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5 04:53: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法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于初学者而言,基础会计属一门全新的课程,其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甚至语言表述与以往学习过的课程迥异,从而导致入门难;而且基础会计讲述的内容较多且分散,使得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抓住重点。为使初学者学好基础会计学这门课,首先应了解这门课程的结构体系。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框架体系和严谨的逻辑关系,只有了解它的内在结构、主要框架,才能真正全面地把握其实质内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就如是,当我们认识了它的基本框架和内在规律以后,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所以初学者应从其切身的实际入手先学习这一课程的内容体系、体系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课程内容体系中重点、难点等。简言之,应使学习者脑中搭建一个这门课程的整体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再添加相关课程内容,将各知识点内容连接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基础会计课程各章的相互联系
为方便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体系作系统介绍,笔者先将结合目前各学校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归入相关的篇章:第一章会计基本理论;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会计报表;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形式)。
(一)从账务处理程序的简略图(图1),看相关各章之间的彼此关系
会计工作的起点是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体系中的基本环节;真实、完整和合法的会计凭证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为保证会计账簿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根据核对的会计账簿定期编制报表。
(二)分步骤演示各章之间的相互关系
1.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如图2所示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办理业务手续的书面证明,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如收据、发货票、借款单、车票、收料单等。记账凭证需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
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流程,从图2中可知,这一过程需要四章知识内容的铺垫。下面通过一实例说明。
例1,A公司销售商品一批给B公司(商品已发出),货款10000元(不考虑税金),收到一张经承兑的商业汇票。作为A公司来说,收到的是商业汇票,并未收到货币资金,是一项应收而未收款的权利的增加,即一项资产增加;作为B公司来讲,并未付出货币资金,是增加了一项应付而未付款的义务,是负债的增加。可见这一笔经济业务对于A公司和B公司两个会计主体来说,产生出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需要对会计主体加以认识;作为A公司,虽然在销售当期没有收到货款,但能否在当期确认收入,这涉及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权责发生制。而权责发生制的应用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基础上的,狭义的确认是解决了入账的时间,而入账的金额为多少,这关系到计量属性。具体到计量属性,一般要考虑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同时需要会计人员具有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素质。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流程涉及到的内容有:会计的对象、会计对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的基本前提(如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基础(权责发生制)等相关的会计基础理论,这些在第一章中进行阐述。
例2,接上例,A公司在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情况下确认了当期收入时,接下来应如何记录呢?此笔业务假定不考虑税金,A公司应作如下处理:
借:应收票据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
这是通过会计分录的形式对这笔经济业务所作的反映,会计分录中的“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是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与会计对象要素是密切相关的,即会计科目是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分类的项目。而为什么运用这两个会计账户反映此笔经济业务?“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各自核算的内容是什么?这需要学习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内容;会计分录中的“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符号,为什么要在借方反映应收票据,贷方反映主营业务收入,这是第三章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学习的相关内容。一种方法的学习,尤其是记录经济活动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经济业务方能进一步理解并正确使用。所以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是对前三章内容深刻领会的过程。
会计分录这种记录经济业务的方式一般常在教学中采用,在实际工作中,是将会计分录上所反映的内容体现在记账凭证上(教学中可参看记账凭证的格式),当然记账凭证上除反映会计分录的三个要素,即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外,还需填列日期、摘要、编号等相关内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是在第五章会计凭证中讲解的。
2.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如图3所示
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反映和监督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每张会计凭证所记载的只是个别经济业务的内容,它们所提供的核算资料是零散的,不能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类经济业务和全部经济活动情况,且不便于日后查阅,为此需将分散在会计凭证中的大量核算资料加以归类整理,提供系统、完整的核算资料。因此就必须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这是第六章应讲述的内容。
3.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财产物资进行核对即进行财产清查,如图4所示
由于账簿记录各项财产物资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结存数额会产生差异,如在会计记录中出现漏记、重记或计算错误,而财产在保管过程中由于受自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等情况,为了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正确,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查明各项财产的账存数额与实存数额的差异以及发生差异的原因和责任,以便采取措施寻找防止差错的有效办法。这样做,也便于对发生的差异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调整有关账面记录,做到账实相符,这是第七章的财产清查。
4.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如图5所示
企业、事业等单位对经济业务的日常核算是通过账簿进行连续、系统的登记和计算,这些账簿记录可以提供丰富的会计信息,对于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和实行会计监督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账簿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状况不够概括,且账簿资料也不便为其他职能部门使用,更不便为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使用。因此,为充分利用会计信息,需根据账簿资料定期编制会计报表。这是第八章会计报表要讲述的内容。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是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由于各核算单位的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不同、经济业务量多少存在差异,可以选用不同的核算形式,它融汇前面各章节的内容于其中,这是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的内容。二、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工作方法的比较
(一)教学手段与实际工作方法的迥异
在该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之处。为了教学方便,在会计教材中,讲述复式记账法时,有会计分录和“丁字账”,初学者往往弄不清楚会计分录与会计凭证以及“丁字账”与会计账簿的关系,或者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调会计分录和“丁字账”是教学中记录经济业务的手段,在企业中就是编制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
通过比较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在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使学生明白理论与实际的差异,提高今后的学习针对性。下面对比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的方法举例说明(表1)。
(二)案例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仅仅记住一些理论而不会应用是不行的。根据认识的规律,在认识的过程中,要完成两次质的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际应用。会计的学习和教学必须很好地完成这两次飞跃,最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真正掌握,针对各种业务进行准确而独立的账务处理,从而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下面通过实例说明两者的差异。
例3,从银行提取现金7000元这笔经济业务。
1.原始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此笔业务的原始凭证为现金支票的存根,见表2。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语言文字表述:原始凭证——现金支票的内容,即从银行提取现金7000元。
2.记账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这笔经济业务需通过填制付款凭证来记录,见表3。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会计分录替代记账凭证,即:
借:库存现金7000
贷:银行存款7000
3.会计账簿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需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账簿,下面以现金日记账为例说明(表4)。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T”型账。
注:在手工记账时,空白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比较容易获取,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必要时可准备些车票等原始凭证),这样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使教学更为直观,便于理解。
三、结论
总体框架体系的搭建可使整个知识体系变得一目了然、十分清楚,为初学者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会计的实用性很强,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使学生能够真正对各种业务准确地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登记和成本核算,以及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并能独立处理特殊及较复杂的工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其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尽管会计环境等诸要素会影响到这门学科的内容,教学中面临的教学对象层次也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为学习该课程或其他学科提供一种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任务驱动法旨在教师在课前设置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学生课前主动研究解决。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凭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相互配合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环节发挥的作用仅仅是引导,以便确保学生能够将任务带入课堂,保证其时刻处于完成任务的激情状态。需要注意,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时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并利用计算机的这些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
2.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学中不争的事实。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其积极性才能得以激发,从而不断推动其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进行学习。所以,在高中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兴趣教学法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些优秀的学习软件或小游戏,如吃苹果、打地鼠或生死时速等游戏,使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兴趣会越来越浓,其教学效果必然非常理想。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如此,其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有了层次性。因此,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也应该体现出这种层次性。况且,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考虑其心理素质、认知水平等差异。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这些差异,没有针对性,那么不但教学没有效果,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也将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能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在关注学生普遍性的同时能估计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教师的及时引导,有针对性地根据各类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这样,通过多层次、小步子、重反馈、快反应的策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亦师亦友,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发挥着引导作用。而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努力在学生心目中营造一种亦师亦友的形象。实践证明,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才会对他的课感兴趣,高中生的心理年龄和特点更将这种现象发挥到极致。况且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仅仅在课堂上演示,其魅力怎能得到发挥?所以,在平时上课时,教师要乐于并善于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间。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察觉学生上课的状态,以便调整授课策略和状态。不仅如此,平时教师也应融入学生之中,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在练习和作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教师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学生能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将分外融洽,学生能在这样的氛围内得到学习的乐趣,必然喜欢这样的计算机课程。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
基于战略角度的会计基础理论,首先要了解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具体如下:
会计基础理论包括会计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对象以及会计职能等等,会计环境主要是指外部原因对会计熊产生的影响,比如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法律等等。稳定、和谐的会计环境能够更好的为会计工作提供支持,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会计信息体统包括了企业单位,也是单位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存亡以及经济活动的成败。这些信息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数据,能够wield企业系统化、连续性的提供企业效益状况,是企业未来发展与管理的数据来源。会计工作以特定对象为主,每天都会对企业经营情况、资金流向进行管理、监督和统计,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相关内容,将会计职能分为: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两个方面,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会计职能也会不断变化和改变,包括反映与控制、监督与分析、考核与评价等等。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
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并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包括:客观性。会计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从会计统计、监督以及结论等等,通过这些工作获得相关的数据,依据数据,客观分析当前企业的经营状况或者经济情况,减少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规范性,是企业内部所有的会计工作者都必须要严格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在自己管理范围内进行工作,不能够因为一己私利而采取损害集体以及企业利益的行为,会计基础理论的客观性与规范性,是保障企业会计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关键,也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各项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处理以上几点之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具有前瞻性、系统性以及支持性等特征。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作用
1.认识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最主要的目的是奠定企业会计人员的发展前提,会计人员通过会计理论基础能够更好的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宏观的了解,这样在企业会计工作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就能够随时解决和处理,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会计基础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同样承担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够帮助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会计实务的重要性,能够更好的把握企业未来经济活动以及经营的趋向,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帮助企业更快,更好的占据市场份额。
2.指导作用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紧紧依赖于会计基础理论,比如会计基础理论中的相关专业内容,能够帮助会计从业者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很高,不管是理论知识能力,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需要具备较高的水平,但是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制约,还需要克服各种来自外界的诱惑,因此需要会计理论基础能够为会计人员指明工作的方向,帮助他们更加高效、高质量的完成会计工作。另外,会计基础理论,还是企业领导者与决策者制定各项经济决策的依据,在会计人员培训工作方面提供指导,最关键的是可以规范会计人员行为,减少工作中出现错误的几率,大幅度增加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领导通过这些信息能够掌握到企业的真实的发展情况,并处以对未来的经济规划、方式进行调整,包括产业结果以及业务交流等等,这些方面的决策都依赖于准确的会计信息。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性非常重要。
3.教育作用
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需要不断提升,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企业内部需要不断进行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活动,会计基础理论为人员专业培训活动提供了指导,因为会计人员提供了学习素材,通过学习会计基础理论,他们统计整合数据的能力,基础会计技能都会得到提升,企业在培养会计人员的时候,要讲会计理论知识作为重点,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当前市场形势为前提,强化人才的亏啊鸡基础理论实践指导,奠定人才的相关操作技能,在未来遭遇工作问题的时候,可以熟练的解决,减少企业经济损失,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趋势
1.发展战略方向
新形式下会计基础理论应适应时展,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当前,科学发展观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有显著促进作用,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应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会计基础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明确会计学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与计划,并在会计基础理论运用中加以体现,比如说,理论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发展趋势
第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也带来了‘定的负面影响,致使我国自然资源逐渐亏乏,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为此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做好全面协调工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损害设定成一定的指标,并将其运用到经济核算之中,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原则。发展会计基础理论,要以当前的经济实际情况为基础,不能够脱离实际,依据当前需求,不断创新与完善会计基础原则,满足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会计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中国企业内部相关管理者与会计领域的专业人才,应该客观借鉴国外的先进会计理论与观念,同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色,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基础理论。
二、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项目教学法大致经过三个过程: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项目设计是教师选择和确立项目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顺向的,即教师先按照教学大纲把整个教材分为不同的项目,然后在不同的项目下确立子项目的内容,最后每个子项目下分不同的任务。项目实施阶段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或指导,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掌握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个过程是逆向的,即任务驱动项目。
2.基础会计教学项目设计。
《基础会计》的教材种类虽繁多,但所涵盖的内容都差不多。考虑到把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基础会计》时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本文把《基础会计》所涉及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包括在内,并从职业角度,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和难易程度,以72学时为例,将基础会计分为7个大项目,这七个项目下设子项目,每个子项目下设不同的任务。项目最终是由任务驱动的,因此项目设计的关键在于制定各个子项目的任务书。每一个任务相当于一个小知识点,这些小知识点串起来就是每一个子项目,每一节串起来就构成了每一个大项目。这样就把整个的设计重点转移到如何构建任务书上了,而设计任务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项目实施。
2014年3~7月,在济宁学院经济管理系与文化传播系学生中选出200名左右的学生,组成两个平行班。其中经济管理系学生共有100人,文化传播系学生共有89人,经管班为实验班,文传班为对照班。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项目教学法,均由本人担任任课教师。每班每周4个学时,共72学时。实验班分为10组,每组10名学生,然后以组为单位,每一组构建一个公司,模拟公司的业务,并允许组间可以发生采购等业务往来。这样有关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任务都在组内模拟的公司进行,且用真实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再是空洞的,而是生动的、活泼的了。有了这个主线,剩下的任务都与主线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和项目的同时收获了知识和技能。
4.项目评价与考核。
知行合一,项目是行,知是考核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项目的行,是否能达到知的目的,是检验项目的唯一标准。2014年7月期末考核时,采用让学生用会计语言分析相同的经济业务的方式,对这两个班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显示,实验班不论是分析思路还是表达形式都优于对照班。另外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采取内部考核的方式对项目进行评价,内部考核又可分为组内成员互评、组长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这几方面。在进行内部评价时发现,项目教学法带给学生更多的沟通合作机会,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那么中职语文教师怎样改变现状,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摸准激发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路子
教育心理学,专门研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心理的学问。对于各类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有全面深入的论述。中职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等基础课程,其实问题出在心理上。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原理,并能够根据这些原理去了解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以便掌握他们的学习规律、发现他们的学习问题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
二、要采用愉快教学法以提升中职学生的课堂语文学习兴趣
二十一世纪是个创新的世纪。事实证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适应职业教育。因为主观与客观上的种种原因,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兴趣也普遍不高。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应该想办法让他们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并且加强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使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完全处在平等的民主关系基础之上。
落实这种教学理念,可以采用一种全新的、魅力无限的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愉快教学法也叫开放式教学法,它的特征是,教学活动与娱乐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中职学生不再是被动学被动听,而是主动与语文教师互动,或者提出问题,或者探讨疑问,或者朗读欣赏,或者模拟应用,或者比赛游戏。
为此,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把音乐、诗歌、雕塑、绘画、影视、演讲、戏剧、书法、辩论甚至游戏融入在教学之中,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呈现在他们面前,让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重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应用文(包括写求职信、通知、消息、会议记录、说明书、聘书、条据等等)写作能力等,让其不知不觉跟着老师的思路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
中职语文课本中《群英会蒋干中计》是故事情节很浓同时也很有趣的文章,原名《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地点:多媒体教室。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介绍《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国学、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结晶,要传承、要弘扬,学生也许不怎么感兴趣。当我提出玩过三国游戏的请举手,同意周瑜是高富帅,大乔、小乔是白富美的请举手,教室里气氛立马变得活跃起来,“滚滚长江东逝水……”主题歌响起,银幕上滔滔江水,家喻户晓的历史英雄人物赫然出现,雄姿英发的周瑜、怒目狰狞的张飞等等。学生聚精会神,穿越时空,瞬息就回到了东汉末年。通过音乐、影视、游戏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不是通过文字而是通过直观的电影,感性的了解剧情,通俗易懂,这样的娱乐教学,学生更感兴趣,更容易接受。通过了解熟悉剧情,再组织学生以《百姓讲坛》的形式口述蒋干中计的过程,学生当评委打分,学生做口述记录,老师最后点评。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可适当的播放一些轻音乐(如萨克斯、钢琴曲等),在此情境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有的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的学生喜爱书法、有的学生绘画基础好,老师要带头拿出自己的作品――板书、钢笔书法、毛笔书法、剧中人物漫画等,通过这些方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书画水平。整场课是互动的、活跃的,而不是死气沉沉、枯燥郁闷,就是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那样“请你(教师)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的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
三、要利用愉快教学法调动中职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毕业,便不再升学,大部分都会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他们除了必备的专业技能,还要学会推销自己,要具备正常的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应用文(求职信、聘书、说明书、条据等)写作能力、较漂亮的书法、人文素养等。而这副能力培养的重担将落在中职语文教师的肩上,语文教师要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并学以致用。比如我们学习应用文写作时,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学生到空旷的平地或是野外开展模拟招聘会,请一部分学生扮演求职者,一部分同学扮演老板和考官,教师在旁边观察,指导,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如何自我介绍及怎样写求职信。本来枯燥乏味的内容,在课堂上会让学生昏昏欲睡的知识,在课外生动的情境中,学生却兴致高涨,兴趣盎然,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培养了推销自己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愉快教学法确实值得广大职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尝试,这是一种充满魅力的教学法,它的精髓是“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只有当老师具备各种素养、科学把握、巧妙利用教育心理学,愉快教学法才能产生奇特的效果,如果因娱乐而娱乐,就会适得其反,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消耗青春,还会产生消极效果,娱乐只是手段,教学才是目的。职校语文老师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不能像教普校中学生那样去教职业学生,他们的基础、逻辑思维、心理状态是有区别的,所以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实践出真知,万事在于尝试,当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在职校不再受欢迎,我们为何不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呢?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的、能提高效果的、受欢迎的教学法就是好教学法,也是中职语文教师魅力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发展是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永恒主题。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来自于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在会计环境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从经济环境上看,已经初具框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会通过不断的调整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从而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从科技环境上看,由于高新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运用,知识的经济化和经济的知识化已经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生产作业过程的高技术含量必然会引起经营管理手段的高技术含量,从而引起会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程式与输出方式的高技术含量,这样,就必然会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技术方法体系产生强烈的冲击。作为对会计实践活动进行全面研究的会计科学,如果不考虑会计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就会使通过研究所形成的会计理论缺乏对会计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由此可见,因经济环境变化所导致的21世纪会计管理实践内容与程式上的变动,必然会成为推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完善创新
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既是推动会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如果我们依据会计的发展趋势,运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研究构想并形成新的研究命题。
笔者认为,根据中国会计科学目前的发展现状,21世纪的基本发展目标应当是:规范会计科学的理论层次与结构,加速会计科学理论体系的创新,完善相关会计科学的内容,拓展会计科学的研究领域,从而构成一个完整且具有结构合理、内容严密、优势互补等特征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计科学体系。这一体系应当由会计理论科学。会计方法科学、会计管理科学、会计研究科学和会计教育科学等五个基本部分所构成。在此基本要求下,会计科学的学科体系内部应当按照其学科特点组合成合理的学科群落,可以考虑将会计科学划分为核心层学科、紧密层学科、松散层学科、边缘层学科和渗透层学科五个级次;或者称之为主体性学科、支柱性学科、基础性学科、支撑性学科四个系列,逐步形成一个多层级的宝塔式、网状型结构,使其发展能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态势,从而丰富会计科学学科家族的成员构成,以让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的中国经济科学体系中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
三、发展观念:会计科学范围的纵极拓展
确立正确的会计科学发展观念是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专业化与集团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不同类型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随之分解与细化,从而使得经济科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与经济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今天的会计科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学科林立且拥有一百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的科学体系。
在21世纪,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这种学科之间的分化与综合现象将会日益突出,任何一门学科的内容,都将会与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之间形成一种联系与溶合关系,会计科学的发展也就必将会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因此,在引进、借鉴、消化、吸收、创新的基本方针之下,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从而使会计科学在学科内容上注重对其他学科的兼容与吸收,不断地从横向和纵向上拓展其研究范围,不断地注重理论创新以构成新的分支学科。以此认识为基础,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观念上应当予以必要的转变:一是不能就会计而研究会计,要注意跳出会计的框框来研究会计科学问题;二是以多种学科作为其研究基础,即在传统会计科学的基础之上,注意其与数学、相关经济学及其他学科的结合,注重不同学科内容研究上的交叉与溶合;三是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嫁接、改造、引进与创新,合理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研究成果,以减少重复劳动;四是注意会计领域里的新学科、新问题、新领域的前瞻性研究;五是应当在兼收并蓄的基本要求下,注重学科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与国家化特征;六是在会计科学的学科方位上,应当正确和恰当地将其予以合理定位,以便使会计科学的研究内容与纵横拓展的要求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发展方式: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中国会计科学得到迅速发展的20世纪,在会计研究方法上重演绎、重抽象、重定性、重逻辑思维和推理的研究定式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相对较为滞后,因而会计理论工作者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个体性劳动和个体操作的状态;加上研究信息传递方式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运用,由此而导致研究内容上重复性劳动也造成了一种研究资源上的不应有浪费,从而对会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应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应当强化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这就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目前,中国的会计科学发展不能满足于抽象的理论阐述,应当用务实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与整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以实证性的资料为基础,以数量分析的结果为依据,去描述经济活动变化的规律,去阐明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去说明企业经营方针的调整以及经营活动结果的演变。从而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与其经济利益相关的经营活动发展趋势与规律有更为直接和深刻的认识,以有助于其经济决策的正确形成,并以此结果来丰富会计科学的内容。
其次,是应当坚持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与会计有关的经济事项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恰当地将规范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性数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应当承认,在会计研究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诸如资本市场的运行质量、会计信息的有效度与股价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必须要建立一定的定量分析模型和大量使用定量分析手段。但对于目前日趋复杂的企业经营活动规律的揭示及其所受会计环境变化影响程度的揭示,以及对会计政策调整方位的全面分析,实证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更不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缺乏定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全面地、科学地阐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目前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有部分学者认为,只有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设计和精确数学分析的方法,只有大量运用实证分析的会计研究方法,只有全面研究资本市场中的会计信息披露与质量,才意味着中国的会计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才是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方向,这一看法不仅失之偏颇,而且反映在思维方式上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而上学特征,不利于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的发展、创新与完善。所以,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方式上,我们应当从中国的会计环境出发,积极地汲取20世纪中后期西方会计科学发展上广泛运用数量分析方法所取得的先进经验和已有成果,但是不能全面照搬,盲目地追求用实证性的数量分析方法来全面取代规范化的定性理论分析方法。
五、发展道路:会计科学的科学化、国家化和国际化
与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当紧密结合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程,以科学化为基础,以国家化为起点,以国际化为方向,以使其能够有机地溶入国际会计科学发展的大潮流之中,使之真正成为国际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状态不同。农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首先缺乏基础设施,很多村小没有微机房,即使有的村小有微机房,却因没有互联网而使微机房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之所以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归根结底是农村教育经费的严重缺乏,大量流动子女随父母外迁读书,使村小没有发展的活力。
2)师资不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农村中小学本来教师就不多,很多教师的学历不够高,专业不对口,有的村小因为教师缺乏,教师包班,甚至存在复式教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只能有精力将语文数学教好,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大部分教师在有微机房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可能会让学生玩玩电脑,更有甚者,没有基础设施,没有微机房,教师则会让学生自习。
3)认识不同。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重视不够。首先,作为学校的领导,农村中小学的校长往往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就不到位,这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关系,试想,没有互联网,或者网络不畅通的农村,校长本身接触网络就少,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当然无法重视。其次,学校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往往也认识不到位,有片面性,畏难情绪多,对于本就师资力量薄弱的村小教师来说,一般会认为上语文数学的精力都不够,又哪来时间关注并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呢?而学生及其家长对也往往忽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偏重文理科学习。由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相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与城市的发展中不均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单纯是设施投入问题,同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也有很大的关系。
2.由重视企业内部成本向重视内、外部成本并重;
3.计量由简单的加减向综合化和数学方向发展;
4.以货币计量为主向采用多种综合计量手段并存的阶段发展。
【关键词】会计成本;成本概念;传统成本;现代成本
一、会计学中的成本概念
会计学的成本是根据实际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按照成本计算对象受益的情况汇集和分配所发生的生产费用,所计算出的一定数量产品或劳务的个别劳动耗费的补偿价值。它可以用来计量企业生产经营性资金耗费、计算企业损益、考核企业耗费水平、限定生产经营性耗费补偿的范围和数量等等。会计学上的成本具有以下特点:
(1)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生产成本。不涉及企业与外界和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费用。
(2)是对历史的反映。只关心实际发生的成本,不关心未来的产出。
(3)能够以货币加以计量。只核算企业成本中可以在货币支出形态上直接反映出来的部分,不包括应计入而不能在货币形态上直接反映出来的成本。
(4)只计量实物资本成本,不计量人力资本成本。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成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作了透彻剖析,揭示了成本概念的经济内涵。
马克思从耗费和补偿两方面对成本进行论述。成本从耗费的角度看,是商品生产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必要的劳动价值,它是成本最基本的经济内涵;成本从补偿的角度看,是指补偿商品生产中资本消耗的价值尺度,即成本价格,它是成本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即成本是已耗费又必须在价值和实物上得以补偿的支出。马克思的企业成本理论揭示了成本的经济内涵。
(1)从成本的经济性质上看,其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动耗费的价值度量,体现了成本的可计量性。
(2)从成本经济内容上看,成本是商品价值中的前两部分。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而成本是生产该产品的个别劳动耗费,体现了成本的个别性。
(3)从成本经济本质上看,成本是为生产一定数量和质量劳动成果发生劳动耗费的价值补偿,体现了成本的可补偿性。
三、西方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
(一)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成本概念
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成本理论主要是从厂商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在生产经营中如何通过比较各种成本支出方案,最终作出生产决策,即以最小成本支出获得一定利润或以一定成本支出获得最大利润。也就是说,传统成本理论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出发点,主要研究生产成本问题。传统经济理论中主要包括生产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几个概念及核算方法。
1.生产成本。由于生产过程本身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因此生产过程中所投入和使用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生产成本,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分析一般具有如下基本内容:
(1)短期成本。是指在生产者来不及调整某些生产要素的情况下,生产一定的产出数量所花费的成本。短期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前者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后者可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呈现递减、不变、递增的态势。短期成本有两个重要概念: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又可分为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减: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经历递减、最小、递增三个阶段。
(2)长期成本。是生产者在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数量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所花费的成本。长期成本只包括可变成本,它是短期成本从长期角度看由那些最低值的成本所组成。长期总成本曲线、平均成本曲线分别是短期总成本曲线、平均成本线的包络线。企业可根据长期成本曲线来作出生产规划。
2.边际成本。它是成本计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边际成本就是指由于厂商产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成本费用。
由于边际成本即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完全是可变成本增加所引起的,而单位可变成本又存在着先减后增的变化规律,因此作为它变动的结果,边际成本也必然是一条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边际成本作为一个动态成本的概念,对平均成本的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有着重要影响。
另外,边际成本分析,也可用于长期所有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动时,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同机会成本一样,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家系统地考虑各种可替选择成本的关键性概念之一,其重要性甚至高于机会成本。正如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所言,我们最难以做出的决策不是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而是多做还是少做些。
3.机会成本。经济学一般着眼于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故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从事某种选择所必须放弃的最有价值的其他选择。”机会成本不是实际的支出,而是对资源配置的一种度量,表达了稀缺与选择之间的基本选择。其具有以下特征:不是实际的支出,不关心已经发生的成本,而关心未来的产出,是对未来活动结果的预见。
把机会成本作为现实的重要因素,其意义在于:
1.有助于决策者全面考虑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方法,以便为有限的资源寻求最为有利的使用途径;
2.有助于人们理解货币成本和真实经济成本之间的差异,从而也就解决了资源的使用在会计上是盈利,在经济学上是否有效的问题。
(二)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
现代成本理论突破了传统成本理论仅仅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的局限,更注重研究企业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细胞与外界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之间发生的成本费用。
1.社会成本。所谓社会成本是指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察的进行生产的代价,它既包括各项私人成本,又包括各种各样的外在成本,后者是指由于单个厂商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整个社会利益的损失。比如厂商生产经营中排放废气或污水,会引起空气和水资源的被污染,造成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引起社会环境治理投资或费用的增加。这一部分投资或费用尽管是由于厂商的生产行为引起的,但它并不或不完全直接由排污厂商承担,而是社会来承担。这种成本就叫外在成本。外在成本和“私人成本”的总和构成社会成本。
2.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西方学者对交易成本定义众多,但并无质的差别,只是其侧重点或范围不同而已。科恩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支付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签约的交易费用;二是签约后的事后费用。最后交易费用概念扩展到包括度量、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等等。阿罗使交易费用的概念,更具一般性;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成本、信息成本、政治成本都属于交易成本的范畴。
交易成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交易成本是发生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离开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交易活动不可能发生,交易成本也就不可能存在,即交易的社会性。
2.交易成本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领域即交易成本不等于生产成本。
3.在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成本除生产成本之外的资源耗费都是交易成本。
关于交易成本的计算,人们还没有达到像传统成本价格的计算那么精确的程度,但不少新制度经济学家正在完善对交易成本的计算。正如有学者所说:“如果说亚当。斯密时期的经济学家在构造他们的模型时,忽略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所产生的费用的话,那么现代的经济学家再也不能忽略数额巨大的交易费用了。”
四、会计学成本与经济学成本之比较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赋予了成本本质的规定性,体现了成本的个别性和可补偿性,揭示了成本的经济性质,它对于研究对比会计学成本和西方经济学成本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2.会计学成本重点研究生产成本,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生产成本,边际成本范畴相同。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成本和边际成本概念已经比较成熟,其理论也广泛地运用在会计学实践上。
3.会计学成本与机会成本。在传统会计学上,成本只是企业实际发生的,但忽略了机会成本,经济学则关心企业如何作出生产和定价决策,衡量成本时就包含了所有机会成本。在会计学中引入机会成本的概念有助于使传统会计在现有以核算为主的基础上加强参与决策,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等功能。例如,目前有学者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主张计量股权资本成本,将其视为真实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中来。机会成本不是对传统会计成本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成本分析的补充,扩展了传统会计成本的内涵。
4.会计学成本与社会成本对比。根据马克思的成本概念,成本的经济实质是价值消费和补偿的有机统一体。为此,人类的劳动消耗需要补偿,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样需要补偿。而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概念是立足于企业微观本身来处置成本补偿。若单个企业的生产行为造成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破坏,而不计入社会成本,就会以牺牲社会环境质量为代价而虚增企业盈利。社会成本概念告诉我们,应从可持续发展实际要求出发,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待成本耗费和补偿问题。为此,众多学者提出将社会责任会计和与之相应的环境会计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在成本中反映企业生产商品对社会资源消耗和损失程度,求得实际成本的真正补偿。
5.会计学成本与交易成本。传统会计学成本重点研究生产成本,但在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除生产成本之外的资源耗费都是交易成本,只要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就存在交易成本。根据交易成本相关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是契约联结的网络。企业不仅与人力资本的提供者(雇员、经理)、实物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债权人等)缔约,也与原料供应者、产品购买者缔约,还与政府缔约政府管制契约,与社会缔结有关社会责任的契约,故形成了人力资本成本、信息成本、政治成本、社会成本等一系列成本范畴,这些成本范围随着各种条件的成熟,会最终进入会计成本的研究范围。
会计从来是服从和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的状态决定着会计运行的方向。传统会计学成本是适应于传统工业经济,在新的经济下,要求会计模式也要进行相应变革,而经济理论恰恰为会计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通过会计学与经济学成本之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学成本的发展方向,从中可窥视出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1)传统会计成本正从单纯计量过去信息,正向能动地运用信息参与决策,提供未来信息的方向发展,即由静态向动态,由计量过去到计量未来。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程。这门课程学习的效果,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及兴趣、该专业的认可程度、该校的信任程度以及今后职业的选择,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如何教好这门课,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值得探讨。多年的会计专业教学,多年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的尝试,让我体验到有些方法对会计教学和会计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谈谈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
一、上好第一堂课,唤醒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点燃学生从事本专业的理想
1.第一次与学生接触,就要使学生重视这门课。因此,在绪论部分,必须全面搜集课内外资料,包括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相关的图片,运用生动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讲述会计的产生、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使学生产生惊喜、新奇、实际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欲望。
2.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现状、学生毕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校的办学优势、办学特点和师资力量等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另一方面可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返校与新生进行交流,让他们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学生在校努力学习、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让新生明白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能是不能适应社会工作的。
3.激发学生对本专业产生美好的憧憬,从而树立将来要从事会计专业的理想。我在第一节课时,主要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如我们身边成功的会计人士、尤其是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会计人员的职责及其肩负的神圣使命,说明会计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功能,特别是会计行业诱人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产生美好的憧憬,从而树立将来要从事会计的专业理想。
4.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与动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出会计人员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指出会计从业人员要考取哪些证,从会计证到会计员、助理会计、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及总会计师、会计总监、注册会计师等,相当于为学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与动力。
二、快乐教学,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里学习,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愉快而有趣
1.让每一堂课都从笑声开始。有这样一个现象:当老师满面春风地走入课堂,看到的会是学生阳光灿烂的笑脸——老师心情好极了;常言“看脸色”,学生看到老师满面春风——心理受到暗示:脸笑了,心开了。一堂课就在欢声笑语中开始了,难点也成“易点”了。反之,教师心情阴沉地进入教室,在“心镜”的作用下,学生看到老师阴沉的脸,心想:老师不开心,我就得小心点,一节课就战战兢兢地开始了。
由此可见,教师的笑脸是开启欢乐课堂的钥匙。让每堂课都从笑声开始,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尤其是在我们职业学校,在生涩的会计课上。
二、中职会计专业的学法指导策略
结合十多年的中职会计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以下四种方法指导会计专业学生,切实帮助他们学习得法、科学学习。
(一)基本的学习方法
按照“预习,L课一复习一作业一总结”等步骤完成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一是预习。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新课,为听课和理解新课做好准备。二是上课。课堂上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必须独立思考和做好笔记,即善于思考和消化课堂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三是复习。复习的目的是理清知识要点的内在规律及来龙去脉,以巩固所学的新内容,为初步适用做好准备。四是作业。它是形成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作业转化为学习技能技巧。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复习之后才能完成好作业,因此复习阶段尤其重要。五是总结。它是分析知识的本质,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进一步巩固和运用知识。总结一般在完成作业或测验考试之后进行。
(二)科学的记忆方法
“学而不思则周”,学习不仅要用功,还要勤于思考,在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因此,要学会用思考的方法学习,这就要做到:一是遵循知识规律来记忆。许多概念和原理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学生要用心寻找其中的联系或规律,这样,经过思考后的知识点就容易记得住、记得牢。如,财务管理课程中,如增量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估算成本、重置成本、付现成本、专属成本、加工成本、可分成本、沉没成本和共同成本等一联串的成本概念,是无法靠死记硬背来掌握的,但如果学生对每个概念都逐个用图示来分析理解,就可轻而易举地记住这些概念。二是采用分析法记忆。任何事物都有其原因及结果,可由事物的起因追踪溯源,学生应层层分解和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并记住其概念和原理。如财务分析法的因素分析法原理,是在只假定一个因素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的前提下,并按照先数量指标后质量指标的顺序进行层层分解,学生不仅能掌握其运用过程,而且能记住其原理。三是先密后疏的记忆方法。按照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所以记忆过程应采取先密后疏的方法。刚学过的新知识应及时复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四是利用“凝固理论”进行记忆。从心理学角度看,大脑在接受外来信息时,会发生信息之间的相互干扰,因此,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或信息后应及时地休息,使新的知识或信息在大脑中“凝固”下来,有利于增强记忆的效果。
(三)自学的方法
现代人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不能都通过课堂来学习和掌握,应学会自学,而课前预习就是一种自学的方式。教师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其自学的良好习惯,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主要有:一是阅读的方法。阅读应遵照“粗读一细读一精读”的步骤进行,带着问题去阅读,学会整理新旧知识点,找出难点,提出疑惑,并尝试独立完成课后的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自学不同内容的基本方法。如对概念的自学,要抓住关键词语,才能正确理解概念,了解它的形成和应用。例如,要理解“年金”的概念,应理解其时间上的连续性和金额上的等额性等两个特点,这样才容易记住“年金”的概念,并区别于一般的复利计算。三是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分类指导。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纲,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具体的指导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