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模板(10篇)

时间:2023-02-04 08:23: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篇1

1、生产力狭义指再生生产力,即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从横向来看,生产力分为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从纵向来看,生产力分为短期生产力、长期生产力;从层次来看,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生产力是生产系统的功能,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社会文化制度体制环境,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就是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从宏观上该核产品结构可分为管、单元和台三大部分,其中每部分又包含若干部件和相应的零部件。通过对产品的详细分析,得出产品原材料种类,零部件的种类,焊缝数量,零部件及焊缝的编号和标识。为了方便对产品的管理和对零部件查询,制定了产品结构树,体现了零部件、原材料、设计图号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为产品质量信息的查询功能的实现奠定一定的基础,为质量信息的查询提供可行的结构树查询方式。

1.2制造工序分析

对产品制造工艺和工序进行了充分解和分析,掌握的内容和分析情况如下。(1)产品涉及的制造工艺主要包括:机械加工、酸洗、干燥、组装、焊接、尺寸检验。每个制造工艺又可细分为若干个详细工艺分支。(2)产品制造主要工序包括:原材料复验、零部件加工、组装焊接和检验、焊缝理化检验等。(3)产品生产和制造具体业务工作以工序传递卡和工作任务单的形式驱动开展。每张工序传递卡包含若干个制造工序,任务传递单主要针对检测任务。

1.3制造过程业务流程分析与规划

对生产品产工作业务组成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绘制出产品制造过程业务全局流程图,展示了生产线的各个工作组成和内在关系,完整直观地展现出了产品制造的总体业务。

2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质量信息数据规划

对制造过程质量数据信息进行了分类整理,通过对质量信息的整理和系统所要实现功能的分析和业务数据模型建立,为软件的详细设计和编程的快速实现和调试奠定了基础。

2.1制造过程质量信息收集与整理制造过程质量信息是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载体,是质量跟踪与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对象。根据产品工艺和工序流程,对产品制造过程的记录和报告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对每类记录报告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对同类报告进行了统一管理。

2.2业务流程数据规划业务流程数据规划是对制造业务过程的质量信息单据和数据进行总体规划和逻辑设计,为软件编制过程的数据逻辑关系和数据流设计的提供输入。结合产品业务信息单据进行分类规划,建立了系统的数据模型总体框架和纲要性的数据关联关系图。

3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设计

3.1系统总体功能设计与规划

根据对产品结构、制造工艺、业务过程流程和质量信息需求分析,结合产品制造过程全局业务和纲要性数据关联关系,在与客户进行详细沟通交流基础上完成了系统需求分析,制定了十大系统总体功能模块。

3.2系统功能说明

(1)物料出入库管理库房管理包含物料出入库信息记录和库存物料情况查询。业务工作由原材料首次入库、复验后原材料入库、原材料放行、原材料外协加工出库、传递卡或者任务单领取原材料出库、焊丝领用、零件入库、传递卡或者任务单领取零件出库和中间产品出入库组成。(2)生产计划管理提供生产计划管理功能,辅助用户编制和查询各种生产计划。业务工作包含制定季度生产大纲、制定月生产计划、制定周生产计划、将周生产计划下发到具体生产部门、接收生产日报、接收生产周报、变更生产计划、下达临时生产任务和考核生产计划执行率。(3)任务单工作任务单工作包括:原材料材料和零部件复验。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制定任务单,工作人员通过系统获取工位的任务单完成任务单工作信息。完成之后,用户记录任务单的完成情况,系统将任务单保存。(4)传递卡工作传递卡工作为生产的核心业务,工序人员通过传递卡流程完成部件及整台的全部生产任务。在工作传递卡的单个环节中,用户通过系统记录下工作开展信息,单个工作环节中所产生的信息包含有清洗记录、烘干记录、检验记录、组装记录等。(5)不合格品控制通过不合格信息提示,系统能够辅助防止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流入到下一步工序。在某个传递卡工作环节或任务单工作中,如果质量信息不合格,系统将提示用户,用户根据提示信息查询产品信息状态。(6)生产信息查询生产查询任务包含:产品的生产信息查询、生产记录查询、生产报告查询、任务单查询和零件合格信息查询。通过输入某一产品台的编号可以查询到该产品的所有生产信息。(7)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系统能够实现各种生产关键参数的数据统计分析,自动形成工艺人员定制的各种统计分析结果。关键参数包括制造成品率、焊缝合格率、检测数据分析等。统计分析项目包括:百分比统计,平均值,极限偏差等,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给出。(8)工装检具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各类工装检具和计量设备的电子台帐管理,辅助人员随时了解设备及检具的工作状态,并提前实现检具设备的送检提醒,实现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使用状态的在线管理,对过期未送检的检具进行报警提示。(9)文档管理对各种文档进行管理,提供文档录入功能、文档维护功能和文档查询功能。文档包括:管理程序文件、生产质量文件、操作规程、检验规程以及其他各种技术文件。管理用户的基础信息和用户在系统中所具有的各种权限,对现有用户进行维护。用户权限分为系统菜单权限、工序传递卡的对应权限,可以给用户添加和修改权限。

4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软硬件结构

系统采用服务端为核心的思想实现,所有的软件功能将在服务端实现,用户通过客户端连接至服务端使用软件,服务端驱动客户端从而向用户提供各种功能服务并且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软件结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方式,软件功能部署在web服务器上。通过网络连接,服务端向用户提供基于IE6的软件功能,从而实现了以服务端为核心的软件产品。软件产品开发实现涉及技术和工具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SqlServer2005;Web服务器,Tomcat6;客户端浏览器,IE6。软件实现技术为java/servlet/xml/javascript。硬件结构运行平台满足基于网络的桌面工作站和服务器框架结构,工作站的数量根据具体用户工位数量确定。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268-02

在企业拥有的资源中,资产是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尤为重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资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管理不善,就无法为企?I的发展壮大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支撑。在我国企业资产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探索解决方案。

一、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未充分全面理解资产管理的内涵。企业往往只关心资产购置和使用价值。不注重资产价值的转移和变化。比较注重资产总量的计算,不注重资产动态价值管理。一提到资产马上就讲到仪器设备和物质实物。把固定资产和资产概念混淆起来。而把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丢掉了,认为这些资产不在企业管理范围之内。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已从单一的生产经营单位转变为多种经营并重的单位。各单位不但有生产经营机构,还衍生了多元化的经营部门。另外,随着资产种类增加、资产的资金来源也多元化,有企业调拨的国有资产,有科研资产、有形资产也有无形资产。

2.企业未建立资产管理制度。由于企业领导层不够重视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实际工作中资产管理容易出现脱节,造成财务部门、基建部门和使用部门之间的缺乏有效的相互衔接。如购置资产有时会出现财会部门入了账而资产管理部门未入账,拆除一项房产有时会出现基建管理部门已注销而财务部门未核销。而有些物资使用部门在不通知财务部门的情况下擅自报废固定资产,致使财务部门未作相应账户处理和有些企业集团下属二级单位设备及房产调拨频繁,造成固定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时常脱节“有账无物或者有物无账”等现象。

3.企业未重视产权证的办理。由于历史原因,有些国有企业容易忽视对产权证的办理,认为实际占用的不动产就归其所有,容易不重视产权的办理。而没有正式房产和土地证的不动产,会限制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比如向银行融资、进行项目开发及办理经营性的活动。

4.企业未建立切实有效的租赁管理制度。有些具有几十年历史的国有企业,对于办公用房、营业用房及职工住房,集团总部与下属二级单位没有建立统一的租赁管理制度,部分租赁价格偏低于市场价格。比如办公用房和营业用房,集团总部与二级单位均有自己管理的资产部门,且租赁收入归各自所有;部分出租的办公和营业用房其租赁价格参照评估公司的市场评估价(评估的公司评估的租赁价格经常与市场价格不符)进行出租,部门随意定价进行出租;对于职工住房,几十年前的每月每平方米0.8元的价格,至今仍然没有变化,且被分配的职工将住宅出租,并收取租金收益。

二、如何合理加强企业资产管理

1.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企业在资产管理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单位部门是资产的最终拥有者、使用者和受益者,也是资产维护保养者。各部门要承担资产的管理职能,使用职能和维护保养职能。建立科学、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是企业用好资产的前提和保证。让资产在生产经营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资产管理上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用规章制度规范资产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将资产在生产经营上发挥巨大的能量。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完善自身的资产管理制度,增强资金和固定资产的有序管理能力。要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促进财务、资产管理和资产使用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通过《企业资产管理制度》等财务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进一步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强调资产的“统一管理”,不断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和各部门的工作效率。

2.建立完善企业资产管理监管制度。要不断完善企业资产管理内部监督体系,建立一套明确的资产清查机制。通过有效的监督内控,强化企业对资产的管理。比如强化资产管理监督。一是强化“三重一大”的监管制度;二是强化企业部门管理监督,通过企业各部门间相互监督牵制,有效地避免了集体徇私舞弊,或者部门权力过大;三是强化资产管理岗位人员监督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教育。对于较为关键的岗位实行轮岗制,并不定期督查,避免资产管理人员以权谋私。通过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让资产管理人员做到廉洁自律。通过有效的内控监管机制最大程度上保护资产安全。

3.建立健全资产处置流程。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完善自身的资产管理处置流程制度,增强资金和固定资产的有序管理能力。促进财务、资产管理、基本建设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通过《企业资产管理制度》等财务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进一步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强调资产的“统一管理”,不断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和各部门的工作效率。

4.建立产权限时办理制度。企业要根据历史遗留原因将不动产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对于历史遗留的容易办理的不动产,要求资产管理人员及时办理;对于有些企业集团二级公司的不动产,要求做到“谁使用,谁办理”的原则,同时由资产管理人员监督各二级单位限时办理不动产;二是对于历史遗留的较难办理的不动产,对于该部分不动产需要根据其特殊情况,要求资产管理人员主动与产权登记中心产权科人员沟通,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办理产权尚缺的材料,并掌握相关政策后给予办理;三是对于历史遗留的无法办理产权的不动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资产管理部和财务部台账登记,并向上级政府部分汇报存在的问题;四是对于竣工验收后的建设工程项目,要求建设工程项目部人员限时完成产权办理手续,并由资产管理人员做好督促;五是对于被拆迁的不动产,拆除后要求资产管理人员做好不动产的注销及财务部的核销;六是对于新安置的不动产,要求资产管理人员限时做好产权的办理并登记。

篇4

引言

电力生产中的危险点分析预防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杜绝生产事故发生的方法。这就需要根据作业的内容、工作方法、人员素质和机械设备等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危及人身安全的的因素更好的解决。需要各级领导和工人群众对电力生产中的各项工作做到超前分析和查找漏洞的认真工作精神,根据有关安全法制定可靠的安全预防措施。

1.电力生产中的产生危险点原因进行分析

电力生产危险点就是在某些地点、部位、工具等方面存在的危险,有可能会危及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这种诱发事故的隐患如果我们不做出预防和治理的话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一般在电力生产作业中存在的危险点具有客观实在性、潜在性、复杂多样性和可知可预防性。在电力生产作业实践活动中就会生成危险点,特殊的天气原因也是导致产生危险点的原因。机械设备制造中出现的缺陷就是一种潜在的危险点,有些机械设备在投入生产中没有经过技术检验就会措施危险点。在长期的生产管理中没有做到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就会产生危险点,那么直接生成的危险点就是在作业的时候。电力系统中有安全工作规程这是重要的经验总结,就是为了预防或者控制危险点发生的。如果生产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没有按照规定进行作业就会使生产安全状态的作业环境中产生很多的危机。危险的现象层出不穷就会导致电力生产事故的发生,总之危险点的发生是有一点的因素的。可以从总体来看就是违反了生产活动客观规律而引发的结果,不管是违章作业还是违章指挥都是和生产活动客观活动规律相违背的行为。

在电力作业中违反生产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原因有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违章指挥就会引起电力生产事故。在作业的时候没有经过同意就任意简化作业程序,由于电力作业是由一系列的步骤才可以完成的所以在进行的时候规律性很强的。在危险点上产生的安全措施漏项很多,有些人员在填写工作发票的时候凭自己现象填写就会脱离作业的实际情况。人们印象中的事故就是预料之外的、瞬间产生的具有毁坏性强的特点。但是事物在发展的时候还是有一点的规律可循的,我们要找到危险点的量变就可以改变它的质变。危险点的演变是要经过潜伏、渐进和突变的过程的,潜伏时期就是危险点已经生成但是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以它的固有姿态存在的仅仅处于萌芽状态,然而渐进时期就会将危险点扩大。这是一个事故的量变时期最终因为一再扩大就会引起生产事故,习惯性的违章也会导致危险点诱发成为生产事故。习惯性违章就会制造出新的危险点,会掩盖危险点的存在使其扩大最终演变为电力生产事故。

2.电力生产危险点的管理以及预控措施

作业中存在的危险点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考察或者预想非常容易就被发现的危险点,另一类就是潜在的危险点人们只凭借自己的想象是无法做出准确判断的危险点这就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控。例如在低压时候工作就会产生危险点就可能引起带电装拆单相电能表短路或者在接地烧伤,这就需要在生产之前先对电路进行检验,验电确定相线对零线进行绝缘的措施。对于装拆时候带有电流互感器的电流互感器进行二次短路并查清一、二接线。对于人员触电的时候必须是一个人操作另一个进行监护。工作人员要在施工单位或者电气负责人的陪同之下方可进行操作用户的设备,这就可以避免工作人员的失误操作行为的发生。对于存在电力生产中的危险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是具有重要作用的,这就需要在分析的时候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和实效性。科学的预控不是对现在已经完成的作业情况进行预测,而是对未来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危险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预控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是以保护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目的而展开的。首先要收集对本单位过去同类作业中出现的相关资料,并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考察和分析。当然在对危险点进行推测的时候,要把将要从事的作业的特点和参加人员的思想安全技术等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之后才可以做出决定。可以在运行变电站设备的吊装作业,让带电的设备办理停电的可靠措施。在施工的时候合理安排作业人员,对于难度较大的工作要有经验作业人员进行指导带领。在施工过程中防止接触带电设备或误动设备。根据生产需要来适当调整运行方式,装设遮栏,从而防止作业人员接触运行设备,造成危险点的存在。在二次系统工作时要防止感应电的伤害,如更换C T时要就要考虑感应电对其它运行设备的影响,必须办理二次措施工作单,这样可以从技术上采取可靠的措施加以防止。

3.结论

危险点的分析和预控是电力企业在长期的事故斗争中经验的总结。这更是有效预防电力事故发生的根本,只要强化电力安全措施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作业电力事故发生的机率就会大大降低。这就要求在作业的时候人员的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等,完善电力设备的安全措施采取有效的预控措施消除危险点带来的施工危害,进而确保电力工作的安全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周德祥.电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学习与思考.1994.10

篇5

学校的资产是搞好教育教学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学校资产的质量和数量,既是学校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学校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意味着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这与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质量问题上有直接关系。

一、资产管理的作用

资产管理,管理是关键。在一定意义上说,管理就是效益,管理是生产力;管理做好了,就可以使有限的资产的到充分利用,实现资产的保值,并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效益是指有效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是一种有益的效果。具体而言,它反映了利益与人们投入之间的关系。因此,管理效益是指正的效果,也就是,管理效果就是要引导人们做正确的事情。

所有管理都是为了提高效益,但并不是所有的管理都是有效益的。因为,管理是让分散的人、财、物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它可以有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只有明白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是哪些,才能对实现管理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针对学校资产管理的目的和任务,阐述了学校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学校资产管理有了一些想法和思路,并通过对自己学校情况的改革和周边同类学校的交流学习,对现在学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比较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制度,以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益,使学校财产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

二、学校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

1.我国学校主要执行单位预算制度,学校的发展主要靠政府财政的支持,不承担资产的经济效益责任。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领导一般只重视教学、教育和科研任务,对学校资产管理不够重视。

2.学校领导和教师缺乏对学校资产的主人翁精神和使用的责任感,认为学校设备设施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平时只是一味地提出要求,不关心不爱护,更别说如何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了。

3.现行学校资产的账务账目普遍由财务处管理,总务处负责管理实物及账目。事实上,每个学校的资产,实际使用和直接管理大部分都在各个部门,因此,学校物资实际上是由多个部门分散管理的。如果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设备设施的好坏与使用者自身利益不挂钩,那么在资产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就会造成部门管理者和使用者不关心、不爱护资产的状况。如果对资产使用状况不及时跟踪和维护,就会造成资产的浪费。

4.学校的资产一般都分布在各个部门,而且品种繁多,大多数学校没有建立现代化的资产管理网络,使得资产管理部门和各使用部门之间信息不流通。另外,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又相互交叉、重复,因此传统的手工式的管理手段,影响了学校资产的有效管理。

三、影响学校资产管理效益的因素

从各个学校普遍存在的资产管理问题中,可以得出影响资产管理效益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者。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在管理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起核心作用。具有指导思想的管理者将通过组织、计划、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和环节,对管理效益产生影响。因此,学校要确立“以人为本”“仁人爱物”的管理理念,领导者带头,广泛发动师生,群策群力,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校资产管理中“人和物”两大重要因素的作用,教育广大师生爱护学校资产,要有“主人翁”的意识,从而保证学校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延长使用寿命,实现资产使用价值的最大化。

2.管理对象。管理对象是影响管理效益的重要因素。管理对象是由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人是最重要的。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组合的作用,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所以,人素质水平的高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工作责任心的强弱,决定着其他管理对象作用的发挥程度。

3.管理环境。管理活动是在客观的环境下进行的,而效益是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活动来实现的,因此管理环境也是影响管理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提高学校资产管理效益的策略

本文所分析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是学校在资产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对于中职类学校来说还有其特殊性。中职学校的实习设备和实习材料的管理是不同于普通学校的一个特别之处也是管理的一大难点之处。实习设备占据着中职学校固定资产的很大一部分,它们保养和维护的好坏是资产保值的关键,也是提高使用效率的重中之重,更是关系到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实习材料虽不属于固定资产,但其量大、品种繁多,其中不乏一些价格较高的工具。这些材料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资金使用的效益。

我校在此环境下,根据后勤管理的特点,结合影响学校资产管理效益的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管理环境三个因素,建立了一套后勤标准化管理体系,让操作有据可循、有理可依。

1.构建目标体系。目标是指激发人们行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目标系统是基于一定的思想,按照有关政策,以刺激人们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或结果而形成的。中职学校后勤管理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的管理,我校根据自身发展特点提出了有序的资产管理的目标。

2.构建操作体系。标准必须是现实的,可操作的。在标准化后勤管理构建过程中,学校后勤部门突出构建“以工作标准为支撑、管理标准为核心、技术标准为保障”的标准化操作管理体系,力求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工作机制,为学校标准化后勤管理操作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撑。所谓的操作体系,就是我们在标准化管理制度的体系下,每项工作完成的情况都有一个客观的工作标准,而这项工作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技术标准来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并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3.我校自行开发了一套适应中职后勤物资管理的系统,并已投入使用,能实现日常后勤物品管理:物品入库、报修、维修各流程的信息管理和审核;收付款管理:维修收费和采购付款;库存管理:出库单、入库单和缺货单的信息管理和提醒;采购管理:采购物品信息和采购合同的管理;维修反馈管理:报修人员对维修人员的维修结果进行评价等各项基本功能,以满足中职学校日常后勤物资管理需求,从而大大提高了我校资产使用的效益。

4.设立分级管理网络,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建立管理网络后,学校设立专门的财产管理员,各处、室设有分管理员,设有特殊设备归个人保管制度,即根据财产物资类别和使用情况,由各个部门、管理员负责管理,让“用”和“管”结合起来。建立分级管理网络,能加强学校对各项设备设施的管理和检查,对学校各部门设备设施的名称、数量、金额、使用情况和保养情况,一目了然,有据可循。

通过这些措施,我校在物资管理的各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浪费的现象减少了,维修的频率变低,使用的寿命变长了,真正提升了物资的使用效益。

总而言之,我们在物资管理的工作中,要着眼于用,着眼于服务,使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其为教学服务、为师生员工生活服务的作用。此外,我们必须明白管理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必须加强日常管理,科学合理的储存,科学维护、维修,综合利用,节约和替代。学校的物资管理是一个长期工程,只有在合理的、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下,全校上下共同努力,齐抓共管,互相配合,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学校的资产管理工作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才能提升资产管理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邓志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8(1).

[2]周月蓉.优化资产管理,创建节约型学校[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篇6

关键词:

氧化铝;指标;控制管理系统

0引言

铝及铝合金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更是国防工业的战略材料,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交通运输、民用建筑、电力、电子等各部门。2015年中国原铝生产与消费量均突破2200万t,约占世界50%,电解铝行业消耗的电能占全国年总发电量的5.6%。电解铝行业的发展与改革关系国本命脉。

1铝电解生产系统及技术参数的设计

1.1现代铝电解生产工艺

现在原铝生产基本采用Hall-Heroult熔盐电解法,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为氧化铝、氟化盐和阳极炭块,电解所需的直流电由整流所供给。溶解在电解质中的氧化铝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电解反应,氧在阳极电化学氧化并与活性炭阳极发生去极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铝在阴极发生电化学还原,以液态金属铝形式析出。铝电解生产生产工艺系统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氧化铝贮运及输送、电解车间(电解槽)、电解烟气净化、铸造、炭素阳极生产组装等工艺流程。

1.2氧化铝物化性能指标

在铝电解槽中,冶金级氧化铝有三大主要用途:一是作为电解原料,溶解于冰晶石溶剂中,电沉积生产原铝;二是作为电解槽干法烟气净化系统的吸附剂,以循环回收电解槽向外界挥发的氟盐和HF气体;三是以一定比例与冰晶石(主要是电解质破碎料)混合构成电解槽阳极覆盖料,减少电解槽挥发物及热量散失并减少碳阳极氧化损失。因此电解工艺中要求氧化铝,包括干法吸附后的载氟氧化铝不仅要在冰晶石电解质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能,而且要对电解槽烟气中的氟盐等颗粒和氟化氢(HF)气体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同时还要兼顾良好的结壳能力,使覆盖料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保温性能。通过全面分析氧化铝物化性能指标对电解工艺体系的影响,能够预判氧化铝的电解行为,能够为开发氧化铝电解工艺技术体系,建立氧化铝质量标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铝电解用工业氧化铝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粒径分布、安息角、磨损指数、松装密度、灼减(LOI)、孔径分布、物相组成、杂质/微量元素含量等。

1.3输送下料系统

氧化铝的输送大致可分为机械式输送和气力输送两大类。机械式输送又可细分为小车轨道式、皮带式和斗式提升机三种形式。电解铝厂在对氧化铝进行短距离输送时多采用气力输送方式,根据输送条件和输送距离的远近又可细分为稀相输送、浓相输送和超浓相输送。根据氧化铝的理化特性,依据电解系统的技术要求,拟改进氧化铝输送系统及配套装备,实现氧化铝在电解铝装置各系统间的输送。系统设计采用的是超浓相输送技术,超浓相输送是在浓相输送的基础上,通过采用风机低压供风技术和改进风动流槽的设计开发而来,一般用于粉状物料的长距离水平输送。物料在风动流槽中呈流态化向前运动,固气比大于(>100)、运动速度慢、物料不易破碎、系统全密闭、所需风压低、风量小、自动化程度高。氧化铝输送下料系统现已作为先进技术被大部分电解铝厂用于将氧化铝物料从新鲜氧化铝贮仓或干法净器的载氟氧化铝贮仓输送到电解槽料箱中。

1.4烟气净化系统

铝电解槽氟化物挥发,尤其是剧毒氟化氢气体的释放,无论对电解车间操作工人还是外界环境都产生很大风险。在电解铝厂中,通过向电解车间配套烟气净化装置来吸附这些含氟挥发物并将其回收至电解槽中。电解槽的烟气净化装置分为湿法和干法两种。当代电解铝厂一般配备干法烟气净化系统,其主要由两大关键部分构成:反应装置、过滤装置。在反应装置中,氧化铝作为吸附剂逆向喷射进入反应器与电解槽烟气充分混合,与HF气体发生化学吸附反应,同时物理吸附烟气中夹杂的氟盐及其他杂质颗粒,吸附效率达到98%以上。过滤装置采用布袋除尘,以分离气体和固体氧化铝颗粒,分离出的氧化铝随后再次进入净化系统循环或导入电解槽加料仓中。铝电解过程中,反应后的载氟氧化铝和烟气一道进入布袋除尘器进行气固分离。净化后的烟气由主排烟风机送至烟囱排入大气。载氟氧化铝经布袋除尘器收集,一部分作循环吸附剂,另一部分从除尘器下部沸腾床溢流到风动溜槽,并经风动溜槽送至气力提升机,提升到载氟氧化铝贮槽输送到电解槽供电解生产使用。烟气净化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干法净化利用了氧化铝自身良好的吸附性能来回收氟盐挥发物,但烟气中的SO2、PFCs无法法净化吸收。有些电解铝厂在干法净化系统后串联一套湿法净化系统,使用水溶液喷雾来除去电解槽烟气中的可溶物质并对溶液进行处理回收,以去除电解铝厂排放烟气中的SO2。氧化铝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能够物理吸附大量的氟盐或其他杂质颗粒。而氧化铝对于HF气体的吸附为化学吸附,除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显著增加吸附反应的反应面积外,吸附过程还与湿度有关。氧化铝对HF的吸附反应为表面反应,生成氧氟化物和羟基氟化铝。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空气湿度(影响表面附着水含量)有利于氧化铝对HF和氟盐颗粒的吸附,而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氧化铝往往也具有较多的羟基数目(结晶水含量),这些羟基或附着水在氧化铝加料后会与冰晶石熔盐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更多的HF气体,并且在研究中发现由氧化铝向电解槽中带入的水分是引起电解槽HF挥发的主要氢来源。因此,电解槽HF产生量与氧化铝吸附性能存在矛盾与妥协的关系。

2铝电解生产工艺控制与管理系统

在现代的铝电解槽设计时,普遍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电解槽的热场、电场、磁场、流场,成功开发出大容量、更高效节能的电解槽。在生产工艺控制方面,开发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相结合的现代化工艺控制和管理系统。电解槽实现了计算机智能控制,该控制技术是基于电阻控制,并与电解槽操作管理经验相结合而开发实现的对氧化铝供料、出铝、阳极母线提升、阳极更换、电压平衡、热平衡、电解质成分等的控制与操作管理。由于铝电解过程的复杂性且很多重要参数很难在线监测,铝电解是一个非线性、多变量、大滞后、强耦合的控制对象。系统利用铝电解生产过程中记录的历史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实时推理,根据槽电压曲线的波动走势、振幅和波形突变等指标来提取其信息。该系统是结合了早期检测、槽异常情况诊断、根本原因分析、自动纠错、人工操作的一体化控制系统。从长远来看,该控制系统具有防止过量下料、减少阳极效应等优势,对提高电解槽稳定性、改进指标具有长远影响;从短期来看,该系统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提前检测异常情况并有效地消除引起异常的根本原因。铝电解槽控制系统控制原理:能够持续检测电解槽运行状态,检测到异常时采用诊断系统分析原因;允许系统处理异常,并将运行情况反馈给电解车间和管理人员。

2.1“四方”系统

在GEN2架构的基础上,采用四种颜色分别代表四种信号分析算法,“四方槽状态指示器”能够有效地指示控制系统异常、人工检测异常和分析异常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修正措施方面的相互作用。“四方槽状态指示”不仅用可视且有效的方法指示电解槽运行状态,还可用来定期评估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以改进控制系统的综合功能。“四方”系统主要功能:指示槽状态(检测到异常、在修正、正常运行);跟踪机制(保持跟踪槽状态);优先系统(异常情况处理为最优先级别)。

2.2异常情况检测

控制系统中的异常是指一个或一组电解槽运行状态出现了需要进行处理的规定问题,这些问题依次按自动和人工检查明确分类,能更有效地确定产生异常的根本原因,选择最优的纠正措施。这些纠正措施可根据定期反馈进行优化。系统具有嵌入式升级机制,允许优先处理电解槽更严重的问题。当出现严重问题时,系统自动调整一系列自动和人工检查、恰当的纠正措施并告知管理者。系统能使车间管理者在整个电解系列运行状态恶化前获得信息以保证能够尽早地全面控制问题扩大。这一信息策略使管理者具备预先控制能力。系统检测异常情况的核心:下料问题—通过氧化铝溶解、下料设备、覆盖料/电解质转移情况来检测氧化铝的下料问题;噪声问题—影响电解槽运行稳定性的阴极/阳极问题;热平衡问题—通过检测铝液/电解质过热度、电解质组分及温度改变分析电解槽短期热平衡。

3结语

介绍了采用GEN2管理控制系统实现氧化铝铝电解生产工艺、电解槽稳定性及生产效率的策略,为今后氧化铝铝电解工艺的研究和设计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琏,郭海龙.关于电解铝厂应用浓相输送技术的研讨[J].轻金属,2000,(6):38-41.

[2]刘长利,丁吉林.栓流式浓相输送氧化铝新技术开发[J].云南冶金,2004,33(3):25-29.

篇7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2

一、 引言

企业存在的目的一是发展,二是获利,以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其根本源泉来自于企业的获利。开源也要节流,成本管理的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获利能力。因此,企业的竞争既是产品、技术、服务的竞争,也是人才、成本、费用的竞争。即以更低的成本费用,生产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要着眼于精细化管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如考虑非批量化生产成本影响、不同单个零部件的不同附加值和结合市场同行业企业订价策略及水平,同时必须要有企业现有零部件成本的真实水平数据,为企业产品及零部件订价提供可靠的基础,以合理定价,合理确定保本点,以实现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与利润水平。

二、 生产型企业成本细化核算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合理控制成本的必要手段

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功能,也是成本细化要达成的直接目标。通过对不同制造单位及其工序的成本费用率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其不同历史时间的变化差异,找出其客观因素、非客观因素的影响,为成本考核、控制提供依据,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二)是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重要依据

生产型企业往往由多个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组成。不同的中心之间,半成品、产成品总是在进行着流转。内部转移价格既是确定各中心成本指标、利润指标的重要依据,也是最终确定产品价格的依据。生产型企业通过产品成本细化核算,摸清企业当前各工序成本核算水平,以比较企业因生产需要,生产任务外生产能力的企业成本费用水平,为企业不同生产阶段的成本中心之间,价值流转时确定内部转移价格提供参考。这样,既有利于从个体上来考虑成本水平,也便于针对不同的成本中心进行考核。

(三)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大多数企业不能指望暴利,而必须在低利润空间中通过精细管理来降低成本,从精细管理中获得利润。精细化管理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后在美国等企业中得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管理从粗放发展转为集约经营的趋势下,我国学者也相继提出了精细化管理模式,认为精细化管理是超越竞争者、超越自我的需要,是企业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必然选择。对于组成实体经济的重要部分――生产型企业而言,做好成本的细化管理,其实质就是在实践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原理,在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方面面做到:“精”在事前,“细”在过程中,提高每个环节中的“质量”,以达到最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 生产型企业成本要素核算管理现状分析

(一)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为员工支付的全部费用的总和,对于生产型企业而言,对应的员工成本,可以对象化的,直接进入成本对象。不能对象化的,先进入制造费用,再按一定的规则进行分摊。狭义的人工成本仅包括直接构成产品成本部分。在目前的核算方面,包括职工工资、补贴、津贴、公积金等。当前生产型企业人工成本核算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员工工资未合理对象化。如只考虑将能够对象化到产品的工资计入了产品成本,部分不能直接对象化的未计入制造费用却计入了期间费用;二是员工工资计算不精确。如未严格按照工时记录、考勤记录、工料登记表进行工资的计算,从而导致人工成本基础数据不准确。

(二)原材料

由于生产型企业实体经济的性质,决定了原材料是构成产品实体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要素。一般情况下,构成产成品的材料成本比例约占50%-70%,其比重决定了材料成本金额与数量都相当庞大。如构成机械产品的零部件,少则几个、多则成百上千个,这说明原材料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与难点之所在。从原材料到形成产品之间,要经历多个环节,从购入、领料、在产品到产成品(在产品期间可能也会经历多个环节),从而导致在产品、在制品与产成品空间上并存;不同期间领用、产出时间段上不完全匹配;领料单、汇总表与价值流转存在时间差等原因,导致材料成本管理不完全准确。

(三)其他成本要素

其他成本要素主要包括燃料与动力、建筑物及机器的折旧等。从全成本的角度看,还包括为了生产而发生的全部费用与支出。仅就狭义的成本来看,如燃料与动力、折旧等往往不能明确对象化到某一类(种)产品,因此往往先通过制造费用予以归集,然后在期末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分配。当前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期间费用与制造费用的界限不清、制造费用分配的原则是否合理等。从核算上来说,产品实体主要构成还是自然物,成本主要耗费在于辅助材料与人工成本,控制燃料成本、低耗成本与设备出勤率对于产品成本影响很大,因此,此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成本细化管理空间。

四、 生产型企业成本细化核算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适应于细化管理的成本管理模式

一是要建立合理的成本管理组织结构。结合企业现有组织状况,对预算管理体系、成本费用审批体系、信息传递系统、业绩评价系统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出定量的考核管理指标,以利于成本细化管理的推进。完善相应的日常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大力控制生产消耗、费用开支、非生产开支的成本领域。

二是要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模式。生产型企业工艺流程较长,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各工序生产时间又相对较短,物流复杂,客观上需要及时和精细的成本数据。但目前我国企业一般采用分步法核算产品的成本,核算对象为各生产步骤的成本,缺乏对于各工序与各环节的成本信息。因此,可以考虑在成本核算方法与成本分配方法上下功夫。对于前者,考虑引入作业成本法来进行生产组织的改进。例如宝钢参考台湾中钢集团,根据不同车间、工艺流程,建立了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机制。对于后者,应在坚持一贯性原则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与收入匹配且有利于税收最优化的分配方案。

(二)结合不同的成本要素实施细化成本核算管理

1. 对于人工成本的细化管理。首先,要分清不同产品对应的岗位分工,可直接计入生产成本。对于从事多种产品生产的员工,其工资可以先计入制造费用,再按一定标准分摊。避免图方便将员工工资只计入一类产品等现象。其次,要严格考核员工出勤率,根据出勤工时计算工资并计入成本。再次,通过岗位需求调研,合理配置人员,防止不必要的人工成本发生。

2. 对于原材料及在产品的细化管理。由于构成了产品的主要实体部分,企业在此方面重点是通过把握关键环节进行管理。一是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对于常规产品建立材料消耗定额,尽量减少成本差异。适时对标准成本进行修订。二是评价在产品分配制度。对不同产品在不同车间的完工程度进行合理评估,通过约当产量法等进行估算。三是对于产品下角料、边角料、废料的处理,应尽量合理利用,需要处置的其收入也不得冲减成本。四是完善日常控制环节,从领料、发料等进行从严控制,建立考核制度,防止可能出现的浪费。

3. 对于其他成本项目的细化管理。其他成本项目主要有燃料与动力、固定资产的折旧、车间的管理费用等,除直接对象化的外,均体现在制造费用方面。就燃料与动力而言,可以参考原材料的管理模式进行。但应注意的是,对于燃料与动力,应考虑取得的经济性,譬如,对于生产型企业,应与供电企业联系,尽量实施“两部制”电价或波峰波谷优惠电价。

对于当前制造费用管理存在的单纯事后算账,缺乏事前管理、事中控制、事后考核不到位的现象,应根据制造费用各个项目的具体用途和发生形式,将制造费用划分成相对固定和相对变动两部分,按业务属性归口由各部门实行分类管理、分项控制,从而增强管理的针对性。

(三)建立全面成本管理的思路与措施

生产型企业涉及到的成本范围相当广阔,除前述较多的狭义成本细化管理外,还涉及到众多的广义成本,因此,企业首先必须树立全成本管理的思路,要从严控制各项费用支出,杜绝不能为企业直接或间接创造价值的开支,在预算的指导下进行经济活动。其次,企业应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需要改进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形式与核算方法,杜绝人浮于世的现象,强化考核,提高工作效率。再次,注意引入科学的信息系统来辅助成本管理。如鲁花集团通过以财务为核心,涵盖销售、生产、库存等环节的综合信息化系统,实现了财务管理与信息化技术的充分融合。在原料采购方面,将地磅与ERP系统相联,自动获取净重,按照质量指标自动计算结算金额;在销售方面,实行信贷管理;在固定资产方面,细化分类,按照分类查询和管理固定资产。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客观上实现了成本控制的最优化。

五、 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加剧,现行生产型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也需要根据企业运营发展的要求进行改进。生产型企业通过产品成本细化核算,摸清企业当前各工序成本核算水平,既有利于从个体上来考虑成本水平,也便于针对不同的成本中心进行考核。在成本的细化管理中,还要核算不同制造单位及其工序的成本费用率水平,分析比较其不同历史时间的变化差异,找出其客观因素、非客观因素的影响,为成本考核、控制提供依据,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能充分保证营林生产在培育森林的储备资源,并且积极推动赤峰市喀喇沁旗的营林生产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推动整个市的林区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并且美化林区生产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营林生产的重要性[1]。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如何加强赤峰市喀喇沁旗的营林生产管理工作。

一、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总体滞后。主要表现在种子园的建设类型单一、母树林的更替不及时及经营管理水平低等方面。

2.苗圃管理及育苗生产形式跟不上企业进入市场经济的步伐,种苗急需以产品的角色进入市场。

3.更新造林中存在数量与质量失衡,苗木投入量超过设计作业量,苗木成本在造林总投入中所占比例过高;树种的结构比例失调,适地适树不到位;在良种与壮苗的选育、引种、推广及优良天然苗木的利用等方面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工作上的失误。

4.人工林的营造与市场需要失调。人工林缺乏定向培育的长远打算,造用结合不紧密,在营造上缺乏商业考虑,林产工业的木材原料供应将面临危机。

5. 集约经营丰产林、幼培丰产林及部分常规造林小班在经营管理措施上表现为短期行为,集约化管理措施不到位。

二、按照经济规律来做好营林生产管理工作

营林生产要按照林木成长的质量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这主要是因为,林木生长量才是成为产品产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有生产技术的措施的全部效果都能反映在林木的生长量上面。要按照经济的规律来抓好营林生产管理工作,赤峰市喀喇沁旗的乃林林业站等,要对造林的成活率、林木生长量与保存率等进行实际的统计,这样才能有效的把握好营林成效的真实数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造林的实际保存面积。

其次,要按照不同树种来作为林木生长量的指标基数,比如内蒙古赤峰市的几大林场可以将红松与落叶松等作为林木生长量的指标的基本指数,并且按照生长的速度与经济的价值来确定出有效的对比指数。营林成效的取得,可以充分按照林木生产量、造林总面积、林木产量、投资等基本的经济指标来分析。按照上面的分析思路,需要根据经济规律,来制定恰当的营林生产的经济指标,假如在不超过投资的前提之下,营林指标超额完成,那么所取得的实际的经济效益,可以由珲春市相关林场与或者是个人来获得[2]。

三、提升更新造林质量

近几年来,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的造林质量逐步在提升,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造林的成活率与保存率,始终树立好质量第一与效益优先的基本理念,将工作的重点始终放在效益与质量上面[3],因此,为了保证造林的质量,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重新定位。内蒙古赤峰市各大林场要做到积极转变思想,重新定位好造林工作在整个林业发展中的地位,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确立好前提。第二,落实好领导责任制。不管是三道沟林场,还是珲春林场等,都需要充分落实好领导的责任制,分清领导的不同的责任,另外党政方面的工作也需要做到齐抓共管,赏罚分明。第三,制定好具体措施。珲春各大林场要充分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到又好又快的完成造林生成的基本任务。总之,要在以前的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严密的管理系统,善于通过在体制上的保障与制度上、管理上的加强,确保造林的质量大幅度提升,为培育整个珲春市的林区后备资源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加强森林抚育质量管理工作

重点加强后背资源的培育工作,森林抚育方面的工作质量与成效等也会得到稳步提升。内蒙古赤峰市的林业主管部门要重视从调查设计审批环节入手,加强对森林抚育方面的质量管理工作,对出现不合格的设计需要进行返工,不合格的地段在退回之后,不能再进行上报,要始终坚持全年作业,设计好一块就审批好一块的基本原则,为林业局在审批抚育方面的设计与抚育工作的全面执行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在全市的森里资源的开发上,要始终坚持立体开发,符合经营一定要按照森林经营的各项基本方案与多种技术的基本规程来执行,充分发挥好森林的生态效益;对于限伐区要进行抚育,并且积极进行更新性的砍伐,进一步更新对野生植物方面的采集工作;对于商品性质的林木,则采取宜抚则抚,宜造则造的基本原则,积极发挥与利用森林自身所独有的生态方面的优势,实现立体化的开发。

为了继续加快后备资源方面的培育力度,积极改进对天然林的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工作,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抚育林木的实际情况,分成不同的类型,可以分为封护型、抚育型与补植改造型等,并且根据不同的类型来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要按照事实求是的基本原则,从内蒙古赤峰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尤其是公益林方面要继续加大管理的力度,切实维护好森林生态平衡,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并切实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发挥多种林分的基本功能。积极加强低效林改造方面的力度,采取适当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实现综合经营。

总之,要做好内蒙古赤峰市各大林场营林生产管理工作,需要采取按照经济规律来做好营林生产管理工作,提升更新造林质量,加强森林抚育质量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不断推进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工科即工程学科,是一种最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的学科。在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特别是现阶段),必须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此过程中,就必然涉及到导师的生产科研项目――“产”,学生的论文选题与课程学习――“学”。“产”是指我国现有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参加导师的生产科研项目,“学”是指工科研究生为完成学位论文而进行的课程的学习。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在处理“产”与“学”关系中的突出问题是“产”与“学”关系的脱节,片面强调了“产”或“学”的一个方面。

1.片面强调“产”。作为工科,其直接服务对象就是生产,那么大多数学生选题的来源主要来自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于是导师在学生学完基础课程后就让学生参加自己的生产与科研项目并从中发现问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主要参加生产性项目(横向课题),并从中发现处理工程问题中不足的一个点作为硕士论文研究的关键创新内容,由此内容而展开论文工作。这在我国目前工科研究生教育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我国目前基础设施及各项工业大规模发展时期,有一部分导师的生产性课题很多,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导师过多地强调学生为其完成多项科研课题,而缺乏引导学生从其完成的一项课题中去发现问题并选定论文题目。这对硕士研究生(特别是我国目前部分高校已经采用两年制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很难把其论文的质量在短时间内提高。

2.片面强调“学”。在导师群体中,有一部分导师几乎没有生产性项目,那么他们招收的研究生很大一部分缺乏工程实践的训练,而强调他们做一些理论性很强的研究型课题,比如说方法研究,这需要长时间的基础知识积累,才能在方法上提出创新并提出可行的理论。于是这部分学生就不断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而没有参与具体的生产性项目,这样就不能接受工程实践的训练,这与工科研究生的培养宗旨是相悖的,同时,即使是做理论性很强的研究,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的。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理论性很强的研究是不可能。

工科硕士研究生处理好“产”与“学”

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据我国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从3年逐渐过渡到2年的现实,大部分工科硕士研究生能否处理好“产”

与“学”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工科研究生在进行半年的基础课学习后,就必须参加导师的生产项目并于第二个半年将自己在完成生产项目的课题中所提炼出来的关键创新内容,并根据导师的意见进行论文的选题,在第三个半年学生根据所选的论文题目进行资料的搜索和核心内容的完成,最后半年进行论文的写作和论文的答辩。倘若第一个半年的内容没有顺利完成,那么学生就不能按时完成学位课程的学习,必将顺延到第二个半年;如果第二个半年的内容没有顺利完成,将不能完成工科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如果第三个半年的内容没有顺利完成,将不能完成学位论文,这意味着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所以,上面的四个半年中的前三个半年任何一个出问题,都将影响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因此,如果工科硕士研究生能够处理好“产”与“学”的关系,使“产”与“学”有机地结合,不但能达到国家对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目的,而且对工科研究生也是很好的锻炼。

对处理好“产”与“学”

关系的建议

根据上述关于工科研究生在处理“产与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现状及处理好二者关系必要性的叙述,就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工科研究生的毕业去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导师之间应加强合作,解决“产”的问题。主要要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使得生产及科研项目多的导师及没有生产及科研项目的导师所带的硕士生都能得到一定数量的工程实践训练。这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处理实践工程问题的能力,也是为毕业后到企业就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上岗前的锻炼。

篇10

中图分类号 : TP39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河北峰煤焦化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二大主焦煤生产基地――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控股企业,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生产规模为年产300万吨焦炭、30万吨甲醇,配套建设两座6000KW发电装置。公司现主要产品为优质一级冶金焦以及甲醇、焦油、粗苯、硫铵等产品。其中甲醇产品在整个公司生产产品和销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甲醇车间的主要职责包括甲醇工艺系统的运行管理、设备维护、工程管理、以及相关的安全质量与成本管理等。甲醇工艺生产装置属典型的流程生产工艺,具有高温、高压、有毒、有害、连续、流程长而且控制复杂的特点,并且上下游装置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为了适应甲醇系统的生产与管理,实施专业化的综合控制管理,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所以,甲醇车间借鉴了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系统管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对整个工艺生产进行有效控制管理。

一、焦炉气制甲醇的工艺流程简介

甲醇装置是利用焦化装置剩余的焦炉煤气作为原料,从焦化装置煤气净化来的焦炉煤气经气柜进气水封缓冲储存,再由气柜出来经出气水封槽,压力为2KPa,温度为25℃的焦炉煤气,后入焦炉气压缩机,经过压缩、分离水分后,将焦炉气升压至2.5MPa,温度为40℃,送往精脱硫工段。再经精脱硫工段过滤气体中杂质、焦油、有机硫、无机硫等,将焦炉气变为较为原料气,压力为2.3MPa,温度为350℃,进入热炉预热进入转化炉,与来自空分装置的压力为2.5MPa,温度为100℃的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使焦炉煤气中的甲烷及少数多碳烃转化为一氧化碳和氢也就是压力为2.2MPa,温度为980℃转化气,经冷却脱硫后,送合成气压缩机,加压至6.0MPa后将合成气送至甲醇合成塔,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甲醇合成反应,生成粗甲醇,粗甲醇经过精馏后变为精甲醇,也就是甲醇成品,将其送至成品罐区,如图所示。

二、制造执行系统(MES)简介

MES系统是位于上层的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系统与底层工业控制(Process Control System, PCS)之间的面向车间层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工业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关键,主要用于对车间的生产、产品质量、生产设备及材料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作业计划、实时信息反馈和数据分析。MES直接支持车间一线生产人员的工作,为操作和管理人员提供计划的执行、跟踪和所有资源(人、设备、物料)的当前状态。甲醇工艺生产中的各生产装置采用了DCS、 PLC、ESD以及系统实时监控等硬件设施,为MES系统的实施提供了相应的硬件支持。

三、甲醇工艺系统构建以MES为基础的专业综合管理系统

甲醇工艺系统构建以MES系统为基础的专业综合管理系统是为了更好的控制甲醇工艺系统的生产,甲醇车间的MES专业综合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共享资源:

1、管理规定:包括车间管理手册、车间管理细则、安全职责、操作规程、各项工作流程和标准、公司相关制度、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2、技术资料:各种技术说明书、培训课件、作业分解表、各种工具书、图纸、相关各专业最新发展资讯。

(二)、实时情况监测

该功能是利用DCS、PLC、ESD等四套系统,通过OPC通用接口,将各种数据实时上传至实时数据库,其中上传的数据包括位号、工位注释、实时数据、单位、报警信息。系统在线监测系统首先是将所有数据分类显示,先按区域将数据分为实时动态、数据报表两大部分,再分别按远传和就地各分为两部分,最后根据监测类型将数据分为:流量监测、压力监测、物位监测、温度监测、浓度监测、调节阀、开关量监测、电气监测。该系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条件筛选,比如根据报警信息种类筛选和仪表种类筛选,并作出最终判断。例:能筛选出报警为HH的仪表;能筛选出所有雷达液位计。

(三)系统档案

车间内各系统设备及其附属设备、仪表等设施设置详细信息,通过查找可以进入该设备档案,内容包括:型号、规格、厂家、内部参数设置、检修记录。

(四)、工作流程

规范、便捷的流程管理是该综合管理系统的核心。

1、设备与工艺缺陷管理系统

该系统是基于数据在线监测系统的。缺陷的来源分3类:一是工艺人员上报,二是检修巡检专业人员各类检查发现,三是监测系统特定报警仪表的自动生成。其中上报方法是在数据在线监测页面选择相应设备或工艺流程,点击进入缺陷录入界面,进行上报。上报的信息由计算机系统统计发送至各服务器,由车间技术管理人员管理。针对缺陷情况有统计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2、维护管理系统

该系统界面为车间总图,并划分多块区域,以颜色表示该区域仪表维护状态,配合制定的工艺与设备维护管理标准,只需在系统启用时稍作设置,往后的维护管理工作由该系统自行完成。

3、仓储管理系统

该系统数据可基于公司仓储管理系统或项目管理系统,从材料备件的申报、到货验收、存放、进出库、报废等环节进行管控。

4、强检设备管理系统

该系统是数据在线监测系统的子系统,通过在线监测系统的分类功能,可以得到强检设备清单,并且包括检定情况,并能进行到期提醒。

5、事故调查系统

该系统功能包括事故情况的征集和事故报告的录入和管理,并且可记录到档案中去。

6、设备更新系统

该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更新建议的征集汇总,并与仪表档案关联。

该系统的核心内容以及主要功能都是建立在完整的系统设备与工艺基础资料之上的,工作重心也主要放在了基础资料的整理上,现阶段该系统的总貌已经建立完成,相关内容的补充也在进行,该项工作内容是庞大的,现阶段车间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将所有系统划为工艺生产、设备支持、电气与艺表支持、材料备件四大部分,各部分相对独立但又共同协作。

四、应用效果

甲醇车间的装置较多、地域分布相对广扩,信息量大,访问量也大,甲醇综合控制管理系统建立后实现了以下功能:

1、提高了工作效率,极大地方便了车间管理人员了解生产运行情况、产品质量控制、原材料消耗及安全环保等生产信息;

2、生产数据都进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可以监督一线操作人员认真负责地在岗操作;

3、系统数据信息相对完善,节省了人力,减少了纸上作业,降低了生产资源、成本以及生产过程中的错误率;

4、所有数据形成了一个关系数据库,为管理层作出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5、有效地对设备运行状态和运行参数进行监控,避免了事故和意外事件的发生,并可对设备的开/停车时间和可靠性进行分析;

6、为生产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使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工作响应速度大幅提升,车间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