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9 02:05: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手教师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Rural New Teachers' Reverse Culture Shock and Adaptation
DUAN Runhan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ccepting urbanization oriented rural education, and la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omprehensive urban culture received baptism rural students in their hometowns to teach the mother to re-adapt to the culture - culture in the country, suffered a scholar Scheuts (Scheuts) proposed "reverse culture shock" to solve this impact is reasonable or not, will not only affect rural novice teachers' normal working life, forming a good cultural mentality of rural students, or even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rural teachers. The reason for this reverse culture shock is mainly rural novice personal knowledge questions, r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schools away from the huge imbalance in cultural evolution an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factors. Good cultural adaptation needs of individuals, schools and countries united together.
Key words rural teachers; new teachers; reverse culture shock; culture adaptation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逆向文化冲击
“逆向文化冲击”最早由学者斯格兹(Scheuts)于1944年提出,原意是针对一些出国人员在离开本土相当一段时间内,经历了异文化的冲击、适应过程后,回到母国时对于曾经熟悉、现在却可能是陌生的母文化环境产生的类似于进入新文化后的不熟悉、误读现象。①本文将这个“逆向文化冲击”概念引入到乡村新手教师的研究中来,基于下面三个理由:
第一,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异,是乡村新手教师回乡过程中产生“逆文化冲击”前提。第二,乡村新手教师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接受这城乡两种文化的深刻影响。乡村新手教师自小生活在乡村,接受者乡村文化的耳濡目染,虽然接受者城市化取向的中小学教育,对于城市生活产生一定的想象,甚至有的在城市文化的关照下鄙弃乡村文化,但是由于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的严重脱离,让他们对于城市文化并没有深刻的感受,主要还是依托于乡村文化。②进入大学后全方位接受着强大的城市文化洗礼,城市文化才在他们身上落下不可磨灭的痕迹。第三,乡村新手教师受到的“逆文化冲击”,不仅表现在理论上,更体现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笔者通过随机对一些乡村新手教师访谈了解到,一些乡村新手教师极为怀念城市生活的美好,埋怨乡村社会生活的粗俗单调,有的沉迷到电脑网络中去,有的则通过考研,公考或是调到县镇学校,以摆脱乡村教师身份。
综上所述,本文将“乡村新手教师逆向文化冲击”概念界定为:出生在乡村,受到乡村文化深刻影响,但接受城市文化趋向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最后返乡任教的乡村新入职教师,在重新适应母文化——乡村文化过程中遭受到的不适应现象。并根据乡村新手教师的具体情况对其逆向文化冲击心理变化过程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提出了三阶段说,即沮丧阶段、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
2 乡村新手教师遭受“逆向文化冲击”的原因
(1)乡村新手教师自身的认识问题,造成的乡村文化再适应过程中不适性。首先,乡村新手教师很少对可能会遇到的母文化的适应问题有心理准备,其次,是乡村文化自身的变化造成与乡村新手教师心中的家乡概念有所差别,再次,是乡村新手教师没有认识高等教育经历对于他们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改变以及这种变化对他们与母文化互动的影响。
(2)乡村新手教师接受的远离乡村的教育,致使重新应付乡村文化无所适从。首先,近代以降,国家权力的下沉,学校进入乡村社区,推行的是普适的科学文化知识,乡村社区以外的文化和知识技能开始取代社区传统,地方性知识被迫退居私领域内,乡村教育不能满足乡村的生产生活实际。③一方面致使新村新手教师难以在乡村教育中学到应付乡村的生产生活知识,另一方面以城市化为取向的乡村教育,漠视甚至贬斥乡村文化,再加上乡民们功用化对待乡村文化,以逃离乡村为目的乡村新手教师,很难有热情学习与乡村有关的知识。
其次,乡村教育这些年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致使教育内容远离学生生活,乡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致使乡村新手教师重新面对乡村生活生产的问题时难以应付。
(3)城市文化的强势入侵下,乡村新手教师在乡村难以找到归属感。在文化进化论的视野下,乡村文化成了城市文化的延伸,是城市文化的发展前的落后阶段,新村新手教师社会或者教育中接受了这样的观念,以致信奉这样的观念,让他们难以找到乡村文化的价值,甚至漠视或贬斥乡村文化,因此在他们回到乡村社会时,寻找不到自身的价值感和归属感,难以融入乡村社会。④
(4)城乡发展之间的巨大差异,致使乡村新手教师产生的“逆向文化冲击”。即便是在城市化迅速发展,城乡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城乡文化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或者精神文化层面,接受过城市文化全面洗礼的乡村新手教师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乡村,在生活交往方式难以适应乡村文化。另一方面,乡村学校教育较为落后,乡村教师的待遇福利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生存环境较为恶劣,让乡村新手教师很难安于乡村教育,融入乡村社区。⑤
3 乡村新手教师遭受逆向文化冲击后的调整与适应
3.1 乡村新手教师个人层面
首先,应该认识到自身可能会受到的“逆向文化冲击”,积极地参入学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加强对于乡村文化的了解,与此同时密切乡村文化与课堂的交流,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改造和引领乡村文化的发展。⑥其次,应该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合理的认识城乡文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在某些方面的确有发展水平之差,但更有发展类型之别,应该尊重乡村文化的价值,这不仅是乡村教师自身应该具备的文化价值观,乡村新手教师还应该把这种观念带入课堂,让乡村学生也形成良好的文化价值态度。⑦
3.2 乡村学校层面
首先乡村学校可以建立新老教师“师徒制度”,一方面可以促进乡村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在老教师的帮助下,新手教师可以快速融入学校生活以及社区生活。其次,乡村学校可以加强学校与乡村的互动,为乡村新手教师融入社区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再次,乡村学校应该积极关心乡村新手教师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以温暖帮助。
3.3 国家与社会层面
乡村新手教师遇到的逆向文化冲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城乡发展巨大的不平衡,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乡村教师的工作待遇太低。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提高教师待遇,关注乡村教师的文化生存状态,需要国家持续不断地努力。
注释
① 李晶.逆向文化冲击中文化适应[D].上海:复旦大学,2008.
② 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30.
③ 张济洲.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8(9):73-76.
④ 段会冬.乡村教师文化困境的再思考:对《乡村教师的文化困境与出路》一文的回应[J].上海教育科研,2011(11):40-44.
1.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弊端
1.1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全面
创新型人才培养归根到底是能力培养的问题。而我国当前的工商管理教育,对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针对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均不够重视。
1.2忽视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变化是永恒的。企业经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管理无定式”,究其原因就在于环境是随时变化的,因此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是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关键的能力之一。反观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只注重教给学生关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如何运作、如何管理的知识,而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
1.3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关注不足
当前,两个互相联系并正在加速的趋势是:经济向服务型发展和企业向信息密集型发展,这种趋势对工商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中的各个部门都要应用信息技术,都要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大量的信息。今后的商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于信息技术。显然,在工商管理教育中,仅仅开设一两门信息管理与技术课程是不够的。
2.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各高校的创新教育内容通常包括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技能培养以及创新情感培养等四个方面。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突出的内容有:
2.1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培养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
自由包含了思想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和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由。自由探索的热情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培养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的土壤。
2.2培养竞争意识、协作能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竞争能激活人的活力,是开拓创新的动力。但竞争离不开协作。现代工业与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知识融通、技术集成”,因而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竞争取胜的必要手段。所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已迫在眉捷。
2.3培养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结构
从知识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宽的学术视野,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既要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从能力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是多元复合型人才,既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
3.创新型人才培养导向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定位与规划
首先得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定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对于学生获得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思考能力、活动能力、适应能力以及终生受益的学习能力,形成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精神,以及培养团体协作精神等都是不可或缺且极为重要的。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那么具体规划上,要以开启心智,激发兴趣为基本导向,搭建起案例分析、情境模拟、沙盘演练、岗位实习、竞赛等构成的实践平台;教师要积极申报各级各类实践教学改革课题,不断更新和完善实验环境,整合实践教学体系;调动一切力量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编写与培养目标相吻合的特色实验教材,定制必要的教具,开发新型模拟实训项目等。
4.工科院校中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导向下的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4.1实践教学体系特色化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在专业课程、专业实习中不同程度地安排网络技术、工具软件如Excel、SPSS、Mindmanager在管理中应用的内容以及团队管理软件、工作计划安排软件等的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统、ERP系统、项目管理软件应用等综合性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性课程。
“管理与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工科性院校的背景,借助诸如通信学院、计算机学院等专业的师资,开设技术普及性实践课程,如图像处理技术、音响技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网页设计及HTML语言、计算机DIY实践、电子产品制作工艺等。
“通用与特定相结合”——即通用管理能力训练与特定管理能力训练相结合。通用管理能力训练包括管理技能开发训练等实验课以及专业实习I等;特定管理能力训练,即指具体的某个管理领域的能力。又分为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专项训练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销售模拟实训、证券炒作模拟实训等;综合训练包括工商企业管理实训模拟训练、ERP沙盘实战模拟训练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4.2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化
为此,构建立体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较为有效的途径。譬如,一方面构建起由“教师、专家、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共享知识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则是由“情境体验、沙盘演练、软件模拟、顶岗实习、竞赛、案例分析、演讲辩论”等构建起实践平台,从而使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理论与实践密切配合,相互融合,相互推进。超级秘书网
4.3实践教学内容职业化
1、家长问孩子“比赛你参加了没有?”“节目表演你有份吗?”等问题,然后从孩子简短的回答中获取零碎的信息;
2、家长对自己孩子个性能力的理解所作出的结论,如:我的孩子活泼能干,老师注意的机会可能多一点,我的孩子内向不多话肯定老师不会喜欢他;
3、家长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家长的愿望目的和老师处理方式的结果之间是否达成共识。
家长通常会综合这三方面的内容,然后形成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受教师重视的概念。但事实上,这只是把“露脸程度”和“老师重视度”划上了等号,家长用自己想当然的猜测和老师的做法划上了等号,这种对重视的认识和理解是片面的。
从教师的角度和眼光来看,“老师的重视”其实是对孩子的及时关注和帮助,这是由幼儿园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幼儿园的孩子身心发展处于自理能力索求帮助的阶段和思想行为的他律阶段;又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习惯都不一样,所以教师对孩子的重视体现在许多容易被家长忽略的小细节上。
例如,哪个孩子肚子痛;哪个孩子今天心情不好;哪个孩子还想添菜;哪个孩子不爱吃芹菜;谁的美工纸被撕破了;哪些孩子争玩具了等等。这样的情况在一天中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生的概率和次数是非常高的,他可能会遇到类似的细节问题几十次。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其实就是由一个个这样的细节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孩子都是老师重视的对象。
幼儿园坚持以“保教结合,保字为先”为基点,强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首要任务,而诸如比赛、表演等让孩子“露脸”的机会只是幼儿园生活中很小的一个插曲而已。
作为家长,我能理解家长们为什么希望孩子能受到“老师的重视”,家长们的目的是想肯定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挑一点,机会多一点。但我认为老师对孩子重视只是让孩子出挑的一种途径,最根本的还是怎样让孩子自己产生一种让人去重视的特性。就我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来说,那些自信的孩子往往会在一群孩子中显得非常出挑。
自信心是支撑一个人做任何事的动力,要让别人发现您的孩子并且重视他、相信他,首先您要让他对自己有信心。从孩子的终身发展来考虑,家长如何激发孩子主观上“我能行”的积极因素要比关注他受不受老师重视更重要。您可以参考下面的建议,让您的孩子充满自信,受人重视:
1、有爱心的孩子受人重视。
亲人的爱是孩子信心的依附和支持。您要坚持以耐心、爱心去对待孩子。不要嫌他烦,也不要把自己工作生活中不如意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更不要以忙、累为借口疏远孩子。请在一天中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与孩子交流,听听孩子的倾诉,让孩子感受到您对他的关心。您的爱心会换来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关爱,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不管在哪里,都讨人喜欢。
2、平等,让孩子有自信。
应该让孩子感到您对他的重视而非保护,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让他参与家中一些他能理解的事情的决策都是好办法。如,“买哪一种灯好看?”“要不要买小自行车?”“你认为今天应该谁洗碗呢?”等等。允许并鼓励孩子对成人的质疑,并能勇于向孩子认错。在这样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时刻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他的意见被接受、采纳、重视,那么他的自信也会萌发。
3、多说几遍“我相信你能行”。
请相信这句话对孩子有一种潜在的激励力量,您可以不断强调这句话,并在孩子退缩畏难时用它来鼓励孩子。另外,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做一些需要“跳一跳才可以摘到果子”的事。如,孩子会打一个结,就让他学打蝴蝶结;孩子会排列书架上的图书就再让他学着整理抽屉;孩子会折毛巾毯就要求他再学着叠薄被子等。让孩子感受到克服困难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产生“我真的行!”“原来我也可以干!”的体验。
4、横向比较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您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把孩子的过去和现在进行纵向参照,及时肯定孩子在任何方面哪怕再小再细微的成功和进步,让他产生自己能行的信心,并不断充实壮大这种信念。切忌横向比较,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对比,如,“看,小明上课多会回答问题。”“瞧,小强钢琴比赛得奖了。”“小刚的体育多棒呀,你看看你这样儿,哎……”其实您把您的孩子和所有孩子集中的优势进行了比较,这是不公平的,只会把孩子推向自卑进而否定自己的死胡同。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陆续出现并得以应用。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在一些文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还是以讲授法为主,同时辅以其它的教学法。《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由于受其自身特点的限制,在其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以讲授法为主,其稳固的地位不可被其它的教学方法所取代。
讲授法,即讲授式教学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需要明确的是,所有的教师在课堂中都要进行讲授,根据其在课堂中讲授所占的时间多少比例的不同,讲授方式即可表现为主导方式又可表现为辅助手段。
本文所指讲授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式,同时辅以其它教学方法,共同为教学过程服务的一种方法。讲授法是一种既古老而又应用最广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众多教学方法中受到批评最多的一种。有人批评它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其导致了学生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抑制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然而这些批评有其片面性,原因在于是否是有意义的学习并不取决于教学或学习的方式,而取决于是否能够满足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由此可见,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被动的,讲授法所受诟病也并非是其本身固有的,而多是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当或是教学内容自身的问题造成的。因此如果教师能够正确运用讲授法,那么它的确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亦是如此。
一、讲授法是《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的根本之法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讲授法在教学中主要适宜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即是陈述性知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讲授法。
1.讲授法适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主要是介绍我国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史,目的在于帮助准新闻工作者了解自己的行业史,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吸取教训,其内容属于基础知识的范畴。学生要系统的学习基础知识并为后继的学习做铺垫,而学习这些前人的经验,虽不排除某种创造性,但仍以接受掌握为主,在此基础上再批判求新。因此,学生听教师讲授,即进行传授——接受式学习,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学习途径。
2.讲授法适用于班级教学。至今,在我国教育教学中采用的主导教学方式还是班级授课制,在高等院校采用大班型授课更是普遍现象,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形式将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虽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的课程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较为灵活,一些专业技能训练课采用分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但是象《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学概论》、《传播学》等这些理论课的教学还是采用大班型集中授课,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节省资源,而且教学效果也不错。
3.讲授法适用于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情景。《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具体的、从没涉及过的知识,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学生对于这样的专业知识也有学习的需求。讲授法适用于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情景。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讲授法教学,能让学生直接接受教师教给的前人已获得的知识成果,确保学生形成清晰、稳定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也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循序渐进地掌握大量知识。这样能够突出地体现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反映了人们掌握知识的客观规律。
4.讲授法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由于《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教学内容、课堂安排、教学时间等方面要严格控制,从而使教学工作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讲授法可控性强,是保障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及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有力保证。
二、讲授法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讲授法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形式。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主要应用的是讲述、讲解和讲演这三种形式。
讲读这种方式应用不多,它主要用于低年级的一些课程如语文、自然、社会等科目的教学。
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的课堂教学中,讲述和讲解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我们把中外新闻事业史的发展轨迹看做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线就由无数个点组成,一个个的点就是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媒体及新闻制度等。我们在画线的同时又要描点,所以说讲述和讲解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讲述某一国家的新闻事业史的时候,对于其涵盖的重点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媒体及新闻制度就要进行详细的讲解。比如说讲授美国新闻事业史这一章时,在讲述美国这个国家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轨迹,还要重点讲解一些新闻事件如“曾格案”、“掏粪运动”等;一些突出的新闻人物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本杰明?戴”、“普利策”等;一些影响较大的新闻媒体如“五大报纸”、“四大商业广播电视网”、“两大电缆电视网”、“两家世界性新闻通讯社”等以及美国的新闻制度。
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讲演还是时常会用到的。当教师就教材中的某一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这就是讲演。比如说讲到“新闻自由”、“新闻体制”等一些问题,可把它们设计成一个个专题,教师进行系统、详尽的阐述。有时介绍某位杰出新闻工作者也会采用讲演这种方式。比如介绍萧楚女,用讲演的方式介绍他的生平、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评价和他的一些趣事,不仅用语言帮助学生在心中塑造了萧楚女这个光辉的形象,也让学生体会到他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讲授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在使用讲授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吃透”教材,并凌驾于教材之上。《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内容较多,为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安排好教学内容,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教师的讲授内容还要凌驾于教材之上,不仅要讲出本门课程的精髓,还要能够反映本学科的研究成果及授课教师的个人学术见解,培养学生关注学科发展新动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师要紧扣重点,不求面面俱到。《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内容较多,而教学时数有限,所以讲授内容的选择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求做到面面俱到,但必须重点突出。比如在讲某一国家的新闻事业史时,教师要“轻画线”(简要介绍该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沿革),“重描点”(精讲该国的新闻制度,发生的新闻事件,出现新闻人物,有影响的新闻媒介等)。教师在注意教材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同时,要善于选择精当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3.教师要提升讲授水平,不能停滞不前。由于《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多是陈述式的,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准确,富于趣味性和幽默感。要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尽量讲得生动鲜活,但并非离开讲授内容而一味追求形式变化,而是要做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讲授水平,不断钻研,不能停滞不前。
4.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互动,不能“满堂灌”。一般史类的课程常被学生认为枯燥、无趣,《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也不例外。教师讲授时要注意启发性,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加强师生互动,讲问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要把讲授法运用得当,不能把讲授变成“满堂灌”、注入式。
5.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适当采用电化教育手段。在《中外新闻事业史》教学过程中,讲授法虽稳居主导地位,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并且将它们进行有机融合。比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探究法等等。这样才能弥补讲授法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才能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不足,从而使得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运用的更加合理,也可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在的高校教育中,注重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在本门课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合理使用电化教育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或电子讲稿的形式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要精良,要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电子讲稿也不能只是教师的讲稿(教案)直接“上墙”。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助于本课程和本专业学习的网站网址。授课教师还可以与授课班级的学生建立起沟通平台,如Q群、本门课的公用邮箱等,随时向学生提供一些业界和学界最新的动向、研究成果等学习资料,随时可以和学生进行在线沟通、交流。这样既便捷,省时;又可以弥补教师在课堂上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讲授,很难实施个别化教学,很难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实施因材施教的不足。实践证明,教师通过这样的形式把课上课下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不能一味地认为哪种教学方法好,哪种方法教学不好。《中外新闻事业史》的授课教师们要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尝试,多实践,发挥讲授法的长处并结合其它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70
小学阶段是学生正式开始接触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始,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教师们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着。当然,有些教师的努力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而有的教师一直在新课改的道路上艰难的摸索着真正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新课改的推广给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一时之间很难及时地调转思维,还有一些老教师已经坚持了多年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想让这些老教师们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其实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其实就是在暗示我们有些问题虽然不能马上解决,比如即将面临退休的教师再进行课程方式的变革也不是一件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事情,因此,我们只能尽可能地进行弥补和改变,笔者接下来说的是一般意义上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良也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马上完成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那么,面对着新课改,面对着一群新形势下的学生们,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更好地变革自身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呢?接下来笔者将主要针对这个问题与大家一同探究,并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改革建议。
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终身学习的原则,提升驾驭计算机软件的技能,更好地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高低成为学生是否认可的指标,在教学中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学生也不会感受不到,通过教师个人在课堂秩序的把控,以及对课文内容讲解的丰富程度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参考依据。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便利,教师只能改变自己的教学形式并使其与当前的教育体制相适应,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得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新的层次和更高的水平。
为了能够使得自己讲的知识和拓展内容能够及时地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在电脑操作方面的技能,使得电脑在课堂上不至于成为一种摆设或者简单的PPT播放软件。小学生年龄一般都比较小,对于色彩的敏感度较高,而且在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好的基础,这就意味着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环境中非常重要。为此,我们要在对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有所研究和了解的前提下,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电脑操作水平,争取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呈现出多样化的视频、音频及其图片资料,给学生们不断地视觉冲击,同时,也要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力争与浅显易懂且不失幽默的方式在课程授课过程中给学生带来愉悦感,使其能够在快乐中学习更多的知识,这是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直接体现。
其次,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教学互动,在为人师表上做到位,与学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及时与学生家长及其任课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互动。在传统的学习语文教学环境下,教师为了赶制教学进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怎么注重与学生之间互动,往往是要求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听自己讲,要求学生认真记笔记,不能出小差等等,而并不注重学生是否已经真的理解了自己所讲述的课程内容,只是让学生们快速记录自己所讲解的知识,但是这样的教学形式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只是无奈下的被动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为了更好地为国家培育出更高素质的人才,教育部门要求我们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当前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教育是需要从小养成好的习惯的,因而,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来讲我们所担负的责任和教学任务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得我们自身的教学方式能够赢得学生的认可,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怎样更好地提升呢?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听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需要怎样的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整合出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做学生生活中的好朋友,学习上的好帮手,改变以往严肃教学的形式,给学生一种亲和感,学生们在对我们的为人处事予以认可的情况下,自然地也会在我们所承担的课程上加强学习,这是我们所预期达到的效果。
只能说一般而已,课堂上的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感觉抓落后生的力度不够,对于教材的钻研还须更深更透些,在学生的成绩上,总是差强人意,也许自己能找到一些客观理由,但想到“成功者为成功找方法,失败者为失败找理由”这句话,还是不提理由,努力去找一些成功的方法更佳。在学生三小的竞赛方面,所组织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各级竞赛中偶有斩获。
在科学组教研组长这个岗位上:
有觉得自己满意的地方:在两个校区的情感联络及互相帮助上,我觉得我们科学组做的工作是很到位的,针对我们科学组新手多的特点,有了教学上的疑问,总是能够采用各种方式联系讨论,甚至于在学期中,所有的科学教师集中民兴校区进行了教学研讨,除了每个校区各派一位教师上了堂精心准备的课以外,还对课堂教学、复习方法等进行了讨论,所有参与的教师都觉得收获很大。再则,针对某些科学教师上的年级多,精力不足的问题,我们科学组在各个年级指定了一位负责教师,负责本学科的内容的研讨及期末复习内容的制定等等;科学组有一个市级的课题,对学校科技特色学校的创建做出了贡献,在教学评价方案展示中,代表学校的展示方案也获得了好评;这一年学科抽测抽到了科学,总体上感觉尚可,当然这主要是抽到的三年级任教的老师日常教学扎实细致之故。
工作不到位之处:在七年级的考试成绩反馈上,相对于语数学科是汗颜的;在学生竞赛方面,XX年年与前几年相比,是较为暗淡的一年,总体上成绩一般,当然这也与这一年学生竞赛相对较少有关;在教科研方面,组内的教师论文等方面不够积极,这主要是组长工作不到位所导致,希望在2009年,这种情况能有所改善;其次,做为学校植物园的主要负责人,面对那一大片的荒地,是相当难堪的,做为科学组的组长,下学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把学校的植物园建设好,虽不能与美术组相比,但也希望能让植物园成为校园中的一个亮点。
幸福感受力是指人们对于幸福的认知和体念能力。人们常说:幸福自定义。在同样的环境中,做同样的工作,有的人感觉是幸福的,有的人却感觉不幸福,这与个人的心态相关。因此,在工作中需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培养教师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幸福,不是我们得到的多,而是我们计较的少”。从这句话中,我们得到一点启示,即辩证的看待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需注意引导教师用哲学的方式看待问题,学会快乐思维。面对工作中的压力,教师也要有正确理解: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压力,关键是怎样将压力转化为动力,适宜的压力能催人不断进步、成熟、提升。许多人也是在经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巨大压力后,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幸福感受。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引导教师学会感恩,一个人懂得感恩,他就会感到幸福。
《感谢你,孩子》
那天,我值班时,何仁鑫拉肚子了,大便便在了身上,他用无助、惊恐、慌乱的眼神看着我,我赶忙安慰他说:孩子,不要紧,有老师在!我一边安慰孩子,一边给他洗净身上、裤子上的大便。当我处理完一切,我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我做了一位优秀教师应该做的一件事,一件让家长感到满意的事,一件让园长感到欣慰的事。本周我的爱心故事有内容啦!
感谢你,孩子!是你给我一个成长的机会,是你让我不断超越自己,走向优秀。感谢你!
――摘自一位教师的爱心手记
这位教师,她遇到许多教师感到麻烦的事情,因为她学会感恩,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所以她依然感到快乐、幸福。另外,在幼儿园的工作中,家长对工作的不理解、孩子调皮带来的诸多麻烦是常有的事。我们通过举例、摆道理使教师明白:幸福是人的一种感悟,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树立良好的心态。有文童写到:“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方法太少。”“你看别人都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中;你看别人都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中。”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引导教师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会自我调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工作,就会使教师成长为积极、乐观、开朗、豁达、上进、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阳光教师,职业幸福感也会随之增加。
营造和谐氛围感受职业的幸福
1.关心、爱护教师,让教师感受集体的温暖 在幼儿园的管理中,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奉行“教师第一,孩子至上”的原则。耍想让孩子快乐,就必须要先有快乐的教师。
2.信任、尊重教师,强化教师幸福体验
在许多关于幸福感的调查中,人们发现:一个人的幸福感和金钱的多少并不成正比,而“朋友、信任、尊重”却成为幸福的关键词。我园在管理中,注重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信任、尊重、互助的工作氛围,让教师感受作为团队一员的幸福。首先,在幼儿园建立一种教师间和谐互助又竞争有序、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增强教师工作的凝聚力。如每次外出公开课,每个教师都畅所欲言,积极发表意见,使每位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切磋交流中不断提高,大家互相分享幸福。其次,园长注意信任、支持、尊重教师,工作中认真分析每位员工的特点和所长,委职放权,充分信任、支持她们。同时,精心维护教师的自尊,不随意指责教师的弱点和失误,善待每一位员工,让教师获得最大的尊重,促使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从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愉悦感和满足感。
3.爱心故事交流分享幸福体验
幼儿教师从事的是繁忙而琐碎的工作,我们定期举行“用爱心守护童心,让幸福伴我成长”的爱心故事交流会,让教师在加强教师责任感的同时,共享教师职业的幸福。
《被幸福的人》
这几天嗓子出奇的不舒服,虽然在幼儿园医务室拿了药吃,却还是严重到说话时只有口型没有音量。周三早上,一如既往的来到幼儿园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今天第一个到园的是悦悦,可爱的宝贝很远就跟我打招呼,我很想回应,但张了张嘴,只能招招手,待孩子走近之后,我耳语般地回应一句“早上好”。
悦悦婆婆惊讶的问:“董老师嗓子怎么了?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是不是上火了?你吃药了吗?”我笑着点点头,用干涩的嗓音回一句:“嗯,吃了!”老人眉头皱成了一团:“哎呀,这样可不行!尤其是你们这个工作,得多喝水啊!对了,我家还有一些泡水喝的药,可管用,我现在就回家给你拿去!”没等我说话,老人转身就走,还冲我摆摆手:“嗓子疼别说话了,等我一会儿就回来!”看到老人那胖胖的身体急急地小跑着,我突然哽咽无语。
十分钟以后,老人气喘吁吁的跑来。她喘着粗气地告诉我:“这是泡水喝的,这是口含的,这是……还有你一定要多喝水。”还没等我致谢,老人摆摆手说:“不用说话了,快去吃药吧!”
说完老人匆匆地走了,望着手里那一捧药,我的眼睛湿润了,那一刻,就像雨天被淋湿,妈妈端来一碗热乎乎的姜汤;就像吃了苦苦的药,但心里却有说不出来的甜…一
我想:我是幸福的,在经历了这样被幸福之后,在这次爱与被爱的回馈中,我更加坚定我的工作,以及我对于孩子爱与责任的诠释。
――摘自爱心故事手记
协助教师专业成长,获得持续幸福体验
1.搭建成长平台,让教师在成长中幸福
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造的动态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决定教师事业成功的高度和幸福感的强度。因此,在幼儿园的管理中,注重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让教师感受成长的幸福。首先,幼儿园通过丰富多彩的园本培训,促进教师全面成长。如定期组织教师各种业务学习,通过师徒结对、名师指点、能者为师、“每月一名家”等方式完成对青年教师进行重点的训练和指导。其次,幼儿园及时地为教师才能的发挥创设多样化的平台,如环境创设评比、优质课评比、自制玩教具比赛、区域活动评比、户外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教师论文比赛等等,使教师的创造性和潜能得到极大地调动,在活动中体验进步与成功的幸福。另外,注意对新手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品牌教师进行分层培养,使每个教师心中有目标,在不断地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感受成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