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5 01:23: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摘要: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但教学中受学生思维能力、已有基础影响较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又相对保守,教学效果一般。在本文中,笔者就引入分层次教学方法,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实施分层次教学实践。通过长期分层次教学实践,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得以显著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同时也得到了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分层次教學以其针对性强、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等特点,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大学生必须要学会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基础操作,并将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进行学习。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形式更多的是教师在强行灌输知识,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时候一节课45分钟,学生自己操作的时间只有10分钟,到了下一堂课教师又会教新的内容,学生上节课的还没掌握好就要被迫学习新的,这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我们一定要结合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利用分层次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能力。
一、明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功课,也是计算机应用非常重要的课程,学生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期计算机的应用与学习。但是随着现在国家实现高校扩招,学生层次差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的进步。所以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组建自己的知识建构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一定要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出发,创设学生更利于贴近学生专业学习以及便于学生毕业后在公司能够积极响应公司要求的问题情景。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考虑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多开展各种计算机应用教学活动,定制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标准、循序渐进,让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够跟上步伐。
二、因材施教,分层练习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每个学生的能力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来制定教学方案,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试着将教学任务分为基础、提高、探索三部分。基础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牢固的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提高部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基础的层次上更加深入了解计算机,剖析每堂知识点的重难点,能够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探索部分顾名思义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开发自己的创新、创造力,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尝试开发出更多新奇的计算机编程。
打个比方,学生在学习EXCEL时,教师可以根据三个层次进行任务分类。基础类的任务是要求学生简单的将学生的学号、姓名、各科成绩以及总分数根据降序排序的方式进行排序。让学生先认识、了解排序的公式、快捷键等。学生们都掌握得差不多时,教师可以提高难度,让学生将已知的学生的学号、姓名、各科成绩以及总分数以名次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同时可以尝试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工作中,这样的排序学习能够带给他们什么样的便利。紧接着就是探索类的教学,给学生假设一个场景,我们做好编辑之后要将表格给同事或领导观看,但是这位同事或者领导并不懂得如何使用排序操作,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让对方查找自己想要的排序方式?
通过这样的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学到自己的希望学到的知识点,基础薄弱的学生在熟悉掌握基础后也可以进一步向探索层次进军。
三、举办课堂竞赛,分层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可以尝试多举办课堂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上只有相互追逐才有学习的劲头。竞赛形式教师可以分为个人竞赛、小组竞赛两种模式,个人竞赛主要是为了考量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以及能力,小组竞赛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个人竞赛中,教师可以将出题的重点压在个人的打字速度、对公式的熟悉情况;小组竞赛可以多设立一些半开放或完全开放的任务,例如电子报刊排版、宣传单的设计、杂志封面等等,让学生既能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还能够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认真评价
以前由于并不重视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就算教师安排的任务学生完成了,学生上交作业后教师并不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仅是将上交率作为一个平时考勤的参照。教师应该改变这种观念,要积极、认真的对待学生的作品,针对学生的作品找出其中的不足并帮助学生找出改正的方法,促进学生有更好的进步空间。另外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多问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找出问题,大家共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层次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适当的学习环境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与步伐,让基础较弱的学生能够有所进步、学有所获,同时掌握好基础的知识,让基础好的学生稳扎基础知识的同时去探索新的学习模式,不断提高自己。
作者简介:梁涛(1983--)男,新疆昌吉人,本科,主要从事计算机行业。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阐述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面临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创新性针对性、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欠缺、数字化教学资源选择范围受限、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等问题,从校园网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选择、教师数字化资源应用能力、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论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C-0159-02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计算机是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习、办公效率的重要工具。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
一、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物质条件的新型教育资源,具有打破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能够使教师教学工作更加便利高效,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补充丰富的内容。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也打破了学习的地点与时间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大方便。这种运用互联网工具进行教学辅助的现象也是时展的主流趋势。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等级为高等教育,更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科技性与先进性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以充分体现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性和先进性。此外,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当代社会学习、办公以及生活的必备技能,高职院校作为学生获取社会生存技能的重要场所,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该课程必须融入数字化教学资源,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面临的问题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创新性、针对性。数字化教学资源这一概念是近几年提出的新课程改革的内容,由于提出时间晚,发展时间短,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不具备完整的理论系统,而且在当前的运用中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不丰富,教师通常选择网络上已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
(二)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欠缺,不能有效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虽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但是大部分教师已经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课堂偏重理论讲解,依照教材讲授教学内容,对互联网教学设备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认识不深、运用技能掌握不足,不能将课程内容与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加之学校极少组织计算机课程教师进修学习,使得计算机课程教师与现阶段数字化教学要求脱节。大部分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面不能有效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得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选择范围受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其教学目标在于“应用”。因此,该课程教学内容只有凸显实践性、操作性,才能有助于达到课程教学目标。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教材理论为主,实践操作环节欠缺,而且课程内容单一,与学生的发展要求有所差异,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数字化教学资源虽可缓解这一现象,但是由于教师限定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择范围,学生因此失去了自主选择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权利,处于被动位置。结果导致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价值无法得到体现。
(四)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后,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也应涵盖涉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方方面面。然而,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仍沿用传统方式,仍以试卷考试成绩为评分依据,偏重考查学生计算机理论概念的掌握,没有对数字化教学方面进行考核,因而不能有效检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有效性,使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能发挥教学辅助的重要价值。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策略
(一)以校园网为平台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可发挥自身计算机专业优势,利用自己的学识以及技能,联合其他专业教师开发适宜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数字化教學资源,并以校园网为平台,促进师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校园网是高职院校利用“互联网+”整合校园学习和校园信息的信息网络系统,包含学生课程表、个人成绩、网络课程、自主选课、学校公告等信息,学生通过网络即可获取学校最新动态,这样不仅降低了学校管理成本,还为学生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学习提供了平台。以“学习通”校园网为例,学生在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时,可通过“学习通”软件自主选课系统选择自己心仪的教师;教师也可利用班级群聊,作业通知与考试时间通知,以节省信息传达时间;期末考试教师可在线测试,将线上成绩纳入期末成绩;等等。校园网的这些功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师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二)扩大数字化教学资源选择范围,丰富数字化教学内容。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性、创新性、针对性不强且范围受限的问题,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注重引入更为丰富、全面、有针对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而不应局限在传统教学内容的范围。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中,教师可有意识地选择涵盖重要教学知识点、更有趣味性、更多样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影、视、音三大种类,通过利用有趣的视频、生动的图片以及音乐,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PowerPoint插入超链接操作,为学生示范如何建立视频链接或者音乐链接时,就可以将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引入进来。以制作《红楼梦》课件为例,将红楼梦影视经典片段加入文件中,课堂示范时播放给学生观看,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教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认识及应用能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承担者,也是知识传递的桥梁,只有掌握了有效的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为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学校可定期组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进行教学技能进修,引导其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对课程教学的作用,充分认识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丰富、跨时空的特点,明确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发挥的巨大价值,如丰富课程内容、完善教学知识结构、在线教学等价值,结合课程充分融合数字化教学资源,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具时代性与适用性。
高职院校可组织教师外出参加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考察培训,如组织教师前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较为成功的学校进行考察学习,在考察学习过程中让教师扮演学生的角色,跟随被考察学校教师进入课堂听课学习,在听课过程中做好课堂记录,以提升自身数字化教学能力。
(四)采用适合数字化教学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教材知识内容为范围,授课方式为班级集中制。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需要打破教材和班级集中教学的局限,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单纯的集中授课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数字化教学的要求,不利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应有所转变。利用校园网平台开展数字化教学就是一种较为适宜的教学模式。除利用校园网平台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模式:首先,教师通过在学生学习的每台计算机安装控制软件,以教师计算机为主机,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锁定学生计算机,教師示范时,学生的电脑显示内容与教师动作同步。其次,教师通过计算机程序布置限时课堂作业,有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开展过程中,教学设备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发挥教学价值的物质条件,先进的教学设备能够保证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流畅地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教学失误情况出现,因此应及时更新相应的教学设备。
----1.制作背景色
----我们在一些软件的安装界面可以看到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背景色,看起来效果相当不错。在Delphi中利用Canvas的属性Pixels可以制作这样的背景色,只要按行或按列改变像素点的颜色就可以了。一个示例程序的编制过程如下:
----(1)建立一个新的应用程序。
----(2)把Form1的属性BorderStyle改为bsNone,在Form1的OnDblClick事件中,键入代码后如下所示:
procedureTForm1.FormDblClick(Sender:TObject);
varMyColor:Longint;
x,y:Word;
begin
MyColor:=$33;{颜色基数}
withCanvasdo
begin
{当x坐标在外循环,y坐标在内
循环时,颜色按列逐渐变化;反之则按行变化}
forx:=0toWidthdo
begin
ifxmod4=0then{每隔4列变化一次颜色}
begin
MyColor:=MyColor+1;{颜色增量为1}
end;
fory:=0toHeightdo
begin
Pixels[x,y]:=RGB(0,0,MyColor);
{用API函数宏RGB合成颜色}
end;
end;
end;
end;
----(3)运行程序,在窗体中双击鼠标左键,观看运行结果。
----(4)按Alt+F4键,结束运行。
----以上程序在24位色、800*600的分辨率下调试通过。
----2.分割图像
----有时候我们需要把一个图像分割成几部分。比如做一个拼版游戏时,就需要把图像分割成16块。利用Canvas的属性Pixels可以实现这一功能。下面的例子演示了如何把Image控件中的图像分成左右两部分并把它们复制到窗体的画布上。本示例程序的制作步骤如下:
----(1)建立一个新的应用程序。
----(2)在窗体中加入一个Image控件,名字为Image1。把属性Picture设置为Delphi目录下的Image\Buttons\Abort.bmp。
----(3)在类TForm1的private部分,加入语句:
procedureDivideCanvas(formBegX,
ImageBaseX,HalfImageWidth:Integer);
在单元的implementation部分加
上过程DivideCanvas的实现。
procedure
TForm1.DivideCanvas(formBegX,
ImageBaseX,HalfImageWidth:Integer);
varx,y:integer;
begin
forx:=0toHalfImageWidth-1do
begin
fory:=0toImage1.Height-1do
begin
Canvas.Pixels[formBegX+x,y]:=
Image1.Canvas.Pixels[ImageBaseX+x,y];
end;
end;
end;
----(4)在Form1的OnPaint事件中,加入代码后如下所示:
procedureTForm1.FormPaint(Sender:TObject);
varHalfImageWidth:integer;
begin
HalfImageWidth:=Image1.Widthdiv2;
DivideCanvas(0,0,HalfImageWidth);
{复制图像的左半部分}
DivideCanvas(HalfImageWidth+50,
HalfImageWidth,HalfImageWidth);
{复制图像的右半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
经现场实地查看,发现,该5T龙门式装卸桥的抓斗的提升、开闭以及小车的前进后退的调速性能均较差,而且使用按扭控制起停、主令开关设定速度段,这样就会有两种情况:1.绕线式异步电动机一起动很快达到设定的电机最大转速,速度太高以及变化太快容易造成电器、机械部件的损坏;2.如设定速度低则会延长等待时间,使生产效率降低。另外,针对抓斗的提升及下放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即:当抓斗提升,但在空中停车再起动时,有可能致使抓斗出现“溜车”现象(轻微下滑),这时电机工作在反接制动状态,但是制动转矩小于负载转矩,电机电流非常大。当下放抓斗时,电机在重力与电动转矩的作用下以极快的速度运行在第四象限,电机工作在回馈制动状态,转速大于同步转速,停车时(抱闸),由于抓斗的惯性及下降速度太快停车效果差,非常危险。针对上述问题,现要采用变频调速技术予以解决。
二、抓斗的提升、开闭变频控制
抓斗有两台电机控制即抓斗开合电机、抓斗提升电机。抓斗抓煤时,仅有开合电机运转,抓满煤开始提升时,提升和开合两台电机均要工作,相互间需要有速度配合才可使系统稳定可靠运行。根据以往制作类似提升、下放重物变频控制装置的经验及查阅ABB公司起重专用变频器的相关技术资料,变频器采用制动单元和制动电阻后能够提供100%的制动转矩,使抓斗下放时,电机工作在制动状态,变频器的制动单元能够完全吸收掉这部分能量使电机稳定工作在第四象限,且转速连续可调。这些通过调整开合电机变频器及提升电机变频器的频率、
加速时间,使之相互配合,调整方便。
抓斗的提升、开闭机构采用SIEMENSS7-200系列PLC控制,其输入、输出均由继电器进行隔离。采用PLC控制后使系统的维护量大大减少,修改或调整控制关系灵活、方便。
三、大车、小车运行机构变频控制
该系统的大车、小车运行机构基本象似,都是由两台电机控制,只是电机的功率不一样,对两台电机分别采用两台相同的西门子MASTERDRIVES系列矢量控制型变频器进行起动及速度控制。由于两台电机是驱动的同一负载,为保证两台电机的同步运行,每台变频器均配置一块TSY型同步板来实现同步控制。每台变频器还需要加装直流母线上的制动单元实现四象限运行。
采用变频器调速时,每台变频器分别单独供电。设定一台变频器为启动变频器,另一台为工作变频器,两台变频器设置参数完全一致,在SIEMENSPLC(S7-200系列)的控制下,绕线电机的转子短接接触器吸合。在接受到起动按扭发出的起动命令及速度信号后,两台变频器同步工作,当需要快速停车或反向运转时,两台电机的能量回馈通过制动单元释放,达到快速起停的目的。
四、其它
原转子串接电阻调速方式的控制装置的电源和控制部分回路保持不变,变频控制与原控制系统可通过转换开关相互切换。四台变频器均采用矢量型变频器并配以制动单元、制动电阻以确保在机械失灵的情况下人身及设备的安全。由于变频器调速属高效调速系统,运行效率高,调速灵活、方便,系统反应速度快,所以采用变频器控制并没有影响龙门抓的抓煤量。
五、小结
该系统经改造后运行近一年来,未出现电器或机械部件损坏,操作简便,减少了操作人员操作强度,为我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需要补充的是如果有条件的话可在抓斗控制机械制动回路增加变频器故障跳闸联锁,变频器一旦故障机械制动立即动作,使之停车,这样龙门抓的运行可靠性将会得到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毕业设计是所有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通过该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初步掌握设计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在设计态度、工程思想、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系统的锻炼和提高,为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设计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工程素质以及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指导教师的治学态度、学术水平和指导设计工作的能力;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1].尤其对于工科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预演,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思想重视不够, 投入精力不足
由于目前就业形势严峻, 一部分学生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和公司面试, 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精力甚微。毕业设计的时间与实习、顶岗或长升本(接本)时间重合,在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况下, 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工作或接本为主, 而不是做毕业设计。
1.2 选题不恰当
选题恰当是做好毕业设计( 论文) 的前提, 我院制订的"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专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若干规定"规定了选题的基本原则。
尽管如此, 但是选题不当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 表现在:(1) 论文题目大多由指导教师给定,学生并不感兴趣, 因此更谈不上对题目的意义有比较深入的思考; (2) 论文题目与学生的发展方向不一致。例如有的学生是软件方向的, 但指导教师指定的题目却是硬件方向的等等, 对于所用到的一些技术学生知之甚少; (3) 论文选题陈旧,图书管理系统题、学生管理系统等类似的题已经做了多少年了, 每年都在做, 又没有发展, 毫无创新性可言; (4) 选题脱离社会实践, 所使用的技术属于基本已经淘汰的技术, 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帮助不大;
1.3 指导教师缺乏经验, 指导强度大
由于计算机专业发展比较晚, 具有丰富项目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十分稀缺。而随着近几年计算机专业扩招, 高校引入了大批的年轻的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 这些年轻教师本身充满活力, 敢想敢干, 不足之处在于他们多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 实际的工程项目实践经验不足, 而计算机专业本身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 没有这些实践体会, 就很难理解软件开发过程、软件技术如何应用到生产这些问题, 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4 毕业设计过程缺乏监督
一般按惯例, 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每星期至少应见面两次, 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然而由于受到学生找工作、升本(接本)等特殊情况的影响, 很难坚持下来。学生缺乏主动性, 不愿意主动找指导教师交流, 因此使得毕业设计的过程缺乏监督。
1.5 论文抄袭现象时有发生
我校对论文抄袭现象处置甚严, 这也是对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的培养, 然而, 部分学生报着侥幸和偷懒心理, 往往将网络上检索到的多篇论文稍加修改, 重新组织加工, 从而就变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有的学生甚至一字不改, 原文照搬。
总的说来,目前有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是少了一点“规矩”,即使有规矩也是“老规矩”。对随着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化而出现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及时的改革。
2.毕业设计(论文)的定位
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一门综合性非常高的学科,该专业软件、硬件及系统的开发、应用、维护等工程领域,是一个纵向较深,横向较广的复合性、综合性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接受高等职业技术人员所必需能力的基本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首先具有教学与教育功能,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设计科学教育,培养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强化工程意识,进行工程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经济意识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质,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检验。其次,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具有直接或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生产、科研服务的社会功能。随着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化,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的拓宽改造,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更应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和质量评价,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怎样主动做好毕业设计(论文),使指导教师更清楚地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管理人员知道怎样抓住实质问题管理到位,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3.有关应对措施
3.1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如何提高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 已成为一个日益引起教育界关注的话题。笔者陋见, 根本措施应当是加强学生教育, 使学生引起重视。其实多数高校和指导教师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都深有体会, 但具体实施起来总觉得效果不如想象中好, 关键是在于“循循善诱”几个字。笔者今年指导的几个学生中, 也有个别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设计时敷衍了事, 做好毕业设计,是为了对自己四年学习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也是对个人责任心的一次考验, 从而端正了态度, 主动性大大提高。
3.2 在毕业设计之前做专题讲座
由于学生都是第一次参加毕业设计, 所以对如何进入状态, 开始毕业设计工作, 如何查阅资料, 如何分阶段完成, 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 如何对毕业论文的章节规划、内容安排和格式规范等知识缺乏认识, 因此在毕业设计之前有必要做专门针对毕业设计如何开展的专题讲座。
3.3 选题是关键, 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
选题是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的核心, 正确、恰当地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提, 应首先把好选题关。在我系首先原则上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少数课题比较大时, 可以分成几个小课题, 但必须保证每个学生都是单独完成自己的课题,防止学生互相“帮忙”的发生。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需经过教研室讨论、教研室主任审核、系主任批准。对于一些过易、任务过轻或所使用的是一些过时技术的题, 坚决要求进行重选。通过这些做法,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质量, 学生也反映良好。
开展学生毕业设计的一种新做法, 是让学生到就业单位去做毕业设计, 利用企业的经费、场地和技术力量, 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 实行校企联合指导方式。一方面, 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际工程设计和科研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工作单位的实际课题, 任务明确, 要求具体, 时间性强, 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 便于用人单位和学生较早互相了解, 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早地进人工作角色。我系目前对于这种新的指导方式正进行尝试和摸索,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很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2]
3.4 过程管理很重要
开题报告完成以后, 就进入了漫长的实际设计过程。要增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督促机制, 防止学生偷懒。其一,要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其二,可引入现在一些软件公司常用的做法,要求学生写周报,让学生每周对自己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展, 取得的成果或碰到的困难做一次记录。这样既避免了学生临时报佛脚,不做设计只写论文的情况发生,又使学生的整个设计过程都有案可查, 增加了对毕业设计评分的合理性和公正性。[3]
3.5 如何杜绝论文抄袭现象
论文抄袭是学术界十分不齿的行为,应当给学生灌输这种思想。学生大多都是第一次撰写学术论文,一旦养成了抄袭的坏毛病,则日后对己对人都贻害无穷。一方面,应当将“对毕业论文抄袭进行严厉惩罚”写入到毕业论文的要求规范当中去,一旦发现,绝不姑息;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可通过耐心教导,击溃学生的侥幸心理,让学生明白,抄袭的论文是无所遁形的。
3.6 改善评判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由两部分来衡量:
一是设计成果的质量, 包括软件的功能、所采用的开发技术、人机界面等部分组成, 可通过现场演示和答辩来评分;
二是毕业论文质量,根据课题完成情况和答辩情况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分别按毕业设计(论文)评阅、评审评分标准采用“结构分”进行评定,其中指导教师成绩占30%,评阅教师成绩占30%,答辩小组成绩占 40%
(1)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根据指导教师评审评分标准从学生工作量、工作态度、技术方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论文)质量、创新等方面进行评定。
(2)评阅教师评阅成绩
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要求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由两位熟悉相应课题内容的教师(可以是外聘教师)进行评阅,评阅评分标准从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学生工作水平以及论文撰写规范共同确定,每位评阅教师必须单独填写评阅表。
(3)答辩
成绩主要由答辩小组根据答辩评审评分标准从学生的报告内容、报告过程、回答问题以及学生在毕业设计 (论文) 中的创新等方面进行评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按优秀(>85分)、良好(75分一84分)、中等(66 分一74分)、及格(60分一65分)、不及格(60分以下)五级分评定,其中优秀比例控制在 20%以内。[4]
总之, 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受到了扩招、学生就业、升本(或接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做好这项工作,根本在于思想重视,重点在于制度保证,只有学校、教师、学生都加以重视, 做好各项制度保证, 才能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艳 一种工科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评价方法[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9):94~9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29-0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一门新专业,目前很多本科高校都已开设,而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本文结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探讨在该专业中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案,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以增强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一)学年论文是该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信息与实践科学专业是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交叉形成的新专业,特别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学年论文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与知识创新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年论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分析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论证、归纳演绎等完成学年论文,有助于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年论文是提高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解决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的综合检验,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缺乏创新内容,撰写不规范,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特点,无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等问题,从而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究其原因,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忽视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靠毕业实习期间突击训练效果并不良好,应在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间断地突出论文写作的训练内容。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资料检索、文献综述、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算法设计、计算机应用、科技论文写作和独立工作等能力,进而促进毕业论文等后续实践环节的开展。主要包括论文选题、教学指导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
(一)论文选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的选题应以教师拟题为主,学生自拟为辅。教师应对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切实把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拟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对选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该专业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掌握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为将来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准备。选题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内容:(1)选题应当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教学训练的基本内容;(2)选题应当注意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对文献检索、实验数据分析、算法设计等内容要综合考虑;(3)题目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努力能完成任务;(4)选题尽量与导师科研课题相结合;(5)选题尽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二)教学指导
学年论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应体现学生个人的见解和写作的独立性。教师在指导学年论文的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讨论,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研究理解和独立思考,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指导学生确定论文选题,明确研究内容,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2)指导学生拟定研究计划,并对其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及计算机应用等;(4)指导学生拟订论文提纲,并对论文的撰写提出指导意见;(5)审阅学生论文初稿,反复提出修改意见,注重论文质量的提高,并督促学生按期完成写作任务;(6)评审论文终稿,评定成绩,并给出恰当的评语。
(三)保障措施
学年论文是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有一系列措施予以保障。(1)必须从制度设计、过程管理和成绩评定三环节入手监控,以保障学年论文质量。(2)组织形式上应多样化,鼓励创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3)加强师资培养,定期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专业进修,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较早接触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另一方面,也要对指导教师责任心和耐心提出要求,激励教师能够全程认真负责地完成论文的指导工作。(4)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电子资源等的建设,为论文写作提供所需软硬件条件,保障学年论文的有效开展。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
一些高校对学年论文重视不够,导致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时责任心不强,学生对学年论文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认识不到位,很多学生把它当成一次作业来完成,忽视了论文的学术性,使得学年论文的整体质量不高。
(二)组织不完善,安排不尽合理
(1)宣传不到位。一些学校对学年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宣传不到位,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学年论文训练不够重视,出现诸多问题。(2)时间不恰当。高校大多将学年论文安排在学期末最后一到两个月进行,而这一时间段正是学生准备期末考试的时间,时间上的冲突,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应付期末考试上,对学年论文敷衍了事。(3)选题随意性大。一些题目太具体,过于专业,学生在短期内较难完成;一些题目又过于简单陈旧,雷同率较高,要求也差别不大;特别是一些论文的选题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以及科研实际又严重脱节,达不到训练的目标。(4)指导力度不够。由于高校扩招造成师资紧张,教师平均承担的本科生论文写作指导任务较为繁重,在一些具体环节上的指导精力有限,如对学生如何选题、如何进行文件检索和阅读,发现和解决难点问题,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难以进行充分指导。(5)与毕业论文衔接不够。毕业论文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完成学位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作为内容相继但时间相隔的两个环节,做好衔接很重要。
(三)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
一些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降低了对学年论文质量的要求;缺乏制度保障,将学年论文混同于毕业论文,延用毕业论文的管理办法;由于缺乏有效监控措施,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抄袭和敷衍了事的现象;个别学校没有健全的管理规定,学年论文管理混乱、不规范;缺乏对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教学过程中的检查和监督。
四、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学年论文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应加大宣传,提高师生对学年论文的认识。通过撰写研究性论文,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学术论文撰写基本规范,为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二)科学组织,合理安排
要想较好的开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工作,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办学实际,科学组织,合理安排。(1)将学年论文纳入教学计划,从规范管理、监督指导、过程控制和成绩评定等各环节保障学年论文质量;(2)应妥善安排学年论文工作的时间和工作流程,综合考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承受能力、教师的工作量等各个方面,从论文选题、教师指导、论文成绩评定几个环节合理安排,真正发挥学年论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3)命题应难易适中,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可操作性,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
(三)加强过程管理
完善过程管理对提高学年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学年论文这种教学形式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学年论文教学环节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与其他教学环节相互配合,保障论文工作的顺利完成。首先要建立学年论文过程管理的长效机制,由相关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并结合该专业特点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其次,每篇学年论文既要有指导教师,又要有专门的评阅人,制定成绩评定标准。总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的过程管理直接影响到最终论文的质量,应当制定专门的学年论文过程管理细则,从规范命题选题,指导教师安排,对论文基本要求和撰写规范,学生纪律管理,成绩评定,材料存档等方面加强指导监控,以保障学年论文的质量。
(四)明确目标,重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当重点突出,注重学生写作过程中对于论文内容的学术性和撰写的规范化的把握,重视训练学生综合运用逻辑分析、论证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完成论文写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思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富照,王晚生,仝青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1):103-10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175-01
随着各个行业信息化进程地不断深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等信息处理,同时能够为顺利完成后续课程打下基础,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的需求。
1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讲授内容不合理
就目前的教学来看,在所有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讲授的内容与深度基本上相同,都是以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内容为与深度为标准。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以及网络的基本知识。各个专业在讲授各部分内容时所使用的课时数以及案例基本上是相同的,与专业课内容结合较少。而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基础课程也应该为学生专业服务。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作为公共选修课,目前基本上所有专业都是在学生刚刚入学的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过一学期的讲授,大部分同学都能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通过等级考试使得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的使用,在高职剩余的时间中不再开设其他计算机应用的课程。但是通过几年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虽然上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通过等级考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仍然很差,如不知道如何杀毒,不知道如何重装系统,不知道什么是IP地址,如何配置IP地址等等。即使已经学习过WORD、EXCEL、POWERPOINT等Office办公软件,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大三毕业时撰写个人简历、毕业论文时不会排版,还需要老师帮忙修改。
1.3 课程实践学时设置不合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在讲授时如果理论课与实践课采用1∶1的比例,使得实践课课时数偏少。在利用多媒体讲授时,学生只能看不能练,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同时如果一名教师面对的学生太多,会使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辅导,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降低。
2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2.1 调整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要使学生获得某种职业所需的包括技能和知识等实际能力,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设置,使学生与行业需求相适应,提高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目前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减少数制转换、数据信息编码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使用不到,而且难度较大,可以增加计算机维护、信息检索部分的内容,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由于毕业后在社区工作中需要对社区网站进行管理与维护,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外,可以增加网站设计与维护、数据库的相关内容。针对金融专业可以增加数据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方面的内容。
要想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教学的整合,除了在教学内容上与专业结合外,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所使用的案例可以将专业知识有效地融入进去。如在讲授WORD长文档编辑时,对于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使用法律文书的排版作为案例,对于文秘专业可以使用毕业论文排版作为案例。在讲授EXCEL数据处理时,金融专业可以使用商场销售数据统计分析作为案例,对于文秘专业可以使用企业工资管理作为案例。将专业知识与基础教学有效地融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对专业课内容的学习。
2.2 调整教学计划与专业相结合
目前各专业只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一学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周学时为4。到毕业时不再开设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专业内容进行整合后,教学内容增加,使得一学期的周学时4的教学计划不再满足需要,可以在第一学期讲完OFFICE办公软件后的一学期增加课时,讲授针对各专业增加的内容,如网页设计、信息检索、常用软件工具等内容。同时在讲授课程时针对不同专业调整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学时数。如会计、金融等专业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频率较高,使用POWERPOINT的频率较低,文秘专业则使用WORD的频率较高,而使用EXCEL软件的频率较低,那么可以对会计、金融等专业在设置教学计划时增加EXCEL部分的教学学时数,对文秘等专业在设置教学计划时可以增加WORD部分的教学学时数,减少EXCEL部分的教学学时数。
由于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课程基本都在大一开设,并且通过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但是到大三毕业时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内容已经遗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第五学期学生毕业前开设《办公自动化》课程,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后续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3 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数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当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建议所有的课程都在机房进行,这样教师的讲授的同时,学生可以在下面进行练习。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解答。同时方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及时合理地设置并改变实训方案,可以讲课程案例与项目实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地不断进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和适应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兰.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整合专业教学模式创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164~165.
[2] 陈一明.基于ICT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等级、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4):85~89.
[2] 冯国良.高职理工类专业计算机课程整合的探索[J].信息技术,2011(9):184~187.
注释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一系列文件中都明确和进一步的强调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直接体现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对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目前高职学院文科类毕业设计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高职学院文科类毕业设计都是采用毕业论文的方式进行,而高职是突出技能培养,故在教学中突出技能,知识够用就可以。从而导致其在毕业论文撰写中没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功底,又欠缺分析数据的基本技能,论文格式不规范、语言基本功差、语句不够通顺、错别字多、外文阅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甚至有抄袭现象。上述现象与设置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初衷大相径庭,而且根本就不能通过毕业设计这一环节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知识、技能。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学生的特点。大家都知道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故我们不能按照本科院校的要求来要求我们高职学生通过撰写学术性的毕业论文来毕业,这不符合客观实际。况且我们高职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突出的是技能培养,故毕业设计应该转变为应用性的毕业设计研究,并与其实际实习的工作岗位技能相衔接。通过这种转变来考察学生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选题不够科学,过于宽泛。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选题往往普遍存在过于宽泛,没有紧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而且存在毕业论文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差距较大的现象。有几个学生选的题目基本上一样,或者稍有差异,其实际撰写内容基本上一致。而且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内容宽泛、空洞,都是理论分析,没有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措施。故这样的毕业论文远远达不到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作用。
(3)质量监控考核制度不够科学。目前对毕业设计的考核就单纯看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有抄袭现象,语句是否通顺,文字表达的意思是否清楚,主题是否突出,就纯粹的议论文的形式出现。这些考核与我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完全背道而驰,与行业企业考核标准完全不符合,不能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2 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模式
当前高职会计类毕业论文如何从水平低下、抄袭普遍的困境中走出来,由撰写学术性的毕业论文转变为应用性的毕业设计研究,即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模式,是许多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改革的现实问题。
2.1 毕业设计内容选取与制作
为了突出培养学生自我的动手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掌控能力,合理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防止学生毕业设计空洞而又无实际意义,严格把握毕业设计的内容,紧贴学生自己的实习岗位,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顶层设计。根据学生实习岗位认真科学的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而且每年通过走访实习生和毕业生座谈会不断改进毕业设计方案,优化顶层设计。
根据学生的实习岗位我们对毕业设计方向具体划分为两个大类:一是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岗位的毕业设计方向,当然这个是主要的核心岗位,也是我们毕业设计的主攻方向;二是一部分学生不在建筑施工企业而是去了工业制造企业,所以另一个方向就是工业制造企业会计岗位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实习企业来合理的选择毕业设计方向。
毕业设计的内容我们也是紧扣学生实际实习的岗位,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某一月的经济业务为例来进行账务流程设计,学生主要完成以下几个内容:
(1)紧密结合顶岗实习的企业单位,按照财务会计岗位,完成会计期间一定量的账务处理:①根据不少于30-50笔经济业务(要求提供一定的原始凭证),完成期初建账、记账凭证、科目汇总表(为防止学生偷懒,不允许使用电算化操作,一切都要用手工做账。这样能让学生明白各个科目之间、各个账簿之间、各个报表之间的内部勾稽关系,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②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报表;③对该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主要对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明白常用的财务指标反映的实际经济意义,能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2)紧密结合顶岗实习单位,收集毕业设计的背景、顶岗实习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企业指导老师指导情景、企业评价等资料,学生根据各自顶岗情况对以上内容进行拍摄,总数不少于10张,要求照片中有学生本人办理或操作业务的情景,并按时间顺序将彩色照片打印在A4纸上,每页2张照片,每张照片均辅以不少于50字的文字说明。
(3)写一份关于毕业设计说明,说明自己如何结合顶岗实习进行毕业设计及设计心得体会。字数要求1500字以上。(重点突出实习的心得体会及通过毕业设计的制作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有哪些方面的促进作用。)
(4)制作一个毕业设计汇报PPT,主要包括:实习公司的概况、实习工作内容、毕业设计的主要成果及佐证图片材料等。
2.2 建立科学合理的二级考核评价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
学生在制作毕业设计之前,我们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开题报告,学生从开题报告开始到完成毕业设计为止,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企业师傅都全程参与指导,企业师傅主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校内指导老师主要负责对理论知识、岗位技能和思想方面的指导。通过校内教师与校外企业师傅的联合指导,建立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可以很好地及时解决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在考核方面我们采用了二级考核制度,企业师傅考核与校内指导教师考核相结合,考核标准企业化,采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充分考虑毕业设计是否体现了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程度。通过这样考核方式,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这些知识的综合应用和灵活的结合。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独立完成所学专业范畴内项目任务的设计或专业工作流程的最初尝试,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为以后实际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3 毕业设计的利用价值
优秀的毕业设计成果具有很好的实际利用价值,具体有以下作用:
(1)可以作为以后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训的材料。让学生查看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对新生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训有很大的视觉冲击力,而且让学生看到目标,看到专业成果的希望。
(2)可以作为我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经典案例。对具有典型性的毕业设计成果进行一定的修改,可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案例,对我们丰富教学资源有很大的帮助。
(3)也可以作为我们自编教材的案例,学生的毕业设计都源自于企业一线的真实经济案例,对我们教学和教材建设都有很大的帮助,不仅丰富了我们教学资源,而且也有利于我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
4 小结
通过对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不仅有利于我们可以综合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而且对于我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提前进入工作岗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有十分突出的独特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焱,柳天杰.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0(11):56-57.
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现代化教学手段、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传授和学习知识的立体网络,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教与学的需要的一种教学模式[1]。在《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中推行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模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因材施教的需要。由于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水平也不尽相同,教师迫切需要提出一种新颖的适合不同学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二是教学资源多元化的需要。传统的教学资源单一化,使得学生只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学习和理解知识。而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则不同,它可以让教学更灵活,更有针对性。三是学生学习主动化的需要。在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能从被动的看、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利用丰富的资源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四是学习评价科学化的需要。传统的单一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而立体化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对学习的评价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从报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情况来看,这几年学生报考二级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非常踊跃,其报名人数一般都占我校总报考人数的60%以上,这也充分说明这门课程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热衷和喜爱。具体数据详见表1。
因此,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与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我们提出在该门课程中实施多元化立体化教学。其具体教学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构建科学立体化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库
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为目标,以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多种媒体素材为基础,以自主式、开放式、交互式学习为主体,适用于多层次教学对象,覆盖教学的全过程各个环节而构建的立体化教学资源[2]。
现阶段,《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多元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多方面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案例库、教材等内容[3]。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实验教学平台既能方便学生和老师查找课程资源等,也便于师生进行互动、交流、讨论以及作业和上交等[4]。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案例课题化,实施立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特点,我们提出建立该课程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模块化[5];教学案例课题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等。
针对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在课程内容结束时还要对所学模块进行汇总和融合,要求学生完成综合大作业等。模块设计如表2所示。
教学手段多样化是指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实际问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法,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得老师能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使得学生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在讲解Word高级应用内容时,可以利用毕业论文排版的案例讲解样式、目录、题注、页眉页脚等内容;在讲解Excel高级应用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案例分析统计函数、数据透视表等内容。
启发式教学是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等,采用启发诱导或者提问的办法向学生讲解课程内容,使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地深入问题的全过程,并最终解决问题的全部。老师在讲课时很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逐步分解及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堂课的内容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提问环节和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正确解答出问题。
同时,在《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也将课堂教学全搬进了机房进行。教师通过教师机一边演示以便讲解,然后由学生模拟操作,教师从旁指导,再由教师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诱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双向交流,改灌输模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在机房授课时,教师也可安排部分课程内容由“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改为由“学生讲,老师与学生共听”的教学形式。在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熟悉的基础上,教师将某一教学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单独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然后抽取一位学生在讲台上给包括任课教师在内的其他同学“上课”,教师对学生讲解过程进行补充和评价[6]。
构建立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考试方法基本上还是传统教育下的应试考试模式,考试内容以知识为主,过于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建立适应于本课程特点的科学评价体系是非常必须的[7]。
平时成绩考核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作业管理、在线测试等功能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在最后的期末考核中,亦可采用多维度进行评价和考核的方式,例如通过课堂提问、大作业成绩、考试成绩、实验测试成绩等综合手段,多种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加强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加强实践环节,改革实践内容和形式是非常必须的,课程的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课教学形式讲授。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根据《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相关特点,我们在设计实验任务时,可以提出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相结合的实验安排。
验证型实验:老师讲解实验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模仿手段验证实验内容,理解课程相关知识。
设计型实验:教师以项目形式提出实验的具体要求,学生通过综合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设计、开发并最终完成实验项目。例如,让学生完成一个简历或者宣传册的制作等,教师布置主要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设计简历形式和宣传册等。
综合型实验:教师结合现实问题布置综合案例,要求学生综合前面所学知识独立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相关方案并付诸实践,同时提供实验的分析与研究报告等。
通过以上各种实验类型的综合训练,学生得到的不仅是这门课的知识,而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平台的开发。为了更好的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辅导,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同时设计一个该课程的实验辅助模块是非常有用的。实验辅助模块应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指导、实验案例、网络课件、作业布置与提交、实验安排与提交、学习讨论区、在线答疑等功能。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平台在网上浏览课件,做习题,提交实验,模拟考试,网上讨论和答疑;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布置、批改实验与作业,检查、统计完成情况。同时,平台也在实践教学监控、管理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实施,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办公自动化应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表现在计算机二级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的考试通过率中,我校考生的平均通过率由2010年的不足50%提高到2011年的60%以上。运用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强了教师的执教能力。
[1]陈芳勤,彭国星,朱文球.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多元立体化教学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0
[2]饶正禅.计算机实用技术课程立体化教学的构建[J].计算机时代,2010.04
1引言
素质教育更重视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在各级学校中都开展了实践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综合素质发展[1]。实践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关乎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2]。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在确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将课堂实践、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各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使实践教学目标具体化且具有可操作性,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适应与发展能力[3]。
2明确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构成要素,有的放矢确定实践教学目标
根据就业反馈信息来看,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比较缺乏,其主要原因是在现行教学规划中,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未加以重视,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强于实践操作,无法有效契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必须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制定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并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的各种能力。2.1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构成明确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构成要素,是准确制定实践教学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生的基本能力是指知识的基本应用能力,也就是口语和书面表达技能、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协调能力等;专业能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共关系、商务谈判、营销策划、销售管理、客户管理能力等。另外,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为了更好地适应职业需求,获得自身良好的职业发展,还必须要具有发现市场机会、开拓市场、产品创新等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创新能力是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4]。2.2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应当结合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从实际出发,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基本原则,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理论扎实,专业能力优秀且具有实践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学生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可以适应各类工商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职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而明确,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确立才有科学的依据。
3灵活运用市场营销专业的各种实践教学方式
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应该对这些实践教学方式加以创造性的灵活应用。3.1市场营销课堂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绝不能完全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首先,在教学计划中就要安排好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量;其次,在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上,应以案例、问题和项目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再次,在课堂教学的安排上,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国外广泛流行的Seminar教学方法就是一种典型的打破灌输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可根据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加以适当运用。实现教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课堂实践教学还可以聘请校外营销专家走进课堂,为学生搭建与企业沟通的桥梁,还可以与企业开展各种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结合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设置专业课程,例如,如果合作企业是连锁经营企业,就可以在专业课程中增设连锁经营的相关课程;如果合作企业是零售企业,就可以增设店面管理等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独立学院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教学和部分实践课教学,企业老师由企业优秀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实践教学,这样将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技能,使学生在踏入职业生涯的时候,很快适应职业生涯并能不断发展自己。3.2市场营销集中实践教学(专项实践活动)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营销专业课程,如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策划、商务谈判、推销技巧等课程,可在讲授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设置1-2周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进行实践应用。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事先明确集中实践的目的,立足学生实际,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实训教学计划,并及时指导学生的实践。比如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时,组织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市场调查项目,通过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统计处理调研数据,撰写调查报告等,来培养学生调查问卷设计能力、市场调研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调查报告撰写能力等。3.3市场营销实验室模拟教学校园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发展快速,很多高校文科实验教学中都大量引进了计算机仿真软件,使得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仿真软件的作用,综合应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法,来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在进行实验室模拟教学的时候,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开展实验室模拟教学,或者将理论教学育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进行,以避免学生因知识缺少衔接而不能深入和理解教学内容。比如Simmarketing就是将互联网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完整、有效、真实的模拟市场环境,让学生分组成立公司,通过具体的营销案例以模拟竞争的方式体验市场环境分析、营销战略决策和营销策略制定的完整持续的营销管理过程,从而使参与练习的学生掌握营销理论及营销方法体系。还有一些市场营销模拟软件、ERP软件、ERP沙盘等教学工具,都可以用来开展实验室模拟教学。实验室模拟教学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同时也不需要承担在现实中可能面对的风险。3.4市场营销全真实践教学全真实践教学是指寻找或创造一种完全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能够顶岗实践,锻炼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从而检验学习效果的教学方式。独立学院可以与校内后勤产业集团合作建立校内实践基地,或与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需求量大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与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开展订单式培养。学生在基地实习期间,企业为学生安排企业导师,由企业导师根据实习计划和实习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认真写实习日记,总结经验。在学生完成实习后,企业导师和独立学院教师共同评价实习结果。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市场营销全真实践教学同时也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营销业务流程,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此外,独立学院还可以与实习单位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从专业角度帮助企业解决营销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将能提高教师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其职业素养提升。3.5市场营销竞赛学科竞赛具有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化学生知识架构,促进学生创新发展,都具有极大的裨益。教学实践表明,举办市场营销竞赛,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创新、协作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科竞赛也是重要的指标,对评价和推进实践教学作用突出[5]。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应积极组织参与校内校外的市场营销大赛,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其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也会感受到营销知识的价值、实践和创新的重要性,增强自信心和抗压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最终提高综合素质。3.6市场营销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时期也是大学生由学校跨入社会的过渡时期,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知识能力的总检阅。在毕业实习的时候,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就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并将其转化成实践技能,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提升,获得社会生存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专业能力。为了提高毕业实习的成效,防止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独立学院应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制定毕业生实习计划和方案,学生应按照专业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到实习基地、订单培养单位或自己联系的企业进行毕业综合实习。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可以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自拟论文题目,由专业教师指导组织学生选题,在保证不偏离专业研究方向的前提下,以学生就业与实习密切相关的题目优先,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题目优先,而理论研究次之。论文开题之后由相关论文指导教师全过程指导和监督论文写作各个环节,毕业实习结束后同时进行实结及论文答辩活动。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毕业实习这一环节全方位锻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以上介绍的六种实践教学方式外,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座谈、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开展营销职业生涯教育、进行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营销综合实践能力。
4从培养方案着手,构建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
科学的培养方案是开展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依据,培养方案应当涵盖专业、知识、能力三个方面[6]。要在理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外关系及明确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因素基础上,确立符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方案的时候,应当从全局着手,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视为整体,根据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以及教育教学规律,构建阶梯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同时,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任务和目标进行分解,加以落实,这样,通过分目标的逐一实现,将保证实践教学整体目标顺利实现,学生也会获得理想的实践能力提升。第一,对于营销专业一年级学生,先要通过理论教学建立学科的系统概念,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以过程认知实践为主,通过讲座、座谈、参观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对学科有初步的感知,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与方法。第二,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在一年级所具备的实践基础上增加专业课程的学习,可采取专项实训、模拟实验、营销专家讲堂等方式逐步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的比例。第三,针对三年级及四年级上半学期的中高年级学生,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安排一些跨学科的综合实践项目,比如针对某企业产品设计并实施营销策划方案,还可通过营销竞赛、课程实习、假期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能融合各门课程间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四,对于四年级下学期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学生,可通过校内外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综合实践环节,充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其毕业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此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需要学校具备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才能保证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创新型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胜洪.以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2011,(5):3-4.
[2]李志敏.浅谈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J].牡丹江医院报,2007,(2):96-97.
[3]王慧.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大众商务,2009,(8):197-201.
[4]李明骞.浅议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9,(20):77-78.
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3-0093-06一、 高等院校开展模拟实践教学的依据
模拟,通常是指一个实际的或抽象的系统行为特征用另一个系统的行为来表示,往往以生动的演示形式来表达复杂晦涩的事物。高校模拟实践教学,是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模式,由教师高度凝练教学内容的具体细节,在实验室内尽可能逼真地再现特定的实践场所,以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参加模拟环境下的专业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究其本质,高校模拟实践教学法是体验式教学方式的一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2\]。而在我国,只有部分高校的MBA教学定之为必修课,大部分高校在本科教学阶段只是将之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深入理解模拟教学的作用。高校模拟实践教学是一种以模拟高校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为依托,以教学改革为主导,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全新教学模式。
(一)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剖析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显示,高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割裂使得学生在应试教育中以知识及知识系统的记忆和训练为主,缺乏在实践中进行知识运用和创新的能力。相应如此,各高校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实践教学有了长足发展。但也应看到,有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并没有完全理顺,许多高校,无论是教学管理人员还是具体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在高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在关联性上仍存在分歧\[3\]:一是认为在高校课内教学设置中,尤其是理论性强的课程,不必包含实践教学环节,如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等,这些课程只需教师在课堂进行讲解,学生领会并能运用即可;二是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无需包含任何理论教学的成分;三是认为实践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所以实验教学无需进行师资投入,由理论课程教师担任即可。不难看出,上述观点的共性在于他们没有从源头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不可分的内在强关联性,仅简单地认为教学活动是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简单相加与机械拼凑。
在上述观念的作用下,高等院校专业实践教学往往存在如下问题:实验教学的定位不清晰,实验内容陈旧、方式单一,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选做的实验内容非常少;实验课师资不足,大部分理论课老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验课讲解时的综合归纳能力不够。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厘清高等院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同一教学活动的两个侧面,不可分割。他们不是一种简单的交集关系,而是一种齿轮状的耦合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3\]。高校教育管理者应从观念上厘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即便在进行纯理论性知识的课程教学中,譬如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等课程的传授,也只有穿插课堂提问、解题训练、情境思考、创新运用等实践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领悟与把握。而不再是被动地似是而非地接受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结合实际进一步升华所学知识点。模拟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统一,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稳定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也是学生进一步凸显外显能力的奠基石。
(二) 教学活动要体现接受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的统一
知识的获得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从教师叙述中接受性地学习知识的获得过程;二是学生作为研究者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4\]。外界对大学本科教学的质疑,最多的也是集中在前一个方面,认为高校教育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内容均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高校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弱、与用人单位需求较远以及就业难等现实问题的重要原因。这种质疑声给高校教育管理者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尽管这种质疑不失偏激,但客观上也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
从原理上讲,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传授过程和获得过程的亲身体验,是学习者的接受性学习过程和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有机统一。从高等教育理念上讲,高校的教育理念其实非常重视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育活动开展进程中,由于接受性教学易于操作与控制,评价指标设置相对容易,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比较直接,所花费精力也相对较少,所以教学活动中往往偏重接受性教学。即使是许多已开设的课程实验教学,也多是接受性实验为主,而非研究性实验,高等院校的理论教学活动更非例外。
由于高校规模的扩大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多,校外实训的难度日渐加大,高校大学生应用性教学和创新性教学更加难以开展。源于实践的模拟教学是当前现实压力下承担研究性学习培养任务的最佳载体。模拟实践教学因其情境的典型性和抽象性,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实现由感性的抽象向理性的具体认识的飞跃。加之模拟实践教学的犯错成本相对较小及模拟实践开展的重复性,可极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的批判性学习特质和探索性,从而对来自于接受性学习过程的知识意义进行科学的建构,并不断升华为后续学习的规则。
“怎样使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怎样培养他们去自觉地选择职业和从事创造性劳动,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是怎样安排的, 学生在整个求学期间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性质是怎样的。”\[5\] 由此可见,高校教学进程安排或者说是教学环节安排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它的功能属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院校理论教学能否体现接受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统一的理念,对高等教育的完整性具有极大的影响,高等院校教学计划必须体现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统一。
(三) 沙盘模拟实验难以承担实践教学的全部职能
沙盘模拟对抗实验是一种风靡全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首先于20世纪50年代初被应用于IBM、Motorola等公司进行员工职业技能培训。80年代初期,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管理教学中得以运用,并迅速发展。广东商学院、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广东中山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在ERP沙盘实验教学方面起步较早。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ERP沙盘实验室硬件和软件购买上重点投入,以此作为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根本解决之道。
将沙盘教学引入高校实验教学课程,不仅是解决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难的一个很好途径, 也是高校教育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一个举措,是一种模拟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了实验课程中学生学习的批判性、参与性与创造性。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反映的确较好。但在沙盘建设一片喧闹景象之后,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承载高校学生实践能力提升重任的沙盘模拟实验不仅是简单地设立实验室,带领学生走走流程,而且需要在教学内容的深度设计、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组织的合理性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思考和科学的设计。
从各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可见,沙盘模拟实验一般开设的对象是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等他们感觉知识欠缺时,却迫于准备进入职场必需的各种证书或考研而望洋兴叹。另外,沙盘模拟教学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对于理论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尚存不足。由此,探讨更为全面、系统的模拟实验教学形式、教学体系架构、教学组织设计、模拟实践教学的扩展等问题也愈显迫切和重要。
二、 高等院校模拟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高校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践教学的关系整体表现十分复杂,有时需要跳出课程设置结构来加以考虑。这种复杂性的启示在于,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的安排不应只有一个模式,也不存在一个所谓最适合的或最佳的模式,而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教育思想的不同呈现多种形式或模式。一般而言,高校模拟实践教学形式有如下几种:
案例式教学形式: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理论课教学往往采取案例教学,期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应用能力,但总体来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案例的深入性、系统性有限,重点不突出;二是学生对企业不了解,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过于浅显。由此,在案例抽象的基础上,各类手工沙盘和模拟软件开始被应用于教学,期望改变传统静态案例教学的弊端。事实上,这种源自案例的动态模拟教学的确给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项目式教学形式:“基于项目的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强调以“项目”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团队学习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真实、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必要时,学生需要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运用各种工具验证假设,从而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方案通常以一定的形式,如创业设计报告、研究报告、实物模型、网页、表演等,将解决方案现实化。
见习式教学形式:见习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6\]。由于校外实训难度的日益加大,导致非常多的高校将见习环节流于形式,媒体上也常出现对这一现象的报道,社会对高校弱化见习式教学模式颇有微词。为了解决这一弊端,较好的解决方式是“见习―模拟”这一教学形式,即高校加大与企业的合作深度,通过软件模拟企业实际场景,在校内辅以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深入到企业运作的整个过程(包括企业核心过程),并聘请企业负责人或业务精英为评委,进行模拟见习点评,为学生今后进入企业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感性经验\[6\]。
科研式实验教学形式: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科研式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由于本科生很难进行深入的毕业实习,所以很难对企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也很难获得直接的数据和系统的感性认识,所以,依托模拟实验教学的数据和平台进行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实证研究是高校开展科研式实验教学的重要形式。除此之外,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也是科研式实验教学的高级表现形式。产学研结合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国际高等教育实践的一条成功经验。高校可通过与企业合作组建联合实验中心,将企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市场需求和行业经验引入到高校的实验教学中,将实验数据同步传递,为教师与学生开展科研提供仿真平台,同时与高校专业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和学生就业形成良性互动\[7\]。
三、 高校模拟教学的设计和组织
――以经管专业为例
(一) 模拟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教学进程或者说是教学环节以及它的功能属性对高等院校学生培养的完整性具有极大的影响。相应如此,高校模拟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在时间安排上要打破“先理论再实验(实践) ”的传统开课顺序,顺应大学生从感知到认知的认识规律,合理规划课程。基于这个目标,需设置如下的模拟实践课程体系(见图1)。
摘要: 模拟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厘清高等院校开展模拟实践教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及其辩证关系,剖析本科教学中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统一,指出沙盘模拟实验难以承担实践教学的全部职能,从而分析得出高等院校模拟实践教学要呈现多种形式和模式。着重对模拟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提出高校模拟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在时间安排上要打破“先理论再实验(实践) ”的传统开课顺序,顺应大学生从感知到认知的认识规律,合理规划课程。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前提下,高校教师也应由课堂的“主演”向“导演”角色转化,教师的作用向以教学设计和组织、指导、监控以及考核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转变。
关键词: 高等院校;模拟实践教学;模拟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3-0093-06一、 高等院校开展模拟实践教学的依据
模拟,通常是指一个实际的或抽象的系统行为特征用另一个系统的行为来表示,往往以生动的演示形式来表达复杂晦涩的事物。高校模拟实践教学,是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模式,由教师高度凝练教学内容的具体细节,在实验室内尽可能逼真地再现特定的实践场所,以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参加模拟环境下的专业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究其本质,高校模拟实践教学法是体验式教学方式的一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2\]。而在我国,只有部分高校的MBA教学定之为必修课,大部分高校在本科教学阶段只是将之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深入理解模拟教学的作用。高校模拟实践教学是一种以模拟高校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为依托,以教学改革为主导,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全新教学模式。
(一)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剖析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显示,高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割裂使得学生在应试教育中以知识及知识系统的记忆和训练为主,缺乏在实践中进行知识运用和创新的能力。相应如此,各高校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实践教学有了长足发展。但也应看到,有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并没有完全理顺,许多高校,无论是教学管理人员还是具体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在高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在关联性上仍存在分歧\[3\]:一是认为在高校课内教学设置中,尤其是理论性强的课程,不必包含实践教学环节,如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等,这些课程只需教师在课堂进行讲解,学生领会并能运用即可;二是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无需包含任何理论教学的成分;三是认为实践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所以实验教学无需进行师资投入,由理论课程教师担任即可。不难看出,上述观点的共性在于他们没有从源头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不可分的内在强关联性,仅简单地认为教学活动是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简单相加与机械拼凑。
在上述观念的作用下,高等院校专业实践教学往往存在如下问题:实验教学的定位不清晰,实验内容陈旧、方式单一,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选做的实验内容非常少;实验课师资不足,大部分理论课老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验课讲解时的综合归纳能力不够。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厘清高等院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同一教学活动的两个侧面,不可分割。他们不是一种简单的交集关系,而是一种齿轮状的耦合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3\]。高校教育管理者应从观念上厘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即便在进行纯理论性知识的课程教学中,譬如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等课程的传授,也只有穿插课堂提问、解题训练、情境思考、创新运用等实践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领悟与把握。而不再是被动地似是而非地接受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结合实际进一步升华所学知识点。模拟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统一,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稳定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也是学生进一步凸显外显能力的奠基石。
(二) 教学活动要体现接受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的统一
知识的获得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从教师叙述中接受性地学习知识的获得过程;二是学生作为研究者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4\]。外界对大学本科教学的质疑,最多的也是集中在前一个方面,认为高校教育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内容均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高校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弱、与用人单位需求较远以及就业难等现实问题的重要原因。这种质疑声给高校教育管理者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尽管这种质疑不失偏激,但客观上也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
从原理上讲,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传授过程和获得过程的亲身体验,是学习者的接受性学习过程和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有机统一。从高等教育理念上讲,高校的教育理念其实非常重视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育活动开展进程中,由于接受性教学易于操作与控制,评价指标设置相对容易,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比较直接,所花费精力也相对较少,所以教学活动中往往偏重接受性教学。即使是许多已开设的课程实验教学,也多是接受性实验为主,而非研究性实验,高等院校的理论教学活动更非例外。
由于高校规模的扩大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多,校外实训的难度日渐加大,高校大学生应用性教学和创新性教学更加难以开展。源于实践的模拟教学是当前现实压力下承担研究性学习培养任务的最佳载体。模拟实践教学因其情境的典型性和抽象性,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实现由感性的抽象向理性的具体认识的飞跃。加之模拟实践教学的犯错成本相对较小及模拟实践开展的重复性,可极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的批判性学习特质和探索性,从而对来自于接受性学习过程的知识意义进行科学的建构,并不断升华为后续学习的规则。
“怎样使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怎样培养他们去自觉地选择职业和从事创造性劳动,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是怎样安排的, 学生在整个求学期间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性质是怎样的。”\[5\] 由此可见,高校教学进程安排或者说是教学环节安排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它的功能属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院校理论教学能否体现接受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统一的理念,对高等教育的完整性具有极大的影响,高等院校教学计划必须体现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统一。
(三) 沙盘模拟实验难以承担实践教学的全部职能
沙盘模拟对抗实验是一种风靡全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首先于20世纪50年代初被应用于IBM、Motorola等公司进行员工职业技能培训。80年代初期,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管理教学中得以运用,并迅速发展。广东商学院、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广东中山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在ERP沙盘实验教学方面起步较早。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ERP沙盘实验室硬件和软件购买上重点投入,以此作为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根本解决之道。
将沙盘教学引入高校实验教学课程,不仅是解决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难的一个很好途径, 也是高校教育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一个举措,是一种模拟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了实验课程中学生学习的批判性、参与性与创造性。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反映的确较好。但在沙盘建设一片喧闹景象之后,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承载高校学生实践能力提升重任的沙盘模拟实验不仅是简单地设立实验室,带领学生走走流程,而且需要在教学内容的深度设计、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组织的合理性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思考和科学的设计。
从各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可见,沙盘模拟实验一般开设的对象是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等他们感觉知识欠缺时,却迫于准备进入职场必需的各种证书或考研而望洋兴叹。另外,沙盘模拟教学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对于理论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尚存不足。由此,探讨更为全面、系统的模拟实验教学形式、教学体系架构、教学组织设计、模拟实践教学的扩展等问题也愈显迫切和重要。
二、 高等院校模拟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高校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践教学的关系整体表现十分复杂,有时需要跳出课程设置结构来加以考虑。这种复杂性的启示在于,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的安排不应只有一个模式,也不存在一个所谓最适合的或最佳的模式,而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教育思想的不同呈现多种形式或模式。一般而言,高校模拟实践教学形式有如下几种:
案例式教学形式: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理论课教学往往采取案例教学,期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应用能力,但总体来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案例的深入性、系统性有限,重点不突出;二是学生对企业不了解,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过于浅显。由此,在案例抽象的基础上,各类手工沙盘和模拟软件开始被应用于教学,期望改变传统静态案例教学的弊端。事实上,这种源自案例的动态模拟教学的确给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项目式教学形式:“基于项目的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强调以“项目”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团队学习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真实、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必要时,学生需要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运用各种工具验证假设,从而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方案通常以一定的形式,如创业设计报告、研究报告、实物模型、网页、表演等,将解决方案现实化。
见习式教学形式:见习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6\]。由于校外实训难度的日益加大,导致非常多的高校将见习环节流于形式,媒体上也常出现对这一现象的报道,社会对高校弱化见习式教学模式颇有微词。为了解决这一弊端,较好的解决方式是“见习―模拟”这一教学形式,即高校加大与企业的合作深度,通过软件模拟企业实际场景,在校内辅以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深入到企业运作的整个过程(包括企业核心过程),并聘请企业负责人或业务精英为评委,进行模拟见习点评,为学生今后进入企业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感性经验\[6\]。
科研式实验教学形式: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科研式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由于本科生很难进行深入的毕业实习,所以很难对企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也很难获得直接的数据和系统的感性认识,所以,依托模拟实验教学的数据和平台进行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实证研究是高校开展科研式实验教学的重要形式。除此之外,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也是科研式实验教学的高级表现形式。产学研结合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国际高等教育实践的一条成功经验。高校可通过与企业合作组建联合实验中心,将企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市场需求和行业经验引入到高校的实验教学中,将实验数据同步传递,为教师与学生开展科研提供仿真平台,同时与高校专业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和学生就业形成良性互动\[7\]。
三、 高校模拟教学的设计和组织
――以经管专业为例
(一) 模拟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教学进程或者说是教学环节以及它的功能属性对高等院校学生培养的完整性具有极大的影响。相应如此,高校模拟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在时间安排上要打破“先理论再实验(实践) ”的传统开课顺序,顺应大学生从感知到认知的认识规律,合理规划课程。基于这个目标,需设置如下的模拟实践课程体系(见图1)。
图1经管类专业模拟实践课程设置体系
该课程设置体系以模拟实践沙盘教学为中心,首先在一年级对学生开设手工沙盘的基础必修课,尝试让一年级新生在系统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之前参与体验式仿真教学,使其亲身体验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从而有方向性地去学习相关专业理论课程,避免在高年级时发觉理论知识欠缺,却没有时间进行补充。同时,在课内教学时辅以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强化学生对接受性知识的掌握。
二年级期间的模拟实践教学属于设计类实验,可以让学生接触模拟软件的教学,同时辅以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项目式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参加各种模拟大赛选拔精英。这一阶段的教学,对老师的讲评要求较高。老师精彩的讲评及提问,可以把学生刚接触的专业知识系统化,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对理论知识的认知。
三年级阶段的模拟课程属于见习式实验,可以让学生自由分专业组团进行模拟对抗。模拟实践的课程形式与一年级、二年级相比明显的变化是愈发接近实战,教学形式同时辅以演讲和答辩,而且演讲和答辩的分值要占到最终成绩的50%。这一阶段的实验要求学生着装、展示都应制造情境,尽量接近实战。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职场应变能力。
四年级的时候,可以结合学院的实训平台开展研究性、创新性学习。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结合前期模拟教学的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据此进行未来的创业设计,更多的是利用毕业论文这个平台进行研究,如工商管理专业可以研究压力中的管理、危机中的管理等选题;经济学专业可以研究模拟的财务管理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以研究成功CEO的人格魅力等选题;信管、电商专业可以研究模拟软件的开发;市场营销专业可以做营销战略的制定、营销策略的分析等选题。
(二) 模拟实践教学组织设计
高校模拟实践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具有高度的参与性。同时,教师也由课堂的“主演”向“导演”角色转化,教师的作用向以教学设计和组织、指导、监控以及考核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转变。在模拟实践教学组织设计中,要同时关注学生的组织和教师的组织两个方面。
1. 学生的组织。(1) 课内同专业组织。这种形式主要用在一年级阶段的教学,理论课和手工沙盘多采用这种方式,一个模拟小组往往由同一个专业的同学组成进行验证性学习。由老师制定或组员之间自由推选进行不同的角色扮演,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企业管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这一次实验后,往往能感受到自己的特质和方向,为后续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除了手工沙盘外,这种形式多采用各专业单独购置的软件或电子沙盘的某些或部分模块,如专门的财务模块、人力资源模块、市场营销等模块。
(2) 系间跨专业组织。这种形式主要用在二年级阶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专业课,对专业有了朦胧的认识。此时,明确要求学生组队时要体现专业的互补性,不能以单一专业进行组队,强制要求混合组队,这样,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具有相对完整且知识结构互补的学习团队,小组成员间知识可以相互补充,提升各自的专业技能,了解专业特色,树立专业自信,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沟通等基本技能。
(3) 精英参赛型组织。这种形式主要用在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阶段,通过二年级跨专业模拟对抗的选拔,组成具有模拟所需各角色所需的各专业学生团队,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予以必要的指导,带领学生参加课外各种大赛,如GMC、GC等综合性大赛。一方面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给其他学生树立标杆,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和参赛兴趣。
(4) 科学研究型组织。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以团队形式跨专业组队对模拟实验进行研究,教师给予指导,期望能结合社会现状对理论问题、实际问题给出系统的、较具全局性的研究报告或创新、创业设计报告。
2. 教师的组织。与理论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相比,模拟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组织架构,尤其是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教师应具有综合性的学科知识背景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并具有对问题敏锐的判断力。一般而言,高校专业教师的构成较为多元,即使是同一院系的老师,其知识背景和学科知识也具有很大差别。科学有效地组织教师参与到模拟实践教学中来,是模拟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鼓励高校所有老师参与到模拟实践教学中,制度上要确定中青年教师必须承担低年级学生手工沙盘的指导工作。手工沙盘对场地和实践的要求比较集中,而且需要大量助教参与控制和监督,所以必须要求大部分教师承担手工沙盘的教学工作。由于手工沙盘的教学周期提前到大一,所以对老师点评的深度要求并不强烈。
(2) 成立模拟实践教学导师团队,担任模拟大赛指导教师,进行沙盘模拟教学研究。模拟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具有综合性的知识,所以有必要从相关专业抽调骨干教师,组成导师团队,共同备课,共同设计教学,担任沙盘模拟大赛和课外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并指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从而培养创新性人才。
(3) 尽量聘请企业评委担任沙盘指导教师。在模拟大赛中,尽量聘请3―4名高水平的企业评委组成咨询团队,从实战角度进行点评,以弥补学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由实践可知,企业评委的犀利提问和对学生表达的精确点评,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模拟的实战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无需赘言,模拟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是高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突破口。在充分肯定模拟教学特色的同时,我们更应理性地分析现状,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不断拓展模拟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广阔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黄卫东.经管专业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2):82-85.
[2]曾小彬.试论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1-4.
[3]张建林.大学本科教学过程完整性与研究性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5(2):73-77.
[4]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1):52-56.
[5]Morris. Ideas from Science: An Experiment in Adult Education \[J\].Physics Education,2003(1):35-38.
[6]洪小娟,杨小进,黄卫东.依托课程群构建信管专业模拟实验平台\[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130-133.
[7]张建林.论本科教学评估“特色项目”的两个判据\[J\] .江苏高教,2006(4):63-65.
On the Design of the Simul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ANG Weidong1, HONG Xiaojuan1, SUN Xiucheng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