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公务员考试会议纪要模板(10篇)

时间:2022-08-24 06:07: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务员考试会议纪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公务员考试会议纪要

篇1

工作对我来讲似乎总是充满了新鲜感,最近主要在帮忙对会计报表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复核工作主要包括对报告正文、报表以及附注的核对,看起来比较容易,不过我却觉得这项工作非常具有挑战。发现了问题,尝试着去查找原因,然后修改,过程中总是充满了成就感。而且,这一过程中也使我对报表之间的以及报表和附注的钩稽关系有了更加深刻和直观的认识。通常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报表中的“其中”栏填写不完整或不正确、坏账准备的计提与会计政策不符或未披露完整个别认定法计提的坏账准备、附注中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各项目填列不正确等。尤其是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问题,通常出了问题后会很忙烦,企业不愿意承认错误或是不愿重新编制,最近正跟一位同事学着编制现金流量表呢!

第十周

年审似乎已经进入到最后时刻,陆陆续续已经有不少报告已经出来,工作就是在反复的整理底稿、复核底稿、送审、退回修改、再送审的过程中度过。通过这段时间,对于工作底稿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工作底稿一般分为永久类、综合类、业务类三大类。永久类底稿一般包括被审单位基本情况表、各企业业务项目基本情况表、各期审计工作底稿总表、公司历史沿革及法律资料、组织结构、财务管理制度、重要经济合同或协议、中介机构报告、会议纪要等;综合类底稿一般包括试算平衡表、审计确认函、管理层申明书、审计重大事项概要、业务报告流转控制表、审计控制表等;业务类底稿一般包括报表各项目的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表、审定表、明细表、抽凭表及相关审计依据等。整理底稿的日子似乎并不是很辛苦,却使我对各种各样的审计底稿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再也不像从前读书的时候只知其名。我对审计的流程也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很好的补充了我在学校学习的审计理论知识。

最终结束了我的实习生活,回忆起来,尽管也有艰辛,却是那么充实。

篇2

第一个阶段,将申论理解为“写作考试”。这一阶段对申论的理解停留于猜测,因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除了考试机关对申论有一个基本的定位之外,其他人基本从未见识过如此安排的考试形式。因而,对千余字的申论给定材料视而不见,将其虚化为普通的背景读物。材料的作用则被理解为主题的给定,这当然和申论本身的旨趣是相去甚远的。

第二个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一部分人发现了申论背后隐含的公文属性,于是将研究的方向掉转,直接针对公文而去。这一阶段,可以说已经触及到了申论考试的某些本质性因素,但因为过分将其局限于公文性要求,所以对材料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大多将其作为素材和原料,只是供“公文化”之加工对象而已,甚至有人公然鼓励学员抄袭材料,直接导致考生应试的失败。

第三个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研究和认识已然深入,自不可和前两阶段的猜测和摸索同日而语。这时,人们发现了材料的“热点化”特征,认识到考试对材料所反映的事实和现象有着更加深刻的考查指向和意图,了解到申论考试对材料问题的理解性要求。但终于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和眼界的约束,停留于此,将申论考试和一般政治性较强的考试中出现的材料分析题对应理解,导致了观点的浅显和摇摆。

第四个阶段,随着一批学历层次和思维能力更强,又受过良好的学术培养人员陆续加入专业申论研究者的队伍,也是基于申论考试日趋成熟,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强的大前提,这一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理解无比深化,不仅发现了其背后隐含的公文性要求和材料更深的考查指向,而且挖掘出蕴含于材料背后的更深考查目标。

众所周知,不管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申论,都是服务于国家对公共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对其从业者的要求自然日益提高,从过去的具体事务的管理者,到现代公共服务者转型。其所要求的知识储备、眼界见识、思维水平和德性修养都是前所未有的。由浅入深,现代公共管理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可分为依次递进的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处理基本行政事务的能力,包括具体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在这一层面,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者需要具备处理行政事务的基本素质,包括阅读、整理和汇总文字材料,理清材料线索,上通下达,保持政府和群众的消息沟通,按照职权和程序规定调配人力物力资源以化解民众问题,完成管理和服务职能。

第二个层面是能较为深刻地领悟公共管理的实质,主动积极表现出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与思考。从优化行政管理的程序和效果上考虑,体现出行政法治意识,体现出对国家宏观政策精神贯彻和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这一层面,一名公共管理者所应该扮演的不光是一名政府雇员的角色,而且应该对公共管理本身有一种情感和精神上的认同,表现出维护政府权威和公信力的责任意识,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连带于政府的人民利益,自觉从内心和精神气质上表现出一种“政府人”或“公共管理人”的职业化自豪感,能从具体的行政管理中体味到心灵的归宿感。

第三个层面是践行并贯彻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素养和能力,包括理解、认同、践行并贯彻能够澄明社会风气,改善社会环境,启发社会意识的主流价值目标。在这一层面,公共管理者的作为,能使社会成员呈一种积极、精进、团结的整体氛围和精神面貌,使社会运行减少因意识歧见所造成的阻碍和摩擦,并尽可能的体现出理念上多元并进与一元谐和的良性互动。

第四个层面是真正触及行政的本质,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对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最为基础的是要对社会有非常深刻的认知和了解,真正了解当下社会运行的基本状态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能够做出前瞻性的预测,深刻地感受社会运行的脉动,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这里,要求公共管理者要对社会问题有极其深刻和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并能创造性地提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改良之道与改进之术。

申论之本质,实则公共管理之本质。

植根于公共管理的精神实质,决定了申论的本质只能服务于公共管理的功能与追求。因而,公共管理所需人才素质的四个层面通过申论的考查方向体现出来即为:

第一,申论考试细致透彻地检验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申论考试从最直观的形式上去认知,就是根据给定材料,回答所设问题。起于阅读,成于写作。一读一写,能够细致透彻地检验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阅读是一个集认知和思考于一体的过程,要能够运用自身知识储备准确摄取材料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并借助经验和体会,思考出文字材料背后的深层内涵和意蕴。总体而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显到隐的信息提取和意义领悟的过程。全面、准确、深刻理解材料信息和意蕴是作答申论的先决条件。因而,阅读理解的能力的过关是申论应试能力过关的基石。在此基础上,申论考试需要将阅读所得之信息应用于写作,用文字表达出来。相对于阅读的理解,这里更强调驾驭文字的能力,所以对语言逻辑能力、行文架构能力,甚至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都会进行全方位的检测。而无论是阅读理解能力,还是文字表达能力都决非朝夕之功可获进步,都需经年累月地积累才有所进。因而,申论考查的只能是长期积淀的能力素质,而不可能是短期突击可得的知识。

第二,申论考试准确充分地检验考生对公共管理的领悟和把握程度。

申论考试的题目,其作答要求从实质上来讲有着深刻的“公文性”,无论从传统的“三题型”,还是改良后的“四题型”,每一种题型都能找寻到其背后的公文原型。而公文作为公共机关日常意思表达和行为安排的一种最常用载体,可以说其特征恰恰能够勾勒出公共管理的基本面貌。从总体上来说,申论作答作为选拔初级公务员的一种考试形式,其答案整体表现为一种上形体的公文特征。概括归纳题的原型为报告体公文的汇报,分析题则根源于调研报告,对策题则直接和方案建议相对应,综合论述的实质与会议纪要有着深刻的契合特征。因而,申论考试通过各种题型设置,基本能够准确充分地检测出考生对公共管理程序和规则的领悟和把握程度。一个熟悉公共管理流程和规则的考生和一个不甚熟悉此道的考生所答之申论题目当然会从整体上呈现出不同的气质和特征。而要了解和熟悉公共管理的流程与规则,熟练掌握各种公文的内涵实质与外在形式无疑是一种最为便捷的途径。

第三,申论考试严格全面地检验考生对主流思维的认同与贯彻意识。

申论考试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考试,其作答有着明显的思维方式引导的色彩。一方面其所设计的话题主旨都与当下党政方针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其所要求的作答结构体现了我国社会当下主流的思维模式的方法和结构。可以说一次申论考试就是一次宏观政策方针的大宣传、大学习,就是一次深刻地思维教育和引导。作为居主流意识形态的我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机关从业人员的思维模式决定着政策方针的致力方向,决定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程序、作风,甚至效果。

篇3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

自1999年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步入超常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每年以60~70万的总量增加。但大学生就业状况却与此相反,呈现下降趋势。据统计仅2004年大学毕业生中就有69万人待业,待业率近30%,200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人数为307万人,2006年413万人,到2007年又增加到490万人。而2008年,大学毕业生总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00万人。而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分别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未就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l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2009年约160万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预计201O年近8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作为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的高校图书馆,肩负着教育和信息服务的双重职能。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配合学校有关部门,不断开拓创新图书馆读者信息服务工作,主动承担其缓解就业压力的重任。这是图书馆“一切从读者需求出发”的原则决定的,也是符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的。

二、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内容

1.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就业信息是学生就业的核心,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使学生及时获取各类就业信息,使学生获取及时有用的信息对学生的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在就业信息整理与提供有着其他部门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这些信息服务包括:就业信息有关的图书、报刊、图片和音像资料;政府部门的有关政策文件、就业工作会议纪要、讲话及总结材料;往年大学生成功的求职案例材料;各大学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讲义等。

2.提供社会需求信息服务。就业信息是指通过各种媒介传递或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消息和情况,它是大学生择业的基础。参考咨询人员可以搜集到大量的社会需求信息.经过整理、归纳和分析,预测就业动态和人才的供求关系,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并及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可对他们的求职择业及自我塑造和发展起到帮助和导向作用。与此同时,通过提供就业咨询服务,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准确地搜集就业信息,并结合个人情况做出最佳抉择。

3.提供求职技巧服务。利用图书馆宽阔的空间资源举办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加强对学生求职技巧的传授与导,聘请有经验的老师、长期致力于学生就业工作的工作人员、往年成功就业的校友等,有计划、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讲座。

三、图书馆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的具体措施

1.就业信息教育。图书馆不仅提供就业信息,更重要的是开展就业信息教育,才能真正让大学生掌握获取就业信息的本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图书馆是人类知识宝库,如果你掌握了它的钥匙,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这把钥匙就是怎样获取信息的本领。

2.收集就业信息资料。把有关就业信息的文献和求职礼仪、求职心理调节、怎样写求职信、公务员考试、各行业介绍、中国企业简介等方面的文献资源集中起来,让大学生了解,以便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给学生提供了解社会的需求信息,如横向职业动态信息、人才市场供需形势分析等,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就业问题。

3.指导大学生搜集有效的就业信息。图书馆在提供就业信息的基础上,还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开展各类就业信息知识教育和就业信息分析教育,并向大学生推荐对其就业有帮助的网站,如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中国就业网、中国高校就业联盟网等,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搜集、获取、筛选、分析、处理就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减少择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提高择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4.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对已经就业的历届毕业生进行定期访问,以获取他们身边的就业信息,传递给即将毕业的学生,这样可以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通过各地的就业信息协作网点,分地区、专业和层次,逐步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掌握毕业生工作状况。同时,还可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和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合理化建议,整理形成有效信息,为学校领导和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逐步实现按需招生、按需培养,增强学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使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5.建立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图书馆的每项工作的开展不是一个部门、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部门间的通力配合,也需要图书馆馆员全力投入配合,图书馆不但要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同时也在管理体制、激励机制上进行相应配套改革,建立合理的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图书馆每一位员工的主动性、能动性。在年终考核,先进评选时,将学生就业促进工作列入考评指标,对工作积极,成绩显著的员工进行激励性奖励,每一位图书馆工作人员人尽其才、人尽其力,图书馆的就业促进工作必将取得可喜成绩。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包括建立就业信息数据库和就业信息网等。

四、结语

总之,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既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又要积极配合学校就业中心发挥教育指导职能。在各项工作中,从履行教育与服务职能出发,不断关注形势,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找到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切入点,针对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误区和存在的问题开展各种教育与服务活动,积极为缩短企业、社会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距离做出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就业技能,提高他们的求职竞争力,以实际行动投入到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去,为毕业生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及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更令杨晨感到不解的情况发生在他参与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他发现,上述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自身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很不成熟,很难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先后来竞聘的五六百名毕业生,居然都写不出一份像样的会议纪要来。而这样的大学在招生宣传中往往称本校的“就业状况良好”。

“在中国,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迷失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说,因为这些大学与外界是隔绝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技能训练、不会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考、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对于诸如此类“软技能”的缺乏,有的雇主甚至抱怨:“连微笑、握手,我还要教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

大四的小王同学就读于某大学文理学院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从大三开始,他的求职受挫无数,他参加过公务员考试以及在地市一级电视台、中国人寿、中国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的笔试,但他统统充当了陪衬,偶有被准许实习,可所受到的“伤害”更让他难以忍受,一次次希望又伴随着一次次失望,周而复始,使“心很凉”的他已经不再想进入什么媒体了,他表示:“梦想之于我太奢侈了,我根本没有资格来谈。”

其实,只要对那些“能招上生来我就办”的专业有稍微的了解,就会知晓其办学质量根本难以保证,所谓的特色就是毫无特色,这些专业不清楚自己的优劣所在,多是盲目照搬一本院校的发展模式,学生走进校门时就已注定成为盲目扩招的牺牲品。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这类大学的毕业生都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根本没有核心竞争力,不会独立思考,更不具有创新技能。

“红牌”专业缘何存活至今

教育数据咨询与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总裁王伯庆解读说,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在经济景气指数波动中有滞后跟随效应。以2011年为例,中国GDP增速下降至9.2%,连带社会总需求减少,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增速也显著下降。2013年被称为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季”,正是这次经济波动的结果。

根据麦可思最新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持续三年被出示“红牌”的那些就业率一路走低、毕业生薪资一路走低的专业,何以能“披红”存活至今,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名头响,比如深受家长追捧的国际商务、商业英语、法学等;二是这些专业办学门槛低,既无需理工专业那样要有实验室才能办,又无需专业师资,到头来必然导致大量毫无质量可言的大学生充斥人才市场。

可是,对本校一些专业被亮红牌却无动于衷的大学仍以数百所计。这些大学执意以招生为导向,而非以就业为导向,只要能完成招生任务,200分的考生也要,而在培养的诸多环节能走过场就走过场,如此做法只会使大学生越来越深地陷入“毕业迷失”。王伯庆认为,在他们接受培养的全过程中,所在大学如果积极努力,就完全可以遏制他们在正在下行的就业数量与质量中迷失,让他们重拾梦想、重树信心。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切实“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机制,纠正其中不利于人的成长的部分,把人的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发挥好大学教书育人的服务功能,拷问着大学的社会责任,更检验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

办学主线放在哪里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与北京10所大学上千名学生代表交流时介绍,未来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规模将保持在每年700万左右,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且这一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

在“最难就业季”还要持续5年的预判中,大学毕业生如何冲出就业重围、实现人生价值?这个问题迫切需要大学正视当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如何把那些以高考分数一二百分进入高职就读的学生,培养成热爱生活、重树信心、有合格技能的从业者,考验着大学教育的社会责任。

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经贵宝介绍,江苏高职新增专业中的70%,都是围绕六大新兴产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贴得紧,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都很高。同时,在探索高职人才培养路径方面,已开始实施多元录取模式,对于从事艰苦行业的优秀青年、复转军人、中职对口生、高考生分别采取注册入学、技能高考;对于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则采取分类分层的个性化培养,以确保他们将来就业时能各就其位。

说起麦可思多年对大学教育的专业咨询与评估,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表示,“自己受益匪浅”。天津职大有30多个专业,2009年,麦可思指出其所有专业共同的问题,是学生表达能力差。为增强学生们的这项基本能力,学校面向所有年级专门开设了口语表达课程,同时建议社团在开展活动中提供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机会。一年过去,该校学生求职时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明显顺畅起来。

从此开始,董刚开始反思“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何提高服务能力”。他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明确了学校的服务性,过去说学生是学校的产品,现在要将之纠正为学生是学校服务的对象,学生交学费是来买服务的;过去的招生宣传说要让学生成长、成才,现在学校为学生服务,则要加上一条――成人。学校招进的学生都到了18岁,但欠缺养成教育的不少;他们都被视作高考的“失败者”,又都有着家庭经济条件不足的共性,要实现对这些学生的服务有效性无疑有很大难度。

天津职大每年招生近4000人,其中,高等数学一次考试不及格的有400人。以往,高数教学结束,正式考试不及格的还可以参加补考和实习后的兜底考,这三次考试都不及格的每年都有100多人。董刚说,对这些学生,以往要么放水,要么不发毕业证。现在,学校成立了考试中心,像高数、电工学、电力基础等一些量大面广的课,每年开考多次。不及格的学生什么时候准备好了就到考试中心报名,然后经过适当的辅导再参加考试。

在英语教学方面,许多学生来自农村,英语基本是零起点。以往的办法是把他们分成A、B、C几个班,按等级,循环滚动地教。董刚说,学校借鉴了雅思、托福的做法,大约每月考一次。学校公共课的老师都是英语八级毕业,但很多专业词汇并不一定会,学校要求每个老师都要结合课程内容讲英语,甚至对社团活动,学校也建议设计一些用英语对话的内容。学校的服务效率就这样通过一个个细节在提高。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选手招聘会上,尽管主办者对入驻企业设置了职业技能选手的底薪,参赛选手仍受到众多企业热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规划教育处副处长李科评论道,获奖选手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加上经过大赛的历练,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企业要实现结构调整正需要这样的一线技能人才,企业对这类人才无不感到“久旱逢甘霖”。

据“没觉得今年就业有多难”的宁波市就业局公共服务就业科科长陈发泉介绍,宁波发达的制造业,在调整升级中,对蓝领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今年来宁波求职的大学生,同比至少增加了1000人。其中,职校生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最容易和企业的需求相配。宁波技师学院学生处处长王冲说:“我们2014届的毕业生被上海大众预定了182人。”(《望》新闻周刊,记者周大平)

扩展阅读

大学生薪酬期望明显下降

“找工作的过程确实非常煎熬”,即将就业于北京一家媒体单位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倩(化名)对记者表示,“清华的名气固然很大,但也需要放低姿态。”

尽管就业形势整体依然稳健,但在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背景下,结构性矛盾仍然让大学生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与之相应的是该群体薪酬期望出现明显下降。

国内知名招聘网站中华英才网26日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3年在校大学生对毕业后初始薪酬的预期有较大变化。该报告显示,对于高收入(月薪高于5000元)的预期在2013年出现明显下降;对于中等收入(月薪介于2000元至5000元之间)的预期不断提高,特别是2013年已经超过50%。

在近期的一系列宏观数据中,就业稳定似乎是中国经济下滑中最大亮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25万人,同比多增31万人,占全年新增900万就业目标的80%以上,创历史新高,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均稳定。

虽然就业与经济形势并未出现同步的状况,但由于结构性压力没有减弱迹象,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巨大。

事实上,当前高校毕业生的供给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严重失衡,“除了总量矛盾,近年来就业领域的一个新变化就是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与招工难现象并存。”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其主要原因是市场供求错位、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产业结构是以低端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增加就业岗位大部分是制造业、一线普通服务人员。大学生的理想工作岗位主要在第三产业,相对于大学生数量,岗位供给明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