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2 15:18: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实习支教工作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使实习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培养从事基础教育的独立工作能力。
3.引导实习学生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探索教育规律,总结一些基础改革的初步-经验。
二、领导小组成员:
三、工作要求:
1、教务处:安排实习班级及实习指导老师,指导实习指导老师工作,落实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展示。
2、总务处: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负责落实实习学生食宿事宜。
3、指导教师:负责向实习生介绍学生和班级情况;指导实习生备课和班主任工作并解答疑难问题;审批实习生的教案和计划,听实习生试讲、上课和主持评议会,检查实习生的实习情况;评定实习成绩和写出评语。
4、实习生:实习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遵守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规章制度,遵守学校劳动纪律,尊敬班主任、指导老师,做到“手勤、腿勤、口勤”,积极主动向班主任、指导老师学习各项教学技能与方法,初步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技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实习班级:
实习生共20人,分成五组,每组四人。
班级
班主任
任课老师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音乐
体育
美术
五、时间安排:
实习分见习、实习、总结三个阶段。
六、具体工作
3、见习安排:负责人:王芳芳
(1)10月16日参加学校数学主题研讨活动;地点:大会堂
(2)10月30日向实习生课堂开放;地点:大会堂
(3)其余时间实习生进实习班级见习。负责人:
4、专题介绍
日期
节次
内容
主讲人
地点
月日
1
学校教科工作介绍
会议室
2
学校德育工作介绍
3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介绍
(1)实习生做好个人实结。
(2)实习小组召开总结交流会,并对实习生作出小组鉴定。鉴定意见填入《实结》后,集中送交班主任、专业课指导老师。
(3)及时归还向实习学校所借用的物品,做好与班主任、指导老师的交接等善后工作。
(4)举行告别会。
(5)各组推荐一名实习生上实习汇报课。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是对社会出具建设工程质量公正性检测数据,为政府、社会和企业等提供全面服务的特定行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国家进行工程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督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监控威慑作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是指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等手段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及其所属各部门的检测业务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工程质量检测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检测信息,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伴随着近年来检测报告为建设工程质量提供判定依据的重要性被广泛重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中越来越多的检测机构逐步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在提升其检测工作质量中的重要性。
一、信息化管理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关系
建设部早在2002年的工作会议上就已明确提出:各类检测机构要逐步推进检测数据采集处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错误,提高科学性和公正性。2005年9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1号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自2005年11月1日起实施,成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领域中的第一个法规。2006年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86号,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预示着检测管理已逐步引起国家建设部的高度关注,推进信息化管理、减少手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已经成为当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寻求自身长远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公正性、可靠性。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任务是向社会出具准确、客观、真实的检测结果,为建设工程质量的判定提供重要的依据,其最终目的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数据是评判建设工程内在质量好坏的最为基础的依据,检测报告不仅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有用,也对质量监督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具有重要作用。一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鉴定、仲裁机构也需要采用检测报告。检测报告的公正性和可靠性在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当前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仍然存在着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检测机构的检测工作中时有弄虚作假,试样做假、漏检、少检的行为发生,规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市场行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管理能力,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就势在必行。信息化管理手段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确保检测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使检测数据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检测对象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其在保障建设工程质量方面的基础性技术作用。
2.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能够全面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依靠管理信息系统高效、方便的管理功能,能够有效地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建立完善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确保检测数据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检测报告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提供全面的基础性技术保障。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数据,既是工程验收的重要依据,也为各方进行质量控制、纠正偏差、分析质量事故原因提供了重要信息,完善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客观了促进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中检测数据的科学管理。
(2)检测数据报告信息化管理可以作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质量控制中的一项行之有效的的监督手段,一方面维护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检测数据的客观全面性,遏制和杜绝施工单位随意抽撤不合格报告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质监人员及时了解掌握建设工程的质量信息,对工程质量进行动态化监督管理,有效促进参建各方及时消除质量隐患,更好地实现工程质量监管的目标。
二、当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整体的信息化程度偏低。目前国内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在一些局部的检测技术处理上较好地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感应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检测信息管理方面则一直停留在较低的层次,绝大多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还只是简单地利用文字处理技术,既不能对检测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更不能让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部门的人员及时而全面地了解工程质量情况。管理不到位也使得个人经验对检测工作质量影响很大,严重阻碍了检测工作质量的提升。由于大部分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还没有采用自动采集处理,没有形成完整、统一、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信息共享数据交换平台,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能及时得到在建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测数据(尤其是影响到主体结构质量的不合格检测项目的数据),导致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难以全面到位。
2.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现有信息管理人员综合业务能力较为薄弱。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内部,无论是专业技术人员还是信息管理人员都普遍缺乏现代信息管理专业知识,尤其是信息管理人员对相关检测信息所涉及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业务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内复合型人才的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也不利于检测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
3.国内现有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检测管理信息系统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国内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正在运行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也普遍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1)各应用系统大多是独立开发,低水平和重复开发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一些早期采用FOXPRO或VFP等普及性平台所开发的非专业性软件也被应急使用,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必然要更换系统,造成浪费。
(2)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各应用系统之间没有接口,数据不能共享,形成各应用系统之间、应用系统与试验机自动采集系统之间的数据障碍,造成数据管理不规范。
(3)没有建立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信息共享数据交换平台。
三、基于信息化管理视角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质量提升策略
1. 加快转变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内信息管理理念
(1)首先,在检测行业中树立“前端拉制”的信息管理理念,即从检测信息收集环节的源头开始,实施主动、有效的管理。应将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类等基础性工作纳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各个相关业务环节,且在工程起步阶段就展开检测信息的采集、开发、分类工作,减少后续的重复性劳动,最大限度提高建设工程检测机构内部的信息管理效率。
(2)其次,在检测行业中树立“信息再造”理念,充分发挥检测信息资源在保障建设工程质量中的使用价值。传统的信息管理理念忽视信息资源潜在价值的发掘工作,一旦工程项目完工,检测信息数据和报告大都束之高阁,造成大量检测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充分发掘检测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2.建立标准化、实用性、先进性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全面按照ISO/IEC17025标准,并结合检测机构自身的基本管理要求,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和成熟的检测机构检测信息管理系统运作管理模式。
(1)标准化。将程序化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规章制度融入系统,使各项工作规范、科学,将有关标准或规范中的计算公式和处理方法以程序的形式存贮在计算机中,根据检测数据自动生成检测报告。
(2)实用性。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改善检测机构的服务质量,提高检测机构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其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密切结合检测机构自身的业务范围,将其业务流程和管理要素都得到具体的落实和体现,并以最为简洁实用的操作方式来实现。
(3)先进性。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工程中应当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在系统设计上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开放性,确保检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适应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业务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
3.大力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而言,加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我国质检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检测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操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为了全面提升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整体水平和工作质量,应将重点放到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复合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解决: (1)引进高校应届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检测机构人员队伍,能够起到优化检测机构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作用; (2)加强检测机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与培训,主要有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外派学习、邀请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领域专家学者讲学、聘请信息化专家定期开展检测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操作技能培训等。通过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检测机构检测工作的业务水平,还能够有效提高检测机构的服务水平,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工作面貌。
参考文献
[1]孙晓杰.探析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的新模式.中国招标.2008(26)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士官;任职教育;教学模式
Key words: working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NCO; pre-assignment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24-01
作者简介:张洪义(1966-),男,河北衡水人,本科,副教授,现任职于山东省二炮青州士官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士官教育,指挥自动化。
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下士官任职教育特点
1.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下的士官任职教育特点
①实行“院校部队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就是实现院校与部队共育人才,发挥院校人才优势和部队武器装备优势,实现院校部队最佳结合,达到育人目的。②实现“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就是在课程建设中以真实任职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和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③实施“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就是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教学实施上把理论和实践用行动来导向,达到“教、学、做”一体化、“讲、演、练”一体化;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员在校学习内容和部队岗位实际工作一致性,采用适合士官认知水平和岗位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④实行“多位一体”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就是依托院校、部队和厂家(或地方公司)集中资源建设专业(课程)实训基地,达到基地化实训,达到与岗位工作的一致性,集院校教学、部队训练、厂家培训、职业鉴定一体化。⑤构建“多元”课程评价模式 就是做到不但有学校评价,而且应有专业技能鉴定评价,还有部队评价。做到有不但有毕业证(结业证),而且有技能证,能与地方接轨的技能鉴定接轨,不能接轨的依托部队技能鉴定,提升士官任职岗位工作技能水平。
1.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下的士官任职教育观点 ①树立“能力本位”教育思想 士官任职教育就是培养从事岗位必需的任职能力。②贯彻“以人为本”教育观念 在教学方法确定、教学内容呈现、课程体系等上充分考虑学员认知特点,充分考虑学员部队岗位和人生发展的实际。③落实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教育原则。④探索实践适合专业特色的教学观 士官职业教育还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士官任职教育中必须探索实践适合专业特色的、适应士官认知特点的教学实施方法,比如“讲演练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⑤实现弹性的教学管理 弹性的教学管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学分制管理机制下,在审查的基础上实现军队院校承认地方院校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二是实现“双证”(毕业证+专业技能证)或“多证”(毕业证+专业技能证+其他技能证)毕业,对于中专学员明确技能达到初级技能水平,大专学员明确技能达到中级技能水平,本科达到中级以上技能水平;三是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允许跨专业选修课程,满足个性化需求。
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下士官任职教育教员的能力要求
2.1 知识要求 ①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政治思想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军事理论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等。②业务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常用应用文(含学术论文)写作知识、管理知识、专业知识等。③相关知识。相关知识包括相邻学科知识、本学科前沿知识、信息及信息系统知识等。
2.2 能力要求 ①基础能力。基础能力是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作协调能力、教育技术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②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教学基本能力、科研学术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等。③发展能力。发展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拓展能力等。
3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下士官任职教育教员的角色
3.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下士官任职教育教员的角色 ①教员是学习情境设计者。士官具有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士官职业教育又具有明显的职业或岗位指向性。因此士官教学应以情境教学为主,通过情境获取知识和经验,学会怎么做和怎样做的更好。②教员是知识技能传授者。在强调学为主体的同时,不应忽视教员在知识技能传授的作用。员习得知识和掌握技能必须在教员的导引下完成,实现教员、学员、情境有机融合,教员完成问题引出、提供帮助、原理说明、制定标准、讨论评估等。教员更像一个问题发问者、理论说明者、实践内容演示者。③教员是学习过程组织者。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下的职业教育,强调学员是学习的主体、教员是教学的主导,还强调学习为了行动、行动就是学习等等。学员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员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协调人,勤于提供咨询、帮助,而非像一个运动场上的“裁判”。④教员是学员学习合作者。职业教育更重视通过行动导向教学过程,强调情境教学,通过学员在情境中 “做”的行动来实现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因此,教员在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非行动的主体,而是学员行动的帮助者、咨询者、评价者,是学员学习的合作者。
3.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下士官任职教育教员队伍的新要求
(一)新疆自治区全面实施“实习支教计划”,西北师范大学积极响应
新疆自治区为“双语”教学,从2007年9月开始,全面开展了自治区高校师范专业和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学生实习支教度作,即“实习支教计划”。2008年起,新疆可派出的高年级大学生远远不能满足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新疆自治区教育厅决定协商选派西北师范大学高年级师范生到新疆基层地区实习支教。甘肃省自治区教育厅同意开展此项工作,并给予大力支持下。2008年9月,学校对口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开展实习支教工作,派出首批实习支教师生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开展工作。
(二)新疆阿克苏地区“双语”师资短缺的教育现状
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自治区西南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3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75%。阿克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遇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师紧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双语”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偏低,占多数人口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亟待发展,本土教师在发挥教育功能中遇到的语言问题成为阿克苏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开展高校师范类本科学生实习支教是阿克苏地区教育所急需且切实可行的。
(三)西北师范大学“师范性、民族性、区域性”办学理念与实践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多年来在办学中始终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区域性”的办学方向,一直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主动适应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全方位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探索形成了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的、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师范教育创新办学模式,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西北师范大学开展新疆实习支教的主要做法
(一)各方努力配合协作,精心组织,打造精品工程
1.校地领导高度重视,奠定良好工作基础
实习支教工作顺利开展,与甘肃省教育厅、新疆自治区教育厅高度重视,阿克苏地区教育局、相关县市教育局、实习支教所在学校密切配合,西北师范大学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是分不开的。学校党委、行政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先后七次前往阿克苏地区护送慰问实习支教师生。
2.全员参与和注重实效的务实作风保证了合作共建的全面实施
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教学校领导任组长、教务处处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相关学院领导为成员的西北师范大学实习支教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工作会议,对实习支教工作进行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完善和改进制定下一批工作计划。领导小组统筹兼顾,积极协调,保证了实习工作顺利展开。
3.创新实习支教工作机制,保证工作持续开展
会同新疆自治区教育厅、阿克苏地区教育局及时研究和解决实习支教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广泛的宣传与动员,组织实习支教摄影展、实习日志展,在全校师生中营造全员参与氛围,使更多优秀学习能参与到实习支教这项事业来;为实习支教师生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与实习学校签订《实习支教安全协议书》,积极探索与实习学校协同开展实习支教工作的有效机制。
4.推动实习支教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进程
制定《西北师范大学实习支教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使西北师大实习支教每一位参与者都行有规、动有矩,有力保障实习工作的展开。
5.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维护祖国统一
考虑到阿克苏地区少数民族占75%的事实,为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当地生活,学校聘请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对实习支教学生进行专题辅导和岗前培训,向同学们讲述民族风俗与禁忌,讲授一些维吾尔族日常用语;编印介绍支教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和风土人情的材料,使同学们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接触时注意民族禁忌与礼貌礼节;同时要求学生签订《赴新疆实习支教承诺书》,保证遵守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
6.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积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安排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老师担任带队教师,从而保证教师指导作用能更好地发挥;考虑到兰州距离阿克苏较远,学校积极与兰州铁路部门协调,为同学们购置卧铺车票;每次出发时定做统一样式的帽子或T恤衫,便于了学生上下车的管理;妥善解决实习支教学习参加四六级、研究生、公务员考试等问题。
(二)妥善处理实习与支教之间的关系,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1.明确基地学校在学生实习支教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要求基地学校成立由实习基地学校相关领导、部分指导教师以及西北师大带队教师组成的“实习基地学校教育实习领导小组”,总体安排、协调实习工作,推荐实习指导教师;制定接收实习生的计划,安排实习指导教师;组织和开展教育实习,组织完成实习生的实习成绩评定工作。
2.强化学校带队教师对学生实习支教工作的引导作用
学校要求带队教师全程驻点阿克苏地区进行巡回指导,与学生保持信息畅通,全面负责学生教学指导、组织管理工作。
具体责任:负责实习前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工作,结合各学科开设的相关课程加强微格教学培训,每个学生微格教学培训不少于6学时;与实习基地学校协调,落实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实习过程中,对所负责的实习基地学校进行巡回检查,协调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对实习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检查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和实习质量;总结实习工作,负责实习资料的整理、汇总,推荐优秀实习学生。
3.积极鼓励实习支教学生在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
对实习支教学生实习工作提出了明确、严格要求。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调查等三个方面。
教学工作: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活动。每个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做到听课不少于30节,教案不少于16个,上课不少于40节。
班主任工作:实习生应根据教育方针和实习基地学校的
具体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班主任工作计划;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原班主任处理日常事务,根据需要进行学生的个别教育和家访工作;能关心爱护学生,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做好班主任工作总结。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调查:能结合实习民族地区基地学校和班级实际,恰当选定调研主题,积极主动地开展与基础教育有关的调查研究工作,并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三)学校相关保障措施
1.进行课程调整,使教师教育类课程前置
参加春季学期(第6学期)支教学生的课程调整:教师教育类课程提前在第5学期后半学期开设,专业必修课程推迟在第7学期修读。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学分修读情况自行在第7、8学期安排修读。
参加秋季学期(第7学期)支教学生的课程调整: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正常学期进行,专业必修课程推迟在第8学期前半学期补修。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学分修读情况自行在第8学期安排修读。
2.学业政策方面予以倾斜,缓解学生补修课程压力
为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实习支教工作,同时减缓参加实习支教学生毕业学分不足及补修课程的压力,对实习支教学生在学业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具体方案为:给予实习支教学生8学分的“教育实习”必修学分、10学分的“实习支教”选修课程学分;在毕业学分审核时,对实习支教学生给予3-4学分的机动学分;参加实习支教的学生自动获得学生“素质拓展”6学分中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2学分。
外部环境的打造 走进昌吉市第八小学,随时都能感受到书香气息,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味。从问津路一路走来,历代教育先行者的塑像首先映入眼帘,在你还回味他们的生平简介时,尚德楼、明德楼又走到你面前。进入楼内,内容丰富的楼道文化又让人眼前一亮,从正门厅到楼梯台阶,从楼道墙面到挂的每一盏灯,让你时刻感受到校园文化就在每一个角落里,每一个细节处。走进每一间办公室,每一间教室,都是如此,在传承经典基础上,努力打造人性文化的校园环境。
内隐环境的影响 每天早晨的经典诵读,每天午间的书法练习,每周两到三节课的学生社团活动,每次组织开展的不同级别、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活动等,时刻让人感受着一种积极向上、团结进取、合作奉献的八小精神。我们所取得的荣誉有“自治区级德育示范校”“州级文明单位”“州级党建示范点”“国家及家庭教育实验学校” “教育教学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等,开展了国家级课题“生本课堂下互动反馈技术的应用”、州级课题“以校为本 研评一体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研究,民乐队、舞蹈队、合唱队、书法社、绘画组等十多个学生社团活跃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制度管理,规范行为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学校本着“尽自所能,发挥优势、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原则,专门制定了《实习支教学生守则》《昌吉市第八小学实习支教学生培养方案》《昌吉市第八小学实习支教学生的指导计划》等,专门设计了供实习支教学生使用的《实习生手册》,内容包括寄语、相关制度、作息时间、实习支教学生及指导教师基本情况登记表、听课记录、上课教案记载、班队活动记录和自我鉴定表。另外,专门组织实习支教学生学习学校的教职工考勤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班主任管理制度等,促使实习支教学生尽快地转化角色,为他日成功地走上三尺讲台奠定了基础。
细节入手,学有所获
校领导高度重视 为了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指导作用,学校专门成立了实习生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和实习生指导办公室,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对此项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在每一次开学初的工作会议上,就实习支教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校委会都要做专门的研究部署,共同商讨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及指导计划。当实习支教学生到位之后,我们都会及时召开由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师训专干、指导教师、实习学生参加的实习支教工作专项会议。
精心挑选指导教师 为了使每位实习支教学生尽快成长,学校挑选了业务精、能力强,品行端正的州、市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支教学生的指导老师,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及其他实践活动中给予实习支教学生具体的指导。在指导教师的确定上,我们在充分了解实习支教学生的意愿后,结合具体情况确定,指导过程中如有变化,及时调整,尽量做到让实习支教学生满意。
要求明确,责任到人 我们要求指导教师切实履行师傅职责,全面关心徒弟的教育教学状态,要根据徒弟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宜的指导计划。每月向徒弟做展示1课次(学期内不得少于2次),对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作详细解说。每2周听徒弟一节课,对教师常规的执行、学生常规的习惯培养、教材的把握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作全面的交流与评价,并进行简要的文字记载。每位实习支教学生要根据自己所担任的学科,认真制定出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及时批阅学生的作业,主动向师傅汇报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每2周邀请师傅听一次课,每2周至少听一节师傅的课,做好详细记录和听课感悟等。
检查落实到位 为了落实这项工作,由教务处具体负责,组织相关人员,采取推门听课、不定期交流座谈、检查听课记录、教案记载及实习手册的填写等形式,及时检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实习支教学生的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限时整改,跟踪到位。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县教育要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当前,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我县基础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农村教育整体水平薄弱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发展教育,教师是关键,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已成为发展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是当前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有效途经。各有关部门、乡镇和中小学校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提高对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坚持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城乡互动的原则,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城镇教师利用多种形式支援农村教育,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尽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二、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
(一)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义务教育阶段,以县域内支教为主。支教工作由县教育局统筹规划,通过选派城镇学校的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建立起校与校之间长期和相对固定的对口支援关系,全县农村学校的受援覆盖面要达到90%以上。
(二)需要参加支援农村教育的城镇教师,主要是指武康建成区中小学校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学校后备干部及管理人员;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市、县级名教师和2000年以来被评为县教学中坚、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
(三)支教形式。
1.县域内支教。县域内支教是城镇中小学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主要形式,由县教育局制定支教工作计划,分批实施。
2.跨县域支教。每年选派若干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统筹安排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结对支教工作。
3.骨干教师支教。充分发挥县级以上名教师等骨干在教育、教学、科研和师德等方面的引领带头作用,组织他们为农村教师开发提供优质的培训资源。县教育局每年至少组织二次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
4.学校后备干部及管理人员支教。县教育局要有计划地从办学水平较高的城镇学校,选派部分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校级领导或中层干部(包括学校后备干部)到农村学校任职,指导帮助受援学校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选派农村学校校级领导或中层干部(包括学校后备干部)到城镇学校挂职锻炼,学习现代教育管理经验,增强管理能力。
(四)支教工作方式。
1.全职支教。全职支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带班上课,指导帮助受援学校年轻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全职支教后备干部及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校管理,全面提高受援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支教工作期限为一学年及以上。重点安排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城镇学校教师、后备干部及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参加。
2.兼职支教。兼职支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发挥“传、帮、带”作用,对农村学校在学科教学、学校管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培训、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引领。兼职支教实行累计工作量制,累计达到480个课时视为完成一年的支教任务。重点安排具有高级职称的城镇教师、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县市级名教师和年以来被评为县教学中坚、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参加。
三、强化政策措施,引导城镇教师积极参与支援农村教育
1.参加全职支教的城镇教师只转临时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和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工龄、教龄和教师职务任职年限连续计算,同时享受支教生活费和交通费补贴。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单独安排予以保障。
2.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凡年月日以后出生的城镇中小学教师,在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参评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时,须有在农村任教(或支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其中,晋升高级教师职务要求具有全职支教经历。
3.支教工作实绩作为中小学教师晋升晋级、评优评先和获得科研资助的重要依据。
4.参加高校统一组织到农村学校实习支教且表现突出的德清籍师范毕业生,在本县教师招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5.派出支教教师的学校,要积极帮助支教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做好支教工作。受援地区和学校要妥善安排支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使他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6.派出全职支教教师学校出现的缺编问题通过受援学校派出上挂教师途径解决。派出兼职支教教师的学校缺编问题由学校内部统筹解决。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1.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把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加强领导和协调,全面推进支教工作的开展。
2.县教育局作为支教工作的具体落实部门,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引导和鼓励城镇教师支教的政策,制订和组织实施支教工作计划,并加强对支教工作的检查和督促。每年5月底前制定出具体的支教工作计划,并上报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3.县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各司其职,共同做好支教工作。县财政部门要根据支教工作情况,安排必要的专项经费,保证支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县人事部门要在教师职务评定、教师招录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4.城镇中小学校要按照县教育局制定的支教工作计划,积极动员和组织本校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支教,履行支教义务。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及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精神,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应为适应艺术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师、包装印刷设计师、室内外装饰设计师、设计施工指导第一线岗位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完成设计创意制作、企业策划、施工图、效果图绘制与设计表达,室内空间设计,景观设计与制作等工作任务的能力,胜任艺术设计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具备团队合作、敬业、奉献等职业素质,掌握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岗位必需的主要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岗位工作需求的操作技能和表现技能,并能结合实际进行设计创新,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艺术设计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基本延续教师授课、学生听课;教师布置课堂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课堂教育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课题设计上也是以教师的喜好而设计。学生进行的只是一些虚拟的、概念性设计训练,与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真实的工作过程差距很大。无法培养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职业技能,从而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缺失。为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在专业教学上需要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相结合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过程化”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工作过程化”实践教学是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模式,横向综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结构。基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工作过程化”的实践教学融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室内外装饰设计等知识及技能教学于一体,面向广告设计、室内外装饰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将相关的实践课程,通过 “打包”组合开展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同一设计项目中,共同完成从设计项目承揽、设计方案制作、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的全过程的设计任务。因此,根据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论为依据,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研究,从而增强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摒弃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体系,按照 “能吃苦、能奉献、能合作”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校企合作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体系重新构建工程中,邀请相关行业专家、企业经理和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专题会议,一起对职业岗位群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确定与其相对应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就业现状,通过调研和研讨,学生进入企业后主要从事室内设设计和平面设计工作,职业岗位分别是室内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 如室内设计师岗位,其岗位核心工作任务为:客户接待、业务洽谈;对企业(客户)意图进行分析;空间功能规划;量房收集技术数据;创意构思、绘制草图;装修资金投入分析;设计图表现与制作;装饰材料选配;装饰色彩设计;照明布置;陈设设计;平面、立面、顶面、分部施工图设计、装饰施工检查预验收等。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岗位职业能力为:项目承接能力、沟通洽谈能力、现场勘探能力、策划能力、设计与创意能力、设计表现能力以及检查验收能力等。最终确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课程主要为:AUTOCAD制图、3D效果图表现、室内设计、装饰工程概预算、装饰施工工艺与材料等课程,形成一套完整的岗位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2.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按照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重新构建与组合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下面通过室内设计师岗位教学内容分析表可以清晰地展示工作过程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合规律。但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讲授时,应选取与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知识进行组合。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依据“工作过程化”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打破“填鸭式”教学方式。形成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
构建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把“工学交替”的教学思路体现在整个教学安排过程中, 1~4学期在校内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设计技能,重点强化专业设计实用技能训练,通过课堂设计训练、命题设计创作、以赛促训等多种技能训练方式,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设计操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5~6学期安排学生进行校外实践基地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企业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与管理,边干边学,既让学生提高了专业设计技能、又使毕业生了解了企业的需求、方便了学生就业,实现了专业办学与企业、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
实施教学过程中的任务驱动教学、项目导向教学:实施专业教学过程中,在每个实训项目的制作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每个实训项目就是一个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任务驱使,使学生掌握整个设计项目完成的全部制作过程,进而掌握所学知识和设计技能。
根据合作企业公司实际业务项目,按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选取较有代表的工程项目构成教学情境,如广告宣传册设计、家居室内设计等,并按照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置为“项目准备项目策划项目详细设计项目实施”等教学主题单元,每个教学主题单元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评估”五大步骤实施教学。教学中,由专任教师+企业设计师+学生成立项目团队参与或承接企业实际设计任务,采用现场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把理论教学和实践实教学紧密结合,在真实环境中学习专业设计的知识,掌握职业能力,养成职业素养。
4.构建校内外实践实训平台
“工作过程”实践教学模式需要真实环境作为平台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实现的主要途径主要有:
(1)建设具有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校内实训基地。在开展教学训练时,受学生数量、训练设备、训练项目等一些因素影响,无法全方位进入企业环境进行教学,而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是最好的满足教学需求、培养学生技能的平台。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体现专业性、真实性和生产性,主要途径可以将外部企业引进校内,或者建立生产性设计工作室,同时建立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如平面广告工作室、室内景观设计工作室、艺术动画工作室,让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进入专项工作岗位环境进行学习,通过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真实的管理考核制度,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岗位职业能力。
(2)校企合作,构建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平台。校外实践基地是艺术设计“工作过程化”实践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通过进入企业,让学生在设计岗位上,通过企业设计人员的带领与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工程的设计制作。使学生在企业中可以极高的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通过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共同开展工作岗位分析,结合艺术设计行业高技能人才能力结构和职业标准,确定实践环节教学目标,依据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工作技能的要求遴选实训内容;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将实训内容模块化、项目化;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实训指导书;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做中教,做中学”的原则选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设计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企业参与的实践环节考核方式;校企共同制订集技术与设计于一体的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实训教学大纲,从而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过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解决学生培养与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通过“工作过程化”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猪病防治》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是融猪生产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致力于解决养猪生产和猪病防治过程中提高养猪技术,预防猪病发生及防控猪病的难题,与养猪业的发展、猪肉食品安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紧密相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是中职教育改革的要求,利用我校建立示范校的契机,畜牧兽医专业对《猪病防治》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从现代养猪业需要入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为主线,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适应现代养猪业和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积极研讨、设计并实践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一、《猪病防治》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只有对工作过程实施系统化设计,才能在满足社会或职业的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求,进而实现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
(一)设计理念
《猪病防治》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将突出以下几点:
1、以职业教育为出发点,理论和实践想结合。以理论知识满足工作需要为前提,少而精,压缩猪病防治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将一部分课堂理论教学放在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完成。
2、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基础。注重课程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使课程内容符合实际工作需求。
3、突出优势,有所侧重针对性强。分析畜牧兽医高职学生的优势,典型专业技术岗位的特点,对准市场压力拓展就业,对准市场需求办专业,对准猪病防治岗位设课程,对准职业能力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把侧重点放在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4、校企合作,按市场需求设计。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依据企业需要什么知识,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去设计课程。与企业联手,做到与企业零距离的接触、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谋发展,企业给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学校给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5、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采用引导式教学,通过大量的课程讨论、分组协作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认同感,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开展社会调查、行业调查、市场分析、就业分析、职业资格培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猪病防治》课程设计的针对性
第一,教学内容针对养猪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猪生产岗位猪病防治工作任务的需要设计。第二,针对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脱离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避免平辅直叙的冗长讲授,增强教学趣味性,将课堂教学融入实践教学。第三,针对畜牧兽医中职的特点,加强防治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做到实践技能操作娴熟。第四,针对猪生产过程不同于其它行业的特点,课程教学围绕猪这一活体动物进行,首先让它存活下来,不要发病死亡,在此基础上再探讨猪的生长与效益问题。第五,针对养猪行业脏、累、臭的特点,注重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能吃苦的爱岗敬业精神。
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编排
1、设计方案模式。在《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编排时,根据前期行业、企业调研,基于对养猪职业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在课程开发设计过程中,广开思路形成课程开发设计方案。可以工作项目为载体,按照生产环节设置学习情境根据猪场生产与管理各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典型工作任务与项目搭建课程结构,以场、种、养、管、防、治工作项目和实际生产工作环节发生顺序设计学习情境,按中等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培养的要求和特点,结合现代养猪生产与猪病防治的临床实践,吸收先进成熟养猪技术与成果,优化重组设计课程内容。
2、理论与实践课时安排比例合理。例如,总学时126学时,理论教学52学时。多媒体教室上课,有实物和标本,边讲边展示;实验室上理论课,先讲后做;养殖示范场上理论课,边做边讲,实训场(种猪场)上理论课,讲讲做做,做做讲讲,汇总共性的问题,集中在课堂上再讲。实训教学安排40学时,兽医站实习教学30学时,通过兽医站门诊病例治疗的实习,弥补一些见不到的病例。肉联厂实习教学30学时,在肉联厂屠宰加工过程中,学习对猪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检疫和相应的无害化处理。顶岗实习教学34学时,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掌握实际生产中每一个岗位中,常见和多发的动物疫病,如何处理这些疫病。
3、校内和校外实训结合
学校与玉林春茂集团等公司校企合作,他们公司的猪场是按照现代化养猪生产工艺建起来的高要求、高标准的种猪场,猪场设施齐全,场技术力量强,拥有大中专毕业生员工,科研仪器设备先进,为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开展养猪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场所。另外,在养猪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直接参与养猪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去,综合应用在学校所学知识指导实习,验证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想法。通过理论、实验、实训、实习等课程学习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综合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提炼精华,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1、校企合作带动实践学习。2013年我校分别到广西养殖龙头企业广西巨东公司、广西春茂公司、广西扬翔公司进行了校企合作签约、揭牌仪式。这些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实战演练,不但使自己得到锻练和提高,而且给企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顶岗实习的学生,熟练后能独当一面,成为企业的一名临时放心的员工,学生也还能得到一份报酬。
2、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中职学生文化水平相对高职来说不高,所以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易掌握。针对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认知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尽量关注养猪业最新动向和最新实例,如新设备、新技术、新品种、新疫情,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优化考评考核制度
考核检查是评定学生学习效果和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方法之一,改进考评考核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课程设计时依照突出能力、注重操作、讲究实用、培养创新的原则,坚持知识与能力、人格并重,大力推行多元化考核办法,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技能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校内理论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以此全面考核学生的生产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工学结合的实现,促进教、学、做的有机融合,强化学生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8-2-0070-02
手机作为现代人沟通和交流必备的设备,已经是最近十年来互联网科技对人们工作和生活影响最深刻的事物,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代表,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形成的手机文化也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潮流文化。这种文化冲击和影响着高校青年学生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手机文化特点分析
手机文化是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的高速变化,还体现了现代人对高质量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智能手机真正跨越了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使用、操作便捷,与人几乎形成了形影不离的关系,是带着温度的媒体。[1]“手机文化已经成为改变和影响人类生活和意识形态的一种新兴文化”。[2]它使人们使用互联网变得更加便捷,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用户的体验和自主参与性越来越强,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展示自我的迫切愿望,符合青年人猎奇的心态和娱乐化的生活态度。作为手机文化的承载者,手机自然成为当前大学生获得信息、体验成就感的第一途径,智能手机完全满足了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APP、需要的信息、交流对象、喜欢的游戏、做微商、甚至设计推广自己和自己的特色产品,给人们创造了表达和交流的空间。同时这种空间不受时空限制,让手机持有者有了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青年大学生更是趋之若鹜。手机文化把个人的自主性发挥到了极致,契合了现代年轻人的社会心态,成为不可忽视的潮流文化。
当代大学生具有的优点,如:思维活跃、善于交流、有亲和力、活力四射、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强,也喜欢尝试新的事物,具有多样性的价值观和冒险意识,这些特点对于求知若渴的大学生来讲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手机文化的影响下,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时代特点,例如:大学生日常的关注点越来越宽泛化、碎片化,精力难以集中,大学生的钻研精神逐渐缺失;具有自主选择、高速传播的手机文化使学生们的思想更加不稳定,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甚至学生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破,大学生群体的好奇心强、控制力差,尤其缺少新媒体时代学生应有的媒介素养教育等特点。
二、移动互联网视域下手机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模式的考验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文化是通过大学生自主选择的一种潮流文化,手机具有强大的娱乐、消费、沟通、媒体、搜索、商用等功能,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据调查,目前高校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更多的是用于消费和娱乐,很少有同学利用手机带来的便利进行学习,同时移动互联网使多样的价值观每时每刻都在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这些信息,涉世未深的学生很难理性面对、客观分析,导致他们更容易盲目地相信和不加证实地传播,容易使虚假消息在网络世界呈几何级数的爆炸性传播。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以人际传播为主要手段的灌输、课堂讲解、面对面谈话这些纯粹以师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等单一的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和手段已经很难让学生信服。手机文化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使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革,这种变革对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
(二)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挑战
手机文化之所以成为当下的流行文化,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会受到影响,正因其借助现代传播手段,适应了当代青年人追求新奇特的心理,所以在校园中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长期受到手机文化的影响,会使大学生丧失精神追求,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人甚至失去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产生冲击,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倾向、行为准则和是非判断能力欠缺,[3]手机文化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据调查95%以上的同学都有上课被手机打扰或者期间看手机的经历。手机带给大学生的是内心的孤独和虚拟的成就感,其必然导致学生之间的面对面沟通越来越少,虚拟世界成为多数学生的心理安慰。不少学生精神世界空虚。手机文化也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文化,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甚至成为扰乱高校大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罪魁祸首,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带来挑战。
(三)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媒介素养的挑战
互联网带来了资源占有的公平性,这种公平的获得信息资源的形式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设备获得知识和信息,他们对于网络的实际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他们熟练运用手机互联网、APP的使用能力也很高,但却对一些迷惑性较强的信息缺乏提防意识,容易接受误导而出现错误的认识和价值判断,使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和多元化,[4]这就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挑战,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媒介素养水平还不是很均衡,很多年龄偏大的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低,还难以适应青年人的网络化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对移动智能设备的使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移动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利用手机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一)高校教师要具备移动互联网思维,成为校园先进手机文化的引导者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经变成了人与外部世界连接的超级终端,可以想象,防范能力不强、媒介素养不高的学生随时在线、随时分享传播信息,如果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不适应这种快速的传播和分享模式,提高自身应用移动互联网设备的能力,还是单一地依赖传统的人际传播手段,其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高校在加强教师运用网络技术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分析判断能力,教育学生理性对待敏感事件或没有依据的信息,杜绝不加分析地分享和盲目传播引发突发性事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要具备移动互联思维,坚持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在手机互联网条件下针对学生思想出现的问题做出迅速反应,力图使自己成为校园先进手机文化的引导者。教师的角色还要从传统的说教者变成符合时代潮流的学生的良师益友,学会通过网上、网下、网言、网语和学生互动,学会在互动中实现师生的平等沟通,达到帮助学生突破思想困境的目的,最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成为先进校园手机文化的引导者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的思想政治引领者。
(二)高校教师要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变革,利用手机文化搭起思政教育的新平台
移动互联网准确快速且便捷地展现出来的资源,其特点就是传递迅速、数量巨大、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声音视频共享、不受时空限制等多重优势,与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求高校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潮流文化特点,把手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新的互动平台。国内一些具有先进理念院校已经敏感地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变革,认识到手机文化对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划时代的变革,并通过学校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讲,多数院校发展缓慢,虽然进行了一些革新,但基本都流于形式。高校必须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视域下手机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教育者的培训、学习和实践,建立与手机文化相适应的手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整合多方面网络传播的资源,改进单一的人际传播的教育方式,利用现代即时沟通工具与现代传播手段,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1]这样才能应对高速发展的手机文化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高效地利用手机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
移动互联网视域下手机文化的多元性和大学生的思想不稳定性,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适时给予大学生合理地引导,通过不断对学生进行移动互联网的媒介素养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通过培养大学生独立判断信息价值能力,引导他们对纷繁复杂的手机媒介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和表达,实现大学生思辨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升,帮助他们汲取优秀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同时培养他们坚持不信谣、不传谣,坚决拒绝作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者,让自己在手机信息传播过程中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时时处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手机文化严重挑战大学学风建设的情况下,必须建立相关制度,对课堂、集会、学习等时间,建立有针对性的手机使用的约束机制和规范,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培育学生对学校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认识,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王艳.基于手机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
一、实习支教,管理先行
初到五指山,挑战巨大。实习支教点分布在黎苗族山区的各个学校。山区自然环境优美,生活条件却十分艰苦:难耐的酷暑、破旧潮湿的简陋宿舍、满室的蚊虫、彻夜鸣叫的壁虎,碰上台风天暴雨冲断水管,我们只能连续几天用水桶接雨水做饭。艰苦的生活条件,是我们要克服的首要难题。
除了要尽快调整自己的状态、适应当地的生活,我们还要在实习支教期间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站稳“根据地”,否则,得不到当地师生的认可,实习学生得不到锻炼,我们的实习支教也就失去了意义。
一边是生活的艰辛,一边是学习工作的艰巨,我认真考虑筹划,试图建立一个有效的、完备的管理系统,以达到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的目的。
能否克服生活上的困难,能否教好书、上好课,自身能否得到提高,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踏实肯干。因些,我把“态度决定一切”作为支教团队的工作理念,要求实习学生时刻牢记。我们还确立了“日汇报,周共读,月叙事”制度,建立了“博客(微信公众号)、QQ群、工作简报”交流平台。日汇报,即实习支教小组的组长每天早上七点前以短信方式汇报工作;周共读,即全体学生要在每个周末集体共读教育学、心理学经典名著,以深刻理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月叙事,即每个实习学生在月底要撰写当月生命叙事,自我反思。
此外,我坚持每周写一封“致实习支教同学的信”,分析共性问题,指导教育教学,聚焦榜样故事。日积月累,已经写了二十多万字,即将成书出版。
实习支教的学生每学期换一批,为了做好交接工作,我组织编写了十五万字的《五指山实习支教全攻略》,要求来五指山实习支教的实习学生在校内岗前培训时认真学习,以便尽快进入工作
角色。
六年来,这套管理系统有效运作,帮助我安全顺利地带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度过他们在五指山的实习支教岁月。
二、实习支教,教学是核心
如果说管理系统是保障,那么提高实习支教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则是最核心的任务。实习支教的学生分布在不同学校,并配有当地教师具体指导其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山区学校的教育水平毕竟和城市学校的教育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仅仅依靠当地学校和当地教师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实习支教队必须给予实习支教学生专业的帮助和
指导。
于是,我一头扎进教室,每学期进行三轮听课,第一轮听全部实习学生的课,摸底了解;第二轮,有选择地听,重点听教学能力较弱学生的课,督促帮助其尽快提高;第三轮,则是选拔优秀学生为其他实习支教同学上公开课,鼓励榜样,相互交流。
除此之外,经过与教育局师资培训中心、教研室沟通,他们把实习学生纳入他们的年度工作计划中,让实习学生参加教育局组织的各种教师培训,并定期邀请五指山市中小学名师为实习支教学生上公开课,方便学生向名师请教
学习。
实习支教的学生大多是初登讲台,缺乏教学经验,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理念不熟悉,面对的又是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足的农村孩子,往往会在“三把火”的热情过后,陷入困境,唉声叹气。为此,支教队组织了“相约周末”共读活动,每个周六晚上,全体学生通过网络,在线讨论研读教育学经典书籍,每个月的最后一周则是讨论经典教育电影,如《放牛班的春天》等。那时,我随身携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每到一处,就结合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一章,与学生们共读讨论。通过共读讨论,许多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理论对现实的巨大指导作用,纷纷由原来的被动阅读、认为无用,转为主动阅读、觉得很实用有价值。实习支教学生黎培刚一开始不喜欢共读,结果到实习结束时,他对下一届实习支教同学说:“你们一定要享受一下郝老师组织的共读
活动。”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网络,邀请全国的中小学名师举行“与名师相约”远程在线讲座,让实习支教学生与名师直接交流,开拓眼界,丰富知识,破解疑惑。比如,我们邀请淮安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特级教师孙静作小学课堂管理方法讲座,邀请石家庄市宁安路小学优秀教师刘丽赏作关于儿童阅读的专题
讲座。
经过一个学期的历练学习,实习支教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期末考试中,实习支教学生所带班级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实习支教,德育与智育并重
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中部山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民风淳朴。但受历史、自然和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长期以来,这里的教育状况薄弱,家长和学生都不太重视教育,学生的生活习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都很差。校园里,学生迟到旷课、赤脚乱跑、随意打闹,不认真听讲;放学后,学生要么是下河游泳、四处玩耍,要么是回家干农活、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没有时间和精力复习功课。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学生和家长都不在意。
逐渐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后,我们认为,如果仅仅盯着学生的应试成绩,而不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太大的影响。身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于是,我带领实习支教学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为目标,大力抓养成教育。
首先,我们开展构建书香班级活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当地学校原有的图书资源十分稀缺,为此,忻州师范学院在全校发起爱心捐赠活动,共集资捐款200万,为每所实习支教学校建立一间爱心图书室,解决了学生没书可读的难题。实习支教学生在每个教室均建立图书角,方便学生随时阅读。
我指导实习支教学生开设“晨诵、午读、暮省”课程,把阅读纳入课程之中;开展新教育实验中的“每月一事”活动,培养学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习惯;每月组织集班会、表彰会、家长会、仪式为一体的“月末庆典”,聚焦榜样,让课程具有生命的光辉。
经过一批批实习支教学生的坚持和努力,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习惯都慢慢发生了变化。通过开展这些养成教育,实习支教学生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