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方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2-01 16:30: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研究性学习方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研究性学习方案

篇1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一、 选题

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是选题。从众多未被认识和需要研究的问题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就叫选题。选题也是一个学习、思考、创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选题的目的是要回答“研究什么”和“为什么研究”及“有无研究可能”等问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明确研究方向、界定研究内容等环节。概括起来说,这些环节要围绕两项任务展开,那就是提出问题和确立课题。

研究兴趣、基础知识、合作伙伴、指导教师、研究时间

二、 设计

经过选题阶段,明确了“研究什么”和“为什么研究”,接下来就是通过研究方案的设计回答“怎样研究”的问题。是对研究内容的推敲和界定;是对研究过程的分析和设计;是对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的预测和防范。确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调查法、试验法、观察法、资料研究等等)。明确任务分工和活动步骤

三、 过程

注意事项:

避免两个错误倾向。一是先验论,头脑里先有一个铁定的结论,调查知识为了搜集符合结论的材料。另一种倾向是指罗列现象,写了一大堆庞杂的材料,但没有分析归纳,这样的报告毫无意义。收集材料要实事求是,力求全面、充分。

四、 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成果是多样的,所以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也就是多种多样的了。可以是宣读论文、展示课件、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发明、课本剧等。

多用数字图表,少用模糊语言。能量化的量化,尽量用图表显示,给人清晰、明确的印象。

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1、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的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94-01

在高中教育领域,研究性学习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着眼于为学生创造终身受用知识技能的方法,恰好反映了教育的基本诉求与时代的发展脉络。事实上,在教育部门所下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里面有明确规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宗旨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兼备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基于这种认识,如何在常规的课堂中添加非常规的做法?研究性学习成为首要的考虑途径。

一、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来讲,研究性学习富于活动意味,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认知与处理,有师生交流、探讨的内容在里面。如果教师不能认识到这种活动化特点,只从单一认识活动角度进行处理,并把教学活动从生命活动中剥离开来,那么就无法处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应当承认,教学中确实有认识过程存在,认识过程是教学的基础,但是绝不能因此用认识过程限制发展潜能的塑造。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是人的成长过程,应当是与生活结合在一处的,教师对于教学本质的认识与利用转变,恰好表明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终结,新型师生交流、探讨模式的开始。其次,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结合更加紧密,与其说教与学双方在实施教学活动,毋宁说是在创造一种生活,教学并非知识传播的手段,而是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第三,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更加强调教学双方的对话交往关系,基本不会发生课堂上教师独白的情况,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对话交往关系的深刻状态。教师要做的就是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走向动手能力塑造、应用能力引导。

二、动手能力塑造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中,有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容,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效果如何,则要看学生动手能力达到何种程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融入研究性学习的因素,目的在于变革既有模式下课堂、教材、教师一体化,却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情况,使学生具备接受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另外,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因为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的变化,只有研究性学习才能不会导致学到的知识转眼即变成无用之术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教师应当将课堂时间留出一部分,用于学生的自主发挥,让学生敢于按照自己想法实现探索,像平面设计、绘图、简单运行程序编写等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尝试。比如有些学生对平面设计发生兴趣,即可以借助平面设计工具进行广告图片设计。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是计算机与互联网,而互联网这一巨大信息库本身即拥有无比丰富的矿藏,这些优质资源能够给教学带来海量的信息。教师自行查阅或者指导学生查阅互联网,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狭隘学习观念,支撑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活动中去自主培养动手能力。

三、应用能力引导是研究性学习的方向

除了增强动手能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带领学生深窥研究性学习的堂奥,目的是使学生增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否则,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点缀,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应用能力引导是研究性学习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首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兴趣,而不是由教师给予学生兴趣。比如,在接触Word办公软件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制作简历的机会,让学生在完成个性化简历时主动寻找问题、处理问题,主动探索出一条与自主学习过程相适应之路。其次,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融入一些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并要求学生现场处理,比如,成绩单的制作、课程表的安排,择优用之,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与竞争意识。第三,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一方面,信息素质的培养是另一方面,让学生以良好的素质应对日益复杂的信息化环境,比如,我们可以设想,若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游戏、用于病毒制作,那么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又有何用呢?教师需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添加一定数量的口头警告,让学生把握好信息的应用度、方向,切忌出现虽然兴趣产生但滥用的情况。

四、结束语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面极广。只要教育资源背景是开放的,学生主体地位是明确的,研究性学习发挥的作用一般优于其他学习模式,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鲜活。借助亲身实践、亲身研究,学生能够充分感知并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以及方法技巧。而教师所要做的,正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

篇3

九年级4班研究小组

课题组长:张舒婷

课题成员:赖奕萱、黄颖、林静、赖圳妍

指导教师:游伟桦、叶剑伟

研究时间:20xx年9月20xx年11月

研究步骤:

1、对相关小区进行寻访,在寻访的过程中拍照并收集相关资料。

2、通过平和网或各小区宣传册等查阅相关小区更详细的资料。

3、制作问卷调查表并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共同讨论确定最美家园的名单。

4、整理最美家园的图片和资料,共同制作她的平面图、宣传册。

5、制作演示文稿,整理调查报告。

小组分工:

讨论方案:全体成员

图片拍摄:赖奕萱

资料收集:林静

制作相关报册:全体成员

开展问卷调查:全体成员

制作演示文稿:黄颖、赖圳妍

整理调查报告:张舒婷

篇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搞好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教学理念创新,利用有限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笔者根据以往在政治课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教学模式的重大改革。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欠缺了对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调动和培养,也就不能极大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和主动探求知识,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于是笔者探索尝试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有利于弥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不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 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是在老师的引导和特定模块知识范围的划定下,大胆地给学生以创造、创新的锻炼机会。合作研究性学习部分,教师选择一些既有理论性、又具现实性的研究课题,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让学生通过翻阅书籍、查找资料、问题咨询、论文写作等,掌握综合性的学习和研究技巧,逐渐树立起自我学习、研究性学习、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团结协作的习惯。

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的特点是改变以往学生单纯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使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使学生学会对信息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知识经济对人才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仅仅沿用原来“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确定的知识”已很难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应对急剧变化、不断创新的社会变革的能力,在教学中寻求新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

2 合作研究型学习方案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种方法是组织合作性学习小组。先要求班级学生自愿组合成5~8人的学习小组,选出组长。老师根据课本学习任务出辩论和讨论题目两组,各10~15个题目。由小组选择辩题或讨论题目,利用课余时间各组组织讨论,学习委员要到场检查。组长要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讨论内容,对小组成员预先考核打分,交学习委员检查,全班集中后交老师。同时各组选出本组的代表人课堂讨论发言立论。老师同学根据选题可以提问,小组成员答辩。老师根据小组综合表现情况对小组打分。小组每个成员的分数则参照小组成员个人的课余参与、讨论的发言记录和小组的总分进行打分。每个学生的成绩作为过程化考核的一个参数登记在册。

一种方法是自主研发性学习。老师对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全面分析讲解,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及知识框架统揽了解。然后要求班级学生自愿组合成5~8人的研发学习小组,选出组长。每组依据老师的要求选题,制作合作学习成果。选题内容以老师划定课本内容为限,学习成果表现形式可以由老师提出一些形式(如朗诵、PPT展示、小品、快板、情景剧)供学生参考选择。角色分配,人员分工,都由小组成员自己协商决定。以课后作业形式布置,要求小组制作出节目策划书初稿。在课堂组织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本组合作学习的策划情况,老师根据各组的汇报对策划书初稿作相应的指导,使节目内容符合基本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修改策划书,完成定稿后交由老师。各组课余组织合作学习成果的制作,然后课堂表演。老师根据小组节目的立意,创新性、学习态度、知识点的把握、表演等情况对小组打分,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人的个人表现给个人打分,作为过程化考核的一个参数。

3 合作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1)可以使研究者本人不断钻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理论知识,提高统揽全局,驾驭课本知识的能力,在不断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设计理念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搞好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利用有限的课时,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2)合作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开设,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针对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伦理学与法学的学科知识外,还需要涉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青年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唯其如此,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研究性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迫使老师为了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指导能力必须继续学习和进修,促使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为,切实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采取理论讲授和小组研讨的“合作研究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和研讨的热情,变“灌输”为“主动热情地参与教学”。让大学生在愉快和富有成就感的氛围中得到提升。离开了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难以“入耳入脑”,那么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束之高阁。因此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需求的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4) 学会学习是所有大学生的重要任务。合作研究型学习模式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了平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设置自主研发性学习模式,正是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力图通过自学掌握一些道德法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采用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效果取决于教师对自主学习内容的设定,学习方法和途径的有效引导。成绩评定的客观、准确对学生下一步自主学习起到激励的作用。

在合作研讨式教学中,考试方式改革是重点。把过去注重“对知识点记忆”的考试转变为“考核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社会和人生问题能力”的考试,形成新的教学导向。在合作研讨式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评价考核时,更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平时参与合作性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研究报告撰写情况,都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增强了对学生平时过程学习的管理和督促,效果更好。

L鼙疚南翟杭痘鹣钅柯畚模钅刻饽浚焊咧霸盒!端枷氲赖滦扪敕苫 房魏献餮芯啃脱敖萄Х桨赋跆? 项目编号:JY2013-17

篇5

关键词:行业特色大学;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85-02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不断扩张,我国大多数行业特色大学都增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行业实践中,行业特色大学的许多问题也与经济息息相关,如能源产品的销售、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农产品的种植决策等,所以,大多数行业特色大学也把西方经济学列入通识教育课程。目前这类高校在实践教学、经济问题的中国化视角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本文正是基于此,通过加强案例教学来探讨如何提升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行业特色大学“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的意义

行业特色大学的定义与特征分析。行业性特色大学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建国初,参照苏联模式,中国进行了院系重组,组建了一批行业特色型大学,主要涉及农业、林业、地质、矿业、石油、电力等行业,这些大学隶属各个部委。行业特色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强调专业特色,强调专业服务于特定的行业,经济管理与行业结合。作为最容易体现该特色的课程,西方经济学具有先天的课程载体的优势。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空间和方法论的源泉,西方经济学对于中国现阶段的许多行业性的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许多现象,如成品油价格的波动、原油的进出口等问题可以为西方经济学提供大量的素材,这样的话既可以锻炼行业特色大学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够有效地降低西方经济学授课的相对枯燥性。

二、行业特色大学“西方经济学”课题教学的困境分析

虽然讲行业特色大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来看还未完全摆脱传统的“老师上课讲――学生考前背考后忘”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从实际教学情况看,《西方经济学》课题教学主要有以下问题:

1.很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从有到无。部分学生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的时候抱着一定的功利心理,当没有看到得到预期的收益的时候往往学习的积极性会下降,同样对于以会计学思维来对待经济学分析的学生当看到具有较强逻辑推理的经济学课程的时候就产生畏惧心理。从行业特色大学的学生来源看一般文理兼招,而文理学生的数学基础存在着客观差异。这样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问题以及均衡问题的时候,由于要求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对微积分要求较高,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学习较为吃力。

2.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的实施在老师中尚未形成共识。部分老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还是将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混为一谈。从教学应用来看,举例教学仅仅是通过一些例子对经济学的某一理论进行阐述,目的是为了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而案例教学则没有明确的标准答案,对于同一经济现象可以从多视角分析,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能力。相对而言,案例教学的综合性较强,可能需要几个章节的经济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3.学生缺少与老师互动的平台。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经常产生各种新的想法,但在行业特色大学内,各种教学实验设备相对还是以理工科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这样通过具体的实验平台来获得老师的指导相对困难较大,如果仅仅通过课间交流,时间又会变得仓促而不利于学习的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西方经济学》师生互动平台的建设就必不可少。

4.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不可否认,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在准确度、信息量、教学环境的改善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授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却陷入了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的困境。在这种对多媒体过分依赖的前提下,就会造成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思考时间减少,课堂教学效果收到影响。

三、行业特色大学《西方经济学》加强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般而言,案例教学法指的是通过典型性案例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进行具体化和形象化。通过典型的、特殊的案例分析,可以使得学生提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行业特色大学中,《西方经济学》应用案例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存在着理论体系逻辑性强的特点,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的不适应和阶段性迷茫。有的学生可能会针对课程特点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讲经济理论总是适用性和缺陷的,那么学习这些理论有什么用,如何用他们来指导实践?”有了这些疑问,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会大为降低。此时,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种主动学习,通过对当前一些经济热点的分析,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于复杂抽象的经济理论能够更好地掌握。由于理论的抽象负责,西方经济学如果仅仅按照课程常规的讲授方法可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成本理论中的“机会成本“,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理论分析,不易理解,此时如果适时地引入计算大学的机会成本的计算,则效果更佳。

3.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所帮助。通过案例方法的引入,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过程进行相关经济现象的分析时候,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能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更好的把握。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也大有裨益,能够使得学生对身边的经济现象进行深刻思考。

四、“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在行业特色大学的实施

1.案例选取体现时效性、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有机结合。根据行业特色大学学生的特点,案例的选取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强调内容的契合。但不能盲目地引进国外案例或者与行业关联性不强的案例。案例的选取要充分考虑行业特色大学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相关案例的选取。这就要求案例必须要有典型性和趣味性。案例应当是所在行业关联度较大的案例,同时案例的分析尽量做到能够用通俗风趣的语言进行分析,与行业性关联较强,不感觉枯燥无味,分析过程中太专业化的概念要少用,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提升学习乐趣,知识的掌握也就变得轻松了许多。同时,所选取的案例也要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效性。案例的选取应当尽量结合当前的行业经济热点,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案例也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重在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2.多种方式应用案例。在西方经济学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实施方式。具体来讲:课题讲授。课题讲授在保持课题上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主体地位基础上,在知识传授中与案例进行有机结合,使得理论的分析更加具体生动,避免呆板僵硬的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价格歧视其实并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课上讨论:在学习每一部分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可以考虑引入讨论型案例。通过引入开篇案例,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中的经济现象,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和思考。

3.课后小论文。在相关大的章节讲授完毕与整个课程学习结束后,可以采取制定性或者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自己学习到的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学校所在的行业性的热点问题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撰写小论文。这种论文的撰写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进行评阅的时候,老师要及时指出同学论文所分析经济现象的不足和今后发展的方向。长此以往,学生的经济学的综合应用能力必有一个大的提升。

篇6

一、课题研究背景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乐学、愿学。但是我们现在的课堂并不是这样,还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教师把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掌握知识的好坏,作为自己教育的目标,作为衡量学生好差的标尺,我们还是满足于追求知识、能力等“硬性目标”的现实。我们教师还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习的过程成为教师不断灌输的过程,学生只作为“应答”者,执行教师的指令,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我们教师只考虑到你是学生就必须要好好的学。不管你有没有兴趣,你必须要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生活变得死气沉沉,缺乏自愿参与意识,一味被动地参与学习,学生自己根本就没有这个兴趣来自愿学习数学,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个很老的话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学习绝大部分都依赖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在这种状态下的课堂学习当然就谈不上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营造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提供畅所欲言的互动空间,让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能够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感觉到学习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爱学数学,养成乐学好学的习惯。

二、课题界定

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习兴趣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两种。前者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

策略:解决问题或达到目的的一种思路或方法。引申含义1. 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2. 计谋,谋略。3.在作当前决策时即将未来的决策考虑在内的一种计划。本课题中的“策略”是指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谋略。

三、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研究内容:

1、新课导入如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2、巩固练习中如何设计练习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相关的知识综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能积极地学、自觉地学。

3、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4、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让课堂充满趣味,学生乐学好学。

四、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数学学习是否有兴趣;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原因;你认为怎样的数学课才会吸引你,你才会感兴趣。

文献:利用杂志、报刊、网络搜集相关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

行动研究:把收集整理到的资料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归纳总结:通过行动研究、探索,归纳总结经验,形成论文。

五、研究对象

小河中心校四五年级学生

六、研究的阶段和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4.1----2014.3)收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确定研究课题。根据新课程理念,再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现状初步拟定《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为研究课题。

2、分解课题。结合我们教师自身的特长,选取部分内容进行研究,努力提高教学实效。

(二) 研究阶段:(2014.4----2014.10)

1、 调查我校四五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现状,找出突出存在问题,并加以分析。

2、 理论学习。学习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及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在针对问卷调查的分析,选择相关的知识与本课题相关理论进行学习。

3、 行动研究在四五年级中的六个班进行试验,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上课,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逐步形成经验。

(三)总结阶段

1、中期成果总结:2014.6(论文、反思、案例)。

2、结题2014.12(自己在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总结出完整的、可行的方法,以论文的形式呈现。)

七、已具备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1、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大力支持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也一直在一线教学,也已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2、本课题源于我们的教学实践,贴近我们的教学实际,是每位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又能指导我们的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3、不需要花费多少经费。

4、我主要负责实际上课,激发兴趣策略的设计、实施,案例、论文的撰写等,邓清娟主要负责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兴趣的调查和分析。

篇7

本课题探究特殊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根源,寻求培养这些特殊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最佳途径,使整个校园成为和谐校园。

本课题的研究将引发教师及学生行为观念的转变,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成立了课题组,认为可以在规定的时期内取得预期的成果。①上级有关部门有关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以及研究经费的有力保证。③家长对特殊学生转变的高度期望,以及有效配合。④社区、关工委等社会团体与学校的紧密结合。

三、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根据由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而产生的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教育疏导,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健康成长的“四有”新人。

2.研究目标

对于社会因素造成的特殊学生,应使他们随时感受到父母离婚或亲人丧失后仍然生活幸福感,真切体会到学校、班级、社会、家庭对他们的关爱,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树立自尊心,促使他们健康、幸福成长。对于心理因素造成的特殊学生,主要着重于他们的养成教育,督促他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从无习惯到有习惯,从坏习惯到好习惯,最终让好习惯伴随他们成长。对于生理因素造成的特殊学生基本上是“暂差生”。对他们主要从关爱入手,根据他们的实际智力水平尽可能地因材施教,并多方鼓励和帮助,激发他们求知欲望和上进心,相信自己“我能行”。

四、研究内容设计

这里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培养特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特殊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以及心理上与其他同学不同之处就在于缺乏自尊心和上进心,他们处处显得与众不同,与班集体格格不入。尽管由于各人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不同,各人的特殊现象也不同,但他们都有自卑、心情抑郁、易躁易怒的特性,与教师、家长、同学不容易相处融洽,不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幸福而健康的成长,甚至放任自流,做出违法违纪的事。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教育这些特殊学生转变的过程中,寻找一条转变的最佳途径,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他们赶上其他学生,成为不断进取、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1.明确目标,分步落实

围绕学校科研课题的总目标,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开学前召开课题研讨会,制定好本学期行为习惯养成的总目标,并由课题组成员、学校德育处负责人,按月、按周分解总目标,制定好每月、每周的分目标。

2.制定条例,具体落实

在落实课题研究的操作实践中,我们根据三校合一后学生的现状,在综合三校原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条例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行为习惯条例,通过德育处具体落实。

3.心理疏导,对症下药

篇8

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依照法律工作中立案办法把教学内容编成案例形式来进行教学很受欢迎,在当今世界的教育和培训中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经济法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经济法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因而本门课程涉及的内容也极其广泛,几乎覆盖了所有经济管理工作的全部业务范围;2. 经济法受经济发展的原因,发展、变化、更新速度更快,因而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的补充和修改;3. 经济法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知识跨度较广;4. 经济法理论不仅具有抽象性,而且其实际操作性也很强。由于该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及与时俱进的发展性,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该门课程的教学若不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很难较理想地达到教学目标。

然而,我们又无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沿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单单靠教师向学生灌输。而财经专业专科学生基础知识尤其是法律基础知识掌握较少,尤其是电大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脱离学习环境时间较长,枯燥的经济法律理论学习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这门课程成了空洞的理论,必将严重影响到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严重影响到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案例教学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二、《经济法基础》案例的撰写与挑选

(一)针对性

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我们在挑选案例的时候应该紧贴教学目标,突出主题。即根据本章的教学目的而选择案例,让挑选的案例更具有针对性,服务于教学目的, 否则即使是很好的案例也不能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合理地使用案例,并不是案例越多越好,关键而在于精。

(二)真实性

我们挑选的案例最好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对于社会上刚刚发生的,有较大影响的案例,应该作为我们案例教学的首选,因为这样的案例学生对其内容有一定了解,尤其是发生在名人或是著名企业的案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容易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也便于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三)时效性

经济法律与其他法律相比受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更大,随着近十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得经济法律也随之调整,如:2006年《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的重大修改,2012年修改中的《专利法》和《著作权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自己选取案例时,更加注重案例的实效性,紧密联系最新的立法动态和司法解释,注重其现实指导意义。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

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教师在课堂中口述案例,然后让学生讨论;通过学生扮演角色再现案例情景或以模拟法庭形式,并分组讨论;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方式,模拟再现实际情景。根据教学实践,通常案例会放在课程的前段从而引出课程内容,或是通过案例对理论知识作进一步理解和补充。在导入案例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使用案例教学的一个主要方面在于可以使学生参与其中,所以教师要先为其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以便于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其次,教师应变“灌输”为“引导”,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哪怕与“正确答案”不符,也应对积极思考的学生予以鼓励和肯定;第三,给学生创造讨论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可以接收到不同的观点,学会别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仅做到“学会”而且做到“会用”。

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中,能够帮助教师解决难以讲解的法律理论,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案例教学法”适应了新时期教育理念的要求,它能够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真正的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此外,“案例教学法”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28-01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 ,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 ,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 ,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 ,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 ,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 ,意见出现了分歧 ,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 :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 ,方案不合理 ;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 ,显然也不合理 ;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 ,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 ,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 ,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 ,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 ,观察现象 ,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 ,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家庭小实验没有给出药品、仪器、步骤、现象等 ,靠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反之,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树立了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养成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篇10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在中专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中专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 ,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

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 ,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 ,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 ,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 ,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 ,意见出现了分歧 ,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 :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 ,方案不合理 ;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 ,显然也不合理 ;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 ,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 ,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 ,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 ,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 ,观察现象 ,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 ,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可让学生探索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