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水利规划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1-25 13:17: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水利规划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水利规划论文

篇1

水利水电开发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可通过规划环评制定一系列的修复措施,尽快恢复生态环境的完善性,避免引发更大规模的生态问题。水利水电开发中的生态修复,必须以规划环评技术作为依据,实行建设补偿,与此同时跟踪开发中生态变化的指标,充分利用监测途径补偿生态缺陷,体现规划环评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与控制优势。生态修复结合规划环评的状态,制定符合生态保护的方法,补偿水利水电开发中的生态不足。

1.2构建制度

水利水电的开发速度越来越快,根据规划环评的实况,我国相关部门应对水利水电开发提出制度约束,通过构建制度形成环境评价的体系,用于规划环评的实践中,科学保护水利水电中的生态环境,确保水利水电所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优化环境评价。

2规划环评技术在水利水电开发中的应用

根据水利水电开发与规划环评技术的关系,分析规划环评技术的实际应用,体现技术性的环境保护,由此确保环境保护下水利水电的顺利开发。具体分析如下:

2.1环境评价

环境评价技术能够提高规划环评的应用效率,满足水利水电开发的基础应用。环境评价技术可以根据水利水电项目的基本情况,划分评价的范围,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价对象,深入研究水利水电项目中的多个差别,由此确保环境评价技术更加适用于水利水电项目的开发。水利水电开发中的环境评价技术,主要包括数学模型和情景分析等,利用系统的评价方式,得出水利水电开发的环境依据,避免水利水电开发偏离环境保护的要求。

2.2区域分析

不同区域的水利水电项目,对环境存在不同的影响。水利水电项目属于国家基础建设,呈现区域性建设,增加了规划环评技术的应用压力。为优化水利水电的开发,需在环境评价技术中引进区域分析,根据规划环评的以往经验,完善区域性的环评分析。区域分析决定了水利水电项目中的环境规划,同时明确环境在区域中的表现特征,能够降低水利水电项目中环境规划的难度,有利于提高环境的稳定度。环境评价技术中的区域分析,归属于一类基础性的措施,可以为水利水电开发的规划环评提供技术性的保障。

2.3政策评价

政策评价是规划环评技术的核心,辅助环境评价技术进行决策。政策评价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其可以发现环境评价技术中的差异点,全面反馈水利水电开发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渗透到政策评价中。政策评价在水利水电开发规划环评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

(1)政策分析,利用价值观念分析水利水电中的环境现状,实行多维度划分,进而实现多个层次的政策解析;

(2)政策预测,利用定性的分析,得出政策中的环评信息,通过判断环境评价技术前后的政策形态,估计环评的价值;

(3)政策评估,利用实践规划出水利水电项目中的环评价值,评估环境评价技术在项目开发中是否具备效益和效率保障。

2.险预测

规划环评技术在水利水电开发中,可以经过一系列的动态行为,找出开发过程中引发环境破坏的因素或潜在因素,并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环境评价技术能够根据水利水电开发中的环境风险,估计此类风险引发的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而且风险预测具有一定的决策优势,预先评估风险损失,有利于控制开发中的环境破坏,充分控制开发行为,保护生态环境。

篇2

2社会经济发展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合理解决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补偿安置中存在的问题,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考验移民安置工作的客观要求。移民群众在移民工作中付出了许多,对水利水电开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寄予厚望。地方政府是移民安置“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移民工作的成效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积极投入和有效组织密不可分。地方各级政府在妥善安置移民,解决搬迁、维稳问题,解决库区移民群众发展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面临诸多压力。虽然水利水电开发对库区和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促进作用,但有时并不十分明显,由于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影响了移民群众的积极性,容易直接导致移民安置进展不顺、效果不理想的被动局面。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移民群众脱贫致富应明确作为水利水电开发重要任务之一,需要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及细化配套措施,强调政府职责,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合理地分工协作,才能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及移民群众积极性,发挥水利水电开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篇3

1.1高程控制测量

从目前来看,我国水准点的高程系统采用的是正常高系统,主要是按照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始。但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建设中,受历史因素的影响,许多地区仍然沿用本区域的高程系统。同时,为了确保与当地水文基础资料相互匹配,高程控制系统的选择应该考虑当地的使用习惯。如广东省内多采用珠江基面高程系统,其起算点以珠江口附近测站多年平均值和后来多次复测、平差和调整后的高程计算;而粤东韩江流域多采用韩江基面高程系统,其起算点以旧时汕头海关水尺零点推算。

1.2平面控制测量

通常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位置多依河川溪流而行,因此,测区具有狭长、独立的特点。对此,测量人员应该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从工程项目的大小、所处位置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对平面控制系统进行合理选择。在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地区进行测量时,如果测区内投影长度的变形值在5cm/km以上,或者测区偏离现行国家坐标系统中央子午线45km以外或与中央子午线经度差>40′,考虑投影变形,可以采用以下平面控制系统:①以一个国家大地点的坐标以及该点至另一个大地点的方位角作为起始数据的独立坐标系统,即所谓“一点一方向”;②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换言之,就是国家大地点的坐标通过换代计算的方式,换算成测区平均中央子午线处的坐标。

2地形图测绘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地形图的作用,是为工程的规划选址、建筑物布置等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因此,在对地形图进行测绘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严格遵守现行国家行业测量规范的相关标准,另一方面,需要充分考虑水利水电地形图自身的特点。

2.1地物测绘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地物测绘是非常关键的,其内容也相对繁杂,主要包括:测量控制点、道路、管线、居民点、输配电线路、独立地物、地质勘探点、气象设施等。在实际测量中,应该结合工程的规划设计,围绕工程的特性进行细致测量,将测绘区域分为两个部分,即工程区域内和工程区域外。以中小型河流的治理为例,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堤防加固、河道疏浚、护岸护坡等,对此,在进行地物测量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堤防周边的房屋建筑、电力及通讯设施、现有堤防与河道的护岸护坡及构建材质等,在地形图上,对建筑物的性质、规模、高程等进行细致标注。对工程区域内的房屋应该详细测量,而在工程区域外,即使是大比例地形图,也可以适当放宽测量,合理取舍。同时,村庄房屋应该详细测量,内部房屋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为工程的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

2.2地貌测绘

通常来讲,水利水电工程多处于山林地区,与城市建筑工程的测量相比更加困难、复杂。在实际测量中,应该使用等高线,配合专用的地貌符号以及高程注记点,对地貌进行表示。为了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对于地貌的高要求,不仅需要保留高程点,还需要进行等高线的勾绘,同时,为了显示地貌碎部特征,还应该添加相应的绘间曲线。在部分地形图中,还需要适当保留部分高程注记点和比高,对于面积在地形图上>1cm2,并且具有相应经济价值的地貌和植被等,需要用地类界绘制出具体范围。

2.3水下测量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而言,水下地形测量是工程测量的重点,也是水利工程测量与其他测量最大的区别。在测量时,需要确保全面性和准确性,对于一些重要的涵闸和沟渠,还应该在地形图上注记底部高程。

3断面测绘

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中,涉及到的土石方工程相对较多,包括填高、削坡、挖深等,这些工程量的测量都会涉及到纵断面测量工作,其测量精度直接影响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工程量。纵断面与横断面的测量精度与总工程量的计算有着密切联系。对此,在对水利水电工程纵断面和横断面进行测量与绘图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提高测量的精度,确保工程量的概算值更加接近真实值。

3.1断面点的精准测量

目前,在针对纵横断面点进行测量时,采用的测量方法包括GPSRTK测量法以及全站仪法。这两种方法各自都存在相应的优点和缺陷,在实际应用中,应该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合理选择,尽可能消除纵断面点和横断面点中存在的测量错误,确保测量精度能够完全满足断面测量的要求。在测量过程中,应该保证采集到的纵横断面点在该横断面左右一定范围内,按照水利水电工程相应的规范要求,这个距离≤2m。

3.2横断面位置选择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横断面位置的选择和布设,是影响工程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规划设计阶段横断面的间距应该控制在50~200m之间,选择合适的间距能缩小实际施工与设计工程量的差别。因此,在对横断面进行布设时,一方面,需要充分满足断面间距的要求,另一方面,应该尽可能将横断面布设在河道急转弯、支流入口、断面形态显著变化等部位。同时,为了保证横断面位置布设的合理性,在地形图测绘完成后,应该根据区域内地形特点,在地形图上进行选择,然后到实地进行勘查,部分地形复杂则需要对断面间距进行适当加密。

3.3纵断面测量

根据测绘服务对象的差异,纵断面的测量与横断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断面的选取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例如,在河道疏浚工程中,通常会选择河道中心线;在河流堤防加固工程中,一般会选择堤顶线;在拟建渠道工程中,多选择规划中心线等。纵断面测量的主要目的,是对横断面间距进行量取,对中心线高程变化情况进行明确,对沿线地物投影在中心线上的位置进行判断等,而纵断面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工程量的计算,因此,做好纵断面的测量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篇4

从优化管理机构入手,本着精简机关人员,充实壮大一线的原则,对全处人员实行“金字塔”布局,除机关留少部分人员从事机关管理服务之外,将其余人员实施“三三”制分流,即1/3的人员从事依法行政,1/3的人员从事工程管理,1/3的人员搞多种经营,彻底解决了人浮于事的问题。2011年1月,通过了济宁市政府组织的水管体制改革验收,管理处被定性为公益一类财政拨款全额事业单位,由原来依靠自身创收来维持其安全运行的公益性工程,转变为相对稳定和有制度保障的投入机制和渠道,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破解了发展难题。

2.在全省率先推行了目标管理责

任制考核办法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考核,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济宁市梁济运河管理处于2000年就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范标准,结合梁济运河实际,探索制定了《济宁市梁济运河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并不断修订完善,考核也由原来的百分制改革为千分制,将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工作目标、单位效益与个人工资挂钩,基本工资、岗位工资与效益工资相结合,实行了月考核、季讲评、年评比,奖优罚劣,工程规范化管理水平大大提升,这些工作不仅填补了省内空白,其经验被山东省水利厅在全省水管单位推广,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水利工程规范化建设。

3.管养分离,走活一盘棋

实行管养分离,工程维修养护工作走专业化、社会化的路子,是全国水管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自2002年起,经市编委批准,济宁市梁济运河管理处在原经营科的基础上成立了梁济运河工程养护服务中心,工程管理职能与维修养护职能实行了内部分离,建立起了专业化的维修养护队伍,维修养护工程实行了内部合同化管理。近几年来承担了梁济运河工程全部维修养护任务,还承揽部分社会服务项目,为单位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较好地解决了工资和单位发展问题。

4.大力推进竞争激励机制

在人事制度改革上,按照干部四化标准和《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国家有关政策,对中层以上干部、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和评聘分离,定期考核,按岗定酬。建立了《中层干部年度考评暂行规定》《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推行竞争上岗暂行规定》等制度。对中层以上干部,按年度考核结果确定岗位;对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每3年竞聘一次,均按现岗位确定报酬,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分开的灵活用人机制,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紧迫感,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以创建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单位为目标,全面提升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济宁市梁济运河处第一管理所成为全省第一个省一级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单位。创建之初,济宁市梁济运河管理处统筹结合国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征地移民、淮河治污迎查等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扎实实开展创建达标工作。

1.实施堤防规范化达标整治建设

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逐步实施、分段达标”的原则,投资300多万元高标准完成下游段14.8km工程规范化达标整治建设,修筑右岸14.8km堤顶泥结碎石防汛道路8.88万m2,修复堤防排水设施1530m2,埋设路沿石29.6km,整修左右岸堤防内外堤肩、堤坡、滩地、护堤地、戗堤区5.78万m3,堵复马道1.95万m3;重新安装埋设标志标牌、禁行杆29处,公里桩、界桩326块。两岸堤防堤顶顺直,堤坡平整,各类护堤护岸林木整齐美观,绿化率达到100%,实现了堤防“四化”目标。

2.彻底整治了下游段河道堤防环境

在沿河县区防指、水务、公安、乡镇等部门的配合下,组织水政监察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出动各类执法车辆、执法人员对下游16km河道堤防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和乱植树木进行强制清除,优化了河道环境,确保了河道行洪畅通。同时,结合治污迎查工作,组织沿河县区对河道堤防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有力促进了工程规范化建设和创建工作。

3.积极推行精细化管理

在工程管理工作中提出了管理方式物业化、管理标准保洁化的新要求,把工程管理工作提升到保洁的高度,建立了日巡查、日保洁制度,规范了巡查日志,加大了工程巡查维护力度,使工程巡查和维修养护工程更加制度化、常态化,工程面貌整洁美观。

三、以政策法规研究为着眼点,进一步加大水政执法力度

多年来,济宁市梁济运河管理处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依法治水、依法管理河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致力于水法规体系建设,以水法规政策为支撑,不断完善水政执法体系建设。

1.在全市率先出台《济宁市梁济运河管理办法》

为使工程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等法规,结合梁济运河工程和本地实际进行了大量地调研工作,经过积极努力和争取,济宁市人民政府颁布了《济宁市梁济运河管理办法》,从河道整治、建设、保护、利用、防汛等方面都做出了法规规定,为保护梁济运河工程,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2.在全省率先开征堤防养护费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现行水法规政策和有偿使用的原则,克服困难,主动工作,积极争取,在上级主管和有关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物价局批准立项和核定标准,在全省率先出台堤防养护费的收费政策,填补了全省空白,政策出台后,管理处及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征收措施,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目前,此项收费工作因济宁市滨河路的开通,已停止执行。

篇5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河流的径流量会随着雨季的变化而变化,而我国的农田灌溉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地表水的。所以农田灌溉工程的设计要充分结合实际状况来确定灌溉设计标准。灌溉水源对于灌溉用水的保证程度就是我们所说的灌溉设计标准。一般说来,灌溉设计保证率和抗旱天数是衡量灌溉设计是否合理的两个重要指标。灌溉设计保证率在水利灌溉设计中一般用符号“P”表示,计算方法是取一定时间段内灌溉用水得到满足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数。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水源状况和作物种类,因地制宜。如果该地区的P值在80%以上,完全可以种植水稻等需水量大的作物。如果该地区的P值较小,就应该考虑抗旱作物的种植,以此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所谓抗旱天数,就是以灌溉设施的供水能力为依据,在连续无雨的情况下,能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天数为标准。关于抗旱天数的确定,要根据具体施工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是由设计师随便规定的一个标准定值。

1.2取水方式的设计

在进行水利灌溉设计的过程中,取水方式的设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设计者要切实结合当地的灌溉水源进行设计。目前,自流取水灌溉和提水取水灌溉是我国农田最主要的两种灌溉水源类型。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应该围绕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取水方式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实际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往往以河流作为水源,自流取水灌溉就顺理成章地广泛应用,而自流取水灌溉可分为无坝取水和有坝取水。根据实际施工地点的不同,无坝取水会设计有建闸和不建闸。但是在应用中,由于有建闸的设计能够合理调节汛期河流的径流量,保护灌溉渠道和农田,减少洪涝灾害,所以更加适合水利灌溉工程的改善。另一方面,有坝取水则是在河流上修建堤坝,提高河流水位,以此来保证自流灌溉。这样就克服了由于地势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水位低的自然因素,虽然工程建设投资变大,但是惠泽万亩良田的功劳与投资金额相比就变得不值一提了。在有坝取水的设计中,溢流坝的设计既可以有效地提高河流水位,又可以起到汛期泄洪排汛的作用。进水闸在用于引水灌溉的同时又能很好的控制水进入灌溉渠的流量。排沙闸可以减少泥沙入渠,而防洪堤可以保护城镇、农田和交通设施在洪水期的安全。

1.3灌溉渠布置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灌溉渠的设计规划时,设计者应该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角度着眼,既要考虑当地的土地资源整治,也要考虑当地的山、水、田、林、路等各项工程的规划,使灌溉渠的规划与之相互配合,密切合作。此外还要考虑其他用水部门的需求。要对灌溉渠的布置进行合理设计,应该遵循以下三方面的原则。首先,要合理利用地形的有利条件充分实现自流灌溉,在地势较高处建设灌溉渠,地势低的地方布置排水沟。对局部高地或洼地,可分别采取小片提灌(排)等措施进行处理。其次,要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在设置渠道时应该尽量避免深挖方、高填方和难工险段,山地丘陵地区要尽量避免靠近沿河、溪布置。第三,要遵循综合利用的原则,山地丘陵地区应该开展多种经营,一水多用。平原地区要采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灌溉系统。

2农田灌溉技术的探讨

2.1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分析

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农业灌溉技术的改进就意味着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包括很多方面,应用在我国,主要包括蓄水保墒耕作技术、抗旱作物的栽培技术、秸秆覆盖或地膜覆盖保墒技术、化学药剂抗旱保墒与保水剂应用技术、限额灌溉及节水抗旱作物品种选育技术等。在我国,渠道输水作为我国农田灌溉的重要输水方式一直被广泛应用,但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严重。所以,渠道防渗应该作为发展节水农业的第一要务。因此,采用防渗材料对灌溉渠进行修建就成为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重中之重。只有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渗漏,才能提高水渠水的利用系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应该大力推广管道输水,这样既能够避免沟渠占用土地,充分节约土地资源,同时减少了灌溉水源在输送过程中蒸发。此外,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微灌、喷灌、步行式灌溉、低压管道输水等。这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来具体实施不同的灌溉技术进行节水。这样既能满足农作物对水的需求,又能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2农田水利灌溉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虽然已经进入到大力推广的阶段,但是,仍然不能避免许多问题的出现。首先,在某些地区对节水农业的积极性不高,认为本地水资源充足,不需要搞节水农业。同时,相关部门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力度小,甚至仅限于示范工程。其次,在推广节水农业的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影响节水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足够的资金维护已有的灌溉工程,没有足够的资金维持新建的节水工程,必然影响节水农业的发展规模。由于资金不足,导致各种节水设备的配备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使用效果。同时对于设备维修也就更不言而喻了。最后,有些地方不能够因地制宜地制定节水推广规划,导致节水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另一方面,由于灌区和节水工程都存在产权关系混乱的现象,导致管理职责不清,政企不分;同时,节水工程缺乏相应的监督激励机制。粗放的管理模式为节水农业的推广增加了极大的阻力。

2.3农田节水灌溉的改善措施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系统制度主要包括不完全灌溉和水稻薄浅湿晒灌,以保证农作物水资源的充足应用,并保证对其使用的栽培技术和灌溉技术最优化。由于水稻是需水量较大、种植面积广的粮食作物,所以,水稻田灌溉技术的改进应该作为重点工作及时开展起来。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改良,需要建立一套完整而又切实可行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应该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研发和推广抗旱作物,在这一方面,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适当压缩耕地面积,扩大林、草地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在选择作物种类时,选用低耗水作物。只有从需求角度统筹考虑节水农业的推广,才能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保证丰收,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是节水农业推广过程中不能被忽略的重要宗旨。选择适当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地制定节水方案,同时根据不同的作物类型和农田的水土条件选择灌溉技术,而且在选择时要注意分清重点,很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安排。另一方面,中低产田的改造对于节水农业的推广也至关重要,对于盐碱地要安排适当的灌溉方法,搞好以水冲盐、以水压碱和土壤改良。红壤分布区灌溉时要加强土壤改良,补充营养元素,增加作物产量。

篇6

二、自然处理

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和水体的自净作用处理猪场的污水称为自然处理。这种模式多数采用人工湿地等自然处理系统和稳定塘。适用于土地宽广、远离城市,气候温和,尤其是有林地、低洼或荒地作废水自然处理系统的养猪场。实现猪场废水资源化、无害稳定化的生态处理技术是通过微生物、植物、土壤组成的系统。在国外,规模猪场废水处理法通常包括好氧塘与水生植物塘进行处理、多级厌氧塘、兼性塘。这种方法占地面积较大、水力停留时间较长。近些年来渐渐地被其他更有效的处理方式所替代。在国内,稳定塘常常作为厌氧、好氧系统出水的后处理。把稳定塘作为工艺主体进行猪场废水处理,南方要比北方多一些。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作为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新技术。涵盖了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部分作用,具有费用低、负荷变化适应能力强以及处理效果好,除氮、磷能力强等优势。人工湿地处理畜禽养殖废水的情况在欧美国家被普遍采用。在国内,从植物的筛选和处理效果进行考察。通过一些实验研究与工程应用于人工湿地处理猪场废水方面。

三、还田模式

将粪便废水还田作为肥料,这种方法即是传统的又经济有效的处置方法,可以让粪便废水不向外界环境排放。在土壤微生物通过植物的共同作用下,有机氮磷转化成无机氮磷、有机物质被分解转化成植物生长因子和腐殖质,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还田模式的主要优点:废物资源化、可以减少化肥施用、投资省、耗能低。缺点:需要大量农田、雨季以及非用肥季节须考虑粪污的出路。在美国,粪便废水还田之前是贮存一定时间后再直接灌田。一般没有通过专门的装置进行厌氧消化。为了能去除病原菌和寄生虫卵,德国等欧洲国家是把粪便废水通过中、高温厌氧消化后再进行还田利用。在国内,为了避免有机物浓度过高导致作物烧苗和烂根,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能回收清洁能源沼气等。通常采用厌氧消化后再还田利用。厌氧发酵液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氮、磷、钾、以及多种氨基酸,并且还能杀灭虫卵和有害菌。

四、工业处理

此模式的粪便废水处理系统包括预处理、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后处理、贮存与利用、污泥处理及沼气净化等部分组成。该模式适用于土地紧张、没有充足的农田地消纳的大城市近郊的经济发达地区。这种模式通常采用物理-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物理化学方法在猪场废水处理中起到预处理和后续处理的作用。猪场废水的前处理包括固液分离处理,这样可以减轻负荷,有利于后续处理。而生物处理法是目前猪场废水处理方法中最广泛的。利用微生物的生命代谢过程把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新的微生物细胞和简单形式的无机物。这样可以达到去除有机物的目的。生物处理法又同时包括厌氧生物处理和好氧生物处理两部分。一个有多种微生物类群参与的生物化学过程称为厌氧处理,即是厌氧甲烷化。向装有好氧微生物的构筑物或容器中不断地供给充足氧的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分解废水中的污染物质称为好氧生物处理法。总之,好氧处理技术和厌氧处理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二者工艺结合在一起使用。大部分有机物通过厌氧阶段去除,把好氧处理作为厌氧处理的后处理,这样好氧部分的运行费用和规模就会减少,进而降低投资与运行成本。

篇7

一、西北地区水资源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以流域为单元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的原则。建立在流域范围内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是当前国际水资源政策的核心。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目标是:保障水安全;利用单位水量生产更多的食物和产品;保护人类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

2.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原则。

水资源供给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污水资源化和海水淡化等;水资源需求既包括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等人类生活与生产必须的水资源,也包括保持水环境自净能力的环境用水和保持生态平衡必须的生态用水。由于西北地区特殊的资源与生态条件,在西北地区水资源规划中应该把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放到突出重要的地位。

3.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的原则。要依据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目标,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分期开发的方案。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支撑和保障条件。西部大开发既要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对西部地区流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带动作用;也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制约作用,对现状经济结构要依据水资源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并坚持厉行节水。在西部开发中新的经济结构要量水而行,以水定供,以供定需

4.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既防止水对人的伤害,也要防止人类对水的伤害。西北特殊的绿洲型经济模式,决定了人类活动空间对水资源的依存关系,水资源循环与转化关系的改变意味着现有绿洲的丧失。楼兰古国的消失、古代巴比伦文明的湮灭,都是水资源过度利用、水环境破坏的直接后果。现在地中海地区也出现了荒漠化的趋势。因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既要满足经济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不考虑环境与生态用水就是人类对水的侵害,就是用子孙水

二、西北地区水资源规划应着重研究的几个问题

1.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和时程变化规律。西北内陆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1/3,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14,多年平均降水量250毫米,水面蒸发量高达1000~2800毫米。西北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折合径流深不足150毫米的天然生态不平衡地区。美国开发西部100多年来,在拉斯维加斯、凤凰城、图森这样的城市地区建一些集中的居民点,是在居民点上维持人工生态,而不是改变整个荒漠地区的生态。

2.审慎研究水资源的质量变化。河流上游用水增加,下游水量就减少,水体的矿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虽然西北地区污水排放总量不大,但水体环境容量有限,几乎没有自净的能力,污染河长已达评价河长的27.8%。在西北开发中应充分考虑水体环境容量和河流自净能力不足的特征,严格禁止上马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

篇8

我国水利工程中有很多主要的设计部分,但是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对工程现场进行规划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对现场的地区特色给予最大限度的保留,同时还要根据相关的水利工程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准确并且科学的对现场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同时还要有非常合理的布局。优秀的工程规划设计对于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我国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都有非常好的存进和推动。最重要的是合理的规划设计能够保障我国的农业健康的发展,并且有助于农业生产有效的抗击旱涝等自然灾害。

1简要叙述我国水利工程中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关于我国水利工程中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的阐析和论述,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从全局的角度来统筹规划,同时按类分配进行设计。第二个方面是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集思广益,有效的调动设计人员全员参与设计规划过程中。第三个方面是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有限的工程资源进行整合在分配,不断的优化规划设计。第四个方面是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整个设计进行连续的有效工作,保障工程的连续性。下面进行详细的阐析和论述。

1.1原则一: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从全局的角度来统筹规划,同时按类分配进行设计。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对于整个工程的整体布局和建设便利一直是规划设计的一项重要设计内容。在规划设计中要结合农村的经济条件和地形情况来进行针对性设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水利工程真正的融入农田水利价值中去,造福当地人民。在规划设计中要有效的利用水资源,同时还要科学的设定工程的整体规模,对于工程在实施阶段采取的实施手段也要给予考虑。在规划设计中,统筹规划是要结合当地的水土资源来进行工程的设计。要让当地的自然气候作为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符合当地农业的水利建筑工程,造福当地。提升农业的生产能力。

1.2原则二: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集思广益,有效的调动设计人员全员参与设计规划过程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很难做到凭借一己之力完成整个设计过程,一个人的能力和经验毕竟有限。因此为了保障设计过程中的完备考虑,充分认清设计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调动参与设计项目的工作人员参与到规划设计工作中。规划设计要站在非常宏观的角度看待整个工程的规划问题,因此全面性是非常必要的,全员参与的规划设计能够有效的规避重要因素的遗忘,保障整个规划设计的全面性。

1.3原则三: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有限的工程资源进行整合在分配,不断的优化规划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利用有效的资源来进行整体的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合理的规划,对于水利过程的后续施工工作也是一种帮助,在农业生产这讴歌就是由于分散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才导致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不高,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进行必要的水土资源整合非常关键,规划的合理有效能够提升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能够节约资源。

1.4原则四: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整个设计进行连续的有效工作,保障工程的连续性。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还要坚持的原则是保持整个工程的连续性,要让整个工程从设计阶段就有一种前瞻性,保障工程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对于工程中的水利设施的选择也要想着长远的角度来分析选择。尽量避免工程的时效性不长的问题,这样会严重的影响农业的生产,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

2简要叙述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点设计内容

关于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点设计内容的阐析和论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规划设计时要对工程用地有效合理的进行分配,做到土地资源的合理节约使用。第二个方面是在规划设计时要注意整体工程的总投资,要切合实际的进行规划设计。第三个方面是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整个工程的重点问题重点设计分析。下面进行详细的阐析和论述。

2.1内容一:在规划设计时要对工程用地有效合理的进行分配,做到土地资源的合理节约使用。我国虽然国土面积较大,但是伴随着我国的人口不断增多,导致了我国的土地面临着紧张的境地。因此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节约用地的问题,有效的进行所有涉及资源的分配。在设计中,要有相关的合理资源利用的相关技术要求,要尽量的高效使用土地资源。

2.2内容二:在规划设计时要注意整体工程的总投资,要切合实际的进行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不可缺少的就是资金,因此我们在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根据资金投入来进行规划设计,要切合实际的进行设计,不能够为了追求使用性能或者是工程规模盲目的扩大工程规模,这样反而会导致工程不能树立的完成,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使用。

2.3内容三: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整个工程的重点问题重点设计分析。关于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整个工程的重点问题重点设计分析的阐析和论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对整个工程的抗洪排涝性能和抗旱灌溉性能给予优化提升。第二个方面是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有效的预见水利工程设施的维修和更新问题,提前进行设计准备。第三个方面是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做到水资源的高效使用。下面进行详细的阐析和论述。

2.3.1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对整个工程的抗洪排涝性能和抗旱灌溉性能给予优化提升。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来有效的选择工程中的侧重点。对于旱情较重的区域我们要增大工程的抗旱能力,反之对于水量充沛的区域我们要增大工程的抗涝能力。同时对于工程的性能给予全面系统的优化升级。

2.3.2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有效的预见水利工程设施的维修和更新问题,提前进行设计准备。水利设施正常的发挥作用是离不开技术设备的,这些设备由于处在不间断的工作中,承受着较为严重的腐蚀,为了保证不影响作用的发挥,就要做好维护以及更新。

2.3.3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做到水资源的高效使用。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地区已经不能满足农行生产的需要,灌溉水存在的浪费问题也是一个普遍的困扰,农田水利规划中,应注意提高节水灌溉的能力,关于如何提升节水灌溉的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技术应该有效的加以利用。(3)简要叙述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于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阐析和论述,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规划设计时,没有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致使整个规划设计的过程存在盲目设计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在规划设计时,对于工程中的水利设施没有充分的考量,导致了工程整体性能到不到工程的整体要求。

3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点设计措施

3.1问题一:在规划设计时,没有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致使整个规划设计的过程存在盲目设计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调查研究,工程建设就会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

3.2问题二:在规划设计时,对于工程中的水利设施没有充分的考量,导致了工程整体性能到不到工程的整体要求。经调查发现部分县有效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45%左右。而且从调查中发现存在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已建几十年,甚至部分工程是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的“三边”工程,造成工程老化、退化、失修严重,效益显著衰减。

作者:董跃明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水利勘测规划院

参考文献:

[1]史纪锁,陈小敏,郑金先.突出重点强化衔接做好农田水利规划[D].现代农业,2011(06).

[2]许玉芬,任岩.农田水利工程中灌溉规划设计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5):188.

[3]魏凤玲.浅谈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1):222.

篇9

队合作水平差,灌溉面积不足建国初期,我国大部分水利工程建设基本是工程设计和施工同时进行,走走停停,走一步看一步,缺乏调查研究,施工团队合作程度不高,导致水利工程渠道混乱,水利灌溉设施灌溉面不足或不均,灌溉效率低,水库的库存水量减少了一半多,水利工程的灌溉效能严重削弱。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供水河流或供水渠道,在开始投入使用时比较合适,但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和农田面积的加大,农田的水需求量远远超过水利工程的供水量,水利工程的灌溉面积只有本地农田面积的百分之六七十,农业的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损失。

1.2工程基础设备建设不足,蓄水能力差

由于缺乏对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合理设计,以及施工机械技术力量不足、工程检测能力低,导致水利工程的拦截蓄水功能不足,农田灌溉工程的利用率降低。

1.3水利工程管理维护不足

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监管严重缺乏,施工中投机取巧、敷衍了事、偷工减料等产生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设备故障问题常有发生。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严重受阻。二是在水利工程建成后,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不足。目前农村的水利工程超年限使用、缺乏维护致使设施破损的现象存在,成为影响农村水利工程灌溉效能的重要因素。

2后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注意点和解决之道

2.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应该注意的问题:工程设计思想、政府的政策制度和管理思路、财力投入、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管、工程规划设计要点目标、工程建成后期的维护管理等工作。首先,应该确立好水利工程的中心思想和目标任务。规划前明确建设基调,重点注意规划经过。工程的规划设计要突出当地政府的工程指导。按照国家水利工程的相关规化设计标准、坚持政府正确的指导思路,结合当地农田环境地理地质状况,而且当出现地方政府从参与融资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问题时,就要高标准地设计好水利工程的思路目标。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还必须要赢得政府的审批和同意,最终才能顺顺利利展开施工和运行。其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要实事求是,避免各种资源的浪费。做好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估算规划,保障水利工程正常实施。最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要把握全局,争取当地社会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前期,要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保障水利工程建设与当地农村人口、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一致,水利灌溉的范围和灌溉效率能与时俱进。简言之,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在考虑当时当地的情况、水利工程的效益、民众的建议时更要关注其长远发展。下面来具体说说一些解决方法。

2.2解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2.1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做好环境地理调查研究

首先,因为当地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经济结构、水文条件、资源情况等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所以做好调查研究,这是进行水利工程设计的第一步,否则,就会出现建成的水利工程与当地农田水利实际需求不一致的情况,阻碍当地农业的发展。其次,施工单位就要制作有关施工规划图纸,经监理查验、法人批复后开展正常施工。规划图纸要完全考虑当地农业区域规划、产业发展和农业的全面发展,根据当地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农田作物的分布特征,合理规划设计。最终要能够增加农田灌溉面积,保证少灌和灌溉不均的现象减到最低,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达到合理性标准。最后,农田水利工程的地点、规模选择要目标明确,切记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投资。因地制宜,按照当地农业实况和政府财务水平,科学规划,实事求是,在开展实际调查后,要开展工程设计与编制工程预算,拿出具有最佳实际效果的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使整个水利设计工程与当地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和谐一致,完美统一。防止出现工程量大,资金供给不足,施工延期或者停工、罢工等现象问题,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2.2.2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先进工艺材料设备

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构成基本上是配件、原材料等。所以,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这些设备材料等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时,科学先进的工程技艺,高性能、高质量的工程建筑材料的应用,根本上使工程的质量得以保证。同时,施工的机械设备的采用,也要是高科技的设备产品,使水利工程建设达到低成本投入、短工期操作、高质量完后成的建设任务。

2.2.3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维护工作力度加强

一方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建设,工程监管单位的监理和维护管理工作必须到位,才能保障工程有序实施。水利工程设计管理部门要监督、督促工程监理单位责任人加强工程的监管,以动态流动的方式,使监管工作渗透到水利工程建设的每个步骤环节,使监管更加全面、更加到位,实现全程监控。另一方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施工单位和部门应该及时做好管理工作移交。将监管任务移交给水利工程用户协会单位、水利工程实施管理单位开展管理。工程运行中,还要按照有关水利工程的基础设施功能特点,做好定期不定期的工程巡检工作,及时找出工程运行中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为水利工程可靠、平稳、安全运行以及农业经济发展排除隐患。

篇10

水库移民规划综合评价的必要性是由水库移民项目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移民工作复杂性和系统的层次性所决定的。

1.1项目社会、经济、环境目标的综合性

1.1.1社会因素复杂

水库淹没范围广,移民数量一般较大。由于水库一般建在偏远山区,因而移民不仅大多贫穷落后,而且还有可能涉及少数民族问题。由于山区空间地域条件限制,当地移民安置容量有限,很难全部在当地就地安置。若需远迁,又涉及文化、经济、社区组织、风俗、生产技术、生活习惯、心理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整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水利项目能否顺利建设,能否尽快发挥投资效益,更涉及当地社会能否安定、经济能否发展,移民生产生活能否恢复与发展的大问题。稍有不慎,还会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1.1.2环境影响深远

水库淹没肯定会给当地气候、动物、植物、地质等生态环境系统带来难以避免且久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大量的移民重新建设活动也会给移民安置区周边环境带来诸多影响。相对而言,移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部分可控制可调节的。因此,做好移民规划中的环保影响评价和保护措施优化,追求良好的环境效益也是事关久远的重要目标。

1.1.3经济因素制约

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进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是有限的,移民经费不会十分宽裕,要解决移民生产恢复与发展,脱贫致富,并可持续发展,必须就移民规划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进行优化与评价。

从上述目标分析可见,移民规划中环境容量利用恰当、环保措施得力将有利于移民的经济恢复与发展。经济发展了,移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自然提高,如果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移民的心态自然平和向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容易沟通,社会就容易趋于稳定。因此,这些目标是相关的和统一的。与此同时,这些目标之间也存在矛盾。实现移民安置方案的环境、经济、社会等单目标最大化与多目标综合最优化是不可能协调一致的。不同的目标要求,在资金投入、土地利用、资源分配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结果。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目标的实现,就必然影响其他方面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必然会有不同的安置方案。例如,过分强调移民环境容量与环保,就近安置移民的数量就会减少,外迁安置的移民数量就要增加,这不仅加大移民资金投入,更会增加外迁移民安置及其与安置地社区整合的难度。由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方面的目标追求对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要求存在矛盾是客观存在和无法回避的,因此,在需要对移民规划进行多目标多层次方案综合评价,选择各种目标可以统筹兼顾、资源配置尽可能合理的方案,以实现移民安置综合目标的最优化。

1.2系统的层次性与综合性

移民规划方案是由不同层次组成的。根据移民安置任务和移民安置区资源条件、环境容量、生态环保要求以及移民资金等客观条件制定的总体移民规划方案,是第一层次的方案系统;在总体方案之下,可能又分本组安置、本村外组安置、本乡外村安置、本县外乡安置、本市外县安置、本省外市安置、出省安置等安置方案组合等第二层次方案系统;然后分转型农业安置、企业安置、第三产业安置为主等方案。各层次的方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由与其相关的系统环境和其他因素密切相关。系统之间是有层次性的,而且系统与系统的界限是相对的,随人们研究的范围和角度而确定。当我们研究移民规划总体方案时,只强调子方案与整体方案间的线性因果关系,而忽视了子方案与其系统环境的联系既有线性又有非线性、非定量的关系就不能确保子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尽管各级方案所处层次不同,内部各异,但又存在有机联系,不能彼此割裂与排斥。因此要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必须通过总体目标的综合评价才能实现总体优化的目的。

2水库移民规划综合评价方法

2.1经验型综合评价方法

移民规划的最后决策,以往多在专家论证基础上由领导者决策,如果领导者水平、经验以及对项目情况的了解深度不够,往往出现偏差,并给移民生产生活恢复和社会安定带来诸多问题。随着科学决策的提倡,单纯经验型决策的做法日趋消失。

2.2计算型综合评价方法的一般程序

2.2.1确定综合评价目标

移民规划综合评价目标侧重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如何细化与要求,则要兼顾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经反复比较、权衡利弊后确定。尽可能避免选择定位不当导致评价的失败。

2.2.2确定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涉及实现各评价目标的各种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主要有移民资金及年度分配;移民人数及其地域、民族、职业、生活状况、文化技能等;可供后迁的环境容量、可供外迁的地域与条件;移民政策与安置标准……等,必须把握主要因素,确定适当范围,既要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又避免太大的工作量。

2.2.3确定评价指标和标准

评价指标是评价目标的具体化,指标的设立不仅与移民规划的目标、特点、类型、规模有关,而且与子目标所处的层次有关,与视角与侧重点有关。指标的设立主要遵循下列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反映移民规划项目的综合目标,其主要指标既要反映直接效果,又要反映间接效果,确保综合评价的全面性与可信度。

(2)可测性原则。指标含义明确,所需的数据资料便于收集、计算简便、便于掌握。

(3)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使用原则。运用定量指标计算,使评价具有客观性,采用定性指标,可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兼顾使用,能使评价结果趋于合理正确。

(4)可比性原则。指标的趋势相同,有可比性。

(5)层次性原则。有利于指标权重的分配,便于确立移民方案和综合效果。

指标体系建立后,以过去的实际经验为依据,对可量化指标制定出能被评估专家和决策者接受的具体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对环境优化、社会稳定难以量化的指标等可作定性描述或同尺度的分级,以利测算。

2.2.4确定指标的权重

各种分项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为了正确地反映各分项指标对整体评价目标的重要程度,通常通过加权予以修正。因而客观而正确的确定加权系数成为取得正确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通过选准专家、妥善而正确地搜集和处理专家意见才能得以实现。

2.2.5选择合适的综合评价方法

评价经常采用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何最优,尚需不断探索与改进。

应注意的是,上述各项程序包括预测、分析、评定、计算、模拟、综合等工作,它们是要交叉和反复进行的。

3移民规划综合评价模型

可根据项目情况选用以下模型:

3.1通用评价模型

3.1.1影响移民规划方案的因素分析

在移民规划方案选择的综合评价中,主要考虑如下客观因素:工程移民投资额及年度分配计划,移民人数、户数与地域分布,移民的民族状况、经济状况、文化与技能状况,库区洪水线以上可开发地域面积与分布,当地自然条件与物产特产状况,周边地区经济状况与交通状况,以及国家提供的扶持措施与优惠政策等客观因素,与此同时,还要考虑移民的意愿,当地政府或组织的要求,移民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等人们主观方面的因素,由于这许多主客观因素都是各移民方案能否成立的条件和背景,脱开或背离这些条件和背景,移民方案就无法成立,也就谈不上移民方案的优劣评判了。因此对影响因的分析必须全面、细致、准确,必须主次分明。

3.1.2因素的分类

全部因素可分为决定性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三种类型。

决定性因素是指哪怕其他因素或条件再好,只要这些决定性因素不能满足,那么相对应的规划方案就不能成立。例如移民投资总额、移民安置量等,都是决定因素,在任何规划方案中都必须在确保满足决定性因素的前题下才能对各规划方案进行优化与选择。

客观因素是指通过规划方案预期的数据资料计算的定量因素,它是不随评价人员的主观意识而变化的因素,如环境容量,工农业产值等。

主观因素是指那些不能通过数据资料计算而得到,只能通过评价人员结合项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类似项目的经验和主观理解所做出的定性描述的因素,如生活质量,社会安定等。

3.1.3模型的建立

该模型是将上述三种因素相结合而形成的单一综合评价指标,它是一个无量纲的指标。

其中客观因素无量纲指标与权重均需通过专家咨询确定。

移民安置规划通用模型计算过程图

按各项移民方案的综合评价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分值高者即为相对优秀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再由评价专家或决策者综合多方面因素最终选择整体性能最优的方案,经批准后付之实施。

3.2层次—熵多目标决策分析模型

用层次分析法决定各指标的模拟权重,利用决策矩阵提供信息,进一步用多目标决策中熵技术修正决策者先验决定的优先权重,再确定最优方案。

本模型的基本思想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这些因素的成对比较,可以得到各因素在层次中的相对重要性。在综合人的判断以决定各因素相对重要的总顺序后,可以计算得到权向量、特征根和一般性指标等,从而达到求解的目的。

根据移民规划综合评价的特点和要求,经过分析、筛选,可以提出一个类似下列可供参考的层次结构体系。

各层次指标体系中有可量化指标和非量化指标。对可量化指标可通过发展预测模型等方法分析计算得到,对非量化指标,则需通过德尔菲法、请咨询专家对规划方案和影响因素进行分级或打分求得。

纵观以上两种综合评价模型可见,虽然在实际评价中均有一定工作量,但其指导思想是正确可行的,经过实践可通过抓主去次的方法尽可能优化程序,提高效率。与此同时,还可进一步探索其他更好的综合评价方法或模型,使规划综合评价的成果更加科学,以便在特定条件下,能够选择一个相对最优的移民方案,为移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一个更好的持续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吴宗法,施国庆.水库移民生产发展规划理论探讨[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