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资源调查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2-05-28 10:30: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应急资源调查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篇1

一、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涵义及其体系结构

(一)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涵义

教学资源是指向教师、学生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存储形式,是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影响和改变学生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外部条件。立体化教学资源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是数字化时代教学现代化的标志,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优化教育资源诸要素配置的重要途径。

(二)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体系结构

根据我国目前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一般将其体系结构描述为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和学科(专业)网站三个层次。

1、立体化教学包。立体化教学包是以课程为单位,将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以纸质主教材为核心、以相应的辅助出版物为配套的多功能、多媒体、系列化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实施方案。就内容而言,立体化教学包一般包括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CAI课件、网络课程、电子图书、试题库、案例库等。教学包的产品形态和表现形式主要有纸介质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等。教学包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呈现包括纸质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等多媒体、立体化产品形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各自应有的优势,满足多种应用需求,支持多种模式的教学环境。教学包中这些内容相关、表现形式各异的教育资源,既有重复和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是管理教学资源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它将教学资料以知识点为单位,按科学的存储策略组织起来,以光盘或网络服务器的方式,给使用者提供满足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学需要的知识单元素材和媒体素材。为了加快高校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启动了大学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该项目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大部分骨干专业和基础课程都已建成了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为广大教师提供了高质量、高水平、内容丰富的教学基本素材与优秀的教学示范课程,促进了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学科(专业)网站。学科(专业)网站是出版社根据相应的教学层次、学科、专业和领域建设的服务型、综合性的网站,内容包括信息服务、资源服务和教学过程服务。网站为教师、学生、编辑、作者和专家提供在网络上交流的平台,为广大教师信息交流、学术讨论、专家咨询提供服务,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授课。对学生来说,则通过教学支撑平台所提供的自主学习空间来实现学习、答疑、作业、讨论和测试。这样,在编辑、作者、专家、教师、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以网络为纽带、以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站为门户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的体系,用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和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学改革。

二、课题背景

当前,社会信息化进程把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大学生进行“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出了新的目标。同时,“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趋势。

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广东省教育厅的共同推动下,由张景中院士牵头,组织十余所高校共同开展了“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建设工作 。改革项目力图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构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元教学体系。我院以“面向高职高专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应用效果”为项目主题,项目组开展了研究,旨在探究:(1) 面向高职高专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应用效;(2)学生对面向高职高专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满意程度及有待改进的地方。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高职高专学生是否喜欢并愿意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2、高职高专学生是否认为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有利于对课程学习?3、学生对使用立体化教学的各种资源持有何态度?4、该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有何地方有待改进?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使用该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178 名学生进行调研,具体形式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

1、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8 份,回收有效问卷173 份。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度,调查采用了匿名的方式,事先向学生讲明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态度及学生对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真实需求,以便进一步改善现有的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问卷由项目组老师发放并当场收回。调查结果用计算机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并进行了人工核对。

2、访谈调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为了能够交叉引证学生对问卷的回答,证明数据的有效性,项目组成员对15 名学生自愿者进行了采访。访谈语言为中文。具体访谈问题如下:①你是否喜欢使用《C语言实训教程》及其辅助光盘这本教材?为什么?②你觉得《C语言实训教程》及其辅助光盘对你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有帮助吗?具体体现在哪里?③你觉得《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学习资料如何?有何方面需要改进的?④你觉得上《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老师如何?有何方面需要改进的?

(三)调查结果分析

1、高职高专学生是否喜欢并愿意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

这一部分包含两个问题,主要关注学生是否喜欢利用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使用《C语言实训教程》教程和学习辅助光盘的频率。

其中, 图1中的A选项为“喜欢”,B选项为“不太喜欢”,C 选项为“没有兴趣”,从图表中可看到A选项高达94.68%,由此可知同学们喜欢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学习。

图2中A选项为“频繁使用”,B选项为“每次课一次”,C选项为“每周一次”,D选项为“一次也没用过”,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学生选A的比率为14.45%,选B的比率为14.45%,选C的比率为64.74%,选D的比率为6.36%,从该项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93.64%的同学会使用到光盘,28.9%的学生使用光盘频率较高。在后续的访谈中,当被问及对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纸质教材、辅助光盘、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态度及理由时,有10名学生表示这种立体化教学资源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应的学习材料;4 名学生表示立体化教学资源里的资源量比较丰富,而且希望资源的形式能多样化,有得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有1名学生表示对纸质教材中的实例不满意,认为太过于枯燥,建议设计一些能串联整本教材又实用的实例。由此可见,总的来说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学生对于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态度是比较满意的,并没有因为陌生而排除或抵制这一种学习资料。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学生有比较强的自主学习愿望和能动性,愿意积极主动地去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2、高职高专学生是否认为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有利于对课程学习?

这一部分主要探究学生立体化教学资源使用效果如何,既对学习帮助大不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对你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帮助大不大?( )

[A]很大 [B]大[C]一般 [D]没帮助

从图3看,只有4.42%的学生认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对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帮助不大,说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能较好的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可进一步加强对它的研究和使用。

(2)您认为该实训教材的对你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作用大吗?( )

A.非常大 B.较大 C.一般 D.不太大 E.一点也不大

从图4可以看出:同学们选A的比率为38.15%,选B的比率为47.4%,两者合计为:85.55%,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该立体化实训教材的对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起到很大的作用,使用效果较好。

(3)您认为该学习辅助光盘的对你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作用大吗?( )

A.非常大B.较大C.一般D.不太大E.一点也不大

从图5可以看出:同学们选A的比率为34.10%,选B的比率为36.99%,两者合计为:71.09%,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该立体化实训教材的学习辅助光盘对大多数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起到很大的作用,使用效果较好。

从图3、图4、图5中可以充分看出立体化教学资源效果较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后续的访谈中,当被问及立体化教学资源对学习是否有帮助?为什么?有9名学生表示对学习帮助很大,主要是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形式多样,能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络。其有5名学生特别提到了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有利于学生随时进行学习的有效资源;也有3 名学生提到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了一个和同学讨论及老师交流的平台,这样的互动交流使她获益匪浅。当然也有2名学生提到,由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相对而言比较自由,不像常规的课堂有老师监督,因而有时学习的效率不是非常的高,还有1个学生提到,希望老师能更多的加强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习时的指导。

3、学生对使用立体化教学的各种资源持有何态度?

这一部分包括三个问题,主要针对学生对于立体化教学的各种资源的满意程度。

(1)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设计很合理,你认为( )

[A] 很同意 [B] 同意[C] 不好说[D] 不同意

(2)您认为该实训教材的实验设计如何?( )

A.非常好B.较好 C.一般 D.不太好 E.非常不好

篇2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以及本省管辖的海域内开展地质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适用本办法。

依照《条例》规定应当向国家汇交的地质资料,其汇交、保管和利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

本办法所称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是指为满足工程建设项目需要,开展地质工作所形成的各类成果地质资料,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工程地质勘查(察)、水文地质勘查、工程物探等形成的地质资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领导,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

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地质资料档案机构(以下简称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承担地质资料的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受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承担地质资料的接收和验收工作。

发展改革、经贸、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应当协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地质资料管理工作。

第二章地质资料的汇交

第六条在本省行政区域以及本省管辖的海域内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为地质资料汇交人。

政府出资的前款规定以外的地质工作项目,承担有关地质工作的单位为地质资料汇交人。

前二款规定以外的地质工作项目,出资人为地质资料汇交人。汇交人可以委托承担地质工作的单位直接汇交。有多个出资人的,各出资人共同承担地质资料汇交义务。

第七条地质资料汇交范围依照本办法附件所确定的范围执行。

除成果地质资料(包括文字报告及附图、附表、附件等)、国家规定需要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外,其他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由汇交义务承担人汇交地质资料目录。

原始地质资料已在成果地质资料中反映的,可以免交原始地质资料复印件。

依照《条例》第九条规定,应当向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汇交的地质资料,汇交人应当将其地质资料目录同时抄送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八条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汇交人应当依照《条例》第十条第(四)项规定的期限汇交地质资料。

工程建设项目地质工作已先行通过验收或者分阶段验收的,自验收之日起180日内汇交地质资料。

第九条汇交人应当汇交两份纸质资料以及相应的电子文档,纸质资料内容与相应的电子文档资料内容应当一致。

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汇交地质资料时,应当随附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的复印件。

汇交经过评审、鉴定、验收的地质资料,应当随附评审、鉴定、验收的正式文件或者复印件。

第十条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汇交的地质资料之日起15日内完成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出具地质资料汇交凭证;对验收不合格的,退回汇交人补充、更正后,在60日内重新汇交。

第三章地质资料的保管和利用

第十一条汇交的地质资料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集中保管。

其他不需汇交的地质资料由承担地质工作的单位自行归档保管,其目录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报送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应当建立地质资料的整理、保管、保密、利用制度,配置保存、防护、安全等必要设施,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地质资料的完整和安全。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的馆舍建造以及设施配置参照国家有关档案馆设计规范执行。

地质资料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维护史实,遵纪守法,具备相应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应当建立相应的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核。

第十三条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汇交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至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止对资料内容予以保护;有效期届满之日起30日内将其资料内容予以公开。

前款规定以外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90日内予以公开。对资料内容需要保护的,汇交人应当在汇交时办理保护登记手续,保护期自办理保护登记之日起计算,最长不得超过5年;需要延续保护的,汇交人应当在保护期届满前30日内,到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延期保护登记手续,延长期限不得超过5年,未办理延期保护登记手续的,不再予以保护。

第十四条政府出资开展地质工作形成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90日内向社会公开,无偿提供全社会利用,不得办理保护登记手续。

前款所称具有公益性质的地质资料的范围按照国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关于公益性地质资料范围的公告》执行。

依照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补交的地质资料,汇交人补交时未提出保护申请的,不再办理保护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只公开资料目录。但是汇交人书面同意提前公开其汇交的地质资料的,自收到书面同意函件之日起,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予以公开。

第十六条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可以有偿利用,有偿利用的具体事项由利用人与地质资料汇交人协商确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因救灾需要,查阅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查阅人应当持同级人民政府或者省级有关部门出具的介绍信、查阅人工作证,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无偿提供查阅。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也可以根据相关应急预案的规定,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主动提供查询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因规划、决策、行政管理需要查阅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经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无偿提供查阅。

第十七条已经公开的地质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持单位证明或者本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可以查阅、摘录、复制。复制地质资料的,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可以收取复制工本费。工本费的具体标准由省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应当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公布地质资料目录,提供查询服务。

第十八条涉及国家秘密或者著作权的地质资料的保护、公开和利用,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四款和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汇交的地质资料经验收不合格,汇交人逾期拒不补充、更正的,视为不汇交地质资料,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二条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法披露、提供利用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

(二)限制他人查阅、摘录、复制已经公开的地质资料的;

(三)未按规定保管地质资料,造成地质资料损毁、散失或者保密地质资料泄密的;

(四)超过核定的标准收取复制工本费的;

(五)其他、、的行为。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的原始档案,由各级城市建设档案机构按照《*省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接收和管理,汇交人应当将其复制件汇交至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实施前,汇交人依法应当汇交而没有汇交的地质资料,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清查后,按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补充汇交;其他由各承担地质工作单位自行归档保管的地质资料的目录,于本办法实施后180日内报送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附件:1.*省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细目

2.*省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汇交细目

3.*省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细目附件1

*省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细目

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其地质图、矿产图。

二、矿产地质资料

(一)矿产勘查地质资料:各类矿产勘查地质报告、矿产资源储量报告。

(二)矿产开发地质资料:各类矿山生产的勘探报告、资源储量报告、闭坑地质报告。

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

(一)国土整治、国土规划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

(二)供水能力≥3万方/日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地的地质勘察报告。

(三)单独编写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报告,地下热水、矿泉水等专门性水文地质报告以及岩溶地质报告。

四、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

(一)地下水污染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地方病流行区的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三)建设工程引起地质环境变化专题调查报告,国家级重点工程和国家、省级开发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报告。

(五)一、二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五、地震地质工作资料

地震地质调查、考察、研究报告。

六、物探、化探地质资料

区域物探、区域化探调查报告;物探、化探普查、详查报告;遥感地质报告;国家级重点工程和国家、省级开发区以及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有关的物探、化探报告。

七、地质、矿产科学研究及综合分析资料

(一)经国家和省一级科技成果登记的各类地质、矿产科研成果报告以及各种区域性图件。

(二)矿产产地资料汇编、矿产储量表、成矿远景区划、矿产资源总量预测、矿产资源分析以及地质志、矿产志等综合资料。

八、其他地质资料

旅游地质、农业地质、深部地质、火山地质、第四纪地质、新构造运动以及土壤、沼泽调查等地质报告。附件2

*省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汇交细目

资料分类资料汇交细目〖3〗指标单位汇交范围备注水利与渔业水利工程(水库)库容量亿立方米≥0.1灌溉工程受益面积万亩≥5标准海塘、江堤保护耕地万亩≥100水产冷库储藏能力吨≥5000渔业港口大中型交通铁路铁路干线铁路隧道长度米≥1000铁路桥梁长度米≥1000火车站等级级三级以上公路等级级一级以上港口、码头大中型独立公路大桥长度米≥1000独立公路立交桥型式互通式公路隧道长度米≥1000飞机场飞行区指标4C及以上内河通航建筑通航吨级吨≥300通信电信枢纽、通信调度中心县(市、区)级以上通信工程电缆长度公里≥500电力核电站所有抽水蓄能电站所有水电站装机容量万千瓦≥5火电站单机容量万千瓦≥5输变电工程电压万伏≥22工业钢铁厂年产量万吨≥100石油化工厂年加工原油万吨≥50水泥厂年产量万吨≥100氟化工厂年产单体万吨≥4其他工业企业占地面积亩≥200非城区50亩以上输油、气管线长度公里≥120沉井、沉箱、过江管线、顶管工程及架空索道大中型教科文卫(独立)学校在校人数人≥3000高教园区占地面积亩≥200体育场(馆)座位座≥2000影剧院座位座≥1200会展中心大型医院、疗养院床位张≥500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城市道路长度公里≥3隧道长度米≥250桥梁(含立交、高架)长度米≥100地下铁道所有城市防洪工程保护人口万人≥20城市引、供水工程日供水万吨≥5水厂日供水万方≥5燃气厂日供气万方≥30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万方≥5住宅区、商业区和城市改造工程占地面积亩≥200城市垃圾处理场容积万方≥500人防掘开式工程底层面积平方米≥3000坑地道工程长度米≥1500其它粮食中转库及储库库容亿斤≥1.5油库库容万方≥5冷库储藏能力万吨≥1火药库建筑面积万平方米≥2其他重点工程地下储库、洞(硐)室省级以上一般建筑楼层数层≥20高耸构筑物高度米≥100高边坡工程高度米≥100矿山(甲类)年产矿石万吨≥10乙类矿山≥100旅游区、地质公园等建设项目省级以上项目新建村庄人口人≥1000附件3

*省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细目

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各种原始测试数据、鉴定结果、测量结果数据汇总表(含数据库),实际材料图,主干剖面实测和修测剖面图,物化探、重砂成果图。

二、矿产地质资料

(一)矿产勘查地质资料:工程布置图、钻孔柱状图,重要槽探、坑探、井探图,各种岩矿测试、分析数据汇总表(或数据库),各类测量结果数据汇总表,有关物探、化探原始地质资料。

(二)矿产开发地质资料:各中段采空区平面图、剖面图,探采对比资料,各类测量结果数据汇总表。

三、水文地质资料

各类工程布置平面图,所有钻孔柱状图,各类试验、测试、监测原始数据、测量结果汇总表,有关物探、化探原始资料。

四、工程地质资料

软土地区钻进基岩钻孔柱状图、不良地质工点控制性钻孔柱状图、深度超过30米的钻孔柱状图、实际材料图,各类工程布置图。

五、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

各类工程布置图、实际材料图、钻孔综合成果图,各种调查、测试、监测原始数据及测量结果数据汇总表。

六、物探、化探地质资料

篇3

(一)落实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需要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将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备案确定为企业的法定义务。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系统细化、规范企业备案行为和环保部门监管行为,需要制定配套的《备案管理办法》。

(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需要

企业是制定环境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而环境应急预案是“有生命力的文件”, 需要企业通过自身努力,不断修订完善,才能确保切合实际、有效有用。但在实践中,一些企业没有开展必要的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只是照搬照抄,或者把编制工作完全交给技术服务机构,编完以后又束之高阁,这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要求不符。也有一些地方环保部门为了保证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质量,将备案设置为 “非许可类审批”,或者赋予其一些行政许可的色彩,实质上是分担了企业的主体责任。还有一些环保部门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着力于“准入”的监管,而对已备案的预案指导和使用不够,管理不到位。这些做法不符合国家“切实防止行政许可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加强和改进事中和事后监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需要通过《备案管理办法》予以规范。

(三)环境应急预案管理的实践需要

2010年,环境保护部印发《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以下简称《预案暂行办法》)后,各地针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备案制度。但预案备案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备案率不高、进展不平衡,已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的企业,整体备案率不到80%,有的地方仅为38%。二是现场处置预案偏少,可操作性不强。《预案暂行办法》将环境应急预案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预案三类。但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编制了现场处置预案,更多企业只有综合预案,内容多是原则性规定。三是属地管理不够、信息收集不全面。《预案暂行办法》将国控污染源设置为省级环保部门备案,是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开始阶段的“权宜之计”,已难以满足“属地为主”、县级人民政府先期处置的要求。地方在执行时,实行分级备案的占74%。由于没有信息传递要求,一些下级环保部门无法获得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不能充分掌握相关信息。四是逐级备案加重了企业负担,26%的地方实行逐级备案,要求企业向多个层级的环保部门备案,不符合中央简政放权的精神。五是分级管理要求差异大。在备案分级管理中,各地存在通过污染物排放量、环评级别、风险级别、跨区域、行业因素、环境敏感程度等进行分级的多种情况,而且有的地方是两级管理,有的地方是三级管理。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制定《备案管理办法》。

二、制定备案管理办法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备案管理办法》主要依据《环境保护法》、《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参考了《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相关规定,以及国务院办公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013]101号)对企业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管理的要求。

三、备案管理办法主要有哪些内容

《备案管理办法》共五章二十六条,在吸收《预案暂行办法》有关内容、总结近年来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五个方面的内容作出了规定。

第一章总则。对备案管理的目的、概念、范围、原则等一般性内容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备案管理遵循规范准备、属地为主、统一备案、分级管理的原则,强调根据环境风险大小实行分级管理,企业主动公开相关环境应急预案信息。

第二章备案的准备。基于备案需要,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修订等准备工作进行了规定。强调企业是制定环境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通过成立编制组、开展评估和调查、编制预案、评审和演练、签署等步骤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并及时修订预案。

第三章备案的实施。对备案时限、文件、方式、受理部门进行了规定。明确企业在环境应急预案后的20个工作日内进行备案以及应提交的备案文件。明确县级环保部门作为主要的备案受理部门,以及备案受理部门的审查处理方式。

第四章备案的监督。对备案后环保部门的监管和企业、环保部门责任进行了规定。明确环保部门及时将备案的环境应急预案汇总、整理、归档,并通过抽查等方式,指导企业持续改进。还明确了企业和环保部门违反规定应承担的责任。

第五章附则。与《环境保护法》四十七条第三款“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衔接,并说明施行日期。

四、关于几个重点问题的说明

(一)什么是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备案管理办法》第二条指出,环境应急预案是指企业为了在应对各类事故、自然灾害时,采取紧急措施,避免或者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厂界外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这是首次正式提出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概念,以区别于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等应急预案,便于企业和环保部门的执行和管理。

(二)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如何定位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重点是现场处置预案,侧重明确现场处置时的工作任务和程序,体现自救互救、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的特点。针对是否编制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及这些类别的组合方式,《备案管理办法》提出了指导性而非强制性的要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

建设单位环境应急预案,是针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可能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而制定的预案,不是建设施工期间的预案。试生产期间环境应急预案,是指试生产前编制的包含了针对试生产期间可能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而制定的环境应急预案。由于试生产前可能存在环境风险评估、预案编制等难以到位的客观现实,《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的环境应急预案 “参照”本办法制定和备案;而建设项目试生产与正式生产有差别,建设单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试生产期间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形成适用于正式生产的环境应急预案。

(三)备案的目的是什么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是不属于行政许可、行政确认的一种行政行为。对于企业而言,备案是为了规范编修、提高质量、履行法定义务。对于环保部门而言,备案是为了收集信息、存档备查、事后管理。

(四)哪些企业需要备案

《备案管理办法》规定了三类企业要进行环境应急预案备案。一是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排放企业。“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将产生噪声污染的单位、污染物产生量不大或者危害不大的单位排除,例如餐馆等。由于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与一般的排放污染物企业有所区别,在《备案管理办法》中用“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企业”予以强调。二是可能非正常排放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结合事件案例,强调了涉及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尾矿库三类易发、多发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三是其他应当纳入适用范围的企业,这是兜底性条款,给予地方环保部门一定的自主权。为进一步明确适用范围,规定了“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的企业名录”。

(五)企业如何进行备案准备

《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第二章是对这一规定的细化,明确企业在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并经过评审和演练后,签署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准备期间产生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应急资源调查报告、评审意见等是备案的必要文件。

(六)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何时需要修订

《备案管理办法》规定,企业至少每三年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一次回顾性评估。如果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环境应急措施、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或实际应对和演练发现问题,以及其他需要修订的情况,要及时修订环境应急预案,修订程序参照制定程序进行。

目前大部分企业已经按照《预案暂行办法》,制定了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实施后,地方环保部门要指导企业及时开展评估,修订环境应急预案,修订时执行《备案管理办法》。

(七)企业应该向哪里备案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实行属地管理、统一备案,备案受理部门为县级环保部门。建设单位也需要向建设项目所在地县级环保部门备案。如果建设项目试生产与正式生产情况基本无变化、环境应急预案无需修订、建设单位在试生产前提交的备案文件齐全,可以视为正式生产前已完成备案。

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企业的环境应急预案,可以分县域或者分管理单元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向沿线或者跨域涉及的县级环保部门备案。

确定县级环保部门作为备案受理部门,是《突发事件应对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环境应急实际和收集信息的需要,符合“省直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有助于环境应急预案由过去的“下级抄上级”、由上到下的编制方式,转变为从企业逐步向上延伸、由下到上的编制方式,有助于夯实政府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基础,有助于推动基层环保部门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也便于企业执行。

考虑到有的县级环保部门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备案需要等客观现实,个别地方具有较成熟的市级备案管理经验,《备案管理办法》还规定“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备案受理部门统一调整到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给予地方环保部门一定的自主权。

(八)企业如何进行备案

企业首次备案时,在签署环境应急预案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环境应急预案备案表、环境应急预案及编制说明、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环境应急预案评审意见等五份文件提交给备案受理部门。企业收到受理部门签章的环境应急预案备案表,则完成了首次备案。

当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重大修订时,也应当在修订内容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原受理部门变更备案。变更备案不需要提交首次备案要求提交的全部备案文件,只需提交修订的文件。个别内容调整的,不需要变更备案,只需要以文件形式告知原受理部门即可。

(九)受理部门如何进行受理

受理部门在收到企业提交的备案文件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对。文件齐全的,出具加盖行政机关印章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表。受理部门就完成了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

受理部门对备案文件的核对,只是形式审查,审查备案文件是否齐全,不对这些文件的内容进行实质审查。

除了在备案受理部门办公场所“当面受理”备案的方式外,结合当前有些地方开展的网上备案实践,为减轻企业负担、适应工作要求,《备案管理办法》对通过信函、电子数据交换等备案方式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地方环保部门可以结合实际,开展电子备案、信函备案等相关工作。

(十)备案后环保部门如何进行监督

环保部门对企业备案的监督,主要包括汇总、指导、责任倒查三种方式。汇总、整理、归档并建立数据库,主要是为了收集整理信息,夯实政府预案基础。备案指导是基于提高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质量对环保部门提出的要求,包括采取档案检查、实地核查等方式个别重点指导,和汇总分析抽查结果进行整体指导,时间节点在备案后。责任倒查是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环保部门将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备案、日常管理及实施情况纳入事件调查处理范围。《备案管理办法》还对备案信息公开进行了规定,要求备案受理部门及时公布备案企业名单,企业主动公开环境应急预案相关信息。

环保部门的监督,按照企业环境风险大小实施分级管理。《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县级环保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将较大以上环境风险企业的备案文件报送市级环保部门,重大以上报送省级环保部门。省级、市级环保部门根据掌握的备案文件实施重点监管。

针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分级,环境保护部出台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环办[2014]34号),给出了环境风险评估的一般性方法,涵盖了大部分易发、多发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目前,环境保护部还将出台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标准,进一步加强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的技术指导。实践中,一些地方也制定实施了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方面的文件,对企业事业单位实行风险分级管理。《备案管理办法》也规定,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可以参考有关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标准或指导性技术文件,结合实际指导企业确定环境风险等级。

(十一)企业违反备案管理办法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为了督促企业规范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并备案,对于企业不制定、不备案,或者提供虚假文件备案的行为,由县级以上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据《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部制定的规章等,给予罚款等处罚。

(十二)环保部门违反备案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为了规范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备案管理行为,对于可能出现的不备案、乱备案、不告知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了列举,明确责任界限。

(十三)备案制度如何与其他管理制度衔接

备案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在一些规章、规范性文件中已有体现。如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 第22号)第九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申请办理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环境管理登记时,应当提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27号)第十九条规定,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制定废弃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备案;《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 第7号)第三十一条规定,常规申报的登记证持有人和相应的加工使用者,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要求,相关建设项目申请试生产时,应提交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备案材料。未来还可以在其他文件中进一步强化。

篇4

市场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竞争,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保障,是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挖掘劳动用工潜力角度,提出如何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使一线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和合理。

1.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自2000年开始,公司着手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并将其列入公司战略工作之一常抓不懈。至今,每年都形成人力资源调查报告、分析材料,或形势任务教育材料等,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措施和制度。几年来,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公司生产经营工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是用工结构不断优化、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一线用工总量正在逐步趋于合理。10年来,通过引进的本科以上专业对口或高层次人才、招聘劳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劳务输出工533人,全部充实到生产一线;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用工总数的45.15%;中级工及技师以上人员占用工总数的40.0%;一线生产人员占用工总数的60.41%。

二是录井队伍总量持续增加、装备明显改善、人员配备水平提高。目前,综合录井队伍发展到63支、人数505人,开发井录井队伍87支、人数为327人。在综合录井和开发井录井150支队伍中,取得中石化资质的甲级队、乙级队达到71支,占队伍总数的47.33%。

三是本着扁平化管理、精干高效的原则,不断调整公司组织结构,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对公司组织结构进行了增设、更名、合并、撒消。调整为目前的11个机关科室、6个三级单位、3个直属科级单位、2个下属科级单位。

2.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司提出了 “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愿景,不断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和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打造国际一流技术、国际一流人才、国际一流队伍、国际一流成果,加快创建具有强劲发展力和生命力的国际一流公司。公司用工总量根据生产发展适量增长,用工结构不断改善,人员素质持续提高。但目前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一线生产人员、二线生产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用工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一线生产人员总量不足。

二是一线生产人员总量增加与质量的提高不协调,滞后于公司的队伍规模和市场开拓。

三是一线生产人员年龄比偏大、性别比(女性)偏多,不利于公司今后的快速发展。

四是一线生产人员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离公司的发展要求还有差距,有待于提高。

五是一线生产人员中复合型人才缺乏,技术骨干型人员数量不够,生产管理工作常陷于被动局面。

六是一线生产井录井队伍在人员素质等方面与探井录井队伍相比差距太大,制约了生产井录井队伍的发展。

3.挖掘劳动用工潜力,保证一线劳动力结构优化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只有真正把人力资源当作宝贵的财富,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内动力挖掘理念,以企业的发展带动职工的发展,以职工全面发展促进企业发展。同时,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采取多管齐下措施,才能使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水平。

3.1解决一线队伍用工总量不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1)根据油田引进本科以上专业对口或高层次人才计划,结合公司发展需要,继续加大人才引进步伐,以引进石油地质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为主。发挥本科以上专业对口或高层次人才“岗位成才快、投入使用早、见效迅速”的优势,有效缓解公司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矛盾。

(2)启动并全面实施了子女就业援助工作。今后,油田将建立劳动力投入的长效机制,正确处理按需用工与解决子女就业的关系,采取让待业子女先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本领,再招聘就业的方式。

(3)探索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实行市场化操作,实现富余单位用工向缺员单位的有序流动。公司根据分公司人员余缺情况,有计划的指导分公司之间的人员流动。

(4)继续并推行“应急或预备队伍”办法,支援一线生产,使之制度化。为解决探井生产高峰期一线人员不足问题,组织“预备队伍”支援一线生产,达到即解决一线人员紧张问题,又使后勤、机关人员得到锻炼的目的。

(5)为适应公司外部市场规模的扩大,根据《劳动合同法》,和《公司劳动用工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在明确“业务外包”、工程费用结算形式的前提下,对于外部市场的简单劳动岗位或临时性、季节性用工,使用外雇用工。

3.2提高一线队伍用工质量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1)按照油田劳动用工有关政策,建立公司劳动力正常退出机制。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办法、劳动纪律处分规定、内部退养、劳动能力鉴定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等等。要在坚持正面引导、政策规定宣传全面、具体待遇解释到位的前提下,做好此项工作,以达到企业减负、个人受益的目的。

(2)完善公司内部离(待)岗制度。继续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对于老弱病残等原因,不适应一线岗位工作人员,在本人自愿前提下离(待)岗。

(3)在一线录井队打破身份界线,实行全员岗位化管理。公司一线队伍中除正式职工以外,还有内聘职工、劳务公司员工等,随着油田子女就业援助工作的逐步实施,比例还将增加。同时应采取工资待遇随岗位变化而变化,即:员工的基本工资不变,岗点工资与同岗位的正式职工相同,以激发他们岗位成才的积极性,尽早成为录井队伍的技术骨干。

篇5

中图分类号::S93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0504

1引言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1,2]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环境,防止物种灭绝的重要方式[3],而野生动物的保护成效是衡量自然保护区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指标[4]。河口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价值功能多样性、区域开放性、水资源和水环境依赖性、保护对象特殊性、社会影响复杂性等特点[5]。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人类活动最频繁、经济发展最成熟的区域之一,探索珠江口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平及发展对策,对协调好人类、资源、环境、经济间关系,建立人鱼共处、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文明具有示范作用。

2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概况

2.1黄唇鱼简介

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俗名大鸥、白花鱼、金钱鳘、黄甘,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唇鱼属,近海大型暖温性底层鱼类。黄唇鱼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我国的南海和东海,1988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6年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CR)。

黄唇鱼体长、侧扁,尾柄细长、吻突出,头部被圆鳞、体被银元般栉鳞,体背侧棕灰带橙黄色,腹侧灰白,胸鳍腋下有一黑斑,成鱼一般体长100~150 cm,体重15~30 kg,大者重达100 kg,长1.8 m。黄唇鱼一般生活于50 m深水域,4~6月份洄游到咸淡水交汇的河口海域产卵,以鱼、虾为食,喜居水深、有鱼礁、水流较缓的海域。黄唇鱼鳔的形态独特,在石首鱼科系统发育上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具有扶正固本、大补真元等药效,特别适用于治疗结核、风湿性心脏病、妇女经亏等症,黑市交易价高达200万元/kg。

2.2黄唇鱼自然保护区设立情况

为有效保护黄唇鱼这一珍贵资源,促进其恢复、增殖和合理开发利用, 2005年,东莞市在黄唇鱼现存仅有的产卵场――珠江口虎门海域设立了东莞市黄唇鱼市级自然保护区,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以黄唇鱼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属野生动物类海洋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侧,位于珠江出海口中最大的虎门口。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东起威远岛西岸,西与广州交界,南起太平水道南河口,北至太平水道北河口,面积686 hm2。地理坐标为:东至113°39′16″,西至113°36′26″,南至22°45′48″,北至22°48′41″。

3黄唇鱼自然保护区保护现状

3.1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3.1.1水质环境现状

根据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多年监测数据显示,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挥发酚、氰化物、总铬、锌、铅、镉、砷等指标符合海水水质一类标准,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六价铬、铜等符合海水水质二类标准,pH值、石油类、生化需氧量符合海水水质三类标准,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劣于海水水质四类标准,为主要污染物。

3.1.2沉积物现状

根据监测数据,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沉积物中硫化物、石油类、有机碳、“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镉、汞、铬等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锌、铅、铜、砷等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二类标准,沉积物生态风险相对较低。

3.2生物资源保护现状

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所在水域为珠江口伶仃洋,这里咸淡水交汇,水动力结构复杂多变,潮汐往复流、垂直密度流等相互影响,加上湾口的汇集作用以及独特的底形底貌,使这里水生生物资源特别丰富,是黄唇鱼、棘头梅童鱼、凤鲚等鱼类的产卵场以及花鲈、中华海鲇等多种经济鱼类的索饵场及栖息地。

3.2.1浮游生物资源现状

经调查鉴定,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有硅藻、甲藻、蓝藻、绿藻、金藻和黄藻共6大门类22科87种,平均密度为379.58×104 cells/m3,多样性指数分布平均为3.96,均匀度平均为0.77,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爱氏角毛藻。浮游动物有6个生物类群共26种,平均密度为255.00 ind/m3,优势种为桡足类小拟哲水蚤、小哲水蚤和驼背隆哲水蚤。

3.2.2底栖生物资源现状

经调查鉴定,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底栖生物共4门8科12种,平均生物量为5.41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53.75 ind/m2。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1.0000~2.1556之间,平均为1.5994;均匀度分布范围在0.8867~1.0000之间,平均值为0.9412。主要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膜质伪才女虫、小头虫和光滑河蓝蛤。

3.2.3潮间带生物资源现状

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潮间带生物共有2门8科13种,其中软体动物5科7种,占种类总数的53.85 %,节肢动物3科6种,占种类总数的46.15 %。平均生物量为202.20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096.00 ind/m2。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较大,在0.2307~1.7081之间,平均值为0.7558;均匀度的变化范围为0.1455~1.0000,平均值为0.4708,优势种为沼蛤和鳞笠藤壶。

3.2.4游泳生物资源现状

游泳生物88种,隶属于16目40科,其中鱼类55种,头足类6种,甲壳类27种。平均重量密度和个体密度分别为327.02 kg/km2和52033 ind/ km2。对比平均重量密度和平均个体密度,均为鱼类最多,其次是甲壳类,最少是头足类。渔获物的优势种分别为棘头梅童鱼、风鲚、脊尾白虾、红狼牙y虎鱼、七丝鲚、日本y、近缘新对虾、短吻、锯缘青蟹。

3.2.5黄唇鱼资源现状

20世纪60、70年代珠江口黄唇鱼年产量约为180 t,为全国最高,曾创下一网捕获1.5 t黄唇鱼的记录。80年代初,黄唇鱼仍是虎门海域鱼类优势种,资源量及出现频率排在第6位,占渔获总量的9.0%[6]。改革开放后随着过度捕捞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黄唇鱼资源量急剧下降,罕见踪迹,目前已濒临灭绝,每年大概只有数百尾幼鱼被误捕的记录。

3.3管理机构设立情况

为确保黄唇鱼相关保护措施落实到位,更好地保护黄唇鱼种质资源及其栖息环境,2005年成立了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挂靠在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实施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巡护与宣传,组织开展黄唇鱼救护、驯养、繁殖和相关研究。

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成立后,设立了黄唇鱼救护基地,纳入全国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网络,并成为全省首批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同时,在2011年被认定为东莞市科普教育基地。

3.4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3.4.1抓制度建设,保护区建设管理渐有章法

科学编制功能区划,在2006年出台《东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上,2011年出台《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确定了保护区界址坐标,划定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明确各功能区的具体管理要求,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内进行项目建设和倾废排污等可能破坏保护区的活动。认真谋划保护区升级,2014年出台《东莞市创建黄唇鱼省级自然保护区方案》,着手编制《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提出2017年建成黄唇鱼省级自然保护区,2020年保护区建设完备,成东莞濒危物种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普、特色旅游四张名片。编制规范性文件,落实“一区一法”制度,编制的《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明确了保护区地理范围及保护对象、各相关机构职责和相关法律责任,规范了涉及保护区的社会和经济活动。

3.4.2 抓设施建设,保护区各项功能日趋完备

加强黄唇鱼救护基地建设,通过政企合作形式建立黄唇鱼救护基地,开展黄唇鱼救护、驯养、繁育研究等工作。对保护区陆岸确标立界,结合威远岛相关规划,完成黄唇鱼自然保护区陆岸确标立界,在保护区陆岸界址点共设置界标9个、标示牌3块,强化了保护区的法定地位。完善巡护及科研设备,结合管理要求,先后设计修造巡查监测艇2艘,购置PCR仪等专业分子生物学研究设备,完善了保护区管护和基础研究功能。整治修复保护区岸线,对威远岛西南侧保护区岸线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整治,建设了主题广场、景墙、休闲栈道、亲海平台、沙滩等公共设施,拉近了保护区与人的距离。

3.4.3抓日常管护,保护区及周边海域生态环境逐年改善

坚持执法巡查,开展“海剑”、“护渔”等专项行动,坚决制止违法用海、违法捕捞、违法采砂倾废排污等行为,累计巡查280多次,航程近3000海里。定期监视监测,每年制定海洋环境监测方案,每季度开展常规监测,监测项目达20多项。注重救护放生,对渔民误捕的黄唇鱼幼鱼进行救护,10年来累计救护放生黄唇鱼400多尾,救护成功率达80 %以上,使保护区的黄唇鱼数量逐渐增加。

3.4.4抓技术科研,黄唇鱼人工繁育有望突破

黄唇鱼繁育条件较为苛刻,除需对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外,亲体一般还需10年左右才进入繁育期。目前国内尚无黄唇鱼人工繁育成功案例。多年来,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以积累的环境监测及黄唇鱼生物学基础数据为基础,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大力推动技术攻坚。先后开展《黄唇鱼救护与驯养研究》和《黄唇鱼种质储备及繁殖生物学研究》等科研课题,突破了黄唇鱼人工驯养难题,储备的亲体达8龄,取得“黄唇鱼全人工驯养”国家发明专利,为突破黄唇鱼人工繁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4.5抓科普宣传,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保护区宣传工作,引起了社会的关心关注,取得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是做好常规宣传,包括树立警示牌、悬挂宣传横幅、制作派发宣传册以及通过各媒体宣传报道,特别是在电视台播出专题节目,每天在电视台海洋天气预报栏目中播报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公益宣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二是发挥科普功能,海洋与渔业科普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定期组织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活动,积极倡导关注海洋,珍爱黄唇鱼,保护生态环境理念,4年来累计接待参观约80批2000人次。

4存在的问题

黄唇鱼自然保护区设立以来,通过扎实推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管理还不够完善,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建设仍面临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4.1保护区基础建设尚不够完备

按照《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规范》,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应建立基本办公和生活设施、救护基地、管护码头、宣教中心等基本设施建设。目前,相关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救护基地用地仍为租用,不利于长远发展。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挂靠的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远离保护区,不利于保护区日常管理。此外,当前黄唇鱼科普教育基地场地偏小,科普参观接待能力不足,黄唇鱼科博馆由于用地指标问题也尚未进入立项阶段。

4.2黄唇鱼生存环境仍受到威胁

受珠江三角洲大环境影响,整个珠江口海域无机氮和磷酸盐污染严重,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海域水质尚未达到自然保护区要求的海水一类水质标准。20世纪末大范围地填海造地,造成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岸线大部分消失,岸边的红树林全部被破环,削弱了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此外,由于历史原因,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沿岸存在多处违法搭建构筑物,多用于开设大排档和安放缯网捕鱼,破坏了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对黄唇鱼及其它水生生物生存造成很大威胁。

4.3保护区地位需进一步加强

当前的黄唇鱼自然保护区为市级,受行政区划影响,保护区的黄唇鱼栖息区域无法管理,影响了黄唇鱼的保护效果,亟需升格为省级甚至国家级。同时,尽管东莞市政府制定的保护区管理规范性文件即将,但法律效力层次较低,不能作为执法的依据,从依法行政管理的角度,仍需进一步上升到立法层面。

5对策与建议

为提高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平,切实有效保护和利用黄唇鱼及保护区资源,应该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严管护、强基础、谋发展、创示范”,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机制,大力推进保护区各项工作。

5.1加强领导,继续扶持自然保护区发展

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把黄唇鱼保护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延续实施行之有效的各项扶持措施,制定更加有利于保护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巩固建设成果。要切实加强管护队伍建设,强化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要通过启动创建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积极开展保护区提档升级工作,使其成为珠江口的生态名片和文明窗口。

5.2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要切实保障黄唇鱼人工驯养繁殖、救护、监测、宣教、应急防控等工作所需的经费,确保基本业务正常开展。要积极拓宽投资渠道,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资金的大力支持,重点推进管护基础、科普宣教、环境监测系统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整治,结合威远岛打造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岛的发展定位,整治修复威远炮台至上涌闸口段保护区岸线,改善保护区生态环境。要在扩建保护区建立和恢复生态廊道下功夫,将黄唇鱼救护基地划入黄唇鱼自然保护区范围,为黄唇鱼未来驯养繁殖研究、资源保护、发展特色旅游和产业化提供基础保障。要将保护区建设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把保护区建设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生态、社会、经济、文化效益,形成保护区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互利共赢的局面。

5.3严格监管,全面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

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严厉打击、取缔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展的任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从严控制在自然保护区内的非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海洋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环境监测监控网络,严肃查处在保护区内违法用海、违法排污、违法建设的行为。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保护好环境。要抓好碧海行动计划的实施,切实解决珠江三角洲区域全流域的水污染问题。要建立起以环境容量为基础、以海洋环境功能区划为指导、以排污许可证为主要管理手段的排污总量控制体系,不断改善珠江口海域生态环境。

5.4健全机制,努力营造黄唇鱼保护的良好氛围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机构,增加管护人员,加强保护区机构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使专业人员占有一定比例,提高科研水平。要充分利用 “海洋宣传日”、“野生动植物宣传月”等生态保护的节日,形成全社会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交流合作,认真开展各项救护繁殖研究,早日突破黄唇鱼人工繁育技术难题。要对照省级保护区创建标准,出台保护区管理办法、总体规划和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实现对保护区的依法依规管理,为保护区建设管护保驾护航。

6结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唇鱼是典型的洄游性濒危保护物种,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地处典型的珠江口经济和生态环境,切实加强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珠江口黄金水域专门划出一个区域来保护黄唇鱼,体现了东莞市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视。正是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10年来的坚持努力,避免了黄唇鱼物种的灭绝,改善了黄唇鱼栖息的生态环境,珠江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黄唇鱼自然保护区仍处于抢救性建设阶段,各项措施还需一一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呼延佼奇,肖静,于博威,等.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4,34(22).6391~6396.

[2]刘文敬,白洁,马静,等.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2):49~53.

[3]王献溥,崔国发.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08~121.

[4]关博,崔国发,朴正吉.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成效评价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12,25(6):40~45.

[5]余春华,陈永柏,陈大庆.河流型鱼类自然保护区管理思考[J].淡水渔业,2014,44(6):109~112.

[6]卢伟华,叶普仁.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Lin)资源调查报告[J].现代渔业信息,2002,17(5):10~14.

[7]高志全.东莞将建黄唇鱼省级保护区[N].东莞日报,2014-09-17(6).

[8]李希国,卢伟华,张汉霞,等.野生黄唇鱼救护技术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2014(4).

[9]林义浩,黄志保,温其添.广东北江黄唇鱼资源状况及保护开发意见[J].淡水渔业,1984(8).

篇6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形式,是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强调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是一种全新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性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科考、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正成为国际上新兴的热点项目,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

一、盐城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

盐城生态旅游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盐城拥有丰富的滩涂海洋资源,582公里的海岸线对应着广阔的海洋。沿海滩涂面积683万亩,占江苏省滩涂总面积的75%,全国的1/7,且每年以5万亩的成陆速度增长。盐城是“湿地之都”,境内的湿地资源极为丰富,现有湿地面积80.78万公顷,分别占市域面积50%和全省湿地面积23%。湿地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市域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大纵湖、九龙口等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被誉为“金滩银荡”。这里动植物资源丰富,原始生态环境保护完好,它们与东部沿海湿地一样,同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网络成员,被列合国“世界重要湿地名录”。市域中部地区也是河湖港汊纵横交错,享有“百河之城”的美称。此外还有4个林场近10万亩森林。

盐城历史悠久,长期为苏北沿海区域重镇、经济文化中心,市境位于古淮水下游近海地区,古称“淮夷地”。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古建筑、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地共计100余处。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如东台发绣、盐都老虎鞋、烙画、柳编、木雕、阜宁玻璃工艺品、射阳农民画等。深厚的人文精神使盐城文化旅游自成体系,形成以海盐盐垦文化、铁军文化、演艺文化、湿地文化、海洋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等为特色文化脉络体系。根据国家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盐城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盐城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554个,占盐城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85.63%,人文旅游资源单体占明显优势。拥有极品级的五级文化旅游资源5处、优良级四级文化旅游资源12处、三级文化旅游资源123处。

以上旅游资源是盐城生态旅游发展的依托和基础,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应通过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利用,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同时遵循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理论,将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进行有机的融合,实现盐城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盐城生态旅游发展的概况

多年来,盐城致力于 “东方湿地、鹤鹿故乡、银滩海韵、水绿盐城”的旅游品牌打造,现了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22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7亿元。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均较“十一五”末实现翻番;二是产品体系逐步健全。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为主、辅之以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旅游、红色旅游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三是要素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5年底,全市现有星级饭店50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8家,旅行社134家,其中具有出境组团资格的旅行社7家。全市已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1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5家,省级工业旅游区(点)3家,省星级乡村旅游点30家(其中包括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四是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丹顶鹤和麋鹿保护区被评为“长三角最受游客喜欢的旅游景区”,盐镇水街荣获“心醉夜色”长三角经典示范区称号。生态盐城三日游荣获2015中国旅游风云榜精品线路TOP10。“2015美丽中国行,聚焦生态盐城”大型媒体采风行活动走进盐城。先后荣膺“亚洲金旅奖・首批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首批十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一带一路旅游文化名城”、“中国十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2016年盐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工作重点之一是“建设绿色宜居的生态盐城,建设绿色美丽家园。……加快丹顶鹤生态旅游区、中华麋鹿园、大洋湾景区、大纵湖度假区、黄海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发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全力突破沿海生态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打造绿色盐城靓丽品牌”。据此,盐城加快生态旅游发展既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又面临难得的机遇,所以,加快发展盐城生态旅游势在必行。

三、制约盐城生态旅游加快发展的因素

(一)旅游规划不尽合理,龙头项目仍显不足

近年来,盐城组织编制《盐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盐城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盐城市“十三五”沿海风光带建设和生态休闲旅游规划》等,进一步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旅游改革发展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盐城生态旅游的发展。但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由于旅游业涉及面广,规划编制需要国土、交通、环保、建设、商业等部门的配合,而以上部门之间无隶属关系,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支持,协调难度大。另一方面,规划虽有,落地较难。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的旅游规划工作中,严重地存在着重规划过程,轻规划实施管理的问题。不少旅游规划在编制上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评审过关便万事大吉,无人再过问后期的实施和监管,甚至出现了所谓“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评审一过,就是废话”的现象。

目前,我市围绕《盐城市旅游项目三年推进计划(2014-2016)》,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在旅游项目投资和景区创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重点推进了中华麋鹿园、丹顶鹤湿地旅游景区、金沙湖旅游景区、大纵湖旅游景区、九龙口旅游景区和大丰荷兰花海等建设。但是,相对于盐城3区5县1市的行政区划而言,存在着生态旅游的拳头产品少,号召力强、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生态旅游精品项目屈指可数等问题。

(二)营销创新力度不够,品牌影响有待加强

多年来,盐城注重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在央视《新闻30分》、《朝闻天下》、《走遍中国》以及北京、上海、南京高铁站、首都机场、沪宁高速等进行城市形象宣传,与新浪江苏、凤凰江苏等网络媒体合作营销。同时举办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盐城大洋湾樱花节、东台董永七仙女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此外还赴台湾、日本、香港等地进行旅游推介。但是,在营销过程中还存在明显的创新不足:一是营销主体单一。表现为政府单一主导营销,没有能够充分发挥景区、饭店、旅行社市场主体作用,企业处于被动的角色。由于针对性不强,虽然营销投入较大,但是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由此便产生了“出了江苏便不知盐城”的情况。二是营销方式传统。通过以上的营销方式可见,盐城目前的营销大多是通过电视、广告牌等传统方式,而通过网络媒体的营销相对于一般大众而言则不易接触,营销的精准度差,效果很难保证。三是营销合力欠缺。盐城区域内、盐城与其他地区区域间的营销合力仍有待加强;营销主体、方式之间合力仍没有形成。

以上不足直接导致盐城生态休闲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不够突出,品牌影响力不高,在全国、全省缺少知名度。通过调研发现,超过80%的游客到江苏旅游时,往往也不会将盐城生态休闲旅游景区列入其必游之地。此外,盐城对外一直以“东方湿地、鹤鹿故乡”进行形象宣传,而近年来出现了“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前后两个品牌之间明显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品牌的打造缺少持续性,导致盐城旅游形象不够鲜明、生动和突出。

(三)产品内涵不够丰富,体验参与性欠缺

首先,盐城生态旅游景区的产品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上,独特景点或项目还不多,缺少休闲度假、文化研究、生产制作、教育访学等深层次的挖掘,游客的体验性与参与性差。其次,由于规划中缺少沟通和协调,格局分散、各自为战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同类型生态旅游产品的定位差异较小,同质化趋势严重,经济效益低下。此外,生态旅游产品缺少特色地方文化的介入,没能形成一种以核心产品和辅助产品为体系的“产品链”,且产品开发规模小、重复建设,如遍地开花的生态乡村游,导致特色形象不够鲜明,品牌认同度有限,特别是缺少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的生态旅游产品,使得游客的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对生态旅游的市场发展和规模扩大形成了严重的制约。

(四)配套要素仍不完善,旅游附加值偏低

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还不能满足游客出行的需要,其中突出表现为:连接旅游景区间的道路交通建设相对滞后,各景区之间、生态旅游区内部的交通和旅游设施仍不完善,可进入性不够,影响了旅游客源的流动。公共信息资源提供不够及时有效,移动网络和智慧旅游的使用率还很低。随着自驾游的兴起,与此相配套的各项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盐城旅游公共交通体系、旅游商贸设施、休憩休闲服务设施、旅游应急救援体系等项目建设仍比较滞后。传统的门票经济仍是盐城旅游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生态旅游中比重较大的餐饮、购物及娱乐等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盐阜地方饮食文化挖掘和推广力度不够、旅游商品设计缺乏创意、旅游娱乐活动缺少地方特色,造成“吃”、“购”和“娱”的旅游收入贡献率不高,旅游附加值偏低,无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发展盐城生B旅游的思路

(一)科学规划,项目带动

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就调整成立了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初步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但在实际运作中还需进一步发挥其职能作用,由市旅委会负责委托制定盐城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负责相关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协调生态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旅游交通、商贸购物、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各类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与规划指导,可以很好地协调旅游规划所需的资源及规划实施所需的各种力量,推动形成“大旅游”的工作合力,保证生态旅游规划的有效实施。针对我市部分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中重规划、轻实施的问题,有必要在旅游规划中增加一项条目:规划实施后必须进行监督反馈,并对不适应的环节作进一步修改,对规划时尚未预见的问题进行调整完善。通过市旅委会跟踪监管,可以及时纠正偏差,增大项目成功的几率。

在重点项目推进中,要树立“精品建设,龙头带动”的指导思想,对照市旅游项目建设三年推进计划,确保盐城3区5县1市中每个都能有1-2个拳头产品,加快精品景区、线路和龙头项目建设。同时,要根据地方的生态旅游资源特色,以市区生态盐阜文化为核心,形成“井”字型布局,进行有针对性的打造,东部为沿海湿地生态旅游带、西部为湖泊休闲生态旅游带、北部为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带、南部为西溪文化生态旅游带,依托旅游带形成景区、线路和项目,并开展集群招商、以商引商,突出龙头带动、配套推动、链接互动,努力实现“培育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雁阵效应,从而带动盐城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发展。

(二)精准营销,强化品牌

随着旅游市场日渐成熟,区域间旅游竞争加剧,营销模式受到旅游目地的的重视,精准营销便是趋势性选择之一。精准营销是在充分了解游客信息的基础上,针对游客偏好和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营销,在打响盐城生态旅游品牌、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眼球等方面,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进行精准营销,首先,需要充分发挥景区、饭店、旅行社市场主体作用,变政府单一营销为政企合力营销,变企业被动营销为企业主动营销,加快由传统营销向传统营销和智慧营销并重转型。其次,需要建立在大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区分盐城不同的旅游客源地市场,并根据游客的特征选择营销方式。团队客人可采用旅游中间商营销,与旅游中间商联合举办生态旅游交易会、展览会或博览会,加强与实力较强的旅游集散中心、旅行社之间的联合;自驾游、自助游的客人采用以社交媒体为主的移动网络营销,利用手机移动终端、多媒体信息显示屏、旅游网站等载体,为游客提供智能、便捷的旅游要素信息服务,既宣传了盐城的生态旅游资源又实现“一部手机、品味盐城”,依据“做宽”(搭建平台传递旅游资讯)、“做深”(创意事件营销爆发性传播)、“做广”(完善广告投放精准到达指定人群)的步骤,实现精准有效的吸引;区域间要进行合作营销,充分利用江苏旅游新干线等合作平台,巩固和扩大传统目标客源市场,努力拓展西安、兰州等“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旅游市场。

(三)跨界融合,增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