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7 08:38: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法学学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理论上的问题
民法理论上的“问题”,是指民法理论研究中的宏观问题、中观问题和微观问题。
问题不论大小,只要是问题就行。例如,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民法理论中,还没有债的保全制度,理论上也很少有讨论。这就是理论研究上的问题,是我国民法理论的残缺问题。
(2)实务上的问题
法律实务是指需要法律知识处理的或者与法律相关的事务,在实务中发现问题也非常重要。
在《平均数》设计中,教师尊重课本但不照搬课本,尊重实际而又超越生活。以下几个细节值得关注:
“引入”部分有这样一个环节:“生活中随处可以发现数学问题。学校最近组织爱心捐款,请看四(1)班第一小组(共10人,其中4名女生,6名男生)的捐款情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比较这4名女生和6名男生的捐款情况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得出相对合理的比较方法,即“先分别算出男、女生的平均捐款数,再进行比较”。
在这里,教师大胆改编教材,充分利用孩子身边的学习素材。一方面,这样的学习素材对于孩子来说,比较熟悉,易于接受;另一方面,这样的学习素材,又能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实,只要教师留意观察周边生活,有价值的教学素材是极其丰富的。当然,组合、改编学习材料时,教师必须遵守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纯粹为了改编而改编,应力求“善编”。“善编”的“善”应重点体现在:一是加工教材。当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冲突较大的,可以重新改换教材设定的相关信息,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二是丰富教材。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或删减,补充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素材,删除学生不易接受的学习素材;三是重组教材。结合本班实际,在确保教学目标落实的前提下,对教材原定的课时划分及板块安排进行适当整合。四是开发教材。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大胆开发校本教材。
二、善变:智对现场生成
课堂现场,处处蕴藏着永不干涸的有用资源。学生不起眼的一个动作、不经意的一句话语、不自觉的一次错误,或许都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优质资源。那么,如何更好挖掘课堂中随机出现的教学资源呢?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来作答,即“这个世界什么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也是变化。”还以“平均数”一课为例。
一是体现在教师较为精彩地处理了预设与生成间的辨证关系。请看以下教学片断:
师:看来平均数问题的应用真的很广泛,下面我们继续研究。(教师课件呈现:小王投掷三次垒球的成绩第一次28米,第二次29米,第三次27米,求小王的平均成绩)请大家试一试!
孩子们低头静悄悄地开始计算。就在这个时候,我们注意到教室中有一个孩子一动也没动地坐着。于是,老师便轻轻地叫起了这个孩子,问:“哎,你为什么不动呀?”孩子满有把握地说:“其实,我不用计算就知道计算的结果了。”
教师望望其他同学一张张充满诧异的小脸后,问道:“你怎么知道的呢?能把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
“我是这样想的,不用计算,只要把29中的1移给27就可以了,这样三个数都变成了28,所以小王的平均成绩应该是28米。”
接着这位学生的简算方法,教师自然地引出了“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策略。
在这个片断中,如何引出“移多补少”必定早已预设在教师的教案中。但面对上述偶境,教师调整原定教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成功处理了预设与生成间的辨证关系。
二是体现在教师尊重差异、鼓励选择的语言设计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请大家算一算,男生算女生的平均数,女生算男生的平均数,计算快的同学可以两个都算。”、“请大家计算第一小组6位同学的平均身高,已经好了的同学可以思考更加简洁的方法。”像这样“快的同学可以两个都算”,“已经好了的同学可以思考更加简洁的方法”也许对我们来说已是耳熟能详了,但不容质疑的是,正是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是人文课堂中承认差异、尊重个性的真实写照。
三、善导:珍视主体思维
在《平均数》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材料呈现:少儿歌曲大赛中,六个评委给一位参赛小朋友的得分情况。)
师:请大家独立计算这位小朋友的平均分。(学生计算)
生1:我是这样算的,(84+70+88+94+82+86)÷6=84。
生2:我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具体是……
师:还有没有同学不是这样计算的?(教师本意是让学生说出,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再计算的方法。)
生3:70+(14+18+24+12+16)÷6=84。
生4:我可以把生1的方法作一下改进,我是这样计算的[(84+86)+(88+82)+94+70]÷6=84。这样计算的话就显得比较简单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点!在计算过程中,采用简便的计算策略,可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效率。但此时,教师表情平平、语气淡淡,显然,教师心中所牵挂的,依然是“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再计算”的计算方法。
师(继续追问):还有没有不一样的计算方法,你也可以思考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方法!
其次,只有实现有关教法的优化组合,才能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依靠多种因素、多种方法的综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美国的富兰克尔也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因此,简单否定某一种方法或把某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再次,应注意选择教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机统一。选择教学方法,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得以平衡,最终使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相一致。为此,就应充分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也就是说,应按照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切忌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程序,在一般的教学论中很少涉及。巴班斯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值得我们借鉴。按其基本精神,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大致包括三个步骤:(1)明确选择标准;(2)尽可能广泛地提供有关的考虑方法,便于教师考虑和选择;(3)对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比较。
参考上面的说法,我们认为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可分两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学纲、分析教材,确定目标。由于教学方法始终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因此,要选择好教学方法,就必须首先了解大纲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
第二步:选择教法、综合比较,确定方案。选择教法既可直接考虑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也可采取将有关基本的教学方法加以有机组合的办法。特别是后者,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绝大多数教师所采用,应作重点考虑。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一节课中教材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分阶段来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
下面,以“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说明教法选择的做法和步骤。
中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教育要想有一个好的开端,就必须提高中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中学教师来说,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教育与教学活动能高效率,但这并非易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诸多因素,如自己的工作能力、教育的大环境与小环境等主客观原因,无论如何,学习、掌握、借鉴各种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则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数学教学方法,找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根据中学的实际情况,吸收他人教学方法的长处,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促进中学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国内外中学数学施教的对象都是中学生,年龄段在13-18岁,心理发展阶段属于青少年期,他们具有相似的心理和认知水平,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基本一致;正是由于在施教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共同性,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存在着可比性。比较中西方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发现有如下的相似之处:
(1)教学程序基本一致。各国中学数学讲授新课基本上采用这样的程序: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所学的内容;巩固所学的内容;检测所学的知识。
(2)讲授法是各国中学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不论中国还是美国,或者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数学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助。
(3)普遍重视启发式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学教学也不例外。通过教育改革各国都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教学,尤其重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①
从中学数学教学实际来看,我国的教学方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存在着差别,主要表现在:
(1)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关系和作用不同。中国大部分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为中心,有“重教轻学”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的。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由于中考、高考对学生的影响仍然很大,使得大多数学校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了题海战术、应试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记住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较深、较难的数学知识。但弊端是很明显的,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意探索学生的好奇心;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应用教育,鼓励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自愿,学生享受学习的充分自由,学习比较轻松愉快。
数学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同也造成教学气氛有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中,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是朋友关系,可以互相自由地交往、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课堂上老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出入,有时老师甚至可以别出心裁地把课本搬到野外与学生们一起在明媚的阳光下、柔和的清风中愉悦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快乐,减轻学生压力,造成欢快的教学气氛,但中国学生长期以来处于严格的课堂管理中,强调教室、强调自己的座位,老师也不敢放开,担心过分放松,会造成课堂上活泼有余、严肃不足和自由散漫的混乱场面,因为学习到底不是娱乐。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不同,在严重“尊师”思想的影响下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严肃,学生过分紧张,再加上数学不同于文科,故事性的内容少,更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很容易感到疲惫懈怠,致使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差生把学习数学当成是服“若役”。
(2)对培养能力与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在发达国家中强调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因而分层次个体教学方法使用得比较多。比如他们在教改中提出的非学校论的教学方法,及计算机程序教学法(把所要学的知识编成程序,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自学)。这些方法强调自学,注重因材施教,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使学生很少听到老师主动的讲解,难以与同学进行互相帮助,互相影响;此外使学生很少接触到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影响学生的社会化。我国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集中型吃“大锅饭”的统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教师易于把握节奏。但是容易造成优差生的严重分化,教学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实际上忽视了个性的差异。
在国外的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如美国一些学校使用的教学日记法,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教学中的思维过程、心理状况,使学生与教师能经常通过日记进行交谈,教师易于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兴趣及个人思维风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教师能从学生的这些资料中综合出各种学生的成就抱负水平、焦虑水平、意志水平,从而设计出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而我国教师过分注重智力因素,相对忽视了非智力因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少,自然而然在他们之间形成隔膜,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动机、兴趣难以了解,无法得到反馈,学生的焦虑、交际需要等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大盲目性。②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应用数学教育的思想存在差异。国外的教学方法一般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视应用数学教育,具体反映在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中采用的例子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日本的CRM教学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针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索,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利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和建构数学模型的意识,培养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当然如果过分地联系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我国的教育目标虽然说重视应用教育,但至今未有与之协调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成了纸上谈兵,仍然只是从数学本身的结构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非常有效,善解题是中国教学方法中比较突出的特点,这从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可以看出。
(4)教学中使用的工具和教学媒体也存在着差异。国外由于经济和科技发达,直观教学手段有了极大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各类教学媒体普遍被使用。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中国也力争改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但由于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多媒体的普及远远不是近期可以实现的。③
(二)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在极力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因而以后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所谓的全面素质可以概括为“四素质三能力”,即: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发展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四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等三能力。故通过中外数学教学方法的比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全面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重视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3)改进教学方法必须与改革考试制度相联系,不破除升学率的压力,就无法使教师与学生从考试的繁重负担中解放出来。必须改变考试凌驾于教学之上,考试是“指挥棒”的不合理状况,使考试成为教学的检测手段,起辅助教学的作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因而对任何好的教学法都不能完全照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创立一套合符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要固守一两种教学方法,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是教学方法的唯一出发点。
主要参考文献
一、初二学习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1、学科上的变化:和初一比较,初二开始添设几何和物理,这两个学科都是思维训练要求较强的学科,直接为进入高一级学科或就业服务的学科。
2、学科思维训练的变化:初二各学科在概念的演化、推理的要求、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严密性、创造性方面都提出了比初一更高的要求。
3、思维发展内部的变化:您的思维发展从思维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已进入新的阶段,即已经炽烈地、急剧地进入第五个飞跃期的高峰。这个“飞跃”期是否会缩短,“飞跃”的质量是否理想要靠两个条件:2)教师精心的指导;2)您自己不懈地努力。
4、外部干扰因素的变化:初二正是您性格定型加快节奏,幻想重重的年龄期,常常表现出心理状态和情绪的不稳定,例如逆反情绪发展。这给外部的诱惑和干扰创造了乘乱而入、乘虚而入的条件。不要因为这些妨碍您正常地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指导;破坏了您专一学习的正常心理状态。要学会“冷静”、“自抑”,把充沛的青春活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初二学法指导要点
1、积极培养自己对新添学科的学习兴趣;平面几何是逻辑推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训练的体操,平几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您的思维发展,影响您顺利地完成第五个思维发展飞跃。理化学科是您将来从事理工科的基础,语文的快速阅读和写作训练也在为您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矗。
您在生理上的浙趋成熟,已经为您自我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爱好创造了前提条件。但切记勿偏科,初中阶段的所有学科都是您和谐完美发展的第一块基石。
2、用好“读、听、议、练、评”“五字”学习法,掌握学习主动权。读:读书预习;听:听课;议:讲议讨论;练:复读练习,形成技能;评:自我评价掌握学习内容的水平。
3、在评价中学习,在评价中达标:“在评价中学习”是指给自己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在目标的指导和鞭策下学习,以利提高学习效率(增加有效学习时间)。“在评价中达标”是指只有进入“自我评价状态的学习”,才能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强烈的自我追逐学习目标,才能高质量、高水平的达到目标。回忆您在进入考场前的几分钟强记强背的情境,效率之高,达标之快,超过平时的十倍、百倍,原因在于您进入了“激奋的自我评价状态”。
1、举例法:举例通常分成两种情况即举正面例子和举反面例子。举正面例子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一般为具体使概念生动化、直观化,达到较易理解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向量空间的时候就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在解析几何里,平面或空间中从一定点引出的一切向量对于向量的加法和实数与向量的乘法来说都作成实数域上的向量空间;复数域可以看成实数域上的向量空间;数域F上一切m*n矩阵所成的集合对于矩阵的加法和数与矩阵的乘法来说作成F上一个向量空间,等等。举反面例子则可以体会概念反映的范围,加深对概念本质的把握。例如在讲解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时候就可以举这样的一个例子。试判断下列关系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吗?,,。这就需要我们对反比例函数有本质的把握。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呢?一切形如的函数,本质是两个量乘积是一定值时,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1)中y和x-1成反比例关系,(2)中y+3和x成反比例关系。定义中要求k为常数当然可以是-1,所以(1),(2)不是,(3)是。
2、温故法:不论是皮亚杰还是奥苏伯尔在概念学习的理论方面都认为概念教学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认知的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授新概念之前,如果能先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作一些适当的结构上的变化,再引入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例如:在高中阶段讲解角的概念的时候最好重新温故一下在初中阶段角的定义,然后从角的范围进行推广到正角、负角和零;从角的表示方法进行推广到弧度制,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自然过渡较易接受。又如在讲解线性映射的时候最好首先温故一下映射的概念,在讲解欧氏空间的时候同样最好温故一下向量空间的概念。
3、索因法: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具有丰富的背景和真实的原因,当你把这些原因找到的时候,那些鲜活的内容,使你不想记住这些概念都难。例如三角形的四个心:内心、外心、旁心和重心,很多同学总是记混这些概念。内心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因为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而得名内心;外心是三角形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因为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因而的名外心;旁心是三角形一个内角平分线和两个不相邻的外角平分线的交点,因为是三角形旁切圆的圆心而得名旁心;重心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因为是三角形的重力平衡点而得名重心。当你了解了上述内容,你有怎么可能记混这些概念呢?又例如: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这样定义的,过点做直线的垂线,则垂线段的长度,便是点到直线的距离。那么为什么不定义为点和直线上任意点连线的线段的长度呢?因为只有垂线段是最短的,具有确定性和唯一性。再如:我们之所以把n元有序数组也称为向量,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它包括通常的向量,作为特殊的情形;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它与通常的向量一样可以定义运算,并且有许多运算性质是共同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4、联系法:数学概念之间具有联系性,任意数学概念都是由若干个数学概念联系而成,只有建立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才能彻底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数列的时候,我们不妨作如下分析:数列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是有规律的。那规律是什么呢?项与项数之间的规律、项与项之间的规律、数列整体趋势的规律。项与项数之间的规律就是我们说的通项公式,项与项之间的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递推公式,数列整体趋势的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极限问题。当项与项之间满足差数相等的关系时,数列被称为等差数列;当项与项之间满足倍数相等的关系时,数列就被称为等比数列。这样我们对数列这一章的概念便都了然于胸了。
其一,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人们在某种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较为简单的讲授法来讲,它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知识,系统性强,亦可引发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还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听讲能力。因此,较适合于中高年级,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统性较强的内容。
其次,只有实现有关教法的优化组合,才能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依靠多种因素、多种方法的综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美国的富兰克尔也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因此,简单否定某一种方法或把某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再次,应注意选择教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机统一。选择教学方法,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得以平衡,最终使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相一致。为此,就应充分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也就是说,应按照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切忌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程序,在一般的教学论中很少涉及。巴班斯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值得我们借鉴。按其基本精神,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大致包括三个步骤:(1)明确选择标准;(2)尽可能广泛地提供有关的考虑方法,便于教师考虑和选择;(3)对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比较。
参考上面的说法,我们认为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可分两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学纲、分析教材,确定目标。由于教学方法始终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因此,要选择好教学方法,就必须首先了解大纲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
第二步:选择教法、综合比较,确定方案。选择教法既可直接考虑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也可采取将有关基本的教学方法加以有机组合的办法。特别是后者,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绝大多数教师所采用,应作重点考虑。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一节课中教材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分阶段来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
下面,以“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说明教法选择的做法和步骤。
一、发挥情意因素的启动作用,激发学生认知情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体验是情感的基本点,它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映。
兴趣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而动机又是促使学生学好数学的内趋力,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很多,不少教师已经在教学中采用了各种方法,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有时可以利用实物或者教具、学具等,增强教学的形象直观性。比如,“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句话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是抽象难懂的。有些教师上《角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利用活动角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先通过认真观察教具的演示,再通过动手操作学具的体验,充分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知识,不仅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打好基础,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对学生进行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辩证思想启蒙教育。
二、发挥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认知过程。要改变认知活动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把学生的情意定向在参与认知的过程之中。
例如,在福建省第二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中,福州市玉环小学郑菁老师上的《圆的周长》一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她在推导公式之前,先让学生思考求圆的周长的方法。学生提出了滚动和绳测两种方法,郑老师就让学生分组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出了几个圆的周长。接着郑老师举两个实例说明滚动和绳测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再引导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然后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测量,教师验证,学生终于发现了规律。这样经过多层次的实践,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发挥情意因素的调控作用,提供学生认知成功的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心理素质应该渗透于学生认识活动的过程中。情意因素在数学认知中的调控作用,表现于教师力求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善于运用和谐的、愉悦的,积极探求科学的学习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从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教学视线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认真利用教学中的可调控因素,创设学生表现自我的时机,不断地、经常地为学生提供认知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有了成功感、成就欲,就会增强学习自信心,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成功学习的心理体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之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和自信的心理。经常获得这种心理体验的学生往往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产生更强的进取精神,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捕捉成功的机遇。但是,学生中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教师必须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例如,厦门实验小学苏惠珍老师在福建省义务教育电视观摩中上了《9加几的进位加法》,课中苏老师曾请一位女生上台,边演示学具边叙述“9十3”的思考过程,可是这位女生只会摆不会说,急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非常沮丧地回到座位上。如果苏老师对学生这种心理体验视而不见的话,很可能使她今后产生自卑情感,不愿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而苏老师请一位男生回答之后,再一次把这位女生请上讲台,虽然她只是重复了一道,但由于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和同学们的掌声鼓励,走下讲台时已是满脸笑容。苏老师提供的这个机会,不仅仅关系到这个学生某个知识的掌握,而且让学生的心理上感受到深刻的成功体验。
四、发挥情意因素的维持作用,磨炼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意志。
数学学习中的大多数内容是枯燥的、抽象的,而且数学知识逻辑性强,一环紧扣一环,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刻苦学习精神。从长远来看,一个人今后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是难以预料的,他更要有坚强的意志,自觉地排除各种干扰,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努力。
目前不少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表现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稍难的题目就想抄标准答案,或者请同学、家长讲解答过程;作业、试卷出了错题也懒得查找原因,而是伸长脖子抄附近同学的结果,以应付老师检查:考试成绩一旦不理想,就灰心丧气或怨天尤人推客观原因等等。归根结底,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缺乏战胜挫折的斗志与精神。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数学教师可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重大成果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也可以利用本校、本班学生遭受挫折不气馁,发愤图强后来居上的真人真事激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知识间的干扰、某些隐蔽条件的障碍、题目类型的多变,解题思路的蹊跷等等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攻克难题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应用题综合练习中,有位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暑假中李莉计划7月份完成1860道数学题,结果头2天就完成计划的10%,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大多数学生列式为:31-1860÷1860X10%÷2),有的学生用方程解,?设可以提前X天完成,列方程得:31-X=1860÷(1860X10%÷2)。老师肯定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工程应用题的思路,能解答这道题吗?学生又想出了以下儿种方法:31-1÷(10%÷2);31-(1一10%)÷(10%÷2)-2;31-2X(1÷10%);直接设调,列方程为:31-X=1÷(10%÷2)。老师再启发学生:你们刚才用工程问题的思路,把计划(实际)的工作总量看作“1”,列出的算式比原来简便得多了,再想想能不能把实际的工作时间看作“1”,列出更简便的算式呢?一部分学生终于想出了:31-2÷10%这种最佳解法。这位教师利用一题多解的练习,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1.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
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法指导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3.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需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斯也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专家学者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思想,强调了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二、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
2.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
(1)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预习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
(3)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4)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绘图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5)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温习教材的方法.
3.学习能力的指导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4.应考方法的指导
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怯场心理,端正考试观.要把题目先看一遍,然后按先易后难的次序作答;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不漏做、多做;要仔细检查修改.
5.良好学习心理的指导
教育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三、数学学法指导的原则
数学学法指导的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规律和学习经验,对学生数学学习提出的基本法则.它是用来指导和改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质量的准则.
就目前数学教学研究情况和学生学习经验来看,笔者以为有以下几条原则.
1.系统化原则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体系,成为他们知识总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和学中,要把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系统化有机联系起来,加强各部分学习基础知识内部和相互之间,以及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注意从宏观到微观揭示其变化的内在本质.并在平时就要十分重视和做好从已知到未知,新旧联系的系统化工作,使所学知识先成为小系统、大结构,达到系统化的要求.
2.针对性原则
就是针对数学学科的特征及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指导,这是学法指导的最根本原则.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指导.一般来说,初中生知识面较窄,思维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持久,学习技能不很熟练,因此,对初中生的指导要具体、生动、形象,多举典型事例,侧重于具体学习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生则不同,知识面较广,理解力较强,因此,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侧重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开设学法课.其次,要针对学生的类型差异进行指导.学生的类型大致有四种:第一种,优秀型.双基扎实,学习有法,智力较高,成绩稳定在优秀水平.第二种,松散型.学习能力强,但不能主动发挥,学习不够踏实,双基不够扎实,学习成绩不稳定.第三种,认真型.学习很刻苦认真,但方法较死,能力较差,基础不够扎实,成绩上不去.第四种,低劣型.学无兴趣,不下功夫,底子差,方法死,能力弱,学习成绩差,处于“学习脱轨”和“恶性循环”状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指导方法和重点要不同.对第一种侧重于帮助优生进行总结并自觉运用学习方法;对第二种主要解决学习态度问题;对第三种主要解决方法问题;对第四种主要解决兴趣、自信心和具体方法问题.
3.实践性原则
学习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就必须进行方法训练(即实践),使之达到自动化、技巧化的程度.指导中切忌单纯传授知识,满堂灌,学而不用.进行方法训练时,要与具体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具体运用中掌握学习方法.
4.实用性原则
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是用较少的时间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改正不良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应以常规方法为重点,指导时多讲怎么做,少讲为什么,力求理论阐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可读性,便于学生接受.注意穿插某些重要的单项学习法,如怎样记笔记,怎样积累资料,怎样使用工具书,怎样阅读,等等.
5.自主性原则
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其着眼点在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力求贯彻学生自主原则,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余地进行自学,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6.及时巩固原则
及时巩固原是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例如,数学符号、概念、定理、公式等是数学特有的表现形式.教学实践表明,数学符号、概念、定理、公式没有学会和记住,是造成学生学习质量不高、学习发生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及时巩固,才能迁移应用.
四、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
数学学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组成的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反馈系统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忽视,都会直接影响学法指导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以指导学生加强学习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及效果为其内容及范围.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非智力因素是学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动力.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2.数学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
(1)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等.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①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②相机点拨.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
③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④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3)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学法最好安排在起始年级(高一、初一)开设,时间一般是每周或每两周一课时,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并列入数学教学计划.要结合正反例子讲,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讲,边讲边示范边训练.例如,讲授名人和优秀学生学习的事例,或对反面典型进行剖析;介绍如何读书、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的学习方法;精讲数学解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等等.当然学法课有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上,或请优秀学生介绍经验,或请有关教师作专题报告,还可以采用讨论式.
(4)数学学法的矫正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要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密切注意学情,加强调查与观察,最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随时记载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矫正,从而使学生改进学法,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运用表述教学进行教学,教师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经过精心加工编排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充分的感知。然后把这些感性知识,运用语言、操作、画图等方式,进行比较集中的有序的表述。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新教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练习。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解。概括地说,表述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感知阶段表述阶段自学阶段练习阶段讲解阶段。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表述教学法五个教学阶段,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教材内容:菜店运来豆角140千克,运来黄瓜的重量是豆角的3倍。运来豆角和黄瓜一共多少千克?(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44页例3)
第一,感知阶段。向学生出示图(1)
(附图{图})
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萝卜的重量是白菜的几倍?你能把萝卜的重量计算出来吗?怎样计算?
出示图(2):
(附图{图})
启发学生继续观察思考:图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答呢?
出示图(3)
(附图{图})
提问:把这幅图与前面两幅图进行比较,哪些内容相同?哪些内容发生了变化?谁能根据这幅图编出一道应用题呢?出示所编的题目:
食堂买来30千克白菜,买来萝卜的重量是白菜的4倍。买来白菜和萝卜一共多少千克?
接着指导学生以题为主,题图对照,进行深入分析。
(1)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2)最基本的算法是什么呢?(或者问,只用一步把问题算出来,该怎么算呢?或者问,知道了哪两个条件,就可以把问题直接算出来呢?)
(3)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能用一步计算把问题直接算出来吗?
(4)需要先算出哪个数量?(5)下一步该怎么算呢?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依靠表象,对题目的数量关系以及计算方法有了正确的理解,感知阶段基本结束,开始转入第二个阶段。
第二,表述阶段。这是整个表述教学法的关键阶段,要求学生把所感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比较集中而又有系统的表述,以此为手段,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前面的感知阶段,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一边将感知的重点内容写成如下板书:
(1)求什么?
(2)怎么算?(=)
(3)能用一步计算直接算出来吗?为什么?
(4)先算什么?
(5)再算什么?
我们把上面这种编排有序的题目,叫做表述题目,也叫表述提纲。利用表述提纲的导向作用,能使表述的难度大为降低,所以,就连中差生也能讲得比较清楚和系统。
第三、自学阶段。进入自学阶段,一般的做法是,利用小黑板或投影等手段,先由教师出示例题,尽量避免让学生直接阅读书上的例题,其用意在于将例题与题后的算理分析、算式解答等教材的内容分开,以便收集和了解学生真实的反馈信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讲解,因为这是对新知识能否理解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过程。在讲解之后,大家都想列出算式进行具体的计算解答,都急于想获得自学的“劳动果实”,所以,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解答题目。把题目算完以后,再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教材,进行自我对照和校正。要使学生明确,他们在自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看一看自己理解的思路,与书上所解释的是不是一致。自己表述的语句,有书上分析的那么准确简炼吗?再看一看列式计算有什么差错没有。如果有错误,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自己去分析比较,找出原因并加以改正。
整个自学阶段,可分四步进行:(1)出示例题;(2)分析讲解;(3)列式解答;(4)看书对照。通过自学,当学生看到自己能够“独立”地解答问题时,成功的喜悦便会油然而生。这时,他们非常希望再做一些题目,证明他们真正把新知识学到手了。于是,转入第四个阶段的时机成熟了。
第四,练习阶段。教师选择书上的练习题(第44页练习十六第1题),组织学生进行书面练习。与此同时,也可以挑选上、中、差三类学生上讲台去板演,教师加强巡回观察,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练习之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讲解、讨论和订正,主要讲解题目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要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或品评优劣,或分辨正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总的来说,整个练习阶段,是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新知识,独立地解答应用题的过程,通过练习以及练习后的讨论,教师能比较准确地了解到哪些学生已经真正理解并掌握了新知识,哪些学生还有“夹生饭”,这就给教师在下一步教学中,怎样调查与补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第五,教师讲解。这是表述教学法的结尾阶段。首先,要对学生们在练习中获得的学习成效,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要对新授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与整理。第三,对学生在练习阶段出现的错误,给予辅导和纠正,对易错、易混、易忘的问题,给以指点或强调,使已出现的错误,消灭于萌芽之中,而对尚未出现又极易发生的差错,引起警觉,防患于未然。总之,教师的讲解,既应对本堂课的新知识进行小结,又应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铺平道路。
表述教学法的五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构成了表述教学法的基本框架。教学有法而又无定法,表述教学法的五个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条件,是可以灵活调整或适当增删的。
二、表述教学法的特点
1、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对小学生来说,在这个过渡阶段中,最好的媒价是什么呢?那就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最主要的过渡渠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对这些具体形象进行综合性的感知。我们以小学生特有的这种认识规律和表述教学法的结构设计原理相对照比较,就会很容易地了解到,表述教学法是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的。例如,教学这样的应用题:草地上有8只羊,又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羊?(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5页第4题)教学中,先向学生出示模仿题的图片:一块草地上,有8只黑兔子在吃草。提问:草地上有几只兔子?教师在图片上又贴出3只白兔。提问:又跑来了几只兔子?哪个小朋友能把看到的情况说一说?谁能按这幅图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来?我们从学生多种回答中,选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子?”继续进行讨论:“谁能把图上的内容和这个问题,连在一起说一说?”教师向学生强调指出:同学说的“草地上有8只黑兔,又跑来了3只白兔,一共有几只兔子?”这几句话,写下来就是一道应用题。提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兔子,应该把哪两个数合起来呢?(做“合”的手势)用什么方法计算是“合”呢?(重复“合”的手势)怎样列式呢?接着引导学生由模仿题向书上的例题过渡:如果图上画的都是羊,你会列式计算吗?然后让学生看书上的例题,再进行讨论。从上面简单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表述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程序,体现了一条这样的线索:感知表象抽象。对于传统的教学程序,可以说这是一种新的突破。正是由于它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所以我们运用表述教学法,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2、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是好奇、好胜、好动、好问,运用表述教学法,往往能比较好地满足小学生这种心理趋向和要求,因此也就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目:二年级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18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人?(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46页例4)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每人摆两堆小方木块,一堆摆5块,另一堆摆7块。提问:要把这两堆木块分成4小堆,而且要使每小堆的块数都一样多,你们会分吗?怎么分?动手试试看。学生们对这类操作活动很感兴趣,当学生把这两堆木块合在一起再进行均分时,教师及时提问:这些木块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要把原来的两堆木块并在一起呢?一共有多少块?怎样才能算出每小堆的块数呢?具体的学具操作,能把求平均数的算理简单明了地反映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讲解长方体棱的概念,教师做切萝卜的演示,学生们看得分外专注。先横切一刀,问:被切开的地方出现了什么?(一个平面)再纵切一刀,问:又出现了什么?(又出现了一个平面)追问:仔细看一看,还出现了什么?(还出现了一条边)这条边是哪个面上的边?(属于两个面共有的)它在什么地方?(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教师告诉学生:在长方体上,像这样的边,它有个漂亮的名字--棱。问:你们能把棱的含义说出来吗?这时,学生对棱的概念将会有确切的理解。
在感知阶段,我们可以利用图片、线段图、实物、学具、音像材料等多种直观手段进行启发引导,这些方式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学生的喜爱。由此可见,表述教学法的成效,与儿童学习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3、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现代教学论思想来分析,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生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运用表述教学法,从开始的感知阶段,学生就会被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所吸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表述阶段,他们需要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把诸多感性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组织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表述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为自学课本奠定了基础。通过自学课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心中觉得更有“底数”了。所以会引起他们独自解答问题的兴趣,他们跃跃欲试,并充满了信心。练习之后,他们又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总之,运用表述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绐终处于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这正是让学生参加到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体现。4、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话讲得很好。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这已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整个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
运用表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效果十分明显。感知阶段,要善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要连贯有序,尽量为学生进行表述创造良好的辅助和分析推理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常有这样的情形,理解了的知识,不一定能讲清楚,而能讲清楚的知识,则一定是理解了的。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可见,表述训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能力和智力的重要途径,也正是表述教学法的“强项”。
表述教学法还体现了让学生先自学,先试练,教师后辅导,后讲解的教学思想。就表述教学法的整体设计原理来讲,就是一个自学体系。因此,长期运用表述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5、能有效地提高中差生的学习质量。在中差生中,尤其是差生,他们学生上感到吃力,成绩低下。究其原因,一是基础差,即原有的认识结构往往“残缺不全”,形不成一个“健全”的网络,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的“同化”与“顺应”能力很差。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思考问题,不知道怎样去自学课本。再看表述教学法,它能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不仅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与注意,还能有效地为他们设计出“低坡度”的学习途径。比如在表述阶段,讲什么内容,按怎样的顺序讲,都有比较具体明确的要求,加之教师的启发辅导,使差生感到“知道往哪儿去想”,“心理明白应当说些什么?表述教学法强调自学课本和当堂独立练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程序,作业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消除了差生在课下抄袭别人作业的条件,这对培养差生的自学习惯,也是一种促进。
三、运用表述教学法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感知阶段,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点:(1)向学生提供的感性材料,一定要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教学这样的题目:一个林场用喷雾器给树喷药,2台喷雾器4小时喷100棵。照这样计算,5台喷雾器6小时可以喷多少棵?(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45页例5)重点是要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究竟应当照什么样的标准来计算呢?知道这个标准后,又应当怎样计算呢?针对这个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图解示意的办法,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这样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向学生出示的感性材料,要力求简单、形象、生动,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后容易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容易弄清题的算理与方法。(3)出示的例题,要和书上的例题基本相仿,为的是便于学生在自学课本时,能顺利地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获得良好的自学效果。在表述阶段应注意的问题是:(1)要向学生提供表述提纲,使学生明确需要对哪些内容或哪几个知识点进行表述,提纲要少而精,语句要简而明,排列条件。(2)指导学生进行表述,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按以下几个层次,有选择地进行:①每个学生按照表述提纲,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练习。②分成小组或同桌之间,互问互答。③教师提问,学生回答。④由一个学生按照表述提纲,从头到尾进行讲解。⑤不用看表述提纲就能系统而又流畅地进行分析讲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力争达到最后两种要求。(3)对学生的表述,要及时给予评价(初练时,要求不可太高,要逐步培养和锻炼,要多加鼓励与表扬),要使学生意识到,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既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进行分析讲解,更要鼓励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出自己的见解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也有让学生分析讲解的要求,但是,从教学结构设计的角度来看,从内容到质量,从形式到时间,都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落实措施。我们在课堂经常见到的是少数优等生为“主角”,进行“表演式”的讲解,中等生成了无足轻重的“配角”,差生几乎是“听众”。现在,从教学结构上专门设计安排了表述这个阶段,突出了表述的地位与作用,这对于克服上述缺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