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6 19:18: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航空维修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TF5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3-0077-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3.040
对于航空事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安全性是整个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在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之初,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基本的科学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从而使飞机设计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性因素。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相关的设计水平逐渐提高,在飞机设计的过程中其安全性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对于航空器维修工作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差异性。因此,在现阶段的技术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提高飞机安全设计的因素,还要重视维修工程的建立与管理,从而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航空维修生产中存在的人为因素
1.1 维修人员存在技能差错
在航空维修工作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技术维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熟练的技术形式,在维修过程中冷静分析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而其中的技能差错主要是指相关的技术维修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原因的限制,对于相关的维修事项没有及时处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航空维修工作造成了影响。
1.2 知识技能中存在的问题
在航空维修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知识错误是维修人员所面临的新型维修状况。相关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性的指导,在工作中参考资料存在着不全面的现象,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维修工作造成了影响,而当维修技术出现错误时,维修人员并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及时的改正。与此同时,由于维修人员在技术施工的过程中对于相关法规的认识出现错误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相关的维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其意识不足,从而为整个维修工作留下了安全隐患。
1.3 维修过程中存在的综合性错误
在航空维修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综合性的错误主要是指相关维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知识掌握得不全面、技能存在不足以及对相关的法规认识不完善所造成的错误。而这种错误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在维修过程中,技术人员对于维修状况认识不足。例如,在航空设备的维修过程中,由于相关的维修人员对维修技术不熟悉,对于错误的判定处于基础的认知过程中,从而在技术完善的过程中出现了技术错误的现象。
2 航空维修生产中存在的人为因素分析
对于航空设备的整个维修工作而言,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会发生人为因素的风险。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这种现象,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将这种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在维修过程中通过对飞机的内外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飞机中的内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关的联系性,因此,全面性的控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而在整个维修工作的建立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人为因素,因此,在航空设备的维修过程中要避免人为因素,就应该做到:首先,在维修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对专业判断造成干扰;其次,要避免由于长时间缺乏相关工作经验而产生人为因素;最后,要全面性地避免操作不当而产生的原因。所以在维修过程中,维修人员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由于状态不佳而造成的人为因素。
3 航空维修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的防范措施
3.1 提高航空维修工作的地位
航空维修工作在航空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飞机的安全性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减少由于维修过程中人为因素对整个过程造成的影响,应该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充分地认识到维修工作的重要地位,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与此同时,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要增强资源的投入,改善原有的工作状况,从而使维修人员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充分展现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维修人员的凝聚力。而且,在技术维修的过程中可以实行按劳分配的工作模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3.2 营造安全性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航空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从而使相关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化的感知,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过程中,可以使航空维修中的维修人员在平等的竞争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实力,也会形成一种和谐的工作环境,促进员工之间的团结合作,提高人们之间的信任度,从而为整个维修工作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与此同时,在企业文化的建立过程中,要积极的宣传安全文化,企业领导在工作过程中要以安全发展为基本的指导理念,并要以身作则,为员工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方向,从而使员工在维修工作的进行过程中会以安全为基本原则,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为整个行业的安全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建立规范化的人员维修制度
通过标准化制度模式的建立,可以将安全性的发展因素作为维修过程中的基本准则。与此同时,在严格化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航空企业全面性的发展。对于相关的维修人员而言,在其工作之前一定要熟读《飞机维修手册》和《工作程序手册》,在维修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从而保证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发展。在工作过程中得到规范的同时要及时提升工作人员道德思想,从而将规范化的行为模式变为主动、自觉的工作模式,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由于人为因素不足而产生的风险损失。
3.4 提高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
汽车车载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王箴.CAN总线在汽车中应用[N].中国汽车报.2004.
[2]邬宽明.CAN总线原理和应用系统设计.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6.
[3]周震.基于CAN总线的车身控制模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4]李刚炎,于翔鹏.CAN总线技术及其在汽车中的应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5]杨维俊.汽车车载网络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李东江,张大成.汽车车载网络系统原理与检修.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汽车车载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法)胡思德.汽车车载网络(VAN/CAN/LIN)技术详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马春阳.汽车CAN总线技术及其检测维修[J].汽车技术,2007.
[3]吴作斌.CAN总线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及检测维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
[4]付亮.CAN总线技术及其在现代汽车中的应用[J].中国汽车制造,2006.
[5]杨庆彪.现代轿车全车网络系统原理与维修[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汽车车载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黎顺杰;基于FPGA的PCI一CAN通信系统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3
[2].谷小刚;基于FPGA的CAN控制器设计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
[3].赵国良;基于FPGA的CAN-USB协议转换系统的设计[D].安徽理工大学.2014
[4].薛媛;基于CAN总线的图像压缩系统FPGA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5].胡松华;基于FPGA和CAN总线汽车数字仪表的ECU设计[D].南昌大学.2010
[6].赵城;基于FPGA的CAN总线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D].扬州大学.2013
[7].尹杰;基于FPGA的CAN总线与以太网的网关设计与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2
[8].潘玉静;基于FPGA的CAN控制器软核的设计与实现[D].合肥工业大学.2011
[9].贺漾;基于CAN、ARM+FPGA小型PLC的人机界面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广西工学院.2011
[10].王方方;基于FPGA的嵌入式Ethernet一CAN通信卡的设计与研究[D].湘潭大学.2012
[11].彭成;船舶电站模拟仿真一基于FPGA的测频测相及CAN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06
[12].孟庆仙;基于ARM和FPGA的无线遥控仿人机器人双重控制系统研究[D].云南大学.2010
近年来,西安航空职工大学试飞院工学院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专业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对用人市场的充分调研,结合试飞院行业性质特点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培养的毕业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赞扬,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只有在对航空机电维修专业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方面有所创新,坚持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确保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教育优势与可持续发展水平。
在我们学院高职教育近几年发展的基础上,针对特色专业的发展,谈几点看法。
1 坚持并优化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培养目标
我们学院制定的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从事航空机械、电子设备的维护、维修技能,初步掌握航空机械、电子设备故障的分析、排故方案设计及实施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服务面向军队装备系统和国防工业系统等相关的大型企事业单位以及民航系统的相关单位,从事航空机械、电子设备维护和管理。根据近几年民航的迅速发展和我们学院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毕业生应聘去向,培养目标有所调整,重点向民航系统倾斜。
学院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航空机电维修技能人才培养特点,教学要求加大实验、实践、实训比例,教学内容主动契合航空机电维修产业发展的需要,适应民航及航空维修的发展。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定位准确,有利于专业建设的持续性发展,应继续坚持和进一步优化。
2 优化教学模式,强化教学管理
转变教育观念,狠抓实践教学,切实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向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针对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对实践课程要求较高,应继续完善以综合实习、课程实习、维修实习及专业实践技能鉴定为主线的实践环节,编写完善实践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及讲义。在实践课程的组织过程中,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每个实习环节都具有针对性,能够解决以后工作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例如维修实习以飞行的四个阶段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飞行前、飞行后、再次机务出动准备及机械日的具体工作,再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维修实习的内容,Et后学生在机场实际工作时就能明确机务维护的各个环节,较快的进入适应工作环境。在实践课程的考核中,尽量模拟机务维护的实际情况,设置可恢复性故障,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实践课程的教学和考核的操作性进一步增强,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水平。
根据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培养目标和生源实际情况,逐步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切实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重社会评价,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客观的试题库,避免考试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的情况发生,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
3 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近几年,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发展较快,为适应用人单位及市场需求,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更新的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实用知识和前沿知识,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例如,在航空机电维修专业航电方向增加了《雷达原理》、微波通讯》两门理论课程,并相应增加了两门课程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对飞机雷达系统及通讯系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满足了民航系统对机务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的竞争力。
同时应根据国家民航执照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适当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在以后的考证过程中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岗位竞争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潜力。目前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航空机电维修专业规划教材满足了这一要求,学院教学内容应参考这套教材,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修改。学院在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机械方向选用了《航空材料》、《飞机构造》两门教材,并将增加《航空电气技术》课程的设置。通过这些调整,满足了学生参加资格考试的需求,同时弥补了机械方向专业学生对航空电气基本知识缺乏的客观现实。
4 优化教学队伍及专业管理队伍
0引言
目前飞机航线维修中,通常依据维修手册或故障诊断系统确定故障原因和故障隔离方法。由于缺乏充分的参数依据,又无现场检测手段予以补充,上述方法均不能给出准确的故障原因和故障隔离方法,维修人员只能按给出的故障原因范围逐条试故障隔离障,直至找到真正的故障。随着维修经验的不断丰富,在保持手册故障隔离规范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经验条件寻求最佳故障隔离方法,以提高故障诊断效率的工作思路正逐步引起民用航空企业的重视。本文正是在上述思路指导下,以民航排故经验专家系统为基础,使用改进的灰色关联算法,对其知识库中故障隔离方法的使用进行优化决策,在优化故障诊断过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改进的灰色关联算法(以下简称关联算法)建立在航空公司排故经验专家系统的知识库基础上。知识库记录了航空公司飞机维修过程中,经使用验证为有效的故障隔离方法,这些方法既具有维修手册中故障隔离方法的共性,又具有航空公司所属飞机故障隔离方法的个性。通过统计这些方法的使用情况、应用对象和环境等多因素,采用关联算法对同一故障描述下多种故障隔离方法进行优先排序。
1关联算法的基本信息
关联算法分三个部分:(1) 针对不同飞机个性,各种故障隔离方法使用的优先顺序计算;(2) 针对不同季节个性,各种故障隔离方法使用的优先顺序计算;(3) 针对所有同型飞机共性,各种故障隔离方法使用的优先顺序计算。算法框图如下:
航空领域中的人因失误随着现代化和自动化的发展没有消弱,人在维修系统中反而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机械设备先进性的提高,人在操作中的失误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设计、制造、维修和训练都需要更为高超的技能和心理素质作为支撑,因此人因失误成为航空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调查现今我国工业企业的直接或间接的人因失误高达85%,因此我们着重对航空维修中人因失误及其控制做浅要分析。
1航空维修人因失误分析
1.1人因失误的基本特征
人因失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重复性。人因失误不是提前设置好的程序或机械性的运作,因此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态下很可能由于同一个原因导致类似的事故发生;二是引发事故的潜在性。航空工作人员在工作状态下受到外在或内在原因的影响,很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引发事故;三是可修复性。人因失误由于其主体是高智能的人,工作人员可以凭借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现有的环境条件对其造成的事故后果及时处理,从而减缓或消除事故后果带来的影响;四是学习能力。人因失误可以根据学习各种技能来增加自身的工作能力,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1.2航空维修人因失误的分析
航空维修中人因失误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是违规。据调查航空维修人因失误中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违反规定而引起高达45%,由此可见,违规是人因失误的主要原因;二是知识技能缺乏。现今我国航空维修对于维修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维修人员不仅仅需要巩固传统的维修知识与技能,还需紧跟时代的步伐,接受新的维修技能,从而增加自身的综合判断能力,降低其在维修过程中的事故概率;三是监管不到位。维修人因失误发生概率不断上升,监管不到位导致维修人员违规操作,增加人因失误的概率;四是维修文件不规范。维修文件是维修人员工作时的基本依据,维修文件的不完善或错误直接导致维修人员的错误操作,从而造成安全事故;五是设备工具的不健全。维修工具是维修工作的基本设施,一个先进的、健全的设备工具是维修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避免维修人员在缺乏工具设备或设备质量问题的环境下选择其它途径,从而埋下安全隐患;六是维修环境的不达标。良好的维修环境是提高维修人员工作效率的必备条件,反之亦然。例如通风、照明等环境因素不达标,不仅仅可能造成航空事故的发生,还有可能危机维修人员的生命安全等。
2航空维修人因失误控制的有效措施
2.1优化维修环境,提供全面的维修设备工具
改善航空维修环境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维修工作人员的工作现场的清洁状态,将该环境中的设备工具归纳整理,放置在规定的固定位置,并保持现场的干净,对不相干的设备工具进行清理,对不符合规范的维修设备工具进行维修或更换;另一方面是优化维修故障制度,维修文件,将其较为专业的维修术语尽可能转化成简单明了的看图说话,甚至让初学者能够根据操作图片“对症下药”,并对故障进行正确维修;第三方面是维护维修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例如在湿度、温度和空气质量等方面得到保证,在保证维修人员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促进其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工作,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降低维修人因失误的概率。
2.2提高航空维修人员的综合素养
航空维修人因失误很大程度上源于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达标引起,而提升航空维修人员综合素养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案一方面是建立系统的培育与教育机构,针对航空维修所需的技能人才进行专项培训。航空维修教育与培训机构要针对不同阶层的员工进行培训及再教育,并针对该机构建立系统的监管体系与制度,确保该教育与培训机构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对维修人员要定期进行考核,确保该职员的专业水平,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制定出定期培训,针对具有潜力的员工着重进行设计方面的培训,建立针对性强的培训机构,从而实现提升整体维修人员的综合技能与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是从社会上招聘一些高技能和设计方面的人才,提高对维修人员的要求,经过层层考核,选拔出符合航空维修企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这些主干人才组建自己的团队,从而整体上提升维修人员的综合素养,降低人因失误的概率。
2.3优化管理制度与落实
人因失误的概率持续不降,很大原因源于管理层的监管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存在安全漏洞,从而引发维修事故,通过不断改进、优化管理与制度,虽然该改进短期内不能见效,但是却从根本上降低航空维修人员因个人失误造成维修事故。管理体系的优化手下要在航空全体员工心中建立人因失误的严重性,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严格规范维修操作规程,培养员工较高的职业素养,在心理与技能双重要求下进行维修工作;其次是重视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不仅仅是管理人员的重视,维修人员也应该意识到自身安全的重要性,工作期间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佩戴安全设施,管理人员也应该随时监督维修人员安全设备佩戴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考核,对维修现场也要不断排除安全隐患,尽可能保证维修人员的人生安全;再次是做到责权分明、责任到人,硬性增加维修员工的责任感;最后是质检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随时监管维修人员的工作,建立自检、互检和专检三项检查制度,保证其规范化操作和维修产品的质量,从而降低维修事故的发生概率。
3结语
综上所述,航空维修人因失误是其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人因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首先分析人因失误的特征及在航空维修领域中的主要诱因,主要从环境与设备、综合素养和管理制度三方面提出对其控制的具体方案,从而降低在航空维修领域中人因失误发生的概率,并提升我国航空维修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航空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航空维修人为失误分析及控制[J].科技风,2013(18).
[2]夏克强,谢丽梅,时钟,李小兵.生产系统人因失误评价技术研究[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4(05).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216-01
航空领域中的人因失误随着现代化和自动化的发展没有消弱,人在维修系统中反而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机械设备先进性的提高,人在操作中的失误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设计、制造、维修和训练都需要更为高超的技能和心理素质作为支撑,因此人因失误成为航空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调查现今我国工业企业的直接或间接的人因失误高达85%,因此我们着重对航空维修中人因失误及其控制做浅要分析。
一、 航空维修人因失误分析
1. 人因失误的基本特征
人因失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重复性。人因失误不是提前设置好的程序或机械性的运作,因此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态下很可能由于同一个原因导致类似的事故发生;二是引发事故的潜在性。航空工作人员在工作状态下受到外在或内在原因的影响,很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引发事故; 三是可修复性。人因失误由于其主体是高智能的人,工作人员可以凭借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现有的环境条件对其造成的事故后果及时处理,从而减缓或消除事故后果带来的影响;四是学习能力。人因失误可以根据学习各种技能来增加自身的工作能力,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2. 航空维修人因失误的分析
航空维修中人因失误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是违规。据调查航空维修人因失误中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违反规定而引起高达45%,由此可见,违规是人因失误的主要原因;二是知识技能缺乏。现今我国航空维修对于维修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维修人员不仅仅需要巩固传统的维修知识与技能,还需紧跟时代的步伐,接受新的维修技能,从而增加自身的综合判断能力,降低其在维修过程中的事故概率;三是监管不到位。维修人因失误发生概率不断上升,监管不到位导致维修人员违规操作,增加人因失误的概率;四是维修文件不规范。维修文件是维修人员工作时的基本依据,维修文件的不完善或错误直接导致维修人员的错误操作,从而造成安全事故;五是设备工具的不健全。维修工具是维修工作的基本设施,一个先进的、健全的设备工具是维修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避免维修人员在缺乏工具设备或设备质量问题的环境下选择其它途径,从而埋下安全隐患;六是维修环境的不达标。良好的维修环境是提高维修人员工作效率的必备条件,反之亦然。例如通风、照明等环境因素不达标,不仅仅可能造成航空事故的发生,还有可能危机维修人员的生命安全等。
二、 航空维修人因失误控制的有效措施
1. 优化维修环境,提供全面的维修设备工具
改善航空维修环境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维修工作人员的工作现场的清洁状态,将该环境中的设备工具归纳整理,放置在规定的固定位置,并保持现场的干净,对不相干的设备工具进行清理,对不符合规范的维修设备工具进行维修或更换;另一方面是优化维修故障制度,维修文件,将其较为专业的维修术语尽可能转化成简单明了的看图说话,甚至让初学者能够根据操作图片“对症下药”,并对故障进行正确维修;第三方面是维护维修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例如在湿度、温度和空气质量等方面得到保证,在保证维修人员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促进其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工作,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降低维修人因失误的概率。
2. 提高航空维修人员的综合素养
航空维修人因失误很大程度上源于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达标引起,而提升航空维修人员综合素养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案一方面是建立系统的培育与教育机构,针对航空维修所需的技能人才进行专项培训。航空维修教育与培训机构要针对不同阶层的员工进行培训及再教育,并针对该机构建立系统的监管体系与制度,确保该教育与培训机构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对维修人员要定期进行考核,确保该职员的专业水平,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制定出定期培训,针对具有潜力的员工着重进行设计方面的培训,建立针对性强的培训机构,从而实现提升整体维修人员的综合技能与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是从社会上招聘一些高技能和设计方面的人才,提高对维修人员的要求,经过层层考核,选拔出符合航空维修企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这些主干人才组建自己的团队,从而整体上提升维修人员的综合素养,降低人因失误的概率。
3. 优化管理制度与落实
人因失误的概率持续不降,很大原因源于管理层的监管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存在安全漏洞,从而引发维修事故,通过不断改进、优化管理与制度,虽然该改进短期内不能见效,但是却从根本上降低航空维修人员因个人失误造成维修事故。管理体系的优化手下要在航空全体员工心中建立人因失误的严重性,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严格规范维修操作规程,培养员工较高的职业素养,在心理与技能双重要求下进行维修工作;其次是重视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不仅仅是管理人员的重视,维修人员也应该意识到自身安全的重要性,工作期间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佩戴安全设施,管理人员也应该随时监督维修人员安全设备佩戴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考核,对维修现场也要不断排除安全隐患,尽可能保证维修人员的人生安全;再次是做到责权分明、责任到人,硬性增加维修员工的责任感;最后是质检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随时监管维修人员的工作,建立自检、互检和专检三项检查制度,保证其规范化操作和维修产品的质量,从而降低维修事故的发生概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航空维修人因失误是其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人因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首先分析人因失误的特征及在航空维修领域中的主要诱因,主要从环境与设备、综合素养和管理制度三方面提出对其控制的具体方案,从而降低在航空维修领域中人因失误发生的概率,并提升我国航空维修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航空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伟.航空维修人为失误分析及控制[J].科技风.2013(18).
《航空维修工程管理》是针对机务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限定选修课,主要讲授民用航空工程管理的概念、方法与相关理论。而原针对普通本科学生开设的《航空维修工程管理》课程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和考核不科学等问题,无法满足卓越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在卓越计划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课程组教师的努力,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更新,更重要的是,利用调研等方法收集了大量与工程管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及视频等,通过整理、制作了相关的教学案例,形成了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1 教学大纲的调整
课程教学大纲是实施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课程改革首先需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
原《航空维修工程管理》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和考核不科学问题,此次教学改革,在充分调动课程组教师的积极性基础上,通过向各航空公司的维修管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调研,尤其是特别重视各高级管理人员的问卷与谈话,这对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有更加切入实际的工程实践参考背景。
该课程的重点应当是使学生掌握工程管理的各类相关文件的制订,并了解航空公司工程管理的组织架构与工程决策等相关内容。综合分析后,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5个部分。
第一部分,航空维修管理简介及民航规章对工程管理的要求:简要介绍民用航空维修理论的发展与民用航空维修的发展趋势,介绍航空维修管理的组成,使学生了解工程管理在航空维修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重点讲解CCAR-121对工程管理的要求,说明CCAR-121与CCAR-145对于工程管理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说明FAA与EASA相关规章的要求;民航适航规章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因为在前期课程飞机适航管理中,学生已经有所了解,但是适航规章又是难点,在本门课程中,将适航规章的内容规定如何运用到航空维修工程管理中,是学生真正需要熟悉掌握的。
第二部分,维修理论:对于单一定时维修思想,重点分析其理论基础,使学生了解该思想在现代飞机维修管理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MSG-2原理的思想方法;重点掌握MSG-3的系统/动力装置分析、结构分析、区域分析及L/HIRF分析的方法;在现代维修思想中,MSG-3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以便制订管理当局、使用单位及制造厂家均能接受的维修审查委员会报告。维修审查委员会报告的详细内容将由使用单位、制造厂家和制造国管理当局的专家们共同制订。使用MSG-3方法,是为了确定初始预定维修要求,可用于制订航空器运行维修要求,确定所有预定维修工作和间隔以及这些要求的改进。在航空维修工程管理中,掌握MSG-3方法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某一系统、结构或者区域,将具体的实例引进,让学生主动去分析维修任务的内容,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比抽象地去说更具有实践性教学效果。
第三部分,工程管理相关文件:重点介绍工程管理的各类文件的颁发、作用,介绍S1000D与IETM技术。其中,S1000D与IETM技术本次大纲新增加内容。S1000D 是使用相互关联的模块化数据组织技术制作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的标准,其目的是解决数据重用和数据共享问题。IETM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Interactive Electrical Technical Manual. IETM)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技术手册,它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程序为载体描述传统的文字、表格、图像、工程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通过合适的平台将其以最优化的方式显示在电子屏幕上[2]。IETM是一种先进的维护保障手段,是技术手册的数字化表现方法。经实践证明,IETM在降低保障费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设备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现代比较先进的维修理念,更能够了解现在维修新技术的发展。
第四部分,可靠性管理:此部分的内容重点讲解可靠性方案的作用,并详细分析可靠性管理与工程管理的关系;可靠性方案是持续适航维修大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管理维修过程的一套规则和做法,其中包括对维修方案的管理,它将使用经验与建立起来的维修管理制度真实而可靠地联系起来,用以改进维修工作。在讲维修可靠性方案时,比较理论化,可以基于某航空公司的维修方案制定的案例,从维修方案改进工作的背景出发去教授,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工程管理中可靠性的实际意义。
第五部分,工程管理的组织机构、维修决策与维修成本:使学生了解工程管理的组织机构,了解维修决策的方法与影响维修成本的因素。让学生能够对航空公司的经济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了解航空公司在保障安全经营的同时,影响其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2 教学方法的改变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航空维修工程管理》原来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课,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改革后,该课程组的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视频、工程案例,采用大量的形象化教学的手段,如针对工程管理的意义,通过播放阿洛哈空难视频,使学生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刻理解工程管理在航空维修中的地位;在MSG-3中加强区域分析部分,对于为什么强调对于既有导线又有可燃物的区域检查问题,学生通过观看联合航空811空难视频很容易理解其中缘由。通过这些空难视频的观看,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其中的问题所在,并且印象深刻,更有利于探讨MSG-3中区域检查任务的问题。
对于航空公司工程管理的过程是通过对某公司的工程文件管理程序为实例进行讲解分析的。类似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在本课程教学中有很多实例,又如针对飞机结构设计思想中的破损安全设计结构,利用自己制作的虚拟飞机结构图进行教学,使得较难的课本内容能够深入浅出的表达出来,在课堂上极大地吸引学生兴趣。这种对于相关内容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加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另外,针对航空公司工程管理的程序,以工程指令的颁发为主线,分析服务通告、适航指令的评估流程等工作,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法[3],将课程与工程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提前进入到机务工程师的角色里,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3 实验教学的加强
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航空维修工程管理的理念和维修管理的科学原理,航空维修工程管理课程设置了实验课程。实验教学目的是在学习维修管理系统的基本职能、结构要素、持续适航、工程管理、质量保证和控制等原理基础上,获得组织和管理维修生产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应用的能力。
航空维修工程管理实验课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航空维修中维修方案的制定流程,使学生掌握机务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作业所依据的维修工卡的编制,提升学生对现代维修理念的理解。进一步认识航空维修企业中维修所使用的各类维修资料、手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应用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互为依存,互为补充,共同组成《航空维修工程管理》课程的重要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实验和探索,更加有效的去学习工程管理知识。实验课程资料主要是波音737NG和空客A320的AMM手册以及相应的维护工卡。学生可以利用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的波音和空客的维护手册,了解维护手册的主要内容及章节编排方法,并利用波音和空客飞机的维护工卡,学习例行工作单卡的形式及其主要内容。本课程的实验报告成绩也会记入本门课成绩中。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中图分类号:U472文献标识码:A
CBM是随着状态监控和故障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出现的,通过内置传感器或便携式外部检测设备进行测试,获取装备运行的特征量信息,借助各种智能推理算法(如物理模型、神经网络、数据融合、模糊逻辑、专家系统等)实时评估装备的技术状态,在装备故障发生前对其剩余寿命进行预测,并根据各种可利用的资源信息结合不同的决策目标实施决策的维修过程。
在CBM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是以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为主,对维修决策研究不够。特别是对状态模型、维修决策模型的建立、求解以及应用都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唐红芳对汽轮机转子和汽缸的二维模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采用C++语言编制了汽轮机以及缸体的温度场实时在线监测程序[1];张秀斌、王广伟等应用比例风险模型(PHM)建立系统运行状态与故障率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维修状态阈值[2];袁志坚提出了一种电力变压器状态维修策略的模糊多属性群决策方法,并通过某一变压器状态维修方案的决策过程,采用折衷型群决策方法具体探讨了模糊多属性群决策方法在变压器状态维修决策中的应用[3];董玉亮提出了多状态特征参数变权模糊综合状态评价方法,利用设备的监测诊断、维修历史数据等信息,使状态评价的结果更贴近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并利用这些结果建立了维修任务决策及优化模型[4];吕文元、杨远涛等利用滤波理论建立设备预测维修的优化模型[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声奎结合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的技术发展过程,阐述了PHM的应用价值[6];邱立鹏在其硕士论文中阐述了基于各种指标的预测分析技术,并使用C++开发了一套完整的基于Microsoft Window9x对设备剩余寿命进行分析和预测的软件[7]。
1先进传感器技术
精确、及时、高效的数据是应用CBM的基础,而传感器作为获取装备状态数据的一种有效工具,在CBM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传感器技术作为一门专项技术,是以传感器为核心,涉及测量技术、功能材料、微电子技术、精密与微细加工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相互融合的技术密集型综合技术,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发现新效应,开发新材料、新功能;向多功能集成化和微型化发展;传感器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目前有很多先进的传感器技术被应用于CBM系统中,如光纤传感器、压电传感器、碳纳米管、微电子机械系统等,这些新型的传感器具有精度高、使用范围广、工作温度范围大、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在CBM系统中应用传感器主要涉及两个问题:
1.1传感器的选择
传感器的选择是获取装备状态数据的首要环节,这是因为传感器一旦确定,与之相匹配的数据处理、故障诊断及其相关仪器设备也就确定。因此测试结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感器的选取是否恰当。传感器选择的一般步骤如图1所示。
1.2传感器的安装与使用
传感器作为一种精密器件,只有正确的安装与使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工作性能,因而在其安装与使用过程中,除了要遵循精密器件一般安装使用规定外,还需要特别遵守如下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测试点并正确安装传感器;2)为确保被测信号的有效、准确传输,传感器的电源电缆、数据传输线要符合规定,正确安装;3)传感器的定期标定与校准是保证数据采集系统正常功能的必要步骤。
2数据传输与预处理技术
2.1数据传输技术
目前主要有两种数据传输方式,即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有线传输是较为成熟的一种传输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种有线数据总线和各种网络如Internet、Ethernet LAN(local area network)等进行数据的传输,并且大多都有各种通信标准、网络协议如TCP/IP、UDP/IP等可以遵循。其数据传输的一般过程是,首先通过各种线缆将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并存储在部件级的监测系统中,然后通过特定的有线网络将部件级的监测数据传输到中央级存储和监测处理系统。图2为两种数据传输方式的简单系统构成。
2.2数据预处理技术
由于不同的状态监测、健康评估和故障预测方法要求不同的数据类型,需要对采集的原始数据信息进行各种预处理,以使数据格式满足后续处理的要求,同时也将便于传输和存储。预处理包括数据的模数转换、去噪声、高通滤波、压缩、信号自相关等。数据处理方式和技术要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选择,如特征提取技术是为了进行故障识别和故障隔离;数据简化是为了剔除不必要冗余的原始数据便于进一步处理;循环计数方法则是为了便于将连续的数据信息转化为离散的数据信息等。
3信息融合技术
传统的信息/数据融合是指多传感器的信息/数据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评估而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
信息融合系统的结构目前尚无形成统一的分类形式,从信息融合的功能角度,可将信息融合过程分为5层,即:检测级(判决)融合、状态级(跟踪)融合、属性级(目标识别)融合、态势评估和威胁估计,如图3所示,其中状态评估和威胁估计主要用于军事领域。
检测级融合的功能主要是判断目标的有无;状态级融合的功能是估计目标的状态(距离、运动速度等);属性级融合的目的是确定目标的身份。这3个层次的融合各有特点。在具体的应用中应根据融合的目的和条件选用。
4结论
本文贯穿车辆CBM应用流程的整个环节,利用RCM分析方法确定CBM的实施对象,明确了CBM在车辆维修中的关键技术,分析了关键技术的具体内容,为车辆开展状态维修提供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唐红芳. 汽轮机寿命在线监测与管理技术研究[D]. 保定: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04.
[2] 张秀斌,王广伟. 应用比例故障率模型进行基于状态的视情维修决策[J].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2(4):19-22.
[3] 袁志坚,孙才新,袁张渝,等. 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估的灰色聚类决策方法[J]. 重庆大学学报,2005,28(3):22-25.
[4] 董玉亮. 发电设备运行与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博士论文),2005.
随着航空产业的不断发展变化,国内航空产业结构也在逐渐调整,航空维修业务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增加,这有利于航空企业的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飞机维修的现状以及3D打印技术在航空领域和飞机维修业务上的应用情况,本文首先对我国飞机维修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对3D打印技术的应用给飞机维修行业带来的影响以及3D打印技术的应用优势进行了研究,最后指出了3D打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这为3D打印技术更好的应用到飞机维修行业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1.我国飞机维修现状概述
飞机维修的早期理念是发生事故以后对飞机故障进行处理,慢慢发展为“预防为主”。因此,飞机维修也被分为了两种:预防性维修和修复性维修,由于维修技术的限制,传统的飞机维修为了达到把危险消除在地面上,满足无外来物、无锈蚀油垢、无缺陷、无故障“四无”的要求,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这种做法虽然保障了飞行的安全[1],但是带来了高昂的维修保养费用,特别是频繁的分解、检查会影响飞机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也会存在人为破坏飞机零部件的现象以及材料浪费的现象。特别是在处理标准零件和部分零件时,不能正确判断报废品和可使用品的界限,造成了材料的浪费。有些维修人员为了减少责任,在维修时都使用新的零部件,这些行为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航材浪费,还提高了飞机的维修成本。
2.应用3D打印技术给我国飞机维修带来的影响
3D 打印技术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它是一种增材制造技术[2],其基本原理是将通过扫描或设计得到的 3D 物体的模型切割成无数非常薄的剖面,然后逐层生产并按原位置叠加到一起,最终得到与设计图纸一模一样的三维物体。该技术最早应用于航空领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后3D打印技术逐渐体现出了使零件轻量化,节省材料的优点,在航空领域零部件生产制造方面的应用逐渐广泛。美国波音公司已经在飞机上使用了3D 打印技术生产的2万多个零部件,GE 航空集团也非常看好3D打印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前景,已经采用3D打印技术生产了LEAP 喷气引擎喷嘴、喷气涡轮的冷却罩等飞机部件,大大减少了零件的个数和部件的整体重量。由于3D打印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时间还比较短,在金属构件制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还不能使用3D打印技术为飞机提供满足标准的受力构件。
3.3D打印技术的应用优势分析
3D打印技术在飞机零部件制造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降低人员技能要求
3D 打印技术大大降低了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只要操作人员能够使用软件和计算机就能够按照既定的步骤生产飞机零部件,这极大的缩短了操作人员的培训时间,增加了工作人员的选择范围,并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入行门槛。
3.2大幅节省原材料
3D 打印技术采用的是增材制造原理,它不需要向传统零部件加工那样经过切割、磨削、腐蚀等工序流程,减少了这些流程中对航材的浪费,基本能够做到“按需取材”,大大的节省了原材料,减少了航材废料,提高了航材的使用效率。例如,使用传统制造技术生产某型飞机的风扇叶片,材料利用率仅有 7%左右,而 3D 打印技术可将材料利用率提高到 80%以上[3]。
3.3更易实现复杂加工
3D打印技术弱化了传统加工工艺中对加工工具和模具的依赖程度,更容易实现对一些想象中的零部件以及复杂结构的零部件的加工,因此,使用3D打印技术只需要注意要加工的飞机零部件的材料和部件尺寸即可。
3.4有效控制制造成本
3D打印技术在控制生产制造成本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优势,因为他不需要复杂的生产制造流程、高水平的技术员以及配套的生产制造工具,只需要熟悉软件和计算机即可,还能够实现复杂工件的一次成型,减少不必要的焊接、组装、固定等工序,大大的减少制造成本。
3.5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在传统的零部件生产制造过程中,必须要经过部件建构设计、生产部件模具、加工零件、焊接组合零件等多个工序,这会极大的延缓零部件的交付时间,而3D打印技术避开了这些繁琐的步骤,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3.6精确复制原物
3D打印技术在复制原物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比如只要知道物体扫描坐标或者模型数据,就能够生产出和原物一样的零部件,这在标准件生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4.飞机维修领域应用3D打印技术的趋势分析
关键词:《民航安全心理学》;人为差错;课程设计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48-02
一、引言
航空运行系统本身具有层次复杂、技术密集的特点,飞行运行环境瞬息万变,“人”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国内外航空事故统计表明,“人”的因素一直是引发航空事故与不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占事故致因的80%以上[1,2]。“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因素是人为因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航空从业人员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与安全绩效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特征和活动的一门科学[3,4]。由定义可见,“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应用对于改善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至关重要。正是由于操作者的心理对于航空运行安全的重要性,国内外大部分航空类院校开设了航空安全相关心理学课程。典型的航空安全相关心理学课程包括《航空中的人为因素》、《航空安全心理学》和《飞行人因与机组资源管理》等。然而,作为中国航空人才的摇篮,在中国航空大学(简称中航大)本科生的教育中,除了安全工程专业外的其他各专业,都尚未开设具有航空特色的安全心理学课程。
因此,本文以《航空安全心理学》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该课程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并根据应用心理学的特点,讨论建设该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和评价方法。
二、《航空安全心理学》内涵
按照心理学研究的层次差异,研究者采用不同的视角,可以将心理学学科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分支和领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从基础和应用两个角度进行划分。应用心理学关注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各种实际领域的应用,显然,《航空安全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领域的分支。《航空安全心理学》又有别于一般的应用心理学范畴,一方面,其强调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航空领域的应用,解决航空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其又涉及到航空业的安全生产问题。因此,《航空安全心理学》的内涵是研究航空这一行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各关键岗位中的“人”造成意外事故、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规律,并从心理的角度提出预防措施。航空生产运行过程围绕飞机展开,根据飞机的生命周期进行。航空业的生产过程涉及飞机设计、制造、流通、使用、维修、报废等多个环节,其中涉及到的影响航空安全运行的关键岗位包括飞机设计制造、飞机驾驶、空中交通管理、机场地面服务和飞机维修等,每个关键岗位中的“人”都和安全紧密相关,“人”的心理既是整个航空运行系统中应变能力最强、最灵活的因素,也是最不稳定、最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最难以标准化的因素[5]。可以说,“人”的心理因素貫穿机的全寿命周期,由心理因素所导致的航空事故和事件屡见不鲜,特别是飞行机组因素占到事故致因的60%左右[6]。
三、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航空的安全运行离不开对关键岗位中“人”的心理规律进行学习与研究,只有对飞行、管制、机务、乘务等特殊工作群体的感知、注意、信息处理、判断决策有清晰、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提升准航空从业者的自我心理意识,从而培养出航空合格的从业者,以便在日后的日常工作中防患于未然。开设该课程有以下两方面的现实必要性:(1)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中航大学生毕业之后,80%进入航空业工作,成为飞行机组人员、空管人员、机务人员、飞机设计制造工程师和地勤人员,可以说他们的工作行为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航空业的安全水平。这些毕业生在学生阶段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安全心理学知识、是否建立了基本的安全生产意识,这对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能否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至关重要。该课程是通过研究航空从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为学生全方面地认识自我、认识行业、认识航空安全的心理活动提供了基础平台。(2)塑造学生安全健康的心理品质。学习该课程,除了有利于促进对航空安全心理学普遍适用性的认识,有利于增强航空安全心理研究的基本能力,还便于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态度,从而形成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通过对国内外航空安全生产特点及人为事故的案例进行分析,以史为鉴,梳理出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环境下的心理隐患,使学生能够了解个人情绪与情感心理对航空安全的影响,了解个性与航空安全的关系,掌握导致人为差错的心理因素,从而便于帮助学生将来在航空关键岗位塑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航空安全心理学》课程设计要素分析
1.课程定位。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建议学生修习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并掌握《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同时,由于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对其他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的掌控,因此,可以将该课程设计为航空类学生的公共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时间为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在学生选课时,不局限于专业自然班,鼓励交叉专业组成课程班级,这一方面有利于交叉知识对创新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对航空安全生产形成链条性思维。
2.课程目标。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航空安全心理学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航空安全心理学的发展现状,熟悉国内外航空生产过程中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不安全事件,并掌握分析该类事件的方法,学会从特殊职业对从业人员心理品质要求的角度出发,整体理解“人—机—环境”相互依存下维护飞行机组人员、管理人员、机务维修人员等的身心健康,保证飞行安全的重要性,为更好地从事航空业奠定基础。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指的是各门学科定的事实、原理、观点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选择一直是个核心问题。因此,课程内容在选择和组织时,除了要考虑到与课程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内容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这对学习者与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它们能否为学习者所接受,以及是否与学校的基本任务相一致等问题[7]。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处理方式,针对不同的从业人员、心理学学习和应用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模块,其中围绕飞行、管制和机务主要包括五个模块:①航空安全心理学基础知识模块。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包括航空安全心理学概述、航空安全心理与伦理问题及对策、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作业行为的神经与心理机制、心理过程与航空安全等。②飞行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本模块主要知识包括飞行技能的形成与掌握、飞行中的视、听觉及前庭觉问题、飞行空间定向与定向障碍、飞行人员的应激及其管理、飞行人员的判断与决策、飞行中的情境意识、飞行员注意分配等。③管制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本模块主要知识包括影响空管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管制员工作负荷与疲劳、管制员的注意分配优化、空管人为差错的预防措施等。④机务维修人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包括影响机务维修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维修人员的疲劳风险监测、机务维修人为差错的预防措施等。⑤航空事故/事件后的心理救援。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包括空难后心理救援的基本程序、事故后心理救援的基本方法、心理救援的技巧、空闹事件中乘客心理疏导、航班延误中的心理危机救援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航空运行各关键岗位中人员的心理因素和安全紧密相关。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中航大现有的航空安全心理相关课程设置存在普及性差、重点不突出、未成体系化的缺点,针对此情况提出了开发建设《航空安全心理学》课程的建议,并从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评价和课例方面进行了分析,该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塑造安全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栗牧怀,李敬.民用航空人为因素研究及应用[R].北京:中国工程院航空工程科技论坛学术报告会报告文集,2002.
[2]Harris,D.Theinfluenceofhumanfactorsonoperationalefficiency[J].AircraftEngineeringandAerospaceTechnology,2006,78(1):20-25.
[3]栗继祖.安全心理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郑林科,张乃禄.安全心理学[M].西安电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5]霍志勤.航空安全中人的因素刍论[J].中国民用航空,2008,(0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