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0 05:02: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效复习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什么事有了计划就容易取得好结果,反之则不然。有良好的复习计划能使我们的复习有明确的方向,避免盲目性,使复习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2013届的高考备战已经开始,为增强高三政治复习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提高政治复习的效率,特制订如下复习计划。
一、一轮复习扎扎实实,夯实基础
时间安排:2012年7月—2013年2月上旬。
主要目的:牢固掌握考试范围内的每个考点,做到考点问题化、系统化、清晰化,夯实学科基础。
具体可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以2012年的《考试大纲》为线索,以教材为依据,按考点逐个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一方面抓单个考点的复习,注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抓知识的形成过程,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在讲价格这个考点时,一方面要把影响价格的各种因素都讲清,另一方面要在讲清价格变动的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稳定物价的措施,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第二,进行梯级训练。所谓梯级训练就是将练习题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课时为单位的基础知识测试和基本能力训练;第二种是以单元为单位的综合训练;第三种是完成对应的近两年的高考题。
第三,整理复习提纲。每个模块复习中要按考点整理一轮复习提纲,提纲内容是把每个模块的每个考点问题化、层次化,并对问题进行解答,整理好之后每人一份,这样会方便学生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二、二轮复习全面提升学科能力,掌握解题方法
时间安排:2013年2月下旬—2013年5月上旬。
主要目的:提高应用能力,掌握解题方法。
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复习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与第一轮把基础知识作为重点的复习不同,二轮复习更加重视知识网络的梳理,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如果说一轮复习更加强调重点中的两点,那么,二轮复习则是更加强调两点之中的重点;所以这轮复习要抓住重要主干知识,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要把每个专题中重要的特别是与热点有关的主干知识再强调和复习。而知识的整合可以打破考点、课、单元的限制,以某个知识点为主把相关知识串起来,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如在讲到企业的经营时可以把整本书中关于企业的做法概括一下,可以从第一单元价值规律的角度、第二单元公司经营的角度、第四单元市场经济的角度,又好又快的角度、对外开放的角度等来整理。这样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宏观把握知识。
第二,讲解典型例题,提高解题能力。讲解典型例题特别是解剖高考真题,把握命题趋势。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全面把握高考命题角度,帮助学生多方位掌握知识,同时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第三,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实际联系理论。如果说一轮复习的做法是理论联系实际,那么二轮复习的主要做法则是实际联系理论。通过对当年热点、重点和具有长效性意义问题的分析、梳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做好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工作,切实掌握主干知识和重难点知识,从而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解题技巧,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第四,总结试题特点,掌握解题规律。在高三政治备考中一定要加强解法指导,可以在平时解题中穿插解法指导,也可以单独开设解法指导课。从选择题方面看,选择题归纳为体现说明类、措施启示类、计算类、漫画类等。选择题通常会设置以下五种陷阱:1.以假乱真;2.张冠李戴;3.混淆主次;4.因果倒置;5.逆向选择。考生可根据选择题设置陷阱的特点来逐一破解。从非选择题方面看,非选择题有六类即原因依据类材料题、意义类材料题、措施类材料题、体现类材料题、启示类材料题、认识评析类材料题。不管哪类试题,从宏观上都可以采用“三步破解法”解答。第一步,逆读。即先读设问,然后带着设问中的问题读材料,边读边思考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第二步,确定知识范围。第三步,组织答案。在训练的基础上,对每一种题型进行概括总结,形成一套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的解题方法和套路。同时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把答案写下来,在教学中提高,在训练中积累。
三、三轮复习考前热身,模拟训练
时间安排:2013年5月中旬至高考前。
主要目的:巩固提高,全面提升答题能力。
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筛选高效信息,确定主攻方向。
第二,抓纲务本,回归教材。
第三,精选习题,考前热身训练。
物理教学的主体内容就是要搞好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必须以实验作引探。因为实验是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的直观性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记忆,实验的导向性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实验的可信性可以强化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一、利用投影技术,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就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仪表向学生做表演示范实验,或创设必要条件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这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思考总结,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正确结论。但是,有的演示实验观察目标个,现象细微,且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能在讲桌上进行演示。后排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这就增加了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难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利用投影器将演示现象放大,使其在银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又缩短了观察时间,从而增强了演示实验的效果。
例如,在测定物质的密度这个实验中,其实验目的就是练习使用天平,学习使用量筒,学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在这个实验中,学生第一次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和测量小金属块的体积。因此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应先教学生如何使用量筒,如何正确读数。而量筒的刻度较小,教师演示讲解,大部分学生看不清楚。这时可利用投影技术,将刻度放大,学生就容易看清。方法一:用立式投影器对圆形量筒进行投影时,会产生聚光作用,在银幕上形成一条竖直亮线,无法看清演示刻度。为了消除圆形量筒的聚光作用,可将量筒放在透明的水槽里进行投影演示。方法二:用立式投影器和专门作投影用的方形量筒。方法三:用卧式投影器和抽拉式量筒投影片(在教学生学习温度计、安培计、伏特计的正确读数时,也可用抽拉式温度计投影片,旋转式安培计、伏特计投影片进行投影演示)。
在讲“磁潮和“电流的磁潮这两节课时,磁场的概念比较抽象,条形磁铁、U形磁铁、同名磁极之间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磁感线分布以及直线电溢的磁场的磁感线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形状各不相同。传统的演示方法一股是:将玻璃板放在磁铁上面,将铁屑均匀地撒在玻璃板上,轻轻敲动玻璃板,使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平面的磁感线分布图形。因平面放置,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只好端着玻璃板走到讲台下,让一部分学生看看,这样既浪费时间,还是有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利用投影技术,则完全可以改变这一局面。将课本上所讲的几种演示情况投影到银慕上,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各种情况的磁感线分布。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磁潮的认识,使抽象的问题容易理解。
二、利用实验录像,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大多数物理实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该实验所用的仪器。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学生对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操作方法了解甚少。靠教师的演示讲解,许多学生很难一下子看得清楚,等到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时候,仍有无从下手或不得要领的感觉。因此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先观看一段所做实验的操作录像,在看实验操作录像的同时,教师利用慢放、暂停、回看等方法,向学生讲清楚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经过形象直观的开导,能够绘学生做这个实验指出一条正确的操作方法。这样必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正确地操作、观察、思考和探索。
例如,“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这个实验,这是学生第一次实际操作天平。由于实验报告中所列的“注意事项”较多,调节天平的步骤较多,学生往往对天平无从下手或者干脆就不敢动它。面对以前出现的这种情况,现在上这节实验课,就首先放一遍《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录像,让学生仔细观看,同时适时提示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在读数时,把标尺的特写镜头定格,让学生学会正确读数,教师提示每个格代表多少克,被测物体质量等于砝码总质量加标尺读数,做完实验之后如何收拾天平等问题。学生用几分钟时间看完录像之后再去动手操作,就感到做起来得心应手。
物理教学的主体内容就是要搞好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必须以实验作引探。因为实验是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的直观性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记忆,实验的导向性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实验的可信性可以强化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一、利用投影技术,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就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仪表向学生做表演示范实验,或创设必要条件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这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思考总结,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正确结论。但是,有的演示实验观察目标个,现象细微,且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能在讲桌上进行演示。后排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这就增加了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难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利用投影器将演示现象放大,使其在银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又缩短了观察时间,从而增强了演示实验的效果。
例如,在测定物质的密度这个实验中,其实验目的就是练习使用天平,学习使用量筒,学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在这个实验中,学生第一次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和测量小金属块的体积。因此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应先教学生如何使用量筒,如何正确读数。而量筒的刻度较小,教师演示讲解,大部分学生看不清楚。这时可利用投影技术,将刻度放大,学生就容易看清。方法一:用立式投影器对圆形量筒进行投影时,会产生聚光作用,在银幕上形成一条竖直亮线,无法看清演示刻度。为了消除圆形量筒的聚光作用,可将量筒放在透明的水槽里进行投影演示。方法二:用立式投影器和专门作投影用的方形量筒。方法三:用卧式投影器和抽拉式量筒投影片(在教学生学习温度计、安培计、伏特计的正确读数时,也可用抽拉式温度计投影片,旋转式安培计、伏特计投影片进行投影演示)。
在讲“磁潮和“电流的磁潮这两节课时,磁场的概念比较抽象,条形磁铁、U形磁铁、同名磁极之间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磁感线分布以及直线电溢的磁场的磁感线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形状各不相同。传统的演示方法一股是:将玻璃板放在磁铁上面,将铁屑均匀地撒在玻璃板上,轻轻敲动玻璃板,使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平面的磁感线分布图形。因平面放置,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只好端着玻璃板走到讲台下,让一部分学生看看,这样既浪费时间,还是有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利用投影技术,则完全可以改变这一局面。将课本上所讲的几种演示情况投影到银慕上,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各种情况的磁感线分布。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磁潮的认识,使抽象的问题容易理解。
二、利用实验录像,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大多数物理实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该实验所用的仪器。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学生对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操作方法了解甚少。靠教师的演示讲解,许多学生很难一下子看得清楚,等到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时候,仍有无从下手或不得要领的感觉。因此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先观看一段所做实验的操作录像,在看实验操作录像的同时,教师利用慢放、暂停、回看等方法,向学生讲清楚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经过形象直观的开导,能够绘学生做这个实验指出一条正确的操作方法。这样必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正确地操作、观察、思考和探索。
例如,“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这个实验,这是学生第一次实际操作天平。由于实验报告中所列的“注意事项”较多,调节天平的步骤较多,学生往往对天平无从下手或者干脆就不敢动它。面对以前出现的这种情况,现在上这节实验课,就首先放一遍《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录像,让学生仔细观看,同时适时提示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在读数时,把标尺的特写镜头定格,让学生学会正确读数,教师提示每个格代表多少克,被测物体质量等于砝码总质量加标尺读数,做完实验之后如何收拾天平等问题。学生用几分钟时间看完录像之后再去动手操作,就感到做起来得心应手。
关键词: 高校;光伏建筑一体化;节能环保;教学与科研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eaching and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258-02
0 引言
随着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和国内煤炭价格上调压力的增大,我国能源供应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减少传统常规能源的消耗量、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已引起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利用光伏建筑发电对于减少常规电力消耗量,降低供电高峰负荷和保护地球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是21世纪的一种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同时又是高科技在建筑中的创新应用。[1]本文通过介绍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项目,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优点、光伏建筑一体化在节能和环保方面的功能及其在高校光电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1 项目概述
该校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位于海南省海口市,北纬20°,东经110°,年平均气温23.1-24.5℃,日照平均值1750-2700小时。该项目是海口经济学院3MW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的子项目之一,是由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定纳入2012年度的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该项目是在该校的教学楼、住宿楼、图书馆、食堂、实训中心等屋面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采用多晶硅组件,共安装2660块功率为245Wp晶体硅光伏组件,总装机容量为0.6517MW。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有:太阳能光伏组件、并网逆变器、交流配电箱、电缆及电气保护单元、传输线缆及通信接口、监测和显示单元、安装支架等。
2 光伏建筑一体化的优点
从建筑学、光伏技术和经济效益方面的观点来看,光伏发电技术和建筑学相结合的光伏建筑一体化有如下优点:
①可以有效地利用建筑物屋顶和幕墙,无需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这对于土地昂贵的城市尤为重要,也可以在人口密集的闹市区安装使用。②建筑物光伏发电不需要安装任何额外的基础设施。③能有效地减少建筑损耗,实现建筑节能。④原地放电、原地用电,在一定距离内可以节省电站输送电网的投资。⑤光伏阵列一般安装在屋顶及墙的南立面上直接吸收太阳能,因此建筑物集成光伏发电系统不仅提供了电力,而且降低了墙面及屋顶的温升,从而降低了建筑物室内冷负荷。⑥建筑物光伏发电可以提供创新方式改善建筑物的外观审美。⑦建筑物光伏发电可以把电力维护、控制、其他安装和系统操作都结合在建筑物内。⑧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没有噪声、没有污染物排放、不消耗任何燃料,具有绿色环保概念,可以增加楼盘的综合品质。
3 节能环保功能
一般来说光伏系统的运行过程对环境没有任何不利的影响,因为它不产生噪声、固体垃圾或有害气体。从这方面看,光伏系统发电有利于环境保护,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同样适用。海南省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也是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作为国际旅游岛的省会海口市,是各种文化交汇处,被誉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本项目的建设对于海口市的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该项目平均每年可提供约84.72万kWh绿色电能,同比火电每年可节约标煤286.85吨,还可减少多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其中减少二氧化碳(CO2)排放745.54吨、二氧化硫(SO2)排放25.42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节能环保效益。[2]
4 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应用
太阳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矛盾日趋突出,同时表现出对人才的多方位、多层次需求。我校主要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构建了以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引领,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的建设为我校太阳能光电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4.1 教学方面 首先,该项目与课程设置相吻合,例如《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课程。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可以边教、边看、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训交替进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还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高等教育与现代企业“零距离”接轨,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3]
其次,该项目的建设为该校太阳能光电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训场所。目前,我省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建立的实训基地,技能训练低端、单一,如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等,多注重在实训室进行模拟操作,学生欠缺实际的操作经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达到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水平要求。[4]该校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的落成,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校中厂”模式,学生在老师的帮带下可以参与实际项目的施工、调试、维护与维修,这样不仅可以为项目节省投资成本,让学生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而且可以使得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很快胜任岗位工作,同时也降低了用工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再次,本项目的建设为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阶段,很多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尤其是青年教师,很难在实训教学中亲自动手示范,导致教学内容上偏重理论讲授,缺失实训教学,使得理论与实践发生严重脱节。该校光电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师从本项目的筹建开始参与,一直到投入运行以及日后的维护与维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与项目工程师探讨一些教学实训问题和专业技术难题,也可以在他们的帮助下进行实际动手训练,以此来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为以后的专业课程教学和双师型教师评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科研方面 除了教学以外,科研也是高校非常重要的一项职能。通过科研,高校教师可以很快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还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高校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设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新的科研之源,教师可以通过它去研究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科研手段去攻破相应的技术难题,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也能为太阳能光电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5 结语
总之,在高校建设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不但能够节能环保,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充分利用高校的建筑资源和技术资源,很好的推动了新世纪环保建筑的发展,同时也为高校光伏专业和建筑专业的师生创造了一块教学和学习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杨洪兴,周伟.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与应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信息支持
个性化信息服务也称定制服务,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的特定服务,即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或通过对用户个性、习惯的分析而主动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务[1]。
目前,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所需的支持技术已基本成熟。基于这些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可以逐步实现“用户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即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
1 推送技术与个性化信息服务[2]
简单地说,信息推送技术就是把信息自动送到用户面前的技术,即实现“信息找用户”。信息推送具有的优点是:及时性好,信源及时地向用户推送不断更新的动态信息;对用户要求低,普遍适用于广大公众,不要求用户有专门的技术;信息用户主动选择主题,被动接受信息。以推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形成了早期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基本框架。目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推送类型有:频道式推送、邮件式推送、网页式样推送。
推送技术是在网络环境下,新兴的高效获取信息的基本手段和方式。然而,由于信息用户对于信息获取的要求差异性很大,网络信息种类繁多数里倍增,需要依靠智能技术的发展来提高作用。
2 基于RSS技术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技术[3]
RSS表示“丰富站点摘要(Rich Site Summary)",是把索引与的动态内容相连接,并提供了组织单个信息与集合信息的有效结构。在网络时代,RSS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成为个性化信息获取的重要方式。RSS是聚合,将不同网站上的消息聚合到一起,提供给用户选择,而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定制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大大减少了逐个浏览所需要耗费的时间。
对于用户而言,用RSS订阅信息与收取邮件一样简单,用户通过RSS,从网站上获取最新的文章标题、内容提要及全文链接等基本信息(Feeds),并据此进行可取舍的有针对性的快速阅读。RSS的目的是为了给Web上不同端点间提供一种内容交换的机制,RSS技术标准本身就是为这种内容交换而定义的一套规范。因此,Web端点需要要交换的信息首先要满足XML标准的输出格式才能被用户接受。
基于RSS技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机制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信息者需要生成RSS文档。即在一个RSS提要(Feeds)的分发过程中,需根据RSS定义的方式将信息的提要输出到一个标准的XML文件中,该文件在Web上要由一个惟一确定的地址来标识。用户端在得知该XML文件的地址后,将其导入RSS阅读器,作为监测地址。
其次,需要建立RSS主题聚合。RSS聚合是指,利用RSS将互联网上很多不同源的信息以Feeds订阅的方式集中到同一点,“聚合”的优点非常突出,信息用户无需浏览上百个网站,并在每个网站上都花费时间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使用RSS技术则只需到自己订阅的聚合门户更新扫描一次即可,作为信息获取者的个人用户与信息源的整体之间距离极小。利用RSS阅读器进行浏览和阅读的方式,使得建立基于用户的个人信息门户成为可能。由于采用聚合阅读模式,RSS用户进行Web浏览的入口将从以往集中提供信息服务的门户网站改为提供在线RSS订阅服务的内容聚合网站,或者以定义过聚合的RSS阅读器作为阅读入口。如此一来,不仅仅降低了信息用户获取信息的时间,也大大减少了网络传输数据的流量,增加了传输的效率。由于很多网站不断更新内容,当用户需要不同网站对某一主题的报道时就必须时刻关注这些网站的变化。许多门户网站和内容提供商、新闻媒体机构开始朝“聚合”发展,即通过RSS的标准将某一主题的最近更新的内容传送给用户。在传统浏览方式中,用户需要进入导航站点,然后一层层的打开页面才能浏览到信息。而RSS阅读方式,则通过提供信息的外部描述给用户,由用户自由选择,只需通过RSS阅读软件访问RSS聚合站点,便可以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及时更新的信息。
第三是扫描更新。RSS阅读器将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频率对所监测的RSS地址进行扫描,查看目标XML文件是否有变动.一旦发现该文件被改动过,就将该XML文件自动下载到本地。被监测的XML文件(RSS地址)中保存着标准RSS格式的提要(Feeds)信息,这些信息用不同的标签来标注。Feeds包含的主要信息有频道名称(用channel来标识)、标题(title)、链接地址(link)、内容摘要(description),语言(language)、时间(Pub Date)、作者(author)、分类(category)等十多种预定义的标记。
用户接收到Feeds后,就能在RSS阅读器中看到所有最新文章的标题和每篇文章的内容摘要、以及可链接到全文的网页地址供用户选择。假如用户通过对文章标题和内容摘要的浏览产生了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就可以通过Feeds中提供的链接直接找到文章的全文进行详细阅读,极大的增强了用户信息的个性化程度。
3 智能搜索引擎技术与个性化信息服务[4]
智能搜索引擎具有高度的智能化功能和突出的个性化服务优势,它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的构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智能搜索引擎内部由语义理解、访问登记、智能过滤、指令组织、页面定制、信息加工和兴趣识别七大功能模块构成。依赖这些功能模块的运作,智能搜索引擎以良好的自然语言理解、知识逻辑推理能力,来判断、分析和处理用户的各种信息行为,发挥着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作用;从知识(或概念)面域上同时匹配处理基于关键词的精确检索模式和基于自然语词的非规范表达式,给用户提供检索问题的精确答案以及相关资料,使用户获得较高的检全率和检准率。
3.1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智能搜索引擎的技术改进
目前,智能搜索引擎技术在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许多不足。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搜索等IT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研究,这一技术要满足个性化服务要求,可作如下几点改进。
3.1.1 提高对知识本体论层面的分析与判断能力知识的语义逻辑包括语言层面、本体论层面和常识层面。智能搜索引擎对知识的语言层面、常识层面的语义理解较为准确、全面,而对于本体论层面的判断则显得较为薄弱。因此,需改善知识本体论层面的处理功能,提高对知识概念之间复杂语义关系的分析能力。
3.1.2 增设知识库的动态监视和动态更新反应功能
这种反应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智能搜索引擎对知识库搜索的主动性与实时性,完善用户需求的动态跟踪与知识即时推荐服务机制,不断适应“知识树”生长和知识点扩增的需要。
3.1.3 强化智能搜索引擎的目标知识搜索功能
元知识作为关于知识的知识,是对领域知识的提炼和抽象,将其机理应用于智能搜索引擎,可较大程度地提高对于数字图书馆知识库的搜索效率,特别是在检准率方面。
3.1.4 开辟范围更广、类型更多的知识检索途径
从布尔逻辑检索、全文检索、图像检索到跨知识库检索、跨媒体检索,力争全面、完善地应用各种最新的信息检索技术成果,开辟智能搜索引擎的各种检索途径。随着数字资源的快速增长和网络信息的海量增加,搜索引擎暴露的不足日益明显,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而作为新一代信息检索工具,智能搜索引擎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则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 过仕明,刘岩芳.基于过程管理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情报科学, 2010,28(3):364-367.
[2] 刘冬梅,刘彦庆.利用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推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0 (2):088-091.
[3] 王春霞. Web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初探[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7):17-18.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78-02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要求具体的工作能够细化和量化到每一个细节之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使用,使得高校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国库集中管理,降低了高校资金的自。要求高校发生的收入和支出要严格按照部门的预算执行,对高校的预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高校的预算编制做到具体准确、科学细化,提高预算的执行力。
一、国库集中支付与高校预算精细化概述
国库集中支付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要求预算单位的所有财政性收入直接收入国库单一账户,所有财政性支出均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提供者,实现“集中收入,集中支出”的制度。根据支出项目和流程的不同,国库集中支付有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
高校预算精细化是指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使高校的财务预算涵盖高校的任何部门和工作内容,一方面,利于高校的管理者根据学校资金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战略计划;另一方面通过精细化的预算,有效降低各个工作环节中的资金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国库集中支付的高校预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1.应解缴入国库的预算收入不够细化明确。理论上来说,高校的资源都是国有的,一切利用高校资源提供有偿服务的行为都应当纳入非税管理的范围。然而,由于高校越来越多的业务进行市场化运作,高校发生的经济业务也变得复杂,高校非政非企的模糊性质使得收入的性质难以明确区分。例如,较为常见的高校校内计算机中心上网的收入,高校的计算机中心,除了日常的教学外,还对外自主提供给校内学生的上网,并按小时收取上网费用。对于这部分收入,理应缴纳营业税,但由于又是高校国有资产,并没有进行营业税的纳税申报。实际运作中,高校为了扩大资金的自主使用权,并没有将其作为非税收入解缴国库。
2.预算支出不细化难以满足集中支付的要求。国库集中支付要求所有的支出都必须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支出进行,将授权支付和直接支付的每项明细支出都纳入预算。高校在编制校内预算时往往只能看到某部门某项目的支出总数,无法看到具体的明细支出,也就无法控制预算的支出。
3.具体财务人员对国库支付缺乏了解。财务记账人员计入收入的口径不一致,对于同一项收入,有的计入应缴财政的非税专户,有的计入其他收入,造成国库解缴时的困难。对于日常报销的支出,具体的财务记账人员由于对预算支出明细和国库具体项目不了解,在选择国库支出项目时过于随意,出现支出不符合具体项目要求而被国库支付局退回的现象。
4.预算编制时间不够灵活。国库集中支付要求高校的收入和支出严格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在高校的实际运行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高校在上一年度末编制下一年度的部门预算时,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等还没有完全确定,与预算批复不能完全吻合。
三、国库集中支付的高校预算收入精细化的思路
高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相对于预算的支出,高校往往忽视对预算收入的管理,没能积极探索高校的创收,却过分集中于支出项目,以更多地争取财政的支持,认为预算的编制就是要尽可能地将钱花完。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丧失了更多的资金的自,做好高校预算收入的统一管理和细分,对高校资金的及时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非税收入全部解缴国库。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增长,使得高校快速发展,高校的收入来源日趋复杂,由之前的单纯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以及从其他政府机构或机构取得的各类补助作为唯一的收入,上升到具有学费收入、住宿费收入、各种培训费收入、捐赠收入等多种收入形式。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从非税收入的定义可见,高校的学费、住宿费、培训费等均属于非税收入的范畴,且高校的大多数收费行为都属于非税收入管辖的上缴范围。
2.做好高校非税收入的界定。高校非税收入作为政府非税收入的一部分,根据政府非税收入的定义,主要包括学费、住宿费、培训费、考试报名费等行政事业收费以及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等。高校的非税收入进入“应缴财政专户”,国库根据高校上缴的金额,一次或分次将高校上缴的学费、住宿费等返还给高校;从国库或财政专户核准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收入和部分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的资金,高校要将其计入教育事业收入。此外,收到返还时,还要同当时的上缴数进行核对,编制预算时的收入确认不准确,年终国库同高校进行收入对账时,容易花费大量时间,影响高校的财务决算。
国库在向高校预算单位进行资金的下拨时,通常会分为发展性项目和日常管理项目。日常维持管理项目的资金是根据编制的部门预算自动下达,发展性项目则需要高校通过预算信息系统,根据预算,进行用款计划的申报。而高校资金的下达有时候与高校资金的上缴在时间和金额上存在一定的匹配,预算收入的编制不准确,收入上缴不及时,都会影响高校资金的使用。
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无论从试题的形式上看,还是从试题的数量、难度上分析,都没有超出中学化学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是有法可寻的。那么怎样做好高三的化学复习呢?采用何种手段来提高复习效率呢?笔者认为,掌握基础知识还是最为重要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笔者就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三点做法。
一、立足课本,强化基础知识,夯实双基
中学化学知识主要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高考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占的比重较大,应重点掌握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四同”概念、各种式(电子式、结构简式、离子方程式等)、化学反应类型等化学基本概念以及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与盐类水解等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所占的比重在提高,复习整理时,应把握两点:一是“结构—性质—用途—存在与制备”的主线,二是抓住常见的元素C、N、S、Cl、Na、Mg、Al、Fe的单质与化合物。同时无机化学中的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推断题、有机物信息题等都是近年乃至今后高考命题的重点、热点和焦点。如果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在综合知识的应用中,就显得反应迟钝、盲目,无从下手了,所以该记忆的一定要达到熟练记忆的程度,该理解的一定要达到深刻理解的程度,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注重整合实验知识的复习和技能的培养
化学实验已成为历年高考题的重头戏,也是高考拉开分数的主要战场,更是目前复习的难点。高考实验题有一定综合性,只是把教材基本实验进行简单综合,一般都是基本实验。所以掌握必要的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尤为重要。笔者在复习教学中,注意从以下两方面发挥实验启发学生的作用:一方面,对于学生已往观察过或自己动手做过的多数实验,主要唤起学生对这些实验现象的回忆,引导他们从实验事实出发思考若干个“为什么”,达到探究实验的现象的本质,归纳化学变化的规律,导出有关理论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虽然观察过但容易混淆的实验事实,进行必要的再现,这种再现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而应当把操作和观察跟分析探究结合起来,启发学生透过现象澄清混淆点,理解其内涵。如CO2能灭火,但镁、钠等金属着火时不能用CO2灭火,笔者就增加了镁与CO2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注重实验与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参加实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到水氢时,可在班级中分组引导做鉴别软水和硬水的趣味实验,并且对各组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总结,交流成功的经验,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自己的价值,满足了自己求知的欲望,效果当然要好了。再如,在讲了溶液的酸碱度之后,鼓励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测定生活中一些常见溶液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如何去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然后引导学生用吸滤瓶、小试管、浓碳酸钠溶液、浓盐酸溶液等仪器及试剂设计实验来熄灭洒精灯火焰,由此提出并解决一个问题,即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通过如此种种,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问题设计,注重知识整合能力培养
进行复习课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搞好课堂综合启发问题的设计,这是由复习课的功能所决定的。笔者认为理想的化学复习课,尤其是准备高考的复习课,至少应当显示以下三方面的功能:第一是归纳提炼功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过去所学分散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类,比较抽象,提炼规律,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第二是综合运用功能——教师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运用于解决比授新课时综合性更大更复杂的化学实际问题。第三是能力训练功能——在归纳提炼和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过程,强化各种能力。对于—般的化学复习课,前一种功能较为明显,而对于旨在指导学生准备高考的化学复习课,后两种功能更为突出。因此,教师准备复习课,必须在如何引导学生、开发他们的能力上下功夫,把综合启发的设计放在关键的位置上。
怎样才能做好化学复习课的综合设计呢?首先要设计复习的导入,即通过一个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架通所要复习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设计复习的主体内容,特别是在剖析重点、突破难点、提炼规律的进程中,应当提出什么启发性的问题调遣学生“参加战斗”,以便通过这些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阶梯式”的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自己找出规律,形成认知的构架,实现化学理论的升华。三是设计通过什么手段和典型性、运用性的问题,指引学生运用,以巩固和扩充复习的“战果”,从而达到促使学生在认知迁移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掌握解题规律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综合设计的备课工作越认真,启发性问题设计越合理,课堂复习效果就越理想。
总之,高考的化学复习教学应以复习基础为本,兼以搞好实验复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处处注意启发学生,重视培养他们的解题思维能力,复习效果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一、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概念
地方性高校常常是指由省级或省级以下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并由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或由省辖市(地、州)管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为主的高等院校。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内涵的界定是长期以来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理论研究的一个难题。研究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内容首先应该准确界定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内涵与内容。一般来说,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泛指地方性高校为社会服务所进行的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在内的所有职能,而狭义的仅指地方性高校除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以外,依托其教学、科研、人才、信息和资源等优势,以满足当地社会直接的、现实的需要为目的,经常性地、有计划地直接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并解决现实问题,包括承担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界委托技术开发项目、各种信息咨询工作与社会服务等等。狭义的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成为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重点,重点强调地方性高校为社会作出更为直接的服务贡献,具有其独特意义,发挥知识、人才、资源更大价值的意义——高等学校的知识、人才、资源在满足高校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可以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是指评价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直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的充分程度,重点在于评价地方性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强弱和对社会贡献力的大小,是衡量地方性高校办学水平、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尺度。地方性高校维持其存在合理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特征
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不仅具有一般高校社会服务的普通特征,而且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因此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具有其特殊性。
1.社会性
地方性高校发展受到社会制约,尤其是当地社会经济的制约,因此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要以满足当地社会现实需要为目的。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往往会带来一定收益,但其基本属性是社会效益,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主要是对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中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2.广泛性
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最初以满足当地现实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扩展到为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提供各种类型的社会服务。不同类型的地方性高校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其社会服务内容和形式会有所不同,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同样具有广泛性,应该包括对政治服务、经济服务和文化服务等社会服务绩效进行评价。
3.地域性
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主要是地方性高校利用学校特殊的条件和优势,在区域社会中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种活动,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等方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人才培养上,地方性高校主要是为所在地区培养(培训)人才,生源大部分来源于本地,大部分毕业生去向也在本地。地方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也主要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与地方联系密切。在科技开发、科技服务上,地方性高校根据自身优势,深入研究,着力解决本地区工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基于此,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4.多样性
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是面向地方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需求内容是多样性的,需求层次也是多样性的,这就决定了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的多样性。地方性高校在教学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方面,都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形式。地方对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地方性高校不仅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而且还要提高本地区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提供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到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举,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从个体意义上来说,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社会服务地域范围、内容和形式上可能有所差别。总之,当今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发展变化主要特点表现在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日趋多样化:开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建立高校—企业联合研究中心;通过鉴定科研合同承担校外政府和企业事业科研项目、高校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相互支持;提供各种咨询;兴办合资企业;向社会开放图书馆、实验室、教室设施;等等。由于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的多样性,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同样具有多样性特征。 转贴于 三、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原则
由于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本身的特点,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工作应该遵循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质与量相结合、评价与建设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原则,逐步建立并完善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和机制。
1.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原则
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目的是准确度量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大小,促进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的完善、发展与提升。现在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和规范,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活动向纵深发展还缺少必要的条件,加强地方性高校服务社会绩效评价工作,需要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对评价目的有一致的认识。自评是自我诊断、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过程,他评则是通过他人和外在的比较、鼓励和导向,遵循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原则,促进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日趋完善。
2.质与量相结合原则
量能反映一定的质,而量是质的基础,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工作要想达到质和量的统一,在考虑量的同时,还要注重质的提高。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校每年出了不少科技成果、论文专著,总量上来讲是提高不少,但真正能结合社会,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成果不多,最后也只有束之高阁;社会服务内容丰富但不扎实细致;高校物质资源不少,但社会利用率不高;等等。
3.评价与建设相结合原则
评价是自我建设的过程,更是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严格有效的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准确度量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发挥的重要因素,提出提升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的合理化建议,达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目的。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在地方性高校服务社会绩效评价中,评价指标要尽可能地量化,要以定量评价指标为主。有一些特征、属性具有明确的数量概念,则需要进行定量评价;另外一些特征、属性则不具有明确的数量,而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则需要定性评价;利用专家咨询来确定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建立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四、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289-05
引言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工作绩效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办学绩效,而对辅导员进行绩效管理是保证和提高其绩效水平的一个有力措施,是促进高校教育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 [1]。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准确反映辅导员素质,验证辅导员能力与实际岗位要求间差距的关键与难点。由于现实的考核较多是以人为主,做到完全公平、客观的评估很难,因此,积极探索制度化、标准化、并力求客观公正的辅导员考核要素模型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构建原则
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是构建指标体系的关键性环节,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首先探求其设计原则,然后通过实证研究予以把握。
(一)目标一致性原则
目标一致性,即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被考核对象的战略目标、绩效考核的目的三者之间的一致(如下图所示):
首先,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目的就是引导、帮助被考核对象实现其战略目标以及检验其他战略目标实现的程度。因此,设定和选择绩效考核指标时,应从高校辅导员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战略目标来设定和选择绩效考核指标。其次,在辅导员绩效考核过程中,如果考核是为了提升高校辅导员管理水平,那么指标的选择就应该从分析和透视辅导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如果考核是为了对比不同学院或专业的绩效差异,就应该甄选具有可比性的指标;如果考核是为薪酬管理或岗位提升提供依据,那么考核指标应以辅导员的业绩为重点。
(二)可测性原则
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的可测性主要包括绩效考核指标本身的可测性和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现实可行性 [2]。首先,绩效考核指标本身具有可测性是指考核指标可用操作化的语言定义,所规定的内容可以运用现有的工具测量获得明确结论,如问卷测量考核对象等。不能量化的指标,定性描述也应该具有直接可测性,不具有直接可测性的内容,应通过可测的间接指标来测量。其次,绩效考核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现实可行性。一是能否获取充足的相关信息。如果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不畅通,不能获取充足的相关信息,不管考核指标再好,也不能有效实现。二是考核主体能不能作出相应的考核。如果指标很理想,但找不到具有相关素质的考核主体对该指标作出正确的考核判断,这种指标也不具有可测性。
(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要求指标内指标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的数量和质量要求 [3]。它要求指标体系不遗漏任何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各项指标的相互配合能够全面、系统地体现高校辅导员绩效水平。其次,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之间,在其含义、计算方法、计算时间和空间范围等方面,要相互衔接,综合、系统地反映辅导员绩效考核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最后,指标体系要有统一性,就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外部的关系来说,必须与其相对应的计划指标等具有统一性。
(四)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对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作出三方面的规定性。一是指标要有针对性。根据辅导员绩效目标来设定绩效考核指标,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考核指标要合理。要根据需要与可能设定指标,使指标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同时,指标要有一定的高度,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提高绩效。三是考核指标要有可操作性。能够量化的指标要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指标,要尽量使用如“优”、“良”、“一般”、“较差”、“差”等多阶段标准。
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权变因子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权变因子是指影响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诸种因素的总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过程是一个受环境和诸多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的系统。系统权变管理理论认为,这些影响因素,即权变因子的存在要求不同的考核对象必须有不同属性的指标权重与之相匹配 [4]。
(一)权变因子产生的方法
1.程序与方法
(1)程序。根据考核指标结构构建的一般原则要求,本指标设计的分析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了高校辅导员考核指标结构的构想,即考核要素及其所属指标,并为调查问卷内容的确立提供素材;第二步,将第一步初定的考核要素包含的绩效考核指标,编成半开放式的调查问卷;第三步,在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审查整理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对全部数据进行处理,再根据因子分析对初定考核指标进行筛选和优化组合,完成指标的设计。
(2)抽样方法。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5份,全部为有效答卷,有效率达97%,其人员主体来自重庆10所高校。有效答卷人员构成:25岁以下95人;25~35岁270人;35岁以上120人;文科类辅导员:95人、工科科类辅导员275人、理科类辅导员115人。从年龄结构和专业类别上来看已达到了调查的预计标准,进而使绩效指标设计的目的和依据得以保证。
(3) 统计方法。统计分组。本研究的统计分组标志为,按答卷对象的类属分为: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按答卷对象的职务分为:文、理、工科类辅导员;按答卷对象的年龄可以分为:25岁以下;25~35岁;35岁以上。
统计分析。两组被试答卷平均分差异的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三组被试答卷平均分差异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取P=0.05,对体系构建指标的筛选与优化,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2.结果分析与结论
F检验结果显示:“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在21个指标必要性程度上的认识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文、理、工科类辅导员在21个指标必要性程度上的认识差异也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因此,我们可以将样本对21个指标的评判结果,作为构想优化指标结构的数据资料。
表1 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从表1可见,当我们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数为所抽取的公因子时,则K=5,这5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73.699,即所提供的信息量达到74%,进而实现了简化考核指标的目的。从表2显示的结果看,每一个公因子只有少数几个考核指标因子载荷量较大,即分类比较集中。这样,就可以找出每一个公因子的载荷量较大的考核指标的特征。
在第1个因子上载荷量较大的指标有X1思想政治修养、X5事业心、X10原则性、X9人格品质。由于这个指标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故命名为“政治素质”即德。在第2个因子上载荷量较大的指标有X13凝聚力、X3创新能力、X11管理学生能力、X2决策能力。由于这个指标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组织领导能力,故命名为“组织领导能力”即能。在第3个因子上载荷量较大的指标有X6工作热情、X15出勤率、X16精力投入。由于这个指标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工作作风,故命名为“工作作风”即勤。在第4个因子上载荷量较大的指标有X14学风建设成效、X17科研成果、X18管理工作完成效果。由于这个指标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工作实绩,故命名为“工作实绩”即绩。在第5个因子上载荷量较大的指标有X20任人唯贤、X21遵守财政。由于这个指标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廉洁自律,故命名为“廉洁自律”即廉。
需要指出的是,X4责任心(在公因子1、3的负荷分别是0.554,0.572)、X7综合表现(在公因子1、2的负荷分别是0.300,0.282)、X8人员素质(在公因子3、4的负荷分别是0.432,0.454)、X12健康状况(在公因子2、3的负荷分别是0.227,0.231)、X1务公开(在公因子3、4的负荷分别是0.453,0.467)4个指标在两个因子的负荷比较接近,无法将其归为任何一类,故舍去。
5个公因子的名称及其包括的考核指标见表3。这5个公因子所包含的指标成分,因其有效性达到74%,故可以替代原来由21个考核指标组成的构想结构。这样不仅简化了考核指标的数量,提高了考核的功能,同时也为下一步考核指标体系的优化建设和指标权重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二)权变因子的权重
绩效考核指标是一个多维系统,各项指标对考核结果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该指标在整体考核中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就是对各个指标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 [5]。本研究采用权值因子分析法,即考核者对所有绩效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确定相对重要程度,并将结果填写到权值因子判断表,统计结果并将结果折算成权重,(如表4,下页表5、表6、表7、表8、表9所示)。
(三)高校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表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中指标分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笔者根据调查分析、访谈论证和前面对因子权重的研究确定了高校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表。该表用于考核时,须由高校视本校实际情况专门研究确定。
结语
本文构建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还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进一步分析。具体实施绩效考核,以下方面不容忽视:第一,要获得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被考核者对考核评价多持一种防御的态度,实施新的考核体系更容易受到怀疑,获得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将利于考核的顺利进行。第二,要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提高考核各方人员对绩效考核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建立相互信任。第三,要尽可能使全体参加考核的人员都参与其中。全员参与更有助于共同推进考核评价工作,达到考核的预期目标。第四,在实施中应确保测评者的匿名性,以消除顾虑(主要是同事和学生),保证结果的客观、真实。
参考文献:
[1]李红卫.徐时红.绩效考核的方法及关键绩效指标的确定[J].经济师,2002,(5):152.
[2]盛运华,赵宏中.绩效管理作用及绩效考核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2):92-94.
[3]陈瑞三,胡立男.谈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创新[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2-115.
[4]张革,李岱松.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3):75-77.
[5]王萍.考核与绩效管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7.
College Counselors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ZHAO Yu
网络化、自动化以及信息化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众多信息大量、高度的深入到工作、生活以及学习中,如果高校图书馆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手机平台服务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能够促进高校图书馆逐渐的向信息化建设方向前进,利用手机平台的便利性,通过手机平台随时、随地为学生推送各种信息,能够更加针对性、有效性的加快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文章针对手机平台服务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化作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手机平台服务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应用优势分析
(1)普及率高。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的主要对象为学生与教师,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超过90%,教师手机拥有率更是高达100%,如此高的手机拥有率,为手机平台服务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提供了便利。
(2)可靠性高。随着手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能够向手机拥有者进行群发、自动发送、定时发送各种信息的功能,即使接收方由于关机、信号、网络等问题,不能够接收到发送的信息,也能够将各种信息自动保存,当网络、信号良好或者用户开机之后,能够接收相应的信息,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
(3)服务费用低。各通信运营商的短信费用、流量费用等都相对较低,并且读者还可以选择按月收取固定费用,短信无限发送,各种流量套餐,花费少量的金钱,能够获得各种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也能够承受。
(4)灵活方便。手机小巧、轻便,作为移动通信工具,可以随身携带,并且接收和发送信息、查阅资料等都不受设备、空间以及时间的影响,只有读者需求,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
二、手机平台服务的功能分析
(1)读者调查。通过手机平台能够进行读者对图书馆服务方面的意见、满意程度等,并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的参考。
(2)新刊、新书推荐。图书馆利用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创建主页,为读者们提供众多期刊、图书,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并且当图书馆主页增加期刊和书籍时,通过手机平台向读者发出提醒,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购相应的书籍和期刊。
(3)图书过期、催还通知。当读者所借图书、刊物过期之前,设定提醒读者还书的天数,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提醒读者还书。为了保证读者归还正确的书籍,通知信息内容应该包括催还书籍名称、应还日期等。如果超过既定期限依然没有归还图书,则向读者发送罚款通知。
(4)预约文献、图书、期刊到馆通知。读者通过手机平台向图书馆发送预约文献、图书以及期刊的信息,当文献、图书以及期刊到馆之后,则向所需要读者发送通知,告知读者及时借阅,以此尽可能的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
(5)搜索服务。当读者需要某图书时,通过手机平台的搜索服务功能,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器进行检索,并将检索结果发送给读者,为读者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
(6)咨询服务。手机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和学生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创建咨询平台,利用各种手机业务开展各种咨询服务,读者将自己的问题、需求等以短信、邮件等方式发送到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心,既可以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回答读者的问题,也可以对常见问题设置统一、标准的答案发送给读者。
三、加强手机平台服务的有效策略
(1)创建移动服务数字图书馆。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得服务与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移动互联网创建移动服务数字图书馆,能够为读者提供“短信+WAP网站”服务,读者通过手机登录移动数字图书馆,能够享受新书推送、预约、借还、查询以及阅读等众多服务,并且许多高校创建的移动服务数字图书馆还为读者提供了与RFID相关的移动服务、个性化信息推送、电子期刊等服务。同时,随着高校WIFI覆盖面积的增加,4G技术的逐渐发展和成熟,通过手机平台获取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读者数量不断的增加,移动服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之一。
(2)图书馆微博。现阶段,高校教师和学生获得信息、新闻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看电视、电脑客户端等,逐渐的开始利用智能手机,以“刷微博”的形式获取信息。因此,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必须认识到微博的重要性,开通专门的高效图书馆微博,通过微博平台为读者提供读者书评、馆内新闻、新书推荐、视频、图片等,这样更能够贴近读者的生活,吸引更多读者的眼光。
(3)创建图书馆微信群。我国已经成为亚洲地区微信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高校图书馆应该创建专门的图书馆微信群,为读者提供各种图书或者优美的片段,同时,还应该重视和读者的互动,让所有的读者都分享自己的东西。同时,这样还能够激发读者到图书馆借书,以便于自己分享的东西能够获得更多人的青睐。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微信群向图书馆推荐好的书籍,图书馆根据读者的需求采购更加贴近读者的书籍,对图书馆的资源结构进行优化和完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手机平台作为实现高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手机平台服务的应用优势,充分的利用手机平台服务的各项功能,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不断的加快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程,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力,周秋霞.基于手机短信平台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