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19:22: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法制知识学习材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是组工干部要带头学习科学发展观。此次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主体是广大党员干部,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组工干部身为“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理应率先学习,自觉学习、深入学习,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争做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模范。广大组工干部只有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才能以自身的学习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才能有效组织和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组工干部要真学、深学、精学,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透彻领悟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根本要求,强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仰。要真学真信,入脑入心,真正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变为一种理论信仰、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的思想方法,切忌仅仅挂在口上、学在纸上、记在本上。
二是组织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组织工作是一项务虚的工作,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是政治建设的一部分,也是全面发展的一部分,因此组织工作同样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各级组织部门要坚持用科学的眼光审视组织工作,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组织工作,用科学的思路谋划组织工作,用科学的举措落实组织工作。组织工作要把围绕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作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全面发展中找准自身定位。组织工作的主体是“人”,组织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在组织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着眼当前,立足长远,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做到干部、组织和人才“三个轮子”一起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四大建设”一起抓,实现组织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在组织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依照“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论,坚持“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努力将科学发展观这一伟大理论成果有效应用于组织工作,落实于组织工作,实践于组织工作,务必做到真学真用、活学活用。要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组织工作全过程,落实到组织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组织工作创新,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组织工作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因此组织部门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定位组织工作,要以发展为中心来把握组织工作方向,以发展为主题来统一党员干部思想。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着力抓好以“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工作“五个基本”建设,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为社会进步增力助航。
1、在对照合格党员标准上,在业务学习方面,有时靠吃老本,缺少钻研的精神,很多都是来自平时的工作经验,管理上缺乏激情和拼搏精神,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政治责任,切实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上存在畏难情绪,有时比较懒惰,即便学了些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但停留在表面的多,深入不够。
2、在对照入党誓词上,作为一名向党靠拢的预备党员应该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成长成熟。首先要认真学习哲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在对照身边先进典型上,联系服务员群众不够密切。与职工面对面交流较少,不能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切实深入到职工当中,无法及时了解职工反应的相关问题和一些困难,缺乏和那个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不接地气。
二、原因分析
1、学习自觉性不强。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比较多,学习相关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的时候较少,及时进行政治理论方面的学习,也只是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照猫画虎,缺乏深入系统的仔细学习,从而就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最佳效果。
2、服务群众意识不强。与职工面对面的时间少之又少,艰苦朴素作风不够,学习的自觉性不高,不能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听取干部意见多,听取群众意见少,不能真正深入群众中去了解实际情况。
3、工作创新性不强。工作当中存在墨守成规的想法。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效的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缺乏深入研究的精神,已经习惯用老方法、老办法、老观念,创新意识还需要全面提升。
三、整改措施
1、要加强学习,在提升个人业务素质水平上多下功夫。这是作为一名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只有多学习,加强学识方面的修养,才能博采众长,提高自己;只有善于学习,加强政治方面的修养,才能集思广益,提高个人素质,不断提高解决问题、服务全局的能力和本事,成为一名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跟发展的合格党员。
2、要从严从实,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这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必要要求。要敬业爱岗、勤奋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和党的形象及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在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
通过近段时间的党史系统学习,我深深感悟到,我们党发展壮大,带领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和为之前赴后继的努力。我们要从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中汲取“信”的力量;从党应对危局困境、不断攻坚克难的历程中夯实“信”的根基;从我们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的立场中增强“信”的底气。
我们要做“铁心人”,时刻保持坚如磐石的政治信心,凡事要服从安排,要有政治觉悟,政治敏感性;要做“贴心人”,时刻保持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初心,要保持耐心,不计较个人得失,尽可能的在解决职工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要做“有心人”,时刻保持不断学习的恒心,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不仅是业务方面,还有政治理论方面,学习不是一个阶段,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要学会思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二、持之以恒解决排查的各类问题
1.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对学习类型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因此,客观上学习的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即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主观上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这种知识进行联系,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相反,如果学习材料本身缺乏逻辑意义或虽然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但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缺乏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沟通的原有经验,或者学生缺乏主动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即使学习材料对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性,也无法使它变为心理意义,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奥苏伯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这也是概念同化过程和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学习者接受新知识的心理过程表现为: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使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有清晰区别,并在积极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其中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因此,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即: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大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的阶段,他们渴望通过课堂学习加深对自己所处社会和环境的认识,更深入透彻地解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这也是促使他们学习的动力之一。由于大学生学习方法具有自学方式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等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的学习只能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由于大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转化需要主体自身的思考。对资料性较强而与现实联系又不密切的学科,由于缺乏联想和受体,学生会对这种知识难以产生认同,感觉枯燥。加之联系较强的学科能够立即学以致用,而此类学科与现实缺乏直接的密切联系,会导致学习动力的缺乏。因此,大学生对待与自身身边的社会实际联系较强的学科和与自身环境联系较弱甚至无表面直接联系的学科,以及对待同一学科内与实践联系较多的部分和联系较弱的部分,他们表现出的热情可能会存在很大差距。这是正常且合乎逻辑的现象。
3.结合“有意义结受学习论”来看《外国法制史》的教学技巧
史学的教学,由于其与现实没有直接的联系,很容易使大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来看,由于史学本身表现为大量资料的堆积,没有明显的逻辑性,且与现实联系不很密切,使大学生很难自觉将其与本人已有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相联系,找着新知识与已有知识间的固着点,导致学习的迁移发生困难。明确原因之后,对《外国法制史》的教学,授课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授课技巧的关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积极推动依法执教和依法治校工作。
1、加强法制知识学习。组织教师学习了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的相关知识,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在每周的教师例会上,及时的学习了关于依法治校的知识。如关于如何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何处理问题学生,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等,同时学习报刊杂志上的相关法制知识。
3、组织教师进行了普法知识考试,及时考察教师的依法执教能力。
4、加强对教育教学环节的检查和督促。教导处和校领导定期、不定期的对教师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处理学生的方式方法进行严格的、经常性的检查,以确保依法执教,推进普法工作。
5、认真做好各种报刊、杂志等普法学习材料的征订工作,为教职员工的学习提供条件。
6、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班级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法可依,处理教师和学生问题严格依法办事,逐步从人治走上法治,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三、加强学生的法制宣传工作。
1、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突出宣传重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介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搞好舆论宣传工作。
2、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集中有序的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法制知识。
3、组织各班利用黑板报、班会的形式开展法制宣传。
4、充分利用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和每天的广播时间,及时对学生传达信息,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
5、组织学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辟公民道德建设栏目,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宣传中华传统,以抵制不良思想和不法行为。
6、配合“12.4”法制宣传,在校营造普法气氛,做好各项宣传工作。
7、加强与村委的合作,利用课余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与宣传。
8、加强与派出所的合作,邀请他们给学生做法制讲座。
总之,这一年来的工作基本完成各项任务,教职工的依法执教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校园的学习气氛明显改善,为明年的法制教育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说明了法制教育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任重而道远。
1、加强法制知识学习。组织教师学习了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的相关知识,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在每周的教师例会上,及时的学习了关于依法治校的知识。如关于如何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何处理问题学生,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等,同时学习报刊杂志上的相关法制知识。
3、组织教师进行了普法知识考试,及时考察教师的依法执教能力。
4、加强对教育教学环节的检查和督促。教导处和校领导定期、不定期的对教师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处理学生的方式方法进行严格的、经常性的检查,以确保依法执教,推进普法工作。
5、认真做好各种报刊、杂志等普法学习材料的征订工作,为教职员工的学习提供条件。
6、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班级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法可依,处理教师和学生问题严格依法办事,逐步从人治走上法治,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二、加强学生的普法宣传工作。
1、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突出宣传重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介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搞好舆论宣传工作。
2、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集中有序的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法制知识。
3、组织各班利用黑板报、班会的形式开展法制宣传。
4、充分利用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和每天的广播时间,及时对学生传达信息,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
5、组织学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辟公民道德建设栏目,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宣传中华传统,以抵制不良思想和不法行为。
6、配合“12.4”法制宣传,在校营造普法气氛,做好各项宣传工作。
7、加强与村委的合作,利用课余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与宣传。
8、加强与派出所的合作,邀请他们给学生做法制讲座。
一、“五、五”普法开展的基本情况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新一轮的法制教育依法治理工作
在年,为认真做好新时期的法制教育工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法制教育依法治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街道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具体问题上着重抓了三件事。一是会同司法所,对街道“一会两站”工作成员作了相关调整;二是增加了对法制宣传员的两堂业务培训辅导课;三是为各村、社区增设宣传栏,并定制了统一的法制宣传品。这些措施都为“五五”普法的有效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坚持抓重点、分层面、针对性的工作方针,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普法对象上突出了四个层面,并掌握了各层面的测重内容。
一是坚持干部学法。
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干部学法制度和干部学法档案制度,按照年度普法计划和业余法制学校的一年课程安排,组织街道机关干部学法。年着重学习了宪法、宪法修整案、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民事法律知识、行政诉讼法等法律知识和《干部法律知识读本》有关内容(分发学习材料96份)。
二是积极创新载体,进一步深化青少年学生的法制、道德教育。
自“五五”普法以来,我们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道德教育在坚持和巩固法制学校、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的同时,不断创新载体,加大送法进校园力度,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进一步增强了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抓阵地、师资、制度三个建设和教材、课时、内容、人员“四落实”,为常年开展对辖区7所中小学校以及大中专院校(技师学校)的法制、道德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通过多种载体的教育活动,使青少年学生牢固地树立起遵纪守法、爱党爱国、崇尚科学和先进文化、崇尚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争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坚定信念和正确人生观。
三是抓企业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学法、用法,促进依法经营、安全生产、诚信服务。
在每年度的普法教育、学法培训辅导中,我们针对性地安排了企业骨干的学法内容,组织企业骨干参加学习听课,并检查已送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读本》学习情况,以加强整顿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重点,进行法律、法规和wto知识的宣讲学习。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诚信经营,依法经营意识和自我依法维权能力。
四是以“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为契机,深入开展农民、城镇居民的法制宣传教育。
为使来厦务工人员法制系统教育活动得到贯彻落实,我们在已往制定的《关于开展全区外来人口法制系统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开展“四个一”(即一本法律书、一堂法制课、一次法律考试、一本普法合格证)普法教育工程的基础上,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人员法制教育的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学习内容、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明确实行“谁用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制,即治区办负责编写教材,培训骨干和处理日常事务;辖区市属“三资”企业由各企业负责,特区劳务公司负责监督落实;区属“三资”企业由用人单位和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工商部门负责。明确企业、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管理责任机制,保障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贴近实际,编印教材,为来厦务工人员提供及时适用的学习材料
普法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普法不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播,更主要的是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的培养,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应以满足来厦务工人员对法律的要求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我们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进城务工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的普遍规律问题,提出了“权利义务并重,服务管理结合”的法制教育思路,加大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年,我们结合区情,组织编写了《*区进城务工人员法律知识读本》的文字和视听教材,并根据法律法规的变化,先后三次重新修订。《读本》分社会管理篇(涵盖如何求职、如何办理相关证件、*市城市管理等),劳动保障篇(包括如何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安全、医疗保障等)、婚姻家庭篇(包括婚姻登记、外来人员的计生管理、财产继承等),社会治安篇(包括《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服务篇(包括如何聘请律师、办理公证、申请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的受理范围等),集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使进城务工人员的普法教育内容丰富,贴近实际,系统规范,更具有针对性。几年来,共印发《*区进城务工人员法律知识读本》70多万册,为来厦务工人员提供了及时适用的法制学习材料,收到了好的社会法制宣传效果。
三、密切合作,分层实施,整体推进来厦务工人员法制教育工作
由治区办牵头,公安、工商、特区劳务公司密切配合,本着“抓大、带中、促小”的原则,紧紧抓住大型“三资”企业这个重点,分片三次召开来厦务工人员法制系统教育动员培训会,要求街道、社区以及辖区具有20人以上进城人员的经营企业,选派一名主管领导和一名政治文化素质高、有授课能力的人员参加动员部署和统一培训,厦华、灿坤等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带动辖区近*家“三资”企业的主管领导和法制宣传员接受统一培训,使之成为各街道、社区和各企业单位来厦务工人员法制系统教育的骨干队伍。各企业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利用非生产时间,采取集中授课,辅以自学、观看录像等形式,开展系统法制教育培训。治区办每周五对辖区小型企业新招聘的来厦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法律培训。团区委积极发动优秀外来青年,组建来厦务工人员普法联络员队伍,通过组织法律知识竞赛、专题活动或发放宣传材料,进一步拓展来厦务工人员系统法制教育的辐射面。街道指导社区对流动外来人口进行宣传。形成“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分层实施”的良好格局。几年来,全区已有37万多名来厦务工人员接受了系统法制教育培训。
四、与时俱进,创新载体,不断把来厦务工人员法制教育引向深入
坚持在充分运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手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普法载体,在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宣传形式上下工夫,努力搭建不同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平台,提供多方位的法制宣传教育服务。
以*市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中心为依托,创建*区来厦务工人员法制培训基地,并成立来厦务工人员法制教育讲师团,制定法制培训计划,以《*区进城务工人员法律知识读本》为主要内容,每月四次(每周日下午)举办法制讲座,同时,根据不同的教育培训对象,穿插补充相关法律知识,把法制教育与培训中心的业务培训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基地“法制长廊”、“法制图书室”开展法制宣传;与此同时,我们还在部分企业建立“外来员工之家”,在来厦务工人员居住相对集中的社区和外口公寓建立了“外来人员法制学校”,利用这一阵地举办开放式的法制讲座,发放法制宣传材料。
针对来厦务工人员范围广,结构复杂、接受能力千差万别的特点,组织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举办“新闻大篷车”进社区,“关注外来员工”活动,为来厦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就业指导等相关服务;创办《*外来青年》和《新家园》等刊物,以报刊为载体,开展法制宣传,在刊物上增设“政策解读”“维权之窗”“以案说法”“感悟人生”;与*市来厦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合作,开设网上法制视频栏目,以满足来厦务工人员对法律的要求;成立外来青年文学社,举办“法在我心中”征文活动;组建外来青年艺术团,由外来青年自编自导法制文艺节目到各社区巡回演出。以贴近群众为指导,摒弃教条式、纯理论的宣讲,采取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分类施教,既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寓教于乐,又使法制宣传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深入人心。逐步形成“多方位、成网络、相互补充、密切配合”的来厦务工人员系统法制教育培训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五、服务维权,以人为本,增强来厦务工人员学法用法成效
在来厦务工人员的问题上,我们始终坚持“劝导式的教育、人性化的管理、亲人般的服务”,在法律宣传教育的措施上,坚持以服务来厦务工人员法制实践为原则,寓宣传于法律服务和解决法律问题之中,并将“抓维权、抓监督、树典型”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抓维权。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编写《用人单位法人(经营者)必读》和《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法律法规汇编》等,把有关的法律书籍送到企业,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意识;建立来厦务工人员维权热线平台和法律援助站,为来厦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成立“外口调解委员会”,为来厦务工人员排忧解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几年来,共受理来电咨询近*人次,提供法律援助170多人,调解劳动纠纷*起。
为使来厦务工人员法制系统教育活动得到贯彻落实,我们在已往制定的《关于开展全区外来人口法制系统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开展“四个一”(即一本法律书、一堂法制课、一次法律考试、一本普法合格证)普法教育工程的基础上,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人员法制教育的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学习内容、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明确实行“谁用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制,即治区办负责编写教材,培训骨干和处理日常事务;辖区市属“三资”企业由各企业负责,特区劳务公司负责监督落实;区属“三资”企业由用人单位和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工商部门负责。明确企业、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管理责任机制,保障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贴近实际,编印教材,为来厦务工人员提供及时适用的学习材料
普法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普法不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播,更主要的是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的培养,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应以满足来厦务工人员对法律的要求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我们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进城务工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的普遍规律问题,提出了“权利义务并重,服务管理结合”的法制教育思路,加大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年,我们结合区情,组织编写了《*区进城务工人员法律知识读本》的文字和视听教材,并根据法律法规的变化,先后三次重新修订。《读本》分社会管理篇(涵盖如何求职、如何办理相关证件、*市城市管理等),劳动保障篇(包括如何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安全、医疗保障等)、婚姻家庭篇(包括婚姻登记、外来人员的计生管理、财产继承等),社会治安篇(包括《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服务篇(包括如何聘请律师、办理公证、申请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的受理范围等),集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使进城务工人员的普法教育内容丰富,贴近实际,系统规范,更具有针对性。几年来,共印发《*区进城务工人员法律知识读本》70多万册,为来厦务工人员提供了及时适用的法制学习材料,收到了好的社会法制宣传效果。
三、密切合作,分层实施,整体推进来厦务工人员法制教育工作
由治区办牵头,公安、工商、特区劳务公司密切配合,本着“抓大、带中、促小”的原则,紧紧抓住大型“三资”企业这个重点,分片三次召开来厦务工人员法制系统教育动员培训会,要求街道、社区以及辖区具有20人以上进城人员的经营企业,选派一名主管领导和一名政治文化素质高、有授课能力的人员参加动员部署和统一培训,厦华、灿坤等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带动辖区近*家“三资”企业的主管领导和法制宣传员接受统一培训,使之成为各街道、社区和各企业单位来厦务工人员法制系统教育的骨干队伍。各企业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利用非生产时间,采取集中授课,辅以自学、观看录像等形式,开展系统法制教育培训。治区办每周五对辖区小型企业新招聘的来厦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法律培训。团区委积极发动优秀外来青年,组建来厦务工人员普法联络员队伍,通过组织法律知识竞赛、专题活动或发放宣传材料,进一步拓展来厦务工人员系统法制教育的辐射面。街道指导社区对流动外来人口进行宣传。形成“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分层实施”的良好格局。几年来,全区已有37万多名来厦务工人员接受了系统法制教育培训。
四、与时俱进,创新载体,不断把来厦务工人员法制教育引向深入
坚持在充分运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手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普法载体,在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宣传形式上下工夫,努力搭建不同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平台,提供多方位的法制宣传教育服务。
以*市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中心为依托,创建*区来厦务工人员法制培训基地,并成立来厦务工人员法制教育讲师团,制定法制培训计划,以《*区进城务工人员法律知识读本》为主要内容,每月四次(每周日下午)举办法制讲座,同时,根据不同的教育培训对象,穿插补充相关法律知识,把法制教育与培训中心的业务培训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基地“法制长廊”、“法制图书室”开展法制宣传;与此同时,我们还在部分企业建立“外来员工之家”,在来厦务工人员居住相对集中的社区和外口公寓建立了“外来人员法制学校”,利用这一阵地举办开放式的法制讲座,发放法制宣传材料。
针对来厦务工人员范围广,结构复杂、接受能力千差万别的特点,组织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举办“新闻大篷车”进社区,“关注外来员工”活动,为来厦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就业指导等相关服务;创办《*外来青年》和《新家园》等刊物,以报刊为载体,开展法制宣传,在刊物上增设“政策解读”“维权之窗”“以案说法”“感悟人生”;与*市来厦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合作,开设网上法制视频栏目,以满足来厦务工人员对法律的要求;成立外来青年文学社,举办“法在我心中”征文活动;组建外来青年艺术团,由外来青年自编自导法制文艺节目到各社区巡回演出。以贴近群众为指导,摒弃教条式、纯理论的宣讲,采取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分类施教,既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寓教于乐,又使法制宣传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深入人心。逐步形成“多方位、成网络、相互补充、密切配合”的来厦务工人员系统法制教育培训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五、服务维权,以人为本,增强来厦务工人员学法用法成效
在来厦务工人员的问题上,我们始终坚持“劝导式的教育、人性化的管理、亲人般的服务”,在法律宣传教育的措施上,坚持以服务来厦务工人员法制实践为原则,寓宣传于法律服务和解决法律问题之中,并将“抓维权、抓监督、树典型”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抓维权。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编写《用人单位法人(经营者)必读》和《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法律法规汇编》等,把有关的法律书籍送到企业,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意识;建立来厦务工人员维权热线平台和法律援助站,为来厦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成立“外口调解委员会”,为来厦务工人员排忧解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几年来,共受理来电咨询近*人次,提供法律援助170多人,调解劳动纠纷*起。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70 ― 02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现代教育与培养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人才息息相关。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和日益多样化的现代文化的发展背景下,现代教育如何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自主性发展的个人为目的,完成现代教育的使命,是一个值得每一代人认真思考的问题。现代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现代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然而,当前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存在着严重脱节,具体表现就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教育者一直轻视乃至忽视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发展。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整齐划一的模式化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培养。学生本是教育的主体,却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而,其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差,参与意识不强也就是必然的结果。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同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各高等学校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力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计算机引入大学英语课堂,试图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解放教师和学生,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自主学习概念的提出正适应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潮流,符合我国教育现状发展的要求和现实的国情。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整合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只是扮演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引入了自主学习的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英语视听说教学其实并没有脱离传统课堂教学的条件,它只是有效结合了网络,以期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因为自主学习既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又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情况,是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材料的程度,也就是教育机制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学大纲、学校、教师、教科书等给予学习者的自主程度,或者是对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宽容度,还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所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如果学习者自身不能良好地指导和控制自己的学习的能力,如果教育机制没有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如果教师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自主学习也只能是空谈。
首先,受教育的主体应该具备较强的疏导和自控能力。
学习效果的好坏在最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己,因为内因决定外因,主体制约客体。无论是教师还是知识,对学生而言,都是客体的存在。网络可以为教学提供一个环境,但这终究是一个外部因素。学生自身的学习才是根本的内因。在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视听说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他自己的主宰。教师的职责由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变成了促进学习继续深入和引起学习发生的外在因素之一。在教育发生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具有相对很大的独立性,教师不得干预。教师自能起一个组织者的作用,研究、表达、创造、选择甚至是评价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从而,要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就必须注意培养学习者自身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习者自己发展的。学习者自身也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主动地对自己形成约束。内因决定外因。教师再怎么努力,学生全然不知所以然,那就谈不上自主不自主学习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首先学习者要对自己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有充分的恰当的了解。学生可以自行对自己进行综合评估:比如,成绩测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当前的水平;学能测试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成功的概率和程度;而心理和智力测试则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风格、个性特征、情感特征等。其次,学习者还要充分明确自身的需要和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了解自己的需要和自己学习的目的,就没有办法制订具体的和学习计划和合适的学习目标。事实证明,有计划的地学习比没有计划地学习更有效;有目的的学习比没有目的的学习更有效。另外,在教育体制提供给足够自由度的前提下,学习者要善于主动地拓宽信息渠道、掌握更多获取信息的技能,以便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材料等方面具备更高的自由度。学生可以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探讨。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和学习材料可以拿出来分享,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经过交流和探讨后,也许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在整个与他人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过程中,还能够在必要的情况下寻求适当的帮助,这是非常有益的锻炼。这种相互之间的帮助和支持非常有助于培养每个参与其中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学习中,要想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在网络条件充分,教育机构允许的条件下,学生本身必须对自主学习具有相当的愿意和自信心。其实,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愿意为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传统的视听说教学在学生中已经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学生学得好和老师没有关系,学生学得不好完全是老师的责任。所以,一方面,长期以来,大学之前的教育已经使得中国的学生养成了依靠教师的被动学习习惯。教师提供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学生普遍缺乏管理自己的能力和自控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学生不愿意为自己可能的不良学习后果承担责任。从而,李明研究后总结道:中国外语学习者要成为合格的自主学习者相对来说难度更大(李明,2001)。
网络环境下的视听说给学生创造了自由选择的学习材料、活动场所、学习方式和手段等硬件设施。既然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是满足个别化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达到自主学习的重要物质条件,那么学生在面对众彩纷呈的学习材料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和愿意,很有可能会由于思想的偏差导致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活动方式、学习进度都不一样。所以,在自主学习中,主观条件是否成熟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学生就会主动发起学习的活动。如果学生没有这种学习的内驱力,无论教育者和教育机构给予什么样的吸引和诱惑,无论外界给予多大的压力,主动的学习、发现根本不会发生,就更不用提掌握和领会了。
其次,教育机制的各个环节都必须进行观念的更新。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程度上的差别((Gardener & Miller, 1999)),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必须要起到组织管理的作用,教育系统也要担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越来越精致的学生有了越来越精致的需要,对教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虽然教师们都不愿意承认,但是事实就是知识越来越商业化了,作为提供商品的人,教师不改变自身去适应消费者,结果就只能被淘汰。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网络提供的学习材料纷繁复杂、浩如烟海,学习者要想在其中鉴别出有益的、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有相当的难度。此时,教师需要对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现代社会对行将就业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学生学习的东西不能满足其就业的需要,不能用于实现他们的愿望,学生在大学期间基本上就会一无所获。就算当时老师强迫着学了点书本上的东西,也很快就会忘掉。毛明勇说:“教育技术永远不可能取代教师。但是懂教育技术的教师无疑将淘汰不懂教育技术的教师。”(毛明勇,2007)理论观念亦如此。当前,教师必须改变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填鸭式教学显然已经没有用武之地。只有对学生抱有相当的信任,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才能在不断地自我探索和摸爬滚打中,在与教师的平等交往中形成适合自己的、能够促进自己进步和成长的最佳方法。在教学条件和设施上,教育机构和学校要尽可能改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条件,积极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对教学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学生可利用的资源,像网络资源库、网络教室、网络学习中心、多种多样的视听说音像资料,有线电视上的各种外语频道、图书馆的各种外语报刊和书籍等都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外因。在体制和观念的更新上,教育机构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为大学英语视听说的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体制上,教育系统要加快学分制的完善和积极鼓励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参与等;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要不断地调整机构编制和更新教育观念。没有教育体制和观念的根本性变革,自主性学习也只是一句空谈。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选择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多媒体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具有相当意义的。教育的发展不断地证明“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受教育者”。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的主体。在自主学习模式下, 无论是教育体制本身,还是教育机构,还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都必须从心理上做出改变,从实践上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David Gardner, Lindsay Miller. 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