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4 20:48: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1研究对象
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BMI的判定标准(BMI<18.5为过轻体重,18.5≤BMI<23.9为正常体重,24≤BMI<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一、二、三年级学生自愿参加基础上,选取153人,其中超重男生35人、女生33人,肥胖男生47人、女生40人,年龄19~22岁之间。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查阅大量相关的体质调研、体育锻炼、营养等文献资料,为本文的调查问卷和干预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1.2.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需要,对超重肥胖大学生的膳食规律、生活习惯、运动行为、形态认知等层面进行问卷调查。1.2.3运动干预方案。按循序渐进原则分两个阶段设计运动干预方案。每次练习前、中、后即测10s脉搏以控制强度(运动强度控制在60%~70%最高心率,平均心率控制在120~140次/min)。运动时间为每天下午60~90min,干预时间共16周。第一阶段(1-5周):采用多种运动的锻炼方式,提高参与者运动适应性和趣味性,增强心肺适应能力。主要运动有慢跑、快步走、走台阶、有氧操、球类、体育游戏、跳绳、瑜伽、腹肌练习、放松练习。具体运动安排见表1。第二阶段(6-16周):通过前阶段运动干预,增加参与者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同时提高参与者锻炼兴趣。主要运动有慢跑、变速跑、往返跑、搏击操、瑜伽、体育游戏、跳跃、球类、腹肌、背肌、上下肢力量训练及放松运动。具体运动安排见表2。1.2.4饮食干预方案。①营养指导课程:开展每周一次知识讲座,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系统介绍各类食物的所含营养和热量,使参与者能计算每日摄入的食物热量和日常活动耗能量,为自主制定科学减肥食谱奠定理论基础。②食谱制定:对参与者每周的膳食和起居情况进行记录,内容包括摄入食物的量、时间、种类及饥饱程度。根据参与者之前的进食情况,要求参与者每天适当控制摄入量,多食低热能的蔬菜和水果,以高蛋白、低脂肪和低糖的膳食为主,保证每日机体和运动的营养所需,避免营养不良。并根据每个参与者的个体饮食特点,分别制定一日三餐的营养食谱。1.2.5测试指标。按《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要求进行测量,身体形态:身高、体重、BMI、腹部皮褶、上臂皮褶、肩胛皮褶;身体机能:肺活量指数(ml/kg);身体素质:50m、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坐位体前屈、耐力(女800m、男1000m)。1.2.6数据处理。运用SPSS11.0软件包处理分析,各组参数以均值±标准差表示,每组干预前后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以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干预前后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形态变化
从表3可见,通过16周体育锻炼与膳食干预,超重、肥胖男女生体重、BMI、腹部、肩胛皮褶指标均值明显低于干预前,其中肥胖男女生上臂皮褶指数均值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但干预前后,超重、肥胖男女生身高,超重男生上臂皮褶指标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19~22岁大学生经过青春期生长发育后,其身高生长趋于相对稳定,但体重、皮褶厚度具有可塑性,体育锻炼和饮食营养干预可以使超重肥胖学生身体形态得到控制和改善。
2.2干预前后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变化
从表4得知,经过16周的干预后,超重女生和肥胖男生的肺活量、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50m、超重男女生和肥胖女生的立定跳远、肥胖男女生的坐位体前屈、超重女生仰卧起坐、肥胖男生引体向上、超重女生和肥胖男生的耐力指标均值明显高于干预前,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肺活量、超重女生50m、肥胖男生立定跳远、超重女生坐位体前屈、肥胖女生仰卧起坐、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耐力指标均值明显低于干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超重男生的坐位体前屈和引体向上、肥胖男生50m均值干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超重和肥胖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容易诱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引起肥胖的成因较复杂,受遗传、环境、经济、文化、生理等诸多因素所影响。国内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肥胖比例增加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体育锻炼不足,以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及食物结构的不合理所致。根据肥胖成因,本研究从超重肥胖大学生各方面运动能力与项目掌握程度的差异设计以跑、跳、灵巧及柔韧等中等强度练习为主,技术性强的球类和趣味性较强的游戏项目为辅的运动处方规定每天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并结合以高蛋白、低脂肪和低糖的为主的膳食调理。研究表明:通过16周体育锻炼和膳食干预之后,参与者身体形态中体重、BMI、各部位皮褶都得到了有效的下降,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大部分指标明显提高,所以在运动处方中以多种形式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更能消耗脂肪,减少体重体脂;同时,参与者在提高动作技能的熟练过程中,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也得到了综合性的发展;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有利于超重肥胖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的改善,这些身体机能的改善是超重肥胖大学生耐力素质提高的主要原因。从干预效果显示,超重肥胖女生身体形态指标均值比男生下降更明显,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提高更显著,原因是社会对于女性以瘦为美审美观的影响,女大学生审美价值观也发生改变,表现在减肥过程中主观目的性强,锻炼的韧性和自觉性较男生高,饮食控制的自觉性和严格性也比男生强。虽然男生上肢力量和变速练习较多,但超重男生引体向上和肥胖男生50m指标成绩变化不显著,说明运动强度和负荷可能不够。19~22岁大学生经过青春期生长发育后,其身高生长趋于相对稳定,但体重、皮褶厚度具有可塑性,体育锻炼和饮食营养干预可以使超重肥胖学生身体形态得到控制和改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锻炼与膳食干预可以降低超重肥胖大学生体重、BMI、腹部、上臂、肩胛皮褶等指标均值,控制和改善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形态。4.1.2多种有氧运动的运动方案有效地提高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40-02
根据本研究目的和内容,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三大数据库系统以"体育锻炼"、"体育健身"、"体育学习"、"身体锻炼"、"身体消费"等关键词进行了多重检索,共检索到了1994―2010年12月发表相关论文426篇,硕士论文53篇。另外,在互联网GOOG L E,百度等搜索引擎上搜索相关文献80余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可以将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2)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体质关系的研究;(3)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意识、习惯和行为的研究;(4)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
1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对策研究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主要是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学校学生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居多。既有以全国为调查对象,也有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文献资料调研、访谈法;调查研究的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大致属于同一范畴,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常生,陈及治(2004)发表于《体育科学》的"中国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研究"指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锻炼阶段参加闲暇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和强度差别具有显著性;参加体育锻炼后的心理感受与锻炼阶段存在相关;年体育消费水平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存在相关;每周的平均闲暇时间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不存在相关。由此推论,大学生不参加闲暇体育锻炼,非闲暇时间缺乏所致;接受媒体体育信息状况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存在相关。建议重视大学生锻炼后的愉悦感受,在对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中,应引导选择集体锻炼形式,促进锻炼氛围的形成,同时,应重视和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坚持性。"
赵一平,马力(2005)发表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指出,有90%以上的学生参与了课外体育锻炼,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生源、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周参与次数、每次锻炼时间上存在差异;锻炼场所呈分散趋势,锻炼方式男生倾向于和同学一起,女生倾向于单独练习,锻炼内容男生喜爱球类项目,女生喜爱中长跑锻炼价值取向呈多元化与统一性特点,锻炼的时间与方法主要是随自己的喜好,大学生体育锻炼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同一因素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影响程度不同。
另外,肖桃芳,刘建炜,黎冬梅(2006)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发表的"江西省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董晓虹发表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现状分析"; 李建疆,范磊,张惠(2010)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体育锻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等研究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我国大学生这一整体参与体育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很有远见的对策,为本研究做好了铺垫。
2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体质关系的研究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日常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正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其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和机制也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得到阐明和证实。
何颖,季浏(2004)在《体育科学》发表的"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及其心理中介变量(Body-esteem)的研究"显示,锻炼组被试抑郁水平和Body-esteem水平都有显著变化,对照组变化不明显;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针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改善抑郁水平、Body-esteem水平的效果不同;Body-esteem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心理中介变量。
蒋碧艳等人的研究也证实: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中学生消除疲劳,减缓紧张、愤怒、抑郁、慌乱,提高自尊感,增进心理健康水平。李林,陈丽娟,季浏认为: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受运动处方的影响。季浏,汪晓赞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即小学生适宜采用中、小强度以及运动技能较为简单的运动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大强度锻炼对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无益,中学生则适宜参与大、中强度以及技能相对复杂项目的锻炼,从而揭示了中、小学生在进行不同运动项目以及不同运动强度的体育锻炼后,将会产生不同的体育锻炼心理感觉,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能获得较多的运动愉,而运动愉的获得有益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徐波指出: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何颖的综述也指出:体育锻炼可以调节情绪,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季浏认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的生理健康:提高心肺适应能力;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身体的柔韧性。李茹萍指出:体育锻炼可以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积极的影响。何颖的综述也指出: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心血管病变,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消化系统功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预防骨裂,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型等,从而对人的生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意识、态度与习惯的研究
锻炼动机则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健身的一种内在动力。从动机理论来看,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人参加一种活动可以有多种动机,不同动机有不同强度,动机的强度与需要的迫切性成正比。
张中江,陈善平,潘秀刚(2009)发表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性别差异"一文,通过对2072名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男女大学生的健康状况、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结果表明:1)与男大学生相比,女生每次锻炼的时间短,锻炼强度小,锻炼频率低,锻炼坚持差;2)男生的健康动机、能力动机和社交动机比女生强,女生的外貌动机比男生强,乐趣动机的性别差异不显著;3)大学生健康状况和体型的性别差异存在显著性,男生的健康状况比女生好;4)应该通过学校体育制度、体育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改革缩小在体育行为和健康状况方面的性别不平等。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态度的趋向是肯定、否定或中性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参与体育锻炼。邓志茂(2010)的硕士论文"昆明地区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1)师范类大学生的锻炼态度要好于非师范类大学生,原因与他们将来的就业方向有关。(2)大学生对参与锻炼的自不够充分。(3)大学生的主观标准较低。(4)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有年级特点。(5)不同性别、生源、专业的大学生的锻炼态度表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类似的研究还有,王放(2007)的"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锻炼习惯", 刘晓莉(2009)的"参与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各阶段影响研究", 魏瑶(2009)的"目标定向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内在动机的影响", 潘秀刚(2010)的"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影响",等等。
4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
在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方面,比较全面的有:杨娜(2010)在其硕士论文《山东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研究得出,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时间、强度方面,呈现出女生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偏低的现象,每周锻炼 3 次或 3 次以上的占 11.4%,每次 30 分钟或 30 分钟以上的占 44.0%,达到中等强度以上的仅占到 29.15%;影响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自身因素排在前三位依次是个人兴趣、个人时间安排、个人锻炼习惯;外部因素前三位依次是:适宜运动项目、运动设施、学校氛围,等结论。
赵薇薇(2007)的硕士论文《长春市女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调查与研究》指出,(1)长春市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但体育参与意识不强,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偏低,造成认识与实践相脱节。(2)长春市女大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高校体育教育对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和体育行为的促进起到决定性作用。(3)长春市女大学生体育锻炼频度偏低,时间、强度现状良好。低年级与高年级的。体育人口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被动参与型已成为女大学生的主体,她们缺乏自我锻炼的主动性,运动的依赖性较强。(4)影响长春市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缺少运动伙伴、懒惰、学习压力大、场地器材的缺乏、没有技术指导。
另外,在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某一侧面的文章研究的比较多的有"对女大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调查","女大学生经期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2009)","关于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研究","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研究"等。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研究已卓有成效,涉及内容也相当广泛,如体育锻炼现状与干预策略研究;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会健康与体质的关系;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动机、习惯的调查研究等。但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参与体育现状的研究还不多见,对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现状的研究基本是空白,特别是对高职高专女大学生参与体育现状的整体性研究还寥若晨星。在目前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大背景下,从女大学生的主观意识出发,对其体育行为、体育动机、体育态度、体育取向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常生,陈及治. 中国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4(9):69-72
[2] 赵一平,马力.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897-899
[3]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何颖,季浏.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及其心理中介变量(Body-esteem)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32-36
[5] 史小英.江苏省民办大学生体质与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苏州大学,2008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CNKI对发表于各类体育专业期刊上体育锻炼自信心方面的文章进行查阅和检索,了解目前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领域的科研方法及现状。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对文章进行统计,为研究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通过CNKI检索体育锻炼论文学术期刊共33830篇,博士论文180篇,硕士论文4072篇。搜索体育锻炼自信心相关论文学术期刊共197篇,博士论文5篇,硕士论文90篇,自信心方面研究数量明显偏少,受关注度相对较小,因此在此方面的研究应多加强。
2.2 论文研究内容的分析
研究内容主要是对体育锻炼的产生、发展、属性、分类的研究以及体育锻炼各项目之间的比较研究、体育锻炼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等。作用与价值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体育的健身价值、心理健康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竞技价值、精神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是从心理学方面、教学方面和其他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
2.2.1 心理学方面
殷惠娟在《浅析体育舞蹈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指出,女大学生对自我身体方面的关注达到最高点。相关报道显示,54%的学生对她们的身体(体重、体型、姿态)不满意。当个体对身体条件不满意时,会降低整体自尊,失去自信,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而体育舞蹈属于有氧代谢运动,其能量指标属于中等。通过体育舞蹈运动,能够提高人的专项素质,如柔韧、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及协调性等,而且对塑造形体有很大的作用,这些对于女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①由以上研究可知,通过体育舞蹈运动可以起到塑造形体的作用,并且优美的舞姿给参与者带来良好的自我感觉效果,使她们对自身条件的各个方面产生全新的认识,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提高。高铭鸿在《体育舞蹈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指出体育舞蹈运动可以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缓解女大学生的精神压力,疏通女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体育舞蹈是由男女互相配合来完成的一项运动,通过沟通,能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体育舞蹈在优美的旋律中消除疲劳,改善大脑皮层状态,使兴奋与抑制达到新的平衡,是身心获得充分地积极性休息。②由上研究可知,体育舞蹈可以增强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为今后在社会工作中的人际交往方面得到锻炼锻炼和提高。
2.2.2 体育教学方面
汤跃在《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自觉状况评价结果得出体育舞蹈教学后大学生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的提高,其表现在控制情绪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信心、动作记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等提高率均大于保持率。③由上研究可知,通过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提高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和调控,使学生在学会舞蹈动作的同时,消除不良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常冬冬在《体育教学对增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研究》中指出要给学生多提供展示的机会,经常鼓励和赞扬学生在同学面前进行示范和发言的表现,提高其自信心,同时带动其他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大胆的展示自己,在学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克服在公共场合的紧张情绪,提高自己的自信心。④由上研究可知,体育锻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也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实施,采用角色实习的方式,让学生担任教师的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讲解和示范技术动作,或是演示正确、优美、规范的技术动作给大家看。通过此类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自信心。谭嘉辉在《体育教学中女大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研究》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对待学生体育教学中的失败。学生之间具有个体差异,对不同学生要区别对待。体育运动中常会遇到挫折,或是动作无法完成,或是输掉比赛,都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⑤由上研究可知,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分层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达到标准,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性高度冲击的自信心,能够促使学生去完成下一个练习任务。
2.2.3 其他方面的研究
宋丽霞在《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自信心影响的研究》中指出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自信心的提升存在积极影响,尤其在外表自信和体育运动自信心上影响更为明显。体育锻炼具有的自我突破性、群众性、协同性、公开性和交往性等特点,对女学生的身心影响是学校其它教育活动所不具有的。⑥由上研究可知,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特有的优势,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她们的情操,提升她们自信水平。周智娟在《浅析健美操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中指出通过在健美操的领操带操过程中可以使大学生的信心逐步提高。带操是健美操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它是一个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挑战机会。带操时能够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而对自己的动作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自己能力提高的同时自信心也随之提高。⑦由上研究可知,健美操要求练习者应有积极的表现欲望和青春活力,这就要求带操者要拥有准确娴熟的动作并充满自信心,为了到达要求带操者不得不对动作进行练习,而自信心就是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
3.结论与建议
在论文数量方面,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信心影响方面的文章相对于其他研究领域(教学、基础理论、训练)来说相对较少,说明这方面的研究是薄弱环节,应进一步加强。从研究内容来讲,研究者们对体育锻炼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高校、中学、女性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对于幼儿自信心方面的研究还较少;虽然比较重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但得出的结论都较为普遍。在锻炼方法、参加项目、锻炼时间、负影响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缺失,这些应该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建议高校根据学生个体情况,针对学生自身素质和兴趣进行项目选修,多开展一些拓展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及比赛,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找到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
参考文献
[1] 殷惠娟.浅析体育舞蹈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蚌埠学院学报,2012,4(8):33-36.
[2] 高铭鸿.体育舞蹈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690(7):206.
[3] 汤跃.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005,32(9):94-95.
[4] 常冬冬.体育教学对增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3(8):204-206.
[5] 谭嘉辉.体育教学中女大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研究[J].科教文汇,2008,(2):115.
[6] 宋丽霞.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自信心影响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0,2(11):188-189.
[7] 周智娟.浅析健美操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2,2(4):1-3.
注解
① 殷惠娟.浅析体育舞蹈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蚌埠学院学报,2012,4(8):33-36.
② 高铭鸿.体育舞蹈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690(7):206.
③ 汤跃.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005,32(9):94-95.
④ 常冬冬.体育教学对增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3(8):204-206.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大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一、前言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ation)是指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并对改变作出行动。或者说,社会适应是指个人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4日的统计信息中第十项,即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全国的大学生数量有4018.1万人。大学生是社会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在大学这个半社会化的生活中,不仅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大学的历练中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单单凭借一纸文凭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事情,必须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跻身于行业竞争者前列。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成为了众多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对体育锻炼的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旨在为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并寻求最好的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使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2005版)作为测量工具,本量表由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等人编制,量表具有很好的构想效度,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指标;因此,可以使用本量表来评价我国在校大学生的适应状况。以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对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在校本科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经常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其现阶段社会适应能力的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需要,在图书馆和中国知网以“大学生、社会适应、体育锻炼”为关键词查阅有关文献和相关书籍、学术论文等资料。并在图书馆查阅和研究有关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等资料,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2.量表测验法
为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及其现阶段社会适应能力状况,使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2005版)(计分按照量表标准计分)和在老师指导下设计的人口信息统计量表,对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在校本科一至三年级大学生随机抽取学生350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并发放量表,部分量表由本人亲自发放,部分量表委托所在班级班长发放,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形式。调查问卷共发放350份,回收310份,经过整理,其中有效量表299份,有效率96.5%。
3.数理统计
本实验采用量表测试,无记名答卷,再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EXCEL等统计软件对测量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结果以P
三、结果
(一)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在299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男生所占的比例为48.8%,女生所占的比例为51.2%。各个年级的人数也稍微有区别,大一所占人数比例为34.4%,大二人数所占比例为30.1%,大三所占比例人数为35.5%。体育类占总人数的29.4%,文科类占总人数的32.8%,理科类占总人数的37.8%。被试者人数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别主要是由于问卷回收有效性的差异造成的。
(二)不同性别、年级、专业、锻炼次数和锻炼项目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差异
1.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差异
在被试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上均处于一般水平。其中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均数明显高于女生的得分,分别为:男生199.04和女生189.63,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为F(1,297=24.685,P=0.000
2.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差异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105-03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需求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体质水平,因此,必须关注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状况,只有在了解他们体育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措施,从而全面促进他们身体状况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需求现状的研究,分析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现状,找到制江苏省高职大学生体育意识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期对于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培养有所裨益。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需求状况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根据江苏省苏南、苏北高职院校的地域分布,分层选取江苏省6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和4所普通高职院校(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学生体育协会为调查对象。从选取的10所高职院校中,每所高校分别抽取10名学生体育进行问卷调查,共计调查学生100名,其中男生50人,女生50人。对发放的问卷进行回收与整理,回收96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2%。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与大学生体育参与相关书籍和期刊资料,比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体育概论、社会心理学等专业书籍,同时还查阅了中国核心期刊网、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及维普期刊网等的大量的相关期刊和学位论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相关社会调查问卷和参考相关书籍的基础上,向有关学校体育教学的专家学者进行走访,听取了他们许多有益见解,设计了高职大学生体育需求方面的调查问卷。问卷经过检验,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1.2.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根据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运用Excel2003、Spss17.0相关软件进行了分析处理。
1.2.4逻辑分析法
对研究得到的相关数据运用逻辑学的方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归纳。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状况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体育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多数是从体育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有着较大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意愿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相辅相成。
从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较为乐观,在调查的92名学生中,非常喜欢的有69人,占总数的75%,喜欢的16人,占17.39%,仅有7.6%的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表现冷淡。这说明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多数大学生对体育课表现积极,喜欢参与体育运动,这也侧面说明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参与态度上并没用因为自我专业或学生、实践压力过大而产生抵触,多数大学生表现良好。
2.2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健身意识
2.2.1大学生对健身重要性的认知状况
体育健身意识是由体育的情感状态、认知状态和意志状态构成的,体育动机随着体育意识的强弱而变化。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影响着他们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和锻炼效果。
从图1可以看出,84.78%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重要和较重要的,仅有15.22%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无所谓和不重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的程度较好,一定程度上已经树立了较好的体育锻炼健身意识。这种原因的出现,可能是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多数具有顽强的意志,学校又有一些鼓励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政策,使这部分学生和正常学生一样投入到体育活动中,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社会价值,通过体育锻炼和同学交往,实现自我价值。
2.2.2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科学健身方法的认知状况
科学合理的健身方法对于学生良好体育态度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拥有较好的体育锻炼认知并不代表能够较好的进行体育锻炼,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才能更好的培养锻炼意识,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讲,科学的健身方法尤为重要。
通过表2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大学生中仅有不到40%的人了解或者基本了解科学的健身方法,有50%多的学生对科学的健身方法了解甚少。可以看出,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多数学生对于科学体育健身方法的认知程度较差,这不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身心素质的锻炼,这一方面必须加强科学引导,大力宣传科学的健身方法,促使高职院校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处方,以便在以后的体育活动中获取更多的运动愉,从而产生有益的心理效应,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良性循环。
2.3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现状
2.3.1大学生对健身活动的动机需求状况
动机是任何行为发生的内趋动力,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行动倾向,对人的行为有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作用,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健身的动机是他们能否长期从事体育锻炼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表3可知,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动机需求的动机呈多样性,其中在调节情绪方面涉及最多,共有20名学生认可,占调查学生的33.70%;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动机需求与普通大学生体育健身动机有较大的区别,他们把调解情绪放在的第一位,这可能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压抑,心理上需要调节,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他们顽强的意志,通过体育锻炼和同学交往,实现自我价值。排在第二位是增强体质,占21.74%;其它依次为娱乐、社会交往、健美减肥、提高技术。没有学生把应付考试作为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这可能是由于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体育是免修学科有关。
2.3.2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形式需求状况
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身体条件,在体育锻炼的形式上与普通的大学生有着较大的区别。由表4可知,他们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是自己单独进行体育锻炼,占到调查学生总数的56.52%;和同学一起锻炼的占到了22.83%;参加学校俱乐部的占10.87%;参加院系组织的活动的占到了9.78%。
2.4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的需求状况
2.4.1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时间需求的调查
体育锻炼的时间对锻炼效果以及锻炼习惯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表5可知,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有40.22%希望自己的锻炼时间在30分钟或30分钟以上,有34.7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另外有2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锻炼时间不能固定。可以看出,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有充足的体育活动参与时间。
2.4.2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频度需求状况
体育锻炼的频度也是体育人口判定的主要标准之一,充足的活动频度是保障良好体育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表6可知,仅有29.35%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每周锻炼3次或3次以上,希望天天锻炼的学生也只有18.48%,选择每周锻炼1-2次的学生占35.87%,每月1-2次的占到了10.87%,也有的学生希望自己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由此可见,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频度不足,这说明高职大学生对于锻炼频度与锻炼效果的认识不够明确,应加强引导,增强他们对科学健身知识的了解。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江苏省高职院校多数大学生对体育课表现积极,喜欢参与体育运动,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参与态度上并没用因为自我专业的限制而产生抵触,多数学生表现良好。
(2)江苏省高职院校多数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程度较好,一定程度上已经树立了较好的体育锻炼健身意识,但一半以上的学生对科学的健身方法了解甚少,对于科学体育健身方法的认知程度较差。
(3)江苏省高职院校多数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动机需求把调解情绪、增强体质和娱乐放在了前几位;体育锻炼的形式以自己单独锻炼为主,其次是和同学一起锻炼;多数大学生对于锻炼频度与锻炼效果的认识不够明确。
3.2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质健康 影响因素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高校体育工作中,让大学生意识到体质健康的价值,让大学生通过锻炼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是我们每一位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学生,根据研究需要及实际情况选取一、二年级共计350人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其中男生167人,女生183人。
(二)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通过南开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查阅了体质研究和评价、学校体育学、统计学等方面的材料,为本研究的选题依据、设计问卷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问卷调查
从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出发,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参加体质健康测试的学生抽样进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 360 份,回收问卷360份,回收率为 100%;其中有效问卷350份,有效回收率为97.2%。问卷采取当面发放、当面收回的方法,以提高问卷的回收率。
三、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饮食习惯调查分析
1.早餐行为
大量的文献资料都认为不吃早餐会给学生的体质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笔者也认为不吃早餐这种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应该是影响体质健康的一种因素。然而在调查中,天天吃和大部分时间吃的学生比例仅为51.3%。
2.饮食结构
大学生的肥胖多为单纯性肥胖,主要是能量的摄入大于消耗,多余的热能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所导致此外,与运动量不足也有很大关系。调查发现,大学生每餐都能做到荤素搭配的比例仅有50.3%。
3.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
对营养知识了解程度我们可以看出,只有29.7%的学生选择完全了解和基本了解,这就说明学生虽然意识到营养的重要性,却缺乏相关的营养知识,从而限制了调整膳食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影响营养物质适宜搭配比例,和其身体形态的发育程度。
(二)生活方式调查分析
1.作息时间
从调查问卷统计中我们发现,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作息是有规律的,而另一半的学生偶尔或经常有熬夜或晚睡晚起的情况,因此我们学校管理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学生本人也要认识到熬夜的不良后果,改变经常熬夜的习惯,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2.充实生活的自我评价
大学生活不同于中学,除了学习时间外,它有更多的自主时间需要学生自己去支配。数据说明只有一半的学生能支配好课余时间。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更多的重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特别是增加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以保证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健康成长。
3.玩电脑时间
从表2中看出,“每天玩电脑时间不超过2小时”的学生比例仅为20%,更多的学生每天玩电脑时间过长,将会影响休息及饮食水平等方面的下降,从而导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这是影响学生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
(三)体育锻炼调查分析
1.体育锻炼的认识、态度
从表3中我们看出,对“我认为体育锻炼不够是造成身体不好的主要原因”有58%的学生选择完全是或是,有22%的学生选择一般,仅有20%的学生选择不是或完全不是,这说明大多数的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清晰。
2.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
从表3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经常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问题,学生选择不经常参加或完全不参加的比例为56.9%。这说明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社团活动较少,恰好与前面“玩电脑不超过2小时”的问题分析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可能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用于玩电脑,这也是造成体质健康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3.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
大量的研究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周锻炼次数至少要达到3次才能获得较好的锻炼效果。显然,周锻炼次数对学生体质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比例不超过30%,严重影响体质健康水平。
4.体育锻炼知识、方法的了解程度
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是学生正确开展体育锻炼的重要前提。从表3的调查中显示,能较好的理解体育锻炼知识与方法的学生不到30%,这说明很多学生不理解各种练习项目究竟对自己哪方面有益处,也不理解哪种运动才是自己需要的,因此会造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降低,直接影响锻炼效果。
5.体育课
从调查中显示(表3),大学生对体育课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师教法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一堂好的体育课既要让学生培养体育兴趣又要把握适当的运动强度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体育锻炼均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显著性影响,体育锻炼得影响尤为明显。2.大学生对营养知识不了解,不能保证每餐合理的饮食搭配以及不吃早餐等不良的习惯直接导致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此外,大学生认为体育课程是帮助自身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建议
1.要重视后天因素,如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和饮食习惯对体质健康所造成的不利影响。2.督促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生活方式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因素,并最终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改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3.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使体育课得到有效的延伸,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有丰富的体育项目进行选择,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兴趣是人进行体育活动的内驱动力,能够激发人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满足个体的愿景、目标。兴趣是个体需要的实际表现,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引起兴趣的条件是内部需要和外部环境。体育课程的设置、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体育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和从事其他任何活动一样,从事体育活动也必然有许多认识活动参与。体育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是在肌肉运动中完成的,它与其他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有明显的区别。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需要更多地依靠运动感觉来感知、理解和记忆,需要更多地依靠形象思维和操作思维快速分析和决策。
女大学生作为体育教学当中培养的重要对象,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参与兴趣以及端正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女大学生群体不同于男生群体,在体育运动参与积极性方面整体来看表现不如男生,并且存在着一定的懒惰心理,不爱动,爱干净,情感内向等都导致了她们在体育课堂之上的表现不积极。因此,要想女大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需要我们清楚了解和掌握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以提高女大学生体育课程的参与热情。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选了某高校的部分女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十年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相关论文,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通过学习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体育学、教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阅读与本研究有关的图书,较为全面地掌握相关的资料信息。
(2)问卷调查法
根据当前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文件300份,随机抽选某高校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97.3%。
(3)访谈法
与所调查的女大学生直接进行交流,询问她们对于体育课的看法与认识。
(4)统计法
对所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并通过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调查
(1)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
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对于体育参与体育锻炼持有积极态度的人数有63人,持有一般态度的人数是154,而对参与体育锻炼持有反感态度的人数为75人。由此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态度相对较为消极,并且在交谈之中我们了解到她们对于体育锻炼有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导致此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其性别、性格特征有直接的关系,多数女生不喜欢运动是因为怕苦、怕累、怕脏等,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
(2)体育学习态度与兴趣对于体育行为的影响
体育学习兴趣与态度是个体对于体育运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其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体育参与选择与反应,影响到个体的体育行为变化。在此次的调查之中我们发现,除了正常参加体育课程之外,愿意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女生仅有26%,其余的女生相对来讲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体育参与兴趣与学习态度呈现弱化发展。
(3)对体育运动价值的认识
对体育运动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是个体从事体育运动的核心动力,只有正确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才能够更为主动地驱动自身参与到其中。而在调查当中,有56%的女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完成体育考核,完成体育相关要求,仅有21%的女大学生愿意主动投身于体育运动当中,认为体育锻炼不但可以提升自身身体健康,同时不会影响到自身日常的工作、学习。对于大多数的女大学生来说,她们都清楚体育运动的内在价值,但是自身的惰性让她们对于体育运动望而止步。
2.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调查
(1)周锻炼频率情况
对女大学生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调查中我们发现,每周能够参加1-2次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占据了接近5成比例,其次是每周能够参加3~4次的人数占有31%,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以上的女大学生仅仅占到11%以上。另外,在调查当中我们发现,有一半的女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60分钟,锻炼时间每次达1~2小时的人数占到了27%,锻炼时间2小时以上的则是仅仅有9%,其他人锻炼时间少于30分钟,整体表现结果不佳,这与全民健身中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思想仍有较大的差距。
(2)运动参与项目
在对女大学生参与运动项目的调查当中,我们发现女大学生倾向于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为瑜伽、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轮滑等,项目类型时尚,对抗性不强。另外,选择跑步、游泳这类项目的女生也相对较多,这类型项目女生多是看重其良好的健身、减肥等效果。女大学生选择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类型丰富多样,喜欢与同伴一起参与到其中的,占46%,另有33%的女大学生喜欢参与一些体育社团活动,仅有10%的女生习惯自己独自锻炼。从参与形式来看,引导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对女大学生参与行为的引导。
三、女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1.生理因素
女生自身条件不如男生,因此有些运动项目让很多女生望而止步。另外,在高校当中诸多运动项目都对抗性较强,并且需要一定运动能力,这也成为了女大学生体育弱势行为的因素之一。
2.心理因素
调查发现,在体育活动当中,女大学生参与到其中的人数较少,多以旁边观察为主。对此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中有26%的女生因为害怕做不好动作被笑话而选择不参与到其中,另有19%的女生因为怕苦、怕累、怕脏、怕受伤而不愿意参与,还有一部分女生因为性格内向,意志品质较差,自信心不强而缺乏一定的锻炼欲望不愿意参与到其中。因此,要加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工作,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3.认知因素
对女大学生体育认知的调查发现,有16.6%的女生惧怕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自己没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另有9.9%的女生怕参与体育锻炼之后一旦停练会出现体重反弹现象,还有女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有些不稳重,“疯疯癫癫”。在认知方面,女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认知理念,对于体育运动的深层认知仍显不足,有待进一步引导、端正。
4.客观因素
调查显示,自己想学想练的项目而学校没教的占48.5%,功课太重没时间的占41 %,学校不组织、自己又不愿练的占28.8%。由于毕业双向选择时,用人单位只注重毕业生的智力和专业技能,忽视体育能力,又不愿接纳女性,导致女大学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占3.1%。此结果反映出现行的高等院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设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女大学生更喜欢一些健身性、娱乐性、节奏性较强,对抗性较差的体育项目,相反,对抗性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无论是在课内与课外都不受女大学生喜欢,并且这样的运动让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一定的畏惧感和距离感。这不利于我国全面健身计划的实施,也对女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建议
1.投其所好,有针对性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注重思想引导
体育运动项目的设置与安排要根据参与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同时要体现出针对性。在引导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首先应了解其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其选择最为适合的运动项目。另外,从思想认知方面,要引导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本身的认知,使之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实价值,态度更为积极。
2.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1)多途径宣传
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宣传媒介,对体育运动进行宣传,让女大学生融入其中,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激发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提升其参与度。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是促进女大学生参与的重要途径与载体。因此,我们应针对女大学生定期开展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同时充分发挥校内社团、协会的带动作用,鼓励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比赛的开展,并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3)重视体育课堂引导的重要价值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接触体育运动最为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在体育课堂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体育运动项目的相应技术、技巧,感受到体育运动项目的魅力与价值。体育课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渠道,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体育课堂的价值作用,充分利用体育课堂,做好女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让她们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
(4)成立学校体育运动团队,引领锻炼潮流
运动队不但可以在比赛当中为学校争夺荣誉,同时学校培养体育运动队还可以起到引领学校体育运动风尚的作用,不但可以对外宣扬自己学校的声誉,同时也能够让校内的师生感受到其内在魅力,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
场地器材是保证体育运动参与的基本条件,场馆器材匮乏也是影响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因此,逐步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力度,增设、扩建一些相应的体育场地设施,对于进一步推进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宋荣,卢考纯.终身体育与体育兴趣、体育能力[J].体育学刊,2000(2).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属于民族素质较高的群体,肩负着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大学生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决定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不断遇到心理矛盾。国家教委在1989年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0.23%的人患心理障碍;;1997年湖南某大学采用SCL - 90量表,对职教学院431名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中19.26%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问题。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如何运用各种措施、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是当务之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学校的医疗监督、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卫生保健措施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解决。其中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和效果是其它任何手段和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至今有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体育锻炼就是一种提高身体素质的运动手段。这种认识上的局限与体育长期限于教育学和某种旧的拼装式框架有关。随着现代教育整体化和有机化的发展,我们对体育的认识也形成了系统论的观念。体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人的作用,不仅是健身,而且健心。日益增多的研究结果也进一步地说明,体育锻炼是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排除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根据(美)RYAN的调查,体育锻炼是治疗焦虑症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的手段正在盛行。但是不同的体育锻炼形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带着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四川乐山师范学院2001级部分新生。
1.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SCL一90量表和常用体育锻炼方法调查表对400名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平常采用的体育锻炼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2)实验法:将通过SCL一90量表筛选出的3组共印名分别表现出有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心理问题的新生,平均安排在篮球、排球、足球、慢跑、健美五个般炼小组中,每周锻炼,共锻炼6周。实验前,采用问卷,润查了60人的适应力、耐受力、控制力、注愈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和康复力6项自侧指标作为评估标准。6周后再对他们进行心理侧试和问卷调查,检验实验前后有无显著性差别。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通过SCL一90量表对4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其中有20.3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它们依次为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强迫、偏执等。对印名有明显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症状的大学生在实验前后进行了适应力,耐受力、控制力、注愈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和康复力6项指标的自评侧试(见表1)。
其中,每项指标划分标准为:好,80分以上;一般60一70分;差,60分以下。6项指标总评在4S0分以上者,心理健康水平为好;360一479分为一般;360分以下者为差。
从表1中可见,实验前有80%的学生心态较差,16.7%属于的一般,好的为3.3%,实验后情绪好者已经占到73.3%,感觉差的由80%骤减至6.7%。
实验中被平均分配到各锻炼小组中的3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后与其症状相关的因子分也发生了各种变化。(见表2)
2.2结果分析与讨论
2.2.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从图1和表1中可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效果显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1)体育锻炼有助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即可增强人的自信心、责任感、情绪振奋,充满生气;增进了自我了解,树立了悦纳自己的态度。(2)体育锻炼可健全情绪生活,减轻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指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所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一个人长久承受心理压力,就会产生各种疾病。在体育锻炼中,可以采用自我宜泄、代偿迁移等方法减轻或迁移不良情绪。(3)体育锻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良好的关系有赖于相互了解和彼此沟通。体育运动的特点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消除隔阂,解除戒心,做到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与帮助。这样,对双方取得成功都有好处,长此以住,就会使人们形成一种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4)体育锻炼能产生充实感、满足感。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可使大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才能,产生充实感。另外,由于体育锻炼有其独特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参与者常常会有“学会了”的愉快、“增长了”的喜悦、“成功了”的兴奋,“获胜了”的欢心等等。这些满足感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磨练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2.2.2不同锻炼万式对大学生心理问瓜的不同形晌
从表2中可见,实验前后抑郁组的学生在各俄炼小组中均产生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各种锻炼形式均能显著降低抑郁症状。焦虑组的学生只在排球和慢跑俄炼小组中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只有排球和慢跑对焦虑具有降低作用。有一种观点认为无氧运动无降低焦虑作用。人际徽感组的学生在篮球、排球、足球锻炼小组中产生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三大球都属于集体项目,它们的特点要求队员之间经常相互沟通和交流,这对于人际关系自然有促进作用。
2.2.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影晌的可能机翻
目前关于体育锻炼对心理状态改善的可能机制有以下三种学说。(1)分散注意假说:这种假说认为运动后可产生注意分散,其结果是降低心理紧张状态。(2)单胺假说:有证据显示脑部的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与5一经色胺的水平与压抑和精神分裂有关,脑中单胺的改变可能在运动导致的情绪变化起了媒介作用。(3)内啡吹释放假说:各种内啡吠产生于脑、脑垂体和其他组织,这些内啡吹具有吗啡的作用,即它们能减轻痛感和产生,而运动能够促进人体的B一内啡吠的释放,从而减轻痛觉和改变精神状态。
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对体育的总体的认识,是人们对体育的整体认识体系在头脑中的反映,其外部表现是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等。由于意识自身的特点和作用,体育意识也就在根本上决定了人们的体育行为。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抓得好坏,关系到学生终身体育的开展、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2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在中国期刊网上收集近几年的有关篮球运动开展的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向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发放问卷为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0份,有效率为95%。
1.2.3数理统计法: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检验和运算。
2结果与分析
2.1通过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的调查
从调查可以看出,其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非常不重要的仅为0.56%,所占比重很小;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和重要的为总体的66.93%,占相当大的比重(表1),这显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出现了时代性的转变和进步。体现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传媒的影响,大学生逐渐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作用。
2.2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而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一般是在体育教育中获取体育知识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是形成兴趣的基础。
研究表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普遍缺乏兴趣,其很喜欢与喜欢的分别占3.50%和18.74%。对此研究,访谈与问卷的情况基本一致,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普遍缺乏兴趣的原因概括起来大体是:从小学到中学的体育教育没有产生应效作用;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本身不爱活动的惰性,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体育情感,致使一部分生对体育的厌学;现阶段的体育教育(包括场地、器材设施、教师队伍素质、教学模式等)存在着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
2.3体育锻炼的参与动机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排在第一位的是增强体质(健美),占36.91%,这说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他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对其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和层次在加深,从内心到行动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但是31.94%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拿学分应付考试,这说明学校的学分制度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约束力,改革体育考核办法是各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一个课题。
2.4体育活动对心理调节作用的认识
随着社会竞争日渐剧烈、就业压力的增加以及英语、计算机通级等,大学生承受着心理压力,尤其是大学生面临着与男大学生一样的竞争。
调查显示大学生18.85%有压抑感,12.87%的学生有焦虑感,20.88%的学生自信心不足,4.96%的学生悲观失望,42.44%的学生心态平和自我感觉良好。对此,大学生从思想上更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环境,去克服学业和就业上的压力。根据对三所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4.3%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减轻学习压力,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2.5大学生课余时间的意向
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安排,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上网54.97%,自习50.9%,逛街40.97%,娱乐40%。而课余时间安排体育锻炼的位列第五位,占16.14%。说明了大学生虽然由于多年学校体育的教育,社会大文化的影响以及体育媒体的传播宣传,使他们对体育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没产生有效的体育活动。主要原因是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大学生只有使自己学习成绩更加优秀,使自己专业知识更扎实,才能在就业中具有竞争力。
2.6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的调查
研究表明54.97%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没有锻炼器材和场所。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场地设施近几年得到了一些改善,但由于各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使得原本紧张的体育场地设施更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已不在满足三大球和田径等运动项目,学生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因场地器材缺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使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影响锻炼的自觉性。调查结果发现,怕苦、怕累、意志差已成为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3结论
3.1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原因主要受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制度、办学条件、经济环境、社会对人才需要及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3.2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呈现出时代性的转变和进步。
3.3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健美的价值认同较高,36.91%大学生能以增强体质、健美为动机参加体育锻炼;但是31.94%的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是应付考试、获得学分,这说明学校的学分制度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约束力。
3.4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主要受到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意志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郑贺.浅谈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分析[J].体育科研
为了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教育部于2002年7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下简称《健康标准))),要求全国大、中、小学全面执行《健康标准》测试[}'} 0 6年间,众多专家学者密切关注《健康标准》的执行情况,对学生的测试成绩也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但却鲜有对学生看法和观点的调查研究。本课题从学生角度人手,调查大学生对《健康标准》实施的认识和看法,以便更清楚地认识《健康标准》对学生的作用,为《健康标准》更好地实施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山西省8所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重点调查他们对《健康标准》的认知情况及态度。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健身的著作和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走访了高校体育健身方面的专家,在了解相关知识和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并发放问卷,共向上述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7份(男生963,女生894),有效率为92.85000
1.2.3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ll. 5和Excel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
1.2.4逻辑分析法
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 1大学生对《健康标准》的认知状况
2.1.1大学生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认知情况
表1显示,78. 2%的大学生认为《健康标准》测试目的是“评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促进健康”,59. 2%的大学生认为是“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说明大学生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认识较为准确。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是“检查学生的平时体育锻炼效果”(24. 5})和“考察学生体育成绩”(14.400),可见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宣传还需加强。另外,男、女大学生对测试目的的认识基本一致。
2. 1. 2大学生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
表2显示,90. 6写的大学生参加《健康标准》测试是为了“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9. 4%的大学生是为了拿到毕业证,说明《健康标准》测试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对自己健康水平的关注程度。另外,将《健康标准》测试合格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证的必要条件之一,有助于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大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此外,男、女大学生在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选择上也很一致。
2. 2大学生对《健康标准》的态度调查
2.2.1大学生对刚试反映自身实际健康水平的认识
目前,学界对于《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和标准还存在较大争议,大学生对此也有不少质疑。表3显示,有34. 1%的大学生认为不能测出自己的实际健康水平。在这些持否定态度的人群中,男、女大学生分别占31. 2%和37.100,但没有显著性差异。对此,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测试的项目设置和标准体系Cz7,从而使《健康标准》测试能够切实发挥其在增进学生健康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2.2.2大学生对测试改变自己锻炼状况的认识
对大学生“参加《健康标准》测试后,我会注意自己的体育锻炼”的调查发现(表4),有73. I%的大学生能够引起注意,有26. 9%的大学生则认为没有影响,说明《健康标准》测试经过多年的实施,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已经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还有四分之一多的大学生没有引起重视,说明此项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在认为没有影响的群体中,性别差异不显著。
2.2.3大学生对a,li~影响体育健身知识学习态度的认识表5显示,有82.1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健康标准》测试,有必要学习体育健身的知识,仅有17.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测试对大学生学习体育健身知识的态度影响比较大。另外,在该项选择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可见,《健康标准》测试对大学生学习体育健身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 2. 4大学生参加测试的态度调查
在对大学生“是否喜欢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的调查中发现(表6):喜欢参加测试的大学生占到53.900,无所谓的占到18.000,不喜欢的占到28.100;且男、女生的选择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访谈了解到,喜欢参加测试的同学身体素质都较好,他们认为通过测试能够展现自己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不喜欢参加测试的主要是身体素质或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把参加测试当成一种负担。如何调动体质较差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其健康水平,应该成为各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2. 2. 5大学生对测试影响生活习惯的认识
表7显示:有71. 1%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健康标准》测试会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还有28. 9%的大学生认为不会改变,且男、女大学生的态度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健康标准》的实施对大部分大学生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宣传,以不断扩大影响人群的范围。
2。2.6大学生最不愿意参加的a,liL~目调查
在“最不愿意参加的测试项目”的选择中,56.6的大学生选择了1000米(800米),且男、女大学生在该项选择的人数均在半数以上。1000米(800米)的测试容易让大部分学生感到不适,甚至有个别体质较差的同学会发生昏厥现象,对同学们的影响较大。笔者调查发现,相对于1000米(800米),大学生更喜欢“台阶试验”测试,但是“台阶试验”在反映学生耐力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3],故耐力素质测试项目的开发和改进应该成为完善《健康标准》测试的重要课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大学生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认识情况整体上较好。多数大学生认识到《健康标准》测试是为了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还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测试并不能反映自己的实际体质健康水平。《健康标准》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已经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此反映平淡。大部分身体素质或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不喜欢参加《健康标准》测试。大学生最不愿意测试的项目为1000米(8O0米)。以上诸问题男女大学生的态度基本相同,没有显著性差异。
3.2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