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春夏秋冬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2 11:31: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篇1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最初打开人们寂寥冬季下的心的便是春风吹拂下的一棵棵柳树,春风袅袅吹拂着湖边的柳丝,这便是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时节,几场春雨便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大雨纷飞,春雨染绿了世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就连那南归的燕子,也竞相争着沐浴在早春温暖的阳光下,它们在光彩照人的阳光下筑着巢,它们是多么的快乐,多么的幸福,多么的勤劳!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夏日的星空下,一起共赏着月亮独特的艺术美景,在星空下,鸣蝉的歌声悠扬而动听,真是令人神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夏日湖畔边,那顶着圆盘露出水面的荷花,清新而典雅,在蜻蜓的装点下,更是美不胜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是五彩缤纷的,是单调的,但单调中又显出其特色。枫叶是红色的,让人一看就会想到“火热”,这便激起了活力,枫叶的红便是秋的写照。

篇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渊源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诗,以它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文字抒发了作者的感受。

打开记忆闸门,我寻觅到了一首我最喜爱的诗。那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山行》。全诗共四句,是这样写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写诗人深秋时节在山中行走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诗人巧妙地捕捉了山行途中所见的几副景观:远望一条山石铺成的山路蜿蜒曲折,伸向高山之颠近看山间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显现出几户人家,四周枫叶如火般,更显得红艳娇美,远远胜过早春二月的花。在这里,有白云、有红叶,色彩明丽;山路、枫林、人家,和谐温馨;还有因爱这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的诗人也在这幅画中,使画面更显得有情有意。写秋景,全诗却无半点悲凉萧瑟的气氛。特别是最后一句,把枫叶与花相比,十分新颖。二月的鲜花固然美丽迷人,但春风一吹,春雨一淋,就零落成泥,随流水而去。而枫叶却是在同秋风、秋雨、秋霜的搏击中,变成火红,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诗人之所以特别喜爱枫林的原因。也是这首诗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魅力之所在。

漫步在古诗苑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古诗。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这些都是古代诗人为我们后代人留下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藏。

篇3

记得我还没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开始教我读古诗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晓》我张口就来。此外,像《静夜思》《登鹳雀楼》《赠汪伦》……等这样简短的古诗,我那时就能背出好几十首了,爸爸妈妈也为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其实,那时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古诗文,直到上学后我才慢慢有所了解。李白,杜哺,白居易;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国古诗文的宝库真是博大精深,星光灿烂!

我非常喜欢古诗文。我喜欢它和辙押韵,朗朗上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千古名诗,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能一字不差,十分流利地朗诵出来;我喜欢它词句精练,通俗易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平常人,只要读一遍就能懂;我喜欢它意境优美,含有哲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多少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句子又使人心胸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篇4

太多的曾几何时,但如今这些痛惜已不再触及我的心房,留下的只有那一分惋惜与从容。

漫漫人生如棋局,叹息间,多生一分从容。

常言道人生如棋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啊,十六岁,我多了一分从容,多了一分感悟。何曾想过,狂风暴雨也能如彩虹一般美丽,何曾想过,失败也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多一分从容,坦然面对人生的一切,同样的风景,有时也有不同的意境,同样是苦,有时未尝不是一种乐呢?

默默伤怀别亲人,独悲伤,多生一分从容。

王维送元二,送出了“劝君更敬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情怀,汪伦送李白,送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情谊,古诗中的离愁,在我看来都是别样的从容,与我相同,他们对待与亲人的离别,显得十分坦然,虽有悲伤,但更多的却已是从容。

于是,就这样离别,多了一份从容,所有的伤怀已是为日后的重逢而提前做的准备。

落寞惋惜,已往事。今昔多生从容。

篇5

一、品读古诗,其乐融融变身“美食家”

(1)找趁手碗筷――自主识字。古诗中的识字教学,先要从最基本的读准字音开始。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自行解决,教师只需检查反馈即可。接着便是识记字形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教师相机指导。对于“我会写”的字,也可以交给学生相互提醒――如何正确书写。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就像引导学生去找一套趁手的碗筷,为畅享美食打好基础。

(2)饮餐前靓汤――熟悉诗人。“诗由心生。”每首古诗的形成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都是诗人心灵的映照。为学生介绍诗作的时代背景或诗人的生平,就像奉上一煲餐前老火靓汤。例如《回乡偶书》,只有让孩子们熟悉诗人写作的背景,学生才会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更深的体会。我这样对孩子们说:“一千多年前,有一位叫作贺知章的大诗人,他很年轻的时候便离开了家乡,到外地做官,到86岁才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却被家乡的孩子当成了客人。他心有感触,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如果学生不了解贺知章大半辈子离家在外打拼的艰辛,不明晰他在垂垂老矣的年龄才“落叶归根”的背景,又怎能理解诗人被家乡孩子当客人的错愕、无奈和伤感呢?

(3)品美味佳肴――反复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背诵,而是旨在通过吟诵把古诗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在诵读中欣赏诗句,感悟诗意。我采用个别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情境引读等多种诵读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加强语感训练,并尝试着边读边想象古诗画面。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就像色香味各异的菜肴,能让“就餐者”保持读的兴趣,丰富读的收获。

二、评议插图,论侃侃生成“评论家”

正因为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从诗文转移到课文插图上,通过画面去对应诗句,以图悟文。如在引导学生评论《草》的插图时,我充满感情地启发学生:“古诗只有短短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片绿茵茵的草原。看插图,你觉得文中的插图什么地方画得好?”学生开始了再一次的咀嚼诗句。有些学生说:“图中的小草长得很茂盛,让我感受到了‘离离’的样子。”有些学生说:“看了图,我知道了‘荣’就是小草长得特别有精神,有活力!”在此过程中,学生摇身一变成了评论家,他们通过插图再一次不着痕迹地咀嚼了诗句,感受了古诗的意境。

三、配画诗图,才思绵绵成就“小画家”

篇6

2. 西湖美景无数,最著名的当数这十处景致了。(播放西湖十景配诗图片,稍作介绍)

3. 这样的风景,美不美啊?(生答“美”)是啊,连我们宋代大诗人苏轼也是这样觉得。(课件出示古诗,师手指课题)你看,诗人和朋友在西湖饮酒聊天,刚开始是晴空万里,后来却又下起雨来。于是,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篇,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循词入境,诵读悟情

1. 西湖比西子

(1)好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西子就是西施(出D),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有“沉鱼”之美。相传西施来到溪边,鱼儿见了她的美貌,都吃惊得忘记了游动,竟然沉到了水底。美么?不信啊,有词为证(出诗词),谁愿意来读一读:沉鱼落雁、倾国倾城、国色天香。不只是词,连诗都这样说到:美人笑靥惊天色,你们读。美人笑靥惊天色,惹醉鱼儿沉下来。

(2)对比“西子”和“西湖”(出示二图)

惊天之色,该有多美啊?苏轼之所以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因为他们都很美。是啊,西子娇美,西湖娇俏;西子清秀,西湖清雅。苏轼大笔一挥,妙手偶得,却成了千古一比,让西湖有了西子湖的美誉,从此名声大噪。

(3)美景若美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 淡妆浓抹在诗中又是怎样的美景呢?我们来读读这两句诗:

(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知道它的意思吗?没关系,我们先来读读诗中的这两个词(板书张贴:潋滟 空蒙)齐读两遍。打开书,读一读书中的注释,你就会明白了。谁来读一读,现在明白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么?请你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再来读这两句诗。(生读)

(2)有点感觉了。潋滟和空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

潋滟:你们知道这幅图描绘的是诗中的哪句话吗?你能在图片中找出哪里是潋滟吗?不错,看来你是真的理解了潋滟的意思了。

空蒙:那么这幅图又描写了哪句诗的景色呢?(出示课件)不错,这就是空鳎云雾弥漫、烟雨朦胧。

相信你们现在再来读这两句诗,一定会读得更美,谁来试试?(生读)

(3)读得好多了,如果带上节奏,再来点韵味,读得再慢点就会更好了。

(4)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老师想象画面:此刻,我们泛舟湖上,阳光明媚,只见湖面波光闪闪,岸上杨柳依依;不知不觉中,微风初起,雨悄悄地来了,湖面上泛起了涟漪,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我们不禁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5)同学们,从你们的表情中,我发现你们已经陶醉了。睁开眼睛吧,让我们一起赞美这西湖美景。

三、顺文拓展,丰富积累

1.同学们,是不是只有晴雨中的西湖才是如此美丽?其它的季节,其他时间就不美了么?杭州人说,这西湖,“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你瞧,这首诗写的就是月色之下的西湖:

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

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

2. 西湖是如此之美,哪怕只是西湖的一角,那美景足以让人留连忘返。站在西湖的荷花池畔,我情不自禁地就想起了这样一首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3. 苏轼的眼中,西湖就如西子,杨万里的笔下,六月西湖别样美。不论晴雨、晨昏,还是春夏秋冬,西湖都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再读古诗)

4. 最后,让我们随着苏慕白――《西湖寻梦》

(1)师配乐读:

西湖寻梦(节选)

寻梦,西湖,

踏着历史的风尘,

看西子的手儿,

夜夜浣洗着波光清流,

篇7

语文综合性学习“漫步古诗苑”则把以前学习古诗的课程转化为一系列的活动。它安排了三项活动,即:(1)分门别类辑古诗;(2)别出心裁品古诗;(3)声情并茂诵古诗。而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又归纳了学习古诗中的几项活动,即绘声绘色讲古诗、饶有趣味唱古诗、自编自导演古诗。

在多年的古诗教学实践中,我就是以这六种活动来贯穿整个古诗教学过程中的,它们对于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很有帮助。这里,我将自已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声情并茂诵古诗

在古诗学习中,我将此项活动放在首位,因为这是学生学习古诗的基础,学习古诗离不开诵读。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我常常在古诗课文上选择一两首学生喜欢的古诗,认真领会意境,揣摩语言,把握节奏,配上大家喜爱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后,学生模仿诵读。也可让学生自己根据意境来诵读,时间充足的话,还可以搞一次小小的诵读比赛,让人人来参与,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判诵读者,选出优胜者,给予适当奖励。此项活动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古诗的意境中去,同时对于提高他们背诵的速度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绘声绘色讲古诗

我国古代的文人骚客在写诗时,往往都会有自已的写作背景,或者诗中则蕴含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或生动的故事。因此,还是本着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引导学生学习一首古诗时,我总会用一分钟左右给同学们讲讲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或由这首诗引发的故事。如学习《赤壁》这首诗时,由于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当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学生学习时往往会把彼处当成此处。因此我先讲赤壁之战的故事,再讲作者来到赤鼻矶游览的背景,由此再谈到作者借题发挥带出东吴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这些故事一讲,学生诵读情趣非常浓厚,诗中赤壁之战,东吴大乔、小乔两位美女的典故也再用不着我赘述,学生在诵读中早就对号入座、自我消化理解了。整个古诗从讲解、诵读到背诵不过10分钟左右。当然,有的诗歌也可由学生由此及彼讲讲有关的故事。如学习《过零丁洋》时学生知道了文天祥的故事,可在同学们中开个小小故事会,举办一次“绘声绘色讲古诗”活动,讲讲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举办此类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汇编的资料,互相交流,然后勇敢上台讲诵,它既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更能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感悟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自编自导演古诗

此项活动是在前两项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在学生已经把握古诗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自己编剧、自己演出来活化诗中的人物形象,把诗中的人物形象具休化,这也是学生自我能力的一次体现。我在上《过零丁洋》时,学生把文天祥被俘,敌人威逼劝降和他宁死不屈,提笔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这些过程全都绘声绘色地演了出来,不仅博得了班上同学的掌声,在学校文艺汇演中也赢得了殊荣。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学古诗的劲头更浓了,哪怕只是一首纯的抒情诗,他们也往往会带你声情并茂地领略一番古人的闲情逸致。

四、分门别类辑古诗

这项活动是专门为古诗有着浓厚兴趣活动的学生准备的,有兴趣的学生可将已读过的古诗根据自己的爱好把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分门别类制成一本专题诗集。但作为小学生他们读过的诗相对来说较少,即使兴趣浓厚的学生编辑古诗的内容仍显单薄。因此,此项活动可视其情况让个别或少量学生课下辑录,教师可适当引导。

五、别出心裁品古诗

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许多诗歌只要你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许多诗歌都可以绘成画,谱成小曲,编成舞来欣赏。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根据王菲所唱的这首古曲和这首词的意境可请音乐老师指导学生编一段舞蹈。

六、饶有趣昧唱古诗

篇8

2. 正确书写6个字,重点写好带有木字旁的字。

3. 借助画图和想象等方法了解古诗的意思。

4.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5. 喜欢背诵古诗,并积累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

借助画图和想象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朗读课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时光老人的脚步总是不断前行。春夏秋冬来了又去。有人说,春天是绿色的,因为春天啊,那嫩绿的小草、树叶,那么让人心旷神怡。有人说,冬天是白色的,因为雪花给天地间的万物都穿上了洁白的衣裳。如今,秋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能不能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的?(生说)

唐朝文人的眼中,秋天又是什么颜色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山行》,共同感受诗人笔下秋天的美丽。

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题目。老师再提高一点要求:如果能读出古诗的韵味就更好了。告诉你一个小技巧:可以把后面的这个“行”字,读得绵长一点,就更有诗的意味了。自己试试,一起读。

3.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知道?谁了解他?

二、 初读古诗――读出古诗节奏

1.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先自己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相机讲“斜”的读音)

3.现在,老师想要提高一点要求,你有信心做到吗?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美妙的乐曲,每首乐曲都有动人的节奏,那你能读出诗的节奏来吗?先看这句话“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话应该在哪儿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来?还应该在哪儿停顿?照这个样子,自己读读试试!(真了不起,同学们读得像音乐一样动听!太好了!)

4.那第2句,谁会读?谁当小老师领大家读一读?

5.第3句,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两人一起读一读。一会儿我请同桌起来展示,老师来给你们当指挥。

6.最后一句,大家一起读!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情画意

1.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美妙的画。(音乐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读到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诗,又让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诗中有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为这首意蕴无穷的诗配一幅意趣无尽的画,有信心完成吗?

3.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这首诗的前两行。想一想,我们要在这幅画上先画点什么?好好读,读明白诗的意思才知道画什么。(寒山。)

什么是“寒山”?(什么是高山?什么是青山?)

谁来帮老师把它贴到黑板上?还要添上什么?(石径。)

什么是“石径”?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看看诗里面怎么说的?“斜”在现代汉语中,就是“倾斜”的意思。比如,这只笔,这样拿是直的,这样就是斜的。但在这首诗中,“斜”字的意思是――(弯弯曲曲),那这条石头小路就是弯弯曲曲的。谁来帮老师贴上小路?现在谁来说一说这幅画的内容?(充满寒意的大山之中,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远远地向山顶延伸。)同学们,深秋时节,这深深的大山,还有这冰冷的石头小路,会给人什么感觉啊?第一行诗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这种感觉?就让我们把这种深深的寒意带到朗读中去。

还应该画什么?(白云。)

好。老师把白云贴上。还有什么?(人家。)

这个“人家”应该贴在哪儿呢?好好读读这句诗,读懂了,才能贴得对,看看谁能读明白。

你为什么贴在这儿啊?白云生处有人家,从字面上看,是说在白云产生的地方有人家居住。也可以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地方有人家居住。

同学们,想象一下,作者赶了一天的路,十分疲劳。此时,夕阳西下,暮色降临。劳累中的诗人,忽然看到山上的小屋,看到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还有纸窗里透出的暖暖的灯火,诗人心里又会感到怎样啊?(温暖。)那就读出这种温暖的感

觉吧!

(前两行小结)老师描述诗意,同学们读古诗,男生读第一行,女生读第二行,看老师的手势,好吗?

充满寒意的大山之中,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男生读――

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人家居住。女生读――

这深秋的大山,给人深深的寒意。男生读――

这云深处的人家,又温暖着路人的心房。女生读――

自己读一读这一行,看看是什么意思?有不懂的字吗?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因为作者太喜欢这傍晚的枫树林了,所以停下了车子。那枫林中究竟有怎样的美景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二月的花呀,是春天的花!春天的鲜花是怎样的?你能形容一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说: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这春天的花呀,姹紫嫣红,满目缤纷。但这一切,在作者的眼中,都比不上这秋天的枫叶。想不想欣赏一下,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幅美妙的图画?谁来帮老师贴上去?正是这样的美景,让作者流连忘返。(贴作者)在作者的心中,最美的景色莫过于秋天,最美的色彩莫如这经霜的枫叶!齐读,读出作者由衷的喜爱!

四、总结朗读,共同充实

图画

1.诗中有画意,诗人短短的28个字,却让我们读成了这样一幅意蕴悠长的画。请大家凝望着这幅图,体会着诗人的情感,深情地吟出这首诗。自己先试试。谁想来当小诗人?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篇9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呢?要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媒体技术展示,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频、图片、视频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地创设,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例如,教学姜戎《蒙古草原狼》时,由于故事性极强,学生对狼的了解甚少的缘故,课前我收集了狼嗥叫声的音频,狼相关的图片和狼捕杀动物的视频,插入到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中。课堂教学刚开始时播放狼嗥叫的音频,那种毛骨耸热的嗥叫声立即把学生带入到了狼嗥叫的世界中,激发了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之后再播放狼相关图片,使学生进一步对狼有了了解,再次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在讲课的过程中适时播放狼捕杀动物的视频,学生为之惊讶、感叹,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狼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热情及其高涨,使教学活动进入。由于学生被多媒体课件带入到了教学情境中,因此学生们整堂课始终具有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能主动探知,老师只要点到为止,学生便很快地理解了本课的所讲内容。

二、把握关键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单调枯燥的书本信息更加直观化、形象化、丰富化,化静为动,使学生更为直观、更为清晰地知道学习内容,明确重难点,易于理解和掌握,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化难为易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扩大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容量。课前准备阶段所收集的有用信息,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到大屏幕上,呈现给学生,无需通过口头反复重复,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古诗教学中,利用投影、大屏幕等多媒体技术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古诗文,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教学古诗《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诗中易错字“啄”、“渐”、“堤”等字时,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清晰看到这几个易错字的写法,立体直观、形象深刻。讲解诗中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利用优美形象的图片、动画等,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更加形象深刻地体会到名句的独特魅力。另外,本诗写的是早春景象,可以归纳春夏秋冬有关的诗句,通过大屏幕呈现给学生脉络清晰,易于学生整理。

三、启迪思维,激发写作才能

篇10

在每日的古诗诵读中,我们边读边诵,边诵边思。

一、幸福点击

诵读中,我们以新教育研发的晨诵教材为依托,结合孩子们的已有知识,选择了一些适合他们诵读的诗词:

1.点击适时的

所谓“适时的”就是符合诵读时令的。《新教育晨诵》教材,正好结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编排了适合孩子们诵读的古诗词。如9月7日白露那天,我们诵读《闲居寄诸弟》;秋风萧瑟时,我们诵读《一叶落》;中秋来临,我们诵读《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待到九月重阳时,我们还可以诵读《九日齐山登高》;待白雪皑皑时,我们可以诵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卜算子・咏梅》。

2.点击贴近生活的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也是学习的根据地。在诵读的选择上我们尽量以贴近孩子生活的诗词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问刘十九》《渔歌子》《采桑子・重阳》《观猎》等,这些诗中有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3.点击节奏感强的

诗原是乐语,古代的诗和乐是分不开的,中国诗词诗乐一体。而孩子们又比较喜欢唱歌。根据二者的特点,在内容上一方面我们尽量选择平仄明显、节奏感强的、易于孩子吟唱的作为晨诵的对象。如《水调歌头》《一剪梅》《清平乐・村居》等;另一方面我们还把谷建芬老师谱写的《新学堂歌》里的古诗词提供给孩子们。

4.点击意境美的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还侧重于那些意境优美的古诗词,以便在吟诵中启发学生借助音乐的渲染和个体的想象去填补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诗句的语言画面,引领孩子在晨诵中走入空灵的意境,提高晨诵的幸福指数!如《苏幕遮》《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天净沙・秋》等。

二、幸福旅程

1.读一读,读懂诗题

古诗的诗题是诗的关I部分,本身就富有丰富的信息。在导入环节,我配以古典音乐的播放,引领孩子们就诗题说一说自己对所诵诗词的了解。如在中秋前一天诵读《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先让孩子们在音乐中说说对“中秋”的了解,聊聊“中秋”习俗,从而走进古诗,进入诗的整体意境,对诵读材料有一个整体把握,为后来的诵读埋下伏笔!

2.读一读,读好韵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诗境。在古诗词的诵读指导中,我让孩子们根据声调标出“平仄”律,找出“韵脚”,进行有节奏、有韵律地自由地诵读。在指导中,我还根据古诗词特点给孩子们配上一些轻音乐或古筝名曲,从而让孩子们走进一个感性的韵律世界,初步读出味道来!

3.读一读,读美意境

读好韵律只是让孩子走进诵读的感性阶段,我们知道,儿童有着超成人的形象思维,同时这也是他们主要的思维方式。在诵读指导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从而进入一种意境,走入意境,再去诵读。如诵读《池塘晚景》《立秋》《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这些描写秋天的古诗,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媒体展示、展开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清丽的秋夜意境中,使自己身临其境。通过诵读,孩子们仿佛已经看到了明月、听到了露珠滚动的声音;他们看见了水面荡起的波纹,听见了剪刀裁衣的声音;看见了睡觉的,听见了树枝摇摆的声音……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各种古诗词的意象,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秋夜的迷人,体会古诗中那难以忘怀的意境,感受作者的灵感。这时诵读传送的不仅是一种言语,还有一幅画,一幅整体的画,如诗般不可解,只能用直觉去感觉,不能用苍白的语言去描述!诗中固有的意境因添加了孩子的想象中个人的感彩,就有了一些灵动,诵读也就有了一丝情味!

4.读一读,读出情趣

在古诗词的晨诵指导中,除了借助“韵律”,“意境”诵读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孩子读出诗中的情趣,这种读才是真正的诵读!

何为情趣?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描述,可理解为人的情感。诗歌作为文本形式,是诗人的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写照。如《秋风词》中的李白在月圆之夜看着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因为离别而黯然神伤。这是独属于诗人的!当诗歌成为诵读文本时它又是属于孩子们的!课堂上孩子们通过多次的诵读批文入意,从而把自己读成李白,将李白的情感读成自己的情感,达到“我即是李白”“李白即是我”的忘我境界,分担着诗人的忧愁,他们时而闭眼聆听,时而低声吟诵,感受着古诗带给他们的情感体验。

5.唱一唱,唱出味道

诗大都可和着音乐来唱!谷建芬老师特地为孩子们谱写了以古诗为内容的《新学堂歌》,也是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们学校大课间活动时间播放的歌曲,曾都是来自古诗词的吟唱。因此,在晨诵课即将结束时,我建议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旋律将所诵古诗配乐吟唱,课间填进去唱一唱,开个“诗歌会”!如:学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我们可以将清代张惠言的《水调歌头》的歌词代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