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主管岗位竞聘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2-02-17 22:49: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行政主管岗位竞聘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行政主管岗位竞聘报告

篇1

一、 竞聘人员范围及聘任比例

参加竞争聘任的人员必须是20__年底以前按国家规定(评审、考试、确认、外地调入已认定)取得各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在编在岗、具有适应本岗位业务能力、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的人员。不准聘任未设岗的(以考代评取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没有岗位的)、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及不在评审政工职称范围和不在政工岗位上的政工职称。

竞争聘任工作必须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在上级批准的设岗数额内进行。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数量原则上仍按首轮聘任的比例执行(20__年底以前取得“助理”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85%,“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比例由用人单位商主管部门自定)。

第三轮竞争聘任的期限仍定为两年,从20__年1月1日至20__年12月31日,原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到20__年12月31日期满终止。

二、 免竞、择优聘任条件

1、免竞聘任条件。(1)上一聘期考核合格以上男满58周岁(含取得副高级以上职称要求60岁退休的女专业技术人员)、女满53周岁(时间截止到20__年12月31日)的专业技术人员。(2)符合竞聘基本条件,并取得下列成绩之一者: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②获得地级以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的人员;③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励的主要研究人员(一等奖前三位,二等奖前两位,三等奖首位。位次有争议的奖励,不作为依据)。④专业技术工作成绩突出,受到省委、省政府及以上国家机关表彰的人员。

2、择优聘任条件。符合竞聘基本条件,并取得下列成绩之一者:(1)上一聘期内,连续两年年度考核均为优秀等次的人员;(2)受到__市级以上党委、政府、地级市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表彰的人员;(3)受到两次__市行政主管部门与人事局联合表彰的人;(4)年度考核为称职以上的副科级以上干部;(5)事业单位法人;(6)获得__市级以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的人员;(7)地级市级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8)获得地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励的主要研究人员(一等奖前三位,二等奖前两位,三等奖首位。位次有争议的奖励不作为依据),获得__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首位人员。

符合免竞聘任条件的人员单独报表,不占参加竞聘人员的基数。符合择优聘任条件的人员可以优先聘任,但聘任的数量不超过市里下达的聘任数额。

三、 时间安排

专业技术职务第三轮聘任工作原则上到4月中旬全面结束。具体时间安排为:

1、 发动及准备阶段,2月19日――2月29日,共11天;

2、 报名及资格审查阶段,3月1日—3月15日,共15天;

3、 民主评议阶段,3月16日—3月25日,共10天;

4、 确定聘任意见阶段,3月26日—3月30日,共5天;

5、 总结审批阶段,3月31日—4月9日,共10天;

6、 兑现工资阶段,4月10日—4月30日,共21天。

四、 方法步骤及要求

(一)宣传发动及准备阶段

1、召开__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第三轮竞争聘任动员大会。

2、成立基层单位聘任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任聘任委员会主任,成员包括党政领导全体成员、政工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代表。聘任委员会可由5---15人组成,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代表不得少于三分之一。聘任委员会人员构成要充分考虑到本单位各个岗位和科室的实际情况,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制定岗位职责及考核办法。由基层聘任委员会研究制定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及任职目标要求、考核标准办法、奖惩制度等。考核办法要做到严谨细致,客观公正,既要突出岗位特点和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平日考核与年度、任职期满考核相结合。对工作业绩、科技成果、论文、著作、奖励等易于量化的项目,可制定定量化考核标准,分项记分;对不易量化的项目可采取民主测评定性考核的办法。

4、填报《专业技术人员登记表》。将本单位20__年12月底前通过评审、考试、确认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以编制为准。

组织人事部门批准的内退、离岗不在编及20__年底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除外),分系列、分级别填报《专业技术人员登记表》,符合免竞、择优聘任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填报《免竞(择优)聘任人员登记表》。(二)岗位竞争实施阶段

1、首先公布上级批准的竞聘岗位和岗位职责及考核办法、民主评议办法,将各系列各级别批准的最大竞聘岗位数量,向全体人员公开。

2、公开报名。由具备竞聘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书面申请。

3、资格审查。聘任委员会逐一审查报名的资格条件,确定免竞聘任、择优聘任和竞聘候选人。聘任委员会审查竞聘人员资格的标准条件是《试行意见》第15、16、17、18条。符合免竞聘任、择优聘任的人员要验收有关证件,填定《__市专业技术职务免竞(择优)聘任审批表》,于3月15日前到人事局审批。

篇2

1、完善制度,狠抓落实。20xx上半年完成公司各项制度的修订、整理、汇总工作,并在实际执行中不断完善。

2、 把 人才 管理看作战略支持,抓好《20xx年后备 人才 培养计划》的落实工作。20xx年第一季度完成《后备 人才 培养计划》的前期沟通、磋商,达成共识,通知下发各部门。第二三季度着手对后选人进入考核,本年度争取将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制度化。

3、“以人为本,尊严至上”,加强员工关系管理

加强劳动合同的签订工作:每半年度进行一次劳动合同普查工作,避免漏签、延期现象,同时对问题员工及时解决。

认真落实社会统筹保险工作:将办理养老、医疗统筹保险工作与季度考核工作紧密结合,把这项福利作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一种措施,并进行详细建帐。

每季度组织一次员工活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丰富员工文化生活,提高员工凝聚力。 认真落实各项福利措施:20xx年福利措施制度化,狠抓落实。

规划好员工的职业生涯:以工程部为例,尝试对转正员工进行分级,拓宽员工晋升渠道。一季度开始准备,二季度实施。

保持与公司每一位员工的沟通交流:通过员工活动、生日活动、转正谈话等正式与非正式沟通,与每位员工保持交流,了解员工所思所想。

二、完成 招聘 工作,提高 招聘 质量。

1、 招聘 与筛选工作:拓宽招聘渠道,广开思路,配合公司业务发展,完成招聘任务。

2、录用与评估工作:在录用方面加强对应聘后选人的资格审查工作,包括证件验审,背景调查等,确保为公司录用合格人才。

3、试用期:与试用期员工每月谈话一次,随时向主管了解新员工的工作情况及适应性。对主管以上级别的试用期员工转正采用评制,即当事人述职,各部门负责人提问,公司领导评审。(根据现有的工作情况和人员不足的的情况下,需要和其它工作相应调整)

三、调整、规范培训工作

1、加强新员工入职培训:修订《新员工培训手册》20xx上半年完成。进一步提高新员工入职培训效果,指导用人部门派专人协助完成新员工的职前培训。如带领新员工参观熟悉部门,把新员介绍给部门同事及主要人员,解释部门工作内容等,指导、协助部门组织联谊活动,培养新老员工之间的亲切感受,加强团结合作,相互协助精神。

2、各部门业务培训工作加强落实:逐渐加大各部门负责人培训责任,每季度初与各部门负责人沟通,明确各部门培训需求,根据培训需求指导、协助各部门落实各项培训。每季度对各部门培训工作进行一次评估。

3、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岗培训:对有发展潜力的员工指定专人进行“帮带培训”。

4、尝试编写符合公司相关部门工作特点的培训教材,逐渐形成具公司特色的培训体系。

5、鼓励员工自学:倡导人人学习、人人追求进步的良好风气。

行政20xx年度工作计划二:为了为公司营造利润最大化,消耗最低化,实现最大的正规化的运行和管理模式,特制我今后在本公司工作的计划和方式如下:

(一)充分深入地了解公司情况。

了解公司的信息主要包括:公司的发展远景、发展战略、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等;公司的主营业务、车间各部门各项工作和流程、以及工作技能技巧,组织结构,公司的整体运作,以及公司目前状况等。获取信息的方式如下:

1.在征得您同意的前提下,从公司档案调阅有关公司远景、发展战略、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公司的主营业务、内部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等的文件资料。

2.把以往所有的通知,规定,制度全部读阅,进一步了解公司目前实际运作状况和模式,公司的发展战略、管理理念等。

(二)深入认识和领会自己的工作职责。

了解了公司的基本情况后,我还需要了解人事主管这个职位在公司的职位序列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职能。

1.根据您对我工作的职能职责的要求,并就其中的相关职责、权力、工作汇报关系、沟通方式等和您进行沟通。

2.了解下属的职位说明书,并就下属职位说明书中相关要求和其日常工作方面进行充分的沟通和指导。

3.查阅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三)在以上两方面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进而制定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

在了解了公司的远景和发展战略等基本情况、深入领会了自己的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定位,按照人事主管职位对公司的重要程度来明确工作重点,并就这些工作重点制定工作计划方案和备选方案。

(四)具体工作业务开展。

1.开展日常工作,在不是很清楚了解公司整体运作和现行状况的时候,少说多做。

2.就人事主管工作范围内工作中,某些环节发现的问题,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分等, 对最重要的、需要迅速解决的问题拟定提案,和领导进行沟通,征得领导您的同意。

3.根据上述提案制定多项工作计划方案,包括计划目标、计划对象、计划的参与人员及各人员的工作分配、计划时间表、计划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计划是否达到目标的评估标准等。

4.和下属沟通这些工作计划方案,对这些工作计划方案的各个环节进行讲解并征取下属的意见,修改完善这些工作计划方案,获取下属的支持。

5.和领导您就提案涉及的多项工作计划方案进行讨论,并征求其意见,征得领导对其中某一方案的批准。

6.召集下属开会,在了解其各自职位说明书的前提下,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及其在领导已批准工作计划方案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工作的时间表等,共同推进工作计划的实施。

7.对该工作计划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反馈,及时调整修改工作计划,记录下属员工在工作计划实施中的工作表现,并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度。

8.对该工作计划方案的实施成果按照事先制定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报告上报给领导审阅。

9.对该工作计划方案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报告提交给领导审阅,批准通过。

10.进行下一个工作计划。

11.在实施上述工作计划的过程中,我所负责的各项日常工作以及其下属负责的日常工作都要照常进行。

(五)定期总结和改进工作。

1.对以上的各项工作计划按照先后顺序进行工作总结,并提交给领导审阅,充分听您其对工作的各项指导意见。

2.按各项工作计划的具体进度审阅下属的工作计划,审阅报告报备领导,听取您对报告的指导意见。

(六)注重与上级、其他部门以及员工的沟通。

人事工作在公司内部属于一项服务支援性工作,对主要的业务流程提供人事规划、招聘配置、培训开发、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保障主要业务流程顺利进行,实现公司的保值增值。

1.注重和上级领导的沟通,深入了解上级领导对自己各项工作的看法,让上级领导对自己的工作多多提出意见,让自身工作中尽量少犯错误、不犯错误。

2.注重和公司内部其他部门的沟通,充分听取各部门对人事部门各项工作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注重和下属以及中基层员工的沟通,了解他们对公司的看法,对人力资源工作的各项看法,让他们多提意见、多提建议,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便人事部门更好的为公司服务。

行政20xx年度工作计划三:xx年一月份,在公司领导的栽培和自己的努力下,竞聘为公司的行政主管,作为工作才一年的我,既兴奋,但更多的是压力。领导这么器重你,总要在今年拿出点成绩出来吧,但是如何创成绩是我这几天来一直想的一个问题。现在将自己今年的几个重点工作罗列了下:

一是将绩效考核真正落到实处。说归说,但真正落实起来我想难度将是很大,最大的问题在于工程人员,因为他们都是现场出身,对文字这些东西都是非常厌烦的,要让他们配合确实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想我应该从计划这个源头入手,在制订计划时要求量化,并制订相关奖罚措施。

二是自己的创新工作,即墙报和内部参考,要如期保质保量完成,这两份是我独自创办也是我的独特之处,我必须全力以赴做好。

篇3

2、撤并重组,整合企业优势资源。20*年,*粮食局下决心将原有的33个独立核算的乡镇粮站和粮库合并为6个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县局通过竞争上岗的办法从原法定代表人中择优选聘6位经理,原33个粮站法人资格保留,经理受县局委托加强对所属企业的统一协调和监管。管理费用由县局统一支付,不增加企业负担。这样既将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从烦琐的企业经营事务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管和服务上,又将原先因分散经营造成的经营成本降了下来。

3、由原来单向购销变为政策性经营与市场化运作两条腿走路,确保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在今年小麦最低价收购期间,*粮食系统将所有经营性业务全部甩开,把工作重点全部放在托市粮收购上,及时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想方设法增加仓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踊跃售粮的需求。316名粮食职工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收购粮食20.2万吨,每个职工平均收购粮食600多吨。其中鲁口镇、半岗镇、江店镇三家粮站收购量均超过1万吨。全县托市小麦收购量占总产量的一半。全县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国家惠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既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也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重新树立了粮食企业新形象,提升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

二、规范管理,增强企业活力

篇4

一、概述

西吉县地处内陆,属大陆性气候带的边缘,为中温带半干旱到干旱过渡地区,年平均降水量427.9mm,虽高于全区平均值,但时空分布极不平衡,降水量呈南多北少、东丰西欠的趋势,如东部的什字乡为504.9mm,西部的新营乡为395.8mm,雨季较迟,主要集中在7~9三个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1%以上,并多以暴雨、冰雹等灾害的形式出现,农业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少,蒸发强烈,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490mm,陆面蒸发量东南部为450mm,西北部400mm。由蒸降比看出,东南部湿润,西北部干旱。年平均气温南高北低,大部分地区在4~7℃,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2080.8℃,最高温出现在夏季七月份,最低温出现在冬季一月份。年日照时数2322.3h,无霜期短,平均100~150d,冻土层深68~106cm,全年多风,年平均风速2.2m/s。西吉县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有干旱、冰雹、霜冻、暴雨等灾害,以干旱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不但春旱、夏旱经常发生,而且有时出现秋旱或春夏秋连旱,旱灾是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为保证抗旱减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工作诸多问题日益显露,主要表现在:

1.由于近年来国家投资方向以农村人畜饮水、水库除险加固和小流域治理为主,加之地方财力极其有限,致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缓慢。尤其是近年来小型农田水利事业基本没有发展。

2.已建成的工程设施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管护、维修责任不能具体化,人为破坏严重,有的老化失修,使工程设施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国家负担重,群众不满意。

3.农民节水意识淡薄,没有形成“水是商品”的观念,水费收缴难度大。

4.产权不明确,管理方式粗放,造成管理者不受益,受益者不管理的现象。

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改革取得的成绩

针对上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1999年以来,西吉县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之路,截止2004年已对56处小高抽和48眼机井进行了拍卖或承包管理。2004年底,在总结以往产权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西吉县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实施细则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确立了“以受益农户为主体建立供水服务组织,加强乡(镇)政府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参与管理,县水利局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及时总结改制经验,不断推进管理工作”的新型改制原则,据此,已将全县9个乡(镇)254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进行了改制,并逐步进入了正常运营状态。

四、主要防治对策和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要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密切配合。计划、财政部门落实好规划的编制和报批、项目审批、计划下达以及建设与管理的监管工作。水利部门负责编制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组织和指导项目的实施及运行管理。

2.建立责权明晰的管理体制

根据《西吉县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及《西吉县小型水库、塘坝、渠道承包实施细则》、《西吉县小高抽、机井拍卖实施细则》,在工程建设之前,就确定管理方式,组建管理机构,工程建设中由受益群众代表及运行管理组织组成巡查组,对工程建设进行跟踪检查,一方面增加工程建设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使运行管理单位全面了解工程建设情况,为工程走上良性运行管理之路作保证。

3.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一是按精简高效原则设置管理岗位,管护人员实行聘任制,通过公开竞聘协商推举确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行管理目标责任制,签订合同,规范管理和监督责任。

二是按照计量供水、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并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实行水价听证会制度和公示制度;水价需调整时,由供水单位将原因、用途及财务盈亏报告上报和公布,经政府召开听证会后确定。

三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水费开支范围和审批权限,建立严格的工程折旧费、维修养护费、承包费、租赁管理费使用制度、保证资金安全和专款专用。

4.多渠道筹措资金

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入形式多样化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新机制。在工程建设中,在管好用好国补投资的同时,要逐步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筹资渠道,走“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路子。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这一政策,构建新的投入机制来支持和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同时制定出台民营水利有关政策,吸纳和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以参股或独资形式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5.做好前期工作,加强项目管理

一是加强区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成立专门的工程规划工作机构,由主要领导亲自抓,积极开展调查,摸“家底”,拓“思路”,做好项目储备。

二是材料设备集中采购。主要材料设备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对产品质量严格检验把关。

篇5

正是由于财会系统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特殊作用,各级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企业集团的总部,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了财务会计人员身上,期望通过对财会人员和财会工作的集中控制,找到一条强化管理和增加监督力度的途径。

一、目前采用的主要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及其不足

基于财会人员角色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种类型的财务会计集中管理模式已应运而生,行政、事业单位暂且不说(2000年9月,财政部、监察部已联合下发了《关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见》),单是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就有:财政部门统管会计人员、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工作,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的"零户统管式";财政和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发文向国有企业委派财会主管的"主管委派式";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联合向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委派财务总监的"财务总监制";企业集团把会计从内部分离出来统一办公的"集中办公式";先将财会人员集中起来后委派到下属单位的"集中委派式"等等。这些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实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堵塞管理漏洞、规范会计行为、体现会计监督的严肃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作用,在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上述管理模式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堵代导"。这些模式都不同程度的夸大了财会人员在企业监督中的作用,过分地强调对下属企业和单位的监控,使财会人员的定位产生偏差,难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为企业提供更加深入的服务和指导。有些模式还使财会人员凌驾于企业之上,把内部会计监督变成了一种外部强制性的行为,下属单位成了政府或上级部门的附庸,影响了企业自身管理职能的发挥。对财会人员个人而言,由于集中管理后工作范围与生产经营接触面的缩小,财会同业竞争加剧,个人的升迁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由于经常处在企业的对立面,财会人员还容易被孤立或成为"摆设"。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上述财会人员管理模式下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一,由于我国现有的财会人员平均综合素质不高,多数情况下还要接受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的双重管理,要让其肩负起对派驻企业的指导和监督重任,难度较大。要么财会人员为完成监控与所在单位形成对立,工作难以开展;要么财会人员被所在单位收买,实际监控难以到位。其二,企业管理依赖于企业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离不开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财会人员与所在单位是分离的,企业管理的许多基础工作,如定额管理、预算管理、原始记录的管理、财产清查以及有关财务的内控制度建设等等,往往处于企业、财务两不管的境地。其三,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万一下属企业经营、管理出现不测,实际责任难以落实。单位领导可能指责财会人员监督不力,财会人员为避免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也可能采取较保守的监控方式,上级(或集团)财会部门的领导也可能采用较强硬的监控手段,影响下属企业的健康发展。其四,目前国企普遍忽视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区别,在此前提下一味强调统一监控,可能出现会计核算监督掩盖企业财务管理的现象,影响下属企业的管理效能。

二、"财务"与"会计"职能分离的改进思路

现在的企业集团多数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出资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所有者为委托人,享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经营者为人(或称内部人),享有经营权和劳动报酬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自身薪酬、待遇和荣誉等效用的最大化。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效用目标的不一致,在内部人控制企业主要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内部人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来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在这种企业内部,财会人员一方面要为经营者在加强经营管理,确定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协助经理履行理财责任和经营责任;另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完整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然后据实向所有者报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理财状况。现实生活中,由于财会人员的直接利益与企业经营者紧密相联,财会人员往往迫于压力而站在经营者的立场上,弄虚作假,文过饰非,使所有者的利益遭受损害。因此,为了抑制经营者急功近利、懈怠无能、粉饰浮夸或藏收匿利的行为,在对企业财会人员分类的基础上,由代表所有者的上级部门、企业集团总部对所属企业会计人员(不包括财务人员)实行集中管理或委派,仍不失为强化基础核算、保证信息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目前条件下,通过对会计人员的集中管理、考核和约束,至少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解脱会计人员对企业领导的人身依附,削弱企业对会计工作的干预力度,比较完整地体现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其次,从体制上把会计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转化为部门与单位之间的矛盾,通过部门与单位之间的磨合、沟通,降低内耗,提高工作效率。再次,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监督职能,有利于有关制度、政策的落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职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从集中的财会人员中选拔具有管理才能、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归还"下属企业,令其专门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并运用其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所属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使企业内部各项专业管理形成闭环,提高企业现有管理水平。财务人员"归还"企业,是对上述财会人员集中管理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三、一种企业集团财会人员管理模式的框架

(一)总体原则:

在集团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能的分离,会计人员由集团集中委派,财务人员由基层单位自行聘任。

(二)基本要求:

寓会计监督于日常服务,以财务管理促效益提高。做到"财务管理制度化,会计核算程序化,工作手段电算化,传递信息网络化。"

(三)组织体系:(略)

(四)职能描述:

1、集团财务会计管理总部:负责集团基本财经政策的制订,资金宏观调度和管理,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

计核算工作实施宏观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组织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专业培训和考核等;

2、资金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负责集团日常资金的调配、融通和管理,为集团内部单位之间提供结算、信贷及相关金融业务服务。各基层单位只能在资金结算中心开设内部结算账户,所有外部银行账户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资金结算中心按会计核算点设置分支机构,各开户单位办理所有资金结算业务(代出纳)。

3、各会计核算机构:由集团总部委派会计人员设立,按集团业务类型、地域和业务量设置独立于服务单位的满负荷核算机构(类似行政事业窗口单位,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配备最经济合理的会计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法规的规定,负责相关单位的会计核算、报表编制,并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实施会计监督,保证提供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信息。会计核算机构的职能重在客观反映,而不参与和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人员应竭尽全力全方位满足基层单位会计核算及相关之需,想单位之所想,急单位之所急,并全方位接受委托单位的监督。

4、基层单位财务机构(或财务人员):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由集团财务、人事部门推荐,基层单位聘任,成为所在单位的一员。财务人员应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知识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等专业技术方法,加强所在单位基础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财务分析,参与公司日常管理和运作,为所属单位管理与决策服务。一般财务人员应较长时间为同一单位服务,以深入理解相关业务。

(五)信息传递:

1、财务人员是所在单位内部业务核算、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应敦促、指导有关业务部门开展业务、统计核算,并将有关原始单据及时传递到会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

2、财务人员要协调好单位与财务会计部门、人员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自己的财会专业知识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本单位领导出谋划策。

3、会计核算机构应定期向被服务单位和集团总部反馈有关会计信息,提供相关会计资料、报表,同时提供随时即时查询和电脑联网查询。记账凭证、各种报表由会计核算机构负责编制,定期返还所属单位归档保管。

4、资金结算中心与会计机构联合办公,分别负责,信息资料共享。

5、各单位在具体财会业务问题上出现分歧,由本单位财务人员与会计核算机构进行协调,共同商讨可行的解决办法,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有序、合法进行。重大事项可通过集团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协调解决。

6、由集团财务会计部门组织,利用电脑网络、定期例会、各种书面材料等形式,及时传递财务、会计系统运行中的有关信息,针对问题及时解决。

(六)人员管理:

1、建立内部财会人才市场,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使真正的人才通过内部竞聘进入集团财会队伍。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外部招聘部分人员。

2、集团在岗财会人员经考核和内部竞争,在保证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道德品行,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将财会人员划分为财务人员、会计人员两类,同时按如下层次实行分层管理:集团财务主管、集团会计主管、基层单位财务主管、核算机构会计主管、财务会计、会计核算员、出纳员。

3、按照集团统一制定的财务、会计岗位职责,对在岗财会人员实行分层管理,逐人定位,定向培养,保持各层合理的智能配比、年龄结构和报酬级差。基层单位财务主管条件成熟时可担任同级相关行政职务。

4、会计核算机构、资金结算中心人员由集团统一管理、考核、发放报酬;财务人员由所在单位管理,报酬由所在单位考核发放。集团可按核算业务量向基层单位收取一定费用,并通过内部协议形式明确服务的内容和双方的责任和权利。

5、财务、会计人员之间可以交流,不设固定交流期限。

6、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由集团财会部门统一组织,通过有针对性地提高培训、有选择性地外部培训、定期的法规政策培训和后续教育等方式,以及经常性的理论研讨、内部交流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7、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综合考评。会计人员以集团财会管理部门考核为主,并综合被服务单位反馈意见,按考评结果确定奖惩、淘汰与被考核人报酬挂钩。财务人员以所在单位考核为主,集团财会管理部门提供业务方面的参考意见,按考评结果确定其业绩、报酬、升迁或调离。

8、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对优胜者给予奖励。

(七)业务监督:结合集团内部审计监督,可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篇6

正是由于财会系统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特殊作用,各级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企业集团的总部,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了财务会计人员身上,期望通过对财会人员和财会工作的集中控制,找到一条强化管理和增加监督力度的途径。

一、采用的主要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及其不足

基于财会人员角色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种类型的财务会计集中管理模式已应运而生,行政、事业单位暂且不说(2000年9月,财政部、监察部已联合下发了《关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见》),单是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就有:财政部门统管会计人员、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工作,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的"零户统管式";财政和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发文向国有企业委派财会主管的"主管委派式";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联合向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委派财务总监的"财务总监制";企业集团把会计从内部分离出来统一办公的"集中办公式";先将财会人员集中起来后委派到下属单位的"集中委派式"等等。这些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实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堵塞管理漏洞、规范会计行为、体现会计监督的严肃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作用,在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上述管理模式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堵代导"。这些模式都不同程度的夸大了财会人员在企业监督中的作用,过分地强调对下属企业和单位的监控,使财会人员的定位产生偏差,难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为企业提供更加深入的服务和指导。有些模式还使财会人员凌驾于企业之上,把内部会计监督变成了一种外部强制性的行为,下属单位成了政府或上级部门的附庸,了企业自身管理职能的发挥。对财会人员个人而言,由于集中管理后工作范围与生产经营接触面的缩小,财会同业竞争加剧,个人的升迁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由于经常处在企业的对立面,财会人员还容易被孤立或成为"摆设"。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上述财会人员管理模式下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一,由于我国现有的财会人员平均综合素质不高,多数情况下还要接受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的双重管理,要让其肩负起对派驻企业的指导和监督重任,难度较大。要么财会人员为完成监控与所在单位形成对立,工作难以开展;要么财会人员被所在单位收买,实际监控难以到位。其二,企业管理依赖于企业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离不开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财会人员与所在单位是分离的,企业管理的许多基础工作,如定额管理、预算管理、原始记录的管理、财产清查以及有关财务的内控制度建设等等,往往处于企业、财务两不管的境地。其三,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万一下属企业经营、管理出现不测,实际责任难以落实。单位领导可能指责财会人员监督不力,财会人员为避免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也可能采取较保守的监控方式,上级(或集团)财会部门的领导也可能采用较强硬的监控手段,影响下属企业的健康发展。其四,目前国企普遍忽视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区别,在此前提下一味强调统一监控,可能出现会计核算监督掩盖企业财务管理的现象,影响下属企业的管理效能。

二、"财务"与"会计"职能分离的改进思路

现在的企业集团多数是按照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出资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所有者为委托人,享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经营者为人(或称内部人),享有经营权和劳动报酬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自身薪酬、待遇和荣誉等效用的最大化。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效用目标的不一致,在内部人控制企业主要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内部人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来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在这种企业内部,财会人员一方面要为经营者在加强经营管理,确定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协助经理履行理财责任和经营责任;另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完整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然后据实向所有者报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理财状况。现实生活中,由于财会人员的直接利益与企业经营者紧密相联,财会人员往往迫于压力而站在经营者的立场上,弄虚作假,文过饰非,使所有者的利益遭受损害。因此,为了抑制经营者急功近利、懈怠无能、粉饰浮夸或藏收匿利的行为,在对企业财会人员分类的基础上,由代表所有者的上级部门、企业集团总部对所属企业会计人员(不包括财务人员)实行集中管理或委派,仍不失为强化基础核算、保证信息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条件下,通过对人员的集中管理、考核和约束,至少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首先,解脱会计人员对领导的人身依附,削弱企业对会计工作的干预力度,比较完整地体现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其次,从体制上把会计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转化为部门与单位之间的矛盾,通过部门与单位之间的磨合、沟通,降低内耗,提高工作效率。再次,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监督职能,有利于有关制度、政策的落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职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从集中的财会人员中选拔具有管理才能、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归还"下属企业,令其专门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并运用其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所属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使企业内部各项专业管理形成闭环,提高企业现有管理水平。财务人员"归还"企业,是对上述财会人员集中管理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三、一种企业集团财会人员管理模式的框架

(一)总体原则:

在集团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能的分离,会计人员由集团集中委派,财务人员由基层单位自行聘任。

(二)基本要求:

寓会计监督于日常服务,以财务管理促效益提高。做到"财务管理制度化,会计核算程序化,工作手段电算化,传递信息化。"

(三)组织体系:

(略)

(四)职能描述:

1、集团财务会计管理总部:负责集团基本财经政策的制订,资金宏观调度和管理,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实施宏观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组织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专业培训和考核等;

2、资金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负责集团日常资金的调配、融通和管理,为集团内部单位之间提供结算、信贷及相关业务服务。各基层单位只能在资金结算中心开设内部结算账户,所有外部银行账户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资金结算中心按会计核算点设置分支机构,各开户单位办理所有资金结算业务(代出纳)。

3、各会计核算机构:由集团总部委派会计人员设立,按集团业务类型、地域和业务量设置独立于服务单位的满负荷核算机构(类似行政事业窗口单位,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配备最合理的会计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法规的规定,负责相关单位的会计核算、报表编制,并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实施会计监督,保证提供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信息。会计核算机构的职能重在客观反映,而不参与和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人员应竭尽全力全方位满足基层单位会计核算及相关之需,想单位之所想,急单位之所急,并全方位接受委托单位的监督。

4、基层单位财务机构(或财务人员):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由集团财务、人事部门推荐,基层单位聘任,成为所在单位的一员。财务人员应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知识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等专业技术,加强所在单位基础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财务,参与公司日常管理和运作,为所属单位管理与决策服务。一般财务人员应较长时间为同一单位服务,以深入理解相关业务。

(五)信息传递:

1、财务人员是所在单位内部业务核算、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应敦促、指导有关业务部门开展业务、统计核算,并将有关原始单据及时传递到会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

2、财务人员要协调好单位与财务会计部门、人员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自己的财会专业知识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本单位领导出谋划策。

3、会计核算机构应定期向被服务单位和集团总部反馈有关会计信息,提供相关会计资料、报表,同时提供随时即时查询和电脑联网查询。记账凭证、各种报表由会计核算机构负责编制,定期返还所属单位归档保管。

4、资金结算中心与机构联合办公,分别负责,信息资料共享。

5、各单位在具体财会业务上出现分歧,由本单位财务人员与会计核算机构进行协调,共同商讨可行的解决办法,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有序、合法进行。重大事项可通过集团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协调解决。

6、由集团财务会计部门组织,利用电脑、定期例会、各种书面材料等形式,及时传递财务、会计系统运行中的有关信息,针对问题及时解决。

(六)人员管理:

1、建立内部财会人才市场,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使真正的人才通过内部竞聘进入集团财会队伍。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外部招聘部分人员。

2、集团在岗财会人员经考核和内部竞争,在保证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道德品行,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将财会人员划分为财务人员、会计人员两类,同时按如下层次实行分层管理:集团财务主管、集团会计主管、基层单位财务主管、核算机构会计主管、财务会计、会计核算员、出纳员。

3、按照集团统一制定的财务、会计岗位职责,对在岗财会人员实行分层管理,逐人定位,定向培养,保持各层合理的智能配比、年龄结构和报酬级差。基层单位财务主管条件成熟时可担任同级相关行政职务。

4、会计核算机构、资金结算中心人员由集团统一管理、考核、发放报酬;财务人员由所在单位管理,报酬由所在单位考核发放。集团可按核算业务量向基层单位收取一定费用,并通过内部协议形式明确服务的和双方的责任和权利。

5、财务、会计人员之间可以交流,不设固定交流期限。

6、财会人员的培训由集团财会部门统一组织,通过有针对性地提高培训、有选择性地外部培训、定期的法规政策培训和后续教育等方式,以及经常性的研讨、内部交流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7、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综合考评。会计人员以集团财会管理部门考核为主,并综合被服务单位反馈意见,按考评结果确定奖惩、淘汰与被考核人报酬挂钩。财务人员以所在单位考核为主,集团财会管理部门提供业务方面的意见,按考评结果确定其业绩、报酬、升迁或调离。

8、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对优胜者给予奖励。

(七)业务监督:结合集团内部审计监督,可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篇7

正是由于财会系统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特殊作用,各级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企业集团的总部,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了财务会计人员身上,期望通过对财会人员和财会工作的集中控制,找到一条强化管理和增加监督力度的途径。

一、目前采用的主要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及其不足

基于财会人员角色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种类型的财务会计集中管理模式已应运而生,行政、事业单位暂且不说(2000年9月,财政部、监察部已联合下发了《关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见》),单是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就有:财政部门统管会计人员、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工作,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的"零户统管式";财政和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发文向国有企业委派财会主管的"主管委派式";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联合向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委派财务总监的"财务总监制";企业集团把会计从内部分离出来统一办公的"集中办公式";先将财会人员集中起来后委派到下属单位的"集中委派式"等等。这些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实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堵塞管理漏洞、规范会计行为、体现会计监督的严肃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作用,在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上述管理模式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堵代导"。这些模式都不同程度的夸大了财会人员在企业监督中的作用,过分地强调对下属企业和单位的监控,使财会人员的定位产生偏差,难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为企业提供更加深入的服务和指导。有些模式还使财会人员凌驾于企业之上,把内部会计监督变成了一种外部强制性的行为,下属单位成了政府或上级部门的附庸,影响了企业自身管理职能的发挥。对财会人员个人而言,由于集中管理后工作范围与生产经营接触面的缩小,财会同业竞争加剧,个人的升迁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由于经常处在企业的对立面,财会人员还容易被孤立或成为"摆设"。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上述财会人员管理模式下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一,由于我国现有的财会人员平均综合素质不高,多数情况下还要接受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的双重管理,要让其肩负起对派驻企业的指导和监督重任,难度较大。要么财会人员为完成监控与所在单位形成对立,工作难以开展;要么财会人员被所在单位收买,实际监控难以到位。其二,企业管理依赖于企业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离不开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财会人员与所在单位是分离的,企业管理的许多基础工作,如定额管理、预算管理、原始记录的管理、财产清查以及有关财务的内控制度建设等等,往往处于企业、财务两不管的境地。其三,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万一下属企业经营、管理出现不测,实际责任难以落实。单位领导可能指责财会人员监督不力,财会人员为避免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也可能采取较保守的监控方式,上级(或集团)财会部门的领导也可能采用较强硬的监控手段,影响下属企业的健康发展。其四,目前国企普遍忽视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区别,在此前提下一味强调统一监控,可能出现会计核算监督掩盖企业财务管理的现象,影响下属企业的管理效能。

二、"财务"与"会计"职能分离的改进思路

现在的企业集团多数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出资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所有者为委托人,享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经营者为人(或称内部人),享有经营权和劳动报酬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自身薪酬、待遇和荣誉等效用的最大化。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效用目标的不一致,在内部人控制企业主要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内部人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来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在这种企业内部,财会人员一方面要为经营者在加强经营管理,确定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协助经理履行理财责任和经营责任;另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完整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然后据实向所有者报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理财状况。现实生活中,由于财会人员的直接利益与企业经营者紧密相联,财会人员往往迫于压力而站在经营者的立场上,弄虚作假,文过饰非,使所有者的利益遭受损害。因此,为了抑制经营者急功近利、懈怠无能、粉饰浮夸或藏收匿利的行为,在对企业财会人员分类的基础上,由代表所有者的上级部门、企业集团总部对所属企业会计人员(不包括财务人员)实行集中管理或委派,仍不失为强化基础核算、保证信息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目前条件下,通过对会计人员的集中管理、考核和约束,至少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解脱会计人员对企业领导的人身依附,削弱企业对会计工作的干预力度,比较完整地体现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其次,从体制上把会计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转化为部门与单位之间的矛盾,通过部门与单位之间的磨合、沟通,降低内耗,提高工作效率。再次,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监督职能,有利于有关制度、政策的落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职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从集中的财会人员中选拔具有管理才能、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归还"下属企业,令其专门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并运用其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所属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使企业内部各项专业管理形成闭环,提高企业现有管理水平。财务人员"归还"企业,是对上述财会人员集中管理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三、一种企业集团财会人员管理模式的框架

(一)总体原则:

在集团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能的分离,会计人员由集团集中委派,财务人员由基层单位自行聘任。

(二)基本要求:

寓会计监督于日常服务,以财务管理促效益提高。做到"财务管理制度化,会计核算程序化,工作手段电算化,传递信息网络化。"

(三)组织体系:(略)

(四)职能描述:

1、集团财务会计管理总部:负责集团基本财经政策的制订,资金宏观调度和管理,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实施宏观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组织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专业培训和考核等;

2、资金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负责集团日常资金的调配、融通和管理,为集团内部单位之间提供结算、信贷及相关金融业务服务。各基层单位只能在资金结算中心开设内部结算账户,所有外部银行账户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资金结算中心按会计核算点设置分支机构,各开户单位办理所有资金结算业务(代出纳)。

3、各会计核算机构:由集团总部委派会计人员设立,按集团业务类型、地域和业务量设置独立于服务单位的满负荷核算机构(类似行政事业窗口单位,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配备最经济合理的会计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法规的规定,负责相关单位的会计核算、报表编制,并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实施会计监督,保证提供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信息。会计核算机构的职能重在客观反映,而不参与和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人员应竭尽全力全方位满足基层单位会计核算及相关之需,想单位之所想,急单位之所急,并全方位接受委托单位的监督。

4、基层单位财务机构(或财务人员):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由集团财务、人事部门推荐,基层单位聘任,成为所在单位的一员。财务人员应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知识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等专业技术方法,加强所在单位基础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财务分析,参与公司日常管理和运作,为所属单位管理与决策服务。一般财务人员应较长时间为同一单位服务,以深入理解相关业务。

(五)信息传递:

1、财务人员是所在单位内部业务核算、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应敦促、指导有关业务部门开展业务、统计核算,并将有关原始单据及时传递到会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

2、财务人员要协调好单位与财务会计部门、人员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自己的财会专业知识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本单位领导出谋划策。

3、会计核算机构应定期向被服务单位和集团总部反馈有关会计信息,提供相关会计资料、报表,同时提供随时即时查询和电脑联网查询。记账凭证、各种报表由会计核算机构负责编制,定期返还所属单位归档保管。

4、资金结算中心与会计机构联合办公,分别负责,信息资料共享。

5、各单位在具体财会业务问题上出现分歧,由本单位财务人员与会计核算机构进行协调,共同商讨可行的解决办法,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有序、合法进行。重大事项可通过集团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协调解决。

6、由集团财务会计部门组织,利用电脑网络、定期例会、各种书面材料等形式,及时传递财务、会计系统运行中的有关信息,针对问题及时解决。

(六)人员管理:

1、建立内部财会人才市场,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使真正的人才通过内部竞聘进入集团财会队伍。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外部招聘部分人员。

2、集团在岗财会人员经考核和内部竞争,在保证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道德品行,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将财会人员划分为财务人员、会计人员两类,同时按如下层次实行分层管理:集团财务主管、集团会计主管、基层单位财务主管、核算机构会计主管、财务会计、会计核算员、出纳员。

3、按照集团统一制定的财务、会计岗位职责,对在岗财会人员实行分层管理,逐人定位,定向培养,保持各层合理的智能配比、年龄结构和报酬级差。基层单位财务主管条件成熟时可担任同级相关行政职务。

4、会计核算机构、资金结算中心人员由集团统一管理、考核、发放报酬;财务人员由所在单位管理,报酬由所在单位考核发放。集团可按核算业务量向基层单位收取一定费用,并通过内部协议形式明确服务的内容和双方的责任和权利。

5、财务、会计人员之间可以交流,不设固定交流期限。

6、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由集团财会部门统一组织,通过有针对性地提高培训、有选择性地外部培训、定期的法规政策培训和后续教育等方式,以及经常性的理论研讨、内部交流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7、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综合考评。会计人员以集团财会管理部门考核为主,并综合被服务单位反馈意见,按考评结果确定奖惩、淘汰与被考核人报酬挂钩。财务人员以所在单位考核为主,集团财会管理部门提供业务方面的参考意见,按考评结果确定其业绩、报酬、升迁或调离。

8、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对优胜者给予奖励。

(七)业务监督:结合集团内部审计监督,可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篇8

正是由于财会系统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特殊作用,各级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企业集团的总部,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了财务会计人员身上,期望通过对财会人员和财会工作的集中控制,找到一条强化管理和增加监督力度的途径。

一、目前采用的主要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及其不足

基于财会人员角色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种类型的财务会计集中管理模式已应运而生,行政、事业单位暂且不说(2000年9月,财政部、监察部已联合下发了《关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见》),单是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就有:财政部门统管会计人员、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工作,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的"零户统管式";财政和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发文向国有企业委派财会主管的"主管委派式";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联合向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委派财务总监的"财务总监制";企业集团把会计从内部分离出来统一办公的"集中办公式";先将财会人员集中起来后委派到下属单位的"集中委派式"等等。这些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实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堵塞管理漏洞、规范会计行为、体现会计监督的严肃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作用,在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上述管理模式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堵代导"。这些模式都不同程度的夸大了财会人员在企业监督中的作用,过分地强调对下属企业和单位的监控,使财会人员的定位产生偏差,难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为企业提供更加深入的服务和指导。有些模式还使财会人员凌驾于企业之上,把内部会计监督变成了一种外部强制性的行为,下属单位成了政府或上级部门的附庸,影响了企业自身管理职能的发挥。对财会人员个人而言,由于集中管理后工作范围与生产经营接触面的缩小,财会同业竞争加剧,个人的升迁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由于经常处在企业的对立面,财会人员还容易被孤立或成为"摆设"。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上述财会人员管理模式下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一,由于我国现有的财会人员平均综合素质不高,多数情况下还要接受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的双重管理,要让其肩负起对派驻企业的指导和监督重任,难度较大。要么财会人员为完成监控与所在单位形成对立,工作难以开展;要么财会人员被所在单位收买,实际监控难以到位。其二,企业管理依赖于企业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离不开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财会人员与所在单位是分离的,企业管理的许多基础工作,如定额管理、预算管理、原始记录的管理、财产清查以及有关财务的内控制度建设等等,往往处于企业、财务两不管的境地。其三,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万一下属企业经营、管理出现不测,实际责任难以落实。单位领导可能指责财会人员监督不力,财会人员为避免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也可能采取较保守的监控方式,上级(或集团)财会部门的领导也可能采用较强硬的监控手段,影响下属企业的健康发展。其四,目前国企普遍忽视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区别,在此前提下一味强调统一监控,可能出现会计核算监督掩盖企业财务管理的现象,影响下属企业的管理效能。

二、"财务"与"会计"职能分离的改进思路

现在的企业集团多数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出资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所有者为委托人,享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经营者为人(或称内部人),享有经营权和劳动报酬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自身薪酬、待遇和荣誉等效用的最大化。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效用目标的不一致,在内部人控制企业主要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内部人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来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在这种企业内部,财会人员一方面要为经营者在加强经营管理,确定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协助经理履行理财责任和经营责任;另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完整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然后据实向所有者报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理财状况。现实生活中,由于财会人员的直接利益与企业经营者紧密相联,财会人员往往迫于压力而站在经营者的立场上,弄虚作假,文过饰非,使所有者的利益遭受损害。因此,为了抑制经营者急功近利、懈怠无能、粉饰浮夸或藏收匿利的行为,在对企业财会人员分类的基础上,由代表所有者的上级部门、企业集团总部对所属企业会计人员(不包括财务人员)实行集中管理或委派,仍不失为强化基础核算、保证信息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目前条件下,通过对会计人员的集中管理、考核和约束,至少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解脱会计人员对企业领导的人身依附,削弱企业对会计工作的干预力度,比较完整地体现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其次,从体制上把会计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转化为部门与单位之间的矛盾,通过部门与单位之间的磨合、沟通,降低内耗,提高工作效率。再次,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监督职能,有利于有关制度、政策的落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职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从集中的财会人员中选拔具有管理才能、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归还"下属企业,令其专门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并运用其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所属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使企业内部各项专业管理形成闭环,提高企业现有管理水平。财务人员"归还"企业,是对上述财会人员集中管理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三、一种企业集团财会人员管理模式的框架

(一)总体原则:

在集团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能的分离,会计人员由集团集中委派,财务人员由基层单位自行聘任。

(二)基本要求:

寓会计监督于日常服务,以财务管理促效益提高。做到"财务管理制度化,会计核算程序化,工作手段电算化,传递信息网络化。"

(三)组织体系:(略)

(四)职能描述:

1、集团财务会计管理总部:负责集团基本财经政策的制订,资金宏观调度和管理,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实施宏观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组织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专业培训和考核等;

2、资金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负责集团日常资金的调配、融通和管理,为集团内部单位之间提供结算、信贷及相关金融业务服务。各基层单位只能在资金结算中心开设内部结算账户,所有外部银行账户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资金结算中心按会计核算点设置分支机构,各开户单位办理所有资金结算业务(代出纳)。

3、各会计核算机构:由集团总部委派会计人员设立,按集团业务类型、地域和业务量设置独立于服务单位的满负荷核算机构(类似行政事业窗口单位,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配备最经济合理的会计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法规的规定,负责相关单位的会计核算、报表编制,并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实施会计监督,保证提供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信息。会计核算机构的职能重在客观反映,而不参与和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人员应竭尽全力全方位满足基层单位会计核算及相关之需,想单位之所想,急单位之所急,并全方位接受委托单位的监督。

4、基层单位财务机构(或财务人员):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由集团财务、人事部门推荐,基层单位聘任,成为所在单位的一员。财务人员应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知识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等专业技术方法,加强所在单位基础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财务分析,参与公司日常管理和运作,为所属单位管理与决策服务。一般财务人员应较长时间为同一单位服务,以深入理解相关业务。

(五)信息传递:

1、财务人员是所在单位内部业务核算、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应敦促、指导有关业务部门开展业务、统计核算,并将有关原始单据及时传递到会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

2、财务人员要协调好单位与财务会计部门、人员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自己的财会专业知识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本单位领导出谋划策。

3、会计核算机构应定期向被服务单位和集团总部反馈有关会计信息,提供相关会计资料、报表,同时提供随时即时查询和电脑联网查询。记账凭证、各种报表由会计核算机构负责编制,定期返还所属单位归档保管。

4、资金结算中心与会计机构联合办公,分别负责,信息资料共享。

5、各单位在具体财会业务问题上出现分歧,由本单位财务人员与会计核算机构进行协调,共同商讨可行的解决办法,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有序、合法进行。重大事项可通过集团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协调解决。

6、由集团财务会计部门组织,利用电脑网络、定期例会、各种书面材料等形式,及时传递财务、会计系统运行中的有关信息,针对问题及时解决。

(六)人员管理:

1、建立内部财会人才市场,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使真正的人才通过内部竞聘进入集团财会队伍。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外部招聘部分人员。

2、集团在岗财会人员经考核和内部竞争,在保证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道德品行,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将财会人员划分为财务人员、会计人员两类,同时按如下层次实行分层管理:集团财务主管、集团会计主管、基层单位财务主管、核算机构会计主管、财务会计、会计核算员、出纳员。

3、按照集团统一制定的财务、会计岗位职责,对在岗财会人员实行分层管理,逐人定位,定向培养,保持各层合理的智能配比、年龄结构和报酬级差。基层单位财务主管条件成熟时可担任同级相关行政职务。

4、会计核算机构、资金结算中心人员由集团统一管理、考核、发放报酬;财务人员由所在单位管理,报酬由所在单位考核发放。集团可按核算业务量向基层单位收取一定费用,并通过内部协议形式明确服务的内容和双方的责任和权利。

5、财务、会计人员之间可以交流,不设固定交流期限。

6、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由集团财会部门统一组织,通过有针对性地提高培训、有选择性地外部培训、定期的法规政策培训和后续教育等方式,以及经常性的理论研讨、内部交流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7、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综合考评。会计人员以集团财会管理部门考核为主,并综合被服务单位反馈意见,按考评结果确定奖惩、淘汰与被考核人报酬挂钩。财务人员以所在单位考核为主,集团财会管理部门提供业务方面的参考意见,按考评结果确定其业绩、报酬、升迁或调离。

8、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对优胜者给予奖励。

(七)业务监督:结合集团内部审计监督,可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篇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05

College Positions Setting and Hiring Management Work

LI Xiaoli

Abstract Reform of the personnel system is a breakthrough in the reform of institut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stitutions of post setting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ntire personnel system reform design system. Therefore,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personnel system set up job, and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ost setting management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irit of reform. From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post setting management sense, it analyzes university post sett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faced difficult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llege; position setting; approach

近年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以岗位设置和全员聘用制的推行为基础,抓住关键环节,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转换用人机制,增强队伍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建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正在全面贯彻实施。

1 高校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加快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

自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一是体制、结构的大调整阶段;二是大发展、大扩招阶段;三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阶段。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高校在经历了大调整、大扩招阶段后,党和国家又赋予高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神圣使命,而连年的扩招,造成学校师生比不断攀高,教师总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点就在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1.2 岗位设置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高校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新举措,是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以岗位设置为依据,优化人才配置,搞活用人机制,提高用人效益,从而逐步形成竞争择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分流、优劳优酬、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效激励与约束的人事制度。

1.3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有利于发挥每位教职工的聪明才智,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1)聘用制的实施,聘用合同的签订,实现了教职工由国家人向单位人,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逐步转变。打破以往的“铁工资”、“铁饭碗”和“铁交椅”,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旱涝咱不怕,工资照样拿”的安逸日子一去不返,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不再是宣传口号。(2)待遇与责任相对应。按岗聘用,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量,享受相应的岗位待遇。设岗的同时,制定相应的岗位说明书,每个级别都有相对应的目标任务。责权利相结合,有利于增强教职工的紧迫感。(3)首次聘任,“先入围,后调整”。首聘的过渡期,既是“温水煮蛙”式的适应期,又是“山雨欲来”的突变期。今后一个聘期届满,将重新竞聘或通过考核聘用。不会再有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为评职称而搞科研的状况将彻底改观。

2 做好岗位设置工作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点

顺利开展岗位设置工作,结合我校实施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1)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岗位设置与人员聘用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操作环节多,涉及到每一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需要认真学习国家、省有关事业单位和教育系统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实施岗位设置管理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引导教职工从学校稳定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2)深入调研,摸清现状。做好收集、整理教职工的各项基础信息工作,对岗位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掌握了各类各级岗位现有人员的结构以及各二级单位学历、职称、年龄等内部结构状况等,专业技术人员摸底既要确定资历又要确定业绩;对双肩挑人员的界定要处理好。基础信息的全面掌握分析,对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重视宣传,营造氛围。岗位设置工作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为保证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通过培训会、媒体宣传、专题网页、印发学习手册等形式,大力宣传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到讨论程序规范,领导注重把关、人人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满足每位教职工知情权和参与权,做好解读改革政策,解难释疑工作,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4)成立机构,明确职责。制订了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工作方案,成立了各类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委员会,二级单位成立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小组,各委员会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以保证分级设岗工作落实到位,平稳推进。

(5)处理好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时的几个关系。处理好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各级岗位数额的分配关系。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向教师岗位倾斜。处理好资历与业绩在岗位聘用中重要程度的关系。在教师系列实施办法的制定中要统筹兼顾科研、教学、学科建设业绩之间的平衡关系。

3 处理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难点

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事关学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事关全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加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注重解决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几个难点:

(1)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条件的确定。专业技术岗位的聘用,是整个聘用工作的重点环节,不应以资历排座次,而应以工作业绩评优劣。但在实施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难过人情关,认为对单位老职工应给予照顾,往往首先考虑资历,这样操作起来也简单,一般不会有大问题,可以尽量避免矛盾,但也就会出现所谓的“照顾岗”、“人情岗”、“特殊岗”,而这是不符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初衷的,还会大大挫伤年轻同志的锐气与工作积极性。在首次岗位聘用过程中,如何把握两者的关系,确定聘用条件是岗位设置实施过程中的又一难题。

(2)管理岗位职员的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按照规定,管理人员只能走职员系列,不能再走专业技术系列,但管理人员存在一个晋升的“天花板现象”,大多数人到了七级职员岗位就很难晋升了。管理人员转为要求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现实性很小,而专业技术人员转为管理岗位却很容易,这将导致管理岗位职员的发展空间更小,上升通道狭窄,再者,管理岗位的层级划分不如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细化,这都将会影响管理队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导致管理岗位人员工作倦怠,情绪不稳定、管理水平降低的局面。

(3)双肩挑岗位确定问题。近年来,因学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教学人员相对缺编,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岗位人员,较多从事教学工作,占专业技术岗位,因在两类岗位上占用岗位,必然造成专业技术人员多于岗位,在缺编状态下大家都还会有岗位,但在超编情况下,就会导致部分人无岗可上,这就更容易使专业技术人员转为管理岗位,导致管理岗位人员的发展空间变小,上升通道变窄。所以双肩挑岗位的确定也是岗位设置的一大难题。

4 做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改进途径

(1)创设良好的改革环境。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逐步转变,但聘用制推行后,真正到聘期考核,涉及到职务的升降、人员的解聘辞聘,教职工才会真正意识到改革的意义,因此还须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改革,教职工主动配合、参与改革,最终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形成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良好环境。

(2)优化专业技术岗位管理。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求,人事或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应尊重学校的用人自,实行专业技术职务“以聘代评”,扩大高校用人自。由学校按其学校类型、地区经济文化、专业特点等的不同,按照调入后学校的标准和条件重新确定,营造竞争氛围,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将“能上能下”与“岗变薪移”切实结合起来,激活内部管理。

(3)细化管理岗位层级设置。完善高等学校职员的职务和职级相结合体系,参照公务员的管理体系,同职级进行级别细分,岗位等级可以逐步晋升。根据在岗工作年限按照干部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政策,享受一定级别的岗位工资待遇。为管理人员的晋升留有通道,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考核标准,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能较全面反映教学、学术研究与科研、学科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基本内容,通过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程序、方法,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制定教师学术研究与科研工作的考核评价标准时,注意区分不同岗位级别,对二、三级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突出高水平“质”的要求;对其他级别岗位,反映“质”和“量”的综合性要求。学校对各级各类人员的考核评价,充分发挥学校二级单位、校内外同行专家在考核评价中的作用,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并接受广大教职工监督,充分保证考核评价工作的客观、公平、公正。

(5)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待遇,凝聚人才,激发活力,发展事业。在人事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构建与岗位管理相适应,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核心的分配制度,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正确处理好绩效与公平的关系,让“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作用。

总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个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作,也是个渐进的逐步到位和完善的过程,各高校应以本次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和完善高校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工作,深入推进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 国人部发[2006] 87号)

[2] 关于印发《广东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粤人发[2008]275号)

[3] 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粤人社发[2010]105号)

篇10

2、上班时间坚守工作岗位,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及时处理职责范围内或临时分配的各类事务,杜绝懒散、拖拉作风,提高办事效率;

3、工作时间不得处理个人事务,不得串岗、离岗,有事必须按规定请假;

4、各科室要认真填写工作日志,记载处理的各项事宜。

5、礼貌待人,文明办公。

二、会议制度

1、中心主任办公会:不定期召开主任办公会,由中心主任主持,中心副主任及办公室主任参加,传达上级指示、部署工作、研究解决中心内重大事宜。

2、中心办公会:每月一次,中心领导及各科正、副科主任参加。会议由中心主任主持,主要传达上级文件和指示,总结汇报各科上阶段工作情况和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由办公室作好会议记录并进行督办。

3、科室会议:每月一次,由科室负责人主持,分管主任和本科室人员参加(必要时可邀请其它领导参加)。传达中心办公会议精神,小结科室工作,讨论安排下步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4、职工大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传达上级文件、指示及中心的重要决议,总结、布置工作,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

5、中心主任根据具体情况,可随时召开有关会议,每次会议应做好会议记录。

三、请示报告制度

1、按职责分工范围,逐级请示,在工作中凡涉及路线、方针、政策、法律、重要的活动、重大的经济开支等方面的问题,经办科室或经办人必须向中心领导请示,不得擅自处理。

2、凡遇到重大疫情、中毒事件、差错事故等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关人员要及时向科室负责人及中心领导报告。

3、凡经中心领导批准外出开会、进修、学习和参加其它重要业务活动的,事后要及时向中心领导报告情况。

4、工作中涉及的报告、计划、报表等材料事先必须向分管领导请示,所有的发出文件都必须经中心主任签发。

5、专题调查、科学实验成果要向上级作出书面报告。

6、重大决策、管理办法、制度规定、工作安排、科室调整、人动等问题中心领导要及时向职工传达。

四、工作计划、总结制度

1、工作计划应根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业务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结合本中心实际工作情况认真研究制定,要切实可行。

2、下年工作计划各科室应于当年十二月底前拟定,交办公室综合整理,经中心主任办公会研究通过后下发各科室执行。

3、每月各科室必须有详细的实施细则,把任务落实到人,明确任务完成的时间和质量。

4、工作计划确定后,应严格执行,确需增减和变动的,应经中心领导批准。

5、各科室每半年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书面小结,年终进行全面总结,交中心办公室汇总整理,报经中心主任办公会讨论通过后上报

6、专项工作要有计划、总结。

五、文件处理制度

1、一切外来函件,除署名科室外,均由中心办公室开拆、登记,及时送领导批示,并由办公室督促处理。

2、按文件的性质、等级及时归档或处理。

3、涉及各科室的文件、通知、便函必须按正规格式书写,由科室负责人起草后,报分管副主任审核,办公室对文件内容、文书格式和语句结构进行复审后,由中心主任签发,方可登记编号打印并备案、存档。

5、年未中心办公室负责文件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六、考勤制度

1、执行国家法定假和单位作息制度,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工作需要时,服从中心主任统一调度。

2、科室实行每天出勤登记(包括事假、病假、旷工)。由科室负责人认真履行出勤登记手续,每月底汇总统计,并于下月五日前交中心办公室。中心成立考勤督查组,不定时对各科室出勤情况进行督查。科室负责人应严格做好考勤工作,如出现科室工作人员迟到、早退或病、事假未办理手续者,一经查实将追究科室负责人责任。

3、除法定节、假日外,因故离开工作岗位者,必须履行请假手续,请假五日以内者须经分管主任同意。五日以上须经中心主任同意,未履行请假手续而未到岗者,一律按旷工论处。假期期满后要及时销假,未经准假和逾期不归者示为旷工。

4、因工作需要加班的,报分管领导同意,由科室负责人合理安排。

5、婚假、丧假、产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七、财务管理制度

1、财务工作必须坚持勤俭节约的方针,实行经济核算,讲究经济效益,正确贯彻执行各项财经政策,加强财务监督,严格财经纪律。

2、认真做好经费预算和决算,编制年度预算计划报中心主任批准后执行。

3、严格执行各项收费标准,实行统收统支的管理办法。

4、一切支出均应应有合法的原始凭证,并由经手人、证明人、中心主任签字后方能报销。

5、财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据,违反国家财经制

度规定的财务开支,不予受理。

6、严禁公款私用,及时清理往来帐目。

八、办公用品采购制度

1、日常消耗性办公用品采购的方法和程序。(1)各股室根据业务工作需要,提出办公用品需求计划,报办公室汇总;(2)办公室将需求情况汇总后报中心领导审核,确定采购计划。(3)由办公室按需求进度统一购买、保管、发放;(4)各股室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登记领取,领取数一般不得超过规定数额。

2、大宗办公设备采购办法。(1)各股室因工作需要购置的大宗办公用品,须先写出采购申报,注明用品名称、规格、型号、用途等具体要求,报业务分管领导签署意见,报中心领导同意后,由办公室报政府采购中心统一采购。

九、接待、招待工作管理制度

1、严格实行对口接待,坚持先请示登记后接待原则,由办公室统一登记安排。工作餐实行现金支付,中午严禁饮酒。

2、接待标准、陪同人员由中心领导确定,不得安排就餐以外的其它特殊招待。确实需要的,应事先报中心领导,经同意后方可安排。

3、定点处的招待详单由指定负责招待的当事人签字认可,注明接待日期、接待对象和招待金额(大写)。

4、所有招接待费用均由办公室统一负责结算,以办公室登记备案的记录为准,未经登记备案的不予结算支付。临时性在定点以外的地点就餐的,须请示中心领导,凭国家正式有税发票报账,并附详单。办公室将招待费用每季汇总核算一次,报中心领导一份。

十、档案室管理制度

1、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做好各科室的档案移交登记工作,并将各类档案分门别类、科学管理,存放有序,方便查找。

2、保持档案室清洁、干燥和卫生、切实做好防盗、防火、防潮、防尘、防高温、防强光等工作。

3熟悉档案室情况,对库藏档案和资料的保管情况定期进行检查核对,做到帐物相符。对已破损和字迹退色的档案,应及时复制。

4、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准将档案带出档案室,更不准私自摘抄、外传,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5、查阅本科室业务档案的,经科室负责人同意,否则经中心领导同意,并办理查阅档案的登记手续。查阅人要爱护档案,不得撕页、涂改,一旦发现由查阅者负全部责任。外单位查、借阅档案时,应经领导批准。

十一、学习制度

1、中心职工要积极努力向上,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踊跃参加各种业务学术活动,提高政治思想和专业技术水平。

2、中心不定期组织开展政治学习、学术讲座活动。

3、各科室要有学习计划,有组织地安排,重点掌握、熟悉本专业技能知识,提高卫生防病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

4、取得有效医学证书的,单位给予一定奖励。

十二、清洁卫生制度

1、设立清洁卫生督查组,负责中心内环境美化、清洁卫生及门前责任制的组织、检查、评比、督促工作。

2、明确划分清洁责任区,做到分片负责,每日下班前拖地面,保证桌面无灰尘、杂物、窗明几净。

3、积极开展绿化工作,美化科室工作环境。

4、配合重大活动,节假日全面彻底打扫卫生。

十三、信息制度

1、各科室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和工作内容,将所有阶段性工作和重点工作编辑成信息,各科室负责人应对报送的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安全性进行有效控制。

2、报送和信息应做好安全保密工作,保证做到向公众的新闻、信息不、泄密,报送信息应实事求是。

3、履行领导审批的信息,发生了、泄密现象,由单位负责人承担责任并追究报送人的责任;未经领导审批的信息发生、泄密现象实行报出负责的原则,由报出人承担责任。

十四、车辆管理制度

1、单位车辆由中心办公室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

2、科室用车需提前与办公室预约,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给与合理安排调度,并做好派车登记。

3、驾驶员要认真保养车辆,对车辆要做到勤检查、勤维护、勤保养,确保车容整洁、车况良好。车辆有损坏、有故障或发生交通事故,要及时报告及时处理解决,不得隐瞒不报。不得擅自将车辆交与他人驾驶,不得擅自出车,严禁公车私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费用和损失由驾驶员个人负责。

4、驾驶员须做好出车记录。内容包括时间、地点、里程、用车科室、油耗量等项目,实行一天一登记、一月一小结,交办公室审核后,作为驾驶员领取补助及年终考核的依据

5、驾驶员在工作时间不得擅离职守,上班时间无出车任务时,在办公室休息待命。因事需离开,需向办公室报告去向,以方便联系。

6、车辆用油实行IC充值卡定点加油。IC卡由办公室统一管理并限定车牌,原则上不准用现金加油。

7、车辆原则上不能私用和外借。单位职工如遇特殊情况需用车,办公室可酌情安排。如确有必要外借的,须经中心领导同意。并进行出车登记。

十五、奖惩制度

(一)奖励

1、在工作中有重大创新发明或提出合理化建议经采用后,为单位增加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给予奖励。

2、对超额完成工作任务与经济指标的科室,单位给予一定奖励。

3、忠于职守,积极工作,成绩显著,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年终被评为国家、省、市先进集体或先进个人的,给予奖励。

4、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成绩显著的,给予奖励。

5、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维护社会公德和社会治安表现突出的,给予奖励。

6、在学术杂志及报刊物上发表与专业有关文章给予一定的奖励,国家级贰百元,省级壹百元,县级伍拾元。

(二)惩罚

1、凡不服从管理闹无原则纠纷,服务态度差,出现医疗差错,事故,收受钱物,牟取私利,工作极端不负责任者给予严肃处理。

2、打人骂人,无理取闹,造成极坏影响者,罚款伍拾元。

3、在工作时间内,严禁赌博,上网聊天、玩游戏,发现一次罚款伍拾元,工作日中午严禁酗酒,因酒后影响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罚款叁佰元。

4、迟到早退发现一次,罚款贰拾元。

5、无故旷工一天,罚款壹佰元。

6、病事假停发劳务费,按实际天数计算。

8、人为损坏贵重仪器,丢失公共财物,由当事人按价赔偿。

9、驾驶员私自出车超出县城范围的,费用自理,罚款贰佰元;违章罚款的,承担罚款单的50%。

10、无正当理由未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的科室,责成科室负责人辞职,并给科室一定的经济处。

11、拒不服从领导分配或工作失职造成严重损失者,停发奖励工资。

12、凡属上述违反规定者,年终不得被评先进个人。

十六、人事管理制度

1、中心的中层干部坚持因岗设位,按岗聘任,按照公开、公正、平等、择优的原则,实行竞聘上岗。

2、中心职工实行按需设岗,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和聘任期限,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上双向选择,择优上岗,平等竞争,优化组合。

3、中心各科室之间的人员调动,根据工作需要或科室的申请,坚持任人唯贤、用人所长、专业对口(相近),便于管理、利于工作的原则,经中心主任办公会研究批准后,办理调动手续。

4、全中心干部职工必须服从中心统一调配,对不服从调动的人员一律待岗并按单位有关规定处理。

5、离岗待退:男性年满55周岁或工龄满30年;女性年满50周岁或工龄25年者实行单位内离岗待退,在待退期间,发给国家和省市规定的职称工资、职务补贴和物价性补贴,享受单位住房公积金、降温费、烤火费,工龄连续计算,参加正常的工资职称晋升。其它离岗人员只发给基本生活费,不享受其它任何福利待遇。

6、临时工:编制由办公室统一管理,每年核编一次,年终进行考核测评,实行未尾淘汰制。

十七、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中心所有购进的固定资产,必须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财务科根据入库单和发票设置固定资产总帐,分科室建立明细帐。

2、办公室发放固定资产时,须由领取科室负责人办理签字手续。

3、办公室和使用科室对固定资产必须有计划地进行维护保养,实行严格的技术操作管理制度,对精密仪器设备操作人员必须实行培训上岗,保证固定资产处于完好状态。

4、建立固定资产清查核对制度,每半年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对破损、淘汰的固定资产,根据财产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进行帐务处理。

5、固定资产的变卖、转出、报损,报废等须按照规定程序办理,经领导及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处理。

十八、预防性生物制品药房管理制度

1、根据防病工作的需要,即时地做好生物制品的计划、采购、分发工作。

2、制定出入库制度,发放登记簿应详细记载品名、数量、批号及失效日期。账目正规齐全,账、苗相符。

3、领取或分发疫苗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号疫苗“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

4、管理人员应熟悉各种预防性生物制品的贮存条件和要求,妥善做好温度记录和贮存运输工作。

5、管理人员每月应做好疫苗的购进、发放、库存、外欠的统计。

6、疫苗领发都应有审批手续,,购苗单位欠款须经科长或者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外欠。

7、随时掌握各种生物制品的使用情况、反应、效果和剩余数量,做好统一调配处理。

8、搞好生物制品冷链运转,常规做到每月运转一次,特殊情况即时启动运转。

十九、安全保密制度

1、严格执行国家安全、保密规定的条例,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机密绝对不看,不在不利于保密的场合谈论机密,不在私人通信中泄露机密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