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4 16:42: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光的折射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使学生认识折射现象,掌握折射规律.
(2)使学生能作简单的折射光路图.
应达到的目标:①能说明什么是折射现象;②掌握折射时的规律;③能作出简单的折射光路图;④知道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斜射入两种媒质的界面上,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
(三)课型:规律课.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教具:演示仪器:烧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盘,光源.
(注意:本课中的实验需要在暗室进行.)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光在反射中有什么规律?
(2)什么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课:
(1)演示:①将一支筷子斜插入烧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了向上弯.
②再透过玻璃砖看一支粉笔时看到什么现象:一部分同学看到粉笔的位置好像错位了,由于位置关系,还有部分同学看到没错位.
③教师:筷子并没折,粉笔也没有错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研究光的折射情况.引出课题——光的折射规律.
3.授新课:
(1)演示:在玻璃水槽内固定白色刻度盘,使水槽内的水面位于刻度盘的一半处,让一束光线沿着刻度盘面斜射入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为清楚看到刻度盘上的刻度及光线,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2)问:哪位同学来指明哪一束光线是反射光线?其特点是什么?(提示:其特点是在O处又被反射回到空气中).
问:进入水中的那束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什么地方开始偏折?
学生回答后引出板书: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媒质斜射入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的界面处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强调定义中“斜”、“入”、“另一种媒质”及“界面”几字的函意.
(3)①让学生画出实验图形,并指定一位同学将图形画在黑板上.
②教师介绍图中各部分名称,其中进入水中的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由实验可知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可同时发生.反射定律中说明了反射现象中的规律,那么折射现象中有什么规律呢?下边我们来做实验,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4)演示:
①入射光线斜射入中心O处的水面上但射线不沿盘面进行.观察:折射光线在哪儿.
②再将入射光线沿盘面斜射到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位置,及折射角的大小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得出:(板书)
2.①折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教师:在实验中可以看到:当入射角改变时,折射角也随之改变,但总是小于入射角,那么,能否得出结论: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呢?
问:(对照板图)若改CO为入射光线时,它在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会在哪儿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其折射光线会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射出,即:OA.
问:此时,折射角还小于入射角吗?(否)(如有条件在此可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的实验,以证实:折射角不是总小于入射角.)
问:在什么情况下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呢?(只有在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时,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完善板书)
②光从真空(或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师:综合以上两条即为折射规律.
(6)问:为什么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呢?(强调“斜”字)看以下实验.
演示;让入射光线垂直(沿法线)射入水中.
问:入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角等于多少?(0°),折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光线在哪?(按原路返回),折射光线在哪?(传播方向不变)说明这是反射和折射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板书)
注意: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入另一种媒质中时,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到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看玻璃砖后面的粉笔时,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了,而这两种结论都是正确的,只是观察这一现象时所在的位置不同.当粉笔把反射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砖里时,在玻璃砖内仍按原来的传播方向射至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因还是垂直入射的,所以其传播方向仍不改变,如图.若观察者恰在这一光束的路径上,逆着其传播方向看去,则不会感觉到粉笔错位了.那么如何解释“错位”的感觉呢?请同学们课下讨论研究.
4.课堂学习:(1)p19练习一,1、2题并订正答案
(2)就书中的“想一想”,让全班学生画出光路图,并令一学生画在黑板上.全班订正.
5.总结新课:
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订正,同时强调:折射现象与反射现象中的区别;可以把折射规律中的第二条内容缩写成“光疏密,折近法”说明其函意.
6.布置作业;
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综合能力。
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㈡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中光路中可逆的。
㈢教学仪器:
玻璃水缸、水、激光发射器、光具盘、玻璃砖、几根钢针、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等。
㈣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我们都知道渔民捕鱼有很多方法,如:用网网鱼、用鱼叉叉鱼等。现在,我们也来体验一下渔民的生活,(出示塑料泡沫上画有鱼和玻璃水缸)进行叉鱼比赛。当学生在比赛时,发现钢针都叉在鱼的上方后,惊奇之余,告诉学生,要知道为什么,等我们学完光的折射后,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从而引入课题。(电脑显示标题)
二、新课进行:
1、光的折射:
平时我们看到装水的玻璃杯中的吸管会在水面处弯折,也是这个道理(电脑显示图片)。让我们再来观察另一个实验,在玻璃水缸中插入一块木板,用激光沿着木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问: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可以看到光不再沿直线传播而是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再观察光从空气中斜射到玻璃中,问:要以看到什么现象?(同样也可以看到光不再沿直线传播而是在玻璃面处改变方向进入玻璃中)
从实验中,我们看到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和玻璃中都能看到光在水面和玻璃面处改变传播方向,而且实践也证明其他介质中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因此,我们把“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板书用电脑显示)
2、光的折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用电脑显示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并用电脑显示)
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研究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有什么规律。要求学生要注意观察,并用电脑显示观察目的:①光从哪一种介质中射入哪一种介质中的?是怎样入射的?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③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d、当入射角变化时,折射角是如何变化的?先让学生观察一下整个实验的动态过程,然后让学生回答出部分问题后,教师:为更好地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我们来认真分析整个实验。并出示以下表格:
边实验边让学生填写表格,表格完成后分析表格和利用电脑动画来总结规律。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用电脑显示出)
从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折射中,光路也中可逆的。(用电脑显示出,并加以动画显示。)
3、用光的折射来解释眼睛受骗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解释刚才在叉鱼比赛中,为什么我们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原来鱼从水中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会在水面发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鱼像发出来的,鱼像是鱼的虚像,鱼像比鱼位置高。所以刚才比赛的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利用电脑演示加以解释)
利用电脑播放视频材料: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硬币,加上水后又会看得见。要求学生利所学的知识加以回答,最后强调看见的硬币是硬币的虚像。
4、课堂练习
(1)光从空气行政村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入射角。
(2)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这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造成的。
(3)画出图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三、小结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1)了解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
(2)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3)掌握介质的折射率的概念.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到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发生的现象(反射和折射),观察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研究和学习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实验的客观性与人的观察的主观性的矛盾应如何解决,人的直接观察与用仪器探测是有差别的,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用仪器探测的结果.
4.会用折射定律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由介质来决定.
2.难点是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应用.通过问题的分析解决加深对折射率概念的理解,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具
1.光的折射演示器.附件:接线板、火柴、烟雾发生器及烟雾源、半圆柱透明玻璃.
2.直尺,计算器.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已学过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初中学的光的折射规律只是定性地描述了光的折射现象,而我们今天要定量地进行研究.
(二)教学过程设计
演示:将光的激光演示仪接通电源,暂不打开开关,将烟雾发生器点燃置入光的折射演示器中,将半圆柱透明玻璃放入对应的位置.打开开关,将激光管点燃,让一束激光照在半圆柱透明玻璃的平面上,让光线垂直于平面过圆心入射(沿法线入射),观察折射情况:
a.角度,
b.明暗程度与入射光线进行对比.然后改变入射角进行记录,再次观察能量改变的情况.最后进行概括、归纳、小结.
1.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能量分配.(某种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
*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随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线的能量比例逐渐增加,而折射光线的能量比例逐渐减小.
2.经历了近1500年才得到完善的定律.
(1)历史发展: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实验得到:
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C.折射角正比于入射角.
德国物理学家开普勒也做了研究.
(2)折射定律:最终在1621年,由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将一组测量数据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计算(用计算器),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玻璃.
*
*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随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线的能量比例逐渐增加,而折射光线的能量比例逐渐减小.
2.经历了近1500年才得到完善的定律.
(1)历史发展: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实验得到:
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C.折射角正比于入射角.
德国物理学家开普勒也做了研究.
(2)折射定律:最终在1621年,由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将一组测量数据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计算(用计算器),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玻璃.
*
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如果用n来表示这个比例常数,就有
这就是光的折射定律,也叫斯涅耳定律.
演示:如果使光线逆着原来的折射光线到界面上,折射光线就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射出,这就是说,在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折射率n.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虽然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为一常数n,但是对不同的介质来说,这个常数n是不同的.这个常数n跟介质有关系,是一个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的物理量,我们把它叫做介质的折射率.
i是光线在真空中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r是光线在介质中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时的折射率,叫做该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也简称为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相对折射率在高中不作要求.又因为空气的绝对折射率为1.00028,在近似计算中认为空气和真空相同,故有时光从空气射入某种介质时的折射率当作绝对折射率进行计算.
(2)折射率的定义式为量度式.折射率无单位,任何介质的折射率不
4.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理论和实验的研究都证明: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跟光在这种介质中的速度之比.
例1光在某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2.122×108m/s,当光线以30°入射角,由该介质射入空气时,折射角为多少?
解:由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得
又根据介质折射率的定义式得
r为在空气中光线、法线间的夹角即为所求.i为在介质中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30°.
由(1)、(2)两式解得:
所以r=45°.
例2光线从空气射入甲介质中时,入射角i=45°,折射角r=30°,光线从空气中射入乙介质中时,入射角i′=60°,折射角r′=30°.求光在甲、乙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
解:设光在甲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为v甲,光在乙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为v乙.
根据折射率的定义式得:
根据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得:
则入射角约为多少?
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有入射角i跟反射角β相等i=β,根据题意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垂直,即两光线的夹角为90°,则反射角β与折射角r互余,即β+r=90°,则i+r=90°.
又根据折射率的定义式:
所以i=60°.
练习:
这种玻璃中传播的速度之比是多少?9∶8.
(2)光线由空气射入某种介质,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恰好垂直,已知入射角是53°,则这种介质可能是什么?水.
(3)一束宽度为10cm的平行光束,以60°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折射
17.3cm.
(三)课堂小结
1.光的折射定律是几何光学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另外两个规律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的反射定律)是研究几何光学的重要法宝.高中阶段只研究在两种介质中其中一种是空气的两界面间的折射情况及所遵循的规律.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作图.突出几何的特点.
2.折射率是几何光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每一种介质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确切的折射率,不同种类的介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一般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例如:玻璃的折射率是1.50,水的折射率是1.33.
3.通常说的介质的折射率是指介质的绝对折射率,即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时的折射率.设光由介质1射入介质2,这时的折射率确切地说应该叫做介质2对介质1的相对折射率,通常用n21来表示.相对折射率在高中阶段不要求,一般学校的学生最好不引入,避免引起概念混乱.
某位老师教学《磁体与磁场》,在学习了磁场和磁体的相关知识后,学生进入问题合作学习与探究阶段,学生们按照老师的布置研究了一组课本习题.其中,最后出现了这样一道习题,如图1,一个正方形底座上固定一根光滑杆,依次套上三个相同的具有磁性的铁环,每个磁铁环的上下两面都有磁性,一面是S极,另一面是N极.如果B的下表面是N极,请你判断A、B的两面磁性如何?这个问题并没有难住对于磁场充满好奇的学生们,他们很快发现,A、B之间产生的是斥力;否则,B就要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掉落在A的上面;同理,C与B之间产生的也是斥力.这样,根据磁体的同名磁极之间作用特点和异名磁极作用特点便不难判断出断A、B的两面磁性.本来讨论到这里,学生探究活动便可算作完满结束,孰料一学生举手发问:老师,请问,既然三个铁环相同,一样重,为什么插在杆上,静止时,它们之间为何不等间距?
如果按照事前设计的教案,这个问题不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流程之中,况且本节课对于《磁体与磁场》的学习效果在自主合作探究阶段看,学生掌握得相当好,许多教师往往这时会安排到课后个别与提问学生交流,但是,这位老教师却临时改变了事前教案安排的教师对本节课的所谓“教师小结”,而是兴致盎然地“陪同”学生探究这个“偶然”提出的问题.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们意识到:而将AB视为一个整体,那么,BC之间产生的排斥力应该与C的重力平衡,AB之间的排斥力应该与BC的重力平衡,说明BC之间产生的排斥力大于AB之间的排斥力;而上述BC之间的距离相对于AB之间的距离而言要近一些,由此可见,越靠近磁极,磁场越强.
听课教师不由得击掌称好:将一道磁体与磁场的习题似乎是“顺带”变为力学题,似乎这节物理课“跑题”了,但是,这位老教师教学处理十分灵活,凭着教学机智,将问题的讨论竟然又由力学问题“化归”到了《磁体与磁场》的问题上.事后,这位老教师的一席话值得回味:既然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课堂教学就应该不拘一格,出现所谓“偶然”、“不经意”、“无准备”的临场问题,不妨就地取材“顺带一笔”,好好组织学生探究,这样,学生既然对问题感兴趣,通过探究就能活化课堂所学的《磁场与磁体》的基础知识,而且让学生学会运用“整体观念”分析研究力的问题,体会物理学的思维是如何的简洁、优美,领略物理科学探究的魅力与方法.当然,这样做就要求教师在学科知识能力方面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高的教学机智.
案例二《光的折射》实验探究课上,一个课本演示实验“顺带”牵出一个有趣光学现象与问题
初中物理对于光现象的介绍限于篇幅与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只介绍简单的反射与折射知识以及透镜的基础知识,对于折射现象一般不介绍全反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定量表示.课本在《光的折射》新授课中安排了一个如图2甲所示的实验,演示光斜射到空气与水的界面发生的折射现象:先打开激光笔,让激光束照射到透明水槽的底面上,并在槽底激光束照射到的位置做好记号,便于下一步实验进行对比,教师这一步演示的目的是展示光在均匀介质中没有发生反射与折射时沿直线传播;接着,教师向水槽中注入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注意观察槽底激光束照射到的位置是如何随着水面的升高而变化的.很多教师一般是边演示边讲解这个实验,但是,有一位物理老师却要求学生同时到黑板上尝试画出激光束在水槽中注水前后光线传播的大概的光路图,并组织学生讨论实验展示的现象;在概括出折射的定义后,完成折射的定性规律学习,然后便进入学生自主探索运用所学新知识解决课本所附习题与教师课前准备的问题.但是,随后在黑板画图的那一位学生出于新奇,要求教师允许他自己动手尝试:如果把激光笔按照图2乙所示方式放置,实验结果如何?这位学生的“一时兴起”,并没有让这位物理教师感到尴尬与干扰,随后,就让这位学生给全班演示改变实验条件之后出现的现象,学生们无意中兴奋地“发现”了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里,无论倾斜程度即入射角多大,总能发生折射,并折射进入水中,但是,从水里沿与水面倾斜相交的方向向空气传播时有时也发生折射,有时,却全部反射回水中.这位教师对学生发现的现象进行了精炼的概括,虽然没有进行理论的过多介绍与深究,但是,他临场随机应变,给学生“开了一扇通向高中物理光学课的窗户”,启发了学生,引起学生重视实验的动手与动脑结合的物理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后续提高预留了空间.
《光的颜色与色散》是“选修3-4第十三章 光 的第四节”的内容,建立在《第一节 光的折射》和《第二节 光的干涉》的基础上,学习第四节除了掌握新知外,又是对第一、二节很好的复习。因此重点除了在于如何掌握色散现象,还在于如何利用干涉和折射对色散现象加以分析。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我采取了学案教学,首先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学案上设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色散现象及物体的颜色,知道白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2、知道薄膜干涉是如何获得相干光源的,了解薄膜干涉产生的原因,知道薄膜干涉在技术上的应用;
3、棱镜的概念及其对光线的偏折作用,棱镜作用下光的色散,并能解释相关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光的色散和薄膜干涉实验探索,加强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科学精神,理解美的本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学案要在上一节课就发给学生,有了学案的这个“纲领”,学生可以自己有目的的去看书,能够很容易的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要开展这节课,自然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复习,由于《第一节 光的折射》部分学生初中也有学习,掌握较牢固,所以我选择只对《第二节 光的干涉》进行必要的复习――师:“双缝干涉实验(真空)中各种颜色的光都会发生干涉,但用不同色光做实验,条纹间距不同;白光双缝干涉实验得到彩色条纹,说明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由 知同种介质中,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通过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既复习了干涉的原因,又对新课直接引入,为光的色散的定义做好了铺垫,与学案互为补充)。
由于本节课的脉络为:1、总述什么是光的色散;2、成因不同的两类色散现象――(1)薄膜干涉中的色散,应用①检查表面的平整程度,②增透膜;(2)折射时的色散。相比之下,“视网膜上的两种感光细胞”以及“光谱的介绍”属于“插播”内容,与主题相关不大。如果一边按脉络讲,一边“插播”,势必会影响脉络的清晰,破坏结构的完整性。这两部分内容浅显而直接,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习。因此,在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复习之后,学案要求同学用两分钟自习课本P56“人眼视网膜上的两种感光细胞”和“光谱”。在教师下面的讲解中可一句话带过。本课涉及颜色,决不能空讲而无对现象的观察,所以我也搜集了大量图片给学生看(对学案进行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前面有了“复习”的引入,所以可以上来就直接给出定义――师:“所谓光的色散,即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学生参考学案给出的定义,快速记忆、理解)”(在同一时间用幻灯片展示色散所形成的美丽的太阳光谱,耳、目、心共用,对知识的理解迅捷而高效。)对复色光的解释一句话即可――“像白光一样含有多种单色光的光,称为复色光。”
对(1)薄膜干涉中的色散,通过一幅图和一句话引入――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美丽的色散现象,大家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相同之处吗?(幻灯片呈现皂膜、油膜、蝶翅、光盘背面四合一的薄膜干涉图片)实际上,学生很快反应过来――路面上飘浮的油膜;蝴蝶翅膀等都是薄膜。教师顺势给出薄膜干涉的定义――“所谓薄膜干涉,就是让一束光经薄膜的两个表面反射后,产生的干涉现象。”(学案上没有,系教师总结后补充。)这一教学的主要内容因为概念的给出便轻而易举的浮现出来。这一现象成因的突破口在课本图13.4-2中皂膜成像的特点,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只要能观察到明暗相间的条纹,学生不难联系到干涉现象,因此实验的成败是关键。为此,课前我做了充分准备,确保了实验的完成。果然,课堂上的效果很令人满意,学生争相表述、解释:“这是薄膜两表面反射的光互相叠加而成的。由于重力的作用,肥皂薄膜将形成上薄下厚的楔形。当路程差为光波波长的整数倍时,使光波的振 动加强,形成亮条纹;当光波的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光波的振动减弱,形成暗条纹。所以,单色光的薄膜干涉现象是明暗相间的条纹。条纹是水平排列的。”至此,该知识点的重点得以顺利掌握。学以致用,学生须能解释相关的现象,同时也为了提高趣味性,我设计了一个“拉泡泡”实验,用不同的方式拉出了圆 形、心形、波浪形……学生面对从未见过的这么漂亮,这么大的彩色泡泡,发出了阵阵惊呼。在让学生解释之前,我做了提示:“泡泡可是彩色的噢,薄膜也不规则啊?!”有了提示,反应快的学生迅速抢答:“这是白色光的干涉现象,大泡泡虽不规则,但其每一个位置都可以看成一个规矩的小薄膜,不同颜色的光在不同位置相互加强,所以看起来肥皂泡是彩色的。任务完成的非常顺利和圆满。本知识点里还有一个难点,那就是应用①检查表面的平整程度,②增透膜;(在学案的应用部分给出)我利用了多媒体的直观性,用幻灯片和flas加以讲解突破,这比教师单纯的利用粉笔和讲解进行突破有效的多。因增透膜经常被考查,我除讲清原理外,并有所补充:“增透膜是在透镜、棱镜等光学元件表面涂的一层氟化镁薄膜。当薄膜的两个表面上反射光的路程差等于半个波长时,反射回来的光抵消。从而增强了透射光的强度。显然增透膜的厚度应该等于光在该介质中波长的1/4(要求学生在留白出做笔记)。
增透膜只对人眼或感光胶片上最敏感的绿光起增透作用,这时其他波长的光(如红光和紫光)并没有被完全抵消。因此,增透膜呈绿光的互补色――淡紫色。”
讲完一个重要知识点,及时的巩固非常必要,在此处的学案上我设计了巩固练习供学生复习提高。
对(2)折射时的色散的研究应以一束光线在棱镜中的光路特点突破为佳。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如图),让学生作出光路(光线向底边偏折),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考和理解的过程。“一束光线”的情况简单、直观,学生稍一思考(红光折射率最小)便可得出光谱是上红下紫的结论,自然这也是棱镜色散的原因,一清二楚(要求学生花在学案的图上)。理论和现实往往有出入,为打消学生的疑虑,我又设计了“彩虹实验”加以验证。当天阴天,阳台借不到阳光,我便用小灯泡充当光源,当调整灯前棱镜的角度,奇迹出现了,在这样一个阴天,一道美丽的彩虹出现在教室的天花板上,红、橙、黄、绿、蓝、靛、紫,依次排列。学生又是一阵惊呼,在他们的惊呼声中,我欣慰的看到了理解。对现象解释,我同样采用了多媒体,展示了彩虹的成因(已是水到渠成)。同时及时巩固练习并进行小结、布置作业。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能动的进行探索、实验,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在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理解研究问题的一个学习方法[1]。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是符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同时也是新课标下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重要表现。探究式学习,不仅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学习好课程知识和技能,还有助于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更好的达成教学任务及目标。
一、以学生为中心,处理预设和生成关系
为确保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有序开展,应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设置以体现学生主体性。而这要求物理教师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建立现代教育理念,推行现代教育方式,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对探究式学习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在明确探究式学习目标后,需根据高中物理教学特征、学生的学习实际等,精心设计教案,选择合理适用教学法。同时,还要在学生自主阐述观点、提出疑问等预设基础上,开展不同物理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合作及讨论,并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开展推理,以验证结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学应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关系,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发挥出探究式学习效用。比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中,在动生电动势规律部分的内容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去思考该定律的发展及形成过程,并对该规律形成中存在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及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将该物理规律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而对磁场的产生、金属杆运动等现象有更深入认识,如此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行有更为清晰的思路。
二、选好探究内容,有序实施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基于素质教育的新型学习方法,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能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选好探究式学习内容,将物理的理论知识和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明确探究式学习课程目标,要适应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强化学生物理动手实践经验,确保物理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灵活度和深度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在安排物理课程时,应基于物理重点知识为核心,同时还应营造出轻松、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探究式学习中的乐趣,进而有效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光的折射,折射率》的探究式学习中,应让学生自行去了解和认识光的折射是什么现象,在自主探究中了解光的折射原理,进而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光的折射率,并掌握折射率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引导学生动手去检验光的折射率,让学生自行探究,逐步建立符合自己探究学习方法。
三、重视物理实验,有效开展探究实验
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实验能力的重要路径,所以在探究学习中要加强实验教学。实验不但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也是验证、总结的重要基础。探究式实验学习应注重过程和新知获得体验,所以教师还应特别重视物理实验的设计,在设计实验中必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发现和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因学生在思维、认知水平等方面是有差异的,因而设计的实验方案也不尽相同。比如:《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教学中,回顾初中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再引导去探究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到透镜距离和像的大小、像的正倒的关系,在实验中让学生了解不同实验参数的操作方法、结果是有差异的。
四、重视探究深度,实施过程性评价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探究式学习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表现,对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推进作用。但要强调探究式学习并非现代教育中唯一创新教学法,在开展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探究式学习深度,应根据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和教学任务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此才可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物理探究,进而实现高中物理的优质高效。在物理探究式学习中,师生间的互动和共同探究是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可更好培养和强化学生物理思维,在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基础上,可有效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学习心态[2]。同时,通过寻找、提出、分析及探索问题,强化师生间的互动,进而在反思、归纳及总结中,教师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发展,进而有效的强化学生自信心,最后真正达到探究式学习目的[3]。通过过程式评价,还可让学学会探究学习的一般性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翻阅资料-实验探究-提出假设-验证-得到结论。总之,高中物理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探究式学习重要性,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主体性发挥为前提,选择好探究式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还应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如此才能实现优质高校的物理探究式学习。
参考文献:
[1]戴光明.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理科考试研究.2015,8(1):450-451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不停地去创造,对每节课我都会细细品味,或欣喜、或迷茫、或自责……从中摸索着研究的方向,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教学评比课可以说是我教学能力提高的促进者和见证者,在这些课的前前后后本身就是学习、反思、再学习的过程。
1997年11月,在我工作第三年就请缨参加区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面对区内物理教学的佼佼者,我通过了写教案、说课预赛顺利闯入决赛,但在决赛中我遇到了不熟悉学生、不熟悉教材的困难,因为那时将一期课改新教材高二内容《光的反射和折射》作为唯一比赛内容,而比赛地点放在齐贤中学。我并不气馁,仔细研究教材并设计教案,将引导学生研究光的折射定律定为本课的主线,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一个开端,实际上当时研究性学习的提法还不普遍,但在教学比赛中明显感到对学生的准备还是不足,最后获得“二等奖”。虽然有点遗憾,但在这一过程中我所获得的及促使我去追求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有许多东西在平时教学中你是感觉不到的。比如“说课”,在这之前我所知甚少,比赛前我仔细研读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揣摩如何将一节课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呈现出来,这对我以后的教学也起到了很好促进作用。还有在教学准备过程中,组内老教师对教学每一环节都进行悉心指导,可以说是倾其所有,这种学习是终身受益的。经历这一过程,对我的教学心理素质也是一次极好地锻炼。然而这次教学评比中所出现的问题对我触动更为大,也在很长时间内我将“让学生全身心融入我的课堂”作为我教学的基本追求。
而后我也非常珍惜每次公开课、教学评比课,在1999年5月我参加了区教学选拔赛,并在同年10月参加了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获得“二等奖”,在2001年4月,我向全市物理教研员开了一节教学研究课,这些课每次都促使我去思考、去学习、去创新,我尝试过情景教学模式、主题研究交流学习、物理方法教学等,当然每次课都会留下一丝遗憾,但或许就形成了我新的追求。在近六年连续的高三毕业班教学中,我研究过专题讨论复习模式的课题、推行过主题研究性复习、开辟过学生讲坛、建立过学生学习档案……其中有两项成果还在市级刊物发表,感悟最深的莫过于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让他们信心百倍地进入人生的任何考场。
二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道路上的必经之路,在我完成上海市青年教师课题《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与研究》之后,体会犹深。在苦苦探索提升学生质疑能力之路时,更深切感受到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有不断的进步。
研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质疑是思维的开始、创新的基础,但质疑心理学基础何在、质疑能力又如何评价和培养,研究一开始这些问题就紧紧缠绕着我。平时忙于教学而疏于教学理论学习的我,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我有目的翻阅各类杂志,学习有关认知论思维论的专著。从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到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从中认识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学观、知识观对教育的影响;这些理论的学习极大地影响了我的教学观,指导着我质疑能力培养策略的制订。但在其中也曾出现彷徨,本想先致力于学生质疑能力外显的研究,想了解质疑的心理学发生机制,但发现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而自己缺乏理论研究的根基,只好作罢(可能以后会将其作为主攻方向)。最后转向结合二期课改的实践,致力于操作策略的研究。为了作好调查,我又自学了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理论,实践中又碰到许多问题感觉调查力度还不够。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深切感受到学无止境。
研究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培养学生批判精神时,自己更应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满足于经验思维的教师总以为这些结论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使用,可一旦变化了学生、变化了教材或变化了时间,或许原先成功策略就失去了价值。二期课改教材刚一推出,上课教师不适应、不习惯,实际上这是教师的习惯性思维在作怪。在研究中,我就不断告诫自己要反思,要做学生质疑的楷模,每一个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不能靠经验而要看事实。“预习提问”刚推出时,学生敷衍了事的很多,我并不把它简单认为学生不认真,我反思整个操作流程,发现评价激励不及时是症结所在,我们及时调整策略使评价有力促进问题质量的提高和质疑意识的增强。我始终认为:“最好的教师可能是那些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和思虑从而掌握了技能和增长了智力的人们”。
表情是指教师的面部表情,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沟通的重要渠道。一个教师的喜怒哀乐,都通过面部表情体现出来,表现得恰到好处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不受学生欢迎的表情有以下几种。
“威严型”:面部表情过于严肃,板着面孔,不苟言笑,这样必然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由此对教师惧而远之。
“疲倦型”:课堂上有气无力,精神萎靡不振,呵欠不止,使学生松懈倦怠。
“呆板抑郁型”:带着忧郁或呆板、拘束的神情,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兴趣锐减,感到上课是一种痛苦。
二、目光
在课堂上,眼睛是师生间感情交流的窗口,而眼睛交往的核心是目光。目光的接触是非语言沟通的主要信息来源,几种错误的目光倾向有以下几种。
“走马观花”:“四目交往才会让双方感到心灵的相互碰撞,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教师不能把目光在学生中间扫来描去而没有真正注视任何人。”[1]
“视而不见”:有些老师讲课时根本不正眼看学生,他们要么盯着教案不放,要么望着天花板,要么望着窗外或背对学生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这样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怀疑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谙程度。也容易对学生产生催眠作用,使他们的思维和情绪渐渐转入抑制状态。
“心神不宁”:教师授课时不停地看表,不住地揩脸擦汗,客观上使学生急躁不安,无心上课。
“情有独钟”:教师在讲课时,目光总是对着他的几个最得意的学生,或只是习惯看前几排,而忽视了大多数,这样难免有些学生搞小动作,开小差。
三、手势
手势是在特定情境下,教师通过手的各种动作向学生进行某种暗示的一种体态语言。不恰当的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无目的型”:有些教师在讲台上常出现一些不经意的动作,如摆弄教案、粉笔、钢笔、衣扣,扭动手指、搓手,手提裤子,拢头发,挠耳朵,挖鼻子,揉眼睛,提眼镜等等,这些习惯性的动作都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分散学生听课精力。
“兰花指型”:教师拿着粉笔板书时,手指像兰花一般,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吸烟型”:烟瘾大的教师,拿粉笔如拿香烟,还时不时用食指弹弹,引起学生效仿、讥笑和轻视。
“一阳指型”:教师用一个手指叫学生来回答问题,使他们感到教师态度强硬,不够尊重他们的人格,容易产生反感情绪,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吸收。
“南辕北辙型”:手势和语言不协调,口中讲的是一套,手势打的是另一套。例如,用地图讲课时,说的是北京,指的却是南京,这样只能使学生的思维一片混乱。
四、走动
走动是教师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讲课时并不总站在一个位置上,而是适当地在讲台周围走动;另一种是在学生做练习、讨论、实验时,教师在学生中间走动”。[2]教师课堂上的走动存在以下几种不当之处。
频繁走动,来回穿梭:教师在课堂上来回穿梭,像走马灯一样,还时常碰着学生的胳膊或书本,使学生对教师很反感。学生在做练习答卷子时,教师在他们中间走来走去,有时在他们身后或身边停下来,看看试卷等,这样易造成他们情绪紧张,扰乱正常的思维活动,影响他们脑力劳动的效率。
固守三尺讲台:教师主要从讲桌后边走到讲台的左边或右边,很少到学生中间走动,在使用多媒体时更是如此。这样就扩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与教师有隔阂,不利于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五、站姿与坐姿
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应注意自己的每一个小动作,“站立时身板挺直,昂首挺胸,显得端庄、伟岸,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既庄重又轻松”;“坐着时,也要身体端正,腰板挺直,给人一种亲切感”。[3]
站姿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霸气式”:站立时两手交叉于胸前或背负双手,甚至有的拄着教鞭讲课,盛气凌人,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持怀疑、轻慢的态度,心里不舒服。
“颤抖式”:一条腿站定,另一只脚不停地扣击地面;或者站在讲台后边,用脚蹬黑板下面的墙壁浑身颤动。这容易使学生心理产生疲乏感,同时给学生一种缺乏修养的印象。
“依傍式”:教师一走进教室就喜欢依靠身边的东西――讲桌、黑板下缘等等,作为支撑物。学生就会想老师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体力不支,因而担心老师会随时倒下来,再也无心听讲了。
坐姿存在的问题有“支架式”,即教师坐在椅子上,一只手支撑着下巴或趴在讲桌上讲课,显得无精打采,心不在焉;“老板式”,即坐在椅子上,翘着二郎腿,颤悠悠;或者坐在椅子上回身板书,懒散懈怠。
六、仪表
教师的仪表,主要指衣着、发式、容貌、服饰等。它是教师心灵的暗示和自然流露。它作为一种信念传递给学生,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导向和熏陶功能。不当的仪表有如下表现。
奇装异服,打扮妖艳:有的女教师穿着服装太花太艳,脸部化妆太浓,佩戴时髦的首饰,使用强烈刺鼻的香水,戴着墨镜,穿着尖头高跟鞋或者高筒的马靴;身体胖的教师穿紧身衣,身体瘦的教师穿宽松的衣服。这样的着装给学生造成一种很别扭的感觉,影响他们的听课情绪。
衣容不整:有的教师比较随便,常常出现系错扣子、衣领未翻、戴歪帽子、腰带附在外很长、头发蓬乱、染着不同颜色的发型、胡子拉碴或者整日油头粉面等现象。这些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
综上所述,无声的教态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它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非语言行为修养,关注自身的教态。
注释:
[1]王学成.教师的教态面面观[J].自贡师专学报(综合版),1996,(3):63-65.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遵循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不变法则。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强调的总是知识,而不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学生成了单向容纳知识的客体,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更不用说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一轮的课改,犹如拨云见日,让教师豁然开朗:给予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创新的思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才是他们终身受用的。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传统的课堂,教师是按着教案模式化地教,学生是机械地学、记忆性地学。学生学习只是为了接受结论、公式,失去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的。而理想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心情愉悦的舞台,是照亮学生今后人生发展的舞台,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有生命力的课堂,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要训练的是对知识的探究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掌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方法,提高课堂的生命力。
一、新颖的课堂导入,将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
物理学科是紧密联系生活、社会的学科,脱离了生活实际,讲解纯理论知识,学生会感觉索然无味。而新颖的课堂导入,恰恰能够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期待。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导入法。
1.趣味导入法
上课前可以通过小幽默、小游戏、小实验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密度》一节的讲解中,我先讲了一个小幽默:丈夫买了几斤廉价藕,满以为可以对妻子炫耀了。不料妻子破口大骂:“笨蛋!为何不买别的菜,这藕一斤少说也有半斤窟窿啊!还说便宜?”话音刚落地,学生哈哈大笑。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妻子为何破口大骂?经过学生的讨论,顺利地进入密度的教学。
2.实验导入法
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上《大气压强》这节课时,我先拿出一个剥了壳的熟鸡蛋,一个玻璃瓶,然后问大家谁能够将鸡蛋放进瓶子,由于瓶口比鸡蛋的直径小,自然就放不进去。学生质疑声四起。这时我不慌不忙地先点燃一团酒精棉投入瓶内,接着鸡蛋的小头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蛋被瓶子缓缓“吞”入瓶肚中。学生发出了惊叹声。我趁机问道:“你们想知道原因吗?”“想!”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这样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够为本堂课的教学服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我认为都是可以采取的。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教学情境是组织教学的有效手段,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教学情境的类型有很多种,如:问题型,探究型等,但不管采取哪种类型,都必须是有针对性和真实性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开发的,脱离了这些基本原则,教学情境就是华而不实的,甚至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下面是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1.问题型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串联起一系列的知识点,使整节课富有层次感。好的问题应该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在阴天晾晒的衣服也能干?为什么有风的天气,衣服会干得更快?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可乐瓶上为什么有水,是可乐瓶渗水吗?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很容易使学生心理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
2.探究型情境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探究型情境就是要让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诱导他们进行积极猜想,主动尝试。例如,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在学习完光的折射概念后,我设置了如下的情境:在一个盛水的玻璃杯中放入一枚硬币,让一位学生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往下移,当眼睛看到硬币时停止,让该生用一支铅笔去戳硬币,这个学生几次都没有戳中。这时,下面学生议论纷纷,笑声四起,个个都想上来尝试一番。这时,我又让几个学生上来操作,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时,全班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眼里满是疑惑,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我通过这个小情境,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这一知识点上来。这个实验所需的器材很简单,给学生以实践体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寻求答案的积极性。
三、师生互动,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
师生互动,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平等、民主。学生主动学习,可以大胆地向教师提问题,也可对教师的结论提出质疑。教师则可以利用语言、眼神,甚至肢体语言对学生的行为表示认可赞赏。可以说,师生互动不仅是知识的交流,也触发了情感的碰撞,使课堂上多了一份真情,师生是亦师亦友,共同进步。
有句话说得好,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失去兴趣将是教师的灾难。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是能够实现自我、积极参与、民主平等、寓教于乐、充满激情和快乐的课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让课堂由“沉重”变得“生动”,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86-01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高效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与实践,下面,我浅谈一下我对如何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认识。
一、分析低效的原因
我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不和谐的原因造成的。
从教师方面,那应该是,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也忽视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学习不得法,练习、作业粗心、马虎,教师讲评了订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更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
二、因材施教,创造高效课堂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备课各环节,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题目设计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