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0 22:38: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民警培训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009年12月18日至2010年1月17日之间,本人参加了江苏省卫生厅的两岸医护交流计划,赴台北荣民总医院神经外科学习交流,短短的一个月间,台湾的风土人情还没有看够,但荣总神经外科已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祖国宝岛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台湾同胞热情真诚。在台湾我们得到了台湾医师联盟和医院领导的热情照顾,而且在交流学习上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台湾的医疗管理、医学教育模式均比大陆发展的要好,尤其是细致化的医院管理;人性化的护理制度;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与时俱进的医疗水平等等,使我此行得益匪浅。下面简单谈几点此次交流的体会,希望在今后的工作、教学过程中能加以借鉴。
1、台湾医师的工作强度和敬业精神。
相对大陆的情况来说,台湾神经外科医生的工作强度明显要高于目前大陆神经外科。台湾神经外科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工作相当刻苦。部分同他们的体制有关系,因为神经外科专科医师一直到被聘为主治医师以前,工作单位并不固定,为谋求一个比较理想的职位,他们必须要拼命丰富自己的专科知识,以及手术的基本功。他们的工作时间很长,早上通常7点钟以前都到医院了,每个医疗小组的工作是相对独立的,到院后如果不是参加大交班(荣总医院神外不是每天都交班的,一般每周只有一次),就立刻投入到紧张的临床工作中去,先在主治医师的带领下查房,查房时间不长,查完房就进手术室了。每个临床小组每天都有手术,少则1台,多的时候有3到4台。虽然数量上的情况同苏州差不多,但是他们的人手很少,每个临床小组只有一个主治医师,下面有2到3个住院医师,没有研究生、进修生等。所以工作量相对来说比较大。手术如果比较大,经常会到晚上7点以后才能结束,甚至更晚。可以这么说,年轻医生基本上是整天泡在医院里,没有过多的时间从事休闲和个人活动。其别是住院总医师,更是差不多在参加一场魔鬼训练,在两年的住院总时间里,基本上所有的手术,所有的学术活动,所有的神经外科急诊,都由他来安排。一年的强化训练常常带领丰厚的果实,我发现由于他们手术的机会比我们的同年龄段医生要多得多,所以他们成长起来要比大陆的神经外科医师快一点。为了更好地投入工作中,所有的年轻医生都在医院附近租房,减少在上下班路上耗费的时间。台北交通拥挤,如果家里住得远,根本不可能早上及时赶到医院。
反观大陆的情况,我觉得有很多值得深思。一是现在的大学扩招,包括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扩招,虽然缓解了失业率对政府的压力。但是也使过多的医学院校学生涌入大医院中,虽然存在大医院看病难的现象,但是实际上各个临床科室的医生还是偏多的,深入了解医院的现状就会发现二者并不矛盾。医院看病难主要存在于三级甲等医院,是由于床位数、手术台、门诊容纳量等诸多因素制约造成的。但是就我看目前大多数的科室的医生数量是过多的,人才结构也不太合理。外科的情况基本上是年轻医生抢着上手术台,平均到每个医生身上得到锻炼的机会并不多。像荣总神经外科这样全台最出名的机构,他们每年培养的住院医生只有1到2人,而我们的各大附属医院,有的研究生导师每年招的研究生就达5人以上。虽然大家工作的热情很高,但是同他们比起来,由于医生数量比较多,每个人的工作量要少很多,存在一定的人浮于事的现象。可以说知名专家学者都很忙,但是应该得到正规化培训的年轻医生却缺乏临床锻炼的机会。有很多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毕业后,并不能达到应该有的临床水平,为他们今后谋求工作、今后的事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现在大部分的医院人事状况已经饱和,医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部分学生产生了悲观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甚至有人一开始就产生了想混日子的想法。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位实习医生,问他几个问题是一问三不知,后来我希望他工作一周期间认真看书,一周后回答同样的问题,结果一周后仍然不能作答,令人失望。后来通过侧方了解到,该同学毕业后就放弃了学医的道路,弃医从商了。虽然只是的个别的例子,但是我不得不想我们的医学教学的一些基本的东西是不是有所偏差?今后的工作中,除了培养每位学子的基本医学知识外,是不是应该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帮助他们培养兴趣、指导他们今后正确的定位?比如说,社区卫生工作是今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大方向之一,指导他们今后积极往此方向谋求发展。
2、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
台湾的专科医师训练是由各个专科协会制定的,参加者必须是医学院校的毕业生,经医师考试合格者。经过医师考试合格者可获得住院医师的资格,然后即可参加专科医师培训,一般不同的医学专科培训的年限并不相同,一般是3到7年,培训结束经过专科医师考试合格可以取得专科医师学会的认证书,专科医师取得后并不是终身制的,一般6年换证一次,6年期间必须修得一定的学分。住院医师经过培训成长为合格的专科医师后,如果得到某医院的接受,就可以被聘请为主治医师。完善的训练体系能为神经外科主治医师打下健全的知识基础及训练纯熟的技术,并培养前瞻的眼光及不断自我学习的能力,储备和更新医学人才,保障了神经医学的水准和品质。
从他们的培训制度我们可以知道,在成长为神经外科的主治医师之前,他们都不可能取得荣总医院正式员工的资格。所以他们在专科医师培训的阶段,必须要努力使自己临床技能到得进步并通过专科考试,只有成为一个合格的专科医师,才有可能被各个医院接受认可并聘用。而我们江苏省的情况是大学一毕业就开始找单位了,一旦被单位聘用,基本上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是不会被单位解聘的。研究生教育也大致如此。分析其中的差别,我认为他们的机制好在年轻医生在自己的黄金时间段能得到强化的训练,虽然我观察的时间不长。但是发现年轻医生在住院医师培训阶段,会得到非常正规化的培养。荣总同年龄段的医生,在手术操作、基础知识上的基本能力上要强于我们。除了个人谋求发展的动力外,这种机制对医院的约束力也是存在的。因为每个同档次的医院每年都有专科医师培训出来,如果荣总的神经外科培训出来的医生在别的医院被聘为主治医师后,实际临床水平不能达到必要的水准,势必会影响荣总神外的声誉。
而我们的情况是,参加专科培训的是定科的住院医师和研究生、博士生,定科的住院医师是本院医生,比起台湾的情况来说他们面对的压力要小得多。研究生和博士生要面临通过课题研究的关卡,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临床工作中来。另外由于大家的临床手术机会并不多,也没有一个标准来界定研究生或者博士生究竟应该达到怎样的临床水平,所以毕业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常规手术都不能完成。现在国内的少数大医院也开始了住院总医师制度的实施,对将来进一步规范专科医师的培训我认为是大有裨益的,我希望省内也尽快出台住院总医师制度的培训方案,并使之法规化、制度化,必将对学科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
3、注重对外的交流
荣总神经外科的历史很悠久,早在1975年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对外交流,特别是同世界知名的神经外科机构进行交流互动。从1981年起,神经外科就派黄俊一医师和张光雄医师去美国Minnesota进修学习,全部由院内基金赞助出国,以后每年都保证有人在全球顶尖的神经外科中心学习。除了医生以外,还将专职护士和技术人员送出去培养。出国进修之处遍布北美、英、法、德、瑞典、日本等国。在他们颅底外科实验室的墙上,有相当多的业内公认的神经外科权威留下的手印,比如所Yasargil、Roton、Oinas等。每年在他们举办的国际性学术论坛上面,都有很多专家过来交流。在相关法律的支持下,他们还会邀请他们参加荣总的手术。
当然,我们大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有越来越多的医师被送出去交流学习。但是就我们苏州神经外科的情况来说,仍然有借鉴之处。一是出去的进修人员虽然不少,但是很多是在实验室从事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或者是攻读博士后,与临床有所脱节。很多出去学习的医师虽然发表了很多基础医学的论文,但临床技能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个别的甚至是出去是为了所谓的“镀镀金”而已。二是与全球最著名的神经外科临床机构交流不多,而荣总神经外科只要年青医生专科医师培训结束,被聘为本院主治医师后,就会由院方派往世界最顶尖的神经外科从事临床学习。使他们的临床水平始终同世界上的先进技术保持同步。在荣总的日子里,我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手术室里,通过观摩手术,我发现他们的手术能力和硬件设施,都是业内领先的。
还有一点,我认为也是妨碍了我们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那就是语言问题。台湾的医学教育都是英文化的,没有翻译成中文的西医教材。医学生又是青年中的精英,大多英语基础良好,特别是口语能力普遍强于我们大陆的情况。平常交班、病历、病例讨论、学术活动都是用的英语,对于他们同国外同行之间相互交流带来了莫大的好处。我欣喜地看到,我们苏州大学医学部目前也越来越国际化了,比如说海外留学生的教学全部使用的英文教材,留学生的数量也越逐年增多,对于扩大苏州大学和附属医院的影响、提高临床大夫的英语水平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4、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
系统化的和不断完善的资讯管理使得荣总在很多的地方都节省了人力资源和避免人力浪费,从而把更多的时间还给病人,第一次看到那么周全和人性化的“安宁照顾”令我非常感动。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没办法用镜头带回来和大家分享,因为那将涉及到人权,一个已经过世的人的人权,这也是我们一开始就深深体会到的人权的真正意义。在管理方面不仅是对病人人性化,对医生护士甚至是护工都能够做到人性化。台湾的健保制度是比较完善的,民众的满意度也很高,在健保制度的基础上,荣总更是以病人为中心,提供高品质医疗及良心服务。医疗服务的目的包括:快速而且有效地利用最新的医学新知及设施;恢复到亚健康的目标,达到预防疾病产生之目的;促使亚健康民众恢复到健康状态,达到促进健康之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执法制度,完善执法责任制。多年来,交警大队始终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大队执法质量工作及提高民警执法水平作为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部融入到一线公安交通管理执法工作当中去,在实际的执勤执法中实现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等法治理念。
(一)成立执法质量考评领导组,设立兼职法制员,加强大队执法质量工作。为切实加强大队的执法质量工作,提高行政效能,特制定执法质量考评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大队长任组长、教导员任副组长、各单位责任人为成员的执法质量考评领导组,并抽调6名中层干部担任大队的法制员。具体对大队事故处理、车管业务及路面执勤执法情况进行定期考评和不定期抽查,促进了大队的执法质量工作进一步提升。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质量工作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权威,实现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等法治理念的有力保障。为此,大队结合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制定了《执法质量考评实施细则》《执法质量监督规定》《执法监督审核规定》《执法监督组管理制度》《及治理“公路”三乱工作措施,通过健全完善执法质量制度,明确执法岗位职责、细化工作任务,从而做到群众办事有制度、民警执法有规定。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大队还在全体民警中推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对民警执法过错行为进行责任追究。与此同时,大队每年还与每名民警签定了《执法责任书》,以切实增强民警防腐拒变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民警个人执法档案。在对民警进行执法监督的同时,大队通过建立民警个人执法档案,对民警的执法全过程进行全程跟踪,详细记录民警的执勤执法情况和教育、培训情况。
二、多渠道、全方位,加强民警的法制培训教育,努力打造高素质公安执法队伍。近年来,大队始终把法制培训作为提高民警综合业务的重要手段。为此,大队通过聘请业务专家、业务骨干、执法标兵对民警进行集中的业务培训、经验交流,并分期、分批参加了由支队组织的事故处理、车管驾管及交通秩序管理等一系列综合业务培训。
(一)大队自行组织民警进行学习、培训。大队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建立民警法制教育培训制度,对所有民警、协警每月集中进行一次法律培训,每半年对民警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与此
同时,大队还充分利用周例会、岗前培训的时间进行一次法律法规学习,主要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人民警察法》《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机动车登记规定》《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等一系列法律知识。在认真组织民警学习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大队领导以身作则,轮流带头宣讲,通过讲认识和体会,与一线民警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一线民警主动结合实际执勤执法工作进行相互比对学习,总结工作经验、工作方法。通过这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方法,使广大民警在学习中总结工作方法、在工作中总结学习方法,将学习成果与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在认真学习、执行《交通民警道路执勤执法基本规范》过程中,大队领导更是以身作则、活学活用、带头与一线民警认真执行《基本规范》。(二)多渠道邀请业务专家、同行骨干讲课。为提高民警业务水平及实战技能,大队每年定期邀请事故处理、车管业务、路面执勤执法业务标兵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具体解决民警在实际执勤执法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今年3月份,大队邀请分局法制室主任讲解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4月份,大队组织业务骨干集中学习危险驾驶案件相关基本知识;5月份,邀请武警战士进行为期7天的队列训练,之后组织队列指挥手势汇报表演。与此同时,大队还通过举办知识竞赛等形式,为民警搭建交流工作经验、互通执法信息的工作平台,并以传帮带结对子的形式,鼓励先进,带动后进,互补差异,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教育目的。一年来,大队共集中组织民警进行法律培训10次,邀请各类专家授课9次、92个课时,综合法律知识测试4次,分期、分批参加由支队组织的事故处理、车管业务、交通秩序管理等各类警体技能培训3次、累计26人次。通过近几年的教育培训,大队95%以上民警、协警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有18名同志达到本科学历,1名同志取得交通事故处理资格高级职称、3名同志取得交通事故处理资格中级职称。
三、多措并举,注重实效,拓宽内外执法监督渠道,切实加强大队的执法质量工作。一年来,大队在不断健全、完善队伍管理制度的同时,把执法监督与执法质量考评作为提升大队整体执法质量工作的主要举措。
(一)采取不定期抽查和定期考评的形式,对民警的执法全过程进行监督考评。大队兼职法制员与执法质量考评组对民警的执法考核,《大队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根据《道路交通勤务考核细则》《执及法质量考评实施细则》,以大队、中队、班组三级查勤的方式对民警的现场执法、法律文书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有:认定交通违法行为是否准确、是否按照《交通民警道路执勤执法基本规范》严格执法,法律文书是否填写准确、完整,是否存在执法过错和执法随意性等现象;每月大队对事故处理、车管驾管业务、交通秩序管理等所有执法工作进行系统的考评。对考评对结果大队以警务通报或执法质量检查通报的形式下发各单位,并在全体民警大会进行公布。每次考评大队将评出一个执法示范中队和一名执法标兵。对连续两次被考评为不合格的中队、科、室,其主要负责人要停职检查,情节严重者引咎辞职;对连续两次被考评为不合格的民警,大队将取消其年终评先资格,责令其自费参加培训。
(二)定期聘请执法执纪监督员,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群众的监督。为切实保障交通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公平公正、文明执法,大队每年定期在辖区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大运输单位负责人及社会各界群众担任大队的执法执法纪监督员,对民警的日常执法、生活进行监督,并以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虚心接受他们的建议。今年,大队共聘请监督员10名、征求意见30条、采纳建议5条。与此同时,大队还定期组织民警深入辖区各单位以发放征求意见卡的形式,倾心征求群众的意见。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大队还派专人进行分类、汇总,对大队能解决的进行及时解决;对大队无权解决的,逐级上报上级部门。
年要瞄准上级公安机关提出的“岗位法规一口清、办公办案网上通、人人专业有强项、各个层面有标兵”的工作目标,为达到6月底前实现网上办公,年底前实现网上办案的要求,来组织开展练兵和培训工作,也就是民警的素质教育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政治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体能素质教育。
首先是政治素质教育,它包括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廉政教育,从警职业道德教育和纪律作风养成教育等等,今年要结合“评选百姓身边的好警察”活动,把民警的政治素质,政治觉悟,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以此推进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人性化的服务和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二方面是民警的业务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三块:
一是法规练兵,就是学习《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务员法》和《人民警察法》等基本的法律法规,并及时掌握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知识。
二是群众工作练兵,即强化群众观念和做群众工作能力的训练,提高语言沟通、融洽关系能力,教育感化、征得信任能力,化解矛盾、缓解对抗情绪能力,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
三是技能战术练兵,也是练兵工作的重点,内容包括熟练掌握《简报》、《总结》、《调查报告》等常用文书的制作;熟练掌握信息录入、上网查询、网上办案、办公自动化等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化手枪应用射击技能;强化警械使用、徒手攻防、控制与搜身带离等单兵技能;强化盘查抓捕犯罪嫌疑人,查控犯罪嫌疑车辆等个人和集体战术训练。今年在完成上级规定的15天集中训练的前提下,以岗位练兵为主,以所队训练为主,分局要为所队选定辅助教官,组成教官团,定期到基层所队去辅导训练。分局要定期组织考试考核,并以计算机应用为突破口,突出对岗位练兵的考试考核。
第三是体能素质训练方面,今年仍以民警自练为主,分局要定期进行测试。
二、抓典型工作
为贯彻落实部长在“三基”现场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分局队伍建设实际,年抓典型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深入一线,善于向基层学习,用心去发现典型,真诚予以扶持,精心加以总结,热忱开展宣传,全力进行推广,实现全区范围内,不同警种、不同层面、各项工作都有自己的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队伍开拓、创新、向上、争先的浓郁氛围,为顺利完成日益繁重的公安工作奠定坚定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
近年来,随着全国在职民警培训力度的不断加强,对培训质量有了一个新的要求,特别是拉萨“3・14”事件之后,藏区民警培训的重要性突显。青海警院专门针对政法干警培训相关问题组成课程组深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同德、贵德、兴海、贵南5个县展开实地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在这些地区双语政法干警普遍缺泛,在职干警培训大多以学习汉语知识为主,有关双语尤其是藏语的业务知识培训机会很少,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据此,民警培训双语教学价值突显,如何面对藏区公安工作和警察培训现状,站在全国民警培训发展的高度加强双语教学,成为当前民警培训的又一重大课题。
一、在职民警培训汉藏双语教学模式的价值确定
(一)青海“多元文化”的民警培训价值需求
了解一个民族,掌握其语言,懂得其风俗习惯是交流的前提。青海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汉藏文化并存,藏族人口在青海占了很大的比例,如青海海北、海南、海西、黄南、玉树、果洛六个藏族自治洲藏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5,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充分展现了藏族的特点。他们的语言交流工具主要是藏语,其他语言很难流通。另外,这些地区汉藏民族双语教学本身也是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出了文化传承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同样,在这些地区,要开展公安工作,就需要一批懂双语、了解藏民族多元文化的高素质警察队伍,这些警察的培训就要通过双语教育来完成。然而,在全省政法系统中,懂汉藏双语的民警只占总数的15.6%,兼通汉藏双语并具备双语文字能力的民警仅占5%,所以,对于在这些地区已经从事公安工作的在职民警双语业务培训势在必行。[1]
(二)青海民警培训职业素质教育的价值需求
在职民警教育培训中一直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究竟当前青海民警培训要培训哪些业务知识,哪些知识是民警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这实际也是警察的职业素质要求是什么,青海的民警在职业素质方面缺泛哪些培训,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警察的职业素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民警培训的质量,也可以为今后警察院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1.当前民警职业素质的要求。警察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法律决定了警察的性质,也决定了警察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应发挥的积极作用,这个作用确立了警察职业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也确立了警察培训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当今社会警察担负着多种职业的角色,不仅要打击犯罪,同时也要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从工作角度看,还要懂法律、懂心理、掌握一定的刑事科学技术,警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仅要有强壮的身体,还要有高强的警体技能,综上所述,警察的职业素质可以归纳为: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职业素质。[2]
警察的政治素质具体内容包括:职业的荣誉、职业的身份认定、职业的道德观、职业的责任感、职业的沟通、职业的公共关系建立等多项提升执法能力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要求。从警察教育培训来看,民警的职业知识需要有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铺垫,是需要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青海藏区需要一批懂双语的民警从事业务工作,这个学习的过程还必须包括藏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警察职业技能的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和实践的方式来进行,在实践中摸索,做中体会,不断练习中达到精熟。这也是警察教育培训必须遵循的规律。
2.民警职业素质培训缺失的环节。民警职业素质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没有永恒不变的民警职业素质,一定的民警职业素质是与时展对警察的要求相适应的。特别是当前和谐社会对民警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综观近年民警培训的现状,在职民警的素质教育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新需要,还不能完全适应公安系统的改革和公安工作的发展,一些培训机制、体制和培训保障性问题还制约着在职民警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民警培训未能凸显出全局性、先导性和重要性。具体表现如下:
(1)培训认识存在偏差。警务实践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提高民警的职业素质,培训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但却不是唯一的途径,但在实际培训中,对其抱有过高的期望,认为通过培训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全部问题,因此培训被赋予了过多的功能,希望教师能准确定位每一位民警的素质和能力,来传授知识和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民警心理课程的开设不可能解决每一位培训民警的心理问题,警务沟通课程的开设,也不能迅速提高每位民警的沟通能力,真正做好沟通还需要其他因素,如民警自身的性格特点、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等。因此,对培训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培训应该是长期的,经常性的活动。
(2)团队教学没有形成。影响民警培训的又一重要原因是教官的选择,当前青海民警培训承担课程的教师有三种,实战派、学院派、外聘专家。实战派是来自业务部门的业务骨干,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更容易和学员沟通和交流,但缺泛理论的高度和教学的经验。警察院校的教师理论性较强,有较高的分析比较能力,知识的传授能力较强,但他们缺少实战经验。而外聘专家虽有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的高度,但缺泛对本地区民警的执法水平、执法能力的了解,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较低,况且对他们的聘请受时间和经费的制约。这种情况造成对教官的选择处于了两难的境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无疑二者的结合为上策,但当前,青海民警培训中还没有形成警院教师和基层教官教学团队的有效结合,还没有较好的激励机制促使基层教官愿意成为团队的成员,特别是当前还没有组成一支合作式的双语培训教师队伍。[3]
(3)对培训民警岗位现状调研的缺失。公安民警的培训应立足于民警执法意识的养成和警务技能的规范,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满足现实公安工作的需要,培训应进行充分的岗位调研,掌握公安业务部门的工作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需要,分警种、分层次地确定培训目标,量身定做,以达到较好培训目的。但当前,青海民警培训前期的岗位调研工作开展的还不竟如意,存在较大的漏洞,调研流于形式,基层民警对培训调查热情及重视都不够,调查结果还不能真正反应民警的培训需求,制约了民警培训的效果。
(4)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缺少藏区双语教学内容。培训内容是制约培训质量的关键,是实现培训目标的载体。在职民警对公安工作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培训的重要目的是更新知识,补充尚未掌握和掌握不好的技能,所以,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要紧贴公安工作实际需要。但近年的培训效果可以看出,虽一直强调培训内容针对性、实战性、超前性,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未完全落到实处,培训内容缺泛新意,导致民警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青海民警培训在内容论证方面较前期相比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还不能做到充分调研和严格论证,针对藏区民警特别是藏区藏族民警在培训中双语教学尚未开展,他们往往受汉语水平的限制,对培训内容的理解不透彻,学习掌握较慢,如不使用双语教学,培训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分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内容双语教学,能够增强培训效果。
(5)考试方式形式化。考核一方面能够反映学员的整体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反映教官的教学水平,在职民警培训由于受年龄、经验教育背景、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学员之间个性差异较大,采用闭卷考核方式,显得过于呆板,也不能有效地与公安实践相结合。整体把握培训目标,贴近实践的考核方式更能有效地反应学员的素质,展现个性的差异,并且还可以通过考试,达到进一步交流经验,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青海民警培训的部分考核方式近年有了较大的转变,从注重理论考试到注重实操训练考核,但较多还是采用闭卷的形式,考核流于形式,因此,针对不同警种、岗位和职级的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模拟演练、实践操作等方式,考核会更加合理、科学和规范,使培训更加贴近实践。
二、建立突出实践合作式的民警培训双语教学模式
民警学历教育和在职民警培训是两种不同的教学对象,他们各自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因材施教,是教育培训的根本,学历教育要充分体现公安教育的特色,要打好公安的坚实理论基础,而民警培训则要分警种、分层次,深入研究其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工作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练什么,以职能需要的知识、技能实行岗位核心能力的教学训练模式。这种培训模式是对在职民警培训的一种变革和挑战,也是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对警察执法能力发展的需要。青海民警培训当前已经分为新警培训、晋升培训、各种业务培训、新知识培训四种类型,其中业务培训初步做到了分警种、分层次展开,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前期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培训模式一直是困扰教官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需求采用何种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突出实践需要的开放式双语教学模式
开放教学模式,可以冲破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以及教学人员的限制,采用实时教学与非实时教学的不同方式。开放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双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师团队的组合,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提高青海民警在职培训质量的关键。公安民警在职培训的内容,应适应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紧贴实战,突出新知识和新技能,切实能引起民警强烈的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实际的问题。在教师配置上应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从基层一线聘精通双语、业务强的兼课教官与双语教师共同协作,组成团队完成一门课程内容的培训,既有理论,又是实案,既有教师讲授,又有教官示范,不仅能提高培训学员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双语公安专业教师溃泛又缺实践经验的现状,有的放矢地做好教学与训练工作,使培训更加突出其针对性、实用性。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训内容要贴近实战,双语教学突出重点。[5]充分调研培训对象的现状及培训需求,根据不同的培训类型,形成各具特色的培训目标,如新警培训由于培训对象大多是刚毕业的警察学院民警及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且培训期短,警察学院毕业的民警,理论学习较扎实,但实践技能较弱,对他们的培训应侧重于技能的教育,操作性和程序性双语教学必不可少,而普通高校毕业生专业较杂,应依据学科不同分成小班有针对性地选实践性、针对性强的内容进行双语教学,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训练共同开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个性差异,分层次进行培训。依据区域、警种、岗位、年龄、职位、知识水平等,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双语教学与训练。对在藏区工作的民警应加大双语教学的内容,特别是实践性和技能性强的业务训练更要强化双语教学力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民警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案。推行“分警种、小班化”,改“大灶”为“小灶”的培训模式,实施岗位核心能力教学训练,帮助民警掌握实战中最常用、最基本、最重要、最实用的岗位核心能力,使教学从“懂不懂”向“会不会”转变。
3.聘请有经验的双语兼职教官,注重解决新问题、新矛盾。平时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发现和聘请有经验能解决实践问题的双语兼职教官,经常性地与教师共同探讨公安实践工作中的焦点和亮点,教学中结合这些进行讲解与训练,这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亮点。这些焦点和亮点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或轻或重地影响和制约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增加新的培训内容,而且能有效地推动对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解决,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益。
4.结合科技发展,传播新知识、新信息。民警培训要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和适应科技进步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成果层出不穷,治安形式不断变化,如何掌握前沿知识,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形势,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民警培训中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随时调整和添加新知识、新信息,以便民警在培训中及时获取,从而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案例分析与深度提问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是通过教师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受训民警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深度提问则是教师运用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就案例相关知识,不断地向受训民警提出开放式问题,以促使大家进行思考,参与教学讨论的活动过程。由于民警一般都是来自于基层,他们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案例的选择上一定要有针对性,特别是要选择藏区疑难案件,教师要明确,通过案例的分析,使受训学员能够理解知识点和解决的实践问题是什么。在受训民警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性地展开提问,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遂步将学员引入知识的纵深,并通过实案的剖析,使学员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案例分析中始终贯穿的主题是“你将怎么做”和“为什么”,受训民警不仅可以熟练掌握、使用已学过的概念、观点,而且可以触类旁通,发展自己的技巧,乃至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概念、新的思路。开放式的提问一般围绕新知识和公安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在提问中要注意引导和激发受训民警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对问题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此模式又具体分为:
1.“案例评析”式。就是根据民警需掌握的技能训练内容的需要,从藏区日常工作中筛选和设置出若干个疑难案件和案例的教学情境,由学员代表讲述案件的侦破经过,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学员和教师对案件进行讨论、点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使学员学会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综合研判,从而对各种问题进行主动地体验、交流、探讨和研究,以达到获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训练效果,促进参训学员研究创新能力的提高。“案例评析”的训练模式,使学员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则是教学训练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充分发挥参训学员在训练中主体作用的同时学员间也形成了交流和互动。
2.练习互评式。即在案例评析课后,教师将事先选择和收集好的典型案例分发给大家,案例中没有结果,需受训民警经过讨论后形成共识,受训民警分小组进行讨论,形成结论,讨论的过程也是在培养和提高民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组织对各组讨论的结果进行互评,以便大家充分讨论后形成一个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3.媒体展开式。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搜集各种视听、录像案例资料,搬进课堂,组织观看和讨论;或者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组织民警通过电视等观看案例影像,组织讨论和分析,其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增加了教学效果。
(三)课堂单项训练与模拟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课堂单项训练式,是指教师对知识要点进行课堂讲授后,立即以真实案例为基本素材,再现实践活动情境,使民警设身处地的积极参与,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共同研讨,通过教师与民警及民警与民警之间的双向、多向互动,重点培养民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民警对课堂知识要点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教学模式。模拟实践训练式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典型真实的案例为原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民警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实践训练的教学活动。这种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弥补课堂讲授的单一性和抽象性,充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使民警在实际操作中独立思考和分析,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去模式统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对阶段知识和课程系统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不仅能很好地解决理论知识要点课堂学习和课堂实践的问题,同时又能解决将课堂知识完整地运用到实践训练中同步提高受训民警技能水平的问题。
1.课堂单项训练式。课堂单项训练法是一种讲到什么知识训练什么技能的方便灵活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帮助双语民警透彻理解理论知识,还能激发民警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技能的单项训练,促使民警对的所授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提高民警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和锻炼民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的灵活性,使学习始终处于自觉、能动、活跃的状态。此外,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及时了解课堂知识掌握的不足,通过训练使其真正理解和掌握,最终实现民警培训的目标,在训练中,要注意双语教师与教官的有效配合,不仅使用双语开展教学,而且技能训练也同步跟进,使双语教学与训练落到实处。
课堂单项训练教学要注意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首先,民警应有一定的思考讨论时间,通过思考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其次,还应该保证课堂上有时间开展训练;最后还应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总结,避免草草收场,达不到预期效果。
2.模拟实践训练模式。模拟实践训练法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教学环境的情境性。模拟案情一般要求以典型真实案例为蓝本,设计案发的时间、案发的地点、现场情况、侦查的情况、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及确定嫌疑人的依据。模拟接近现实,这样能够使民警很快进入角色,并能真正感受到案件侦查的情景。同时,该项教学法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民警提供了一个提高技能和展现自我的舞台。
模拟实践训练式在开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训练方案。在方案中要根据所训内容做好案例及现场设计,案例设计带有典型性;要注意结合藏区多发、常见的案件设计,要以真实案例为模板,角色扮演要有真实感;模拟现场设计要科学。(2)做好训练准备。要充分考虑学员意愿,确保每人均能积极参与,可采用自由组合方式,按4-6人一组将受训民警分为若干组,由民警自由推选指挥员,并由指挥员决定小组分工。同时,要对模拟实践所需物品等进行充分准备,以保证训练的有效开展。(3)教师与教官全程跟进训练过程。在训练中,教师和教官全程跟进训练过程,以教官为主,教师辅助,要注意双语教师与双语教官的搭配,以保证双语训练的实际效果。(4)总结评比。采用受训民警汇报的评比方式。每一组将自己的训练结果以PPT形式进行展示,民警和教师及教官共同参与评比,评比采用开放式进行,这种方式不仅能考评民警实践技能,同时也增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上述各种模式在民警双语培训过程中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选择藏区培训民警较多的班级展开。一方面,在试点过程中教学相长,弥补双语教学之初经验与准备不足,多多实践巩固教学成果;另一方面,试点班受训民警能力的提升,会起到良好的宣传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立群.双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3.
[2] 林华瑜.信息时代公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构建[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2).
[3] 王大伟.中国公安教育的特色与定位――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考察[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2,(3).
[4] 王彦吉.中国警察教育与培训[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5] 杨永生.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创新公安教育模式[J].公安教育,2007,(4).
[6] 王卫国,李晓鹏.关于青海省汉藏双语政法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研究[J].青海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2).
XX年要瞄准上级公安机关提出的“岗位法规一口清、办公办案网上通、人人专业有强项、各个层面有标兵”的工作目标,为达到6月底前实现网上办公,年底前实现网上办案的要求,来组织开展练兵和培训工作,也就是民警的素质教育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政治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体能素质教育。
首先是政治素质教育,它包括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廉政教育,从警职业道德教育和纪律作风养成教育等等,今年要结合“评选百姓身边的好警察”活动,把民警的政治素质,政治觉悟,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以此推进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人性化的服务和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二方面是民警的业务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三块:
一是法规练兵,就是学习《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务员法》和《人民警察法》等基本的法律法规,并及时掌握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知识。
二是群众工作练兵,即强化群众观念和做群众工作能力的训练,提高语言沟通、融洽关系能力,教育感化、征得信任能力,化解矛盾、缓解对抗情绪能力,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
三是技能战术练兵,也是练兵工作的重点,内容包括熟练掌握《简报》、《总结》、《调查报告》等常用文书的制作;熟练掌握信息录入、上网查询、网上办案、办公自动化等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化手枪应用射击技能;强化警械使用、徒手攻防、控制与搜身带离等单兵技能;强化盘查抓捕犯罪嫌疑人,查控犯罪嫌疑车辆等个人和集体战术训练。今年在完成上级规定的15天集中训练的前提下,以岗位练兵为主,以所队训练为主,分局要为所队选定辅助教官,组成教官团,定期到基层所队去辅导训练。分局要定期组织考试考核,并以计算机应用为突破口,突出对岗位练兵的考试考核。
第三是体能素质训练方面,今年仍以民警自练为主,分局要定期进行测试,
以上是教育培训工作。
二、 抓典型工作
为贯彻落实部长在“三基”现场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分局队伍建设实际,XX年抓典型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深入一线,善于向基层学习,用心去发现典型,真诚予以扶持,精心加以总结,热忱开展宣传,全力进行推广,实现全区范围内,不同警种、不同层面、各项工作都有自己的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队伍开拓、创新、向上、争先的浓郁氛围,为顺利完成日益繁重的公安工作奠定坚定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对现有典型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二是深入基层一线,用心去发现新的典型。
三是虚心学习,深入调研,努力把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升华为制度、规范,工作上要深化理论思考,努力总结规律,把具有普遍意义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提炼出来,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和交流,努力实现周部长提出的民警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的经验,民警个人的智慧成为大家的智慧,民警个人的知识、技能成为大家的共同财富,使一个单位的好做法、好经验在整个公安工作和队伍中开花结果。 《1》
第三是宣传工作。去年在分局党委的领导下,在基层所队的大力支持下,分局的宣传工作在市局组织的“三基”宣传工作评比中名列第三名。
二、关于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考
加强戒毒工作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加强戒毒工作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履行戒毒工作职能的需要、是落实“首要标准”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加强戒毒工作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途径:专业化人才培养,应结合于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实际;专业化人才培训,应讲究科学的培训方法;专业化人才引进,应着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专业化人才建设,应建立激励机制。同时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把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可能的为各类人才服务,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的良好环境,搭建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在强制隔离戒毒专业化队伍建设发展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重视对戒毒工作精神、理想及价值追求的培育,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实绩突出,德才兼备,作风过硬,勤恳踏实的优秀民警培养好、使用好、发展好。对那些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戒毒工作科学发展做出实实在在贡献的民警以更多的敬意、更多的荣耀、更多的回报。
三、关于强制隔离戒毒模式的先进性探究
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紧毒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禁毒工作从此进入到了依法全面推进禁吸戒毒新的历史阶段。《戒毒法》的实施也标志着我国劳教戒毒结束,为此,我国戒毒模式将依法得以重构与完善。强制隔离戒毒成为我国今后的重要戒毒模式之一,是劳教戒毒的完善和发展,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戒毒模式,彰显出戒毒措施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戒毒的原则和立足挽救、有效戒毒的宗旨。强制隔离戒毒模式的创新,是把戒毒对象法律定性为吸毒成瘾人员,并赋予“病患者、受害者、违法者”三重身份,既戒毒人员是戒毒执法的对象和戒毒治疗的参与者,实现由惩罚为主向治疗为主的职能转变,《戒毒法》这一立法思路上的调整和戒毒管理体制的转型,传递出来的立法意图与法律内在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戒毒的原则和立足挽救、有效戒毒的宗旨。凸显了文明法治的进步气质,彰显着合法性、以人为本性、科学性和社会性。强制隔离戒毒秉承“戒毒、康复和劳动结合”的理念,充分认识和把握吸毒人员的性质、吸毒成瘾行为的特征和戒毒治疗科学规律,其实质是《禁毒法》戒毒立法的宗旨和戒毒工作的基点。
四、关于劳教(戒毒)人员心理矫治工作研究
随着支队车管所业务的下放,截至目前,共办理国产小型汽车注册登记362辆,五类车注册登记134辆,检验小型汽车379辆,检验五类车108辆,补换登记证书15本,补领号牌20副,补领行驶证31 本。提交驾驶人身体条件证明1260人次,补换汽车驾驶证230本,补换五类车驾驶证130本,注销c3c471本,五类车科目一预约50人次,科目二三预约40人次,发放五类车驾驶证40本。
二、队伍建设
1、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民警素质和业务水平,扎实开展政治思想和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全体车管民警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深入学习,认真查找摆在依法办事、服务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整改措施,通过学习教育,使民警进一步转变执法观念,端正了态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制度,加强对车管民警的业务培训。为了保证每位民警熟悉车辆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今年来,我所共参加总队支队举办的业务培训十多人次,:并组织民警对公安部102号令进行集中培训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有效提高了民警的业务水平
随着支队车管所业务的下放,截至目前,共办理国产小型汽车注册登记362辆,五类车注册登记134辆,检验小型汽车379辆,检验五类车108辆,补换登记证书15本,补领号牌20副,补领行驶证31 本。提交驾驶人身体条件证明1260人次,补换汽车驾驶证230本,补换五类车驾驶证130本,注销c3c471本,五类车科目一预约50人次,科目二三预约40人次,发放五类车驾驶证40本。
二、队伍建设
1、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民警素质和业务水平,扎实开展政治思想和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全体车管民警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深入学习,认真查找摆在依法办事、服务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整改措施,通过学习教育,使民警进一步转变执法观念,端正了态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制度,加强对车管民警的业务培训。为了保证每位民警熟悉车辆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今年来,我所共参加总队支队举办的业务培训十多人次,并组织民警对公安部102号令进行集中培训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有效提高了民警的业务水平。
随着支队车管所业务的下放,截至目前,共办理国产小型汽车注册登记362辆,五类车注册登记134辆,检验小型汽车379辆,检验五类车108辆,补换登记证书15本,补领号牌20副,补领行驶证31 本。提交驾驶人身体条件证明1260人次,补换汽车驾驶证230本,补换五类车驾驶证130本,注销c3c471本,五类车科目一预约50人次,科目二三预约40人次,发放五类车驾驶证40本。
二、队伍建设
1、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民警素质和业务水平,扎实开展政治思想和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全体车管民警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深入学习,认真查找摆在依法办事、服务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整改措施,通过学习教育,使民警进一步转变执法观念,端正了态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制度,加强对车管民警的业务培训。为了保证每位民警熟悉车辆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今年来,我所共参加总队支队举办的业务培训十多人次,并组织民警对公安部102号令进行集中培训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有效提高了民警的业务水平。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the traditional In-service Police training course teaching has always been a problem of backward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thods. Therefore,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In-service Police training courses, improve the teaching means and method, is a worthy of attention and research problems, especially in the In-service Police training work for people place more attention today, the effective use of modern teaching technology and hand,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raining concept and training mode is an important topic worthy of study.
Keywords on-the-job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on
近年来,有关警察执法的问题一再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不管是山西的王文军案,还是北京的雷洋案,有关警察执法手段的恰当与否,警察执法办案程序的是否正当,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些案件本身的是非,并不在本文的探讨和研究之内,笔者所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在职民警培训,不断提高和增强在职民警的执法水平与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与执法要求,从而减少类似争端。对此,笔者认为,加大在职民警的培训力度,不断改进在职民警培训中课程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提升授课的质量与水平,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笔者在此结合自己从事在职民警培训中法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问题,供大家商榷。
1在职民警培训中传统课程教学的不足
在传统的在职民警培训中,绝大多数课程的教学方法几乎毫无例外都是采取讲授法,在法学类课程中这一特点尤其明显,即便是以讲座形式出现,也始终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员在其间主要是听取教师的讲述,而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培训模式单一,没有体现学员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这一点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中,几乎很难得以实现,以笔者自身的经历来看,基本上就是教师从头讲到尾,即便中间穿插有一些互动,也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展开来。这也影响了学员的学习热情,也更加谈不上什么主动性与创造性。
第二,教师与培训学员之间没有形成交流。与一般的学历教育不同的是,在职培训的对象本身就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这样一种教学对象,单纯的理论说教很难引起培训对象的注意,同时也很难说服他们接受新的理念。因此,有效的双边沟通与交流是提升培训质量的重要方法。但是,受限于授课时间与培训组织者的理念,讨论式教学法在在职民警培训中应用的比率一直不高,而这一点在法学课程中尤为明显。
第三,教学缺乏针对性。在职民警培训中最为令人头痛的就是教学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在笔者从事的相关课题研究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数据就是,很多培训对象在来校培训之前并不了解相关培训的内容,而作为讲授方的教师也并不了解授课对象的相关知识背景与层次。这样一种相互之间都缺乏沟通与了解的结果就是,教学缺乏针对性。一直以来,我们讲到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创新时,都只关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但其实针对授课对象需求,开展前置性的调研,也应该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容忽视,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恰恰是我们目前在职民警培训中很大的一个缺漏。
2造成在民警培训中课程教学滞后之原因分析
在前文中笔者结合自身从事在职培训课程教学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那么接下来有必要进一步探究的就是造成这种滞后的原因。从笔者自身从事法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一些:
(1)主管部门及承担培训任务的学校对在职民警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在职民警培训工作,是省一级公安厅(局)所直接主管的一项工作,但是很明显的,其很难成为地方公安机关的一个重心。而作为承担具体培训工作的各级公安院校,一直以来都强调的是学历教育,虽然也在不同程度上承担有在职民警培训的任务,但显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这不仅体现在对相关授课专题的设定、授课教师的选拔与培训、授课人员的待遇与发展等,还体现在学校在相关经费和硬件上的投入。实践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职培训一般都是临时性和短期任务,完全可以共享学历教育的一些资源,没有必要专门去投入。对此,笔者感到十分无奈。其实从公安教育本身的特点来看,学历教育是一种低层次教育,因为它培养的是基层民警,着重培养的是对公安事业的忠诚度和从事警察职业的基本技能,其职业能力要求其实远远低于在职培训。在职培训虽然是“临时性”的短期任务,但是其对培训的内在要求高于学历教育,因为它是一种提升教育,特别是针对的对象本身都是具有一定的公安工作经验与知识的群体,其对培训的内在需求往往也是为了获取自身职业发展的动力与潜力,因此,他们对授课者要求甚高,这不仅体现在授课者有关内容设定、授课环境与条件,还特别会体现在授课者能否帮助他们解决长期基层公安工作所面临的诸多困惑与实际问题。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的不重视与投入不够,就会导致培训学员与培训主管与承担单位之间需求矛盾突出。而事实上学员的需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培训工作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在职培训工作缺乏长期建设发展规划。一项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规划、建设与积累。但是就笔者自身从事在职培训工作的经历而言,目前的在职民警培训工作由于管理体制、权限区分等多方面的原因,培训工作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长期发展规划。以在职民警培训工作的师资建设与培养为例,笔者从事在职民警培训的相关法学课程教学近20年,从来没有获得机会参与过相关的针对在职培训工作的专职提升与训练。而多年前获得一个所谓的“中级教官”称号,亦不知有何作用和如何“进步”为“高级教官”,至于相关教官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谁来进行年度考核就更加无从谈起。另外,一些多年不从事在职民警培训工作的人,仅仅因为其具有相关的学历教育方面的职称,就可以直接被认定为“教官”,因此,在这样一种现状与背景下,在职民警培训工作的发展现状就可想而知。
事实上,在职民警培训的建设发展规划所涉及的内容绝不仅仅限于笔者所举例的师资队伍建设,也绝不是什么“临时性”任务,特别是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手段被推广应用到公安工作中,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亟待我们去研究与解决,民警自身素质的再提升无论是频率还是深度都将不断加强与加深,建立长期系统的在职民警培训工作体系是我们必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在职培训的参训者与组织者思想认识不足。近年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都不约而同的加强了在职民警培训工作,以期提高在职民警的业务素养和办案能力,但现实中笔者认为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训者对于培训本身从认识到具体的实施都存在着一些误区。从组织者的角度而言,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没有意识到在职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把在职民警培训工作摆在应有的位置。特别是没有上升到公安队伍建设与发展的大局层面来看待培训工作,一些地方的培训组织者只是抱着完成工作任务的心态来组织实施培训,既缺乏培训科目设定前的前期调研,又缺乏对实际培训效果与培训质量后期追踪调查。这事实上无法动态和真实的掌握与了解培训的实效。从参训者而言,作为培训对象的基层民警也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心态,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本身就工作任务多、压力大,抽出时间来学习,是搞形式,影响正常工作;另外一个方面,从培训后的结果来看,往往不会给自己事业的发展带来什么直接的好处,比如说升职、晋级等,还不如多办点案更加实在,这也导致参训者自身对参与培训的热情不高。
应该说,导致在职民警培训工作效能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上述三个方面是最为主要的,而这些因素最终汇集的结果是,从事在职民警培训工作的教师群体,也难以投入较大的精力与时间去钻研相关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就必然会导致相关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滞后。
3改革c创新在职民警培训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1)必须将在职民警培训工作纳入地方公安机关与公安院校的核心工作日程。在职民警培训是关系到公安队伍整体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要将其纳入到地方各级公安机关与公安院校的核心工作日程中,这也是其所必须要承担的历史使命与责任。笔者一直认为,公安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一种终身制的职业教育,要加强与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社会形势的需求,改革与加强在职民警培训势在必行。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建立在职民警培训的三级培训机制的条件:即中央以公安部直属院校为核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省属公安本(专)科院校为主干,地方以各地州市公安学校为基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在职培训工作放在应有的地位,以及如何区分不同层级公安院校的培训任务与使命。从笔者的角度而言,在职民警培训工作应当要纳入地方各级公安机关和公安院校的核心工作日程,并作为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考评指标与体系。
(2)建立健全在职民警培训工作的管理机制,将培训成绩纳入晋职考核。从我国目前的公安队伍建设来看,“凡进必考”与“凡晋必考”机制已经建立,但是相应的“进职(入职)”与“晋职”培训制度则相对滞后,尤其是“晋职培训”制度上,没有对民警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因此,从公安队伍长期建设规划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在职民警培训管理的工作机制,将在职培训成绩纳入民警晋职考核的指标体系,势在必行。我们应当要明确规定民警在晋职前后,必须累计参加培训所必须达到的时间量和成绩最低等级标准,并将其作为能否晋职的依据之一。笔者以为,这绝不是对在职民警的一种“刁难”,相反是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所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从目前我国司法实践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手段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与深入,不加强在职民警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也难以适应新时代公安工作的要求。
(3)建立专业教官团队,采取课程招标与评价考核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教学创新。前文中我们曾经提到在职民警培训中存在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以及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等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官队伍,建立专业的教官评价晋升体系,是保证在职民警培训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教官队伍的建立及考核评价指标,应该要打破地方院校的传统职称评价标准,以能否指导公安实战,提高公安队伍建设、民警业务水平能力为评价基准。
另外在培训课程的设定上,要结合基层民警实战需要,采取课程招标制度,针对需求开设课程,设计教学,然后由参训人员所在单位组织人员评价、验收,并最终确定能否入选,这样不仅可以使培训课程的设置针对性更强,也能够激发授课者的创新的热情与动力,并杜绝滥竽充数者,确保培训质量。
(4)充分利用公安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常规民警职业需求与培训反馈沟通渠道和培训实效追踪数据库。“互联网+”时代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数据的收集与运用。这些年公安机关建立和应用的公安信息网络平台在我们的日常公安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中已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应的,依托公安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常规民警职业需求与培训反馈沟通渠道及培训实效追踪数据库,为我们科学决策,设定民警培训方案与培训内容,能够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与支撑,并为今后培训工作的发展、培训内容的设置等,提供前瞻性的预判基础。
(5)建立专题化培训单元,送培下基层,将培训基地建立于公安一线。在职民警培训所面向的应该是基层一线民警,因此在相关的培训方式上也应当相应的进行改革。首先,针对基层民警需求,建立专题化培训单元,不要追求那种形式上“高大全”的培训模式,针对不同警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开设“诊断式”教学培训课程,解决具体问题。其次,将培训重心下沉,建立以地市公安局为主的培训基地,省一级和公安部一级院校的培训则主要针对中高级警官的培训,突出培训的实战性和时效性。同时,省一级和公安部一级院校要充当好全国公安培训工作的课题在研、交流平台,培训教官团队建设与发展平台,逐步形成全国一盘棋。
总之,在职民警培训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一项关系公安队伍正规化、专业化建设的重要事项,需要全国各级公安机关与公安院校的高度重视与投入。笔者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在职培训工作的认知也会不断提升,相关工作必将得到足够的重视与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