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0 21:43: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综合实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自主化
为了使综合实践课程有效的推行,学校建立了一套健全的课程实施组织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校长室负责课程实施的全盘领导,教导处负责活动研究、指导培训、鉴定、资料管理等活动,教导处、大队部协助活动,各年级研究组负责确定、协调活动计划,班主任及其他指导教师是具体实施者。在计划制定方面,我们注重全员参与,自主制定。即校领导、教师、学生都参加到学校计划制定的活动中来,它经过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两个轮次。由上而下,即由学校领导、教导处将确定的我校综合实践的课程理念、目标向下传达,组织教师学习领悟,让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充分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本校的活动特色等;由下而上是指内容的制定全员参与,由学生到指导教师最后再汇总到主管的教导处。
2、多角度
在确定本学年的活动内容时,首先在学生中展开广泛的讨论,让他们围绕书上的课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再由指导教师根据汇总的情况进行梳理、筛选、归类,上报科学的、可行的课题,最后由教导处做通盘搭配,根据各年级确定的研究主题进行统一的规划安排,制定计划。
3、系列化
同一个内容,不同的做法,由此体现课题的层次性与新颖性,形成一个序列,这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创新。
二、加强常规管理,促进课题深入实施
1、课时安排、落实制度
我校综合实践活课时安排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月4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4节综合实践活动分成“2+2”的形式,“2”为教师指导课,每月2节,由教师进行活动培训,传授活动内容与方法,围绕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阶段总结,“2”为个人实践活动课,放在每周的周末,由学生个人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活动。可以根据需要将2节综合活动大课与信息技术课打通,也可将其与其它学科如自然、班队、社会、科学等打通,统一安排使用这样的安排灵活性大,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在课时的落实上,学校领导小组不定时地进行检查和听评课活动,保证了新的活动理念的运用,提高了每节活动课的课堂质量。
2、教师选聘、培训制度
理念是教育改革的阳光,有了阳光,才能有教育的春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样要求教师有坚实的理论、先进的理念作基础。因此,我们把教师竞聘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力求通过竞聘,择优录取优秀教师,在培训方面,本学期我们重点抓了教师指导方面的培训,多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专家的最新教育理念,并在学习后要求教师结合学习所得与教学实际,每人写出指导手记,集体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听评课制度:
本学期我们主要重视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力求通过听评课活动,使综合实践的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应付、呆板、满堂哄的现象,做到科学、务实、创新,既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又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真正地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创新。
具体做法是:学期初由学校教导处组织一次全面的听评课活动,对每一堂课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评价与指导,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为保证实践课的质量奠定基础。学期中不定时地对活动课进行抽查,检验活动课的质量是否有明显提高,期末根据学校指定的课题,进行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检测活动课的授课质量,评选出优质课进行推广,促使每个教师的授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还对三次听评课中不合格的教师限期充实与提高,将听评课活动扎实地落实到了实处。听评课制度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吹进了课堂,使综合实践课的课堂也充满了新课改的气息,不但敦促教师不断地改革创新,而且调动了他们上好活动课的积极性,使每一节活动课都科学扎实,保质保量。
4、阶段性总结制度:
为了不断地在活动中反思提高,我们还建立了阶段性总结制度。具体包括:
阶段性案例:活动进行一个阶段后,教师们根据活动情况及时撰写活动案例,记录活动中的收获、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今后的改进措施等,对这一阶段的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阶段性反思: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教师要根据每一阶段的活动情况,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和活动中的实际情况,经常进行反思,并形成书面报告。对典型问题校课题组要组织统一学习、讨论、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与推广。
教学实录:我们不但要求每位教师讲好优质课,而且要求他们要整理好课堂实录,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与反思,在整理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提高,也为今后的活动课教学留下第一手教学资料。
指导手记: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指导工作,抓好教师指导这个薄弱环节,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要有指导手记,记录个人指导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点滴收获、经验教训等,边活动边总结边提高。
5、评价制度:
本学年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制度纳入教科研的管理,实行动态化评价和管理,即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过程督导和评价,包括开题、活动实施、结题、课时落实、听评课等各个方面,力求通过科学的评价,全面促进活动质量,把活动的开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三、随着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凸现:
教师怕上综合实践课,甚至干脆占用,上其他课。原因主要有(1)教师对该课程从理念上还未真正把握,感觉还是有些虚幻。没有现成的教材体系和指导体系,学习不够。(2)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该课程实施还未匹配,该课程实施需要全方位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觉得无从着手,业务素质不够;(3)现有的对教师评价体系仍强调学科教学质量,该课程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窘境,重视不够,付出多回报少;(4)由于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活动的真正开展需要相配套的物力、财力,而这方面学校有时很难提供,教师个人很少能独立解决,保障不够;(5)学生与家长由于受社会传统教育和学校教育宣传上的影响,仍觉得考分最重要,活动开展意识不强,应该完成的任务不主动,不及时,质量不高,准备不够。
四、针对以上现状,在新学期中我校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1、转变观念,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让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要让教师站在未来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关键,教师的作用是有效的指导,要大胆地让学生去闯,失败了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态度和科学规范,体现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通过设立新课程论坛,举办学习沙龙,开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研讨活动,让教师深入新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智囊团”。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2-3位教师分别指导,让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一起成长。
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只有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把学生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用自己的心灵去探寻综合活动之源,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还学生一个原生态的自我。我利用我校内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先让学生自行找合作的小伙伴,再讲清楚在活动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和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接下来就带领学生开始寻找了解小蜗牛的活动。草丛中、大树下、小池塘旁都有同学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时弯腰寻找,有时低声交流,有时认真思考、分析判断,有的还认真地做着记录……一个个十足的小昆虫学家样子。之后,我再组织大家坐在草地上汇报各小组的观察结果。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个个兴趣盎然,收获丰硕。
二、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综合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茶文化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同时,学校实践基地“茗山茶园”品种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我们还邀请了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铁观音茶文化的历史及内涵,体验到了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为了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走出校园,走进第二课堂,领略安溪的春秋之美,培养孩子们热爱安溪、热爱安溪茶文化的思想感情,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校每年春秋都会组织学生到综合实践基地参观调查活动。活动前老师指导学生收集参观地点的材料,了解相关知识;活动中结合制茶各个流程进行讲解,介绍铁观音的来源故事等,使学生们都受到了一次实地教育;活动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制作并完成了绘画、文化卡等内容,各年级还挑选出精美作品制作成果展板进行了展示。
改变观念,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调整思路,重视科学方法和各种能力的培育;通过让学生分组学访,培育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归纳整顿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力。同时,在制作中,不给学生各种条条框框,让学生自由施展,这样就不断培育学生的组织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由于分组进行,同时培育了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摸索、互帮互助、公平竞争的优秀品质。增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同样是一个极富挑战的信息时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我们的学生如果不能熟练控制电脑是不行的。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参加此项内容。研讨性学习,需要具备研讨素质的教师;如果说,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发生了经验型教师,那么,要适应研讨性学习,就需要研讨型教师。“研讨型教师” 不是指专门搞研讨,而是指具备研讨问题的素养和能力。
因此,我个人以为研讨型教师除了要体系深入地控制所任课程需要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一些重要的素养、素质:
1、教学实践的理论性与理论学习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有一个上升到理论高度的问题,这就是知其所以然。书本知识重要是一些理论,这些理论也有一个与实践接洽的问题。这就要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接洽。把教学活动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思考、把握,是教学实践的理论性;把教学活动与社会生发生活实践接洽,是理论学习的实践性。
由于踢毽运动具有娱乐性和灵活性,备受大家的青睐。冬天的时候,经常踢毽子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制作毽子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毽子的制作结实好看又实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基于这些益处,宣传踢毽子是教育者的责任与义务。
一、掌握毽子的制作方法,锻炼学生的手与脑
制作毽子有益于我们的手与脑,告诉你两种毽子的制作方法。
1.用撕裂膜制作毽子
将撕裂膜撕成毛状,拢折一起,拉入毽盘孔内,露出1厘米左右的头,抽出铁丝剪断拢折处。并使毽毛夹紧,用刀削平毽盘底部,根据需要剪毽毛,毽子就制作成了。
2.鸡毛毽子的制作
鸡毛6~8根,长度12厘米左右。直径2.5厘米铁垫圈一枚,油笔管5.5厘米,一端等分4份,分开部分长3.5厘米,分开向外折成直角。把折好的油笔管穿进铁垫圈底面,并将分开部分上折近直立的油笔管拉紧,然后用细铁丝固定。再将鸡毛插入油笔管,毽子就做成了。
3.想一想:在生活中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扎成毽子?如果不用钉木签的办法使撕裂膜固定在毽盘上,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固定?
二、熟悉踢毽方法,锻炼学生的身体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满怀教学的热忱,重视从教学中提升自己。小学生是非常喜欢动手操作的,教师要和小学生一起进行实践操作,全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小学综合实践课中很多时候都需要进行综合动手实践活动,是一门动手能力占很大比重的学科。教师要深刻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深刻了解我们国家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教师要调整教学计划,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主题的教学活动,全力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
二、教学研究活动实现成长,教学反思中实现提升
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师要经常参加一些组织的课程,集体研究备课活动,在活动中取得收获。教师要潜心研究设计教学活动,有效指导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教师要在运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和实践反思中逐渐生长和提高自己,重视领悟实践反思活动对提升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水平的意义。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师要不断追求教学进步,重视实现教学反省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充分领悟教学反思对教学的帮助作用,重视学会反思自己。每一节课后,教师都要反思自己的优点在哪些地方,缺点在哪些地方,应该可以怎样改进和提升自己,记录自己的优点和得失。教师要重视记录实践过程中的感悟和反思,总结自己的想法,产生科学有效的思考,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的教学策略
1.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主题,选择学生可以操作的学习主题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重视学生体验式教学,重视教会学生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来自于客观的生活实践,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中选取活动的课题,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再让学生欣赏一些教学类的手工作品、视频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收获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实现目标式教学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的目标。在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喜欢的物品,并在上课的时候汇报物品的特征,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这样,学生高兴地走上讲台,就能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升沟通的能力,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课后反思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
3.教师带领学生逐渐完善活动方案,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不断优化细化 小学综合实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梳理出学生的活动方案,重视培养学生做事情之前,要充分考虑到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哪些方面会有一些问题出现。教师带领学生充分完善活动设计方案,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进行方法指导和过程跟踪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怎样收集资料,学会运用哪些方法来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哪些方面更加实用和快捷。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采访、调查问卷、网络查询等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采用采访考察的方法,带领学生广泛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摘录。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可以教学生从简单的观察、调查入手,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教学生学会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新时期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新特点
1.突出基础和能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上一般更加注重基础性,这一阶段教学主要有普及知识的作用,而不在于择优培养。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则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比如小组分组后探究的过程中的交际能力,在得出结论时的总结能力等等。
2.与实际相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这一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必须贴近日常生活,将那些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数学探究问题转化成生活情景,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究数学知识,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
3.注意长久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兴趣以及能力,从而保持好的学习习惯。
二、实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遇到的困境
1.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时间需求大,而在教学时,课程比较紧,导致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不能完全让学生放开手脚和思绪去探究,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就不能全面得到发展。
2.新教材变化较大,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在难度、结构和目标等方面也出现了变化,受小学生认知程度的限制,太难的任务学生不理解,也完不成,简单的又怕知识得不到锻炼。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方面仍然依赖讲授法,单项的课堂模式枯燥低效,大部分教师不懂得针对学生心理对症下药,往往采取传统的请家长、罚抄写等手段进行教育,久而久之,扼杀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恶化了师生关系。
4.学校的实践条件有限,教学理念拘束。另外,小学阶段正是处于童年的“尾巴”,学生往往玩心重,不爱学习,缺少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有些学生甚至出现厌学情况。
三、提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探究的策略
目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依据小学年龄段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身心特点,笔者谨提出以下几条解决策略。
1.课前准备做好预估进度和制订方案。预估教学进度能把握每节课的时间,必须充分预估每个实践活动的任务需要多长时间。如果内容过多,学生吸收不了,则会使学生学习任务加重、掌握知识不扎实;但如果内容过少,又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懈怠感,浪费课时。教师做好教学方案的选择,才能使得学生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同时,还需要谨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因人而异,分类教化,点燃其学习热情,使学生为了爱好、兴趣而教学。
2.改善教学方法,构建学习模式。现在小学生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见闻等也变得开阔。因此,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大改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要侧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听众”的角色中跳出来,引导他们主动留心、思考身边的世界,掌握课堂的主动权,亲身感受课堂,甚至自己设计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自觉自愿地学习。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辅助教学。现在大部分小学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等现代科技设备,可以完全扭转教师“干讲”学生“干听”的不利局面。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侧重实用性和逻辑性,相比较传统,学生能力需要教师掌握现代科技,灵活运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做动画、播放视频、模拟场景,将知识具体化、直观化。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产生求知欲,主动探究;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4.要以人为重,大兴多元评价机制。老师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错误等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和宽容,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度就会增加,对课程会更有兴趣。这对教师的人格魅力又是一个挑战和提升。教师在课堂应真诚地对待学生,给予足够的宽容和鼓励,理解和尊重。引入评价机制,对于孩子们的“童言无忌”或者“异想天开”要尽量肯定,需要批评时注意措辞,消除师生隔阂,拉进师生距离。
总之,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和实践一直是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其表现出来的新特点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加强注意,把那些存在的问题克服,才能在曲折中探寻到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和有效策略。教师只要坚定信念,吸取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就能使得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更加有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5-0082-02
[作者简介]顾梅玲(1977―),女,江苏扬州人,本科,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教师,一级教师。
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独立学科,它有着鲜明的包容性,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同时又有着独立的课程框架,具有不可替代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德育则是学生综合素质中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是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保障。因此,如何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巧妙地渗透德育教学,弥补学科教学所不能及的“精神”亏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是教师应该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了。要怎么样才能不动声色地渗透德育教学,才能让这些道理变成生动有趣的学习“佳肴”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德育教学的影子缩小,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从培养学生的三个精神入手,即质疑精神、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展开了探索。
一、善用生活现象,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翻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不难发现实践活动主题取材生活、依托生活、围绕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死死根据僵硬的教学内容刻板地说教材、讲教材、做教材,而是应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在实际的生活现象中,对照书本知识,开动自己的脑筋,主动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难题,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充分凸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问题学习”的学科特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十分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现象的巧妙结合,不仅结合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活动中的大事小事,如校园运动会、家庭旅游,还联系学生十分关注的时尚话题、动画卡通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探索精神。
在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3B第三课《千变万化的天气》的教学导入环节中,笔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天气变化现象开展“谚语我知道”的小组竞赛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各自说了自己知道的有关天气的谚语、俚语,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蚂蚁大搬家,要下大雨啦”“泥鳅跳,风雨到”等。学生还以生活为线索,说了说家人挂在嘴上的“天气预报”。笔者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各自对其中某条谚语的体会,如“为什么看到朝霞不要出门,看到晚霞却可以走千里呢”,通过这样的形式,将活动话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活带进课堂,把实践用于生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善于提问、热爱生活的个性品质。
二、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其他基础学科的最显著特点就在于它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性,即引导学生以自主发现课题、小组探究课题并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以实践活动为依托,将教与学、学与用、用与做有效地融合为一体,充分彰显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能够有效实现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然而,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维持课堂秩序,往往将原定的小组实践活动简化为教师口耳相传的填鸭式教学,导致活动有名无实。笔者以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要怕麻烦,要精心为学生创设环环相扣的实践活动,把他们放在小团队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动手去解决问题,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真的有活动、真的在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明白如何去合作。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都有和父母外出旅游的经历,虽然还小小年纪,但是不少学生已经去过祖国的大江南北,有的甚至还出过国。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第2课《我来做导游》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定一个旅游景点作为此次旅游的目的地,可以是大家去过的地方,可以是我们附近的旅游景点,也可以是大家没有去过的地方。在这个活动中,小组成员要选出一名小导游,并协助这名小导游一同设计旅行团的队名,搜集旅游景点相关资料,设计出此次旅行的路线图。在设计完毕后,小导游还要根据导游方案,带着小组成员,一同“游玩”这个旅游景点。在这个实践活动中,笔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有意地将学生放在小组中,以小导游为小组核心,共同完成实践任务。
三、开展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不仅仅是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开展德育教学的归宿。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我们德育教学的重要教学理念,其目的就是激发出学生未知的创造潜能,特别是对于这些想象力丰富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思维活跃,想法独特,虽然动手能力有限,但是什么都愿意试一试、做一做。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空间,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让他们多想一想、动一动,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鼓励他们的个性创造。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创设活动呈现与展示的机会,完善我们的激励性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踊跃展示、大胆表现。
在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3A第四课《迷人的冬天》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在第一课时已经就冬天的迷人之处展开讨论与探究,第二课时主要围绕着“动手做一做”展开,把口中的冬天之美,以活动的形式动手做出来,并把它们用于活动之中。在这个活动中,笔者启发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提示,做一做毽子、沙包,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一做其他冬天迷人的东西。把探究的题目放开,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有的小组做起了窗花,有的小组利用破布做起了小围巾,有的小组则画起了雪花图,并把它用来装饰旧瓶子,做起了小花瓶。通过活动与创造,整个教室都弥漫着冬天的温暖,学生对冬天的理解更加丰富了,也更加懂得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了。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我们落实综合实践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课不能撇开德育说教育。教师不仅要把综合实践课程与其他基础学科融合在一起,更要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品德之美、感受道德之真,在玩与做的过程中,陶冶学生阳光积极的道德情怀。教无定法,相信只要教师怀着一颗年轻的心,一颗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心,一定能够探索出更多富有成效的教学渠道。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49-01
一、实践与书本相结合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自然和社会”应该在学生书本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展开。譬如,小学语文书本上有许多关于秋天的散文、诗歌,那么如果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进行与此相关的观赏红叶活动,通过制作简笔画、采集红叶标本、实物拼贴等方式完成灵活多样的作业,就会进一步强化书本原有的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情感性目标。这种课程案例的思考与设计,最大化地让课外实践与书本认知融为一体,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个性的内在张扬与心性的外部舒展创造了极大的空间,推进他们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再如,小学课本中有许多宣传节约、孝道方面的文章,对此,教师就要有的放矢地设计相关的实践教学案例,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学以致用,通过学生的采访、参观等形式,让他们心有所动,情有所感,最后以书面报告或演讲交流等形式完成实践教学的具体目的,谋求自我、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务必要让学生在书本认知的前提下,进一步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情境,既离开书本又依赖书本,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与手段,加以变通地把握各种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活动网络
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旨在倡导生活教学。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小学综合实践课务必要注重知识获取、技能提升、情感陶冶。所以,要从日常生活中建立起与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各种联系,引领学生从禁锢的校门走出来,在家庭、社区等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姹紫嫣红,用自己的方式体味社会的人情冷暖,在潜移默化中改造自我、淬炼人格、升华美德。所以,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师要注意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根据不同阶段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宏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活动网络,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应该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学的过程,在综合实践课环节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备课,让课程设计更有创意
教学活动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内驱力。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到儿童的智力活动特点,内容和水平。找到他们的脑中所感,心中所思,设计不同的活动,学生才会喜欢,才会乐于其中。如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唱一唱,跳一跳,画一画,找一找,演一演,都深受他们喜欢。在备课时,教师更应该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使用教材,而不应成为教材的奴隶。游戏是小学生最熟悉和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在实践综合活动课程时,把需要教学的知识,把需要培养的能力通过游戏体现出来,使全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之中,积极参与,它有助于激发和保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达到加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增加他们浓厚的童趣
长期以来,教学模式总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俨然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教师最关心的是课本上的教学任务有没有全部灌输给学生,而综合实践课要彻底改变固有的思维惯性,从根本上把学生设定为学习和活动的中心。这样在教学实践课时,就能够焕发学生的童心,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中塑造完美人格。同时要求学生将活动中的感悟以日记、作文的形式完成,教师不定期开展展览、考评。
(三)以实践为主线,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
一、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二、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知识包罗万象,它可使幼童成长为学生,可把学生熏陶为学者,可让学者历练为智人,可将智人钝化为哲父!生活课堂,使每一位在其怀里成长的孩子都享有积极的受教育的机会。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他还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由此可见,小学综合实践课只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课中,师生的角色不同于传统课堂上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及相关自然科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每参与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就要通过上网、阅读科普书籍、报刊,或向专业人员咨询等多种途径,以获取相关知识,并且亲身实践。使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的综合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愫,语文素养以及语文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主体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挥,采取生活性、课堂实效性以及社会实践性的教学方式,结合教材展开实际教学,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以及人本自身的交流与实践。
一、走进自然课堂,感悟语文之美
小学生的天性最接近自然,而自然之美,自然之妙凭借单纯的讲述,无法使学生享受自然、品味自然,这就要求教学走进自然课堂,让学生通过与自然的交流,实现自然之美的体验。如,在学习《草虫的村落》时,真实的草虫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是蚂蚁运食、螳螂捕蝉、蟋蟀歌唱?还是花色斑斓的“南国少女”的痴望、甲虫的勇敢与智慧、小虫们的团结与友爱?美妙而奇异的自然吸引着学生们的好奇天性,这就要通过学生们的自身探索,让他们了解身边的多彩世界。同时,每篇自然课文都包含着语文情愫,如,《雅鲁藏布大峡谷》《桂林山水》之祖国江山之美,使我们增强爱国之情;《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之小奇妙,使我们增强自然之趣;《梅花魂》《桂花雨》之蕴涵,使我们感受作者之情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语文言语转变成语文画面与语文实景,将大自然美的形象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自然体验,同时,将自然教学有机地带进课堂,让学生通过课下的资料搜集,进行自我实践,感受语文教学中的自然之美。
二、走进生活课堂,体验语文之趣
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才能最真实地实现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实践。语文将社会、自然、人文等整合于其中,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正是实现多方情感的最有效手段。
从生活中发现趣点,学以致用是语文实践教学的重点,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化的教学,来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以及素养目标等,使学生达到形成运用语文语言,实现灵感创作与感受语文生活之趣的目的。例如,在《刷子李》课文中,幽默生趣的语文语言,给大家展示出一个技艺高超却工作平凡的“能人”形象。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能人随处可见,只是我们缺乏对生活的观察。通过语文生活教学的展开,促使学生进行生活细节观察,记录身边精彩的人和事,将生活中的小道理,小知识以及小人物的高尚形象搬进课堂,这就提高了学生对语文文字的创新运用能力和运用文字实践的能力。
三、走进社会课堂,感悟语文之魅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课堂,体味不同的生活情趣,感受不同的社会人文。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体验,是将语文的社会魅力,以及语文所包涵的社会财富传授给学生的最有效途径。
语文中的社会成分,往往为学生开辟一片充满魅力的异族世界,通过对异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在大开眼界的同时,刺激他们对这种魅力的向往。例如,《北京的春节》将我们带进鞭炮齐鸣,灯火共长天一色的祥和世界,让我们产生“想过节”的冲动。而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过节习俗,那么课下就需要学生收集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这就扩展了学生的社会知识。同时,教师进行身边教学调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春节,对春节的历史、风俗、文化以及过程等进行全面研究。通过学生自身实践,使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社会有所了解。再就是,创造条件,使学生成为社会体验的主体。例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村庄进行整体探访,使学生加深对自身家乡的历史的理解,以开展家乡历史调查的形式,使学生搜集一些家乡历史资料、访问一些历史人物,让学生建立调查手册,记录调查对象,调查事件,调查人物等。这就锻炼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
四、走进“自我”课堂,享受语文之情
教材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目标的实现,是衡量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因素。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关注教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实践过程中教材与学生的统一,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走进“自我”课堂。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能力是语文综合实践课进行的根本目的。教师通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索、主动感悟、主动探究以及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课进行的基本过程,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首先,以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索。在《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后,教师鼓励学生表述,我们的地球母亲现在还受到哪些侵害,你想对这个母亲说些什么。这就引发学生展开思索,同时,教师提出,通过学习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自主性思考与探索。其次,以“小榜样”带动实践。如《少年闰土》《小英雄雨来》等,这些小孩子形象最能激发学生的热情,通过课下的查资料,相仿事件学习等途径引导学生享受语文情感之美。最后,以实验进行主动实践。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是以教材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进行的一项课程设置,以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出发点,通过生活化教学、社会化教学、自然化教学、以及学生的自身实践来开展的。这项活动的展开有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