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6 02:51: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跟班学习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近年来,广东电网公司全面统一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和考核评价,通过准军事化训练、团队建设操练、企业文化宣贯、基本业务知识和安全技能学习,使新员工加速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为基层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当前,广东电网公司正处于全面深化创先工作的重要时期,加速提升新员工履职能力、适岗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南方电网公司新员工培训工作统一部署,结合前期新员工培训实践和基层单位意见,开展新员工培养规划研究。
一、适用范围
广东电网公司系统新员工(含中专中技毕业生)。
二、总体思路
新员工入企后实施“五年培养规划”,按照适岗期、成才期、发展期三个阶段,使新员工全面掌握岗位技术技能,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阶段(0-1年)适岗期:统一建立集中培训、专业轮岗、定岗见习和评价上岗四个环节的标准培养模式,使新员工快速适岗上岗。
第二阶段(2-3年)成长期:明确新员工职业能力发展规划,并按照培训规范继续编制学习计划,采用导师制和回炉锻造两种培养方式,逐级参加初、中、高级作业员工培训课程,提升岗位胜任能力,把新员工打造成班组技能骨干。
第三阶段(4-5年)发展期:在具备本专业岗位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拓展职业能力,参加学习班组管理知识、通用管理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等,鼓励新员工提升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促使新员工多通道发展。
三、工作内容
(一)第一阶段(0-1年)适岗期
采用集中培训、专业轮岗、定岗见习和评价上岗四个环节的标准培养模式。
1. 集中培训。集中培训主要目的是加快新员工与企业融合。总结新员工培训实践经验,缩短培训周期,精简培训课程,增强培训互动性和针对性,提升培训效能,确保新员工做好入企准备。
(1)培训时间。为期约1个月。
(2)培训重点。传递企业文化。通过广东电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讲解、广东电网公司创先工作介绍,对新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熏陶,并开展法律常识、保密意识及职业角色认知培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职业化素质。培养工作作风。以准军事化训练、团队建设操练为主,全面培养新员工“令行禁止、严勤细实”的工作作风。掌握基本技能。通过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知识学习,使新员工掌握广东电网公司运营的基础技能。强化安全意识。学习十个规定动作、消防灭火、现场急救等安全技能,并前往安全体感中心进行体验式培训,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3)组织形式。采用统一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和考核评价的“五统一”标准化培训模式。
组织安排:集中培训由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统筹管理。直属各供电局、输变电广东电网公司分别承办本单位新员工培训,东莞供电局承办其他直属非供电单位新员工培训。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承办粤中西北片区供电局的安全体感培训,惠州供电局承办粤东南片区供电局的安全体感培训。
培训课程:共设广东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企业保密与法律常识、电力基础知识、安全生产教育等9门课程。
培训教材:由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负责新员工集中培训教材、试卷的编制和发放工作。
培训师资:由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统一开展内训师培养。
(4)考核评价。集中培训结束前新员工须参加综合测评、基本知识考试和撰写心得体会等环节的考核。
2. 专业轮岗。专业轮岗主要目的是增加新员工对企业感性认识。通过前往生产、营销、基建单位进行轮岗学习,使从理论到实际,从整体上了解电网建设、经营管理和基层班组日常作业的全过程。
(1)培训时间。专业轮岗在集中培训结束后开展,为期约1-3个月,单个岗位的轮岗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2周。
(2)培训重点。业务概况。采取专题讲座、座谈交流或参观实践等方式,组织新员工学习了解各单位组织架构、主要业务开展情况和基本规章制度。
岗位概况。充分利用现场教学、跟班见习等方式,使新员工熟悉相关岗位工作职责、安全知识、工作设备和作业技能要求等。各单位新员工工作现场培训时间不得低于轮岗总时长的60%。
(3)组织形式。专业轮岗由各单位组织,制定轮岗学习计划。各单位可按实际分成若干小组,对应分配到生产、营销、基建单位进行专业轮岗,确保使每个小组完成三个专业线条轮岗学习。其中:生产单位轮岗主要为前往各地市局的变电管理所、输电管理所,在变电运行、继保检修、输电线路、输电电缆等班组进行跟班学习。营销单位轮岗主要为前往各地市局的客户服务中心、计量中心,在业扩报装、装表接电、电费核算、95598客服、计量检定、电能计量等班组进行跟班学习。基建单位轮岗主要为前往各地市局就近的多经三产基建工程广东电网公司,在电气安装、设备调试等班组进行跟班学习。
(4)考核评价。由各轮岗单位(班组)按照轮岗学习计划,组织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考核,评估培训效果。
3.定岗见习。定岗见习是新员工实习关键阶段。将新员工预分配到各基层单位(班组)进行见习,使新员工认识对基层班组之间协作关系,学习掌握实习岗位的主要作业流程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定级上岗做好准备。
(1)培训时间。定岗见习在专业轮岗结束后开展,为期约7-10个月。
(2)培训重点。依据《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按“单元制、模块化”思路,学习各岗位初级作业员岗前班和一年级学习课程。具体岗位培训课程见《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
(3)组织形式。各单位可采取单向选择(用人单位或新员工主导)、双向选择(用人单位和新员工相互选择,人力资源部统筹安排)等方式,对新员工进行预分配,定岗见习。
制定定岗学习计划。依据《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由新员工定岗见习单位(班组)和员工个人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形式、进度、目标和评价考核等,学习计划由新员工指导老师负责实施,见习单位及时协调解决实施所需资源。
签订“师带徒”协议。指定具有较强责任心,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工及以上水平的资深员工担任新员工指导老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指导新员工定岗见习期培训学习,并通过签订协议规定培训目标、双方责任和奖惩措施。各单位要通过评优表彰精神激励、任务考核绩效激励等多种方式,提高指导老师教学兴趣和荣誉感,营造新员工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全面发挥业务骨干“传帮带”作用,切实提高新员工技能实操水平。
(4)考核评价。由新员工见习单位(班组)按照学习计划,定期组织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考核,评估培训效果。
4. 评价上岗。建立新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和择优上岗机制,评价后再上岗和转正定级,确保新员工具备上岗所需技术技能。
(1)评价时间。新员工入职一年。
(2)评价重点。知识维度。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采用统一网络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评价。技能维度。包括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采用实操考试、工作认证和现场问答等方式进行评价。潜能维度。从绩效表现和从业行为两方面进行评价。
(3)组织形式。按照广东电网公司评价标准和规则,由各单位组织实施评价。转正评价。依据集中培训、专业轮岗、定岗见习阶段绩效表现和工作情况,结合评价情况,形成转正上岗综合评价结果。择优上岗。依据《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广东电网公司劳动用工管理办法》,新员工转正后,必须到一线班组工作。用人部门和新员工采用双向选择,确定新员工上岗岗位。主要步骤如下:
①公布可选岗位。
②填报上岗志愿。新员工根据培训期间对班组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身能力情况,填报分配志愿。
③组织双向选择。各单位人力资源部依据新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结果,优先安排绩优员工的志愿岗位,并收集用人部门反馈的用工需求。
④公布分配结果。各单位人力资源部根据用人部门的需求及新员工的意愿,综合考虑分配安排,并分配结果。
如新员工未通过评价,暂不转正,在加强学习培训后申请复评,复评通过后再进行上岗定级。
(二)第二阶段(1-3年)成长期
明确新员工职业能力发展规划,并按照培训规范继续编制学习计划,采用导师制和回炉锻造两种培养方式,逐级参加初、中、高级作业员工培训课程,提升岗位胜任能力,把新员工打造成班组技能骨干。
1. 制定职业能力发展规划。经过入职第一年的学习锻炼,新员工对今后自身的企业提升路径会有一定的了解以及初步的设想。开展职业能力发展规划制定,由员工明确本人在五年内各阶段的学位发展目标、技能等级提升目标、技术职称评定目标、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目标,通过定期的进度跟踪及直线管理者的指导,令员工把握好个人发展方向,更好更快地达成自身提升,与企业形成双赢。
2. 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根据本人实际能力情况和岗位工作需求,按照《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由员工制定本人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的个人学习计划,重点学习所在岗位初、中、高级作业员二、三年级课程。
3. 实行“导师制”。第一阶段时期对新员工采取“师带徒”培训方式,主要是为了促进员工技能提升,快速适岗上岗。在新员工培育的第二阶段,基于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员工队伍建设理念,各单位要指定班长等以上岗位干部,作为新员工的技能导师和思想导师,即除了在技能上继续给予新员工指导,更在职业生涯发展上给与新员工辅导,从工作、生活和思想上,全方位关怀新员工成长,激发员工潜能,激励和凝聚员工向共同目标奋斗。
4. 开展“回炉锻造”。组织新员工在工作第2和第3年,参加长时间、封闭式技能实操培训,通过“回炉锻造”,提升学习针对性,力争新员工在入企3年内通过中级作业员岗位胜任能力评价。
(三)第三阶段(3-5年)发展期
在具备本专业岗位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拓展职业能力,参加学习通用管理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班组管理知识等,鼓励新员工提升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促使新员工多通道发展。
1. 强化通用管理能力。组织新员工参与个性化选学培训,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碎片化的网络学习,全面扩充新员工的知识面。通过模块化的通用管理集中培训,由各地市局组织,按需办班、按需施教、按需参培,带动员工学习氛围和参培热情。结合班组培训经费,加大在岗培训力度,开展“班组员工上讲台”,通过班组内定期的上课和讨论,加强互促互进,提高员工业务总结能力、技术研究能力及演讲表达水平。
2. 扩充专业业务知识。统一组织新员工按需参加各专业线的常规业务和新业务培训,坚持“省公司为主体、地市级单位为延伸、县区级单位以在岗培训为主”的原则,以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核心,提升新员工的岗位履职能力,确保一体化管理落地。
3. 提升现场管理水平。在新员工中选取优秀员工作为班组长后备队伍,参加班组长轮训,通过在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客户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开展系统性、规范化的轮训,切实抓好优秀新员工素质提升,提高广东电网公司系统班组长后备队伍的思想文化素养、综合业务水平、基本管理技能和协调能力,使优秀新员工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于带班的一线直接指挥者和管理者。
4. 加速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职业生涯发展定位,通过常态化的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促进新员工参加评价认证,通过评价前培训、评价后培训,查找补齐个人能力短板。并在技能通道、技术通道和管理通道上给予新员工充分选择权,在符合岗位说明书任职条件后,鼓励新员工参与技能、技术、管理岗位的组聘、竞聘,加速职业生涯发展,达成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四、工作要求
(一)培训组织管理
赋予各级供电所和班组培训自,积极为基层单位配套完善培训场地、师资、课件等资源,以政策和资源支持,传递责任,使各级直线管理者在培训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推动各单位新员工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培训工作。
(二)学员管理
1.各单位务必加强新员工培训管理,确保行车安全、食宿安全、技能培训的安全防护,做好培训全过程的人身安全管理工作。
2.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高新员工企业保密意识,培养新员工遵章守纪的良好行为习惯,做好微博、微信等通信平台的使用指引。
(三)安全培训管理
1. 新员工在所在单位、部门(机构)、见习班组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分级要清晰,要明确各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有各自针对性,岗前总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
2. 对变电运行、检修、试验等危险性较大的岗位,岗前安全教育总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且必须对新员工进行熟悉氧气、氢气、乙炔、六氟化硫、酸、碱、油等与工作有关危险介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培训。
3. 新员工进行现场参观前,各单位应对其进行有关安全知识教育,告知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并做好相关监护工作。
4. 新员工须参加本单位组织的安规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生产现场跟班见习。
一是建立目标管理制。针对队伍现状,明确提出了在职公务员*岁以下*年前必须全部大专以上学历。对凡取得本科学历的,予以对应奖励;结合省、市局“六能六会”目标,提出了今年机关干部不少于“四能”和基层人员不少“四会”目标。由各人结合岗位,拟定了以“四能”、“四会”目标落实时间、落实办法为主要内容的《目标承诺书》,使全员在能力建设上有抓手、有压力、有措施。
二是建立奖惩激励制。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将干部学习培训、岗位技能、工作绩效以及能力提升的好坏、快慢,纳入绩效考评内容,量化考评,奖惩兑现。对凡在县、市、省工商系统统考获名次的、评为岗位能手的,分别对应给奖;对统考不及格的,责令补考,对所在单位负责人、当事人相应惩罚并通报批评,并记入单位责任目标考核、个人绩效考评中。县局还专门将综治先进单位奖、省文明单位奖等用于干部绩效奖惩基金,保证奖励兑现到位。
三是建立组织保障制。成立县局干部集中培训中心,网络市局“五项能手”、县局办案能手以及登记注册、法制等单位业务骨干约*人为师资力量,加强与上级领导、党校教员、司法律师等*人建立联系,邀请加入师资队伍;制定了干部培训教育规划大纲、《干部培训管理规定》以及课堂纪律、考试规则等制度,明确了培训课堂“五个不准”,即不准迟到早退、不准聊天、不准随意走动、不准吸烟、不准打电话的“五不准”规定。同时,将培训费用纳入年初经费预算,配齐配硬教学设施、设备,购置了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和扫描仪等设备,保障教学。
二、集中培训,注重“三性”
一是“菜单”教学,增强针对性。按照因需施教、因人施教的路子,按照需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因,筛选公文写作、网格化监管、*维权技能、执法办案、经济户口模块应用等内容,列出培训菜单,制定培训计划。发挥局域网优势,将多媒体教学内容打包邮发,供干部集中学、分散学、随时学、多次学,解决了工学矛盾,促进了培训高效。
二是分类施教,增强实效性。培训中,对一线人员,突出岗位技能。对中层干部,突出综合能力,着力提升宏观驾驭、科学决策、公共协调和业务指导等能力。今年以来,共组织一线人员培训*期,*人次参加;组织基层分局、股室负责人培训*期,*余人次参加。今年,重点针对办案业务,举办案件评析会*次*人参加、听证会*次*人旁听,提升了执法办案水平。
三是专业培训,增强适岗性。对执法办案岗位的,采取“一月一法一案一评”、“学、评、考”等方式,以案说法,以案学法,疑难解答,提升技能;对登记服务岗位的,着力培养进言献策、登记准入、职能服务三项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对消费维权岗位的,着力在提升处理大要消费案件、解决疑难消费纠纷、创新消费维权方式、增强维权社会协调等“四个能力”上下力培训,做到有的放矢。
三、能力争创,抓好“三促”
一是岗位练兵“促”。推行业务尖子主讲。由业务尖子结合专业知识制作教案,开展相同岗位培训。*月下旬,县局执法办案培训会上,市、县办案能手张绍文结合多年办案经验,就如何发现、挖掘案源,如何把握当前办案点等作了辅导讲课,参训人员启发很大。推行上挂锻炼。从基层选派人员轮流到公平交易、登记注册、消保等单位上挂锻炼,跟班作业,“一对一”辅导“帮学”,直到跟班考试合格为止。今年,有*名基层干部到局机关上挂锻练。推行案件评析交流。将已办案件进行改编,人为地设置易于忽视、出错的问题,组织骨干人员辩论,多人旁听,从中获益。
二是多岗锻炼“促”。加强干部轮岗交流,让干部在不同岗位锻炼提高,实现岗位成才。今年,共轮岗交流干部*人,占在职干部的*.*%。其中,基层分局、机关股室主职*人、副职*人,一般干部*人。通过轮岗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干部工作热情。原法规股股长江玉洁调任中心窗口负责人后,为尽快适岗,她坚持三个多月苦钻业务,成了市场主体登记的“把关人”。她感到:轮岗后责任大了、压力重了,但是过得更充实了”。
三是结对帮扶“促”。大力推行干部能力“互学”。今年,我们将基层*个分局结成帮扶对子,各结对分局分别将综合管理、网格巡查、执法办案、微机操作等岗位人员结成对子,开展“一帮一”、“一带一”业务技能互帮互学活动。目前,有*人次进行了结对帮学,*人次进行了对口跟班学习,并从中获益。各分局内部开展了“强”带“弱”、“好”帮“差”结对活动。
记得我三岁那年,特别喜欢于小朋友一起打啊、杀啊,所以被老师列入“坏”孩子的行列。有一次,。我跟班里的一位同学一起打闹。我跟他在草地里又滚又爬,弄得满身都是草,但我们还不能分出胜负,于是,我使出了我的杀手锏。趁他不注意挠了他肚子一下,接着他便哈哈大笑,这时我一把把他按倒在地,使他动弹不得,直到他投降为止,我才罢休。
3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很少,开阔眼界不够定期组织干部职工采取跟班培训、异地交流等形式加强与上级发改委和先进地区的联系交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委党组、全体干部职工年内完成网上公开
4与干部谈心交心沟通还不够定期开展谈心活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谈,分管领导和科室负责人谈、科室负责人和科室人员谈。委班子成员6月底网上公开
5对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状况了解不够深入加强向前任工作人员学习咨询,加强与市各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的联系沟通和管理资料的学习、掌握、熟悉,做到心中有数交通能源科5月底前网上公开
6重项目稽察,轻项目管理服务在项目稽察过程中注意指导项目建设单位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稽察办5月底前网上公开
7对公务员用车和司机管理还不够还不严。完善用车制度,加强车辆管理,有错必罚。做到令行禁止,有章可循,规范到位,服务提升,安全有保障。办公室5月底前网上公开
8学习坚持不够,自觉性不格按照委学习安排参加学习,加大平时理论及业务学习的力度。监察室5月底前网上公开
9个别干部工作纪律性不强,工作作风不实。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加大对机关和委属单位的督查力度,对待发现的问题不留情面,每季度发一次督查通报。监察室5月底前网上公开
10对各县(市、区)的产业状况了解不够开展对各县(市、区)的产业发展状况的专题调研综合科5月底前网上公开
11对企业上市培训力度不够编写企业上市指南手册体改科5月底前网上公开
12对各县(市、区)项目具体进展情况不太了解加强了解各县(市、区)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办5月底前网上公开
年初,电子银行部对本条线业务各岗位职责及人员分工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各岗位工作内容及工作标准,责任到人。为进一步保证各项业务合规化、细致化,我部门将全面梳理岗位合规操作要求和业务流程,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部门各项业务的责任人、操作细节、注意事项等,确保各项业务合规、有序开展。
二、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
电子银行部作为主要业务部门,不仅要发挥业务部室的管理职能,更要始终坚持“服务支行”的理念。坚持每季度去支行进行实地调研,调研时间不得低于两个工作日,对支行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做一个详细的了解,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当场解决不了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为支行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日常业务问题按支行分组,实行跟踪服务,营业部、凤瑞、释之由赵珊珊负责解决,独树、拐河支行由李巧玉负责解决,广阳、赵河由娄熙龙负责解决,北环、中南厂支行由李亚芳负责解决。
三、加强培训学习、提升业务水平
(一)每周一进行内部培训,对上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并提出整改办法,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正。每个月选择一家支行,提前了解培训支行的业务薄弱环节,进行一对一的业务培训。
(二)4月份和5月份指派员工去莱商银行进行跟班学习,促进同行间的交流和学习,拓宽员工知识面,汲取莱商银行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好的营销方法,结合我行的实际情况,进取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勇于奉献、培养担当精神
(一)落实岗位责任制,针对不同岗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标准,责任到人,并将执行情况列入本部门绩效考评方案。
(二)引导员工转变思想,摒弃原有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工作思路,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全方位思考问题能力及处理问题能力。使员工明白,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终生奋斗的事业。
讲解工作是我国博物馆的一项制度,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08年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政策的施行,短时间内有大量观众涌进博物馆,对博物馆的管理、运行造成巨大的压力。其中,观众对讲解服务的需求日趋增加。讲解可以使观众在较短时间里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将观众对博物馆陈列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还能从观众中的专家、博物馆事业爱好者和关心者学习知识并获得对博物馆的建议和批评,使其成为博物馆改进工作的参考。作为博物馆讲解工作主体的专职讲解员,肩负博物馆传播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任务。因此对于专职讲解员的培训不应仅停留在上岗前,而是要全方位开展、多角度深入,贯穿讲解员工作始终,使之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多元化的讲解员主体
当下,许多博物馆的讲解员团队由专家、专职讲解员、志愿者三位一体构成。多元化的讲解员主体应运社会需求而产生,它是博物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表现,也是对免费开放后观众及其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式的特点的呼应。具备文博专业知识的专家,能够满足观众精神文化层面的高需求,充分进行讲解内容的挖掘,树立讲解深度的标杆。但深度讲解与普通观众的需求不相匹配,能完全接受并理解专家讲解的受众相对较少。志愿者是对博物馆事业的热心人士,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既有年事已高的长者,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他们无偿为博物馆事业奉献,值得所有人尊重和学习。但正因为志愿者受教育水平不尽相同,且不是长期在一线工作,无法保证他们在从事讲解工作后能够持续获得计划、规范的培训,故其呈现出的讲解面貌参差不齐,无法充分满足不同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观众的不同需求。因此,以讲解为本职工作的博物馆专职讲解员,拥有前两者所缺乏的充分学习及锻炼的平台,仍是讲解工作的主体。
二、专职讲解员的任职条件及培训方向
专职讲解员的选拔应参照上岗后工作要求严格执行,有些条件特别是嗓音、外形等通过后天修习无法达到的,应尤其慎重。博物馆先辈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得出专职讲解员选拔对象应具有以下条件:1、高尚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2、健康的体魄;3、良好的嗓音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以上;4、身高、外貌符合职业要求;5、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知识修养,最好是文博、历史、考古、旅游、中文、播音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专以上学历;6、个性活泼开朗,善于与观众交流。现今博物馆讲解员的招聘形式通常采取面向全社会统一公开招考,经过专家团面试、闭卷笔试等多项内容的严格考核,能有效保证适合讲解员岗位的优秀应试者脱颖而出,进入到讲解员队伍中。
讲解员上岗前的培训十分必要,它能帮助新入职的讲解员完成身份转换重新自我定位,并了解博物馆事业、博物馆概况、讲解工作,学习掌握普通话语音知识、讲解技巧、接待礼仪、观众心理学,明确工作要求,树立工作目标。是故,博物馆应制定系统科学的岗前培训计划,邀请文博行业内各领域专家,馆内各部门优秀员工尤其是讲解领域的学者前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岗前培训。笔者所在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以下简称“闽台缘博物馆”)继2007年面向全社会招聘讲解员8人后,2011年新招7人入职,针对新入职讲解员,设计了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分为四周共二十个工作日完成,其中穿插三次考核。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新入职的讲解员对于博物馆及讲解工作能够做到心里有数,同时也明确了讲解员适岗后的培训方向是专家型讲解员。专家型讲解员是目前展厅讲解中最受欢迎的讲解员类型,他们因为全面渊博的知识、宽广纵深的视野,通俗流利的表达、高雅脱俗的情趣成为讲解员的标杆表率,深受观众的喜爱,是讲解员努力的方向。
三、专职讲解员上岗后再培训的重要性及方法
(一)上岗后再培训的重要性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专职讲解员经过3至5年的适岗磨合期后,熟练掌握展厅讲解,似乎已经完成了工作任务,顿时失去了学习目标,往往容易松懈下来。也有讲解员因为所在博物馆参观人数量多,接待量大,无暇顾及业务学习,限制了自身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导致讲解员业务能力停滞不前,不能完全肩负起传播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重任,不利于讲解员自身的发展,甚至是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更关联到博物馆在社会上的形象及口碑。因此,博物馆要有灵活的制度来规范管理讲解员,同时充分重视讲解员上岗后再培训工作,将其提升到与岗前培训持平甚至更高的程度予以重视,持续有效地开展专职讲解员上岗后再培训工作,有利于讲解员提高自身技能,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增进交流,改变“讲解员是花瓶”、“讲解职业是青春饭”的观念,通过3-5年的培训和锻炼,将一名讲解员培养成为集宣讲员、接待员、研究院、交际家为一身的专家型讲解员。
一名优秀的博物馆讲解员应当具备以下五个条件:1、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做到热爱博物馆、热爱观众、热爱讲解工作;2、通俗流利、逻辑准确清楚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以上;3、全面渊博的学科知识,深刻了解展厅设计理念,充分挖掘藏品内涵;4、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5、干净整洁的仪表,温文尔雅的仪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以上五个条件,分别对应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逻辑思维能力、与博物馆相关的学科知识、审美情趣、仪容仪态等,是开展讲解员上岗后再培训工作过程中,设置具体课程的目标。只有坚持扎实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才能切实提升讲解员的业务水平。
(二)上岗后再培训的具体方法
开展讲解员上岗后再培训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为了能够使培训持之以恒、工作形式灵活多样、工作成果能够充分转化为讲解员提升业务水平而服务,组织人员应提高认识,积极思考,善用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资源,将培训计划做细做实,形成培训制度。本馆甄选出三人组成学习小组带头开展学习活动,讲解组确定每周三(全员上班日)全天分上下午两个时段开展学习活动,小组在此基础上每年初制定全年学习计划,每个月另有月学习计划,并且要求个人针对自身情况每半年制定学习计划。小组每半年进行一次学结,交流经验,撰写报告,商讨下一个半年学习计划的制定。将学习计划、学结做细做实,能有效考察某项学习方法的可实施性,对学习成果进行验收。
在具体的培训方法上,以“送出去”或“请进来”为主,进行专题讲座、考察学习、模拟训练、技能比武等各种专业培训。送出去,是主动将讲解员送往具备资质的讲解员培训中心学习深造,或是到处在国内博物馆讲解领域领先水平的单位跟班学习,鼓励讲解员多多参加政府单位组织的各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培训活动。本馆自2010年至今,将10名分5批送往中国博物馆学会西安培训中心讲解员培训班进行学习深造,讲解员普遍反应提高了技能,增长了知识,开拓了眼界,增进了交流,受益匪浅。请进来,是将与讲解业务相关的各学科学者前辈请到讲解员团队中,开展讲座、文化沙龙、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坐落于“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一座反映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泉州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自2007年开馆,截至2013年已接待台湾同胞约60万人。学习小组立足自身现状,从讲解工作实际需求出发,经常邀请市、台盟的专家学者,开展有关国家对台政策、两岸交流现状、台情研究考察等专题讲座。此外,闽台缘博物馆肩负传播当地传统文化之使命,经常邀请本地区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讲解员讲授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学习小组针对讲解员必须长期修炼的内功,包含语音面貌、口语表达、逻辑思维、应急处理能力以及一切与博物馆相关的学科知识,开展理论、实践、模拟、考核多管齐下的培训方法。
持续改善语音面貌,坚持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讲解员的一项长期工作。由于本馆地处闽南方言区,要求讲解员掌握普通话外还要熟悉闽南语,加之本地区生活常用语是闽南语,除了几名播音专业毕业的组员语音面貌较好外,其他组员都存在地区口音及方言语法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学习小组提出以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方式培训讲解员。每周三上午由播音专业的组员带领其他组员进行科学发声的训练,从气息训练、咬字器官的配合到字音、词语、句子、段落、文章。下午开展即兴口语训练。设主持人一名,提前发放话题材料,包含新闻事件、哲理故事、视频图片等,也可现场抽取话题(参照普通话等级考试),或是随机选取身边物品进行时长5分钟的表述。这种方式同时也培养了讲解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刺激她们积极动脑,主动思考。一段时间后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讲解从最开始不知道说什么,到滔滔不绝且条理清晰,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不断学习与文物相关的一切学科知识,尤其是文史知识,构建知识大厦,是成为一名专家型讲解员的必修课。除了邀请学者前辈开展讲座、读书报告会、新老经验交流会外,每年终举行讲解比赛,考察讲解员的综合能力。在众多的方法中,“思维传递”收效明显。所谓“思维传递”即传递思维的方法,组员围桌而坐,每人发稿纸一张,有色笔一支,颜色各不相同。主持人公布试题,组员将由此题目联想出的知识点写在纸上,第一轮用时5分钟。第一轮结束后,组员将稿纸顺时针(或逆时针)传递给身边的组员开始第二轮答题,要求是不能重复前一位组员给出的答案,如果认为前一名组员的回答中存在不妥之处可以进行修改,用时5分钟。如此依次传递一圈后,稿纸回到自己手中,则一组员可以收获全组人的思维,是为思维传递。
最后针对突发疾病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学习小组采用模拟现场实况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定期请组内一名医护专业出身的组员,为讲解员讲授急救知识、常用药品知识。模拟老人晕倒休克状况、儿童摔倒骨折状况、游客中暑晕倒状况等多种突发疾病,和火灾、断电等多种突发事件,培养讲解员熟悉和处理紧急事务的处理流程,遇重大事件能在有效时间内报告相关部门,并作出处理或协调处理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and Thought on Retaken Teaching
under College Credit System
ZHU Haixia[1], CUI Yanjie[2], YIN Xudong[1]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Abstract On credit system mode, the traditional retaken manner constantly can not be normally implemented or the quality of retaken course teaching can not be assurances. The number of disqualified students and the retaken data of recent three semesters in a certain institute are inspected. After analysis on courses semester distribution, courses coding, and courses changing, the reason of the problems result from the traditional retaken manner is pointed. Finally, some ideas are proposed on retaken system, teaching plan and courses library.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credit system; retaken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随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逐步实施,重修教学方式也在教学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学分制中的重修可大致定义为:当课程考核不通过,无法取得相应的学分时,重新修读课程。①相比学年制模式而言,学分制的重修模式增加了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和教务管理的工作量。同时在课程安排上,也增加了时间、地点、人员等资源冲突的概率。②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重修教学模式,不仅仅影响学生的毕业率,也无法保障重修教学质量。
1 数据分析
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多了许多的自主性和随意性。按照完全学分制的要求,学生不再有学院和专业的限制,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自行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③没有了学年制教学计划的束缚,可以跨专业选课,最终修满毕业需要的学分即可。但是,很多学生自主规划的能力欠缺,对课程没有做到先行了解,导致盲目选课。课程开出后就会出现兴趣不大、课程太难、先修课程知识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直接导致课程重修人数的增加。
表1 某学院近三学期不及格人数
通过统计某学院近三学期的不及格数据看,每学期的不及格率都保持在20%左右。具体数据见表1。
每学期20%左右的学生不及格,这些课程即使参加下学期初的补考,通过率也是很低的。因为补考不计算平时成绩,只计算卷面成绩。参加补考的学生在期末计算平时成绩的情况下总分不及格,即使这些学生利用假期自学了,仅靠卷面分也很难达到及格。另一方面,即使补考及格了,按照《学生手册》规定,补考通过的成绩一律按60分记入成绩单。对于学位课程来说,60分无法满足学位条件,这些课程还是要参加重修。所以,每学期的重修教学任务很重,涉及到的学生面很广,重修在整个学分制教学模式中是一个重要环节。
2 现有重修方式
根据《重修管理办法》规定,当学期开出的课程,学生都可以申请重修。目前的重修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2.1 跟班重修
跟班重修,是指学生在课程不冲突的情况下,选择重修课程。④这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修,即参加重修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完全当作全新的课程来处理,跟正常课程一样记录成绩。
2.2 组班重修
组班重修,是指学生需要申请的课程跟自己本学期的课程上课冲突,则可以申请组班重修,申请组班重修的人数到达20人,则单独组成重修班。组班重修,要求课程的课时数要尽可能地接近原课时数,对课程的要求等同正常课程。组班重修的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课程冲突。
2.3 插班重修
插班重修,是指无法达到组班重修要求20人的课程,将学生插入到某一教学班里面,该课程跟其他课程冲突无法参加重修课程,以自学为主,最后跟该教学班一起参加期末考核,成绩以卷面成绩记录。
2.4 自学重修
自学重修,是指部分课程因培养计划变更或者专业开设变更导致该课程将不再开设,同时也无法用其他课程替换,由学生提出申请,自行学习,最终单独出卷安排考核。以上四种重修方式以互补的形式基本覆盖了全部的重修学生。
3 原因分析
虽然,在重修方式的设置上,校方已经充分考虑了各类情况,并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可以参加重修,从而保证了基本的毕业率。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能真正参加课程全过程学习的学生很少。图1中给出了2013-2014秋季学期某学院各重修方式的人数分布。
图1 2013-2014秋季学期某学院各重修方式人数分布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47%的学生可以参加课程全过程重修,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还是以自学的方式进行重修,也就是学年制的重修方式,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重修。对于这一现象的存在,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3.1 各学期课程分布不合理
现有的教学计划中,大部分的必修课程分布在一年级、二年级,每学年需要完成的必修课程学分在40分左右,课务量繁重,再加上必修课的要求严格,课程通过率相对较低。从图2的分布情况来看,各专业的前两年的任务比后两年要重很多。即使后两年还会加入选修课的学分,但是选修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率在18%左右,而必修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率在76%左右。所以,教学计划在学分分布上存在不合理性,⑤会导致重修无法正常实施。
图2 某学院四年必修学分分布情况
3.2 课程编码不规范
课程编码作为教务系统中区分课程的唯一编码,其规范性非常重要。因存在不同的编码规范和体系,导致系统中的同名课程存在不同的编号。⑥在教务系统中申请重修时,系统自动根据课程编码匹配可以申请的重修课程,学生会因为课程编码不一导致无法选择重修。
3.3 课程变动问题
不同年级的教学计划不同,导致部分课程在低年级不再开设,如果有学生需要重修,就无法跟班。专业必修课程因为一般都是学位课程,或者是专业基础课程,变动较少。专业选修课程会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每年做出一定的调整,被淘汰的课程就无法重修。
因课程编码不规范和课程变动问题导致的无法重修的课程占了每学期重修课程的很大比例,以2013-2014春季学期某学院的重修数据为例,可以正常报名的为154人,无法正常报名需要手工辨别的为118人,占总人数的43%。因此,这两个原因便成了重修无法正常进行的主要原因。
4 几点建议
4.1 制定合理的重修制度
4.1.1 不及格的必修课程直接参加下一年级的班级学习(跟班学习)
从现有的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必修课主要由通识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通识教育类课程一般没有专业性,大多是英语、数学以及两课类的课程,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化;学科基础课程大多数专业核心课程,更改的可能性也很小;专业必修课程是专业技术的基础课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类课程会有小部分变动。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必修课的总体课程变动很少,很少出现不及格后课程不再开出的问题。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必修课程不及格,需在课程再次开出的时候参加选课,全程参加学习。如果当学期正常的课程比较多,像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可以指导优先修读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可以适当少量选择。
4.1.2 不及格的选修课程不要求重修
选修课程本身就是学生选读的课程,只要满足毕业要求的学分即可。这部分课程一般是技术性的课程,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这部分课程的变化很大。大多数情况会造成需要重修,但是课程不再开设,导致无法参加重修。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再次选读同门课程,前提是该课程再次开出了,或者选读其他的课程,这些都应该由学生自行规划,或者学业导师指导下选择,不应该形成对学生的硬性规定。
4.2 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既然实施了学分制的教学模式,那么教学计划的制定也应该符合学分制的要求。学分制的主导思想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规划学习计划。学分制教学计划应该减少对学生选课的约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提高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增加课程库中选修课的课程数量。同时减少各学期所修学分的限制,让学生可以自行规划自己每学期需要完成的学分,甚至学分制允许学生在修完所要求的毕业学分后,提前申请毕业。选修课比例的提高,就意味着必修课的比例降低,参照上面的重修制度,就会大大降低重修的总数。
4.3 建立合理的课程库
现有的课程库中存在课程名称和课程编码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情况,对学生的重修选课造成了很大影响。高校应该建立合理的、编码方式统一的课程库。制定统一的课程编码和课程名称命名的规则,并严格按照该规则来实施,逐步优化课程库中的数据。
5 结语
无论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上,学分制与学年制的教学模式都存在很大差别。在实施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同时,应该制定相对应的重修方式,充分体现学分制思想,并让重修教学能够常态化地实施。高校推行了学分制,就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改变原来学年制教育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并寻求最适合高校自身的,最有利于学生的学分制教学模式。
注释
①②鞠宏军,王长利.大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
③ 吴春胤,孙凌洁,刘继红.浅谈高校完全学分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
青年干部队伍现状。建设系统将40岁以下干部界定为年轻干部,重点加以培养。目前,建设系统共有干部职工60人,其中青年干部26人。按年龄结构划分,30岁以下青年干部5人,占全系统人数的8.3%;30岁至40岁青年干部21人,占全系统人数的35%。按学历层次划分,本科学历11名,占全系统人数的18.3%;大专学历12名,占全系统人数的20%;中专学历3名,占全系统人数的5%。按职务构成划分,中层干部13人,占全系统人数的21.6%;后备干部2人,占全系统人数的3.3%。按政治面貌划分,党员11人,占全系统人数的18.3%;团员6人,占全系统人数的10%;一般青年干部9人,占全系统人数的15%。
青年干部培养做法。一是科学管理,优化结构。严格按照《干部任用管理条例》规定,对中层干部进行竞争上岗,通过民主推荐、自荐、民主测评等程序,部分青年干部脱颖而出,走上了中层干部岗位,优化了单位中层干部的年龄结构,让更多的青年干部得到了多岗位的锻炼。二是强化学习培训,扩大交流。在建设系统开办青年夜校,将每周三定位青年干部学习日,做到学习计划具体、学习时间充裕、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方式科学,着力为青年干部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定期组织青年干部外出学习,先后选派3名青年干部参加省业务培训班学习,2名青年干部到县委办、政府办跟班学习,1名青年干部到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挂职锻炼学习,4名青年干部到县委党校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9名青年干部进行股室岗位间交流。通过学习交流,青年干部的视野进一步开拓,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进一步提高,最终有2名青年干部被提拔到乡镇和县委有关部门任职。三是集中推荐,充实力量。根据县委组织部要求,积极做好副科及副科以上后备干部的推荐和培养工作,经过民主推荐、党政班子集体讨论,推荐3名副科级干部进班子,4名优秀青年成为后备干部培养对象。
二、青年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
青年干部作为一个起点文化素质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的群体,是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在青年干部培养过程中,制约青年干部成长的因素主要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外部问题及原因:
(一)培养方式不科学,缺少针对性。目前,对青年干部的培养主要分为自身素质培养和组织培养。调查发现,80%以上的青年认为成才的关键是靠自身素质,但有50%以上的青年认为成才关键是靠组织培养。因此,单位组织有针对性地、合理的安排培养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二)岗位交流不够多,发展空间有限。青年干部培养和岗位交流不够。部分青年干部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适合自己,不愿意交流;部分青年干部认为有必要进行岗位交流,但交流机会较少,特别是对重要岗位和大家都不愿去的岗位要加强岗位轮换的力度,为青年干部的尽快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调动青年干部的积极性。
(三)群团组织的作用发挥不明显。群团组织在青年干部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建设系统实际情况来看,机关党支部、团支部、工会、妇代会等群团组织的班子中,青年干部所占比例不高,青年干部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创新地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自身问题及原因:
(一)对未来信心不足。一些青年干部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清晰、志向不远大,对未来缺乏信心,工作缺少动力。特别是目前各个单位年轻干部少,劳动的强度相对不稳定,使得青年干部工作忙时疲于应付,闲时就无所事事,造成青年干部责任心不强,缺乏求真务实的进取精神。
(二)学习主动性不强。有的青年干部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而不是当作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有的对理论学习不重视,又不注重在实践中加以总结运用,在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显得比较薄弱;有的忙于事务和不必要的应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深,把握不准,缺乏青年干部应有的学习热情。
(三)工作经历不丰富。不少青年干部的工作经历比较单一,从学校直接到机关,缺少实践岗位锻炼。部分青年干部进机关后安于现状,缺乏工作热情、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遇事不沉着,无法挑重担。因此,大多数青年干部需要下派到基层和安排到重要岗位上进行锻炼,丰富工作经历。
三、加强青年干部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营造氛围,为青年干部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1、优化环境。要充分认清青年干部培养的重要性,正确看待青年干部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青年干部的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做到研究干部工作时,有培养管理青年干部的内容;培训干部和选送学员时,注重青年干部的数量;在推荐后备干部时,以青年干部为主。加强督促检查,推动青年干部培养工作的协调发展。
2、建立激励机制。建立青年人才队伍考评制度,做到“考、评、奖、提”四位一体,鼓励“小步快跑”,逐步在中层干部中增加40岁以下青年干部的比重。对于在局内工作期间通过创作或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的青年干部,经过一定程序的价值认定,可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表现优秀且专业能力较强的青年干部,可在局内岗位轮换时优先考虑,并作为青年业务骨干加以培养;对理论功底深厚、在局内做出突出贡献且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青年干部,可列为后备干部选拔对象。
(二)加强培养,为青年干部积累经验提供平台。
1、注重多岗位锻炼。一是实行轮岗锻炼。要求40岁以下青年干部必须具有本单位3个以上的岗位锻炼经历(每个岗位工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本单位岗位锻炼包括专业工作岗位和综合工作岗位锻炼。二是实行跟班锻炼。制定青年干部跟班学习方案,坚持每年选调优秀青年干部到其它部门跟班学习,培养青年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从政治、全局高度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水平。三是实行挂职锻炼。坚持每年选派一名年轻干部到新农村试点村或者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一年,促进青年干部积累经验,提高政策水平,增强宏观思维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四是实行重要岗位锻炼。有意识有目地安排青年干部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并委以重任,具体负责调查项目的组织协调和调查方案的组织实施,培养其组织能力。
2、注重多渠道培训。一是实行“请进来、走出去”培训。聘请专家学者为青年干部进行领导科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高层次讲座,为青年干部提高素质铺路搭桥;有计划地选派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干部到高等院校学习深造,鼓励青年干部积极参加各类高等教育,出台相应实施办法在时间和费用上予以帮助;组织优秀青年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经验、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增强发展经济意识,激发青年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利用青年夜校平台,合理设置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法律法规、网络、计算机应用、电子政务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拓宽青年干部知识面,提升青年干部综合业务能力。三是强化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要求青年干部每年进行不少于5天的政治理论脱产培训,加强对青年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事业心责任感。
(三)健全机制,为青年干部施展才能提供保障。
*县共有村校型站点201个,占到所有村级站点的四成以上。这些站点建成后,基本上发挥了设备管理、技术培训和教学资源开发等优势,积极开展村校互动的学用活动,对促进学校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共享共赢起到了一定作用。与此同时,也有少部分村校型站点还存在协调不到位,管理缺力度,学用不经常等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及时组织教育局和有关乡镇党委,按照地域分布、站点规模等不同类型,选择了张公中心小学、小渡口镇中心小学、大坪乡孟坪希望小学等站点进行试点研究,围绕村校协调、三员到位、督查考核等关键环节,总结推广了一批富于实效的成功经验,为保证村校型远教站点的正常运行探索出了一条好的路子。
一、构建村校一体的管理机制
为有效解决村校型站点在使用管理上的矛盾,保证村校双方共享远教资源,让农村党员干部和学校师生都能“进得去、学得好”,我们采取三条措施构建了村校一体的管理机制。一是成立协调领导小组。目前,201个村校型站点都成立了包括乡镇驻村干部、村支书、学校校长在内的村校远教学用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每学期初共同制定好半年度的学习计划,每月初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农村农事活动、党员干部学习需要等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具体时间和详细内容,并明确学校负责搞好设备维护、提供操作辅导人员和准备学习资料,村里负责人员组织和辅助教学人员的聘请。二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县委远教办、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与教育局、乡镇中学、村级小学共同参与的三级联席会议机制。县委远教办与教育局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协调会,乡镇党委与中学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碰头会,村党支部与小学每月进行一次工作衔接,定期汇总远教工作成绩,协商解决站点运行过程中遇到的操作人员安排、设备安全保护、资金组织等重要事宜。三是分层签订管理协议。县、乡、村与教育局、乡镇中学和村级小学分层签订了《村校型站点管理使用责任状》,对终端站点的设备权属、使用责任、安全防护等进行了严格的界定,明确了村校双方在开展远程教育工作时的具体职责,有效地促进了站点使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构建“三员”到位的服务模式
试点工作之初,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一些村支部认为党员干部到学校进行远教学习不方便,主动联系衔接比较少,一些学校对服务农村远教也不知道如何下手,导致工作责任不明确,沟通衔接不到位。为此,我们通过办点示范,逐步探索并建立了“三员”到位的日常运行模式。
1、学校校长担任管理员。村校型站点为学校师生和所在村的党员干部共同使用,但终端设备安装在学校,设备安全防护和日常维护负主要责任也在学校,为此,我们要求学校校长担任站点管理员,主要负责每月根据村校碰头会确定的学习计划进行合理调度,全面负责站点维护、设备添置、安全防护和操作员的分工与考核。
2、村组织委员担任联络员。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内容非常宽泛,参学人员个体差异很大,只有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各类学用活动。我们明确村里的组织委员担任远教学用的联络员,主要职责是搞好村校间的日常联系,收集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需求,分月制定学习计划提交联席会讨论。
3、村校选配两名操作员。操作员是开展好远教学用活动的关键,学校可以选择知识水平高,操作技术好的教师担任操作员,但是无法满足村里的活动要求,尤其是学校休假期间将出现操作员缺位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学校和村里按照“1+1”的原则选配2名操作员,主要职责是搞好设备检查维护、学用辅导、接收存储学习资料、学习活动记录。两名操作员都必须经过县委组织部和教育局共同组织的技术培训和集中考核,合格者持证上岗,不合格者自费到电脑学校参加培训,否则不予发证。考虑村校的不同作息制度,在分工上,开学期间设备以学校操作员为主管理,其工作情况与课时量安排、年终奖励进行挂钩,村里的操作员平时进行跟班学习,学校假期时为主进行管理使用。
大部分村校型站点还制作了三员服务联系卡,将“三员”的姓名、职责、联系方式等相关内容进行公布,并把服务卡发放到每一位党员干部手中,便于他们及时获得学习帮助。责任明确,三员到位的服务模式有效促进了我县村校型站点学用活动的开展,仅今年以来,这些站点就进行集中学习培训600多次,为村里培训远教技术骨干300多人,进校参加学习的农村党员干部达到5000多人次,同时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也得到了有效保证。
三、构建立体交互式督查网络
为确保村校一体、三员到位的管理服务模式运行规范,促进村校型站点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将远程教育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化到教育教学和生产流通中去,我们对201个村校型站点实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工作督查。
1、全天候远程实时监控。我们在**县先锋网上开设了“村校型站点学用活动网上填报平台”,每个站点原则上用各自的学校名称和电话号码注册为用户帐号和密码,要求各站点的联络员专门负责每月初将本月的学习计划,含学习内容、时间、参学人员、教学方式等详细填报,并在每次活动之后及时填报好学习效果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县远教办由专人负责随时上网查询各站点的填报情况,每月进行一次汇总打分,作为年度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另外,县远教办还开通了村校型站点远程教育工作信息反馈热线电话和电子邮箱,学校和村里可以相互监督,发现管理使用过程中的违规现象可以随时通过电话和邮箱向远教办反映。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65-01
目标教学法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设置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量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导向的教学方法[1]。目标教学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要求学生为达到目标而学,教师为帮助学生达到目标而教,一切教学活动均围绕达到教学目标这条主轴而进行[1]。要使护生在短时间内熟悉和掌握呼吸机的应用技术是临床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题,传统的呼吸机应用的带教缺乏明确的目标要求,各带教老师凭自身经验带教,导致带教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呼吸机的应用专业性较强,护生普遍认为毕业后应用机会少,而且由于实习时间短,以至于至实习结束时,护生仍对呼吸机的应用不甚了解,达不到临床实习目的。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目标教学法引入呼吸机应用的带教中,并与传统带教方法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实验组为2009-2010年在我院外科ICU实习的护理本科生54名,年龄20-23岁,平均21.5岁,实习时间4周。负责带教的老师4名,本科以上学历,并具备至少3年以上工作经验,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2名。对照组为2008-2009年在我院外科ICU实习的护理本科生51名,年龄19-23岁,平均21.2岁;实习时间4周。带教老师同实验组。
1.2 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教学方法即实习生在ICU四周内进行两次关于呼吸机知识的理论小讲课,每次两学时;实验组采用目标教学带教法。将呼吸机的相关知识在每一周实习开始前布置给实习护生,让其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下周一进行提问,针对提问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在呼吸机上示范,每次一学时。在ICU实习结束后对呼吸机应用进行理论和操作的考核。
1.3 学习资料 自制呼吸机教学讲义和呼吸机实物。
1.3.1 教师准备 首先将呼吸机治疗应用中有关的知识点按呼吸系统的解剖与生理、使用呼吸机的目的、使用呼吸机的指证及禁忌证、呼吸机管道的连接、主要型号呼吸机的开关机方法、人工气道基础知识、呼吸机模式的选择及参数设置、呼吸机的撤离、通气故障报警原因及处理、呼吸机治疗期间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等制订讲义,供实习生查阅,并按内容难易和专科程度制订详细的具体到每一周的学习计划。参与带教的老师均接受过正规脱产培训,并取得河南省重症监护岗位资格认证。
1.3.2 呼吸机准备 PB760呼吸机和纽邦E200呼吸机各一台、模拟肺一个。
1.4 教学实施 对对照组的实习护生按照传统的方法带教,即在ICU实习的四周内进行两次关于呼吸机知识的多媒体讲课,图文并茂,并结合不同型号的呼吸机,每次2小时,其余时间跟班实践。对实验组的实习护生,在ICU实习开始前,将制订好的具体到每一周的呼吸机学习计划布置给实习护生,由实习护生自行查阅提供的讲义,先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解,一周结束后,将实习护生集中,由老师对该周内容进行提问,根据提问结果,了解实习护生学习的难点及掌握的薄弱环节,对概念理解不清的地方,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并在呼吸机上示范,每次一学时。比如呼吸频率与吸气时间、吸呼比之间的关系可以在纽邦E200呼吸机上示范,呼吸机报警原因分析也可以在呼吸机上示范,更为直观。日常由实习护生跟随带教老师实践,发现问题,随时提出,并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查阅资料,如仍不能解决,由带教老师讲解。
1.5 考核方法 在ICU实习即将结束时,进行呼吸机应用相关知识的理论和操作考核。理论考核采取闭卷方式,满分100分。操作考核由护生轮流上机单个操作,从呼吸机管路的连接到开机,再到抽取模拟病例,根据病情调节各项参数,试机,连接病人。
2 教学效果评价 两组考核结果比较:两组出科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该教学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护生对呼吸机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呼吸机应用能力(见表1)。
表1 两组出科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分,x±S)
3 讨论
3.1 进行呼吸机应用教学的必要性 呼吸机是ICU重要的救治方法,是临床带教的重点内容,呼吸机治疗是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所涉及内容多,学校教育中大多未进行系统学习,大学本科学习中,呼吸机治疗往往仅是一带而过,因而也是带教难点之一;另一方面,呼吸机又是ICU护士最常遇到,护理要求最高的工作,使用呼吸机的多为危重病人,病情随时有可能变化,也可能遇到供电、供气异常,呼吸机机械故障等,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甚至会危及病人生命。
3.2 改进呼吸机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对2007级本科护生出科时调查问卷显示,98%的护生对掌握呼吸机的使用很感兴趣,但有74%的护生表示出科时对呼吸机的使用仍然没有掌握,95%的护生认为呼吸机的相关知识太多了,小讲课的知识消化不掉。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呼吸机相关知识护生的学习动机是有的,但是由于学习效果不好,使学习的努力得不到相应的收获,从而削弱学习需要,降低学习积极性,导致更差的学习效果。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每月安排1-2次讲课,每次2学时,实习护生对诸如“压力”、“容积”、“模式”、“参数”等概念, 往往难以一下子理解接受,感到跟上进度非常吃力。有些护生还会产生畏难情绪,甚至认为:“听不懂就算了, 反正我也用不到”, 而采取了放弃的态度。护生之所以有畏难情绪及放弃态度与其呼吸系统基础生理知识及呼吸机工作原理知识不清有关,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了基础,盖出的大楼才结实,问到很多护生都是急于掌握呼吸机参数的调节以及怎样使用,好像学会了使用呼吸机本身就掌握呼吸机了,殊不知我们需要掌握的是使用呼吸机治疗的病人的护理,这牵涉到很多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础的呼吸系统的解剖与生理知识及呼吸机的工作原理学起,但是知识太多,只靠讲课讲授时间不够。因此改进呼吸机教学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故而我们制订了关于呼吸机知识的讲义,并制订了分四周的学习计划,护生依计划查阅讲义学习,每周老师依计划提问,对薄弱环节、难点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述。
3.3 教学方法是提高呼吸机应用教学效果的关键 呼吸机是ICU重要的救治方法,是临床带教的重点内容,呼吸机治疗是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所涉及内容多,学校教育中大多未进行系统学习,大学本科学习中,呼吸机治疗往往仅是一带而过,因而也是带教难点之一。要在临床实习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呼吸机的应用,必须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活动方式,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2]。杨朔梅[3]的教学研究指出,目标教学可避免护生实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质量。目标教学法具有准确性、行为性、可测性3个特点,通过带教老师与护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可增加教与学的透明度,导向性强,体现了以护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可充分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她们能自觉、自动地按照目标去学习知识和操作,增强了护生的学习能力。由表1可见,实验组护生出科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生,可见采用目标教学法教学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可提高护生的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保证教学质量。
3.4 目标教学改变了盲目带教的现象 在以往呼吸机应用的实习带教中,因为没有具体的目标教学要求,各带教老师全凭自身经验带教,致使带教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一部分护生虽然经历了4周的实习,但对呼吸机的使用仍然没有掌握。而目标教学则给带教老师和护生双方均提供了明确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既能增强带教老师的教学意识,避免在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带教现象[4]又可提高护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每周实习结束后,将护生集中,由老师对该周内容进行提问,根据提问结果,了解护生学习的难点及掌握的薄弱环节,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不会使基础较好的护生感觉老师在讲一些人所共知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表1显示,实验组护生出科考试成绩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
3.5 目标教学法的不足 目标教学法明确了护生呼吸机应用的实习要求,增强了护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呼吸机应用教学质量。不足之处在于:①目标教学对自制讲义要求较高,该讲义是护生在学习呼吸机应用期间的主要依据,应随着呼吸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不断地修订,确保编写全面、合理、实用。②对教师要求较高,要熟悉相关教学内容和学生条件基础, 能灵活驾驭教学过程,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和掌握。
参考文献
[1] 周利霞,姜安丽.目标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护理杂志,1999,13(1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