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1 02:05: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化安全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首次提出“安全文化”一词,正式将“安全文化”概念引入核安全领域。“安全文化”的引用对各国提高核电的管理水平,确保核设施的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事情都存在风险,若这种风险可以被接受,就认为是安全的。通常所指的“安全”概念是指不存在不可接受风险的一种状态。
文化是一个群体做事的方式方法以及所反映的价值观、信仰等,是社会环境中的人为部分。一个核电企业要建立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首先应从自身的角度正确理解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单位内部的体制及各级人员对安全的态度和响应。其次应建立良好的组织和个体的安全文化。仅仅依靠体制、内部分工职责并机械地执行严格的程序是不够的,需要将安全文化根植于组织和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建立良好的安全文化,应从培养良好的安全文化素养开始。安全政策、建立良性管理体制是一个组织建立良好的核安全文化的前提;在实际中正确执行和理解政策以及关注由它引发的安全意识环境是必要条件。培养每位员工具备良好安全文化意识的基础,是在实践中形成有益于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养成重视安全的工作态度。
安全文化的三个阶段表面上是对组织的行为划分,其内涵也是对人的行为的划分。三个阶段具体可以理解为:第一阶段,核电厂营运单位及核安全监管部门以是否遵守法规标准来衡量安全性,对人的自身行为和态度对安全的影响认识不足;第二阶段,虽然认识到人的行为和态度影响安全,但仍以程序和法规为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三阶段,充分认识到人在安全意识方面对安全的影响,即个体文化对安全的影响,强调人员交流和培训。安全文化强调“从事任何与核电厂核安全相关活动的全体工作人员的献身精神和责任心”“,安全第一的思想”“,内在的探索态度、谦虚谨慎、精益求精,以及鼓励核安全事务方面的个人责任心和整体自我完善”。制订程序的目的是防止工作人员发生系统性的错误,保证工作的质量,而安全文化在遵守程序的基础上,还要求员工以高度的警惕性、实时的见解、丰富的知识、准确无误的判断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来正确履行所有安全重要的职责。
员工的献身精神、安全思想和内在的探索态度等特性都是无形的,但对安全文化的作用却是有形的。在实际工作中无形的特性会自然地导出有形的表现。安全是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责任。建立和强调安全文化是确保个人、公众及环境的安全,提高核电厂经济效益的最有效的方法。提升全员安全文化素养,就是要使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方法和态度、接受安全文化培训。核安全文化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提高。安全文化重在培育、重在创新、重在实践。核安全文化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作者:周春福 单位:南昌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学院教授
2方法
2.1建设非惩罚性的安全文化
Singer等[4]于2003年首先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创造一个“针对系统+非惩罚性”的环境[5]。我院护理部2003年开始建设护理安全文化[6]:①强调非惩罚性原则,鼓励当事人或发现人主动上报。②强调及时报告并积极处理,把伤害和影响降到最低。③注重信息共享,把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处理经验、改进措施在一定范围内通报。④分析不良事件时注重系统问题和环节问题。⑤重视安全教育和防患于未然,努力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⑥鼓励上报未遂事件[7],并奖励杜绝未遂事件的事例。
2.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与流程
护理部修订完善了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及管理制度、临床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输血安全制度、预防跌倒管理规范、医用管道标识规范、病情变化报告流程、各类意外事件紧急处理预案等多项制度和流程。同时,在实习生上岗培训、新护士岗前教育、在职教育、护理管理等多种培训计划中设置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培训内容,让各层次护士树立安全观念,知晓不良事件的防范、分类、应对和报告流程。
2.3制订标准化上报表格
目前上报内容包括临床可能发生的护理相关或护士现场发现的所有不良事件和未遂事件,共有7种10类的标准化上报表格,见表1。根据事件特点,各类上报表格的报告内容各有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事件发生的日期、时间、地点、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诊断、住院号、护理等级等)、经过描述、严重程度、对患者的影响、处置措施、原因分析等。
2.4规范报告流程
在上报种类中,除了杜绝未遂事件,其余6种护理不良事件一旦发生,规范的报告流程是:①当班护士立即汇报医生,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尽量避免或减轻对患者健康的损害。②立即汇报护士长。③紧急事件、情节严重的不良事件通过电话2h内上报护理部。④其他不良事件48h内逐级上报至护理部。⑤各级护理管理者口头或现场指导当事人处理事件,必要时联系其他部门取得协助。⑥护理部分类登记护理不良事件。
2.5定期分析反馈
对导致患者伤害的不良事件,护理部要求3d内随访事件的处理和后续进展、患者的转归等,必要时连续跟踪事件进展。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所在科室组织护士讨论,分析原因,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改进工作。护理部每月、每季度、每年对上报事件进行汇总讨论,从制度管理、制度执行、工作流程、职业道德、主观态度、部门合作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奖惩意见(部分由于当事人违反职业道德、主观态度恶劣或者有意瞒报导致严重后果的不良事件给予相应的处罚)。根据事件分析和处理的情况,必要时与医务处、感染管理科、药剂科、信息科等部门沟通,从医院管理体系上争取保障或落实整改措施。已经讨论过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在每月的全院护士长会议上通报,实现信息共享,使一个人发生的不良事件成为大家共同的教训,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
2.6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与专科护理发展相结合
不良事件的细化分类和深入管理随着专科护理的发展而进行。例如:压疮事件早年只是包含在突发事件中进行报告,被报告的也仅是导致护患纠纷的个别案例。但随着伤口、造口、皮肤护理各专科护理的发展,压疮防范与处理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充实,培训也越来越全面,医院成立了伤口、造口专科护理小组,各护理单元都设有小组的网络成员。压疮及压疮预警成为护理不良事件的一个类别。同样,静脉输液不良反应作为静脉治疗护理小组的重点关注事件、非计划拔管作为危重症护理小组的重点关注事件而陆续被单独分类,分别予以报告、处理与防范。
2.7开发护理不良事件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2011年依托计算机网络平台,开发了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系统[8]。按是否直接发生于个别患者,将护理不良事件分为2种节点,一类直接放在电子病历的患者节点下,将其基本信息直接带入表单;另一类放在病区节点下,自动带入填写人、填写病区等信息。再将各类事件在每个步骤中可能出现的要素内容进行分类、罗列,让填报者以选择和文字描述的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录入,操作简单方便。同时根据护理管理的三级体系设计上报、查询、统计的权限,既体现了“非惩罚性”的上报精神,鼓励当事人主动上报,并保护填报人隐私;又实现了逐级审签、处理等功能。“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系统”的开发,让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反馈和管理路径更加方便快捷,数据真实客观而且便于追溯和统计,提升了管理的速度和效率。
3效果
3.1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提高(见表2)
3.2护理差错发生率降低(见表3)
4体会
4.1实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提高了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
结果显示,实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后,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率逐年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通常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往往能暴露系统、流程或制度的缺陷,及时收集和发现各种不良事件信息对改进系统、优化流程、完善制度具有重要意义[9]。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建立依托于先进的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的培养需要时间,需要所有管理者共同营造[10]。在一种无惩罚的环境中,人们才愿意暴露更多的问题,从而更有利于解决问题。通过加强对护理管理者和临床各级各类护士的培训,保证整个报告系统的落实,保障患者安全。通过完善制度,制订预案,改进医院环境,从制度和系统上努力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利用信息化手段,方便获取数据和填写,并增加不良事件上报的准确性,因此,提高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
2010年5月~2011年4月我科共收治患儿3057例,其中1个月~1岁1058例;1~6岁1892例;6岁以上407例。2011年5月~2012年4月共收治患儿3428例,其中1月~1岁1472例;1~6岁2056例;6岁以上524例。主要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肠炎、脑炎、川崎病、过敏性紫癜等。
1.2方法
自2011年5月我科被确定为“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以后,为了切实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履行医务人员职责,首先转变了观念,在以往安全管理的基础上更加细化和规范了相关内容,将具体措施更加落到了实处。
1.2.1成立了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自我科被确定为“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以后,成立了由护士长为组长,另外2名理论基础扎实、工作经验丰富、有责任心和警惕性高的护士作为组员的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并制定了工作标准。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优质护理相关知识及护理安全相关制度,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法》等,学习《患者安全十大目标》,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从思想上和理论上强化安全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强化安全意识。
1.2.2建立健全护理安全制度
启动了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制度,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达到≥10%/100张床,对瞒报和漏报者进行处罚,并定期对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缺陷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杜绝再次发生。只有规范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提高临床护士的护理安全防范意识,保障患儿的安全,达到管理标准化,从而进一步降低病房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推动优质护理的发展。
1.2.3安全隐患、高危患儿的管理
在护理活动中,对于高危、坠床跌倒、压疮风险以及精神异常的患儿,预见性的启动高危、坠床跌倒、压疮风险评估表,根据情况制订相关的预防措施并积极干预,增设安全提示语:如“小心地滑”、“小心跌倒”、“小心烫伤”、“小心坠床”等警示牌,让患儿及家属有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让患儿得到更全面、更安全的护理。对于有纠纷苗头的患儿家属,除了与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外,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防患于未然,把护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实践证明,与开展优质护理工作以前相比,护理不良事件及投诉明显减少。
1.2.4对工作人员的管理
对于资质较浅、服务态度欠佳、理论及操作能力较差的护士,除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外,更应加大培训和考核力度,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及业务能力,降低不安全因素。强化优质服务意识,儿科护理既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护理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工作,是技术和服务的统一,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等方式,不断引导护理人员转变观念和优化流程,从理论及技术方面让他们感到就医过程的安全,自觉地以病儿及家属医生的要求为导向,以他们的满意为宗旨,提供优质专业的护理服务。
1.2.5加强医护和护患沟通
强化沟通意识,要求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多与医生沟通,启动应急情况下口头医嘱及疑问医嘱执行流程,发现疑点及时与医生联系,确保医嘱执行无误,保证了患儿的用药安全。同时,责任护士必须遵循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加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对患儿家属从入院到出院各个环节都有责任护士进行健康指导,包括疾病知识、病情变化、治疗过程、各种检查目的、饮食及护理效果等,及时解决存在的各种护理问题,让家属参与到医疗活动中来,保证护理工作安全,对保障医疗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行护理时主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改变以往做得多说得少的缺点,倡导主动问候,首问负责,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度,有利于患儿的疾病康复,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从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工作效率。
1.2.6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
细化管理流程,创建安全文化氛围。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采血、给药、输液、实施各种诊疗时,必须有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不得只以床号作为识别患儿身份的唯一标识,认真落实患者的安全目标,执行腕带识别标识制度,完善关键流程的识别措施,从最大限度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节假日进行安全检查,消除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加强物品管理,按管理标准进行管理,达到“一专二及时三无四定”。加强药品管理,要求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名称、剂量、方法及常见不良反应,盒装存放,专人负责,标志醒目。强化院感意识,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及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切实落实手卫生,加强耐药菌管理,减少和杜绝院感的发生。
1.3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开展优质护理前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开展优质护理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开展优质护理之前。
2.2随着护理安全文化的开展,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3讨论
对于医院的安全文化一直是整个医院的核心,也是体现医院整体和医护人员的素质与内涵的重要表现,健全相关的安全文化管理制度是医院发展的重点,同时也是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开展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以“病人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为目标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是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的重要内容。因此,强化护理安全管理是开展优质护理工作的重点,而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开展,对护理安全工作的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3.1自2011年5月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在我科全面展开,优化了护理工作流程,公示了优质护理服务项目,切实落实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患儿提供全面、全程、主动、专业、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
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护理人员转变了观念,优化了工作流程,改变了排班模式,简化了护理文件书写,健全了绩效考核机制,为患儿提供了连续、无缝隙的护理,夯实了基础护理,提供了满意服务,为全面实施安全管理更新了理念,提供了保障。
3.2对科室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干预,是护理管理的重点,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
通过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制定健全的病房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出具有儿科特点的护理质量安全标准,坚持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消除了各个环节中的安全隐患,强化了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规范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保证了在给患儿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保证了工作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3.3通过对高危患儿、纠纷苗头人员以及重点护理人员的管理
对人力资源相对薄弱的时间段增设了二线班,保证了患儿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预见性的采取防范措施,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地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及投诉的发生。
3.4通过沟通协调工作,达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让患儿家属能够有效地遵医,主动参与到医疗活动中来,对保障医疗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认真落实手卫生,有效地杜绝了交叉感染。只有患儿家属感到就医环境及就医过程非常安全,才会真正满意,这才是我们实施优质护理的最终目标。因此,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强化护理安全管理,护士对护理安全风险的认识大大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安全隐患的认识,有效地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由于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面临的不安全因素大大降低,也就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升;护理风险减少了,病人的满意度提高了,从而护士的心理压力降低了,提高了工作效率,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大大提升,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得到足够的重视,充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这也是对优质护理的关键点最好的诠释,同时对医院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1.2患者安全文化测评工具的适用范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以上7个患者安全文化测评工具的适用范围不尽相同,研究者多以测评护理人员的患者安全文化为目的设计条目内容,较多研究护理人员的安全文化状况,如工具①医院安全文化问卷,②患者安全文化测评问卷(陈方蕾等[8-9]编制),⑥患者安全文化测评问卷(姜贺等编制)。明确表示测评医院整体层面(包括医生、护士、药剂人员、技术检验人员、医院管理者)的患者安全文化工具仅有⑤医疗机构患者安全文化测评量表和⑦医院患者安全文化测评量表。各测评工具的适用对象见表1。
1.3患者安全文化测评工具的测评维度及测量学指标通过比较发现,7个测评工具的具体测评维度数目变异较大,少则5个,多达12个。各工具的具体测评维度见表2。7个测评工具性能的测定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信效度指标也表现出差异性,多以Cronbach′sα系数法检验其信度,使用因子分析法检验结构效度。各测评工具的测量学指标见表3。一份信度系数好的量表或问卷,其总量表或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应在0.8以上,而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应在0.70以上[24]。由表3可以看出,工具②、③、④、⑥及⑦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达到了0.8,工具③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未见报道,工具④、⑥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并未全部>0.7。可见,仅有工具②和⑦表现出较高的信度。尽管如此,信度高的工具未必效度也高,仅能说明有效度高的可能性。效度可以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等来反映,内容效度一般由专家打分评议,是一个主观指标;而结构效度常用因子分析来评价,因子负荷反映了条目对领域的贡献,其值越大说明与领域的关系越密切[26]。常用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在40%以上且每个条目都在其中一个公共因子上有较高负荷值(大于0.4)来判断问卷的结构效度[27]。工具②共24个条目,5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9.879%,5个维度的负荷值都在0.4以上。工具⑦中31个条目提取出6个公因子,对总方差贡献率为62.19%,且各条目的因子负荷也均在0.4以上。由此可见,工具②患者安全文化测评问卷(陈方蕾等编制)以及⑦医院患者安全文化测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2讨论
2.1患者安全文化测评的重要性自1999年美国国立医学研究院(InstituteofMedicine,IOM)《ToErrisHuman:BuildingaSaferHealthSystem》(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构建更加安全的卫生体制)[28]报告后,患者安全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营造积极的患者安全文化可以改善患者安全,而患者安全文化测评有助于评估医疗机构的安全文化状况,进而能够实施针对性干预以提升医疗机构患者安全文化水平,从而保障患者安全。
2指标体系建设
笔者结合已有的研究,将高校广义安全文化定义为:高等教育机构为了保障组织活动有序进行和实现教育目标,通过提升人员安全素质,组织安全价值观,优化安全管理和安全硬件环境的综合成果称为高校广义安全文化。根据定义,高校广义安全文化主要有由三部分组成:精神安全文化,制度安全文化和物态安全文化。这三部分组成,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具有内驱力的组织广义安全文化。
2.1体系建立原则
建立高校广义安全文化体系,为了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出设置的原则如下。(1)建立以校园精神安全文化为核心,校园制度安全文化为媒介,校园物态安全文化为表层的校园安全文化系统,明确各部分的功能分配。(2)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分为三层,以高校广义安全文化为目标层。各指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独立性,明确指标的范围,避免各指标内容相互重叠。(3)考虑高校广义安全文化,作为组织安全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高校广义安全文化是一个系统,具有明确的范围或称为“边界”,不应无限扩大其范围和内容。
2.2指标体系
考虑人作为高校广义安全文化的核心部分,人对广义安全文化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人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精神安全文化,在体系设计时,坚持将人员自觉性的提升,综合素质提升作为必要的前提。并在制度中,对人员安全素质提升给予保证和奖励,确保整个体系有一个良性的内驱力,提升高校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具体体系结构,如图2。由图2可知,高校广义安全文化结构有三层指标,3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其中物态安全文化包括14个指标,涵盖了校园的硬件设备设施,并强调校园内外环境和谐。
2.3建设措施及建议
根据分析得出的高校广义安全文化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注意其中的建设方法和规则,具体的建设措施及建议如下。(1)高校广义安全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人员对校园安全意见进行交流沟通,并尊重提出的意见,及时予以解决。校园组织成员和组织对象成员自身及其相互间作用的安全心理、安全价值观念、安全意识、安全道德素养和安全行为规范得到有效的体现。(2)高校广义安全文化建设应提出明确的安全承诺,并与校园内的人员达成广泛共识,对新入校的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确保学校安全承诺及时传达到每个角落。(3)注重安全组织管理,有效保障安全投入,安全措施实施和安全救援。校园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固定对象层和外来对象层之间相互作用和反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校园管理安全文化。其包括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思想、安全管理创新性等理论成果和经验成果。(4)建立健全安全激励制度,对安全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树立典型模范,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为高校广义安全文化建设设定方向,并形成一个有效的反馈路径。(5)注重物态安全文化的沉淀,很多研究中,将物态安全文化与一般的安全硬件等同,这是错误的。应加入文化因素,使校园安全更加可靠地被广大受众接受,更加人性化。注重物态安全文化沉淀就是在校园日常管理和安全文化实施过程中,注重相关的物态措施积累,提升安全可靠性。高校在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独具特色的安全科研实物成果、安全技术实物成果、安全防护用具、安全卫生设备设施等,应注重相关的物质积累。
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社会的关注程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社会环境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一个事故率低的企业不仅能提高企业知名度,而且还能吸引优秀人才到本企业工作,而对于作为修船厂的客户-船东来说,他们也愿意和这样的船厂合作,从而给船厂带来效益。企业领导重视安全是企业进行有效安全管理的起点,如果一个企业领导不重视安全,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将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安全投入不到位,作业中的安全措施及防护装备经费不足,职工心里没有安全感,作业时畏首畏尾,不利于企业安全生产。而安全生产的监督是政府机关和企业员工及相关方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的监督,有利于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安全生产的组织机构是企业具体完成安全生产工作的部门,企业中所有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都需要通过安全生产组织机构来完成,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船厂的工作一部分是在厂区机电车间、涂装车间等场地完成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船上完成的,因此安全管理人员不仅有内场安全员,更多的是单船安全主管,因此,一个结构合理、工作效率高的安全部门机构是安全管理的组织保证。处于最高层次的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安全文化为创建高效合理的企业安全管理机制提供了相应的空间,虽然企业安全文化更多地是属于精神范畴,表现为职工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很多情况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它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修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和主要内容
修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如图2。安全文化建设包括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安全管理文化建设、安全行为文化建设和安全技术文化建设,建设内容主要侧重于:a.守法意识;b.遵章守纪意识;c.风险意识;d.事故可防可控意识;e.安全教育意识;f.安全投资意识;g.安全行为意识;h.安全环境意识。
3修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3.1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安全宣传教育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船厂工作的人员较多,尤其是农民工居多,文化素质差异较大,安全意识也因人而异,因此就需要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力度,营造安全文化氛围,让职工了解掌握安全文化的建设内涵及作用,不断提高船厂职工的安全素养和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使广大职工成为安全文化的传承者和开拓者,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的转变,实现全员安全管理。
3.2制定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规划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船厂要结合具体实际制定长期建设方案和短期规划,避免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要结合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取长补短,制定适合自己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规划。
3.3要把安全文化建设与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离不开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让职工了解什么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对员工有什么影响,能满足员工哪项需求,只有全体员工从内心认同安全文化的意义,才有利于安全文化的建设。
3.4定期对企业安全文化状况评价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与时俱进,但是有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建成以后并没有根据变化了的生产环境及时调整,造成企业安全文化与社会脱节。因此,必须定期对企业安全文化状况进行评价,确定企业安全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按照PDCA循环模式不断查找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下一阶段的安全文化建设策略提供依据。
在“安全之星”评选的基础上,新圩供电所细化“安全之星”的评选条例,建立了以班所为单位的创先争优的正向激励机制,结合实际充分激发班组员工的工作热情,纠正员工存在的“做得多,错得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良思想。有感于此,新圩供电所的青年员工还自发组织了“榜样的力量———向安全之星学习”的活动,使获得安全之星的员工用朴实的话语传递“我要安全”的正能量,在全所上下掀起人人争当“安全之星”的热潮。
青年员工培养—促进青年员工成长成才
作为党委书记项目的试点,新圩供电所通过搭建平台,建立青年员工培养机制、基层激励机制和开展“号手岗队”活动,让青年员工以课题的形式,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学习及解决。在组织、团队、老师傅共同的关怀和指导下,青年员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青年员工工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在这样的氛围下,新圩供电所11名35岁以下青年员工成为基层技能骨干,提升了青年员工的归属感和存在感。
员工家庭重托—“温馨家庭工作站”营造和谐氛围
新圩供电所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班组这一核心内容,建立了员工温馨家庭工作站,主动关心员工家庭,将企业安全文化及人文关怀深入到员工家庭,让员工感受到在小家庭之外的企业这个“大家”的温暖。认真开展温馨家属、幸福感言、“送清凉”、看望患病员工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沟通桥梁作用,搭建企业与员工家庭沟通渠道,切实传递组织的关怀。开展了“温馨家企共建”活动,用亲情促进安全文化建设,使家人理解电力员工的辛劳,感受到员工在集体中的重要性,激励员工家属们做好安全后勤工作,为构建和谐的班组文化氛围做出贡献。
2以规范安全管理为目标,建设安全管理文化
建立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PDCA: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重点控制不安全行为,在生产系统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支持安全管理,不断改进,科学预防,以确保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效增强员工按章办事,根据行为的运行规律,提高员工专业素质。领导重视调研、提高资源利用率、主动改善环境、加强服务、完善管理、制定制度、宣传及时性、丰富性、全面性、贴近生活、群众、国情、方式趣味性、生动性、多样性。注重安全文化建设的系统性,综合性,把安全文化建设和民生,经济,生态结合起来,注重地方风俗习惯的保护,时时处处把工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嘘寒问暖,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的老人赡养,子女上学和就业,幼儿的照顾,让他们安心工作,全心工作。可以设建议箱,及时获得安全隐患信息并尽力解决。从短期来看,这些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可是从长远看,职工安全,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幼有所教,病有所医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好路子。俗话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小心驶得万年船”,在人们心中不时化解难题,让有修养的人负责教育宣传安全文化注意事项,当事情出现时有冷静的头脑和周密的准备,可以让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最好的保护。
3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建设安全行为文化
按照“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理论结合技能相互结合,通过开展技术大会,岗位培训,技能鉴定,现场演练,操作技能竞赛等,使员工掌握自己的职业危害源,知道如何识别危险,规范从他律到自律的安全行为。需要制定行业规划,提倡自由竞争,吸取国内外其他矿业安全文化的长处,制定发展计划。提高文化素质,鼓励读书创新,及时性、时效性、丰富性、全面性、多样性宣传。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和所学知识预知安全隐患,及时给予排除,禁止一个人单独下井以防不测。在平原地带树木可以支撑矿内的工作区域周围,还可以在矿内搭建简易救生小房,里面有照明,干净的水源和休息场所,必要时提供食物和垃圾篓。
4安全环境文化
“一排、二覆、三屏障、四种、五灌、六养护”的6步法绿化复垦模式。“一排”是排土壤,细致,诚实,避免滑坡,为造林提供了依据;“二覆”是覆土,让采场腐殖质土覆盖在排弃物表面,创造绿化条件;“三屏障”是在边坡1m×1m砂腐殖质土壤固化好,做好水土保持,避免雨水的侵蚀,风力侵蚀;“四种”是种植草本植物,灌木,适合当地气候生长;“五灌”,即,喷灌、滴灌和微喷灌;“六维护”,它是日常管理,不仅是植被补种、养护,及时维修水管,保证水管畅通。树木是水库,雨天可以吸收水分,旱时可以释放出水分和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和粉尘,树和土地的相互作用可以使土地肥夭,树木对于土地的把持力度可以防止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山地丘陵地区山体滑坡现象。
5预防为主
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生产中把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培训一线工人,经常唤醒安全意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核能、太阳能、氢能和其他可再生资源制。提倡节约用煤,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矿难大多属于煤气中毒事件,利用瓦斯监测监控系统重大故障。学习山西等地建立地下防御防备小室。一种估计是世界煤矿可采资源量达4.84×104亿t标准煤,2014年世界人口总数现在已经突破70亿,按目前全世界的耗煤量计算,可用500年。人们为了安全的需要制造核能用于防卫,可以把这种高强度的力量用来为人类合理利用,核燃料也有它自身的危害性,这个可以通过科学来提高其安全性。这样需要大力发现科技生产力,培养人才和技术人员,让机器挖煤,并通过托运系统把煤矿运出。在机械上安装瓦斯监测监控器和温度敏感感受器,以防高温高CO等易燃气体引起火灾。解放出更多的人来研究核能等新能源。还有对于人类无限膨胀欲望的限制,提倡安全第一,经济第二,尊重人类自身和自然发展规律,放慢粗放发展节奏,加快发展环保能源。
1.2统计学方法对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比较观察组发生1例走失等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17%,未发生护理差错,对照组发生7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4.00%,5例护理差错,发生率为10.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将安全文化应用于安全管理之前,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认知得分为(52.5±3.5)分。经过学习和培训后得分为(56.0±2.4)分,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得到明显提高(P<0.05)。
3讨论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6]。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总和,是为企业在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中提供安全生产的保证。
2002年中华医院管理协会针对医疗纠纷和侵权事件的调查发现,我国医院医疗纠纷发生率高达98.4%。作为一个特殊人群,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倾向是普通人群的20倍,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工作任务尤为艰巨,小小的疏忽都可能造成重大问题。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能够有效的防止这些现象,通过学习和宣传安全文化,从根本上纠正职工的思想观念,加强职工的安全意识,让职工能够自觉主动的按照相关制度工作,真正意义上做到安全生产。在职工的安全文化教育中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职工的实际需要,重视职工的工作发展、关系职工的生活情况,在企业发展中职工不能将职工当作生产的工具,而是企业的主体。在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通过各个部门展开的安全教育,加强所有职工的安全认识,加强安全文化的宣传工作。另外企业还要定期进行培训,让职工掌握安全防范措施。通过严格的安全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企业管理,让整个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得到改善。
2.企业安全文化是完善安全管理机制的根本
首先人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时必须贯穿对人的管理。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决策者主要制度安全行为准则形成约束机制,所以决策者安全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企业安全文化的水平;管理者主要是对制定的安全行为准则的具体实施进行监督;操作者就是需要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各项安全行为准则。只有强化三者的安全价值观,才能让整个企业的安全管理得到提升。其次就是要将个人利益和安全管理挂钩,这样才能加强安全管理中相关人员的责任心,改善工作态度,将各项管理制度能够得到落实。
再次就是企业安全文化有对各项安全隐患的防范和治理明确的规定,确立了安全隐患的检查制度、治理制度,辅助安全管理在监控上得到落实,也帮助完善了企业安全管理机制。企业良好的安全环境需要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作为基础保障,在实际生产中,企业需要将安全文化渗透在管理机制建设中,并根据企业的发展改革不断的创新,将安全管理转变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企业需要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操作现场,安检员、党政人员要充分发挥在安全治理中的作用,为了保障生产质量,可以推行质量终生责任制,使得处处有人管理监督,事事有章可循,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的同时也能提升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