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8 00:11: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乡镇农业工作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完成任务基本情况
今年我乡马铃薯种植任务5000亩,其中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任务为3500亩,专用薯生产任务1500亩,全乡共落实完成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面积3528亩,其中直岔片1084亩(直岔462亩、南冲306亩、黑沟316亩),沟片972亩(石沟245亩、茶树沟293亩、沟434亩),煤场片1243亩(窑洞湾513亩、寺掌329亩、煤场401亩),龙沟片229亩。落实完成专用薯生产1500亩。其中窑洞湾村600亩,煤场村200亩,石沟村200亩,龙沟村500亩。完成任务的100%。建成优质牧草生产基地15000亩。其中:龙沟2000亩、南冲1800亩,直岔1500亩,黑沟1600亩、石沟1600亩、沟1000亩、茶树沟1000亩、煤场1700亩、窑洞湾1300亩、寺掌1500亩。主栽品种为燕麦永久444、绿麦等。完成任务的100%。
农用物资使用情况
今年全乡共调运地膜18.7吨,其中:调运县上分配地膜15.7吨,乡政府自己调运3吨。调运马铃薯良种青薯三号500吨,调运机械起垄机2台,畜力起垄机15台,自行定做马铃薯点播器150个。全乡共用各类化肥380吨,农药11吨。
新品种、新技术及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1)小麦“3414”试验及肥效简单对比试验一项次,落实在石沟村;试验数据已报业务部门。
(2)落实旱地小麦新品种示范三项次,三个品种。分别是:西旱一号44亩,平均亩产为175.5公斤;西旱二号21亩,平均亩产183.5公斤;三号9亩,平均亩产为157.5公斤,落实在沟村。
(3)落实小麦新品种青春40示范一项次20亩,平均亩产290公斤,主要落实在沟村。
(4)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示范500亩,落实在窑洞湾村。
(5)脱毒马铃薯综合技术示范200亩;落实在煤场村,示范品种主要为青薯三号、大西洋。其中青薯三号平均亩产976公斤,大西洋平均亩产712公斤。
(6)油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100亩,各村实施。小麦条锈病连片防治示范100亩,石沟村实施。
(7)平衡施肥技术10000亩,在各村实施。
(8)日光温室重点推广的八项实用技术。一是耕层活土还原及土壤改良技术;二是育苗技术;三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四是全膜覆盖及膜下暗灌技术;五是温室内光照、温度、湿度控制技术;六是节水灌溉技术;七是病虫害防治技术;八是安全使用农药技术。在直岔、黑沟、石沟、沟、茶树沟、煤场等村实施。
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工作
按照“沿路沿线、集中连片、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原则,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3个,分别是:1、直岔—南冲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连片示范点一个,面积1084亩,通过测产,在此点上马铃薯平均亩产878公斤,最低亩产为543公斤,最高产为1214公斤,较露地种植平均亩产246公斤;2、窑洞湾—煤场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连片示范点一个,面积1243亩,在此点上马铃薯平均亩产987公斤,最低亩产为374公斤,最高产为1367公斤,较露地种植平均亩产229公斤;3、煤场村日光温室食用菌立体架式栽培示范点一处。平均每棚收菇1300公斤,每棚收入3000元。同时对以上示范点示范户建档立卡,跟踪服务,做到全程技术服务指导,并对废旧地膜进行回收,截止11月底回收废旧地膜3吨。
科技培训工作
今年到目前为止共进行专题科技培训36场(次),3467人次,其中:骨干培训8场(次),360人(次),一般培训32场(次),3267人(次),现场技术指导23场(次),976人次,共发放宣传材料5200份。
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年初乡上成立了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为组长、以主管农业的副乡长为副组长,各村驻村指导员和农科站全体技术干部为成员的实施领导小组,制定了《乡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实施方案》,加强项目的督促检查和协调调度,确保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顺利实施。
(二)广泛宣传动员。按照“科学、实用、实效”和培训不漏户的原则,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发放技术资料、算帐对比、高产典型介绍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动员和技术培训,使广大群众能充分认识到这项技术的实用性和增产增收性,从思想上接收这项技术,从而达到普及的目的。
(三)加大扶持力度。在免费发放项目专用地膜和起垄机械的同时,乡政府另外筹措资金24万余元,调运马铃薯良种,加上县上补助以每公斤补贴0.8元的价格提供给马铃薯种植户,支持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扩大了马铃薯面积,而且极大的调动了群众连片种植的积极性。
(四)实施工作创新。我乡今年为了使该项目的实施具有规模化效应,首先及早按排,在2009年年底就对各村分解任务,并落实规划地块,让群众心中有数。其次是合理规划地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好的地块统一规划起来连片种植,做到村村有连片,组组有示范,从而加大该项目技术的影响度和普及度,真正从广度和深度上让群众接收并认识到该项技术的增产增收效应。
(六)积极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防治面积为9000亩,防治效果达96%以上,为受灾农户挽回了一定的损失。一年来累计完成的“两杂”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为2300亩。
(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项目的申报及实施工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后劲,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农业工作站积极争取县农业建设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测土配方项目的实施;二是州际接边地区人畜饮水工程的实施;三是抓好稻飞虱防治工作;四是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期管理工作;四是规划申报中低产田改造23610亩。
(八)强化渔业管理,发展水产养殖
坚持“以法兴渔、强化管理、公正严明、服务渔业”的工作方针,大力宣传《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积极查处渔业案件,保护渔业资源和渔域生态环境。累计推广鱼塘105个,面积169.7亩,完成产量85吨。
(九)完成冬季农业开发450亩,其中冬辣椒200亩,引进冬荞新品种250亩,冬早蔬菜950亩。
(十)积极配合乡财政完成农资综合补贴及种粮补贴面积核实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品种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经费不足,缺少试验示范基地﹑缺少仓库。农民科技意识淡薄,“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对我乡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一定的阻碍。
(二)办公设备陈旧,缺少相关的办公设备,开展专业性工作不便。
(三)农资价格上涨,农业成本增加,农民购置率低,造成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产量受阻。
我镇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完成了堆渣场的选址规划、征地拆迁,为企业的投产做好服务。完成沿新村4组整体搬迁安置小区的选址规划、放线等工作。
二、农业持续稳步发展,积极预防自然灾害
今年上半年,我镇对全镇的农业灌溉渠道设施进行了检修,小沟小堰的疏淘清淤工作。完成了村围山沟的工程量变更,更进一步完善了农业基础水利设施,保证了小春生产的用水。
推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对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进行宣传、培训。今年我镇打造高产示范片四个,全镇共有水稻创高产示范面积240余亩,其中规模以上一个(村共203亩已经通过验收)。
加强村级财务监管,完成了全镇农民负担“一事一议”方案的预算、上报、审批,分解及农民权益及义务监督卡的填报及发放等工作。完成了全镇2012年财政七个项目的奖补资金资料的上报工作。全面完成了水稻、玉米政策性保险任务。今年上半年,我镇提前完成本年度水利费征收任务,并及时上缴市财政。兑付群众粮食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等强农惠农补贴资金共计245.3万余元。
汛期前,我镇认真排查了绵远河、等各处险段情况,储备了铅丝笼、编织袋、雨衣等各类抢险救灾物质,制定了应急预案,安排专人值班巡查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确保安全渡过汛期。
三、各项事业统筹发展,全力构建和谐
我镇加快落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5820人办理和发放了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完成了全年任务的65.14%。为987人办理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居民就医提供保障。
实施了“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工作,指导各村召开村民代表会对全镇贫困户人群进行了评定、数据录入等,共评定出贫困人口3114人。解决弱势群体生活难问题,指导各村居按程序入户调查低保申请户的家庭经状况,并召开村居民代表会评议了2012年农村低保和2012年上半年城镇低保,全镇共审批上半年城镇低保193户244人;审批农村低保827户895人。1-6月发放农村低保金551817元,城镇低保金274690元。
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全面落实平安创建工作目标。深入开展“一帮一”活动,走访联系对象,摸排清理各类不稳定因素,及时化解了95起群众矛盾。特别是做好“两会”召开期间、省、市党代会期间的稳定工作,杜绝了到京赴蓉上访事件的发生,为党的十胜利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新建垃圾池30余个,规范垃圾收集、清运,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对场镇环境死角地段进行清理。
文化、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卫生工作成效显著,完成了春季灭螺工作,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做好农村新型医疗参合后续服务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四、以开展“作风转变年”活动为切入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今年来,我镇围绕“作风转变年”活动的总体要求,在镇、村干部中广泛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全面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我镇将在下半年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2、基地建设。①千亩优质水稻基地建设是由政府主导,种粮大户实施,农口部门服务的大型产业化示范基地。以种粮大户为平台,覆盖行政村。总面积达到了11326亩,基地优质水稻亩产分别为,早稻503.64公斤,晚稻553.5公斤,基地生产的大米经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并颁发了证书。通过万亩示范基地的带动,全镇优质水稻面积达到了21040亩,取得了良好的农业经济效益。②宏成养鸽基地,基地设于红光村,目前有养鸽大棚3个,年出鸽8万多羽,年收入100多万元。
3、土地流转。镇政府指导流转大户成立了种植大户土地流转协会,负责协调指导全镇的土地流转工作,截止今年6月底,全镇共流转土地面积11324.33亩。其中耕地9120.33,占耕地总面积38.2%。
4、品牌创建。辉祥果蔬专业合作社取得的“幕埠山”牌商标今年已经取得申报争取知名商标,今年力争成为省级著名商标。继续做大做强这个品牌,支持“幕埠山”商标农产品安全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销售份额。
5、合作组织。今年以来,我镇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不断壮大。一是注册成立了新祥养殖家庭农场、利丰牲猪养殖家庭农场和盛宏养殖家庭农场三家家庭农场;二是新成立了2个合作社,全镇现有农业合作社21家。
6、新农村建设。2014年全镇共有新农村建设点六个,涉及6个行政村中的6个村民小组,共有296户,1135人。共拆除空心房326间,计2680平方米,全面完成了拆旧任务。改水完成296户,改厕完成了296户。完成了“一拆二改”工作任务,目前已全面启动了“改房、改沟、改路”工作。
7、高山聚集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高山聚集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工程涉及六个行政村10个小组,市资金规模控制数603408元,实际完成投资金额683549元,全镇上下全面落实了工程责任制度,制订了工程建设方案,按照饮水工程方案要求对建设点进行经常性现场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做到督促整改,及时解决问题,保证工程质量,保障饮水安全。
8、信息化工作。2014年我镇共有农村信息化中心站1个,8个行政村、2个农村经济合作社成立了信息化服务站,目前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工作开展正常。信息及时,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农产品销售、技术服务起到了促进作用。新创办的村级农村信息化服务站都已落实了办公场所、信息人员,按照市农工部的工作安排,及时开展工作。
我镇在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根据我镇的实际情况,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目前,我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形势良好,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基本情况
《合作社法》颁布前,我镇就已建立有不同形式的农民专业协会,自XX年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后至今,已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7个,今年正在办理的5个,其中有三个村干部领办,合作社成员达到800多人,其中农民成员730多人,带动农户10000多户。其中金坝的虾蟹、陈浅的大米等六个产品已通过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金坝村在合作社基础上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并获省级先进合作社称号。
二、主要做法
1、强化领导,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保障
对于这项工作,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组”,由镇长李长华任组长、分管农经的人大主席方世平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农经站站长担任。镇长李长华等领导多次深入合作社指导工作,了解情况,宣传党在合作社工作中的政策法规,鼓励广大社员放心、大胆开展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心的决心。
2、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推动合作社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认真学习,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培训。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我镇农经站及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材料送县农业主管部门备案,并按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
三是抓好典型示范,带动全镇协调发展。
3、制定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在县规定简化手续,减少费用的基础上,我镇经管站制定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施意见,开展宣传合作社好的做法和经验,还为办社农民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如与工商部门协调及章程的制定等。二是争取信贷支持。帮助合作社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协调,争取一定的信贷支持。
三、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工作打算
我镇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世纪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最有效的手段来抓,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切入点来抓,认真总结经验,树立一批典型,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一是对已注册的合作社加强引导,强力推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结合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舆论氛围,消除群众疑虑,坚定群众参与合作社的信心。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强化内部管理,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强化民主管理,从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支持。
农村土地流转
今年以来,为大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业的规模经营,积极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异常活跃。为推动此项工作开展,按上级要求,我镇建立了流转服务大厅,并做到人员到位、各项制度上墙,配备办公电脑,做到及时收集信息,并做到档案齐备。
一、基本情况
到2009年7月为止,我镇农用地流转面积为9619.9 亩,其中由外省市农民租用的面积为1500亩,用于退耕还林用地流转面积为2519.4亩。农用地采用流转方式用于建设用地的面积约为5600.5亩,其中镇村组道路用地为103亩,圩堤建设用地为30亩,县工业园区流转面积为5300亩,集镇、中心村用地面积为114亩,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53.5亩。
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由农民直接与用地单位签订流转协议的有68户,流转面积为1033.5亩;由镇、村与农民签订流转协议的有1137份,流转面积为5350亩。我镇建立了土地流转百亩示范片。
我镇农用地流转于一产的流转费平均每年每亩约80至200元,农用地流转于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费约为每亩800元。截止2009年3月,县、镇财政共拨付土地补偿金约5000万元,涉及土地使用面积约为5300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存在较多不规范的情况。在我镇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中,由于没有完全严格地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出现一些违反法律政策规定的情况,主要表现为:
1、除道路建设搞土地流转外,在其他项目建设中也存在把农村土地由农用地向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做法。
2、承包地的流转合同不规范,没有统一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范本,个别地方发生不与农民签订书面协议的做法,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得不到尊重,还发生“一田两证”的情况。
3、少数村组土地流转工作缺乏公开、透明的办事机制,进入流转程序的承包地面积、补偿或收益情况等重要信息,在流转过程中没有加以公布。共3页,当前第1页1
4、农民在流转中获得的收益较少。除农民之间自愿的流转补偿外,补偿的标准较低,每亩收益低于土地本身价值的附加值或我镇的农业增加值。集体建设用地占用承包地,个别村组也没有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偿。
5、镇农经站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方面没有完全发挥其管理职能。
三、主要做法
(一)加大力度,学习宣传。
在《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工作上要注重面向两种对象,一是面向广大农民,继续采取多种方式和多样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对于这部关系他们切身利益法律的知晓率,增强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二是面向镇、村、组干部,提高他们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在宣传与学习中要让广大干部明确几个重要的观点:一是农村土地不等于农村耕地,它包括有宅基地、公共用地、自留地、耕地及非耕地(含杂边地、河道);二是在土地所有权性质上,农村的土地除国有以外,都是农民集体三级所有;三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财产权利,可以用货币来量化;四是除法定征用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以外,不得调整或收回农民承包地,不得以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的方式调整或收回农民承包地;五是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一定要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其中“依法”是第一位的。
(二)稳妥推进,保障权益。
1、在经济大开发、大建设的形势下,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首先要正确处理土地承包工作与经济建设用地的关系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在审批项目、制定政策、落实规划时,要重视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维护农民的承包经营合法权益,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起来,重视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的一致性。
2、农经站要经常性地开展关于农村土地用途变化情况的调研,实事求是地解决土地承包与流转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做好农民在土地承包权益方面的代言人,做到管理与服务并重。
3、严格依法办事,规范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工作。首先要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制定和完善我镇有关土地和流转方面的实施办法;其次要适时调整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补偿规定,尽量从保障农民权益的角度,适当提高现行流转的补偿标准;三是坚决纠正实际工作中各种不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做法,把农村土地全部承包到户,把承包经营权证全部发放到户,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第二轮土地延包的其他遗留问题。
(三)、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建议及时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法规和制度,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范围及操作程序,构建适应市场化及农村实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同时要建立流转台帐。要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体现土地经营权流转中自愿原则。流转时必须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签订由县农委统一印制的流转合同范本,报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备案。土地流转的期限应由双方协商约定,但最长的期限不得超过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应签订流转的合同,以合同的形式将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固定下来,流转合同应标明双方当事人的姓名、住址、流转期限、流转土地的用途、流转价款以及违约责任,使双方一旦发生纠纷,调处有据。
农业产业化
我镇农业产业化工作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总体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揽,以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为基础,以打造全省水产养殖基地为突破,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扶龙头——壮基地——兴特色——保增收”的工作思路,坚持走产业化发展农业、标准化组织生产、特色化致富农民的路子,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基本情况
上半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8000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0%;新增农业种养大户20余户,畜禽规模养殖场52个;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面积2200亩;有三个特色产业村:杨庄村、汊河村、金坝村;金成米业为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诺乳业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杨庄村为省级专业示范村。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府职能,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抓领导。党委、政府调整了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二是责任制推进,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村的中心工作,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层层分解目标到村和有关部门,落实到人,保证了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健康运行。三是通力合作,搞好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科技、信息、资金、物资等服务体系,政府各有关部门都拿出了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分工负责,通力合作,搞好服务,共同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抓引导。为巩固我镇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成果,使农业产业化保持持续发展,不断壮大规模,镇党委、政府以培训青年农民为重点,向种养殖大户无偿提供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镇上成立了技术服务培训办公室,办公室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组织召开种养殖业技术培训会。
3、抓服务。一是技术服务。 二是物资服务。搞好各类优质农资的送货下乡服务。三是销售服务。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探索“龙头+农户”或“企业+农户”的产销紧密链接的新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健全镇、村两级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共3页,当前第2页2
(二)、大力培植扶持主导产业,打造区域特色产业
镇党委、政府结合各村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稳粮增收的前提下突出“一村一品”建设,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带。
(三)、全面加快基地建设,力促产业化呈现亮点
以基地为依托,突出抓3个基地的建设,使我镇的农业产业化呈现了亮色。一是抓陈浅村的农业机械化基地建设。二是抓汊河村水产养殖基地建设。三是抓杨庄村芦蒿基地的巩固发展壮大。
(四)、切实增加农业基础投入,增加农业发展后劲
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为推动我镇灾后农业生产快速恢复和发展,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根据市委市府年初对农业工作的安排部署,在市委、市府、农办的关心、指导、支持下,我镇制定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工作规划,健全了领导班子,落实项目实施负责人具体抓工作的落实。根据我镇实际现将现代特色农业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态发酵床养殖场
位于清泉村二组占地面积12.6亩,于12月动工,3月竣工,发展规模年出栏10200头生猪,计划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带动农户600余户。目前发展情况:出栏生猪5000余头,现已投入资金120万元,带动农户130户。
二、硕丰生态园猕猴桃种植基地
位于白玉村16组,种植面积300余亩,于11月动工,12月竣工。计划投入资金300万元,带动农户100户,目前发展规模:已种植猕猴桃162亩,投入资金140万元,带动农户40户。
三、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措施、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1、措施
一是党委政府对农业增产增收工作高度重视;二是加强领导、落实分管领导、落实了抓项目的农经、农技、畜牧、科协等政府职能部门;三是对项目的实施开展制定具体[:请记住我站域名/]的计划;四是对项目的具体实施部门制定奖励政策。通过这些措施确保了工作落实。
2、成绩
始终坚持把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促进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生产的主要途径。虽然去年秋播遭遇连阴雨、大面积播种较迟,但由于狠抓冬春培管和穗期病虫害防治,全镇9.5万亩夏粮总产突破4万吨,产值较上年增30%以上;秋熟水稻平均单产达600公斤,收获期间,天气持续晴好,品质是近三年来最好的一年,实现了丰产丰收。全镇6万亩流转土地较上年亩增收250元以上。
1.产量实绩:(1)夏粮 油菜1.2万亩,单产180公斤;小麦6.2万亩,单产405公斤;大麦1.5万亩,单产385公斤,;二豆0.2万亩,单产150公斤。(2)夏熟6.4万亩水稻单产达600公斤。
2.技术措施:油菜,推广双低油菜,全面使用硼肥,重点防治菌核病;小麦,推广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注重测土配方施肥、小麦赤霉病防治;大麦,主推啤麦新品种,优化施肥技术,提高啤麦品质;水稻,重点推广“扩行 控密 调肥 防病 治虫”十字配套技术,注重后期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二、围绕中心工作目标,圆满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1.农民培训。为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今年我们农业中心依托市农委粮油站、植保站、耕保站分别于主要农作物播种前组织农技人员分赴各村居重点对种植大户进行技术培训,主要内容涉及:粮棉油高产栽培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共集中开展技术讲座2场,赴村踏田指导130多次,受训农民(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500余人次,发放《步凤农技》13期、《病虫警报》2期18000多份;并计划于今年冬闲,针对目前农机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农民对购置大型农机具国家财政补贴的相关情况还不甚了解的实际,与区社工局对接,专门邀请市农委农机处的专家来我镇开展农机安全知识、国家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的优惠政策、大型农机具工作原理、简单故障排除等相关内容的培训。
2.林业工作。森林小镇创建:规划建设23个项目,完成步凤新幼儿园、步凤新小学、河滨公园一期、全民创业园42幢、嘉陵江路、五台山路两侧、光明路两侧、前进路两侧、汇成名居、碧水蓝湾、前途、清恩一片林等11个项目已完成建设,合计栽植香椿、落羽杉、栾树、银杏、广玉兰、榉树、香樟等树种51000株,植被107651平方米。农村绿化:1.通榆河饮用水保护区涵养林绿化。该工程南北长为2000米,东西宽为150米,面积520亩,投资350万元。今年栽植中山杉1800株、落羽杉27000株,女贞10000株,提高了通榆河生态修复功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全面提升。2.环镇东、西路绿化提升。南北长10公里,合计70亩,项目总投资约131万元。栽植中山杉、女贞、红叶石楠球等苗木8646株,开挖分界沟20000米,种植三叶草67000平方米,美化了道路环境。3.黄巷渠、凤洋河等12条河道。总长度34080米,面积409亩,投资约260万元。栽植中山杉、栾树、女贞、紫薇等树种计41430株。进一步改善了河道总体生态环境,打造人水和谐的新格局。绿色景观通道建设:1.港城高速。路线全长5000米,两侧绿化景观提升工程范围为港城高速公路两侧围网外约50米,总面积约为540亩。完成土地整形78000平方米,造型土方5000立方,移植苗木22000株,栽植乔木8000株、小灌木12800平方米,铺种草坪50000平方米。2. 226省道绿化提升工程。路线全长900米,面积135亩,投资90万元。栽植乔木品种有落羽杉、榉树、红叶李、青皮柳等合计约5000株,小灌木90000平方米。今年栽植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苗木保存率、成活率均达历史新高,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9.5%上升到23%左右。为了保护生态资源,杜绝滥砍滥伐苗木行为,今年我们农业中心加大了对滥砍滥伐苗木的督查及处罚力度,全年共查处滥砍滥伐苗木事件10起,较好地规范了当事人的经营行为。
3.渔业工作。在春秋两季镇农业中心对步凤镇在外从事近海捕捞作业的近20艘渔船进行了二轮安全隐患拉网式排查,发放安全知识宣传资料100余份,同他们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积极推广高效渔业养殖技术,新发展设施淡水虾养殖300亩;同时,不断加大对非法电捕鱼的打击力度,从今年三月份开始,按照省市渔业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开展打击非法电捕鱼活动,并将此项工作常态化,全年共查处非法电捕鱼事件九起,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净化了农村水生态环境。
4.农资监管。2017年镇农业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对全镇范围内农资经营户进行拉网式排查,对每一位农资经营户发放了国家禁用限用农药品种名录,签订了禁用限用高毒农药承诺书,进一步规范农资经营单位和经营户的经营行为,优化农资市场,净化农资经营环境。
5、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镇村二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村居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今年省市抽检蔬菜样品6批次105个,镇抽检蔬菜样品600个,合格率达100%。由于宣传及时、监管到位,全年未发生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从而确保广大居民”舌尖上的安全”,。
6.农机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购置大型农机具贴补的文件精神,积极配合上级相关部门搞好购机农户财政补贴材料上报、信息反馈等服务工作,全年共发放农机购置补贴100多万元;对辖区内980台农用机械进行安全普检;组织近百名农机作业手进行安全作业、大型农机具工作原理及简单故障排除等内容的实用技术培训。
6、秸秆综合利用和双禁工作。今年我镇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镇上下艰辛努力,实现了省环保厅遥感卫星零监控的既定目标。镇农业中心作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职能部门,严格按照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认真履行职责:一是多对全镇主要交通要道两侧农作物秸秆进行拾草打捆,积极推动了全镇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二是开展全天候宣传、督查。出动流动宣传车在全镇辖区范围内进行24小时不间断广播宣传、巡查督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相关村居着手整改。据统计,今年我镇秸秆机械全量还田12万亩,机械拾草打捆0.45万亩,友谊秸秆加工厂清运农作物秸秆7000多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2%;秸秆双禁方面:实现省环保厅遥感卫星零监控的既定目标,实现“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不污一条河”的既定目标。
8.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一是安全维稳,本部门及挂钩村居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二是环境整治,农业中心全体人员根据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挂钩畜禽养殖户50户,重抓环境整治和发酵床运行,成效显著;三是创建国家文明城市。所有工作没有拖全镇后退。
三、存在问题
在发展新型产业中,因农民科技意识不到位,始终将传统的粮油种植放在第一位,致使结构调整受阻;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推广种植产量效益不明显,特别是一些家庭农场主和种植大户因种田效益低下,存有毁约、弃租、跑路的隐患,制约了新型产业的发展;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程度仍然较低,农业三品论证力度有待提高;农民培训以及相关的新品种及病虫害试验、示范、推广经费没有着落。
四、2018年工作计划
1、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000亩,设施农业1000亩;高速圈外招引现代农业项目一个以上;全年推广农业三新技术五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市农委相关处室对接,积极争取高效农业项目,不断提升中心技术服务能力;
2、造林绿化。完成森林小镇创建任务,集镇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1750亩,农村绿化183.5亩,高速通道绿化2850亩(其中沈海高速1650亩、盐淮高速1050亩、港城高速断档150亩),主干道(步湖路)绿化1050亩,完成友谊村森林村庄创建。加强长效管护,确保保存率。
3、强化农产品质量和农机安全监管。规范农资市场、农资经营、农机操作行为,确保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
一、突出高效农业建设,加快实现增收致富新目标
一是加大农业园区建设力度。重视加大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投入,大力推进有机蔬菜、高效花卉、有机稻米、有机蟹等五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力争2009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2000亩,其中,高效种植面积7000亩,高效养殖面积5000亩。不断增加设施农业、有机农业园区面积,2009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000亩,高档花卉苗木1500亩,有机稻米转换面积4000亩,有机蟹转换面积4000亩。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推进力度。围绕科技兴农、科技强农,推广运用农业适用新技术、新农艺、新品种,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产量;强化品牌战略,着力打造一批附加值高、市场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确保全镇2009年新增和提升农产品品牌5个。三是加大龙头企业培植力度。积极扶持有机稻米、畜禽、水产、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等农业产业化龙头基地,做大做优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着力打造一批高效农业“小巨人”企业。力争2009年培植2个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个1000万元以上的养殖、加工、销售企业。四是加大市场培植组织力度。充分利用市场导向和调节作用,维护市场流通秩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并且产得出、销得快。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培植力度,新增“三大合作”组织13个,新增农民经纪人280人,为促进和推动全镇高效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二、强化农业招商引资,倾心打造现代农业新亮点
为切实帮助__镇老百姓解决生产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帮助老百姓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农业局安排了经作站站长邹章满专门联系该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指导督促农房灾后重建工作
今年4月,农业局派出3人工作组到__镇检查督促灾
后农房重建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灾后农房重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了__镇灾后农房重建进度和质量,维护了该镇农村社会稳定。
2、深入帮扶村社,落实帮扶措施
局领导两次(5月19日、7月1日)带领业务部门负责人深入云梯村(新村扶贫帮扶村)、蜜蜂村(联镇帮乡联系村)开展调研帮扶活动。在村里,局领导、农业专家面对面与村干部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分析了两个村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对两村适合种什么、怎么种、种什么最赚钱进行了科学论证,对种植模式、宜种作物和品种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同时,开展了无公害中药材种植技术、旱地改制技术、地膜水稻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农业新技术的现场培训。
为把帮扶活动落到实处,农业局还为两个村免费优良大豆种200公斤、地膜600公斤、 “测土配方专用肥”4吨、机动喷雾器4台、手动喷雾器35台,安排150口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指标。并为云梯村提供400亩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所需全部药品和人工、安排100亩优质无公害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投资14000)。
3、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
今年6月1日,为__镇学校3名贫困学生各送去资助款200元;7月1日,为蜜蜂村6户特困户各送去慰问金600元。共3000元。
4、为__镇解决抗旱资金8000元。
一、加强体系建设,健全服务网络
近年来,石首市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改革,狠抓了基层站所建设和科技示范户建设,进一步健全了农技服务体系,目前已形成了以石首市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为纽带,以科技示范户为载体,以产销协会等为补充的推广服务网络。
一是稳步推进机构改革。2006年,按照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精神和要求,石首市将原来的15个乡镇农技站改制为15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原有的112名农技人员按政策进行了身份转换和分流安置,通过考试考核和公开竞聘从中择优聘用了45名种植业服务人员,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的人、财、物仍归口农业局管理,并逐步建立了“以钱养事”新机制。通过改革,精减了人员,化解了债务、稳定了队伍,提高了效率,确保了农技服务体系的相对稳定。
二是不断加强服务中心建设。近年来,石首市以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为契机,以原乡镇农技站为基础,筹资近100万元,分批对基层站进行维修和装备,乡镇服务中心有了新变化、新发展。石首市15个乡镇服务中心都达到了办公有场所、服务有阵地、工作有装备的基本要求,15个乡镇有14个服务中心达到了“五有”:一有固定场所,每个服务中心都有独立院落,有办公室、资料室、接待室等办公场所;二有农技服务公示牌,每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树立了一块服务内容公示牌,将农技人员及联系电话、联系村及科技示范户、服务内容及科技项目等内容向社会公示;三有信息栏,每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设有农技信息栏,张贴农技简报,及时农村政策、农产品供求、农业技术等农业信息;四有农技咨询部,每个服务中心设立一间农技咨询室,备有桌椅、咨询台、咨询记录本,每天安排1名农技人员“坐诊”,负责接待农民咨询。五有基本办公设备,每个服务中心已配备电话、传真机等办公设备,部分乡镇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多媒体等办公设备。
三是大力发展科技示范户。石首市将科技意识浓、种田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种植大户培养成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示范户档案和服务台帐,进行统一登记、统一挂牌、统一印发资料、统一技术培训,让每个科技示范户达到“五有”,即:有门牌、有资料袋、有科技小黑板、有服务台帐、有科技示范田。全市培养科技示范户2000户,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50户,带动全市10万农户。
二、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服务行为
“以钱养事”新机制建立后,石首市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入手,对乡镇服务中心实行合同管理、量化考核、绩效挂钩,目前已建立了“二、三、四、五、六”等一整套规范化管理机制。
第一、把好“两个关口”。一是强化岗位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石首市农业局制定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方案,对所有农技人员送到省、市每三年进行一次知识更新培训,并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纳入“以钱养事”项目,落实培训经费。石首市农业局每年组织一次农技人员春季集中培训,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办法,对农技人员进行业务培训。2008年,先后组织30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到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大专院校参加知识更新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推广能力。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陶汰制。采取检查、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乡镇服务中心及其服务人员的管理。全年对业务工作分季度、半年和年终进行督办检查,每年组织一次专业知识测试,年终对服务人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综合检查、考试、考核结果对服务中心及服务人员进行排名,对连续三年排名末位的中心主任进行改选,对排名倒数三位的服务人员留职考察,考察期间只领取基本生活费,对连续三年考核不合格的服务人员予以解聘,打破了服务人员的“铁饭碗”,增加了他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第二、签订“三个合同”。一是石首市农业局与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所有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三年一聘。二是石首市农业局与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签订农技推广公益合同,各乡镇办区政府为鉴证方,明确服务范围、服务项目和工作要求。三是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与岗位人员签订年度公益合同。服务中心及其人员的日常管理以石首市农业局为主,年终考评由石首市农业局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其中石首市农业局考评占50%,乡镇政府考评占30%,服务对象考评占20%,按考评结果兑现工资报酬,实行绩效挂钩,调动了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
与本篇 农业局农技体系建设和服务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第三、落实“四项经费”。主要是积极争取落实省拨“以钱养事”经费和本级财政预算经费,确保工作报酬、办公经费、养老保险、项目开支等四个方面的需要。2008年,石首市共下拔经费224.7万元,其中:工作报酬81万元、人平1.8万元,办公经费36万元、人平0.8万元,养老保险15.7万元(五保合一)、人平3482元,项目开支93万元。“以钱养事”新机制的建立,化解了农技推广经费短缺的难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经费,待遇有提高,养老有保障,基本解除了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了推广队伍。
第四、制定“五条办法”。为了强化服务人员岗位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做到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石首市农业局制定了挂牌子、背袋子、翻本子、结对子、查位子等“五子”管理办法。一是“挂牌子”。石首市农业局统一制作了农技人员工作牌,要求推广人员上班时一律佩挂工作牌,既公开身份,又方便服务。二是“背袋子”。为乡镇农技人员统一配发了农技推广专用包,每个专用包内装有卷尺、放大镜、处方单、取样袋、标本盒、小刀、铁铲等工具,农技人员下乡时携带工作包,既展示形象,又方便工作。三是“结对子”。乡镇农技人员每人联系30户科技示范户,每月入户指导两次。四是“翻本子”。为每个乡镇服务中心及其服务人员统一印制了考勤记录本、工作日志本、咨询服务台账、项目实施台账、科技示范户服务台账等工作记录簿,由中心主任和服务人员每天作好考勤及工作记录,作为衡量全年工作的重要依据。五是“查位子”。采取突击检查、随机抽查等形式检查服务人员到岗到位情况,对擅自离岗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在年终考核中扣减相应分数。
第五、健全“六项制度”。石首市农业局与该市财政局、水产局联合发文,印发了《石首市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制定了《石首市乡镇农业公益“以钱养事”实施方案》,将服务中心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各乡镇服务中心制定了考勤制度、学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科技示范户联系制度、咨询服务坐诊制度等六项规章制度,并统一上墙公示,做到了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三、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
近年来,针对农技推广方式单一、手段落后、信息断层等问题,石首市积极创新服务方式,采取六条措施推进科技入户,将农技服务网络延伸到村、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一是以科技示范户为基地,带动科技入户。石首市以科技示范户为抓手,在重点培养、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农技人员对科技示范户实行定向联系,定期上门服务,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免费发送“农信通”手机短信,定期发放技术资料,优先安排试验示范,适时组织培训考察。通过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二是以新农培训为契机,推动科技入户。在常年农技培训的基础上,新增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2008年,石首市被列为国家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县市,该市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培训要求,建新农培训学校50所,落实基础学员2000人,全年组织进村培训30000人次,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80人次。通过新农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三是以“农事直通车”为窗口,传播科技入户。石首市与该市电视合,开通了《农事直通车》电视专栏节目,请专家现场指导、解难答疑,每周制作2期,每天午间、晚间定时播放,节目开播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受到了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四是以手机短信服务为平台,发送科技入户。石首市农业局与该市电信局合作构建了“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开通“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10000部,履盖石首市278个村2517个村民小组,免费发送农产品供求、农村政策、农业技术等农业信息。2008年,共发送手机短信14万多条。
五是以电话咨询服务为媒介,促进科技入户。石首市农业系统共设立了农技咨询电话20部,局机关、农技推广中心、农村能源办、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特产站分别开通了专家服务热线;各乡镇服务中心开通了一部农技咨询电话,设立了一间咨询室,由农技人员轮流值班,为农民提供便捷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解,有求必应、有请必到。
六是以示范样板为亮点,引导科技入户。近年来,石首市农业局采取领导挂帅、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群众参与、经费保障等措施,围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创办示范样板,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明显实效。先后创办了东升万亩绿色食品西瓜基地、新厂万亩无公害瓜椒基地、城郊(绣林、南口)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桃花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调关万亩虾稻连作基地、久合垸万亩“菜苔两用”基地等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带动该市建成并巩固了40万亩优质稻、40万亩优质油菜、15万亩优质棉、10万亩无公害果蔬等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典型引导、样板辐射,优化了农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科技入户,发展了农村经济。
[2]
与本篇 农业局农技体系建设和服务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
村委会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2010年村委会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
2010年农村工作年终总结报告
大学生到村任职季度工作总结
2010年村委会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如何管理和培养大学生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