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感言模板(10篇)

时间:2023-01-30 16:21: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记者节感言,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记者节感言

篇1

【中图分类号】R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07-02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以肺结核最为常见。随着结核病疫情上升,结核病患者的心理状况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生、发展及转归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而肺结核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邱英梅[1]通过对结核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干预组CD3+、CO4+和CD8+T淋巴细胞与治疗前对比均明显上升,为心理干预能明显增强和调节细胞免疫,提供更科学客观的依据。

1 结核病患者心理问题

1.1 住院结核病患者

1.1.1 焦虑已成为肺结核病人最常见的合并症[2],并成为影响肺结核治疗效果的原因之一。李娜[3]认为,病人确诊肺结核前的焦虑程度比确诊后更为显著,卢玉山等[4]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研究显示,肺结核患者无论初治、复发,SCL一90阳性项数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说明结核病患者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差,而复发者阳性项数又高于初治患者,复发患者的恐怖、精神病及偏执因子高。

1.1.2 耐多药结核病病人随着病程的延长,心理负担加重,常现为恐惧、焦虑、悲观、抑郁、失眠多梦、不配合治疗等多种负性心理[5]。

1.1.3 儿童情绪反应强烈、恐惧;青年患者紧张急躁、否认心理;中年患者则有孤独、寂寞、抑郁心理;老年肺结核多伴有合并症,病情相对复杂,病程及治疗时间均较长,患者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失望、孤独等消极情绪[6]。

1.2 非住院结核病患者

1.2.1 贾素华[7]报道,居家治疗的结核病人的心理健康差于健康人群,与住院结核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当,以抑郁、焦虑、悲观、恐惧、精神病性为主要表现;顾惠娟[8]等对106例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认为流动人口结核病人抑郁症状通常与病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有关,通过比较不同抑郁病人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利用度的差异,认为社会支持与抑郁总分呈负相关,即社会支持越少,抑郁总分越高;抑郁倾向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即个体对社会支持利用度越高和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抑郁倾向发生率越低。

1.2.2 110联动患者为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病人,由于长期露宿街头,生活无着落,营养状况极差,存在严重的心态失衡和自卑、认命心理。

1.3 结核病患者亲属心理状况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况相关,调查显示,96.0%的亲属担心患者的病情和病程。王丽芹报道,开放型肺结核患者亲属多存在焦虑心理,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有担心患者病情和病程;担心自己或家人被传染;担心周围人排斥患者;担心患者因疾病传染性而疏远家人;担心采取隔离措施引起患者误会以及昂贵的医疗费用等。

2 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2.1 结核病患者的总体社会支持程度低,分析可能与患者自卑、无助,减少与他人及社会接触有关。有调查显示,担心自己或家人被传染、周围人排斥、由于疾病传染性而疏远家人等占70%以上。这种回避的态度不仅造成患者安全感、自尊感的下降,也不利于人们对结核病患者的了解。

2.2 认知不足,存在对疾病本身误解,对治疗用药原则不了解,对结核病饮食、活动、卫生防护方面认知不足。认知不足不仅使患者产生负面的心理,往往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影响全程规则化疗,产生耐药性,使治疗失败。

2.3 经济原因,结核病治疗时间长,相对费用高,由于长期患病,劳动能力和工作能力降低,严重影响家庭的经济收入。患者大多生活贫困、居住拥挤、营养不良等,这些因素导致消极情绪,而情绪已成为躯体致病的主要原因,躯体病症又会加重情绪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2.4 部分结核病患者合并症多,复发、耐药患者多,病情复杂,对治疗失去信心,与患者长期患病,劳动力、工作能力降低,影响其事业发展和家庭生活,而造成焦虑、悲观的心理状态有关。

3 心理干预研究现状

篇2

根据相关统计发现,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不良等原因导致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死率逐渐增高。由于高血压、高血脂症等造成的自身内胰酶被激活而造成的水肿、出血等现象,就是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体温升高、腹痛以及休克,并且从相关研究中发现急性胰腺炎的多发人群为男性[1]。根据相关研究发现,急性胰腺炎的病发与患者的肝脏损害程度相关。因此,我医院就急性胰腺炎患者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就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1月就诊的2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讨论和分析。将56例需要进行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和正常人分为两组,分组方法采用随机分类的方式,分别为对照组与干预组。28例为干预组,其中有9例为女性,有19例为男性,年龄范围为28~56岁,平均年龄为(45.5±6.3)岁。28例患者均为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中的临床诊断和分级标准,确诊为急性胰腺炎。另外的28例为对照组,其中有10例为女性,有18例为男性,年龄范围32~58岁,平均年龄为(44.6±4.2)岁。28例均为均为体检正常的人。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之间的男女比例、年龄的人数等均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空腹时实施静脉血采集,采集的血量为5 mL,放置在带抗凝剂肝素钠的抗凝管中,并通过血清分离来检测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谷丙转氨酶、胆红素以及直接胆红素。检验仪器,为日立 718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同时,对比急性胰腺炎患者和正常人的肝功能检测结果。

1.3观察指标 对比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TBL、DB、GGT、ALT、AST以及ALP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经过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肝功能检测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干预组患者的TBL、DB、GGT、ALT、AST以及ALP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P

3讨论

目前,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在医学上推测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与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静脉急性栓塞、胆管堵塞造成的胆汁反流、胰腺液外溢、病毒感染以及药物等引起的[2]。急性胰腺炎的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体温持续升高以及腹痛等情况,严重者甚至是出现休克等情况。经过对与患者的肝功能检测结果对比分析发现,急性胰腺炎的TBL、DB、GGT、ALT、AST以及ALP的指标均高于正常人[3]。在急性胰腺炎疾病中,肝脏是最易遭到破坏的器官,从而导致了患者体内积攒的胆汁酸过多引起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增多。同时,患者体内的胆汁正常排泄也会受到阻碍等等,这些都会到只人体内的胆红素升高[4]。由此可见,患有急性胰腺炎的人肝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原因造成了患有急性胰腺炎的人数持续增长。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TBL、DB、GGT、ALT、AST以及ALP的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可看出急性胰腺炎患的肝脏遭到了破坏的程度。因此,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需要积极推广和应用肝功能检测,以此来了解患者肝脏被破坏的情况,并通过肝功能检测结果来分析出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朱燕.急性胰腺炎患者肝功能检测结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7):135-137.

篇3

【中图分类号】R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51-01

急性胰腺炎系多种病因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其主要诊断指标即是血和尿淀粉酶。急性胰腺炎发病过程中多伴有肝脏损害,且肝脏损害程度与胰腺炎程度密切相关[1]。为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肝功能状况的应用价值,现对我院2011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6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5项肝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且经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65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胰腺炎患者(观察组),选取同期前来健康体检的 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34例经治疗后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组)。

1.2 方法 检测设备选用奥林巴斯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操作方法:抽取3组样本5mL空腹静脉血注入真空采血普通管内,分离血清后检测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6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5项肝功能指标结果统计。6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55例患者(占85%)的肝功能指标有一项或多项有明显异常,其余10例肝功能指标正常。不同患者之间的肝功能指标差异显著。具体结果详见下表1.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系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学性炎症,主要病因来自于胆道疾病[2]。本组资料中6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TBIL、ALP、GGT等指标均存在同时升高现象,分析原因或可能系胆石症引起。从胆道疾病致急性胰腺炎作用机制来看,当出现胆石症病变时,胆道内的压力会超过胰管内压力,造成胆汁逆流入胰管,而胆汁含有的胆盐对胰管黏膜有损伤作用,可使消化酶和坏死组织通过血液循环、淋巴管途径输送到全身,从而引起多器官损害,尤其是对肝脏损害较为严重,肝脏损害程度与胰腺炎程度密切相关[2]。前面所提,胆道疾病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因而与胆道疾病相关的肝功能指标如TBIL、GGT、ALP也会随之发生异常变化[3]。本组6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有53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有一项或多项异常,且不同患者之间的肝功能指标差别很大,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4]。同时,作为肝功能敏感指标的ALT、AST的异常,也说明了其肝脏功能遭到损害。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对患者肝功能指标异常应引起足够重视。

从本文来看,10例经过急性胰腺炎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提示肝功能指标,尤其是5项肝指标检测对判断急性胰腺炎患者肝损害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组资料亦显示,6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有52%出现肝功能受损,说明肝脏是急性胰腺炎患者常见的胰腺外受损器官,其中主要表现为谷丙转氨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r一谷氨酰转肽酶升高或同时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综上所述,分析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的发病原因、重视检测胰淀粉酶的同时检测肝功能的重要性,对急性胰腺炎伴肝损害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任晓发,郑华.急性胰腺炎84例肝功能检测分析[J].人民军医,2010,47(2):81-83.

篇4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3-007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approach on mood related disorders occurred in patients receiving cardiac intervention therapy. Methods Sixty patients receiving cardiac intervention therap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0 patients per group respectively. Patients in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experienced basic nursing follow by psychological nursing. However, basic nursing methods were applied in control group only. Mood related disorders were evaluated with psychology rating scale, includi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Meanwhile, cardiac function index, including ECG, myocardial enzymes,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s and angina, reinfarction and mortality rate were recorded for analyzing. Results The scor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elf rating scale in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ron; Mood related disorders; Nursing intervention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的主要方式,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慢性缺血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成功率,改善冠心病预后,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1]。但手术是一种应激源,易造成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有研究表明,60%以上的心脏介入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2]。与非抑郁症患者相比,抑郁症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预后较差,1年内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增加2~3倍,死亡率增加20%~30%[3]。因此,抑郁症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4],及早发现心脏介入患者抑郁情绪并予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对提高预后、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60例心脏介入合并抑郁症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2013年1 月~2014 年 1 月住院并行PCI的冠心病患者60例, 男32例,女28例,年龄56~85岁,平均65.2岁。临床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27例,稳定性心绞痛23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恢复期6例,其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30例,高胆固醇血症39例。行PCI术治疗均取得成功。以上患者排除精神障碍患者,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3 d统一采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5],记录为干预前焦虑抑郁值。根据调查结果,对照组常规行入院宣教、疾病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观察组在生理、环境、认知、行为4方面进行情感障碍相关因素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判断患者情感紊乱状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行为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术前3 d调查患者对心脏介入手术相关知识的需求,根据调查结果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干预内容包括:①创造舒适的住院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主管医生、介入手术医生、行介入的导管室环境;讲解疾病和手术的有关知识;术前1 d行常规术前准备,通知导管室护士行术前访视,并让患者参观导管室,消除其陌生恐惧感,取得信任和合作。②了解患者之前的社会角色、社会支持状况和经济状况,取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③进行训练、放松训练和音乐疗法训练,告知分散精力、放松肌肉、缓解焦虑和疼痛的方法。通过交谈、示范、播放录音或请患者现身说法等途径行护理干预,时间为45 min。术后及时把好信息传递给患者,给患者以关心和鼓励,消除心理负担。

1.3 观察指标

术前1 d晚上和术后1周分别测量患者的焦虑值和抑郁值,统计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治愈的程度,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心律失常和心绞痛发生率、再梗死率等各项指标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心理反应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值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心脏介入患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能有效缓解术前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促进术后康复[6]。应激理论认为生活中存在和面临的各种问题都可以成为应激源,这些应激源均可对人们产生心理应激,包括心理行为反应和生理行为反应[7]。对心脏介入患者而言,手术既是迫切需要的,同时又因缺乏心血管介入知识、担心手术能否成功、术后疗效和昂贵的治疗费用等,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8],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术前血压升高,心律增快或心律紊乱,严重影响手术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术前给予患者个性化的心理疏导,诱导患者说出内心的担忧,给予安抚和鼓励,帮助患者稳定情绪;让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方法并积极配合。实践表明,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后,患者能基本掌握心脏介入手术的相关知识,心脏介入术前有相应的心理准备,术后能应用所掌握的自我护理方法如松弛训练法等主动参与心理应激调节,从而减少相关的生理心理不良反应,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而对照组患者只接受了常规护理,术前心理需求未得到解决,术后相关知识缺乏,因而存在较严重的焦虑和紧张情绪,术后也缺乏主动参与调节焦虑的想法,所以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影响了手术的进行和康复。

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降低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身体的康复,改善患者预后。有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干预后患者情绪障碍明显改善,且并发症明显降低[9]。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支持在其疾病的康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护理干预的机制是通过医护人员的疏导信息与患者的反馈信息实现互换[10],对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详细的宣教和关心,术后将好的信息及时传递给患者,使其感到安全和被尊重。通过这些有效沟通,彼此间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保证了护理干预的进一步深入进行。而对照组只实施一般的心理护理,缺乏有效沟通的广度、深度和时间保证,护患关系难以维持良好状态。另有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对不恰当认知进行纠正,能有效地稳定患者的情绪,同时也改善躯体症状[11]。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正面引导,采用榜样法,让患者互助支持和社会、家庭心理支持。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期间均能安静配合治疗,无手术意外及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临床症状好转和身体恢复快,治疗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实施系统的心理、社会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护患关系,减轻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改善心功能,加速术后身体恢复,对生理指标的稳定控制起到了良好作用,提高预后效果。

人作为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心理因素已成为影响心身健康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心脏介入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且不易缓解,而过度、持久的负性情绪易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使人对未来产生恐惧、丧失信心,难以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定,进而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如何缓解因手术而产生的焦虑、恐惧、抑郁心理及减轻其对术后恢复的不良影响,对心脏介入患者来说尤其重要。焦虑、抑郁症在冠心病介入术后的患者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并对患者预后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如何筛选有抑郁的心血管患者,以及如何提供治疗。经研究发现,对心血管介入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心理、社会护理干预,不但能改善焦虑抑郁状态,而且降低了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改善了心功能,提高了治疗护理效果,体现了护理服务的价值,优于一般心理护理。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心脏介入患者要及早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刘庆军, 刘峰, 钱剑锋,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252例效果观察[J]. 疑难病杂志,2012,3: 221-222.

[2] 刘桂英,周广美,房立丽,等. 缓压护理对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 12(7):1561.

[3] 吕楠,赵雩卿,于淑英. 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及临床干预概况[J]. 人民军医, 2014,57(1):85-86.

[4] 张二箭,田福利,张宾. 心血管疾病与焦虑及抑郁症关系研究进展[J]. 人民军医,2012,55(11):1123-1125.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88-94.

[6] 杨漫红,彭辉. 全程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焦虑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3,11:21-23.

[7] 程梅,张芳. 结构性心理干预对心导管介入术患者焦虑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3,27(11):3776-3777.

[8] 杨林,李杨,张香娟,等. 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 山东医药,2013,53(44):36-38.

[9] 彭婕.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情绪障碍及心理干预[J].临床护理,2013,11(19):360-361.

篇5

为了分析和探讨与乙肝病毒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 本文采用基本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平昌县人民医院2009年5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3年5月间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入选标准:临床诊断明确;病例资料完整。

1. 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HBV相关的ACLF患者的抗感染用药进行总结分析。

1. 2. 1 院内真菌感染诊断和治愈标准 ①诊断标准[1]:依据《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作为院内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② 治愈标准[2]:若患者接受治疗后相应部位和全身症状缓解消失, 采集标本连续两次检查真菌感染阴性, 则诊断为院内真菌感染治愈。

1. 2. 2 观察指标 ①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咳嗽、咳痰、腹痛、腹泻、腹部压痛和反跳痛等;② 标准真菌培养和鉴定结果;③ 病原体的感染部位和种类;④ 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的使用类型和时间;⑤研究对象的转归情况:治愈或死亡。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02完成数录入, 采用SPSS 13.0计算均数、标准差、百分比和率, 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2. 1 患者的一般情况 共有79例患者进入到本次研究, 其中男性44例, 女性35例;平均年龄为(47.28±9.24)岁;平均住院时间为(47.28±11.49)d。

2. 2 院内真菌感染部位 真菌感染的部位为呼吸道39例(49.36%), 消化道19例(24.05%), 泌尿系统10例(12.66%), 腹腔6例(7.59%)和血液系统5例(6.33%)。共分离出菌株192株, 其中白色念珠菌98株(51.04%), 热带念珠菌14例(7.29%), 光滑念珠菌7例(3.65%)。

2. 3 患者的抗生素使用史 在79名患者中, 有59例(74.68%)在出现真菌感染前有细菌感染史, 并有54例(91.53%)曾接受过抗生素治疗, 主要用药为三代头孢和喹诺酮类, 见共使用抗生素128例次, 表1。

2. 5 患者的转归 73例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 有25例治愈(34.24%), 共有32例患者出现死亡(43.83%), 其中有13例确定是死于继发真菌感染(18.06%)。

3 讨论

随着临床中多种侵袭性操作的迅速发展, 以及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广泛应用, 真菌感染病例在院内感染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3]。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r-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病情往往进展迅速, 由于患者的肝功能急速下降, 机体免疫力低下, 较容易合并情况复杂的病原体感染[4],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上升的趋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细菌感染史、长期的抗生素使用史和住院时间长是继发院内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三代头孢和喹诺酮类的广泛使用与院内真菌感染关系密切。目前我国对肝衰竭尚无特效治疗方法[5], 加强对继发感染的控制, 已成为降低患者病死率的重要途径[6]。作者认为, 重视对HBV感染抗病毒的治疗和无菌操作, 合理使用抗生素, 加强患者全身的营养支持以及增强患者的自身免疫力或为提高此类疾病的治愈率, 进一步降低其病死率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张皖瑜, 丁艳, 尹湘毅, 等.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情况分析.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8, 21(2): 221-222.

[2] Richardson MD, Jones BL.The rapeutic Guidelines in systemic fungal Infections.3rd ed. London: Current Medical Literature Ltd, 2003, 19-22.

[3] 王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释义及适用指南.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156-178.

篇6

[中图分类号] R57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7(c)-005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hepatitis B virus on pregnancy maternal immune system and pregnancy outcomes of pregnant women with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Methods 129 cases with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were selected from March 2009 to January 2015 in Sino-Japanese Friendship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and considered them as the control group, 71 cases with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and HBV-infected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on the same period in Sino-Japanese Friendship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and considered them as the study group. The pregnancy outcomes, newborns, and IL-18, IL-12, TNF-α level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at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preterm birth rate, cesarean section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birth weight, percentage of low birth weight children, Apgar scores of the study group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IL-18, IL-12, TNF-α level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compari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ICP HBV infection in pregnant women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out HBV-infected patients are more likely to lead to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premature delivery, increase the risk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ICP pregnant patients with HBV infection in vivo IL-18, increased IL-12, TNF-α levels,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preterm delivery,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to ensure that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Key words]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Hepatitis B virus; The immune system; Pregnancy outcomes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一种常见肝脏疾病,以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增高为主要临床特征,发病率为0.1%~15.6%[1]。ICP是高危妊娠之一,一般孕妇预后较好,但会对胎儿产生较大影响,容易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新生儿窒息,甚至引起死胎,使新生儿死亡率极大地增加[2]。ICP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使母婴不良影响增加。笔者收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71例ICP合并HBV感染患者,观察HBV感染对ICP患者母婴免疫系统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3月~2015年1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ICP患者129例并将其作为对照组,均为ICP未合并HBV感染患者,年龄20~43岁,平均(31.1±5.8)岁;孕次1~4次,平均(1.5±0.3)次;孕龄32~40周,平均(35.5±6.3)周;初产妇98例,经产妇31例。收集同期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ICP合并HBV感染患者71例并将其作为研究组,年龄22~39岁,平均(30.8±5.4)岁;孕次1~3次,平均(1.3±0.2)次;孕龄31~40周,平均(34.8±6.1)周;初产妇50例,经产妇21例。200例研究对象均符合《妇产科学》(第8版)中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均为单胎妊娠,且排除高血压、肾功能异常及出血性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年龄、孕龄、孕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孕妇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记录两组患者妊娠结局:以妊娠满28周但不满37周的分娩者为早产的评价标准;分娩方式:选择剖宫产或阴道产;产后出血率以胎儿娩出24 h内出血量在500 mL以上作为评价标准,以容器法及面积法测量。观察两组新生儿情况:新生儿体重、低体重儿百分率、出生1 min Apgar评分;检测两组白细胞介素(IL)-8、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层血清移至EP管中,放在-20℃冰箱中保存待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8、IL-12、TNF-α水平,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各项实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妊娠结局比较

研究组产后出血率、早产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阴道产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新生儿情况比较

研究组新生儿体重、低体重儿百分率、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IL-18、IL-12、TNF-α水平比较

研究组IL-18、IL-12、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ICP是一种高危妊娠,发生率仅次于乙型肝炎,且多发于妊娠中、晚期,是由母体内胆酸代谢异常造成胎儿或新生儿围生期疾病的一种妊娠期特发性疾病。ICP发病机制尚不明确[4],遗传、免疫、环境因素、内分泌激素水平等均会对ICP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ICP孕妇体内许多内源性激素分泌增加,加重肝脏负担,直接影响到胆汁的排泄功能,从而发生胆汁淤积症,如果ICP合并HBV感染,极易导致病毒复制,使肝细胞受损程度增加,肝细胞受损后又会对胆汁的排泄产生影响,加重胆汁淤积的程度,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ICP相互作用,严重影响孕妇及新生儿的预后[5]。

ICP可引起母体不适,对孕妇本身无严重危害,但是对胎儿的危害极大,可使早产、胎儿窘迫、死胎及围生儿死亡发生率增加[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早产率、产后出血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妊娠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高于未孕妇女,升高的雌激素可通过多条途径对胆盐的代谢及转运进行干扰,导致胆汁淤积[7]。ICP孕产妇多出现自发性早产,主要是由于ICP患者类固醇激素代谢导致体内雌二醇增加,增加了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此外,前列腺素在胆汁酸的作用下释放增加,诱发宫缩而导致早产[8];合并HBV感染的ICP患者,HBV也可导致肝损害,肝脏受损使胎盘正常供血受到影响,导致胎儿供血供氧不足,也会使胎儿早产机会增加[9]。ICP孕妇减少了脂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使凝血功能异常而导致产后出血,ICP合并HBV感染由于肝脏受损加重,使凝血因子合成功能减退,导致产后出血率高于ICP患者[10]。研究组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阴道顺产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推测可能是HBV合并ICP患者更容易发生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临床医生可能通过干预孕妇分娩方式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降低,从而导致研究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CP合并HBV感染后,鉴于孕妇多存在“大三阳”阳性,对孕期、产时母婴的健康均造成严重影响,且宫内感染率为100%,更易造成胎膜早破及羊水粪染,因此,临床一般建议该类孕妇采用剖宫产的生产方式[11]。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IL-18、IL-12、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CP合并HBV感染孕妇肝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由于肝细胞对细胞因子的清除能力降低,通过血液将体内细胞因子运输到机体各部,导致IL-18、IL-12、TNF-α水平升高。IL是一组多种细胞产生的小分子活性多肽,对机体免疫反应的正常运行起到调控作用,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在感染HBV后出现紊乱,影响到机体细胞因子网络的平衡,产生并释放IL-18、IL-12等多种细胞因子[12]。TNF-α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种广泛的活性细胞因子,也可由B细胞对病毒应答产生,为含有157个氨基酸的17 kD多肽,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有明显的表达,有调控细胞因子、转录因子的表达,抗肿瘤免疫,促进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的作用[13]。肝脏Kupffer细胞为产生TNF-α的主要部位,在肝脏细胞受损伤后,补体被释放的大量细胞内蛋白活化,刺激含有补体受体的Kupffer细胞的活化,使TNF-α分泌增多[14]。IL-12是抗病毒细胞因子之一,由活性的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生成,主要介导刺激细胞免疫反应,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IL-12对特异性的免疫以及非特异性的免疫均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前炎症性细胞因子,可刺激自然杀伤细胞(NK)等自然杀伤细胞和T淋巴细胞,促进γ-干扰素(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的分泌、NK细胞和相关受体及分子的表达,促进Th1反应,使CD8+T细胞活性增强,具有持续控制HBV复制的作用[15]。有学者研究表明,IL-12可有效抑制肝细胞中HBV基因表达及复制[16]。IL-18是一种新型IFN-γ诱生因子,其生物学活性与IL-12十分相似,但是在诱生IFN-γ的能力方面强于IL-12,又称干扰素诱导因子[17]。IL-18不仅能触发NK细胞及Th1细胞产生IFN-γ,还能促进Th1细胞、NK细胞增殖和发挥细胞毒活性[18]。IL-12可使IL-18炎性反应增强,IL-18、IL-12共同作用可刺激NK细胞增殖,上调NK细胞的毒性作用,引起肝微循环障碍,导致肝脏局部缺血,阻止肝脏的氧化磷酸化,最终引起肝细胞损害[17]。

综上所述,ICP孕妇合并HBV感染患者较未合并HBV感染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更容易引发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各种并发症,早产率、产后出血率均有提高,选择剖宫产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多。ICP孕妇合并HBV感染患者体内IL-18、IL-12、TNF-α水平上升,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可有效评估ICP患者的预后,应引起临床重视,采取措施防止早产、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以改善妊娠结局,确保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 顾红芳.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93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2):3597-3598.

[2] 李喜梅,徐峰,冯泽蛟,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产妇胎儿肺损伤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0):4932-4935.

[3] 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74.

[4] 张玲,杨慧云.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7):4593-4595.

[5] 张盛燕,金丽桂,陈青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结局影响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2):4725-4736.

[6] 李玉梅,徐海元.早发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围产结局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5):107-108.

[7] Kascak P,Korbel M. Hormonal contraception after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J]. Ceska Gynekol,2011, 76(5):374.

[8] 林安平,王琳,常青.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围生儿死亡12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1):71-73.

[9] 张建芳,夏姿芳.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9,8(4):262-264.

[10] 张文杰,雷菊玲,邱宏涛,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母婴结局的影响[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10):77-78.

[11] 吴曼鹏,李卓华,凌华,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围生儿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34(11):1695-1697.

[12] 田华.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7):1411-1412.

[13] 徐文军,邱梅,漆艳平,等.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法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6、IL-8、TNF-α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7):543-544.

[14] 谭天秋.乙肝患者血清TNF-α含量与两对半及ALT相关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3):43-44.

[15] 罗琼,李景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IL-12、IL-18的表达与胎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4):14-17.

[16] Kimura K,Kakimi K,Wieland S,et al. Activated intrahepatic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inhibit hepatitis B virus replication in the liver of transgenic mice [J]. J Immunol,2002,169(9):5188-5195.

篇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05-02

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将会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所以,该病的防治便成了人们热议的焦点[1]。做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验工作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可根据检验结果对该病毒的具体复制状况予以判断和评价,能为乙肝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有鉴于此,本文选取1500例该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血清标志物的检验,以期在分析检验结果的基础上,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有益参考。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15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4例,女826例,年龄3岁到87岁,平均27.8岁,职业分布如下:1)幼托儿童20.1%;2)工人41.3%;3)小学生10.6%;4)干部职员19.3%;5)中学生8.6%。

1.2方法

1.2.1实验室检测

对患者行静脉采血,剂量大约为4mL,提取血清,留作备用。对血清进行检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英文简称ELISA[2])对乙肝病毒标志物五项予以严格检验,并由专业人员对最终的检验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当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应重复整版的检验操作:1)抗-BHs异常率大于2.4%;2)HbsAg异常率大于1.1%;3)抗―HBc异常率大于13.0%;4)HBeAg异常率大于5.3%;5)抗―Hbe异常率大于11.4%[3]。

1.2.2问卷调查

采用统一制式的调查问卷,针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乙肝感染等信息予以调查。待问卷收回后,调查人员应对其结果进行严格复核,在录入结果环节,应予以二次审核,包括差错校正以及资料补全等,如果发现问题,应通过相应途径(电话核实等)进行更正或调整。

2.结果

2.1HBsAg阳性率

HBsAg阳性共计94例(6.3%)。基于性别分析,男性阳性率为7.3%,而女性阳性率5.5%,可见男性略高于女性。BsAg阳性率、患者年龄呈正比关系。

2.2抗-HBs阳性率

抗-HBs阳性共计742例(49.5%),基于性别分析,男性阳性率为55.6%,而女性阳性率为44.2%,可见男性略高于女性。抗-HBs阳性率、患者年龄呈反比关系。

2.3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类型

1)HBsAg、HBeAg以及抗-HBc阳性共计34例(2.27%);2)HBsAg、抗-HBe以及抗-HBc阳性共计26例(1.73%);3)HBsAg以及抗-HBe阳性共计10例(0.67%);4)HBsAg、抗-HBs以及抗-HBe阳性共计8例(1.07%);5)HBsAg以及抗-HBc阳性共计16例(1.07%);6)抗-HBe以及抗-HBc阳性共计94例(6.27%);7)抗-HBe阳性共计76例(5.07%);8)抗-HBs阳性共计734例(48.93%)。

2.4乙肝疫苗接种史

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史共计552例(36.8%),接种率、患者年龄呈反比关系。

3.讨论

3.1血清标志物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当HBsAg为阳性时,是患者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标志特征。值得一提的是,HBsAg由于表现出抗原性,素以,不具备传染性。然而HBsAg和HBV大多同时存在,所以,可将HBsAg阳性检验结果当作传染性的标志特征。在临床中,如果患上急性HBV感染,那么患者血清检验将出现HBsAg阳性,且在急性期全程均呈阳性表现,恢复期之后才会渐渐转化为阴性。通常而言,HBsAg持续0.5年及更长时间为阳性时为慢性HBsAg携带者[4]。

3.2防治对策

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通过免疫接种预防可实现对该病传染的有效控制。实施此类措施时,主要包括2点:1)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将HBsAg阳性患者列为重点防治对象;对于乙肝属于高发病种的地区,应将其3岁以下幼儿列为重点防治对象,采取科学且严格的免疫措施[5];将和血液存在较多接触的医务人员列为重点防治对象;将接受输血的患者列为重点防治对象;将该病患者的家属(尤其是配偶列为重点防治对象)。2)尽可能地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预防病毒的血液传播以及体液传播。对于使用的注射器等医疗器材进行严格而彻底的消毒;对供学血员进行严格管理;对输血操作以及血液制品予以严格管控。

总之,以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清标志物进行检验,并在检验结果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防治措施,将会在该病的临床防治方面发挥相当积极的正面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慧琴,王志刚,李玲,刘付芹. 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与前S1抗原及HBV-DNA相关性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24:3337-3338.

[2]杨笑琼,何海洪,杨秀珠,林燕珍. ELISA法和MEIA法测定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比较研究[J]. 北方药学,2014,02:16-17.

篇8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2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3001-02

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乙肝疫苗的免疫试验中,新生儿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大概有5-10%的新生儿不产生抗体应答或者是抗体滴度较低(10-100mlU/ml),即是医学上所谓低应答者或者是无应答者,这一类群体依然是乙肝病毒的易感者,属于乙肝病毒的高危人群。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市的2589例5-13月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其父母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男1243例,女1246例;其中1889例来自县级及以上地区,700例来自县级以下地区。

1.2 方法 将我市的2589例5-13月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对该2589例婴儿均在出生后进行接种5μg的啤酒酵母乙肝疫苗,并采集其静脉血液3ml,进而分离出血清,将血清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的分析方法(CMIA)来检验抗-HBs的平均浓度(GMC)。分析其免疫影响的因素及再次免疫的结果。

1.3 低(无)应答者判断标准 经过检验:无应答者的血清抗-HBs滴度10.0mIU/ml。

2 结果

2589例婴儿中一共出现183例低应答者、无免疫应答者,对低应答着采用注射5μg的啤酒酵母乙肝疫苗(113例)、对于无免疫应答者采用注射10μg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70例)进行再次接种1-3次(视情况而定),综合评比再免效果。在进行综合评比后可以明显看出,在进行初次注射乙肝疫苗后,正常应答者为142例(77.60%),高应答者为28例(15.30%),低应答者10例(5.46%),无应答者3例(1.64%)。在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出生的婴儿,其父母的HB-sAg阴性者免疫应答率明显高于在县级以下医院出生的婴儿及其父母HBsAg阳性者(P

3 讨论[3-4]

我国是人口大国,乙肝的发病率在我国是久高不下,婴幼儿接种疫苗是有效预防、阻断乙肝病毒感染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对婴幼儿接种疫苗的时候,会出现一少部分婴幼儿机体不能产生乙肝病毒抗体,这一类人依然是乙肝病毒的易感者,就目前的形势来说,解决乙肝疫苗接种后的低(无)应答问题,对控制乙肝病毒感染十分重要。

本研究再次证明:在进行综合评比后可以明显看出,在进行初次注射乙肝疫苗后,正常应答者为142例(77.60%),高应答者为28例(15.30%),低应答者10例(5.46%),无应答者3例(1.64%)。在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出生的婴儿,其父母的HB-sAg阴性者免疫应答率明显高于在县级以下医院出生的婴儿及其父母HBsAg阳性者(P

参考文献

[1] 潘引君,邵杏芳,李燕婷,等.上海青浦区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及低、无应答者再免疫效果[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1,28(11):672-674.

篇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137-01

肺部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以老年患者较为多发,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临床治疗多采取抗生素治疗,但目前抗生素滥用现象较为严重,导致耐药性增加,细菌变异,患者病情易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加大。近年来,我院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采取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并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作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68例我院接收的老年肺部感染患,入院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17年,均符合相关肺部感染诊断标准,排除神志不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4)与观察组(n=34)。观察组中,女15例,男19例,病程2-15年,平均(136±05)年,年龄60-85岁,平均(718± 63)岁;对照组中,女14例,男20例,病程3-16年,平均(138±06)年,年龄61-86岁,平均(716±53)岁。在年龄、性别等资料上,两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治疗,并加以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痰热清注射液(批号:国药准字Z20030054),在250ml5%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20ml痰热清注射液后静脉滴注,每天一次,连续治疗7d。

13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将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于观察组:(1)加强病情观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如呼吸、血压、体温等。同时还要观察患者痰液状况,当痰液为红色,说明可能存在肺癌、肺结核等情况;若痰液为翠绿色或黄绿色,考虑为绿脓杆菌感染;若痰液类似铁锈颜色,考虑为大叶性肺炎或肺梗死;若痰液为泡沫状粉红色,可能为急性左心衰竭,而痰液若存在恶臭,则可能为厌氧菌感染;(2)呼吸道护理。经常帮助患者翻身敲背,鼓励患者正确咯痰,并予以雾化吸入治疗。对于排痰困难者予以吸痰器吸痰。(3)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应详细掌握常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及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输注痰热清时,应注意所选抗菌药物是否与其存在配伍禁忌。指导患者按?t嘱坚持服药,在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报道医师,并协助处理。(4)心理护理。肺部感染常反复发作,使患者易出现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协助其调整心理状态,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4)生活及饮食指导。患者饮食宜清淡,同时切忌烟酒,饮食上多食用水果蔬菜,多饮水,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纤维素、高热量食物,以加强营养。加强患者口腔护理,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待病情稳定后,进行适当的运动。

14观察指标(1)疗效评价[1]:显效:患者辅助检查结果恢复正常,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有效:患者辅助检查结果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未达以上标准。本文中将有效+显效归纳为临床有效。(2)自制满意度量表,评估等级:不满意,基本满意,十分满意。

15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以百分比(x±s)表示计数资料,当P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要高(P

3讨论

篇1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compliance behavior of gouty arthritis patients and treatment effects.Method:50 gouty arthritis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October 2013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2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routine nursing care,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key nursing intervention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ompliance behavior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The changes of compliance behavior before and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compliance behavior of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P>0.05),but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psychological status,lifestyle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above 60 points,compared with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Gouty arthritis; Compliance behavior; Nursing intervention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人体中的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及其周围组织从而引发炎性反应的一类疾病,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组织中易引发[1]。其发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影响,多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及沿海发达地区,第一跖趾关节多发,同时大关节尤其是踝关节等同样多发。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全球痛风的患病率正在逐年增加,而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关节疼痛及肿胀等,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受累关节剧痛对患者的不良影响非常突出,因此对此类疾病的治疗要极早及有效[2]。而经临床研究发现,其治疗效果不一,经对本院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调查研究发现,在治疗过程中有部分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治疗依从性较差,因此会产生病情反复或经久不愈等情况,本院在护理工作中重点对此类患者采用有效地干预及引导,明显改善患者遵医行为的依从性,明显提高其治疗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0月本科收治的5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48例,女2例,年龄17~76岁,平均(41±3.5)岁,病程1~20年,平均病程(20±1.5)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25例患者中,男24例,女1例,年龄17~76岁,平均(40±4.7)岁,病程1~20年,平均病程(19±0.5)年。干预组25例患者中,男24例,女1例,年龄17~76岁,平均(41.2±4.5)岁,病程1~20年,平均病程(21±0.4)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秋水仙碱首剂1 mg,然后以0.5 mg/次的剂量进行治疗,1次/2 h,患者症状体征得到有效缓解后再改为0.5 mg/d,用药时间为7 d。在此基础上以消炎痛栓0.1 g/次,2次/d,直肠给药,1周为一疗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疗程制定。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方法,使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尤其痛风疼痛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烦躁、焦虑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消除抑郁状态,增加治疗信心,同时应指导患者低嘌呤、低脂、低盐、低蛋白饮食。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应注意控制合并症[3]。

1.3.2 干预组 根据每位患者的自身特点,如教育程度、生活方式、患病病程及心理状态等信息,开展针对性、综合性的护理干预,主要护理对策包括以下几方面。

1.3.2.1 综合性护理干预评估 由于本组为痛风关节炎患者,应与其他患者区分登记,以免混淆影响记录准确性。将患者自入院起检测的血尿酸、血沉、疼痛及肿胀情况均详细记录在案,即可观察药物对病情的控制效果,如有异常,可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处理[4]。对每位患者建立独立的医疗档案,了解患者痛风的诱发因素、持续时间、间歇时间,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间歇期遵医嘱服药情况,营养有无过剩,文化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根据个体资料,制定出适合个人的综合性护理干预计划[5]。在掌握患者疾病情况后,针对患者的不同需求及理解学习能力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做到因人施教,如系统教育、随机教育、重点教育。向患者介绍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治常识,促使患者更加清晰地了解痛风性关节炎的基本特征、危险因素及并发症危害等。

1.3.2.2 饮食护理干预 由于痛风的主要发病因素为尿酸盐沉积,饮食是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限制高嘌呤类食物的摄取,从而达到减少外源性白,降低血尿酸水平,从而防止或减轻痛风急性发作,减轻尿酸盐在体内的沉积,预防尿酸结石的形成。但由于患者的长期饮食习惯往往很难改变,强制限制饮食很容易引发患者负面情绪,影响治疗,因此护理人员详细制定了饮食治疗卡,患者在急性期时将食物中的嘌呤量控制在100~150 g/d,同时提高碳水化合物含量,而在缓解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将食物中的嘌呤含量酌情提高,同时应避免使用动物内脏等含嘌呤高的食物[6]。在此范围内,患者可根据自己喜好进行食物选择,同时护理人员可进行营养膳食相关知识的普及,增加患者对健康饮食的兴趣,在出院后,可以达到自觉进行嘌呤量摄入的控制。同时嘱患者多饮水,每天饮水在2000 mL以上,可有效促进尿酸的排泄。

1.3.2.3 行为护理干预 根据患者不同体质制定合理、长期、有计划的运动,纠正一些导致肥胖的不良行为,保护好受损关节,急性期关节疼痛应冷敷,缓解期制定合理关节康复锻炼,以免造成关节萎缩,但不要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进行,护理人员可进行有效地指导,应避免患者剧烈运动,以免造成关节损伤[7]。

1.3.2.4 出院护理干预 让患者建立自我管理笔记―主动记录、监督、评估自己的健康及疾病发展情况,从而改善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通过管理自己的疾病,实施合理的个性化治疗,同时护理人员应当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鼓励患者自觉遵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定期到本院进行复查,对恢复情况较好的患者可给予鼓励,树立患者信心[8]。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记录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况、用药依从性改善及生活习惯变化情况,按本院制定的三项调查指标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单项调查60分以上为患者情况较为理想,60分以下为患者情况较差。(2)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以患者的症状体征消失,关节功能正常,同时血检测指标恢复正常为显效;以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同时血检测指标也明显降低为有效;以患者的上述几个评估项目均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为无效,且总有效=显效+有效[2]。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遵医行为变化情况的比较 将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各项遵医行为进行评分,其表中病例数为评分60分以上情况较为理想的患者。经表1可见,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遵医行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组经护理干预后,其心理状况、生活方式及治疗依从性均达到60分以上,与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经过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系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或体内尿酸排泄功能受损尿酸排泄减少致使尿酸积沉在关节囊、关节腔、滑膜囊、软骨及骨质等处,因尿酸对关节周围各处的刺激作用而引起的关节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红肿热痛,局部不能忍受被单覆盖及周围震动,拒按,常于夜间痛醒,痛如刀割或咬噬样的慢性经常性发作的关节炎,常致患者恐惧行走[9-11]。

研究发现,由于现在国人生活质量提高,导致酸性体质总人数近几年呈大量上升趋势,血尿酸的升高并不只是引起痛风,很多临床疾病与血尿酸增高有关。在南方,痛风患者更是呈上升趋势[12]。该病如未及时治疗、合理防控,可导致受累器官功能障碍,不少晚期患者出现关节的骨质破坏和肾功能衰竭。流行病学调查表明,2004年山东沿海地区痛风患病率为1.14%(近10年内增加了3倍)[13]。但是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对遵医行为的依从性比许多其他慢性病患者要差,尤其年轻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更差,这不仅反映在他们的日常行为方式上,还有他们接受的系统性教育的缺乏。临床实践表明,过度身心疲劳、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均可使血尿酸骤然升高,从而诱发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或加重[14]。

由表2可知,采用普通护理方法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4.0%,可见采用秋水仙碱联合消炎痛栓治疗有着一定的临床效果,而由表1可知,对照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方式以及治疗依从性相对较差,而干预组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2.0%,同时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方式及治疗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无一例情况较差患者。由此可见,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患者遵医行为明显提高,对提高患者的遵医率、用药依从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能够很大程度地改善患者认知水平及应对能力,对患者的遵医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利于疾病的转归,对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15]。

参考文献

[1]阎胜利.痛风的流行病学特点――痛风的流行病学特点[J].山东医药,2010,50(43):107.

[2]赵义,李嗣钊,李小霞,等.痛风患者医疗认知行为问卷调查分析[J].北京医学,2011,33(1):15-17.

[3]施桂英.急性痛风关节炎的治疗选择[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2,10(1):1-4.

[4]李邦权.放血疗法配合秋水仙碱与单纯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对照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0):25-26.

[5]万玲玲,刘雪芳,陈芳.心理护理干预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25):5244-5245.

[6]王璇.痛风的饮食治疗与预防[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5(8):383.

[7]朱开勇,赵国勇,杨丽萍,等.急性痛风关节炎28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6(8):185.

[8]林金丽,李华轩,谭文遍.消肿定痛膏加仙人掌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34):3190-3191.

[9]叶贞,詹丽娜,张志宏,等.路径式综合护理干预在门诊痛风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3,6(6):415-417.

[10]梁云花,郭维文,韩春蕾,等.辨证施膳对老年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3,12(12):62-64.

[11]翟惠嫦.个体化护理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31-32.

[12]梁曼.21例青年痛风性关节炎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4,12(1):39.

[13]贾庭英.护理干预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406-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