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礼仪模板(10篇)

时间:2023-01-28 14:31: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会礼仪,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社会礼仪

篇1

不知怎么回事,司机猛一刹车,小明重心不稳,不小心踩到了旁边一位阿姨的脚。他不好意思地打招呼:“对不起,阿姨,把您踩疼了吧!”阿姨笑了:“没关系,小朋友,你也不是故意的。”

车终于到了站点,再走几分钟就到学校了,前面忽然传来一阵哄笑,小明一看,原来是几个小朋友围着一位盲人叔叔,有的给他乱指方向,有的还朝他扔东西,小明连忙上前制止了这些不懂事的小朋友的行为,他扶着盲人叔叔,热情地把他送过了马路。

中午放学,小明和同学兴致勃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迎面走来了几个外国友人,看样子是来旅游的。同学兴奋地抓着小明的肩说:“嗨,那儿有老外,我们上去打个招呼吧!”小明说:“好啊,见到外宾就应该主动问好。”他们用刚学会的英语热情地向这些外国友人问好,其中两名外宾向小明打听天目湖怎么走,小明仔细地指点他们乘车路线,还向他们介绍了天目湖的主要景点。几位外国友人不住地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小朋友,真棒!”说着,还赠送了他们一人一份精致的小礼物。小明微笑着双手接过,又向他们回赠一套明信片。

回到家后,妈妈责备小明:“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小明正想解释,忽然发觉妈妈今天好像很不高兴的样子,就问她怎么回事。原来早晨妈妈洗衣服后来不及脱水,直接把衣服晾在外面,把楼下阿姨家晒的被单淋湿了,她刚刚上门来和妈妈评理,难怪妈妈憋了一肚子气。小明想了一会儿,笑着对妈妈说:“好了,妈妈,犯不着为这点小事生气,待会儿我下楼给阿姨道个歉。”“什么?”妈妈睁大了眼睛,“为什么要给他们家道歉?早晨我晒衣服时,他们家又没晒被单。”小明耐心地对妈妈说:“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我们家住在楼上,要多为楼下邻居想想。您忘了,上次我们家衣服掉下去,还是那位阿姨送上来的!”爸爸在一旁笑着说:“还是我们家小明懂事!”

晚上放学回家,妈妈兴冲冲地说:“今天我们不用烧晚饭了,你爸爸的同学请咱们吃晚饭。”“是那个杨叔叔吗?”小明问。“对,是他。”妈妈提醒小明,“他们一家可都是回族人,去作客时可要注意啊!”小明说:“我知道了,在杨叔叔家我保证不谈与猪肉有关的内容。”妈妈笑了,叫小明赶紧去把作业完成。

到了5:30分,爸爸下班回家了,小明一家三口兴致勃勃地来到杨叔叔家。小明在门上轻轻地敲了三下,“谁呀?”屋里传出了杨叔叔的声音。“我是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的!”小明高声答到。门开了,杨叔叔微笑着站在门口,“欢迎你们来作客,快请进!”小明把妈妈准备好的礼物递给杨叔叔,和爸爸妈妈换好拖鞋,这才走进客厅。

篇2

(二)主人到车站、机场去迎接客人,应提前到达,恭候客人的到来,决不能迟到让客人久等。客人看到有人来迎接,内心必定感到非常高兴,若迎接来迟,必定会给客人心里留下阴影,事后无论怎样解释,都无法消除这种失职和不守信誉的印象。

(三)接到客人后,应首先问候“一路辛苦了”、“欢迎您来到我们这个美丽的城市”、“欢迎您来到我们公司”等等。然后向对方作自我介绍,如果有名片,可送予对方。注意送名片的礼仪:1、当你与长者、尊者交换名片时,双手递上,身体可微微前倾,说一句“请多关照”。你想得到对方名片时,可以用请求的口吻说:“如果您方便的话,能否留张名片给我?”2、作为接名片的人,双手接过名片后,应仔细地看一遍,千万不要看也不看就放入口袋,也不要顺手往桌上扔。

(四)迎接客人应提前为客人准备好交通工具,不要等到客人到了才匆匆忙忙准备交通工具,那样会因让客人久等而误事。

(五)主人应提前为客人准备好住宿,帮客人办理好一切手续并将客人领进房间,同时向客人介绍住处的服务、设施,将活动的计划、日程安排交给客人,并把准备好的地图或旅游图、名胜古迹等介绍材料送给客人。

(六)将客人送到住地后,主人不要立即离去,应陪客人稍作停留,热情交谈,谈话内容要让客人感到满意,比如客人参与活动的背景材料、当地风土人情、有特点的自然景观、特产、物价等。考虑到客人一路旅途劳累,主人不宜久留,让客人早些休息。分手时将下次联系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告诉客人。

二、接待礼仪接待客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客人要找的负责人不在时,要明确告诉对方负责人到何处去了,以及何时回本单位。请客人留下电话、地址,明确是由客人再次来单位,还是我方负责人到对方单位去。

(二)客人到来时,我方负责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马上接见,要向客人说明等待理由与等待时间,若客人愿意等待,应该向客人提供饮料、杂志,如果可能,应该时常为客人换饮料。

(三)接待人员带领客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有正确的引导方法和引导姿势。

1、在走廊的引导方法。接待人员在客人二三步之前,配合步调,让客人走在内侧。

2、在楼梯的引导方法。当引导客人上楼时,应该让客人走在前面,接待人员走在后面,若是下楼时,应该由接待人员走在前面,客人在后面,上下楼梯时,接待人员应该注意客人的安全。

3、在电梯的引导方法。引导客人乘坐电梯时,接待人员先进入电梯,等客人进入后关闭电梯门,到达时,接待人员按“开”的钮,让客人先走出电梯。

4、客厅里的引导方法。当客人走入客厅,接待人员用手指示,请客人坐下,看到客人坐下后,才能行点头礼后离开。如客人错坐下座,应请客人改坐上座(一般靠近门的一方为下座)。

(四)诚心诚意的奉茶。我国人民习惯以茶水招待客人,在招待尊贵客人时,茶具要特别讲究,倒茶有许多规矩,递茶也有许多讲究。

三、乘车礼仪

(一)小轿车。

1、小轿车的座位,如有司机驾驶时,以后排右侧为首位,左侧次之,中间座位再次之,前坐右侧殿后,前排中间为末席。

2、如果由主人亲自驾驶,以驾驶座右侧为首位,后排右侧次之,左侧再次之,而后排中间座为末席,前排中间座则不宜再安排客人。

3、主人夫妇驾车时,则主人夫妇坐前座,客人夫妇坐后座,男士要服务于自己的夫人,宜开车门让夫人先上车,然后自己再上车。

4、如果主人夫妇搭载友人夫妇的车,则应邀友人坐前座,友人之妇坐后座,或让友人夫妇都坐前座。

5、主人亲自驾车,坐客只有一人,应坐在主人旁边。若同坐多人,中途坐前座的客人下车后,在后面坐的客人应改坐前座,此项礼节最易疏忽。

6、女士登车不要一只先踏入车内,也不要爬进车里。需先站在座位边上,把身体降低,让臀部坐到位子上,再将双腿一起收进车里,双膝一定保持合并的姿势。

(二)吉普车吉普车无论是主人驾驶还是司机驾驶,都应以前排右坐为尊,后排右侧次之,后排左侧为末席。上车时,后排位低者先上车,前排尊者后上。下车时前排客人先下,后排客人再下车。

(二)旅行车

我们在接待团体客人时,多采用旅行车接送客人。旅行车以司机座后第一排即前排为尊,后排依次为小。其座位的尊卑,依每排右侧往左侧递减。

四、馈赠礼仪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接触面越来越广,一些迎来送往及喜庆宴贺的活动越来越多,彼此送礼的机会也随之增加。但如何挑选适宜的礼品,对每一个人都是费解的问题。懂得送礼技巧,不仅能达到大方得体的效果,还可增进彼此感情。

(一)送礼忌讳

1、选择的礼物,你自己要喜欢,你自己都不喜欢,别人怎么会喜欢呢?

2、为避免几年选同样的礼物给同一个人的尴尬情况发生,最好每年送礼时做一下记录为好。

3、千万不要把以前接收的礼物转送出去,或丢掉它,不要以为人家不知道,送礼物给你的人会留意你有没有用他所送的物品。

4、切勿直接去问对方喜欢什么礼物,一方面可能他要求的会导致你超出预算,另一方面你即使照着他的意思去买,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呀,我曾经见过更大一点的,大一点不是更好吗?”

5、切忌送一些将会刺激别人感受的东西。

6、不要打算以你的礼物来改变别人的品味和习惯。

7、必须考虑接受礼物人的职位、年龄、性别等。

篇3

幼儿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这一过程的完成是通过个体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与周围人的交往进行的,这一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幼儿园、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影响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礼仪教育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养成,幼儿礼仪教育是儿童的必修课。

当今,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少年儿童进行礼仪教育,幼儿园设有专门的礼仪教室和礼仪课,如韩国的幼儿园内设有专门的礼仪室,对幼儿进行行为规范培养;新加坡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在幼儿园开设好公民课程,等等。反观我国,在不断强调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特长培养的同时,却淡化了对幼儿的礼仪、规则教育与训练,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据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统计,2013年国庆,早晨升旗仪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垃圾最密集处甚至露不出地面,150名保洁员人手一把扫帚,2辆清扫车,2辆垃圾收集车,以“拉网式”的排兵布阵,用了30分钟才能全部清除,初步估计,清扫的垃圾多达5吨;一名中学生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刻上了“某某到此一游”;卢浮宫外有中文标志写着“禁止随地大小便”,荷兰的花展上也一直见到中国人“辣手摧花”……种种迹象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失,我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就是礼乐文化极为丰富。

中国古代是个极重礼仪的社会,礼仪被视为一种外在的仪式要求和“文明人”的表征,也是当时贵族阶级精神特权的表现,“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规定便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信守基本礼仪规范是身处道德和关系社会中的个体所必需的。因而,在先秦时期对幼儿进行基本礼仪训练便是实际帮助儿童“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阶层都十分重视礼仪活动,祭祀祖先、祝寿宴席、家族聚会等礼仪活动是每年不可缺少的活动,幼儿作为家庭成员之一,也必须参加这些礼仪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幼儿将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并完成其社会化。

篇4

礼仪规范人们的行为和道德,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中能够进行自我约束,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规范完整的社会体系。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1、角色的认知问题

当今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认清自己学生的角色,但是与其角色相匹配的礼仪常识并不是很清楚。当今大学生能够正视学生的礼仪重要性,接受大学开设相关礼仪方面的课程。第二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当前校园礼仪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第三,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礼仪对他们今后的就业有很大作用。尽管上述都说明学生对礼仪能够正视,但实际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与礼仪相悖,表现出的言谈举止出现礼仪的缺失,例如大学生存在上课迟到早退现象,违反课堂秩序,随便说话,玩手机甚至接打手机的现象,玩游戏,吃东西,无视老师的存在,或者在仪容仪表上打扮不符合大学生规范,衣着不合体,有的学生甚至违反学校的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并且不在意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强调被尊重,却不曾考虑尊重他人,在人际关系和交往中不能正确的处理和维护,这些都是表明当今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严重缺乏和社会公德的严重缺失。

2、角色的地位受限

在高校,教师一般完成授课任务的其他事项主要精力都放在教科研,而不是非常重视学生在礼仪上面的熏陶和发展,并且有的教师本身对待礼仪也不是非常重视,自身也常常不修边幅,没有起到示范作用,有的教师当着学生的面还大吵大叫,不遵守学校对教师的规章要求,所以在高校内没有良好的礼仪教育的环境,有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相处并不是非常融洽,通过教师来感染学生的作用不强。

3、礼仪互动场域缺失

从现在高校环境来看,礼仪的场域建设并不完善,对教师的礼仪培训和修养提升缺乏教育,很多老师出身并不是在师范类院校毕业,而是通过简单培训就上岗,教师没有涉及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礼仪等常识,这样的教师在礼仪方面有所缺失。第二是开展的礼仪相关的活动不多,在很多高校中开展礼仪活动仅是流于形式而且频率相对少,不能对当代大学生在礼仪教育中受到影响。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探究

1、在新时代中礼仪与时俱进,避免功利性

礼仪的教育应该具备时代性特征,与现实环境相结合。首先,礼仪教育要结合时代的内涵,立足于传统礼仪并且要进行与时代相符的礼仪更新,与社会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继承并且发展,在人们交往中从理解和尊重出发,加强人们之间精神和心里的交往,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保证相处的人们身心愉悦,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再者,礼仪教会人们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对社会中相关道德和功利性的诱惑等能够明辨,在高校中学生学习礼仪更要提相处人的本性善良,营造和谐氛围。

2、构建合理的礼仪层次并普及知识

对礼仪的共性知识要让大学生知道礼仪常识,作为必修课给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的熏陶,学习中外礼仪文化,做到知书达理,知行合一,德才兼备。另外,礼仪要根据学生在今后社会生活中的需要来进行针对性的职场礼仪的学习,包括日常礼仪,就业礼仪以及商务礼仪等方面,让学生学以致用。礼仪的培养需要结合日常的养成教育,礼仪素养的提升要结合日常的大学生行为规范紧密结合,通过身边的小事做起,将礼仪融入于日常的生活当中,根据礼仪的原则让学生认真的把握,体会尊重他人,人人平等的交往原则,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真诚的相待,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强化自身礼仪修养,注重自身德行操守,让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更加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

3、创建礼仪教育的环境,提升育人空间

要想创设良好的礼仪育人环境,提高礼仪教育水平,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礼仪素养,以便提升教学的优化育人。学校应当对教师进行礼仪方面的培训,强调教师的师德,规范教师在校园的言谈举止和行为素养,让教师知行合一,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该感染学生的礼仪,通过构建礼仪环境来让学生受到熏陶。第二,校园内的文明建设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环境,礼仪的精神文明是指在精神和教学活动的背景或者叫做精神环境的条件,校园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对礼仪在社会中的善良和和谐等因素进行提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设新社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让现代礼仪深入到师生的生活中和学习中。第三,将礼仪教育纳入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课程中也应该添加丰富的礼仪教育内容,遗憾的是,目前的教材中这一内容却被忽视,无疑造成了大学礼仪教育的断层。通过将礼仪与道德教育密切联系,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刻领悟礼仪的现代价值,进一步解除他们对礼仪的“惑”,将礼仪的伦理学价值与其他专业的礼仪课程相融合,摆脱简单的说教,让大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礼仪知识,模仿礼仪行为,养成良好礼仪素质。

三、结语

总之,结合上述提出的相关观点和建议,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和日常行为规范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学校要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对大学生进行素质锻炼和礼仪指导,引导和指正大学生践行社会的礼仪,传递礼仪知识,形成为个人所用的规范和行为,开发学生的善良与善性,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白宏亮.韩国的礼仪教育对我国大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的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6).

篇5

尽管人们都相信人是大写的,具有无限开拓性和创造力的,但同时人又是渺小和无力的,离开了群体,人将一无是处。确实,人天然就必须是社会人,他害怕孤独,需要朋友,对自己隶属于其中的社会组织具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视其为自己安全与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建设一个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状态协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稳定的社会。然而,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流变特性,“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成为过去时,人与乡土之间的纽带逐渐削弱,人们的家庭血缘因社会的流动性日益稀释;规则和习俗的继承性随之减弱,原来那种以血缘和乡土为依凭的礼仪文化和认同模式发生蜕变,迫使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归宿和价值观选择。然而面对现代化的发展所产生的文化多样性、流变性和断裂性,人们不自觉地表现为文化上的焦虑和困惑:我们应该选择和创造什么样的文化,方能使之与我们自身的生活需求相得益彰?这是个深刻影响人们价值追求的问题。基于惯性,人们往往根据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来选择自己所认同的文化和礼仪。尽管我们提倡和鼓励文化的多样性,但如果不能确定一种文化为主流文化的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将受到很大影响。同时,那些自主选择文化和礼仪的人中,将有不少人因为选择与他人选择的不同甚至是相矛盾而仍处于困惑中。可见,无论是从国家的层面还是从个人的层面上说,梳理出真正代表民族心理的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就显得极为迫切。也就是说,理清文化多元化的主次,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形成和谐社会认同,就成为迫切的取向。解决这一困境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强礼仪文化教育。礼仪文化教育不仅通过弘扬具有我国文化传统的礼仪文化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及明确界定人们之间的关系,而且促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身份认同感。

正因为如此,礼仪文化教育早在我国古代社会就被视作典章制度和文化认同手段来使用了。以“礼”治国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最大特质。由于持续地教化与推行,“礼”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成为潜伏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以后,中国的革命先驱者们接受了西方社会的民族国家概念,提出重振礼仪文化与社会认同问题,在当时这意示着中华民族的自我觉醒。当前,在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和选择的无约束性使得人们对民族身份的需要异常迫切,民族身份认同问题再一次突现出来。强化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维护本民族在身份上或精神上的认同。通过参与其中,在讨论与有意识的努力中,不仅可以维护,而且可以进一步建构本民族的礼仪文化。所以,采取参与式的建构性认同方式,大力加强礼仪文化教育,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兼容一些外来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消除因为流变性造成的恐惧感、不安定感和无归属感,消除因为文化矛盾与冲突造成的人际矛盾与冲突,培养国人自觉地维护民族身份,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创造和谐社会认同的主要路径。

2.礼仪文化教育能够促使人们正确看待文化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在开放中实现和谐社会认同

文化认同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养料的过程。一个民族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传播,不与其他民族分享各自的礼仪文化成果,可能很快就会陷入亡种的境地。在当今这样全球化的时代,孤芳自赏将误国误民。应该看到,社会认同是以异质社会为自身的镜子的,礼仪文化首先要有民族特质,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染上普世化的些许特征。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无一不是在与异质文化和民族的交往中感悟出来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一种社会和文化接触到异质社会时,它才开始意识到社会认同问题,才开始关注社会认同,并以社会认同为基础来实现民族精神或国家凝聚力的目标。也就是说,只有当接触到异质社会及其文化时,民众的文化感情———指人们对自身文化的感情取向才会迸发。其实,这种对自身文化的感情取向和对自身社会的认同,不可能突然长成,它是长期礼仪文化教育的结果,是长期受自身文化的熏陶,对于自己所处的文化逐步而深刻的认同。人们的文化氛围与人们的感情是相协调的,人们的感情、激情亦是其文化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反映。在开放的世界里,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人的认同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人们的文化感情同样也在起着变化,而且具有了新的意义与价值。人们的感情取向是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的,但是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能发生冲突,孕育着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必然要反映在人们的感情上,引起感情上的波动。如果两种相交融的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没有较大的对立,那么这种交融过程中人们的文化感情波动不大,反之则波动大。这是文化对于人们的感情而言。另一方面,人们的文化感情也会影响到文化交融的进程,人们在感情上基于各种因素对异文化的好恶,往往左右人的行为,对文化交融起着阻碍或推动的作用,影响人们对异文化的认同。

在当前,礼仪文化教育可以使人们明了礼仪文化的普世性意义必须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把西方礼仪视作一种具有普世性意义的礼仪,中华礼仪文化的发展意味着尽可能多地吸取这种普世性的西方礼仪,使自己更具普世性意义。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中华礼仪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礼仪来看待,越是独特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它必将在全球化的大浪中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来,显出其普世性的意义来。所以,礼仪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民族礼仪的文化认同要固守传统,或一味西化,而是意味着要在礼仪的民族性与普世性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张力,使和谐社会的发展既承继礼仪文化的传统,又带有世界的宽广眼光。因此,通过礼仪文化教育,可以引导人们以我国传统文化为主旋律,吸纳一些国外的优秀文化因素作为补充,以作为和谐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人们的渴求。

二、礼仪文化教育推进和谐社会认同的主要路径

1.从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上看,礼仪文化教育要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礼仪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包罗万象。从类型上看,有言谈礼仪、举止礼仪、信函礼仪、公务礼仪、涉外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从对象上看,有形象塑造礼仪、待客礼仪、馈赠礼仪、交谈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从表现形式上看,有礼节、礼貌、仪表、仪式、服饰等方面的教育。从范围上看,有中国礼仪和外国礼仪的教育。从时间跨度上看,有传统礼仪、现代礼仪的教育。在礼仪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所有这些内容都必须纳入教育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对礼仪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社会产生真正的认同。可是,面对如此之巨内容,如果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围绕礼仪教育的深层内核———文化展开,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经济、政治的发展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包含着科学的、合理的思维方式及有效价值原则的文化,才能吸引人,才能获得人们的高度认同。文化体系内部的有序性、一致性才能保证文化的权威,给人们提供凝聚、依附的中心,满足人们精神安全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并最终获得高度的认同。总之,在礼仪文化教育中要牢牢把握一点,即文化认同是人们的主观行为,礼仪文化教育要契合人们的价值标准、适应人的思维模式、反映人们的利益、迎合人们的情感喜好,并促使人们自觉奉行文化的价值原则、遵守其道德规范。只有这样,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才能提高和谐社会认同度,增强文化的权威性,并使这种权威性通过社会舆论等形式表现为一种强制力,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地服从文化体系的规范。

2.从礼仪文化教育的渠道上看,礼仪文化教育要坚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多管齐下

礼仪文化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然而,目前我国的礼仪文化教育存在明显不足:各级院校苦口婆心,尝试利用各种途径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然而社会礼仪文化教育却相对滞后,社会中泛起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物质至上主义尘渣,慢慢便将学校的各种努力化为灰烬。因而,要真正实现和谐社会认同,创造出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就必须做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因为家庭教育是个体掌握礼仪文化的起点,它好比在一张白纸上描绘美丽的图画,只要家庭礼仪文化教育坚持不懈地进行,便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认同先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各级院校教育是个体各种礼仪知识的主要养成所,是礼仪文化教育的中坚场所。当然,学校毕竟只是一个实验场所或中转站,最终,所有个体都要进入社会这个大熔炉,各种礼仪文化教育最终都得接受社会大熔炉的熏陶。可见,社会实质上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最核心、最有实效的基地。所以,我们必须以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为基点,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全民性的礼仪文化教育。以和谐社会认同为目标,动员全体公民积极参与礼仪文化建设,及时概括和提升群众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各新礼仪、新文化,树立适于当前形势下的优秀典型和真实榜样。同时,在加强礼仪文化教育之时,尤其要分析礼仪背后的深刻文化根源,使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缝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裂痕,使之协调一致、多管齐下,才能在长期的努力中净化社会风气,养成自觉的“八荣八耻”意识,实现和谐社会认同。

3.从礼仪文化教育的进程上看,礼仪文化教育要因时而异、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这是中国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方面,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犹如一个活的有机体,从古代历经近代而进入当代,其礼仪文化也在历史流变中革故鼎新,既不失其固有的民族性,又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烙上时代性。在古代,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诚实守信等传统。在近代,随着儒家传统的衰微和西方科学文化的侵入,进步、爱国、科学、民主等价值观念构成了宝贵的近代文化传统。在当代,改革开放的实践孕育出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等新的文化脉络。另一方面,每个个体都有一个成长的历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他所掌握的礼仪文化知识应是不同的。在儿童时代,礼仪主要模仿他人行为规范或遵守制度规定;在少年时代,主要是了解修身养性和人际交往的礼仪文化;在成年时期,要运用乃至创造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礼仪文化。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不同阶段对礼仪文化会有不同要求,因而,礼仪文化教育的内涵应该是动态的,与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大体协同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礼仪文化教育这三个部分是相互依存、有机组合的。内容是通过渠道实现的,内容是逐步教授的;渠道是内容的渠道,进程也是内容与渠道的进程。

篇6

【关键词】

幼儿;礼仪教育;礼仪宣传员;活动方案;课程研究

雨露下我们播撒文明的种子,阳光里我们要扮靓一个春天。就在这样一个柳浪闻莺的五月我们的小小礼仪宣传员——礼仪进社区活动因为一次社会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乘公交车》拉开了帷幕,就像平静湖面的一丝波纹,虽不起眼却引起不断的涟漪。

一、看似平常的一节集体活动,却触发无限的思考

在教学活动《乘公交车》时,有这样一幕情境:孩子们站在“站台上”准备有序的上车了,依依突然从后面插到了队伍的最前面,“依依,你为什么插队?”“恩。我想先上车。”“你这样做对吗?”依依低低的咕哝着:“我看到人家也这样的。”“那你告诉老师,你看到什么了?”“老师,有一次我和妈妈在站台乘公交的时候,人特别多,我就和妈妈排队等车,当车来了我们准备上车的时候一位阿姨突然冲到了我们的前面就一个人先上了车。”孩子的回答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孩子们在幼儿园习得了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但是社会大环境给孩子们带来的困惑是我们所不能够很好的解决的。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的不懈努力,我们的孩子才能够将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坚持到底。为了让文明礼仪之花在孩子心中绽放得更绚烂,也为了带动更多的人树文明讲礼仪,我们围绕“让我们这些从小学习礼仪的孩子用自身的礼仪规范触动成年人的内心,让文明礼仪成为做人的根本,成为社会的奠基石”的课程宗旨,通过让我们的孩子在社会实践中担当礼仪宣传员,体会文明礼仪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成人感受到来自于孩子们的真诚。

二、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幼儿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快乐成长

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文明行为做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在孩子们感受到的社区环境、氛围中我们的文明行为是什么样的?在孩子们的心里我们应该有着什么样的文明行为?从这些角度去发现、去认识、去改变。

1.感受礼仪——亲子探寻总动员。通过发放邀请函,真诚的邀请家长参与我们的“小小宣传,礼仪进社区”活动。通过亲子聚焦“礼仪进社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亲子调查“礼仪知识知多少”等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学一学,找一找,填一填完成礼仪知识调查表,看,详细的礼仪知识让孩子和家长都沉浸在文明礼仪知识的长河里。

2.走进礼仪——文明礼仪靠大家。我们精彩的礼仪知识竞赛在经过海选题征集,班级初赛,班级复赛等层层选拨,我们选拨出最终进入决赛的家庭。他们充满自信的走上了我们的舞台,听他们斗志满满的参赛宣言,看他们认真专注的答题,看各班为礼仪知识竞赛准备的各种班级特色礼仪表演,看台下小观众的精彩互动以及台上选手对一个答案热烈争论,我们知道礼仪已经在我们小朋友的心中扎根成长,正在开出最美丽的文明之花。

3.宣传礼仪——我是小小礼仪宣传员。让孩子在宣传礼仪中成长,让文明前进一小步,让社会前进一大步。家长在活动中感动,孩子在宣传中收获,人们在礼仪中成长。*礼仪宣传员街头宣传。瞧,阳光明媚的早晨积极参与的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服饰,带上了“小小礼仪宣传员的”绶带,扛上幼儿园的园旗排着整齐的队伍乘坐公交车来到了商圈的购物广场前向路过的行人们真诚的宣传礼仪知识。*礼仪宣传员街头采访。“阿姨,打扰您一下,您在结账的时候会和顾客说哪些文明礼貌用语呢?”“叔叔,您现在有时间吗?请问您知道哪些文明礼仪行为吗?”“叔叔你好,请问你在生活中会用到哪些文明礼仪呢?”小朋友采访时的一句句提问简洁明确,文明礼貌用语恰到好处。*家长寄语。“礼仪要一直做下去,这些学过礼仪孩子真好,我们的国家也曾是礼仪之邦,可是几千年的变化与动荡,让我们的名族不小心弄丢了礼仪,现在我们正要从新捡回礼仪这张重要的名片,让我们在世界的舞台上抬头挺胸,让中华名族这个名字变得更加响亮。”这是一位家长在我们的课程活动结束之后我们的一位家长真诚的感慨。

三、水面趋于平静,涟漪不断散开,只因礼仪是做人的根本要素

1.全员参与,佳作评出。优秀的作品难分伯仲,我们大班幼儿相互评选出了许多优秀的礼仪手抄报。礼仪知识人人熟知,在我们的礼仪知识竞赛中涌现了许多礼仪知识达人。

2.换年级研究,资源共享。在课程实施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实践经验,好的课程年级之间可以根据年龄稍作调整并互换交流,资源共享,更能拓展孩子的视野,让更多的孩子感受礼仪的力量,也让课程的魅力发挥得淋漓精致。

四、结语

艺术的天赋、超群的思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但是好的文明道德品质却是可以从小培养,并可以一生拥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从一点一滴、一招一式做起。

参考文献:

篇7

0~3岁宝宝礼仪培养

小宝贝

礼仪培养越早开始越好。18个月大的小婴儿,就已经能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尽管他并不完全明白这些的意义。你不妨从这些做起:

培养同理心

和你的小宝贝一起来想想别人的感受。耐心地告诉你的宝贝,当他友好地帮助小伙伴寻找丢失的玩具时,当他慷慨地将自己的美味食物与小伙伴一同分享时,大家都会非常快乐。先让他对礼仪产生一个积极的态度,渐渐地,你会获得意外的收获。

因材施教

每个宝宝天生的性格与气质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些宝宝非常外向,出门见到人就会挥手问好或者再见。而有些宝宝则属于“慢热型”。作为家长,要从自己宝宝本身的性格特征出发,因材施教,而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伤害了宝宝的自尊心。

镜头:

2岁的佳佳内敛害羞,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受到大家的关注,小家伙感到非常不自在。大家齐声为佳佳唱《生日快乐歌》以后,佳佳并没有大方地对大家表示感谢,而是在妈妈耳边像小蚊子一样轻声地说“谢谢”。妈妈代他向大家转达了谢意,大家说,佳佳是个懂礼貌的好宝宝。

化繁为简

年幼的宝宝无法在同一时间表现出诸多的礼节。就拿餐桌礼仪来说,要让宝宝一下子在餐桌上表现得彬彬有礼、举止得体显然有些困难。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心急,要知道欲速则不达。应当每次只强调一个行为,例如“吃饭的时候要使用餐具,而不能直接用手抓。”或者“吃饭的时候不能东张西望”等。要化繁为简,多加重复。

入园宝宝

在这个年龄段,宝宝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的控制力都已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增强与提高。这时的他们更容易习得一些常规礼仪。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必要时,要“插手”

如果你的宝宝强行霸占别人的玩具,怎么也不肯还给人家,你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了。但不能直接从宝宝手里一把将玩具夺过来还给别人,这个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强行掠夺,是在暗示“成人可以强行但宝宝不可以”,宝宝会愈发迷惑。而要冷静地告诉宝宝,他不能为所欲为,不能随意地霸占别人的玩具,否则他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后果他必须自己来承担。用坚定的语气对他说:“我希望你好好考虑一下。”在这个原则问题上,他不应有选择的余地。

榜样角色

如果你的宝宝拒绝向他人道歉,不肯说“对不起”。那么告诉他,他现在就像是灰姑娘里的坏姐姐。童话故事里的许多善与恶的角色,都可以用来作为教育宝宝的素材,因为这些角色的作用与力量在宝宝的心目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印象。

赞扬无敌

篇8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83-01

一、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影响不断扩大,中国的文化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注意,很多人对中国文化及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得中国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汉语热”的浪潮,世界各国学习汉语及汉文化的人逐渐增多,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高速发展的学科迅速的崛起、走向成熟。但是当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越来越多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走向世界,各国间的文化冲突变得日益明显。

为了避免这种文化上的冲突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人们在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接触时,首先应对其文化背景进行简单、基本的了解与掌握,尤其是交际过程中,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十分重视交际礼仪,因此对交往对象的礼仪文化背景的学习与掌握,能够尽可能的避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障碍。

中日两国同属亚洲国家,同属黄皮肤、黑头发的黄色人种,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很容易不知不觉得将对方视为与自己大致相同的人,但这种认识却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弊端。人们在跨文化交际,尤其是同肤色人种间的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必须在交际中注意观察异国的文化,并且善于将其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这样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得到显著的提高。由此可见,深入研究中日礼仪文化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二、促进民族文化交往、融合

当两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相互学习时,必然产生文化的交叉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有的民族文化差异是可以很容易被认同、接受的,而有的则可能由于宗教、民族优越感等原因而不被接受或是很难被接受。那么,那些可以被认同、接受的文化,就会被吸收、接纳,进而融入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中去,那些不被接受的文化则会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阻碍。

中日礼仪文化的对比研究只是一个使人认识中国与日本礼仪文化异同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中国与日本两种礼仪文化的细节差异,从日常社交定场合与非特定场合涉及到的礼仪出发,以餐桌礼仪、婚礼礼仪、葬礼礼仪、仪容仪态礼仪、服饰礼仪、谈吐礼貌、见面礼仪、访送礼仪及民族禁忌等社会交往中最常接触又无处不在的方面为主要探讨方向,使中日两国人民在交往中能够认识到社交礼仪的差异,从而从中吸取对方身上的优点,与自己民族的特色相融合,使本民族的文化更加完善,更加优秀。

民族间文化的交往、融合,是通过长期的跨文化交际过程来实现的,文化外交的最基本途径是人际交往,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有利于推动国家、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有利于异文化的接纳与吸收。

三、加强国际间友好往来,推广汉语国际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提高,世界各国将加强与中国的交往作为政治经济发展的大事,正因中国的经济、政治地位在国际上有如此巨大的变化,也激发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汉语的交际价值也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突显,成为一种非常具有上升空间的国际性语言。这也使得汉语热急剧升温。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热门话题,也是中国对外推广汉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化外交为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载体。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人更直接地接触中华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华文化。

自从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到2011年,全球“孔子学院”数量已达300家之多,日本共有“孔子学院”14所,多所大学、研究生院设有汉语学科、中国文学和中国史课程,到2003年,开设汉语专业的大学有42所,15所初中设有汉语班,大约有600所高中将汉语作为必修课或是选修课。

篇9

礼仪文化使人类的社会交往在一定规范内进行,使社会关系更趋和谐。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方面来看,礼仪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无论是从礼仪文化的本质还是从其发挥的功能来看,以“和”为中心的礼仪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并构成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的形势与社会背景下,礼仪文化建设既要汲取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也要寻求创新性的发展。

一、 礼仪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和谐文化

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中相互交流情感信息时所借助的某种原则和方法的综合,它与一定的社会风俗、习惯相联系,反映着社会文明风尚的程度,既具有一种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又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惯用形式。它源承于中国几千年的“和”文化思想。“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形成了繁多的仪式和在日常生活中区别尊卑等级、协调人际关系的礼节规则,有了内容比较完备的礼仪体系。透视这浩翰的礼仪体系,无论是做人之道、从业之道、治国之道,还是日常行为的规范、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秩序的稳定,都包含着最为关键的要素,即“和谐”。

二、建设礼仪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礼仪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国家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礼仪文化标志着社会的文明进程。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礼仪文化的内涵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这一方面取决于物质文明的进步程度,同时礼仪文化又不断地被总结、提升、传承和发展,反过来成为经济社会前进的动力,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科技、文化、教育都日益趋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礼仪文化作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也需要作出相应的变革。古代传统礼仪以“致中和”为主体,推崇仁敬、正义、诚信、辞让、慈孝,在此基础上,新型的礼仪文化更为注重民主与文明。一般而言,礼仪文化的内容有三个来源:一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所包含的传统礼仪文化资源;二是当代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三是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现代礼仪文化既要继承中华礼仪传统,同时也要在与其他文明的学习交融中不断推进。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利益矛盾、价值观冲突、道德失范等问题,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现代礼仪文化及观念的树立,将有助于提高公民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多渠道推进礼仪文化建设

中国是“礼仪之邦”,重视礼仪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礼仪是有关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礼仪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当代道德规范和礼仪形式,不断提升公民素质,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总体而言,公民礼仪素质教育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来进行,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推进。

1.家庭教育是礼仪文化的启蒙阶段

我国历代思想家、教育家都极为重视,将礼仪教育视为少年儿童的必修功课。孔子就曾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不学礼,无以立”。朱熹曾在《童蒙须知》中从礼服冠履、言行步趋、洒扫涓洁、写字读书等方面对儿童礼仪作出过严格规定,明代王阳明也将学习礼仪列为儿童每日的必修课程。虽然当代对于青少年儿童的礼仪教化已不及古代社会繁琐和严格,但礼仪教育仍然是家庭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渗透入生活能力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之中。家庭教育是人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推进公民道德教育,要求从儿童启蒙阶段抓起,将礼仪内化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

2.学校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规范化阶段

学校教育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仅要在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注重礼仪教育,同时也应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文化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从其适用性来看,各种各样专业化的礼仪文化,如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修养和素质。

3.社会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深化与践行阶段

可以通过政府、大众传媒、单位以及社区予以引导推进。政府在礼仪文化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文化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此外,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会化单位,在宣传礼仪文明、建立良好风气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单位和社区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单位,可以组织职工或居民进行礼仪文化的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和评比活动,将礼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10

2、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不要花太多精力在杂事上,要维护好同事间的关系。不要每天炫耀自己,否则别人将会对你感到乏味。必须使人们总是感到某些新奇。每天展示一点的人会使人保持期望,不会埋没你的天资。

3、决不自高自大:把自己的长外常挂在嘴边,常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优点。这无形贬低了别人而抬高了自己,其结果则是使别人更看轻你。

4、不要说谎、失信:对朋友同事说谎会失去朋友同事的信任,使朋友、同事从再相信你,这是你最大的损失。要避免说大话,要说到做到,做不到的宁可不说。

5、取长补短: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同朋友的交流中,要用谦虚.、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把朋友当作教师,将有用的学识和幽默的言语融合在一起,你所说的话定会受到赞扬,你听到的定是学问。

6、目光远大:当财运亨通时要想到贫穷,这很容易做到。聪明人为冬天准备。一定要多交朋友。维护好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总有一天你会看重现在看来似乎并不重要的人或事。

7、言简意赅:简洁能使人愉快,使人喜欢,使人易于接受。说话冗长累赘,会使人茫然,使人厌烦,而你则会达不到目的。简洁明了的清晰的声调,一定会使你半事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