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市民模板(10篇)

时间:2023-01-08 10:31: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特别市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特别市民

篇1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终于要在暑期档上演大结局了。所有人都翘首以盼这群童星的演艺之路将如何发展,但艾玛。沃特森却做了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电影刚一杀青,她就迫不及待走进纽约一家美发沙龙。发型师罗德尼・卡特勒对着艾玛一头棕色长发叹气:“你确定吗?这是叛逆的开始吗?”艾玛的口气轻松又坚定:“这是艾玛・沃特森的开始,以前我只是赫敏・格兰杰。”

长发落地,艾玛第一次在镜子中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头发短得像个假小子,但清丽可人,让人联想起美国影星米亚法罗在《魔鬼圣婴》中的经典造型。她更新了自己的Facebook头像,并在首页写道:“亲爱的各位,几天前剪了头发……感觉太奇妙了!我非常喜欢,也希望你们喜欢。”她甚至觉得这是她做过的“最能释放自己的事”。

其实正如艾玛所说,从9岁到20岁,她就是赫敏・格兰杰。1999年,得知JK・罗琳的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要改编成电影,并将在全英国范围内甄选男女主角时,艾玛正看到第三本《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确切地说,是父亲念给她听的。“爸爸每天都会在我的床头,一字一句读给我听,哪怕在长途旅行中也是。”艾玛至今都感激父亲当年对她参加海选的支持,“我记得那是个星期天,爸爸做了一只烤鸡,他把鸡胸肉里的Y字形的如愿骨递给我,我对它许了愿,希望得到这个角色……那根骨头现在还保存在我的首饰盒里。”

从第一次试镜起,艾玛就知道赫敏这个角色非她莫属:“赫敏和我太像了,我都不忍心看到别人扮演她。赫敏好学、自信,但有点跋扈,像个小大人。从第三部开始,她身上多了一种女性的力量,在第四部中流露出脆弱、敏感、缺乏安全感的一面,这一切和我十几岁时的个性非常接近。”事实证明,艾玛的自信是正确的――就像赫敏永远知道自己是对的一样。连艾玛自己都说不清是她塑造了角色,还是角色塑造了她。导演克里斯・哥伦布说艾玛身上“具有赫敏・格兰杰这个角色的全部灵魂和精髓”。

11年饰演同一个角色,艾玛生活里的一切都是围绕赫敏展开的。她就这样在片场度过了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童年。每天工作12个小时,六点半就必须到片场准备,年年如此。“天知道这么多年我在片场共呆了多少个小时,”艾玛说,“不过我的司机计算过,最后一部电影拍完,他开车累计的距离,大约能绕地球两圈。”

布朗大学收入最高的学生

和许多年纪轻轻就一夜成名的女明星不同,艾玛一直是个好孩子,她没有放弃求学。但学业和拍戏的双重压力让艾玛苦不堪言:追求完美的她把自己逼到了极致“我害怕失败,坦率地说名声真的会让人上瘾。我不是没想过放弃,做个普通人,但这样一来,在公众眼里我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内心最艰难的时候,艾玛在纸上写下了几行字,“不抱怨,不逃避,不放任堕落。我能做到,我会做到,我决不放弃任何东西。”

在拍戏之余,艾玛为了保证学业不受影响,每天还要花三个小时接受辅导和补课,并抓紧任何空隙时间复习功课,甚至包括在弄发型的时候。在还不确定演戏是不是她最爱的事业时,她一天都不曾放弃学业。自制力对艾玛来说,从不是问题,她从十几岁就学会了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生活:“发脾气和任性起不到任何作用,哭完了还要照常拍戏,坏情绪反而让过程变得更糟糕,所以我很早就学会接受,这就是我的人生。如果重来一遍,我还是会选择接受这个工作,所以我不能尖叫着抱怨偶尔的不顺,而是享受生活的好。”

咬牙坚持让艾玛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礼物”――她收到了布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且超越卡梅隆・迪亚兹、安吉利亚・朱莉等老牌女星,成为了好莱坞片酬最高的女演员。在公众看来,这个19岁的女孩简直就是上帝的宠儿,但艾玛却保持着与年龄不符的清醒:“在娱乐圈,我见过最多的是,前一秒你还是人人追捧的大明星,转眼就会被人遗忘。”

因此,凭借《哈利・波特》大红大紫了11年的艾玛选择重返校园,成为了布朗大学的一名学生。在她心里,像朱迪・福斯特和娜塔莉・波特曼那样的才女才能不被名声左右。“就像朱迪・福斯特去了耶鲁大学一样,我也想暂时把美美的发型和化妆抛在脑后,去做点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其实除了布朗大学以外,艾玛还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剑桥大学、哈佛大学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因为更喜欢布朗大学富有自由度的学制,最终选择了后者。

身为常春藤名校之一的布朗大学,在教纲中只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在30门课中拿高于C的成绩,并且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就可以毕业。同时学生没有必修课,成绩等级没有加减号,不及格的成绩也不会出现在成绩单上。而且基本上每周或是隔一周,在各自的宿舍楼里都会举行各种主题的聚会。只要你参加,就可以体验到美国大学生活疯狂的另一面。相比较其他知名大学,布朗大学更注重学生的个人魅力。

在布朗大学的新生入学日,艾玛在宿舍里安顿好一切,环顾四周,第一次感到了孤独。“那些举着日程表时刻提醒我该做什么的人在哪里?装满零食的手推车在哪里?陪伴了我11年的丹尼尔、鲁伯特在哪里?”那一刻,艾玛意识到,再大的光环也无法驱走内心的孤独,你最终还是要一个人面对生活,必须强大起来。从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毕业,“我的人生大学堂才刚刚开始”。

艾玛并不希望自己在校园里受到过分关注或区别对待。在布朗大学的第一天,一大群男生围住艾玛要签名,签到最后,艾玛实在忍不住了:“我突然失控地叫了起来。每个人都害怕地看着我天呐,她究竟怎么了?”艾玛笑着说,“而我只是不停地说真的对不起,我是来学习的,我只想当一名学生。我不签可以吗?因为你整个学期都会在校园里看到我的。”

每个人都有成长的烦恼

从9岁接演《哈利・波特》起,短短10年就名利双收,让艾玛的未来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媒体评论的口气始终酸溜溜地:“谁是下一个像林赛・罗韩和小甜甜布兰妮一样堕落的童星?如果从名气和财富上看,非艾玛莫属!”面对这道“陨落”魔咒,艾玛让媒体失望了。除了以全优的成绩考入美国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学,研读欧洲女性史、文学以及表演课程之外,她还在英国著名的私人银行报名学习如何打理个人财产,这让整天盯着她支出清单,盼望有“大发现”的记者扫兴至极。

艾玛来自于单亲家庭。艾玛的父母都是剑桥大学毕业的律师,在她5岁时离异。他们尽量给艾玛更多的关爱,独特的教育方式更成就了艾玛独立的个性。在艾玛家,没有儿童专用的餐具,也没有人会为艾玛做儿童套餐,或使用儿语和艾玛交谈。她的父母很早就开始训练她跟大人平等交流。艾玛7岁时就喝了父亲给她的一杯兑了水的红酒:“所以上学的时候,同学们拿出从家里偷来的酒精饮料向我炫耀,我压根就不感兴趣。我一直拥有很多自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完全没有叛逆的必要。”

成长给了艾玛力量,让艾玛毫不留情地跟过去说“再见”。剪去长发是她迈出的第一步,使她完成了从小女生到小女人的蜕变。“剪了头发,感觉好像一下子变成了成熟 女人,已经准备好承担人生的风险了。”艾玛说。

但人生的风险远比她想象得凶猛。艾玛刚刚过完20岁生日,就遭遇了不小的麻烦。某个不知名的小网站上了她的“”,但艾玛的发言人强调“”子虚乌有“照片中艾玛的头部相对于身子来讲偏大了,她的脸与身子的角度也不相符。”艾玛本人也表现得非常气愤。

很多演艺圈的人都认为艾玛对这件事情的反应太过激了,毕竟在娱乐圈,这样的栽赃陷害并不少见,艾玛太过紧张了。但他们也许忽略了一点,事实上,艾玛和所有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一样,充满了敏感和不安全感。

比起这些外界带来的困扰,艾玛自己也有着很多烦恼。正如《哈利・波特》中的赫敏一样,女孩长大了,总会有自己喜欢的男孩。

关于艾玛的绯闻并不多,媒体一直都在猜测艾玛的初恋男友是谁,因此和她一起出席派对的男星被纷纷加以关注,但艾玛就是不肯透露分毫,只是坦承自己曾经失恋“我不会告诉你们这个人是谁,因为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公平。不过,这段失败的恋情,并没有让我心碎。”

事实上,艾玛此前与金融家杰・巴里摩尔和摇滚乐队“One Night Only”的主唱乔治・克雷格都曾有过暧昧接触。杰・巴里摩尔与艾玛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亮相,并当众接吻。乔治・克雷格与艾玛更是一起拍57感人的音乐MTV,被大家称为情侣档。但公众更愿意杰・巴里摩尔是夺走艾玛初恋的男人,他们分手的原因很可能是长期远距离恋爱,让两人身心俱疲。

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去做

曾为了学业暂别演艺圈的艾玛最近宣布可能会暂时休学,一是要进军时尚圈,再是她2011年的计划内电影不止一部。这不按常理出牌的举动再一次让大家跌破眼镜。

让艾玛在时尚圈崭露头角的,正是“时尚大帝”卡尔・拉格菲尔德。2008年10月,艾玛第一次参加巴黎时装周,她被邀请坐在香奈儿秀场的第一排,这在时尚圈引起轰动。更让人们惊讶的是,艾玛很快就成了卡尔的忘年交,他亲自掌镜为艾玛拍摄时装大片。在卡尔挑剔的镜头前,艾玛没有丝毫怯场。拍摄之余,老少二人还大谈特谈文学艺术,甚至还涉及科学l艾玛眼神坚定,思维严谨,想法独特而丰富,连老卡尔都为她赞叹。

“前几年一直连轴拍电影,最让我放松的就是坐下来,读一本书。”艾玛继承了父母爱读书的基因,在同龄人逛夜店、寻找刺激时,她只静静地沉浸在书中,这让她拥有超越同龄人的冷静和睿智。

生活中的艾玛喜欢简约随性的穿衣风格,并认为“花大半天在出门前打扮自己是可笑的”。“很多女孩都成为了时尚的牺牲品,但我不是。我更青睐经典的东西,不愿意太过追逐潮流,我自己喜欢才是最重要的。虽然大家说我这个年龄什么都要试一试,但我有我的想法。当我穿着一些简简单单、剪裁大方、风格低调的衣服时,我感觉自己最漂亮!”

如果碰到特殊的场合,艾玛都会去借一套礼服――这就意味着当天晚上必须还回去,“就像灰姑娘一样”。艾玛不理解为什么有些明星要扭扭捏捏说身上的华服不是借的。“在好莱坞,很多衣服穿一次就再也不能露面,那又何必花大价钱买下它们?就像刚办完一场盛大的婚礼,然后新娘和新郎就形同陌路一样,可笑而没有意义。”

2010年,艾玛・沃特森与法国慈善环保服装品牌PeopleTree合作,全部所得都将捐给“PeopleTree基金会”,以帮助全世界的制造业工人。艾玛坚称这只是一个慈善项目:“我不是那种热衷于靠自己名气赚钱的人。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是因为我很喜欢他们用时尚的感念帮助人们脱离贫困,我也想为此尽一份努力。”媒体对此举~片赞誉-“美貌、智慧,现在还要加上道德感,我们为沃特森小姐喝彩j”

艾玛现在拥有的已经很多,但她并不满足,仍然坚持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不是只有酗酒、吸毒、流连夜店或者裸露身体才能获得存在感,我有我表达自我的方式,而且要以自己的方式一直走下去。”

篇2

吴嘉纪(公元1618—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别号陋轩,安丰场(今东台市安丰镇)人,是清初较为杰出的遗民诗人,史载其“与人交,性冷难合”,…因而其交际有限。较之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他一生游历不广,活动范围主要在东台、泰州、扬州之间,最远也只到过南京、镇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吴嘉纪的著作《陋轩诗》中,却有近三分之二为送别、寄怀类诗歌,涉及的人物有五十多人,这说明他非常重视友情,对“两心不觉胶投漆,因诗与我成相知”(卷十五《管鲍篇呈汪舟次》)的友谊十分珍惜。明亡后的十五年间,吴嘉纪蛰居东淘,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与王太丹、荚、沈耽开等遗民诗人交流、唱和。“右诸子皆为明儒,萃生于万历年间,同处东淘左右。国变后,隐居不仕,沈冥孤高,与沙鸥海鸟相出入。结社于淘上,有所怀抱.寄托诗文”。由于共同的遭遇,许多遗民结成了比较固定的“遗民小社会”.而遗民诗人之间笃于友谊。歌颂友谊之真挚、热烈,在中国历代诗人中也确乎少见。晚年,悲凉和孤独的共同境遇使得他们更加渴望用友情来相互抚慰,因而友谊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怜朋友少,只是别离多”。(卷十四《送缄子》),朋友分离自然会恋恋不舍.因而怀友、念友诗作频出。综观吴嘉纪的交往对象,大多是不甚出名甚至是无名的人物。因此他们送别诗中也无对奢华酒宴及纷繁歌舞情景的描写,但诗人对于朋友的感情却是真挚醇正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类诗歌中。

一、送别类诗歌

《诗经》云:“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涕泣如雨。”E3]古人送别如此伤感,皆因交通不便,相见甚难。津口渡头~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因此,自古以来,送别、寄怀成了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吴嘉纪送别诗的写作内容主要表现为对朋友旅程的描写,或实或虚,或忧或喜,或春光明媚,或愁云惨淡。如其《送乔东湖之吴门》(卷八)云:“出门忽大笑,雪尽见青山。挂席东风来,浦禽鸣关关。草木带行李,春晴无愧颜,前路游趣佳,掉头海岸远……”好友去苏州,诗人牵手相送,两人交谈甚欢。送别路上春光明媚、草木翠绿、小鸟鸣唱.好似诗人正携友游春。送别的苦楚诗中无迹可寻,“挂席东风来”、“前路游趣佳”等句隐含了诗人对朋友游历东吴的欣喜和祝福。再如《送王季鸿之西泠》(卷三):“西湖春二月,桃李争芳妍;观者皆快意,游子独怆然!此乡虽云乐,不如归旧川。”同样是春光明媚的季节,但对于漂泊求食的王季鸿来讲,西湖的美景、桃李的芳香却抵消不了思乡和穷困的悲愁。诗人不禁为老友掬一把同情之泪。同时,诗人还在诗中想象了朋友在旅程中的情境,如《送汪左严北上》(卷三):“村冷鸡早鸣,桥危马暗渡。悚星照童仆,残梦经道路。淮甸隔云望.金台仰面遇。三策献庙廊,知音笑相觑。”诗人仿佛是伴随着汪左严一路北行,其境其景犹如身临其境。对于朋友的离别,吴嘉纪很少流露出如“沾巾”、“涕泪”等儿女情长.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却溢于言表:“看君策斑马,自首搔天涯。”(卷三《送汪左严归新安》)“去者方愉悦,送者忽彷徨。”(卷三《送程翼士》)“后夜酒醒思旧伴,乌啼残月不胜愁。”(卷四《送吴仁趾》)“采花带叶故乡路,独倚杖黎看去人。”(卷十《四月一日,送汪梅坡之东亭》)面对老友离别,诗人时常感叹:“酒伴纷纷去,天涯独黯怀。”(卷八《送汪三于鼎归新安》)希望朋友们“别时去我远,记得频回顾”(卷十四《忆老朋》)。吴嘉纪的送别诗虽有离愁别绪之抒发.但没有故意渲染离别的痛苦、无端的哀怨,而是以一种较为平和、自然的情调和坦率的情感,给人一种恬淡、真挚的感受。

吴嘉纪还有一些在清廷做官的友人,特别是诗人晚年,好友汪楫、汪懋麟等都一一出仕,诗人一方面坚守自己的民族气节,另一方面也对朋友们的选择表示理解,在为友人欢喜的同时隐藏的却是自己心酸的泪滴。如卷三《七夕送王阮亭先生》其一:黄河新秋时,凉风吹去舫。帆底宦游人,欲发重惆怅。月高银汉斜.双星默相向。回首望广陵.烟树浮新涨。一鸟失其群,云宵自飘扬。

诗人对王士稹深怀知遇之恩.虽知与王“出处虽不同,吾曹各努力”(卷三《七夕同诸子集禅智寺硕公房,再送王阮亭先生》),但在1665年秋王士稹离扬赴京仍让当时扬州许多遗民文人“耆老泪盈把”。诗人借“鸟”的意象对王阮亭的前程表示祝福对于汪楫、汪左严等人的出仕,诗人既赞扬他们的才能,义能对他们进行善意的忠告。如《自淘上至竹西,送汪舟次之赣榆教谕任》(卷八)中对汪楫既有“可怜天下才.逡巡就小官”的惋惜.又有“良骥不好枥.美瑜不恋山”的鼓励,更有“黄鹄已高翔,鸥鸟难随飞”的自励。诗人常对友人提出劝告.如“依然是负米,勉矣宦游人”(卷八《送汪左严之太湖教谕任》)、“爱憎实自致,攀条君寞哀”(卷八《诗四首赠程云家》)、“羊裘懒与轩车近,恐使弹冠薄钓缗”(卷八《正月六日,王于番邀同程云家泛舟西溪》),可见诗人对朋友的玉洁冰心、真挚感情。

二、寄怀类诗歌

吴嘉纪寄怀诗数量也较多,由于诗人独寓一隅,对远方的朋友思念已久,故情动于衷而发于言。诗歌显得更情深味醇。如《寄吴公调》(卷一):“昔日穷愁里,看余发旧林,悬知游子况,尚在故人心,书去梦魂远,花开离别深,喈喈啼绿树,求友愧作禽。”友人分别后的情况一直为诗人所关心,梦中不由想起昔日读书交游之景.诗人恨不得变成一只禽鸟飞向友人。可见其思念何其之切。诗人惦念友人,更关心他们生活的细节,如:“春风至芜城,曾否苏疚疾?”(卷j三《早春寄汪三韩》)“问君远归来,.啼无衣?”(卷十五《寄吴介兹》)诗人对那些奔赴家乡的友人有“饥雀恋空仓,赢骥怀故轩”(卷四《寄汪虚中》)之理解,安慰他们“荣达事事好,不如老亲傍。人生得终养,短褐庸何伤!”(卷七《寄邓孝威》)

吴嘉纪重友情。不仅因为其时常感到孤独。更是其内心情感渴望的表现,因而是一种寂寥中更为炽热的情感。诗人有“不得来携手,思君颜色凋”(卷二《寄程浊庵》)的思念之苦,有“同心思离居,白发禁久别”(卷五《寄汤严夫》)的心灵相交,更有“极尽余生乐,朝朝扣尔门”(卷五《秋日怀孙八豹人六首》)的重逢盼望。特别是对于与自己一样漂泊求食的友人,诗人常在诗中为他们的命运呜不平,如他的好友王又旦,诗人以“扬州青铜镜,多年陷泥滓;雕文已半蚀,妙质幸犹在。”(卷五《古意寄王黄湄》)来痛惜其不得重用。同时.诗人还以“悠悠天地间,真赏那易得”(卷四《寄汪虚中》)来劝慰失意的朋友,以“黄金散尽归乡邑,惟有贫交不忘君”(卷十一《寄澄塘吴仁夫》)来表达自己对友情的忠贞不渝之情。

吴嘉纪还有一些酬赠诗,多为应酬而作,如《十月六日罗母初度赠诗六首》(卷二)、《程临沧、飞涛两尊人双寿诗》(卷三)、《诗四首为隆阜戴节妇赋》(卷十)等,诗中多为歌德颂节之语,其艺术价值相对较低,故不在此赘述。自古以来,“柳”已作为留别的意象存在于诸多送别诗中,而吴嘉纪的送别、寄怀诗中较少有些意象,出现“柳”字的只有两处,其一为“暮春作客意无赖,况复折柳天一涯”(卷十二《送汪叔定》)。此处“柳”被组合成“折椤”一词,也不过是送别的代称,并无更多的含义。其二为“何日鸣琴重到此?海鸥陧柳最相思”(卷七《送分司汪芾斯先生归钱塘》)。此处“柳”作为景物衬托相思之情,已非蕴含无限凄离别情之“柳”。

篇3

第二百三十七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涉外民事诉讼,适用本编规定。本编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法其他有关规定。

第二百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该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第二百三十九条对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外国人、外国组织或者国际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办理。

第二百四十条人民法院审理涉外民事案件,应当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的语言、文字。当事人要求提供翻译的,可以提供,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第二百四十一条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应诉,需要委托律师诉讼的,必须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律师。

第二百四十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或者其他人诉讼,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寄交或者托交的授权委托书,应当经所在国公证机关证明,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或者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该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后,才具有效力。

第二十五章管辖

第二百四十三条因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被告提起的诉讼,如果合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签订或者履行,或者诉讼标的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或者被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有可供扣押的财产,或者被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设有代表机构,可以由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诉讼标的物所在地、可供扣押财产所在地、侵权行为地或者代表机构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百四十四条涉外合同或者涉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用书面协议选择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法院管辖。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管辖的,不得违反本法关于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第二百四十五条涉外民事诉讼的被告对人民法院管辖不提出异议,并应诉答辩的,视为承认该人民法院为有管辖权的法院。

第二百四十六条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履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六章送达、期间

第二百四十七条人民法院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当事人送达诉讼文书,可以采用下列方式:

(一)依照受送达人所在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中规定的方式送达;

(二)通过外交途径送达;

(三)对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受送达人,可以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受送达人所在国的使领馆代为送达;

(四)向受送达人委托的有权代其接受送达的诉讼人送达;

(五)向受送达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设立的代表机构或者有权接受送达的分支机构、业务代办人送达;

(六)受送达人所在国的法律允许邮寄送达的,可以邮寄送达。自邮寄之日起满六个月,送达回证没有退回,但根据各种情况足以认定已经送达的,期间届满之日视为送达;

(七)不能用上述方式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公告之日起满六个月,即视为送达。

第二百四十八条被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状副本送达被告,并通知被告在收到状副本后三十日内提出答辩状。被告申请延期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第二百四十九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有权在判决书、裁定书送达之日起三十日内提起上诉。被上诉人在收到上诉状副本后,应当在三十日内提出答辩状。当事人不能在法定期间提起上诉或者提出答辩状,申请延期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第二百五十条人民法院审理涉外民事案件的期间,不受本法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一百五十九条规定的限制。

第二十七章财产保全

第二百五十一条当事人依照本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

利害关系人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的规定可以在前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

第二百五十二条人民法院裁定准许诉前财产保全后,申请人应当在三十日内提讼。逾期不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

第二百五十三条人民法院裁定准许财产保全后,被申请人提供担保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

第二百五十四条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

第二百五十五条人民法院决定保全的财产需要监督的,应当通知有关单位负责监督,费用由被申请人承担。

第二百五十六条人民法院解除保全的命令由执行员执行。

第二十八章仲裁

第二百五十七条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中发生的纠纷,当事人在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仲裁机构或者其他仲裁机构仲裁的,当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

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

第二百五十八条当事人申请采取财产保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涉外仲裁机构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提交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

第二百五十九条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仲裁机构裁决的,当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第二百六十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

(一)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

(二)被申请人没有得到指定仲裁员或者进行仲裁程序的通知,或者由于其他不属于被申请人负责的原因未能陈述意见的;

(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与仲裁规则不符的;

(四)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

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执行。

第二百六十一条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双方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

第二十九章司法协助

第二百六十二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人民法院和外国法院可以相互请求,代为送达文书、调查取证以及进行其他诉讼行为。

外国法院请求协助的事项有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执行。

第二百六十三条请求和提供司法协助,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途径进行;没有条约关系的,通过外交途径进行。

外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使领馆可以向该国公民送达文书和调查取证,但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并不得采取强制措施。

除前款规定的情况外,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准许,任何外国机关或者个人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送达文书、调查取证。

第二百六十四条外国法院请求人民法院提供司法协助的请求书及其所附文件,应当附有中文译本或者国际条约规定的其他文字文本。

人民法院请求外国法院提供司法协助的请求书及其所附文件,应当附有该国文字译本或者国际条约规定的其他文字文本。

第二百六十五条人民法院提供司法协助,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外国法院请求采用特殊方式的,也可以按照其请求的特殊方式进行,但请求采用的特殊方式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第二百六十六条人民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被执行人或者其财产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当事人请求执行的,可以由当事人直接向有管辖权的外国法院申请承认和执行,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或者按照互惠原则,请求外国法院承认和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当事人请求执行的,如果被执行人或者其财产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应当由当事人直接向有管辖权的外国法院申请承认和执行。

第二百六十七条外国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承认和执行的,可以由当事人直接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管辖权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承认和执行,也可以由外国法院依照该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或者按照互惠原则,请求人民法院承认和执行。

篇4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居民及外国人参加

《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办法》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以下简称港澳台地区)居民及按照互惠原则确认的外国人(以下简称外国人)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港澳台地区居民及外国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

(二)已取得港澳台地区或外国法律认可的注册会计师资格(或其他相应资格)。

第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报名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

(一)因被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报名之日止不满5年者;

(二)以前年度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因违规而受到停考处理期限未满者。

第五条考试划分为专业阶段考试和综合阶段考试。考生在通过专业阶段考试的全部科目后,才能参加综合阶段考试。

专业阶段考试科目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和税法。综合阶段考试科目为职业能力综合测试。

考试范围在各年度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以下简称财政部考委会)的《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确定。

第六条报名时限、地点,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在各年度财政部考委会的考试报名简章中明确。

第七条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试题文字使用中文简体字。答题应使用中文,简、繁体不限。

第八条报名人员报名时需交纳相应的考试报名费。

第九条报名人员可以在一次考试中同时报考专业阶段考试6个科目,也可以选择报考部分科目。

第十条财政部考委会为报名人员集中设定考场,组织考试。

第十一条应考人员答卷由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财政部考办)集中组织评阅。考试成绩由财政部考委会负责认定,由财政部考办通知应考人员。

每科考试均实行百分制,60分为成绩合格分数线。

第十二条专业阶段考试的单科考试合格成绩5年内有效。对在连续5个年度考试中取得专业阶段考试全部科目考试合格成绩的考生,财政部考委会颁发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考试合格证书。

综合阶段考试科目应在取得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考试合格证书后5个年度考试中完成。对取得综合阶段考试科目考试合格成绩的考生,财政部考委会颁发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全科考试合格证书。

取得全科考试合格证书者,可以申请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

第十三条报名人员可以按互惠原则签订的互免协议免予部分考试科目。

篇5

用“特别关注”来概括北京媒体对北京“两会”报道的重视可能再合适不过了。对2005年北京“两会”,各类媒体(包括政府网站和媒体网站)都给予特别关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京华时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以及首都之窗、千龙网等媒体都对“两会”报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拿出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进行这一战役性报道,精兵强将,精心准备,精心策划。因此,用“特别关注”来形容媒体对北京“两会”的重视并不为过。媒体对2005年“两会”特别关注的原因,一是因为2005年北京“两会”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二是北京市民对今年的北京“两会”予以空前关注,这一点从首都之窗、千龙网等网民来信可以看出。如“首都之窗‘两会’网民来信”中在“京城百姓关注热点问题”一栏里仅“交通”一项,截止1月27日10时,就有23368位网民查看过。“住房”一项有3120位网民查看过。据报道,截止1月26日早上9点,网民对北京市政协全会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了1200万次。会议期间,市民参与程度空前,突破市政协网站首次开通时点击率13000次的记录。再看1月17日晚,北京电视台“北京热线”栏目播出一期“代表面对面”节目。节目中刘黎等四位代表公布了自己的联系电话。第二天刘黎代表刚走进办公室,电话就此起彼伏,应接不暇。那一天她接了几十个电话,许多人抱怨电话打不进来,刘黎估计一天中打电话的市民不会少于100人。由此可见京城居民对2005年北京“两会”关注的广度和热度之高。除此之外,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性传媒也给予很大关注。

二、关键词之二――民生

关注“民生”问题成为2005年北京“两会”媒体报道的显著特点。这里以新京报1月27日的A04-A15版特别报道――2005北京“两会”来说明。新京报的特别报道关注的主要内容如下:

特别报道(一):政协提案关注交通拥堵;

特别报道(二):北京城中心人口和产业将东移;

特别报道(三):专职代表在北京不可行;

特别报道(四):北京拟取消外来人口暂住证;

特别报道(五):新“绿卡”抬高门槛引争议;

特别报道(六):关注低保政策;

特别报道(七):回龙观交通调查;

特别报道(八):回龙观交通改造;

特别报道(九):春节和采暖季用气有保障;

特别报道(十):琉璃厂文化区规划、标租房腾退;

这些问题大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老百姓关注,媒体自然不会忽视。根据“首都之窗‘两会’网民来信”情况统计分析报告(二),截至2005年1月25日晚20时,“首都之窗‘两会’网民来信”栏目共计收到有效网民来信410封,网民点击查看达到28901人次。从网民的来信和点击查看次数来看,最受关注的是交通问题,其次是外来人口和住房问题。分析报告表明,新京报的这组特别报道十分准确地抓住了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首都之窗‘两会’网民来信”栏目将市民关心的事情分为14类,除以上三类外,其它类别受市民关注的关注度排名依次为:社会保障、教育、城市规划、医疗、环境、政府工作、农村、公共安全、其它、民主法治和奥运。此外,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等媒体也都围绕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来报道,北京青年报专门开设“北京‘两会’・民生”版。

可见,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报道思想在媒体中正逐步得到落实。

三、关键词之三――合作

媒体间加强合作,是2005年北京“两会”报道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合作已从传统媒体之间,进一步延伸到新老媒体之间。合作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合作可以使媒体拓展功夫的空间,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以下是几个例子:

新京报与新浪网合作,推出2005北京“两会”专题,并开通市民互动邮箱和热线电话,为读者和“两会”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并刊登部分市民来电及其来电调查。

首都之窗与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合作共建“网民来信”栏目,市民可以拨打热线96102或发送短信参与“两会”。

北京市政协通过与首都之窗、市政协网站等北京五大网站联动,建立信息传播和沟通的网络群。

信息是无限的,而媒体的资源是有限的,媒体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无限信息只有依靠合作、资源共享。只有合作,尤其是异质媒体的合作,才能突破媒体自身的技术壁垒,获得在自身技术框架内无法获得的资源和竞争优势。2005年北京“两会”报道表明,加强与其他媒体的合作,尤其是与新媒体的合作已经成为多数媒体的一种共识和趋势。

四、关键词之四――沟通

信息的单向传播,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一道难以填充的鸿沟。这一点历来为受众所诟病。如今传媒业的发展和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这种局面提供了可能性。这一点,在2005年北京“两会”报道中得到了体现,也就是新老媒体普遍开始重视“沟通”问题,为受众和代表委员以及政府建立交流沟通的平台和渠道,从而也为自己的报道开辟了新的渠道,引来活水。下面是首都之窗网站“2005年‘两会’专题”展现的网友与委员交流沟通的一个场景:

[主题]:感觉采暖费用太高

[作者:嘉宾访谈网友

发表于:2005-01-25]

现在我们每建筑平米要交30块钱,感觉费用太高,我们不像城镇居民有采暖补贴,我们农民没有钱,感觉有点负担不起。

委员回复:

张三力委员回复:

这是一个普遍问题,我们取暖问题在调价过程中,缺乏一种尊重居民的过程。缺少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取暖费调到30元一平方米,原则上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具体到每一户每一家的话问题还不少,老百姓收入不一样,把取暖费调到这么高……

首都之窗网利用自己政府网站的优势,开设“最新网民来信”和“最新代表、委员回复”,在代表委员和普通市民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

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栏目专门开设“两会互动”版块――“王娟走两会”。依托栏目现有短信号码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开通“两会短信互动平台”,向市民征集意见、建议和选题线索,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线索做成报道播出,其他的由上会记者转交给相关的代表委员。如首都经济报道1月26日播出的报道《收费管理 细节待规范》中,短信和热线成为构成节目的主要要素,成为市民与政协委员安仰东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北京晚报请人大代表值守“两会热线”,就教育等热点问题与市民进行交流和探讨。该报“两会热线”开通第二日,一小时内接到1258次拨打,“两会热线”的热度可见一斑。

沟通让委员、代表们能与市民更亲密地接触,更广泛真切地了解到民意,从而使其更好地代表民意、反映民意,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参政议政,履行自己的职责。沟通也让媒体接近了受众,获得了新的资源。

五、关键词之五――网络

2005年北京“两会”进一步显示了互联网作为新技术新媒体的象征的天然优势,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认识网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如何利用网络来了解民意,从而更有效地施政?

据CNNIC的数据,到去年12月底,中国网民的数量已达到9400万。估计目前已经达到1亿左右。数据和趋势说明,网民不再是特殊的一群,而是普通的社会成员,不再是小众,而是大众。从某种意义上讲,网民就是公众。网民对北京市政协会议的点击率过千万,就是一个明证。

网络媒体大都有互动设置,如论坛、留言版以及即时聊天等功能,这使网民对新闻传播的参与度空前提高,空前提高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有学者将互联网技术称为“民主”的技术。这意味着,在网络时代,普通民众可以得到更多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他们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由此施展自己的影响力。普通市民的影响力通过网络在2005年北京“两会”得到鲜明的体现,普通市民的话语权也通过网络得到了传播和空前重视,当然传统媒体也功不可没。

为更好的了解民意,北京市政府运用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互动活动,以促进提案更加透明、更加贴近市民。比如,去年年末开始,尝试的通过网站点评提案活动,在今年“两会”前,首次大规模向市民征集提案线索。

篇6

一座城市的形象如何,除了要观其物质状态的形象(如公共设施、艺术景观等等),还要观居于其中的市民的形象。不论外在形象多么符合生态审美的要求,只要作为城市主体的市民不符合,那么,这座城市不论多少次根据生态审美的要求来建设,最后都会被破坏殆尽;要使一座城市能长期的焕发生命力和青春,除了在外在形象上要根据生态审美的要求来塑造外,还应该对居于其中的市民的形象进行塑造。

一、市民形象

(一)市民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市民的形象是最能在短时间内体现一座城市的形象的要素。如果市民的形象是负面的,相信对于倾向于到该城市投资与发展的人而言,否定的可能性会更大;如果市民的形象是正面的,那么选择该城的可能性会大上许多。毕竟,宜居的城市,人人都喜欢;善良、正直且勤劳的市民,更容易赢得人们的好感。[1]那么,什么是市民形象?

(二)何谓市民形象

个人形象是一个人的视觉效果呈现;这种视觉效果是这个人的仪表、仪态、仪容的综合视觉体现;这种综合视觉体现,除了要受个人的遗传基因、年龄、病变等等的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之外,更多的还是取决于这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生活状态等等的后天因素。[2]城市市民的生活环境可以通过生态审美塑造公共设施、艺术景观等等来改造,市民的生活状态却要取决于他的生活方式。因此,市民形象的塑造,究其根本是要对市民的生活方式进行塑造,让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徐恒醇先生在《生态美学》的导言中提出:“人类的生态系统包含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多个层面,因此研究人类生态系统的审美构成,就要把这三个层面的要素在人的生活世界中加以整合。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人工生态系统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审美塑造和追求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现实途径。”[3]

二、市民生活方式

(一)何谓生活方式

那么,什么是市民的生活方式呢?市民的生活方式往往是指市民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为了满足自身心理、生理、物质、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为了满足自身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的自我实现,而采取的全部的行为、思想的综合;这种综合受市民自身的先天遗传因素、后天不可抗因素及其所生存的周围整体环境的影响和制约。[4]

(二)市民生活方式常见的类型

“1943年,美国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需要层次论,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5]其实,综观当下社会现状,大多数的市民也确实是根据他们的需求来选择生活方式的。

根据当下市民满足需求的不同,本文将市民的生活方式分为生存型和发展型两类。市民生存型的生活方式是指专为满足市民各方面的需求,特别着重于满足其生理的和物质方面的需求而采取的生活方式;而市民发展型的生活方式是指不仅限于满足求生存,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生活方式。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常使市民呈现不同的形象。

市民生存型的生活方式是指专为谋其生存的生活方式;但这种生活方式过“度”后,往往会偏重于消费,特别是炫耀性的消费和挥霍型的消费;这种消费不仅仅是指金钱、物质方面的消费,还包括时间、精力、情感、精神等方面的消费,甚至还包括生命力方面的消费。比如某些市民沉迷于麻将、赌博、上网游戏、不停地更换情感伙伴、无限度地购买商品、无法遏制地进行奢侈消费等等;像当下流行的“网虫”、“宅男宅女”、“月光族”、“赌神”之类的词语就是形容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的市民的。这类市民的形象往往是低迷的、颓靡的、缺乏生气的。

市民发展型的生活方式则是指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注重自身修养、学识、健康状况、综合能力等等多方面的、适度地提升,合理有效地安排谋取生存之外的时间。这里所提到的“谋取生存之外”的时间可以理解为闲暇时间。选择这类生活方式的市民的形象往往是优雅的、从容的、闲适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事件面前,往往会表现出游刃有余的形态。

生存型生活方式和发展型生活方式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度”字。在“度”的范围内,则这种生活方式就属于生态审美范畴,超出了这个“度”字,就是超出了生态审美的范畴了,于可持续发展会有不可逆的损害。

三、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与市民形象的转变

市民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随着市民的生活方式的转变而转变。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老一辈的市民付出了不容忽视的努力。长期辛勤的付出,使得老一辈的市民呈现出任劳任怨、甘为孺子牛的形象。在几十年的时间中迎来了开放、建起了大学;使得老一辈市民多了一份豁达和兼容并蓄的从容,少了一点排外、防备的小气。

但是,勤劳、质朴、勤恳的老一辈的适度的生存型生活方式,虽然被一部分年轻人继承或认同,但是也引起了下一代中部分年轻市民的反弹。这些年轻市民质疑老一辈的生活方式,认为只是谋求生存的生活毫无乐趣可言,这种生活方式缺乏根本的愉悦感,应该予以坚决抵制。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引起了年轻一代的市民形象的变化;他们的形象,至此,产生了明显的分流。

当前年轻市民的形象主要可分为以下五类:

其一,继承了父辈们的传统的生存型的生活方式的年轻市民,他们的形象依然是勤劳、质朴、勤恳、任劳任怨型的;其二,对父辈们的生活方式进行彻底反叛的年轻市民,他们的形象有“愤青”型的、有“奢侈消费”型的、有“颓靡”型的,甚至有排外而小气的特质等等,不一而足;其三,以外来年轻人为主的年轻市民,他们抱着理想、抱着希望来到,在打拼、奋斗,他们既有父辈的特质,也有新一代的青春活力,他们的形象往往是充满生命力的、行止依礼的;其四,还是以外来年轻人为主的年轻市民,但他们对生活抱着机会主义的观点,他们的形象往往是“消费”型的;最后,依然是以外来年轻人为主的年轻市民,但是他们生活的起点较高,在的生活虽不至于如龙潜海,至少也是如鱼得水,因此他们的形象往往是豁达的、兼容并蓄的、从容的。

四、市民形象的塑造建议

据观察,市民日常的时间大多分为三部分: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履行自身职责的时间、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如要改变市民的生活方式,就需从市民寻常的时间安排着手,用休息、修身、修神、学习、消遣、娱乐等等来充裕市民的时间;让市民们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出发,合理地投身于提高自我、为个性全面发展而努力;特别是让精力充沛的新一代的人,能有一个抒发热情的舞台。同时,政府、社区等,也应该提供活动方式、活动天地供市民去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激情;通过活动扩大市民的社会交往,从而在促进家庭亲情、消弭新老两代市民间的差距的同时,也促进市民加深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当然,除了提供合理的活动外,政府还应为市民创设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尽量找出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均衡点;尽可能地改变传统工业对资源的无端消耗高,但是产品的效益却比较低的情况;改变传统工业污染严重的局面,建立无废料、无污染的生态工业圈,多层次利用资源。此外,还要注意生产取向,注意生产不是单纯的高档、奢华产品,而是生产以适应个人的个性需求和不同爱好为标准的产品为主,增加产品的多元化和产品的文化内涵,减少产品的材料消耗。此外,生产者应采取理智的经营态度,不要采用不合理的广告宣传刺激消费;不要让大众传媒成为刺激市民非生态消费的帮凶。最后,作为对市民影响最广、最直接的大众传媒组织也应该注意,不要一味地追求经济价值,而随意地刺激市民的欲望或随意地物化女性;应该着眼于市民的生态审美发展,倡导适度的消费观和生存观,配合政府的市民形象的生态审美改造举措,推出生态美学意义的大众文化产品。

五、小结

总之,市民形象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给人们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因此,不论是政府组织,还是身在其中的市民,都应该重视市民形象的塑造。而市民形象的塑造需要从改变市民的生活方式着手,只有从根本上对市民进行改造,才能确保市民形象能够经得起岁月的侵蚀。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计,政府组织与身在其中的市民,都应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为建设美好的市民形象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超南、刘天华、姚全兴.都市审美与上海形象[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97

[2]赵安民.当代公共关系学 塑造良好组织形象与个人形象的艺术和科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38

[3]徐恒醇. 生态美学(导言)[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

篇7

关键词 市民体育 新特点 应对策略

近年来,随着绍兴经济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作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领先区域――绍兴市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和谐、安宁,从而形成了全民健身的较好的文化氛围。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了市民收入水平和文化消费能力的提高,从而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多样化选择的可能;伴随着闲暇时间的延长,为休闲、娱乐和体育锻炼提供了时间保证;随着绍兴体育市场的兴起,进而出现了种类各异的运动服务商品;随着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症的日渐流行,由此导致人们对体育健康的追求更为迫切;随着心理疾病、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把体育运动作为自身情绪宣泄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全市迎奥运系列活动的开展,更加激发了市民的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特别是“后奥运”时代的来临,必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市民健身热潮。

在全民健身热潮风靡整个绍兴古城之时,让我们更加关注和研究市民体育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符合绍兴市民体育实际的发展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绍兴市民体育发展的新特征: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绍兴市民体育在原有的基础上,从锻炼的目的、内容到形式和方法上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主要形成了以下的新特点:

(一)锻炼者年龄的低龄化趋势

所谓锻炼者年龄的低龄化主要指:20世纪90年代,经常自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的年龄有85%以上是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通过我们近两年的观察和调查,我们会发现,经常自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的年龄在50岁以上的比率下降到40%不到。有许多中青年已积极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同时随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体育中考的恢复、学生每天一小时活动时间的保证以及体育艺术“2+1”活动的积极开展,青少年朋友也积极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人们正越来越把体育锻炼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相信在今后的几年中,这种低龄化的趋势会更加明显。

(二)锻炼目的多元化、预防和保健意识特别突出

绍兴市民体育锻炼的目的在20世纪60年代还是以康复医疗和辅助治疗某种疾病的生物目的和功利性目的为主;而在今天,体育锻炼的目的正在保健的基础上,实现与社会功能的有机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目的:社会交往的需要、消遣娱乐的需要、调节心理的需要、满足爱好的需要、结交朋友的需要、消除疲劳的需要、参加比赛的需要等等。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并不是单一的,有时可能会有几种目的并存,而在调查和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人们总是把预防疾病和保健作为自己锻炼目的中相对重要的锻炼目的,也就是说,人们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已经从辅助治疗疾病向预防为主、康复为辅发展,逐步向体育锻炼生活化迈进。

(三)体育锻炼组织的多样化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绍兴市民参与体育锻炼基本上是在无组织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许多人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参与体育锻炼的。而在当今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发的组成一种组织,这种组织现在在绍兴比较流行:各种羽毛球群、乒乓球群、篮球俱乐部都是通过网络自发建成的;还有各种健身俱乐部和一些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健身团体在绍兴也比较盛行,特别是一些公园的自发组织的露天舞会正成为绍兴晚间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然各种项目的频繁的比赛的组织更为技术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体育锻炼的热情。

(四)项目选择休闲化决定运动负荷轻量化

休闲是指一个人拥有的闲暇时间和从事任何可以恢复精神或体力的活动。它包含放松、娱乐和个性发展三个基本因素。

而体育之所以能够与休闲结合,就在与体育自身所具有的本体多元价值,能够给人们带来休闲中期望获得的心理上、教育性上、社会性上、放松、生理性上和审美性上的六个层面的体验。

随着这些变化,更多的休闲体育项目被人们所接受。人们在平时的锻炼项目的选择上向休闲化发展。正由于休闲的盛行,也就决定了市民体育锻炼过程中运动负荷趋向轻量化;锻炼中肯于吃苦、甘于经受辛劳、付出汗水的体育强身者有所减少,而在悠闲娱乐和嬉戏玩耍中附带健身者明显增多。

二、绍兴市民体育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重视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

随着人们体育利益取向的改变,社区体育必然是构成市民体育的最重要和基层的组成部分。根据当前市民体育的新特点,针对绍兴的现状,各级部门要特别重视社区市民体育组织的建设,要制订适应市民体育发展的人事政策;在社区设置和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使社区体育管理得到人事组织上的保障和落实。而各社区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制订符合本社区市民的体育需要和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健身项目,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二)逐步解决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增加全民健身经费的投入

针对当前社会上经常发生体育锻炼者和市民发生冲突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场地比较缺乏、体育经费短缺的现状,政府应把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努力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配备社区、小区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逐步改善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现状。同时应加大体育健身经费的投入,社区应有专项的体育活动经费用于体育活动的组织、对一些优秀民间体育组织的奖励等等。与此同时,还要以各种形式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海外侨胞来资助体育健身活动,做好宣传,提倡家庭和个人为体育健身投资,引导市民的体育消费。

(三)进一步加大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力度和管理

目前,由于一些老的小区已无法扩展体育场地,把体育场地列入城市规划只是在新建的小区中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运动场地的缺乏也是与市民体育锻炼冲突最大的问题之一。

虽然现在绍兴市教育局要求学校的体育场馆对公众开放,但由于涉及到体育馆的管理难度,学校一般只把室外运动场地对公众免费开放,而室内的场地一般都有偿出租或基本不开放,并且这种免费开放政策也没有对市民作广泛的宣传,使很多的市民对这项政策基本不知情,正是这种不知情,直接导致学校开放的体育场地利用率不高,更多的市民选择到公园去健身。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校对场馆开放所带来的管理上的压力还是有所担心的;另一方面市民对进入学校单位进行健身还是有所顾忌,怕学校不同意等等因素。

针对上述情况,只有积极地在社区进行学校体育场馆的免费开放政策的宣传的同时,社区也积极参与到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中来。这样才能消除学校对场馆免费开放所带来的一些后顾之忧,才能更好的解决社区体育场地缺少的现状。

(四)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师资源,加强社区体育健身的指导

在建设社区体育组织的过程中,不光要有人事政策的支持,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落实也是有难度的。在现阶段,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师资源,发挥体育教师的特长,聘请学校体育教师担任社区兼职体育指导员,利用假期和节假日时间,对社区市民进行健身培训,使市民有一个免费的、比较正规的学习机会。当然,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和特长可以由市体育局和教育局联合提供,各社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聘请,相信通过这种途径,能很好的解决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紧缺问题。

(五)体育部门和各街道、社区提纲体育健身网络建设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市体育局、各街道、社区几乎都有了自己的网站,而在网站上却很少看到有关群众体育锻炼培训、比赛的相关信息。针对这种现状,各街道、社区的网站上都应该增设群众体育的相关内容和信息,增加体育健身的宣传,为市民健身提供各种比赛信息,也可以组织网上报名参赛等等;市体育局也应该多在网络上组织一些适合市民参加的各种体育比赛,为群众搭建各种体育技能交流的平台,更大地激发市民体育健身的热情。

篇8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4902

西湖,自古以来就是杭州的代表,秀丽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人文典故如同巨大的宝库,散发出诱人的光彩。作为我国最有名的旅游休闲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的美称。按照其区位分布,西湖可以被分为了湖心区、湖滨区、钱塘区、南山区、北山区五个分区,占地面积达到了49平方公里。

更为特别的是,苏杭之地,特别是西湖周边,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辈出之地,也是文人墨客聚集之所,在这俊秀柔美的自然风光之中,发生过无数让人传诵的故事和传说,这些都成为了西湖独特的魅力,让人回味让人沉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诗句是对苏杭独特氛围最好的写照。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今天,各种问题随之出现。今天的西湖景区经历了重新的规划设计,改造之后的西湖滨水景区既保持自己的特点,又紧跟了时代的步伐,这种效果是如何达到的?这是本文希望思考的问题。

1景观的现代改造

作为城市中心重要的滨水景观区域,与各种城市周边的景点相比,西湖景区的区位优势非常有利于利用自身特点,改善市民感受。

在杭州西湖景区的东侧,是著名的湖滨旅游商贸步行街,作为湖滨商业街具有连接城市与西湖风光的独特地理位置,笔者认为,景区的这个独特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市民的感受。

(1)相对于同类型的以亲近自然为特点的休闲场所,特别是那些远离城市生活区,需要开车几小时才能到达的景点,西湖景区的地理位置非常具有优势,因为它可以成为一种生活中的常态休闲方式。

(2)在爆炸式发展的城市中,这里是城市中极为难得的现代生活与自然风光交融的区域,市民在西湖景区游玩的过程中,还能享受到其它周边地区不能享受到的吃、住等方面的便利。

1.1景区可达性改造

现代城市在不断的发展,杭州作为全国较发达的城市,城市交通的压力日益增加,钢筋水泥不断的侵蚀着自然绿地,享受绿色景观、与自然交流的空间机会越来越难得。西湖作为市民能够较快到达的常态自然休闲景区,周边的交通也变得越来越拥堵,如何使城市各个地区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西湖景区,提升其可达性,这是提升市民感受的一个紧迫要求。

面对城市发展与保护自然之间的矛盾,杭州市做了很多的工作。西湖景区想要提升其可达性,形成快捷方便的交通网络,需要面对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相对于其它发展较晚的现代城市(如深圳),西湖景区具有如下特点:首先,西湖景区周边与内部的交通系统道路尺度都较小,同时还有很多的历史古建,由于这个原因,道路很难扩宽。当车流较少时,西湖的自然风光与城市交相辉映,这是相当舒适的游玩环境,游玩其中的市民感受也身心舒适。但是面对越来越拥堵的交通,特别是旅游旺季和上下班高峰期的拥堵,改善市民的感受的要求开始变得迫切起来,根据《杭州湖滨旅游商贸步行街区城市设计》(以下简称设计)西湖景区交通改造做了以下的改变。

(1)对现状进行调整,修改步行系统。把现有部分车行修改为人行通道,人车分流,购物与送货分离,希望能够使车行到达每一家店铺的后门送货;同时还要保证周边车行的便捷性,市民能够通过地铁、公车、步行等多种方式快捷的到达商业步行街。

(2)使滨水景区与步行街相互交融,充分发挥城市中心自然景观的优势,希望把滨水区的文脉历史与商业区的现展充分的结合,把西湖的文脉融进现代的商业,保护同时大力的发展滨水区商业区特色。

(3)最后是增加人行通道的趣味与品质。发挥老牌特色商业街区延安路的特点,建设成西湖游玩的中转站,改善市民和旅游者的感受。对商业街品牌进行统一管理及提升,减少重复建设,同时把吃、穿、住、用互相交织,混合、互补,提高地区整体的质量。

1.2复合的空间改造

西湖景区内老牌的商业街区延安路,单一的人车混行的方式已不能满通的需求,降低了滨水区的市民感受,立体交通的需求已经相当迫切。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把连接商业街的延安路改造为新型的道路系统,同时必须保证沿街的古建筑的观赏性,而且这些改造与保护必须与现有的城市规划相结合,与周边其它街区的人、车行系统及滨水景区统一融合,西湖景区的《杭州湖滨旅游商贸步行街区城市设计》做了如下规划。

(1)把商业和部分人行改入地下,形成地下商业街,使延安路车行道路更加高效。

(2)湖滨路成为了地下道路,新建了隧道,连通城市与西湖景区的步行系统。

(3)商业区只用两条高效车行道,其它成为步行系统,商业的购与供分离,这样步行系统更加快捷。

2自然景观与地方文脉的结合

2.1空间的意境

在西湖景区考察的3天中,虽然不能仔细考察所有的节点,可还是对西湖景区的意境有了非常强烈的感受。

西湖景区可以结合老杭州城市独有的空间特点,虽然随着城市发展的需求,调整了部分的布局,仍然具有极大地吸引力。特别是景区内自然景观与城市山、水、建筑等相结合的格局,更是在数百年的改造与建设中,变得越来越具有灵气。

(1)西湖之美在于山。三面环山是隽秀的西湖景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北面有仙姑山、灵隐山、宝石山、栖霞岭、北高峰等,一起称北山;西南有理安山、龙井山、南高峰、大慈山、烟霞岭,临石山、凤凰山、吴山、南屏山等,一起称南山;每当到了傍晚时分、或者节日假日与家人好友一同登高望远,有益身心同时也能增进感情。

(2)西湖之美在于山,更在于水,以水为中心,水的灵气融入了整个城市的灵魂。不管是在城市中远观一湖碧水,心中格局豁然开朗。还是徜徉于水边,放松自己的心情。如同一缕缕清泉,西湖景区从各个角度渗透到了市民的心中。

(3)行走于西湖俊秀蜿蜒的河边小路,看着三五成群林星散布的人们,在湖岸与绿树之间穿梭,如同梦幻一般,觉得自己一直在游离在林间小道、古典花园、滨水小路之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感受,如同触及到了心中的仙境,心和身体同时感受到了愉悦。

(4)而更提升这种景观意境的,在于西湖之上新罗棋布的形态各异的桥梁,这些带着历史痕迹的景观构筑物为湖面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情,登上小桥,手扶栏杆,景色与在湖边截然不同,这是一种凌风而立的味道,湖风拂面,目光在桥柱上形态各异的浮雕石刻与湖面泛起的泠泠波光之间游移,愉悦的心情似乎也在飘荡着。

西湖景区在成名多年之后,游人市民在景区之内游玩,依然能够感觉自己心情愉悦,如同来到了仙境。除了其广为人知的隽秀山水之外,更是因为各种景观交织的意境升华,这是西湖的灵魂,也是数千年来积淀下来的醇香。

笔者需要思考的是西湖景区意境与市民感受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

首先于西湖拥有面积非常的巨大的水面,视野广阔,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天光和云影、雨雪和风雷,还有四季更迭和朝暮晨昏等各种的光影及天象气候,会使西湖有各种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这是静与动变化、虚与实相继的特别氛围,这是影响市民感受的最佳媒介,这是西湖在不同的时间各异景观的根源,也是西湖的魅力来源。“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是黄文中对西湖意境最为准确的描写。

无数文人骚客在这意境之中迷倒,流连其中,而后诗兴大发,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绝对是这种意境的千古写照。

2.2文脉与景观的交织

在西湖滨水区,留下过太多的文人墨客的墨宝,还有那数不尽的民间传说,这些与变幻的景色交织,能够使市民深刻的体会到历史的香醇与厚重。西湖十景则是其中最为著名的,游历这些景点,市民得到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能了解城市的历史,激发市民感受,融入到景区文脉与景观交融的氛围中,这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向心力,身处其中,必然感受骄傲和自信,市民的感受也将得到提高。以下将介绍西湖十景中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

断桥残雪,这里有西湖最为凄美爱情的开端,数百年来在市民之中流传甚广,传说“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缘起于此桥—“断桥”。而雪后的断桥,更有其残山剩水的中式意境,“断桥残雪”之名当然也就应景而生了。

而景点双峰插云,两奇峰直入云霄,蔚为壮观,更被诗人陈璨描叙为:“南北高峰高持天,两峰相似不相连。晚来新雨未雨时,四山云雾锁二尖”。

景点雷峰夕照也是与传说“白蛇传”中的一个著名景点,夕阳西下,高塔、湖面、倒影相互辉映,交织着凄美的白娘子传说,不管是远观雷峰塔,还是在古塔之上远眺,都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意境,元尹廷高的“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则是最好写照。

曲苑风荷,“曲苑”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工坊,修建在当时的西湖边,在湖面岸边养殖荷花,笔者游玩至此,虽游人如云,但是倚廊而坐,放眼看去,绿海之中点点红花,湖与岸之间清香弥漫,大有“接天碧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感。在炎炎夏日,临湖观荷,夏日静坐曲院的长廊之中,细细倾听风吹荷叶,远观红莲碧叶的水景,能带来怎样的市民感受,已经不言而喻了。

3结论

杭州西湖景区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相当成熟的城市滨水景区改造模式,不仅仅利用独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方面的优势,还充分的考虑了杭州市发展过程中浮现出来的新问题,重点改善市民在滨水区的感受,笔者认为,滨水景区的设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1)因地制宜,立足于景区的自然景色特点,改善市民的感受。

(2)利用景区的历史文脉,使其与景色水融,更能加强市民感受。

(3)面对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的新问题,通过立体交通和改进人行车行系统保持了城市中心滨水区在可达性与空间上的优势,提升市民感受。

参考文献

[1]白居易.唐宋词鉴赏辞典[M].第三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6.

[2]毛翊天,邢晓明,华星星.杭州西湖湖滨景区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9,25(8):5455.

[3]黄文中.黄文中西湖楹贴集联语[M].第三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23.

[4]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5.

篇9

第一,工作生活条件差,收入低。农民工通常从事一些城里人不太愿意做的脏、乱、累、险工作,白天露天作业,晚上住简易窝棚或地下室,卫生安全条件差。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2009年其月平均工资全国大约为1400元。

第二,保障缺失多,生活风险大。由于收入低,多数农民工难以加入城市高门槛的社会保险,致使其参加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的比例多年未超过40%(截止2010年6月底分别为19%、29%、11%、38%)。生育保险、城市低保、住房公积金、城市医疗救助等都未覆盖到农民工。

第三,培训指导少,就业挫折多。农民工进城前受过初步培训的人数仅占1/3,接受初步培训的时间平均只有一周左右,技能培训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远为不足。由于掌握的技能少,水平低,心理准备不充分,致使其到城市后遭受的挫折多,换岗频繁。而换岗过于频繁,反过来又影响其技能提升和待遇提高。

第四,离家不带“口”,家庭问题多。农民工特别是老一代农民工进城谋生,时常抛家舍“口”,使农村留下了大量留守儿童、留守配偶等家属。据报道,许多时候,农民工的春节返乡欢聚变成了“离婚别子”。一些农民工即便将子女带到城市,也面临着入学难、学校差等问题。

第五,相对孤立,行为极端化风险大。农民工无论是在工作场地、城市郊区集中居住,还是见缝插针地在居民小区零散居住,都有一种边缘感;失业后如不能及时回到农村,则会有很强的失落感、孤立感;多数人对城市社会生活缺乏有组织的参与。这使他们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走向极端。一些城市多年来治安较差,与此有很大关系。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一)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小康的社会,要求占城市常住人口1/4的农民工拥有小康的条件和具备相应的素质。今后5年,不解决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继续使其长期处于既回不去农村、又融不进城市的悬摆状态,是很难做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也必将受到影响。

(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而城乡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不能有效提升,正是制约整个消费增长的瓶颈因素。1.57亿外出农民工则是这些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消费能力最有可能提升的一个群体。国家统计局2008年的统计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每人每月较城镇居民少消费800元。即使农民工较一般农村居民多消费一些,与一般城镇居民相比,消费差也有600元之多(无论将农民工纳入农村居民计算,还是纳入城市常住人口计算,结果都相同)。初步测算,如果每年有2000万农民工市民化,以农民工市民化后每人每月增加消费支出600元计,一年将增加消费1440亿元,从而可使2008年消费额占GDP的比例上升0.48个百分点。5年1亿农民工市民化后,仅此一项,将使未来消费率增加4.8个百分点,达到53.4%的水平。因此,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抓手和重要突破口。

(三)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城镇化发展不仅需要扩大城市人口规模,提高城市人口比重,还需要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一方面,要通过科学规划、产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等,使一大批小城镇做大做强,就地就近将农民直接转为市民,促进农村城镇化。另一方面,还要使已脱离农业生产、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民工转化为市民,提高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改善城市面貌,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城市群协调发展,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使城市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的重要抓手

通过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地区间在产业转移和接续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相互支持,使地区间在农民工就业、参保、救助、住房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形成综合性对口支援的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通过农民工市民化,引导支持农民工逐步退出在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等权益,扩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五)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方面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意味着将较大程度地缩小农民工与一般市民在就业、保险、救助、子女教育、住房等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逐步实现农民工与一般市民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这实际上是从支出方面间接地增加了农民工的收入,从而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的人群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有利于遏止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善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

农民工长年在外工作,对家乡的事情知之不多、不详或不细,许多人难以及时参与家乡的民主活动;而另一方面,他们在城市居住多年,对身边的事情虽然更为熟悉,更为关心,但却很难参与其中表达意见和进行监督。特别是出生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更加陌生,对在城市发展更加渴望,也更为关心自身权益,却不能通过有效途径加以实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将农民工纳入社区和单位统筹管理,平等对待,有利于保障农民工平等享有民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同时,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还有利于改善劳动关系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基础和应坚持的原则

(一)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基础

1、各方面呼声较高,认识较为一致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来,随着农民外出就业人数的增加,学术界等有关方面开始关注农民工问题。“十一五”规划前夕,已有一些学者提出应解决农民工与一般市民的待遇差距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十二五”时期的到来和2020年的迫近,各方面对此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呼声越来越高,且各方面对此问题的认识也渐趋一致。

2、财政对逐步、有序地推进市民化,基本可以承受

首先,从农民工市民化对新增财政的需求来看,其数量是有限的。一是向农民工均等提供的公共服务仅是基本或基础性的公共服务,价格不会太高。二是部分基本公共服务如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服务,已经在向农民工提供,未来基础设施方面的发展也不可能将他们排除在覆盖范围之外。三是就业方面也不会增加太多需求,因为多数农民工已在城市就业,其中部分人在城市就业已长达20年之久。四是需要增加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集中在农村较为缺乏或薄弱、城乡差别比较大的几个方面,如社会保障(包括住房保障)、培训、子女教育等方面。而这其中,正如许多专家所指出的,核心是社会保障相关费用。

其次,就具体费用来看:由于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的缴费义务主要由单位和职工个人承担,财政目前还很少给予补贴,若将农民工直接纳入现行的制度,增加的费用主要由企业和农民工个人承担。这方面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市民化行动带动调整完善相关的制度,促使尽快将农民工覆盖进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还未启动,即使启动,与新农保的补助水平也会大致相当。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从2010年起已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缴费补助水平相同。因此,在社会保障方面,财政负担主要体现在城乡低保和城乡医疗救助的补差,以及在廉租房、公租房建设补助方面所增加的支出。初步测算,按照2009年我国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的差距情况,如果2000万农民工市民化,每年实际需要增加的低保支出约10亿元,需要增加的医疗救助支出约1亿元。若为2000万农民工中的一半人提供人均15―20平方米的廉租住房,为剩余一半人提供人均8―10平方米的公租房,由单位、个人、政府共同负担,财政负担1/2的费用,每年财政需要增加支出约2300―2500亿元。在培训方面,如果对2000万农民工每年增加培训1次,费用按现有综合成本人均600元计,需要增加支出约120亿元(如果只对失业农民工增加1次培训,则只需要5亿元)。义务教育方面,每年需要增加的补助支出约23亿元。上述几项合计,解决2000万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问题,每年共需财政增加支出2500亿元左右(引导农民工退出农村土地等权益,可能还需要一笔开支,但只是启动资金,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的收入/收益将远远大于支出,这里暂不计算)。这部分资金,如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按5:5分担,各自需要增加支出1250亿元,应该说两方面都是可以承受的。如果每年1000万农民工市民化,则只需要增加支出约1300亿元,中央与地方各自约650亿元,负担将更加轻松。即使加上引导农民工退出农村权益的启动资金,按等量倍增,每年1000万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也还是可以承受的。

3、一些地方已进行了相关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浙江、江苏、四川、重庆、陕西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对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安徽、湖北、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正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这些探索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从国家层面启动这项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同时,近年一些地方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只改变户籍登记方式,不进行户籍背后利益格局的调整以致收效甚微的做法,以及一些地方将农民工一揽子突击纳入城市管理,造成财政、公共服务机构难以承受,不得不暂停市民化行动的尝试等,这些都从相反的方面,提供了经验教训,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同时在客观上对规范各地的工作提出了要求。

(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应坚持的原则

1、积极稳妥,量力而行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不仅涉及到城市和乡村,涉及到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部门,还涉及到土地、社保等一些制度的调整,涉及到各级财政的承受能力和每年2000多万人的就业及生计等问题(现有1.57亿外出农民工中的大部分需要市民化;按照国家发展战略,今后20―30年,农村还将有3.5亿左右的人口需要转出)。因此,必须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综合有序地推进。

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以解决农民工的住房保障、参加保险、纳入低保、技能培训、子女入学等问题为重点,统筹推进涉及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公共卫生、民主选举、社区管理等各项工作,真正实现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3、自愿选择,政府引导

农民工内部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同的个人和家庭情况不同,意愿也不同。应该允许农民工根据其个人和家庭的情况,自愿选择是落户城市还是返回农村,也可以设定过渡期。政府对农民工到城市落户的相关政策或条件,要积极宣传报道,确保农民工心中有数并可能进行理性选择。要根据城市(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情况,引导农民工有序变为市民,防止引起混乱。

4、分门别类,逐步实施

应根据不同类型农民工特点,结合其选择意愿,并考虑其合法稳定就业、照章纳税或收入水平等基础情况,逐步将其市民化。同等条件下,对其中达到一定劳动技能等级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可优先解决其市民化问题。还可以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对一些行业或用工单位如节能环保行业等给予优先支持引导。

5、试点先行,完善制度

在东、中、西部各选择一些地区或企业先行试点。试点中不仅要将改革和完善社保、土地、财税、公安管理等制度作为重要内容,还要探索建立地区间、企业间或企业与政府间的联动机制,推动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形成。

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第一,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覆盖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则救,加强服务管理。

第二,调整制度,加大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尽快纳入城镇工伤、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使就业并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都能及时参保并享受到相关待遇。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加强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接续服务,确保人走关系走,人到关系到。加强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和权益保障的稽查力度。

第三,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指导。根据农民工对就业技能、社会心理调适等方面的需求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指导工作。提高培训指导服务的主动性、便捷性和有效性,在农民工集中地区,开展就近服务、上门服务。改革服务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率。

第四,加大对农民工住房保障的力度。建立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农民工公共住房保障制度。按照单位、个人、政府三方合理负担的原则,建设适合农民工特点、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房型多样、设施配套、管理既规范又灵活的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探索将农民工住房保障与其农村土地流转、农村房产处置适当挂钩的体制。

第五,建立健全农民工农村土地、住房等权益的合理流转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工转出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村住房,引导农村土地向种粮大户适当集中。根据各地和各类人群的不同情况,探索农民工土地流转的不同模式。

第六,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问题。继续加大力度,解决已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地就近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公共文化、公共体育的服务范围。对暂不能进城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配偶及其父母,加强服务帮助,健全服务体系,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安全、心理、情感沟通、生产生活援助等问题。

第七,加强农民工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继续做好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等工作,将其与城市一般居民同等对待。将农民工纳入社区正常的管理服务范围,增加其平等参与社区生活的机会。大力加强宣传引导,消除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积极推进农民工融入社区和城市社会,增强农民工对社区和城市社会的归属感。

第八,建立农民工输入地与输出地的联动机制。由于农民工问题本身具有跨城乡、跨地域及复杂多样的特点,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应坚持城乡、地区联动,部门协同配合。一方面,应分人群、分步骤将农民工市民化与转续农村社保、转让农村土地、处置农村房产等情况适当挂钩;另一方面,应将输入地农民工培训、使用及其市民化工作与输出地产业发展、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以大带小、以强扶弱的互帮互促机制,促进城市与乡村、输入地与输出地协同发展。特别是要探索建立东部城市群发展与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

第九,多渠道筹集农民工市民化所需资金。农民工市民化涉及国家长远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农民工市民化主要是将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民工均等延伸。因此,各级政府应承担主要的支出责任。另外,随着农民工的逐步市民化,用人单位将会使用到更高素质的劳动力,本身又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因此,用人单位也应承担一定责任。农民工个人将会得到更多的培训和支持,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其流转农村的权益也会得到一部分额外收入,因此,农民工个人也应承担一部分支出责任。

篇10

本文是xx小编搜集的关于“持低保贫困证明免费领“放心豆芽””材料,供大家借阅!

哈市第一家获得放心豆芽生产资质的企业——哈市绿原野科技有限公司,在本周六、日(18日、19日),在新一百商场地下一层超市赠送豆芽。市民持当日《黑龙江晨报》和本人低保或贫困证明,即可免费领取一份(1公斤)“放心豆芽”。市民买豆芽和干豆腐等还可以获得7.5折的优惠。

哈市绿原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平表示,豆芽营养丰富,价格又经济实惠,是市民饭桌上的常见菜。但近年来,关于“问题豆芽”的报道特别多,让市民“闻豆芽就色变”,不敢放心购买。去年11月,公司和晨报一起为敬老院的老人们免费送去了“放心豆芽”和干豆腐等,不仅献出了一份爱心,也让更多的市民对“放心豆芽”有了充分了解,并认可他们生产的豆芽吃着安全、放心。

张建平说:“生产的豆芽选料精心,并经过8天培育,没有任何添加剂,口味略甜。”为回馈新老消费者,本周六、周日在新一百商场地下一层超市免费为低保贫困市民送去“放心豆芽”,每天送出300份。活动当天,市民还可以享受7.5折的优惠价格,购买干豆腐、豆泡、素鸡豆腐等豆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