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3 04:22: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化产业园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十二五”时期,西区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要建设文化强区,必须拥有发达的城市经济、完善的城市功能和健康的城市体系。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具有消费业和生产业的双重属性,是西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转型、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西区作为中山城区经济体的组成部分,需要充分挖掘自身价值,承担起支撑和服务社会城市建设的功能。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挥生态涵养价值、人文传承价值、休闲服务价值,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山实现战略目标做出重要贡献的必由之路。
(二)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是实现西区区域功能定位的基本前提
按照西区定位要求,能否迅速实现产业转型、有效形成旅游产业竞争力,是西区在未来中山发展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实现功能定位的基本前提。作为中山中心城区重要组成区域的西区,面对周边区域竞相发展的竞争环境,西区需要重新思考区域发展定位,与其他区域错位发展,制定适合区情的产业发展战略,使西区成为引领中山区域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是西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西区全区上下对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形成了更为广泛的共识,通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深入开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建设,城乡面貌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加快推动跨越式发展步伐,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发展思路,进一步深入挖掘释放发展潜力,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发展途径和突破口。就西区区实际情况而言,西区拥有中山市加快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机遇,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拥有全区上下大力推动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在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上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必须坚持用产业发展来推动跨越式发展的方向,通过细致规划、精心组织、引进重大项目来加快打造旅游休闲文化产业,为西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产业动力,带动西区区域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西区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具备优越基础条件
(一)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的和谐性与优越性
西区自1984年建区、1999年与原沙朗镇合并以来,在历届党委的领导下,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连年攀升,位于全市前列,被授予广东省教育强区、中山市文明镇区、经济强区。近来来,西区围绕“稳增长、调结构、筑平台、强服务、惠民生”十五字工作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西区新一轮大发展,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6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9.06亿元,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88亿元,增长15.1%,出口总值6.1亿元,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4850万美元,增长18%,国地两税收入22.06亿元,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35.56亿元,增长3.3%,可支配财政收入6.27亿元,增长16.8%。农民纯收入16553元,增长10%。是具有良好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的和美之地。
(二)商贸高度发达的高端性及前瞻性
西区是中山传统的物流集散中心,专业市场密度高、总量大,拥有汽车销售、小商品贸易、IT电脑、果菜食品、服装百货、客货运输和二手交易等7大类15个专业市场。其中,有珠三角地区发展最早的小商品市场、全市最大的果菜批发市场、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电脑专业市场之一的西苑电脑城、正在开发的普洛斯(中山)物流中心、北大荒(中山)农产品仓储物流基地,全市规模最大、占全市一半以上份额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市场―西区汽车街,2012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山市(西区)汽车博览会,有效提高西区汽车竞争力和影响力。
西区注重产业转型升级,以新能源动力、LED新光源技术、生物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道路,拥有工业企业200多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3家,拥有好来化工、大洋电机等企业。
现代服务业发达,商业气息浓厚,服务业占比重超60%,是中山乃至珠三角著名的商业贸易和休闲观光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中山尖沙嘴”美称,现拥有五星级国际酒店-喜来登酒店,四星级的富华酒店等品牌酒店30多家,天悦城、利高广场、雅居乐剑桥郡等多个具有商业地标建筑的大型综合体项目正在建设中,高端写字楼、高尚商住区云集,拥有世界五百强企业“麦德龙中山商场”,全球体育运动用品超市“迪卡侬” 进驻,一系列大型商业建设项目,助推西区现代服务业改革试验区发展。
(三)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西区生活配套设施完善,有全国最大的单体中医院―中山市中医院,有全市最大的综合运动健身基地―中羽俱乐部,有荣获第22届世界城市滨水杰出设计“最高荣誉”的岐江公园。
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黄氏大宗祠,140年历史的烟洲书院,中山党史教育基地黄健故居和长洲战时服务团旧址等有特色古建筑30多处,还有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醉龙舞”。
新开发的旅游项目“岐江夜游”,全长约6公里,以香山历史为铺垫,推出了“一河两岸三个灯光秀四个码头五个市民广场六座大桥九支火树银花十个主题公园”的绝美景观。岐江游展示着“幸福和美中山”的新景象,承载了中山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昭示着中山美轮美奂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貌。
(四)交通路网设施的便利性
中山西区位于风光旖旎的岐江河西岸,是中心城区的西大门,面积25.21平方公里,辖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10万人。广珠轻轨、105国道、广珠公路、江中公路、北外环、博爱路、富华道、中山路以及正在建设的新岐江公路、太澳高速、小榄快线等道路纵横穿越,是中山重要的交通枢纽。
(五)空间的共享性
交通的便利性、功能的互补性为西区与中山其他区域实现资源共享、资源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雨污分流工程竣工和岐江河的整治成功,打通了市区与西区的“隔离”,使西区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西区与中山中心城区共同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西区逐步成为中山市市民休闲旅游、户外运动的首选目的地,为城区百姓共享西区自然风光、独特魅力提供了最佳选择。同时,也为西区在全市范围内整合高端资源要素,推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三、西区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生态涵养效果明显,但资源整合需要进一步加强
西区应该以“商贸立区、文化兴区、休闲旅游旺区”的方针为发展战略。但是,目前生态旅游资源仍处于分散发展状态,缺乏系统、有效整合,未形成合力,更不能转化为旅游产业强势;更未有与其他镇区联动,优化整合资源等。
(二)产业转型取得突破,但旅游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西区始终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退出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资源型产业;科学规划沙朗片与城区片的综合布局;确定了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等多点支撑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作为未来主导产业的旅游业能否迅速提升产业能级、形成产业竞争力,将决定西区能否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决定西区在未来城市发展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功能定位。因此,要推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保障旅游发展的各项体系。
(三)文化发展形成合力,但遗产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
近年来,西区发挥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加强了醉龙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培育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加大了文物修缮保护工作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文化资源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西区沙朗片的乡村形态逐渐消失,长期积淀下来的生活观念、民俗传统、宗教信仰、场景资源迅速消失,并且很难再恢复。因此,应该尽快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整理,形成文化开发利用和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
(四)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但品牌形象需要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西区狠抓城市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城市夜景亮丽和主要大街景观改造工程,旧城旧村改造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碧水蓝天、美丽岐江形象初步显现。围绕西区景区化目标,推进优美乡村建设,农村环境建设不断加强。但是,整体来看,人们对西区沙朗片区的印象依然没有根本改变,西区旅游强区的品牌依然没有树立,还没有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五)发展基础显著增强,但承载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西区引进了新能源动力、LED新源技术、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使我区经济投资拉动效应明显增强,同时也积聚了巨大的发展能量。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管并重原则,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西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承载力较低、区域发展不均衡、旅游自然资源尤其是旅游的吸引力比较薄弱,仍然难以满足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要求。
四、西区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总体思路
西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为西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此西区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依托中山、面向全国,全区统筹、多业融合,全力构建25平方公里的全域景区,进而联动周边镇区,辐射全市。
(一)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应进一步优化配置西区自然与文化多元要素资源,通过多元文化体验,为复兴中国文化贡献力量;通过文化传播创新,建设中国文化高地;通过文化体验与传播,形成文化吸引,成为具有国际水准和影响力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因此,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为:通过优化配置自然与文化要素资源,建成中山旅游文化度假区,打造最具特色的多元体验与传播中山文化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中医院片区要积极开发传统文化体验、中医养生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文化度假绿色养生的新天地。西区辖下的9个社区应科学合理布局其中:长洲要依托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博览、文化创意等产业,着力打造古村落文化体验小片区。后山要在融入西区新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休闲度假等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文化创意休闲宜居片区。西苑、彩虹、沙朗要重点发展养老、健康、生态产业,打造健康养生小片区。广丰、隆昌、隆平要围绕自然风光核心旅游资源,积极打造民俗风情等一批观赏田园风光和体验民俗风情的高端项目,形成旅游产业价值链,实现西区旅游大发展。
(二)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形象定位
根据西区的发展基础与优势,将西区域形象定位为“美食之城、养生家园”,使之成为提升区域吸引功能的原动力,并且围绕这一形象定位,构建西区主题鲜明的产业体系。
“美食之城”是指重振具现代风情意义的首条食街。于今,中山人的记忆之中,不少人仍在怀念这样一种风情:夜幕降临,原先车水马龙的街道人流车流逐渐开始减少。不经意间,路边停下了一些不同款式的手推车,几个身扎腰包的人动作麻利地从平板小轮车上卸下折台折凳。转眼间,人行道及路边就排起一串台凳。柜式的手推车上响起了“呼呼”的风机声,汽油炉头的火点着了。阵阵徐来的晚风吹散了白天遗留的暑气,空气中随之亦飘起了些油烟味,跟着是一些广东人炒菜特有的镬气味。劳碌了一天的人们此时正肠肚打鼓,在那诱人的气味中,食欲陡增。干炒牛河、椒丝腐乳炒通莱、紫苏炒田螺、蚬肉粥……一连串特色小食即时浮现在脑海。镬铲声、鼓风机声、叫卖声,此起彼落,替代了白天的人声车声,在临时支撑的灯光下,构成了城市夜色的一幕。
这就是许多人记忆中的食街风情。这种食街在中山的出现,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前期,位于岐江桥西岸今天富华酒店前的富华道。由此可见,重振岐江食城,对于推动中山的文化产业及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产生不可低估的正能量。
“养生家园”即是指:充分发挥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康复治疗、中医文化传播的作用,使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受惠其中,从而达到造福社会的目的。中医药文化在中山有着深厚土壤,中医院中医养生文化旅游基地,依托新中医院中医药文化馆、药用植物园以及中医文化广场展开。该院的中医药博物馆和香山药用植物园,是集中医药教育、科普与旅游观赏于一体的场所。博物馆包括中国中医药史、中山中医药史、中医院史、中山名医录、中医典故轶事、香山药用植物园等几个展区。作为科普教育基地,还可以针对大中小学生和普通市民开展中药教学和实践活动。此外,基地还可组织多类表演节目,包括表演和教授八段锦、太极拳和五禽戏等养生操,进行艾灸、拔火罐表演,传授简易保健穴位方法等。
游客在参团过程中,还可根据自身需求预订医院内各专门科室,完成体检、看病、体质辨识调理等内容。不仅可以养生,还可以轻松学到中药保健养生知识,深入了解中医文化。
(三)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总体目标
近期目标:以建设醉龙特色是文化街、彩虹汽车文化城、休闲文化养生城、中医养生绿色家园为四大重点项目,推动创建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2014―2019年,西区将积极推动以旅游产业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配套改革试点建设,做好产业发展所需政策配套调研工作,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先行先试,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关联产业综合配套改革为引导,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完成旅游产业发展建设的总体策划和重点项目实施方案,抓好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进一步推动西区区略转型。在建设中山市以旅游产业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配套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争取成为“广东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中远期目标:成为广东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2020―2029年为西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战略升级期,西区将对接广东发展核心战略和国际发展前沿,实现区域发展的大跨越,建设成为广东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
四、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涵养保护优先原则。
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原则,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在不损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核心的环境友好的产业经济格局。
(二)坚持文化引领高端定位原则。
植根历史和现实,用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务实开放现实激发西区转型发展的潜力;紧跟时代,用丰富的人文资源提升西区转型发展的内涵,对标西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标准、品牌、价值等方面实现高端定位,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水平。
(三)坚持差异竞争特色发展原则。
依托特殊的区位、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西区应与其他区域错位发展。应对区内的旅游城镇进行统一规划,针对不同社区的资源特色,赋予其不同的文化主题并植入新的产业与文化符号,把各城镇和社区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整合,形成以城区主题文化为形态和载体的旅游城区发展模式,在差异化竞争中打造品牌,在特色化发展中提升水平。
(四)坚持区域统筹综合开发原则。
准确把握西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区域统筹发展,实现资源利用和项目建设综合开发。
[关键词]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资源产业结构
文化产业已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它与信息产业并称为21世纪的两大新兴支柱产业,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两个新亮点。现代社会,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力量: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的18%至25%,其消费类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额高达600亿美元,已经取代航空航天工业而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在日韩两国,文化产业也成为在国内创造产值,出口创汇,在中国,摩根斯坦利的报告指出,对11种产业中建立世界级大企业所需年限的统计显示,传媒业只需8年时间,远远快于医药、银行、电力、建筑、日常消费等行业。中国传媒业甚至只需年2年就能建立区域或行业优势。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和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的增长点之一。2005年,文化产业在中国17个城市已成为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即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文化及文化产品作为一种资源,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基础性地位。文化需求具有比一般消费需求更高的收入弹性,因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对物质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是以精神产品为基础的产业,对自然资源、环境不构成威胁甚至不造成消耗,具备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世界各国的相关经验证明,文化内容产业能够有效地结合传统产业,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充分体现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和发展方向。新兴文化内容产业不仅能够有效地建立起与传统产业的战略关系,促使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升级,而且还能够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跟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步伐。
此外,文化产品价值具有增值效应。一件物品的使用价值是随着使用时间和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减少的,而一个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却往往是不断增加的,这是文物、艺术品收藏之所以成为资产保值增值常用手段的前提条件。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极大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产业。如果开发得当,文化产品往往可以产生很大的投入产出比,具有极为可观的边际效益。回顾我国启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程,文化也曾被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然而,文化事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现状却令人不太乐观。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是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文化仍然没有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操作层面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它的作用似乎仍然只限于利用文艺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近些年的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摸索与发展中,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到人们的重视。
一、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源泉,比如历经我国五千年历史洗礼下的文化古迹对于旅游业是一笔可循环开发利用的瑰宝;中华民族文学作品和民间流传的众多神话传说为电影,电视,戏剧戏曲以及相应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素材。文化资源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可发展性,但它也是需要加以保护的、在某些方面和某种意义上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文物和无形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历史遗存,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
迪士尼就是这方面卓有成效的例子,它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汲取创造素材,再通过科技及创新重新编排故事,甚至对这些素材展现出来的思想予以创新并加入商业和娱乐元素,对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人物进行包装再出口,使之成为成熟的商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其中,迪士尼动画《花木兰》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就是源于我国著名诗歌“木兰辞”,在保留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被赋予了崭新的美国式追求梦想,要求妇女平等主题,在98年推出之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销售奇迹。一部较为尊重原著的《泰坦尼克号》,或者由莎士比亚戏剧而改变的动画片《狮子王》竟能创下十几亿美元的票房价值,可与我国几大产业的利润相匹敌。其所依靠的,不过是一点新颖的创意和简单的三维动画技术,还有借助“拿来主义”所吸纳的文化素材和历史背景。那些优秀的文化资源通过再开发和创新再利用,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发。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却少有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而日本,这个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从古至今多次向学习中国文化的邻国,却将很多中国古典文化发扬甚至创新,获得了很大成功。最典型的好比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名著《西游记》,经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的精心雕琢与包装摇身一变成为极受欢迎的漫画《孙悟空》,以及取材于西游记曾进风靡一时的漫画和动画《最游记》,还有曾在中国取景拍摄等等的日本版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等等,都在日本本土乃至东南亚获得了巨大成功,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应。而中国除了多年前那部由六小龄童演绎的经典电视剧之外,基本上没有文化再开发的作品与之相匹敌。中国游戏产业也有待成熟,《三国志》这是日本光荣游戏的产品,有“三国志系列”等,任天堂则有“横山光辉三国志”等。加上其他日本公司的产品,至少有30款日本三国志系列游戏,日本改编的《三国志》和《水浒》,从漫画到游戏,衍生产品在亚洲各地热销。中国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富矿,源源不断地回报着深刻挖掘和爱护它的人们。
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市场需要引导和规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我国文化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所谓“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大体上分为这两种类别。而无论是“大众”还是“高雅”,观众的文化鉴赏力,媒体的宣传导向以及政府的引导都是需要关注的。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优秀作品未能百家争鸣,相比于高速发展的经济,表现出严重的“供不应求”。
于是,传统文化产业的保护主义抬起了头。他们坚守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面对日益万新的社会和市场却坚持不创新,不变通,不思进取,以保持传统的名义阻止变革和创意,甚至还要求社会和政府给与支持。这样的力量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发展,使得脆弱的传统文化在面对汹涌蓬勃的国际化趋势时,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开放的市场时,显得无力而很难适应。这些本应得到大力开发的内容产业,吃着祖宗留下的老本,由于不曾尝试可持续发展,创新与变革的道路,一点一点被破门而入的强势文化所蚕食。
同时,由于供不应求的文化市场,一些制作粗燥,缺少文化内涵的作品乘机冲击了文化市场,不仅对文化资源是一种极度浪费,对于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文化垃圾,伤害着人们的视听。比如近两年网络上流行的一些颇有争议“芙蓉姐姐”、“木子美”等现象,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反而可能浪费资源,错误引导未成年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广告行业也是如此,一些通过引起消费者的厌恶而取得商业效应的垃圾广告每天仍然污染着消费者的视听,却并没有受到管制,如著名的“脑白金广告”等。对于由于科技发展,信息爆炸时代产生出的垃圾文化产品,人民和社会应当联合起来抵制,阻止它们泛滥产生负的社会效应。
三、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和国家竞争力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以前一直实行双轨制计划式发展,直到2006年才开始从试点转向全面改革。“十五”期间。相比速发展经济和总体消费水平,文化产业的发展却趋于缓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文化产业化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是被当作一项由政府引导安排,社会响应,公众被动的一项公共事业。文化的两面性,是重点体现在文化产业中的经济效应(商品属性)和文化事业中的社会效应(使用属性)。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引导发展方向,管理高度集权和统一,国有企业不以盈利为目标,只需按政策组织完成计划,形成没有来自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选择的文化,被剥夺了其商品属性和盈利能力,使其很难出现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局面。由于用文化事业的方式管理文化产业,以至于资源有效配置不足,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再加上出现很多准入限制和垄断,导致产业发展受到抑制,需求严重大于供给,文化产品多样性上也受到很大破坏,文化产业链更是难觅其踪。
我国文化产业化程度偏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还未形成,缺乏国家竞争力。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这样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企业领导者所具有的视野和对所处产业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对生存环境并不令人满意的民营企业,这种眼光更是生存的必备条件。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国际大集团,“好比是单一步兵兵种和对方海陆空立体多兵种竞争”。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文化行业都是单打独斗,唱戏的、做音像的、搞出版的,都是各自为政,中间没有关联。而国外最大的传媒公司,都是既生产内容,又发行各种产品。比如动漫产业,值得借鉴的是日本,美国等,纯熟的产业链运作和规模效应,如一部优秀的漫画作品,可以在一到两年内形成由受欢迎的连载到单行本发行,到动画,电影,唱片以至于周边商业产品等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一系列产值的创造,使消费者需求及时全面的得到满足,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迪斯尼、时代华纳、索尼等都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
由此看来,文化产业和文化内容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文化内容资源的产业,它的繁荣发展是建立在对文化资源的占有和开发的基础上。我国应建立文化资源开发的人才战略。培养具有认识、开发、经营文化内容资源的高素质人才,是振兴文化产业的保障。文化内容资源开发属于“创意工业”的领域,参与文化内容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必须对中华文明丰厚底蕴有全面掌握、对优秀文明成果有深刻领悟。
还应该实施文化资源开发的政府管理。政府部门作为文化市场的监管者和文化内容资源的保护者,应该站在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高度,建立和制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这是文化内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合理保护前提下的有效开发,才能够充分保障文化产业创意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再有,应该尽快建立文化产业链和产业园区,打品牌战术。例如可以借鉴的是机器猫,米老鼠等动画形象都已经连续创造产值几十上百年,由大受欢迎到成为经典,成为一支新的文化力量,推动着可持续发展。
最后,加强文化交流,将我国丰厚的文化推广到世界。只有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我国文化产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国际舞台,继续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2]江蓝生谢绳武: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4
一、产学研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是生产、教学与研究三者的结合,是以产业(企业)、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为基本主体的合作。产学研合作培养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种途径,是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任务是实施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服务于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基层单位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直接应用性知识和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注重能力的培养,人才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用型人才在知识层面上注重应用性知识的掌握,在能力层面上注重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其素质的核心是具有创新精神。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应用型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是产学研合作培养教育使得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行业和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地改变以往高校封闭的“象牙塔式”教育,冲破与社会发展接壤的“围墙”,为教学提供鲜活的实例和宝贵的经验,创造全新的多元教学环境;二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提供与社会行业紧密结合的课题,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满足社会或行业的实际需要;三是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机会,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解决社会行业需求和高校培养人才脱节的问题,缩小社会对人才需求和高校对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
二、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展产学研教育的思路
中华女子学院是全国妇联所属的我国第一所女子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肩负着促进男女平等,引领先进性别文化、引导社会发展、促进女性进入社会主流的使命。为了完成使命,学校确定了服务妇女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的办学方向,确定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公益意识、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女性人才。
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于2008年。该专业是在国家提出加强社会建设,繁荣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建立的,同时又在国家文化产业大繁荣的要求下不断完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繁荣我国文化要求。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党的十又对推动我国文化繁荣提出了要求。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大繁荣,发展群众文化,需要一支业务强、素质高、品德正的基层群众文化艺术管理人才队伍。目前,目前我国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存在着人员专业性不强、年龄偏大、观念陈旧等问题,众多的艺术类院校专门定位培养群众文化管理人才也没有,可以说,整个行业存在着人才缺乏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专门培养此类人才非常必要。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正是应对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发展建设起来。专业根据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培养应用型群众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目标,并且对人才的规格提出了要求,要求有“四自”精神、服务意识、公益意识,要立足基层、具备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能服务于基层群众文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专业对群众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规格和要求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明确了该类人才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了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群众文化艺术管理人才是以培养服务基层需要的应用型艺术管理人才为根本目标,强调群众艺术人才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文化艺术素养,还需具备现代艺术管理能力,掌握经济、文化政策法规的理论知识,具备群众文化与活动推广组织运作综合实践能力。为此,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对群众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作用,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社区和妇联系统单位合作,充分吸收行业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共同开发研究课题。“六共同”的全方位合作教育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实现了与社会行业的紧密联系,使专业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整合,实现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相互融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学校教师与行业人员的相互携手。在目前全国700所设置舞蹈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开创产学研联合培养应用型群众艺术管理人才的先河。
三、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展产学研教育的举措和成效
(一)产学合作,开展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确定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定位。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设置以后,随着国家对繁荣文化要求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再次思考了专业的方向。2010年,中华女子学院成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文化产业的知名专家和一线的行业专家构成。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对专业进行论证。2011年6月,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召开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与建设研讨会”。专家提出了本专业需区分公共文化和产业文化两种不同人才培养方式,以培养具有服务意识的社区艺术人才及妇联行业下的具有女性特色的应用型艺术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编导课程为主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策划和组织能力等建议。在结合前期调研、听取与会专家意见后,将专业方向名称确定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舞蹈编导方向)”。2012年5月,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又召开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定位及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和听取与会专家论证意见后,进一步将专业定位为群众文化的创意与策划组织;尤其强调社区舞蹈的策划、编创和组织的专业方向;并在课程设置上做出了一些调整,使课程紧紧围绕群众文化创意和社区舞蹈编导展开。增大了社会实践课程的比重,强调对学生文艺活动组织策划、文案写作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新增了“社区文化创意与推广”和“社区舞蹈”等特色课程,以适应市场需求、凸显人才定位。通过论证,确定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方向和定位,以及在群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确立了“培养符合群众文化发展需要的实践型、复合型、应用型艺术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产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多次修订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多次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听取行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专业从服务群众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社区和妇联系统岗位开展群众文化的要求,设置了课程体系。根据学校总体的课程体系框架,重点规划了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划分为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性课程和综合实践教学四个部分,课程体系特点如下:
1.突显专业定位,打造跨学科平台课程
由于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跨学科性质,需结合管理学和艺术学两个学科共同构建学科平台课程,使之具有交叉性、创新型和融合性。经济学、管理学两门基础课程是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产业管理”则是在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大量的案例教学训练学生在舞蹈艺术活动中的运营能力。通过这样有机的衔接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综合性的专业素质。加之艺术学方面的中外舞蹈史及艺术概论课程,为学生搭建了较为宽广的学科平台,为深入开展专业基础课程打好基础。
2.交叉渗透,夯实专业基础课程
依据交叉学科平台构建的要求,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不仅涵盖了传统舞蹈专业的基础课程,如芭蕾基础、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还增设了乐理基础等课程。并且本专业的7门基础课程均以学生实践、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展,突出了学生为主的实践教学理念,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基础课程,为进入专业方向性课程的学习做好积累。
3.根据社会需求,依托艺术学院多学科资源,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为满足社会对于群众文艺工作者的多元化能力需求,专业方向性课程以舞蹈编导主,配以舞蹈教学法、经典剧目排演、舞蹈创作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开展文艺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能力,提升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此外,还充分利用艺术学院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优势,打破舞蹈专业学生专业单一的特点,设置舞台化妆及服装、舞台摄影摄像、音视频制作、人际沟通等拓展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群众文化活动的多样化需求的特点。
4.推动第二课堂的教学辅助作用,加强专业实习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以培养群众文化和社区舞蹈的编创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方向是应用型舞蹈编创、表演及管理型人才。因此,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要拓宽到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实践中,教学的指导由简单的知识传授,延伸为引导式互动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更大潜能。
(三)产学合作,共同担任课程教学
为了实现教师的实践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利用与行业的联合,组建了行业教师团队,具有良好专业背景和丰富舞蹈组织经验的三位教师共同构成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较为合理的教师梯队结构,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鉴于专业的跨学科性和多元化特征,教研室邀请多位权威专家学者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行业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或担任讲座嘉宾以及顾问。这些专家学者以其在各自领域内权威的影响力、宽广的视角和渊博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最前沿的专业信息、最精准的专业知识和跨学科、多元化的课程结构。
(四)产学合作,共同建立实践基地
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行业共建教学实践基地,于2011年11月与北京市东湖街道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望京花园社区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分组、分批深入望京花园社区开展社区文艺活动的组织策划活动。2013年1月,在校领导大力支持下,经过本专业教研室老师的努力,促成专业和北京市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中心合作。学生深入社区,服务社会,充分发挥专业直接服务社区居民和丰富社区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
(五)产学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实践
为了能使学生及早接触行业实践,了解行业文化艺术开展情况,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了专业见习、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在不同的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分批、分组到深入到北京的不同社区,由专业校外督导教师(社区艺术工作者)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这一实习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而且为学生毕业后独立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六)产学合作,共同开发科研课题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新专业。该专业应用性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在我国还比较薄弱。但该专业的发展对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专业研究相对重要。专业研究的问题既要来自高校,也要来自于行业。为了更好地解决行业的问题,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北京市妇联共同开发科研课题,不断提高专业对社会服务能力。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六共同”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时间还比较短,有些合作还在探索中,但合作教育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通过产学研合作,明确了专业定位,构建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组建了实务能力强的校内外教师团队,形成了实践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有机融合,使专业的教学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使学生的实践平台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使师资队伍的专业建设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的服务社会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地提升。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毕业生分别进入政府、社区、学校、媒体、企业、公益组织等部门从事演出组织与策划、文化艺术管理等工作,受到社会行业的一致认可。
(注:本文为北京市教委专项课题《专业建设项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10004990208)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育,2008(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JIANG Dongqing
(School of Culture Management, Wuha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College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In the training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practical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ritical teaching process.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for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is very important to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management. The article adopts ability- oriented education concept to gives the teaching goal,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support from the drive level, dynamic level, control level and security level for 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 establishes a relatively complet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随着我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战略的确立,文化产业得以迅猛发展,但是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一直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在此背景下,加快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不仅是高等院校的责任所在,而且是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直重要力量,独立学院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截止到2013年底,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文化产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共有138所,其中独立学院23所,占比16.7%。在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构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在借鉴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支撑保障几个方面构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实践教学模式结构图①
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
在实践教学模式中,目标体系居于核心的地位,发挥着驱动的作用。确立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凸显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定位;二是要凸显文化产业管理的双重职能要求。
1.1 凸显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定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向多样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在未来10年,要“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相较于一本二本院校以及高职院校,独立学院应该以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培养目标。具体而言,一是要以应用能力为本位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方案,而非学科本位;二是注重课程体系的应用性、针对性,而非系统性、完整性;三是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四是要采用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五是要以偏重职业性的质量观来评价教学质量,而非偏重学术性。②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在上述要求的指导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努力提高学生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的管理、创意、策划、营销、经纪、公关等应用型能力。
1.2 凸显文化产业管理的双重职能要求
与其他产业不同,文化产业除了具有产业属性外,还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特征。正如十报告所提出的,“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所以,文化产业管理并非一个偏正性短语,而是一个标引性的关联短语,③实际上承担者文化事业管理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职能。就文化事业管理职能而言,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具备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相适应的使命感、责任心以及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就文化产业发展职能而言,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具备与文化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创意策划、组织协调、营销运作等能力。鉴于此,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必须凸显文化产业管理双重职能要求,既注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政策理论水平的培养,又要注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市场运作能力的培养。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应该注重“能力本位”。④所以,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应该改变传统的按照学科划分的方法,而采用以能力层次划分的方法,层层递进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及综合技能。为此,可以借鉴加拿大“能力中心的课程开发型”实践教学模式,来构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2.1 基本技能实践教学
基本技能是胜任职业岗位(群)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以后从事这一职业岗位奠定基础。因此,基本技能实践教学所涉及到的专业课知识较少,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而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能力,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岗位要求,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自动化办公系统的操作及维护能力以及专业认知能力。为了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这些基本技能,独立学院除了需要开设这些基本技能课程(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交往礼仪)之外,还应该配套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如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训练、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外语应用能力训练以及文化企业认知实习等,具体内容见图2所示。
图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基本技能实践教学内容
2.2 专业技能实践教学
专业技能是胜任职业岗位(群)的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密切配合专业理论教学,培养学生掌握这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通过这些专业技能,学生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前文所述,文化产业管理具有双重职能,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既要注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政策理论水平的培养,又要注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市场运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文化事业管理能力及文化市场运作能力。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定位,笔者认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应该包括:政策分析和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化艺术鉴赏能力、文化艺术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文化艺术项目创意策划能力、文化市场营销运作能力等。为了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这些专业技能,独立学院除了需要开设相关的专业能力课程(如文化市场营销、文化市场调查、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艺术概论与美学等)之外,还必须通过文化产业课程教学实习、文化产业课程论文与设计、文化市场专业调研、文化机关实习、文化企业实习以及文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等,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
图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内容
图4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内容
2.3 综合技能实践教学
综合技能是胜任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综合技能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在职业岗位上从事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应用专业技能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训练学生运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此,综合技能实践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训练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就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应该具备的综合技能应该包括初步科研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为了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这些综合技能,独立学院应该通过文化产业科研活动训练、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社会服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与设计等多种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综合技能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具体内容见图4所示。
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
如前所述,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应该改变传统以学科划分的方法,而采用能力层次划分的方法。要确保这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就必须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3.1 组建管理机构
现有的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采用传统学科划分方法建立起来的,而能力本位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就需要对现有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多方面的改革。所以,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自上而下地推动。为此,建议独立学院设置专门主管实践教学的副院长,并组建实验实训中心,与教务处共同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在此基础上,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系要指定专门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负责人。这样形成了一个学校、职能部门、教学系部、教研室组成的从上而下的实践教学组织,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乃至其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3.2 完善规章制度
为了使得能力本位的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正常开展并有效保障教学质量,就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一是要制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程序文件,包括指导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如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实践教学进度表等)和反映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的过程文件(如实践记录、实习报告、调研报告、实习单位鉴定表、实习实训成绩表、实习实训总结等)。二是要制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检查监督制度,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检查和监控,避免实践教学的形式化。同时,收集各方对实践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后续实践教学加以改进。三是要制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激励制度。一方面将教师的实践教学纳入到职称评聘和工作量核算之中;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文化创意活动和创新大赛,将其成绩折算成学分,并作为奖学金、助学金以及优秀学生评定的重要依据。
3.3 加强考核评价
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也是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能力本位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只有加强考核评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与传统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有所不同,能力本位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完善考核评价主体。评价主体要熟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情况,所以应该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实习实践单位评价等;二是要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取也要能够充分反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状况。建议独立学院从上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所需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及综合技能三个方面来细化评价指标;三是要做好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独立学院应该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成绩纳入到教师考核评价以及学生总体成绩考核之中。
4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支撑保障
能力本位的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还需有力的师资力量以及健全的实习基地作为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良好运行。
4.1 师资保障
师资力量短缺是制约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瓶颈。为了确保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独立学院必须配备一支具有较高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针对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状况,独立学院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目前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青年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功底,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应用能力相对欠缺。为此,独立学院应该将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安排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验实训中心或基地,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让他们指导一定数量的实验实习课。同时,应该将青年教师到对口的文化机关或文化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以此来增强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二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来自文化产业领域的兼职教师队伍。相较于青年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实际运作非常熟悉,可以将一线的运营管理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样有利于改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结构,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4.2 实践教学基地保障
实践教学基地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也是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是独立学院培养文化产业管理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必备条件。所以,为了构建能力本位的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独立学院必须大力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是要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独立学院应该根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及课程要求,确立不同种类和功能的实训室,以此满足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各种技能训练的需要。在建设实训室的过程中,要注重环境的职业化,即尽量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在这种环境之下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为了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独立学院应该推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共享实验室。二是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承担者认识实习、顶岗实习、专题实习、教师锻炼等重要功能。鉴于文化产业管理的双重职能,独立学院在加强两个方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一是文化行政管理机关;二是文化生产或服务企业。独立学院要与他们建立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综合性、专业性、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
基金项目:此文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2011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张迎春,吕宏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85.
一、破产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应当按照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互助,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
二、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累计缴费年限男不满25年、女不满20年的,应当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由个人一次性补足应缴费用后方可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
因企业破产而提前退休的人员,累计缴费年限男不满25年、女不满20年的,补缴费用时提前退休年限对应的企业缴费部分,由破产企业补缴。
三、为了减轻破产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后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按以下办法为其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一)预提补充医疗保险资金。以企业破产上一年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6%为基数,按破产企业实有退休人员数以及全部退休人员实际年龄距本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的年限进行预提。企业预提的补充医疗保险资金应当一次性足额缴纳到所在区、县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区县按照规定时间上缴到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并纳入市社保财政专户管理。
补充医疗保险资金从企业破产财产变现收入或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中预提。国有破产企业,预提资金不足部分由同级财政补足。
(二)补充医疗保险资金的使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不含起付标准以下的部分)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补充医疗保险资金支付50%;大额医疗互助资金支付范围内(不含门诊1500元以下的部分)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补充医疗保险资金支付60%.四、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在移交社会化管理前由单位办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手续,移交后由户口所在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如汇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并到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审核结算手续等。
五、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后,除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互助待遇外,享受本企业的补充医疗保险待遇。
外商投资企业也可参照破产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补充医疗保险的标准预提费用并一次性足额缴纳到所在区、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后,对其退休人员的补充医疗保险实行社会化管理。
六、已经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应按市里的统一部署,在规定时间内到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办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手续,并从次月开始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互助和补充医疗保险的相关待遇。
七、本文件自2002年5月1日起执行,以往与本文件规定不一致的,以本文件规定为准。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互联网与任何行业都可以相互融合的时代,其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是传统行业向互联网靠拢,就连新兴文化产业在诸多具体领域也找到了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契机。“互联网+文化产业园”模式系文化产业园经营型和教学型网络虚拟平台,通过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园的融合发展和产业链延伸,它将缔造文化产业园的新兴经营业态和服务业态。
一、情景再造
随着互联网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通过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虚拟平台已成为可能,也为打造“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虚拟运营实验室提供了技术支持。主要依托以下三个方面的技术支持:一是采用B/S体系结构:基于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用于构建文化产业园网络虚拟运营实验室的整体框架;二是3D MAX三维场景建模:针对文化产业园的真实大型场景管理运作的拓扑关系,通过3D MAX对产业园场景进行渲染建模和动画设置,构造文化产业园网络三维模式,实现文化产业园运营情景的再现;三是采用ASP+SQL Server技术:主要应用于文化产业园整体网站的开发。
通过对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把现实的文化产业园的业务搬到网络荧幕。文化产业园虚拟实验室将分为两种业态:
其一是主要服务于文化产业经营行业,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业园进行网络管理工作、产业园入驻者经营产品和提供服务以及消费者网络体验消费等。通过嵌入管理程序、开发网页板块、建立网站在线销售及体验服务消费,实现文化产业园经营情景再现,在三维空间中,达到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真切体会到体验经济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和娱乐。
其二服务于教育行业,以社会效益为追求目标,为科研教育单位提供文化产业教学支持,促进信息化校园建设,构建新兴文化产业教学研究和交流试验的平台等。免费提供文化产业虚拟运营实验平台,情景再现文化产业园整体格局,展现文化产业整体运营模式,依照组织层级和管理结构打造虚拟教学实验室,应用于相关专业工作者及学生虚拟体验文化产业园的经营及运作模式。
二、体验经济
约瑟夫・派恩认为,体验是人类发展史上第四种经济提供物,作为一种新的价值源泉,将会给社会及个体带来巨大的财富。体验经济的开展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首的,以其发达的服务经济为基础进行拓展体验经济,被称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经济生活发展阶段,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和经济生活不断提高的产物。“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可谓之及其重要的互联网文化产业体验经济的新兴业态之一,那么体验经济究其为何?简言之,体验经济就是人们为了获得精神的享受和心理、娱乐方面的满足,愿意为“体验”付费,这种体验是建立在能够给体验者带来意义和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体验经济是人们更高层次的消费追求。
体验消费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虚拟的,所以也要有实体体验的经历。笔者认为,之所以体验者愿意去体验性消费,是因为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服务项目,通过“互联网+”的新兴业态展现体验性消费,不仅带来极大便利,而且还能够在体验消费中得到一定的利益,那么体验经济顺势而为,固然在经济生活的变更潮流中,寻找到其自身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将为体验经济消费提供一个方便、快捷而且具有高效率的体验消费服务,这种虚拟体验总体具有互动性、存在性、参与性、娱乐性特征。在“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运作过程中将会产生众多新的消费用户,开辟新的消费市场,并且也会拓展文化产业园经营业态,培育和产生更多著名的文化产业园,缩短了产业园与体验者的距离,使产业链更加完善、密集,使各个环节更加紧扣。
文化产业园的体验经济如何构造,这就要依托互联网虚拟技术将文化产业园情景再现,只有情景再现,才会致使体验者产生体验经济消费的欲望。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管理者数字管理化的实现,通过三维结构对各部门及入驻文化产业具体行业进行资源配置、管理方案制定等,将极大提高文化产业园管理效率;其次对于经营者而言,“互联网+文化产业园”网络营销模式,给自己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开辟了新门径,作为独有文化产业园的官方渠道,免去了网络刊登信息的费用,并且还可以通过虚拟平台了解市场趋势,调查市场需求,及时更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然后对于消费者而言,为满足自己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找到了一种便利的途径,足不出户便可以达到目的,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最后是教育学习方面,网络模拟文化产业运作模式,并设置文化产业园各部门、其他行业市场、产品服务推广、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以及盈利核算等模块功能,实现体验性运营文化产业园,并加入创意开店板块,虚拟入驻文化产业园。
文化产业园虚拟体验是建立在真实文化产业园基础之上,并形成一种“超现实主义”三维空间,这种体验既是真实的,又具有虚拟色彩。文化产业的体验经济消费,在市场经济中,也往往由免费向付费的方向转变,通过开通不同的服务渠道,分划高端、中等、普通、一般的等级,进行不同的收费标准设定,进而满足不同体验者的不同需求,真正体现文化产业园体验经济消费存在的价值[1]。
三、跨界融合
文化产业园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将催生“数字文化产业园”的产生,就如同电视、音乐和刊物与互联网的跨界和交叉重组,形成数字电视、数字音乐和数字刊物等,这种产业链的延伸必然构建新的文化经济领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称,“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时代,它可以与各行各业之间相融合,将会重塑工业和互联网的生态。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将产生一个大数字产业集群化效应,文化产业园涉及众多文化产业具体门类,例如创意产品屋、咖啡馆、书吧、科技工作室、工艺制作室、艺术家工作室等,通过先进的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各个文化产业领域相融合发展,将会推动整体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构造新型文化产业园运作模式,数字化网络平台将成为这些具体文化产业在网络上更直观、更形象的展现的载体。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新兴业态的融合发展,将是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一个新的历史结合点,以互联网的思维发展文化产业,运营文化产业园,在这样一种网络虚拟平台发挥互联网思维的互动性和极致性,加强体验者与产品服务的互动消费和体验消费关系。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开发文化产业园数据统计中心,对文化产业本身、经营者及消费者进行数据化管理,通过收集众多市场关联信息,整合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园”新兴业态[2]。当然,其融合发展也要坚持几个大方向:第一,要具有创新思维,精准巧妙,发展创新型文化经济;第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推广营销,实现其最大经济效益;第三,要迎合时展趋势,弘扬和传播优秀互联网文化,紧跟“互联网+”时代潮流,融合大众化、喜闻乐见、高品位的文化,注重社会效益。
四、结束语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这一新兴业态的产生将会给社会带来诸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体验经济的便捷性
网络平台运行及虚拟平台的建立,无论是文化产业园的管理工作,还是体验者付费的形式都将发生颠覆性变化,增强了消费的及时性,告别以往文化消费的现场性;便捷的消费渠道方便了文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其融合范围的扩展和产业链延伸,也不断给体验经济注入新活力。
(二)教育行业的实用性
作为新兴行业的文化产业,面对专家对文化产业教育途径的不断探索的窘迫现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文化产业教育模式探索指明了方向,“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虚拟运行实验室将形成综合性的文化产业运行模式,形成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网络营销平台。
(三)文化产业的补充性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这一新兴业态,丰富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经济,是文化产业体验经济的具体体现。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紧跟体验经济消费潮流,通过跨界融合,进行虚拟平台的情景再造和对文化整体的虚拟体验,不仅会提高文化产业现行运营模式的效率,增强再创新能力,也将是一种新的文化产业教育模式,促进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文化部从2004年以来先后命名了三批135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两批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各级地方政府也依此设立了省级、市级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园区或集聚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展特征之一是产业集聚发展,而文化产业园区则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尽管国内文化产业园区在类型、规模和发展模式大相径庭,但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确实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文化产业园区的内涵
在我国,与文化产业园区相关的概念有艺术园区,艺术产业园,创意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区)。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出现较晚,国内学界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也显欠缺,甚至尚无文化产业园概念的相关界定,这也直接导致了各界对文化产业园这一概念认知上的模糊不清。随着文化产业在我国的日益发展和伴随而来的文化产业园建设的逐步升温,文化产业园的规划与研究必然会越来越多,模糊的概念势『必将对以后的研究带来很大的障碍。因此,根据本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并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对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已刻不容缓。虽然现阶段在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尚处雏形的形态下对其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仍显困难,但园区的基本内涵还是可以框定的。我们可以尝试将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界定为:文化产业园区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的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
二、文化产业园区的类型
国外对文化产业园区类型的划分试图从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阶段、发展深度、就业动态、重要程度等角度来进行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将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松散型。艺术家们自发地聚集在某一区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逐渐壮大造成声势,最后发展成为城市的文化亮点,并对所在区域及周边地区产生经济、文化的影响。
2、民间组织管理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政府极少参与,但民间形成了相关的组织进行管理。例如深圳的大芬村等。
3、政府参与型。这种类型是由地方政府和投资商合作投资兴建,它们是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分期建设、滚动开发的模式运营,这种模式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
三、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1、目前,各地将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作为集群发展的唯一模式,但对集群发展的本质和特点认识不深,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园区内集聚的文化创意类企业数量少,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低。从类型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大多属第一、第二种,第三种类型较少,大多还处于蓝图阶段,这也就决定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区内各企业问的合作与竞争强度、紧密联系的程度还不够。从园区的运做模式来看,已逐渐由民间自行筹备,内部联系较为松散的状态朝着政府参与投资,并由一定的协会组织来对园区进行管理。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的出现是最近几年的事,具体如何操作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仍处于边摸索边实践的阶段。另外,我国目前不少产业园区的功能和定位不清晰,重复建设严重,还有就是是跟风现象明显,将文化园区的建设当成短期的“文化地产”抄作,确少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等等。
四、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区位因素
1、区域的文化法律因素。只有在完善的政策法规的正确引导,才能确保尚处雏形阶段的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园区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北京 798艺术园区的艰涩命运就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798艺术区存在文化产业规划,已纳入到城市发展计划当中,并与区域规划相协调,也就不会出现今天的尴尬局面。
2、区域文化产业政策因素。区域如能具备文化产业优先发展的意识 ,优厚的文化经济政策,如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等,以及积极推进文化产业、行业内的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文化产业组织的体制创新等方面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这将对各种文化产业进驻园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
3、区域文化产业技术因素。城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便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长期以来的技术水平低下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而内容匮乏则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两者的结合,可实现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双重跨越和共同发展。其结合物——信息文化产业也被认为是与当今世界新的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相适应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形态,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信息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极富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的新兴领域,必将迅速壮大,并成为文化产业中主流产业。因而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在区位选择时要与科技园区比邻,创造促使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条件。
4、区域文化产业人才因素。当前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园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更好的运作园区。成功的城市文化产业园,要具有不断运作展览各种艺术活动的能力,因而那些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活动组织者以及艺术中介者也是目前急需的人才 ,只有这些既懂经济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把产业园做成品牌。
结语: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尽管发展很迅猛、政策相对超前、实施很快,但规范理论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实践中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问题,经济发展面临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日益昭示着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在我国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林拓.世界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与现实,2003,4: 2l-3l,
[2]刘维公.为什么我们需要创意文化园区.HTTP://WWW.at-[8]中国文化艺术产业园现象 “热身” 谈[ED/OL].HTLV://Sotho.cn222567986.shtm1.
[3]798艺术区一看得见的艺术,看不清的未来[ED/OL].gup://WWW.Adonai.net.c/news/Rheydt/art/200409/731.htm1.
[4]李赞,刘毅.大芬模式:中国油画产业基地[ED,0L].HTTP://s~people
[5]ill京建设文化产业园区[ED/0L].HTTP://WWW.china.org.~n/ch,SHEN/newbie/171.HTML.
[6]苗长虹,樊杰,张文忠.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
[7]苗长虹.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
【作者信息】柳邦坤,江苏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江苏省文化科技和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江苏沿运城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13YB30),淮阴师范学院高级别培育项目“京杭运河江苏段城市形象传播与文化产业开发战略研究”(11HSGJBZ17)的阶段性成果。
近些年,我国绝大多数省区市的报业集团、省会城市报业集团以及部分地市级报业集团,都陆陆续续创办了文化产业园,如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创办的楚天818文化创意产业园,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在青岛创办文化产业园、在蓬莱创办教育文化产业园,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创办了文化创意产业园,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打造传媒产业园,广东南方报业集团创办南方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贵阳创建文化产业园,长沙晚报报业集团的长沙文化产业园、南京报业集团的南京时代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创办的文化产业园等等,可谓方兴未艾,势头迅猛。
报业集团创建文化产业园是顺应文化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各地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语境下,报业集团坚持事业和产业并举,利用自身优势和条件,迅速抢占文化产业开发的制高点,积极开办文化产业园,这无疑是对文化产业开发的有效推动,是利国利民的一项伟业,是寻求自身发展和突破的愿景。但报业集团辟建文化产业园与区域文化发展是怎样的关系?报业集团在文化产业园建设中如何实现与区域文化发展的对接、协调?这也是需认真探讨的问题。报业集团创建文化产业园,要特别注意彰显个性,打造特色;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对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影响,实现与区域文化发展的有机互动。
一、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
1.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趋同性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具有趋同性,具体表现在:
(1)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方面。报业集团辟建文化产业园与区域文化发展,同为对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扬光大。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是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园区建设又是文化产业开发的一项措施。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应立足于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文化底蕴。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是对区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推介,是对地方历史文脉的延续,是对区域文化的弘扬。
(2)在文化产业的推进方面。在区域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是着力推进的重要一环。地方的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构筑文化大发展的格局,加快文化产业建设进程是首要选择。因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对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大促进作用,[1]因此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是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是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必然选择。从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开发的层面看,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与区域文化发展是有同一性的。
(3)在文化市场培育和文化产品开发方面。报业集团虽然属于媒介机构,在做好新闻宣传主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这是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恒久发展的关键。发展区域文化,要培育文化市场,开发文化产品,通过活跃的文化市场与优质的文化产品,吸引消费者,形成文化消费群体,使文化产生效益。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也应做好培育和扩大消费主体及生产和创造最好的文化产品工作。
(4)在文化品牌塑造和文化形象传播方面。发展区域文化,光有产品还不够,还要塑造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有了品牌,才会有吸引力,才会有竞争力。同时还要加强区域文化形象的传播,增强区域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也须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给自己的文化产品贴上精致、精美的标签,同时利用自身优势,传播优质文化品牌,传播特色文化形象,提高园区的美誉度。
总之,区域文化发展与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是有同一性特征的。
2. 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影响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区域文化本身就有强烈的地方印记,具有地理性、民族性、差异性、本土性等特质,区域文化的这种特殊性会对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的确立产生影响。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要从所在区域实际出发,立足于区域文化优势,确定带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定位和发展战略。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要与地方实际契合,不考虑省情、市情,不考虑地方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不考虑区域民众的消费能力等,难免会影响园区的健康、顺畅、有效发展。
创办文化产业园,离不开区域独特的文化资源。西方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中,非常注重凸显国家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城市整体形象,凝聚城市个性化色彩为整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塑造城市创意产业园的世界品牌。[2]报业集团同样应以区域文化资源为载体和依托,确立园区定位,形成文化集聚优势,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能促进区域文化发展
报业集团不仅承担区域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同时要成为区域文化开发的参与者、建设者、领跑者,成为区域文化开发的主力军。报业集团以其自身优势,通过创办文化产业园等途径,积极投身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能对区域文化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报业集团本来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报业集团在人才、资金、项目以及策划、创意设计、经营营销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开发占尽先机,创建文化产业园就是自身经营的拓展,通过搭建平台,进行项目、资本运作,挖掘、提升传媒业的价值链,使传媒产业与多元文化形成产业互动,提升竞争力,整合资源,获取集聚效应,促进区域文化发展。
4. 区域文化发展为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发展空间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依托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环境、条件、水平,为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发展契机与发展空间。现如今各地都把区域文化产业开发当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区域文化资源,特别是建设地方特色型文化产业园,更需丰富的本地文化资源,这是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区域文化大发展的宽松环境,区域文化产业开发中的有关人才引进、招商引资、财政金融、税收、户籍等优惠政策,都给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了保障与条件。
二、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互动策略
1.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资源的互动
区域文化资源直接影响着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可以推动区域文化资源开发。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语境下增强集团实力、实现产业升级的战略部署和区域扩张之举,要从区域文化资源出发,注意利用区域优势,注意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实现突破。区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区域内传媒业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土壤和富矿,报业集团辟建文化产业园,应根植于区域内土壤,从本土资源出发,开发带有强烈本土特征和符号的文化产品,这样就会受到区域内消费者的欢迎并吸引区域外的消费者。区域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古街、古建筑等;地方音乐、舞蹈、戏曲、美术、技艺,特色饮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报业集团在与区域文化资源的互动过程中,应注意从实际出发,打地方牌,打特色牌,可以依托区域内的文化古街、旧厂房等,辟建文化产业园,开发和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美食产业、创意产业。如羊城报业集团2000年利用旧厂房创办的创意产业园,为全国首个报业集团创办的创意产业园;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则从自身优势出发,紧密依托区域内的荆楚文化,依附武汉市区的老印刷厂旧址,开发新项目,创办了全国首家以现代传媒产业为特色的楚天818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园总共占地120亩,有20多万方,其中传媒占了80%”,“截至2011年7月,已签约30余家国内知名传媒及创意企业”。[3]报业集团在区域文化的构建中,首先扮演的角色是区域文化的传播者、区域文化品牌的塑造者,同时也是区域文化的领跑者、建设者。从传播者和品牌的塑造者来看,报业集团可以充分利用集团旗下报纸版面、期刊、网站等优势,通过图文、广告等内容产品,传承区域历史文化,传播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从领跑者、建设者角色来看,报业集团积极发展传媒产业,包括创办文化产业园就是积极投身区域文化开发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的彰显,体现了文化自觉。
报业集团所在区域越是文化资源禀赋丰富,越是有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的先天条件和拓展空间。比如,淮安报业集团是区域内较有影响的一家地方传媒企业,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坐落于京杭大运河畔,有“运河之都”称号,淮安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淮安是大运河申遗遗产点数量最多的沿运城市之一。淮安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在与区域文化资源互动方面,可以依托丰厚的运河文化资源,选址在运河河岸,创办运河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定位为以开发运河文化旅游为主,在园区创建漕船博物馆、漕粮博物馆等运河专题和特色博物馆,再现当年建造漕船(淮安曾是全国最大的漕船制造厂)的盛景,再现当年“天下粮仓” (淮安曾是全国最大的漕粮仓储、转运城市之一)的壮观景象,或打造以漕船、漕运、盐运等为特色的运河主题公园;开发以运河以及漕运繁盛期创作的文学名著为题材的影视、动漫、游戏产品,漕运、治河等内容是影视剧创作的富矿,目前还鲜有精品之作,影视产业开发前景广阔。淮安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乡,依托《西游记》这一文学宝库,深度开发影视、游乐、动漫、游戏等产品空间巨大,文化产业园可以大做文章,吸引影视公司、动漫公司以及游乐园等企业和项目进入园区;淮安与扬州、镇江等沿运城市一道,是淮扬菜的发源地,列入四大名菜之一的淮扬菜也是因漕运兴盛而诞生,文化产业园可以开发淮扬美食产业;淮安是淮海戏、淮剧等地方戏曲的主要传承地,另外淮安长荣京剧院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有“活红娘”之称,也是一块金字招牌,可进行演艺产业开发,打造演艺品牌。另外,可以发挥自身行业优势,积极引进人才和项目,开展印务、数字出版、书报刊分销、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环艺设计、会展、网购、画廊、运河题材雕塑、运动健身、养生休闲、教育培训等产业开发。通过文化产业园建设,推动区域文化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促进区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实现良性互动。
2.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消费的互动
大力倡导文化消费是当下区域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文化消费可以改善民生、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也与中国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文化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一个有效途径,文化消费对提高民众文化素养、艺术品位、审美能力也有积极作用,文化消费还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产业提档升级。
为实现区域文化消费的有效扩展和延伸,第一必须培育区域文化,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既要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产品,也要有低端廉价产品;第二要塑造文化消费品牌,营造消费环境,吸引消费群体;第三要培育消费主体,特别是把本埠市民作为主要消费对象;第四是推进文化消费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文化产业园就是实现产业集聚、拉动消费的一个重要载体,建设文化产业园要高度重视文化消费。区域文化资源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源泉,文化产业园依托资源做好文化消费的文章,可以对资源合理保护、开发与利用,园区在文化消费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自然可以得到丰厚回报。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过程中,要与区域文化消费实现有机互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积极进行文化消费市场和群体的培育,了解民众特别是区域内民众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方式、消费水平,创意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要尽可能地考虑当地市民诉求,如广告设计、印刷品印制、产品包装、演艺产品的形态等。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发挥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产品生产的优势,让本埠民众认同园区消费品牌,引导消费,聚敛人气;利用集团自身主业形成的人才、规模等优势,搞好报刊发行、印刷制版、广告设计等的经营,如报刊零售可以借鉴上海经验,打造自己的书报亭品牌,进行产品扩展,拓展消费渠道,根据自身定位,园区可开办画廊、博物馆、展厅、酒店,创办时尚用品、奢侈品、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高端产品和小商品市场、店面,还可以向影视制作、动漫、演艺、会展、文体赛事活动等领域进军,发展体验式、休闲式旅游,要搞好创新,提高产品的原创力。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考虑文化消费的持续性和恒久性特点,注意文化资源和消费产品的特色开发、深度开发、增值开发,抓好品质、品格、品位,不竭泽而渔,而是放水养鱼、先予后取,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把区域文化资源转换成消费优势,实现共赢。
3.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制度的互动
区域文化影响制度创新,区域文化制度影响着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进程。政府与相关部门需要为企业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法律法规、财政金融、工商税收等支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政策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营造和谐、安全、畅通的发展环境。政府主要是顶层设计,改善环境,拆除壁垒,优化软环境,创新区域文化制度,减少和杜绝干预、包办,政府尽量放权,变管理为服务,园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逐步过渡到以自行管理、自我管理为主。政府与相关部门支持、扶持文化产业开发方面,当务之急是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报业集团具有双重属性,文化产业园主要是产业属性,激活国有文化资产,让其在市场中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4]政府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园建设多提供合理优惠政策支持,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改变资本运作方式,组建文化创意产业基金、风投基金,引进社会资本、境外资本。重视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政府出台引进创意人才的优惠政策,协调区域内高校、培训机构等为创意产业发展培养紧缺人才,协调高校、科研院所为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重视项目引进,政府通过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形式搭建平台,为文化产业园引进高端前沿、发展潜力好的项目。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如何与区域文化制度互动?一是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拍,创办园区以及园区上项目考虑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宏观规划,不盲目跟风,发展定位应坚持本土性、特色性和创新性,如政府对区域文化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报业集团创办的文化产业园的定位以及所上项目就应考虑低碳、循环、可持续及绿色、环保、无污染等诸多问题;二是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在运行过程中,要遵守和执行区域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公平、有序、法制化,实现良性发展;三是文化产业园善于运用优惠政策提供的空间,投身机制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化园区管理机制、运行机制。
结论
新一轮文化产业开发热潮中,报业集团作为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理应积极参与其间,为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创办文化产业园即是顺应时代潮流、延伸产业链、提升集团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和实践。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应该是和谐统一关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动本身也是资源,在互动过程中,区域文化也会得到发展,“良好的互动对产业组织者而言,便是行动中的有利资源。因此,社会资源是在互动中产生的……互动使产业组织者能够分享资源,增加社会效用 ”。[5]总之,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可以把文化、生产、经营与消费融为一体,实现区域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强化和形成孵化、聚集、整合、规模等功能和优势,推动区域文化的协调、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郭全中. 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研究[J]. 新闻界,2012(18):64.
[2] 闫云霄.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世界经验与中国境遇[J]. 新闻界,2013(23):72.
1.1 文化产业园的概念
“文化产业” 是以创意为源头 、 以内容为核心, 凭借技术手段, 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对文化产品的不同形态进行制造、 营销的行业, 是一个为社会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集合。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文化艺术服务、 网络文化服务、 文化用品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等八类。 “文化产业园” 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园区化、规模化的表现形式,即通过在地理空间上的积聚,进而形成集企业、政策、孵化、投资管理、 产权交易和后勤服务等系列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
1.2 建设文化产业园的意义
实现文化产业集聚效应。 通过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立, 一方面助于发挥先进文化企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园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区域性的文化产业集群, 实现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这种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间彼此竞争、 相互学习、 模仿、示范、 推广等来提高产业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借助各个产业部门对同一市场的分享, 选用大致相同的销售渠道和方式, 相近的人力资源群体、 科技理念和技术支持而形成的可以提高区域的专业化分工的产业链, 从而实现从新产品开发、 采购、 生产加工、 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交易成本的降低。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一方面, 有利于大企业的成长和迅速发展, 文化产业园的建立为文化企业之间的兼并、 收购、 重组等活动提供了便利,提高了文化企业资本聚集和扩张的效率,并且组建的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的文化产业集团, 提高了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 因为中小企业的目标不是求做大,而是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做精、做强,从获得竞争优势而成为该行业领域内的龙头企业,能够更好的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
2 棋盘山现状及优势分析
2.1 基本概况
棋盘山开发区位于沈阳市东北部,全称是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 面积 203 平方公里,现有36 个社区, 总人口 5.6 万人。 目前管辖 “四园” (秀湖景区、 森林公园、 世博园、 鸟岛)、四街 (满堂、 高坎、 望滨、 英达街道办事处),是一张可以集中展示沈阳生态良好、 旅游和文化产业活力的靓丽名片。 2009年, 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4 亿元, 同比增长 22.5%; 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 亿元, 同比增长 31.1%, 对 GDP 的贡献率为27.2%; 2009 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900 万人次, 同比增长 5.9%; 旅游总收入 18 亿元, 同比增长10%。棋盘山开发区被授予全国首家 “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园区”, 以及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相继成功举办了 2006 年世界园艺博览会、 2007 年世界遗产博览会, 2008 年奥林匹克文化展示会、中国沈阳世界报道摄影节、 2009 年国际多媒体峰会、 2010文化旅游高峰论坛、 秀湖摇滚音乐节、 2011 年 “我要上学” 大型公益演出、 国际冰雪节、 盛京灯会、 关东庙会、 沈阳民间艺术展示交流会等一批知名展会和活动, 这些活动激活了棋盘山的文化旅游市场, 更进一步扩大了棋盘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2 文化创意产业资源
棋盘山文化创意区面积为23 平方公里 , 在辖区中部, 以中南卡通城、 国际创意谷为依托,重点布局创意设计、 旅游文化、 影视传媒、 物联网、 数字动漫、 会议会展、 教育培训等特色项目, 形成国内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同时完善旅游六要素及其配套服务, 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把开发区打造成为成为全国闻名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和休闲旅游目的地。棋盘山文化创意园区项目分类见表1。
2.3 棋盘山文化产业园的优势
(1)生态优势
棋盘山开发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棋盘山、 辉山和大洋山环抱秀湖, 棋盘山森林面积达到 69平方公里, 水域面积达到 13 平方公里, 绿化覆盖率高达47%, 空气负离子数是市区的 6 倍, 各项生态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 生态环境优势得天独厚, 是沈阳的 “城市绿肺” 和 “天然氧吧”。
(2)区位优势
地处沈阳经济区黄金节点, 距沈阳市中心仅17 公里, 距抚顺市中心 10 公里, 距铁岭市中心20 公里,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我区成为沈阳及周边七城市居民短途旅游和商务休闲的首选之地。根据研究表明,若要成功运营一座文化产业园,需要至少保证一级客源市场300 万人口, 距离在 80公里或1 小时汽车行程内; 二级客源市场至少保证200 万人口, 车程在 240 公里或 3 小时汽车行程内。沈阳市区作为棋盘山开发区的一级客源市场庞大, 2011年沈阳市拥有市区人口615.4 万人,作为二级客源市场的抚顺、鞍山、铁岭等城市人口均超过200 万。 另外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2011 年沈阳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数达到6222 万人次 , 这些都保证了棋盘山开发区的客源市场。
(3)资源优势
一方面,棋盘山作为全省仅有的两家5A 级旅游风景区, 其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包括 4A 级风景旅游区森林野生动物园和秀湖景区, 世界文化遗产清福, 同时还有在省内独一无二的世博园、 盛京高尔夫、 鸟岛等这些旅游资源。 另一方面, 棋盘山作为全国仅有的四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之一, 随着卡通城、 万国酒堡、 中国书法园、 秀湖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出版传媒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的建设, 加之每年在这里举办的国际冰雪节、 关东庙会、 盛京灯会等文化活动, 极大丰富了棋盘山开发区的旅游资源的种类。
(4)体制优势
棋盘山开发区的体制相对于其它城区和市直部门具有很多优势, 可以享有部分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区域内人事管理权限, 可自行引进和聘请高端人才, 在决策和操作层面上, 实行灵活的用人和薪酬分配机制。
3 棋盘山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缺乏监管。
开发区所辖的满堂、 高坎、 望滨、 英达街道在划归到棋盘山之前, 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尽管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在基础设施的投入, 但道路、 供热、 供气、 供水、 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仍很不完善, 无法达到开发区内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 以棋盘山道路为例, 在沈抚交界处经常可见满载沙石的大货车绕开高速公路, 为抄近路穿行于农田间, 新修的水泥路面被超负荷碾压, 不久便坑洼, 这不但影响村民对道路的正常使用, 污染了环境, 大型货车更增加了村民出行的危险。
(2)园区创新力不足, 缺乏特色。
创新力不足主要是表现在,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多是停留在学习或模仿国外市场的阶段,棋盘山的文化产业园的发展选择也主要是集中于创意产业、动漫产业和影视产业几大方面,而在这些方面由于人才和技术的缺失使得我们与国外,甚至是北京、上海等地而言缺乏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各地的文化产业园,总体来说产品大多雷同,缺乏特色。以近年动漫基地的建设为例,许多文化产业园都轰轰烈烈地投资建设,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已批复建立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已达20 家, 但是真正具有突出产品特色的寥寥无几, 不少只是初级的外包业务, 原创动漫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制作缺乏。
(3)产业规模尚未形成, 缺乏示范效应。
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相对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的健康科技等产业较快, 但也尚未形成集群优势, 主要的中南卡通城、 国际创意谷、 万国酒堡、 辽宁省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仍处于在建阶段。 并且, 棋盘山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在文化产业建设过程中的体制机制创新、 文化与资源的有效整合、 形象定位的宣传、市场份额的扩大等方面, 尚未形成示范引领作用。
(4)收入结构不合理, 缺乏市场导向。
文化产业项目同旅游项目一样有着投资多、见效慢、 回收周期长的特点, 所以开发区政府为了保证园区建设和发展部分投资资金是来自贷款, 2010 年全区需偿还本息近 3.2 亿元, 日均还款金额高达86.8 万元, 截止到 2011 年贷款余额已累计36 亿元, 财政面临较大压力 。 而开发区政府的资金收入主要来自税收, 2009年全区一般收入为3.2 亿 , 房地产税收占 2.6 亿元 , 而稳定行业税收仅为4301 万元 。 这种状况极易导致文化产业的粗放式发展, 通过棋盘山的景区景点的门票收入、 带动周边土地增值, 依靠房地产开发获取主要经济收益, 这样不仅偏离了文化产业园设立的初衷, 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合理的财税结构难以支撑未来的发展。
4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棋盘山风景区物流、 人流、 能量流的调控需要公路、 通讯、 水电煤气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保证为前提, 这些是开发区能够持续、 稳定、 正常运行的依托。 所以政府需要进一步投入资金完善棋盘山开发区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在文化产业园区内要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和规划建设,不但要提供文化产品生产、 加工和展示的场所, 也要考虑到文化人士交流创意、生活娱乐的场所。在园区内需要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建设供其居住和创业服务的功能健全的配套设施,营造一个宜居和利于激发灵感的工作环境。另外在风景区的保护区,社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样不容忽视,比如建设生态农作物和家禽的养殖场、污水处理站和污水回灌花卉园等, 形成风景区环境和周边社区自然生活景观平衡、 协调发展, 努力把这里建成功能设施齐全环, 境优美、 集聚人气的文化产业园。
4.2 突出产业特色
棋盘山文化创意园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必须利用其区域内独有的优势资源, 有特色文化产品的支撑, 重点培育与众不同的特色文化项目, 培育出其他园区难以模仿或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在行业中树立自己的品牌, 才能使文化产业园更加具有生命力。 在产业园建设前要做好科学的整体规划、 项目论证以及后期运作, 将文化产业园打造成为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人特我精” 的品牌。
开发区需要重点挖掘产品特色、 不断创新。这就要求园区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文化内涵以及游客的参与性, 实现文化产业园由静态观赏型向参与体验型转型升级, 并且要注重文化产业同体育、商贸、 会展等相关活动的联合, 延伸产业链。 认真总结大型活动的经验, 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和节日以及沈阳特点, 通过鲜明的主题精美地设计出来,将中国沈阳国际冰雪节、关东庙会、 盛京灯会、 迎春花会、 世博园郁金香节、 金秋游园会等活动在策划、 组织上力求创新, 借助 2013 年全运会在沈阳举办的契机 ,尝试突破舞台的局限, 结合现代科技、 信息技术, 发挥创意来策划大型实景演出、 秀湖音乐节等文化艺术活动, 以及以户外体育竞技等为主题的体育文化活动, 通过与媒体合作扩大市场效应, 规模上实现新突破, 实现一年四季都有重大旅游文化的节庆活动, 提升棋盘山品牌影响力,扩大并巩固客源市场, 吸引国内外游客。
4.3 实现产业链发展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产业布局
内蒙古在建待建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有25 个左右,还有其他大小园区近百家。多数园区集中在呼包鄂,而且发展迅速;东部五盟市、西部四盟市园区发展缓慢。
呼和浩特:有紧靠玉泉区大盛魁旧址恢复新建的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占地151亩, 2012年初步运行;玉泉区占地面积45950平方米的呼和浩特文化产业园以及正在启动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等。
包头:有位于昆区的包头乐园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产业园,位于青山区的赛罕塔拉文化旅游产业园和建于原来赵家营村的内蒙古文化传媒创意园,位于东河区的乔家金街北梁文化产业园,位于九原区的燕家梁文化产业园,固阳秦长城热气球文化产业园等。
鄂尔多斯:有位于伊旗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位于伊旗阿镇占地600公顷的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位于东胜区占地面积200公顷的鄂尔多斯江源文化创意园等。
(二)运作主体
政府主导色彩浓。政府通过地租减免、税收优惠、提供综合服务等制度工具,促使创意产业在合适的区域高速发展。如呼市政府负责的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包头东河区政府负责的乔家金街北梁文化产业园,九原区政府和包头市文化局共同负责的燕家梁文化产业园,石拐区政府和市文化局共同负责的包头文化产业创意园,固阳县政府负责的秦长城热气球文化产业园,土右旗政府负责的包头敕勒川文化产业园区等。
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共同负责。如鄂尔多斯江源文化创意园,东胜区政府建立管理委员会,作为园区行政机构,江源水务工程有限公司发起成立开发公司,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工作,是土地开发和融资的主体,承担最终的损益。
(三)产业体系
园区建设大多依托地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等物质文化资源,几乎涵盖了文化产业的各个门类,文化旅游、文艺创作、新闻出版、影视传媒、娱乐演出、数码动漫、网络科技、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等。如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集影视制作、文化旅游、动漫游戏和文化展览等功能于一体;呼和浩特文化产业园以发展动漫产业为重点,集文化商业、文化传媒、创意设计、休闲娱乐和演绎餐饮于一体;鄂尔多斯江源文化创意园以创意建筑艺术为载体,创意产业展示、创意产业交流、创意产业服务、创意产业交易、创意产业孵化、创意SOHO办公、现代艺术基地、创意产业教育、创意休闲旅游为一体;敕勒川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大秦直道文化产业园区以旅游为主导。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概念模糊
什么是文化产业园区? 园区与基地也没有明确区别,单个企业可称园区,企业集群又可称基地。哪些企业该纳入文化产业园中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内容五花八门,从文具生产到影视制作,从工艺美术到网游动漫等都被容纳在内。旅游、体育、会议、包装印刷、教育培训等是否应计入文化产业?科技及工业产品的创意部分如何归入文化产业?这不仅是内蒙古,也是全国都一直在争议的问题。
统计标准及范围混乱。文化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成为近年来考量各盟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数据。统计标准及范围界定不清,会导致一些盟市靠抓数据来发展文化产业,制造数据假象。
(二)多头管理,缺乏宏观规划
2010年以来,全国市以下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了整合,理顺了管理体制;但在省一级,有宣传部、发改委、经信委以及文化、广电、出版、工商等部门,各部门职责不清、业务交叉,不利于文化产业统一规划。审批部门过多,文化产业项目申报时,往往齐头并进,向不同的政府部门申报。哪个部门都能批,报上哪个算哪个,这不利于文化产业的整体有序发展。
园区重复建设,大多没有主题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如呼包鄂大部分园区都把发展动漫产业作为重点,而我国2005年以来,已有 50余个城市宣布要建立动漫产业基地,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成都、天津、青岛规划建设的动漫和数字娱乐园区已经超过350家。
(三)有效集聚不足
产业的地理集中性、关联性和集约度是判断一种产业集群能否产生集聚效应的三个关键要素。
目前,内蒙古最具产业集群特征的文化产业是以赤峰巴林印石和阿拉善奇石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品业。大部分入园企业是被园区内低廉的租金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所吸引的中小企业,数量虽多,但文化产业类企业较少,企业间没有明显的上下游关系,难以形成文化产业链条,使得园区只是地理空间概念,而非高度集聚的形成完整产业链的经济组织。
很多建设方案,如大盛魁、赛罕塔拉、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区,只有拟建设的草原书画院、草原小剧场、草原风情街等文化产业类型,对于投资方、管理方、生产方、消费方等缺乏进一步的科学论证,可能投入巨大却收益甚微。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协同发展
园区和基地应有所区分,可以规定企业单体称基地,而企业集群称园区。
建议设置一个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文化产业园区的审批、授牌工作,协调文化、财政、工商、税务、国土等部门,统一审批、统一规划,示范园区和基地的评选命名工作。
尽快出台自治区级文化产业园区申报认定管理办法,指导全区文化产业园区规范建设。要明确要求各盟市已经确定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尽快推动落地建设;已经开工的要加快建设,在园区配套、企业和项目入驻上取得明显突破;没有文化产业园区的,也要根据自身实际规划建设。对确定的自治区级文化产业园区,要从项目安排、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二)着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文化产业门类很大,但最核心也最短缺的是文化创意产业。只有依靠创意,运用无形的头脑思维,将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产业,才是文化创意产业。
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研究。如提倡创意生活、扶持个人创意等,研究如何帮助公民发展及享受创意。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支持民众的创意发展,提供公民与创意接触的机会,使人们享受创意生活。
推动创意产业数字化发展。数字化技术不但能大大缩短创意产业的创作过程,降低创作成本,提高创意产品的创作质量,也能促成创意产品销售渠道和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深刻变化。
加强创意企业资金扶持。应该把国企和民企摆在同等的位置上。搭建投融资平台,优先多渠道地为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个人或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
(三)注重培养和引进人才
园区内进行的是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等高智商高情商活动,需要艺术、市场,产业、公关等各方面的人才,才能把园区内各种资源整合调动起来。因此,在园区发展的所有条件中,人才是第一位的。
园区可以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构建产学研平台,在文化产品的创意、制作、技术开发与应用、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在高校及科研院所开设文化产业的相关课程,学生在园区实习,为园区发展培养后备力量。
内蒙古地广人稀,应注重制定和落实各种相关政策吸引所需人才落户园区。如通过无偿资助、减免房租、提供法律财务、小额担保贷款等专业化服务等方式吸引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一个文献综述[J].改革,2010(9).
[2]辛倬语.内蒙古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
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