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模板(10篇)

时间:2022-02-06 05:13: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师声乐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师声乐教学

篇1

关键词 :声乐教学 师范教育 探索

高师声乐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与音乐院校培养的音乐表演方面的专门人才有着不同之处,前者主要是上讲台,后者主要是上舞台。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学过程必须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即教师既要教“声乐”,也要教“声乐教学”;学生既要学“声乐”,也要学“声乐教学”。可以说,这是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特征。但是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基本上沿袭了音乐院校的“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向音乐院校看齐,很多老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往往存在着重技术轻艺术、重比赛拿奖轻基本艺术实践、重视少数条件好的学生忽视条件一般和差的学生、重个别大曲忽视系统积累等现象。这些都违背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质,因此进入了高师声乐教学的误区。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学应抓住四条主线展开。

一、声乐技术素质

声乐技术素质教育是高师声乐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要切实解决驾驭声音的基本能力,如在呼吸支持下的歌声品质、声区连贯统一、声区扩展以及音乐句法、旋律美、节奏美等认知与操作的方法等。它必须符合学习者自身个性发掘、培养进程的需要。实践证明,培养声乐技术素质的基本原则为:合理的思路、明确的步骤、循序渐进和博中求精。

对于声乐,有句古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这古老的意大利美声原则,至今被世人所遵循。如脱离了上述原则都会出现问题,尤其对初学者或声音困惑者来说,会从一种不平衡到另一种不平衡,从一种痛苦到另一种更深、更不理性的痛苦中。声乐演唱是对音乐技术、歌唱心理、作品驾驭能力等多方因素合作形成的完整艺术形式,是整体素质的结晶。如果声乐教师只强调声音,排斥其他因素,必然会造成完整因素相互依存关系的冲突,引起整体形象扭曲,并直接反映在声乐演唱上。所以声乐教师的责任是将各种因素渗透到声乐教学中。沈湘教授“头(头脑——理性)、心(感情)、身(发声器官)三者统一的声乐平衡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便是触及音乐真谛的科学捷径。比如,声乐技术全方位整体调整涉及最简单的音乐、生理、心理、美学等知识以及它们对基本技能的帮助,也涉及呼吸与声音共鸣、真声与假声、感觉与听觉的辩证关系。

歌唱是实践的艺术,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天性具有歌唱的自发性,模仿性。人们接触声乐艺术的渠道非常广泛,大体是名家、成熟歌手的演唱。没有歌唱知识,凭天性去模仿,追求技能突破,向名家看齐,是艺术不成熟的表现。任何完整的艺术形式都是结果,教育则要研究其过程和教学顺序、基本内容和方法。要研究和利用人具有的歌唱天性,在歌唱实践中培养学生初学声乐对声音生成的基本方法的正确感知:()心态的培养:从容、解放;()感受力的培养:自然、协调;()音乐听力的培养:乐音的品质,精确、美好;()感觉、听觉、心理相互合作的意识等。在实践中逐步获取歌唱的良好体验。

声乐文献具有声音训练功能,又是情商启蒙、审美教育、文化传递的使者。声乐文献的学习内容包括:作品的分析、处理、表现、驾驭、积累、文学素养、难度识别、新曲目开发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有钢琴伴奏作为艺术指导,师范院校则将声音与艺术的教学集于声乐教师一身。如,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教授伊丽莎白,在中央乐团讲学的初始阶段,采用若干不同风格的短小精品使学员们感知音乐,捕捉到音乐语汇、音乐形象。她启发学员们将音乐与感情相统一,投入到理解、表现和再创造中,开启音乐表现的空间。这便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情商启蒙教育的捷径,它尤其适用于基础音乐教育。

二、声乐综合素质

声乐综合素质是多方面的,“学习声乐者还要懂一点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否则,一旦违反了科学原理,指导无方或使用不当,同样会损坏乐器,还可导致‘倒嗓’,成了学习者的终身遗憾。”①另外,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歌唱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侧面的,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全面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声乐作为音乐入门的效能释放出来。鉴于高师声乐教学条件的局限,仅以小课、中课完成全部声乐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通过开设《声乐公修课》完成共性教育,形成大中小课同步、多维的教学模式。小课侧重声乐技术素质,中课侧重歌唱教学素质,大课强调声乐综合素质,理顺和完善声乐教育学科的知识结构。

欣赏大量声乐作品是提高音乐素质的捷径,公修课可以扩大学生欣赏的曲目品种和数量,并注重师范声乐教学的实用性,可以采用理论学习和作品分析、范唱、文献音像欣赏相结合的方法。公修课以中外声乐发展史为主线,以不同风格的大量声乐作品为基本教学内容,以艺术性、科学性、广博性、实用性、系统性为宗旨。

教学内容顺次安排为:

(一)西洋声乐史和各时期歌剧、艺术歌曲,世界声乐基本状况和各国民歌。

(二)中国声乐史及不同题材的文献、戏曲、曲艺、传统的民歌和艺术歌曲。

(三)儿童基本的歌唱知识,青少年儿童歌曲的类型和范围,嗓音的生理结构和儿童嗓音的保护。世界著名儿童歌曲经典赏析,小合唱、大合唱的组织,实用中小学音乐音乐课歌唱法的要点等。

(四)为了突出声乐教材的素质教育作用,从文献广度、深度和诠释方面勾勒出一定的等级和范围,不搞统一模式,使学生弄懂个性与规范相统一的选材顺序和规律。

(五)声乐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

通过音乐文献的大量储备,欣赏名家名演、音乐知识的补充,能够提升学生在小课、中课中对声乐的感知,提高学生的悟性、欣赏能力、音乐听力、自学能力,使学生声乐技能与素质均衡地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技术、修养、文化、教学等综合素质的音乐师资。三、歌唱教学素质

歌唱教学素质的提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从信息论角度去看,教学内容是教学信息,学生在接受并加工处理声乐与声乐教学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或发展了声乐技能,而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结果,则是获取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观摩声乐课则是培养歌唱教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声乐教师在上课时,可安排不同素质、不同程度学生搭配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有三个:变换方式强化技能实践能力和理性认识;为当教师积累文献;逐渐认识本课程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安排不同声部、不同程度、不同问题的学生上课。教师讲述技术范围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学生在观摩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不同声部的个性与共性,触类旁通。

(二)安排小组集体发声训练。按声部做集体发声训练,从共性规律中指明发声技法的步骤、方法,使学生获得自信,并激发学生歌唱激情。

(三)安排齐唱、重唱、合唱练习。通过齐唱、重唱、合唱练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了他

  

们的艺术品位,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指导齐唱、重唱、合唱。

(四)培养学生歌唱教学的实战能力。小组课中,指导高年级的学生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培养了学生对声乐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指导一定的演唱活动。“应该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之后,就让他们经常到不同的场所去实践。”②

四、歌唱思想素质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因此,高师声乐这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高师声乐教学中实施思想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这一过程使高师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美,从而使高师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同时,以“美”引善,提高高师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高师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美”怡情,增进高师学生的身心健康。

声乐演唱既要唱情,又要唱声,声情并茂、感情真挚,达到再现艺术的真实,才能感人肺腹、动人心弦。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第一部音乐典籍《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看法。波兰音乐学家卓菲亚· 丽莎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感情,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感情的那些现象本身。”③俄国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也曾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高师声乐教学由于其自身的教学模式、思想性、技法需要和审美价值,可以把很深刻的思想内容以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高师学生,这是向高师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最快捷、最有效、最生动,也最易被其接受的形式。高师声乐教师应该根据高师声乐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深入挖掘高师声乐教材中的思想内容,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审美教育中,融入到声乐艺术的学习中去。

结语

高师声乐教学在遵循声乐这门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的同时,也应遵循师范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过程,体现双重性。其教学应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知识结构作出合理构思,以技术小课、小组课、公修大课相配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创造同步、多维的素质教学空间,构建高师声乐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形成系统的声乐教育学。

篇2

高师声乐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与音乐院校培养的音乐表演方面的专门人才有着不同之处,前者主要是上讲台,后者主要是上舞台。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学过程必须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即教师既要教“声乐”,也要教“声乐教学”;学生既要学“声乐”,也要学“声乐教学”。可以说,这是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特征。但是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基本上沿袭了音乐院校的“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向音乐院校看齐,很多老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往往存在着重技术轻艺术、重比赛拿奖轻基本艺术实践、重视少数条件好的学生忽视条件一般和差的学生、重个别大曲忽视系统积累等现象。这些都违背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质,因此进入了高师声乐教学的误区。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学应抓住四条主线展开。

一、声乐技术素质

声乐技术素质教育是高师声乐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要切实解决驾驭声音的基本能力,如在呼吸支持下的歌声品质、声区连贯统一、声区扩展以及音乐句法、旋律美、节奏美等认知与操作的方法等。它必须符合学习者自身个性发掘、培养进程的需要。实践证明,培养声乐技术素质的基本原则为:合理的思路、明确的步骤、循序渐进和博中求精。

对于声乐,有句古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这古老的意大利美声原则,至今被世人所遵循。如脱离了上述原则都会出现问题,尤其对初学者或声音困惑者来说,会从一种不平衡到另一种不平衡,从一种痛苦到另一种更深、更不理性的痛苦中。声乐演唱是对音乐技术、歌唱心理、作品驾驭能力等多方因素合作形成的完整艺术形式,是整体素质的结晶。如果声乐教师只强调声音,排斥其他因素,必然会造成完整因素相互依存关系的冲突,引起整体形象扭曲,并直接反映在声乐演唱上。所以声乐教师的责任是将各种因素渗透到声乐教学中。沈湘教授“头(头脑——理性)、心(感情)、身(发声器官)三者统一的声乐平衡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便是触及音乐真谛的科学捷径。比如,声乐技术全方位整体调整涉及最简单的音乐、生理、心理、美学等知识以及它们对基本技能的帮助,也涉及呼吸与声音共鸣、真声与假声、感觉与听觉的辩证关系。

歌唱是实践的艺术,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天性具有歌唱的自发性,模仿性。人们接触声乐艺术的渠道非常广泛,大体是名家、成熟歌手的演唱。没有歌唱知识,凭天性去模仿,追求技能突破,向名家看齐,是艺术不成熟的表现。任何完整的艺术形式都是结果,教育则要研究其过程和教学顺序、基本内容和方法。要研究和利用人具有的歌唱天性,在歌唱实践中培养学生初学声乐对声音生成的基本方法的正确感知:(1)心态的培养:从容、解放;(2)感受力的培养:自然、协调;(3)音乐听力的培养:乐音的品质,精确、美好;(4)感觉、听觉、心理相互合作的意识等。在实践中逐步获取歌唱的良好体验。

声乐文献具有声音训练功能,又是情商启蒙、审美教育、文化传递的使者。声乐文献的学习内容包括:作品的分析、处理、表现、驾驭、积累、文学素养、难度识别、新曲目开发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有钢琴伴奏作为艺术指导,师范院校则将声音与艺术的教学集于声乐教师一身。如,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教授伊丽莎白,在中央乐团讲学的初始阶段,采用若干不同风格的短小精品使学员们感知音乐,捕捉到音乐语汇、音乐形象。她启发学员们将音乐与感情相统一,投入到理解、表现和再创造中,开启音乐表现的空间。这便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情商启蒙教育的捷径,它尤其适用于基础音乐教育。

二、声乐综合素质

声乐综合素质是多方面的,“学习声乐者还要懂一点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否则,一旦违反了科学原理,指导无方或使用不当,同样会损坏乐器,还可导致‘倒嗓’,成了学习者的终身遗憾。”①另外,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歌唱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侧面的,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全面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声乐作为音乐入门的效能释放出来。鉴于高师声乐教学条件的局限,仅以小课、中课完成全部声乐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通过开设《声乐公修课》完成共性教育,形成大中小课同步、多维的教学模式。小课侧重声乐技术素质,中课侧重歌唱教学素质,大课强调声乐综合素质,理顺和完善声乐教育学科的知识结构。

欣赏大量声乐作品是提高音乐素质的捷径,公修课可以扩大学生欣赏的曲目品种和数量,并注重师范声乐教学的实用性,可以采用理论学习和作品分析、范唱、文献音像欣赏相结合的方法。公修课以中外声乐发展史为主线,以不同风格的大量声乐作品为基本教学内容,以艺术性、科学性、广博性、实用性、系统性为宗旨。

教学内容顺次安排为:

(一)西洋声乐史和各时期歌剧、艺术歌曲,世界声乐基本状况和各国民歌。

(二)中国声乐史及不同题材的文献、戏曲、曲艺、传统的民歌和艺术歌曲。

(三)儿童基本的歌唱知识,青少年儿童歌曲的类型和范围,嗓音的生理结构和儿童嗓音的保护。世界著名儿童歌曲经典赏析,小合唱、大合唱的组织,实用中小学音乐音乐课歌唱法的要点等。

(四)为了突出声乐教材的素质教育作用,从文献广度、深度和诠释方面勾勒出一定的等级和范围,不搞统一模式,使学生弄懂个性与规范相统一的选材顺序和规律。

(五)声乐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

通过音乐文献的大量储备,欣赏名家名演、音乐知识的补充,能够提升学生在小课、中课中对声乐的感知,提高学生的悟性、欣赏能力、音乐听力、自学能力,使学生声乐技能与素质均衡地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技术、修养、文化、教学等综合素质的音乐师资。三、歌唱教学素质

歌唱教学素质的提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从信息论角度去看,教学内容是教学信息,学生在接受并加工处理声乐与声乐教学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或发展了声乐技能,而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结果,则是获取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观摩声乐课则是培养歌唱教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声乐教师在上课时,可安排不同素质、不同程度学生搭配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有三个:变换方式强化技能实践能力和理性认识;为当教师积累文献;逐渐认识本课程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安排不同声部、不同程度、不同问题的学生上课。教师讲述技术范围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学生在观摩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不同声部的个性与共性,触类旁通。

(二)安排小组集体发声训练。按声部做集体发声训练,从共性规律中指明发声技法的步骤、方法,使学生获得自信,并激发学生歌唱激情。

(三)安排齐唱、重唱、合唱练习。通过齐唱、重唱、合唱练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艺术品位,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指导齐唱、重唱、合唱。

(四)培养学生歌唱教学的实战能力。小组课中,指导高年级的学生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培养了学生对声乐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指导一定的演唱活动。“应该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之后,就让他们经常到不同的场所去实践。”②

四、歌唱思想素质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因此,高师声乐这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高师声乐教学中实施思想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这一过程使高师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美,从而使高师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同时,以“美”引善,提高高师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高师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美”怡情,增进高师学生的身心健康。

声乐演唱既要唱情,又要唱声,声情并茂、感情真挚,达到再现艺术的真实,才能感人肺腹、动人心弦。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第一部音乐典籍《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看法。波兰音乐学家卓菲亚·丽莎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感情,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感情的那些现象本身。”③俄国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也曾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高师声乐教学由于其自身的教学模式、思想性、技法需要和审美价值,可以把很深刻的思想内容以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高师学生,这是向高师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最快捷、最有效、最生动,也最易被其接受的形式。高师声乐教师应该根据高师声乐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深入挖掘高师声乐教材中的思想内容,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审美教育中,融入到声乐艺术的学习中去。

结语

高师声乐教学在遵循声乐这门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的同时,也应遵循师范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过程,体现双重性。其教学应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知识结构作出合理构思,以技术小课、小组课、公修大课相配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创造同步、多维的素质教学空间,构建高师声乐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形成系统的声乐教育学。

注释:

①②周小燕.声乐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13-01

高等师范院校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对优秀师资的培养有着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声乐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对声乐教育的素质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这就使得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必须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该与时俱进;课程安排必须得到科学合理的设置。但是,当前我国地方高师声乐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培养更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分析当前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等,对促进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一、重视专业基础

音乐专业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个体差异,学生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地方高师院校在重视学生文化成绩的基础上,应该对学生的专业水平有更高要求。在保留传统的“专业+文化”的录取方式、参考学生联考专业成绩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招生、面试等择优录取专业素质好的学生。新生入学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声乐、钢琴等技能课的入学考试,让各项技能课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水平,便于各教研室及时调整教学课型、分配教学任务等。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课后练习与课外舞台实践也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演唱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些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差或者由于自身声乐基础不扎实,一旦登上舞台,心情紧张严重影响声乐演唱水平的正常发挥,音乐表现力大受影响。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后勤加练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舞台实践活动,这样,学生能在课堂、课外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全面巩固。对此,地方高校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的声乐学习考核,给每一位学生有多次上台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并重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学习歌曲演唱的同时,除了掌握演唱技能外,还应掌握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蕴藏的文化底蕴和所表达的情感,作品相关内容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等。除此之外,学校可组织各种歌唱的比赛,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近些年因为高校扩招,导致高师院校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教师的课程任务加重,影响教学效果;在师资有限的情况下,地方高师院校的声乐课程出现了小组课、声乐基础理论课形式。以我校音乐学院为例,2012级音乐学声乐专业学生大一、大二开设声乐理论基础、大组课(20人左右)、小组课(8-10人),大三开设双人课,大三下学期声乐结业考试。这样解决了上课问题,但是针对性不强、不符合声乐教学和学习规律,影响教学效果。此外,许多声乐教师疲于应付工作量,没有充足的精力学习和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缺乏知识更新的渠道。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在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量的基础上,要有组织、分批次地安排教师外出交流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帮助年轻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增强师资水平。

四、合理的课程设置

根据地方高师人才培养目标及声乐课程特点,在师资有限的条件下,优化声乐课程。根据学生和教师情况,课开设声乐理论基础、声乐小组课和声乐小(单、双人)课等。声乐理论基础和声乐小组课可各开一学期,声乐理论基础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声乐理论知识,为声乐技巧的学习和提高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很好地避免教师教学的重复性,也解决了教师资源匮乏的问题。从大二开始开设声乐小课,加强有针对性的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此外,参考声乐考试开设单、双、三人课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总之,高师高校提高入学难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校的生源质量,更是让学生们重视自身的基础素质,加强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水平,优秀的管理和教学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整个高师院校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设置合理的声乐课程是声乐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只有将这几方面结合才能完善地方高师声乐课程教学体系,达到声乐教学目标,促进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宁.提高高师声乐教学实用性之探索[J].北方声乐,2011,(6):82-82.

[2]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篇4

自2001年起,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中小学全面实施,这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它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成败。所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为顺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确立新的教育目标及教学模式,改革自身,使其不断完善,为基础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声乐学科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必需掌握的基本功之一。所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必然包括声乐学科教学的改革。

目前,在我国的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声乐技能的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尤其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声乐大课以理论讲授为主,小课则以个别技能传授为主。传授的内容一般围绕本专业知识的深度和难度,较少涉及相关知识和顾及学生的兴趣、需要、感受。这样的教学是不能培养出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从事声乐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的。正因为此,高师声乐教学必须改革。

在“新课标”中,基础音乐教育的理念有了很大变化,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等,以此理念为指导,培养出具有完美人格的学生,使学生在获得音乐文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在心理品格、生理健康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笔者以为,高师声乐教学应以此为目标,为培养出具有这样先进理念和能力的音乐教师而努力改革。

首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新课标”理念要求高师声乐教学不能仅仅是一种单纯教授音乐知识和技艺的纯技术课程,而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使之具备作为教师进行声乐教学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和素质的课程。为此,声乐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将着眼点从单纯的“育才”转变为“育人”;从只关注声乐演唱技能的传授,到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心理需求,关注学生未来所从事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和音乐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尊重客观规律、鼓励个性发展。高师声乐小课一般采用一对一的上课形式,声乐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品质、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嗓音特点和发展可能,进行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发声练习与演唱曲目。对待条件好、基础好的学生,要善于引导,给予鼓励,使他们的才智得以施展,专业能力上“更上一层楼”;对于条件差、基础差的学生要耐心细致,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取得进步。

再次,提高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声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多年来,声乐教学一直以“师父带徒弟”的传统方式一对一地教学。教师凭自己的教学、演唱经验进行启发、引导、“传艺”;学生通过理解、模仿、感悟去接受歌唱技能的传授,主观能动性得不到积极的发挥,教学中不能产生师生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与“新课标”的要求已不相吻合,与中小学音乐课中声乐教学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高师声乐教学不是培养具有高深技能的歌唱家,而是培养具有基本歌唱能力,能用美的歌声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歌唱基本功训练以外,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进入声乐作品内部,感受美、体验美;教师针对某一知识点,要善于挖掘与之相关或声乐以外的知识给予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进行鼓励、引导;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对声乐技能、音乐要素的准确而敏锐的辨别和表现能力,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演唱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必要的纠正。

最后,塑造完美人格、实现和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其身份定位是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其教学效果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高师声乐教师既要教学生唱歌,又要教学生做人。在声乐小课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往往较亲近,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较大,所以,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尤显重要。

音乐教师的个人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师魅力、协调师生关系,还是有力的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只有教师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才能感染、启发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只有教师具有创造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的个人情感体现在教学中就会满怀激情地用感情去启发、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领悟音乐的真谛;教师的个人意志表现在工作中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和行为中。那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往往会成为学生的楷模,去促进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教师不仅要在声乐教学课堂上,通过声乐教学去渗透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声乐学习的音乐审美中潜移默化地认知真善美,使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课后,作为教师更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品质,加强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做到处处是模范,事事皆表率,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要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同时,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高师的声乐教学改革也已进行多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课标的实施正是顺应形势的需要,高师应做基础教育改革的坚强后盾,高师声乐教学课程改革是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是适应新课标要求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举措。为此,作为声乐教师要积极参与,与时俱进,在改革的旗帜下共创高师声乐教育的好未来,更好地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主体间性”应用与高校声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08z011)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铨剑.浅谈音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声乐教学.艺术教育,2006(2).

[3]陈泓茹.对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1).

[4]王晋华.声乐教学要重视歌唱心理研究.中国音乐,2006(2).

篇5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个人声乐技巧和表演水平,通过个别课能够充分顾及学生的声音特点和艺术个性的发展,它可以充分地体现出声乐教学的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的特点,是以“一对一”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声乐技能。

1.2小组课声乐教学模式

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声乐小组课是教师面对两个以上学生的声乐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小组课为了培养学生歌唱共性的掌握和训练能力,通过集体连声、单独指导唱歌以及相互对比连声等多种形式,主要是以声乐技能训练为主,开展声乐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歌唱内容、歌曲处理以及纠正错误发生的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具有共性要求,可以给学生提供现场观摩教学的机会。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声乐表演、组织和创编能力,在小组课的教学中,高师音乐教学侧重于声乐检查和声乐教学实践。

1.3集体课声乐教学模式

根据高师声乐教学专业培养音乐师资的需要,声乐集体课主要包括理论大课、声乐表演理论课以及合唱教学课等等,是以班级或者年纪为授课单位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是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拓宽学生声乐教学理论的知识面。

1.4声乐艺术实践课

在声乐教学中,声乐艺术实践课通过艺术实践健谈教学效果,是声乐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为了使学生不断地巩固和完善技巧。同时为了发展学生艺术创造力,通过声乐艺术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改进教学。

1.5声乐表演课

声乐表演课主要包括:重唱、表演基础理论、合唱、形体和舞蹈等等课程,是声乐集体教学的形式之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和表现能力。

2声乐教学分级动态管理

在本专科的声乐学习中,声乐教学分级动态管理主要有两个阶段:属于专业必修课低年级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和属于专业选修课的高年级选修课程学习阶段。低年级的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主要以小组课和集体理论课为主,为了解决学生歌唱中语言方面的障碍,在集体课中要设立普通话和意大利语音等声乐语言课程,主要介绍有关歌唱发声、呼吸共鸣等共性知识。而在声乐技能课中,要突出学生以小组课为主,入学和期末开始的专业成绩来划分,通过“一对一、一对二”等多种模式进行,并实行动态管理。针对声乐演唱具有一定水平的主修声乐学生,并且声音条件突出,考试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通过个别课教学,可以一周开设两节声乐课,提高学生歌唱的技能技巧,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声乐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声乐教学能力,准确的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歌曲。而“一对二”小组授课是对声乐成绩相对突出的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声乐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声乐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针对具有选修声乐意愿的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声乐理论知识和教学理论。而在重唱、合唱和排练等艺术实践的课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选修阶段的小组课和集体课应该安排一定量的课时,从而培养学生的舞台艺术实践能力。

3声乐教学方法的探索

声乐教学的方法有很多。首先,讲解分析法。在声乐教学中,讲解分析法就是为了启发学生去塑造适合作品要求的声音形象,通过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声乐教师对发声训练或者作品的音乐形象进行描述,在运用的时候,为了启发学生,可以用讲解和亮度歌词等多种手段。其中讲解主要是对声乐教学中的各个方面进行正确的剖析和论证,如声乐中的“靠前”或者“靠后”等概念,为了使学生体会到咬字位置和力量的配合,通过按节奏、有位置和相应的音高朗读后,来提示学生声带闭合挡气。其次,启发诱导法。为了使学生领会塑造音乐形象,明确概念,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使学生对发声和演唱上的问题,开动脑筋去思考。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接受正确的声音概念和要求,要经常询问学生的感受,通过正确与错误发生的反复比较,在交流中对比不同发声尝试的体会,从而巩固正确的发声机能和概念。再者,通过“自然比喻法”“、内视法”等方法,情景引导法是对声乐教师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根据教师的情境引导,在辅以范唱、解释等手段,学生考理解和记忆等心理活动体验来分辨发声和演唱。另外,观摩听赏借鉴法。观摩、听赏和借鉴,是名人、名家,是教师、同学甚至农民渔民等的演唱,是声乐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从这些人那里你会得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艺。同时,表演体验法和理解实践法等方法也是声乐教学的方法。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地参加一些社会上的艺术实践活动,为了不断地总结和提高,体会艺术表演中的情感了和音乐形象的塑造,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地提高歌唱水平等综合能力。

篇6

高中课标的颁布和实验教材的使用为从事普通高中音乐教学任务的音乐教师带来了改革机遇,同时也对高师声乐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如何在适应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同时,拓宽高师声乐教学新路,以培养更多能够适应新课程的高中音乐教师。

一、 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博采众长

长期以来,在学院派的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常常自成一派,老教师有着几十年的丰富的教学经验,而年轻教师也有各自新的教学理念,不同流派有其不同的优势,不同的观点碰撞,就能促使创新火化的产生。基本上述理解,我在声乐教学中的做法是:

1. 引导低中段学生制定和实现远近目标

目标是成功的基石,人生因为有了目标才充实,因为有了目标才精彩,它是努力的依据,也是对自己的监督和鞭策。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一种声音状态也都是独特的,因此需要教师慧眼来开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就尤为重要,因为一个教师的经验毕竟有限。通过声音会诊为学生定体量衣,确立声音发展目标,往往事半功倍。但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学生们总会感到这样那样的困惑,甚至当发现自己努力后离制定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时会气馁。因此,教师应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制定短期和中远期目标。短期目标必须符合学生个人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在一段时期中突出强调某一教学重点。特别是对低年级中声音状态相对不稳定的学生,更应明确较短时期的目标,如气息问题等。而中远期目标主要指在学习的五年间甚至五年后应达到的目标,主要起方向性的作用,如声音技巧方面、角色适应方面、特长方面等,教师应努力根据学生的特点,依据新课程的理念,为学生出谋划策,让学生能博采众长。

2. 让高段学生适时听其他专业教师的课

这种形式往往被许多教师所否决。一种看法认为:学生间相互听别的老师的小课会造成脑子“浑”,即声音概念的“打架”;而另一种则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专业教师的不信任或甚至想换老师。对于第一种观点,由于每位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教学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在其声音状态等尚未稳固的情况下,接受一些别的教师不同体系的不同教学方式,容易打破教师为学生制定的原有学习系统。而当学生的学习相对成熟,即到了高年级时,如果还是因为怕声音概念“浑”而不鼓励学生博采众长,这样的单一教学显然与课改形势所不符。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都有所不同,学生只有经历“浑”的过程,才会对声音正确的“清”的概念更加坚定。关于第二种看法,在被调查的83名学生中有85%的学生想去听别的老师的课,且只有3%的学生想换老师。而97%的学生则为了“取他师之长”丰富和充实自己的专业学习。

二、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楷模

师生关系的融洽以及相互尊重,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影响学生的人格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这种影响不仅来自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方法技能,而且也有赖于教师的情感和人格。

1. 创设和谐的情感氛围,倾听并解答学生疑难

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共同参与者、学生潜能开发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外因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感悟、体验转化为他们内在的认识。基于这样的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耐心倾听并帮助解答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的开发,并能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今后模仿的对象,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较快较好地进行角色的转变。反之,若学生提了一个教师认为不可思议的问题,而直接以“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或“你想那么多干嘛”回之,学生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和求知欲会随之消失,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

2. 严格与爱护结合,搀扶与放手并存

在专业教学中,古人有“严师出高徒”一说。严格要求学生,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促进作用。当然这种严格要求必须掌握一个度。对于优等生要求可以高些,对于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要求可以小步走,多些鼓励,要因人而异。此外,严格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学习上,还包括对学生思想品质等方面的要求,不能因某人专业较好而对某一些不良思想作风有所纵容。因为我们培养的师范生不仅应有过硬的基本功,更应是个高尚的人。又由于专业艺术院校声乐课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更强的依恋情绪。如有的学生离开了老师自己不知该如何练习;有的学生在演唱会前不是由专业老师为他开声就没法上台演唱;还有的在教室里唱得好好的,一上台就全变样了等等。这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平时过分依赖教师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手把手、口对口传授的同时,还要适时放手让学生自立起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堂意识、舞台感觉和音乐表现。

三、 采取多维的培养策略,促使学生一专多能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确立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构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基于这样的理解,对于高师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我的做法是:

1. 专业学习上精益求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希望能参加各种比赛和演出实践等都是一种上进意识的表现。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学习动机,它源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曾听说一位一年级学生在提出想去参加某声乐比赛时,专业老师的回答是“你再过两三年再说吧”!这样的回答如同给学生当头一盆冷水,也许就此浇灭了学生心中某些潜力的火种。声乐学习尤其需要声乐实践的锻炼,经常组织同一年级或跨年级段学生的比赛,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声乐学习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演唱会、声乐比赛,并且告诉学生不怕失败,重要的是从中能找到自身的不足和他人的长处。这种艺术实践在某些时候会使学生有受挫感,但这种即便是失败的体验更能让学生认识自我,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财富。

2. 非专业类特长力所能及

篇7

教学方法有许多,首先,我们可以采用讲授法——教师口头向学生讲解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创作与演奏风格,技术难点,乐曲重点。要求教师掌握准确的知识结构,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较高的讲演艺术,做到语言精练准确、亲切生动、通俗易懂、逻辑性强。讲授法好的方面是,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授课时的感染力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系统地讲解,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知识;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不足的一面是,学生只能从课堂上获得理论性的知识,而不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技巧;教师授课时如果不能启发式地调动学生,必将造成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学习情绪不高,学习效果降低;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为教师组织教学增加了难度。讲授法是教学中普遍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不是唯一的办法。要注意科学应用,才会收到好效果。

其次,我们可以采用谈话法。也就是问答式的教学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谈话法能够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习情绪,使学生紧跟教学。通过随时随地的提问,可以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突出学习中的难点、重点、要点,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能否较好地应用这一方法。首先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实际的学习水平,灵活地提出恰当的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与学在良好的互动中顺利进行。

再次采取边讲边做法。这是表演专业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显而易见,声乐演唱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完成的。在教学中只是泛泛地讲一些理论,而不实际演练,等于纸上谈兵。因此,这一方法是针对声乐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办法。教师要做到,有娴熟的演唱功底,掌握一定数量的曲目演唱。对曲目的演唱风格、演唱方法、技术难点、重点要把握准确;要边讲边示范,这一点很关键。对于怎样唱,达到什么标准,风格定位等问题,决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完的。教师一边唱,学生马上听到音响效果,同时看到了教师的具体动作,学生就能尝试模仿。这比任何文字性的说明都来得直接,最具有说服力。学生这时就要边听边看边做,听——教师的讲解,看——教师的动作,做——对于讲解的内容马上实践。对问题理解得准确透彻与否,唱一唱就知道了。学生通过当堂练习能够反馈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通过检验学生演唱能够及时地对学生的优缺点给予评定。

二、备课

备课可以采用自己备和集体备两种形式。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计划的进度、声乐文献及相关的音响和影像资料,独自准备上课的内容。一方面做笔头工作,书写教学计划和教案;另一方面就是一定要将大量的曲目熟练于手,熟练于心,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为给学生做示范和答疑解惑做好准备。为了避免单独备课产生的片面性,还需要集体备课,或两三个人,或一个教研组,集体根据相关资料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想法,集思广益,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备课时一定要符合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办法等几方面作出详尽而明确的要求。

备课的具体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备课内容不仅要求教师积极地进行舞台实践,还要阅读书报,研究学术动态,观摩音乐会及参加专家讲座,利用多媒体查阅信息,或与其他院校做学术交流。狭义的备课是需要教师针对每一节课做好准备,根据学生的实际练习情况,确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写出课时计划,按计划进行。

三、要注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的素质决定教育水平,也决定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向,把思想教育自然地渗透到知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政治思想教育。教师的道德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手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思想活动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所以,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要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公正无私,诚实可信,遵纪守法,举止得体,礼貌待人,衣着端庄。从一点一滴做起,由里及表,言行一致,做一名合格的灵魂工程师。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在行动中树立威信,对每一位同学都要给予爱心。通过师生间互相了解,拉近师生距离,密切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起积极作用。每一位学生都会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麻烦,教师鼓励学生勇敢面对难题,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否则会使学生的情绪一落千丈,自暴自弃。

提高高师声乐课的教学质量是提高高师音乐教育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从不同侧面,多个角度,广泛地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刘爱书主编.学校心理学教程.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

[3]王佐书主编.向课堂教学要质量.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篇8

在我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是音乐教育。高师的音乐专业与音乐学院在培养目标上有很大的区别。音乐学院是以培养高 精尖的音乐表演人才为主,而高师的音乐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的音乐师资,有很强的师范性。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自身的专业问题,更要解决他们将来“会教”的问题,以保证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能够适应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需要。这样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高师的所有音乐教学均为音乐基础教育,声乐教学也是如此。

声乐是高师音乐教育重要的基础课之一,主要讲授声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巧,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音乐表现力,能够独立演唱较高难度的中外声乐作品,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达到能够胜任中小学以及各种层次声乐教学工作的目的。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高师声乐必须突出自己师范性的特色,指定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一、 灵活的富有针对性的授课形式

灵活的富有针对性的授课形式是高师音乐教学的特有形式,是对声乐、钢琴、器乐等专业课程的特殊要求。

1、个别课。所谓个别课,是我们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嗓音特点,入学时的不同水平和程度,因材施教,对学生一对一的进行针对性训练。这种授课形式师生之间容易交流,教师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点,为他们安排适合自己的练声曲和歌曲,充分发挥他们的特色与特长,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2、小组课。小组课一般3―5人为一组,把嗓音条件相似,歌唱水平和程度相似的学生编在同组,共同练习发声,互相聆听。这样会使一些独立演唱能力不强的同学在群体参与的气氛中放下包袱,顺利跨越一些技术障碍。这种授课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和不足,通过比较,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3、集体课。声乐的集体课主要是讲解一些声乐基础原理,加强学生们的声乐理论修养,定期邀请一些专家和教授来举办各种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理论讲授和教师示范相结合的授课方法

歌唱理论在声乐教学中往往不被重视,但高师的声乐教学却不能忽视这一点。因为高师阶段的声乐课程不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歌唱能力,还要掌握较全面的声乐理论知识,通过理论课的讲授,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正确的声音观念。高师的培养目标是基础音乐教育的综合性人才,这就更决定了高师的声乐教育要以理论为基础。

声乐毕竟是一门声音艺术,听觉艺术,任何科学理论的说教都不能代替优美的声音的启发和感染。一个好的声乐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理论修养和形象生动的讲授能力以外,较强的范唱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期望的声乐教师不是只会说不会做的理论家,而是通过教师本人科学而规范的示范演唱,能够使学生启发、诱导和感染,既能形象示范,又能面授机宜,既能讲清要领,又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范唱能力强的教师。从范唱中学生还可以体会到教师对歌曲的理解与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的深层次的认识。

三、因材施教,重在实践的教学原则

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一般入学专业起点较低,几年的大学学习要求完成专业的完整教育,达到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水平,这无疑是从一个初学者到成熟音乐教师的飞跃过程。因此,教师在开始系统声乐训练之前,必须对所教的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充分掌握学生自身的各种特点。指定有针对性的理论方案。不要把教师个人对某种声音特色和作品风格的喜好强加在学生的身上。声乐艺术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舞台上,高师声乐教育的目标是服务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这就要求高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会唱”又要“会教”,所以舞台实践和教育实习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舞台上的表演不同于课堂上的教学,他需要经过一个学习、适应、完善的复杂过程,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创造参加声乐表演、比赛等艺术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高。学生在经过了系统的声乐专业训练之后,掌握了一定的声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但还不能完全胜任中小学的教学工作,高师的声乐教学可以加入一定学时的教学法课,使学生逐步掌握教授声乐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声乐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以达到各层次声乐教学工作的目的。

篇9

[作者简介]罗娟(1978— ),女,广西玉林人,玉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声乐教学。(广西 玉林 537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48—02

声乐课是一门重要的音乐技能课程,是高师音乐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看,高师声乐课教学还是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没有打造时代特色,忽略了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又给毕业生留下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面对已经实施的课程改革,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音乐学专业应该跟上音乐教育发展的步伐,与音乐教育改革接轨,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良好的音乐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合格人才。

一、高师声乐课教学的现状

1.琴房歌手,实践经验不足。学校是学生接触社会的第一个舞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从接触声乐课程开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琴房上课,教师过多侧重于技巧训练,学生为了提高声乐技巧,只会不断往琴房跑,练习时只强调如何更好地获得高位置,而忽略了整体状态的要求。很多学生在琴房练习时自我感觉良好,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而一旦上了舞台,手不知道怎么放,脸部肌肉不自然,全身紧张,感觉声音不受自己控制,找不到在琴房唱时的感觉。

2.盲目演唱大曲目。高师学生入学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学习过声乐,出现了学生演唱水平不统一的现象。学习时间长的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演唱了不少的声乐作品,进了大学后很想演唱难度大的作品,对教师布置的小作品不花心思练习,更不会花时间琢磨歌曲的内涵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个别教师喜欢给学生布置大曲目,认为这是挑战学生极限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大二第二学期考核声乐主修时更加明显,由于能主修的名额有限,教师为了能让自己的学生考上主修就会给学生布置难度大的声乐作品,如《玛依拉变奏曲》等,学生演唱起来,张嘴就觉得很滑稽,对歌曲的风格把握不对,最后只能以失败收场。

3.会唱而不会教的现象。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会唱不会教的现象,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唱得很好,可一到了工作岗位就不知道该怎么教了,这在高师学生到中小学实习期间表现得特别明显。在教唱歌曲时,有些学生真假声结合不好,有些学生唱变调,还有些学生连中小学音乐课本的歌曲高音都唱不上去,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台下的学生就会哄然大笑,使得台上的教师特别尴尬。

二、高师声乐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够重视,学生上舞台机会少。没有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声乐课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注重实践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能训练和声乐舞台实践三部分,涉及声学、生理解剖学、音响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表演学等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综合类师范院校开设了音乐专业,使全国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但很多学校的领导都不是音乐专业的,对音乐专业的了解不够,更不能理解舞台实践对于音乐专业学生的重要性。音乐专业的学生举办音乐会时一般很少有领导观看,有些学校学生举办音乐会申请场地时学校还会列出条条框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不但校内实践机会少,校外一些公益活动也不允许学生参加,学生的演出机会少之又少,好不容易上一次台演出,多是以发挥失常而告终。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近年来,有些学校对高师声乐课教学进行了改革,但还有不少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照搬音乐学院,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学中仍然存在“重技能轻理论,重唱不重教”的现象,课程设置没有突出“时代性”。声乐课程除了安排有歌唱技巧训练课外,很少有学校会专门安排声乐基础理论课、声乐教学法课、歌唱心理学等。教学形式一般采取小组课,到大三考主修时考上的学生变成一对一进行上课,这样一来不管是几个人一组的小组课,还是一人一节的个别课,都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以上4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声乐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时间长、内容多、概念抽象,是不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学科,想要在一节课内完成4门课程的教学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是教材的使用不恰当。很多高师音乐专业还是使用传统教材,每一届的学生从入学就只订购一本或一套声乐教材,从大一用到大四,教材里的歌曲本来就不多,可供学生选择的歌曲更少,对于新课程往往只部分使用,不能涵盖全面的教学内容,如果从中选择配套的教材势必要综合运用很多本书的内容,这样既不方便教师“教”,也不方便学生“学”,同时还给学生增加了经济负担。二是高师声乐课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没有时代性。很多院校声乐课教学方式主观意识强,教师占主导地位,很少会在课堂或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有些学生只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却不知道如何解决,只是盲目学习,在教学中遇到形形的问题时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下手。三是教学曲目的选择没有针对性。曲目选择是否合适直接影响演唱者演唱时水平的发挥。当代的作品总是受院校师生以及专业歌唱演员和声乐爱好者的欢迎,因为作品对声乐技巧的磨炼、艺术素质的提高以及音乐感觉的培养等有借鉴价值。但有些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或比赛时拿高分,给学生布置一些难度大的曲目,使学生很难驾驭,再加上心里紧张,往往会出现考不好或发挥失常的现象。

3.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以往高师音乐专业的考生,大多是本着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才报考的,专业素质相对好些。如今招生规模扩大,考生进校概率大大增加,一部分文化课较差的考生,经过几个月的专业突击就能考上高师音乐专业,因此有一大批专业差、文化水平差的学生进入了音乐专业学习,这部分学生自身条件不好,学习音乐课程很困难。音乐是一门特殊的专业,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天赋,如果学生本来对音乐专业就不是很喜欢,而是出于无奈才选择这门专业,再加上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接受能力和悟性都较差,很难完成学业,更不要说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了。

三、高师声乐课教学要体现“时代性”

1.学校要重视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舞台。近年来,由于中小学教学培养人才目标的变化,中小学音乐课程也随之变化,对音乐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师培养的学生要想胜任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的要求,首先,高师学校领导要重视对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并给予大力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要在校园内经常举办音乐会,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校园歌手大赛,让学生尽可能多参与实践活动。再次,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有意义的演出活动,不断体会舞台感觉,并对每一次出色表现给予肯定与鼓励。高等师范院校声乐课有其特殊性,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与手段,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艺术实践的实际效果,两者相辅相成。艺术实践可以补充声乐理论与技巧,声乐技能以及理论知识通过艺术实践可以达到感性与理论的统一。

2.“一对一”“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使高师声乐教学顺应时代性要求,应该在声乐课形式上做调整,“一对一”“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如在大一、大二阶段采用小组课形式,4个人一组,每周一节,同时加进声乐基础理论课,使学生一开始就能树立良好的歌唱状态,对发声器官的基本构造有正确的了解,了解基本的发声原理,为声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大三开始考上声乐主修的学生变成“一对一”的上课形式,每周每人一节个别课,每4人一节小组课,个别课专门训练声音的技巧和歌唱的表现,小组课讲授童声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生毕业后要面对中小学生,学生嗓音变化非常大,包括变声期这一特殊的生理变异时期,怎样训练和保护嗓音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和研究课题。 大四开始加进声乐教学法课,很少有学校在高师音乐专业开设这门课程,导致学生只会唱歌不会教。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当具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声乐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声乐表演能力,更要具有一定的声乐教学能力。高师声乐教学应该培养学生既能够上“舞台”,又能够上“讲台”,适应新时展的要求。

3.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声乐通过歌声表达歌曲的内容及思想感情,每个人说话的声音不一样,唱起歌来的音色跟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教师教学时应该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音色以及声音的特点进行技巧训练,并注意曲目的选择,一首歌好听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唱,考试时有些学生唱得曲目难度不大,但拿分却很高,主要是因为歌曲适合。反之,如果布置难度太大的歌曲,学生演唱时会特别紧张,不是担心到了高音唱不上去,就是担心唱破音,无法带着情感把歌唱好。如每两年举办一次的青歌赛,很多选手都会带着作曲家量身定做的歌曲参加比赛,最终都能获得很好的成绩,而有些选手由于在选歌上没有做好,第一轮就被淘汰了。因此,为使高师声乐课更具有“时代性”,因材施教是重要的环节。

4.培养具有“时代性”的中小学优秀音乐教师。为培养出色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首先在招生考试时要严格把好关,考评教师对招生考试一定要认真对待,让学生考出真实的水平,除了要求学生声音条件好外,还要综合衡量各门专业,招进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对进入大学学习声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学生学习声乐的接受能力、作品理解能力、表现能力、驾驭能力的发挥。一个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学习习惯以及接受能力都较强,进大学后能很快理解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各方面的知识水平会不断提高,能成为优秀的具有时代性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其次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觉思考、互相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互相多学习、多讨论,取长补短。多鼓励学生看音乐会,听其他声乐教师的课,多看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的教学视频,从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最后要重视学生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遇到很多料想不到的事情,如为什么自己能唱好的歌曲教不好,需要帮助实习单位排练小组唱、大合唱等活动,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帮助,让他们能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返校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教学实习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然后再安排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解决。这些实践活动将促进学生声乐水平更进一步,提高教学经验。

随着新教学大纲的颁布,教育部对音乐教育特别是声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指出了高师声乐课教学培养目标和普通音乐院校培养的区别。为培养更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强化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高师声乐教学要积极探索新路子、新模式,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为中小学音乐教育输送更多更好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篇10

传统声乐训练历来重视练声,并有专门的练声课。不容否认,通过练声训练,可使学生知道发声原理,加强声音机能,从而增强歌唱能力。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一大部分学生练声很好,但好声音却用不到歌曲表现中去,造成练声与歌唱的脱节。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缘由:1.练声时的元音及其辅音相对简单,容易发声。如单一的元音“a、e、i、o、u”,能使学生比较便捷地找到正确的声音,即共鸣、音色、音质、音量等声音质感的直观体验;2.在歌曲演唱中,会遇到庞杂的辅音与元音,干扰了学生记忆中的正确发声。以中国汉字为例,它有十三辙韵,这就决定了有十三种不同的发声状态,那么在演唱中,学生也就难以找到单一元音训练时好的声音状态与轻松感,因而形成发声制约歌唱的“瓶颈”现象。意大利语仅有五个元音,单一并相统一的元音发声,造就了意大利自然的美声唱法。因此,科学的发声训练,须从简单的意大利语五个元音中,寻求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发声规律,以及其他语言发声中所不可替代的简洁、便捷、自然的发声方法。除此之外,在教学中,笔者主张运用发声训练与歌曲片段演唱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即发声训练与歌曲难点、重点相结合。这包括高音在内的歌曲片段;乐句中发声困难的元音与相对应的意大利语元音的训练相结合;甚至还可以把中国语言中的元音跟意大利语中相近的元音进行训练,做适当的元音发声“变形”处理,即发“混合音响”,既不影响“字正”,同时又可“腔圆”,其目的是使声区、声音相对统一、连贯,歌唱状态稳定、自如,同时高音及难点可以较为顺利地解决。这种练声与歌曲片段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大大加强了声音与演唱的相关性,相互自然过渡,从而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须从良好的音乐表现开始,在发声练习的同时,应强调乐感训练。让学生知道,即使在最短的声音练习里,也有着富于内心的情感表现,要做到对声音强弱明暗的控制,充分体验不同色彩的声音与情感表现的关系。所以,通过发声练习,让学生们充分领悟具有丰富情感表达的声音,才是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此次比赛中,不少选手一味唱声音,无音乐表现,情感与声音脱节,味同嚼蜡,这都是重技轻艺造成的!中国的《唱论》中,历来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声音是为表现音乐而服务的。因此,声音是载体,情感为灵魂。正确的声音概念,是建立在情感抒发下的一切声音表达!

二、风格把握

作品风格是指作品文化思想层面的一种精神形象的抽象表达,通常通过具象作品中的音乐装饰音或特殊的音乐动机,来表达鲜明的音乐个性。所以说,风格是作品的灵魂,是文化表达鲜活的精神载体。譬如,蒙古族民歌高亢悠远的长调,西部民歌中苍凉呐喊、悲情的音调,西南地区“线描式”平缓起伏的曲调等等,无不代表着各地民歌浓郁的风格特点。风格中折射出各地域文化中的核心因素!唱法的多样化均由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所决定,如威尔第歌剧的戏剧性,声音对比强度大,需要强有力的声音张力来得以体现,若用威尔第歌剧作品的演唱方法去阐释莫扎特,那么就会破坏莫扎特歌剧亲切、优雅、宁静的艺术风格。所以,演绎作品的风格,要做好演唱的案头工作,详细做好文本研究工作,找准风格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作品风格的多样化决定着唱法风格的多样化。甚至可以这样说,风格本身就是一种唱法。比如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歌,唱法各异,个性鲜明突出,呈现着多彩的鲜明个性。风格还体现在歌者的嗓音类型中,抒情性嗓音应选择抒情性风格的作品,这样才能彰显其抒情性的演唱风格。切不可人云亦云,你唱威尔第,我也不甘心,其结果背离了自身嗓音的特点,从而过量地用嗓,高音困难,显得力不从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各种音色、音量及强弱对比控制等基本功训练,建立丰富的声音“音色库”,以应对多种风格作品所需要的声音及个性化色彩。要坚决杜绝用一种音色表现多种风格的做法。笔者发现,目前演唱民族作品的女生太过于追求声音的甜、脆、亮,从而造成了声音表现的单调、贫乏,音乐表现空洞、缺少生动性。试想,用一种音色能够表达歌曲丰富的情感内涵吗?所以,民歌唱法的学生应避免单一声音“同质化”抑或“多孔一面”的问题。无论中外作品,只有把握了作品的风格特点,才能决定用什么色彩的声音去完整地、正确地表达作品。也就是说,你掌握了风格,就把握了作品的灵魂!所以,笔者历来主张,在学习时,可以广涉各类风格作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表演时,要扬长避短,充分展示个性!

三、关于男高音训练

男高音难在高音,这已是世界性的一个话题了。所以,解决了高音问题,也就解决了男高音歌唱的主要问题。男高音训练必须明确两个问题:其一是男高音的高音一定是真假声混合而成的(有人称轻机能与重机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二,男高音的高音训练是一种机能训练,它是通过科学合理的量化和力量训练而获得的一种发声能力。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就可以进入科学的实践和训练阶段了。笔者认为,在训练时,应该让学生选用“e”或“i”元音从高向低地进行练声。高音可以先用假声引入(结实的假声,从小字二组g2开始逐步向上递进),用下行音阶演唱,比如“”。先轻声唱、后逐步放大声唱;轻声是用假声唱,并把假唱结实,有明亮度;然后逐步引入真声进来,直到混合声无痕迹,声音通松明亮,嗓子无负担,假中有真,真中有假,这样既可以解决高声区真假混合声问题,又容易找到高声区的声音感受。这种状态唱出的高音,具有圆润、有光泽和金属感,并具有穿透力的特质。练习时,自然打开喉咙,脖子周围肌肉放松,气息下沉并保持,高音起点高,意识上方向要稍往头的后上方倾斜牵引。千万注意,要先轻声唱,待通畅自然之后再逐渐放声唱。如果开始就使用上行音阶演唱,那么容易出现真假声打架或破音现象。同时,随着音高的递进,学生容易产生高音恐惧心理,害怕唱高音,挫伤高音演唱的积极性和信心。所以,从高往低唱可大大缓解学生紧张恐“高”的心理,在自然轻松的情绪中,会不知不觉地找到唱高音的办法。待“e”元音的高音唱稳之后,下一步可进行元音迁移转换练习:即在一个音高上,实行元音平滑转换,如“ea”,“eo”,“eu”,“ei”等等,这样可以使各元音保持音色的相对统一,同时也能使高声区元音转换方便,高音歌唱状态稳定。无论哪种类型的男高音,其高音训练的原理都一样,只是有时要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调整真假声的成分与比例。有了高音混合声体验,再加之长时间的长效机能训练,并结合歌曲片段、难点进行衔接练习,那么,男高音的高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