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7 03:35: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百年大计,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企业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当代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学习速度和培训速度也是提升人才速度的重要参数。培训则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途径。在当今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必定是那些能够使其员工充分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企业。这意味着,企业员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员工培训在帮助公司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员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公司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员工培训工作的公司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性挑战。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故有人说,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佳礼物。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为了充分了解公司员工思想现状,了解公司对员工培训要求和规划,建了解统化、结构化的公司内部培训体系。本人在xx制药有限公司范围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共发出问卷36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4份,中层管理人员问卷4份,主管级及员工级30份,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时间、地点、方法
1.调查时间:2007.08.
2、调查地点:xx制药有限公司
3、调查方法:采取问卷式调查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xx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抗肿瘤药物为主的制剂生产厂家,药品的生产质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的安全问题,对于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十分必要。
(一)公司发展理念与文化
1、 企业发展方向较为明晰。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约有9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对本公司的发展战略表示了解或十分了解,这主要是与公司目前的业务重点和工作目标有关,但剩余的5%左右员工表示了困惑,这必然会造成实际工作缺乏目标,或者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
2、 将近九成员工熟知企业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因而不断进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几乎感染了公司的所有员工,可见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起到了较大的凝聚作用。
3、 企业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数据显示,认可公司有一个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达到85%,而15%左右员工则认为一般,没有员工对此表示反对。 此外,仅有45%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制度体系非常完备,而认为不完备的人数达15%。
(二)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
1、 近九成员工对公司现行组织结构认同,并表示与部门业绩息息相关。公司现有员工中,九成员工对现有机构设置表示赞同,认为现行设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 现行职能职责、业务流程与实际工作衔接较好。依据调查结果,80%员工认为目前的岗位职能配置、工作业务流程有效,而认为其在实际中有指导性、参考性作用的仅占35%左右。
(三) 人才管理与技能
1、 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层管理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部门负责人作为xx制药有限公司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的重任,从统计数字发现,在工作任务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员工认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到了用人所长,但仍有20%人员认为存在不公平现象。
2、 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急需加强。多数员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但从后续问题的调查显示,部门内沟通并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也有一部分员工反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员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员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
3、 中级管理人员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员工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中级管理人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而据中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则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团队文化、领导艺术、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
(四) 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
1、 除少数员工外,团队士气良好。在实际调研中,28%的员工认为我们团队的精神非常高昂,60%认为我们团队是一个充满关爱、团结一致的集体,但12%的员工认为团队现处在低迷的时期。针对团队的特定成员进行调查时发现,约有35%员工反映某些员工没有与整个团队融合起来,表现出例外或特例的行为。
2、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没有紧密结合。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业绩是团队业绩的基础,只有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息息相关,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而据相关数据显示,xx制药有限公司仍需要在此方面继续努力。
3、 团队的素质能满足工作要求,但总体提升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60%员工认为公司团队的素质与优秀企业相比,总体水平不差上下,25%认为略差,15%认为较差。在员工与团队合作的信心方面,30%员工认为团队正向有利方向发展,35%认为没有变化,20%保持观望状态。在团队素质的提升方面,40%员工非常认同我们的团队正在进步,35%基本认同这一事实,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认同。
(五) 员工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挥
员工专业技能的自我评价。员工普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的专业技能比较满意,这一比例高达80%,仅有1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的技能相当完备,与此同时,5%员工对自身知识与技能表示了不满,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提升。但在专业技能转化方面,这一比例有所下降,75%员工认为自身的技能基本发挥,25%员工认为没有完全发挥,可见专业素质在向业绩转化上并不十分理想,员工的潜能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四、今后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目前公司的培训现状,为了让公司的培训更有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培训体系:
1、强化员工责任心的培养。针对本公司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特性,对员工加强质量意识的培养,使员工充分意识到缺乏责任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及给公司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生产有序地进行。
2、加强员工之间相互沟通。不定期的和公司员工进行交流,使员工的意见能够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便于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员工之间的的相互了解和协调。
3、调整人员配置、促进员工技能发挥。针对每个员工的特点对其岗位进行调整和安排,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避免人才浪费。
4、加强团队融合提高团队素质。多进行一些团对活动和考核,以便加强团队合作,从整体上提高整体素质。
加强员工培训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改变员工的平庸工作行为,尽可能降低管理成本,克服不可测性,保证质量低劣的员工无法进入,有效降低优秀员工的流失率。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对各类员工进行不同目的的分类培训,以满足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加强员工培训,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将自然地倾泻出来,自觉与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尽可能好,不仅让员工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对企业有了满足感和归属感。也使企业和员工得到共同的发展,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调查时间:2013年6月至7月
调查地点:**县劳务市场
调查对象:外来农民工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调查内容:调查当前流动人口学习需求情况
一、发现的问题: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通常指为就业、生活,拟离开其户籍地30天以上的人口。一般也会把这部分人员称之为农民工,他们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可是尽管农民工群体为城市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一直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存在各种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弱势群体。 2013年6-7月,我们就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进行了一次最新情况的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10份,接受调查的农民工的就业地分布餐饮业、建筑业为主。结合本次调查活动,对当前农民工需求情况以及有针对性地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下岗转岗人员进行学习需求的调查,以改善这一部分人群在城市中的生存能力。
调查情况: 1、农民工群体的文化基本状况及现状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从文化程度看,2013年初,文盲/半文盲占0.8%,小学文化程度占19.6%,初中文化程度占59.6%,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占19.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4%。与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相比,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重由83%下降到80.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由12.2%上升到20.%。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在本次调查中,农民工的平均文化程度为8.7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仍高达80.0%。在对阻碍你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的回答中,364%的农民工认为文化程度太低是最主要的障碍,这在所有选项中是最高的。 2、农民工从事的行业部门有所扩大,但仍以餐饮业、建筑业为主 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就业部门分布的范围极为广泛,但就业部门仍然比较集中。在430个样本中,从事餐饮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人数最多,分别占29.1%和56.7%,二者共占85.8%;与2004年县统计局的调查数据相比,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也逐年加大。但由于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多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起码的职业技能。在谋求某一职业时,绝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拿不出相关的技能证书,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他们只能甘居下风,去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简单劳动。 3、调查发现,50.0%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文化生活很不满意,42.7%的农民工选择用睡觉来打发闲暇时间,34.0%的人选择逛街,13.1%的人喝酒聊天。此外,免费的电视、广播,花钱不多的报纸、网络,占了农民工文化生活内容的很大比例。 调查显示,目前在**县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逐步向高学历发展的趋势,中技中专学历占32.4%,初中毕业占28.2%,高中毕业占20.1%,大专及以上学历占了10.8%,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仅为8.1%。 调查显示,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对聊天、睡觉、看电视或听收音机感兴趣,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农民工更喜欢读书看报、上网和运动,偶尔涉足歌舞厅。在20--29岁的受访农民工中,有78.7%会在闲暇时间上网,19岁以下年龄段的上网比例达到了87.5%。
二、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广大农民工对学习需求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农民工渴望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接受调查者认为,致富的障碍是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
2、农民工要求接受指向性较强的实用技术培训。
3、培训地点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在接受培训的地点上、方法上应灵活机动,以业余函授培训为主,脱产为辅,以实地培训为主,网络为辅。培训的时间1个月以内为宜。
4、农民工从事二、三产业的愿望增强。农民工自身及对子女的就业,选择从事农业类的仅占8.6%,选择较多的是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倾向于二、三产业中的建筑、餐饮、销售、汽车驾驶与维修等专业。
三、建议与启示
针对农民工的学习需求,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要深入思考,认真定位,加大改革力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为了充分了解公司员工思想现状,了解公司对员工培训要求和规划,建了解统化、结构化的公司内部培训体系。本人在xx制药有限公司范围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共发出问卷36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4份,中层管理人员问卷4份,主管级及员工级30份,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时间、地点、方法
2、调查地点:xx制药有限公司
3、调查方法:采取问卷式调查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xx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抗肿瘤药物为主的制剂生产厂家,药品的生产质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的安全问题,对于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十分必要。
(一)公司发展理念与文化
1、 企业发展方向较为明晰。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约有9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对本公司的发展战略表示了解或十分了解,这主要是与公司目前的业务重点和工作目标有关,但剩余的5%左右员工表示了困惑,这必然会造成实际工作缺乏目标,或者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
2、 将近九成员工熟知企业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因而不断进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几乎感染了公司的所有员工,可见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起到了较大的凝聚作用。
3、 企业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数据显示,认可公司有一个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达到85%,而15%左右员工则认为一般,没有员工对此表示反对。 此外,仅有45%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制度体系非常完备,而认为不完备的人数达15%。
(二)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
1、 近九成员工对公司现行组织结构认同,并表示与部门业绩息息相关。公司现有员工中,九成员工对现有机构设置表示赞同,认为现行设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 现行职能职责、业务流程与实际工作衔接较好。依据调查结果,80%员工认为目前的岗位职能配置、工作业务流程有效,而认为其在实际中有指导性、参考性作用的仅占35%左右。
(三) 人才管理与技能
2、 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急需加强。多数员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但从后续问题的调查显示,部门内沟通并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也有一部分员工反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员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员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
3、 中级管理人员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员工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中级管理人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而据中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则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团队文化、领导艺术、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
(四) 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
2、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没有紧密结合。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业绩是团队业绩的基础,只有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息息相关,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而据相关数据显示,xx制药有限公司仍需要在此方面继续努力。
(五) 员工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挥
四、今后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目前公司的培训现状,为了让公司的培训更有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培训体系:
1、强化员工责任心的培养。针对本公司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特性,对员工加强质量意识的培养,使员工充分意识到缺乏责任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及给公司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生产有序地进行。
2、加强员工之间相互沟通。不定期的和公司员工进行交流,使员工的意见能够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便于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员工之间的的相互了解和协调。
随着教育部“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试办师范学院”政策的出台,综合性大学在培养教师方面的作用得以彰显。纵观近些年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不难看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改革认识和实践操作上表现最为活跃。
一、改革认识上逐步趋同
(1)培养模式。目前,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培养模式形式各异,主要有三种:采用校中院独立设置师范学院的传统方式;整合式“2(平台)+2(模块)”模式;融合式“3+1”模式。由于各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在选择具体培养模式上也不尽相同,如厦门大学是厚基础宽口径的混合培养模式,青岛大学是学程分段、方向分流的培养模式,苏州大学是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的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呈现“多课程、精内容、短课时、长学程、重能力”的特点。多数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均由五大模块组成,即教师资格类课程、教育理论必修课程、自主模块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任意选修课程。也有采取改革公共基础课程、重组专业课程、以课程群的方式开设教育类课程和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来实现培养目标。其课程群包括:教育理论课程群、教育技能课程群、教育科研课程群、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群等。还有针对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提出设置方案,从课程的功能结构、类型结构、形态结构三方面构建三维立体的教育类课程结构模式。
(3)特色建设。特色建设表现为众多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在自身特色定位与策略的构建上作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有以“具有超前的办学理念”,“以‘新’、‘强’为特色建设追求的目标”,“用以变应变来强化特色建设”作为教师教育特色建设目标;有从“适应”转向“引领”,从“学术水平”转向“教育水平”;有“在‘研究’的状态下,培养、服务、引领”,“完善课程体系,体现教师成长的特点”;还有提倡把“教师教育深度融入综合性大学的综合优势中去”;以及“以多学科优势推动教师教育”,“结合专业陶冶‘师德’、‘师能”¨;以及“在‘研究’的状态下,培养、服务、引领”,“完善课程体系,体现教师成长的特点”等特色建设战略。
二、实践操作上彰显特色
1.模式设计
近年来,我国师范教育经历了从独立设置、定向培养、相对封闭的传统师范教育体系向开放灵活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的战略转变,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正是顺应了这种转变。我们重点考察了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模式:
第一类是采取师范学院和专业学院合作的办学模式,即把原有师范院校内的文、理专业按学科性质,与学校相同或相关的学科专业进行有机整合,分设文、理学院,同时设立师范学院,由它们分别承担师范生的学科专业教育和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宁波大学采用“3+1”分段式培养模式:前三年不分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学生在相关专业院系学习基础课程、本学科专业知识和一些教育类选修课,第六学期根据学生自愿原则进行师范与非师范生的分流,第四年由师范学院集中进行师范专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扬州大学也采取了这种模式。
第二类是相对完整的集中教育模式,主要存在于合并类大学中。其做法是原来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学院合并后,成为新组建的综合性大学的师范学院,这种模式基本上保持了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这类学校采用“3+1”混合式培养模式:前三年注重师范生学科专业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集中进行教师教育专业训练,强化师范特色。这种模式
以青岛大学和集美大学为代表,而集美大学原相对独立设置的师范学院模式正在向师范学院与各专业学院合作培养师资的模式转变。
第三类是由原师范学院改制成地方综合性高校所采取的是分散培养教育模式。教师教育主要是将师范类专业以系的形式置于各相关学院,各学院统一大类招生和培养,或同一学科的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在一个学院内组织教学。教育学院主要承担公共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概论等教师资格模块课程的培养任务和研究生层次教育及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苏州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的教师教育即为此模式。
2.课程设置
在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是核心环节。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我们选取了广州大学、宁波大学、集美大学引、大连大学、北华大学¨进行统计分析(2007年),各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概况如表1、表2、表3所示。
从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课程结构上大致相似,基本包括了理论课程、技能课程、科研训练(体验)课程以及教育实习见习四部分,实习见习学分所占比例较大、理论和技能其次、科研最小。通过研究发现,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改革以其所具备的学术优势,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综合性提升师范性、师范性增强综合性”的教师教育办学之路,各校确有许多独特之处:
(1)教师教育均采取集中式管理模式。较之于将师范专业分散于各个专业学院的分散管理,集中管理和学的模式能够充分地将综合性大学中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师资力量融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教育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2)教师教育课程模块设计更加突出培养目标的层次性。为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各校均增设了新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内容;为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增设了自主学习学分、替换模块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在职前形成教师职业信念,获得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训练。
三、几点改革设想
1.培养计划制定应在时空上占据优势学段
在部分地方高校实行的“3+1”的模式中,师范生第4年由教育学院负责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教师专业教育。学生在修读教师教育系列课程的同时,要进入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加上找工作、考研的影响,如果组织实施不到位,“职前”实践训练效果不佳,培养质量就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认为,应将教师教育培养模式“n+X”的界限淡化,将过去师范专业的教育学科课程改变为“教师教育模块”、“教师教育”专业辅修证书制度、“教师教育双学士学位”等立体化培养模式。对有从事教师职业意向的学生,在各专业完成两年学科平台课程学习的同时,从三年级开始,通过选择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实行分流培养,进入“深加工”平台。也可从二年级开始,利用暑假实行三学期短学程制,或双休日上课制,每学期开设3—5门“教师教育模块”课程,按学分而非学年制实行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渗透式培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就可获得中等学校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将个人职业发展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把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吸引到教师职业中来。夯实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行为等素质结构,为其从教生涯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结构调整应该以教师专业能力教育为核心
在课程结构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各校开设的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平均占毕业总学分的13.72%(表1),这一比例相比过去有所提高(国外高校通常为20%~35%),但课程结构偏重理论,有关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偏轻,势必影响到初任教师的从教能力。
(2)必修课与选修课、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不平衡。目前,绝大部分综合大学在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小,且开设的选修课程数目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开设形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科研方法”未列入课程体系,而该课程在培养教师职后研修、专业成长和履职技能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科发展史对专业人才的研究立场、价值取向和学术责任的形成至关重要,应将“教育科研方法”“中外教育史”列人选修课的计划中。
(3)在教育理论课与技能课的比例上,技能课科目数量偏少,而且仅限于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科教学法3门,缺乏一些智慧性的能够直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实用知识和行动策略类的课程,如“问题学生的教育”“表达技巧”“对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引导方法”等。虽然有些学校提出微格教学,这种系统的仿真的教学训练课程,不会受到中小学教学实习条件的限制,但目前普遍只设一个学分,无法真正起到由“知”到“行”而后再“知”的互动训练的作用。因此,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改进实践教学内涵,实现实践教育、创新创业训练不断线,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实现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创新。教师教育学科应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它不同于教育学科,是专门研究教师培养与成长的特殊规律,并以此为对象,建立研究范式,形成自身的概念体系。应将《教师教育学》或《教师教育概论》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开设,旨在促进学生综合教学能力培养与训练,全面提升专业化的教师水准。
3.课程内容更新应该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
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存在三个问题:(1)课程面窄,与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实用性。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要求教师拓宽学科专业领域视野,具有宽广的知识底蕴。教师不仅能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成为既和谐又富有个性特长的人。而目前教师教育课程中,中小学真正急需的实用性课程少见,如“中小学道德品质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案例分析与研究…‘心理辅导与咨询”“校本课程开发”等。(2)关于教师职业信念、情感和道德培养的课程几乎没有涉及,应增设“教师伦理学”课程。(3)课程普遍是显性课程,未能体现地方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对教师教育的潜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