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企业学习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04-02 09:06: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学习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学习计划

篇1

在丰田汽车公司工作42年

主要从事品质管理、工厂运用管理

曾负责丰田史上最高品质,最高产能,最高技术水准的装配工厂――田原工厂的高级轿车生产工厂的运用管理工作。

对于熟知“丰田生产方式”的人而言,提到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的图片应该是丰田安全屋(如图1)。

图1:丰田安全屋(资料来源:小泽桂辅《T-TPS》课件)

丰田方式两大支柱之一: “JIT”

小泽老师介绍说,丰田生产方式的起源来自其两大支柱,“JIT”和“自动化”。JIT即准时化生产,是指在必要的时间内以必要的数量生产必要的产品。此种生产方式能够让材料如流水般传送,使其停留在生产现场的时间最短,降低库存量,尽量不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在JIT生产方式中,出现了“丰田生产方式”非常重要的工具――看板。看板的出现与“后工序领取”密不可分。后工序将需要的原料的数量提前告知前工序的人员,才能保证定量的材料定时到达,定时生产出定量的产品。计划需求量告知就通过看板来实现。看板会实时更新,原材料的进入与领用都有记录。这种拉动式的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少半成品的堆放而造成的浪费。但看板仅适用于长期批量生产的产品,对于只是在一段时期生产的产品而言,看板的导入不一定有效。小泽老师建议企业在导入看板时,可以先从公司内部开始,从一条简单的生产线开始,比如加工、组装或者仓库,先进行尝试。效果明显并且稳定后,可以再尝试全面导入看板。除了看板以外,JIT的实现也离不开均衡化生产。单品种的大批量生产就无法避免庞大的中间库存,无法降低浪费,因此需要采用小批量均衡化的生产减少浪费。

图2:均衡化生产(资料来源:小泽桂辅《T-TPS》课件)

图2中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工厂的产品组装需要ABCD四种半成品,他们的生产节拍分别是4分钟/台、10分钟/台,10分钟/台和20分钟/台。组装成产品分别需要50%A,20%B,20%C,10%D。那么落实到月的生产计划为每月1-10日生产A,每月10-15日生产B,每月15-20生产C,之后生产D。ABC生产完以后需要等到20日左右,等到D生产完以后才能进行成品组装。此种方式会造成大规模、长时间的库存。同时,员工在生产节拍密集时非常繁忙,机器损耗大;而在节拍相对没有那么密集的时候,员工较为轻松,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被利用。于是,丰田设计小批量均衡化生产来改善这样的问题。具体操作方式为,一台机器同时可生产ABCD四种半成品,而且按照生产节拍安排生产次序。这样,在降低半成品库存的同时,也平均化了员工的工作强度和机器运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此“自动化”非彼“自动化”

“丰田生产方式”的另一个不可缺少的支柱为“自动化”。此“自动化”非彼“自动化”。“自动化”,即用机器生产代替人工生产。自动化以后,一旦有次品出现,就会不间断一直出现次品。但丰田的“自动化”多一个人字旁,意思是丰田的“自动化”需要像人一样智慧地去自动,保证做到只制造合格品、不流出不良品、不接收不良品。要实现以上目标,首先要做到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同时保证异常情况出现后可以及时停止设备。丰田是如何做到这两点的呢?丰田在确保工序能力的同时,启用安灯(ANDON)装置以便及时能够掌握异常情况。防错装置和QA网络的设置确保异常情况出现后可以及时停止设备。丰田的“自动化”取消了设备监督人员、返修作业,提高运转效率和合格品率。小泽老师建议中国企业对于防错装置的构建可以先从不花钱或者少花钱的环节进行。比如,采用不同颜色作为材料识别的标志;在相似部件和材料的放置区设置隔板或分隔空间;尽量使事项的标示大而显眼;不同部件采用不同卡口,发生错误则不能安装等等。

职场活性化

T-TPS (Total-TOYOTA Production System)是丰田现在采用的生产方式,是在TPS的基础上加入了职场活性化和全过程品质保证。职场活性化是指工厂创建一个让员工感觉开心、生机勃勃的生产环境。丰田意识到损失一位成熟的员工将花费较大的成本,因此它一直努力建设让员工长治久安的环境。丰田主要从明确组织结构、明确管理监督者的职责、开展QC小组活动、培养作业人员的多能工化、推行创意改造提案制度、制定生产率评价指标、人才培养等方面来打造职场的活性化。丰田制造部门的组织分为7个层级,从上到下依次为工厂负责人、制造部长、制造科长、工长、组长、班长以及操作工人。只有职场经验(主要以从业年限为判断标准)达到一定标准,通过专业考核之后,才能进行晋升。每层的管理者都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并且有明确细致的规定。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晋升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丰田定期会开展QC小组活动,以班长为单位,一般为10人以下,每个参与者轮流作为活动主持人。QC小组会针对职场问题点的改善展开主题,在工作中实施改善,并将最终改善成果制作成为创意改造提案。年末,丰田会对创意改造提案进行评价,包括有形效果(减少人员、成本、设备投资等)、无形效果(削减工时、提高安全性、改善环境、提高品质)、利用程度(能否横向展开)、独创性、构思性和努力程度等方面,并对优秀的创意改造提案进行表彰。此外,丰田还致力于培养人员的多功能化。培养人员的多能工化一方面能提高作业人员的能力、追求和寻找工作意义;另一方面有利于作业人员间的互助、有利于作业改善的推进;同时有利于管理者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调配人员。在生产方面,丰田每月会举行一次生产部门会议,就生产率进行评价。会议内容包括确认现场的改善活动、防止重要问题的再发生、对生产率(生产能率)的评价及结果。丰田会根据生产能效评价等级设定奖金差距。在人才培养方面,丰田主要围绕三大支柱展开:传承技能、培养新人、培养后继人,以保持个人的活性化,同时保证企业的长存和发展。目前,丰田的人才培养已经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详细可见图3。

图3:丰田人才培养体系(资料来源:小泽桂辅《T-TPS》课件)

“顾客至上”的全过程品质保证

丰田的全过程品质保证是在“顾客至上”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每一个丰田人都知道到后工序是前工序的“顾客”,他们绝对不会向后工序流出不良品。在全过程品质保证的过程中,每一个丰田人都需要彻底坚持T-TPS的“自动化”的基本思想,即防止次品发生以及防止次品流出;这就要求各个部门在各个工序之中打造子工序完结,在设计、生产准备、生产的各个阶段实施先行改善,在工序内遵守标准作业、实施自主检查、实施质量相互检查、改善成容易操作的作业等,以确保没有次品发生和流出。丰田是采用QA网络来保证产品品质。QA网络是指从作业方法、工具设备、工序的流化、品质检查的方法、检查工具以及管理方法来提高保证水平的改善措施。全过程品质保证特别注重对变化点的管理。当人、设备、作业方法、材料、检查方法等发生变更时要进行工序确认。同时,丰田会设定品质专栏,清楚详细的列出生产台数、不良发生的状况、后工序产生的不良、品质不良对策状况以及对不良品的实物展示等,旨在让任何人都能明白制造工序的品质状况。每月的制作品质月报,制造部门定期召开各个工序的品质会议,品质管理部也定期召开全公司的品质会议也是丰田全过程品质保证的工具。小泽老师向学员们介绍了丰田对于采购件的质量保证措施,即采用指导供应商加质量监察的方式,而不是抽查检验的方式。丰田认为即使是抽查也不可能保证采购产品100%合格,那么抽查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丰田会指导供应商在产品质量、制造工序上进行改善,以达到指定的标准;这样丰田可以对供应商采用无监检查接收方式。丰田对于认定的质量优良的供应商均采用无检查接收,并对于无检查接收的部件供应商给予一定的优惠。

篇2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凝聚力。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而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如何建设一个优秀的文化,学习是必要的,建设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我们工作的每一个部门都是学习型组织。企业的管理者只有把公司文化建立定位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才能走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把竞争力有全面提升。现代企业要做出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注重文化建设的普遍性的理论、方法基础上,更重要的找出规律、找出公司的特性,建设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

1.1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立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以往相比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超越,一个以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市场在全球逐步形成。在此时,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其明显的时代特性,一个是科技发明的周期越来越短,另外一个是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其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强化学习力要塑造优秀的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能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企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创建共享的知识管理平台。企业应通过知识管理,促使组织内员工不断地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特别是知识在组织内的相互交流和碰撞,成长为企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力资源,提升自身竞素质,从而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崛起使社会经济的增长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其已经当之无愧的成为新形势下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1.2市场竞争及其变化要求企业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科技的迅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社会的物质产品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丰富程度。人们对商品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大,商品市场也由最初的以卖方为主的角色转轨到以买方为主的市场变形中。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但给消费者的自由需求带来了利处,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商品的生产经营者以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消费者需求的越来越高,致使国内、外市场体制的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市场竞争浪潮中,企业要想得博得一席之地,必须与时代同步,进行产品的时代创新、技术创新,把企业全体员工的知识、智慧集成于一身并将其融入到产品与服务中,打入市场,溅起经济市场的浪花。

1.3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认识。“先进科技”、“员工素质”“人才”、“技术力量”都被人所重视、认可。慢慢的人们发现拥有这些要素的公司却不一定发展起来,先进的科技也会落伍,技术会被淘汰,人才会流动,企业的优势最终可以会失去。一个企业的客观存在优势再多,却难以发挥出来,最终还是避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优秀的企业文化克服了企业存在的困难与不足,使企业自身具备的优势发挥作用。国有企业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企业的“软件”——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4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许多世界一流的公司能经营一百多年而经久不衰,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个凝聚力源于他们公司的企业文化。这个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认为,能在世界上第一流汽车公司工作是他们的骄傲,干活就必须力争干得最好,而且必须用心来干活,因为公司对社会的承诺不允许他们偷懒或干活不负责任。一个企业和教化能达到这一步,是很难得的?可见,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力的基础,是决定企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2.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及途径

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建设,要经过系统地、坚持不懈地打造,才能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在这里笔者以所在的道路旅客运输企业为例,对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思路和举措做一探讨。

2.1建立员工学习的长效机制 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动力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提高全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以学习为主导,消除各种顾虑,注重对职工的培训,提高、拥有高素质员工成为核心竞争力,提升原动力。

篇3

(二)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开放、创新、应变。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应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鼓励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开放、交流和学习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在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时代,具有能够快速改变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又一特点,它要求组织必须有一种创新应变的人文精神,使企业能根据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组织的知识基础,让员工不断地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积极参与组织变革和企业文化创新,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在竞争日益加剧、商业模式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培育一种开放、创新、应变的企业文化是保持强大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三)强调整体的企业文化。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整体观点的重要性。这里的整体观点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企业员工特别是领导层要把整个组织看成是一个“智能生命体”,即要让组织具有整体意志与整体传力;其次,领导者应以整体、系统的眼光看待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员工的错误,对于出现的问题应结合多方面因素共同考虑,避免决策失误。

(四)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展开全方位“学习”的企业文化。它始终把“学习”作为其重要特征加以强调。“学习”精神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一是“终身学习”的精神;二是“全员学习”的精神;三是“全过程学习”的精神,即要求“学习”贯穿于每一环节,使组织的每一步都打上学习的烙印;四是“团体学习”的精神,即以“团体学习”促进个人成长,达到完善企业文化的需要。

(五)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自我精进的企业文化。人是企业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资源,企业文化的各个部分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本质。每个人都有渴望自我精进的内在需求,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们相互交流、持续学习,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使员工们的工作热忱得到充分激发,且更富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当前我国建筑设计

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在80年代初引进质量管理,逐步在全国大中型企业开展和普及。1987年3月ISO9000系列标准正式,1994年又代号GB/T19000idtIS09000族标准。2000年12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将2000版GB/T19001-2000idt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标准作为我国国家标准,经不断改进一直沿用至今。本人通过对自己所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全过程具体参与,深入观察IS09001标准监督审核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通过走访调查其他类似企业,发现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施IS09001标准的目的存在问题。很多建筑设计企业出于相互效仿或是对企业包装的考虑,在同行竞争、市场宣传时可以谋取便利,为获取认证证书而突击认证。当要接受监督审核时,建筑设计企业组织几个人突击准备资料,应付认证监督,这就使文件规定的方法不能指导实际的操作,给实际执行造成困难,这样突击的效果使企业的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企业拿到证书后,各项工作仍沿用传统做法。这样的短期行为,无法保证设计产品的质量,也难以纠正和预防质量上的问题。这与质量标准的精神背道而驰。

(二)建筑设计盲目选择认证机构和咨询公司。只要能获得证书就行,有的建筑设计企业干脆找咨询公司全权代劳,将实施认证方面的所有任务与工作全交给了咨询机构,要求咨询公司根据所掌握的企业情况文件,代作内审。另外,建筑设计企业不注重考察认证机构的背景,有很大的随意性。谁能够保证该企业通过认证,就和谁家合作。

(三)质量目标不具体。一般建筑设计企业都有相对明确的产品市场定位,但却没有明确的质量定位,虽然企业规定质量方针为“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这样口号式的不具体、未量化的质量目标,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不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质量目标,也就相当于没有质量目标了。

(四)建筑设计企业本身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存在的问题1、管理者代表随意选任。管理者代表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人物,有的建筑设计企业在任命管理者代表时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通常委派能抽出时间与精力去应付文件编制和现场审核,但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联的人员,要么委派没有质量管理经验与专业知识,无力潜心钻研ISO9001质量标准的人员。这都会造成管理者代表无法制定合理而明确的质量方针或目标,无力自行领导编制企业质量文件,只能凭空想象或盲目抄袭,最终不能适应建筑设计企业的需要。2、对领导层的审核流于形式。由于建筑设计领导层建立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获取认证证书,没有上升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的高度,为保住证书,建筑设计内部审核只能流于形式。3、内审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由于内审员常常得不到被审核单位的配合,内审工作甚至被抵触,部分领导不理解不支持,缺少积极从事内审工作的内部环境。另外,内审工作缺乏激励机制,内审员均是兼职,建筑设计企业没有建立对内审员合理的补贴制度,内审员缺乏从事内审工作的动力。一些建筑设计企业对受审核单位在内审中所发现不符合项的奖惩规定不合理,使得内审员与受审单位的关系受到影响,给内审工作带来压力,使建筑设计企业不能通过纠正及预防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五)人员素质较低。建筑设计企业缺乏有效管理人才,企业主管人员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建筑设计企业的近期效益,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及战略考虑,没有对和企业质量管理有影响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和素质培训,很多员工对此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导致认证工作无法开展和执行,更谈不到体系的持续改进。

(六)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存在问题。建筑设计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都较薄弱。质量意识、科学、规范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没有深入到管理的各个层次中。如出现不合格品时,不敢公开,私下处理,使问题无法暴露在监督审核的过程当中;质量记录以临时补充为主,平常在设计管理过程中不重视整理和收集;统计技术停留于作一两张图表应付认证审核,只作定性分析,忽视有效性和经济性。

三、建筑设计企业建构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思路

通过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企业只重视短期效益,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为有效提高企业软实力,结合建筑设计企业特征和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有关理论,在构建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组织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促进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发展。建筑设计企业的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立应该以组织和制度的建设为基础,这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将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组织化、制度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筑设计企业除了创建相关的制度、组建学习型组织外,在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结构基础后,还要着重塑造组织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培养组织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管理者应从顶层设计、带头学习、模范执行等方面开展。

(二)实施适当的人力资源政策,构建和改善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除了提高员工素质外,建筑设计企业还要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用人政策,为构筑先进的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如成立于1812年的美国花旗设计企业,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声誉最响的全能建筑设计集团,可以说是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的典范,其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鼓励员工加强学习,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花旗”文化。

(三)建立知识管理体系。企业要形成知识共享、协同发展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管理体系,通过采用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在技术层面上为营造学习型企业文化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技术平台,以保障和促进集体学习、信息共享、合作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实现。知识管理强调知识分享的重要性,知识管理策略的重点是对基于特定任务的专业知识的获取、解释及传播。通过各类知识管理项目、活动及系统的开发和运作,可以将基于特定任务的专业知识显性化及共享,使其得以更有效地利用,从而形成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知识管理的过程可分为需求分析、建立、分发、使用、评价和更新六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技术提供支撑。知识管理技术就是指能够协助人们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的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它是一个技术体系,涵盖了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各个环节;同时,它又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这些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整体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知识管理服务。

篇4

一、引言

评估机构作为特殊的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形式,与一般的公司制企业相比,“人合”重于“资合”、“公信力重于赢利”。在机构的利润形成过程中。人力资本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评估机构的劳动过程也主要是智力投入,评估机构向服务对象提供的最终产品――评估报告是机构内部人员脑力劳动的结晶。因此,对内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形成统一的凝聚力;对外如何提高评估报告的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评估机构的持久稳定发展非常重要。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作为机构内部发展的“软性”力量,提高评估机构的竞争力和公信力,特别是这种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企业组织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增强机构的“软实力”,有助于机构做大做强。从20世纪80年代起,企业文化就开始进入管理学领域,它一般被看作是企业发展目标的意识形态化,由企业特定的价值取向、内部交往习惯以及员工的工作方式等构成。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文化逐渐成为商业运营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被认为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指导企业和员工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评估机构形成企业文化的意义

(一)从评估人员的行为选择看机构形成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美国马里兰大学的门瑟・奥尔森教授(MarlcurOlson)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在其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认为,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当一群理性的人聚在一起想为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时,每一个人都想让别人承担更多的风险和成本,而自己却“坐享其成”,这种不合理的成本收益结构便导致了“搭便车”困境。并且奥尔森认为“搭便车”行为会随着群体成员数量的增加而加剧,假设在一个由n个成员组成的企业中,每一个人的边际努力程度所带来的整体效益的增加被更多的人所分摊,结果就会产生一个缺乏效率的低努力水平,并且人数越多,每个人的努力水平越低,因此,人数越多,把该群体成员组织起来参加一个集体行动的成本会大为的提高。奥尔森这一理论用于描述评估机构内部也较容易得到验证。众所周知,任何一个评估项目的完成都是许多评估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包括注册资产评估师、一般工作人员和外聘专家等,产生的评估结果也要经过机构内部不同人员对评估过程和结论进行必要的复核。许多人在一起工作,评估报告的质量与每个人的努力程度都有关系,而机构内部的激励机制通常采取利润分享制,即任何一个人的报酬都取决于其他人的努力。每一个人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都在进行博弈,即使能够获得足够的剩余索取权,他们也会产生偷懒的行为,并且试图占别人的便宜。搭便车的行为不可避免的产生。而在实践中我们激励员工采取集体行为仅仅是依靠利润分享制,结果致使许多机构的管理者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阻碍了机构的长远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因此,除了薪酬激励之外,如何在机构内部形成核心的价值观念,使机构内部形成具有统一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促进员工的团队合作和集体意识,对于评估机构的做大做强更为重要。

(二)从评估报告的成本构成看机构形成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评估报告作为机构的最终产品,是所有员工在统一的价值观念和集体意识下智慧的结晶,对外代表着机构的整体形象。评估报告的成本构成可以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固定成本一般是指在固定投入要素上的产出,是不受产量变化影响的成本,在评估机构内部,主要是物质资本的构成,即非人力资本的构成。在一般企业中,非人力资本主要是用于购买厂房、设备、原材料及支付其他生产中的必要支出,并随着产品的销售而收回,之后再进入下一个生产周期,如此循环往复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起到垫支的作用,而评估报告作为一种智力劳动的产品,并不需要消耗大量的固定成本,因此非人力资本在评估机构内部只是起到一个抵押担保的作用。而一般意义上的变动成本是指企业在可变投入要素上的支出,是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评估机构人力资本是为机构带来经济利益的主要资源,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不可抵押性,但人力资本的成本或者价值往往无法可靠的计量。评估报告的变动成本主要是机构支付给员工的工资,评估师作为知识型员工的一种,其收入主要采取基本工资加奖金的形式,许多机构将薪酬激励作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评估机构企业文化形成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评估机构企业文化形成的现实成本评估机构形成企业文化的成本包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会计成本也就是企业文化形成的现实成本,即打造企业品牌的支出,包括聘请优秀的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超额支出,对员工的培训支出,确保评估报告质量的支出。聘请优秀的注册资产评估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还要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为评估机构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奠定基础。一般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着评估机构整体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因此加强对员工品德和行为的诚信教育是评估机构内部人员后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评估报告的质量关系着机构的整体形象,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评估报告的使用者只能通过机构员工主观努力的结果来了解评估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而做出重要的决策。

(二)评估机构企业文化形成的机会成本

评估机构企业文化形成的机会成本,是经济学探讨的主要内容,即评估机构获得超额利润的成本。机会成本虽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但却直接影响到企业对生产要素方向的选择,因此,机会成本对于评估机构这种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形式来讲,同样很重要。我们可以将评估机构的机会成本理解为,机构为了提高评估质量,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而对委托方进行严格的筛选,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所失去的从被排除的潜在客户中获得的最高收益。资产评估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评估师与委托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评估师的执业行为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因此,评估机构在承接评估项目之前,必须考虑评估项目的风险、机构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等因素。从机构的整体声誉出发,考虑是否承接评估项目。当然,评估机构为了树立自己良好的品牌形象,又必须把客户放在重要的位置,充分考虑社会中利益相关者的存在,增加机构的交易机会。不能对客户存有偏见,以评估师的个人偏好来决定是否承接评估项目,否则客户对评估师这一行为的直接报复就是减少交易的次数和降低评估费用,这样会直接减少评估机构同更多的客户进行交易的次数,带来净收益的直线下降。

(三)评估机构企业文化形成的效益分析在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效益的相关关系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由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与詹姆斯,赫斯克特做出的。在他们的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他们以实证的方式揭示了以下事实: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企业文化在下一个十年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尽管不容易改变,

但它们完全可以转化为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企业文化(张根明等,2005)。因此,众多的企业家积极的投身于企业文化建设,构建企业的创新力和凝聚力,在不断的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同时,增强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评估机构作为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企业组织形式,在机构内部要实现企业文化的真正的变革,必须消除机构内部人员的特定的价值取向,就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企业文化成本,才能最终在机构中形成统一的凝聚力,找到机构的股东、管理者和一般员工的利益的结合点,反映在评估机构由企业文化所带来的效益上,就是股东收益的增长率、管理者薪酬的增长率与员工薪酬的增长率将会出现逐步接近的趋势。通过企业文化的变革使机构保持不断创新与增长的活力。评估机构企业文化形成所带来的效益包括,对内改变机构整体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形成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对外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评估机构形象的塑造可以通过机构提供的产品质量的高低而传出去,评估机构如果能够赢得良好的声誉,公众会不断购买机构的产品,机构就会不断巩固和发展客户市场,不断发展和壮大,实现机构和客户的双赢。为机构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进而达到长期利润的最大化。我们可以用模型来描述评估机构内部企业文化形成的成本――效益变化状况,c为企业文化形成所耗费的成本,u为形成企业文化为评估机构带来的效益,N为企业文化底蕴不断提高的程度,如(图1)所示。基于对评估机构企业文化形成的成本效益分析,我们知道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消耗大量的成本,并且最终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此我们可以将企业文化形成过程理解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的形成过程,此项无形资产的形成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假设评估机构的规模不断扩大,则对于评估机构形成企业文化来说,不存在固定成本的消耗,所有的要素都是变动的,因此成本曲线是从原点开始先凹后凸向右上方倾斜的一条曲线,这是由投入的各种要素成本所带来的规模报酬先递增后递减所决定的,而所形成的效益曲线与相对应的成本投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必然在开始时以低于成本的速度增长,但最终会超过成本的增长速度。机构的企业文化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发展企业文化在初期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而产生相应的效益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因为促使机构企业文化形成的初始成本投入不会立刻影响到员工和社会公众。伴随着成本投入的增加,企业文化便会愈来愈影响到机构的内部、外部环境,其效益便愈来愈大。

四、评估机构提升企业文化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篇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236-03

0 引言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势必需要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富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具有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学习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协作能力、信息创新能力的员工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

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输送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围绕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进行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既是国家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对接,为企业培养信息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应用,高职院校信息化的建设已使高职院校从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化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实现科学育人提供了条件。目前,随着国家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已普遍将信息化建设任务提到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上来,大部分高职院校能够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实施统一规划、分步分级实施,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使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均利用校园网络,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提高了效率,但从培养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学生的信息素养角度来看,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 高职院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校园网络等信息化硬件建设发展较快,但信息资源建设较欠缺

校园网络建设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硬件设施建设到位可以保证网络应用支持系统与信息服务系统在校园网上的平稳运行,为学生学习、研究、活动提供高质量网络服务。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信息化硬件建设,肯于投入资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网络服务较为完善,部分学校无线网的建设已经覆盖了校园,网络教学环境均大幅度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夯实。但相比硬件的建设,网络资源建设方面则存在明显不足。

首先, 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的培训还较为欠缺,缺乏对应于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的有效应用设计和相关的应用培训,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信息化资源建设内容单一,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还未在大多数学科中普及应用,信息化技术并未充分与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有效结合,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明显,对现有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率不高。

其次,信息资源共享效率较低,整合度不高,利用率还都处于较低状态,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中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和低效的传递性,信息化建设往往缺乏多部门合作的统一规划,各部门各层次建设多处于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的状态。

再则,教育资源的建设管理不到位,责任不清。对于已经建设完成投入使用的教学资源,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维护,更新不及时,有些课程已根据需要进行了课程改革,但配套的资源库建设却未进行即时更新,内容已陈旧,许多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过期和闲置荒废现象。各部门往往重视利用平台进行信息和信息宣传等较易完成的收效快的工作,但对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平台,开发适合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自主学习等形式的综合利用方面投入精力不足,教师对资源平台的使用大多局限于课件的下载、教学资料的上传,缺乏有效的师生交流交互、教学活动反馈等活动,平台的利用率和使用情况缺乏监管,并没有切实起到促进师生教学学习的预期效果。

1.2 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功利性,造成资源建设的浪费

许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而是为了完成高校信息化建设指标要求,为了评估的需要而建设,建设中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攀比性,建设目的并未从长远角度充分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设施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不能与学校的长远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往往为了建设而建设,许多资源都是低水平设计和重复建设,或是书本教材的搬家和简单的素材堆积,造成资源的堆积重复。如许多院校为了充实教学资源建设,将资源库的建设作为任务强行布置给教师,缺乏合理的激励措施,一些微课、幕课的建设按照课程硬性分配建设指标,教师在被动中完成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是应付了事,一些不适合进行微课、幕课学习的内容也被滥竽充数地填充进来,实际教学中很少利用,也无法做到资源的整合和互助,形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网络环境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资源的建设中,大多是购买或对外部资源的引用,依据学生特点自我开发的优质教学资源较少,没有形成规范、高质量、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开发理念。

1.3 信息化建设与专业发展建设结合不足,存在脱节现象

目前,许多院校还未从一定高度上做好信息化建设与专业发展建设相结合,进行特色发展的合理规划,信息化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一直存在,这两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往往各自规划,分头建设,优质的硬件资源不能及时高效地用于专业建设中,重复建设情况也时有发生。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大力发展改革专业建设,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信息素养提升方面有待提升。

1.4 信息化建设中缺乏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整体实施方案

21世纪是一个强调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网络信息时代,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已不仅仅是信息技能层面的问题,而是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协作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和主动教育共同参与下逐渐形成的,不是通过一、二门课程就能简单实现的,学校应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氛围和建立合理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目前,高职院校对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建设往往有明确的整体实施方案和目标,但高职院校的最终目标还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如何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促进学生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培养方案,还有待于完善。

2 积极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远、漫长的过程,信息化校园建设还需从网络硬件为主的建设时期向硬件、软件资源齐抓共管的阶段迈进。

2.1 校园信息化硬件建设与软件资源建设有效结合,努力建设数字化校园

高校信息化建设正推动着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变革,从而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管理水平,高职院校应对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成立工作小组,做好责任分工,将国家对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建设标准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重视信息化网络硬件设施建设,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网络体系化、教育资源管理平台互融共通等多个信息技术构建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建立高覆盖率的无线校园网络,无线网络的建设可以节约建设成本,突破有线网络节点限制,加强网络应用的方便性、灵活性,无线网络的建设是高校进入现代信息化校园的重要标志;进一步加强网络应用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结合教育教学开发网络教学系统,开发信息交换的公共平台,加强信息系统为主的建设,实现信息自动化;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做好资源建设的合理规划,将其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制定激励政策,促进教工进行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重视信息技术团队的建设,做好硬件设施及软件资源的维护更新,做好多元化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办公和管理信息化平台搭建维护等信息技术服务支持。

2.2 做好信息化资源建设整体规划,加强学生网络学习能力

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考虑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将信息化硬件、软件建设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密切结合,采取不同的网络平台支持,促进学生网络协同学习、探究学习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综合素质。

建设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促进学生网络协同学习,让学生通过网络,于身处不同地区的网络学习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在互助学习中完成作业任务、课题研讨、热点讨论等,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内容,发现学习中的新问题,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建设交互性网络平台,促进学生网络探究学习,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生活、社会发展的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调查、说明、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建设教学资源库,促进学生利用资源主动学习,教师进行课内外课程或活动设计,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起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学生根据问题解决需要和教师提供的引导资料查询相关资源库资料,收集信息,在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信息加以分析与判断推理,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提交讨论,在教师的监督、引导和评价反馈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解决和探究未知领域的方法积累了经验。

2.3 完善校园网络一卡通系统的建设,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提升

现在国内许多一流大学“校园一卡通”建设已经卓有成效,通过身份认证,实现了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一卡通的建设可以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建设进度,为系统间的资源共享打下基础。学生凭借“校园一卡通”,可以完成网络教学学习、持卡消费、借阅图书、参与管理等所有事物,感受了信息技术的无处不在,在一卡通的使用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对信息化设施的熟悉和使用,为参与信息化的建设服务打下基础。

2.4 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使其成为学生获取资源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图书馆的使用除了包含纸质图书和文献资料的使用,也逐渐过渡到更多的其它的信息资源,如电子图书资料、图像、声频、影像、数据等数字信息的使用查询,学校图书馆需要不断运用现代化信息来处理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构建全方位的信息系统,进行图书馆间的区域、资源共享,共同开发利用,使得图书馆具有多功能、大型信息化的数字图书馆功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给学生信息传递网络化的便利条件,提供多种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服务,学生能够高效率的利用和整合这些快速发展的信息资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岗位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获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最新的资讯和最前沿的信息将越来越重要,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使用将使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快速提升,使学生就业竞争的有力手段。

2.5 积极探索专业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相互融合促进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能够积极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融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人才培养服务。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现代科技用于校企共建、专业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目前,许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品与产品“四合一”。但资源的缺乏和企业参与的困难阻碍了这一模式的实施,可以考虑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

①校企共建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按照企业岗位调研,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开发基于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网站,编制教学资源,组建现代学徒制课程,形成企业和学校资源的共建共享,学生通过这种资源共用的信息化平台网站资源进行学习,及时了解课程内容,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岗位职责,自主参与企业培训,从而节省了师徒制的面对面培训时间。

篇6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3-0125-04

近些年来,随着纳税人纳税意识的不断增强,相伴而生的税务筹划也已不再是一项新生事物。纳税人纷纷进行税务筹划的动机是什么?众所周知,就是为了在正确理解政府税收思想、税法制定原则、税收管理、税收稽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自己的税收负担。但要挖掘纳税筹划的深层次原因,还必须借助于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本文从经济学视角进行剖析,试图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来探讨税务筹划的内在动因。

一、税务筹划的理性分析

(一)理性假设

1.“经济人”假设。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市场理论(MarketTheory),一个有效的市场必须是完全竞争的,才能使整个市场处于一般均衡状态。一个有效的、完全竞争的市场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Basic Assumption)有两个:一是理性经济人假设,二是完全信息假设。经济人(Economic Man)是指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可以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或组织,其本性是利己的、自私的,力图追求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始终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体。“经济人”也被称为理性“经济人”,理性经济人分为完全理性经济人和有限理性经济人,由于受完全信息假设的限制,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特指完全理性经济人。“经济人”的行为也称为理,在给定条件的约束下,“经济人”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会尽最大努力去实现最有效的预期目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为驱策利益主体进行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理性“经济人”能够根据不同环境和自身经验来判断自身利益,使自己追求的经济利益尽可能最大化,与此同时,在有效的制度约束下,理性“经济人”这种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也将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在本文,我们将纳税人假定为理性“经济人”,即纳税企业是一个追求税后利润最大化的主体,纳税额作为纳税企业的一项费用项目,所以纳税企业会尽可能地减少应纳税额。

2. 纳税理性假设。理性假设(Reasonableness Assumption)是指存在一组可供选择的备选或替代方案,每种方案都对应一种特定的预期收益或满足程度以及目标的实现效果,但同时也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或风险,因此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某种能够带来最大净收益的方案;[1]纳税理性假设(Taxation-ReasonablenessAssumption) 是指在特定的税收环境约束下,纳税人总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投入(应纳税额)最少与产出(税后收益)最大的均衡。由于“纳税人”是理性的,自利、清醒和精明的本性必然促使其所选择的行动是主动的、自主的,这种行为的目标必然是追求风险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因此,纳税理性是驱动纳税人精减应纳税额的一种自主意识,目的在于寻求在特定税收环境下应纳税额最小且风险最小。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非对称是绝对的,纳税人的理性只能说是一种“有限理性”,面对一个极其复杂的经济系统,纳税主体想要清楚地权衡自己所面临的所有利害、得失并选择最佳的行动几乎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尽管纳税人希望自己成为理性人而存在,但现实的纳税环境却是难以完全把握的,并且纳税人不具有计算最优纳税选择的全部能力,纳税人只能以有限理性人而存在。因此,纳税人决策和行动的选择仅仅是凭借其现有的知识,对他来说,选择的结果可能是“次优”的而不是“最优”。

(二)理性选择

1. 对违规行为的理性分析。税收中的违规行为通常是指纳税人的偷税、逃税、骗税、漏税和抗税等行为,它是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违规操作,虽然纳税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逃避税款以达到减少纳税成本的目的,但其经济行为带来的风险特别高,为此将付出的代价也是特别巨大。因为各国法律都设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纳税人违规行为一旦被查出,罚款数额将远远大于偷逃的税款,从而使这种违规操作变得不经济。因此,对于任何一个理性的纳税人来讲,采用违规行为逃避纳税是不明智的,也是非理性的。[2]

2. 对税务筹划的理性分析。税务筹划(Tax Planning)一般包括节税、避税和税负转嫁等形式。节税是指纳税人通过财务活动安排,以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政策,从而享受最大的税收利益;从相关规定可以看出,节税是合理合法的利用税法,完全符合政府制定法律的意图。避税是指以合法的手段减少应纳税额,但通常含有贬义,常用来描述个人或企业通过精心安排,利用税法的漏洞、特例或其它不足之处来钻法律空子,以达到规避税赋和谋取税收利益的目的;避税是合法的但不合理的,有违立法精神。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以后,通过各种途径将自己的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也就是说,最初缴纳税款的法定纳税人(纳税人)不一定就是该项税收的最终负担者(负税人);税负转嫁是合法的但不一定合理,仅仅限于间接税。总之,税务筹划行为不管有无违反道德规范,但基于限定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之内,应当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所以税务筹划行为不会遭受法律制裁,又鉴于税务筹划可以减少应纳税款,降低成本费用支出,所以纳税筹划才是纳税人的理性选择。

二、税务筹划的供求曲线分析

供求曲线(Demand-Supply Curve)作为市场理论的解析表达,通过研究供给曲线或者需求曲线的变动对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动态反映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3]因此,在这里不妨利用这项分析工具来探讨纳税筹划的经济动因。

现在给出假设前提: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即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以致没有一个买者或者卖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的影响力;②为了说明问题方便,本文假定市场上仅存两个厂商――厂商Ⅰ和厂商bⅡ,实际上是多个厂商;厂商Ⅰ的供给曲线(私人成本曲线)是SI=aⅠ+bⅠp,厂商bⅡ的供给曲线(私人成本曲线)是SbⅡ=abⅡ+bbⅡp,市场总供给曲线(社会成本曲线)是S=a+bp(a= aⅠ+ abⅡ;b= bⅠ+ bbⅡ)。③市场总需求曲线(社会价值曲线)是D=m+np。④市场均衡的条件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或者说社会成本等于社会价值,即S=D。如图1:初始的市场状态为图1的实线部分所示,均衡点在E点,均衡价格为P,均衡产量为Q,这时厂商Ⅰ的销售量为QⅠ,厂商bⅡ的销售量为QbⅡ,且Q= QⅠ+ QbⅡ。

图1 税务筹划供求曲线图

如果厂商Ⅰ进行税务筹划,直接的行为结果必然减少本单位的应纳税额(减少税额),那么使得厂商Ⅰ的投入价格下降,成本费用降低;间接的行为结果是促进了厂商Ⅰ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产品的供给量。因此,厂商Ⅰ的供给曲线由原来的SI位置将向右移动到SI'位置,移动的纵向距离为税务筹划的减少税额;而厂商bⅡ没有进行税务筹划,且其他情况也没有发生变化,则厂商bⅡ的供给曲线位置保持不变,此时的总供给曲线会由原来的S位置向右移到S’位置,E’点将成为新的均衡点,均衡价格下降到P’,均衡数量(市场量)增加到Q’。对于厂商bⅡ来说,不仅均衡价格降低了,而且产销量也减少了,其总收益必然减少;对于厂商Ⅰ则不然,由于采取税务筹划策略,它的产销量增加了,尽管市场上均衡价格有所下降,但只要均衡价格大于单位成本(包括税务筹划成本),其总收益必然增加;更何况我们的前提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厂商Ⅰ的产销量增加不会影响到原来的市场价格,因此厂商Ⅰ和厂商bⅡ总收益的变化额只取决于产销量的变动,会得出上述相同结论。

下面给出一个实际的例子加以证明, 假设厂商Ⅰ的供给曲线、厂商bⅡ的供给曲线、社会总供给曲线、社会总需求曲线分别为:SI=-4+10p,SbⅡ=-8+15p,S=-12+25p,D= 68-15p。市场均衡状态时,S=D,即-12+25p=68-15p,求解得出p=2,Q=38;厂商Ⅰ的SI=QⅠ=-4+10×2=16,厂商bⅡ的SbⅡ=QbⅡ=-8+15×2=22。如果厂商Ⅰ进行税务筹划减少应纳税额,其成本将下降,从而加大私人产品供给,使SI移动到 S'Ⅰ,但不会影响社会总需求;再假设该供给曲线为S'Ⅰ= -2+10p,总供给曲线调整为S'= -10+25p,根据均衡条件公式S’=D 则-10+25p = 68-15p 求解得出P’=1.95,Q’=38.75,厂商Ⅰ的S’Ⅰ= Q’Ⅰ= -2+10×1.95=17.5, 厂商bⅡ的S’bⅡ=Q’bⅡ=-8+15×1.95 = 21.25。通过这种调整,并按照新的均衡价格P’=1.95计算,厂商Ⅰ的收益增加额为:17.5×1.95-16×2 =2.125;厂商bⅡ的收益减少额为:22×2-1.95×21.25 =2.5625;如果厂商Ⅰ因税务筹划所发生的成本小于收益的增加额2.125,那么他将获得更多的净收益,那么他将实施纳税筹划。由于我们前提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价格p=2不会因厂商Ⅰ的产销量增加而发生改变,因此厂商Ⅰ的收益增加额为:2×(17.5-16)=3;厂商bⅡ的收益减少额为:2×(22-21.25)=1.5,同样分析方法会得出上述相同结论。

三、税务筹划的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分析

将上述两个厂商进行整体反应(即把两个厂商的供给曲线合并成一条社会总供给曲线)来研究税务筹划问题能够得出更多的信息,利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 Producer Surplus)理论加以论证。

根据市场理论可知,消费者剩余是指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为此实际支付的量,它是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从几何图形上看,消费者剩余是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线以上的面积。生产者剩余是指卖者得到的量减去生产成本,它是衡量卖者参与市场的利益,从几何图形上看,生产者剩余是价格线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现在利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进行分析,见图2。

若政府未对厂商进行征税,均衡价格为P0,均衡产量为Q0;消费者剩余总额为p0E0a的面积,生产者剩余总额为p0E0b的面积。

若政府对厂商进行征税,单位产品征税金额为mh(p1p4),则有税收时的均衡产量为Q时,消费者剩余为p1ma的面积,与未征税时的消费者剩余总额相比损失了p1p0E0m的面积;征税时的生产者剩余为p4hb,相对于未征税时的生产者剩余总额损失了p0p4hE0的面积;此时由税收引起的市场规模收缩而产生的无谓损失为mhE0,政府的税收收入为p1p4hm。

图2 税务筹划需求曲线图

若政府对厂商征税,厂商采用税务筹划策略,单位产品减少应纳税额为mh-nk,使得厂商投入成本下降,促进生产,产销量增加到Q’。政府征税时,厂商进行税务筹划比未征税时的生产者剩余损失了p0p3kE0;消费者剩余损失了p2p0E0n。因此,在政府对厂商进行征税时,由于厂商进行税务筹划,使得消费者剩余增加了p1p2nm,生产者剩余增加了p3p4hk,同时也减少了税收带来的无谓损失mnkh。可见,纳税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对其本身和消费者来说是绝对有利的,也能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损失(无谓损失),但对政府的税收收入不一定不利,这取决于p2p3kn 和 p1p4hm大小的比较。

四、税务筹划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Game Theory)也称对策论,研究的是相互影响的多方主体按照博弈规则进行对策选择的行为,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帕累托最优的纳什均衡状态,它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纳税人在一定制度约束条件下进行税务筹划,完全可以借助博弈工具中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一个完整的博弈问题至少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参与人、战略、支付。参与人是博弈过程中的决策主体,是一个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组织或者个人,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行动或者战略以实现自己最大化的支付或者效用水平;战略是指参与人在给定信息集下的行动规则,它是博弈各方可供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支付是指特定的战略组合下参与人确定的效用水平或者期望效用水平。

在博弈均衡状态下,博弈各方都达到了最优,都会维系这种均衡状态,在没有外在动力的情况下,任何一方都不会破坏这种均衡,从而使之稳定的存在。[4]纳税人之间存在某种利益的争夺关系,一方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方,所以可以构成一种博弈关系。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我们对纳税人之间的博弈做如下假设:有两个纳税人――甲和乙,分别为博弈两方的参与人,双方在各自行动之前都知道对方行动的可能性及其特征,甲和乙的战略组合分别为:(筹划,筹划)、(筹划,不筹划)、(不筹划,筹划)和(不筹划,不筹划)。如果甲和乙都不进行税务筹划,得到收益都为a1,需要缴纳税金都为b1,得到的税后净利都为p1=a1-b1;如果甲和乙都进行税务筹划,因为成本降低使企业竞争能力增强,从而使收益增加到a2(a2>a1),又因税务筹划而使应纳税额降到b2(b2<b1),另外发生筹划成本为c,税后净利将变为p2=a2-b2-c,(鉴于成本―效益原则,p2必然大于p1,否则纳税人将不会进行税务筹划,讨论将没有意义);如果一方进行纳税筹划,另一方不进行纳税筹划,那么筹划的一方将增加收益,并且这种增幅大于双方都筹划的增幅,因为它可以从对方那里争夺部分市场,所以设筹划税务的一方的收益为a3(a3>a2),同理不筹划税务的一方的收益为a4(a4<a1),扣除各自的纳税额后,筹划的一方的税后净利为p3=a3-b2-c,不筹划的一方的税后净利为p4=a4-b1。

在这种假设下,我们给出博弈矩阵:

通过对该博弈进行分析,求解纳什均衡。当纳税人甲的行动为“筹划”时,纳税人乙在a2-b2-c和a4-b1两者中选最大的一个净利润来决定采取什么行动,从前面假设可知a2-b2-c等于p2,又因为p2>p1,p1=a1-b1,由假设知a1>a4,从而a1-b1>a4-b1,最终得到a2-b2-c=p2>p1=a1-b1>a4-b1,乙会选取a2-b2-c,即采取相应的“筹划”行动;当纳税人甲的行动为“不筹划”时,纳税人乙在a3-b2-c和a1-b1两者中选最大的一个净利润来决定采取什么行动,从假设可知p2>p1,即a2-b2-c=p2>p1=a1-b1,又因为a3>a2,从而a3-b2-c>a2-b2-c,最终得到a3-b2-c>a2-b2-c=p2>p1=a1-b1,所以乙会选取a3-b2-c,即采取相应的“筹划”行动;同样道理,无论纳税人乙采取什么行动,甲的最优行动也为“筹划”。上述博弈矩阵只有一个纳什均衡解,即(筹划,筹划),而且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是他的占优战略。如果纳税人是理性的,他必将选择税务筹划来增加他的税后净利。

综上所述,从纳税人的理性角度、供求曲线角度、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角度以及博弈分析角度可以看出,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

参考文献:

[1]肖红叶. 高级微观经济学[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李广舜,伍文中. 企业税务筹划的理论假设、理性选择和实务解析[J]. 辽宁财专学报,2002,(6):7-10.

篇7

1 血液常规

1.1 血常规的变化 随着对子痫前期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子痫前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较正常升高,即血液处于浓缩状态;血小板比正常妊娠明显减少[2,3]。有研究认为,血小板计数与疾病病情呈负相关,即病情愈重,血小板计数愈少[4]。

1.2 结果分析 Pritchard等[5]报道子痫妇女通常血容量不增多,平均体型的孕妇在妊娠末期血容量大约为5000 ml,而未孕妇女为3500 ml,子痫前期妇女的血容量不增多,可能是全身血管痉挛的结果,并由于血管渗透性增加而恶化。随着子痫前期研究的进展,血液浓缩是子痫前期的标志这一点已达成共识。正常妊娠时血小板的数量仅有轻微改变,表现为血小板的体积和宽度增加,Tygart等[6]研究认为血小板生成增加,是正常妊娠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和存在持续性低水平血管内凝血,血小板消耗刺激的结果。子痫前期时基于各种原因,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胶原暴露,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另据资料显示,子痫前期患者血小板过度激活,使凝血功能增强,可能是发病原因之一[7,8]。总之,由于血小板血栓形成,导致血小板减少。

2 凝血与纤溶

2.1 凝血与纤溶的变化 研究发现子痫前期的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FG含量升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L1)活性升高[9];纤溶方面,既往的研究表明,正常妊娠的妇女和子痫前期妇女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正常非孕妇女,而且子痫前期血D-二聚体含量增高更为明显[10]。

2.2 结果分析 正常妊娠时,于妊娠3个月左右,孕妇的凝血、纤溶系统发生变化:一方面,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升高,部分凝血因子增加,血浆处于高凝状态,这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制,防止产后出血。另一方面,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增多,TPA增加幅度大于TPA抑制剂PAI-1增加的幅度,使妊娠晚期孕妇纤溶功能增强,血浆D-二聚体升高,纤溶与凝血处于高水平动态平衡。子痫前期比正常妊娠更易发生血栓,原因可能如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功能不全,血管内皮细胞因子的合成、释放障碍导致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此外,胎盘组织缺血、梗死,释放促凝血活酶进入母血循环,激活凝血系统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的血液发生凝血,甚至导致DIC的发生。目前对子痫前期的研究更倾向于这样的概念:凝血异常是子痫前期的结果而非原因。

3 肝肾功能

3.1 肝肾功能的变化 研究表明子痫前期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门冬氨酸转移酶(AST)均明显增高,尿素氮、肌酐、尿酸明显升高,而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氨酰转肽酶(GGT)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11,12]。而早在1976年,Prichard就发现,即使是严重子痫前期也很少发生高胆红素血症。

3.2 结果分析 正常妊娠期间,评价肝功能的一些实验室检查,如AST、ALT、GGT、TBIL、DBIL与非孕妇女相比均有轻度下降[13],血清ALP活性升高,其原因可能是热稳定性胎盘碱性磷酸酶的同工酶造成。严重子痫前期时,肝动脉阻力增加,肝脏灌注不足,严重者出现肝脏包膜下血肿,肝小叶周边的门静脉周围出血坏死。上述病理改变导致肝细胞缺氧,细胞内线粒体释放转氨酶,使血清转氨酶升高。1971年有学者发现正常妊娠期的肾脏体积增大,肾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血浆肌酐、尿素氮的浓度不同程度降低[15,16]。子痫前期时,肾脏灌注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浓度升高,血尿酸升高;病情严重时,由于严重血管痉挛导致内在的肾病变[17],电镜下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在基底板和内皮细胞之间和细胞内均见蛋白质性物质沉积。肾脏病变使血肌酐、尿酸浓度更高,甚至达正常未孕水平数倍。

4 血脂

4.1 血脂变化 丛克家[18]在1994年就发现:重度子痫前期甘油三酯(TG)明显升高,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明显升高,得出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属于Ⅳ型高脂血症。随着氧化应激学说研究进展,更多人发现,子痫前期的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载脂蛋白B(Apo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而载脂蛋白A1(ApoA1)、高密度脂蛋白(HDL-C)下降;以后的研究认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存在脂质代谢调节异常,具有损伤作用的游离脂肪酸增加,具有保护作用的HDL下降。FFA/HDL升高,血脂平衡发生变化[19]。

4.2 结果分析 与非妊娠相比,正常妊娠早期血脂变化不大,随着妊娠的进展和内分泌的变化,雌激素引起血清HDL-C增加,LDL-C减少;而孕激素可促使HDL-C减少,TG和LDL-C增加;胎盘泌乳素、胰岛素对HDL-C也产生影响[20]。在上述激素的共同作用下,机体出现血脂升高,除TG、TC升高外,血浆脂蛋白及载脂蛋白也显著升高。到妊娠晚期,在胎盘泌乳素等因素影响下,孕妇脂肪分解增强,使血浆游离脂肪酸(FFA)和甘油释放入血增多。上述变化有助于满足母亲、胎儿的需要,使得母亲即使在空腹状态下可以提供能量,减少自身蛋白分解,从而保证胎儿糖类、氨基酸的供给,使胎儿在宫内得以正常生长发育[21]。子痫前期患者血脂分析表明,血管粥样硬化的保护因子如ApoA1、HDL-C降低,而危险因子如TC、TG、ApoB、LDL-C升高,后几种物质的异常升高会加速胆固醇在动脉沉积,而ApoA1和HDL-C的下降使血胆固醇转运到肝脏降解减少,致使动脉呈现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改变。胎盘病检出现蜕膜动脉的急性粥样化变化[22]。另外,血脂升高产生的自由基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腺素PGI2减少,激活血栓素合成酶,使TXA2增多。PGI2/TXA2下降,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加重微血管痉挛。通过上述机制,血脂代谢的变化导致子痫前期的发生或加重病情。

5 展望

子痫前期的血常规、凝血与纤溶、肝肾功能,血脂等的变化对于子痫前期的诊断有临床意义,通过对各项指标变化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的研究更有利于判定病情、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关于子痫前期的研究很多,有些已达成共识,有些尚存争议,比如尿酸与子痫前期的预后有无相关性。此外,关于脂代谢与子痫前期病因的相关性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段涛,丰有吉,狄文.威廉姆斯产科学,第2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03.

2 赖菊英.妊高征病情与红细胞比容和血小板参数关系的研究.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4:28-29.

3 李彬先.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流变指标变化探讨.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4:272.

4 史宝智.妊娠期高血压外周血小板计数变化分析.临床医学,2004,12:2.

5 Pritchard TA,Cunningham FG,Pritchard SA.The Parkland Memorial Hospital protocol for treatment of eclampsia:Evaluation of 245 cases. Am J Obstet Gynecol,1984,148:951.

6 Tygart SG,Mcroyan DK, Spinato JA,et al.Longitudinal study of platelet indices during normal pregnancy. Am J Obstet Gynecol,1986,154:883.

7 Granger JP,Alexander BT,Bennett WA,et al.Pathophysiology of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Am J Hypertens,2001,14(6pt2):178s-185s.

8 Holthe MR,Statf AC.Different levels of platelet activation in preeclamptica,normotensive pregnant and nonpregnant women. Am J Obstet Gynecol,2004,4:190.

9 董晋.妊高征患者凝血、纤溶及血流变学改变及意义.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2:37-38.

10 Hirsh J,Weitz J.New antithrombotic agents.Lancet,1999,353(9162):1431-1436.

11 袁佩,虞斌.重度妊高征肝肾功能及其围产儿结局的探讨.中国临床医学,2005,4:237.

12 邱先桃.妊高征孕妇多项生化指标的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03,9:109-110.

13 Girling JC,Dow E,Smith JH.Liver function tests in preeclampsia:Importance of comparison with a reference range derived for normal pregnancy.Br J Obstet Gynaecol,1999,104:246.

14 Oosterbof H,Voorhoeve PG,Aranoudse JG.Enhancement of hepatic artery resistance of HELLP syndrome chemolysis,elevated liver enzymes,and low platelets. Am J Obstet Gynecol,1994,171:526.

15 Bailey RR,Rolleston GL.kidney length and ureteric dilatation in the puerperium. J Obstet Gynaecol Br common,1971,78:55.

16 Dunlop W.Serial changes in renal  haemodynamics during normal human pregnancy. Br J obstet Gynaecol,1981,88:1.

17 Pritchard TA,Cunningham FG,Pritchard SA.The Parkland memorial Hospital Protocol for treament of eclampsia:Evaluation of 245 cases.Am J Obstet Gynecol,1984,148:951.

18 丛克家.妊高征孕妇的脂质代谢.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11:651-653.

19 王伽略,杨孜.子痫前期患者血脂代谢调节的探讨.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6:41-44.

篇8

组织文化是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必要条件,对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企业文化的生产力性质大大加强,组织文化成为维持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企业学习能力是提升绩效的重要途径。企业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战略性的工程,企业认清了这一点,就会在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对提升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是很必要的。

一、组织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是一个组织内各种由员工所认同及接受的信念、期望、理想、价值观、态度、行为、以及思想方法、办事准则的总和。

(二)组织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组织文化会影响员工对知识及学习的价值和态,因此是促进组织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会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

1.凝聚和激励功能。组织文化像纽带将企业的员工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文化的激励作用能诱发企业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形象。将企业成员的意志和行为引向同一方向,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绩效。

2.约束功能。文化作为一种意义形成和控制机制,能够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正如T.E.迪尔和A.A.肯尼迪所指出的,组织文化决定了游戏规则。

3.具有塑造企业形象的功能。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

企业文化要将不断创新作为企业永恒发展的价值观,就像达尔文所说的:那些能够生存下来的,并不是最有智慧的,而是最善于应变的。树立企业文化还应做到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组织文化的培养使企业同社会环境时刻进行信息的交换,获得不断创造未来的潜能,培养决策者与员工的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为企业的组织创新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绩效。

二、组织学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组织学习理论

组织学习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是直到1978年Argyris和Senge的《组织学习》一书出版以来,学术界对组织学习的研究日渐增多,1990年Senge的《第五项修炼》更是为组织学习的研究推波助澜,组织学习便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但对于组织学习,很难下一个规范的定义,但是本文认同的观点是:组织学习反映了组织适应环境的改变,因此反过来环境变化势必会对组织学习行为、能力产生影响;组织学习的结果反映在能够获取新的知识和洞察力,如组织创新能力、组织的获利能力上,并且进一步积累了组织的学习能力。总之,组织学习是企业为适应环境改变而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组织学习的目的在于创新,从而提高组织绩效。而组织学习重要的是体现在组织的学习能力上。

有学者指出,企业能够识别、评估和发掘市场机会,是企业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取得巨大的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并提高企业绩效依赖于企业在竞争中通过不断学习所积累的一种特质,企业拥有知识的差异是这种特质的突出表现,被称为企业的异质性,企业竞争优势就来源于企业的异质性。企业依靠拥有的知识,发挥杠杆的作用,进而实现技术差异化、识别市场机会、实施更有效的生产过程。总之,只有那些组织学习能力强的企业才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组织学习过程

Argyris和Schon(1978)的简单线性组织学习过程模型是最早对组织学习进行描述的模型。他们认为组织学习的过程包括发现、发明、执行和推广四个阶段。Slater和Narver在前人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更加复杂的组织学习过程。他们将组织学习过程分为信息获取、信息传播、分享解释和组织记忆四个阶段。这个学习过程模型揭示了学习循环的特点。

(三)组织学习与环境动态性

组织学习理论的发展并没有促使更多的企业真正获得有别于其他组织的学习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贯彻到实践中。究其原因,企业把组织学习看成了一个静态的被动的问题解决行为,而忽略了环境的适应性。

显然外部环境能够影响组织学习,现代科技的进步、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市场需求的变动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环境变化影响企业绩效,并且越强的环境动态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越大。实际上,对于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一些学者认为他们之间的联系需要一个纽带,通过这个纽带,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的逻辑关系才得以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市场导向会影响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的改变势必会影响企业绩效。

三、结束语

组织文化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变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手段,从树立企业核心价值观入手,为企业绩效管理提供了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组织文化已经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不断学习,企业不仅可以发现组织策略和组织行为的错误,还可以对它们进行修正和重构,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组织学习能力会影响企业绩效的各个方面,如顾客满意度、销售增长率、新产品研发、利润率、市场份额等等,从而会影响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篇9

我们可以更微观地研究问题,从企业资产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合理性。当投资形成的资产能够获得超额利润时,即认为该资产具有"经济价值"。对此,威廉姆森(O.E.Williamson,1985)教授已从资产的专用性(asset speclfiCity)或可再配置 (redeployability)程度方面给予过注意,不过,由于研究的重点不在于此,所以他并未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综合威廉姆森教授和其他学者的观点,可以列出影响资产经济价值形成的重要因素。

1、产品差异性(differentiation)的影响。如果利用某种资产所形成的产品"与众不同",则说明该资产具有特殊的生产能力。绝对垄断企业产出的产品"天然地"不能被其他产品替代,从而可以获得垄断利润,由此确定其资产的经济价值。当然,大多数技术性能、造型设计等不易仿效,或已有专利保护的企业资产,其经济价值虽然不如绝对垄断企业那样明显,但因其产品的差异性,仍然可以获得(超过平均的)较高利润,可以断定其资产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2、应用技术的影响。有些企业进行投资应用专用技术,生产出具有差异性的产品,或者以较低的投入获得较高产出,也获得(超过平均的)较高利润,其资产的经济价值就不可否认。另外,know-how在产品差异性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作用不易度量,但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可以认为know-how与资产经济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员工素质的影响。工作中的某些员工对企业资产经济价值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可以是某种非常专门的技术,也可以是所拥有的某种特殊信息(如公司的专职秘书)。而且这些专门的技术和特殊的信息,可以与该企业的其他资源很好地配置产生较高的价值,一旦这些员工转移到别的企业,他们所产生的价值就会降低很多。

4、区位优势的影响。企业还可以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获得超额利润(虽然与类似的企业相比其资产并不具有多少特殊性),这是区位选择所带来的资产经济价值(比如跨国公司)。但这种优势的获得是要付出(额外的)代价的。

5、资产物理特性的影响。如果企业资产在物理性能上具有无可比拟的特点,无疑会成为企业经济利润(形成差异性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或提高生产效率)的增长点。但与选择具有优势的区位一样,获得具有物理特性的资产往往也需要付出(额外的)代价。

6、企业商誉的影响。商誉是一种特殊的资产,尤其是品牌。其显著的作用是使可能并不具备区位、资产物理特性、技术等优势的企业形成顾客心目中的"产品差异",培养了顾客的忠诚从而获得(超过平均的)较高利润。但同时商誉(品牌)资产的创立和维护也是要付出成本的。

7、信息畅通程度的影响。有些企业具备信息垄断的优势--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在生产技术、区位、资产物理性能等方面并不具备资产上的很大优势,其配方也并不复杂,但因其配方比例秘不示人(垄断了该项信息),继而形成了极具价值的商誉资产和产品的差异性。处于完全竞争行业的企业不具备信息垄断优势,随着垄断程度的增加,企业对信息的垄断性越来越强,绝对垄断企业一般都具有信息垄断优势。

二、契约关系的类型及其作用

1、以麦克尼尔(I.R.Macneil)教授的观点为基础,可以将契约关系分为下述三类:

(1)理想型契约。在古典契约法中往往认为,契约签订前协约条件已制订得详尽明确,而且契约中规定的各种权利和义务都可以明确地测量,协议双方并不关心契约关系的长期维持,只关心违约情况下的罚款和索赔。在这种前提下,交易可以一次性瞬间完成然后双方互不相认,一旦发生纠纷,直接诉诸法律。这种契约关系无论是从法律意义上还是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都是理想化的。

(2)仲裁型契约。按照新古典契约法对契约的理解,从"人的有限理性"角度出发,双方当事人所关心的是契约关系的持续,尤其重视书面协议的不完全性和日后调整的必要性。因此,在建立仲裁型契约关系后,一旦发生纠纷,双方首先谋求协商解决。与诉诸法律相比,更重要的是在契约中规定某些条款建立保障机制(如调节机构仲裁或第三方裁判),由于仲裁人往往具有更高深的专业知识,可以更好地、更令人信服地解决纠纷,而法院则主要处理损失赔偿问题。

(3)关系型契约。如果交易趋向于复杂化和长期化,双方所建立的契约就会包含很多局部性知识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雇佣关系),因而导致双方产生很强的相互依赖性,迫使双方强调关系的维持和调整,甚至愿意不惜成本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对关系进行监控和协调。与仲裁型契约有所不同的是,这类契约及相应的管理机构建立后会有演变和发展,所以,后续的调整并不一定参照当初的协议条件,即使参照也可能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适当修改。

2、投资形成经济价值较大的资产是具有风险性的,这反映在两个方面:

(1)虽然资产形成后肯定有"差异性产品"产出,或者在较长时期内有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能力,但先期必然需要更多的投资。

(2)如果预期的交易不能完成,其资产经济价值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失。

进行交易时所形成的(契约)关系仅仅建立在承诺的基础上,未来的风险是很大的。因为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强烈诱因诱导下,不能排除采用非常微妙隐蔽的手段进行欺骗的可能。这被威廉姆森教授(1985)定义为"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opportunism)"。

因此,当资产具有经济价值时,供应厂商特别倾向于在契约关系中建立某种交易保障机制,防止经济价值的损失或在交易中其经济价值被剥夺。

三、资产经济价值与纵向一体化的相关性

1、资产经济价值与契约关系的匹配。假如处于交易供应一方的厂商,其资产具有经济价值,可根据三类契约关系分为三种情况来进行分析:

(1)交易双方所建立的是理想型契约,即契约中未形成任何交易保障机制来维护交易的持续进行,一旦交易关系中止或破裂,则供应一方的资产经济价值,就无法在较长时期内通过降低成本或提高生产率来实现,这意味着其资产经济价值将遭受预期交易不能完成而损失的风险。为了补偿这种未来的机会损失,它只好将交易价格提高(设为P^)来强调其资产经济价值。这时交易双方是各自独立的,不存在内部市场结构,只是通过外部市场发生交易关系。

(2)随着交易时值(累计交易次数)的增加,双方注重于维持相互关系。在建立了仲裁型契约后,由于规定的某些条款形成了相应的交易保障机制,供应一方的资产经济价值损失或被剥夺的风险减小,厂商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其资产的特殊生产能力降低"稳态生产费用"。此时所要补偿的未来机会损失较小,所以交易价格(设为Po)也会低于理想型契约关系中的价格P^,即有Po

(3)当交易时值极大,而双方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时,就趋向于建立包含很多局部性知识或专业性的关系型契约。契约一旦建立,双方的关系极为稳定,供应厂商资产经济价值的实现有了充分的保障,交易市场完全内部化。这时外部的仲裁机构转换为一个专门的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在较长时期内该机构带来的费用节约一定能补偿并超过其设置费用,其内部交易价格(如果有的话)因无须补偿任何未来机会损失而降至最低(设为p*),即P*

2、企业纵向一体化结构形成的分界点。将利用具有经济价值的资产进行生产时的生产费用和组织管理费用进行结合分析,会得到图1所表现的曲线形式:

设C表示成本或费用,t表示交易时值,Cm表示市场体制下的总成本;Ci表示一体化规制结构下总成本:Cpm,Cgm分别表示市场体制下的生产费用和组织管理费用;Cpi,Cgi分别表示一体化规制结构下的生产费用和组织管理费用,则有Cm=Cpm+Cgm和Ci=Cpi+Cgi。

(1)在初始条件下,Cpi>Cpm,Cgi>Cgm都是成立的,这是因为1市场具有集中需求从而增大生产规模会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功能;2具有经济价值的资产所需的初始投资较大:3Cgm=0,而Cgi>0(一体化的费用存在)是必然的。

(2)随着交易时值的增加,Cgi平缓地上升,而Cgm上升幅度较大(追偿违约、订立新合同、搜集市场信息等费用增加);与此同时,由于稳态生产费用的节约效应,Cpi平缓地下降,随后会有Cpm>Cpi成立。在某时刻t*后,Cm>Ci出现。

(3)时刻t*即为一体化组织结构形成的分界点。

3、利润最大化与两种结构。若利润л=销售收入--生产费用--管理费用,则:

设pm,Qm,лm分别为市场体制下的不变价格、产量和利润;Pi,Qi,лi分别为一体化体制下的不变价格、产量和利润;α为常数;β为参变量。可以有

πm=PmQm-Cpm(Qm,t,β)-Cgm(t)

πi=PiQi一Cpi(Qi,t, β)-〖a+Cgi(t)〗

令 απm/αQm=Pm-αCPm/αQ=0

απm/αt=-αCPm/αt-αCgm=0 (M)

απi/αQi=Pi-αCpi/αQi=0

απi/αt=αCpi/αt-αCgi/αt=0 (I)

两式中的αCPm/αQm=Pm和αCpi/αQi=Pi即为新古典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maxπ)条件MR=MC(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而αCPm/αt+αCgm/αt=0和αCpi/αt+αCgi/αt=0是考虑了组织管理费用后的条件。

图2中三条无差异曲线之间的两个交点,分别满足优化条件(M)和(I)。

篇10

1 引言

信息化课堂是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把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构成教学信息传播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目的。

2 构建高效信息化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构建高效的信息化课堂,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堂要构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帮助老师灌输知识的手段,还是帮助学生建构学习成就感的工具;教材不仅是知识的来源,还能有效的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对象。

2.2 注重积极的情感投入及成就感的获得

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需要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无论自主学习或是与人协作,都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并获得成就感的过程。

无论是在自主学习还是在协作学习过程中,都要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感投入,要求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参与进来,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可能取得进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转化为成就动机,这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地学习。

2.3 广泛的认知范围

在现代化的教室里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教材上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接触教材以外知识。信息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要求人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丰富的网上资源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提供了重要的资源。Internet带来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古今中外以及全人类智慧的联网,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目前国内、国际上有许多优秀的科普网站,如中国科普、北京科普、中国科普博览、大百科全书等。这些网站提供了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军事天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海洋、生命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使学习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加丰富。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如何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2.4 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中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指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等五个方面。

传统教学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甚至压抑、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信息化教学要改变这种现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始终处于研究、设计和创作的前沿,拥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新知识。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判断有效的信息化课堂的一个重要依据。

2.5 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

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终极目标,考试结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信息化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将课堂里所学的专业知识迁移到其它情境中,能否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带有综合性,需要学生掌握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多角度、多层面地对问题加以阐释。即使是考试或测试,也要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3 信息化课堂教学在实践教学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践教学中,本文结合汽车专业的仿真软件,通过课堂演示与实训相结合,以汽车电器中的更换发电机教学环节为例,我阐述一下我在实践教学应用的一些办法。

⑴开始新课之前通过仿真软件模拟汽车充电系统的故障(充电指示灯常亮)分析,导入故障原因是发电机不发电,结合目前4S店维修流程导入本节内容。

⑵开始实训之前通过电子白板展示4S维修流程(接受派工、整理工位、准备工具、领取配件、更换步骤等)。

⑶通过实车展示操作,加深学生对该节课程的兴趣及记忆

⑷通过分组实践,让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掌握相关的技能及工作要求,与企业培训无缝对接。

⑸通过实践总结,让学生对实际操作中的失误加深印象,提高技能水平。

4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