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2 21:25: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门急诊院感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口腔科是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之一,医院感染控制是对医患双方的双向控制。口腔科的诊疗操作大多数都是在口腔内进行,操作中的牙科器械与患者血液、唾液、口腔组织频繁接触,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可以经此途径造成交叉感染。在口腔诊疗中发生医源性感染不但给患者增加不必的痛苦和负担,也使口腔医生成为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本文通过找出口腔门诊医院感染因素,建立健全制度,只有增强医护人员安全防患意识,强化无菌观念,加强器械消毒灭菌,减少诊疗环境污染等相应对策,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医患安全。制度健全、管理到位、措施得力,口腔门诊医院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医院感染因素
环境污染:口腔诊室是集检查、诊断、治疗为一体的空间,一室几张综合治疗台,诊疗空间小、人流量大、通风不足。高速涡轮手机、超声洁牙机、牙钻等在高速旋转时所产生大量气溶胶、飞沫,未经消毒的修复体打磨、调合、牙洁后机械抛光等所产生的碎屑或固有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可在1分钟内散发细菌1000CFU(菌落计数)[1],对病室的空气、物体表面造成很大的污染。
器械及材料污染:①诊疗器械的污染:口腔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等,器械进入患者口腔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唾液,同时也可被诊室环境、医务人员手的污染而导致器械污染。②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不彻底:口腔科器械种类多、结构复杂、缝隙较多、使用频率多、污染严重,如手机、吸唾器、水气枪等内部存有大量的有机物,更难清除,如不用酶洗剂和超声清洗机对器械进行清洗,很难保证器械清洗彻底。③一次性物品及用具不合格:如果不把好一次性消毒灭菌物的进货关、无菌操作关、储存关、使用后的处理关,物品进货不合格或进货后的几个关卡中造成污染,也可以发生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防护意识不强:①手卫生观念不强:医务人员给患者诊疗时时有不戴手套,每诊治一患者也不换手套并洗手或手消毒;诊疗前、脱手套后不洗手或手消毒。有资料表明,手是造成医院感染最直接的传播途径,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30%。据报道我国大中型医院中,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相对较低(40%~50%)[2],口腔科卫生洗手合格率70.3%~87.9%,医生操作前后未按规定洗手,带有血液、唾液的手反复进入患者的口腔,污染消毒物品与器械,极易引起患者间,甚至是医生与患者间的交叉感染[3]。②戴口罩不规范,未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高速旋转的手机及超声洁牙机使用时,将含有血液、唾液及其他感染性的碎屑向口周飞溅,不戴护目镜或面罩防护,可喷溅或污染医务人员的眼结膜、口、鼻黏膜,通过皮肤、黏膜吸收而感染;医生操作与患者距离较近,这些气雾集中口周60.96~90.44cm,正是医生呼吸的范围内,可通过防护不严的口罩进入呼吸道内或不戴口罩是直接进入呼吸道内。③锐器伤害:口腔科使用的锐器器械种类较多,锐器伤发生的概率较大,医务人员可被患者血液或唾液污染的口腔锐器不慎刺破皮肤,而导致感染机会增多。有资料报道,在口腔锐器伤害中,伤害概率顺序依次为探针、医用针头、车针、扩大针、玻璃。
管理对策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组织落实: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要求,建立健全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成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定期对口腔科的医务人员进行院感知识培训,使医务人员树立牢固的控制观念。
改善诊疗环境,减少传播机会:改善诊疗环境,使牙科综合治疗台的净使用面积≥6cm2,综合治疗台间距≥1.9m。注意诊疗室的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天两次自然通风,每次≥1小时,以带走空气中的微生物、气溶胶等;每天诊疗前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1~2次,每次至少1小时,以降低空气病原微生物的浓度。
加强诊疗器械的消毒管理:严格遵守器械消毒灭菌程序,正确使用多酶洗制剂及超声清洗机。所有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应按照“去污染-清洗-酶洗-冲洗-消毒或灭菌”的程序进行。耐高温高压的器械按标准包装后,一律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凡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的要求。
加强一次性物品的管理:按正规渠道进货,严格把好“三证”和“三期”,必须有设备科统一购进;储存在离地面高度20~2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50cm的无菌物品柜里,在有效期内正确使用,不能重复使用一次性消毒灭菌物品;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进行分类收集、运送、储存、交接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执行标准预防,提高防护能力:从患者的病史及部分检查中不能完全判断病人是否感染了HBV、HCV、HIV或其他传染性疾病,都把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或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都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的观念,都要加强防护,采取预防隔离措施。
做好监测:使用中的含氯消毒剂现配现用,使用前监测合格才能使用。紫外线消毒进行日常监测,每半年对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1次,强度不能<70μw/cm2;新灯管强度必须>90μw/cm2。消毒灭菌物品、物表、空气、医务人员手微生物污染监测,每季度最少1次;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包化学监测、每锅工艺监测、每周1次生物监测,以达到各种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 门诊手术室存在感染的因素
1.1 空气传播 如空气中的灰尘、飞沫、细菌。
1.2 接触传播
1.2.1 直接传播 术者手套破裂,手的细菌直接接触伤口,直接接触污染的液体。
1.2.2 间接传播 污染的物品,如器械、敷料。
1.2.3 术前备皮消毒不彻底,消毒液浓度不足不合要求,入室人员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自身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等。
2 门诊手术感染率情况统计
自2002年~2006年5年间,共施行门诊手术2403例,感染率见表1。
3 预防措施
3.1 手术室的清洁 保持手术室清洁的和无菌环境,是预防和杜绝手术感染的主要措施。手术室的清洁工作应定期严格执行,以尽可能减少空气及物品上的细菌。流通空气是简便有效的空气清洁方法。如室外空气清洁无尘,应定期开放门窗,经过通风换气使空气内细菌数量得以减少。手术间应在手术毕后使室内外空气对流,保持手术空气清洁,每日手术后应进行清洁扫除,每周进行彻底清扫,包括刷洗地面、墙壁、手术台、桌柜等。
3.2 手术室的清毒 我院门诊手术室就在门诊大楼的三楼,严格分区,有2个手术间,一个手术间在限制区,用来做一些简单的门诊无菌手术;一个手术间在半限制区,用来做一些简单的普通手术。2个手术间空气均为循环风紫外线清毒器消毒手术间,,时间为每天一小时。(该消毒器是福建新大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移动式C波段紫外线空气清毒机)此清毒器快速、可靠、消毒前湿洒地面效果更好。每天手术间地面常规用“84”消毒液湿拖3次,湿抹地面三次,空气每日用0.5%84液喷雾3次,本手术间已取消甲醛周末薰蒸(因甲酸对人体刺激性大,易致癌),一般用乳酸,过氧乙酸每周末轮流薰蒸,一般乳酸用量为100立方米用80%溶液12毫升(加水至20毫升)薰蒸后密闭4~6h,过
氧乙酸用量为每1立方米用20%溶液0.75ml加热薰蒸,密闭2h。每月监测消毒液效果均符合要求,手术间空气定期做培养,以检测洁净度,细菌数在109~198cfu/m3之间,无超标。
3.3 手术室的器械物品管理 手术室的器械直接与手术病人的皮肤,粘膜,组织器官接触,器械无菌程序直接关系到病人安危,常备的不同类别的器械均应高压灭菌,包括缝针、刀片、剪刀等。特殊要求手术都于术前1天预约后准备。对浸泡用的消毒液,每周测试1次并达到要求,一个月物品轮流采样送培养均符合要不,每日无菌物品灭菌率100%。
3.4 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管理 对入室人员加强管理及培训,以减速少细菌传播机会,对参加手术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衣裤,口罩及帽子,拖鞋。对手皮肤有创伤,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者严禁入内,严格了洗手制度,做到了用物一人一套一消毒,一切用物用过后均按清毒―清洁―灭菌程序,如感染手术及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按另行规定处理。工作人员每月咽试子培养阴性,每半年的体检合乎要求。无菌物品专柜存放,标签清晰,指示卡及指示股带变色无缺失,无菌日期使用前认真检查。持物钳用干桶,每4小时更换一次,手术人员严格按无菌要求开包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铺单,正确缝合。我院门诊手术室除按正规操作缝合伤口前后用酒精消毒伤口外还加用一次络合碘,经证实效果好。此外,我院门诊手术室护理人员轮流去外地学习进修,以不断接收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虽然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但因日常饮食及生活作息的不规律,极易引发口腔疾病。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口腔诊疗技术越来越多样化、侵入性操作也随之增多、诊疗器械的使用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等等相关因素,加之口腔科诊疗器械容易被患者的口腔血液与口腔分泌物污染,携带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因子[1]。倘若在口腔诊疗活动过程中,各项清洁、消毒、灭菌及隔离措施落实不严格,极其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即医源性感染/医院感染,从而引发相关的医疗纠纷或事件,因此,口腔科对清洗、消毒、灭菌及隔离等措施要求相对比较严格。为做好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保障医疗质量,本研究做了相关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未全面定期实施表格式检查的口腔科就诊患者及口腔科环境卫生学检查情况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全面定期实施表格式院级与科级检查的口腔科就诊患者及口腔科环境卫生学检查作为实验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基础病等基本临床资料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014年~2015年口腔科医疗护理人员职称、学历、人数相对无变化。
1.2院科两级检查 对照组按照以往医院感染管理模式,未制定科室自查具体内容及自查频次。实验组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查找分析近3年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缺陷,并查找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相关文献,制定科室自查内容及每周自查制度,并在口腔科《医院感染质量控制记录本》予以实时记录;院级检查内容由医院感染管理制定《医院口腔科感染控制督查反馈表》,感染管理科院级检查每半月进行一次,并予以反馈口腔科[2]。口腔科根据院级反馈及时召开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工作会议,研究整改措施;院科两级分别每月调查100例就诊患者对口腔科医疗服务满意情况。
1.3观察指标 根据院科两级检查结果整理统计牙椅等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区域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设备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区域环境整洁合格率、清洗消毒区域整洁合格率及每日定时通风合格率[3];院科两级共同制定《口腔科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共10题,每题10分,90分以上为满意。
1.4统计方法 汇总检查数据统一录入Excel文档软件,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消毒隔离措施、环境卫生学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对照组科级检查牙椅等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区域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设备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区域环境整洁合格率、清洗消毒区域整洁合格率、每日定时通风合格率及科级调查的患者满意度低于实验组科级检查合格率;对照组院级检查牙椅等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区域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设备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区域环境整洁合格率、清洗消毒区域整洁合格率、每日定时通风合格率及科级调查的患者满意度亦低于实验组院级检查合格率,两组组间比较P均
3 讨论
随着人民群众医学常识的不断提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认识越来越高。因此,综合性医院门诊口腔诊疗活动中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我院一直以来将口腔科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在2015年科室层面及医院感染管理科院级层面采取院科两级强化检查督导模式,明确院科两级各自医院感染管理职责,共同查找感染隐患,强化培训考核,增强医务人员感染防控意识,做好个人标准预防,持续提高清洁、消毒、灭菌及隔离合格率[4]。从表1可见2015年度院科级两级患者就医满意度均随牙椅等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区域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设备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区域环境整洁合格率、清洗消毒区域整洁合格率及每日定时通风合格率的持续提高而上升。因口腔诊疗相关的牙椅等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区域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设备清洁消毒合格率等直接关系到患者直观的就医体验度,这些检查合格率的提高,必然能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
因此,针对医院感染管理重点预防控制部门应当明确院科两级感染管理职责,细则检查相关内容,严格执行检查频次,持续质量改进,方能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就医安全。
参考文献:
[1]宋玲娣,周国娟.加强口腔医院感染管理的实践[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36-137.
1 门急诊输液的特点
1.1 复杂性
输液室是门、急诊各科病人接受治疗的主要部门 ,是护患关系易产生摩擦和冲突的区域。
1.2 陌生性
输液病人在输液室停留时间短,患者多、周转快,护患关系较为陌生
1.3 特殊性
门急诊病人来医院就诊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也就决定了病人输液时间的不确定
2 门急诊输液室的优化管理措施
2.1 加强护士自身素质训练,提高服务质量,护士工作为操作过程的行为主体,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慎独的精神,良好的语言修养等高层次的素质,护士的每项操作都关系到病人安全,加强护理人员人常见病,基础护理操作的培训根据年限的不同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模式
2.2 加强对药物知识学习
门诊输液室的药品种类繁多,且用药指导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遇到新药及时向药房要说明书,了解药物配伍禁忌,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同时在工作中不盲目执行医嘱,而是主动参与,才能防止或减少药源性疾病和事故的发生,保证药品使用的安全性[2]。
2.3 告知服务:
接待护士要认真核对药品并告知病人具体的瓶数,输液所需的大致时间,使病人心中有数;叮嘱病人记住治疗时间及治疗期间每天需带的药品及医嘱治疗单,以便于治疗。
2.4 设置合理的输液流程
将输液流程输液过程分为5个环节,即:接单核对、摆药、加药、输液、巡视观察。每个环节相互关联,每个程序人员相对固定,既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
2.5 个性化指导
对年老,体弱、婴幼儿严格控制好滴速,尤其是特殊药物,我们会在输液瓶上写“慢”字,以提醒护士及病人注意并告知病人不要擅自调速。
2.6 巡回制度落实到位
排班以科学合理动态调整、优化组合为原则,安排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有爱心的护士担任巡回护士,专门负责输液巡视,注意输液过程中的反应[2]。
2.7 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护士输液前与病人及时沟通,达到语言安抚的作用,介绍输液室的环境,使其产生信赖感,同时,使用安慰性语言询问其病情,有无过敏史和特殊的要求,如对患儿,护士可通过哄、抱等亲密接触使患儿消除恐惧心理,适时对其进行鼓励、表扬,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年龄偏大的老年病人,要注意礼貌称谓以及谈话语调和语速,消除紧张情绪,达到心理舒适。输液中必须沉着、稳健、熟练,快、准、稳一针见血,尽可能减少穿刺中的疼痛刺激带给病人的不适,达到生理上的舒适感[3]。
3 总结
我科对输液室进行优化管理后患者的满意度由91.5%上升到98.2%。只有我们严格护理操作规程,严格护理查对制度,严格的环节质量管理才能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继而提高了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我院属二级甲等医院,地处闹市中心,门急诊输液室是人群集中、流动性大的场所,经常会出现不可预见的输液高峰期,且又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的对外服务窗口,对医院的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客观环境条件制约及人员配置不足,势必埋下安全隐患。所以要针对病人的安全需求做出积极和有效的应对,从而使门急诊输液病人得到安全、及时、准确、有效的治疗。
1 临床资料
自2008年8~11月及2009年8~11月,共8个月输液高峰期期间接受输液病人41200人次,日均约170人,其中15岁以上者占80%,15岁以下者占20%。
2 客观环境条件及人员配置
我院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一直以来门诊和急诊输液病人共处一区域,有两间输液室,5张观察床,且方位不一致,呈“Z”字形排列。护理人员17~19人,含护士长1名,另有3名护士未获得护士执业证,需要带班,实际上每天上白天班7~9名护士负责所有的门急诊输液、注射、巡视、急诊病人的抢救、出诊、护送检查及住院工作。
3 病人的安全需求及应对
3.1安全用药需求及应对 (1)向病人耐心解释输液工作流程,取得病人对我们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是首要前提。(2)严格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实行谁接药谁负责的签字制度。从摆药到加药必须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加药,加药后在注射单上签全名,并保留空安瓿,经另一人核对药液质量无误后签字。(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如加药时手不可污染注射器轴心和针梗等。(4)多种药物配伍联合用药,注射针剂及静脉给药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甚至西药与中成药针剂合用加在同一瓶体液内使用,经查对配伍表无配伍禁忌方可配药。(5)不可忽视静脉输液微粒的存在。①水剂药物大部分为玻璃安瓿,在安瓿切割掰开时造成玻璃微粒有不同程度的脱落污染。
②粉剂药物为小瓶胶塞装置,液体和小瓶的胶塞目前各药厂均采用丁基胶塞,其忍性度差,胶塞易落屑。③配药时有药品结晶未溶颗粒,中成药针剂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6)查输液管质量,过保质期或漏气的输液管绝对不可用。(7)输液护士输液前再次核对药液质量、注射单及病历无误后才可以叫号输液,同时叫病人或家属辨认是否是其病历,核对无误后方可输液。(8)对于使用青霉素类药物的病人,除在注射单上用红色笔做标记外,还在液体旁先挂红色的醒目牌做标记,便于查对,确保病人用药安全。 (9)外带入医院的药物不接受代注射。(10)输液前后交代患者或陪同人员未征得护士同意不能随意更换床位或座位,不能随意调节输液滴数,以防发生意外。(11)加强慎独修养。护士的慎独意识和慎独行为是提高用药质量、确保用药安全的关键所在[1]。(12)告知病人药物的作用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输液室保证随时有护士巡视和观察。
3.2环境安全需求及应对 (1)保安人员全天不间断巡逻,防止偷窃及斗殴发生。(2)在墙壁醒目位置张贴温馨提示。(3)增加护士做好输液巡视工作,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及输液情况,确保病人安心、安全治疗。(4)定期检查,及时维修医疗用品及环境设施,以保证环境的安全、清洁、舒适。护理人员进行每日通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监测,以保证微观环境的清洁。
3.3静脉穿刺安全需求及应对 门诊输液病人“药到病除”的心理特别强,打一针就希望痊愈,症状没有缓解即认为药物无效,当静脉穿刺不能“一针见血”或由于护士的健康指导不利,拔针后穿刺部位出现血肿时往往产生抱怨、不信任心理,结果导致护患关系紧张,既影响病人康复,又影响护士在病人心目中的形象[2]。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有过硬的穿刺技术,基本上做到“一针见血”,增加病人和家属的信赖感[3],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4 讨论
门诊输液相对住院治疗,患者觉得来去自由,既方便又省钱,尤其受到上班一族及在校师生患者的欢迎,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静脉输液的方法达到治疗、检查、诊断的目的。为了确保静脉输液安全,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每次静脉输液操作中要加强操作人员工作责任心,自觉严格执行各项规范的护理操作流程,提高各项护理操作质量;需要不断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提高应对能力;加强静脉输液全过程的巡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克服不安全现象;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持续质量改进,关注患者安全;杜绝差错及医疗事故发生,让患者得到安全、及时、准确、有效的治疗,杜绝医疗纠纷及事故,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参 考 文 献
中图分类号:TU246.1+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5-0088-03
1
前言
长期以来,医疗建筑最重视的是它完善的功能和高效率的管理,近年来,随着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们的舒适性、便利性及选择性日益受到重视,这种以患者为中心、以服务为目的的医疗经营理念也越来越深人人心。从而,人民对医院的就医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医疗建筑设计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医院是集医疗技术、复杂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类型,如今医疗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医院内部医疗技术功能,同时也要为病人、医护人员提供舒适、温馨、优美的就医诊疗环境。这一点在妇女儿童医院的设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妇女儿童医院区别于综合医院,是功能特殊具有独立性的专科医院,它是以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为特色的医疗中心,科学有效地整合医院的人才、信息以及设备等各种资源,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全面开展妇女儿童特殊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免疫等研究,为妇女儿童提供更好的宣传、治疗、保健等服务。
本文以怀化市妇幼保健院(怀化市妇女儿童医院)新院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怀化市妇幼保健院)为例,探讨在现代医院建设理念下妇女儿童医院设计方法。
2 项目概况
怀化市妇幼保健院(怀化市妇女儿童医院)新院建设统一规划,分两期实施,按800床规模进行整体规划,布置有门急诊楼(含医技及保健,地上5F,地下1 F)、住院楼一(地上12F,地下1F)、住院楼二(地上16F,地下1F)、办公及培训中心(6F)、食堂及活动中心(3F)、洗衣房及污水处理站(地上1F,局部地下室)、锅炉房(1F)、大门(共3处)及院区管网等。
项目总用地面积为40682m2,建、构筑物占地面积为9830m2,总建筑面积为89234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75642m2,地下建筑面积为13592m2。
3 功能布局
医疗建筑功能复杂,其功能布局应分区明确、流线清晰。妇女儿童医院的平面设计要以交通组织为主线,勾画出平面框架,再结合各功能空间尺度的要求将之细化,从而构成一个完整合理的功能平面。
怀化市妇幼保健院包含了门急诊楼、两栋住院楼、办公及培训中心以及配套的食堂活动中心等单体建筑。东面临主干道布置门急诊广场,南面布置住院广场,西南角为污物出口。
住院楼与门急诊楼相邻贴建,住院楼与门急诊楼之间通走到连接,他们之间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图2)
门急诊楼分为四个单元,各科室占据不同的单元,单元之间通过庭院隔开,又以走廊连接。妇女与儿童在疾病类型、性质以及就医的心理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妇女医疗部门除了对患者进行妇科疾病的治疗外,还提供妇女健康的服务与教育,面对的基本上是健康的人群。而儿科的疾病可以通过血液、接触的用具甚至是空气在母亲与儿童之间相互传染,其中一些对孕妇的危害尤其严重。设计中将保健、门诊、急诊、儿科门诊分区设置,且有相对独立的入口及入口门厅。(图3~5)
门诊大厅面向主人口并向城市干道敞开,此方向的维护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且大厅上部为五层通高玻璃中庭,使病人在大厅等候、休息时自然光线充足,并可以看到室外的绿化景观,使大厅空间富于变化和生机的同时能有效的缓解患儿及家属的恐惧感和焦虑感。
在建筑入口和卫生间等处,均应视病残人员的使用需求考虑无障碍设计,体现了对病人的人本关怀。
住院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空间,为避免穿插和干扰,每层为一个护理单元,病房有良好的朝向和视野,主要使用房间最大限度的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减轻对空调系统的依赖,有利于节能和降低费用。
4 交通流线
儿童医院空间设计应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包括儿童患者、医护人员、陪护家属、前来探视人员、保健人员等都应逐一考虑。合理的组织空间是对前来就医的人流进行统一统筹安排、各种人流有序分流,在使用便捷的同时又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几率。组织好公共空间的流线关系到儿童医院整体设计的优劣,医院的交通流程是否顺畅直接影响到医疗行为和就医流线的便捷和效率的发挥。儿童医院建筑的交通组织除了应符合一般综合医院的规定外,还应充分考虑儿童医院组织模式的特殊性,为医疗流程的变化留有余地。
在规划设计上,怀化市妇幼保健院的设计首先对不同种类的人流、物流在大的概念上给予合理安排,使各部门各有其所,各行其道,尽量避免了迂回交叉和交错混杂的局面。基地北部为相对独立的办公及培训中心、食堂及活动中心;南面主要是两栋住院楼和门急诊楼。各个功能皆有独立的出入口,并另设污物出口。门急诊楼中,保健、门诊、急诊、儿科门诊各设有相对独立的人口及入口门厅。
针对门诊量非常大的特点,医院门急诊楼前留出了较大的广场集散人流、车流。院内道路符合城市化的交通组织,建筑物周边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门急诊楼负一层设有地下停车库,减轻了门诊大楼前交通噪声的干扰和穿行。
公共空间内如果人流组织不当,各空间路径不流畅,就会造成极其拥挤的现象,室内空气不流通,使病人烦躁,加重病情,特别对于儿童患者的抵抗力较差,更容易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因此合理的人流组织在儿童医院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
怀化市妇幼保健院公共空间的水平交通组织对各种人流、物流的流线进行有序的分流,从横向上和纵向上形成各自不同的路径,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使医院的交通系统达到各种流线畅通、快捷有序、不交叉的标准。门急诊楼东面设两部疏散梯,两部医用电梯以及两部普通客梯,西面设三部疏散楼梯及一部污物电梯。每栋住院楼设两部疏散楼梯,四部电梯其中一个为污梯。
5 立面造型
医院建筑由于功能复杂、各种专业功能性空间繁多等特点,其外立面造型设计的自由度受到了极大的局限,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怀化市妇幼保健院尝试设计出新颖活泼的儿童医疗建筑形象。针对儿童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同时处理好建筑物本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关系,做到既能相互协调,又能表现出儿童医院不同于综合医院的特色。
怀化市妇幼保健院在门急诊楼设计中采用温和的弧线型,加之暖色调的窗框,增加建筑的亲和力。立面点窗上下错落布置,增加了建筑的动感,使建筑显得活泼生动,消除小朋友对医院的恐惧感(图6)。
6 景观环境
医院是最贴近使用者的公共设施之一,人类的生老病死、情感的悲欢离合均在此上演,因此设计者不但要从生物医学的角度考虑问题,还应从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角度来考量人文环境对病患的影响。
妇女与儿童分属不同年龄层的人群,他们的生活及思维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儿童每天都在成长和变化,喜欢在游戏中学习和生活,因此在设计中必须注重强化儿童就诊空间以及病房的环境设计特色;另外,患病儿童入院治疗时通常会有很多家人陪同,这也成为我们在儿童门诊与护理单元的空间设计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而妇女,尤其是产妇,则更喜欢在温馨、宁静的环境下接受医生的帮助(图7)。
基地位于主要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东南角,用地南侧为拉萨河。规划将医院主体建筑分解为4层的门急诊医技楼、9层高病房楼和2层裙房,总图布局简洁明快。高层病房楼布置在用地东南面,病房楼远离城市道路同时临近河道,有利于隔离道路噪音,并充分利用沿河自然景观资源布置病人休闲疗养空间,同时在病房楼北侧留出较大的开敞空间。门急诊医技楼布置在用地西侧,布局方正。在城市道路交叉口处设有绿化停车场,形成开阔舒展的环境空间形态,减少大体量建筑的对城市空间的压力,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交通流线
整个院区沿贡布塘路设有两个出入口:西侧主要作为门急诊医技楼的出入口;东侧主要作为住院部的出入口。院区内沿用地设置主要消防环路,医院建筑内部出入口沿着医院环路布置。
空间及景观
本次规划布局中保留场地上的原有树木,着力搭建现代化绿色医疗平台。住院部入口广场是院区标志性的空间节点,方案在入口广场上结合保留树木,设有集中绿地,营造入口对称方整的形象,在医院的城市形象面上凸现出了绿色花园式的医院风貌。门诊楼内采用中心大厅串联东西庭院的手法,增加建筑与环境的接触融合,创造园林化的医疗空间环境,使主要的医疗空间最大化的与绿色庭院相互渗透,同时保证了更多功能用房的自然通风采光,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建筑设计
(1)门急诊医技楼:门急诊医技楼地上4层,中部为门诊大厅和公共交通空间,东西两侧串联了由门诊及医技科室形成的若干支空间。具体功能布局如下:一层门诊大厅内为挂号收费和门诊用房;东侧为影像中心和急诊急救中心;西侧为儿科门诊和具有独立出入口的感染门诊区,感染门诊严格实行医患分流制,防止交叉感染。二层西侧为外科和内科门诊;东侧为输液大厅和检验科及CCU,输液大厅在夜间通过独立的楼电梯与急诊和急救区相连。三层西侧为妇产科和五官科,东侧为功能检查和病理科,其中病理科通过电梯和连廊与病房楼2楼的手术区相联系。四层北侧为皮肤科和藏医理疗科,东南侧为产房,并与住院部位于4层的产科相连,西南侧为办公区,办公区设有单独的出入口。门诊医技用房采用二次候诊模式,医护用房位于外侧,区域相对独立。
(2)病房楼:一层为住院部大厅,大厅内为出入院处和病员服务中心;南侧为医院中心配液室,和配电室,消防控制室。二层为手术区:设有5台手术,苏醒室设有5床位,手术室采用洁污廊模式,中间走廊为清洁区,走廊为非清洁区。手术中心与中心供应、血库和病理均有直接连系。手术中心位于病房楼2层,与病区联系紧密,方便住院病人以最短的距离,最短的时间到达手术室进行手术。手术部医护人员内部用房充足,医护人员经专用入口,经换鞋、更浴通过二次换鞋进入手术区。三至九层为病房标准层。每个病区设有标准病房16间。其中床位数可以根据实际使用调整。病区医患用房分区明确,流线互不干扰。护士站位于病区入口处且靠近病区中部,既方便管理,又有利于缩短护士工作距离,提高工作效率。靠近病区入口处还设有病人活动用房和家属接待区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生活交流空间。另外在端头设置晾晒平台,满足衣物晾晒的需求。病房标准层垂直交通分区明确:在病人区域设置3部病梯供病人及探视家属使用;在医护区域内,设药梯一部、污梯一部、污梯兼做消防梯。医患、洁污分用,安全高效。
血液标本检查是现代医院诊疗过程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检查手段,有助于了解脏器功能及确诊,因此门急诊病人的血液标本采集显得更是必要,但由于相关科室有些人员缺乏责任意识,专业知识不牢固,专业技能不熟练,使门急诊病人在血液标本采集检查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甚至发生差错和事故,影响了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秩序。现就我院2007年门急诊病人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决策,提高服务质量,保持良好医患和谐,病人受益。
1 存在的问题
1.1采血试管不对
如将抗凝管抽成了普通管;要抽两至三管血的只抽一管血。
1.2标本溶血或凝固
其原因多为:①如采集血标本时定位或进针不准,针尖在血管中探来探去,造成标本溶血;②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产生气泡发生溶血;③为增加血流而挤压穿刺部位或从皮肤上直接取血等均易造成溶血;④抗凝管抽血后没有将试管握于两掌心来回搓动混匀标本,造成血液凝固或采血量超过抗凝剂的抗凝范围,导致血液凝固(如血沉只能抽血1.6ml,凝血系列只能抽1.8ml)。
1.3缺乏三查七对意识,试管条码姓名与申请单不一致
护理人员没有将检验单与试管对号入座,导致试管上的条码与检验单的条码不对、姓名不对,有的医生开的检验单字迹潦草,护士看不清,只能照单涂鸦,造成病人不相信是自己的检验结果。
1.4基础知识贫乏
如做血气分析标本,检查单上未注明当时病人的体温,给氧浓度,甚至采静脉血,如生化标本在输液侧肢体抽血,导致结果不准确。
1.5实习护士单独操作,工作不严谨,操作不熟练。
1.6标本送检不及时,延误病人结果。
1.7收费问题
收费室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误将甲项目收成乙项目,甚至不知道价格;有的医生开的医学术语、英文缩写等收费室人员不认识,便断章取义只收其中一个项目,而检验科根据医生开的项目给全做了,病人来取结果时要病人补交化验费,病人不理解甚至拒绝,发生争执。
2 对策
2.1 加强责任意识,提升服务质量
职业责任感是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①加强责任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应作为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来抓;②在日常工作中,强化慎独意识: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忠实于病人的利益;③提升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为病人服务的观念,站在病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为其解决困难,维护医患和谐。对此,医院还定期组织关于人际关系和医患关系的讲座与考试,通过学习,努力规范自我行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各项工作,认真将实际工作与医院文化内涵、文化理念相结合,提升服务质量。
2.2定期开展讲座,加强有关专业知识培训
①学习检验有关知识;每半年请检验科工作人员讲授标本采集相关知识。如什么项目该抽什么试管,怎样防止溶血,为什么有些标本需空腹等等,并在每月的业务学习中有目的的穿插与标本采集相关的学习内容,定期组织考试及操作评比,提高护士采集检验标本的技术水平及理论水平。②学习采血技能及与病人沟通技巧,并要熟悉医院环境,特别是检验科的准确地方,科室将采血规范要求贴在墙上或压在桌上,护士长随时抽查护理人员掌握程度。③收费室人员的培训。对收费室工作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对常规的与新开展的检验项目的简写进行学习考试,并要求熟记价格,对收送血液标本的工人、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包括职业道德学习、医院文化学习。
2.3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
①坚持三查七对,明确查对制度是最基本的护理管理制度之一,是确保病人安全强有力的保障,让每个护士要有清醒的认识,以杜绝差错为荣,违章操作为耻,做到自觉地将查对制度贯彻在护理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采血时先将化验单上的姓名与病人姓名进行查对,核对无误后将姓名写在试管上,并将试管条码贴在相应的检验单上,抽完后再次将试管上的姓名与检验单上的姓名和病人本人进行核对,并做好采血登记。注意,有多管标本时应先写姓名抽完血后再撕贴条码。②严格带教制度:对于进入临床实习同学做到以身作则,手把手带教,做到放手不放眼。③实施奖罚制度:每月护士开会时将各类大小采血疏忽进行公布,对抽血操作完成好、与病人沟通好、无疏忽发生者给予表扬,并与奖金挂钩;对于采血发生疏忽较多或事故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④首诊首问负责制:对于一些特殊生化检查的采血时间、取结果时间、注意事项等等,必须如实、详细、耐心和精确回答,问到谁,谁负责,不能将责任再推向下一站。
2.4保证人力充足
各级医院管理者要真正支持重视护理工作,解决护士严重缺编的问题,临床上不能一味缩减护士,提高护士待遇,并且建立良好的后勤服务支持系统,杜绝因为人手少造成的疏忽,保证当班护士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检验标本采集工作。
3 小结
回顾我院门急诊在血液标本采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关键在于有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专业知识欠缺,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因此,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培训,保障充足的人力资源是减少门急诊血液标本采集问题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徐国莉,韩玉媛,戚晓兰.分析前不规范标本采集的反思[J].中国临床实验室杂志,2005:3.
我院护士总数有34名,护士10名,除护士长外高年资护士12名,中专毕业4名,大专5名,本科3名。
1 高年资护士素质分析
1.1 有利因素
高年资护士的年龄范围40岁以上,护龄在20-30年以上,中级职称,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知识全面,独立工作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高年资护士家庭结构及生活较为稳定。
1.2 不利因素
高年资护士身体健康壮况,无成就感,心理负荷过重。
2 高年资护士目前的发展方向
在护理人才作为科技人才的组成部分,是医疗机构的一重要战略资源。将其分流到非护理工作岗位,这一举措引起高年资护士的怨愤,也是护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充分调动她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潜力,使资深护士向护理专业拓展。
2.1 临床护理人员的培训将院内护理延伸到社区
社区护理是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结合,现已成为医疗卫生服务新的增长点。为满足社区护士的需求,资深护士参与社区和家庭护理,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将单一的院内护理转变为社区健康护理,院前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的全程模式,使护理专科工作更适合老龄人口、慢性病人、残障人群和妇女儿童等人群的需求。从而实现社区服务的目标。高年资作为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的指导者,是护理拓展新的领域的探索。
2.2 积极培养专业护士,建立护理专科制度,激活护理队恤
专业护士,需要资深的专科知识来支撑。虽是护士,但是对专科医学知识比一般临床医生(除专科医生外)懂得还多,专科护士是全院共享的,如造口护士、糖尿病护士、康复护士等。她们担负起对全院此类病人进行医疗护理指导的职责,40岁护士的专业优势,她们能胜任重要的专业职责。
2.3 高年资护士在院感控制中作用
2009年至2011年,上海市儿科门急诊人次增长18%,出院人数增长了26%。全市儿科病床使用率为104%,4家儿童专科医院病床使用率达到111%。
建设情况
2001年至2010年,申康中心完成了4家儿童专科医院的6个基建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36300m2,总投资16亿元,其中政府投入9.8亿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完成了整体迁建,其原来位于市中心区,现在迁到了闵行区,整个新院区占地200亩,建筑面积83000m2,床位达到700张,投资为6.7亿元左右,政府投入占65%。
上海市儿童医院新院是择地扩建项目,建筑面积72000m2,总投资4.4亿元,其中政府投入3亿元,该院老院区位于市中心,异地扩建后可以增加550张床位。
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是一家非常有特色的医院,1998年开业,在“十五”、“十一五”期间持续进行了扩建。包括一个心脏中心,建筑面积为10000 m2;血液肿瘤中心、后勤保障楼和地下停车库在“十一五”期间开始建设,目前仍在建设中,建筑面积为25140m2,总投资1.5亿元;在“十二五”期间,医疗综合楼已经立项,目前正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该项目建筑面积为58427m2,总投资3.7亿元。
新华医院是综合医院,但儿科是其特色。“十五”期间,对其儿科门急诊、地下车库进行了改扩建,建筑面积为26400m2,总投资将近1.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占55%;小儿外科临床医学中心楼在“十一五”期间立项,现在建设中,建筑面积17920 m2,总投资1.2亿元,政府投入占52%;“十二五”期间,正在申报儿科综合楼项目,建筑面积初定54060m2,总投资约为4.6亿元。
经过一系列的儿童专科医院建设,目前上海市在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这四个区域分别各有一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儿科医疗服务网络。
经验总结
总结10年来上海市在儿童专科医院建设方面的经验,主要有以下6点:
一是规划领先,一定要在全市的层面上对整个儿科医学资源的配置做好规划,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二是根据上海人口现状及发展的可能,将儿科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布局,通过新建、迁建或者异地扩建等来实现。
三是政府要保证投入。
四是基本建设和学科建设同步,不断提升服务能力。通过基建,硬件设施得到提升,软件尤其是人才建设和学科队伍的建设也要跟上。
五是鼓励特色。上海的四家儿童专科医院各有特色,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尽量把它们的特色扩大,以临床医学中心为例,凡是有临床医学中心的,都给予单独立项。在建设规划时,我们预留发展空间,适应将来儿科医学发展的需要。
六是在医院建设和发展当中,要加强引导和监管。医院建设不是一个盲目无序的过程,需要进行规划、设置目标,要控制投资、控制规模,对工程质量严格监管。
存在的问题
*儿科医师缺乏,病床数不断减少
上海目前拥有儿科医师1994人,大约每1000个儿童有一位儿科医生。但是设置儿科的医院有所减少,有些二级、三级医院的儿科门诊或病房已关闭,儿科的病床数亦在减少,以前每万人床位数大约为1.89张,现在已经降到了1.51张。
*患者大量集中在4家儿童专科医院,服务质量难以提高
上海市的儿科门诊量主要集中在四家儿童专科医院,占到了全市儿科门诊总量的50%。
目前,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的服务能力不够信任。对综合医院的儿科来说,其基本是通科,面对儿科医学专业逐渐细分、形成亚专业的发展趋势,普通百姓反而认为其儿科专业性不强、水平不高,不愿意来就诊;另一方面,综合医院儿科的通科定位也导致其医师的事业归属感不强,发展受限。
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儿科患者集中在少数的几家专科医院里,无论门诊还是病房,环境拥挤,医师和护士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势必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建议
*建设标准,宜适当提高
根据儿童专科医院的诊疗特点、现实状况以及其专科化发展的趋势,我们认为儿童专科医院的建设标准应适当提高。
目前,上海市的儿童专科医院的建设标准是按床位确定的,综合医院平均每床建设面积是120m2,儿童医院是110m2。然而,儿童专科医院所面对的环境状况实际上比综合医院更为复杂。儿童专科医院的很多患者都会有好几个家长陪同就诊,医院的门诊业务量远大于病房的业务量,新生儿、低龄儿患病的比例远高于大龄儿,因此儿童医院需要更加宽敞合适的环境、更加便捷的流程。
*功能分区,应扩大门急诊的面积占比
基于儿科患者中门急诊患者的比例大于住院患者,复杂病儿的占比相对较低;儿童专科医院的手术患者中大约有60%~80%可以采用日间手术;患常见病、多发病的儿童往往不去社区医院,而是直接到儿童专科医院就诊的特点,我们认为应该扩大门急诊的面积占比,而不是单纯仿照成人医院的标准,把病房建设得很大。在儿童专科医院当中,门急诊和病房的面积占比应该得到调整。
*流程设置,要重视全科门诊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