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8-05 18:45: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1

⒈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种子的外形、颜色、结构及如何变成芽

⒉培养学生观察与记录的能力

⒊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种子如何变成芽

难点:让学生了解种子变成芽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蚕豆、毛豆、玉米、稻谷、麦的种子、放大镜、镊子;蚕豆、毛豆、玉米、稻谷、凤仙花四种种子的发芽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观察种子⒈观察种子⒉推测种子发芽时的样子二、了解中变成芽的过程⒈出示四种种子的发芽过程⒉设计观察方案⒊选择方案⒋实施观察并记录⒌每组比较种子发芽过程中的不同⒍三、猜测发芽后的发展投影仪出示种子、出示表格出示几种方案投影举例发芽表格出示种子的发芽导入:这些是什么植物的种子?如果放入土中有什么变化?(入题)问: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并巡视引导问:你想象种子是怎样发芽的?猜猜这是什么种子的发芽我们应该如何对这些种子发芽过程的观察呢?我们比较一下哪种较好让学生观察问:种子在发芽过程中有哪些变化你想象以后会怎牙膏内变化分辨、识认用放大镜观察用语言、手比划、身体动作、画画都可以每组一种种子分组讨论、制定表格发表看法、自主评选学生观察、记录从颜色、大小、长短等方面学生想象或回忆思绪集中到种子让学生熟悉种子的结构,为种子发芽铺垫激发学生对种子发芽的情趣主要是让学生了芽与种子的关系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记录的科学研究习惯从整体上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让学生对种子变成芽后有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下一课的研究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⒈了解芽长成苗的过程及其各部分呈现的特点

⒉培养自主探究芽长成苗过程中变化特点的本领

⒊培养探究自然奥秘的情趣及爱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凤仙花苗一周内的高度变化是整个种植活动的观察记录

难点:了解凤仙花芽长成苗的整个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四种种子由芽长成苗的系列变化过程、尺、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交流凤仙花苗三周里的生长变化⒈观察种苗一周期的样子⒉观察苗二周期的样子⒊⒊观察苗三周期的样子⒋找出不同⒌二、了解凤仙花苗的成长过程三、猜测以后几周的变化出示凤仙花苗投影凤仙花的成长过程图问:与赏赐的猜测一样吗?入题每组一个系列苗请同学们观察记录他们的特点请同学们观察记录他们的特点同上他们有什么不同问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你觉得凤仙花苗以后还会有什么变化回顾想象是否与猜测一样学生观察,用尺量、用放大镜看、用笔画同上同上小结观察记录学生观察记录学生猜测发展与芽联系起来,承上启下让学生了解苗的幼时特点使学生养成对科学结果有汇总的习惯。自主探究发挥想象能力

开花了,结果了

教学目标

⒈及时反馈学生对凤仙花的观察记录,⒉并鼓励他们持续地、多方面地进行课外观察;

⒊指⒋导学生解剖花的方法及对凤仙花花的结构的认识;

⒌初步认识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⒍成;

⒎指⒏导学生认识果实的形状及颜色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凤仙花花的结构的观察和认识。

难点:学生对花与果实关系的认识。

材料准备

长有花朵和果实的凤仙花植株、科学文件夹中的记录卡和长有花芽的凤仙花图画、镊子、放大镜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导入师生一起种植的凤仙花⒈今天老师站在这鲜花盛开的教室里,⒉心情感到无比的舒畅,⒊你知道为什么吗?⒋大家说地真好!因为老师看到你们亲手栽种的凤仙花终于开花了,⒌真为你们感到自豪。⒍那么,⒎大家有没有对凤仙花进行认真的观察记录?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交流一下我们的观察记录,⒏好吗?⒈学生猜测老师高兴的原因。⒊学生回答。⒈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肯定。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凤仙花的种植⒊和观察记录。

二、交流过去几周观察的记录学生的观察记录、多媒体投影片⒈谁来回答上节课我们预测的三个问题?(⑴凤仙花会继续长高吗?⑵花会长在什么位置?⑶什么时候开花呢?多媒体出示)⒉通过我们的汇报,⒊我们发现前两个问题的预测和实际结果相一致,⒋你们真了不⒌起!但第三个问题,⒍好象我们的回答各不⒎相同⒏。现在请你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⒐到其他小组去了解开花的情况,⒑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最先发现花芽?哪一组种的凤仙花最早出现花蕾?第一朵花是哪一天开的?⒈现在请大家谈谈交流结果。⒉让我们为最先发现花芽、最早出现花蕾和开出第一朵花的小组鼓掌。因为如果没有他们认真及时的观察、记录,⒊我们就不⒋会有那么多的发现。⒌现在,⒍我们的凤仙花还在继续长高吗?⒎你知道凤仙花高度增长缓慢甚至停止增长,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讨论一下。⒐分组汇报。⒈学生根据记录回答实际情况。⒉各小组间交流观察记录。⒊学生回答。⒋学生鼓掌。⒌学生回答。⒍各小组讨论后回答。⒈教会学生通过预测前和预测后相对比的方法了解事实。⒉通过“哪一组最先发现花芽?哪一组种的凤仙花最早出现花蕾?第一朵花是哪一天开的?”一系列问题既激发了学生交流的兴趣,⒊又能促进学生及时积极的进行观察记录。

三、观察凤仙花学生花盆里的花、实物投影仪、放大镜⒈你知道凤仙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⒉现在请大家从花盆里采一朵花,⒊接下去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花的结构好吗?⒋先说说你准备⒌怎样观察花?⒍我们可以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各个部分,⒎粘贴到学生活动手册上后,⒏认识花的结构。分组活动。⒐谁来说说凤仙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⒑哪些部分和结果有直接关系,⒈请各小组讨论以下?⒉讨论好了吗?哪个小组先来回答?⒊凤仙花的果实长在哪里?⒋我们用手轻轻挑开干枯了的花瓣,⒌就看到果实了。⒈学生回答。⒉学生采下凤仙花。⒊学生回答。⒋学生解剖花,⒌认识花的结构。⒍学生通过实物投影讲解。⒎小组讨论。⒏学生汇报讨论结果。⒐学生回答。⒑学生动手观察。⒈教会学生花的解剖方法。⒉通过小组讨论、实物观察,⒊突破重点雌蕊发育成了果实。

四、课外延续⒈你对果实的观察又有什么发现?⒉果实没有明显变化的小组可以到其他小组观察。⒊回去以后,⒋请大家密切⒌关注果实颜色的细微变化,⒍并做好记录。⒈学生回答。⒉学生自由的到其他小组观察果实。一方面指导学生及时发现果实颜色变化,另一方面果实成熟就可以教学下一课时。

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⒈指⒉导学生认识一粒种子长出了多粒种子,⒊从中理解植⒋物生命周期的涵义;

⒌整理记录资料,⒍形成新的认识。知道凤仙花的生长过程、生长周期、植⒎株高度变化特点以及凤仙花身体的部分;

⒏通过“阅读与扩展”,⒐引领学生认识凤仙花种植⒑的真正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能运用观察、测量、记录数据,整理、分析凤仙花的生长情况。

难点:引导学生用观察凤仙花的经验,观察周围的各种植物。

教学准备

科学文件夹、各生长阶段的凤仙花植物图、长着果实的凤仙花植株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引入科学文件夹⒈教师让大家回去以后密切⒉关注果实颜色的变化,⒊你们观察到了吗?⒋除了颜色的变化,⒌还看到了什么?⒍有些果实已经开裂了,⒎它们的种子到哪里去了?⒈学生回答。⒉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⒊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督促学生及时、认真观察。

二、估算种子,理解“繁殖”意义长着果实的凤仙花植株⒈轻轻捏一棵已经成熟的凤仙花果实,⒉有什么现象发生?⒊大家都来试一下。⒋数一数一个果实里有多少粒种子?⒌那么,⒍一棵凤仙花上一共有多少粒种子呢?⒎数一数一棵凤仙花上共有多少个果实?(包括已经开裂的果实,⒏接近成熟的果实,⒐将要长成的果实)⒑请大家计算一下你们小组的凤仙花大约长出了多少粒种子。⒈请各组汇报你们的估算结果。⒉我们亲手种下一粒种子,⒊尽然长出了那么多的种子,⒋真了不⒌起!如果我们再把它们种下去,⒍那么将来就会产生更多的种子,⒎这个过程就是植⒏物的繁殖。⒈学生回答。⒉学生动手实验。⒊学生数出一个果实里的种子。⒋学生猜测。⒌学生数出果实个数。⒍学生进行估算。⒎学生汇报。学生经历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又通过自己对种子的估算,将会更好的理解植物“繁殖”的意义。

三、整理记录资料形成新的认识⒈生长过程各生长阶段的凤仙花植物图⒈大家都把记录资料带来了吧,⒉请把不同⒊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拿到老师这儿来,⒋根据凤仙花的生长情况,⒌给它们排列一下。⒍谁能根据排列图描述它的生长过程?⒎大家的本领真大,⒏一个比一个讲地好。凤仙花从种子变成芽、芽长成出现花蕾的苗这一过程是凤仙花在长身体。从花到种子成熟这一过程凤仙花是在繁殖后代。⒈学生在投影仪上进行排列。⒉学生分别进行描述。学生以观察记录为基础,通过排列不同时期的凤仙花,认识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

⒉生长周期科学文件夹⒈根据你们对凤仙花生长日期的记录,⒉你知道凤仙花的生长周期吗?(生长周期就是从播种到种子成熟的时间)⒊让我们任选一组一起来计算一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演。⒈学生回答。⒉师生一起计算生长周期。通过计算认识生长周期。

篇2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册P24、25、2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整十数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改商,初步掌握改商的方法。

2、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把除数看作整十数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揭示课题

1、口答下面各题的商。并说说商在什么数位上?(出示“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20

40

20

30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出示情境,思想教育。

动物运动会的举重比赛结束了,小猪获得了金牌,同时还赢得了296元的奖金。它准备去商店购买纪念册,送给它的教练、父母和朋友。

2)出示问题,揭示课题。

A、学生读题、审题:你找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B、小猪需要我们做什么?怎么解决?列出算式。

C、与以上练习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原课题“整十数”换成“两位数”)

于是,小猪来到小猫书店,发现小猫书店刚到了两种价格的纪念册:32元和37元。小猪选了一种买,正好花完了所有的奖金,你知道它买的是哪一种纪念册吗?买了几本?

二、新授

(一)试商一次成功的除法

1、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296÷32

=”,教师巡视。

2、交流反馈,板书竖式计算过程,归纳方法。

3、练一练,完成下面的竖式计算。

26

83

4、小结。

(二)初商大了要改小的除法

1、根据上题计算,结合问题判断,并引入下题。

2、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296÷37

=”,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板书竖式计算过程,归纳方法。

4、解决情境问题,完成答句。

5、练一练,完成下面的竖式计算。

28

87

6、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

96÷23=

288÷36=

2、到动物医院为小动物们检查病情。

3、机动练习:不计算直接选择正确答案。

1)120÷21=(

A、6……4

B、5……15

C、4……36

2)152÷28=(

A、7……6

B、5……12

C、4……40

四、总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在今天学习的除法竖式计算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五、板书

两位数除两、三位数

试商

看作整十数

篇3

走进戏曲

—《报灯名》

版本

花城出版社

第六册第

12

课程内容与潮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1.在比较和欣赏中,让学生体会到京剧和潮剧的共同点,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2.在学习京剧《报灯名》和欣赏潮剧《柴房会》中,体会两种剧种中丑行的特点。

3.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地域不同,方言不同,但艺术的特点是相同的。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重点认识丑角,激发学习京剧的兴趣从而喜爱京剧艺术。

2.

在听、看、读、演、议的活动中感受数板的表演方式及丑角的特点。

3.学习《报灯名》,能用一点京腔,带上动作表演。

教学重难点

关键

1.学会《报灯名》。

2.能用一点京腔,带上动作表演《报灯名》。

3.能够喜欢上京剧和潮剧等戏曲艺术,为我国戏曲艺术出一份力。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赏”、“听”、“读”、“演”、“议”等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模仿创造,从而了解京剧四大行当中丑角的特点及数板的表演形式,逐步走进京剧,喜爱京剧。1、听读法: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离开了“听”,音乐就不存在了。我让学生借助网络从听入手,听范读,听师读,自己读,逐步学习京剧《报灯名》。2、自主学习法: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和表演《报灯名》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学习,不仅为学生创设了宽松、民主的氛围,还增强了学生学习京剧的信心。3、创造表现法: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试。最后的表演环节,让学生找喜欢的同学合作表演,使学生过足了戏瘾。

运用的

信息技术工具

1.

教学课件

2.

通过网络资源,播放《说唱脸谱》和潮剧《柴房会》

教学设计思路

1.观看视频《说唱脸谱》,激发学生对京剧产生兴趣。

2.让学生课前查阅大量与京剧相关的知识,直观地了解京剧艺术,逐步地走进京剧,通过观看、感受、数板念白的学习和带上动作表演《报灯名》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解决该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了解京剧四大行当中丑角的特点及数板的表演形式,从而喜爱京剧艺术。

3.拓展环节运用潮州本土地方戏曲——潮剧《柴房会》,让学生了解两种剧种中丑行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地域不同,方言不同,但艺术的特点是相同的。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查阅和了解一些京剧和潮剧的相关知识

2.教师对京剧和潮剧相关资料的整理。

3.优秀京剧视频的收集和制作。

4.优秀潮剧视频的收集和制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首先我们来观看一段表演,感受一下,这段演唱跟我们平时演唱的歌曲一样吗?

1、欣赏歌曲《说唱脸谱》

交流:学生谈一谈对歌曲的感受

揭题:今天我们的音乐课就与戏曲有关,揭题:走进戏曲---观赏京剧

(通过互联网搜索出《说唱脸谱》,让学生欣赏,拉近了学生与京剧的距离,自然地进入了京剧的学习)

2、认识四大行当

(1)、师:你对京剧了解有多少呢?你知道哪些与京剧有关的知识,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2)、交流: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京剧知识。

(3)、指名学生回答

师:说到京剧,我们一定要说到他的行当,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浄、丑四大行当。

3、教师小结京剧艺术的特点:

(1)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2)角色分为生、旦、浄、丑四大行当

(3)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4)多采用虚拟性动作,把生活中实有的事物通过抽象的表演,得到艺术的再现,取得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效果。

二、引入新课,欣赏《报灯名》

师:了解四大行当后,老师要考考你们,一起来看看这段卡通京剧中人物角色是属于京剧里的哪个行当?

1、课件播放《报灯名》,学生初步欣赏

2、指名个别学生回答,教师介绍丑行的相关知识

(学生课前查阅大量与京剧相关的知识,直观地了解京剧艺术,并与他人交流分享,逐步地走进京剧)

3、教师为学生介绍丑行的相关知识:丑行俗称小花脸,丑角都在鼻梁上用白粉涂一个粉块。这白粉的块有几种不同的形状,方形的,元宝形的,倒元宝形的,根据不同的人物,画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白粉块。“丑”在京剧中扮演的都是一些小人物,像渔夫、农夫、书童、乞丐、灯官等等,但是他们的性格都是滑稽、活泼、乐观热情的。

三、学习《报灯名》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读课本P56数板

2、聆听范读数板,了解京剧念白

师:这段数板跟我们读的一样吗?(不一样)数板突出的是节奏的作用,将节奏相对自由的语言纳入固定节奏的规范之中。

3、分两部分学习

(1)、学习前半部分(和数字相关的十个灯)

a.学生四人小组学读

b.全班跟着老师的节奏边拍手边读

c.找拖腔:老师示范念,让学生标记拖腔的字,模仿齐读。

d.多形式接龙练习

(2)学习后半部分

a.再次完整的欣赏《报灯名》,边听边找出哪些人物灯?

b.提问个别学生

师小结:里面出现了吕布、貂蝉、董卓和昭君等几个人物灯

c.根据前半部分的学习经验学习后半部分

d.标记不同音调的灯名,边拍手边模仿齐读。

e.再次完整欣赏

师:灯官在报灯名时要做到字音强弱分明,节奏性强,真正做到强调“字正腔圆”。

4、比较、练习

(1)、男女同学接龙读

师:丑角念白演员的人物形象是什么呢?,他不仅有手头、身体、袖子和步伐等动作,让学生用屈膝、晃头等简单动作来表演。

(2)、让学生找喜欢的同学合作完成

(3)、个别学生上台展示

小结: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一段名叫《报灯名》的念白,它选自传统京剧《打龙袍》,表现的是元宵节观灯时,灯官报灯名的情景。念白要有节奏、音调和平时说话不一样,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标记的拖腔和音调回家后好好去练习。

四、拓展升华,渗透地方戏曲(潮剧)

师:我们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悠久的历史,连外国人都很喜欢,作为中国人我们能不喜欢吗?我们可以在课外多听、多看,为我国传统的京剧艺术出一份力。那么讲到京剧,老师想到在我们潮州也有一种戏曲潮剧,看看你对潮剧了解有多少?

(学生课前查阅大量与潮剧相关的知识,直观地了解潮剧艺术,并与他人交流分享,逐步地走进潮剧)

1、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潮剧知识

师:潮剧跟京剧一样也分为生、旦、浄、丑四大行当。

2、师介绍潮剧中的丑行:丑行是潮剧中最强一项,表演注重腰腿工、常带有特技表演,如梯子工等。典型人物非“潮剧第一丑”方展荣老师扮演的李老三莫属。

3、欣赏潮剧《柴房会》片段

五、作业:学习潮州歌册《百屏灯》

板书设计

篇4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及练习七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到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通过测量、观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明白体积的含义,及体积单位的大小关系。

3.通过学习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质量。

教学重点:理解物体的体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名称及大小。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盒,3根1

m长的木条,水杯,水。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课件展示乌鸦喝水的故事情节。“一只乌鸦口渴了……”)

师:你们认为这只乌鸦是只什么样的鸟?它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

生:这只乌鸦很机智,是只聪明的鸟,它往瓶子里扔石头,水往上升,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这只乌鸦很聪明,这位同学也很棒。那么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1)师生一起做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第二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

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检查,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补充、完善:因为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4)课件展示洗衣机、影碟机、手机,哪个所占空间更大?

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是不同的。

(5)揭示体积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体积单位的认识。出示两个长方体。

(1)怎样比较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有哪些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3)、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

(3)认识体积单位。①认识立方厘米。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3,它到底有多大呢?伸出手,看一看,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

cm3。②认识立方分米。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1

dm3,它有多大?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大小的物体?出示:粉笔盒的体积接近1

dm3。③认识立方米。棱长是1

m的正方体,体积是1

m3,它有多大?用3根1

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比一比,看一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1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汇报)

2.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下面的长方体都是用体积为1

cm3的小正方体拼成的,有一部分被布遮住了,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七第1~7题。

用故事引入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

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综合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对口令。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对一个数,使它们的和是100。

2.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6+18=18+76

56+72+28=56+(72+28)

31+67+19=31+19+67

24+42+76+58=(24+76)+(42+58)

师:今天我们学习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出示教材第20页例3。

师:你能读懂李叔叔后4天的出行计划吗?

师:试着自己列式并解答。把你的算法和小组的伙伴们交流一下。

115+132+118+85

115+132+118+85

=247+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365+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450(km)

=450(km)

师:为什么要改变加数的位置和计算的顺序?(为了使计算变得更简便)依据是什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小结:一看,哪些数具有明显的特征;二想,运用什么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三算,正确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题。

独立计算,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再集体订正。

2.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独立解答,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五、拓展提升

用最快的方法计算出每个书柜里的书各有多少。

(182+218)+(496+504)=1400(本)

(271+129)+(240+160)=800(本)

(167+233)+(315+285)=1000(本)

六、课堂总结

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我们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把能够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先结合起来,使计算简便。

七、作业布置

练习六第1题有关题目及第2题。

学生和老师进行对口令游戏。

学生分别说出每个算式对应使用的运算定律。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看图独立思考,阐述李叔叔后四天的出行计划。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算法,小组代表阐述解题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阐述在哪一步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115+132+118+85

115+132+118+85

=247+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365+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450(km)

=450(km)

答: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行450

km。

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先加起来。

教学反思

篇6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篇7

译林版新版三年级英语每个单元分为Story time,Fun time,Cartoon time,Letter / /Sound time,Song / Rhyme time,Check out time&Ticking time.其中 Ticking time是自我评价板块,要求学生在相应的格子里打“√”。如,

通过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对本单元所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体验进步与成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然而,本人在对Ticking time板块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观察到在常态化的课堂上Ticking time的教学令人担忧。

现象――流于形式,一“√”了之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内容:三年级下册Unit 4 Where’s the bird?(Cartoon time,Check out time&Ticking time)

教学流程:

Step 1 Warm up

Play a game: Hide-and-seek

Step 2 Cartoon time

1.Watch the cartoon

Question: Where’s Bobby?

2.Read and say

a.Read after the tape

b.Read after the teacher

c.Read in roles

3.Act the dialogue

Step 3 Check out time&Ticking time

1.Listen and draw

2.Ask and answer

a.Look,find and say

b.Play a memory game

3.Self assessment

T: We have three targets in this unit. Please check yourself and tick in the table.(停顿几秒) Today’s homework...

以上案例涉及Ticking time教学的地方特别显示了一下,可以看出Ticking time在教学中的比重很轻,教师仅在一堂课快结束时简单提了一下,没有采取任何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学生在接受指令后,很快打了三个“√”,便完成了自我评价的任务。这样的呈现方式流于形式化,无法真正达到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且不排除有部分学生因为害怕出错受到同学的嘲笑而没有真实地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

反思――深究自我评价无效的原因

原因一:认识偏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告诉我们:评价是英语课程实施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部分教师对这些认识不足,教学中即便有评价,也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归根结底,还是“主导作用”在作怪。

原因二:钻研不足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要尽可能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评价目标的多维化。

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钻研,而部分教师怕吃苦,弃钻研,只能草率了之。

探寻――有效自我评价的“四化”策略

1.明确化

通常每堂课都有教学目标,但都写在教案里,学生并不明确。本人觉得每堂课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其带着目标去学习,对要掌握的内容会更加明确,学完后评价有无实现目标,以便及时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也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

2.过程化

(1)主动反思,调控学习策略

受教材的启发,我把“Ticking time”也常常用在平时的新授课中,以便学生及时体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功,同时及时发现和分析学习中的具体问题,主动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策略,不断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2)开展活动,细节处理目标

每完成一项目标,给学生时间在“Ticking time”表格中打“√”,及时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

(3)整体再检测目标的达成度

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3.主体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主动的合作者。在“Ticking time”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自我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的确定,评价方式也要让学生自主选择,不能让教师占主导,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和可行的评价工具。

4.多样化

在实施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合理、多样的评价方式。这里和大家分享几种。

(1)以画促“话”

画画是三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他们都爱用五颜六色的笔描绘心中的所思所想。那么,教师就要投其所好,将画就画,然后引导他们利用图画说英语,来自我评价所学内容。

(2)利用思维导图

篇8

课堂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情境,而在常态课堂中,情境通常是固定的,无论学生提出怎样的疑问,教师都只能按照自己设计的教案来上这一节课,课下再抽时间回答学生的问题。但是小学生的玩性十分重,专注时间也十分有限,课堂上的疑问如果教师不回应,课下学生也不会主动去提问,只会不了了之。因此,在传统课堂中,无论学生出现怎样的反应,最后教师都只会转向固定的情境中,不能兼顾到学生主体的需要。而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该不排斥任何情境,迅速总结和归纳学生疑惑最大的“情境”,然后提出引导性方向的指导,合理控制时间,再循序渐进地把“情境”引入到课题正常的轨道中,课堂的关注点始终落在学生身上,授课时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学习的兴趣点或者吸收力度等调整自身的教学。虽然开放性的情境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太多的不可预测性,但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才应该是每位老师优先考虑的事情。

其实开放性的情境生成非常符合小学科学教学的需要,小学生只要有兴趣,就会有无限的热情和专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而碍于知识和智力发展的限制,他们所预设的情境往往又非常简单,所以只要教师课前备好课,课间灵活变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确实遵循“开放性情境生成”策略,就能有效助力教学。

二、活动生成

科学课堂离不开探究活动,因为探究是学生得出知识的源头,不过在常态课堂中,教师通常都倾向于可控活动,因此常常用多媒体模拟实际探究活动生成这个动态过程来节省流程和时间。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封闭而且单向的,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试问这样的静态式科学课又怎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呢?探究活动这动态过程所体现的价值不仅在于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更多是学生创造价值的挖掘和学生主体个性化的价值体验。而且,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而探究活动的生成很好地弥补了现今教育所存在的种种不足。

例如,在教学小学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观察蚂蚁》时,教师本来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们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与行为习性,本来通过高清视频和图片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可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教师还是准备了干净的瓶子、蚂蚁、筷子、糖水等让同学们进行探究活动。而在进行这个“动态探究活动”时,有学生突然提出了蚂蚁走路这个问题,虽然这个不在教学目标内,但是蚂蚁走路的动作其实也属于蚂蚁生活习性的一部分,所以面对这个突发问题,教师迅速整理思路,试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由他们自己提出的科学问题。教师抛出问题:“这是一堂自主的科学探究课,刚才很多同学都对蚂蚁爬行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那下面全班同学可以分为六组,每组合作设计出一个关于‘蚂蚁爬行活动探究’的具体方案出来,让我们来共同找出答案。”接下来每组同学都非常认真地去合作、讨论和动手探究,有人提出可以利用微型摄录机,将其绑在蚂蚁身上,再回放慢镜头;有人提出把蚂蚁放在面粉上爬行,爬行轨迹自然清楚可见;有人提出把蚂蚁的脚沾上墨水,然后放到白纸上……最后教师把各组的方案都在黑板上公示,大家投票选出可行性最高的方案并将其完善。同学们都一致选择了“沾墨水”这个方案,并且对其进行完善,不同的脚涂上不同的墨水,这样在白纸上的爬行轨迹就会变得清晰可辨。通过观察,大家发现,蚂蚁走路时,它的前足、后足和旁边的中足总会形成三角形来保持稳定性,靠着自己的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这节课同学都异常认真和兴奋,科学探究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小学生总是有着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而只有动态生成的科学课堂才能赋予教学这样一个氛围,凸显科学课堂的价值。

三、拓展生成

科学的空间是无限的,教材资源并不是学生习得科学的唯一途径。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一点,破除学生认为“科学只是单纯一门课程”的狭隘观念,提供更多户外拓展机会给学生,让学生明白科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就能挖掘出科学的无限奥妙。这样能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篇9

“教学设计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包括了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的分析,以及基于前两者分析结果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设计并制定出教学评价方式的过程。

下文将以我校选派参加了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师范生教学技能预赛的11名选手的课例进行个案分析,以期探究教学设计的不足与成因,并寻找改善措施。

一、学生教学设计难点分析

1.容易孤立地处理教学内容

既然教学设计需要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那么教学内容也得有起点有终点。哪些内容教学对象已经学过,哪些内容是新的,学多少,怎么学,为什么这么学是备课时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因为对教学内容,各册教材编排体系等不熟悉,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对知识目标的设定往往不够到位,容易将旧知作为新知进行处理,而未考虑教学内容与本单元、本册教材甚至前后几册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以下是学生教学目标设计的一个例子。

语言知识目标:(1)语音。学生能正确朗读生词。(2)词汇。掌握词汇短语breakfast,lunch,dinner,English class, P.E class, music class, get up, go to school, go home, go to bed. (3)语法。使用句型“Whattime is it?”“It’s one o’clock. It’s time to go to school.”“It’s time for...”。语言技能:(1)能听懂教师的话。(2)能说生词及句子。

这是学生对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2“What time is it?”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然而“go to school”在三年级下册unit 1 Let’s go to school中已经学过;“What time is it?” “It’s...

o’clock.”的表达法在三年级下册unit 2 How old are you?也已经学过; “It’s time to...”这个句型在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出现过。从以上教学目标设计可以看出学生对词汇及句型的要求没有分层次,再者,一个单元的教学一般可分成六个课时,这个学生教师似乎是想在一堂课上就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另外语言技能目标的开发也不够具体。

2.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缺失

“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是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过程性评价是学生外部激励的一种手段。适当的外部激励能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激励有多种形式,比如教师鼓励性的语言“Very good!”“Excellent!” “Well done!”等;学生完成任务后获得奖品;来自同学的表扬“棒、棒、你真棒!”;课堂上个人或是小组间展现竞赛过程及结果的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我们的学生在教学中运用了激励性的语言,但是教学过程中却缺少了过程性评价的环节。

3.重语言知识讲授,忽视对教学对象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下面是在呈现新知环节学生的教学设计和优秀教师教学设计案例3之间的一个比较。

相比较的教学设计内容同为:PEP Primary English Book five unit 4 What Can You Do,the first period。教学目标同为:(1)知识目标:能够掌握sweep the floor,cook the meals,clean the bedroom,

water the flowers,empty the trash等动词短语。(2)初步熟悉句型What can you do?I can...,并能运用句型。

我校学生的设计:教师做动作,学生猜词。Ss:Play football,draw a picture;教师放PPT,呈现绘有目标词语的图片并询问“What is she doing?”学生回答“I don’t know.”教师引导“It doesn’t matter.Read after me.Sweep the floor”,学生跟读;教师呈现新句型“What can you do?I can sweep the floor.Read after me.”学生跟读,重复操练;教师用同样的方法重复下一个短语的教学。

潮州市枫溪区枫溪小学邱晓青教学设计:(1)引入学习话题。

①教师课件呈现一个又脏又乱的教室。T:Look!This classroom is very dirty.What can you do?T:Great!You’re helpful!学生个别回答S:I can...如果该生回答对,屏幕上弹出该地方清洁前后的对比情

景。②Pair work. T:according to the classroom, please work in pairs.学生两两问答。(2)在新“chant”中学习新词。①T:I’m glad you are helpful at school!Today we will talk about what you can do at home.课件播放一首新改编的chant.学生自主合作学习chant.②T:Now

pleaseenjoy a new chant.After that tell me what you can see and listen.学生1:A bedroom.学生2:Flowers...说出与家务有关的词就可得到小贴纸的奖励。③T:Good job!Please watch the chant again and discuss in group what you can hear.学生小组讨论。④T:What can you do?T:Great,you are helpful!对能用句型表达的学生进行奖励。学生个别回答S:I can sweep the floor...

从以上对比可以发现,优秀教师的教学环环相扣,设计缜密,活动形式多样,而学生的设计比较单一;从学生的设计中发现教和学的方式没有转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没有体现。学生语言呈现环节的教学设计虽有用目标语使师生交际的意图,但却应用得很不够。首先没有创设恰当的语用情境,虽有交际,但却不是真实情境中的真实的语言应用。其次学生对目标语的机械性重复多于对目标语的应用。再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少了情感体验,一味地机械性重复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语言是交际工具。目标语是用来做什么的,是知识还是应该学会应用,这个问题不解决,语言教学知识传授的特性就会一直存在。

4.教学活动(任务)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对为什么这样设计或这一教学任务是为了实现什么教学目标的问题学生不是很清楚。在教学方法这项,学生常会写上“任务型教学法”,但对“任务”一词却理解不深。“任务”是什么?任务就是你要学生做的事情。比如中山市英文学校邹红老师“Senses”一课的教学任务是这么设计的:本节课的教学技能目标是,在“How does it taste?”“It tastes (feels...)....”“How does it feel?”“It feels...”的句型中应用表达感官体验的词汇soft,hard,smooth,rough;sour,sweet,crispy, juicy等。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应用,教师设计了“找对家”这一信息活动任务,每个学生得到一张不同食物的画,学生需要通过应用目标语找到持有相同卡片的“对家”。这个任务的显性部分是寻找对家,隐性部分是教师设计任务的目的:创造应用语言的语境,使学生应用目标语。这样一个活动任务实现了在新句型中应用表达感官体验的词汇的教学目标。而学生的教学活动设计大多来源于对自己历任任课教师的模仿,而且易犯为活动而活动的错误。

二、对策分析

为了提高学生教学设计的能力,排除难点,笔者认为应解决以下问题。

1.提高师范生专业方向课程教师的专业素养

自古就有“名师出高徒”之说。想要让自己的学生设计出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个教学设计的能手。作为专任教师应该多出席小学英语课堂,适当参与小学英语教师的教研活动,参加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研讨会,多读有助于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书籍,多做研究工作。

2.施行教学改革

设置“新课标解读及教学设计”课程,并在同一学期与“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平行开设。相较于教学基本技能,领会新课程标准并设计优秀的教学案例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挑战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课课时应该大于理论课课时。增加学生实践的时间,并通过(1)教师点评学生的一次次设计作业,学生修改完善作业;(2)教师在课堂上分析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并与学生设计案例相比较,分析好与不好的理论依据;(3)在技能课上展演学生较优秀的教学设计,并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4)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小组内合作设计教学等等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5)教师的教学内容模块化,每一模块内教学要求具体化,程序化,使学生的操作行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从目前情况看学生的钻研精神不够,而且依赖心较强。主要表现在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情况较差,让写一份教案。虽已将格式规范,但学生仍然任意写来,字号,格式全不对,更别提内容了。学生不是不会做,而是根本没打算认真做。他们没有钻研教材,没有钻研课程标准,没体现“认真”二字。提高考核标准,提高平时成绩比率,让学生真正重视这门课程。给学生创造见习机会,使他们得到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的指导并有机会

接触到小学学生,以便得到感性体验。

教学设计能力是师范专业学生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是评价毕业生合格与否的一项标准。学校应该重视教育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专业课任课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一敏,胡惠闵,秦贤.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透视与导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01.

篇10

有人笑谈:语文教师上课时是知道要“去哪里”的,只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学生现在“在哪里”。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非但不是“零起点”,而且是起点各异。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犹如处于阅读之旅的始发站,教师很有必要对出行的人员及装备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1. 学生的知识起点

谁也不能否认学生是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进课堂的,虽然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但是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基本一致的。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抓住关键词“智慧”开展教学,再布置课堂作业:联系文本说说“智慧”的体现,用“智慧”一词造句。笔者看着“熟悉”的作业,不由想起之前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中“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时,关于“智慧”一词的教学也设计了类似的课堂作业:题1 ,正确书写“智慧”,至少说出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题2,用“智慧”造句。题1的设计主要考量的是“智慧”一词是该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题2的设计与四年级的“撞衫”了。两个年级课堂作业雷同的现象,说明四年级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零起点”,显然是不科学的。

2. 学生的思维起点

思维起点一般是指学习和认识新知识时已具备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它的基本形式就是判断,主要有自然起点与逻辑起点两种。关于自然起点,通俗地说便是感性思维,是关于主体的感知觉记忆与情绪的心象手段。思维的逻辑起点也是一种心象手段,是运用表象和想象对于事物的分析和把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抽象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感性思S为主,即通过具体的形象,运用语言的描述进行思维。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让学生完成“作者笔下的小艇是什么样的”与“威尼斯小艇有什么特点”两份作业,便是两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体现。前者让学生借助具体的语言,通过感知觉的参与,产生富有情绪的表达――小艇又窄又长,两头翘起,还很灵活,你看……后者基本上只能得出理性的判断:小艇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两种思维方式无所谓对错,只是作为教师很有必要考虑:小学生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有所认识,阅读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3. 学生的经验起点

我们经常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看到这样的作业:这篇课文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完成这份作业,需要对文本的主要信息进行提取,梳理要点并进行表述,具有一定的难度,并非适合所有年级的阅读教学。

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教师在新课伊始便出示课堂作业:课文围绕荷花写了

、 、 等三方面的内容。期待学生以“闻花香、看花美、联想花”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这必然导致课堂上出现少数学生应答而多数学生当“看官”的现象。假如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各自然段主要写作者在做什么?那么学生很容易读懂第一段写作者闻到荷花的清香,第二、三段写作者看到美丽的荷花,第四段写的是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在此基础上,借助课堂作业:“课文先写 ,接着写 ,最后写 。”让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经由读懂一段话,再把段意联结起来整体把握课文的学习过程,是中年段学生语言训练和经验积累的重要经历。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重视学生的经验起点来展开教学进程。

二、 定位学生的学习终点,明确学生“去哪里”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目标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制约和规定学习的进程[1]。其实,相对“在哪里”的茫然,关于“去哪里”――学习终点的问题,教师还是比较清楚的。毕竟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教师总会从字词学习、文本把握、词句理解、表达赏析等方面列出几条要求,并付诸实践。

不过教师信手从各类参考书、教案集中誊抄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段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基于学情的具体要求,大多缺乏针对性而且不具操作性,课堂作业设计也失去了准星。明确教学的终点,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要能关注学情,体现学习策略,给出检测标准,教师依标扣本设计课堂作业方能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共同走向终点,并允许个别学生拥有一定范围的弹性要求存在。

1. 明确学段的阅读目标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第三学段都提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但是第三学段进一步提出“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的要求。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要求,决定了课堂作业设计着力点的异同。如,同是写人叙事文章的内容概括教学,四年段属于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第三学段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因此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桥》的课堂作业应这样设计:题1,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老汉身上的什么事?抓住具体的语句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题2 ,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的特点,说说环境描写在烘托气氛方面的作用,并仿写一段话。教师熟识学段目标,才不至于提出低于或高于学段目标的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规定和提示课堂作业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均有的放矢。

2. 明确课时的训练目标

学段目标是基于学段的基本要求,相对宏观一些,课时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引领教学和检测学生是否到达终点的评判标准。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猫》一课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解作者笔下猫的性格,并用关联词说说它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堂作业设计如下:课文第一自然段从______、______、 ______ 三方面写出了猫的性格______。主要体现在它既______又______;既______又______。虽然______但是______;虽然______但是______。表达作者______的情感。

学生当堂答题,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反观自己的教学,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帮助所有学生最终到达终点。

3. 保证必要的弹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科学,还应体现在能否促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比如新课中的生字,有的学生课前已熟识,有的学生连字音都不能正确拼读。基于学生起点的教学,教师应把听写排进课堂作业,用时2~3分钟进行6~8个生字的听写,随后同桌用1~2分钟迅速批阅。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教师重点展开易错、难懂字词的教学,然后让听写有误的学生订正誊抄;达到正确书写和理解的学生,自由选择用其中的词语口头编故事或写句子。学生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教师考虑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目标允许弹性存在,以期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那么所有的学生都能到达终点,教师还会欣喜地发现有不少学生还取得了“破纪录”的高水平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