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8 10:01: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科学课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提高思维,适度提问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低估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或者为了诱导学生参与答问,促进师生互动,让课堂氛围更热闹活跃,就随意提出一些答案明显、缺乏思维力度的问题,这带来的只是表面的热闹与活跃。如某教师教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时,一节课上充斥着大量的“是不是”、“会不会”这种类型的问题,缺乏思考意义,影响了提问效益。再如,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时,有的教师拿出如滴管等新实验器材,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是否可以给它取名等“假问题”。这样的提问,师生之间看似有问有答,却无法触动学生的深入思维,不是有效的对话互动,学生收获不多。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思维力度,围绕学习疑点、知识难点与重点等,设置有探究价值、有思维层次的问题,并注意适机提问,驱动学生积极思索,步步深入。如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当学生猜测橡皮泥会沉入水底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在不借助任何材料的情况下,可以想办法使沉入水底的橡胶泥浮在水面上吗?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进行实验验证。在探索利用加入糖或盐等方法使下沉物体上浮时,有同学讲出土豆上浮的原因在于放到盐水中了。此时,教师应继续提问促其深入思考:你是如何知晓的,说明理由。另外,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还要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能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话音才落,便让学生发言答问。或者为了让学生进入预设答案,而急于打断答问者的思路。这样,表面看似活跃的你问我答,不但没有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还会挤占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使他们的思维受到限制。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science introspect
Wen Yun shuang
【Abstract】Primary school science course take development science cultivated manners as science of aim to enlighten a course.The formation of science cultivated manners is long-term of.science education in earlier period will become one personal science cultivated manners to have a decisive function, be showed from this primary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of importance.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science;Classroom teaching
笔者现在担任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顺利地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科学学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既有知识点,又有实验课,所以要求教师转变育人观念,进一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实验课的质量,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实验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比其他学科掺进更多的生活事例,下面是笔者总结的一些心得:
一、要做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
对教材的基本概念跟基本思想,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要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性,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 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学习的方法、生活的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实验。
二、要组织好课堂的教学
课堂教学是体现教师能力的最有力的证据,要达到关注全体学生,并且注意信息的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在课堂上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学习心境,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要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课与实验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布置好课下作业,作业不要求多,但要抓住重点,不一定是书面作业,也可以回家自己设计某个实验。
三、要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并且还要做好课后的辅导工作
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作业记录本,把当天的作业记录好,回家就按这个记录完成作业,这样就不会忘了。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是班上的后进生,他们多是上课时听不明白或是记不住,相对其他同学的理解能力差,所以对后进生的帮助应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然后再辅导课上所学知识,做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
四、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提高教学水平。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并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跟教学水平,同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五、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教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智能。小学科学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观察??实验??问题??讨论。没有实验就无法讲述科学,做不好实验就难以完成科学教学的任务。所以要求教师不仅能完成教学任务,还得能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把实验教学摆到重要的位置上,绝对不能有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只要背下实验方法步骤就能考高分、取得好成绩的错误思想。
课外的小设计、小试验、小制作、小发明,纷纷卷入了科学实验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材中更多的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教材中某些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索性实验,教材中一些书面的实验习题作为课内外实验操作训练。
教师要积极启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在观察、实验中体现出来,也要让学生把他们在实验、观察中的发现说出来,特别是结论性的、规律性的知识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来。
六、充分利用学校及地方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资源相对城市而言比较匮乏,但农村孩子天天的所见所闻更接近于自然,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市的孩子落后。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将《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的大科学课堂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特征及其区别。而《植物的果实》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大科学课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浸泡、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完善学生对果实的认识。
总之,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自己去实验、自己去观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讨论、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结论,不但要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参考文献
[1] 袁家红.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J].魅力中国,2010(14):246.
[2] 汤小勇.例谈小学科学人文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新课程(教师), 2009,(03) .
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而言,变化大,可以说每年都在变化,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方式还停留在原有的教学层面上,我们将违背教材的改编原则和意图,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达不到教学目标。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新编教材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科学课的教学从孩子们的身边事开始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色彩的世界,科学课教他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其源,足可培养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从容易的活动着手,让孩子知道科学探究不是尖端的事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就如此这般既简单又有趣。
教孩子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云、雾、雨、雪、霜、风;观察我们吃的食物,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观察家中的电器,调查家中的材料,观看星空的变化,观察月相的变化;寻找身边混合物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树叶的变化,比较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去欣赏四季见到的花,去分析花的构造,研究花的颜色、花冠的形状,去闻一闻花香,想一想花的作用,去瞧一瞧植物的果实,看其颜色、大小、形状,有的还可尝一尝其滋味;桔子的酸甜,苹果的香脆,梨子的清润,西瓜的甘甜,草莓的酸溜溜等。让孩子们去寻访小动物,在草地、在花坛、在树林、在庄稼田、孩子们找到了飞舞的蝴蝶、蜻蜓、蜜蜂,畅游的蝌蚪,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牛……孩子们去观察这些小生灵的样子,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从中了解很多的知识,体验到了无限的乐趣,他们会更热爱这些小精灵。教孩子们到花园里去采集植物,去郊外采集岩石,去旷野捕捉昆虫,回到教室,孩子们可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花的构造、细胞的构造,用一看二摸三刻四滴盐酸的方法观察鉴别岩石。让孩子们用纸杯做土电话,用易拉罐制作发声筒,用木片、塑料、纸盒、泡沫做船,用纸、针、棍子做成呼啦啦转动的风车。一样样的作品问世了,这是孩子们的骄傲,这是孩子们实践的成果。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也有失败的教训和收获,孩子们动手做了,孩子们的手更巧了。让孩子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索,有利于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尝试、改造或创新,这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的。
二、利用资源优势,开展科学教学
在《太阳与彩虹》教学中,利用星期日组织学生到小河边,背对着阳光做“泼水”游戏,在愉快地玩耍中,使学生意外的发现了与彩虹类似的景象,于是因势利导,非常轻松地揭开了彩虹形成的奥秘。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到山坡上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性态构造和生长环境,并适当采集制成植物标本;还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捉鸣蝉、捕蝴蝶、学鸟叫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事物的能力;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达到了科学教学从知识、兴趣、能力和德育四个方面的教学目的。
三、灵活选用教法,优化课堂教学
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科学课中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基础认识活动,相应地就有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活动的教学方法。而科学课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否则就会干扰甚至破坏认识过程。例如在《物体颜色》教学教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两个实验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的提高。
四、采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画面,通过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生物进化》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自制的课件,把学生带到距今6亿多年前到距今7千万年前的生物世界,浏览了从古到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生物事实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生物界从古到今总在不断变化,变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环境变化促使生物进化和灭绝。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变古为今、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扩展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课教学走向立体化,这一点其它教育手段是无法实现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有效途径。而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的兴趣,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设置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以学生探究为主,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亲自动手,参与到实践中,这样学生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学习效果也会加倍。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的影子。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来学习,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理念。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讲教材,而是要将学习的空间向丰富的生活延伸,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在学校学习期间,如能够将生活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习科学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学科学、用科学,作为新世纪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巩固科学技能,而且能够培养我们新世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扬我们这个年代学生的活泼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到体验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能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从中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而又有效的教学。
当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并不仅仅于此,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理性思考,创新设计,注重细节,让科学教学真正有效科学。
思维从探究开始。要想让学生爱上科学,就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那么,首先就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我们知道小学生天生爱新鲜、好奇心强,因此,我在每次课前,都精心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话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在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带领他们到探求科学世界的情境中去。如在教学《瓶内吹气球》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做了一个小魔术——不泄气的气球。我首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然后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将瓶盖盖在瓶口上。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学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说:“瓶内吹起的气球,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几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兴趣,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
二、倡导合作学习,使课堂学习更精彩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有了更多思考、交流的机会,经常会提出一些教师想不到、教材没提示的研究方法,我想这实际上是新课改所希望看到的。只为学生提供一两种材料,确实不能够保证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研究。所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地展示、交流出来,可以说是一种最优方法。例如,《电灯亮了》是小学科学三年级学习科目,本课属于“电”这一教学单元。从生活中的“灯”导入,设计安排了让小灯泡亮起来等探究活动和拓展活动,学生将经历一次高度开放的探究活动。根据课的性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自选材料,自行试用各种连接方式,使小电灯泡亮起来,并设法控制电灯泡的亮与灭。在学生独立动手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电路中的主要元件,如灯泡、电池、电线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使用简单器材做实验、探索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张扬个性,走向成功。
三、运用赏识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入门学科,小学科学教材的编撰本身就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承载的或者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整合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资源,将其简洁明确地外显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节时,教师借助音叉震动发声的原理设计了这样一段激趣谈话:
师:大家看,这是什么?
生:音叉。
师:是干什么用的?
生:是一种乐器,老师,这节课我们要学音乐吗?
师:可以这么说,你还知道什么乐器?
生1:那可多了,钢琴、贝斯、鼓、二胡等等数不完呢。
生2:是呀,一个乐队得数十种乐器才能奏出完美的音乐呢。
师:说得对,我们今天就要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音乐,你看看这个小小的乐器(指示音叉并敲击),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一直很纳闷,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声呢?我们人有嗓子,可以说话,可是乐器没有啊,但他们也能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真是令人难解……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那么大家还有谁想过这个问题?
生(纷纷表示想过)
师: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探索一下物体发声的奥秘啊?
生:想。(教师板书课题)
谈话片段之所以比较成功,是因为教师抓住课学生对周围事物好奇心重,但是又不能自己找到合理的办法探其究竟的客观事实。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进来,准备好了自己的探究之旅,使得课堂在开始的一刻就预埋下了成功的种子。
二、实验操作,促进知行统一
自然科学的特点就是可以借助即时高效的试验来说明道理,这一点是它不同于哲学、语言等人文科学的区别。也正是因为这样,自然科学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更便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实验操作,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也为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治学作风开了一个好头。小学科学课堂实验要具有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要具有一定的简洁度,让学生便于操作;要有启发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明白探究的目的;要有科学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习惯。
《凸透镜成像》是一个经典的物理实验,教师在教学时把这个实验引入到课堂中来。首先,教师利用教室现有的投影机实物,让学生观察投影机的镜头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投影机的镜头要用凸透镜呢?”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已经进入想要探索的状态,此时,教师介绍了“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课本情境图,并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主要巡视学生实验的过程,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同时,引导学生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一步步探究,并且要认真填写课本上的表格。
实验操作课堂,也要有引导和激趣的过程,同时教师要更多地走到学生中间,帮助学生指点迷津,引导学生朝着实验要求的方向不断深入。当实验结束后,一定要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并引导学生集体总结实验结论。实验课的课堂评价要在总结结论后,让学生充分反思和自评,谈一谈自己成败的关键在哪里,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补充评价。可以说,科学课堂上的实验,是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手段,而非一场游戏般的演绎。要达到这个目的,评价与反思是最重要的。
三、联系生活,指导学以致用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科学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功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探究科学规律,认识世界和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因此,搞好科学课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们对全县几十所小学进行过调查,听过几十位科学教师的课。从整个小学科学教学的状况看,大多数教师能够把握科学教学的特点,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但科学课教学整体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小学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无专职教师。把科学列为“副”课,认为可有可无。让教语文或教数学的教师兼教科学。由于长期无专职科学教师,造成科学教学水平不高。
(二)无观察实验。由于教师忙于“主”课教学,便无心也无精力研究科学的教法与改革,甚至不进行观察实验和基本的技能训练与操作。
(三)无正确教法。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课堂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注意能力的培养,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答案,“教”的枯燥无味,“学”的毫无兴趣。
(四)无良好效果。由于教师教学目的不明确,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用科学的能力,也就不能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虽然死记硬背也会得到高分,但这样的效果对学生来说则是收效甚微。
二、改进科学课教学的对策
小学科学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对培养科技人才幼苗,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整体水平,必须重视和加强小学科学的“教”与“学”。
(一)明确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
搞好科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认真研究和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只有在吃透课标精神和了解教材编写依据及意图的前提下,仔细分析钻研教材,才能准确把握知识点及重点和难点,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和形成良好品质。其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科学的兴趣并使之转化为强烈地求知欲望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和主要标志。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怎样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地学习。要想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好学”。科学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趣味性,它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只要教师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正确引导和启发,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强烈地求知欲。
(二)搞好观察实验重视技能训练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学科的基本途径。不进行观察和实验,就不能完成科学课的教学任务。现在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视对学生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学生与外国的学生相比较一个突出的弱点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差,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参加具体的实践和操作,不但要学到科学知识,而且应亲自参与和感受其经历过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科学教学中不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的原因一是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和教具,另一原因是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不会进行必要的观察实验及操作。为此,我们县教育局下大力气在全市各小学进行了教学仪器设备的检查和配套工作,并由我们教研室负责分期举办全县小学科学实验教师培训班,对小学科学教师及实验员进行了系统地培训和考核。这两项工作的开展对我县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有了极大的促进和提高。
(三)把握教学特点
教给学生学法不同学科,由于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研究的对象不同,就导致了教学各有不同的特点和方法。科学课研究的对象自始至终都是学生周围常见的科学事物,所以它面广而生动有趣。内容虽广,但深度较浅。由于这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便决定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直接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具体的科学事物而不是书本。课本的主要作用是确定教学内容,帮助和启迪儿童更好的认识科学事物。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据不同课型和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法。使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各种能力只有在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到充分地训练和发展。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才能,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学。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教给他们感知、认识、研究科学事物的具体方法和搞科学的过程、程序和途径。让他们学会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这样才能够使他们逐步地学会独立地进行学习,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生活材料,培养动手能力
生活周边的资源是科学课程最直接、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对于小学生而言,越是生活化的内容,越是感兴趣的内容,也越是易于理解的内容。科学课本只是学生认识科学的一扇门,透过这扇门,科学课程更为精彩纷呈。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善于利用生活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以学习小学科学《观察我们身边的材料》这一课为例。课前,科学教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请同学们从家里带上一些小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第二天,课堂上的材料丰富多彩,学生带来的材料有:矿泉水瓶、纸张、碎布、玻璃罐头瓶、废弃钥匙、小发夹、木块等。此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以更好认清不同材料具有的特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把材料分为木头、金属、塑料、纸、布和玻璃几大类,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特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创作,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探究生活问题,提高科学水平
新课改下,应提倡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加深学习体验,以获取知识。因此,科学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同时,探究生活问题活动也是最能突出学生主体的一种方式,应加以利用。以学习小学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以下生活问题供学生探究:1.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液体能热胀冷缩吗,如牛奶、可乐、食用油、醋、酒?2.我们去商店购买矿泉水,但是发现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为什么?3.利用一个装满水的茶壶进行烧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请说出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学生围绕以上生活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答案,更加深了对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理解,从而利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其中设计学习情境作为加强科学课程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重要手段,被引起高度的重视。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虚拟学习情境的创设弥补了课堂条件的局限性,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对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
在科学课堂中,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手段呈现一些学生课堂上接触不到的事物,给学生多感官刺激,调动学习兴趣,有助于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感知事物,减少学习抽象知识的困难,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认识能力。例如讲“一天的垃圾”时出示各种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垃圾污染河流等图片,使学生对垃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习“指南针”时,出示古代司南、指南车、指南鱼、各种各样的罗盘及各式的指南针的图片以及使用指南针的视频、动画,讲述指南针的历史,说明指南针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在学习动植物一生的成长时,虽然同学们能分阶段的感知动植物生长的某个阶段,但不能系统的了解动植物整个一生的发展变化过程,这时出示动植物一生的资料图片或者以视频展示的方式创设虚拟直观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但很多实验由于条件所限而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或者需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够展现;还有一些实验由于操作不当容易发生意外事故;也有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不易观察。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应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接近真实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的虚拟实验情境尤为重要,它比现实更安全,并且能提供现实中不能及时获得的经验。比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真实实验不如虚拟实验表现清楚、直观,且安全。在“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中,我们不能亲眼观察或不易观察这种变化,在学习“地球的内部运动”时,由于学生平时接触不到这方面的知识,感觉比较抽象,所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虚拟实验情境,会使学生的情绪顿然高涨,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热情和动力油然而生,并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课中的内容不一定都要创设虚拟学习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现有的教学条件而定,设计科学课虚拟学习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把情境教学的风采展示出来。创设学习情境,既可以把教材内容“还原”,把教材中提到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物、情和变化过程,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谋求形似、神似、功能相似、结构相似等,让学生得其门而入,掌握抽象的科学原理;既可以借助电影“蒙太奇”的技巧和幻灯、录音、计算机技术等来创设情境,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千方百计地创造出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来。下面通过两个实例说明在实际课堂中如何把握时机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虚拟学习情境,以及所创设虚拟学习情境达到的教学效果。
一、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在了解了地球表面各式各样的地形后,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形成和重塑的内容,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根据本课的知识特点,共创设了6个虚拟学习情境,笔者按课堂中应用的次序把每种情境的名称、描述及作用进行归纳总结,如下表1所示: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而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这样引起学生深入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广泛提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广,谁的问题有价值,谁的问题有个性,例如学习《了解空气》一课时,教师手拿一个“空”杯子,问学生:“你们观察老师手中的杯子里面装有什么?”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爱观察、喜探究的心理特征,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积极踊跃举手回答说:“什么都没有。装的有空气。对是空气,因为我们周围都是空气,所以杯子里装满了空气。”接着教师给予肯定的回答:“你们观察的很仔细,也很善于思考,对杯子里面装满了空气。”然后教师问:“关于空气你们想了解那些?”有的说:“空气有形状吗?它的形状一定?”有的说:“空气有重量吗?”还有的说:“空气会不会流动?”等一些问题。这样良好的问题情境,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激发兴趣、进行假设
有了探究的问题,就有了学习目标,学生就会开始对相关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这里不急于让学生去探究问题,而是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假设,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教师对假设的结果不给予肯定,而是对假设情况进行整合、归类,并且,激发学生对自己探究问题的兴趣。如学习《了解空气》一课.时学生提出“空气有一定形状吗?”教师引导学生说:“你们猜一猜空气到底有没有一定形状哪?比一比看谁猜得对。”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有的说“空气有一定形状。”还有的说“空气没有一定形状。”课堂上争论不休。在这里教师有意的给学生制造矛盾冲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用事实说话,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从中大大的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3 科学引导、制定计划
有了对问题的假设、有了探究的兴趣,又有教师引导和充分的实验材料。学生急于要想知道自己的假设结果正确与否的迫切心情油然而升。“我要实验,我要用事实来证明我的假设是正确的。”在这里教师就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开始科学探究。例如学习《了解空气》一课时,教师说:“要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有否正确,首先要制定一个实验计划;然后选择合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假设是否正确。”“下面我们就按着自己制定实验计划开始实验。”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充分实验材料的情况下进行科学探究,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4 创设条件、亲历探究
条件是科学探究重要因素,所以,在学生亲历科学探究之前教师必须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历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例如学习《了解空气》一课时,教师首先,让持同种意见的学生3~4人自由结成小组,其次,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自己选择实验材料,然后,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流、动脑思维。最后,使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事实证明自己的假设正确与否,得出答案。
5 调动群体、表达交流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在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把每个学生的财富转化为共同的财富,从相互的交流和思维的过程中提高每个学生的概括水平,帮助学生沿着形成科学思考的方向前进。在交流阶段,教师应该充分调动群体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交流机会。用摆事实、讲道理方法论证假设的正确与否。错的,错在那里。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确实不容易、科学家真的了不起,从挫折、错误、弯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激励和鼓励他们使他们成功。同时对成功的学生给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喜悦、胜利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