

妈妈说:宝宝都10个月了,为何还不会爬?

专家指导:一般8~9个月大的宝宝就开始用“爬行”来探索这多姿多彩的世界。爬行也有助于宝宝的脑部发育、促进手眼协调。

近年来,很多父母顾虑环境安全,或怕宝宝弄脏,从而很少让宝宝爬,常常抱着或背着宝宝。于是,很多宝宝便略过了爬的阶段,直接进入站和走的阶段。不过,目前很多研究发现爬与不爬的宝宝在协调性方面有差别。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宝宝多爬。

站立

一般情况下,宝宝在9~12个月就能够站立。

妈妈说:为何宝宝都1岁了,还站不起来呢?

专家指导:一般婴儿在9~12个月能够站立,而性格好动和好强的宝宝在7个月时就可站立,还有些婴儿1岁之后才能站立。

站立早晚并不影响其智力发展。站立较晚的婴儿多半都是不爱动的胖宝宝,另外一些则是因为腿部力量不够,但其总的发育情况却令人满意。值得注意的是,过早站立确实对宝宝的腿型有影响,宝宝幼小时,腿部骨骼尚未发育完善,多是胶质,很软,过早支撑重量很易使其骨骼弯曲,特别是在维生素D缺乏时。

行走

标准时间:大部分宝宝在12~14个月大时学会走路。

妈妈说:邻居家的宝宝才10个月,已经会走路了。我的宝宝都1岁了,却还不会走路。请问,是不是我家宝宝发育不好?

专家指导:并非走路越早,宝宝身体就越健康,发育越好。宝宝是否能站立、走路,与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全身的协调、腿部力量的发育以及锻炼、营养、教育方式等因素有关。

每个宝宝站立和能独立行走的时间也有差异。一般宝宝在出生后11个月就可以站稳并扶着东西走路了。如果不顾宝宝的具体情况,过早让他学走路,对宝宝的腿部发育是有害的,甚至会导致其骨骼发育畸形。但是,如果宝宝到15个月仍然不能走路,就要到医院去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神经或运动系统异常。

说话

标准时间:小宝宝到了l岁左右就开始牙牙学语,说几个简单的词句,到两三岁时基本会成句说话了。

妈妈说:宝宝都3岁了,为何还是“金口难开”?

篇7

A:七八个月的孩子对语言很敏感,这时正是婴儿开始模仿学习语言的时期。你可以多和她做语言游戏。和她说话、念歌谣,都是适合这个年龄的活动形式。平时多带她接触周围的人和物,增加她的见识,这样才能“言之有物”;当宝宝关注一个物品或一项活动时,你可以适时地告诉她这个物品的名称或描述活动的特点;也可以用语言辅助其他手段来引导宝宝的注意,这样她就会逐渐意识到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有效的沟通手段。

不必刻意纠正发音

Q 我的宝宝1岁。8个月时偶尔会叫“妈妈”,10个月开始会叫“爸爸”。但现在看见谁¬一律都叫“阿姨”或“啊呀”,就连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也用“阿姨”表示。这是怎么回事?

A:孩子1岁前叫“爸爸”、“妈妈”是无意识的。当他开始有意识地学习语言时,不一定就能用“爸爸”、“妈妈”这些音来称呼人。他把什么都叫“阿姨”,是因为他这时发音能力还很不完善。只要孩子的理解能力没问题,就不必担心。孩子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难免会犯语言“错误”,父母不必刻意去纠正,否则会打击孩子学说话的积极性。

不说出来并非不理解

Q 我的孩子19个月了,还只会说“爸爸“、“妈妈”、“奶奶”等几个有限的词,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否有必要去医院检查?

A:19个月只会说“爸爸”、“妈妈”、“奶奶”确实有点晚,但不一定不正常。儿童的语言发展的模式会有差别。有的孩子很早就会说话,而有的孩子语言理解能力虽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很晚,这都是正常的。只有少数儿童会有语言发展异常,表现为语言理解、社会交往、情感表达上的一系列滞后。如果只是说话晚而没有其他方面问题,就不必太担心。个别孩子两岁以后才开始学说话也是正常的。如果其他方面也有些落后,则需要到心理咨询机构或医院的精神科去咨询和测查。

找找听力等原因

Q 我的宝宝3岁4个月了还不会说话。去过几家医院检查,有的说没事,只是语言发育迟缓,有的说有轻度孤独症。每次都作各种测试,但都提不出有效的治疗办法。究竟该怎样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呢?

A:首先要看孩子的智力发展是否正常,其次看他的社会交往和情绪发展是否正常。如果这些都没有问题,就可能是语言发育迟缓。如果是智力落后,就要针对智力发展进行训练;如果是人际交流或情绪发展存在问题,就有可能是孤独症。不同的问题需要采取不同的办法。孤独症需要到专业机构接受专门的人际训练和语言训练,父母很难独自完成。

另外可以分析一下孩子不说话的原因,比如听力是否正常?是否完全不关注外界?如果不存在这些问题,应该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兴趣可能在别处

Q 我儿子2岁左右才开始说话,现在2岁3个月吐字还不清楚,常常把“月亮”说成“酿”,“饮料”说成“尿”等等。好多词只说一个字,别人很难理解他的意思。有时教他说话,他心不在焉的;有时教过的词,过一段时间就忘了。除了说话,其他各方面发展都很好。请问怎样教他学说话?

A:儿童语言发展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两岁多的孩子口齿不清,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在男孩子中比较普遍。有些孩子兴趣可能是在动作、操作活动上,对语言或人际交流不是很感兴趣,这也会使得他语言学习或语言发展上不尽如人意。只要孩子的智力发展、与人交流没有问题,语言发展上的暂时落后不必担心,一般到四五岁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明显提高。儿童的语言学习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刻意教他学说话,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语言发展。父母可以通过重复、扩展孩子的话,让他知道怎样表达更恰当;经常谈论

他感兴趣的活动或事物、给他念儿歌或做其他语言游戏,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有点口吃不必过度关注

Q 我女儿2岁4个月。从两岁开始有点口吃,说某个字时憋得小脸通红。这种情况正常吗?要不要干预?一般这种现象会持续多久?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调整?

A:两岁多的孩子语言发展水平还很低,由于找不到恰当的表达方式,所以说话会磕磕巴巴的,这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发展现象。这种现象一般持续几个月,长的可能达一两年。父母一定不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口吃现象,要耐心地倾听、等待孩子的成熟成长。随着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口吃自然会消失。

有的孩子说话时有紧张畏惧心理,思维被阻塞,从而导致口吃。如果父母经常批评、纠正孩子所说的话,更容易加剧孩子的紧张情绪,反而容易将暂时性的口吃转变成顽固性的口吃缺陷。所以最好顺其自然。多肯定和欣赏孩子,有助于增长他的自信心,可间接缓解口吃现象。

母语和英语不会混淆

Q 我家小宝2岁,吐字清晰,口齿伶俐,会说简单的儿歌了。我可以教她学英语了吗?是否应从字母入手?会不会和母语弄混了?我现在除了给她念儿歌、讲故事,还应做些什么?

A:2岁多的孩子可以学英语了,但不要从字母入手。可以让她听听英语儿歌,念念歌谣,掌握一些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培养她对英语语音的感觉和对英语的兴趣。学外语是对孩子母语环境的补充,一般不会和汉语学习相混淆。但不要过早进行书面语言学习,比如认字母、拼写单词都是不必要的。

在母语发展方面,要多和她进行语言交流。平时带孩子去商场、游乐园回来后,可以鼓励她讲述感兴趣的事情,引导她描述事物,给她提供丰富的词汇或语句结构。还可以让她看一些婴儿读物,培养她对书本的兴趣和初步的阅读意识。

篇8

0~3个月:

虽然,刚出生的宝宝既不会说话,也听不懂你的语言,但是他能感知。你说话的声音、语调,包括你与他交流时话语中流露出的情感,都会影响他后来的语言发展。

1.声音在哪里?

宝宝躺在床上,你在不同的方位摇响铃铛等发声玩具,吸引宝宝将头转向声源。这可以促进宝宝听觉的发育,为语言学习做准备。注意,玩具的声音要悦耳动听。

2.“聊天”

宝宝睡醒之后,妈妈用缓慢的、柔和的语调告诉宝宝你正在做的事情,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你的心情如何等等。比如:“宝宝,妈妈正在帮你换尿布,你睡觉梦见妈妈了吗?妈妈好喜欢你哦……”每天可以进行2~3次这样的聊天活动,每次两三分钟即可。这可以增强宝宝对语音的敏感性。

3.听不同的声音

宝宝清醒的时候,你在他面前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如轻轻地拍手,轻柔地撕纸,小声呼唤宝宝的乳名……

4.听一听摇篮曲

宝宝哭闹或者要睡觉的时候,你轻轻地哼唱摇篮曲或播放摇篮曲的录音给宝宝听,宝宝很快会安静下来,并沉浸其中。

父母必读知识链接

对于刚出生的宝宝来说,哭既是他与你交流的一种途径,也是一种发音器官的练习。这一阶段的宝宝会发两种声音:一种是哭叫,主要是由身体不舒服引起的;另一种是咕咕声,通常发生在妈妈对他微笑、“交谈”的时候。

Tips:

这一时期的宝宝已经可以感受到各种声音的存在,特别是对妈妈的声音非常敏感。宝宝一定是先学会听,才能学会说的。你和宝宝可以开展的语言游戏很多,比如和他说话,给他唱歌,逗他笑,教他认识亲人等,都是促进宝宝语言发展的好方法。

4~8个月:

3个月后,宝宝变得非常活跃了,开始咿咿呀呀地“说话”。他似乎把发声当成一种游戏,来“取悦”于你。此时,如果你积极地回应他,和他“对话”,那他就会“说”得更加起劲。

1.模仿他的发音

你面对宝宝。当宝宝“咿咿呀呀”发声的时候,你就模仿他。这可以逗引宝宝发出更多的声音。当宝宝偶尔发出的一个音和你发的音相似时,你就微笑着多次重复,鼓励宝宝反复练习。模仿宝宝发音时,你的动作幅度要大一些,并做出张口、吐舌等夸张的表情,激发宝宝的兴趣。

2.听自己的声音

宝宝做发声练习的时候,你把他的声音录下来,然后再放给他听。你会发现,宝宝对自己的声音非常感兴趣。而且,这样做还可以记录宝宝语言的发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3.叫“爸爸”

妈妈一边指着爸爸,一面反复说:“ba、ba”,可以通过夸张的表情和声调的高低变化,吸引宝宝去模仿。如果宝宝偶尔发出“ba、ba”的音,就赶紧回应他:“对了,宝宝真棒,会叫爸爸了。”用同样的方法,教宝宝指认不同的家庭成员:“ma、ma”,“ye、ye”,“nai、nai”等。这可以帮助宝宝练习发简单的音,熟悉亲人的称呼。

4.说儿歌

妈妈抱着宝宝,念一些简短、节奏感强的儿歌,如:“小白兔,白又白……”说儿歌的同时,妈妈可以握着宝宝的小手拍节奏。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的儿歌,可以让宝宝感受语音特有的节律,体会语言的妙处。

父母必读知识链接

处于咿呀学语阶段的宝宝,喜欢把发出连续的声音和音节作为一种游戏,让自己或亲近的人快乐。你会发现,宝宝经常会将一个音节有节奏地重复发出,有些音听起来就像在叫人,如“爸爸”、“哥哥”、“妈妈”等。

这时,听到的人就会很开心,会不断地强化宝宝的这些发音:“真好,宝宝再叫一声‘爸爸’、‘爸爸’……”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时期宝宝的发音成了你和他进行欢乐交往的一种形式。

研究发现,宝宝在吃饱、睡足、成人逗他的时候,或者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时,都会发出更多的音,使发音器官得到更多的锻炼。在发音练习中,宝宝学会了如何控制和协调发音时的动作和呼吸,学会把口腔的运动和发出的声音联系起来,逐渐积累更多的发音经验。

文章来源:《父母必读》2009年第7期

9~12个月:

这个时期的宝宝开始真正地理解语言了。他开始能够听懂你的简单的指令,比如让他说“再见”,他会向你挥手,或者还会给你一个飞吻!当你叫他名字的时候,他会认真地看着你。

1.打招呼

爸爸上班时,妈妈抱着宝宝向爸爸挥手,说“再见”。爸爸下班回家时,妈妈抱着宝宝和爸爸握握手,同时说:“握握手。”爸爸用额头碰一下宝宝的额头,说:“碰碰头。”这样的游戏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仅能帮助宝宝在情景中理解语言,还可以增进亲子感情。

2.照镜子,认五官

在宝宝面前放一面大镜子,对着镜子教他认五官。比如,妈妈说:“宝宝的耳朵呢?”引导宝宝去摸自己的耳朵。依此类推。这可以使宝宝将相应的词语和五官联系起来。

3.一起看书

买几本色彩鲜艳、情节简单的图画书,和宝宝一起看。比如,指着书上的花说“花”,指着树说“树”,用缓慢的语调给宝宝讲书上的故事。看图画书是促进宝宝语言发展的好方法。

4.灯在哪儿呢?

教宝宝认一认家里的物品,比如看见灯,就对宝宝说:“这是灯,灯……”过一段时间,宝宝可能就认识灯了,这时你再问他:“灯在哪儿呢?”宝宝会去寻找,找到后会盯着看。

父母必读知识链接

大约在八九个月的时候,宝宝开始关注成人的说话。看到你的舌头、嘴唇嚅动时就能发出声音,他会感觉很惊奇,会盯着你的嘴看,有时还会模仿你发音这时的宝宝除了不断重复同一种音节外,还会连续发出不同的音节,而且出现了音调变化,听起来就像发命令、陈述、提问等,有时好像在发牢骚。

他们还能将特定的声音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使声音有了一定的意义,比如发“ba-ba”时找爸爸发“ma-ma”时找妈妈。宝宝还能自己创造一个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思,比如东西掉在地上,想让你帮他捡起来,他会发“嗯、嗯”的声音。

1~1.5岁

这个时期的宝宝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发展非常快,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对话,他都能听懂了,有的宝宝还会说一些单词,会以“单词句”来表达一句话的意思。

1.谁在叫?

你模仿小动物的叫声给宝宝听。如果有各种小动物叫声的录音就更好了。你可以一边放录音给宝宝听,一边说,这是“小狗汪汪叫”,那是“小猫喵喵叫”,让宝宝跟着学。听到小动物的叫声,宝宝会感觉特别亲切,所以也愿意模仿。

2.找玩具

你和宝宝面对面坐好,将宝宝喜欢的几个小玩具放在中间。你随机拿起一个小玩具,边拿边说出玩具的名称:“小车”,然后鼓励宝宝也去拿一个小车。如果宝宝不理解,你可以握住他的两只小手,教他说:“宝宝也拿一个小车。”然后不握他的手,看宝宝能不能自己去找小车。换其他玩具接着玩。

3.认识身体

你和宝宝面对面坐好。你抓着宝宝的手,教他去摸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边摸边说:“这是宝宝的小手,这是肩膀,这是胳膊……”还可以让宝宝摸一摸你的五官和身体部位,重复这些词语。

4.听指令做动作

妈妈逐个说出宝宝会做的动作,让他按照语言指令去做,如拍拍手、点点头、摇摇头、笑一笑等。当宝宝做对了,鼓励他:“对,就这样,宝宝真棒!”开始时,妈妈可以边说动作名称,边做示范。这可以帮助宝宝在语言和动作间建立起联系。

5.“苹果”在哪里?

把2~3张画有日常生活用品的图片放在宝宝面前,如苹果、鸡蛋、饼干等。先告诉宝宝这些物品叫什么,然后妈妈说出物品的名称,让宝宝找出相应的卡片。这可以帮助宝宝将图片和相应的词语建立起联系。

6.谁在叫宝宝呢?

找一块布,或者妈妈用手把宝宝的眼睛蒙上。然后,爸爸在不远处叫宝宝的名字,妈妈跟随宝宝顺着声音的方向去摸爸爸。一边走,一边对宝宝说:“爸爸叫宝宝呢,走,咱们去找找,爸爸在哪儿呢?”宝宝摸到后,妈妈爸爸一起对宝宝说:“呀,爸爸在这儿哪!”如果家里其他人也参与游戏,会更有趣。

7.和妈妈一起整理

会走以后,宝宝开始喜欢在房间里到处探索,把东西弄得乱七八糟的。你不妨请宝宝当助手,和你一起收拾物品。比如,你指着散落的图书对宝宝说:“把那本书给妈妈。”如果宝宝不明白,你可以领着宝宝走过去,鼓励宝宝把书拿起来。用同样的方法,请宝宝逐个拿起指定的物品。这可以很好地锻炼宝宝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父母必读》知识链接

许多研究都发现,婴儿的大脑如同计算机一样,在无意识地运算着有关语言的信息。他们在会说话之前,单纯通过倾听就储存了上百万个关于音节的信息。而且,通过这样的倾听过程,婴儿逐渐掌握了母语。婴儿仅仅通过听人聊天就学会了语言,真是不可思议!

Tips:

这个时期可以引导宝宝多理解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名称,如衣、裤、菜、饭、奶、蛋以及自己的身体部位等;学习理解各种动作,如坐、走、抱、拿、吃、玩等;还要引导宝宝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成人发音,运用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玩一些指认物品的游戏等。

1.5~2岁:

经过一年多的积累,宝宝的语言发展实现了大飞跃。也许某一天,宝宝突然说出了一句话,而不是一个单词。这一定会让你感觉很惊喜!

1.开汽车

妈妈和宝宝一人拿一个塑料圆盘当汽车的方向盘,边走边模仿开车的动作。可以时而快点走,时而慢点走;时而停止,时而开始;时而走去找爸爸,时而走去找姥姥……一边玩,一边用语言描述正在进行的动作:“嘀嘀嘀,快快开。开到爸爸那儿去喽!”“嘀嘀嘀,

慢慢开,开到奶奶那儿去喽!”……

2.小手爬呀爬

你手把手地教宝宝,边说儿歌边做动作:“我的小手爬呀爬,一爬爬到小脚上。”依此类推,小手爬到小腿、膝盖、大腿、屁股、肚子上……在游戏中让宝宝知道身体部位的名称。等宝宝熟悉后,还可以在儿歌中加上方位词,重复游戏:“我的小手向上爬,一爬爬到小脚上、膝盖上、大腿上……”“我的小手向下爬,一爬爬到……”

3.打电话

妈妈和宝宝分别拿一个小玩具当电话,或者用一根绳子把两个小塑料瓶子、杯子等串起来当电话,妈妈和宝宝一人拿一个。妈妈用简单的语言和宝宝说话。这可以锻炼宝宝的倾听和用简单的语言与人交流的能力。

4.猜猜我在做什么?

你模仿吃饭、洗脸、梳头等动作。边做动作边问宝宝:“妈妈在干吗呀?”引导宝宝说:“妈妈吃饭(洗脸、梳头……)。”注意,你所做的动作一定是宝宝非常熟悉的;动作可以夸张一些,让宝宝很容易辨认。等宝宝熟悉游戏的玩法后,可以由你说一种动作的名称,让宝宝和你一起做这个动作。

5.可爱的小动物

你和宝宝一起,一边模仿小动物的样子走路,一边学小动物的叫声,如小狗汪汪叫、小猫喵喵叫、小鸭子嘎嘎叫等。

6.看图猜物

准备一些宝宝熟悉的物体、小动物等的图片,如水果图片、玩具车的图片等。妈妈压住图片的一部分,让宝宝根据露在外面的部分,猜测完整的物体是什么,并说出这一物体的名称。也可以用家人的照片来玩这个游戏。开始时,露出的部分可以多一些,逐渐地露得少一些,增加游戏的难度。

7.看影集讲述

找一本相册,和宝宝一起看。比如问宝宝:“这个是谁呀?”宝宝可能会用手指出身边的某个人。问他:“妈妈在哪里呢?”引导宝宝用手指出照片上的妈妈,要是能说出来就更好了。也可以让宝宝在照片上指出熟悉的事物,并给他讲解。比如,“宝宝手里拿着什么呀?”“对了,蛋糕。”……这可以激发宝宝的表达兴趣。

8.谁回来了?

家人即将进门时,叫宝宝的昵称。然后,妈妈领着宝宝走到门口,问宝宝:“谁回来啦?谁在叫宝宝呢?”宝宝会在头脑中想象家人的模样。当进来的人正是宝宝猜到的人(比如是爸爸)时,宝宝一定非常开心。这时,妈妈教宝宝说:“啊,爸爸回来了!”

9.一起念儿歌

教宝宝念儿歌或古诗,如经典诗歌《咏鹅》、《悯农》等,多次重复后,宝宝就能记住了。然后,妈妈缓慢而有节奏地读给宝宝听,在读每句最后一个字之前有意拖长声音,如“锄禾日当――”,示意宝宝跟着念出最后一个字“午”。逐渐引导宝宝说出最后一句,直到会说一整首诗歌。

父母必读知识链接

宝宝刚学习一个新词的时候,不会像成人那样,用这个词来表示特定的含义,而是经常过度地扩大这个词的用法。比如,“猫”这个词,宝宝不仅用它来称呼猫,还会用它来称呼和猫类似的动物,如狗等。

心理学家对1岁多就能掌握75个单词的宝宝进行测试,发现有33%的单词被宝宝过度地扩大了。但有时,宝宝也会过度缩小单词的含义,比如猫就特指他在窗外看见的那只猫。

文化会影响孩子早期的语言学习。研究发现,英语国家的儿童最早说出名词;日本和韩国的儿童学习动词比较快。这与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父母经常提供给孩子的语言类型有关。美国妈妈喜欢谈论物体,所以给宝宝提供关于物体名词的机会比较多;日本和韩国的妈妈更多关注所进行的动作和孩子所参与的活动,所以孩子学习动词会更容易些。

2~3岁:

这个阶段是孩子口头语言发展最快的时期。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鹦鹉学舌”,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变得“能说会道”了,尽管有时会发错音或者发音不是很清楚。

1.悄悄话

爸爸先在宝宝耳边小声地说一句话,如“我想吃苹果”,让宝宝传给妈妈。妈妈听到后大声地说出答案,看答案是否正确。等宝宝熟悉这种玩法后,可以适时地增加句子的长度。

2.双音词比赛

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进行双音词比赛。爸爸可先说一个,然后妈妈和宝宝依次说,看谁说得快,说得准确。如,大大的――小小的――胖胖的――厚厚的――蓝蓝的――黑黑的――短短的――长长的……通过游戏,帮助宝宝巩固对词语的认识、记忆和理解。

3.复述简单的故事

妈妈讲一个简短的故事给宝宝听。等宝宝熟悉后,引导他简单地复述故事中的部分或全部情节。如,宝宝熟悉《小猫钓鱼》的故事之后,妈妈可以这样引导宝宝复述:“小猫钓鱼的时候看见什么了?”“后来呢?它干什么去了?”刚开始时,只要宝宝能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4.娃娃家

准备一些玩具,如布娃娃、小衣服等,和宝宝一起玩娃娃家游戏,让宝宝当妈妈照顾娃娃。妈妈可在旁边适时地提醒宝宝:“娃娃想听故事了,你给他讲一个吧?”“娃娃饿了,你给他吃什么呀?”这可以提高宝宝运用语言的能力。

5.小喇叭

将报纸或纸板卷起来做成一个小喇叭。妈妈拿着小喇叭对宝宝说一句话,然后让宝宝大声地说出妈妈刚才说过的话。妈妈也可随意编一些有趣的话,用小喇叭传达给宝宝,如“天上星,亮晶晶,一闪一闪眨眼睛”,让宝宝跟着说出来。如果宝宝喜欢,也可以让宝宝用小喇叭向妈妈传话。

6.画图画讲故事

引导宝宝把自己觉得很有趣的一件事情简单地画出来,并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比如可以向宝宝提问:“这是在哪里?”“当时还有谁?”“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引导宝宝尽可能地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说出来。这可以帮助宝宝回忆经历过的事情,提高表达能力。

7.猜谜语

浅显易懂、简单明了地描述一件宝宝很熟悉的东西,让宝宝根据描述猜出是什么物品。比如,妈妈可以这样说:“有一个长长的、好吃的水果,是黄颜色的,吃的时候要把外面的皮剥了。这是什么水果呢?”这可以锻炼宝宝的语言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

8.猜一猜,说一说

游戏开始,妈妈夸张地做出某个动作或表情,如哈哈大笑、哇哇哭、跑来跑去、挠痒痒、摇头等,让宝宝猜一猜、说一说妈妈在干什么。之后,妈妈和宝宝互换角色,让宝宝表演,妈妈来猜。

9.换词

妈妈说一句简单的话,宝宝接一句,但要把句子中的一个词换成另外一个词。比如,妈妈说:“我有一个苹果。”宝宝说:“我有一个香蕉。”妈妈:“我有一件衣服。”宝宝:“我有一辆汽车。”妈妈:“我打开门。”宝宝:“我关上门。”妈妈:“苹果红红的。”宝宝:“苹果甜甜的。”这可以提高宝宝对词汇的应用能力。

10.你问我答

妈妈和宝宝一问一答地进行游戏。比如,妈妈问:“什么动物在水里游?”宝宝答:“小鸭子(或小鱼)在水里游。”妈妈:“什么东西在天上飞?”宝宝:“小鸟(或飞机、风筝等)在天上飞。”妈妈:“什么是白色的?”宝宝:“雪是白色的”或“小兔子是白色的”等。问答对话不仅可以锻炼宝宝的语言表达,还能让思维变得更加敏捷。

11.故事表演

给宝宝讲一个故事之后,根据具体情节,准备相应的材料布置故事情境,让宝宝表演。比如,讲完《三只小熊》的故事后,准备三只玩具小熊,让宝宝边读故事边表演。这可以帮助宝宝理解故事的内容。

12.过山洞

爸爸妈妈面对面站好,双手相握搭成“山洞”,让宝宝从下面穿过。妈妈喊:“一、二、三,过山洞喽!”当喊到最后一句的时候,爸爸妈妈突然把手放下,围住宝宝。教宝宝说一句话之后,再放他过去。游戏继续。每次所说的话要有变化。开始时教宝宝说,熟练以后让宝宝自己说。这可以锻炼宝宝即时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13.打坏蛋

你在硬纸板上画一只大灰狼或狐狸,挂在门框上(或院子的树上)。然后引导宝宝用报纸做的纸球或小沙包去打大灰狼或狐狸,边打边说出打“坏蛋”的原因。如“我打坏狐狸,因为它偷吃东西”“我打大灰狼的肚子,因为它把小羊的水喝了”。尽量引导宝宝多说几个打坏蛋的理由。在有趣的游戏中,丰富宝宝语言表达的内容。

14.小司机

找一个小凳子当车,宝宝当司机骑在小凳上拉着往前走,爸爸妈妈当乘客小跑着跟在后面。你们可以设置不同的搭车情境,并不断地询问宝宝:现在到哪里了?前面是红灯了,我们的车应该怎么办?这可以帮助宝宝将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在情景中学习语言。

父母必读知识链接

一项研究表明,孩子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会考虑所模仿对象的表现。比如,当孩子提问时,如果你给予坚决、肯定的答复,孩子就会很快记住。相反,如果你的态度是迟疑、不肯定的,孩子就不会去学。比如,当你和孩子在公园玩时,孩子指着一棵树问“这是什么树”,你当时不能确定,于是你犹豫地说“应该是松树吧”,你会发现,孩子不会记住“松树”这个词的。但是,如果你当时很肯定地对孩子说“这是松树”,那么孩子就会牢牢地记住它。

7 种语言现象趣味解读

夏晴

宝宝在学说话过程中,会发生许许多多有趣的或者让你担心的事情。一起来解读一下这些语言

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

1一出生就“叫”了一声“妈”?

妈妈的话:我儿子出生的头几天,有一次特别清楚地叫了一声“妈”,声音特大,我当时很惊讶。

趣味解读:宝宝最早发的一些音,都属于一些气流冲出口腔就能发出的。比如原来闭着嘴,现在嘴一张,气流出来,就成了“ma”的音了。这被自作多情的妈妈听见,以为宝宝是在叫自己呢!

2 6 个多月就会叫“爸爸”“妈妈”了?

妈妈的话:我家宝宝6 个多月时,就会成天“妈

妈、妈妈”地叫着。

趣味解读:这只是宝宝的一种无意识发音,是一种发音游戏。宝宝并不是有意识地对着妈妈发“妈妈”的音,对着爸爸发“爸爸”的音。他可能对着自己的玩具也“妈妈、妈妈”地叫呢!真正有意识的发音,一般要到10 个月以后。

3对着爸爸叫“妈妈”,对着妈妈叫“爸爸”?

妈妈的话:我女儿11 个月左右会叫“爸爸”“妈妈”了,但是她常常对着妈妈叫“爸爸”,有时候对

着爸爸又叫“妈妈”。

趣味解读:发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研究发现,人在说话时,要牵动脸、嘴、脖子等各个部位的五六十块肌肉进行精确的协同活动。所以,宝宝刚开始说话的时候,发音错误是很正常的。宝宝绝对不是分不清爸爸妈妈,只是他的发音器官还不听使唤。

父母必读知识链接

人的发音器官包括3 个部分:

1. 呼吸器官。主要是肺和气管。

2. 喉头和声带。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声带的厚

薄、长短及其收缩程度。

3. 口腔和鼻腔。口腔的各部分器官都与发音

有关。人的舌头稍一变化就能发出不同的语音。

4宝宝1 岁前发音频繁,1 岁多发音

倒少了?妈妈的话:我女儿不到1 岁的时候,嘴里就会不停地发各种音,有时候还一串一串的,跟说话一样。现在1 岁3 个多月,倒不怎么发音了。

趣味解读:大约从八九个月开始,宝宝会发的音开始增多,会连续地发出相同的或不同的音节,而且音调也出现了高低变化,所以听起来像说话似的。1 岁以后,宝宝发的音中,有意义的音节开始增多,相应地去除了许多无意义的音节,所以感觉不像原来那样“爱说话”了。这不是说宝宝的语言发展倒退了,而是语言的质量提高了,他不想再说那么多的“废话”了。

5快两岁了还不会说话?

妈妈的话:我儿子快2 岁了, 还不会说话。和他一样大的孩子,什么话都会说了。真是着急呀!

趣味解读:宝宝的语言发展要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都会影响宝宝的语言发展。有些宝宝说话晚,但他的理解力并不比说话早的宝宝差,而且他一旦开口说话以后,很快就能赶上说话早的宝宝的语言水平。遗传因素也不可忽视。如果你觉得自己很重视宝宝的语言培养,而且宝宝的语言理解力也不差,只是说话晚,那你不妨查一下,是不是你们或你们的祖父母中,有一方小时候说话也晚。不要只怪宝宝嘛!

父母必读温馨提示

如果宝宝不仅说话晚,而且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动作发展水平等都比同龄的孩子晚,请咨询生长发育专家。

6两岁多突然变得结巴了?

妈妈的话:我儿子两岁3 个月,突然间说话有点结巴了。怎么会这样呢?

趣味解读:两岁多的宝宝思维发展比较快,但他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好,嘴上的功夫常常赶不上自己的思维。说话的时候,不能迅速地找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时会重复、延长某个字音,或出现语言不连贯、不流畅的现象,这是正常的。如果妈妈听了以后,急于去纠正,这倒让宝宝变得更紧张、更结巴了。所以,当遇到宝宝偶尔说话结巴时,妈妈先不要着急,也不必去纠正,一般过一段时间就不再结巴了。另外,这个时期的宝宝喜欢模仿,所以尽量不要让他接触有口吃的人。

7 3 岁多的宝宝常常自言自语?

妈妈的话:我女儿3 岁2 个月,她在玩玩具、画画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叽里咕噜地说个不停,别人也听不懂她在说什么。这是什么毛病呢?

趣味解读:自言自语在3 岁多的孩子中是很普遍的现象,不是什么毛病,当然也不用担心啦。3 岁是孩子的语言发展从外部语言过渡到内部语言的关键阶段,自言自语其实正是他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一种表现,他是把内心思考的内容用语言表达了出来。孩子通常会在游戏的时候,或者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言自语。这种自言自语可以帮助他思考,理清思路,通过语言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成人有时候遇到问题,不是偶尔也会自言自语、自问自答吗?

“小语言家”的创造

宝宝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绝不是简单的鹦鹉学舌,而是颇有自己的创意。一起来看看宝宝们的独特语言吧。

语音是可以这样模仿的

妈妈关丽杨,宝宝陈宇轩

10 个多月。

宝宝平时都由他的姥姥、姥爷照看,晚上也都是跟他们睡觉的。姥爷睡觉时有打呼噜的习惯,不知不觉地宝宝也学会了。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姥姥就会问宝宝:“外公睡觉怎么样?”宝宝就会模仿姥爷打呼噜时的声音:“哄、哄……”引得大人们一阵大笑。

语义是可以这样“扩展”的

妈妈胡仙芝,宝宝许佳虎6 岁。

虎子对一些词总有自己的魔鬼解释, 他的奇异思维让我们大开眼界。看看他的两个经典言论。

1. 玉米棒就是玉米真棒!

篇9

“怎样训练才能让孩子早点说话?”

“孩子说话早晚由什么因素决定?”

“我家宝宝说话总是口齿不清,总有几个音发不清楚,会不会是舌头或者哪里没有长好?”

……

以上这些关于孩子开口说话的问题是梁爱民大夫在日常门诊中最常遇到的一部分问题。她的儿童语言发育门诊每周有1次,每次开诊总是能遇到因语言问题前来就诊的病例,可见现在对孩子语言发育有疑惑的家长不在少数。

梁大夫接诊的家长中,有很多是过度担心孩子的“无需就诊型”,也有不少是真有问题但却错过了最佳干预期的“就医迟滞型”。可能有些家长还不知道孩子说话也有专业的门诊可看,遇到问题只能听之任之,除了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干着急之外,束手无策。如果您也是这样的家长,那您可要好好听听梁爱民大夫的“语言发育育儿经”了。

“贵人语迟”是正常现象

婴幼儿的语言发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1岁之前的前语言期和1岁之后的语言发展期。

所谓前语言期就是语言的潜伏期。这个阶段语言发育的最大特点是:孩子不会用词语表达,与家长用表情、目光、肢体语言、简单的发音进行交流。可以说,前语言期是语言发育的积累期。虽然这个时期的积累不能决定孩子说话的早晚,但是却对孩子开口说话后语言发展的快慢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虽然在这个阶段,有些父母觉得对孩子说话似乎有点“对牛弹琴”的意思,但正常的语言环境却对孩子语言发育至关重要。大家都听说过“狼孩”的故事,“狼孩”是不会说话的,即便是回归人类社会,也很难学会说话,因为在前语言期,“狼孩”没有正常的语言环境,自然不会有日后的语言发展。

梁大夫说,家长们在孩子1岁之前“贵在付出”,不要期望孩子过早说话。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下,对于智力正常的孩子,一旦其发音器官成熟了,他们便会开口说话。

开口说话的时间因人而异,早一点的孩子在1岁左右,晚一点的在1岁零几个月,时间的早晚也跟遗传有一定关系。如果父母一方开口较晚,特别是爸爸说话较晚,那他们的宝宝很可能也会说话比较晚。在孩子开口说话时间这个问题上,个体差异特别大。所谓“贵人语迟”,未必是件坏事情。做家长的一定要心态平和,不可急躁。

孩子需要怎样的语言环境

梁大夫经常会接诊1岁半甚至2岁、3岁还“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宝宝。梁大夫总是会问他们的家长,1岁前会跟孩子说话吗?不少家长会楞一下,然后摇摇头。

很多父母认为,1岁前的宝宝听不懂大人在讲什么,所以与宝宝单独相处时,很少说话。也有的家长想跟孩子说,但是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还有的家长平时工作很忙,根本顾不上跟孩子说话,回到家,哄哄孩子睡了,自己万事大吉。

梁大夫说,很多孩子说话晚或者不愿意说话,不是孩子本身有问题,而是家长给孩子提供的语言环境有问题。促进孩子的语言发育,需要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家长与之正常的交流。

什么叫做正常的交流?梁大夫说,就是正常的说话。平时跟家里其他家庭成员说的话,都可以跟宝宝说。在此基础上,如果想做得更好,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好环境的前提是让宝宝有安全感。很多孩子不说话不是发音器官有问题,而是心理发育有问题。父母要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依恋关系。对孩子过度照顾,大声斥责,不理不睬或者夫妻之间争吵不断等,都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还有一个社会问题值得关注,就是家里请保姆带孩子的,如果保姆不爱说话,家里人又很少与孩子交流,则经常会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梁大夫接诊过一个病例,保姆总是把孩子放在沙发上看电视,自己忙着干别的。孩子每天听到最多的是电视机的声音,可是那是机器的声音,孩子最需要的爸爸妈妈爱的声音以及看护人交流的语言,最终孩子以语言、行为发育障碍引起父母的关注。

第二,与孩子说话有讲究。语速要慢一点,语气要稚嫩、夸张一些,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要根据孩子的反应来调整内容和语气,说话时心中要有爱。这是有效交流的前提。反之,自顾自一个劲儿地说,不顾及孩子的反应,那样说没有交流的功能,也容易引起孩子语言暂时的发育迟缓。因为语言环境不好,3岁不开口说话的孩子并不少见。

一个不好的习惯和一个好的办法

孩子都是家里的宝。很多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时间久了,很多家长对孩子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的意义了如指掌。比如孩子想要自己的小玩具,拿眼神一看,或者小胖手一指,家长便心领神会,赶紧给拿了来放到手里。梁大夫认为,这个习惯不利于孩子早期语言的良好发育。

孩子失去的是一个与家人正常交流的良好机会。当孩子用眼睛或手示意:“我要小汽车”时,家长往往非常明白,顺手递过去,或说:“好,给宝宝。”而这个过程本应该是:孩子用眼睛或手示意:“我要……”,家长反问:“宝宝是要小熊嘛?”孩子摇头或示意:“不,我要小汽车。”家长再给宝宝,同时应顺口说:“宝宝要汽车呀,这个汽车真漂亮。”等相关的语言刺激。别小看这“小儿科”的几句话,这是孩子日后人际交往的起点,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语言刺激环境。

有些家长在营造家庭语言环境上已经做得很好了,还想更进一步,怎么做呢?一个简单可行的好办法是:给宝宝讲故事。

梁大夫说,从宝宝5、6个月开始,就可以给他们讲故事了。对于1岁半以内的宝宝,故事书要选择一幅大图配简单一句话的,页码不宜过多,5、6幅图就能叙述完一个故事的为宜。

很多家长乍一听觉得不可行,因为很多人在家中试过,孩子根本不听,或者看着别处,或者使劲抓住书不放。如果是个男孩子,那他听故事的反应会更令人沮丧。梁大夫说,不要期望孩子认真去听,耐心些,每天定时定点坚持读下去。渐渐地,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的眼神越来越专注。时间长了,孩子会像条件反射似的,每天到了听故事的时间,就会乖乖在那儿等着了。

没有不喜欢听故事的宝宝。到了孩子2岁半以后,语言表达快速发展,这些从故事中积累的词汇和句子会内化为孩子的语言。在某个年龄阶段,孩子的语言发展会给父母一个惊喜的。

孩子真的“口吃”吗?

孩子语言发育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类最让家长惴惴不安的就是口吃。梁大夫接触的“口吃”儿当中,十有八九都是生理性口吃。

与生理性口吃相对应的是病理性口吃,这类患儿器官或者心理行为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口吃”,需要到专门的医疗门诊医治。而绝大多数幼儿的生理性口吃则不然,属于孩子语言发育中的一个过程,而不是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孩子的思维发展快于语言的表达。当孩子想表述某件事情的时候,言语上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词汇表达。他们一边说着,一边琢磨着该怎么说。于是,“口吃”现象发生了。

没有经验的家长发现孩子口吃,都会紧张和不安。脾气好点的家长,会包容地说:“慢慢说,别着急!”经过家长纠正,而屡纠不改的孩子遇到脾气不好的家长很可能会遭受责骂:“你怎么又结巴了?!”

梁大夫说,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即便是前一类家长也是在温柔地强调孩子的错误。孩子的“口吃”在父母的训导中被强化了,孩子注意到自己的问题,想改,却是越急越改不了。小小的他们面对问题无法倾诉、无法排解、无能为力。于是,生理性的口吃被家长无意强化成病理性口吃,医疗起来相当困难。这种例子在梁大夫的门诊中并不鲜见。正确的做法是,忽略孩子的口吃,就当没发生,家长不显山、不显水地将正确的语句说出来就可以了。

对待孩子口齿不清的正确做法

还有一类问题,几乎每个家庭都会遇到,那就是口齿不清。比较轻的口吃不清,孩子只有少数几个音发不标准,比如“姑姑”,孩子会发出类似“嘟嘟”的音;“哥哥”,孩子会说“的的”;“苹果”孩子说“bíng guǒ”。严重的口齿不清可能连家里人都不知道孩子在说什么。

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可能源于孩子自身口腔结构,需要到耳鼻喉科做个检查,排除口腔结构问题,比如孩子的颚弓特别高或者隐形的腭裂等。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也许孩子所处的语言环境特别乱,比如爸爸说天津话,妈妈说湖北话,爷爷是山西人,姥姥有东北腔。语音的混乱同样可以造成孩子语言发育的暂时迟缓及口齿不清等问题。

如果上述两种原因都能排除,那就是孩子暂时性的构音问题。语音的发育也是有其顺序的:孩子最先发育的是唇音,比如孩子们最先会叫的“爸爸”、“妈妈”都属于唇音,之后是其它语音,比如“zh”、“ch”、“sh”最晚可以到孩子在孩子6岁左右发育完成。

当遇到孩子口齿不清,家长又拿不准时,首先家长要带孩子到医院排除病理因素,再慢慢加以指导。个别音节不清,家长自行指导即可,但指导方法很重要。跟前面所讲的口吃一样,家长不可强化孩子的错误。比如孩子说:“我要bíng guǒ。”家长如果说:“不是bíng guǒ,是píng guǒ。”孩子记住的反而是“bíng guǒ”。正确的做法是,愉快流畅地重复孩子的话,但要用正确的发音。比如上述例子中,家长可以回答:“哦,你要píng guǒ啊。”把苹果递给宝宝,把爱与希望也递给宝宝。

让宝宝快乐开口说

梁大夫说,3岁以内孩子的学习方式叫做无意注意的学习。就是说,他们不需要跟大孩子似的,专注地坐那儿听讲才能学会。他们会很快学会平时听到的东西和看到的东西,不管是经意的还是不经意的。这个时期,家长只要做到无私的给予,让孩子高兴地去探究、尝试就够了。不要强迫他们去记忆或者学习,尤其是在语言发育的问题上。语言的发育是一种进化式的发育,要顺其自然,切不可急功近利。

如果想促进孩子的发育,那就多带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多去看看展览,多与人沟通,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语言是工具,目的在于交流和沟通,很多孩子学龄前能认上千字,可是一见陌生人就哭,或者不肯说话,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

篇10

几乎每个宝宝都有过闹睡的经历,尤其是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宝宝,常常在入睡前一定要好好哭闹一番。有时候需要大人抱起来摇摇拍拍,有时候需要边喝奶边睡,有时候却怎么都哄不好,非要哭得精疲力竭才肯入睡。

对策一:检查睡眠环境是否合适

有时宝宝会因为睡眠环境不舒适而“闹睡”,如太热、太冷、太吵或光线太强等。宝宝不会说话,只能用哭闹来表达。

所以,给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很重要。安静、光线昏暗、空气清新的室内环境有助于睡眠。同时,要避免给宝宝睡眠时穿着过多,只要穿内衣裤就可以了;如果怕宝宝夜间踢被着凉,可以穿个睡袋,但是要减少盖被。宝宝睡眠时穿着盖被是否合适,可以小手、小脚、后颈温热不出汗为宜。

对策二:给宝宝充分的搂抱,增强安全感

0~3个月的宝宝对外界环境还很陌生,即使没有尿了、饿了、睡眠不适等因素,也常会在睡前哭闹,这是因为宝宝对周围的环境还缺乏信任感,对外界还不适应。

这时妈妈应当充分回应宝宝的哭声,将他抱起来,贴在自己的胸口,让宝宝倾听自己的心跳声,这样有助于让宝宝回忆起自己在妈妈子宫里的感觉,有助于安抚他的情绪、缓解哭闹。并且哭闹时,能及时得到妈妈的搂抱,可让宝宝知道:有妈妈在。这样有助于增强宝宝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昼夜颠倒

小宝宝的生活作息还未规律,常常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吃。但到满月后,睡眠状况会有所改变,宝宝觉醒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比较令人崩溃的是,有些宝宝白天睡饱后,晚上便精神抖索,“咿咿哦哦”自顾说话或者哭闹,让劳累一天的父母疲惫不堪。

对策:尽量减少白天的睡眠

小宝宝还未形成与大人步调一致的生物钟,白天睡饱了,晚上自然精神了。想要改变宝宝的这种睡眠状况,关键是要减少白天的睡眠时间,慢慢把觉推移到晚上。所以,白天,妈妈要多陪宝宝玩耍,如给宝宝听音乐、做被动操,或带他出去走走。宝宝白天玩累了,晚上自然更容易入睡。

另外,如果半夜宝宝一觉醒来,手舞足蹈、“咿咿呀呀”地要和你说话,只要宝宝不哭闹,先不要开灯,也不要理会,或许过一会儿宝宝就会自己睡着的;如果宝宝哭闹明显了,再把宝宝抱起来看看是什么原因,排除尿了、拉了、饿了等原因外,和宝宝面对面躺下,轻拍宝宝的背部,让他的小脸贴在妈妈的胸口,这样有助于缓解宝宝的情绪。

睡时短

小宝宝常常每隔两三个小时,甚至一两个小时就会醒来一次喝奶,如果是在白天还没什么问题,但是夜晚也太磨人了,精疲力竭的妈妈几乎没有一晚能睡个整觉。

对策:尝试夜间侧躺着哺乳,新手爸爸一定要共同分担育儿工作

照顾3月龄内,尤其是月子里的宝宝,十分幸苦。由于这个阶段宝宝的生活作息还不规律,常常睡醒了吃,吃饱了睡,每隔两三小时就会醒来一次,即便夜间也是如此。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新手爸爸的作用十分重要,一定要和新手妈妈共同承担夜间的育儿工作,比如当宝宝因为饥饿而哭醒时,可以将宝宝抱到妈妈身边,让妈妈与宝宝面对面侧躺着哺乳,这种姿势在夜间对妈妈和宝宝来说,都比较舒适。待哺乳结束后,新手爸爸再将宝宝抱回自己的婴儿床。

宝宝这种每隔两三小时就要醒来喝奶的状况,一般在4~6月龄辅食添加后会逐步好转,所以,在此之前,新手爸妈要做好心理准备,尤其是爸爸要多分担育儿工作,不要让新手妈妈觉得夜间自己是一个人在“孤军作战”。

肠痉挛

大部分宝宝在出生2周后,会出现肠痉挛的情况,也叫“黄昏哭吵综合征”或腹绞痛,大都发生于日落后的特定时间段,当然也有部分是发生在一天中的其他固定时段。这个时候,宝宝常毫无征兆地大哭大闹,你试着喂奶、换尿片、哄抱,都无法让他安静下来,更别说让他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