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2-10-03 18:03: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169-02

一 趣味识字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1.趣味识字教学的概念

趣味识字教学是一种以“趣”为主线的教学形式。它的教学依据为: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教学目的为:激励儿童的识字兴趣;教学方法为:采取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手段;教学意图为:让识字过程变呆板为活泼,变枯燥为神奇、变被动为主动。儿童在识字过程中始终兴趣不减,情绪乐观、乐学乐见。

2.趣味识字教学的特点

第一,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趣味识字法一般适用于6~7岁的初学儿童,这类儿童一般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如爱玩、好动、不能集中于一种事物,喜欢形象的、直观的、有趣味性的东西,而对于静止的、抽象的、枯燥的东西感到反感。而趣味教学法,就是抓住儿童的这类心理特点,根据汉字的构成规律,选择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儿童更加直观的识字。如“瓜”字,儿童很容易漏掉其中一点,有的还会认成“爪”字。如果我们给学生亲自拿来一个西瓜,学生就会立刻情绪高涨。再给学生画一幅结西瓜的藤蔓,让学生知道“瓜”字的构字来源,让他们明白这个点实际上是瓜藤上结的一个西瓜。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深刻记住“瓜”的下面有一个点,否则便无西“瓜”可吃了。

第二,迎合儿童的识字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由于处于学习初级阶段,兴趣对他们来说更加重要。他们年龄小,喜欢表现自己,如果产生主动喜欢汉字的兴趣,那么对于汉字的习得将会大有益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多样有趣的形式来迎合儿童识字的兴趣,如猜谜语、识字儿歌、做游戏、图片展示等,做到师生互动,让孩子们把课堂当做学习的乐园。

第三,有利于拓展儿童思维。识字本身是一件枯燥的活动,容易让人产生消极情绪。如果儿童只是被动识字,那么效率就会很低,而且思维发展也会受到很大限制。作为幼儿

园大班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识字,更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挥想象力,不断活跃思维、拓展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全面发展。

二 幼儿园大班趣味识字教学的案例描述

在幼儿园大班的识字教学中,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个融合时政内容教授学生识字的教学方法。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和孩子们一起玩“字宝宝”游戏。首先我展示一个特别的字宝宝给孩子们,然后把它与最近中国发生的热点新闻相联系。下面笔者就展示一下这个识字活动的教授过程。

1.从文字引出新闻

第一,认识并理解“旱”。(1)出示并认识“日”这是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2)出示并认识“干”这是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这两步教师分别出示图片帮助幼儿直观感知。

第二,从“旱”引出中国西南大干旱。(1)提问:如果把“日”和“干”放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字?又表示什么意思呢?(幼儿自由猜测)(2)讨论新闻:“贵州、四川地区大干旱”。

提问:最近报纸、电视上都在报道一则新闻,发生在我国西南部的四川贵州地区,谁知道是什么事情?(教师结合地图、图片等讲解新闻主要内容。)

提问:现在再请大家来猜一猜,我们刚才出现在黑板上的这个字是什么字?为什么?引导幼儿组词。

2.以新闻加深文字的理解和认识

引导幼儿解读文字“旱”。

提问:谁能说说“旱”为什么要这样写,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干”?

3.根据“旱”字再次认识新闻内容

提问:听了这个新闻,认识了这个字,你有什么感受?看到这个字能让你想到些什么?

案例分析

1.对“日”字意思的理解

对于“日”字,孩子都不陌生,可以准确读出并组词。但在问及“它是什么意思”时,孩子们并不能够快速而且正确的回答,显然对该字的意义还不明白。笔者先让知道的孩子回答,然后让其他孩子学习和补充,并对他们的回答予以表扬。然后根据本次教学活动的目的,以太阳和时钟的图片作为道具,笔者引导孩子做出两个解释:一是表示太阳;二是表示时间,即一天。

2.融入新闻讲授“日”和“干”的合体:旱

当把“日”和“干”放在一起时,孩子并不能认出这是什么字,但思维比较活跃,纷纷做出自己的猜测。这时,笔者就给孩子们出示四川地区太阳高照、地面干裂的图片,以及孩子们站在干裂的土地上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的新闻图片,并给他们简单描述了西南地区旱灾的情况。孩子们对图片都非常感兴趣,听的也十分认真。讲完后,让幼儿再次对这个字进行探讨,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已经能够想到这是“干旱”的“旱”。

3.讲解“旱”字的意义

笔者肯定了孩子们的猜测,然后教授孩子们准确的读音与含义。接着笔者抛出问题“谁能说说‘旱’为什么要这么写,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干’?”孩子们思维活跃,且回答妙趣横生,如“太阳公公整天在上面晒呀晒呀,雨婆婆又不来下雨,地面水分就被太阳公公晒干了,所以就有干旱了。”还有的回答:“太阳天天晒,日日晒,时间久了就把水晒干了,就干旱了,太阳也太不讲道理了。”笔者一一点评了孩子们的解释,并以白岩松的比喻做总结,“因为这事是太阳干的。”孩子们都笑了。

4.结合“旱”字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新闻内容,加深印象

孩子们认识“旱”字后,再让他们看新闻、谈感受,加深印象。孩子此时对图片不止是感兴趣,而是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的说:“地面那么干旱,怎么长禾苗呢?”“那个小孩好可怜呀,因为干旱都没有水喝了。”,“我们这儿幸好没有干旱,我们要是能帮帮他们就好了。”

总之,通过“旱”字和新闻内容的结合,孩子们对“旱”字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也会用来组词造句,是一次成功的趣味识字教学。

四 幼儿园大班趣味识字教学方法及建议

上述案例只是幼儿园大班趣味识字教学中的方法之一,融入当今时政新闻,对学生进行趣味识字教学。这个方法的灵感在于“教育来源于生活”,任何教学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实践在教育理论中的体现。把时政新闻融入幼儿园大班的趣味识字教学中,让孩子们在了解中国汉字的同时,更了解中国的生活,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除了融入时政新闻的识字教学方法,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类趣味教学方法。

1.其他趣味识字教学方法介绍

第一,趣味游戏识字法。根据幼儿园大班学生爱玩、好动的性格,趣味游戏识字法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打牌游戏、识字表演等。如打牌游戏,可以把生字制成牌形生字卡,在课堂识字中,可以同学间互玩打牌游戏,一边打牌,一边读出字音,再组词,从而学习生字。

第二,童谣儿歌识字法,儿童最喜欢念童谣、背儿歌,因为童谣、儿歌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较容易记。除此之外,还有形象趣味教学识字法、猜谜语、说笑话趣味识字法、联想识字法等,只要教师肯思考、多动手,就会给幼儿识字教学找到无穷的乐趣,会在趣味识字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2.对幼儿园大班教师提出的建议

幼儿园大班教师作为孩子们初步学习汉字的领路人,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且要不断创新。创新是一切进步的源泉,教师在趣味识字教学方面应该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探索,以更新更有趣的教学理论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此外,关于趣味识字教学法,教师要针对比较高雅的兴趣,而不能为了教学识字而带来低级庸俗的兴趣。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喜欢模仿,如果兴趣的切入点选取不当,那么孩子们就会朝错误、庸俗的方向发展,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篇2

本领域内容在选材上力求体现并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通过活动解决幼儿生活中遇到的 问题,让幼儿观察自己的生活、对生活有兴趣。纵观大中小班,本领域编写特色如下:

主题一围绕"我"的线索开展。从认识自己这个个体,让幼儿发现小时候自己的身体特 征、与同伴初识的陌生、刚入园的胆怯,到成长中的"我",发现自己长大的变化、自己与 同伴的区别、自我服务的乐趣,最后是长大的自己,可以照顾弟弟妹妹的自豪、身体发育带 来的变化以及寻求与同伴相处的方式等。以幼儿个体为中心,逐步扩大他们对外界的认识和 了解,促进幼儿适应集体生活,保持情绪愉快。

主题二围绕"秋天"的线索开展。从认识了解秋天的水果、秋天的气候、秋天身体的自 我保护,到了解秋天蔬菜的多样、秋天的节日风俗,最后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等,让幼儿 学会感受变化,在变化中有所发现和获得。

主题三围绕"生活"的线索开展。让幼儿从学习吃饭穿衣、打招呼、与同伴游戏,到自 己知冷暖、会穿衣、学合作、知安全,最后是知道均衡饮食、了解男女有别、帮助成人做力 所能及的事、关注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等,让幼儿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身边的 人或事。 主题四围绕"冬天"的线索开展。让幼儿从知道不怕寒冷、雨雪天保护自己,到了解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幼儿园指导纲要》为指针,紧紧围绕本学期市区托幼办及本园办园务计划,深入课程改革,优化幼儿一日活动,扎扎实实落实大班班级、教育教学及保教计划,提高组织活动和教科研能力。以园本教研为核心,科研课题为载体,立足本园特点,认真致力于研究教师实践中的问题,利用每位教师的优势,互帮互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我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工作重点:

1从养成教育入手,认真观察孩子,用心了解孩子,树立“一切为了幼儿发展”的教育理念,建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学模式,努力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2、加强园本教研建设力度,在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实效性方面作有效的探索。充分发挥年级组的功能,敢于创新,拓展教研工作新思路,不断改进教科研活动模式,在活动中进行实质性的探讨、研究,提升本年级组的教科研水平。

3、开展各年级组互相观摩研讨活动,做好幼小衔接的各项准备工作。

4、做好本年级组的保教协调工作,以便开展正常有序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现代化教育设施的运用,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能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5、组织好每周六和备课时间的教科研活动,教研组成员积极开展“研讨课”、“研讨幼儿生活问题”活动。

三、本学期工作目标及措施

1、教师之间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活动要紧紧围绕:问题的产生——如何解决问题——反思教研活动过程等,在内容上要形成专题化、系列化。随时写出有意义的教研总结。

2、利用业余时间,扩大教师的视野,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给自己充电,学习别人的长处,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经常翻阅《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幼儿杂志,加强对园本教研的研究。

3、平时班与班之间进行预约交流学习。探讨平时教学活动得失,鼓励教师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勇于创新,按照园务计划,期末撰写有质量的教育随笔和案例分析,

4、做好家长工作。设计家长园地版面,做到美观新颖,题材多样。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时填写《家园联系手册》。本学期继续召开家长会和家教座谈会;利用环境创设展示幼儿在园活动情况,在工作中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唤醒家长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家长主动参与、积极合作的热情,为幼儿园献计献策,使幼儿园与家庭融为一体。

四、具体工作安排

1小丑鱼

2小猪学跳绳

3我的责任区

4 祖国妈妈特有的

5祖国大家庭

6中秋节7

甜甜的糖果

8太阳公公的忠告

篇3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安全教育的概念

安全教育,主要是指遭遇突发性的事件、灾害性的事故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一种教育;当自己的生命财产受到危害时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的能力、健康心理的状态以及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

(二)安全教学的概念

安全教学是连接素质教育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纽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卫生保健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自身卫生习惯,形成其乐于遵守和维护公共卫生的道德思想,有助于幼儿提高卫生的意识,加强自我的保健能力,因此可以促进大脑的正常发育和多方面发展,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特性,为学生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

二、研究过程

(一)访谈的过程与反馈情况

本文的幼教工作者们主要指的是幼儿园的园长以及幼儿教师。在笔者访谈的过程中,幼儿园园长们针对园所的安全教育问题表示了比较重视的态度,并且在这十二所幼儿园中多数园所的走廊墙壁上挂有相关的幼儿园安全规章制度。以下是访谈的片段:

安安幼儿园园长:每个幼儿园的头等大事就是保证幼儿们的安全和健康,我们都知道幼儿们个个都是活泼好动,对任何事情都满是好奇,安全知识也有限,于是很多安全问题便不可避免,所以我们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内容就是防止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保障幼儿们在园安全。所以我们园长们最担心最头痛的就是幼儿们的在园安全问题。

(二)观察的基本情况分析

在对幼儿园幼儿的观察中,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安全教育大多数都是以教师的说教这一种方法进行的。在幼儿下楼时,教师会提醒幼儿要按秩序下楼,不要乱跑,不要在楼梯上打闹。在幼儿做游戏的时候,教师会提醒幼儿们,不要拥挤,要按游戏的规则进行。在幼儿午休起床的时候,教师们会提醒要注意下床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急,不要摔到,避免踩到下铺小朋友的身体。在幼儿吃饭的时候,教师会提醒幼儿要慢慢吃,不要狼吞虎咽,不能挑食,要细嚼慢咽等等。这些所有的事情,教师们都一直在叮嘱,要求幼儿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但是其作用却并不是很明显。从下面的观察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在我们幼儿园的一次游戏观察当中,“在室外活动的时候,玩的是接力球的小游戏,在等待的队伍里,一个小女孩拿出了自己带的一个小瓶子,里面有五颜六色的糖豆,因为她在老师的后面,老师没有察觉她的小动作,她还分给周围的小朋友吃,人多了被老师发现,老师暂时没收了小瓶子,对小女孩进行严厉的批评”。幼儿园教师一直强调不许带小玩具或者小食品来幼儿园,但是在实际的观察中笔者见到一个大班一天之中有6个幼儿带了自己的小玩具或者吃的东西,教师反复强调的事情却根本不起作用。在现实生活当中,单调的反复对人的刺激会越来越小,同样,单纯的说教也容易使孩子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对教师的话不感兴趣,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三)案例分析

在我们幼儿园大班演习的一次以雷雨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当中,教育的目标是:懂得雷雨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了解雷雨的天气不可以做的一些危险的行为,知道在雷雨天如何安全避雨的方法。但是在对这个班的幼儿进行安全知识的调查时,当问到在雷雨天气时可以在树下避雨吗?100%的孩子都肯定的回答说是不可以,但是再接着问为什么不可以在树下避雨时,66.67%的幼儿都不知道原因,知道正确原因的幼儿有的是在书上看过,还有的是家长告诉的。有的幼儿甚至回答“雨点从树叶里会掉下来滴到头上,小朋友会感冒的”有的回答“下雨了要赶紧跑回家,回去晚了妈妈着急的”,因此说制定安全教育的目标一定要从细节开始,从浅到深慢慢的推进。不能让幼儿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个案例也反映了老师在对于安全教育的目标上的模糊,是没有合理的将安全教育的目标传达给孩子的。这个也是需要老师进一步的认清安全教育的目标。

三、研究结果分析及教育建议

(一)研究结果分析

1.对安全教学的概念模糊,2.安全教学的目标不统一,3.教学内容刻板跟着教材走。

(二)教育建议

1.教学目标定位明确,2.教学内容源于生活,3.实施方法借鉴生活,4.学习经验用于生活,5.编写使用生活化教材。

结语

安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可以说安全就是生命。尤其是对于孩子们,因为他们的身体发育不成熟,更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他们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为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纲要也明确要求“改善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早期儿童事故频繁发生,不仅要重视加强儿童的关怀,它使我们意识到安全教育对儿童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丽.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J].科学之友(B版).2014(01)

[2]宋秋容.幼儿安全教育的途径[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5(07)

[3]宋丽娟.浅淡幼儿安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

[4]徐改改.幼儿园安全教育出现隐患原因初探[J].成才之路.2014(04)

[5]马霞.浅谈如何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5(04)

[6]谢丰华.儿童安全意识的培养[J].江西教育.2015(01)

篇4

音乐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发展幼儿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歌唱活动就是音乐活动中幼儿用来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是音乐教学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的直接手段。歌唱活动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是,在我国培以及实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歌唱活动的开展中,很多老师遇到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所以我选择这个课题来研究。首先,在歌唱活动时,有的老师会要求孩子唱歌时要面带笑容,唱的声音要好听,并且还要把感情唱出来。可是孩子们的表现却显得有点被动,有些孩子还能按照老师说的来做,有些孩子还是无表情的重复唱。当老师问孩子们对歌曲有什么样的感受时,他们的回答都会是喜欢,但我觉得这个词从孩子口中说出不太像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其次,有的老师认为唱歌是最容易进行的,只要自己会唱,孩子就会跟着模仿。那么这样的话,歌唱活动的目标就仅仅是把一首歌教会,让孩子能明白歌词的意思就可以了。所以在上一歌唱活动过程中,导入欣赏、分析歌词、教唱歌曲便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这堂课的所有环节。幼儿是学会了歌曲,但歌唱活动的价值却并非只限于此。另外,有一些老师还是专业声乐老师,所以老师重视的是幼儿歌唱技能的训练。在活动过程中很严格,反复练习,反复强调,这样其实是打消了孩子对唱歌的兴趣,从而让幼儿产生了排斥,所以老师也忽视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文重点是针对大班幼儿这一年龄阶段的歌唱教学进行研究,为什么我会选择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如下:

第一,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已经有了一些歌唱的经验以及比较好的歌唱条件。对于小班幼儿,一个是由于他们年龄太小,还有他们的音准有所欠缺,音域也比较低,歌唱活动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幼儿喜欢唱歌。在中班的幼儿,他们的音准还算稍微好一些,音域也相对宽一些,但对于有些难度比较大的歌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中班主要强调更多的就是对音准和节奏的把握。到了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些对音乐的基本掌控能力,音准音域都会好很多,包括在理解歌曲和肢体表现上,对一首歌曲的感受也都有了一定的能力。第二,大班是幼儿园中的最高年级,大部分幼儿毕业后就会直接进入小学一年级,在音乐方面的学习与小学音乐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大班的歌唱活动对幼儿进入小学音乐课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展好歌唱教学活动也是对幼小儿童衔接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的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研究和推进,歌唱教学的发展也有了新的教育要求①。就不仅仅只是要让幼儿学会唱歌为目的,而是要将幼儿自身对一首歌曲的理解、感受、表现及创造作为重要培养内容。幼儿将自己的情感带到歌曲中去,就会使一首歌曲更有生动从而使歌唱教学更有意义。

对于幼儿园大班孩子来说,用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以及自己去创编歌曲,这些也都是在新的课程改革以及《纲要》中所提到的。作为现在的幼儿音乐教师,当然也要根据这样的任务目标,在歌唱教学中去积极研究与探索、大胆实践。可是在实际的大班歌唱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我从大班歌唱教学的现状着手进行了研究。

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论文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本论文的意义及目的。

第二部分分析了大班幼儿歌唱教学活动的现状。

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当前大班音乐教师开展歌唱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为本课题的重点部分,提出了对当前形势下的幼儿歌唱教学的解决对策。

本次研究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法、谈话法。

大班幼儿的听觉能力明显比较突出,他们对声音的运用也更加自如,对音准、力度、速度的控制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基本可以唱准七声音阶的歌曲旋律,而且还知道切分节奏和休止符,还有的幼儿连半音都能够准确的听出来。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尔文很重视对幼儿早期音乐教育启蒙,他采用柯达伊的手势教学法,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听辨音高,可以循循渐进的唱准每个音,从小就培养幼儿“音乐对位的耳朵”。②

1.音域的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的音域已经相对较宽了,可以从C1唱到C2,随着他们年龄增长和语言发展,也能够记住许多歌词以及所唱的歌曲旋律也比较多样化,他们一般可以准确的唱出旋律的音高。

2.音乐创造力的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的创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理解了歌曲的基础上还可以为歌曲创编一些动作,从而将歌曲变得更加生动。而且现在很多幼儿园都配有打击乐器,幼儿还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编配,使歌曲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化。

一、幼儿园歌唱教学的现状分析

本次谈话主要是通过面谈形式进行的,其对象是本人所在实习地幼儿园大班幼儿的一些音乐教师。谈话内容有三个问题,下面就是结合问题、结合与教师的谈话,具体进行以下的分析:

问题一:在开展大班歌唱教学的活动中,您有哪些困惑?

谈话结果:很多老师在开展歌唱教学活动时还是存在很多困惑的,有的老师会说到唱歌前的练声该如何进行?到底应不应该进行练声?有的老师说歌唱活动的环节如何能够巧妙的设计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有的老师提出在歌唱活动中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应如何体现?还有的老师觉得歌唱活动最大的困难在于让幼儿主动去参与活动的方法不够好。

分析: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能够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所认识。从以上可以看出,很多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环节上、在设计教学内容方法上以及师幼互动的方法上存在着困惑。

问题二:在开展大班歌唱教学的活动时,您是采用哪些教学方法的?

谈话结果:通过谈话,了解了教师在开展大班幼儿歌唱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节奏朗读法、欣赏感受法、图片演示法、整体教唱法以及分句教唱法。

分析:通过谈话发现教师在开展大班歌唱教学活动时所采用的方法还是比较多的,但从整体活动来看的话发现这些方法只是在活动的某一个环节上所采用了,对于整个活动的效果还不是很好。有些老师还是会将幼儿唱会一首歌为重点,忽略了歌唱中幼儿的表现、合作、创造的重要性。

家长谈话分析:

本次家长谈话主要是通过面谈形式进行的,其对象是本人所在实习地幼儿园

大班幼儿的一些家长。谈话主要的内容有如下:

问题一:您的孩子会不会把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歌曲唱给自己的家人听呢?

家长回答综述:有一些家长说在家里能听到自己孩子把幼儿园里所学的歌曲唱给我们听,其他的家长则说孩子会显得很害羞,所以也不太愿意唱歌给我们听。

问题二:您的孩子在唱歌的时候是不是会一边唱一边跳?

家长回答综述:少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会将在幼儿园里学的歌曲用边唱边跳的形式去演唱,却有大部分的家长说在家里不太经常看到自己的孩子边唱歌边用动作表演出来的样子。

问题三:您的孩子是否会和您经常谈论一些在幼儿园里学习唱歌时有趣的事情吗?

家长回答综述:几乎是大半部分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很少和家人谈论在幼儿园里唱歌时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分析:通过与大班幼儿家长的谈话,可以看出其实大部分孩子还是很喜欢唱歌的,毕竟唱歌是孩子的一种天分,他们会用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对唱歌是感兴趣的。有的幼儿在幼儿园里学了歌曲,但却不愿意在家人面前给他们表演,可见幼儿园里开展的歌唱活动并没有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大胆表现的能力,也有少数幼儿是愿意把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歌曲与家人分享的,而且是带有动作的表演形式。从家长的回答情况来看,很多家长还是希望老师能在歌唱活动中多给予孩子一些表现表达的机会,让孩子能够变的更有自信,更大胆。

二、大班幼儿歌唱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本人对实习所在幼儿园大班幼儿歌唱教学活动的现状、大班幼儿老师开展歌唱教学的能力以及大班幼儿歌唱的兴趣、能力的分析,我发现大部分的老师都能够认真的去设计、组织开展歌唱教学活动,并且也知道歌唱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但从以上也不难发现教师在歌唱教学活动中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综合以上分析,具体的归纳将如下。

1.作品的选择问题

教唱歌曲是歌唱活动的主要内容,歌曲是歌唱活动主要的学习材料,所以选择的歌曲直接影响着歌唱的质量。对于现在的幼儿,他们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兴趣也越来越广,尤其大班年龄阶段的孩子们,他们更喜欢新奇的、能够吸引他们的事物。他们眼中的世界也更是充满了乐趣和变化,对于枯燥的学习内容是不怎么有兴趣的。然而有些教师在选择歌曲的内容上就没有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去选择,而且选择歌曲的歌词、曲调都不太符合大班幼儿,这就存在了一定问题。

例如歌曲《看谁懂礼貌》,它的音域虽然是八度,可是问题在于它的最高音1(C2)在这首歌曲里面频繁出现。

从案例中看出教师为幼儿选择的这首歌曲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唱起来还是会比较吃力,是有一定困难的。

2.歌唱教学内容形式单一的问题

大班幼儿歌唱活动更多注重的是他们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活动。

例如歌曲《两只小象》:两只小象呦,河边走呀呦。扬起鼻子呦,钩一钩呀呦。教师在教唱这首歌曲时,只是用最普遍的一种齐唱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学唱。

从案例中看出教师在歌唱教学活动中给幼儿教的方法很单一,这样导致了幼儿学的方法也比较机械化。在活动中,幼儿唱歌的兴趣不是很高,所以很多幼儿不愿意给家人演唱自己在幼儿园里所学的歌。

3.导入的环节设计问题

好的导入环节会让老师抓住孩子,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兴趣。可是现在有的老师进行歌唱教学活动的时候,一些孩子的注意力就根本没在老师那里,自己玩自己的,使得老师也没有很高的兴趣去上好这节活动。

例如歌曲《颠倒歌》,教师在刚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主题,和幼儿讲述歌曲中的内容,紧接着就开始教唱歌曲。

从案例中看出,教师并没有为这节活动做更多的想法,没有很快就让幼儿觉得这首歌曲很有吸引力,所以活动刚开始太枯燥。

4.教师的自身问题

在幼儿园里开展的歌唱教学活动其目的不是为了去培养一个歌唱家,对于幼儿的歌唱技能当然也不能做专业性的要求。大班幼儿的音准把握相对于小、中班的幼儿是好很多的,而且他们也掌握了一些歌唱的基本方法。现在有些教师是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外聘幼儿教师,所以她们对于歌唱的知识是非常欠缺的,自身歌唱水平也不是很高,这就影响了幼儿在歌唱活动中学习的效果,幼儿并没有为之所感染,也就没有办法培养幼儿的能力了。

5.歌唱教学价值的忽略问题

歌唱教学活动作为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仅让幼儿去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而且也同时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表现力。有的教师开展歌唱教学活动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幼儿学会歌曲、能够把一首歌完整唱下来,并没有让孩子们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唱歌,让幼儿爱唱歌,愿意唱歌,但却忽略了歌唱教学活动的其他价值。大班幼儿他们的能力已经明显的增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见解,他们的情感也更为丰富。所以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把目标建立在歌唱的兴趣上,而是应该遵循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在歌唱活动中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表现能力。

三、大班幼儿歌唱教学的对策研究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作品的选择,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形式单一,教师导入环节的设计不够丰富,教师自身水平的欠缺,教师对歌唱教学的价值挖掘的不够深入,这些都是当前大班歌唱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那么现在面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提出合理有效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使大班歌唱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促进大班幼儿更多能力的发展。

1.作品的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在幼儿歌唱教学中,合理的选择歌曲其实就是让幼儿唱适合自己的歌曲,这样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一首歌曲是由歌词和曲调组成的,所以我觉得应从这两方面考虑。

歌词方面

选择的歌词内容必须是健康向上的,必须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也就是说,歌词的各个方面都应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歌词的内容只有让幼儿所熟悉以及理解并且能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幼儿才可以用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去演唱歌曲。

大班幼儿他们会对一些押韵的句子、象声词感兴趣,对于一些比较滑稽、幽默的事情常常发笑,例如《颠倒歌》,歌词唱的是把袜子套在耳朵上,鞋子带在头顶上,公鸡会下蛋,母鸡会喔喔啼,小鱼在天上飞,小鸟在水里游,他们就会觉得很有趣,这在我实习代课过程中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教师为幼儿所选择的歌词内容还应该宜于用动作来表现,例如歌曲《小老鼠》,它的歌词内容就很形象,幼儿听了之后就能够用动作表现出来。这样的话歌曲会更容易让幼儿所接受和喜爱。边唱边做动作是他们最为直接以及最自然的一种音乐表现活动,这样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幼儿可以很好的记忆歌词、提高肢体协调性和节奏感的培养,而且也是帮助幼儿表达情感的方式。

曲调方面

为大班幼儿选择歌曲的时候,也要注意歌的曲调方面,比如调的高低、强弱还有长短。在幼儿园里很容易听到有些幼儿在唱歌的时候喊着唱或者是跑调了,其实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教师所选择歌曲的音域是不合适的,虽然可能有的幼儿音域会比较宽一点,但从目前整体上来说,幼儿都不适合唱音域太宽的歌。像大班幼儿,他们的一般音域为c1-c2,但也有一部分幼儿唱到c2这个音的时候会感到吃力,所以为了保护幼儿的嗓子,教师还是要注意选择适合大班幼儿的音域范围。选择的幼儿歌曲速度不能过快,但也不能太过于慢,幼儿他们不善于用太长的气息唱拖长的音,而且大多数幼儿喜欢活泼欢快的歌曲,那也就是说,选择速度中等的歌曲会更适合幼儿。对于大班幼儿,他们的唱歌能力在不断提高,教师是可以选择一些速度稍快的歌曲并且能让孩子们唱出歌曲中速度的变化。节奏和节拍也是教师为幼儿选择歌曲时应注意的问题。大班的曲调节奏可以有少量的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以及切分音符。十六分音符是有一点难度,大班幼儿学习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对提高他们唱歌的灵活性以及唱速度稍微快一点的歌曲的能力有一定的好处。附点音符在歌曲中有特殊的作用,大班幼儿学习带有附点音符的歌曲,不但能够让他们体会歌曲的不同感情,而且也培养了幼儿一定的节奏感。音乐中还有带一些休止符和切分节奏的歌曲,选择这些歌曲给大班的孩子是很有帮的。幼儿期歌曲旋律的结构应该是短小而工整的,一般为大班幼儿选择的歌曲可以有6-8个乐句,不过也可以唱乐句稍微长的或是乐句不是很工整的。

例如歌曲《学做》,这首歌曲的音域有九度,可是它的主旋律是在1-5之间进行的,最高音和最低音处于弱拍,出现的次数也少,唱的时候就一带而过,所以唱起来就不会感到很困难。

2.丰富幼儿的演唱形式

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表达歌曲不同的演唱效果。对于幼儿已经学过的歌曲或者还未学过的,教师应该去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来表演歌曲的演唱方式,帮助幼儿对歌曲的理解,提高歌唱表现力,不同的演唱形式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歌曲中的强弱、快慢等不同表情的控制力都有很大帮助,所以只有丰富了演唱形式就可以为每一个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个幼儿能够很好发展。歌曲的演唱形式就应该有多种多样。

独唱:教师让一个幼儿独立演唱或者独自的表演唱。

齐唱:教师请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幼儿一起整齐地唱同一首歌曲。

接唱:教师将一首歌曲分成几个乐句,由几个幼儿或者几组幼儿轮流一句句的接唱。在这种接唱的过程中,就要使每个幼儿必须集中注意力,使一首歌曲唱得连贯、流畅。这样也就对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像一些结构完整、乐句也划分的比较清晰的歌曲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演唱。

例如歌曲《咚咚锵》,我敲小鼓咚咚,我敲小镲锵锵,咱们两个一起敲,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教师可以将这首歌曲分为四个乐句,将幼儿分为四个小组,一个小组轮流唱一句。

对唱:教师让一个幼儿与另外一个幼儿或者是小组与小组之间以问答的方式唱歌曲中的问句和答句。

例如歌曲《小朋友想一想》,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鼻子长?鼻子长是大象,大象鼻子最最长。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耳朵长?耳朵长是白兔,白兔耳朵最最长。教师可以将幼儿分为两个组,一个组唱歌曲中的问句,另外一个组唱歌曲中的答句。

领唱齐唱:教师让一个幼儿或者几个幼儿唱歌曲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集体唱歌曲中配合的部分。

轮唱:教师分两个声部按照一定间隔先后让幼儿开始唱同一首歌曲。

例如歌曲《欢乐颂》,蓝天高高,白云飘飘,太阳公公在微笑。教师将幼儿分为两个组,先引导第一组的幼儿开始唱,然后唱到蓝天高高完时,引导第二组幼儿开始从头唱起,第一组就一直唱完,第二组接着唱完为止。

合唱:教师分两个不同的声部互相配合的集体演唱歌曲。合唱的形式也有很多种,但对于学前儿童的幼儿来说,适合的合唱形式有以下几种:(1)教师分成的两个声部一个声部唱歌词,另外一个声部则在歌曲的休止或是延长音的部分唱适当填充式的词曲;(2)一个声部唱歌词,另一个声部用同样的旋律唱衬词;也可以一个声部用哼唱的方式唱旋律,另一个声部按节奏朗诵歌词;(3)教师让一个声部唱歌词,另一个声部唱固定的音型或者延长音。

歌表演:教师让幼儿边唱边表演动作或者是教师让两个幼儿互相合作边对唱边表演动作。

例如歌曲《小鸡小鸭》,小鸡小鸭,碰在一起。小鸡叽叽叽,小鸭嘎嘎嘎。叽叽叽,嘎嘎嘎,叽叽叽,嘎嘎嘎。一同唱歌,一同游戏。教师让幼儿两两为伴,一个幼儿扮演小鸡,另外一个幼儿则扮演小鸭,分别边唱边表演出歌曲中的内容。

3.活动导入环节多样化

歌唱活动导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迅速进入歌唱学习的良好状态。如果有一个好的教学导入环节,对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和帮助的。以下是本人所提到的几种导入方法。

游戏导入法

这种方法主要适合于歌曲中带有那种可以边玩边唱的游戏歌曲。歌曲的内容多为游戏中的动作、游戏规则等。这样的歌曲内容便于歌曲学习和游戏学习的互相作用,也会让幼儿感到十分有趣。在歌唱活动刚开始的时候,以“从游戏开始”。

例如歌曲《找朋友》:第一、教师教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教师先做示范开始带领大家玩,开始玩的时候自己清唱歌曲。第二、幼儿两两为伴,教师也找一个幼儿当伙伴,从头开始玩游戏的时候教师就带领所有的幼儿唱歌曲。第三、全体幼儿和教师都站在一起,大家一起唱歌曲,然后找自己的伙伴。

故事导入法

听故事对于幼儿来说可以说是很乐意的,故事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活动刚开始的时候,一个有趣的故事会使孩子们很快安静下来,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把幼儿的注意力都转到自己身上,以便于达到导入新内容的目的。但前提是教师所讲的故事内容要能和歌曲的内容联系起来。在讲故事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利用图片或者与歌曲有关的图景来加以配合。

例如歌曲《小小的船》,教师在教唱这首歌曲时最好先让幼儿看一张表现歌曲内容的图片或一段视频,让幼儿可以在美好的环境中演唱。再例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教师可以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上的内容:有一个池塘,池塘边上有一棵柳树,柳树的下面有一只小花鸭正在伤心地哭。教师问幼儿:小花鸭为什么在哭?幼儿回答完教师完整地讲述第一段歌词中的故事:因为小花鸭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所以它在伤心地哭。教师紧接着继续指着图,把第一段歌词所讲的故事唱给幼儿听。教师再提问幼儿:猜一猜后来是谁看见了小花鸭?是怎样帮助小花鸭的?那帮助了小花鸭的人心里会是怎样的呢?最后,教师会根据幼儿所回答的改编第二段歌词中的故事,然后唱给幼儿听。

律动导入法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园里不管他们是说话,回答问题还是唱歌 ,幼儿都会用动作配合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把歌词的内容用一些肢体的动作表现出来,从而使歌曲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歌曲《头发肩膀膝盖脚》,再例如歌曲《幸福拍手歌》,这是一首很活泼欢快的歌曲,幼儿也很喜欢。在歌唱活动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引导幼儿有节奏的做身体的律动,比如可以做拍手、拍腿、拍肩膀的与之歌词内容相同的动作,这样不但会引起幼儿的兴趣,而且也会让幼儿很快投入到活动中去。

情景表演导入法

情境表演导入法主要适合于比如像歌词的内容所反映的是幼儿可以看了就很明白的情境或者事,幼儿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的。这种情境表演有很多方式,可以由教师或者幼儿做一种哑剧表演也或者歌表演,也可以由教师或者幼儿利用教具做表演,还可以由教师在投影上播放有关的情境表演。

例如歌曲《谁饿了》,教师可以用动作对歌词的内容进行表演,比如“一只大猫出来了”(教师模仿猫走路的样子)“肚子饿得咕咕叫”(教师做出表现肚子难受的样子)看见了小老鼠”(教师做出看见食物时很开心的样子)“啊呜啊呜吃完了”(教师先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然后再做出吃饱后很满足的样子),然后教师提问幼儿想一想刚才老师所表演的是什么,一步一步引导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幼儿所回答的组织歌词,并且是边做动作边唱给幼儿听,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边唱边做动作。

谜语导入法

大班幼儿都很喜欢猜谜语,所以利用这种方法,孩子会很喜欢,很感兴趣,教师要注意的是猜的谜语内容要与歌词的内容相符。

例如歌曲《总是和我在一起》,在教这首歌曲时,教师就可以先用有关影子的谜语:我跑他也跑,我跳他也跳,我招手他招手,我弯腰他弯腰,阳光下月光下,总是和我在一起。用这个方法来导入活动,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

4.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提高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对幼儿充满爱心,对幼教事业充满热情,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和耐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幼儿音乐教师,从事着幼儿音乐教学,就应该用歌声美化幼儿、用歌声感染幼儿,用自己的情感陶冶幼儿,和幼儿建立一种良好融洽的师幼关系。在平常的幼儿园生活中,教师应该与幼儿打成一片,多与幼儿沟通,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做到尊重每一个幼儿,对每一个幼儿都是一视同仁,正确教育幼儿,让幼儿真正的喜欢他的老师,同时取得家长的信任。

提高教师良好的音乐素养

作为一名幼儿音乐教师,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是重要的。首先我想说的是教师的歌唱能力,一个教师歌唱水平的高低,对幼儿的听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应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好听的声音、还要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才能让幼儿更好的学习。其次,在歌唱教学中,为歌曲进行钢琴伴奏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让幼儿掌握歌曲的音准、快慢、强弱以及节奏。如果幼儿音乐教师有很好的弹奏钢琴能力,可以很好地掌握伴奏音型,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歌曲不断变化,那将对上好一节歌唱活动有很大帮助。最后,一名好的幼儿音乐教师还应具备分析歌曲的能力,这样也会引导幼儿对歌曲作品的正确把握。

提高教师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作为幼儿音乐教师,不能说是必须要有很丰富的音乐专业知识,但必须有很好的技能技巧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在开展一节歌唱教学活动时,能根据幼儿的特点准备相应教具,让幼儿很愿意去学习。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对幼儿所提出来的问题做以回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各种事物。教师也要学会在教学中反思,这同时也是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

5.注重幼儿审美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歌唱活动是一种抒发和表现幼儿情感的艺术活动,从歌唱活动中让幼儿去感知歌曲、领悟歌曲,从而给予幼儿美的享受。教师应该更多的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幼儿在这过程中感受美、表现美。同时,还要进行更多的审美教育,比如在欣赏、歌唱、创造、演奏等的方面也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歌唱也是人类的一种交流方式,教师应该注重幼儿在歌唱活动中的合作,可以让他们通过相互的商量进行歌唱的各种形式,一起合作为歌曲配器演奏,一起合作创编歌曲等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而且也使幼儿在歌唱教学中体会到了更多的愉快。大班幼儿更喜欢创造,因为那样可以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满足。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应启发幼儿开动自己的脑筋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进行歌唱,引导幼儿为歌曲创编歌词,为歌曲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演奏,根据歌曲创编动作,去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帮助幼儿体验创造的乐趣,在想象中不断创新。

为歌曲创编动作

边唱边跳是孩子的一大特点,如果能为一首歌曲创编与之相应的动作,那对发展大班幼儿的创造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大班,对歌曲动作创编的要求也比较高。

例如歌曲《火车开啦》,歌词是:咔嚓咔嚓咔嚓咔嚓火车开啦,咔嚓咔嚓火车跑的多么好,火车司机,开着火车,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向前奔跑。首先,等幼儿将新歌曲反复学习学会后,教师组织并引导幼儿可以自由组合成三人或四人小组,然后创编与歌曲相搭配的动作。其次,教师播放歌曲音乐,所有的幼儿自由组合表演。最后,有愿意在全班小朋友和老师面前表演的组合为大家进行表演,教师与幼儿互相讨论,然后再鼓励幼儿交换伙伴进行新一轮的自由表演。

为歌曲创编歌词

为歌曲创编新的歌词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而且也增强了幼儿运用词汇的能力。

例如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歌词是:有些勤快人呀,正在厨房劳动。他在炒菜,他在煮饭,他还在蒸馍头。他在炒菜,他在煮饭,他还在蒸馍头。有些懒惰人呀,正在厨房睡觉,他不炒菜,他不煮饭,他也不蒸馒头。他不炒菜,他不煮饭,他也不蒸馒头。教师教会幼儿歌曲并引导幼儿理解歌曲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后,再让幼儿想出人们可以在厨房里进行的其他劳动,把这些劳动组织成歌词。要注意的是歌词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区别。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演唱新的歌词。

为歌曲创编伴奏

对于大班的幼儿这一方面有很好的挑战性。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拍击身体的部位或者是用乐器演奏的方法为歌曲伴奏,更有创造。

例如歌曲《春天》,当幼儿已经学会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幼儿用三角铁、小铃或者铃鼓为歌曲伴奏。还有歌曲中像有关马儿奔跑,蒙古风格的歌曲,可以适当的加上双响筒打出踢达踢达的马蹄声,这样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够更好地唱出歌曲的感情和增强节奏感。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对幼儿的教育应该是快乐的教育,让他们在美好的环境中快乐成长。作为现在的幼儿音乐教师,必须要转变新的教育理念,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开展大班的歌唱教学活动时,要认识到他们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歌曲内容,设计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环节,灵活的运用多种能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组织教学能力,教给孩子们正确的歌唱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本文的分析也仅仅代表了一部分,是有可能存在偶然性的。本文仅对本人所在实习地幼儿园的大班教师歌唱教学的情况做了分析和研究,希望把这些也可以带到其他的教学中去,尤其在大班年龄阶段的教学中,更多地注重幼儿多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卓娅.孔起英.学前儿童音乐与美术教育[M].2001年12月第1版,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12):87-133.

[2] 滕守尧.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2010年3月第2版,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33-56.

[3] 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2011年9月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21-9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稿)[S].2001年9月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3-68.

[5] 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教育室:《幼儿音乐教育法》[M].2008年4月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15-58.

[6] 张卫民.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M].2003年5月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217-302.

[7] 詹红亚.幼儿歌唱教学[M].2012年3月第1版,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3):4-31.

[8] 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2004年11月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150-165.

[9]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2002年2月第2版,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56-173.

[10] 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2006年6月第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94-119.

[11] 曹冰洁.走进幼儿音乐的世界[M].2000年5月第2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5):45-98.

[12] 杨立梅.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M].2007年6月第2版,江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11-40.

[13] 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2002年2月第1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2):27-47.

[14] 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与设计[M].2009年9月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12-38.

[15] 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2003年6月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98-118.

[16] 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2003年5月第2版,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5):103-158.

[17] 铃木镇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M].2004年11月第1版,安徽: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1):68-99.

[18] 葛卉.儿童音乐创作能力培养初探[J].音乐茶座,2012(09):53.

[19] 付虹靓.整合性音乐教学与5-6岁幼儿音乐节奏感发展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1-40.

[20] 张郁.儿童歌唱教学与训练[D].华北:华北师范大学,2007:3-56.

[21] 冯婉燕.幼儿歌唱音准特点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2-49.

[22] 杨帆.新教育理念下的幼儿音乐教育[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3-60.

[23] 葛成凤.大班幼儿歌唱教学现状调查及教学方法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1-60.

篇5

一、对问题对话式教学的认识

何为学习,从根本上说,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将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与科学研究中,学会从知识的角度去思考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是一些具体现象。那么,问题对话式教学就正好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在思维锻炼中提供了机会。

何为问题对话式教学,就“对话”二字来分析,对话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以平等、理解为前提,对某个话题某个内容进行交流与沟通行为。对话式教学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的平等理解的交流式教学,在这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是互动平等的,是以人为本的,否则教学将无法进行下去,因为对话过程中会出现肯定与反对的不同意见,会出现问与答的角度转化,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它的态度应该是虔诚的对发现真理的无限期待,它的本质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二、问题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在问题对话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到几个步骤,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具体内容具体时间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设问提问、让学生与老师对提出的情境问题进行对话讨论分析总结。在问题对话式教学实施的三个步骤中,每个步骤都对幼儿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1.幼儿对各种事物都是相对敏感好奇的,容易被其它东西吸引了注意力。确定教学目标,就是防止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盲目慌乱的情况,只有目标明确了才知道每一步该做什么,要怎样做,每步结束后要达到什么的目标。若是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就不会出现对话过程中偏题跑题的现象,不会出现小孩东张西望不集中精神的情况,不会出现对话中夸夸其谈却没有结果的糟糕情况。

2.适当的情境设定与问题提问,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和思维锻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幼儿的成长环境、认知水平、思维习惯、学习心理和身心发展程度,设定有价值的情境与问题,能够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当中,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真实认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案例分析

诚然,从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的理论上看,其在幼儿园开展确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幼儿教师如何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实现其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最优化呢?“实践出真知”,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下面笔者就以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弹性”为例展开设计与分析。

1.定准靶心: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科学领域提出,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本活动设计意在让幼儿探索、操作,感知、理解物体的弹性、用途,并尝试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自制弹性物品或玩具,激发创新思维,达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的宗旨。因此,笔者对本次科学活动的学习目标具体描述如下:

(1)知识与技能。让幼儿在真实的探索操作中感知、理解物体的弹性,了解物体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活动,鼓励幼儿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物体的弹性,清晰记录讨论结果。

2.激趣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在对“有趣的弹性”理解的基础上,笔者对此活动进行了教学情景的设计,设计注重幼儿学习的“探索兴趣”的调动、“探究空间”的准备等,保证学习环境中蕴含宝贵学习资源与机遇。在本活动准备上,主要有:视频、幻灯片、橡皮筋、弹性玩具若干、弹性物品和非弹性的物品若干、幼儿制作弹性玩具或物品的材料若干等。在活动场地的选择上,建议在科学发现室或活动室里进行,以方便幼儿操作有关弹性物体材料。比如,通过观察玩具模型,可以激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通过玩弄橡皮筋,可以促使幼儿更直观地感知弹性、理解弹性。在对话场景的设计上,主要采用视频、谈话、观察和提问等方式,在活动引入时采取了谈话、视频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今天,老师准备和小朋友们一起寻找物体弹性的秘密,小朋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带有弹性的物体,如用手压一压、拉一拉,用嘴吹一吹等。下面我们先看看视频里的小朋友是怎样玩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把握焦点:设计对话问题

若教师设计的问题超出了幼儿的知识背景和经验水平,幼儿就很有可能对参与的活动不感兴趣。反之,幼儿则会将乐于探索,参与对话。基于笔者对执教班幼儿的了解,主要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看一看:通过视频拉不同物体你发现什么?(2)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弹性的?它有什么特征?(3)想一想:弹性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应用?(4)动一动:怎样利用物体的弹性发明一种物品或玩具?这些问题贯穿于本节教学活动的始终,它不是机械式的提问,而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适时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一步步引导幼儿思考、讨论。

四、结束语

在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中,幼儿教师成功地演绎了“指导者”“帮助者”角色,通过其精心思考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大大缩短了讲授时间。与此同时,幼儿的自主探究、交流探讨、协作学习占据了“主场”,在任务驱动的作用下,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本文笔者试图完成“有趣的弹性”教学活动设计,给出基于问题的对话方案、流程及教学活动思考等,一方面,可以供幼儿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笔者也加深了对“基于问题的对话”为指导的教学设计的解读与品悟。

篇6

关键词:

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实践取向;卓越教师培养

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针对当前我国教师培养仍然存在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1]等突出问题,教育部在2011年10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针对我国现行教师教育课程的弊端并借鉴国际教师教育的经验,提出了“实践取向”的改革理念。随后,2014年9月18日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从而推动师范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诚然,实践取向是教师教育课程应有的核心理念。教师专业的实践性本质和教师知识研究的新进展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必须关注和解决实践问题,指向于未来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在遭遇“在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上乏力”的困境之后的必然选择。

一、学前教育学课程的现状剖析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是传统三学课程之一,理应受到师生的重视。现实状况是教师老生常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课程兴趣不浓,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效果欠佳,课程根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反而陷入“学生厌学、教师懒教”的困境。形成当前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长期以来课程教材更新不够,没能及时反映出幼教改革与实践发展的新趋势、新内容。第二,教师教育观念老化,仍然沿袭“满堂灌”的传统模式,没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第三,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价值认识不足,对理论学习有抵触情绪。诸此种种使得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沦为“挂在嘴上、流于形式”的枯燥理论复述。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策略

依据卓越教师计划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导向,学前教育学课程应当秉持实践取向,“必须关注教师的专业实践和教育现实问题,必须支持实践问题的解决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必须支持对实践的反思和教育知识的建构”[2],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刻的改革。

(一)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突显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要“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1]在此指导下学前教育学课程目标需重新定位:(1)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念;(2)要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环境创设与利用的能力、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能力、设计和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科学评价和引导幼儿发展的能力等,具备从事幼教职业的基本专业技能;(3)要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幼儿教育的实际问题,在实践和反思中将“外在直接传递的理论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和技能。这一课程目标强调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突显了学前教育学的实践性。

(二)调整课程结构,强化课程的实践取向由于二元认识论对人们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学前教育学课程始终被贴上与“实践”相对的“理论”课程标签,导致课程与实践脱离,这也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传统三学课程改革面临的最难解的隐疾。事实上,实践课程中包含有理论的授习,理论课程也设计了实践内容与环节,实践与理论并非区别课程性质的标准指标。当前,应当结合改革背景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科学调整课程结构,改变以往用理论课和技能课区分课程的方式,将课程整体划分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1]当然依据惯例,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有些课程会偏重于技能培养,有些课程则会偏重于理论研习。但此处课程间只有理论内容与实践环节比重的区分,而不再是课程性质的区别。作为教师教育课程,学前教育学课程应当改变传统的定位,强化课程的实践取向,将实践内化为课程的标准,渗透到课程设置、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中。一方面,对幼儿园教师工作流程、岗位职责进行分解,将其与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有效对接,形成模块化、任务化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深度剖析《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在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中反映专业标准的理念和内容,逐条落实专业标准的具体要求,具体见图1和表1。

(三)优化课程内容,满足职业的实践能力需求基于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学前教育学课程需“突出实践导向的课程内容改革”。其课程的建构不应遵循学科逻辑,不应过度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应当遵循实践逻辑,从教育现实问题出发,围绕实践问题来组织教师教育课程[2]。慎重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推陈出新。积极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1]课程教学内容尤其要反映当前国内外关于儿童发展与评估、早期适宜性教育、师幼关系、幼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新进展,激活课程的时效性、生命力和持续增长点,开拓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学术视野。课程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除了微观上了解和把握幼儿园的常规组织、管理程序及具体状况,更要主动关注学前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入园难”“择园贵”“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早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与误读”等。解读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比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学前教育的发展动态和前景。分析教师的专业实践需求,围绕教师的必备知识和能力来组织课程内容,并将其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设计,充分融入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和批判反思能力。

(四)改革教学模式,突出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精神,要达成课程的实践性目标,重在抛弃传统“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要秉承“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展自主式、合作式的探究学习,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为学生思维和行动的解放营造宽容、共生的学习氛围,真正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1]鉴于此,笔者尝试对学前教育学课程进行实践改革,总结出3RD教学模式:即任务设计(Design)、提供资源(Resource)、解决任务(Resolve)、反思提升(Reflection)。1.任务设计(Design)课程设计的主体思路秉承“将理论原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将理论原理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引入现实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从而设计多样化的实践任务。任务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如下几种设计形式:(1)思考讨论型任务。即对提出的任务对象进行专业性、多角度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对任务对象的认识,开阔专业视野,激发思维的延展面和纵深度,包括能引发辩论的争议问题,比如“幼儿学习英语利弊之争”“幼儿男女同厕与分厕之争”等;有待解决的难点问题,比如“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困境”“学前教育发展的量与质”“幼儿园教师的素养与专业成长”等;值得探讨的真实案例,比如“虎爸虎妈的教育之思”“幼师虐童案引发的思考”等。(2)分析解决型任务。即针对具体的任务对象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类任务多与教育现实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包括当下学前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比如“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入园难,进公办园更难”等;学前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比如“不愿喝水的豆豆”“家长的烦恼和孩子的童年”“六一节的主题墙”等;还有针对幼儿园具体教育活动及游戏活动案例进行的主题式切片分析。(3)模拟操练型任务。即通过创设仿真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操练从而初步认识和掌握保教技能的任务,多涉及教育教学的微观领域,比如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并布置幼儿园某一班级的环境,让学生模拟组织表演各种形式的游戏,让学生模拟家园沟通的场景,让学生模拟完成某一领域的一次教学活动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设计不同形式的任务,既可以是单一任务,也可以是多种类型任务的组合。2.提供资源(Resource)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支撑,也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起点。将多样化的资源呈现给学生,教师将思考视角从传统的“要教什么、能教什么”,变换成学生的“要学什么、能学什么”,关注学生学习的程度、状态、兴趣和境况,让学生依据所需自主选择、利用和组织资源。资源既包括教材、文献、书籍、报刊等平面媒体资料,也有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还有诸如MOOC、精品课程等网络资源,教师的指导也是重要的资源。事实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非易事,教师要能敏感把握专业发展的动态和走向、清晰辨识信息的真伪、有效筛选优质精良的资源、科学选取资源的最有效呈现方式,还要考虑资源的深度利用率。3.解决任务(Resolve)每一项任务的解决就是一个完整的实践体验过程。以往的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学习脱离了具体情景,缩水成对抽象术语的记忆。”[3]现下将理论知识置于具体任务的分析解决中,将实践体验整合到课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分析思考,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践中去,提升实践能力。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变讲授者为指导者,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创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和机会,学生可选择自学、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形式,教师依据任务的性质和内容运用问题解决法、头脑风暴法、辩论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模拟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多元化地批判和反思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可行性建议,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从而切实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4.反思提升(Reflection)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虽然十分重要,但它只为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必要的条件,而非实践能力的全部,比操作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思考的方式,“像教师那样思考”[2]。课程必须提供学生消化和反思的时间、空间,为实践的审视和反思提供多重视角,引导学生有效地沟通理论和实践。同时学生应对自己的经验和观念进行反思,在此过程中主动建构或重建教育知识,发展实践智慧。反思是个体基于教学理论和理性分析,将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主要经验(primaryexperience)进行分析概括的过程[4]。在每一项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任务解决过程中发生的有意义的现象、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判断其与任务结果间有何联系及联系发生的机制,从而将教育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清晰呈现出来,从中有意识地发展和提升实践智慧。以下是结合具体的案例呈现3RD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教育内容:幼儿园教学活动实施的指导教育目标:让学生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实施的方法与技巧任务设计:(1)观看幼儿园大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多彩的京剧脸谱》;(2)观察和剖析活动实施中开始、展开和结束三个环节中教师的行为与幼儿的反应;(3)分析和评价活动实施的效果、亮点和存在的问题;(4)剖析问题的成因,找到解决的方法;(5)重新设计这项艺术领域教育活动,在微格教室录制下来,然后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和交流,进行集体研讨。提供资源:(1)幼儿园大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多彩的京剧脸谱》视频;(2)教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3)文献资料(略);(4)手机网络,多媒体设备,微格教室;(5)教师的指导;(6)三份需完成的表格,包括“活动观察表”“活动分析评价表”“活动设计方案表”。解决任务:本次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精神,学生们分为四个小组,先观看视频,然后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资源进行分析、讨论和实践,教师适时引导、点评和指导。最终各小组顺利完成了三份表格,并提交了一份自制的模拟教学活动视频。反思提升:(1)小组内交流分享本次课的收获;(2)提交一份课程心得体会。以下摘选的是学生的一段课程反思:教师通过提问来推进教学进程时,问题应该基于幼儿现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来设计,应该是幼儿通过思考能够回答的问题。如果幼儿不能顺利回答出问题,那教师必须反思问题是否设计的合适或是提问的技巧是否存在问题。比如视频中金老师想让幼儿明白各种色彩的脸谱有着不同的文化表征,金老师首先直接问幼儿红色脸谱代表什么意思,幼儿回答出来了,可当她问黑色脸谱代表什么意思时,大部分幼儿回答不出来,金老师补充问黑色脸谱的代表人物有谁,幼儿说有包公,金老师再次问黑色脸谱代表什么意思,幼儿就回答出来了。可接下来金老师又直接问白色脸谱代表什么意思,有个幼儿起来回答说代表曹操,金老师再次强调问题,结果幼儿都很困惑地看着她,给不出答案。此后金老师好像反应过来了,接下来就调整了提问的顺序:先问脸谱的代表人物,再问这些人物的性格,最后问脸谱色彩代表的意思,幼儿在金老师的引导下终于答出了这些问题。整个问答过程并不顺利流畅,在我看来问题有二:其一,金老师想让学生理解不同色彩脸谱的文化表征,这对幼儿来说是个非常难理解的内容,这一目标是否适合幼儿当下的身心发展水平,值得探讨;其二,金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储备。依据思维发展中先具体后抽象的特点,教师的提问应该先让幼儿了解每种色彩的代表人物有谁,然后再说出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从而引导出脸谱色彩背后代表的文化意义。并且幼儿之所以能回答出红色和黑色脸谱的意义,应该是对关羽和包公两个人物比较熟悉。可是他们对曹操、窦二顿、典韦等人物不太熟悉,如果教师不引导,幼儿是无法顺利回答出问题的。

篇7

一、在幼儿园实施幼儿戏剧的目的

众所周知,戏剧是一门集音乐、舞蹈、艺术、文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中幼儿戏剧隶属于儿童戏剧,是戏剧的一个分支,主要是以3-6岁幼儿为对象,用语言、肢体、表情等表现形式让幼儿参与表演的舞台艺术形式,剧情浅显易懂、适应幼儿特有的情趣、心理状态和对事物的理解、思考方式。戏剧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在幼儿园开展戏剧活动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发展其想象力、创造力,建立自信,促进他们养成探索的良好习惯,培育合作能力,培养其同理心、促进交往能力,引导幼儿明辨是非、趋善避恶、见贤思齐,帮助肢体、语言发展,释放出不良情绪,进而使幼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传统式教学方式对幼儿实行的弊端

儿童与成人不同。在需要开展戏剧活动剧本的早期阶段,老师需要引导孩子们理解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因此,在实施幼儿戏剧活动中,为了戏剧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的指引需要一直陪伴于幼儿戏剧活动的全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决定幼儿戏剧活动的成功与否。经过长期的课程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存在诸多的弊端,严重影响幼儿的性格养成和身心发展,急需要利用更加创新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总体来看,我国近年来一直在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但此教育理念在幼儿园,还没有完全实施成功。因为幼儿年龄较低,很多幼师为了尽快将知识传授给幼儿,会以枯燥乏味强迫的方式,让幼儿无条件地记忆、模仿和服从。体现在幼儿戏剧方面,教师会以自我为中心,以教师的需求硬性分配任务,将幼儿戏剧教学分解为表演、动作、表情等纯粹的传递过程僵硬地教授幼儿,这种教学将儿童戏剧的创造力与社会生活分割开来,必然影响儿童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当孩子成为被动教学的对象时,自然会失去主动性和独创性,这正是当代教育的一个现实问题。儿童戏剧教育中若也是如此教学,教师与幼儿缺乏互相交流与互相沟通,从而很难达到互相理解。那么就会失去戏剧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三、对话式教学的涵义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会忽略对话的过程和意义。对话作为一种与独白相对应的、以交流为目的的理论和思想,已成为现代哲学的新趋势。在当代教育中,对话精神日益显示出自己的价值,是优秀教学的标志,教学本就是场形形的对话。对话式教学由对话中实践而来,在幼儿园,可以是幼儿与客体的对话,可以是幼儿与自身的对话,可以是幼儿与老师或者同学的对话,由此可见,对话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可以说,任何教学目的都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对话式教学是以幼儿发展为出发点,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师生互相尊重、地位平等的原则下,幼儿可以自主探究,就主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增进各方的沟通和理解,激发幼儿潜能,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灵活性,促进幼儿学习主动探索世界、努力解决问题,形成一种师生相互学习,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新型教学形式。在教育学习活动中的对话,不仅可以表达幼儿和老师的不同意见和观点,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出他们之间沟通交流的态度和相互的理解。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老师可以更好地观察到幼儿的好奇心以及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从而培育幼儿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活动精神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活动态度,由此在过程中他们能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技能,并综合运用到处理实际问题上,促进幼儿在积极主动的对话式教学活动中得到生活智慧。

四、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戏剧活动中实施的意义

(一)幼儿被尊重的需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应充分照顾幼儿的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幼儿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教师应该尊重并倾听他们来自内心的声音,并没有权利代替幼儿进行选择。真正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意愿,而不是用外在的形式进行逼迫,这样幼儿学习起来才会有动力。教师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在对话式幼儿戏剧活动中,幼儿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主动的吸收知识。幼儿需要通过理解戏剧中的内容,转化为动作、台词等来达到活动的效果,这大大锻炼了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在戏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和表达出大概意思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作还原情节,并思考、提出疑问,或将已有经验加以整合解决矛盾等,这些均可调动幼儿心理活动,还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幼儿学会自行思考和问题的解决。

(三)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幼儿戏剧活动的主题大多来自于绘本故事等文学作品,通过师幼对话,幼幼对话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需要团体合作的活动形式,幼儿需要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来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意愿。在幼儿戏剧活动中,幼儿可以接触到来自教师的引导,来自同伴的交流等大量的话语,可以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同时,幼儿通过讨论、发言、提问等语言的表达,也可以增长其大脑词汇量。

(四)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对话式教学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在对戏剧服饰的设计,活动动作的设计等都以幼儿的想法为主。而审美素质教育则就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幼儿在戏剧活动中涵盖了对艺术的欣赏、参与和创造。通过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融合,幼儿能感受美、发现美和表现美。同时幼儿在审美能力上与经验也是相关联的,幼儿能够了解到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感受艺术的美。

(五)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离不开社会互动和交往,对话式教学模式刚好提供了幼儿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幼儿戏剧活动的开展也是需要师生、家长多方的交流合作。在幼儿戏剧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体会和理解不同职业不同角色的思想感情,更能理解他人。此外,对话式教学与幼儿戏剧活动相结合的模式,使得幼儿勇敢地表达自我,提升幼儿自信心。幼儿戏剧活动中幼儿扮演不同角色,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友谊、亲情等,同时也会养成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品质。通过幼儿戏剧活动中的团体合作,增加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也培养了幼儿的自尊和集体意识。

五、对话式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幼儿戏剧活动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活动指导可分为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活动中的指导和活动后的总结三个维度来进行。

(一)活动前的准备工作1.熟悉绘本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进行详细的解读戏剧活动绘本故事,幼儿对故事内容有一个详细的理解后即可对绘本进行表演,期间教师和其他幼儿均已“对话式”教学方式,平等尊重的状态进行沟通,也增加了幼儿对绘本的理解层次。例如中班幼儿在进行《米格爷爷的鞋匠铺》这个戏剧活动时,幼儿和教师要做的是一起来阅读与欣赏绘本内容,继而讨论绘本故事内容,接下来对《米格爷爷的鞋匠铺》中的人物角色进行分析。2.竞选角色让幼儿选择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在中大班可以进行一次角色竞选环节,让幼儿表演其中一部分,教师和其他幼儿进行投票选择大家认为表演更有激情的幼儿。对于竞选没有成功的孩子们,我们也需要鼓励他们,及时调整好他们的低落情绪。教师不能让他们带着不良情绪进行戏剧活动。《米格爷爷的鞋匠铺》中,小约翰只能有一个小朋友表演,因此针对竞选失败的小朋友,可以询问他的“第二志愿”,并从多方面鼓励安慰,让幼儿了解每一个角色都特别有趣可爱,同时也锻炼幼儿面对挫折不消沉的能力。3.设计服饰幼儿根据选择的角色可以给自己设计戏服。用心创造出的服饰会刺激幼儿潜能,更加好的为戏剧角色服务。在设计服饰的同时,幼儿直接提升了自己的艺术审美,也在设计活动中感受到了美、表达出了美。

(二)活动中的指导在戏剧活动过程中,基于对话式教学模式,在活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是教师提问。教师需要激发孩子的注意力、好奇心和竞争力,尝试引导孩子记忆与回忆、演绎与推理;由此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力。1.设计台词鼓励幼儿自行设计台词,重点是引导幼儿讨论戏剧的内容,从幼儿的角度把绘本结合起来,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角色等,让孩子们更加熟悉人物角色。2.设计动作鼓励幼儿根据自己饰演的角色,通过对观察生活现象,展开想象自行设计动作。让幼儿有机会对各种事物进行模仿和创编。教师需要指引幼儿举止行为等符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米格爷爷鞋匠铺》中“光脚约翰”这一幕,小鞋子对约翰很好奇,在他身后也做了同样的事。同时,小鞋子又需要很小心,因为他们不能让约翰发现,当约翰转头时,他立刻站着一动不动。针对幼儿的差异性,小鞋子造型动作也很迥异,而不同的造型正巧让幼儿戏剧更加丰富,视觉更有冲击力。让幼儿自行设计动作,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力,也让幼儿更加有兴趣进行接下来的表演。3.分组排练在排练活动时,幼幼对话、幼儿与绘本对话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争执现象,可放手让幼儿自行解决,提升他们解决矛盾的能力,即使教师介入,也不能一味指责呵斥,而是帮助幼儿间的沟通,帮助解决问题。在孩子回答问题后,教师还要给孩子正确的反馈,引导孩子在观察后澄清自己的模糊和错误理解;引导认知和思维的提升、拓展和深化;练习后的“自我纠错”,可以继续激发自我效能感体验。

(三)活动后的总结评价教育是戏剧活动的总结部分,是总结表演活动中的各种状况,是戏剧活动的重点活动目的的重复,它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从而达到幼儿戏剧教育的目的。所以,幼儿戏剧活动的指导部分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1.鼓励幼儿进行自我总结在戏剧活动结束之后,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鼓励幼儿自我的反思评价,可以激发自我效能感体验,并做出自律行为反应,促使幼儿跨出成长道路上的一大步。2.鼓励幼儿进行互相评价幼儿相互间的评价,可以提升幼儿间友谊和团体意识,也使他们能感受到同伴的尊重和成功的喜悦,提升幼儿的团体协作意识。3.教师进行总结在戏剧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对这一戏剧活动应给予评价性指导,并对儿童的表演和自己的总结进行点评。肯定、支持、赞赏幼儿的付出、努力、创意与收获等等。

六、结语

对话式教育教学模式结合幼儿戏剧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建立师幼之间的对话沟通,可以改变传统灌输式教育关系带来的弊端,重新建构一种合作、信任、平等的新关系,进一步体现幼儿戏剧活动的本质意义,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戏剧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设置教学问题,诠释“帮手”的幼儿园教师引导孩子参与思考,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交流和合作学习,大大提高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欣.创造性戏剧在幼儿园大班中的运用———以幼儿社会教育为切入点[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2]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3]吕延,吕磊,洪光.工具与主体--启发式教学与对话教学探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4]安志超.幼儿艺术欣赏活动的案例分析与教育建议[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5]魏卿.试析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教师指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8).

[6]姜萍.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2).

篇8

案例分析

实践中,我们发现此类“活跃”的课堂为数不少。真的是活跃吗?是学生的兴趣高吗?是老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吗?都不是!教师的问题实质很简单,学生只需读过一遍课文就能回答——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就有这篇教材。作为一年级语文课堂,这样的活跃是一种没有经过深层思维和想象的活跃,充其量至多只能算是热闹。不见沉思和有序,其实没有任何语文价值。究其原因,这同一些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有关。不少教师把文本解读等同于翻阅教参,抄抄教案,对语文价值的挖掘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教学设计时只凭感觉浮光掠影罗列几条,然后照本宣读。结果是目标肤浅,流程简单,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框架如出一辙——遇到对话就提问,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遇上动作突出的对话就表演,以“发展学生大胆表现的能力”。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只是老师的“演艺剧场”,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多半无缘。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则经典的知识性童话故事,文中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这一故事主线,巧妙地向学生介绍文中三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及小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读这种类型的童话,目标有两个:一是认识童话所渗透的科学知识;二是感悟文中如何以生动有趣的情节、活泼形象的语言来展现科学知识。语文教学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对此类知识性的童话故事,教学时在科普价值的显现上,应凸显文本所蕴含的语文价值,重点完成语文教育目标,适当弱化文本中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如认识价值等,将语文教学从关注文本内容转移到重视文本形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上来,为科学和语文之间搭起一座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对策建议

1.阅读文本,获取“第一印象”。

初涉教材,要通览整体,以获得“第一印象”。不可仅凭教学参考和网络,就匆匆着手教学设计。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说:“在读文、设计方案之前,我决不翻阅任何参考资料,就是自己认真阅读教材。”通过阅读和思考,整体把握,如“小壁虎借尾巴”,“向谁去借?怎么借?对方怎么回答?”,其实就是故事发展的主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清故事情节,知道文本所传递的科学知识,知道这些动物的尾巴的作用,从而落实“初步认识一些小动物尾巴的作用”这一目标。

2.再读文本,把握文本重点。

通览文本后,进入细读,在细读时,除了要看文本传递的科学知识外,还要看一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语言,铺设什么样的细节,用了什么方法描述,怎样遣词造句,怎样布局谋篇,从中深层次地把握文本的语文价值。例如,小壁虎“借尾巴”是事件核心,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黄牛、小燕子借尾巴,把握出现“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一则是通过对话,向学生介绍文中三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以及小壁虎尾巴有再生功能这一特点;二则隐含有小壁虎因借尾巴而产生的系列心理变化与情感体验,由难过、焦虑、矛盾、失望转而欣喜,具有浓郁的感彩。教师要抓住具体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小壁虎拥有完整的尾巴——掉尾巴——长尾巴的情感变化,诱发孩子自主表达的意愿,尽可能根据不同动物、不同身份、不同心情读出不同语气、语调,而非只知道不同尾巴的作用和仅停留于内容的单一复述和机械表演。

3.丰富外延,凝练文本内涵。

一些具有科普性的经典故事作品总是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内容,教师需要借助各种工具和途径进一步了解文本的信息,旁征博引,丰富文本外延。如,课文提到壁虎尾巴除有“再生能力”以外,还有三个特点:一是能自切,因为壁虎尾巴长得不很结实,节与节相连处骨头很脆,所以在遇到危险时通过自切尾巴达到自救;二是再生需要一段时间;三是还有平衡和吸附的功能。如此就不难理解故事中反复出现小壁虎“爬呀爬”是有原因的:其一是因为小壁虎挣断了尾巴而使身体失去平衡,影响爬行,故而爬得慢;二是因需过一段时间才能重新长成尾巴,所以爬的时间比较长。文本中的语文形式“爬呀爬”和语文内涵“过了一段时间”是统一的,是对这种一定时间的摹写,教学应体现这种语文形式的解读。

多年前,斯霞老师就这样引导学生:

师:我提个问题,请你们想想,为什么写“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连用几个“爬”字,而不是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

生1:说明小壁虎爬了较长的时间,尾巴不是断了立即就能长出来。

生2:小壁虎爬呀爬,说明爬的路很远。

生3:小壁虎爬的时间很长。

师:对了,所以课文上写了“爬呀爬”,而不是写“爬到……”你们可去调查调查,还有什么动物的尾巴、腿、脚,弄断了又会慢慢地长出来。另外,再想一想过去学过哪些类似的句子?

生1:《燕子飞回来了》一课,燕子飞呀,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